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项羽本纪,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

项羽本纪,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

项羽本纪,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
项羽本纪,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

根据《史记》之《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论述至少三点司马迁塑造的项羽、刘邦的形象,结合文本。

项羽

①勇猛。《项羽本纪》中,用了四个莫敢(莫敢起、莫敢枝梧、莫敢纵兵、莫敢仰视),勇猛可见,不敢与他正面交锋。即使垓下被围,英雄末路,霸王别姬,左右依然“莫能仰视”。钜鹿之战,连用三个“无不”;楚汉相持未决,项羽提出与刘邦单挑,刘邦不愿意。项羽派一些将士挑战,刘邦派善骑射者楼烦,见到项羽,项羽“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不敢复出”,连用三个不敢。表现强调项羽的勇猛。

②残暴。项羽打仗特点:坑之、杀之、烧之、烹之,种种对待敌人的手段。经常杀了投降的人。

③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耳根子软,抓不住重点。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羽与刘邦并无恩怨,并无直接来往,项羽始终下不了决心。项伯,项羽季父,鸿门宴前,向刘邦告密,后又以“沛公言报项王”,项羽非但不杀他,反而“许诺”。鸿门宴中,项庄舞剑,项伯又“常以身翼蔽沛公”,帮刘邦解围,项羽亦不杀。

④不听劝告。项羽入关,将秦宫室烧一空,当时有纵横家策士言“关中阻山河西塞,地肥饶,可都为霸”,项羽不听,“心怀思欲东归”,离开关中,放弃了大好的兵家必争之地。

⑤天真、单纯,胸无城府。楚汉相持未决,项羽谓刘邦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刘邦“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刘邦

①无赖。彭城大战,项羽回师,刘邦溃败。家室被项羽掳走。刘邦途中“道逢得孝惠、鲁元”,楚兵追刘邦,刘邦“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面对患难,连亲生儿女都弃之不顾。项羽逼迫刘邦和谈,要“烹太公”,刘邦曰,我们同时奉楚怀王为天下共主,“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可以视自己的儿女、父亲于不顾。

②不杀投降之人。刘邦兵至霸上,秦王子婴降,“诸将或言诛秦王”。刘邦以“人已降服,又杀之,不祥”。这是刘邦与项羽最大的区别。

③当机立断。鸿门宴前,曹无伤向项羽告密,刘邦回“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④胸怀宽广,听得人劝。郦食其见刘邦,“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进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从头到尾都在听从别人的意见。

⑤简单、粗鲁。刘邦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并不是刘邦有意为之,因为刘邦出身低微,不读书,简单、粗鲁的人。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包括答案.doc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的第一步是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下 面给大家带来《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 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曰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 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 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 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 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 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 !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 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 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 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②舣船:使船靠岸。 1.对下列句子加黑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驻扎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隶属 C.吾闻汉购吾头千金购:悬赏 D.项王身被十余创被: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②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 ①汉骑追者数千人②南冥者,天池也 C.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①不忍杀之,以赐公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3.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完整版)项羽本纪完全解析

《项羽本纪》 二.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三. 学习过程: (一)概括介绍: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明确: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 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 自然段)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 自然段)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 自然段)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 自然段)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 自然段)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 自然段)(三)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 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垓下自刎——英雄末路的终点(四)研究文本第一、二部分 1、活用词: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异义词。以故事得已。 4、重点句: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 力能扛鼎(举起)思考: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翻译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翻译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翻译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翻译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阳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汉王之出荥阳,南走宛、叶,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复入保成皋。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逃,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渡河走修武,从张耳、韩信军。楚遂拔成皋,欲西。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 是时,彭越渡河击楚东阿,杀楚将军薛公。项王乃自东击彭越。汉王得淮阴侯兵,欲渡河南。郑忠说汉王,乃止壁河内。使刘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汉王引兵复取成皋,军广武。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

项羽本纪练习(含答案) (1)

《项羽本纪》练习 一、一词多义 期:1、期山东为三处动词,约定 2、度已失期预定的时间,一定的时间期限 3、期年一周(年、月)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服,为期一年的丧服 属:1、骑者属者百余人耳跟随 2、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4、若属皆且为所虏类 5、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6、诸侯皆属焉从属,隶属,归属 引:1、乃引“天亡我”借口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率领 3、将军夜引弓拉开(弓) 4、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5、相如引车避匿退回,调转 矜:1、矜愍愚诚怜惜 2、自矜功伐夸耀 伐:1、自矜功伐功劳 2、伐无道,诛暴秦讨伐 害:⒈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 ⒉邪曲之害公损害 ⒊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祸害 乃:⒈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就) ⒉平明,汉军乃觉之(才) ⒊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表示范围的限定,只、仅仅) ⒋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表转折,但、却竟然)以:⒈以故,事得已(因为) ⒉以是知其能(凭借) ⒊以示士卒必死(来) 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逐之(率领) ⒌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凭借) 二、通假字 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繇”通“徭”,徭役 2、问一田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称呼 3、骑皆伏曰:“伏”通“服”,佩服 4、乃持项王头视鲁:“视”通“示”,出示,展示 5. 羽岂其苗裔邪?“邪”通“耶”,语气词,吗 6、乘埶起陇亩之中:“埶”通“势”,形势 三、古今异义 1、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 (古义:学习认字与写字今义:学习书本) 2、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古义:指流寓在当地的客民今义:宾朋客人)

(古义:指当地的土著丁壮今义:儿子兄弟) 3、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古义:身边的下属今义:方位名词) 4、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古义:痛快的打一仗今义:快速战斗) 5、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边今义:山东省) 6、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指一片地域) 7、吾知公长者 (古义:年高有德行的人今义:泛指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8、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 (古义:比喻微小的权势今义:指体量大小) 9、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古义:治理今义:管理) 10、于是项王及悲歌慷慨 (古义:在此,这时候今义:承接连词 (古义:意气激昂今义:大方,不吝啬) 1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古:悬赏今义:购买) 12、放逐义帝而自立 (古义:自己立自己今义:靠自己一个人) 13、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古义:才能和勇气今义:才能) 四、词类活用 1. 毋妄言,族矣(名作动,灭族) 2. 梁以此奇籍(意动,以……为奇) 3. 皆沉船,破釜甑(使动用法) 4. 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修筑营垒) 5. 无不膝行而前(名作状,用膝盖) 6.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作状,在夜里) 7. 项王则夜起(名作状,在夜里) 8. 直夜溃围南出(名作状,向南) ⒐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名作状,向东) ⒑无不膝行而前(名作状,用膝盖) ⒒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作动,向西走) ⒓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动,使……为王) ⒔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为动,为……而死) ⒕陈涉首难,豪杰蜂起(名作状,像蜂一样)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项籍者,下相人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省略句 以(之)赐公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 一本《史记》,浓缩了三千年的历史。此前,虽然其中的故事总是耳熟能详,但从未以领导力的观点去仔细研读过。根据张老师的提示,又重读《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两卷,结合领导力课程中学习到的框架去分析揣摩,确实收获良多,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的领导力学问绝对不弱于西方的理论,可能缺少总结和提炼的缘故吧,让我们的知识传承缺少了一些系统性。 读这两卷书,其实不只看到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行为,还有其他许多人的行为也值得我们去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但是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只能重点讨论刘邦和项羽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刘邦和项羽的异同点。 首先,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胸有大志。无论是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还是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都体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有高成就导向,这是一个领导者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内激因素。只有具备强烈的动机,才能激励一个管理者不断向前进,寻求突破。 其次,一个领导者要具备“大义名分”。这点在中国的管理中尤其重要。项梁和项羽的立楚怀王以收民望和刘邦的斩白蛇起义,都是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有影响力,首先有“大义名分”,他的权力来源首先要来自于职位权力中的法定权利。只有权力来源是合法的,才能有感召力,才能凝聚人心。在这个方面,当项羽杀义帝时,已经丧失了这个大义名分,我认为这是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领导者,刘邦和项羽的相同点还有很多,篇幅所限就不分析了,这里重点分析二人领导力的方面的差异,并由此总结二人成败的原因。 首先,我认为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用人。刘邦可以说是知人善任,而项羽在这方面的差距就太大了。在用人方面,刘邦所说的一段话可以成为经典:“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刘邦首先有自知之明,其次有识人之明,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放权,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从而使之辅佐自己取得成功。因此,在他身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题及答案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题及答案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 栎阳逮①,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②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

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有栎阳逮:有罪相连及,被栎阳县追捕;②眴:同眩,使眼色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略:大致 B、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阴:暗中 C、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将:将领 D、是时桓楚亡在泽中亡:逃亡 4、下列各组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长于臣 C、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 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项梁认 为他自高自大,叫他不要胡说。

《项羽本纪》学案教师用(含答案)

中山一中2011-12学年高二级语文科《项羽本纪》资料 编号 胡放宇编写高二语文备课组审核使用时间 12周【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3课时 【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 1、什么是传记文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传记文学的特点:(1)真实性(2)艺术性(3)相对完整性 课文节选了《项羽本纪》中几个章节,包括“少怀壮志”“叱咤风云”“垓 下悲歌”等内容。《项羽本纪》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少怀壮志 > ㈠预习及自我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王翦.﹙﹚扛.﹙﹚鼎惮﹙﹚栎.阳﹙﹚蕲﹙﹚狱掾.﹙﹚乌骓.﹙﹚自度.﹙﹚ 瞋.﹙﹚目翳.﹙﹚重瞳.﹙﹚子苗裔.﹙﹚ 自矜.﹙﹚功伐 2、诵读第一部分,解释下列词语意义(用法)。 学书.学万人敌.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才气 ..过人 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①项籍者,下相人也。﹙﹚ ②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③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④谕以所为起大事。﹙﹚ ¥ 4、试简洁概括选文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项羽的身世和性格特点。 第二部分:介绍几次战争,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威猛。 第三部分:写垓下之战的经过和结果,表现项羽的英雄气概。 (二)探讨与提高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用意 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用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 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项羽本纪》导学案(学生版)学习资料

《项羽本纪》导学案 (学生版)

《项羽本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学习作者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3、学会用辨证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去评价项羽,正确分析项羽成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条件。 课前预习案 一、课前简介 (一)文体知识: 1、什么是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传记文学的特点:(1)真实性。(2)艺术性。(3)相当完整性 3、如何学习传记文学: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 4、传记的学习目标: 1)、学会深入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对人物进行辨正的认识、评价; 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二)《史记》知识填空 1、《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按篇目的内容来分,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归在();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归为();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归为(),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归在();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归在()。《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史。 3、高中阶段我们还曾学过一篇选自《史记》的文言文,是《》。(三)《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

刘邦项羽分析

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浅析《史记》对项羽与刘邦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司马迁《报任安书》)司马迁在这一百三十篇中刻画了帝王将相、谋臣策士、游侠商贾等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众多人物形象,在这一百多个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中,或许这两位人物是最让人记忆深刻,不能忘怀的——西楚霸王项羽、汉之高祖刘邦。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更充分、集中地刻画历史人物形象,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赋予了历史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太史公的笔下,我们看到的项羽、刘邦,虽然同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却具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命运——沛公刘邦,机智果断,能屈能伸,贪财好色,狠毒阴险,最后威加海内,成就一代宏业;西楚霸王项羽,率直磊落,勇武过人,刚愎自用,寡谋轻信,最后自刎乌江,失去一生霸业。太史公以细腻的笔触精致地雕琢刻画出了两人复杂的人格特征。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他们各自的行为显现个性特征。如在《鸿门宴》中通过展现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揭示了项羽与刘邦两人的不同性格。先看项羽,当曹无伤派人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告诉给项羽时,项羽大怒,准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可是在鸿门宴上,刘邦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席温顺言语对项羽讲过之后,他不但不杀刘邦,而且竟然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幼稚、轻信,缺乏最起码的政治斗争的意识,是个莽撞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进来保护刘备,进来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势,项羽丝毫没有看出来,反而称赞樊哙是个壮士,并赐给酒食。再看刘邦,当得知项羽要来攻打时,虚心听取了张良的建议,想利用项伯度过难关。刘邦问张良何以与项伯有故,了解关系的深浅,考虑是否靠得住。接着又问项伯的年纪,想出一套逢迎项伯的办法。精细老练、会拉拢人、会利用人,表现出刘邦机智权变的性格。刘邦鸿门宴脱险后,立即诛杀了内部的叛徒曹无伤;可是,项羽对项伯的通风报信、吃里爬外的做法不闻不问,表明两个人政治警觉的差异。通过这个戏剧性的情节,成功地展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个历史人物的个性:一个豪爽、无谋和轻敌;一个机智、老练和精细。 《史记》善于通过一些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看似闲笔,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表现了项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弱点。又如在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向被敌围困的刘邦请求封他为假齐王时,刘邦很生气,《史记》记载:“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与自立为王!?”可是,当张良、陈平一蹑其足,他立刻就醒悟过来了,马上话锋一转,“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假!?”“复骂”得多么妙,一点痕迹都没有。但诚如清代何焯所说:“人见汉王转换之捷,不知太史公用笔入神也。他人不过曰…汉王怒,良平谏,乃许之。?”正是太史公对这两个细节的客观描述,显示出了刘邦的头脑机警;也表现出了刘邦的雄才大略。这也恰恰正是他最后能战胜项羽、统一中国的才识和性格上的原因。 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成功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生动刻画了刘邦那种聪明绝定,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捷而自然的随机应变,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又如写刘邦和项羽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景,项羽在观看秦始皇渡浙江时,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显示

项羽本纪,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

根据《史记》之《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论述至少三点司马迁塑造的项羽、刘邦的形象,结合文本。 项羽 ①勇猛。《项羽本纪》中,用了四个莫敢(莫敢起、莫敢枝梧、莫敢纵兵、莫敢仰视),勇猛可见,不敢与他正面交锋。即使垓下被围,英雄末路,霸王别姬,左右依然“莫能仰视”。钜鹿之战,连用三个“无不”;楚汉相持未决,项羽提出与刘邦单挑,刘邦不愿意。项羽派一些将士挑战,刘邦派善骑射者楼烦,见到项羽,项羽“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不敢复出”,连用三个不敢。表现强调项羽的勇猛。 ②残暴。项羽打仗特点:坑之、杀之、烧之、烹之,种种对待敌人的手段。经常杀了投降的人。 ③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耳根子软,抓不住重点。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羽与刘邦并无恩怨,并无直接来往,项羽始终下不了决心。项伯,项羽季父,鸿门宴前,向刘邦告密,后又以“沛公言报项王”,项羽非但不杀他,反而“许诺”。鸿门宴中,项庄舞剑,项伯又“常以身翼蔽沛公”,帮刘邦解围,项羽亦不杀。 ④不听劝告。项羽入关,将秦宫室烧一空,当时有纵横家策士言“关中阻山河西塞,地肥饶,可都为霸”,项羽不听,“心怀思欲东归”,离开关中,放弃了大好的兵家必争之地。 ⑤天真、单纯,胸无城府。楚汉相持未决,项羽谓刘邦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刘邦“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刘邦 ①无赖。彭城大战,项羽回师,刘邦溃败。家室被项羽掳走。刘邦途中“道逢得孝惠、鲁元”,楚兵追刘邦,刘邦“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面对患难,连亲生儿女都弃之不顾。项羽逼迫刘邦和谈,要“烹太公”,刘邦曰,我们同时奉楚怀王为天下共主,“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可以视自己的儿女、父亲于不顾。 ②不杀投降之人。刘邦兵至霸上,秦王子婴降,“诸将或言诛秦王”。刘邦以“人已降服,又杀之,不祥”。这是刘邦与项羽最大的区别。 ③当机立断。鸿门宴前,曹无伤向项羽告密,刘邦回“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④胸怀宽广,听得人劝。郦食其见刘邦,“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进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从头到尾都在听从别人的意见。 ⑤简单、粗鲁。刘邦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并不是刘邦有意为之,因为刘邦出身低微,不读书,简单、粗鲁的人。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 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 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但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他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规范,收敛自己的性情,以提高个人修养,力图

《项羽本纪》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项羽本纪》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江苏四中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人物传记。了解项羽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对项羽进行辨证的认识、评价; 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总体把握《项羽本纪》的内容,了解《项羽本纪》在《史记》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品读第1-2节了解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从而 自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3、通过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 现象。 4、品读第3节,疏通文意,了解巨鹿之战,并掌握各 种文言现象。通过把握“巨鹿之战”,分析并了解项羽的将 帅神威。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一、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让大家查阅有关项羽的故事或诗文,下面请

几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明确:(1)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故事(2)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 可沽名学霸王”等。 二、内容介绍: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 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 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 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 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 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 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 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 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 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

文言文阅读《史记项羽本纪》练习及答案译文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赵将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攻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对下列句中横线处词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愿将军孰计之孰:仔细 B.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从:通“纵”,合纵 C.北坑马服坑:活埋 D.诸将微闻其计微:略微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浅析项羽本纪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的人物刻画艺术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秉承先父遗志,继承《春秋》精神,肩负史家职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下了这样一部集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与一身的恢宏巨著,即使在今天,《史记》仍然具有着非凡的魅力,吸引着大量的专业研究人员和爱好者的目光。 西汉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西晋华峤也说:“迁文直而事核”(《后汉书.班彪传论》)。 《史记》以传神之笔描写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农夫走卒等等各色人人物,全景式地为我们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先汉历史,塑造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诸如秦始皇、陈胜、刘邦、李斯、韩信、李广、荆轲、勾践、汉武帝、苏武等等。而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更是通过各种手段,调动一切有效因素,怀着歌颂、同情和批判的复杂心情,不虚美,不隐恶,完成了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的塑造。 一、选择重大事件写项羽 对于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然而又在短时间内骤然覆灭的悲剧式人物,司马迁抓住了他一生中的三件事——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来着重表现他的性格特点。钜鹿之战中他叱咤风云、英勇无敌、勇冠三军、一举摧毁秦军主力,成为反秦运动中众望所归、天下瞩目的英雄的人物。鸿门宴则写他的胸无城府、不善权谋、自以为是以至于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和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写他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在生死困境中众叛亲离以及走投无路之时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之心。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把能够表现人物特征的时间加以详细的记述和描写,使文章字字珠玑。 二、在激烈的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 《项羽本纪》中气氛最紧张、冲突最为激烈的是鸿门宴一节。项羽听曹无伤告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大怒,准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宴前气氛紧张,宴会上剑拔弩张,双方人物的神经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刘邦从容自若地对项羽温言顺语、想尽办法拉拢项伯,范增屡次示意刺杀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为护刘邦忠勇无畏巧言动听,在这种紧张的情势下,众人的性格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刘邦精细老练、会拉拢人、会利用人,而项羽却懵然不知情势严峻,心思天真,豪爽无谋却轻敌。 三、对比反衬体现人物性格 如项羽和宋义的对比,一个勇往直前,全心救赵击秦军;一个自私自利,拖延不前。项羽与范增的对比,鸿门宴上项羽犹豫不决,存妇人之仁,错失良机;范增坚决果断,有计谋,性格率直刚强。项羽和刘邦的对比,战争混乱中,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刘邦怕拖累自己见公主而推下车;项羽在垓下被围,却叹虞姬怎么办,耻渡乌江,却对亭长说:“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自刎前尚恋一马。刘邦自己不利时甘于忍气吞声,谦卑地拉拢项伯摆脱困境;项羽战败却不能正视现实,以为天意而耻回江东,不图东山再起。 四、细节刻画生动传神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无不一以当十”、“无不人人惴恐”、“无不膝行而前”,细节的刻画表现出当时项羽的声望之大,意气风发。可以想象,项羽在击破秦军主力的时候该是多么英勇无敌,威风凛凛,竟然将一干战士诸侯军震慑到这般模样!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同步训练:《项羽本纪》(含答案)

《项羽本纪》模拟试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2)狱掾()(3)力能扛鼎()(4)时不利兮骓不逝()(5)田父绐曰“左”()(6)项王嗔目而叱之()(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9)乃自刎而死()(10)舜目盖重瞳子() (11)自矜功伐()(12)岂不谬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毋妄言,族矣(2)又不肯竟学 (3)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4)以故事得已(5)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6)楚兵冠诸侯(7)无不膝行而前 (8)九战,绝其甬道(9)项王军壁垓下 (10)辟易数里(11)骑皆伏曰 (12)田父绐曰(1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14)地方千里(15)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 西 (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1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18)乃引“天亡我”(19)何兴之暴也 3、填空。 本文节选自《》,作者,字, 是时期伟大的家、家、家。《史记》原名《》,是我国第一部体,全书共篇,全书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组成,记载了从到太初四年约年的历史。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为 “,”。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4~7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 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流逝 B、与秦军遇遇:遭遇 C、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营垒 D、诸侯皆属焉属:归属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 篇一:2015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之选修史记12项羽本纪Word版含答案]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解析 A项,“繇”同“徭”。答案 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又不肯竟学竟:竟然.B.何兴之暴也暴:暴力.C.乃持项王头视鲁视:察看.D.才气过人过:超过. 解析 A项“竟”应为“使??完毕”的意思;B项“暴”应为“迅速、突然”的意思;C项“视”同“示”,“出示、展示”之意。 答案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项?封于.A.?与籍避仇于吴中?.私智而不师古?奋其.B.? 为其守礼义?.此奇籍?梁以.C.? 当十?无不一以.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 D.? 多也?是何楚人之. 解析介词,因为/介词,用。A项,介词,在;B项,代词,他(指项羽);D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 )(3分) B.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 D.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 )(3分)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C.项王至阴陵,迷失道..D.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解析 A指“身边的下属”;B指“地方方圆”;D指“治理”。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项王军壁垓下”的“壁”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C.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B.项梁怒之.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3分) ( )(3分) 解析例句与C项加点字均为名词作动词;而A项“亡”为使动用法;B项“怒”为为动用法;C项“师”为名词用动词;D项“王”为使动用法。 答案 C 6.下列各句不属于倒装句式的一项是 A.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B.与籍避仇于吴中 C.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 D.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解析 D是被动句。A是宾语前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C为定语后置句。答案 D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 (3分) ①力拨山兮气盖世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④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C.③④⑤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史记》中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比较分析

《史记》中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比较分析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名人,也是世界的文化伟人。他在中国和全世界的文化史上都享有崇高的、不朽的地位。他为我们留下的《史记》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财富。《史记》在我国的文学领域和史学领域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非常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为什么要将项刘进行比较? 《史记》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大大超过了它以前的任何一部散文著作。司马迁善于在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用他敏锐深邃的思想和匠心独运的手法,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使之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小吏酒徒,无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其中刘邦和项羽是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尽管同为历史人物、同为英雄人物,作者对他们的写法,对他们的感情,对他们的好恶,并不是千篇一律地要么全面肯定、要么全盘否定,而是各有褒贬,以一个历史学家的公正、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去叙述,同时又以一个作家所特有的细腻、丰富的大写意手法去渲染,使其跃然纸上,出现在读者眼前,真可谓是掩卷而人物形神俱在。 刘邦和项羽两人同为一代英雄豪杰,既有相同之处:两人都出身于贫穷之家、崛起于草莽之间,同样生活在秦朝末年的乱世之中;后来又都加入农民起义,共立楚怀王,举兵攻帝阙;在农民起义中分别被推举为首领,为推翻暴君,两人均居功至伟,并携手推翻了秦朝的暴政。但又有不同之处:项羽在少年时学万人敌,力拔山河。其性格刚勇、率直而又暴戾,而刘邦则机智、多变且又无赖;在对待战争方面,项羽只是一味靠武力,而刘邦更讲究战略战术;对秦之态度,项羽大烧阿房宫,刘邦则秋毫无犯;在成功方面,早期项羽志满意得,刘邦谨慎卑谦,后来垓下之围,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则成就西汉大业。通过比较分析就会发现,两人从多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 二、具体比较 第一,在《史记》中,作者提到两人在秦始皇巡游时,都曾见到过。但两人的态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项王曰:“彼可取而代也!”既显示了项羽的远大志向,也说明他的性格中直率、狂妄而又自信的一面。而刘邦曰:“大丈夫当如此也!”出言谨慎、谦虚,但又暗含其志不在小。同时从这两句中,作者又为后文的成败垫下伏笔。项羽取而代之只是昙花一现,而刘邦当如此则是其日后成为两汉开国皇帝,为子孙开创万代基业的不朽功绩。 第二,成长过程。少年时项羽不学书剑而习万人敌,而且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可见其志不小,但也反映出他才大志疏。自从追随叔父起兵以来,他身经百战,敢打敢拼,靠武力、暴力取得了成功,赢得了声威,令众人莫敢仰视、膝行而进。这其中他残暴、冷酷的缺点也暴露无遗。而刘邦少而无赖,尽管做过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