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物理总复习策略与建议

高考物理总复习策略与建议

2008年高考物理总复习策略与建议

一、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下物理学科的命题特点

l.知识分布特点分析

从2007两份全国理科综合试卷和四川理科综合卷物理试题知识点分布情况看,三份试卷中所考查的知识点基本相同,总的来讲力学3道,电学2道,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各1道。从近三年全国卷I物理试题的知识点分布情况大体相同,力学和电学作为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占所有选择题一半多的分量是合理的,其中的所有知识点均有可能出现在选择题中。热学中,气体的内能、热力学定律、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为命题热点.光学中,2007年前折射和全反射出现概率高,2007年光学向光的折射、光的本性均衡方向发展。氢原子能级等是原子物理中最受命题者青睐的知识点,这在2007年的全国卷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从近几年的命题可明显看出,属于物理学科核心主干内容的力学和电学,其分值占总分的85%左右。力学所占比分均明显大于电学,若考虑电学试题中用到的力学知识,则力学实际所占比例大约60%,超过了总分的一半,这也反映了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热、光、原三部分分别只有一道选择题,各占5%。这种重点考查学科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并兼顾其他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以及这种比例分配结构是命题专家经过多年的理综命题实践总结的并被社会普遍认可的模式,对今年的高三物理复习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2.试题特点分析

(1)情景新颖、构思巧妙

初看试卷,考生会觉得有些题比较眼熟,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有所不同。立意比较新颖是高考题的特点,它经常会在考生原来比较熟悉的模型中,进行知识点的重组和变形。从不同角度对考生进行概念规律的考查。从题目中,可以体会到命题者的构思新颖,别具匠心。

各种创新中,“情景新”是很常见的。题目通过新的情景考查考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比如2007年全国卷I中第16题

【例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活塞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气缸内,活塞与气缸之间无摩擦,a态是气缸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气体达到的平衡状态,b态是气缸

从容器中移出后,在室温(27℃)中达到

的平衡状态,气体从a 态变化到b 态的过

程中大气压强保持不变。若忽略气体分子

之间的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与b 态相比,a 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撞击活塞的个数较多

B .与a 态相比,b 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对活塞的冲量较大

C .在相同时间内,a 、b 两态的气体分子对活塞的冲量相等

D .从a 态到b 态,气体的内能增加,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向外界释放了热量

【解析】由题意知P a =P b , ,a b a b

V V T T 因为T a

再如2007年全国卷I 中第18题

【例2】如图所示,在倾角为30°的足够长的斜面上有

一质量为m 的物体,它受到沿斜面方向的力F 的

作用。力F 可按图(a )、(b )、(c )、(d )所示的四

种方式随时间变化(图中纵坐标是F 与mg 的比值,

力沿斜面向上为正)。

已知此物体在t =0时速度为零,若用v 1、v 2、v 3、v 4

分别表示上述四种受力情

a ) (

b ) (

c ) (

d )

况下物体在3 s末的速率,则这四个速率中最大的是()

A.v1B.v2

C.v3 D.v4

【解析】对物体应用动量定理,

(a)(-0.5mg -mgsin30°)×2+(0.5mg-mgsin30°)×1=-mv1;

(b)(0.5mg-mgsin30°)×1+(一mgsin30°)×1+(-0.5mg-mgsin30°)×1=-mv2;

(c)(-mgsin30°)×1+(-0.5mg-mgsin30°)×2=-mv3;

(d)(-0.5mg -mgsin30°)×2+(mg一mgsin30°)×1=-mv4;

由(c)(3)(c)(d)得:v1=2g,v2=1.5g,v3=2.5g,v4=1.5g,故选项C正确。

试题所描述的情景图是所有考生都非常熟悉的斜面问题,但题中给出外力F 的方式也别出心裁,以函数图像的方式给出,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弄清外力F的特点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此外,还有像2007年全国卷I中第14题,全国卷Ⅱ中第20题,四川卷中第17题等。

(2)不回避经典

在最近几年高考题中,都出现了曾经考过,或者是常见的优秀陈题,但在这些题的基础上又做了改编,使常规中见新意。2007年的理综物理试题更是如此。【例3】a、b、c、d是匀强电场中的四个点,

它们正好是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电场线与矩

形所在平面平行。已知a点的电势为20 V,b

点的电势为24 V,d点的电势为4 V,如图,

由此可知c点的电势为()

A.4 V B.8 V

C.12 V D.24 V

【解析】连接bd,并取五等分点e、f、g、h,则由右图可知U e=20 V=U a,U f=16 V,U g=12 V,U h=8 V=U c。故选B

此题与1999年全国I卷第15题非常相似。

c d

又如2007年全国卷I 第21题与2005年全国卷I 第19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4】如图所示,LOO ’L ’为一折线,它所形

成的两个角∠LOO ’和∠OO ’L ’均为45°。折线的

右边有一匀强磁场,其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

一边长为l 的正方形导线框沿垂直于OO ’的方

向以速度v 作匀速直线运动,在t =0的刻恰好

位于图中所示位置。以逆时针方向为导线框中

电流的正方向,在下面四幅图中能够正确表示

电流-时间(I -t )关系的是(时间以l /v 为单位)( )

【解析】切割磁感线的是正方形线框的上下两边,由右手定则可知图D 正确。

【2005年全国卷I 第19题】图中两条平行虚线之间存在匀

强磁场,虚线间的距离为l ,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abcd

是位于纸面内的梯形线圈,ad 与bc 间的距离也为l 。t =

0 时刻,bc 边与磁场区域边界重合(如图)。现令线圈以恒

定的速度v 沿垂直于磁场区域边界的方向穿过磁场区域。取

沿a →b →c →d →a 的感应电流为正,则在线圈穿越磁场区

域的过程中,感应电流I 随时间t 变化的图线可能是( B

)

× ×

× × × × v /

这些题属常规题,学生都非常熟悉,但对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是很有价值的,所以没必要因为是陈题而刻意回避。

(3)考查实验能力、突出实践创新

2007年全国卷I 的实验题是今年物理卷变化最大的试题,打破了以往的电学设计试题为主体的格局。以往第一道实验题往往考的是力学或者光学实验,而第二道实验题则考电学的设计性实验,而这道设计性实验因为分值较大,而且题型丰富,所以在复习备考时往往将它作为重点而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今年的实验题偏反其道而行之,从学生反映的情况看,这道题的失分较多。

【例5】碰撞的恢复系数的定义为21

2010v v e v v -=-,其中v 10和v 20分别是碰撞前两

物体的速度,v 1和v 2分别是碰撞后两物体的速度。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e =1,非弹性碰撞的e <1。某同学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是否为1,实验中使用半径相等的钢质小球1和2,(它们之间的碰撞可近似视为弹性碰撞),且小球1的质量大于小球2的质量。

实验步骤如下:

安装好实验装置,做好测量前的准备,并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 。

第一步:不放小球2,让小球 1 从斜槽上A 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第二步:把小球 2 放在斜槽前端边缘

处的C 点,让小球 1 从A 点由静止滚下,

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第一步同

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

均位置。

第三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

的平均位置离O 点的距离,即线段OM 、OP 、ON 的长度。

上述实验中,

①P 点是_____________的平均位置,

M 点是_____________的平均位置, 球2 球1 C

B A M P N

N 点是_____________的平均位置,

②请写出本实验的原理 写出用测量量表示的恢复系数的表达式 ③三个落地点距O 点的距离OM 、OP 、ON 与实验所用的小球质量是否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P 点是在实验的第一步中小球1落点的平均位置

M 点是小球1与小球2碰撞后小球1落点的平均位置

N 点是小球2落点的平均位置

②小球从槽口C 飞出后作平抛运动的时间相同,设为t ,则有

OP =v 10t

OM =v 1t

ON =v 2t

小球2碰撞前静止, v 20=0

21

1020v v ON OM e v v OP

--==- ③OP 与小球的质量无关,OM 和ON 与小球的质量有关

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是否为1,是一道信息题与创新设计相结合的力学创新信息实验题,紧贴奥赛前沿,突出知识回归.尽管如此,但只要考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要验证没有出现过的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也并不困难。另外,出现了理综卷一直没有出现过的示波器的使用,这关键要在平时实验过程中加强操作训练,试想没有平时扎实的实验操作,要完全做对这道示波器的使用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也体

现了高考对复杂基本的实验仪器使用的重视。

【例6】用大量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轰击大量处于基

态的氢原子,观测到了一定数目的光谱线。调高电

子的能量再次进行观测,发现光谱线的数目原来增

加了5条。用△n 表示两次观测中最高激发态的量子

-0.54 -13.60 -3.40

-1.50 -0.85 -0.38 -0.28 1 2 3 4 5 6 7 n E /eV

数n 之差,E 表示调高后电子的能量。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可以判断,△n 和E 的可能值为

A .△n =1,13.22 eV <E <13.32 eV

B .△n =2,13.22 eV <E <13.32 eV

C .△n =1,12.75 eV <E <13.06 eV

D .△n =2,12.75eV <

E <13.06 eV

【解析】原来光谱线数目2(1)2

m m m C -=,调高电子的能量后,光谱线数目2(1)2

n n n C -=,由225n m C C -=,得两解:n=4,m =2或n =6,m =5。故当Δn=2时,E 4-E l

(4)突出数理能力,重视数形结合

2007年全国卷I 中有10道试题涉及图像、图形、图表,全国卷Ⅱ中有8道试题涉及图像与图形,四川卷中有9道试题涉及图像与图形。要求考生认真领会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分析图像所表达的物理过程,提取图像的有效信息,再用合理方法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试题从数理结合角度进行陈题新编、创新情景,对考生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是今年物理试题的一大亮点。

【例7】两平面荧光屏互相垂直放置,在两屏

内分别取垂直于两屏交线的直线为x 轴和y 轴,

交点O 为原点,如图所示,在y >0,0<x <a

的区域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在y >

0,x >a 的区域有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

两区域内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 。在O 点有一处小孔,一束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q >0)

的粒子沿x 轴经小孔射入磁场,最后扎在竖直

和水平荧光屏上,使荧光屏发亮。入射粒子的速度可取从零到某一最大值之间的各种数值。已知速度最大的粒子在0<x <a 的区域中运动的时间与在x >a 的区域中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5,在磁场中运动的总时间为7T/12,其中T 为该粒子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作圆周运动的周期。试求两个荧光屏上亮线的

范围(不计重力的影响)。

【分析】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问题,是常规题。但因有两个磁场区域,因此除了过程复杂外,还要求考生能描绘出粒子运动轨迹的图像。而能否画出这个粒子运动轨迹的图像,正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课改要求,也是今年物理试题的一个特征。

【解析】粒子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为:

qB m v

r = 速度小的粒子将在x <a 的区域走

完半圆,射到竖直屏上。半圆的直径在

y 轴上,半径的范围从0到a ,屏上发亮

的范围从0到2a 。

轨道半径大于a 的粒子开始进入右

侧磁场,考虑r =a 的极限情况,这种粒

子在右侧的圆轨迹与x 轴在D 点相切(虚线),OD =2a ,这是水平屏上发亮范围的左边界。

速度最大的粒子的轨迹如图中实线所示,它由两段圆弧组成,圆心分别为C 和C ’,C 在y 轴上,由对称性可知C ’在x =2a 直线上。

设t 1为粒子在0<x <a 的区域中运动的时间,t 2为在x >a 的区域中运动的时间,由题意可知 1225

t t = 12721T

t t =+ 解得: 16

T t =

1252T t = 由两式和对称性可得: ∠OCM =60°

∠MC ’N =60°

/M C P ∠=360°512

?=150°

所以 ∠NC ’P =150°-60°=90°

即NP 为14

圆周,因此,圆心C ’在x 轴上。 设速度为最大值粒子的轨道半径为R ,由直角ΔCOC/可得 2Rsin60°=2a

332a

R = 由图可知OP =2a +R ,因此水平荧光屏发亮范围的右边界的坐标

a x )331(2+= (5)联系实际,巧设情景

联系生产、生活、社会和科技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STS ),联系中学生实际,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置于一定的问题情景之中,这也是2007年理综物理试题的特征之一.

尤其是全国卷I 更为突出,如:第14题以发现首颗“宜居”行星为背景来考查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例8】据报道,最近在太阳系外发现了首颗“宜居”行星,其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6.4倍,一个在地球表面重量为600 N 的人在这个行星表面的重量将变为960 N ,由此可推知该行星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约为( )

A .0.5

B .2.

C .3.2

D .4

【解析】根据行星对人的万有引力等于人的重力可知:

222960,600M mg R Mm G mg R M R mg =?==行行地地行地即 624M R M R =∴=行

行地地

又,,答案:B 第23题与逐渐升温的北京奥运会有关的接力跑中的交接棒为试题背景来考查运动规律的应用等。

【例9】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 m/s 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

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 0=13.5 m 处作了标记,并以V =9 m/s 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 =20 m 。

求:⑴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

⑵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解析】

⑴在甲发出口令后,,甲乙达到共同速度所用时间为: V t a

= 设在这段时间内甲、乙的位移分别为S 1和S 2,则:

1S V t

=

2221at S =

S 1=S 2+ S 0 联立以上四式解得: 2

20

3 m/s 2V a S == ⑵在这段时间内,乙在接力区的位移为:2

213.5 m 2V S a

== 完成交接棒时,乙与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L -S 2=6.5 m

题目避免了死记硬背现象,或巧设问题情景,或活用知识规律,使所学知识鲜活了起来.有些则着眼于科技前沿,立足于高中课本知识,一方面考查了学生联想、迁移、分析的能力和科学素养、思维、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到:高新技术虽然既“高”,又“新”,可是同样是依赖于我们熟悉的传统的基础知识,并非空中楼阁,高不可攀。

【例10】目前,滑板运动受到青少年的追捧。如图是某滑板运动员在一次表演

时的一部分赛道在竖直平面内的

示意图,赛道光滑,FGI 为圆弧

赛道,半径R =6.5 m ,G 为最低

点并与水平赛道BC 位于同一水平面,KA 、DE 平台的高度都为h =18 m 。B 、C 、F 处平滑连接。滑板a 和b 的质量均为m ,m =5 kg ,运动员质量为M ,M =45 kg 。

表演开始,运动员站在滑板b 上,先让滑板a 从A 点静止下滑,t 1=0.1 s 后再与b 板一起从A 点静止下滑。滑上BC 赛道后,运动员从b 板跳到同方向运动的a 板上,在空中运动的时间t 2=0.6 s 。(水平方向是匀速运动)。运动员与a 板一起沿CD 赛道上滑后冲出赛道,落在EF 赛道的P 点,沿赛道滑行,经过G 点时,运动员受到的支持力N =742.5 N 。(滑板和运动员的所有运动都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计算时滑板和运动员都看作质点,取g =10 m/s 2)

⑴滑到G 点时,运动员的速度是多大?

⑵运动员跳上滑板a 后,在BC 赛道上与滑板a 共同运动的速度是多大? ⑶从表演开始到运动员滑至I 的过程中,系统的机械能改变了多少?

【解析】⑴在G 点,运动员和滑板一起做圆周运动,设向心加速度为a n ,速度为G v ,运动员受到重力Mg 、滑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N 的作用,则:

n N Mg Ma -=

2G n v a R

= 2G Mv N Mg R

-=

G v =解得:G v =6.5m/s

⑵设滑板。由A 点静止下滑到BC 赛道后速度为v 1,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2112

m g h m v =

解得:1v =

运动员与滑板一起由A 点静止下滑到BC 赛道后,速度也为v 1,运动员由

滑板b 跳到滑板a ,设蹬离滑板b 时的水平速度为v 2,在空中飞行的水平位移为s ,则:

s =v 2t 2

设起跳时滑板a 与滑板b 的水平距离为s 0,则:

s 0=v l t l

设滑板在t 2时间内的位移为s 1,则:

s 1=v 1t 2

s =s 0+s 1

即:v 2t 2=v 1(t 1+t 2)

运动员落到滑板a 后,与滑板a 共同运动的速度为v ,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v l +Mv 2=(m +M) v

由以上方程可解出: 2

v = 代人数据解得:v =6.9 m/s

⑶设运动员离开滑板b 后,滑板b 的速度为v 3,有

Mv 2+mv 3=(M +m) v 1

可算出v 3=-3 m/s ,有:│v 3│=3 m/s

系统的机械能改变为: ()()2231122

G E M m v mv m m M gh ?=++-++ △E =88.75 J

【例11】离子推进器是新一代航天动力装置,

可用于卫星姿态控制和轨道修正。推进剂从

图中P 处注入,在A 处电离出正离子,BC

之间加有恒定电压,正离子进入B 时的速度

忽略不计,经加速后形成电流为I 的离子束

后喷出。已知推进器获得的推力为F ,单位时间内喷出的离子质量为J 。为研究问题方便,假定离子推进器在太空中飞行时不受其他外力,忽略推进器运动速度。

⑴求加在BC 间的电压U ;

⑵为使离子推进器正常运行,必须在出口D 处向正离子束注入电子,试解释其原因。

【解析】⑴设一个正离子的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加速后的速度为v ,根据动能定理有:

212

qU mv = 设离子推进器在Δt 时间内喷出质量为ΔM 的正离子,并以其为研究对象,推进器ΔM 的作用力F /,由动量定理有:F /Δt =ΔMv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F /=F

设加速后离子束的横截面积为S ,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为n ,则有:

I =nqvS

J =nmvS 两式相比可得:I q J m

= 又:M I t

?=? 解得:2

2F U JI

= ⑵推进器持续喷出正离子束,会使带有负电荷的电子留在其中,由于库仑力作用,将严重阻碍正离子的继续喷出,电子积累足够多时,甚至会将喷出的正离子再吸引回来,致使推进器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必须在出口D 处发射电子注入到正离子束,以中和正离子,使推进器获得持续推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是历年高考题中所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题目的设计上注重从生产、生活和新科技进展中取材,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能经常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形成运用学科视角去观察,洞悉社会的能力。而这正是命题的方向所在。

二、08年高考理科综合下物理命题的趋势

从上面对2007年理综物理试题的命题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物理试卷很好地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特点,传统中求变化,平稳中谋创新,鉴于此,根据高考命题平稳过渡的原则,对2008年

高考理综物理试题的命题趋势预测如下:

1.选择题

选择题会更注重知识点的融合,一道试题出现不同章节的知识的交叉会更多,但试题难度不会增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热学、光学、原子物理等非重点内容一般仍会在选择题中出现,另外4题选择题仍会是两题力学和两题电磁学。交流电、传感器的问题可能会在选择题中出现,毕竟作为高中物理的必要部分,交流电已经连续4年没有在全国卷I中出现了。

另外,8个选择题中一般仍以2~4题为多选题,且正确选项仍两个的为主,这样既注意到选择项的干扰作用,又顾及到考生思考时间的分配问题。多数选择题仍会给出图像。

2. 实验题

尽管今年的实验题有些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的,因为偶尔的变换也是必要的。但电学实验的设计仍会是08年的主题,所以预测实验题仍以电学实验为主,且注意“组合型”电学题,可能会有一些创新意识。但如果在力学、热学、光学中如果有最新科研成果作为素材,则也极有可能出现在实验中。

3.计算题

计算题总体难度会维持今年的水平,第23题仍会以牛顿力学和典型运动为考查主干,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强调运动过程的理解和分析,注意区分似是而非的问题,注意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24题难度仍维持在今年的水平,可能会从更侧重于带电粒子的运动,或电磁感应,从中考查力和运动、功和能的关系,且配以必要的图表、图像或示意图等。

第25题难度也会保持不变,但以力学情景和电磁学为背景的命题可能性各占50%,试题一般会有必要的图像或示意图,且重在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和剖解,重在物理模型建立后对物理规律的选择。但也不排除从“竞赛题”改编而来的可能性,还有可能从“普通物理学”中改编而来,这种方法在2004年的高考中采用过。

三、今年的物理总复习怎么做?--------几点建议

进入高三,随着新课的陆续结束,各科都将进入到高三的系统复习阶段。同

学们对高三复习都很重视,都希望通过系统的高三复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效巩固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但同时,不少同学对于高三复习充满了困惑与疑问,渴望知道高三复习的总体安排以及复习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高三物理总复习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物理总复习,掌握物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熟练掌握物理规律、公式及应用,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三复习中,大部分学校采用的复习方法是“三轮复习法”,即将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复习重点、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备不相同,第一阶段按章节复习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的例题,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引申、扩展;第二阶段进行专题复习,重在学科内各项能力的提高,如可以分为基本知识体系专题、基本理论专题,实验设计专题,题型专题等;第三阶段查漏补缺,重点突破。各阶段复习的知识有重合的地方,但是复习的侧重点和着眼点不同。下面依次介绍。

Ⅰ、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

第一轮复习时间约从2007年7月至2008年2月底。本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以教材内容体系为主线,分章节进行单元复习训练。针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目标是:要求学生达到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初步建立章节的知识体系。复习顺序可按照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进行。第二轮复习中必须将实验内容贯穿其中。一轮复习的质量影响二、三轮的复习,决定着最后高考的成败。

1.抓好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复习

物理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物理知识的最基本的单位。复习时应注意:(1)明确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事实依据。只有明确掌握概念的定义,才可能明确掌握被定义的概念。(2)了解概念的种类(矢量、标量、状态量、过程量、特性量、属性量,某种物理量的变化率等),以便用比较法学习.若这种概念属首次学习,就必须着重明确抽象概括的方法。(3)理解概念的定义、意义和跟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4)注意从定义式导出被定义的物理量的单位。

对于基本规律的复习,我们应从“推导、结论、适用范围、理解、应用”这

几个方面展开进行复习。如动能定理,是由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运动规律联立推导而出,这个推导实际上也同时揭示了应用动能定理能解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的一些力学问题。结论是: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即W

总=ΔE K,适用范围是:在高中阶段仅适用于单体。理解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是:

(1)W

总=ΔE K为一过程式,标量式。②W

包含一切外力做的功,即任何力

做功都可以使物体动能发生变化。应用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是:(1)解在高中阶段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能解的动力学问题(合外力为恒力).(2)求变力做的功。(3)解在高中阶段运用牛顿运动定律不能解的动力学问题(合外力为变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动能定理”这一基本规律。

2.构建知识网络,建立知识体系

一轮复习是分章进行的,当每章复习结束,可借助课堂笔记和一些参考书搞一次单元小结,理一理本章知识线索和知识网络,理清前后知识的联系;归纳总结不单是照着课本或参考书把公式定理抄下来,而且还要把平时老师讲的,对自己有用的结论、方法、典型题型都结合自己的理解和领悟总结下来,加以记忆。归纳总结不应千篇一律,要有个性化的总结。尤其在考试前把考试范围内的知识总结在一起,考前用很少时间看一遍,会感到心中有数,缓解紧张情绪,增强取胜的信心。

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具有知识存贮准确、提取迁移快速等特点,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只要触及一点,就能迅速地反应联想,组成一个相关的知识群,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第一轮复习中,构建知识网络是一个基本的目标,就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规律,结合《考试大纲》中的“知识内容表”,把相关的知识编成一定的结构体系。注意以知识主干为筋,挖掘出其间的纵横联系,编织出结构网络,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这样可以提高复习效率。因此一轮复习的目的不能简单理解为知识再现和记忆,而是通过复习,构建起相互关联的网络图,达到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地位和用途。

3.重视对思想方法的小结提高

在总复习中,除认真复习知识之外,我还要建议同学们务必重视对各种物理思想方法的进一步掌握。表面看,这似乎与知识的复习不搭界,其实这才是一项更高层次、更高效的复习方法。那么,有哪些思想方法需要好好小结呢?解力学

问题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处理复杂运动常用的运动合成与分解法;追溯解题出发点的分析法;简单明了的图像法;以易代难的等效代换法等,均为中学物理中基本的思维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在复习课上老师都会提及,一些好的参考书中也会介绍。同学们在听课和阅读中除关心知识点之外,务请注意这些思维方法的实际应用,要好好消化、吸收,化为己有,再在练习中有意识运用来进一步熟悉它们。此外,在听课中,建议大家格外注意怎么建立物理模型;怎样随着审题而描绘物理情景;怎样分析物理过程;怎样寻找临界状态及与其相应的条件;如何挖掘隐含条件等。这些,都远比列出物理方程和完成解题任务更有意义。一旦领悟、掌握了方法,就如虎添翼,往往能发挥出比老师更强、更敏捷的思维能力。

4.加强实验复习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高考实验设计题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指导思想,实验设计取之于教材,却有别于教材原实验。在复习中要注意:(1)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首先要熟悉各基本仪器的构造及其原理,其次对于仪器读数问题,要掌握有效数字的有关知识和估读方法,一般来说,除游标卡尺、秒表、电阻箱外,其他测量仪器的读数都需要估读,即读到精度的下一位;对于仪器的使用问题,要在弄清原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使用方法,如电流表的内接、外接与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分压的选择使用。

(2)强化基本实验原理、方法、思想的复习。认真领会教材中“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新视角思考能否用其他方法、器材完成同一实验或类似实验。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进行发散和求异思维的训练,可以在教材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5.注重限时训练

经常见到有的同学平时很用功,做题一丝不苟,过程一步不落,题目也没少做,可到考试时连做过的题目都拿不了分,原因何在?就是平时做题没有时间限制,精神很放松,可以翻参考书,可以今天想不通明天接着想.可在考试时,有时间限制,旁边摆个手表时刻提醒你,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就会忘了公式,用错了结论,甚至条件没看全,就急着去推导计算,那怎么能做对呢?

建议平时做作业时也要在眼前摆个闹钟,加强限时训练,一道大计算题从读题到解出,一般只能用十几分钟.高三复习阶段这种训练很必要。

6.加强表述能力的训练

高考物理试卷主观题是考查能力的主阵地。高考试卷中的主观题,就是考生向阅卷人展示自己思维过程,以评定其知识水平的高低、思维品质的优劣和表述能力的强弱。大量采用主观题对考生的表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历年高考阅卷中都存在大量因表述不规范而少得分甚至不得分的现象。所以在复习中应自觉提高表述能力。

(1)多看近年高考试题提供的参考答案的解题过程,体味图示、文字、公式在解题中的有机穿插和衔接。

(2)在解题时严格要求自己。要设定题目中未给的物理量;应用物理定理、定律列物理方程都要用文字说明列式依据。要把重要关系式写在一行中间突出位置,写成“诗歌”的格式.对于多过程、多状态的物理问题,尽量用图示或文字加以说明,使阅卷人一目了然;物理量必须有单位,必要时对计算结果的物理意义加以讨论等,一定要杜绝不良的公式堆积式解题习惯。

(3)要将题做完整。一些学生做练习时,列出几个物理方程便丢手不做.平时练习都不能规范地将题解完整,在考试的紧张环境下又怎能写规范?

Ⅱ、第二轮复习——提升能力

第二轮复习时间约从2008年3月初至⒛08年5月初。本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查漏补缺,提升能力。拓宽知识视野,注重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的训练,提高学科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要求:打破章节界限,注重挖掘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专题形式,构建知识网络。要求能正确辨析各知识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提炼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能够灵活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并能解释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的相关问题。适当进行理综的应试训练.

1.物理专题划分建议

第二轮复习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中较为凌乱、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模块化,建立起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该阶段也称为全面综合复习阶段。本阶段可根据各知识块的特点,将有关内容分为几个小专题,进行专题复习,着重进行思维方法与解题技巧的训练。在复习中具体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1)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2)重点知识复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按照这两条原则,可以将高中物理划分

为这样几个专题:

(1)力与运动:力是贯穿整个物理学的一条重要主线,运动是物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复习中首先应熟练掌握中学教材中遇到的力,如万有引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其次要掌握几种典型的运动形式,如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

(2)动量和能量: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问题是高考每年必考内容,从考题逐渐趋于稳定的特点来看,2008年对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问题的考查重点仍会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还是应在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同时,注重对物理过程分析能力的培养,训练从守恒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3)场:电场、磁场是中学物理重点内容之一,分析近十年来的高考物理试卷可知,这部分知识在高考试题中的比例约占13%,年年都考。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应加强对力电综合问题、联系实际问题等高考热点命题的复习.(4)电磁感应与电路:高考主要考查电路的动态分析(包括变压器的动态分析),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包括电磁感应中的能量问题)等内容,第二轮复习中应加强这几个方面的专题训练和总结。

(5)热、光、原:本专题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几乎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只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得到该部分的分数是不困难的。

(6)图像问题:《考试大纲》能力要求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具有阅读图像、描述图像、运用图像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来看,图像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年年必考,所以正确运用图像,是备考的重要课题。处理图像问题的关键是,搞清图像所揭示的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明确斜率、截距、面积等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7)实验与研究型问题:实验与研究型问题是物理考试中赋分量高也是容易失分的题,是制约着理科考生的一个“瓶颈”。

2.提高审题能力

在物理综合问题的解决上,审题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审题,从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构建物理模型,分清物理过程,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在审题时注意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关键词语的理解。有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忽略了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

(2)隐含条件的挖掘.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零”(因弹力和摩擦力属于接触力);“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点为绳子的拉力达到最大值”;“两物体碰撞过程中速度相等时系统动能最小”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意识。

(3)干扰因素的排除。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3.瞄准中档题

总复习阶段不是题做得越多越好,而是应该精选精练.高考理综物理命题以中档题为主,因此目标应是瞄准中档题,真正吃透题中描写的物理图景,分析清楚物理过程,感悟解题思路.个别尖子生可以适当分一些精力研究近年高考卷中难度较高的压轴题,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4.注意查漏补缺,做好错题分析

查漏补缺是总复习阶段十分重要的工作。同学们可以在每章复习结束时,对本章复习过程中做过的练习和试卷中的错误、疏漏进行仔细认真地分析和订正,在错题本上分析每一个题目做错的原因,并总结此类题的解题规律,领悟解题思路。从知识和应试心理两方面分析,及时补救自己的薄弱环节和能力缺陷.并在每次考试前翻阅,给自己提个醒。

Ⅲ、第三轮复习——返璞归真

第三轮复习时间从2008年5月初至2008年6月初.本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回归基础理论,不留死角。特别是非主干知识,不太重要的实验都要再看一遍.在模拟训练、题型训练中注意找到适合物理或理综考试的时间分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争取在考前达到知识储备全面、答题素质高、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