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0年代的戏剧

30年代的戏剧

30年代的戏剧
30年代的戏剧

第一节 30年代戏剧文学创作概述

无产阶级戏剧的左翼戏剧运动;普罗戏剧”与“国防戏剧”。上海

大革命失败后活跃在上海的五大戏剧团体;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洪深领导的复旦剧社,应云卫领导的上海戏剧协社,朱襄丞领导的辛西剧社,陈白尘领导的摩登剧社。

1929年,夏衍、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发起成立上海艺术剧社,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

1930年8月,以艺术剧社为基础,联合辛酉、摩登、南国等戏剧团体,成立“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改称“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从事左翼戏剧运动,努力使戏剧向大众传播。“演剧大众化”口号。加强戏剧和革命、工人运动的联系,大多已工人和农民为主人公,反映革命斗争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1936年又发展为“国防戏剧”运动。“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的主题。极大的发挥戏剧的宣传功能,在艺术形式上提倡通俗化大众化和方言戏剧。抗战初期以小型独幕剧和街头剧为特色。当时最有影响的街头剧是“好一计鞭子”(即《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后来是大量多幕剧的产生。

“历史剧”。在国统区的高压政策下,直接暴露有困难,借古喻今的历史剧应运而生。夏衍《赛金花》“国防戏剧力作”

30年代戏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工人运动和农村生活得到较多反映;抗日救亡剧作和“国防戏剧”大量涌现;贯穿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性分析的剧作,艺术上成就较高;戏剧艺术趋于成熟。

第二节洪深、李健吾、田汉、的剧作

一、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及《五奎桥》等现实主义剧作

20年代剧作《赵阎王》用“心理暴露”方法,表现军阀混战的黑暗社会环境造成人的种种罪恶,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前半部对话与人物性格均写得较为成功;后半部运用表现主义方法展示人物复杂的

精神世界,模仿奥尼尔的《琼斯皇》,不被当时观众理解。

30年代的《农村三部曲》(独幕剧《五奎桥》、三幕剧《香稻米》、四幕剧《青龙潭》),反映农村破产和农民的苦难,以及他们自发的反抗斗争。其中,《五奎桥》围绕拆桥和保桥的戏剧矛盾.反映农民与地主豪绅之间的阶级斗争。地主周乡绅和农民李全生的性格各具特点。戏剧冲突波澜迭起,结构完整自然,是反映农民斗争的优秀剧作。

洪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也就是说他不仅创作了一系列的戏剧,比如赵阎王,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还有讽刺小市民的咸鱼主义等作品。他还写了一系列的理论著作。同曹禺比起来,他的剧作可能比不上曹禺的,但在理论建树上,他要超出曹禺很高。洪深还是最早涉及电影的剧作家,并且把话剧由明星制改为导演制,也就是由演员的个人临场发挥改为导演的指挥,并且严格按照剧本来,在此之前对根本没有剧本,只有演出大纲。

我们先简单看一下洪深的教育背景,洪深早在清华读书时就写了一部关于北京京郊贫苦人民生活的作品,并给与排演。也就是说,洪深从踏上戏剧之路开始就已经开始关注民生了,这也是对五四精神的一种继承发扬。清华毕业后,洪深到美国哈佛学习,进行了系统的戏剧理论训练。归国后就开始了戏剧事业。

洪深第一个值得我们称道的是他的戏剧语言,非常通俗朴实,虽然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但他并没有郭沫若等人的新文艺腔,他留过学但没有巴金那样过于欧化的句子。当然,洪深语言还有别的优点,比如充分运用了江南方言,强化了戏剧发生的地域色彩。

我们先简单看一下洪深的《赵阎王》这部作品,戏剧主要内容是这样的:赵大,由于凶猛霸道被人送外号赵阎王。赵阎王原来也是个贫困人,后来家乡遭兵燹,为了混口饭吃,只好投军,慢慢的堕落为一个“做好人嫌好,做坏人嫌坏”的人。以为评论大都着眼于赵大的邪恶本质或性格,我认为不妥,这也不符合作家本意。我认为赵大是个令人同情的对象,他的遭遇主要是由社会造成的。他也有他的优点,比如说讲义气,遇到落魄的同乡,他帮他找工作,无偿的提供饭食。这一节在剧本里面非常含糊,是由赵大本人说出的,通常被评论家称为告密。实际上,赵之所以告密,是因为他的这个不争气的老乡在受到赵大的恩惠以后,不思报答,反而把赵的军饷给骗走了。盛怒之下,赵就诬陷他的老乡是革命党,当然,赵大的告密是不对的,是小农思想的一种反映。但赵是被逼出来的,赵原本想带着那些饷银回家的,这也可以说明当时社会对人的影响。这符合作者的本意,作者就说,他意图通过这部作品把社会对人的迫害展现出来。

赵阎王的结构艺术很简单,也很现代,他采用了美国作家奥尼尔的《琼斯皇》的表现主义,让主角在林子里跑来跑去,以至发疯精神错乱。据说该剧在当时上演时并不受欢迎,主要原因就是作家运用了这一现代艺术手法,但后来的曹禺在《原野》里边也借鉴了这一艺术,反响好像不错。我想主要原因恐怕就在于当时观众的欣赏水平还有待提高。但遗憾的是,作家好像受到刺激,以后对于该艺术在戏剧创作中再也没有使用过,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损失。剧作家认为这种现代艺术手法和中国的传统戏剧有类似之处,可惜没有深入探讨。这恐怕也是先驱者所要付出的代价。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分别是五奎桥,香稻米,和青龙潭。作为第一部的五奎桥是独幕剧,一直为人称道,原因在于该剧能够在短短的一幕中充分表现了人物角色,并且有非常紧凑的结构和激烈的戏剧冲突。不过,可能由于是独幕剧,人物形象塑造略显单薄,即便是一直被认为塑造得比较好的周乡绅,也显得单薄。在香稻米这一剧中,由于是多幕剧,不管是人物,还戏剧冲突都比较好。比如老太公对抱重重孙的渴望,二官的无奈,荷想的刚烈,而戏剧冲突也是一幕接一幕,非常紧凑,在老太公被推倒在地的最后一幕最终达到高潮。虽然丰收成灾这个题材被叶紫和茅盾都写过,但剧作家能够以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倒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至于青龙潭,由于是所谓的理论先行,有点抽象概念具体化的倾向,就不再多说了。

洪深的走私一剧发表于1936年,主要接露了当时北方的走私行为,侧面反映了帝国主义对华的经济侵略和部分民族败类的无耻行径,也反映了北方农民的自发斗争和觉悟,甚至也赞颂了他们的斗争技巧,里面塑造的最成功的主角是李大嫂,即剧中的李妻。由于是独幕剧,结构也非常紧凑,很能吸引人。这也符合洪深的写作愿望,就是戏本除了在剧院演出外,还应成为室内阅读的东西。

洪深的咸鱼主义则是讽刺了37年上海的小市民的自私行径,里面人物塑造的非常成功,读过之后,我们会记住很多人物,比如徐太太的颟顸无聊,陈先生的自私怯懦,当然,塑造最成功的是陈师母。作品虽短,却也反映当时的广阔的社会背景,比如通过乞丐夫妇的谈话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对东北的侵略和战争之下人民的灾难。

洪深的飞将军主要是接露人们对立功将士的腐蚀,角度非常新颖,但遗憾的是在处理庄毅贞和陈怡仙与高鹏飞徐卓午的关系时,又流于我们平时所常见的三角恋爱的窠臼,塑造的人物也成了扁平人物。至于高对庄提出的sex方面的要求倒是值得探讨,庄塑造的不够好,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吧。

至于鸡鸣早看天,这个写得很成功,有空可以阅读一下,时间关系不再赘述。

从清华园走出的戏剧大师——洪深

1955年8月29日,戏剧和电影艺术家洪深去世。今年是他逝世50周年纪念,谨以此文纪念这位为中国戏剧电影事业开拓、奋斗和贡献了毕生精力的杰出艺术家。

他“能编、能导、能演,是剧坛的全能;敢说、敢写、敢做,是吾人的模范”(曹禺)。

他“从不离开时代,从不离开社会,从不把自己和国家民族隔绝,他永远和时代共呼吸,与人民同忧喜。”(夏衍)

他,就是从清华园走出的戏剧大师,我国话剧事业的开拓者,杰出的戏剧和电影艺术家、教育家洪深。

戏剧大师孕育于清华园

洪深,学名洪达,1894年12月31日出生于江苏武进一个书香世家。早年就读于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于1912年从天津考入清华学校实科,被编入丙辰(1916)级。

中国第一位学戏剧的留学生

1916年夏,洪深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毕业。秋天,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他进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烧磁(瓷)工程专业。在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洪深对戏剧的热爱与日俱增。1919年,专业成绩良好的洪深毅然放弃学习了3年的课程,转入哈佛大学,师从著名的戏剧教授倍克学习戏剧,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外专攻戏剧的留学生。

在哈佛,洪深系统地学习了从剧本创作到舞台演出的全部过程;与此同时,他还专门到波士顿“表演学校”、“戏院学校”学习表演艺术、戏剧及戏院经营和管理。1920年秋,洪深结束了在校的戏剧学习,开始随美国职业剧团在纽约各地巡回演出。1921年,他与中国早期话剧倡导人、清华校友张彭春在纽约相识,他们合编的三幕十一场英文剧《木兰从军》在纽约上演,反响热烈,其票款全部捐助华北水灾难民。

中国戏剧和电影艺术的开拓者

1922年春,洪深启程回国。在旅途中,当一位长者问他将来是要做一个红戏子还是当莎士比亚时,他回答道:“这两者我都不想当,如果可能的话,我愿做个中国的易卜生。”

抱着一腔热血回到上海后,洪深立即开始了舞台艺术实践与探索。1923年,在加盟戏剧协社后,洪深对文明戏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改革:首先革除了当时流行的男扮女装的陋习,提倡男女合演;确立、完善了严格的排演制度,规范了演员的表演。1924年初,他改译、导演的《少奶奶的扇子》一剧获得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的话剧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后来,他又先后筹建了复旦剧社、剧艺社。1928年,洪深正式将这种新的戏剧艺术形式命名为“话剧”。1929年,他加入了由田汉领导的进步剧团——南国社,与田汉一道,并肩战斗在中国的话剧艺术舞台上。

此外,洪深对我国的电影艺术,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25年,他撰写了我国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申屠氏》;1930年,他编写并参与制作了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在我国戏剧电影发展史上,洪深是一位披荆斩棘的开拓者;在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中,他满怀一腔爱国情怀,追求进步,不畏强暴,是一位勇敢的战士。

二、李健吾

李健吾的文名,我们也是知道的。其实,对我们这一茬人来说,早在发蒙时,他就已借着《雨中登泰山》在我们心中扎下了根。可是,似乎也仅此而已。再怎么说,他毕竟是过去的人了。

评论家:常用笔名刘西渭至于评论,他在三十年代就与周作人、朱自清、朱光潜、李长之并为“中国五大批评家”《咀华集》、《咀华二集》。

翻译家:他在清华时就深得国学巨子、西语系主任吴宓的宝爱,因此被号称为“吴门三杰”之一,“三杰”中,有“龙”有“虎”有“豹”,“龙”是钱锺书,“豹”是曹禺,而“虎”呢,则是李健吾了。回国后,他先是在北平,后来在上海,奔波不已,但他的作品却是一部部出来:《这不过是春天》、《包法利夫人》、《福楼拜评传》、《高尔基戏剧集》(七册)、《莫里哀戏剧集》(八册)、《托尔斯泰戏剧集》(四册)、《屠格涅夫戏剧集》(四册)……这是一个太长的名单,我们无法悉数列举。既能创作,又能翻译,而且评论,还善学问。创作中不仅有剧本,而且有散文,有长篇小说,而经他翻译的《包法利夫人》成为经典的范本。他与傅雷先生并为迄今中国翻译界的法国文学译者中最一流的高手,个中功力和境界,是一般的所谓名家所远难企及的。

作家/山西:李健吾生在运城,少时来京,身怀异秉,小学时就以善演女角而闻名京师,并与山西才女师评梅有了往来,年稍长,入中学,他便成了《北京晨报文艺副刊》的老作者,并因王统照介绍而加入了著名的“文学研究会”,成为其中最年轻的成员。在1924年初,他与蹇先艾请来鲁迅做了《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这一年秋,他当选为校学生会主席。在同一年上,他的短篇小说《终条山的传说》面世。十年后,鲁迅在把此文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时,仍激赏不已:“《终条山的传说》是绚烂了,虽在十年后的今日,还可以看见那藏在用口碑织就的华服里面的身体和灵魂。”而这,不过是他十九岁时的作品。很有可能,他是《新文学大系》中最年轻的作者——这个年轻人,要文才有文才,要口才有口才,要干才有干才,当然是一流名校的苗子。《一个兵和他的老婆》

清华/戏剧:一年后,他果然成了清华的首届大学生,念的自然也是国文。可是,国文系教授朱自清见人才难得,就建议他转修西洋文学,其实就是英文。清华西语系是当年清华文科中最大的一个系,显然也是国

内最好的外文系,后来的吴组缃、钱锺书、曹禺、季羡林、许国璋都是从这里出来的。李先生是何等人物,进来了,就坐住了,他还开始兼修第二外语法文,没想到,这个偶然的决定,竟成为他终身志业的缘头。就这样,他走上了法国文学的道路。可是,正在这时,他生病了。无奈,只好回老家休养。一养就是一年。这样,他毕业的时候已是1930年。

在清华园,他开始炼就了真功夫。他不仅创作,而且翻译;不仅写小说,还写散文,写诗歌,写剧本;不仅编剧,而且演戏;甚至和老师朱自清合译起了作品。因此,他的到来,让沉寂已久的清华“文坛”重又中兴。他出任了“清华戏剧社”社长。在他毕业的那一年上,曹禺来了。因着他的奠基之功,《雷雨》的作者使得清华的戏剧事业达到了空前绝后的辉煌。毕业后,他留在清华。后来又和他的老师王力一样,去了法国。

《这不过是春天》是李健吾的成名作。剧本以北伐为背景,写革命者冯允平受命由武汉潜入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住进了警察局长的家里。他是厅长夫人往日的情人,又正是今天厅长奉命捉拿的革命党。冯允平的到来引起厅长夫人的万千思绪。当她了解了冯允平的身份和处境后,强忍住感情,买通捉拿他的密探,掩护他安全离开北京。剧本的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一个徘徊在黑暗与光明之间、充满矛盾的女性形象。这是一个有时代内容的形象,也反映出作者对方生未死的中国社会的认识。剧本曾遭北平市警察局禁演。1935年由旅日同学会首演于日本。

《以身作则》是3幕喜剧。写前清遗老徐举人,以倒背四书、家教森严自得,整日以“男女有别”为大防,把一双儿女禁锢家中。女儿偶然偷出家门即被一无赖营长看中,营长买通下人以看病为名进入徐宅与徐女相会,败露被逐。结果这个营长正是他为女儿指腹为婚的多年音讯杳然的未婚夫。他自己虽高唱“男女有别……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却为女仆倾倒,不能自持,闹了许多笑话,道貌尽失。这部喜剧不仅讽刺了徐举人,对当时官场军队勾结一气,抢男霸女,贩毒肥私等丑恶现象也进行了辛辣的揭露。此剧由国立剧专于1940年首演于四川江安,导演张骏祥。

《金小玉》又名《不夜天》,根据法国剧作家萨杜的《托斯卡》改编。李健吾只取原作构思,背景、人物、情节均作了很大改动。剧本写革命者莫同从北平监狱逃出后,由青年考古学家范永立安排,避于南城旧宅。警备司令王士琦发觉莫同与范永立有涉,遂设阴谋,激起范所爱名伶金小玉妒意,用她作眼线,包围旧宅。王士琦当金面严刑拷打范永立,范终不屈;金为救范供出莫同,但莫同已自尽。王士琦杀范,并图霸占金,金小玉血刃王士琦后自杀。剧本结构严谨,情节紧凑,4幕戏集中在一夜之间,环环相扣,惊险跌宕。《金小玉》由苦干剧团于1944年首演于上海,导演黄佐临,丹尼饰金小玉,石挥饰王士琦。

《青春》写辛亥革命前夜,华北某农村田寡妇的独子田喜儿,与村长的女儿杨香草相爱。杨村长以门户不当、男女私情有伤风化反对。田喜儿约香草私奔未成,杨村长将18岁的女儿嫁给了邻村罗举人11岁的儿子。一年后,罗举人携子、媳串亲;田喜儿与香草偶遇于村头,痛叙离情和相思之苦。罗举人见状怒极,休了香草;杨村长则逼女儿自裁。正无可收拾,田寡妇无视杨村长要去县里告状的恐吓,带着香草和田喜儿高高兴兴的回家去了。这是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性格喜剧,是李健吾继《以身作则》以后又一部以反封建为主旨的喜剧作品。苦干剧团1944年演出,获得成功。

这是作者于1934年春天写成的话剧本,写的是[革命者冯允平为逃避追捕,躲进了昔日情人,现任警察厅长夫人的家里]。

作品的重心[并不在于追捕革命者这一事件],作者感兴趣的是[事件背后的深刻的人性内容,刻意表现的是厅长夫人错综复杂的内心冲突:理想和现实,纯情挚爱和世俗利益,物质享受和精神空虚,青春不再和似水流年,强烈的虚荣心和隐蔽的自卑感等等],艺术魅力便在于[这种具有丰富内涵的心理戏]之中。并且我认为,此剧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三日],(因为话剧本身的时间限制),却因为七八个演员[精彩的对话与心理波动]成就了一出好戏。好戏就是说,当我看到这个话剧本的时候,我只通过他们[廖廖数句],了解了[他们与她们的心理特征,人物情感]。

《这不过是春天》的精妙之处便在此,对于作者精心创造的男主角[冯允平],大概很多人看完他的台词之后会开始想像这是怎样一个好的角色,那么厅长夫人,即便她在剧中没有一个名字,可是她[美丽,聪明,爱耍小脾气,不惯于生活在贫穷之中],所以她与冯允平的分手[理所当然],冯允平是[年轻,英俊,充满理想]可是不如警察厅长[有权有势]。但当她重新遇见为了躲避追捕而来的冯先生时,她又[满心期待,欢心雀跃,甚至想随之私奔],因为她并没有因为岁月而[改变],样子还如同以往,冯允平亦是如此,可是他的思想[更加成熟],为人做事[更有主张,更加不被人束缚],私奔,就成了厅长夫人的[一厢情愿]。

男女主角:

冯允平男年约三十

一个与当时政权下反感的“另一个党派”的革命者,逃避警察的追捕,聪明地选择借住在警察厅长家里几天,因为这个厅长夫人正是自己的初恋情人。他把自己的姓改成了夫人上海亲戚家的姓氏,成为了夫人的表哥“谭先生”。他的出现,要夫人平淡的生活激起了波澜;他的亲吻,要夫人死寂的心又恢复了青春。夫人是个小孩子脾气,她独断地辞去现任的秘书,让冯先生来做厅长的秘书,这样,他们就可以长相守了。可是冯先生却不再是个小孩子,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事业,有一段收尾时点晴的台词:<<<记住我这句话:人人都有一个春天,可是人人留不住他的春天。现在我们分手了,永远分手了,等你有一天到了你的冬天,你就会想起我最后这两句闲话的。>>>

厅长夫人女年近三十

有时候,她是个爱发脾气富家太太,整天无所事事,与朋友们聚会聊天,听倦了他们的奉承话;有时候,她还是那个年轻时的小女孩儿,她的心里曾经想起他,可她不曾与谁提起。不是吗,当初,这位富家小姐爱着冯先生的时候,仅仅因为,她不想因为贫穷而变得庸俗。

<<<所以我没有嫁给个穷人,所以我还可以使个小性子。

我明白,我明白。我不会等你等到那一天的。现在,我放你走,让你做成你的事业,总算赎了我的过失,你该原谅了了吧?原谅我从前不肯嫁给你。>>>

===========我是分割线============

我认为,这是两个[只要一对话,便要激起波澜的]对立角色,精妙之处便在于,夫人还是那个小孩子脾气,总是发怒,总是要别人按照她的意愿去做事情;而冯先生呢,从前还是小女孩儿的夫人拒绝了他的求婚,他是默默地走了,甚至她嫁人了他也没有再次出现。多少年了,当他们再次见面的时候,他们彼此其实还是那个样子,只是,冯先生不再是个[沉默而倔强]的男人,他现在是个[思想独立,随时反抗压迫自己,随便反抗抑制自己理想]的“追求者”。我真没hc,这角色的长像应该是平淡中藏着隐忍,执着,暗藏的风情可以撩起一切欲望与没落的追求,而且他要是位长得[惊艳]而又[内敛]的样子,不然,夫人不会如此念念不忘。当冯先生再次出现的时候,夫人[急急跑了下去,是要去照镜子打扮一下,换见衣裳来见他],当她接过来他送的鲜花时,儿时的浪漫又浓浓的纠缠似地围住他俩。我在想,冯先生大段大段精彩的台词应该掌握得温文有数,那么,谁的声音比较好呢?他的声音应该在[呐喊]的时候依旧给人[冷静]的感觉。

那么这位要人头疼的夫人该想像成谁呢?冯先生说[一个警察厅长太太绝不懂什么是革命],因为他此时[来看十年前爱过的女孩子---理想里面的,梦想里面的----一个已经死去了的女孩子],夫人却反驳说[至少我比一个革命家懂得爱情],女人总是这样,况且她的日子平淡如死水,她一直没有忘记过这位年少时的情人,她经常莫名其妙从可爱变成发怒的狰狞样子,就因为冯先生总是[平静如水]可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受她的摆布],她怒喊道:[利用我,是不是必要?闭住你的嘴,我不要听你的!我听够了,听够了你的甜言蜜语!我也看够了,看够了你无耻的行径!你把我当做个什么东西!我就这么不配做你的知已经?昨天你还亲我,对了!你还分得出心勾引我!你知道吗?昨晚我已经走到你门口又回去了,你知道吗?你不知道我多么爱你!你看事看得那么高贵,看爱看得那么卑贱,还不如朵野花,一脚踩在鞋底下!那你为什么来见我,你这么看不起我?你这人面兽心!你就没有拿我当人看!不过,我也是人,我也做给你看,你这负心贼!我还盼你跟我在一起,在一起避暑,快快活活过上一夏天!可是你打心里就没有我!好像只有你一个人配活着,此外都是多余!可是我还偏活给你看!走,走你的!我不留你!]这大段的激动的台词是因为冯先生的[拒绝留下]奋而出口,舞台上并没有说过夫人[何时走向他的房门外,何时看到冯先生吻了夫人],可是这些明明已经发生,要夫人再次为冯先生心动了,但她还是没有挽留住他,他们分手了。

夫人应该是谁来演更合适呢?这个爱激动,总闹小孩子脾气,最后还是帮自己要挽留的[旧情人]逃脱出追捕的[善良多变]的女人呢?

三、田汉30年代的剧作

田汉出身贫民家庭,少年时代即具有反帝爱国志向。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1916年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翌年,创作了剧本《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1921年,与郭沬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

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谕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独幕悲剧《获虎之夜》。此后,先后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厦大学任教。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编导拍摄《到民间去》,未竟。1927年秋,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编写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南国社青年走向社会,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曾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同一时期,田汉主蝙了《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

《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田汉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

《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是这个时期的高峰之作。他创建的南国社,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它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对话剧的普及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带头作用。南国社的创作和演出,不仅产生了进步的社会影响,而且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对话剧事业的开拓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后的闹剧《鸡鸣早看天》,截取社会生活的横剖面,既暴露社会上的各种丑类,又表现争自由争民主的青年一代与封建家长制的冲突,题目与剧情都带有象征隐喻意味。戏剧效果强烈,显示出作家的喜剧艺术成就。

洪深的现实主义剧作带有鲜明的理性色彩,社会问题剧与宣传剧的结合,是特点也是弱点。

20-40年代戏剧

20年代戏剧 (填空)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端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 1907.6《黑奴吁天录》,中国第一次比较完整的近代话剧演出。 新文化运动:1918年出版《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为开端。 最早的专门性戏剧性杂志《戏剧》月刊。 郭沫若,是现代历史剧的开拓者。 “女神三部曲”《棠棣之花》《湘累》《女神之再生》 “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历史翻案剧 欧阳予倩《潘金莲》 袁昌英《孔雀东南飞》 “国剧运动” 熊佛西《洋状元》 余上沅《兵变》 丁西林《压迫》 田汉 创作成绩最丰厚,原名田寿昌,1911改为田汉。 1920年《梵峨璘与蔷薇》处女作。 自署“中国未来的易卜生 《灵光》第一个正式公演的剧本,领导南国戏剧运动。 早期代表作,《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田汉20年代戏剧创作特点: 一、内容上,感应时代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节拍,一方面无情揭露当时社会传统势力剥夺人自由与幸福的罪行,另一方面表现人们面对黑暗所产生的苦闷思索,和对光明表现出来的追求。 二、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抒情性和戏剧性相融合,表现技巧成熟。 30年代创作类型,一工人运动《梅雨》②抗日爱过《回春之曲》 40年代《秋声赋》,《丽人行》是现代文学期间田汉的创作高峰 30年代戏剧 上海戏剧协社 1927年以后,介绍和排演西洋古典名剧。 辛酉剧社,“难剧运动” 复旦剧社,西洋名剧 南国社,青年学生为观众 上海艺术剧社,“左翼”剧座谈,“无产阶级戏剧”首次提出。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代表作冯乃超和龚冰庐《阿珍》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1930.8 以上海艺术剧为核心,联合了辛酉。

中国电影史简答题总结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1、投机性的电影生产对中国电影初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答:中国最早的一些电影企业大部分都是为了商业投机的目的而兴办的,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低级趣味,粗制滥造,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 但也有一批有志之士对中国电影事业和艺术基础的奠定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如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片部,坚持严肃的制片方针,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认认真真地把电影作为一种事业来办的开端。 还有一些人虽然开始也是以投机为目的涉足电影,但最终致力于电影事业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明星”电影公司等一些影片公司,形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电影生产队伍,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这些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功罪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出现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种事业的基础,中国电影才有可能在艺术上逐渐进步。 2、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答: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3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形式上,《孤》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孤》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电影编导,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其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 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如何看待田汉等人早期的电影主张? 答:在知识分子加入到电影行列之中,田汉早期的电影主张提得最明确,也最有代表性。田汉1926年组织了“南国电影社”,筹拍了《到民间去》和《断笛余音》两部带有明显民粹派色彩的影片。田汉把电影看作是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如当时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戏也逐渐衰落,但将戏剧作为生存手段,出现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在文明戏误入岐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它就是新式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于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话剧”。 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剧,即话剧,也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形成。在狂飙突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浪潮中,文明戏早已难以担当宣扬新文化的使命。而旧剧,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五四”新文化的倡导者看来,是应该推倒的旧文化的堡垒。因而有了新剧旧剧之争。有人主张保存旧剧。他从西方话剧与歌剧分流的特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与新剧应并行不悖。也有人从中西戏剧的比较中,认为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有别于西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雷雨》 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周围一片凄厉,荒凉,却有一样东西,也是在那么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哀,那就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著作《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1996年12月13日逝世,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他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他的姓氏“万”的繁体字为一个“草字头”和“禺”字,草字头与“曹“谐音,故“曹禺”即“万”)。孔庆生的《曹禺论》里曾说过:“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就一句话,却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众所皆知,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日出》、《北京人》、《蜕变》也都是杰出作品。 曹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的反帝反封建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青少年时代的他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他在谈到写作意图时曾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雷雨·序》里也曾写到“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在我看来,就是因为有了他这样的情感,所以才有了《雷雨》的悲剧,而这样的悲剧在这样的时代下却是必然的。 我们都知道,《雷雨》是以两个家庭的之间的纠葛为主的。通过表现这两个家庭的悲剧和罪恶,它所想表达的其实就是那个时代下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而这场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剧本虽然从性爱血缘关系的角度,写了一出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而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从这个角度看来,这赤裸裸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譬如地位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 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 (见朱栋霖本p159) 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 三,小说流派 (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1 “左联”准备期 (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 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 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 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 《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 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 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二月》

30年代电影特点

论中国“30年代”电影与新现实主义的传承关系)(奇爱博士) | [<<][>>] 现实主义(realismo),是文学艺术上最常见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种创作方法。它一般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把它放在整个艺术电影史的进程中,现实主义这种反映原生态相对简单(就先锋派影片而言)的创作方法却并不想当然的一开始就处于优势地位。究其原因,是由于欧洲——电影的发源地——贵族化传统的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贵族们保守的思想传统促使电影无法向大众普及。随着艺术电影道路的分流,代表大众的现实主义逐渐兴起,到4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兴盛一时。这种电影美学风格的最终确立对于整个世界电影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电影最终冲破了贵族艺术的桎梏,而为底层大众而接受。 然而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美学特征并非意大利电影大师们的首创,早在十余年前的30年代,在遥远的中国,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们已经创作出的一大批具有“新现实主义”特色的作品,并取得了很大的反响。从整个世界电影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甚至走在了意大利电影的前面。不仅如此,它与40年代兴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又有着承前启后的关系,这之间美学风格的传承演变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现实主义影片的类型——关注对象的选择 笼统的说现实主义,未免范围有些太大,简单的说,凡是世界上发生过或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应归入现实题材的范围,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现实是与真实分不开的。现实题材,必须以真实为基础。一件事,

不管它发没发生过,起码要言之成理,使人信服,这才是真实。由此,我们来看看二三十年代电影史上的种种现实题材,来说明为什么只有中国的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是血脉相承的艺术风格。 1.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 电影在法国诞生,似乎注定了这个美丽的国度将成为世界电影的中心,至今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电影仍然是世界电影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员。一位位大师们所建立起的电影美学规范是今天习影者不二的样本。20年代的法国,先锋主义电影兴盛一时,饱含着试验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电影艺术家,透过其深邃的思想,留给人无尽的回味。而在30年代的现实主义浪潮中,他们用诗意的对话,引人入胜的视觉影像,深刻的哲理性与思辩性勾勒出一幅幅法兰西风景图。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流派更新了“现实”观念,在影像中,“电影家并非重复或复制现实,哪怕仅从形式的表层来看”,换句话说电影不重外而重事物内在最具有特色的运动。把握真实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 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有克莱尔、卡尔内、让·维果等等,但其真正的领袖当属让·雷诺阿。巴赞说他的影像“从诸多方面预示着后来电影风格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演进”。特别是让·雷诺阿对景深镜头的大量使用,充分体现了其场面调堵现实主义有着极大的不同。但总的来说,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现实主义,但与中国电影相比,似乎又“现实”的不够彻底。 2.美国的好莱坞式现实主义 当今美国电影是世界电影最强大的一极,代表着电影业最先进的科技

赏析曹禺四大经典话剧之

赏析曹禺四大经典话剧之《日出》 故事——交际花陈白露受银行家潘月亭供养,整日与一群游手好闲的寄生虫相周旋,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只能抱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昔日的恋人方达生希图拯救她,她亦无力自拔。潘月亭投机股票失败,陈白露债台高筑,深感前途渺茫,最终服毒自杀《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是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二、描绘“不足”者的被受欺凌。“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品性。 剧本通过对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人物——潘月亭: 潘月亭是大丰银行的经理,他老奸巨滑、深谙世故、心狠手辣、藏而不露。当潘月亭得知李石清用偷看文件的方式掌握他的底细之后,只表现出原始的愤怒:“你怎么敢——”随即又转变话锋:“石清,不不——这不算什么。不算多事。互相监督也是好的。”他一改嫌李石清多事的骄横态度,与李石清成了“一条战线”的朋友,显得异常亲密。他并非宽怒了李石清的多事之举,而是将怒不可遏深深地埋藏地心底,用缓兵之计让李石清有充分的“表演”的机会和时间,况且,“燃眉之急”的时刻,李石清还会派上用场,此等小人此时还得罪不得……潘月亭接受李石清想做襄理的暗示:(沉吟)“昌,襄理,——是啊,只要你不嫌地位小,那件件事总可以帮忙。”他对李石清又采用了欲擒故纵之法,更显示了潘月亭的狡猾和老谋深算。潘月亭渡过了临时的难关之后,他一改对李石清的态度。在李石清得意地描绘银行的美好前景时,他毫不隐讳地说:“有人说不定要宣传我银行的准备金不够?”“说我的银行这一年简直没有赚钱,眼看着就要关门。”“同人背后骂我是个老浑蛋,瞎了眼,昏了头,叫一个不学无术的三等华来做我的襄理。”潘月亭对李石清的憎恨和不满已溢于言表,话语中暗含嘲讽和杀机。他终于炒了李石清的鱿鱼,解除了心头之隐患:“不过你今天坐的汽车账行里是不能再替你付的。”对潘月亭再也没有利用价值的李石清转眼之

大一下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

第六章:30年代小说(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其他) 第一节:矛盾 一:文学道路和人生道路 1:文学批评家沈雁冰 2:小说家矛盾—社会剖析小说的开创者 贡献:提供了现代都市长篇小说的范本,提供了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两种人物典型 3:文学史意义:驾驭长篇的能力,塑造典型的才情,宏大豪迈的叙事,精雕细刻的工夫,批评视角的敏锐值得称道 社会剖析小说 概念由北大教授严家炎于1982年提出,指以矛盾为代表,包括吴组湘,沙汀,艾芜,王仁叔,叶紫等在内的一群作家的创作,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试图将科学的社会理想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是创作达到从本质上揭示生活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走向的目的。 特点:一般从社会政治经济分析入手,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以阶级斗争为表现重心,以理性分析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注重典型人物的塑造。 都受到影响 二:《蚀》三部曲 1:内容表现大革命运动前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深刻揭示了革命阵营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2:《幻灭》静女士慧女士 描写了不谙世事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知识女性静的性格悲剧—叙述者及文学史对静女士都持批判态度 静女士并非文学史或权威叙事者所谓的弱势女性,而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行动能力的现代新女性,静对学潮,革命的冷眼旁观与疏离态度及对革命的幻灭感受,呈现了矛盾对革命的理性反思与批判 3:《动摇》 摇摆不定的革命者方罗兰;魅力四射,现代开放的新女性孙舞阳;投机革命的反动分子胡国光(这一形象开启了左翼文学塑造反面人物的模式—凶残,贪婪,狡诈,道德败坏) 4:《追求》 描写大革命失败后一群青年知识分子苦闷颓废的生活状态,他们不甘寂寞,但所有的追求都以幻灭告终,小说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普遍的心理状态 张曼青:政治/教育/婚姻朱近如;王仲昭:报纸革命/陆俊卿;章秋柳:成立社团/以爱情与身体点燃他人;史循:嫉妒颓废/追求自杀 5:《蚀》三部曲的评价 艺术上比较粗糙 情趣上也不够平衡(身体叙事,男性欲望眼光,热衷于情色描写)但近年来却好评渐增,其值得肯定之处有 ①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的塑造,静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等呈现了革命队伍中的时代新女性;形象特征:性感,开放,追求刺激,崇尚享乐,有着强悍泼辣的生命力和反封建的叛逆性 ②反思革命的激情与理性,小说以真挚饱满的激情,融入矛盾自身的经验,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角度反映大革命运动及其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清醒的批判精神 ③思想与艺术都超过了蒋光慈等人的“革命+恋爱”小说 “革命+恋爱”小说:左翼作家创作的表现革命者的革命与恋爱故事的小说,是30年代小说的重要现象。代表作家:蒋光慈《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野怨》丁玲《韦护》洪灵菲《流亡》三部曲华汉(阳翰生)《地泉》 特点:革命与恋爱是最重要的叙述元素,革命的浪漫蒂克,概念化,模式化(公式主义的结构+脸谱主义

曹禺及其话剧

曹禺及其话剧 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我国著名戏 剧大师,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戏剧教育家。 ●曹禺生于一个封建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为军人,曾留学日本,任过黎元洪秘书等职, 能善诗书。曹禺幼年丧母。1923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在导师张彭村指导下,在易卜生戏剧《娜拉》、《国民公敌》中扮演娜拉等角色而崭露戏剧才华。1928年中学毕业保送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毕业进入清华研究院。1934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雷雨》,同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1936年发表《日出》,同年8月到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1937年发表《原野》。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与《日出》一同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后《原野》诞生,《北京人》出版,牢固地确立了曹禺在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以上4部剧本被称为曹禺的4大剧作。《家》(改编)成功,一同成为曹禺的代表作。其他作品还有《蜕变》《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及改编剧《正在想》《镀金》等。 ●曹禺的戏剧创作受到莎士比亚性格悲剧、古希腊命运悲剧和奥尼尔心灵悲剧的影响。 二、四大剧作 曹禺剧作写出了人的生存困境,在困境中,人无论如何“挣扎”,都不能摆脱“宇宙”的“残酷”。当曹禺沿着这条路线去写作时,剧作和剧中的人物便“活”了起来;当他头脑清醒,用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待人时,作品的成就就受影响。 幻灯片7 (一)《雷雨》 作品表现周、鲁两家人的纠葛与冲突。周朴园一心要维护一个“圆满”“有秩序”的家,但他不知家里发生了混乱,潜伏着危机,他的儿子和妻子在反抗与不知中破坏着家庭,而这又是他30年前的错误造成的,各种矛盾聚集爆发,轰毁了他的家。剧作在24小时和两个场景进行,有“三一律”的特点。矛盾冲突激烈,语言诗化让人着迷。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剧本在一天时间在周公馆和鲁家两个地方展开了 周鲁两家30年的复杂矛盾纠葛。其中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与恨,有繁漪和周平、周冲和四凤的情感纠缠以及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劳资纠纷,以此向人们展示了血源的悲剧、爱情的悲剧、阶级斗争的悲剧、人性罪恶的悲剧以及神秘命运的悲剧。 人物 ●周朴园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个人物隐藏在 “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例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他对物质、名誉的追求,最后遭到的是上帝的惩罚,承担现实的罪恶:子女死亡、家庭散去、清醒的接受命运无情的审判。 ●繁漪是一个旧式的女性,由于生活的局限而阴郁,但她聪明、美丽,在被压抑中试图追 求自由和爱情;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她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

30年代的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回顾30年代的中国文学,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绚烂的一笔。在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方面,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是3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作家团体。因为直至1936年“左联”解散,期间6年的时间里,他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他们“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他们讨论大众语和文字阿拉丁化”;他们还引入“社会主义现实”的口号。以左联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思潮风靡中国。他们与“新月派”争论文学的阶级性,与“京派作家”争论文学是否应与时代政治保持距离?“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相互对峙又相互渗透,使30年代的文学创作形成不同的文学景观,又存在某些共同趋向,形成了一种时代文学的特征。小说方面,左联和左翼小说家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茅盾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它的社会剖析小说“从典型环境来介绍并塑造典型人物”使他的作品极具成就。《蚀》三部曲、《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等等都将人物特有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剖析了社会现实的黑暗。蒋光慈是“左联”准备时期小说的代表人物。柔石的《二月》表现出对中国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善写女性并始终保持女性立场的丁玲也有很大的文学贡献,她的《在黑暗》《自杀日记》及为她带来更大名气的《沙菲女士的日记》无疑都是经典之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转向农村题材的又一作品,也依旧带着丁玲的特色。张天翼是“左联”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华威先生》《包氏父子》等一批小说是他讽刺艺术的形成。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成绩不可小视。萧红又是一位创造力丰富的女性奇才。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带有强烈的情感,描述在东北这一片白山黑水沃土中人民仍旧挣扎在命运的枷锁中。还有很多优秀的左翼小说家如沙汀、吴组湘、叶紫、艾芜,端木蕻良等也都在30年代左翼阵营中贡献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京派”小说中的代表人物首推沈从文。他用他的小说散文建造出一个“湘西世界”,他是“京派”最高成就的体现者,他将他的美学观带到他的作品里,写出人性、写出湘西的风土人情及湘西儿女的情感历程。《边城》、《三三》《长河》《龙朱》,无不刻画出宁静安逸的水乡生活和善良、正直、质朴的人们。《八骏图》《贵生》《顾问官》也大胆地揭示了人的丑恶与虚伪。叶圣陶的《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王统照的《山雨》展现出京派作家坚持自己的“人生派”立场和现实主义风格。而废名的小说《莫须有先生传》突出了“京派”作家除了显现乡村文学和统一审美感情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萧乾是个后起之秀,他的《蚕》《梦之谷》和以童年视角写下的《篱下》都包含健朗,充满生气及热烈的感伤。海派小说家又被誉为新感觉派。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被人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海派重要人物施蛰存的短篇《上元灯》《将军底头》《石秀》和具有心理分析特色的《魔道》等都是30年代海派作家“轻文学”“都市”的力献。30年代形成了一个中国现代新诗歌的时代,相当于左翼诗歌团体的中国诗歌会诗人群,以其中殷夫和蒲风相当有代表性。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及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相互竞争的局面。作为中国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在同一时期也成就了他的散文建树。那种带有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和犀利,“反常规”的杂文,无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30年代的散文中,包含有闲适、自在的幽默小品文(林语堂),也有《山水游记》《钓台的春昼》等真切灵活的文字(郁达夫),还有独特现实艺术散文的《画梦录》(何其芳)。在戏曲方面,30年代出现了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位大师级剧作家:曹禺。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在群众心中扎根也使中国话剧走向成熟。同时,夏衍也是一位优秀剧作家,他的《赛金花》曾轰动一时,《上海屋檐下》则展现了夏衍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李健吾也是这一时期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他不同于曹禺和夏衍,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多幕剧《这不过是春天》是其代表作。此外,《梁允达》《以身作则》《一个女人和一条狗》等戏剧作品表现出李健吾从现实中取材但分析人物行动,对戏剧艺术的探索精神。 在这三十年的现代文学中,我独独青睐诗歌,而在现代诗歌的创作中,我又偏偏喜爱30

中国电影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电影的奠基 创立阶段(1896——1912) 1.世界电影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 放映了《墙》、《婴孩喝汤》、《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等。 2.电影传入中国: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家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3.中国第一部电影:1905年《定军山》,主演:谭鑫培。 初兴阶段(1913——1922) 4.中国最早的短故事片: A.《难夫难妻》(1913)导演:郑正秋、张石川):创作新剧、面对现实、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B.《庄子试妻》(导演:黎民伟):改编旧剧、发挥想象、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C.《劳工之爱情(掷果缘)》:中国电影初兴期最为经典的故事短片。 5.最早的长故事片(1921年):《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 兴盛阶段(探索时期)(1923——1931) 6.旧派与新派 A.旧派:⑴构成:①郑正秋、张石川;②“鸳鸯蝴蝶派”;③五四后知识分子。 ⑵代表作品:1923年《孤儿救祖记》 ⑶创作面貌:①家庭伦理剧:《孤儿救祖记》;②神怪武侠片:古装片《火烧红莲寺》、神 怪片、武侠片。 B.新派:⑴构成及创作思想: 长城:“移风易俗,针砭社会。” 神州:“宣扬文化,开启民智。” 民新:“普及教育,提倡爱国。” 联华:“复兴国片,改造国片。” 南国:“借胶片宣泄吾民深切之苦闷。” ⑵创作面貌:①以洪深、侯曜为代表的“人生问题剧”。②欧阳予倩和“神州派”的“人 情剧”。③田汉、孙瑜带有唯美和浪漫倾向的创作。(孙瑜《故都春梦》、《野 草闲花》) ⑶共同特征:①取材:关注小资产阶级;②内容和艺术表现:受外来文艺的影响;人物塑 造的相似性;注重心理刻画。 7.郑正秋: A.主要创作:《难夫难妻》、《掷果缘》、《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B.电影概念和电影创作概念:①早年从事戏剧评论工作,提倡新剧;②与戏剧舞台相比,电影强调“造意”“造地”“配景”“导演”“演员”。 8.影戏观:⑴提出:1924年《影戏概论》;1926年《影戏剧本作法》。 ⑵特征:①注重社会教化功能(文以载道);②以戏剧情节叙事为核心的表达手段(戏 剧性、情节性、场面性)。 9.该时期电影的总体特征:①电影艺术性屈服于商业性;②电影文化隔绝于新文化潮流之外。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 1.左翼电影运动(新兴电影运动) ㈠联华公司倡导“复兴国片”运动 A.宗旨:改革神怪、迷信、凶恶、打杀之国片作风。 B.总纲: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抢救影业。 ㈡阶段 A.迅速兴起(1933年):《狂流》、《三个摩登女郎》、《城市之夜》、《母性之光》、《春蚕》、《小玩意》、《铁板红泪录》、《香草美人》、《恶邻》等。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30年代电影(圣才出品)

第2章30年代电影 (1932年~1937年) 2.1 复习笔记 一、电影的变革 (一)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背景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变革。广大观众厌恶了那些脱离生活的商业影片,向电影界发出了救国的劝告。与此同时,电影创造人员也产生了在题材和形式上创新以寻求出路的愿望。 2.发展历程 (1)初期的兴起 ①电影公司 1932年夏天,明星公司的老板请进步作家组成了编剧委员会。几乎同时,田汉、阳翰笙等人也参加了艺华、联华等公司。在这些进步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掀起了左翼电影运动。 ②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电影小组。1932年至1933年前后,在瞿秋白领导下,组织了由沈端先、阿英、王尘无、石凌鹤和司徒慧敏五人组成的电影小组,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a.从编剧入手努力影响和改造电影创作。如夏衍、田汉、阳翰笙等党的文艺工作者以

编剧的身分加入电影公司,在创作的同时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拍摄影片。 b.通过各种方式,改造电影创作队伍,加强左翼创作力量。如组织动员了应云卫、沈西苓、袁牧之、吴印咸等优秀的创作人员。 c.有目的地大力介绍了以苏联为主的外国电影的经验。例如学习了表现革命思想的经验以及蒙太奇的电影思维方法和艺术表现技巧。 d.积极开展电影理论和批评工作,批判有毒素的影片,宣传进步电影。 (2)曲折的发展历程 ①1932年到1933年,左翼电影的第一个高潮 左翼电影直接反映了社会现实存在的尖锐矛盾,受到大众的欢迎,以《姊妹花》、《渔光曲》两部影片为代表。但是部分影片的艺术表现粗糙稚拙和革命内容表达得过于直露,如《女性的呐喊》,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更加严厉的镇压。 ②1933年后,左翼电影的低潮时期 1933年11月,一群暴徒捣毁艺华影片公司,进步电影工作者被迫转入地下活动。一些反动文人鼓吹“软性电影”的主张,左翼电影出现了低潮。此后,左翼电影工作者开始尝试以更巧妙隐晦的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曲折地宣传反帝抗日思想和隐约地揭示社会的黑暗坚持左翼电影阵地,代表作有《神女》、《桃李劫》等。 ③“国防电影”的新高潮 a.背景 1935年“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以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和人民抗日要求的重新高涨,出现了“国防电影”新高潮。

话剧发展简史

话剧发展简史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

第十四章30年代的剧作 一、概况:上海五大剧社 南国社(田汉);复旦剧社(洪深);上海戏剧协社(应云卫);辛酉剧社(朱襄丞);摩登剧社(陈白尘)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与左翼戏剧运动 1、反映人民困苦生活的剧作: 田汉的《洪水》; 2、表现反帝斗争的剧作: 3、初期左翼剧作的局限: 4、三十年代剧作的基本特征: (1)工人运动和农村生活得到较多反映。 (2)抗日救亡剧作和“国防戏剧”大量涌现。 (3)贯穿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性分析的剧作,艺术上成就较高。 (4)戏剧艺术趋于成熟。(曹禺、田汉、夏衍为代表) 二、李健吾等作家的剧作: 1.李健吾(1904—1982),笔名刘西渭,山西运城人。1919年开始戏剧活动 代表作《这不过是春天》 特点: 时代性不强,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有自己的风格 重人性分析,重人物内心矛盾冲突的揭示,重艺术技巧和形式的探索; 对话俏皮利落,结构严密紧凑,趣味性较强。 贡献:创造了“善恶共存者”的形象系列。 2、袁牧之的戏剧 独幕剧《一个女人和一个狗》。 3、白薇的剧作: 白薇(1894-1987),原名黄彰、黄鹂,别号黄素如,湖南资兴人。 《打出幽灵塔》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中,又穿插了两个三角恋爱,情节多奇遇巧合。 三、曹禺的剧作 (一)生平和创作概况: 1、曹禺(1910年—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生于天津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祖籍湖北潜江。万德尊 养母薛咏南(家宝) 南开中学 南开大学政治系—— 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处女作《雷雨》。 1935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首次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郭沫若赞扬“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 1935年,在天津写出《日出》。 1936年,创作三幕剧《原野》。 1940年,又在江安写成了《北京人》。

30年代上海老电影简介之碎琴楼

30年代上海老电影简介之碎琴楼岭南儒生宋连璧早年随父亲宋教儒教书谋生。 教儒病重,生性孝顺的连璧典当家中所有为父求医。最后不得已自卖自身于人贩。冰天雪地里,连璧拿着卖身所得赶往邻村退休名医叶陶村家,希望能救父亲脱离危险。身着单衣的连璧敲开叶家大门时,终因体力不支昏倒。陶村知道是寒冻所致,急忙救醒他,听他道明来意,陶村和女儿鹃红被连璧卖身医父深深感动,并送棉衣给他。 连璧带陶村回到家中,见父病情加重,生命垂危。原来人贩在此催他马上出国。陶村目睹此景,毅然解囊为连璧赎身。教儒临终嘱他此恩必报。陶村怜惜连璧,临行留资安葬其父,事后让他来访。 连璧淳朴可靠,陶村留他帮助继室田氏的哥哥广仁照料叶府及清理田租账目。连璧深感陶村恩同再造,对陶村家的事悉力亲为,深得陶村的欢心。鹃红每见连璧昼夜辛劳,也给他递茶送汤。日子久了,两人渐生爱意。鹃红常将心事写成词曲,抚琴低唱。连璧又将家传古琴赠与她,田氏、广仁兄妹觊觎陶村家业已久,只等鹃红出嫁就可为所欲为。谁知陶村收纳连璧优礼相待,心中又妒又恨。现在广仁见鹃红爱慕连璧心中大恨。偷偷地去诱说鹃红的未婚夫江家来迎娶。这本是一个口头婚约,鹃红长大后极力反对,江家也无意坚持,经广仁游说,江家大喜。素重诺言的陶村为江家所迫,履行旧约,答应这门婚事。事成定局,鹃红也无奈。她找连璧商量私奔,约定车站相会。连璧心中矛盾重重,这时,陶村又请连璧商办婚事,并将晚年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深受感动的连璧将鹃红的密约告诉了陶村。广仁等闻讯立即截回鹃红。鹃红悲愤之极,打碎连璧送她的古琴。悲痛欲绝的连璧在鹃红出嫁日只身离去。花轿抵达江家,鹃红以死拒婚。为此双方解除婚约。 鹃红得知连璧负愧出走,知道他深爱自己,心中感到安慰。由于寻找连璧心切,鹃红又中广仁圈套,随他去镇江。结果被骗卖到万花楼为妓。鹃红立志不从,致书家中为她赎身。谁知老仆汤成回信,广仁、田氏骗典产业而逃。陶村一气之下瘫痪在床。万念俱灰的鹃红为了连璧,仍誓保贞洁。鸨母知鹃红生性刚烈,答应她只卖唱不卖身。 连璧到镇江,在同学秦思衍的帮助下经商,不几年便在商界崭露头角。每当夜深人静,连璧面对碎琴思念鹃红。鹃红惨度卖笑生涯,不知其父已病故。一天,应召大酒店,发觉来客竟是一别七年的心上人连璧。连璧见朝思暮想的人是名震镇江的名妓疑惑不解。正欲相问,鹃红已凄然离去。连璧找到鹃红,倾诉相思之苦,当即为鹃红赎身脱离苦海。鹃红恐己名声累及连璧,趁连璧熟睡之际留书明志,黯然坐船离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笔记(1).docx

绪论: 一、现代性——历史的使然 基于历史要求的戏剧思潮和戏剧观念的根本转变,或者说戏剧之启蒙理性与现代意识的强化,是中国戏剧脱离古典时期,进入现代时期的基本标志。 1、中国戏剧向现代化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戏剧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二:戏剧精神内涵的变化。 第三:舞台任务形象体系的变化。 第四:戏剧艺术生态构成上的变化。 二、中国现代戏剧的崛起 变革先是在旧戏营垒的内部进行,这就是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前后的戏剧改良运动。 首先:杂剧和传奇这种古老的戏剧文学体裁,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其实:当时在舞台上处于“霸主”地位的京剧,也惊醒了改革的尝试。 三、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四十年代,便是现代戏剧发展、成熟和繁荣的时期。 二十年代的话剧,在艺术上较文明新戏时期已有长足的发展。首先:剧本文学的创作打开了新局面。其次:对戏剧演出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导演艺术,对中国话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十年代的中国话剧在曲折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时期。 左翼戏剧运动成为戏剧运动的主力。首先表现为政治上对战斗性的追求明显加强。艺术发展上呈现相当复杂的局面。主题大于形象,思想和艺术处于不平衡状态。 四十年代是中国人名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经受血与火的考验的伟大时代,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高扬的伟大时代,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第一:在三十年代已经成熟的基础上,向丰富性、多样性方面开拓了新路。 第二:在戏剧艺术的探索上,对五四以来只强调向西方学习而忽视中国戏剧传统的偏向进行了拨正,戏剧的民族化问题受到普遍重视。 二十年代戏剧以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主题。 三十年代以阶级斗争、社会解放的主题。 四十年代民族解放的总主题,得到深入的表现。 四、中国现代戏剧的历史特征 1、反帝反封的土壤诞生,左倾。 2、中国现代戏剧史,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戏剧变革、发展的历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影史的一种解读

MOVIEL ITERATURE /博士论坛 2010年第7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影史的一种解读 u 方明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 在20世纪30年代电影史上,官方、左翼与软性电影鼎足而三,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形成了独特的电影景观。本文通过梳理他们形成的过程,在表面喧嚣的背后,发现他们之间更加复杂的联系。本文抓住竞争这一关键性要素,从而剖析他们实现某种共谋和合流的原因,也希望借此予当代电影以有益的启示。[关键词] 30年代;电影;排斥;竞争;共谋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电影史上,是具有标志性的时期。经过了十数年的积淀,电影到了30年代,从思想到流派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新兴电影运动,在中国电影史上可谓影响深远。与一般的艺术思潮和运动不同,新兴电影运动并不是由电影内部孕育发生,而主要是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一部分,目标是/和整个社会文化运动协力前进01 ,内容表现为/现中国的电影必定是被压迫民众的呼喊0o,由于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及国难当头的历史语境的契合,使得这一运动影响迅速扩大。但无疑,它的成功必然对于电影界的另一些声音构成了很大的挑战与威胁,官方以电影检查甚至暴力手段进行直接打击,软性电影提倡者通过论争来争取一些话语空间。那么应如何认知和评价这一历史时期的电影现象?由于历史原因,新兴电影运动在电影史上被标上了/胜利0/革命0的标签,与之相比,国民党官方电影的/反动0自不必说;软性电影虽然/从单纯商业电影的角度来评价,应当说这类影片形式多样,在娱乐电影方面具有一些新的创作元素。0?但是/实质上,这些抽象的娱乐性电影麻痹了人民的斗争意志,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特殊的意识形态意义0?,因此也被贴上/落后0/反革命0的标签。但是/电影站在今天的立场看,以阶级斗争的政治视角对于电影史的叙述,仅仅只被理解为历史的一种叙述0?。本文不欲考辨该时期某类电影主张和实践的科学性和必要性,而是希望透过表面的喧嚣,透视中国20世纪30年代电影的多元格局是如何形成的,这种多元格局的特征是什么,以及多元格局为电影发展带来了何种机遇?何种障碍?目的在于抛弃简单的/是0或/否0的斗争思维,从电影的本体出发来把握电影发展的某些规律。 一、多元竞争电影格局的形成 电影甫入中国,曾被认为是/西人蒐集人眼精华之法0,但这恐怕是极少数守旧派的提法。晚清中国,最保守的士大夫,也开始承认中国/器不如人0,严复曾认为,时至今日,仍然反对引进声光电化,/谓不用西洋之术,而富强自可致0者,必是/狂易失心0之人?。由于形式的新颖独特、视觉冲击强烈,电影在中国很快就有了市场。 但作为一种完全异质的文化元素,电影文化产业在中 国的发展经历了双重的水土不服。其一为视觉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培育,/培植这样的新型艺术的最佳土壤也无疑是建立在发达的都市工业、商业、大众传播业基础上的现代大众文化环境、语境)))已形成这种文化环境、语境的在当时只有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十里洋场.上海0?,在中国广大的内陆地区甚至是其他的一些大中城市,电影都难以落地生根,只有在上海这一近代半殖民大都市,由于华洋杂处,得风气之先,已经开始有了一批机械文明下的现代观众,这才使得电影能够生存并逐渐发展起来。其二是产业的培育。电影不仅是艺术,更是一门产业,需要有资金的投入和人员的运作,从先期的市场调研到制片、发行到院线是一条长长的链条,其复杂程度比起工业生产犹有过之,这对于刚刚起步的民族工业来说,当然是一场考验。幸运的是,电影克服了初期的不适应,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进入了一个正常发展的轨道。结合着中国的国情,早期电影已经确立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产业惯性,或者说是电影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和准入操作的保证,虽然时有微调,但总的是保持稳定的。 这一时期由于国内形势的混乱,文化领域相对是自由的,而电影由于其新颖,就更加自由一些。较少的外来干涉保证了电影产业能较好地自主运营。1923)1925年间,全国各地就开设了175家电影公司,其中上海就有141家,如此众多的电影公司,当然由于实力的不同,其拍摄水准上有很大差距,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显示了在电影领域存在完全的自由竞争格局。 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是适应市场者生存。各个公司被迫各出奇招,结果便是中国的电影市场很快就出现了许多各有特色的电影公司,如当时最著名的三足两翼,即/明星0/大中华百合0/天一0鼎足为三,/长城0/神州0作为两翼,另外还有一些如上海影戏、南国戏剧社等小而有特色的公司,构成了影坛丰富多彩的景观。各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如/明星0的/营业主义加一点点良心0的/正剧0/大中华百合0的欧化色彩、/天一0的传统保守形象等,共同丰富了20年代的影坛。 当然,自由竞争一方面促进了电影市场的发展,但是,统一市场干预力量的缺失也导致了市场失范和恶性竞争。其突出表现就是20年代后期古装剧和武侠神话剧的恶性发 01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