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钗黛合一_美学阐释_之一_赖振寅

_钗黛合一_美学阐释_之一_赖振寅

_钗黛合一_美学阐释_之一_赖振寅
_钗黛合一_美学阐释_之一_赖振寅

“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

赖 振 寅

提笔写下这个题目,心中顿生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想想几十年前因“钗黛合一”而起的那场风波,想想几十年来许多研究者在其中倾注的心血,想想这个命题中所蕴含的极其深厚的学术及政治文化内涵,一时间百端交集、思绪纷乱,竟不知该从何说起,从何写起。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钗黛合一”,这既是一个意蕴深邃的学术命题,同时也是一个份量厚重的人生话题。学术的辛酸与人生的苦辣合而为一,尽在其中。虽然,今天的人们可以以一种轻松的口吻重提这段旧话,并且可以以一种纯学术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命题,但鉴于这个命题超乎寻常的深奥与复杂,致使我们在时隔几十年后,仍难以品评辨别隐于其中的无穷韵味,无法给因之而起的一桩红学“公案”作出客观而公正的结论,无法给当代文学史、红学史,乃至思想史作出一个明确交代。对于今天的红学研究而言,“钗黛合一”,仍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是一个我们必须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钗黛合一”与“钗黛合一说”

【导读】

“钗黛合一”或曰“二美合一”,并非后人凭空杜撰,而是《红楼梦》一书中固有的事实。它是体现在原作及脂评中作者的艺术构思。“它的是与非、对与错,只能由作者或批书人承当,而不应由其他任何人任其咎。”①这个看似简单却得来不易的初步结论,应是我们在重新面对“钗黛合一”这一命题及重新评价“批俞”运动时的基本学术立场和起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钗黛合一”非“钗黛合一说”,前者是书中事实,后者是书外观点。俞平伯先生是“钗黛合一”这一作品事实的发现者,同时又是“钗黛合一说”的提出者。作为发现者,他无需替作者或批书人承担责任,但作为“钗黛合一说”的提出者,他又必须要对自己的观点负责。

清人解弢在其《小说话》中有云:

“山蕴宝藏,光泽外泄,矿师争入,求之未得,斯时也,知

此山必有矿,而究不知其矿脉之所在,于是攀崖坠谷,搜岩剔穴,虽异宝未获,而奇景已大增其眼福矣。今世之读红楼者,乃大类是。争谓其底里有极大之秘密,为世之所乐闻者,皆欲首先探出,供饷社会,以鸣奇功。推敲字句,参校结构,恍惚迷离,妄加比附,人持此说,纷然聚讼,迄未有一贯之发明,钳息众喙。然从事于此者,仍爬罗剔抉,辛苦不舍,良由其文字有大足动人者在。不然,虽有珍秘之文,而蒙以拙劣之文字,正如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矣。”②

好书不厌百回读,经典常招聚讼至。红楼一书,小说中之最最佳品也,人人无不喜读之,且无不喜考订之,批评之。

是书内蕴宝藏,外泄光泽。治红学者,有如“矿师”,面临“宝山”,蜂拥而入。及至身临其境,方知此境非寻常之境,乃是一烟云模糊、神奇险峻之幻境也。虽攀崖坠谷、搜岩剔穴、推敲参校、辛—185—“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

苦勘探,却因此山矿脉奇诡、深藏不露,故历来少有一贯之发明。更有“矿师”于恍惚迷离间妄加比附,隔山断脉,执一而论,终招致聚讼纷至沓来。常闻人曰:“喜红楼而厌红学。”又闻人云:“红楼门前有三多:是非多、争执多、误会多。”斯言信矣!

红学“三多”,由来已久,成因复杂,非治红学者有意为之。若深究起来,实由红楼一书的深、奇、险、秘所致。作者曹雪芹撰此书,隐微言大义于字里行间,有意瞒蔽、难为观者,玄幻之至,狡猾之甚。是书不仅工于叙事述真,更善于影射致幻。似谲而正,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伏脉千里,大有深意存焉。故观者难解其中味,难辨虚实真假,便也在情理之中。但身为治红学者,则不应一味地以此为搪塞、推诿之由。红学境况不佳,遭人非议,除了来自作品本身的原因之外,还与当代红学研究在学术心态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久拖不决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于近代红学,著名华裔学者余英时先生在他的《近代红学发展与红学的革命———一个学术史的分析》一文中写道: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红楼梦》可以说是最受重视的一部文学作品。近五六十年来,研究和评论《红楼梦》的文字,如果全部收集在一起,恐怕会使“汗牛充栋”这个古老的成语失去它的夸张意味。……因此,从学术史的观点来看,“红学”无疑地可以和其他当代的显学如“甲骨学”和“敦煌学”等并

驾齐驱,而毫无愧色。

③虽同为显学,但红学之显,远非“甲骨学”和“敦煌学”所能比,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来形容某一时期的红学盛况亦并不为过。在当代学术史上,红学之显要,大大超出自身学科的领地,甚至远远超出学术研究的苑限。作为一门文学学科,源自红学界自

—186—红楼梦学刊·二★★五年第六辑

身内部的学术纷扰就已使它热闹异常、嘈杂不堪,更兼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其他学科的介入,终使其成为一门广受世人关注,参与者甚众,各种著述、文字如“汗牛充栋”,各种观点、解说层出不穷的复合型学科。其他学科对红学疆域的渗透、挤压、侵占,曾使红学研究步入歧途,在不同时期变异出诸如道德红学、历史红学、政治红学等各种形态。近些年来红学界一些学者提出“还红学以文学”的号召,以期通过红学界的共同努力能使红学研究走出迷津,回归正道。窃以为,回归文本是新世纪红学谋求发展的唯一选择,也是红学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但这种意愿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还红学以文学”的研究理念贯彻到具体研究中,能否剥离长期粘附在红学之上的非学术的寄生物,能否排除其他学科的干扰而使其获得学科发展所必需的独立自足性。红学之为学,首先在于文学,关键在于文学,根本在于文学。

红学史上,曾有许多次因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及对作者原意的不同解释而引发的学术纷争,这些纷争因混杂了太多非红学、甚至非学术的因素而使问题变得异常复杂。本文将要论及的“钗黛合一”,即为一典型且著名的“三多”话题。为避免对其研讨成为新一轮争执的开始,为避免新的是非、新的误会,笔者在开篇之际,先将与此命题相关的主要证据、资料实录如下,将“宾语”前置,“主语”后退,让证据先出场,让事实先说话,笔者将此举戏称为“本末倒置”话《红楼》。

《红楼梦》一书中,有关“钗黛合一”的内证(正文)、旁证(脂批)主要现于第五回。是回写宁荣二府女眷家宴小聚,于宁府内花园赏梅。席间宝玉倦怠,欲睡中觉。贾蓉之妻秦氏遵贾母之嘱,引宝玉来到自己房中歇息。

那宝玉刚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来到“朱兰白玉,绿树清溪”、“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的太虚幻境。

—187—“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

在太虚幻境二层门内配殿“薄命司”中,宝玉首次见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簿册中以诗配画的形式暗示了金陵省中众多女子的命运信息。

宝玉先取出“又副册”来看,看了不解,遂掷下又取出“副册”翻看,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甲戌本在“可叹停机德”一句旁加批曰:“此句薛”。在“堪怜咏絮才”一句旁加批曰:“此句林。”在“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两句旁批曰:“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其余十位女子均一人独占一诗一画,独独身为十二钗之冠首的钗黛二人却合为一图,合咏为一诗,这于情于理均不合,作者究竟寓何深意于其中。这是“钗黛合一”作为原作中一固有事实的主要证据。

亦是本回中,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先灵之嘱,欲以情欲声色等事警醒宝玉之痴顽,以使其能跳出迷人圈子,归于正途。警幻设摆酒馔,款待宝玉,饮酒间有十二个舞女上来,演唱新制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宝玉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听完“正曲”,竟尚未悟。

警幻便命撤去残席,送宝玉至一香闺绣阁之中,其间铺陈之盛,乃素所未见之物。更可骇者,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有如黛玉。(甲戌本此处加批曰:“难得双兼,妙极!”)正不知何意,忽警幻道:“尘世中

—188—红楼梦学刊·二★★五年第六辑

多少富贵之家,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绔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污。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蒙旁:“色而不淫”四字已烂熟于各小说中,今却特贬其说,批驳出矫饰之非,可谓至切至当,亦可以唤醒众人,勿为前人之矫词所惑也。)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甲旁:“`色而不淫',今翻案,奇甚!”)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甲旁:多大胆量,敢作如此之文。)

宝玉听了,唬的忙答道:“仙姑差了。我因懒于读书,家

父母尚每垂训饬,岂敢再冒淫字。况且年纪尚小,不知淫字为何物。”警幻道:“非也。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滥淫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是以特引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甲旁:“妙!盖指薛林而言也。)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阁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说毕便秘授以云雨之事,推宝玉入房,将门掩上自去。(引文中着重号系笔者所加。)此段引文,乃是证明“钗黛合一”为书中固有事实之另一证据。细读所引正文及脂批,可以断定,作者确有不便明示的“深意”隐于其间。

另,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有一条长批:“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

189—“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

回,使二人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此段脂批中,批书人明确指出“钗黛合一”乃作品中原有事实,其中确然体现着作者的某种创作意图。此条脂批,可视为“钗黛合一”为书中固有事实之一条补充性证据。

从以上所引书中正文及脂批中可以看出,所谓“钗黛合一”并非后人凭空杜撰,无中生有,而是《红楼梦》一书中固有的事实。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这一书中事实便一直存在着。从脂砚斋的提示可以看出,“钗黛合一”乃是体现在作品中的作者的一种创作构想,其中隐含着作者不便明示的某种意图。因作者对其命意深藏不露,且因其多出现于令人惝恍迷离的“太虚幻境”中,故在《红楼梦》问世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读者还是研究者均被作者的“瞒笔”障眼,未能发现这一书中玄机,未能参透作者的用意。“钗黛合一”这一作品事实一直是微秘久藏,隐而不露,藏于“幻境”人未识,直到二十世纪初被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发现。

在1923年亚东图书馆出版的《红楼梦辨》一书“作者的态度”一节中,俞平伯先生首次披露《红楼梦》一书中“钗黛合一”的有关证据,并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在阐发、论证“《红楼梦》是为十二钗作本传的”这一观点时,俞先生首先对“《红楼梦》的作者糟蹋闺阁”这一旧有观点提出质疑,继而将笔锋转向“钗黛之争”这个红学重要话题,并就此对“左钗右黛”的传统红学观念提出批评,对书中流露的作者的态度作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推断。俞先生在文中这样写道:

还有一种很流行的观念,虽较上一说尽情理一点,但荒谬的地方却并不减少。他们以为《红楼梦》是一部变相的《春秋经》,以为处处都有褒贬。最普通的信念,是右黛而左钗。因此凡他们认为是宝钗一党的人———如袭人凤姐王夫人一

—190—红楼梦学刊·二★★五年第六辑

类———作者都痛恨不置的。作者和他们一唱一和,真是好看煞人。但雪芹先生恐怕不肯承认罢。

我先以原文证此说之谬,然后再推求他们所以之谬的原

因。作者在《红楼梦》引子上说:“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是曲既为十二钗而作,则金是钗玉是黛,很无可疑的。悲

悼犹我们说惋惜,既曰惋惜,当然与痛骂有些不同罢。这是雪芹不肯痛骂宝钗的一个铁证。且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双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相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若宝钗为三家村妇,或黄毛鸦头,那黛玉又岂有身份之可言。与事实既不符,与文情亦不合,雪芹何所取而非如此做不可呢?雪芹大约会先知的,所以他自己先声

明一下,对于上述两种误会,作一个正式的抗辩。

④在1953年棠棣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研究》一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图说》中,俞先生对先前自己的观点又作了进一步阐发:

红楼一书中,薛林雅调,堪称双绝,虽作者才高殊难分其

高下,公子情多亦曰“还要斟酌。”岂以独钟之情遂移并秀之实乎。故叙述之际,每每移步换形,忽彼忽此,都令兰菊竞芳,燕环角艳。殆从盲左晋楚争长脱化出来。或疑为臆测,试以本书疏证之。

从大处看,第五回太虚幻境的册子,名为十二钗正册,却

只有十一幅图,十一首诗,钗黛合为一图,合咏为一诗。这两个人难道不够重要,不该每人独占一幅画儿一首诗么?然而不然者,作者的意思非常显明,就是想回避这先后的问题。或者有困难,或者故弄狡狯,总之他是不说哩。至于新制《红楼梦曲》除首尾各一支不算,十二钗恰好得十二支。那总应该—

191—“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

分了先后罢。不然,它的安排也很有趣味的,始终被他逃避过了这先后的问题。因为第一支《终身误》钗黛合写;第二支《枉凝眉》独咏潇湘,在分量上黛玉是重了一点,但次序上伊

并不曾先了一步。可见作者匠心,所以非泛泛笔也。

⑤此段文字之后,俞先生还特别加了一条注释,原注如下:

此外还有一说当时没有想到的,即第四十二回脂砚斋评所谓“钗黛合而为一”之说。这似乎很奇不可信,但从十二钗正册图钗黛画在一幅上,所以只有十一个图,这个暗示来看,此说也有它的道理。况且脂砚斋他看过后部红楼,至少也看

过一大部分,自然要比咱们知道得清楚了。

⑥从《红楼梦》一书问世,到“钗黛合一”被发现,这期间大体经历了一百五六十年的时间。在这段相当长的时间里,“钗黛合一”这一作品事实及其内涵一直是微秘久藏、无人识破。相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旷世希逢、意蕴深邃的“奇书”而言,能够发现其中的一些幽微隐秘处,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将俞先生对“钗黛合一”的发现视为二十世纪红学研究中的一大发现,这种提法亦并不为过。“钗黛合一”这一作品事实的发现以及俞平伯先生对其发表的个人见解,标志着对《红楼梦》一书的研究已摆脱了旧红学的羁绊,而进入到一个注重作者思想、作品风格研究的新时期。

俞平伯先生最初发现并引用“钗黛合一”这一书中事实,原只为抨击旧红学中以《红楼梦》为一部变相的春秋经,左钗而右黛的谬误。依俞先生的理解,作者的态度既然是“悲金悼玉”,那么,他对钗黛二人便自然是无褒贬、无轻重。此二人在书中是“各极其妙,莫能相下”,虽作者才高,亦殊难分其高下。可见,给宝钗及

—192—红楼梦学刊·二★★五年第六辑

“钗党”平反,是俞平伯先生援引“钗黛合一”这一书中事实的初衷。换句话讲,俞平伯先生之所以借用这一书中内证,原只为验证他作为《红楼梦》的研究者对作者意图、态度的所下推断的合理性。这样,“钗黛合一”这一书中事实在经俞平伯先生释义之后,便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书外的“钗黛合一说”。前者是“曹说、脂说”,后者是“俞说”。

在此需特别说明的是,文学研究中的发现,非同于科学上的发现,而是一种带有发现者个人主观色彩的发现。俞平伯先生作为一名红学研究者,他在发现并提出“钗黛合一”的同时,便会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主观化理解与感悟掺入其中,使之成为一种带有发现者个人主观色彩的作品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作品中原有的事实(作者的原意)与释义者对其的释义两者间往往是会出现一定偏差的。关于这一点,俞平伯先生《红楼梦辨》一书《〈红楼梦〉底风格》中也曾特别提到过:

原来批评文学的眼光是很容易有偏好的,所以甲是乙非

了无标准。俗话所谓“麻油拌韭菜,各人心里爱”,就是这类情景的写照了。我在这里想竭力避免那些可能排去的偏见私好,至于排不干净的主观色彩,只好请读者原谅了……我极喜欢读《红楼梦》,更极佩服曹雪芹,但《红楼梦》并非尽善尽美无可非议的书。所以,我不愿意因我底个人私好,来淹没本书

的真相。

⑦文学的眼光不同于科学的眼光,文学鉴赏不同于科学研究。文学批评常会因批评者眼光的不同而出现偏好的。相对于常规的文学鉴赏而言,甲是乙非、见仁见智本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对于“钗黛合一”这一书中事实及隐于其间的作者的意图,读者完全可以依个人的理解在尽量不违背作品“质规定性”的前提下,对其作—

193—“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

出个人化的推断及释义。读者完全可以将个人的偏好带入到阅读的过程中去获得一种个人化的体验与领悟,而不必对原作或他人负责,也不必以放弃个人主见为代价去追求并获得一种群体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钗黛合一”这一构想及作品事实实际上就是一种激发读者想象与领悟的素材,一千个读者完全可以有一千种对“钗黛合一”的理解与释义。

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文学文本确定性含义的追求,虽非文学鉴赏的终极目的,却是文学批评及学术研究的起点。文学批评,尤其是学术研究,有义务为文学阅读提供一个规范的背景和客观性证据,有义务给读者的阅读提供必要的引导与指导,有必要剔除作品中各种原生性歧义或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滋生的各种寄生性误解,有必要在作品的客观规定性与读者的主观差异性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以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家、研究者的行为便已不再是一种纯个人的行为。他的研究、批评行为既要对原作负责,又要对读者负责。他的批评应尽可能针对作者的意图展开,他的研究应尽可能地去迫近并重建作者的意图,而不应因其个人的私好偏见,歪曲作者的原意,湮没原书的真相,误导读者的阅读。

“钗黛合一”是当代红学研究中一个敏感话题,俞平伯先生对“钗黛合一”的解说曾在当代红学史上引起过重大争议。今天,我们在重新审视这段历史、重新研究这个命题时,首先应将书中观点(曹说、脂说)与书外观点(俞说)严格区分开来,将作者的原意与释义者的释义区分开来,将“钗黛合一”与“钗黛合一说”区分开来,然后再去深入探究《红楼梦》一书的作者赋予“钗黛合一”的真实命意,研核并评价俞平伯先生对于“钗黛合一”的释义的妥当性。以往的研究之所以未能在这个命题上取得突破,关键在于没有将“钗黛合一”和“钗黛合一说”区别开来,没有将书中事实与书外观点界定清楚,而是将“曹说、脂说”同“俞说”混为一谈,结果便

—194—红楼梦学刊·二★★五年第六辑

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造成了诸多的遗憾。

二、“钗黛合一说”与“批俞”运动

【导读】

“钗黛合一说”既是“批俞”运动的触发点、焦点话题,同时也是“批俞”运动的遗留问题。“批俞”运动是一场由“小人物”发难,“大人物“操控,因学术而起,由政治而终;以评“红”批“俞”为形式、为契机,以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为目的的政治运动。运动中对俞平伯先生红学观点的批判由书里而书外,由学术而政治,由批“俞”而批“胡(适)”,最终演化为一场声势浩大、波及面甚广的政治运动。用政治的大批判方式解决文艺问题、学术问题,以政治观代替文艺观,是这场运动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批俞”运动与其后一系列政治运动毕竟还是有所不同。其政治性、学术性混杂的特征决定了我们在评价这场运动时不能将其简单化,而应分别从政治与学术这样两个层面上对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20世纪50年代的`批俞'运动不仅是《红楼梦》研究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即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思想史上都是值得记下的一页。”⑧

试想,一部在传统观念中难登大雅的稗官野史,一本由文人写就的评“红”著作,两个“小人物”的率先发难,竟能在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学运动、政治运动,而这场运动又是如此深刻地影响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影响到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学术文化、政治文化的发展走向,此等史无前例之奇事,的确值得大书特书一番。光阴荏苒,世事变迁,倏忽之间,五十年时光若弹指一挥。驻—195—“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

足二十一世纪,回首望去,“批俞”运动早已是硝烟散尽。那场运动中的“轶闻趣事”也已为人们所淡忘;当年运动中的一些热点、焦点话题或被岁月尘封,或已被层出不穷的时尚新学所代替。“批俞”运动虽为陈迹旧事,但这场运动带给当代红学研究、当代文学史,乃至当代思想史的影响却远未消除。与此同时,红学界,乃至更大范围内对“批俞”运动的研究、评述工作也一直没有停止。经诸多研究者历时数十年的“搜剔挎刨”,如今,“批俞”运动“这一页”在各类红学著作及当代文学史中已有了较为详尽的记述,“批俞”运动台前幕后的“故事”也已基本上大白于天下。但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页”至今尚未定稿。尚有一些是非未能澄清,一些误会未能消除,一些问题未能解决。

在彻底摆脱了“政治功利论”与“庸俗社会学”的束缚之后,当代红学研究在如何评价“批俞”运动这个关键问题上虽已取得很大进展,却未有实质性突破。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批俞”运动是水已落,“石”却未全出。尚有一些“暗礁”有待排除,尚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本文所论及的“钗黛合一”即为其中最大且隐藏最深的一块。可以这样讲,数十年来,红学界对“钗黛合一”及“钗黛合一说”解说及定性的困难,是造成“批俞”运动中的某些问题至今尚无定论的最直接原因。

众所周知,“钗黛合一说”既是“批俞”运动的触发点、焦点话题,也是“批俞”运动的遗留问题。五十年前的“批俞”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因之而起。运动中,“钗黛合一说”被当作俞平伯先生诸多红学观点中的代表性观点成为评“红”批“俞”的焦点及其后由批“俞”而至批“胡”的转折点。对“钗黛合一说”的批判贯穿“批俞”运动始末,成为“批俞”运动的发起者借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主要手段。可以这样讲,对“钗黛合一说”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批俞”运动,但“批俞”运动仅只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大批判方式在政治层面上对“钗黛合一说”进行了“盖棺”,却未从学术层面上

—196—红楼梦学刊·二★★五年第六辑

对其予以“论定”。从建国初期政治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批俞”运动在政治上可谓是大获全胜,但这种成功却是以损害、甚至牺牲学术为代价的。其后,当“批俞”运动的政治功利色彩随时光的推移而渐渐消褪之后,其在学术上的局限性及所造成的缺憾便在所难免地彰显出来,终使“钗黛合一说”成了“批俞”运动的遗留问题。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五十年前的“批俞”运动就像是一项为赶工期而匆匆完工的工程,它虽然提出并解决了一些问题,却也制造并遗留下了很多问题。解决的是政治问题,遗留下了学术问题。“钗黛合一说”即为“批俞”运动遗留下的诸多问题中最大的一个。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不是一个无关要紧的枝节问题,而是一个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对“钗黛合一说”的定性及评价事关重大,既关乎对俞平伯先生几十年红学研究成果的总体评价,也关乎对“批俞”运动中的一些当事人在那场运动中功过是非的评判。与此同时,由于“钗黛合一”源自于《红楼梦》一书,故对它的定性也关乎对《红楼梦》一书艺术及思想价值的总体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同时又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害问题。

靖藏本《石头记》第十三回回前诗中有这么两句:“一步行来错,回首已百年。”如将其中的百年改为五十年,倒很适合来评价“批俞”运动所造成的一些历史遗憾。诗中流露出的那种不堪回首的悔意颇似过来人对那场运动的复杂感情。

一部红学史,从来就不乏因时代及个人的局限而造成的缺憾,好在后浪推前浪的红学研究从来也不乏面对错误的勇气和改正错误的决心。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红学界,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一些专家学者本着一种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初衷,对“批俞”运动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反思,对“批俞”运动的一些遗留问题进行了重新研核考察,并就此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见解。这种富于建设性的研究剥离了长期以来附着于红学之上的种种非—

197—“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

学术的、不规范的干扰因素,使得长期以来受左倾思想影响甚深的红学研究重又回到了规范而严谨的学术正轨上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到对于“钗黛合一”及“钗黛合一说”的研究,经许多学者扎实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发掘出许多长久以来被掩盖或忽略了的证据线索,澄清了许多来自书里或书外的事实,消除了一些人们对该命题的误解、误会,重新恢复其作为一学术命题的本来面目,沟通了其与《红楼梦》一书作者创作意图的内在固有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很有价值的新说、新解。这些新说、新解对于我们重新认识“钗黛合一”这个命题的内涵,深刻领会作者寓于其中的创作命意,正确把握《红楼梦》一书的思想意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截止到目前,针对此命题,红学界已就以下几点达成了基本共识:

第一、“钗黛合一”或曰“二美合一”,并非后人凭空杜撰、无中生有,而是《红楼梦》一书中固有的事实。

第二、“钗黛合一”作为体现于作品中的作者的艺术构思,其中隐含着作者不便明示的某种创作意图,属《红楼梦》一书的深层建构。

第三、“批俞”运动中对于俞平伯先生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将书里与书外、“曹说”与“俞说”、政治与学术混为一谈的失误。

第四、“批俞”运动中对于“钗黛合一说”的定性是不恰当的,将一个普通的学术问题升格为政治问题,这种做法是不利于学术文化建设的。

近二十年来,有关“钗黛合一”、“钗黛合一说”、“批俞”运动的话题不断有学者论及,且不断有新说、新解问世。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亦非一日可解。“钗黛合一”作为一红学命题,属《红楼梦》一书的深层建构,其在作品中的存在方式颇类似于西方文学理论中所谓的“冰山效应”,露出水面的只是冰山的一角(现象、

—198—红楼梦学刊·二★★五年第六辑

线索),隐于水下的巨大山体(意蕴、观念)才是作品的主体。单就《红楼梦》一书而言,“钗黛合一”已为一难解之谜,更兼“批俞”运动将其复杂化,使之成为一集现实与历史、文学与政治、学术与人生、书里与书外诸多因素为一体的复合命题。故学术界对此命题的研究就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郢书燕说、执一而论、论甘忌辛、管见豹窥的错误。近些年来,红学界对此命题的研究虽新说、新解迭现,“惊人发现”、“水落石出”的呼声不断,但客观地讲,截止到目前,对此命题的研究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尚未有实质性突破:

第一、“钗黛合一说”究竟是“俞说”还是“曹说”?究竟是书中事实还是书外观点?“批俞”运动是否是“曹”冠“俞”戴,批错了对象?

第二、“钗黛合一”作为体现于原作中的作者的一种创作构想,其中究竟隐含着什么寓意?

第三、俞平伯先生对“钗黛合一”这一书中事实的解说与曹雪芹的对其命意是否一致?

第四、如何看待并评价《红楼梦》一书中“钗黛合一”的构想及俞平伯先生对它的解说?

第五、“钗黛合一”作为书中固有的事实,是否如有学者所说,属书中糟粕,是由曹雪芹与脂砚斋的局限与失误所致?

以上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对“钗黛合一”的解说上。可以这样讲,对《红楼梦》一书中“钗黛合一”这一作品事实解说的困难造成了对俞平伯先生“钗黛合一说”定性的困难,而对“钗黛合一说”定性的困难则又直接导致了对“批俞”运动中一些遗留问题的定论的困难。“钗黛合一说”之所以成为“批俞”运动的遗留问题,且这个遗留问题之所以长久以来悬而未决,归根结底,关键在于我们未能探明作者的意图,未能彻底揭开“钗黛合一”之谜。

有学者在谈到“批俞”运动的起因时认为这场运动纯属一场误会,甚至是天大的误会。误会的起因是“批俞”运动的发起者、—

199—“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

参与者基于对“钗黛合一说”的错误定位及定性,将《红楼梦》一书中作者及批书人的观点当作是俞先生的观点批来批去。由此得出“批俞”运动批错了对象,俞平伯先生是在替古人(曹雪芹、脂砚斋)受过这样一个结论。

这种观点在当今红学界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我们姑且称之为“误会说”。持此观点者认为,“批俞”运动中对“钗黛合一说”的批判,实际上是批错了对象,纯属一场误会。“钗黛合一说”并非俞平伯先生原创,而是原书中的固有事实。它的对与错、是与非,只能由作者或批书人承当,而不应由任何其他人任其咎。俞平伯先生只是如实转述了原作者的观点,他所充当的只是一个发现者和转述者的角色,而非“钗黛合一说”的始作俑者。故他无需为此观点的对或错承担任何责任。俞平伯先生是一个蒙冤者,他实际上是在替曹雪芹或脂砚斋受过。而要彻底平反这场冤案,就须将此说还原到原作中去,让曹雪芹或脂砚斋去承当因之而起的责任。唯有如此,才能还俞先生一个清白,才能彻底了结这一红学公案。

重新恢复“钗黛合一说”作为一学术问题的本来面目,将其还原到作品中,还原为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追根究底、沿波讨源,查出真正的作案者,以此来洗去俞平伯先生所蒙受的的冤情,了结一桩红学公案。应该说,这种断案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发现并抓住了问题的症结要害,断案的方法有助于事实的澄清与责任的认定,应该说,此法不失为一种一了百了的好办法。但相对于“钗黛合一”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命题,此种做法是不是显得过于简单了些?会不会矫枉过正?会不会在消除旧的误会之后又制造出新的误会呢?更有甚者,如果在评价“批俞”运动时过分强调误会、夸大误会,会不会在平反今人替古人受过的冤案的同时,又制造出古人因今人而蒙冤的新冤案呢?如果说“批俞”运动纯属一场误会,那么,这其中除了运动的发起者、参与者对俞平伯先生红学观点的

—200—红楼梦学刊·二★★五年第六辑

误会之外,是否也存在着俞平伯先生对于原著及作者意图的误解呢?俞平伯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是否仅只是如实转述了作者及批书人的观点?俞平伯先生本人对“钗黛合一”的理解是否与作者的原意相符?应该说,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才是我们在对“批俞”运动下结论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的问题。如果俞平伯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仅只是如实转录了作者的观点,或他对“钗黛合一”的解说与作者的原意是相一致的,那么,“批俞”运动毫无疑问地是批错了对象,纯属一场误会,甚至是一场天大的误会。但假如俞平伯先生在转述作者的观点时有意无意地掺入了自己的观点,或俞平伯先生对“钗黛合一”的理解与作者的原意相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仍坚持认为“批俞”运动批错了对象,纯属一场误会的话,那么,这其中的误会就大了。除了“批俞”运动的发起人、参与者对俞平伯先生的误会之外,这里面恐怕还可能有俞平伯先生对作者原意的误会……这种情况下的误会,已不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误会。

这种误会是我们不愿见到的,是我们在阅读或研究中应尽量避免的。但相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远远超乎于我们的认知能力之上的旷世奇书而言,这种误会又往往是难免的。既然误会不可避免,既然误会已经很深,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彻底揭开“钗黛合一”之谜,见得作者原立意,才是彻底消除误会的唯一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将“钗黛合一”这一学术命题与“批俞”运动这一历史事件合而写之,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本文作者只留意于学术,无意干涉时政。但因“钗黛合一”属于“学政合一”的复合命题,要还原其学术的本色,恢复其本来面目,就不得不剥离附着于其上的政治“硬壳”及非学术的寄生物。故在此还需对“批俞”运动再赘述几句。五十年前的“批俞”运动首开当代中国政治运动先河,成为以—

201—“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

文艺批评的方式触发并开展政治运动的一个典型案例。但这场充满了火药味、洋溢着战斗精神的运动与其后那些政治运动毕竟还是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于“批俞”运动所独具的学术性特征上。学术性与政治性混杂,这既是“批俞”运动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我们在研究、评价“批俞”运动时不能忽略的一点。虽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动机及要求决定了这场运动的根本性质,但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及参与主体(知识分子阶层)的特殊性,使得这场运动自始至终都体现出了一定的学术性。

既便是在今天,当我们重读五十年前的那些“批俞”“檄文”时,仍能强烈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如由“批俞”运动的发起人李希凡、蓝翎合写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它》一文,虽然此文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存在着一些时代及个人的局限,但“文章写得有深度、有气势、有文采,显出作者的才华与实力。”⑨此文及其后发表的《评〈红楼梦研究〉》等文,无论就论点或立论而言,都极富开创性与建设性。在对于俞平伯先生的一些红学观点的批评上,李、蓝二人的文章可谓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极具理论穿透力与说服力。文中除了对“钗黛合一说”等观点的批评存在着一些过激或失当之处外,其它大部分观点即便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仍是能站得住脚的,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与李、蓝二先生的文章相似,“批俞”运动中由一些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写就的评“红”批“俞”的文字,或引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或借鉴苏俄文艺理论,或罗列举证相关史料,或宏观、或微观,虽立论的角度、依据、方法各有不同,但这类文章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写作者很高的学术素养与旨趣,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实事求是地讲,“批俞”运动在政治上存在着很大局限,但其在学术上还是有所建树的。它制造并遗留下了很多问题,毕竟也解决了一些学术问题。这些学术问题的解决对于建立一种新型的,与社

—202—红楼梦学刊·二★★五年第六辑

会变革、时代发展相吻合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笔者在此无意提出“学术的批俞运动”这个概念,更无意为那段历史翻案。上述文字,可视为正式开篇之前的一个“楔子”,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将力求从学术角度探究并重建曹雪芹的创作意图,由意图进入本文,揭开“钗黛合一”之谜,以彻底了结这桩红学公案。

注 释:

①⑧⑨ 白盾主编《红楼梦研究史论》第388页,第356页,第362页,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年7月第1版。

② 摘自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一书,第884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③ 余英时《近代红学发展与红学的革命———一个学术史的分析》摘自《中国思想传统

的现代阐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第238页。

④⑤⑥⑦ 《俞平伯论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出版,

1988年3月第1版,第186页,第568-569页,第576页,第189页。

(本文作者: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邮编:810008)—

203—“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

2019中考满分800字作文范文:钗黛之美

2019中考满分800字作文范文:钗黛之美中考满分800字作文:钗黛之美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钗和黛玉既是金陵十二钗中的佼佼者,又是引发后人最多感慨的人。 一、清泉中逸出的精灵 黛玉,水边的女人,永远带着那份无悔,保持着那永不失去真彩的灵动。你就如那流过芳心涧的活水,带着灵性,流入贾府;也只有你才能把那一泉清流演绎到极致。水边,你写下了《葬花诗》;水边,你提锄揽蓝,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吃飘絮。那《唐多令》固然饱含飘零之意,但又何尝没有水的洒脱自由呢?也许,你又感怀身世了——临一池清流,你想到了“逝者如斯”,看到了满地落红,你想到了“花自飘零水自流”…… 于是水成了你感情的寄托,成了你灵感与才情的激发物,也化做你的性格——空灵柔美变化无常。你是姑苏水乡走出的女子,又是报甘露之恩的绛珠仙子下凡,自然带着一股清甜的水气,一种灵动的水的性情。

但你生平的遗憾也根源于此。你和宝玉的感情,纯净如水,却没有必要的东西作为基础——没有父母的操持,没有长辈的赞同,没有……它建立在水面上,干净却飘渺,最终难免像美丽的泡沫被破碎掉……二、长百之沉稳大海之包容 宝钗是山,这是众人皆知的。但沉稳如你,知礼如你,守分如你,才情如你,根本不是普通的小山丘所能比拟的。你恰如那顶着千年晶莹雪的巍巍长白山。和黛玉笔下憔悴飘零的柳絮不同,你笔下的柳絮自信坚定。那东风卷的多么均匀!柳絮也扎根如地一般,沉实稳重。 黛玉的“半卷湘帘半掩门”是一种如水般的洒脱自如,而宝钗的“珍重芳姿昼掩门”却是一种如山般的持重与守分。你饱读诗书,通情达理,知礼守分,沉默安稳。你没有黛玉的变化无常,你有的是隐忍与大度。你不拘小节,对他人的冒犯和唐突能够谅解,能够包容,能够一笑置之。而且你能体谅下人的苦楚,常分东西给他们,所以能赢得贾府上下一致好评。 你真的只是如山般理性沉稳吗?不,我看到了你大海般的胸襟,包容万事万物;你善于体谅别人,有如水班灵动柔和的心思。你才是兼有水之灵动和山之沉稳的奇女子,你才是兼有空灵之美和写实之真的佳人。

1.管理评审的目的:

1.管理评审的目的: 本次管理评审为本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立以来的第一次管理评审﹐其评审的主要目的有﹕确认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运作的符合性﹑适宜性及有效性;确认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需要加强的工作。 2.评审程序﹑内容说明: 本次管理评审会议程序参照《社会责任管理评审程序》进行﹐并依据预先的“管理评审计划”逐项实施评审。 3.现行社会责任方针、质量目标有效性评审: 一、本公司社会责任方针 b.:2008标 c. d. e. 1 安全生产零事故; 火灾发生零次数; 这两个在风险识别及评估中作了相应的措施,以后的运行中不断完善。力求达到,且有能力达到 5.内/外部社会责任体系审核情况总结: 1、09年第一次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提出的1个不符合项,暂末得到关闭,需继续关注; 2、09年环境管理体系提出的化学品仓会泄漏问题得到关闭; 6.利益相关方的交流信息,包括投诉:

本年度1月至8月暂末有接收到利益相关方的投诉; 公司的社会责任方针已用有效的方式进行了交流; 7公司过程绩效,涉及风险及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和控制: 本年度第一季度各部门的各项目标完成情况如下 1.危险化学品发生泄漏次数为0,达成目标! 2.火灾发生次数为0,达成目标! 3.各部门已识别出潜在风险及危险源,已到得全部评价,并已做相应的控制措施。 8.纠正和预防措施总结: 公司自建立5月份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以来﹐ISO推行委员会8月11日内审不合格项总共执行纠正/预防措施1项﹐暂末得到有效的改善,仍需进一步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以达到减少和预防不合格产生之目的。 9.经测划可能影响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变更因素: 10 6.SA8000标准的 1 序的正常开展。 2、需跟踪的事项由管理代表根据本报告的描述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下次管理评审时汇报实况。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

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2《红楼梦》教学素材 红楼梦判词解析 1.正册判词之钗黛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析: 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 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作判逆者知己,一个为卫道而说教。脂砚斋曾有过“钗黛合一”说,确切的解说如何,可以研究;但无疑不是否定林薛二人的差别或对立。作者将她俩在一首诗中并提,除了因为她们在小说中的地位相当外,至少还可以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 的比较,以显示钗黛的命运遭遇虽则不同,其结果却都是一场悲剧。 2.正册判词之元春 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 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 逢大梦归。

解析: 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是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 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贾元春。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她而又成了 皇亲国戚。所以,小说的前半部就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和“省亲”等情节,竭力铺写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试看元春回家省亲在私室与 亲人相聚的一幕,在“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元春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完全象从一个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曹雪芹有力的笔触,揭出了封建阶级所钦羡的荣华, 对贾元春这样的贵族女子来说,也还是深渊,她不得不为些付出丧失自由的代价。 但是,这一切还不是后来情节发展的铺垫。省亲之后,元春回宫似乎是生 离,其实已是死别;她丧失的不只是自由,还有她的生命。因而,写元春显贵所 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预示后来她的死是庇护着贾府大树的摧倒,为贾府事败、抄没后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脂批点出元妃之死也与贾家之败、黛玉之死一样,“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不过,在现存的后四十回续书中,这种成 为“大过节,大关键”的转折作用,并没有加以表现。相反的,续书倒通过元春之死称功颂德一番,说什么因为“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才“多痰”致疾,仿佛她的死也足以显示皇恩浩荡似的。 《红楼梦》人物中,短命的都有令人信服的原因,唯独元春青春早卒的原因不明不白。这本身就足以引人深思。作者究竟怎样写的,从“虎兔相逢”四个字是无法推断的。《恨无常》中有些话也很蹊跷,如说元春“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倘元春后来死于宫中,对筑于“帝城西”的贾府并不算远,“路远山高”、“相寻告”云云,都是很难解通的。这现在也只能成为悬案。不过,有一点,曲子中写得比较明确,即写元春以托梦的形式向爹娘哭诉说“儿 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这岂不是明明白白地要亲人以她自己 的含恨而死作为前车之鉴,赶快从官场脱身,避开即将临头的灾祸吗?由此可知,元春之死,不仅标志着四大家族所代表的那一派在政治上的失势,敲响了贾家败亡的丧钟,而且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这样,

红楼梦钗黛合一论【浅析《红楼梦》诗词中钗黛的性格差异】

红楼梦钗黛合一论【浅析《红楼梦》诗词中钗黛的性格差异】说到《红楼梦》中的诗词作品,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是小说所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光彩照人的两个。同时她们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纠葛也是小说的故事主体。二人同生活在贾府的红墙绿瓦之中,却走着不同的生命轨迹,最终也走向了不同的人生结局。然而,两个人纵然有着万般的不同,但在曹雪芹的笔下,却都是聪慧过人的才女,这点从二人的共同爱好――作诗之中就可以体现出来。通过比较二者的诗歌,我们便可以了解两个形象个体的差异。本文就《红楼梦》中较有代表性的诗词分析一下钗黛性格的异同。 一、从《大观园题咏》看钗黛不同的志趣和追求 薛宝钗所作的是《凝晖钟瑞》:“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前四句是通过赞美大观园来颂扬元妃,诗的一开头便用了元妃刚刚写完的题诗《大观园绝句》中末句“芳园应赐大观名”的前两字。而“修篁时待凤来仪”则是语意双关的承上启下,把元妃归省比做凤凰降临栖息,既赞美了大观园,又不失颂扬元妃之意。接下来的两句则是直接的颂圣,说明由于元妃的归省使得大观园内赋诗的风气更加浓郁,孝悌的教化也更加的隆盛了。最后则是用自贬的方法,间接说明元妃的文笔非凡,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在诗歌中,薛宝钗堆砌了大量的歌功颂德的辞

藻,有意粉饰庄严肃穆的气氛,以及诚惶诚恐的心情。“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更是她浸透了封建正统思想,一心待选“才人”的自我表白。可以看出她的诗从遣词用典到构章立意都是以盛唐时代那些有名的应制诗为楷模的,对她来说,歌功颂德、宣扬孝化之风,完全是发自内心的。 而林黛玉的《世外仙源》和她代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表面上虽然也是应景颂扬之辞,但诗中对景物的描绘,语言淡雅脱俗,格调清新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先看《世外仙源》:“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诗作表面上是说大观园是建筑在仙境之中,而实则是说大观园如仙境一样纯净,没有世上那些纷争。再看《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招客的杏帘,在望的山庄,自由自在穿行在菱荇中的鹅儿,相亲相近偎依在桑榆中的燕子,一畦嫩绿悦目的春?,十里清纯醉人的稻香,人无饥馁冻累之苦,却有温饱闲逸之乐。这确实是封建时代中的一个圣世,红尘中的一个理想的仙境。这显然是“夜雨剪春?,新炊间黄梁”的杜诗境界。它比王孟笔下的田园亲切,比陶潜笔下的桃源实在。这是她在大观园中产生的一个奇思,也是她的理想的爱的世界的傍依。林黛玉把笔力集中在描绘大观园的景致上,巧妙地避开了庸腐的颂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憎恶黑暗、蔑视媚俗的心理状态。

红楼梦时间表 - 完整稿

红楼梦时间表 此文是依照《周汝昌汇校本红楼梦》的文本内容推算而成;文章遵循后文服从前文的宗旨,比如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有言袭人、晴雯、宝钗、香菱同岁,但前文却推翻了此论断,故依前文为准。另外古人使用虚岁,出生时就记为一岁,以后每到一个春节增加一岁。关于文中的【有点问题】,我尚无法回答清楚,若诸君能解,还望赐教! 第一年:(英莲年方三岁)炎夏永昼,甄士隐做梦见宝玉,醒来后带英莲逛街,遇雨村,请至家中,不想严老爷来拜,雨村回。 此年宝玉出生(1岁) 八月十五,甄士隐请雨村来家吃酒,并送冬衣及银两, 十六一早,雨村进京。 第二年:英莲4岁 黛玉出生二月十二(1岁) 第三年:英莲5岁(据第四回雨村语“闻得养至5岁被拐卖”),元宵佳节,霍启丢了英莲三月十五,葫芦庙炸供,烧了甄家房子,近年水旱不收,又投奔他丈人。 第四年:英莲6岁,甄士隐不会种地,勉强支持一二年,就败落了,兼上年惊唬,露出下世光景,某日上街遇僧道,随僧道走了。 第五年:某日娇杏买线见雨村上任,封肃说甄士隐已经出家一二年,后雨村娶娇杏 第六年:娇杏自到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侧作正室夫人了,当官不上一年雨村被革职,偶至维扬地面, 黛玉年方5岁,后来雨村教黛玉 第七年:(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贾敏死,黛玉6岁,据冷子兴言知:贾蓉16岁,贾琏20来往且与凤姐结婚2年,宝玉如今长了七八岁(判为7岁恰合比黛玉大一岁) 冬天:黛玉进贾府(凤姐穿袄、青银鼠褂)(贾母说等过了残冬,春天再收拾房屋),贾雨村拜见贾政;雪雁10岁,贾兰5岁 第八年:雨村与黛玉冬天到贾府,“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到任去了。”故雨村到金陵必是到 贾府的后一年。雨村审案(门子说雨村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间就忘了故人,时间 基本相当)“小人告了一年的状”,香菱被卖时当是5岁,今年该是10岁(送宫花一 回说她才留头,11岁说才留头也差不多)门子说:“这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 儿女,……到十一二岁时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 要,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应当是虚数,不可坐实看待。 薛蟠15岁,宝钗比薛蟠小两岁(两岁不一定是确数由第十三年宝钗过十五岁生日 发现,细考薛蟠此年15岁有误,本来这一段就版本各异) 薛蟠送妹待选,薛家母子住进贾府 冬天:宁府梅花盛开,(参照后文的白雪红梅那一回,乃是十月里头场雪,可知此时为冬天)秦钟与宝玉同岁,宝玉游太虚幻境、初试云雨情;袭人大宝玉两岁(不一 定是确数) 第九年:秋尽冬初:(应该是在九月二十日→十月初十之间)刘姥姥一进贾府,凤姐大不过20岁(此时结婚4年,与周瑞家的说这里和5年前不一样了,太太已 经基本不理事,切合),进来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与贾蓉18岁符合); 周瑞家的送宫花;宝玉秦钟在宁府见面(秦氏说上次宝叔要见我兄弟, 这次恰好在,推测东府赏梅花就是去年冬天事,而“春困葳蕤拥绣衾” 中的“春”字就失落了,细考此诗应当是脂砚斋的批语,不该是回前诗);

ISO90012015管理评审程序1

文件名称:管理评审程序1.0 目的

通过定期对公司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的评审,以确保计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为持续改进提供方向。 2.0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最高管理层对公司质量方针及目标,计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中资源需求、顾客满意和相关反馈、应对风险和机遇、改进的机会等的管理评审。 3.0 权责 3.1 总经理:负责主持管理评审会议,并批准《管理评审计划》和《管理评审报告》。 3.2管理者代表:管理评审会议召集人、策划管理评审会议、审核《管理评审计划》并向 总经理报告体系运行情况;对评审后的纠正预防措施进行跟踪和验证。 3.3品质部:负责于评审前编制《管理评审计划》,收集管理评审所需的资料,编写《管理 评审报告》;对管理评审资料的保存工作。 3.4各部门负责人按要求准备管理评审所需的相关资料并出席管理评审会议,报告本部门 的工作、目标达成状况以及提出改进的建议。 4.0 定义 无 5.0 工作程序 5.1管理者代表负责确定管理评审时机。一般情况下公司每年进行一次管理评审,但公司 组织结构出现重大调整、公司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发生重大质量/安全/环境事故、有重大投诉以及发生公司形象受到损害的事件时,应追加管理评审的次数。 5.2品质部于管理评审会议前一个月编制《管理评审计划》,计划必须包括管理评审的时间、 地点、参加人员及其职责、评审输入项目等。《管理评审计划》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发至相关部门。 5.3各部门负责人按计划要求准备评审输入文件于管理评审会议上进行报告,评审输入内 容见下表:

5.4管理评审会议召开前十天, 各部门需将准备好的评审输入资料提交一份给管理者代表 或管理者代表指定人员,以利资料的综合管理。 5.5总经理按照《管理评审计划》的时间主持评审会议,出席管理评审会议的人员需在《会 议记录》上签到。会议中就各部门的输入资料展开充分的讨论,包括对体系方针、目标以及体系适宜性、应对风险和机遇采取措施的有效性等逐项评审,会议过程中形成《管理评审会议记录》。 5.6管理评审会议结束后,管理者代表负责编制《管理评审报告》,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5.6.1质量、二级计量和标准化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评价结论, 5.6.2 质量、计量和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变更需要、改进的机会、各体系方针/目标改进的 需求和体系运行情况的说明; 5.6.3质量、计量和标准化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改进方面的决定和措施; 5.6.4与顾客要求有关产品和服务的改进和措施; 5.6.5有关资源需求的决定和措施。 5.7《管理评审报告》经总经理批准后发至相关部门。 5.8改进活动: 5.8.1按相关程序文件的规定执行《管理评审报告》中的决定和措施。 5.8.2必要时,管理者代表根据《管理评审报告》的要求向相关部门发出《纠正/预防措 施报告》由相关部门按《持续改进管理程序》规定执行。 5.8.3管理评审会议的决议需要改进的事项,由管理者代表或其指定人员对责任部门的 改进措施的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进行验证,并根据实施效果提出处理意见。 5.9《管理评审报告》中的决议事项,须列入下次管理评审的输入内容进行评审。 5.10《管理评审计划》、《管理评审会议记录》、《管理评审报告》由品质部按《记录控制程 序》的规定进行保存。 6.0 相关文件 6.1《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GP-MC-04 6.2《记录控制程序》 GP-DC-02 7.0相关表单 7.1《管理评审计划》 GR-MC-003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2、领会老子文章的思辨性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一、老子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又名老聃[dān],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分《道经》、《德经》两篇,《道经》谓体悟道之所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德经》谓先修自身心意,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课文精讲: 第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这说明老子特别重视“无”,谈谈理解。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知识讲解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

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2《红楼梦》教学素材 红楼梦判词解析 1.正册判词之钗黛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析: 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作判逆者知己,一个为卫道而说教。脂砚斋曾有过“钗黛合一”说,确切的解说如何,可以研究;但无疑不是否定林薛二人的差别或对立。作者将她俩在一首诗中并提,除了因为她们在小说中的地位相当外,至少还可以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钗黛的命运遭遇虽则不同,其结果却都是一场悲剧。 2.正册判词之元春 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解析: 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是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贾元春。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她而又成了皇亲国戚。所以,小说的前半部就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和“省亲”等情节,竭力铺写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试看元春回家省亲在私室与亲人相聚的一幕,在“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元春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完全象从一个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曹雪芹有力的笔触,揭出了封建阶级所钦羡的荣华,对贾元春这样的贵族女子来说,也还是深渊,她不得不为些付出丧失自由的代价。 但是,这一切还不是后来情节发展的铺垫。省亲之后,元春回宫似乎是生离,其实已是死别;她丧失的不只是自由,还有她的生命。因而,写元春显贵所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预示后来她的死是庇护着贾府大树的摧倒,为贾府事败、抄没后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脂批点出元妃之死也与贾家之败、黛玉之死一样,“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不过,在现存的后四十回续书中,这种成为“大过节,大关键”的转折作用,并没有加以表现。相反的,续书倒通过元春之死称功颂德一番,说什么因为“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才“多痰”致疾,仿佛她的死也足以显示皇恩浩荡似的。 《红楼梦》人物中,短命的都有令人信服的原因,唯独元春青春早卒的原因不明不白。这本身就足以引人深思。作者究竟怎样写的,从“虎兔相逢”四个字是无法推断的。《恨无常》中有些话也很蹊跷,如说元春“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倘元春后来死于宫中,对筑于“帝城西”的贾府并不算远,“路远山高”、“相寻告”云云,都是很难解通的。这现在也只能成为悬案。不过,有一点,曲子中写得比较明确,即写元春以托梦的形

管理评审报告(1).doc

管理评审总结报告 2017年度经各部门全体同仁共同努力,顺利通过本年度内部审核,公司正全力推行一体化管理体系,始终坚持“以市场、技术为先导,以生产、服务为根基;以法为遵、预防污染、节能降耗”,使管理方针在企业内得到沟通和理解,不断深化管理方针的理解和实施,加强评审,使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得到持续改进,始终紧紧围绕管理方针实施。 一、评审目的: 通报公司内部审核和纠正实施情况,总结体系全面运行以来的工作,系统评估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充分性,确定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的下一步工作。 二、评审内容: 1.以往管理评审所采取措施的实施情况 2.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因素的变化 3.有关质量管理体系绩效和有效性的信息 4.顾客满意和相关方的反馈 5.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 6.过程绩效以及生产服务的符合性 7.不合格以及纠正措施 8.监视和测量结果 9.内外部审核结果 10.外部供方的绩效

11.资源的充分性 12.应对风险和机遇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13、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 14、相关方关注的问题,如对周边环境的新要求、地方政府的要求 15、客户的要求等、客户反馈的意见 16、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绩效分析 17、影响体系运作的变更 18、纠正预防措施完成情况 19、管理方针和目标的达成情况 20、改进的建议 21、合规性评价 22、事故调查、处理情况 23、体系运作中需改进的机会。 三、评审时间、地点及会议议程 详见“管理评审计划” 四、评审情况概述 本次管理评审是公司按照ISO9001:2015、ISO14001:2015标准要求建立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后复评的管理评审。通过对内部质量审核和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情况的分析评价,肯定了体系建立以来的成绩,也看到了需要改进的方面,为体系建设的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本次管理评审,按照会议议程完成了即定的各项事宜,评审和通过了内审报告、内审不符合项纠正实施情况报告、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情况报告、质

浅论“钗黛合一”

浅论“钗黛合一” 作者:李葱青 摘要: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世人对黛玉宝钗的评价真可谓见仁见智、褒贬不一。其中,红学大师俞平伯曾经很有见地地提出了“钗黛合一”说。这一观点在红学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本文以《红楼梦》文本为基础,试图首先梳理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从“钗黛合一”论的提出到受到批判到对此理论进行反思和重新诠释的过程;再从《红楼梦》文本出发,探求“钗黛合一”论的合理性,从“钗黛合一”、“钗黛互补”两个方面来阐述“钗黛合一”论;最后,分别从仙界和凡界得出“钗黛合一”的原型,并解读作者蕴含在这两个原型里的意义。 “钗黛合一”是《红楼梦》研究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对书中重要角色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认识与评价,还关系到曹雪芹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旨趣的理解。前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研究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并不为过,笔者愿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略抒己见,只盼不为贻笑大方,足矣。 一:关于“钗黛合一”的争论 《红楼梦》中“钗黛合一”的倾向是在脂批中出现的。在1933年出现的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批上有这样一条批语:“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文字,便知余言不谬”。○1 20世纪20年代初,俞平伯先生在其《红楼梦辨·作者底态度》中首次提出一个新观点:“钗黛合一”。 俞平伯先生在引第五回《红楼梦引子》中“悲金悼玉的《红楼梦》”一句之后说:“是曲既为十二钗而作,则金是钗玉是黛,很无可疑的。悲悼犹我们说惋惜,既曰惋惜,当然与痛骂有些不同罢。这是雪芹不肯痛骂宝钗的一个铁证。且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尽其妙莫能相下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若宝钗稀糟,黛玉又岂有身份之可言?”。○2这段话里包含三个证据:一是为十二钗而作的《红楼梦曲·引子》里“悲金悼玉的《红楼梦》”这句话。他认为既然“金是钗,玉是黛”,而悲悼犹我们说惋惜,既然是惋惜,就不会是痛骂,由此可见,曹雪芹本意并不是要痛骂宝钗,要贬低宝钗,而是对宝钗的命运也持一种悲痛之心。二是曹雪芹在第一回中借石头之口批判前人创作小说的模式:“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这一段正是作者亲口反驳俗套的才子佳人小说之语,既然如此,他就不太可能会写出个奸诈小人薛宝钗出来挑拨宝黛好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第三则是他提出的“双峰并秀”“钗黛每每并提”,在前八十回中,钗黛的出现总是交相呼应,互相映衬。如“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与“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与“埋午冢飞燕泣残红”等,可见在作者心中,两人并没有什么褒贬、高下之分。

红楼梦精读(正解红楼)

红楼梦精读(正解红楼) 红楼梦精读(正解红楼)类别:文学·名著| 关键字:红楼梦陈维昭红学文学研究原典解读 本书为“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教材中一种,集中介绍和探讨有关《红楼梦》一书的种种迷魅。全书共九讲,分别就这部名著的作者与成书、楔子与原型、评点与版本、命意与人物、结构与修辞、前八十回与续书等众多问题结合原著加以聚焦谈论,力求在现有的研究语境中为以上问题寻绎出最佳答案。作者用笔轻灵,运思缜密,行文立论颇予人清晰明敏、优游不迫的张力和气度,以近来解读《红楼》者横竖成说、剑走偏锋之怪现状而言,本书鹤然独立的学术价值灼然可见。 作者:陈维昭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1第一讲石头的神话 作家为什么要赋予这只神猴以石头的母体呢?原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石头崇拜的意向。石头崇拜的源头最早来自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后来很多文人都喜欢收藏石头,宋代著名的书画家米芾崇拜奇石,遇之辄作揖跪拜,世人视之为疯巅,故有米癫、米痴之称。在中国传

石头的文化原型(1) 石头的文化原型(2) 石头的文化原型(3) 成书过程与叙事魔圈(1) 成书过程与叙事魔圈(2) 成书过程与叙事魔圈(3) 成书过程与叙事魔圈(4) 成书过程与叙事魔圈(5) 成书过程与叙事魔圈(6) 成书过程与叙事魔圈(7) 2第二讲贾宝玉与林黛玉 宝、黛爱情故事所蕴含的悲剧意蕴却不仅仅是爱情悲剧。一方面,作者所写的宝、黛爱情标准已经超出了封建时代闺中少男少女的思想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宝、黛两人对爱情的理解,或者说爱情在他们各自的生命中的意义并不完全一样。在林黛玉的整个生命中,爱情是至高无上的,是生 情人的眼睛(1) 情人的眼睛(2) 情人的眼睛(3)

红楼梦判词解析

红楼梦判词解析 1. 正册判词之钗黛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解析: 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作判逆者知己,一个为卫道而说教。脂砚斋曾有过“钗黛合一”说,确切的解说如何,可以研究;但无疑不是否定林薛二人的差别或对立。作者将她俩在一首诗中并提,除了因为她们在小说中的地位相当外,至少还可以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钗黛的命运遭遇虽则不同,其结果却都是一场悲剧。 2. 正册判词之元春 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解析: 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是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贾元

春。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她而又成了皇亲国戚。所以,小说的前半部就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和“省亲”等情节,竭力铺写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试看元春回家省亲在私室与亲人相聚的一幕,在“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元春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完全象从一个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曹雪芹有力的笔触,揭出了封建阶级所钦羡的荣华,对贾元春这样的贵族女子来说,也还是深渊,她不得不为些付出丧失自由的代价。 但是,这一切还不是后来情节发展的铺垫。省亲之后,元春回宫似乎是生离,其实已是死别;她丧失的不只是自由,还有她的生命。因而,写元春显贵所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预示后来她的死是庇护着贾府大树的摧倒,为贾府事败、抄没后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脂批点出元妃之死也与贾家之败、黛玉之死一样,“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不过,在现存的后四十回续书中,这种成为“大过节,大关键”的转折作用,并没有加以表现。相反的,续书倒通过元春之死称功颂德一番,说什么因为“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才“多痰”致疾,仿佛她的死也足以显示皇恩浩荡似的。 《红楼梦》人物中,短命的都有令人信服的原因,唯独元春青春早卒的原因不明不白。这本身就足以引人深思。作

金陵十二钗判词

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 【判词】钗黛合一 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花名签】“莫怨东风当自嗟”·风露清愁·芙蓉 简介:林黛玉是贾宝玉的姑表妹。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因母亲(林姑妈)早亡,姥姥(贾母)疼爱,接到贾府抚养教育,与姥姥(贾母)、舅表兄(贾宝玉)同住。后来又死了父亲(林姑爸),从此常住贾府,贾母等人待她极好。舅表姊(贾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不屑于仕途经济。无奈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林黛玉受尽“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古代认为外孙女不如亲孙女亲,所以林黛玉再也不叫外祖母了,跟着众姊妹叫老祖宗。 金陵十二钗薛宝钗 【判词】钗黛合一 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曲】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花名签】:“任是无情也动人”·艳冠群芳·牡丹 简介:薛宝钗是贾宝玉的从母姊/姨姊、妻子,诗号蘅芜君。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心思缜密。父亲(薛姨爸)早亡,有母(薛姨妈)和一兄(薛蟠)。宝钗进京后与母亲薛姨妈、哥哥薛蟠暂住于贾府,不久搬出。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与贾宝玉随身所载之玉上所刻之“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恰好是一对,寓意金玉良缘。后来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婚后不久,宝玉对黛玉念念不忘,最终出家。薛宝钗独守空闺,孤独地死去。 金陵十二钗贾元春 【判词】 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智慧树伟大的《红楼梦》答案

)))))))) 大的《红楼梦》答案第一章 1 (2【多选题】)分王蒙先生认为《红楼梦》小说内涵的丰富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A. 主题 B. 人物 C. 情节 D. 创作手法 E. 美学理想 正确查看答案解析? ?分本题总得分:22 )(2分【单选题】的是?“、四大家族兴衰史”“提出《红楼梦》是阶级斗争小说” A. 鲁迅 B. 郭沫若 C. 毛泽东 ))))))))). )))))))) D. 茅盾 正确查看答案解析? ?分本题总得分:23 )【单选题】(2分是哪位红学家提出的?《红楼梦》“钗黛合一论” A. 胡适

B. 俞平伯 C. 蔡元培 D. 周汝昌 正确查看答案解析? ?分本题总得分:24 )分【单选题】(2对《红楼梦》影响甚大的明代小说是? A. 《三国演义》 B. 《西游记》 C. 《水浒传》 D. 《金瓶梅》 正确查看答案解析))))))))). )))))))) ? ?分本题总得分:25 【单选题】(2分) 的代表人物是?“索隐派”旧红学 A. 胡适 B. 俞平伯 C.

蔡元培 D. 王国维 正确))))))))).)))))))) 第二章 1 【单选题】(2分) 满清旗籍制度的“包衣”指的是? A. 汉军旗人 B. 蒙古旗人 C. 军官 D. 奴才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分22 【单选题】(2分) 曹氏家族的江南织造生涯从谁开始? A. 曹玺 B.

曹寅 C. 曹颙 D. 曹頫 正确答案是:A 查看答案解析 3 ))))))))). )))))))) )【单选题】(2分雍正五年获罪被抄的曹家最后一位织造的是? A. 曹玺 B. 曹寅 C. 曹颙 D. 曹頫 正确查看答案解析? ?分本题总得分:24 )【多选题】(2分下面名、字、号属于曹雪芹的有? A. 芹溪 B. 芹圃 C. 容若 D. 梦阮 正确答案是:A,B,D查看答案解析5 )(2【判断题】分孙逊先生认为《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主要是北京恭王府。 A.

管理评审管理制度1

管理评审管理制度 1、总则 针对公司管理的发展规划,评审质量体系是否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符合质量方针、目标的要求,质量体系是否持续有效的运行。 2、内容: 2.1 质量方针的实施情况。 2.2 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制定新目标。 2.3 组织机构,资源配备的适宜情况。 2.4 由质量管理为公司提交效益的发展前景。 3、职责和职权 3.1 总经理主持管理评审工作。 3.2 管理者代表协助组织评审,并提交质量体系运行的信息。负责监督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实施。 3.3 相关部门负责整理提交管理评审的有关资料及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4、工作程序 4.1 管理评审每年进行一次。如有重大质量投诉、组织机构大调 整等特殊情况可以增加评审次数。 4.2 管理评审计划由管理者代表编写,经总经理审批后在评审前 一周,通知有关人员、部门。

4.3 评审的实施。 4.3.1 各部门根据管理计划的要求,整理并提交相关的质量信息和资料。 4.3.1.1管理者代表需提交 a.内部质量审核报告和体系运行情况。 b. 质量方针、目标贯彻情况。 c. 机构及资源配置的适宜性分析。 4.3.1.2 办公室需提交 a. 管理性文件控制情况。 b. 员工培训管理情况。 4.3.1.3 业务部需提交 a.合同的评审及执行情况。 b.产品交付控制情况。 c.用户服务落实情况。 4.3.1.4 采购组需提交 a.原辅材料采购供应计划的实施情况。 b.分承包方供货能力分析和质量状况。 c.供应厂商的新信息。 4.3.1.5 品保部需提交

a.技术文件管理情况。 b.技术应用管理情况。 c.检验和试验控制情况。 d.检测和试验设备管理情况。 e.不合格品控制情况以及检验和试验状态控制情况。 f.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情况。 g.内部质量审核控制情况。 4.3.1.6 工程技术部需提交 a. 工艺改革的设想和工艺执行情况。 b. 人员素质和技术力量的分析。 4.3.1.7 制造部需提交 a. 生产计划的实施情况及能力分析报告。 b. 生产作业环境控制情况。 c. 生产设备的管理情况及完好状况。 4.3.2 各部门在提交评审材料内容除了4.3.1.1~4.3.1.7规定及内容外,还可就部门接口,人力物力资源配套、组织机构调整、公司管理等方面提出各自的建议及意见。 4.3.3 管理评审活动由指定人员记录,报告由管理者代表整理编制,经总经理批准后发放给有关人员。 4.4 管理评审要求纠正的内容,由总经理指定相关部门或人员负责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规定办理。

薛宝钗和贾宝玉是什么关系_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关系

薛宝钗和贾宝玉是什么关系_薛宝钗 和贾宝玉的关系 【--母亲节祝福语】 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关系 贾宝玉和薛宝钗是两姨弟妹,也就是说,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和薛宝钗的母亲薛姨妈是亲姐妹。宝钗是宝玉的表姐,“宝姐姐”。虽然中间有林黛玉的三角关系,但是,贾薛二人结为连里,宝钗成了贾家的“二奶奶”。应了“金玉良缘”的说法。最后,贾宝玉皈依佛门,宝钗腹中留有宝玉的遗腹子,“兰桂齐芳”。 薛宝钗简介 中文名:薛宝钗  别名:宝钗、宝丫头、宝姐姐、薛大姑娘、蘅芜君 籍贯:金陵  性别:女 民族:汉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月21日  职业:小说人物

宗教:大观园桃花诗社  代表作品:《柳絮词》;《螃蟹咏》;《更香迷》;《白海棠咏》正册判词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注释 这一首即是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 “可叹”句:说薛宝钗。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封建妇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娟,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金簪雪里埋:说薛宝钗。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金簪比宝钗,本是光耀头面的首饰,竟埋没在寒冷的雪堆里,这是对薛宝钗婚后,特别是她在宝玉出家后,只能空闺独守的冷落处境的写照。 评说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是叛逆者,一个是卫道者。有的人看

红楼梦十二首判词

《红楼梦》十二首判词:说尽金陵十二钗一生命运 林黛玉 【判词】钗黛合一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林黛玉前世是一株绛珠仙草,为了还泪而来了人间。在贾府,林黛玉确是最爱流泪的那一个,因为情,她为宝玉流了不知多少泪水。正合曲子中所云:从春流到夏。 黛玉早亡,最终并没有和宝玉走在一起。 薛宝钗 【判词】钗黛合一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曲】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在《红楼梦》小说中,贾宝玉有一个生而带来的玉,薛宝钗有一个金项圈,正所谓金玉良缘。可宝玉心中想的却是黛玉,正是曲子中所说: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在红楼梦中,宝玉和宝钗结合后,宝玉依然对黛玉念念不忘,正所谓: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贾元春 【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曲】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 须要退步抽身早! 贾元春是贾家最大的政治靠山,她的命运关乎贾府兴衰。她很小就被送入宫廷,与父母骨肉分离。《红楼梦》中“贾元春归省元宵”大篇幅写她在元宵节这天回家省亲,骨肉亲情让人落泪。 贾元春的判词中,“虎兕相逢大梦归”也预示着她最后死于残酷的政治斗争。 贾探春 【判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曲】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

金陵十二钗判词

金陵十二钗 薛宝钗、林黛玉、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位正册女性名单。 林黛玉 【判词】钗黛合一 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薛宝钗 【判词】钗黛合一 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贾元春 【判词】 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探春 【判词】 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史湘云 【判词】

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妙玉 【判词】 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贾迎春 【判词】[5] 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书云: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贾惜春 【判词】 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王熙凤 【判词】 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贾巧姐 【判词】 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李纨 【判词】 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最新45001管理评审

XXXXXXX有限公司 管 理 评 审 2019年1月8日

管理评审计划 编号:JL-9.3-01 计划评审日期2019年1月8日评审地点会议室 评审目的: 对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和公司质量、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进行评审,确定质量、环境、职业健 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评审组织: 主持:总经理 出席人员:管理者代表、各部门负责人 评审内容: 1)审核结果。 2)顾客的反馈,包括满意程度的测量结果及与顾客沟通的结果等。 3)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包括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4)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包括过程、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结果。 5)对内部审核和日常发现的不合格项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及其有效性的监控结果。 9)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7)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包括内外环境的变化,如法律、法规的变化等。 8)改进的建议。 9)可能导致质量管理体系发生变化的内外部因素; 10)客观环境的变化,包括与组织环境因素和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有关的发展变化;b) 和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信息,包括抱怨; c) 组织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 11)公司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实施控制情况; 注:本次管理评审还需关注公司质量/环境策划情况; 准备资料名称负责部门完成日期 评审准备工作要求: 预定评审前3天,办公室负责根据评审内容要求,组织评审资料的收集。要求公司各部门准备参加评审会议的讨论提纲等必要的文件,评审资料由管理者代表确认。体系相关 部门评审前 一周 编制:曲宝霞批准:丁清峰日期:2019.1.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