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版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pdf

新版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pdf

新版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pdf
新版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pdf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一)领会

1.鲁迅对待中外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

鲁迅认为,对民族文化固有的血脉,在不失其信心的前提下,应加以辨析、扬弃和

选择;对世界文化思潮,则在打破闭关锁国状态的基础上,应以积极的态度区占有、选

择和拿来;在这两条途径的相辅相成的结合中,去创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从这一基本

构想出发,形成了鲁迅一生的中外文化观:对中华民族文化中优化因素的传承和对外来

文化中先进文化因素的“拿来主义”。

2.鲁迅所选择的文化革新的主攻方向:人的现代化

3.鲁迅对整体文化发展的全局眼光

①鲁迅在各具体文化领域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反省时也好,在提出建设性主张时也

好,他的出发点都在于整体的中国文化的革新和发展。②在那个特定的文化发展时期,当鲁迅面临的历史任务与具体文化领域的文化价值之间发生矛盾时,他是顺应历史的要求来作出选择的,他不惜放弃在具体文化领域中可能取得的更高成就,放弃对一些具体

文化领域中有价值成分的张扬,去促进文化的全局性发展和转换。

(二)理解、运用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①鲁迅对待中外文化关系的正确态度,对当代中国也有借鉴意义;

②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可以说是光彩夺目的一页,他重视

主体精神文化建设的做法,对今人也有所启发;

③鲁迅对于整体文化的全局性眼光,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好具体文化领域的价值与整

体文化发展的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为今人提供了一种参照。

④鲁迅不仅在总体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而且在各具文化领域里勇

于破旧立新,树起了作为新与旧分野标记的里程碑;同时鲁迅自身所具有的全部的内在

矛盾也无疑在标志着一个特定的文化时代。

补充: 1.鲁迅在总体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中国历史文化的历史转换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在主体精神文化方面,即应注重人自身的精神文化变革。同时与此相联系,鲁迅还以极大的精力关注并思考了“改造国民

性”这一历史命题。

第二节鲁迅的人格魅力

(一)领会

1.鲁迅成为文化伟人的客观条件

历史的机遇是产生文化伟人的前提和先决条件,鲁迅生活的时代,适逢中国处于翻

天覆地变化的阶段,经历了我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大解放,这是一个文化面临着历史

性转变的、可以同欧洲文艺复兴媲美的伟大时代。主观: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的天才条件。

2.鲁迅的“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在文化素养上,拥有学贯中西的机遇,以及自觉地融中西学说于一身的主观努力,

如鲁迅涉猎领域广泛,几乎包容了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②在文化识见上,鲁迅对“传统文化”和“活着的文化传统”方面认识深刻,且与封建文化实行了最彻底的决裂。如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发现和对活着的文化传统所培育的“阿Q现象”的发现。

3.鲁迅超常的“热情和性格”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韧性的战斗精神,主要表现在敢于在无路之中找寻出路的信念、勇气和毅力(鲁

迅一生坚信:世界上本没有路,而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以及他在奋斗中总是包含

坚实而深沉的理性精神;②雄伟的人格力量,主要表现在“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蔑视一切名号、名声和桂冠,摆脱一切名利束缚,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尊严与纯洁的品性,

无私而无畏。

(一)理解、运用

1.鲁迅式思维的特点

①思维的开放性。鲁迅善于打破常人固有的习以为常的思维秩序,以一种全新的时空观念来思考问题,如鲁迅的杂文尤其善于联想。开放性思维的形成与鲁迅自觉接受近

代科学思想分不开,特别是鲁迅“两极相合”式的联想,使问题思考达到惊人的深刻,

如鲁迅批判左派时的观点;②思维的反叛性。鲁迅的思维方法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反传统

性思维、反习惯性思维,这种思维的最重要表现形式就是“怀疑”,正是怀疑思维的运

用,使鲁迅对事物的思考达到惊人深度;③思维中采用简洁、明快的判断方式。在鲁迅的思维判断中,很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特征和本质特征作直截了当的揭示,常常是快刀斩

乱麻式地排除偶然性和个别性,以最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作判断式表述。如鲁迅因此

而得“刑名师爷”的称号;④采用一种由果溯因的反向分析方法。这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分析思维方式,鲁迅常采用“由果溯因”的分析方法,这是鲁迅在评估中国传统文化

时之所以比同时代人更深刻、更系统、更整体化的重要思维根源。

2.构成鲁迅人格魅力的主要方面

①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在文化素养上,拥有学贯中西的机遇,以及自觉地融中西

学说于一身的主观努力,如鲁迅涉猎领域广泛,几乎包容了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文

化识见上,鲁迅对“传统文化”和“活着的文化传统”方面认识深刻,且与封建文化实

行了最彻底的决裂。如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发现和对活着的文化传统所

培育的“阿Q现象”的发现。

②韧性的战斗精神和雄伟的人格力量。主要表现在敢于在无路之中找寻出路的信

念、勇气和毅力(鲁迅一生坚信:世界上本没有路,而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以及

他在奋斗中总是包含坚实而深沉的理性精神;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蔑视一切

名号、名声和桂冠,摆脱一切名利束缚,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尊严与纯洁的品性,无私而

无畏。

③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的开放性;思维的反叛性;思维中采用简洁、

明快的判断方式;采用一种由果溯因的反向分析方法。

第三节鲁迅的当代意义

领会

1.鲁迅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外国学者也常常

是通过鲁迅来了解和分析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正如美国人史沫特莱在《论鲁迅》一文中

认为:“在所有中国的作家中,他恐怕是最和中国历史、文学和文化错综复杂地连络在

一起的人了。”

2.鲁迅精神和思想对当代的启迪意义

①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特征是从实际出发,面向现实,实事求是,绝不回避矛盾。正视现实是进行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承认矛盾才能解决矛盾,发扬实事求是的清醒

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当今中国仍具有现实意义;②韧性的战斗精神,体现在敢于在无路中寻找出路和反对匹夫之勇,坚持智勇结合的、坚实而深沉的理性精神。这对改革开放

已进入攻坚阶段的中国具有积极精神导向作用;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硬骨头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自我批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国人来说是取之不

尽、用之长久的精神财富;④鲁迅在各个具体精神文化领域中对中华民族所作的深刻反

省,直接为当今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诸多思想资料,在多方面给人以启示。

第二章鲁迅的生活道路

第一节热忱的爱国主义者

(一)识记

1.鲁迅的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籍贯浙江绍兴、生于1881.9,卒于1936.10

2. 鲁迅1898年5月赴南京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求学,翌年考入江南陆师学

堂附设的路矿学堂(以上读《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及梁启超《时务报》、赫胥

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天演论》),1902年1月赴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求学,1904年进入仙台医专(导师:藤野严九郎、章太炎)。

3.鲁迅弃医从文后在东京主要的文学活动

①创办刊物《新生》,后流产;②1907年始在《河南》上发表文言文,其中《人之

历史》介绍进化论,《科学史教篇》介绍欧洲科技史,《文化偏至论》批判维新派,《摩罗诗力说》介绍和赞扬欧洲历史上“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浪漫主义诗人及作品;

③与周作人合编《域外小说集》二册。

(二)领会

1.鲁迅从小所受的文化教育与影响

鲁迅从小接触民间艺术,大量阅读“非正统”的书籍(如“长妈妈”给他讲故事,

买《山海经》;“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的教导),一方面使他了解中国历史与社会,

接受了文学熏陶,另一方面更激起他对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

2.鲁迅与进化论的关系

鲁迅在路矿学堂接受了进化论思想,他从爱国主义出发,主要接受进化论的发展与

变化的观点,这种思想与他后来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结合,产生了积极作用。在相当长

一段时间,进化论成为鲁迅与封建主义战斗的有力思想武器,当然进化论的局限性思想

也在鲁迅前期思想中有所反映。

3.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思考

①中国的封建势力十分顽固与狡猾,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他们的打击却软弱

无力;②革命党人缺乏革命的彻底性,革命成功后很快就腐化倒退了;③革命党人不发

动群众,以致革命到来时群众对革命全无所知。

(三)理解、运用

1.从家庭和个人经历角度看鲁迅从小产生爱国主义的原因

①家庭变故使他目睹旧社会的腐败,憎恶上层社会;②从小与农民亲近,与农家孩

子建立深厚友谊,同情他们不幸;③从小接触民间艺术及书籍,激起他对封建礼教的不

满。民族的灾难和家庭的落败,以及因本人特殊经历而深切感受到的社会冷遇、封建道

德的腐朽,都使鲁迅较早关注民族和祖国命运,迫切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2.从南京求学至“五四”前夕鲁迅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①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接受了“进化论”思想,爱国主义得到加强。后来的日本留

学经历,使其爱国情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时,剪去辫子后所写

《自题小像》集中体现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②在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

矛盾越发尖锐时,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开始活跃起来,戊戌维新变法开始,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一)识记

1.《新青年》创刊及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概况

1915年9月,陈独秀等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掀起了轰轰烈

烈的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2月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为新文化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五四文

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2.五四时期至大革命期间与鲁迅展开论争的文学派别的概况,鲁迅与之论争的主要情况

1919年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1921年以东南大学吴宓主编的《学衡》杂志

为中心的“学衡派”,1925年以章士钊主编《甲寅》杂志为中心的“甲寅派”。主要揭

露对方复古论调的实质与危害,为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扫清障碍。

3.五四时期至大革命期间鲁迅领导、支持的文学社团的名称、代表人物、刊物、文学倾

向等概况

①文学研究会代表现实主义流派,创造社代表浪漫主义流派;

②语丝社,《雨丝》,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生动、泼辣、幽默的“雨丝文体”;

③莽原社,《莽原》,鲁迅(领导发起)、高长虹、向培良,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

批评(《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刑》、《朝花夕拾》均发表于此);

④未名社,《未名月刊》,鲁迅(领导发起)、韦素园、台静农,重翻译和介绍外

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

4.《彷徨》扉页引诗及题诗的基本情况

引有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题《彷徨》:寂寞新文

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5.《无花的蔷薇之二》称1926年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表示“血债

必须以同物偿还”;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刑》提出“打落水狗”的革命口号;

《纪念刘和珍君》高度赞扬死者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表现出对复杂斗争形势惊人的洞察力。

(二)领会

1924年至1926年间鲁迅在彷徨中求索而获得的新的思想认识

①对各社会阶层在中国革命中作用的认识更为清楚了。他这时期写的小说和杂文从许多方面批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和不彻底性,对工农大众有了更深的信任;

②对中国革命道路与方式的理解逐步明朗了。从“医学救国”到“弃医从文”反映

了鲁迅对中国革命道路和方式的苦苦思考与选择,主张“改革”、有自己的“党军”;

③对自己的思想状况更为了解了。鲁迅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对客观世界和主观的自我,都有十分清醒的剖析。在《后记》中无情的解剖自己。

(二)理解、运用

“五四”前夕至大革命期间鲁迅在文化战线上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业绩

①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集中体现了翻地反封建的“五四”时代精神,卓越显

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指出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

的本质,《阿Q正传》堪称中国现代小说典范;

②积极参加对封建复古派的思想斗争,痛打新文化运动的“拦路虎”。以杂文为武器,揭露对方复古论调的实质与危害,为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扫清障碍。

③在爱国群众翻地反封建军阀的斗争中,全力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斗争,捍卫新文化统一战线思想上的纯洁性。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中高度赞扬死者的斗争精神和牺牲

意义。

④鲁迅带领文学同仁和文学青年创办新文学杂志,组织新文学社团,扩大了新文学的阵地,壮大了新文学的作家队伍。如发起和领导莽原社和未名社。

第三节英勇的左翼文化旗手

(一)识记

1.《答有恒先生》鲁迅通过对以往思想、观念的解剖,发现严重弊端与错误并惊讶与自

毁。

《惯于长夜过春时》抒发了作者对革命青年牺牲的沉痛感情和在漫漫长夜里多年生活积

累起来的深沉感慨,表达了他对国民党腐朽政权的仇恨和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愤怒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屠伯们杀戮革命作家的

罪行,热情讴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腥风血雨中诞生。

《黑暗中国文艺界的现状》将国民党当局的暴行公之于世界舆论。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对“左翼”作家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蜕变的原因及

防范措施作了中肯的分析论述,提出“左联”应当造出大群新战士。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公开表示自己的政治态度,高度赞扬“毛泽东先生们”团结抗日

的理论。

2.鲁迅与“左联”五烈士及其他共产党人的交往与友谊。

①鲁迅同左翼文化人士揭露国名党反动派的暴行,当“左联”五烈士被捕,鲁迅也

因此受牵连而逃难,后听闻“左联”五烈士被杀害,鲁迅作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悼文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②鲁迅在养伤过程中邀请陈赓将军到家中长谈;

瞿秋白三次到鲁迅家中避难,瞿秋白编选《鲁迅杂感集》,鲁迅编辑瞿秋白翻译遗著《海上述林》;方志敏烈士就义前将自己绝密手稿托人送鲁迅处转交党中央。

3.鲁迅参加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的群众团体及活动的概况。

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反帝反战同盟,在国民党特

务暗杀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后,鲁迅置生死于度外,依然前往送殓。

4.鲁迅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斗争的有关情况。

一方面撰文揭露其帝国主义面目和野心,一方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政

策,歌颂党领导的民众抗日斗争。在中国工农红军东征胜利后致函祝贺;听取冯雪峰向

其介绍瓦窑堡会议精神;面对托派分子的挑拨,愤然写《答托洛斯基的信》公开表示自

己的政治态度,高度赞扬“毛泽东先生们”团结抗日的理论。

5.1928年至1936年间与鲁迅展开论争的文学派别的概况,鲁迅与之论争的主要情况。

创造社、太阳社错误的将鲁迅、茅盾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障碍大加讨伐,

他们自己的理论暴露出诸多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鲁迅据理与之论争,使鲁迅受到深

刻的理论教育,以往初学到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6.1928年至1936年间鲁迅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的主要成果。

翻译了苏联的《文艺政策》、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文艺与批评》、普列

汉诺夫的《艺术论》,法捷耶夫的《毁灭》、果戈里《死灵魂》、高尔基《俄罗斯的通

话》

7.1928年至1936年间鲁迅扶植左翼青年作家概况。

东北青年作家萧军和萧红在创作小说《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时向鲁迅请教而

成为亲密朋友,介绍叶紫与他们相识,将《生死场》、《八月的乡村》、《丰收》一起

编入特意为他们创设的“奴隶丛书”,分别为之作序。高度赞扬这些作品的独特意义。

还作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白莽作<孩儿塔>序》。

8.“两个口号”论争的概况。

1936年,王明决定解散“左联”,着手筹建文艺界联合抗日的团体,负责人周扬提

出“国防文学”口号,鲁迅不赞成此口号。后为了弥补“国防文学”口号的“不明了”

之处,他与冯雪峰、胡风一起商定,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大敌当

前,鲁迅怀着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爱,出于对中国共产党及其策略的深信无疑,顾全大局,终于与论争对方以及其他许多代表不同政治态度、不同文学派别的作家携手,联名发表

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悔与言论自由宣言》,标志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9.鲁迅病逝及葬礼有关情况。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病加重与世长辞,在其棺木覆盖的旗帜上写着“民族魂”三个黑色大字。

(二)领会

1.促使鲁迅完成思想根本转变并趋向成熟的原因。

①触目惊心的血的事实使鲁迅轰毁了进化论,确立了阶级论;②他系统学习和掌握

了马克思主义,使自己的信念、思想在理论上趋于完备并实现升华;总之,血写的事实,系统的理论研讨,终于使鲁迅实现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飞跃。

2.1928年至1936年间鲁迅在文化战线上战斗业绩的几个方面。

①鲁迅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意见,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为“左联”的

健康成长而不断对之纠偏反正;②鲁迅坚持文艺战线的思想斗争,为左翼文艺的发展扫

清道路;③鲁迅继续创作大量文学作品,发展了“五四”文学的成果,成为左翼战斗文

学的光辉典范;④鲁迅还致力于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和苏俄等国家的进步文

学作品,为左翼文学的发展“窃得火来”,提供借鉴;⑤鲁迅为壮大左翼作家队伍而继

续热心扶植青年作家、艺术家;⑥再次相应中国共产党召唤,自觉加入文艺界抗日统一

战线,并为这一战线的建立,从理论上、组织上作出贡献。

(三)理解、运用

1.鲁迅为纠正“左联”“左”的错误倾向所做的工作。

①鲁迅一向冷静而踏实,从“左联”成立之日起,就对这些“左”的理论与行为及时加以提醒并批评。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一阵见血指出“左翼”作家其实很容

易成为“右翼”作家,并对这种蜕变的原因及防范措施作了中肯的论述和分析。②在左

翼作家参与政治活动问题上,鲁迅一向反对不切实际的做法,并在左翼文化团体集会上

就左翼作家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等不安全做法提出:作家用笔才是主要的战斗方式。

2.1928年至1936年间鲁迅坚持文艺思想斗争的主要业绩。

①写《“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等文章揭露“名族主义文学”派别的反动实质,即他们的所谓“民族意识”实质上是维护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主义统治;②批

判以梁实秋为首的“新月派”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文艺观鼓吹抽象的“人性论”的实质,

鲁迅指出文学的阶级性是客观存在的;③写《论“第三种人”》等文批判以胡秋原为代

表的“自由人”,指出在阶级社会里,想当超阶级、“非政治”的“第三种人”是不现

实的。

第三章鲁迅的文化思想

第一节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

(一)领会

1.鲁迅进行文化反省的价值依据

①鲁迅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重视人”这个根本,并以此来确立自己对民族文化进行反省的价值依据;②鲁迅认为,对人的价值的否定,恰恰是中华文化落后的一个本质性原因;③在他看来,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角度看,应重视人的社会责任,但从

人性解放的角度,则应把人性解放看作社会解放的前提(辩证的,从文化发展的历史要

求来看待);④对人的思考,重视人的价值,使人真正成其为人,是鲁迅进行文化反省

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而且还是他反省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性价值依据。

2.鲁迅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

①文化发展观的核心:文化发展也必然是人自身的发展,即人的内心要求和人的能

力的发展;②鲁迅认为,人对于自身发展的各种欲求,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人们

对于物质生活条件有需求时,才会有物质文化的发展,当人们在物质方面有了“余裕”,增长了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时,也才有精神文化的发展。③鲁迅在考察整体文化发展时,

又发现了一种文化发展的外在动力:当一种文化已处于停滞状态,靠自身内部动力难以

推其前进,那么借助外力就变得很有必要。④鲁迅认为,两种不同系统的文化之间,高

位文化对低位文化的影响力、作用力要远远超过后者之对于前者。

(二)理解、运用

鲁迅进行文化反省的基本的方法特征

1.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特征。鲁迅站在文化的十字路口,面临新旧东西各种文化因素

的影响以及对其思考、批判与吸收。多层次性:既有形而上层次,也有实体层次;有自

觉意识层次,也有非自觉意识层次。 2.批判性特征。处于东西两种文化交流、中国文化

由旧向新转换的时代,首先面临的任务是以批判为武器,通过文化批判来达到文化革新

的目的。前期抓住反封建的大题目,后期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内容。 3.辩证性特征。鲁迅文化常常显示出形式上的偏激,但在根本上,在对实质性问题的论述中,却

又显示出辩证的科学性。如其文化中的矛盾现象就要用辩证性特征加以理解; 4.过渡性特征。这种过渡性主要是由时代的过渡性特点决定的。

第二节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一)领会

1.鲁迅的“立人”思想

①在他早期的几篇文言论文中,他一再强调“致人性于全”的人性思想,十分重视

人的价值和人的社会作用;②由“立人”主张引出改造国民性的话题;③“立人”思想

经历了从空想(前期“立人”思想带有空想性质,对于如何“立人”观念朦胧)到科学

的发展过程,后期不再简单化主张通过“立人”来建立“人国”,而是注入阶级性内涵,

并把人的改造与社会改造,把“人”的解放与社会解放密切联系起来。

2.鲁迅所提“国民性”的含义

“国民性”一词的含义与“国民”相联系,最早在《摩罗诗力说》中两处使用,在

这两处,国民性即等于民族性,不涉及阶级分野,五四时期依然如此;后期接受马克思

主义,能以鲜明的阶级观点和分析方法来科学分析国民性病根。总之在多数情况下,他

谈“国民性”时总是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民族整体来考察的。

(二)理解、运用

1.鲁迅批判了“国民性”的哪些弱点。

①“瞒和骗”。鲁迅痛感中国人的不敢正视现实人生,尤其对于人生的痛苦、社会

的缺陷,没有正视的勇气,只好自欺欺人。且由此产生出一种“瞒和骗的文艺”,比如

旧文艺中的“团圆”结局;②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鲁迅在《随感录三十》里列

举的“爱国的自大家”的五种谬见,可说是这种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的典型表现,因此而不思改革,阿Q便是这代表。③“做戏”和讲“体面”。这说中国人“是颇有点

做戏气味的民族”,装模装样,总想将自己的体面弄得十足,认为中国人的“重要的国

民性所成的复合关键,便是这'体面'”;④“看客”式的无聊。鲁迅最先感到中国国民

精神的厚重麻木,他深感中国人不仅把万事当作一出戏,而自己又“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对人生抱着“袖手旁观”的态度,精神上表现出极度空虚和无聊。如小说《示众》看客

们的麻木神态;⑤卑怯和势力。两者紧密联系,遇见强者不敢反抗,并趋炎附势,现出

奴颜婢膝的丑态,对于弱者则凶残横恣;⑥因自利而不惜破坏公众利益,乃至对断送国

家、民族也无动于衷;⑦安与命运、安于现状的奴才心理。对于奴隶生活无不平,无抗争。此外还有“五分钟热度”、“中庸折衷”等。

2.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意义。

鲁迅对国民性思想的批判和揭露,像一面明镜,照出了老中国儿女们躯体上和心灵

上的种种污垢和伤痕,在当时的社会,当时人们的思想上,引起强烈的震动,起到了令

人警醒、引起疗救的注意的作用。且此种揭露如同在民族面貌上打上“烙印”,在一定

时期内仍会或多或少存在,因此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就是在今天,人们仍可以从中窥

见某些现代人的影子。

第三节鲁迅的伦理文化观

(一)领会

1.鲁迅对封建伦常的批判。

①中国的家庭结构形态是一种“人伦”格局,因此中国的家庭特别注重以备份、年

龄区分亲属贵贱,这养成了中国人文化心态中的名分思想和等级观念;②家庭专制扩大

成社会专制,没有平等可言,只有依据一定的人伦关系而必须单向遵循的礼教。如鲁迅

在《二十四孝图》中列举“老莱子娱亲”、“郭巨埋儿”来抨击中国封建道德的虚伪性。

2.鲁迅对封建家族制度弊端的解剖。

①鲁迅指出,“历朝大抵‘以孝治天下’”,所以形成了以家族为本位的伦理文化

特征。这种家族制度对人们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严重的束缚作用;②鲁迅对以家族制为

本位的伦理中心主义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以差等的人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

构形态中,必然产生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性的奴隶主义。③正是由于这种伦理中心主义

文化的长期浸染,使得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缺乏两样东西:一是与专制主义相对立的民

主意识;一是与奴隶主义相对立的自主意识。

3.鲁迅对封建“孝道”观念的分析批判。

①鲁迅首先从“父子”关系入手,分析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孝道”。②鲁迅认

为,“孝道”是一种以长者为本位的“古传的谬误思想”,它本末倒置,违背生物进化

规律。③为了从根本上批倒所谓“孝道”,鲁迅对其赖以成立的所谓“依据”进行了彻

底清算,鲁迅指出生育是人类“继续”自身生命的“本能”。

4.鲁迅对新伦理道德观的提倡。

①鲁迅认为新的道德观念应是建立在人格独立、相互间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必须

首先去除“孝道”观的毒害,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②鲁迅倡导的新型的“爱”

的道德,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内容:理解,指导,解放。③针对畸形女德,鲁迅指出人们

应了解“夫妇是伴侣,是共同劳动者,又是新生命创造者的意义。”

(二)理解、运用

1.鲁迅从哪些方面批判了封建“女德”。

①封建的“贞操”和“节烈”观念。它迎合了向来的差等的人伦关系,是一种畸形

的道德;②男子对女子的完全占有欲。他们常常以对待自己的私有财产的心理来对待女

子,女子无地位平等;③历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归咎于女子。历史上凡事亡国或动乱都

要找女性做替罪羊、转嫁罪责。④“奇女子救国”实际上在潜意识中将女性摆在“下”

与“贱”的位置。⑤封建“女德”不仅使中国妇女在身体上深受其害,精神上也深受毒化。如祥林嫂之死。还提倡单方面的禁欲,使女子成为精神上的“未字先寡”。

2.鲁迅伦理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①抓住反封建伦常的大题目,也就是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化关键。

②解剖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

③批判封建孝道观念;

④批判封建“女德”;

⑤提倡新伦理道德观。

第四节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一)领会

鲁迅对宗教文化的总体认识。

①鲁迅认为宗教是特定历史阶段文化发展的产物,一种宗教一旦形成会对文化发生

反作用力,因此鲁迅认为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宗教的蒙昧主义特征就显示出来了;②鲁

迅对宗教的态度是持整体反对态度的,宗教的继续存在对科学的发展不利。③鲁迅对待

宗教的态度又是十分审慎的,他看到了宗教的复杂性,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难以剥离的因

素,且宗教文化中不乏可汲取、借鉴的具体有益因素。所以,鲁迅在整体格局上对宗教

文化进行批判的同时,在有些场合是对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持肯定和“拿来”的态度。(二)理解、运用

1.鲁迅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①从小拜和尚为师,日本留学时师从章太炎开始重视佛学研究。②鲁迅对佛学产生

兴趣原因有辛亥革命失败后心情苦闷、不幸家庭生活和个人坎坷遭遇。③鲁迅强调佛教

中的平等观念,“佛教崇高”对于纯净人们的道德,使人清净专一等有积极作用。④鲁

迅以佛教中的有益思想为武器批判封建儒家文化、完成改造国民性的任务,还从佛教中

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这种汲取对其人格形成很重要。⑤佛教思想的影响,还在某些方

面带来了鲁迅作为文学家的某种深刻性,既表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也体现在他对文学

现象的认识和分析上。

2.鲁迅对道教文化的态度。

①无论就其思想还是仪式和方法等,鲁迅都是坚决反对的。②鲁迅指出了道士思想

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影响,而且就这种影响加以分析,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目

的。③鲁迅还指出道教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心态”的惰性、无特操等特点。

第五节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一)领会

鲁迅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①鲁迅很同意列宁将“风俗”和“习惯”归入“文化”范畴的观点,并认为这些方

面同属于文化革新的范围。②鲁迅早在1913年,就以《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一文倡导

民俗文化的研究。这篇文章,曾被许多民俗家认为是中国现代最早涉及“民俗学”的文

章。③鲁迅对民俗文化一直保有浓厚的兴趣,30年代则更为自觉地把民俗文化研究与社

会改革问题的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二)理解、运用

1.鲁迅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①最为明显的莫过于他的生平和创作。②就生平而言,鲁迅自出生以后,就与绍兴

的地方民俗结下缘分。如不到一岁便拜和尚为师,家人给他做过“纳衣”等。③更为重

要的是他在文学创作上所受绍兴地方民俗文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创作素材上,运用了

民俗文化资料。如《药》中以人血馒头治痨病,《社戏》中的社戏等;其次体现在创作

技巧上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影响。如他最善用的白描手法,就来源于民间艺术。《故事新编》创作中所采用的“油滑”写法与他汲取绍兴戏中的“二丑艺术”有很大关系。

2,鲁迅对民俗文化的解析和研究。

①五四反封建浪潮过去之后,鲁迅发现由民俗文化所养育成的“风俗”和“习惯”,在造成最广大阶层的民众对改的抗拒心理。②鲁迅得出结论:风俗和习惯的改革,将是

更深层次的,更加艰难的改革。③在鲁迅的有关论述中,对于作为民俗文化重要内容的

“风俗和习惯”,主要是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去加以认识,即主要抓住其“黑暗面”进行

剖析。如对民间的“迎神赛会”,鲁迅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即赛会是中国下层人民潜

隐性格欲望发泄的一种方式。

2019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复习(十二)

2019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复习(十二)一:单选题 1.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为( ) A.太平军 B.太平天国 C.拜上帝教 D.东征军 正确答案:B 2.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为( ) A.西京 B.北京 C.天京 D.金陵 正确答案:C 3.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 )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万大洪告示》 D.《劝世良言》 正确答案:B 4.《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农村政权的基层管理组织是( ) A.甲 B.保 C.两 D.伍 正确答案:C 5.《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空想性,其根本原因在于( ) A.太平天国的斗争策略 B.紧张的军事形势 C.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 D.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 正确答案:D 6.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发展方案是( )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原道觉世训》 D.《原道醒世训》 正确答案:A 7.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被封为( ) A.干王 B.英王 C.翼王 D.忠王 正确答案:A 8.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是( ) A.天京事变 B.天京城外的破围战 C.金田起义 D.北伐失利 正确答案:A 9.太平天国起义具有的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是( ) A.领导阶级不同 B.组成成分不同 C.纲领方案不同 D.进军路线不同 正确答案:C 10.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领导层的腐败 B.领导层的内讧 C.以宗教组织发动群众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正确答案:D

2018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管理概述 识记:(1)管理的概念;(2)管理的特征;(3)管理的职能 领会:(1)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2)管理有效性的衡量 应用:联系实际说明管理的必要性 (二)管理者 识记:(1)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2)管理者的角色;(3)管理者的技能 领会:(1)不同层次管理者应重点掌握的技能;(2)举例说明管理者扮演的角色(3)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 (三)管理学 识记:管理学的概念 领会:管理学的特点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 1.管理的产生:①管理产生于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 ②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2.管理的必要性:管理是组织不可缺少的要素,有组织就需要管理,管理与组织如影相随。 ①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 ②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二、管理的概念 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①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 ②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③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 ④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 ⑤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三、管理的特性 ①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 ②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③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处理好人际关系) 四、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㈠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的预先筹划和安排 ㈡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 ㈢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单选-多选部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统治走向衰落。清中叶(乾隆朝)以后,中国社会由盛转衰。 2、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 3、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4、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前有史称“康乾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 5、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为英国,美国,法国。 6、1836年,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扬言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 第二节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1、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2、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剥削手段有: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3、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签了《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签了《望厦条约》(中美第一个),中法签了《黄埔条约》,中俄签了《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1、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中国政府允许外国公使常住北京) 3、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签了《北京条约》,与俄还签了《瑷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4、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缔结《中法新约》。 5、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6、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7、1894年11月,日本屠杀中国居民2万人,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8、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9、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圆明园。 10、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11、1901,《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成为与外国列强打交道的专门部门。 12、英国人赫德掌握中国海关大权40余年之久。 13、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口为通商口岸。 14、1860年,《北京条约》有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15、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16、《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也援例进行,对华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 17、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成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银行,以后各国纷纷在中国开办银行。 18、文化渗透的手段: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侵略有功论,“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 19、利用传教和传播西学的名义为外国列强侵华制造舆论,所办的报纸有《中国丛报》,《北化捷报》(改名《字林西报》),《万国公报》 20、资本-帝国主义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并非要把落后的中国变成先进的中国,而是要强迫中国永远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国。 21、旧的被统制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2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2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4、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只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5、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6、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领会)

2015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代码:037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的武装斗争是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 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2.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俄国 D.德国 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技术落后 B.社会制度腐败 C.思想文化保守 D.军事指挥失误 4.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维新变法 5.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是 A.1851 年 B.1853 年 C.1856 年 D.1864 年 6.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开 D.石达开 7.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京师同文馆 C.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D.外务部 8.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最早从事的洋务事业是

A.兴办民用工业 B.创立新式学堂 C.派遣留学生 D.兴办军用工业 9.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岳王会 10.1904年至1905年,为争夺在华利益而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A.美国与俄国 B.美国与英国 C.英国与日本 D.日本与俄国 11.20 世纪初,邹容发表的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的著作是 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革命军》 C.《警世钟》 D.《猛回头》 12.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A.要不要打倒列强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D.要不要废科举,兴学堂 13.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 A.《阿Q 正传》 B.《狂人日记》 C.《药》 D.《祝福》 1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运动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保路运动 D.五份运动巧 15.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蔡和森 D.杨鲍安 16.1920年11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是

2019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复习(十一)

2019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复习(十一) 一:判断题 1.从19世纪30年代起,外国人逐步控制了中国海关的行政权。( ) A.正确 B.错误正确答案:B 2.外国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银行是1845年进入中国的英国汇丰银行(又称英国东方银行)。( ) A.正确 B.错误正确答案:B 3.1832年德国基督教传教士郭士立曾受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以传教为掩护,在中国沿海进行过长达几个月的间谍侦察活动,刺探搜集大量军事情报,并竭力鼓吹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 ) A.正确 B.错误正确答案:A 4.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还炮制了所谓“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 ) A.正确 B.错误正确答案:A 5.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不呼而集者数万人”,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 ) A.正确 B.错误正确答案:A 6.1894年,中法战争期间,香港中国造船工人举行罢工,拒绝修理受伤的法舰,爱国商人也举行罢市,码头工人则不运送法货。( ) A.正确 B.错误正确答案:B 7.1840年6月英法联军大举进攻大沽炮台,守军沉着应战,击沉、击伤敌舰多艘。( ) A.正确 B.错误正确答案:B 8.19世纪70至9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出现了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狂潮,成为“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 ) A.正确 B.错误正确答案:A 9.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 A.正确 B.错误正确答案:B 10.中日甲午战争时,当时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光绪皇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是慈禧太后,而外交活动和战争指挥权则掌握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曾国藩手里。( ) A.正确 B.错误正确答案:B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共12页

管理学原理》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用权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五项;管理层次为:上中下三层。管理学的内容: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管理及其性质 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它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伙为一个活动过程,期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管理实践则无所谓管理艺术。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管理学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30-50 年代;梅奥霍桑试验 3)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过程学派;社会合作学派(巴纳德);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马斯洛);群体行为学派(梅奥,克里斯);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塔维斯托克研究所);决策理论学派(西蒙);沟通中心学派(纽曼);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卢桑斯) 4)学习型组织理论: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BPR标杆超越法 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的十四原则 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作用期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霍桑试验内容包括: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霍桑试验的结论: 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存在着霍桑效应。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1)管理是一个过程; 2)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 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 第二章计划计划工作的具体含义(5W1H): 预先决定做什么What,讨论为什么Why要做,确定何时When做、何地Where做、何人Who做,以及如何How做. 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经济性。 计划工作的意义: 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 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 4)有利于控制。 综上所述,计划工作是一个指导性、科学性、预见性很强的管理活动,但同时又是一项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 计划的种类

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与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真题 2016最新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年4月-真题以及详解 一单选 1. 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的武装斗争是( A )。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 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口袋自考讲解 1841年5月,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与英国侵略者展开激烈战斗。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A )。 A.美国 B.日本 C.俄国 D.德国 口袋自考讲解 美国于1899年9月至11月间照会各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即美国可以获得他国在中国获得的所有权益。 3.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B )。 A.经济技术落后 B.社会制度腐败 C.思想文化保守 D.军事指挥失误 口袋自考讲解 ①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②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 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B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维新变法 口袋自考讲解 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综述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 5. 太平天国运动起义爆发的时间是(A )。 A.1851年 B.1853年 C.1856年 D.1864年 口袋自考讲解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农民战争,前后坚持了14年之久,势力先后扩展到18个省,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达到了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6. 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C )。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 D.石达开

全国2016年10月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年真题及答案【带解析】

2016年10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A.社会制度腐败 B.经济技术落后 C.思想文化保守 D.军事装备落后 【答案】A 【解析】自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考点】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2.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原道觉世训》 B.《十款天条》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答案】C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考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3.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 B.《仁学》 C.《人类公理》 D.《变法通义》 【答案】D 【解析】A《新学伪经考》,C《人类公理》为康有为作品;B谭嗣同写了《仁学》;D梁启超写了《变法通义》。 【考点】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4.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论战 C.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D.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答案】C 【解析】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考点】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5.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岳王会 【答案】A 【解析】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一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 B.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继续成立。 其中重要的有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 C、D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以及科学补习所、岳王会等。 【考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6.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A.要不要打倒列强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C.要不要实行共和 D.要不要废科举,兴学堂 【答案】B 【解析】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考点】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7.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的起义是()。 A.惠州起义 B.河口起义 C.广州起义 D.武昌起义 【答案】C 【解析】1911年4月27日,在黄兴的亲自带领下,120多名革命志士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后,遇难者72人被葬于广州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 【考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管理学原理复习总结

管理学原理复习总结 当今世界的管理 管理与组织的定义: 管理:是指通过与其他人的共同努力,既有效率又有效果地把工作做好的过程。P8 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目标而将一定的人员有系统地安排在一起的实体。P6 管理的职能和属性: 职能:计划:定义目标,制定战略,构建层级计划并协调活动。P10 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工作,怎么做,谁去做。领导:指导并激励相关人员并解决冲突。控制:监督活动,确保能够按计划实施。 属性:自然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不同(PPT) 社会属性:从来都是为生产资料占有者服务的,从国家管理到企业管理再到自我 管理,无不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什么是管理者,类型和角色。 管理者:指的是在一个组织中有权利和责任直接督导他人工作的那类群体。管理者通常可以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层级。P7 角色类型:人际角色:挂名者,领导人,联络人。P11 信息转换角色:讯息收集人,讯息传达人,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所需具备的一般技能:P13~P14 理念技能:也称“概念技能”,是指分析和判断复杂形势的心智能力。 人际关系技能:是指管理者了解、指导、激励与之相关的个体和团队工作的能力。技术性技能:是指管理者应用专业性知识或经验的能力。 政治技能:是指提高个体在组织中的职位,建立权力基础并维系社会关系方面的能力。计划与战略规划

人们常说“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美国的一位管理学者也曾说过“长期计划根本就是无效的”,就此请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优势:计划能够提供指导、减少变化的影响、减少浪费、为便于控制而提供了标准。P24(计划可以预测结果。计划可以了解轻重缓急。计划可以让各项资源配置效率最高。)---PPT 弱势:计划工作会导致僵化、计划难以在一个动态环境中得到发展、正式计划不能代替直觉和创造性、计划使管理者关注今天的竞争,而不是明天的存亡。P25 比较“正式计划”与“非正式计划”;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的异同之处。正式计划与非正式计划:P24 异:非正式计划很少形成书面形式。要做什么样的事情常常装在个人或少数人的脑子里。而且,组织的目标很少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种计划一般出现在小型组织中。。这种计划工作往往是一般性的并且缺乏连续性。 正式计划,即把具体目标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让组织成员贯彻实行。这也就意味着管理者非常明确自己究竟想通过一种什么样的途径来达到组织的目标。同:都主要关注:目的(做什么)以及手段(怎么做)。P24 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P27 异: 战略计划是指那种应用于整个组织,为组织设定总目标,并且依据环境对组织进行定位的计划。 战术计划有时也称作业计划,就是将组织要达到的总体目标进行专门细化 战术计划一般是短期的; 战略计划跨越的时间间隔较长,通常为五年或更长。它所覆盖的领域范围更广,涉及的细节也更少。最后,战略计划还包括目标的正式化,而战术计划则假设目标已经存在,进而描述怎样才能达成目标。 在什么情况下“短期计划”更为适用?在什么情况下“专项计划”更为适用? 短期计划:组织的当前计划对未来的承诺影响较小,管理层使用的时间期限较短。那也就是说,所制定的计划应该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今天所作出的承诺能够执行。在变化的程度方面,不确定性越大,针对短期变化的计划就越多。也就是说,如果发生突然的或重要的技术、社会、经济、法律及其他方面的变化,那些精心设计、精确规划的路径可能不是帮助而是妨碍了组织绩效的改进。时期较短的计划往往有更大的灵活性。P27 专项计划:有着清晰明确的目标,既没有模棱两可的东西,也不会产生令人误解的问题,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年真题

2017年4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B?【解析】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考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2.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A.龚自珍 B.林则徐 C.魏源 D.王韬 【答案】C?【解析】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综述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考点】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3.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的是()。 A.同文馆 B.广方言馆 C.译书局 D.译书馆 【答案】A?【解析】1862年奕?创办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考点】洋务运动的兴起 4.1911年,在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 A.湖北 B.湖南 C.广东 D.四川 【答案】D?【解析】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反对,保路运动兴起,四川尤其强烈。?【考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5.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答案】A?【解析】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考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最新全国自考年4月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课程代码:03708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十款天条》B.《原道觉世训》 C.《原道醒世训》D.《天朝田亩制度》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 A.《海国图志》B.《救亡决论》 C.《资政新篇》D.《盛世危言》 3.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B.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C.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D.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4.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人物是 A.奕诉B.桂良 C.曾国藩D.李鸿章 5.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6.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B.马尾船政局 C.天津机器局D.湖北枪炮厂 7.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兴中会B.华兴会 C.光复会D.岳王会 8.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机关报是

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代码:037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的武装斗争是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 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A.美国 B.日本 C.俄国 D.德国 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技术落后 B.社会制度腐败 C.思想文化保守 D.军事指挥失误 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维新变法 5.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是 年年 年年 6.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开 D.石达开 年,清政府设立的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京师同文馆 C.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D.外务部 世纪60年代,洋务派最早从事的洋务事业是 A.兴办民用工业 B.创立新式学堂 C.派遣留学生 D.兴办军用工业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岳王会 年至1905年,为争夺在华利益而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A.美国与俄国 B.美国与英国 C.英国与日本 D.日本与俄国 世纪初,邹容发表的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的着作是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革命军》 C.《警世钟》 D.《猛回头》 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A.要不要打倒列强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D.要不要废科举,兴学堂 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下的定义:确切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学下的定义: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个职能,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盈余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职能。 综合以上各种管理的定义,可给出如下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来协调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协调一致,有序进行,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它要代表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从管理学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和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人们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抽象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一方面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解决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管理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他只是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二、管理的要素、职能、任务和作用 1.管理的要素:

2019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复习(七)含答案

2019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复习(七)含答案 一:多选题 1.外国教会为列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办的较早的外文期刊是( ) A.《万国公报》 B.《印度隶英十二益说》 C.《中国丛报》 D.《北华捷报》 正确答案:CD 2.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爱国官兵有( ) A.关天培 B.陈化成 C.海龄 D.冯子材 正确答案:ABC 3.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主要有( ) A.关天培 B.陈化成 C.邓世昌 D.林永升 正确答案:CD 4.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边疆危机”包括( ) A.英国侵入西藏云南 B.法国侵犯广西 C.日本侵犯中国台湾 D.俄国入侵新疆 正确答案:ABCD 5.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内部原因主要是( ) A.社会制度腐败 B.连年战争 C.经济技术落后 D.人民抵抗不力 正确答案:AC 6.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B.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相互制约 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清政府的顽强反抗 正确答案:ABC 7.近代以来,许多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救国的新思想,主要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C.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D.“振兴中华” 正确答案:ACD 8.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作用是( ) A.沉重地打击了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野心

B.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 C.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D.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正确答案:ABCD 9.鸦片战争前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主要指( ) A.中国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 B.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C.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高峰迭起美不胜收 正确答案:ABCD 10.五六千年以前,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出现早期文明社会要素,主要有( ) A.城市 B. 墓葬 C.农业 D.家畜饲养 正确答案:ABCD

天津财经大学 管理学原理题库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一、选择 1、管理者的角色(或者简答)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家、调解人、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基层管理者侧重短期的作业计划。 3、在这样的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持续四五十年的社会性管理研究潮流,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管理运动”。 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5、韦伯认为等级、权利和科层制度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对于权力,他认为有三种类型:超凡权力、传统权力和法定权力。法定权力是法律规定的权力,只有它才能作为科层组织体系的基础。 6、韦伯被后人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7、以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的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广泛传播和实际应用,大大提高了效率。 8、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的理论前提是“经济人”假设。 9、经验主义学派主张通过分析大企业的管理经验来研究管理问题。 10、系统管理学派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系统的观点分析企业内部和企业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

而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2、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 13、管理的14条基本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队精神 14、根据环境不确定性的程度,把环境分为动态环境和稳定环境 15、根据环境内容的性质,把环境分为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 16、管理的特殊环境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管理机构和战略联盟伙伴 17、滚动式计划发:分段编制,近细远粗 18、组织目标是环境因素、组织系统本身以及组织成员需要三方力量相互协调的产物 19、定向预测方法:是专家调查法,包括专家会议法和德尔菲法。 20、按照决策的重复程度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21、预测种类包含:经济预测、技术预测、社会和政治预测。其中经济预测包括宏观经济预测和微观经济预测。 22、宏观经济预测内容:最终产品的社会需要量、非生产性的社会需求、再生产的社会条件、财政税收信贷储蓄等的变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需求、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等。 23、宏观经济预测的用途:为制定国民经济规划,经济计划和经济政

自考近代史纲要历年真题试题完整版

自考近代史纲要历年真 题试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6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 (课程代码 03708)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部分选择题(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A.社会制度腐败 B.经济技术落后 C.思想文化保守 D.军事装备落后 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原道觉世训》 B.《十款天条》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世纪90年代,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着作是 A.《新学伪经考》 B.《仁学》 C.《人类公理》 D.《变法通义》 4.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论战 C.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D.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岳王会 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A.要不要打倒列强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C.要不要实行共和 D.要不要废科举,兴学堂 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的起义是 A.惠州起义 B.河口起义 C.广州起义 D.武昌起义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孙中山在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 A.《阿Q正传》 B.《狂人日记》 C.《药》 D.《祝福》 年11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建立的第一个产业工会是 A.上海机器工会 B.上海印刷工会 C.上海纺织工会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各类资源,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载体是组织;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本质是协调;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目的是实现共同目标。 管理的核心:决策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性技能(构想技能) 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普遍性 管理者分类:按层次分:高层中层基层(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按内容分:战略战术执行 按综合程度分:综合专业 管理者素质:①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②知识能力素质③身体素质 亨利.明茨伯格[加]—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谈判者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勒)[美],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职能工长制7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8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巴纳德 亨利.法约尔[法],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一、区别经营和管理:六大活动:商业,安全,技术,财务,会计,管理 二、管理的职能: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项原则:14条基本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等级制度与跳板,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四、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是一种独立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管理层级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越重要;管理是能够传授的。 五、管理的普遍性。 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权威来源:①合理合法式权威②传统式权威③个人崇拜式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 梅奥[美]—霍桑实验 1车间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福利试验)-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大规模访谈计划-社会归属和人际关系 4接线板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主要标准 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在社会结构上,形成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登记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为前奏,政治上侵犯主权,经济上掠夺财富,文化上麻醉(一)军事侵略 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美俄《天津条约》 中英法《北京条约》中俄《瑗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中日《马关条约》(二)政治侵略:控制中国内政、操控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对华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 较早的外文期刊《中国丛报》和《北华捷报》(后改为《字林西报》)。 广学会是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控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在政治、文化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外国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出于不统一状态。 6.在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工人阶级的特点: 1.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工人们的劳动条件差、时间长、待遇低,其革命性最强。 2.人数虽少,但分布集中(地区+行业),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革命思想。 3.由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稳定的工农联盟。 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两对主要矛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一、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起战争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二、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政府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是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