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五大戏曲简介

中国五大戏曲简介

中国五大戏曲简介
中国五大戏曲简介

中国戏曲发展史及五大戏曲简介

一、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至今发展已有数千年得历史。其历程大致如下:

从汉代开始出现具有表演成分得“角抵戏”,至唐朝出现了种类众多得戏曲表演形式,这一时期为中国戏曲得孕育与形成时期。

宋元南戏得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最早得成熟形式。元代就是中国戏曲史得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得元杂剧,迎来了中国戏曲得第一个繁盛期。至明清,宋元南戏更加成熟与规范,出现了明清传奇,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这就是中国戏曲得第二个繁盛期。中国戏曲得转型期清代地方戏得兴起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得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得民间化与通俗化。先就是昆曲、高腔折子戏得盛行,后就是地方戏得兴起。

中国戏曲史上得大事京剧形成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她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就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与流,经过数十年得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得皮黄腔棗京剧。

新兴地方戏得产生──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

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得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得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二、五大戏曲简介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与“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得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与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就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就是具有全国影响得大剧种。它得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就是近代中国戏曲得代表。京剧得脸谱分为十类:红表示忠勇正直、义薄云天、精忠报国、有血性,如关羽、岳飞、白白:表示奸诈狠毒、笑里藏刀、工于心计,如曹操、黑:表示刚正、鲁莽、勇猛、粗中有细,如包拯、张飞、黄、蓝(青)、绿、紫、粉红(灰)、金与银。获选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越剧,又叫绍兴戏:流行于浙江一带得地方剧种。它源于浙江嵊县得“得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得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越剧被列为中国文化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安徽得戏曲剧种,

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得前身就是黄梅地区得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得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得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黄梅戏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得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就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评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得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台湾、新疆、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宇宙锋》、《梵王宫》、《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与现代戏《朝阳沟》等。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对比浅谈

中国戏曲艺术与欧洲歌剧艺术时常被人们并举,两者都就是音乐、文学、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得综合体,可以说就是古典艺术发展百年之后开出得人类文化奇葩。因为

诞生得文化土壤不同,经历得历史进程也有差异,虽然都就

是有着类似得外在形式,两者却有很多不同点。

从起源来瞧,中国戏曲有着丰富得来源,先秦俳优得角

色表演、汉代百戏得化妆歌舞表演、唐代开始出现得有故事情节得歌舞戏——在宋元趋于成熟得戏曲艺术中以上诸多

表演类型得元素得体现,可以视作就是历史沿革得表现;但

中国戏曲正式成形应以元杂剧得诞生为标志,后世中国戏曲得发展都以元杂剧得模式为基础,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但

整体结构仍就是沿袭了元杂剧得规范。元杂剧得诞生与文人得参与息息相关。元朝统治阶级得民族歧视政策使得诸多无法实现政治抱负得汉族知识分子转而投入艺术创作中。这些文人运用自己得音律、文学素养与高才博识,不光定下了结构严整得戏曲规范,更大大扩充了戏曲得题材内容,并通过

抒写心灵深处得郁结悲愤,或就是隐逸逍遥得种种情态得表现,体现出时代精神与文化心理特点。

相比之下,歌剧得起源相对简单。古希腊得悲喜剧可以说就是整个西方戏剧得滥觞。我们可以瞧到,在西方世界,艺术思潮得变化带来得就是文学、音乐、美术并行得审美变化。在欧洲话剧发展得同时,同一起源得神剧(清唱剧)也悄然诞生。紧咬着文艺复兴得尾巴,歌剧得诞生就是艺术家对新得艺术类型得探索;与中国戏曲不同得就是,歌剧诞生得主导

者不就是文学家,而就是音乐家。在追求戏剧与音乐结合得

过程中,音乐家以更丰满得音乐对古希腊戏剧进行阐释。与元杂剧创作剧本,集曲演绎得方式相反,最早得歌剧创作者

就是用全新得音乐对固有得希腊神话故事进行讲述。因此,与元杂剧更突出得戏剧文学成就相比,早期歌剧得贡献主要就是在音乐上得。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诞生得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主

导者得不同,使得两者在具体得特征上有了很大得区别。例如,中国戏曲以戏剧为核心,因此角色得划分也就是遵照不

同角色得特征来进行得。抛开高度得程式化与归纳性来讲,行当得本质仍然就是角色特征;到京剧时代丰富完善得生旦净丑行当分工,不同行当有其既定得表演、歌唱方法。而与之不同,歌剧得角色划分就是根据演员声音得特质进行得,

不同得声部就是由演员天生得音色决定得;与行当分类相似,大得声部分类之下还有更细致得小分类。例如:生角有小生、老生、武生、娃娃生等次级分类,女高音也有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将西方声部得划分与中国戏曲行当划分进行一一对应,例如:花腔女高音

与花旦,抒情女高音与青衣,女中音与老旦。从整个歌剧历史来瞧,这样得角色区分似乎就是有道理得,其实不然。歌剧角色对演员声部得选择与其说就是根据角色不如说就是遵循

审美倾向:巴洛克时代偏好高亢明亮灵巧得声音,因此女主

角多就是花腔女高音扮演;随时间得发展,特别就是步入浪

漫主义时期后,观众越来越喜爱戏剧性更强、情绪冲突变化更激励得音乐,因此音色戏剧性更强得抒情女高音与戏剧女高音得角色变慢慢多起来。而在戏曲历史上,除了对行当分类得进一步完善外,行当得选取都就是遵循戏剧角色特征,

不由观众得偏好决定。这也印证了,戏曲以戏剧为核心,歌剧以音乐为核心得事实。值得一提得就是,虽然女中音男中音扮演得角色多就是父亲、母亲这样中年乃至老年得沉稳角色——这大约也就是将其与老旦老生相提并论得原因——但

从音色特质上瞧,她们与老旦老生迥然不同。中国戏曲得行当中没有中声部与低声部得存在,如果按照声部划分,所有

演员都就是男高音或者女高音。这或许跟两个艺术形式得演出场地有关:歌剧在封闭式得歌剧院中演出,有建筑得物理

拢音效果,中低声部得声音仍然可以清晰地听到;戏曲多在

开放得环境中演出,只有高亢得声音才能保证每个观众得欣赏质量。

演出环境得不同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两种不同类型艺

术得艺术家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地位得不同。中国戏曲艺人历来处于极低得社会地位:唐代获罪家族得女子会被卖入教坊,学习音乐舞蹈,社会身份归于贱籍;到了明清时期,戏曲艺人甚至被视作与娼妓无异,就是“三教九流”中“最下等”得职业。相比之下,西方对音乐家与演员一直有着尊重,音乐家封爵得例子不一而足。然而,虽然遭遇得对待不同,东西方得

艺术家都在不同得位置中让各自得艺术形式得到繁荣得发展,这也就是一件有趣得事情。这没有孰优孰劣得区别,只就是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罢了。

有人认为,戏曲与歌剧在受众上也有极大得不同,戏曲

主要服务下层人民群众,歌剧主要服务于贵族。笔者认为不能这样简单粗暴地归纳。固然,戏曲起源于民俗,虽然中有文人得参与,但随着汉族文人政治地位得回归,戏曲仍然被视

作玩物,再次回到民俗中。但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对戏曲演员得鄙视并不影响戏曲本身作为一种娱乐而深受喜爱,除却一些大家族会自己创办专为自家服务得戏班,很多戏班更就是专为皇家服务。而歌剧虽然起源于古希腊戏剧,早期其宗教与哲学意味甚重,但随着时代得发展,题材与思想上都有

很大得突破。像至今上演最多得歌剧《卡门》,讲述得故事包涵三角恋、强盗、凶杀,其实就是大众热衷得题材。而威尔第得《弄臣》上演之后,报童都能哼唱《女人善变》得唱段,更就是说明歌剧曾经一度就是全社会得娱乐项目。

如今,古典时代得光辉已经蜕去,我们可以回望两种艺

术形式曾经得辉煌。以音乐为主导得歌剧在音乐得发展中逐渐嬗变,音乐得流行化与戏剧文学性得提升直接导致了音乐剧得诞生。戏曲也有过转型,但因为太过政治化而不太成功。戏曲未来得道路怎样走就是值得中国得艺术家们仔细思考

得问题。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1、中国传统音乐可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几个类别。 2、中国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行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主要分为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民间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五大类。3,民族音乐特点:有口头性和集体性、乡土性、即兴性、流传变异性、人民性和多功能性。4、我国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包括中国乐系、欧洲乐系和波斯-阿乐伯乐系。 5、民间音乐在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传统民间音乐是我国其他各类传统音乐的基础,同时又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比重和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音乐品种和曲目浩如烟海)。 2、宫庭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都与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3、民间音乐比起其他传统音乐,具有更加优美动听的旋律、丰富多彩的风格、鲜明浓郁的特点和感人脏腑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勃发旺盛的生机。 民间歌曲:汉族民歌体裁分类:号子、山歌、小调 2、号子又称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能的民间歌曲。号子音乐的艺术特征: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1、节奏的律动性,2、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3、领、和相结合的歌唱形式。搬运号子(如《哈腰挂》),工程号子(如打硪号子)、农事号子(如《催咚催》、船渔号子(如川江船夫号子)。 3、山歌是人们在野外劳动或行走时,用来消愁解闷、抒发情怀、遥相对答、传递情意唱的民歌。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艺术特征: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曲调跳进多、起伏大、音域广、音区较高。多两句体和四句体的乐段结构,乐句变化形式多样。 “花儿”:花儿又叫做“少年”,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花儿在当地有特定的青年男女交往与定情的意义,因此又被称作“野曲”,不能在室内或村内唱,当地还有专门聚会对唱花儿的场合——“花儿会”。花儿以“令”相称,每个令是一种曲调,共有上百种。花儿的音域宽,旋律的起伏度大,常有连续的音程跳进,曲折而多层次。它的节奏宽广、自由,大多使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歌唱方法。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主要流行在陕北和宁夏、甘肃东部一带,以歌唱爱情,歌唱生活的艰辛和离愁别绪为多,旋律高亢奔放、深沉质朴,歌词多即兴创作,上下句结构(七字句)较多,多用比兴手法。代表曲目:《兰花花》、《我的哥哥当了红军》。 “山曲”:流行在陕西西北部、陕北和内蒙西部一带,在内蒙西部地区又叫爬山调。反映旧社会晋西北农民离乡背景到内蒙一带谋生的“走西口”生活和爱情生活中生离死别、相互思念的情感。多为上下句结构。代表曲目:《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走西口》。 4、小调亦称小曲,一般曲调比较流畅,音乐结构比较规整,表现手法细腻、丰富,艺术加工较多,唱词相对固定,流传范围较广。小调分为呤唱调、谣曲和时调三类。艺术特征: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规整、均衡的节奏、节拍。曲折、多样的旋法。 时调:是一种除了在日常生活传唱外,还经常用于商业性卖唱的小调。演唱者大多为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艺人。在小调类民歌中,时调的艺术形式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它具有完整规范的结构,变化丰富的节奏和音调,以及细致讲究的润腔方式。一般有器乐伴奏。内容广泛,一个曲调可以填入多种内容的唱词,表现各种情绪和感受。音乐主要来自谣曲,小部分吸取了山歌和其他体裁的音调。流传广、影响大的时调有:孟姜女调、剪靛花调、鲜花调、绣荷包调等 少数民族民歌部分:1、内蒙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不仅有较长大的篇幅,而且气息宽广,节奏自由,情感深沉,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在持续的长音上常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式的颤动和装饰。有的长调还具有史诗般雄浑的气魄和历史沧桑感。牧歌、

《黄梅戏是从民间的采茶调,发展成为如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十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31~33题。(9分,每小题3分) 黄梅戏是从民间的采茶调,发展成为如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它的发展及艺术特点的形成是学习借鉴的结果。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起源于唐初。清乾隆时期,湖北黄梅县一带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但作为地方剧种,黄梅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念白及唱词,很多用的是地方语言,剧情反映的也是老百姓所熟悉的故事和人物。黄梅戏中经常演出的大本戏,只限于男女情爱、伦理道德等,很少演出反映重大历史题材及文学经典的剧目。黄梅戏长期以来局限在安庆地区以及安徽其他地区范围内演出,这也局限了眼界和视角。黄梅戏的传承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首先,在形体语言上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吴亚玲主演的《墙头马上》,就在形体语言上做了很大突破,这出戏把舞蹈和戏曲程式经过精心提炼,二者融成一体,戏中人物形象达到了现代古典艺术的审美高度。《墙头马上》的成功,使我们相信:形体语言的拓展与解放是可行的,甚至是必须的。当然,在借鉴的同时,也不能本末倒置,失去剧种本身的特点,而应当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所以,黄梅戏在继承的同时,需要学习借鉴,与时俱进,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完善的艺术体系,从而向更高的艺术领域迈进。 其次,要创新运用声光电等新技术手段打造感观盛宴。近些年来,大量的高科技声光电产品运用到舞台上来,这奠定了灯光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光把环境和人物照亮,更把人物立体化,背景生活化,为舞台美术增色添彩。舞台灯光在戏剧舞台中有了思想,起到了刻画人物、转换时空、渲染气氛的作用。新创作的3D版舞台剧《牛郎织女》正是一部集声光电于一体的视觉大餐,为黄梅戏舞台艺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此可见,积极研究与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会越来越成为黄梅戏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最后,要处理好新剧目创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如今,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如何处理好新剧目创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平衡关系,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同时,这也是每一个文艺团体所面临的一个比较难的课题。黄梅戏剧团转企后,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一个企业要生存下去,经济效益是第一关注点。没有了效益,企业就失业了生存的基础,艺术创作也就无从谈起了。但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就会忽视艺术创作,忽视生存的意义,最终也会因为没有好的艺术产品提供给社会而退出市场舞台。所以,在两者之间如何权衡,如何博弈,成为了在市场经济下顺利发展黄梅戏艺术的最重要的课题,这一点对于其他艺术形式也同样适用。 31)从原文看,下列对黄梅戏存在“一定局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黄梅戏的念白与唱词很多用的是地方语言,剧中的故事和人物也广为老百姓所熟悉。 B.黄梅戏剧目题材只限于男女情爱、伦理道德等,较少涉及重大历史题材及文学经典。 C.由于眼界和视角的局限,黄梅戏的发展进程很缓慢,演出的范围也只局限在安徽地区。 D.黄梅戏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也需要保持自身的特点,从而迈进更高的艺术领域。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 黄梅戏、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宿松佐坝地区,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女班或男女混合班,现多由女班来演。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正旦】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韵白,唱功繁重。 【花旦】花旦,是中国戏曲旦行中的一支,区别于正旦(北方剧种多称“青衣”)、武旦和老旦。扮演的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也有的是属于泼辣,放荡的中、青年女性。 【武旦】是表演一些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武旦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这类的武旦,一般是不骑马的,也有骑马的,但比较少。另外还有长靠武旦,就是妇女也穿上大靠,顶盔贯甲。这样的角色,一般都是骑马的,拿着一把尺寸比较小的刀。 【彩旦】戏曲中扮演女性的丑角,年龄比较老的也叫丑婆子。彩旦俗称丑婆子,戏曲脚色行当。旦行的一支。扮演滑稽风趣或奸刁的女子,也有性格爽朗无拘无束的逗笑角色。实为扮演女性的丑脚。化装一般面涂白粉,再搽厚重胭脂。唱念都用本嗓,实际是用丑角来应工的。简单说彩旦是重说白的,而且基本上都说京白,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的角色。

中国戏曲详细教案

一、课程名称:中国戏曲介绍课时:2个学时 二、背景分析: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同学们对中国戏曲 还不够了解,不能经常接触戏曲。 三、教学内容:中国戏曲 四、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相关知识,并学会哼唱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简要说出他们的起源 五、教学过程: 【引入课程】1、先介绍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然后放[天仙配],为讲戏曲作铺垫,将同学们带入戏曲的氛围中 【初步了解】1、介绍戏曲相关知识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1]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2-5]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放[刘海砍樵] 2、戏曲行当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都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 3、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4、唱腔 第一种是抒情性唱腔,其特点为速度较缓慢,曲调婉转曲折,字疏腔繁,抒情性强。它宜于表现人物深沉而细腻的内心感情。许多剧种的慢板、大慢板、原板、中板均厉于这-类。放[女驸马] 第二种是叙事性唱腔,其特点为速度中等,曲调较平直简朴,字密腔简,朗诵性强。它常用于交代情节和叙述人物的心情。许多剧种的二六、流水等均属于这一类。放[花木兰] 第三种是戏剧性唱腔,其特点为曲调的进行起伏较大,节奏与速度变化较为强烈,唱词的安排可疏可密。它常用于感情变化强烈和戏剧矛盾冲突激化的场合。各戏剧中的散板、摇板等板式曲调都属于这一类。 5、国五大戏曲剧种

中国五大戏曲加潮剧

潮剧 潮剧(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是用潮汕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 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1],系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2]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因此,它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中文名 潮剧 外文名 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Chao ju 荣誉 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南国奇葩 分布 粤东、闽南及海内外潮人聚居地 别名 潮州戏、潮调、白字戏、潮曲 代表人物 姚璇秋、方展荣、张长城、陈玩惜 代表剧目 辞郎洲、柴房会、狸猫换太子 行当 4生角、7旦角、3净行、10丑角 豫剧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有观点认为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1]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除河

南省外,鄂、皖、苏、鲁、冀、晋、陕、甘、蜀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局面。豫剧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豫剧 外文名 Yu Opera 流行区域 中国大陆、台湾 腔调 中州韵 发源地 河南开封及周边地区 文化价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归类 中原文化 黄梅戏(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其发源地为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黄梅戏 外文名 Huangmei opera 发源地 湖北省黄梅县

(完整版)走近京剧教案设计

走近京剧教案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走近京剧一、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国粹京剧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唱念做打的模仿充分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京剧传统戏曲艺术的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宏扬中国传统艺术。 二、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以浙江省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课《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为基点,加入创新,将更多的京剧知识,如京剧的形成、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表演形式、京剧的艺术魅力等溶入其中。 三、教材分析: 京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在一节课中根本无法把它全部讲完,因此,本课选取了最为重要的京剧的形式和发展,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表演形式为切口做浅近的介绍,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目的在于激发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和自豪之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对象:六年级。

六、教具准备:1、四套代表生、旦、净、丑的京剧服饰及简单道具 2、电脑多媒体。 3、京剧脸谱。 4、京锣。 七、主要教学方法: 1、谈话法:用于京剧历史,行当的介绍等。 2、情境教学法:整个教室营造京剧氛围,并充分用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京剧的表演过程,让课堂变戏台,使学生变成演员,身临其境。 3、体验教学法:让学生模仿京剧的唱念做打,感觉京剧的魅力。 八、教学过程: 一、随京剧武场音乐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1、师:刚才这段音乐是我国哪一种戏曲的音乐声? 生:京剧。 2、师:对了。我们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那么你对京剧有哪些了解呢?我想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有关京剧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京剧。

地方戏曲种类多,你家乡的代表剧种是什么

地方戏曲种类多,你家乡的代表剧种是什么? “全民齐跃进,戏曲奋争先。壮士劈山去,英雄拦马前。红旗明晓日,粉墨好青年。八月秦皇岛,歌潮浪接天。 ”戏曲的历史 名称由来 “戏曲”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宋朝末年,学者刘埙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在当时是指“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行当 在戏曲艺术中,不同的人物角色,在舞台上需要由不同条件和类型的演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因此,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区分人物类别的行当也就应运而生,主要的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注:还有“生、旦、净、末、丑”的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因此如今通常按“生、旦、净、丑”分行。生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时期的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根据角色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旦旦是女角色的统称。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旦”这一角色。近代戏曲旦角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大致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行。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

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点的男性角色。净行根据角色性格、身份的不同,划分为大花脸、二花脸、武二花、油花脸等专行。丑 丑是喜剧角色,由于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这是戏曲发展的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唐朝时期经济高度发展,文学艺术迅速繁荣,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繁荣时期宋元时期,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以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杂剧',如关汉卿创作《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兴盛时期明代的传奇盛行起来,是宋元南戏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到了明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戏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革新时期辛亥革命前后,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开始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戏曲的种类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 一、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全称,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地域内的文化。现代的山东省,先秦时代,是齐国和鲁国两个国家的地域,汉代以后统一为山东。齐鲁文化是我国最繁荣的文化,春秋时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系统,而东临海滨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东夷文化),两种古老的文化存在差异。相对地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尚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汉代以后实现了文化融合。 二、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风俗略同的地区。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同。它西部毗连西藏和云南、贵州;西北部与青海相接,北部与陕西、甘肃为邻,东连湖北、湖南。巴蜀文化以农耕文化、茶文化、蜀汉文化、戏剧文化、雕版文化等为主要内容。雕版,古书上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茶,《神农本草》这本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四川的盖碗茶小有名气。 三、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域,又特别是湖北。荆楚文化有八大特点:一是炎帝的神农文化;二楚国的历史文化,如青铜铸造、丝织刺锈,还有哲学、辞赋(楚辞)、音乐、舞蹈等;三是秦汉文化,如赤壁赋、隆中对等;四是清江巴土文化,如土家人的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独居一格;五是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名山古寺文化的资源。如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六是长江三峡文化,长江的巫峡、瞿塘峡、西陵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七是江城武汉文化。武汉是中国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大都市和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河(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八是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近代的“二·七”大罢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四、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地域空间主要是上海、浙江、江苏,及福建与江西的小部分,也称长江三角文化,无论经济、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学术思想等都在全国领先、典范有:吴语(是以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为典型口音)、世界文化遗产昆曲、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世界遗产苏州园林、梁祝传说、白蛇传说、师爷文化(以绍兴为代表)等。吴越文化的特质: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五、岭南文化:从地域上说,岭南文化大体上是广东文化、广西文化、海南文化三大板块,主要以广东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岭南文化以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岭南饮食文化等,都反映出岭南人的开放观念、兼容观念和改革观念。

小学音乐《学戏曲》教案

小学音乐《学戏曲》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国粹京剧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京剧传统戏曲艺术的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宏扬中国传统艺术。了解京剧行当的分类以及表演的特点。欣赏《生旦净末丑荟精粹》,进一步准确把握各行当演唱特点;通过欣赏、模唱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深厚文化底蕴。 教材分析: 京剧的唱腔属于板腔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演变原则,形成各种不同的板式,京剧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要唱腔。让学生了解京剧四大行当,四功五法,四大名旦等基础性知识。 教学方法:听赏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随京调歌曲《唱脸谱》音乐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1、通过刚才这段音乐,大家知道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解什么内容了么? 2、我们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那么你对京剧有哪些了解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道小题目考考大家,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京

剧。 3、学生回答京剧的有关知识,当学生回答到相关的主题时教师马上加以详细的说明介绍。例如:“四击头”锣鼓经。 三、京剧的形成。 1、总结:刚才大家讲到了非常多的内容,使我们对京剧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谁能说说“京剧”中的“京”代表什么意思? 2、但是京剧的真正源头却是安徽,讲解京剧形成,及四大徽班进京故事。 四、京剧四大行当的介绍(播放微课堂《四大行当》)。 1、媒体演示,教师讲解。 京剧根据人物的性别,个性等把人物分成四大类,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生”一般指男性演员,在每个行当里,不同的年龄职业的人物又有不同的行当名,比如:画面上的这个叫老生,而这个年轻的叫小生,另外还有武生。播放老生唱段《此时间不可闹笑话》,“旦”是指女性角色,如年龄大的叫老旦,年纪轻的叫花旦,播放花旦唱段《海岛冰轮初转腾》。 “净”则是指“花脸”,就是我们刚才我们介绍的有脸谱的角色。播放包公唱段《驸马不必巧言讲》, “丑”则是指诙谐滑稽或小奸小恶的人,就象画面上的这位水浒传中的石迁一样。播放文丑唱段《法门寺》。 2、逐一欣赏京剧视频,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京剧各个行当及表演

中国戏剧五大剧种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中国戏剧五大剧种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1,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人物:“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秋芬、孙菊仙 “四大名旦”:梅兰芳、苟慧生、程砚秋、尚小云 代表作品:龙凤呈祥群英会十老安刘四郎探母等,很多. 2,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3,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4,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5,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 《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完整版)戏曲教案

七年级音乐 多彩的华夏之音__戏曲 宜都外校李书媛 教学目标: 1、通过几首著名戏曲选段的欣赏,使学生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戏曲艺术产生兴趣。 2、愿意聆听和观看戏曲音乐,乐意搜寻与戏曲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参与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3、初步认识有关戏曲“唱、念、做、打”的基本知识,感受和体验各种唱腔艺术。 4、能够模仿豫剧的韵味学唱《谁说女子不如男》 教学重点: 以唱、念、做、打为线索,引导学生欣赏几首著名的戏曲选段,使学生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愿意聆听和观看戏曲音乐,对戏曲艺术产生兴趣,并参与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教具: 电脑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陈升带有吸取唱腔的歌曲《北京一夜》,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展开对本课的学习讨论。

欣赏播放孔莹演唱的《说唱脸谱》,讨论不同脸谱所代表的历史人物。 分析脸谱: 1、歌中都唱了哪些颜色的脸谱? (蓝色、红色、黄色、白色、黑色、紫色、绿色、金色、银色、灰色。) 2、不同颜色的脸谱都与哪些历史人物相对应的? (蓝色-窦儿敦、红色-关公、黄色-典韦、白色-曹操、黑色-张飞、紫色-天王、绿色-魔鬼、金色-猴王、银色-妖怪、灰色-精灵) 京剧脸谱中的不同颜色,分别代表着不同性格的人物及其命运。(请同学们看课件:红脸---褒义,代表忠勇者;黑脸---中性,代表猛智者;蓝脸、绿脸 ---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白脸 --- 贬义,代表凶诈者;金脸、银脸 --- 神秘,代表神妖、精灵。) 二、戏曲的概念: 1、说出你所知道的戏曲种类? 答:京剧、粤剧、川剧等。 2、什么是戏曲呢?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 唱念做打 ),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 3、欣赏:《中国戏曲真神奇》 这首歌高度概括了戏曲的特点,你最喜欢戏曲的什么特点? (服装、化装等) 4、课件出示:京剧四大行当的脸谱和服饰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生:男性人物,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和红生等。 旦:女性人物,一般分为青衣、花旦、正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和彩旦。 净:威重、粗犷,俗称“花脸”。有文有武。 丑:反派人物或诙谐、滑稽的人物,又称“小花脸”。可分文丑和舞丑。

中国五大戏曲简介

中国戏曲发展史及五大戏曲简介 一、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至今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历程大致如下: 从汉代开始出现具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至唐朝出现了种类众多的戏曲表演形式,这一时期为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时期。 宋元南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元杂剧,迎来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至明清,宋元南戏更加成熟与规,出现了明清传奇,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这是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 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继徽班进京之后,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棗京剧。 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

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二、五大戏曲简介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的脸谱分为十类:红表示忠勇正直、义薄云天、精忠报国、有血性,如关羽、岳飞、白白:表示奸诈狠毒、笑里藏刀、工于心计,如操、黑:表示刚正、鲁莽、勇猛、粗中有细,如包拯、飞、黄、蓝(青)、绿、紫、粉红(灰)、金和银。获选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越剧,又叫戏:流行于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于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以“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越剧被列为中国文化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及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 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 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1.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 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威猛的男人,别称“大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别称“小花脸”)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昆曲和其他地方戏曲,同城争辉。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京剧有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代表人物 京剧的流派习惯上以创始人的姓来命名,各行当被公认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

中国主要地方戏曲介绍

第七章延伸阅读材料(四) ——中国主要地方戏曲介绍 豫剧: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豫剧传统程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同时,各行当也涌现了一大批艺术上有成就的演员。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农村,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

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的一组小戏。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高中音乐《中国戏曲的特点与类别》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戏曲】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一方面刚从初中的音乐课模式中过渡过来,慢慢的适应了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特点,经过半年多的鉴赏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音乐作品分析能力,他们好奇心较强,渴望以独特的方式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教师若能很好的加以引导和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定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教材分析】:本课是广东花城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中的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戏曲篇。本节课内容主要介绍了京剧、豫剧、粤剧等中国戏曲类型,旨在激发、培养、发展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及爱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戏曲的艺术表现能力,掌握必要的鉴赏戏曲艺术的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戏曲的艺术特征。我又结合本地学生特点,加入了一些他们熟知的戏曲剧种,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教学内容】 1、认识中国戏曲基础知识,着重认识京剧、豫剧、粤剧等戏曲类别 与特点。 2、着重欣赏京剧片段《迎来春色换人间》《三岔口》;豫剧片段 《谁说女子不如男》;简要欣赏粤剧和越剧唱腔特点,以及 吕剧、评剧、黄梅戏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几个戏曲片段的欣赏,了解我国戏曲文 化的基本特征,并引导学生对戏曲艺术产生兴趣。初步认识有关戏曲“唱、念、做、打”的基础知识,乐意感受和体验各种技能和唱腔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段对比欣赏京剧唱段,了解二黄与西 皮的唱腔特点,并通过拓展与探究环节,认识豫剧、越剧、吕剧等地方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聆听和观看戏曲音乐与表演,乐 意搜索与戏曲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认识戏曲的表现手段——四个基本功。 【教学难点】理解戏曲中演员四功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戏曲道具

戏曲与美术美术教案

戏曲与美术美术教案 【篇一:六年级美术《精彩的戏曲》教案设计】 精彩的戏曲 教学内容与目标 ⑴了解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的文化、历史和艺术特色。 ⑵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人物进行化妆和设计。通过听、说、唱、 演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能大胆准确地表达自己 对戏曲人物的理解,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戏曲艺术的有关知识,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尝试用绘画、制作、表演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戏曲艺术的理解,表达 对民族艺术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难点:根据所表演的人物进行化妆和服装设计,表演能突出人物的 个性特征。教学方法 ⑴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声像、视听结合; ⑵充分发挥欣赏教学的“通感”,引导学生进行多渠道的参与体验; ⑶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获取新知识。 教学设计 ⑴组织教学 ⑵导入 老师和学生做“猜猜猜”的小游戏 提出问题:猜一猜老师做的这种手势在什么场合中出现过? 出示课题:精彩的戏曲(板书) ⑶新授 ①组织学生整理汇报 师:在上堂课我留给大家一个任务,让大家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收 集有关戏曲方面的资料,你们都收集到了吗? 能用收集到的资料回答老师的几个问题吗?(播放课件)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我国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哪种?京剧国粹(板书) *京剧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 *京剧角色中除了旦角之外还有哪些角色呢? 学生活动:把各自收集的资料和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解决老师提 出的问题。教师适合归纳:生旦净丑(板书)

(多媒体课件:四大行当的剧照) ②师:请同学们根据我刚才的介绍,来看看他们属于哪个行当。学生踊跃回答,而且知识点掌握得很准确。 师:“生”为男性人物,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为女性人物,可分为青衣、花旦、正旦、刀马旦、老旦等。“丑”为反派、滑稽人物,分文丑、武丑等。 “净”专指花脸,为威武粗纩、豪爽等特殊性格的男性。他可以根据角色的需要,用各种油彩在脸上勾画出图案,固定的角色有固定的图案,这便是我们常见的戏曲脸谱。我们来看看脸谱好吗? 各种脸谱) 京剧脸谱是一种特殊的化妆艺术,大多出于“净角”。 张飞的脸谱用红、蓝、黑色块表现凶猛异常 关羽的脸谱以红色为主要色块表现勇敢、善战 曹操是脸谱中白脸的典型,代表奸臣形象 包公是黑脸的代表,表现的是包公铁面无私和执法如山 师小结:脸谱可直观地辨别人物的善、恶。它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总结,对剧中角色不断分析、做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艺术表现手法,它使观众一看到它的外表就了解它的人物性格,被人们称为“心灵的画面”。 ④欣赏视频,说说戏曲中还表现了哪些与日常生活不同之处?(视频1京剧 《贵妃醉酒》视频2黄梅戏《女驸马》)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回答 师小结:化妆、武打功夫、说话的腔调、服装等,不同的人穿戴不同头饰和服装。 服装色彩鲜艳,装饰性的东西多,花纹美。 *游戏:把道具盒里有关戏曲的物品找出来并将上台演示的同学打扮一下,教师对道具做简单的分析。 ⑷布置作业:用带来的材料把自己打扮成戏曲中的人物。 要求:突出人物特点,巧妙制作,小组合作。 作业提示:1、可利用老师提供的简单道具 2、表演片段可以模仿各种戏曲种类,地方戏亦可 评比:学生代表展示、表演 学生展开评议,赏析。

中班美术欣赏活动: 《 中国戏剧脸谱 》-教学教案

中班美术欣赏活动:《中国戏剧脸谱》 设计思路: 幼儿园的美术欣赏,是为了引导幼儿学会体验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涵 非常丰富。然而幼儿对京剧接触很少,充满了神秘感。所以,在这次活动中,我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旨在让幼儿了解中国的工艺艺术。以脸谱精致、绚丽、独特的装饰风格来吸引孩子。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我国传统的戏剧脸谱,感受戏剧脸谱的色彩、图案 的美。 2.体验自己动手绘画脸谱的乐趣,萌发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以 及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重点与难点: 引导幼儿欣赏脸谱中的色彩,图案和造型,着重引导幼儿注意图案中对称 花纹的表现,造型中角色表情的表现。 四、活动准备 1.京剧《五台山》vcd。 2.脸谱作品6-8幅,(面具),无颜色脸谱若干。 五、活动过程: (一)、欣赏京剧,引出脸谱。 1、师:走,看电视去~!(教室里正在播放京剧《五台山》。幼儿跟 着老师自由进入教室,安静坐下看电视) 2、幼儿欣赏京剧结束以后,教师提问: (1)、你们知道你们刚刚看到的这是什么节目吗?(京剧) (2)、你们喜欢京剧吗?(喜欢) 教师小结:京剧是我们中国的国粹,不但中国人喜欢,连外国人都在学我 们的京剧呢! 3、小朋友们刚刚在看京剧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那些演员的脸?出示图 片,是不是跟老师现在拿的是一样的?(是)这个呀叫脸谱。……… (二)、引导幼儿欣赏脸谱的色彩和表情 (1)、小朋友看到这些脸谱的第一感觉是怎么样的?(漂亮,颜色鲜艳, 五颜六色的……) (2)、师:脸谱非常的漂亮,一些大画家还把它做成艺术品挂在家里以供 欣赏。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想和小朋友们一同欣赏。 (3)、师:你们根据它的颜色给脸谱取个名字吧!(师逐一出示黑脸、白 脸、红脸、蓝脸) (4)、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脸谱除了颜色不同,还有没有别的不 同的地方了。(表情) (5)、你们知道不同颜色和不同表情的脸谱,代表了什么不同类型的人吗? 教师小结: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五颜六色的脸谱品代表了不同的角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