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拥抱与抗拒_美国大众文化在魏玛共和国

拥抱与抗拒_美国大众文化在魏玛共和国

第59卷第6期2006年11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y Sciences)

Vol.59.No.6

Nov.2006.768~774

收稿日期:2006-05-21

拥抱与抗拒)))美国大众文化在魏玛共和国

陈从阳1,吴友法2

(1.咸宁学院人文学院,湖北咸宁437000;2.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作者简介]陈从阳(1965-),男,湖北汉川人,咸宁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

从事德国近现代史和20世纪世界史研究;吴友法(1948-),男,湖北武穴人,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德国史研究。

[摘要]魏玛共和国时期,特别是相对稳定时期,美国大众文化迅速传遍德国,赢得了以白领职员为代表的新中间阶级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对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的忧虑和对德意

志民族文化命运的思考,出现了德国社会对美国大众文化的质疑、诘难。美国大众文化的风行

加深了魏玛文化的混乱。

[关键词]美国;大众文化;魏玛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K51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1X(2006)06-0768-07

探讨魏玛共和国时期美国大众文化在德国的传播和反响,不仅对研究魏玛共和国史和德国近现代史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在全球化时代为我们如何应对外国强势文化的冲击提供了某些思考。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物质丰裕为美国建立在消费、娱乐基础上的大众文化的兴盛创造了条件。美国大众文化对现代社会特有的吸引力、商业性、穿透力导致了美国大众文化风靡全球。理查德#基塞指出:/至少从19世纪末期以来,美国就一直出口某些产品、技术、时尚、投资和艺术形式,还出口人员、制度和思想,凡此种种均被美国人和非美国人强烈地看作等同于美国。在这些出口品中,许多可被宽泛地归类为大众文化或消费社会的特征。不管是大众文化,还是消费文化,都被美国人在全球规模上给予充分的发展或积极的转变。0[1](第511页)一些专家、学者甚至称20年代为/世界美国文化化0、/美国化的时代0[2](第104-106页)。

魏玛共和国的建立洞开了德国文化交往的大门。魏玛文化对外来文化表现了更大的包容性,使其带有更强的世界性特征。共和国文化人从世界文化中汲取养料,如布莱希特的戏剧受到中国京剧和奥古斯都时代的讽刺文体的影响[3](第7页)。赫尔曼#黑塞号称/迷恋中国文化的文学家0[4](第243页)。柏林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艺术家,德国娱乐性行业的许多天才人物都来自国外。1925年,乔治#贝克在给悉得尼#布鲁克斯所著的5美国和德国:1918)19256一书的序言中强调指出:1918年后德国对美国的怨恨已经消退,严肃的德国人开始向美国寻求友谊和帮助、甚至庇护[5](第179页)。

德国白领职员阶层发展和壮大,成为大众文化积极的追逐者。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德国/白领阶

第6期陈从阳,等:拥抱与抗拒

769

层0一直呈上升趋势。据1927年人口统计,白领雇员(不包括公务员)占受雇人口的比例为11.2%, 1905-1925年,白领雇员(不包括公务员)人数增长了2倍多[6](第187-188页)。白领雇员虽与产业无产者同属于受雇者,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产业工人不及的优越性,在白领职员身上体现了强烈现代化进程的痕迹。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这样评述白领职员:/他们的存在,无论在柏林、还是在其他大城市,逐渐地获得了统一的趋势。共同的职业和集体合同决定了其生存方式0,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同质的、大都市的公共群体0[7](第327页)。克拉考尔将柏林看作是:/纯粹职员的文化,即由职员创造、为职员创造、被大多数职员所接受的一种文化。0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战后美国对德国的影响,远远不仅限于美国的大众文化。德国文化批评家甚至提出了/美国主义0(Am erikanismu)专有名词。在鲁道夫#凯泽尔看来:/美国主义是一种新的欧洲方式,,是一种具体的、充满活力的方式,它是完全建立在精神和物质的现实性基础上的。0[6](第395页)/美国主义0与美国关系如何,洛兰认为:/美国主义0最有用地被理解为将美国想象或构建为可以作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模式的印象和话语[8](第6页)。不惟如此,/美国主义0实际上与/美国化0、现代性等也密切相联,波伊克尔特将20年代的/美国主义0视为不受限制的现代性的流行语,德国大众对/美国0的争论实际上是对德国自身社会及现代性对其挑战的争论[9](第178页)。

在20年代中期,柏林先锋派艺术家将美国大众文化视为实现德国文化、生活快速现代化、民主化的工具。德国先锋派希望德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快速现代化能够提供转变德国社会的能量和活力,从而提供一场替代政治革命的革命。德国许多知识分子热情拥抱美国大众文化和现代性,把美国文化视为民主与平等。20年代初期,在布莱希特和其他许多先锋派作家眼中,相对于半封建生活方式的德国而言,美国是惟一现代进步的替代物。1930年,一个德国知识分子回忆道:/美国是一个好概念。美国是未来之域,美国是世纪家园。我们太年轻还不太了解它,但无论如何我们喜欢它。0[7](第323页)。

美国的音乐、舞蹈、电影、大众体育等消费和娱乐文化在德国广受欢迎。各种舞姿竞相媲美:美舞(裸体舞)、查尔斯顿舞、狐步舞、探戈舞等风靡一时。1926年查尔斯顿舞成为德国最流行的舞蹈。甚至连美国歌舞女郎(T iller Girls)动作齐整、机械精确的大腿舞也被视为美国式现代化生活享受和精神气质的表述。克拉考尔认为:/这些女孩是在美国人为制造出来,出口到欧洲,她们展示了美国制造的伟大,当她们呈现出一条波浪起伏的蛇形时,她们容光焕发地展示了传送带的品格;当她们以飞快的节奏敲击脚步时,听起来就像是做生意、做生意(的声音);当她们以数学般的精确高高地踢起她们的双腿时,她们在愉悦地肯定合理化的进步性。0[10](第179页)。德国人艾里克#卡勒尔、赫尔曼#哈勒、詹姆斯#克莱因等也发展起自己的时事讽刺剧(Revues)歌舞团,20年代中期,时事讽刺剧成为柏林最流行的现场娱乐形式,1926-1927年间,柏林提供了不下9场时事讽刺剧,观众达11000人[6](第552页)。

20年代被称为美国爵士乐的黄金时代。5道威斯计划6实施后,德国与爵士乐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1925)1926年美国爵士管弦乐队山姆#伍定和保尔#怀特曼在德国巡回表演,美国爵士乐迅速传遍德国。黑人女歌星、舞蹈家贝克尔迅速征服柏林夜生活,成为爵士、查尔斯顿、无穷性感和新的充满活力的偶像。鲍豪斯艺术家甚至试图在爵士和高雅的现代性之间建立联结。1927年德国人创立的/和声喜剧演员0 (Comedian H armonists)爵士乐队深受美国爵士乐队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简直是美国的翻版。

自1924年开始,美国电影在德国市场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1922年德国电影公司曾达360家,在美国电影强大竞争下,德国独立电影厂纷纷倒闭,1925年甚至连德国最大的电影公司乌发(UFA)(宇宙电影股份公司)也不得不引进美国资本,与美国电影公司合作。与此同时,德国电影院迅速增加,战前为2000家,1920年为3700家,到1929年更达5000多家。通货膨胀爆发后,美国的喜剧片、动作片也不断引入德国,查理#卓别林、哈罗德#劳埃德、布斯特#基顿的喜剧片纷纷出现在德国市场上,受到德国大众的普遍喜爱。看电影成为德国人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阿道夫#贝奈承认:/(美国)电影是,民主的,这已经被德国观众所承认,他们蜂拥着去看查理#卓别林的影片。0[10](第178页)汉斯#西蒙森特别熟悉卓别林的作品,1922年他在5世界舞台6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称赞卓别林是电影院里的第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59卷770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将其视为德国电影制片人的楷模[11](第178页)。1921年、1931年卓别林两度访问柏林,后一次甚至得到了皇室般的礼遇。随着5淘金记6的放映,德国掀起了一股5淘金记6热。

1921)))1929年德国和美国在德国电影市场的份额[12](第54页)

故事片短片总计

德国美国德国美国德国美国

1921))))))))))))646136

1922))))))))))))474202

192325310294149347251

192422018651155271341

192521221616391228607

19261852164337189553

19272431903394246584

19282241998422232621

19291831425316188458

20年代是美国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的时期,网球、拳击、橄榄球等风行一时。在德国,20年代是一个崇拜体育明星的时代。德国人喜爱体操、足球、网球等体育活动,星期天有上百万人涌往足球场,在大城市还进行汽车比赛和自行车赛等。许多德国知识分子喜欢美国的拳击运动,画家兼雕刻家格罗斯茨、布莱希特及其朋友们都被美国拳击家们)))从鲍博#菲茨西蒙斯到杰克#登普西)))的英雄事迹迷住了。鲍尔#萨姆索-克尔钠是著名拳击家,布莱希特曾想写他的剧本,1930年马克斯#施梅林在纽约成为第一个获得拳击重量级世界冠军的德国人[12](第33-34页)。

美国现代生活方式还影响到德国人的时尚、风俗习惯、审美、品位、性行为、闲暇和娱乐等。举例来说:如当时的妇女时兴着短下摆的衣服、女子梳带流苏刘海的发型。20年代时髦女子(Flapper Sty le)的形象颇为流行。爵士、买弄风骚、性吸引等出现在德语词汇,嚼口香糖成为/使自己美国化最廉价的方式0[6](第656页)。听收音机、看电影等成为德国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1924年收音机的用户为10万, 1926年达到100万,1928年为200万,1932年超过400万[6](第594页)。每周40小时工作制、协议假期等新的工作和休闲方式开始出现。德国传统的稳健、内向的性格消失了,报纸的大标题/高速度0时有所见。20年代是一个性急、马不停蹄的时期。

柏林是/美国化0的中心。大柏林人口430万(1930年代初),规模仅次于纽约和伦敦,是世界第三大城市,号称/欧洲的娱乐城0。20年代柏林舞蹈风靡一时,最能代表柏林风格的是查尔斯顿的美国舞,此外,还有来自美国的时事讽刺剧的轻歌剧。阳台、阶梯大歌剧院歌舞升平。产生于帝国时期的/卡巴莱0的讽刺短剧颇为红火,先锋派和群众性文化的重要人物咸集于咖啡馆(如罗马咖啡馆、燕尼克咖啡馆等),/咖啡馆文化0独具特色。柏林一年一度的自行车6日赛车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强身健体成为时尚。柏林生机勃勃,成为机会的代名词。格奥尔格#格罗斯茨在回忆录中将柏林比喻为沸腾的锅。

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还渗透到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共和国早期的表现主义和达达主义的文化批判逐渐被取代,20年代中期新客观主义(新写实主义)成为潮流,描写都市生活的小说、电影等不断增加,5大都会6、5柏林亚历山大广场6等反映城市生活的电影产生了很大反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涌现。知名记者艾贡#埃尔文#基希在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发展了报告文学的艺术形式。1928年至1929年基希曾秘密访问美国,并出版了报告文学集5天堂美国6[13](第318-319页)。追求突破/纯粹艺术0与实

第6期陈从阳,等:拥抱与抗拒

771

用艺术对立、在建筑和设计领域内发展出新的/综合艺术0的鲍豪斯学派人才济济。

与德国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与技术、合理化结合起来,导致了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集中化、同一化,出现了艺术品位降低、粗俗化、庸俗化的倾向。本雅明在5技术可复制时代的艺术品6中指出:在机器再生产和复制的时代,原件正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意义。文化的艺术质量与其市场价值发生了冲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淫荡、下流、青年犯罪、两性关系问题等成为工业城市群众民主生活的严重问题。柏林在获得/欧洲最大的娱乐城市0的同时,也获得了/最腐败城市0的称号。跳舞狂潮蔓延、性道德滑落、性关系松弛;裸体舞、脱衣剧和淫书淫画、格调低下的/性文学0泛滥充盈;电影、文学、流行音乐热衷于风流韵事、罗曼蒂克式的爱情、婚姻关系的破裂和/试婚0;性浪潮此起彼伏,妓女高居文学和电影的主角。与此同时,性病泛滥成灾、毒品生意兴隆、青年犯罪大幅上升,整个社会浸透着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和玩世不恭的气氛。

与战前强大、/正派0而道德的威廉帝国相比,一切受过教育的人对共和国道德的滑坡无不痛心疾首,斯蒂芬#茨威格甚至认为柏林比苏托尼厄斯(公元75)160年)时堕落的罗马有过之而无不及[11](第107页)。1927年,因几个男女中学生群居嫉妒而导致两个学生自杀的克朗茨诉讼案更是闹得沸反盈天,整个社会充满了对自由、对共和国的责难。1929年,知名的文化史家施泰因豪森发表5德国文化史6(第三版)。在他的眼里,当时的文化发展是一片黑暗。他认为,新的技术文明、资本主义文明与唯物主义文明导致了文化总没落;大众精神的新时代,为活跃而活跃的新时代,从根本上说,是反文化的,是要让人们的心灵之花枯萎[12](第36页)。1933年3月,新闻记者弗里德里希#胡桑在5库尔菲尔斯滕达姆6一书中仍然难平他对共和国领导人和魏玛文化的不满:/他们声称他们代表德国精神、德国文化、德国的现在和将来,,他们的商品得到推荐,不管它是乳酪还是相对论。是脂粉还是时代剧,是专利药品还是人权,是民主还是布尔什维主义、是流产宣传还是反对合法体制,是败坏的黑人音乐还是裸体舞。简而言之,从来没有过一种专政比-民主精神性.专政和文明文学家专政更无耻。0[12](第80-81页)自19世纪末以来,随着德国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传统与现代、保守与进步一直冲突不断,对现代性的批评,始终是德国思想发展中的基本潮流。魏玛共和国号称/现代性的摇篮0,以德国的方式展示了现代性的普遍危机。技术的飞速进步、合理化的普遍采用、大众社会的降临、大众消费和娱乐文化等的兴盛,伴随着市民文化和传统学者精英文化阶级的衰落,这些都增加了老中间阶级对现代性的抵御与对大众文化和人性的担心。

1924年,著名作家托马斯#曼在小说5魔山6中对合理化、理性在危机时代是否有足够能力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表示怀疑。曾经大力主张大众文化是大众民主和技术进步的逻辑延伸的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1929年批评道:文化上的美国主义是用娱乐分散/无家可归0的白领群众注意力的流行作法,而不是去启发他们了解受剥削的地位。20年代末期,大众文化作为社会控制强有力的手段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7]((第328-329页)。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现代性、大众文化下人性的压抑和自我的可能丧失,相当多的文化人陷入了迷茫。在5荒原狼6主人公哈勒看来:现在整整一代人挤压在两个时代、两种生活方式之间,人类没有能力了解自身,没有标准、没有安全、没有简单的默许,,。1931年,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在5作为现时代的人6中写道:/毫无疑问,存在着广泛的信念,即人类的活动是徒劳的;任何事物都变得可疑;人类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持续有效;存在仅仅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大漩涡,依靠思想意识去不断的相互欺骗和自欺。0[14](第86页)1931年,左翼文学家埃里希#克斯特勒更表现出一种深深的负罪感:/我们正在死亡,因为我们所有方面的精神已经停止了。我们希望事物改变,但我们并不想改变我们自己,,血液已经被毒化,,而我们满足于在地球表面每一个创口表面敷上一层药膏,你能用这种方法治疗被毒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59卷772

化了的血液吗?你不能。病人终有一天要崩溃,带着从头到脚的药膏。0[15](第484页)在普遍的迷茫中,弥散着一股无能为力和听天由命的情绪。克劳斯#曼写道:/我们处在视任何事物为可能的特殊地位, ,,下星期我们拥有一位君主和一位皇帝吗?我们对这一点也不感到震惊。,,我们为任何事物准备着。0[15](第477页)这种躁动不安而又无力回天的心理状态,为像希特勒这样的蛊惑人心的政治投机家进行欺骗宣传,虏获大批对现实不满的广大群众、尤其是中产阶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德国历史上,文化是构成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基础,在德国统一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与西方国家的冲突,被视为/德意志文化0与/西方文明0之间的冲突。战争的失败,德国政治扩张主义受到扼制,德国民族自尊心遭受重创。面对共和国、议会民主,德国许多人感到茫然,认为是外国的舶来品,/西方文明0与/德意志文化0格格不入。

对美国大众文化的批评不绝于耳。克拉考尔认为:美国歌舞女郎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所向往的合理性在美学上的反映,是/大众装饰物0[6](第404-407页)。文化批评家阿尔弗雷德#波尔加则尖锐指出:/这些舞女的表演和做作中,不仅有着一种色情的魅力,而且还有一种军国主义的魔力。0[9](第180页)在保守主义文化批评家看来,爵士乐太快、太机械、太原始、太无文化、没有灵魂,是/丛林音乐0。爵士还与异域文化、特别是色情、道德堕落联系起来。好莱坞的电影受到更多责难。1925年,乌发与美国两家电影公司组成合资公司一事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认为合资公司象征的不是/洛迦诺0而是/凡尔赛0,是将一种电影文化价值观和方法强加给另一方[11](第80页)。文化保守主义者阿道夫#哈菲尔德将德国美国化主要归因于好莱坞在世界上的垄断地位和向德国进行的文化入侵,而不是美国直接的政治、经济影响。德国观众对美国电影传播的美国伦理、道德观也很反感。1926年5贪婪6电影首映式在德国甚至引起骚动,结果该片未能公演。对美国文化的普遍恐慌感不仅存在于保守主义的文化批评家如阿道夫#哈菲尔德、斯本格勒,甚至在左翼先锋派知识分子如布莱希特、福伊希特万格等中间也广为流传,他们担心持续不断的美国化、美国大众文化的传播将使德国丧失文化本体,吞噬德国文化个性。更有甚者,有些人认为美国文化的影响将会导致技术专政,最后导致全面毁灭。

德国学者试图揭示美国文化、美国主义的特点和本质,认识美国主义的局限。在鲁道夫#凯泽尔看来:美国主义和美国文化是一种新类型的文化,它没有历史包袱;具体;不带感情色彩;年轻、充满野性,但缺乏教养和任性;美国主义是浪漫主义的敌人,它立足于现实,讲求实用主义,充满活力;美国文化直接与自然和身体联系在一起[6](第392,395-397页)。阿道夫#哈菲尔德认为,追求成功是美国主义的最高理想,在美国/商业理想主义0那里,上帝、挣钱、资产阶级道德三位一体[6](第407页)。奥托#鲍威尔则探讨了合理化的本质,批评了太多合理化、过速合理化造成的合理化幻象,指出合理化危机将导致民族主义和反民主浪潮的席卷[6](第410-411页)。

对美国主义、美国化在德国的发展前景,德国学者普遍持审慎态度。费里克#施丢希认为,德国需要正确的的美国主义,将创造美国伟大成就的基础以及由这些成就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引进到德国和欧洲去[6](第408-410页)。阿道夫#哈菲尔德则认为,美国主义只能种植在民族的土壤里,大众文明只能在美国那里发展得更纯粹。对欧洲大陆高度复杂的精神灵魂,开具新的超个体客观主义的万灵药方过于匆忙[6](第407-408页)。保守的、反现代主义阵营的文学家戈特弗里德#本恩则旗帜鲜明地反对美国主义:/自1918年以来,几乎整个德国文学都是在-节奏.、-爵士.、-电影院.、-海外.、-技术活动.的口号下经营的,而与此同时,所有关于心智和情感的问题都直截了当地摈弃了,,,我自己是坚决反对美国主义。我认为那种纯粹的功利主义哲学、那种所谓的乐观主义、那种永恒的裂着嘴的-微笑.,都是与西方国家的人们和它的历史不相适合的。0[9](第185页)。

德国文化民族主义者、文化保守主义者对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的兴起和繁荣进行了抵制。德国文化

第6期陈从阳,等:拥抱与抗拒

773保守主义者网罗了德国政治上各个派别,其中民族人民党和中央党扮演了重要角色,从社会职业来看,受到良好教育的中间阶级影响较大。他们对美国化、美国主义、现代性的挑战深为不安,但与文化悲观主义者不同,他们对德国青年、德国文化遗产充满了信心,希望利用德国文化资本来定义时代精神,用德国文化对抗西方文明和美国主义,通过复兴德国文化,走向祖国复兴的道路。文化保守主义者重视寻找和培育优秀/伟大艺术0。他们特别强调/经典0、/旧的艺术大师0(包括古希腊经典);鼓励/民间文化0的发展,并试图改进大众文化,使大众文化、民间文化/高雅0起来;在对待现代性的问题上,多数人持中间路线,他们反对过于现代化和现代性,但对于建筑艺术上的现代性持较妥协和开放的态度,部分文化保守主义者甚至提出了德国式现代性的追求目标;他们竭力抵制文化女权主义的挑战,捍卫德国男性为主导的文化;他们还极力推动国家采取积极的文化干预政策,1926年通过了保护青年法令[16](第248-316页)。

魏玛共和国对/美国主义0、/美国化0等作出的反应,反映了德国这个一战后快速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国家对现代化与现代性的正负效应、对如何处理本国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作出的探索和思考。魏玛共和国社会内部对美国文明和大众文化的不同态度,使影响共和国高度破碎社会结构形成的政治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宗教信仰、地域分布、民族差异等诸因素中,又增加了对待外来文化和文明态度这个不定的因素。共和国虽然给予了广大知识分子充分的自由权利,但知识分子对共和国并不满意,从总体上看,共和国并没有赢得广大知识分子的拥护。平森对德国文化上的纷杂混乱状况与共和国覆亡曾意味深长地指出:/经济危机、政治上的紧张状态以及文化方面的混乱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汇聚在一起,造成了一种似乎是毫无出路的局面。正是这样一种危机感为魏玛共和国的最后覆灭提供了气候条件。0[17](第619页)

[参考文献]

[1]K uisel,chard.A mer icanization for Histo rians[J].Diplomatic H isto ry,2000,(3).

[2][美]孔华润(沃沦#I.科恩).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Gay,P eter.Weimar Cultur e:the Outsider as Insider[M].New Yo rk:H ar per&Ro w,1970.

[4]马树德,[德]顾彬.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德国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Barclay,Dav id E.&Elisabeth.Glaser-Schmidt,T r ansatlant ic Images and P ercept ions:G ermany and Amer ica

since1776[C].W ashing ton,D. C.and Cambridg e:Ger man H isto rical Inst itute and Cambr idge U niv ersity Pr ess, 1997.

[6]K aes,A nto n&M art in Jay Edw ard.Dimendber g.T he Weimar Republic So ur cebo ok[C].Berkeley,L os A ngeles,

L ondo n:U niver sity o f Califo rnia P ress,1994.

[7]T r ommlerer,Frank&Joseph.M cveig h.A merica and the Germans:an Assessment of a T hree-H undred-Year

H istor y:Vo lume T w o[C].P hiladelphia:U niversit y of P ennsylvania P ress,1984.

[8]F ehrenbach,H eide&U ta G.Po lg er.T ransactions,T ransg ressions,T r ansfor matio ns:A mer ican Culture in

Wester n Euro pe and Japan[C].New Yo rk,O x ford:Berg hahn Bo oks,2000.

[9]Peukert,Detlev J.K.T he W eimar Republic:the Crisis of Classical M odernity[M].A llen L ane:T he Peng uin

P ress,1991.

[10]Costig liola,F rank.A wkwa rd Dominio n:A merican Po lit ical,Eco no mic,and Cultural R elatio ns w ith Eur ope,1919-

1933[M].I thaca and L ando n:Co rnell U niver sity Press,1984.

[11]Saunder s,T ho mas J.H o llyw ood in Ber lin:A mer ican Cinema and Weimar Ger many[M].Berkeley,L os A ngeles,

L ondo n:U niver sity o f Califo rnia P ress,1994.

[12]L aqueur,W alter.Weimar:a Cultur al H isto ry1918-1933[M].Lo ndon:Phoenix Pr ess,2000.

[13]李伯杰.德国文化史[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14]M ar tel,Gor do n.M odern Ger many Reconsider ed,1870-1945[C].Lo ndon,N ew Yo rk:R outledge,1992.

[15]Cralg,Go rdo n A.Ger many1866-1945[M].Ox fo rd:Clar endon Pr ess,1978.

[16]Salder n,A delheld V on.T he Challenge o f M odernit y:German So cial and Cultural Studies1890-1960[C].Ann

774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59卷

A rboa:T he U niver sity o f M ichig an P ress,2002.

[17][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责任编辑桂莉)

Embrace and Resistance

C HEN Congyang1,WU Youfa2

(1.School of H umanit ies,Xianning Co lleg e,X ianning437000,H ubei,China;

2.Scho ol of H istor y,Wuhan U niv er sity,Wuhan430072,Hubei,China)

Biographies:CH EN Congy ang(1965-),male,Doctor,Pr ofessor,Xianning Colleg e,m ajo ring in Germ an history and contempo rary history;WU Youfa(1948-),male,Professor,

Doctoral super visor,Schoo l of H istory,Wuhan University,majoring in German

H istory.

Abstract:In Weim ar Republic histor y,especially during the relatively stable stage,American mass cultur e w as spread w idely in Germany and w as w armly w elcome by the new middle class represented by the w hite-collar w orker.At the same time,the anxiety about the neg ativ e effect of the mass culture and the consider ation of the fate o f g erman national culture accompanied the do ubt about the m ass culture and the charge of it.The fad of America m ass culture deepened the chaoses of w eimar society.

Key words:America;mass culture;Weim ar Republic;reflectio n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 摘要:20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诞生在英国,60年代在美国发展到了高潮,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其影响却是从观念上改变了大众对艺术欣赏和承受的能力。 关键词:波普艺术;大众文化;后现代艺术 正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科学技术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促使了西方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为现代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内容和土壤。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创伤和随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后物对人的精神压抑的加剧,以及生态危机、自然资源危机、社会心理危机等社会危机的日益加深,使得西方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滥殇的非理性主义思潮逐渐让位于加强对人的关注与研究的人本主义思潮。受其影响,于是现代派文学艺术开始出现了在思想主题、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文学艺术的新视点,于是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艺术形态。 后现代艺术的形态出现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晚期现代主义艺术实践的反驳。这无疑是从达达主义开始,波普艺术在创作方法上虽然受到达达主义的影响,但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流派。 在整个英国的波普艺术圈中,英国的艺术家的作品与美国艺术家的作品相比,在体现波普艺术的特征方面显得比较逊色,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英国波普艺术原本就是产生于对美国文化的憧憬中,波普艺

术真正的土壤是在美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艺术的根基也发生了改变:中产阶级人数的增长,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花色齐全、品种繁多的生活用品,从大汽车到厨房用具,成倍地增长,在这高消费的社会中充斥着空调、汽车、广告、电视、可口可乐瓶子等。这琳琅瞒目的物质世界,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波普艺术,当时对美国的艺术家们来说无非是一种天然的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许多英国的波普艺术家,采用了许多得来自美国影片中大众崇拜的形象,连环画、或者标志牌的形象。美国的艺术家们在某种程度上观察到了这些东西,尽管美国波普艺术发展晚了一步,但当新一代的美国波普艺术家们一旦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和在新主题创作中的巨大可能性,结果他们比起任何做同样事情的欧洲人显得更大胆、更热情,甚至压倒一切。 波普艺术在美国所取得的成功,除了与美国经济的繁荣,大众文化的兴盛以及高消费社会为波普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视觉资源有关之外,它还与公众和收藏家对这一流派的支持有关。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抽象表现主义虽然一度被美国政府作为宣扬美国自由文化政策的榜样推销到全世界,但是它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排斥和冷漠的。过分地远离生活实际,形式上极度简单化,纯粹追求画面的效果,在唯美的形式上已经走得很远。它不仅缺少了美国本土化、本民族精神的现实与直率的特征,而且没有表现出现代美国生活方式。虽然它使得美国艺术家摆脱欧洲文化殖民的梦想得以

美国社会与文化漫谈论文美国高等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 摘要: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无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备受瞩目。其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战略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有益的经验。美国政府对国际教育交流和管理十分重视,许多高校利用独具特色的优势吸引了国外大量留学生,同时鼓励教师和学者双向流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通过实施行之有效的举措发展跨国高等教育,并不断加强高校课程的国际化建设。美国在充分发挥本国高等教育辐射力的同时,也卓有成效地吸收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优秀成果。 本学期通过对<美国社会与文化漫谈》这门课的学习,自己对美国有了更加深入而清晰的认识,本论文主要分析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于2009年11月5日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2009)显示,欧美大学占据了榜单的显要位置,国内大学全都在200名之外,其中,名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6所大学均排在第201~300名。由此可见,中国与西方的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巨大的。排名前十的大学中,8所为美国大学,其中哈佛大学自排名发布以来连续7次位居第一。 研究人员今年新推出了学科排名,分别列出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商学)共5个学科的世界大学前100名。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4所大学的5个学科全都排在世界前20名以内。北京大学的数学学科,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计算机学科入围百强。 以上数据很清楚地展示了美国高等教育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就连我们国人一直来引以为傲的清华北大也是难以望其项背啊。美国的高等教育究竟强在哪里?为什么美国培育出了那么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每一次经济的跨越的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强国,科技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而美国的科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着其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有人说20世纪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美国世纪,在过去百年中美国在科技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一个被殖民的国家摇身一变成为世界强国。究其原因,除了美国拥有优越的天时地利条件,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不但未伤元气反而还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掠夺了大量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以及美国人民思想较为开放、勇于开拓创新等因素外,还和美国能够不断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推动和引导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回顾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高等教育制度的多元化 美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中通过建立和发展多层次和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制度,较好地解决了普及与提高的问题。今天其高中毕业生中的绝大部分都能进入到高等学校,同时它还拥有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大量精英人才,领导着美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多层次和多样化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 1.建立和发展社区学院 美国社区学院具有实用性、灵活性、经济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它已发展一百多年仍方兴未艾。如今,

美国大众文化对当代影响

美国大众文化对当代影响 美国与众不同的建国历史,孕育了美国民主的政治体制,也孕育了其独特的大众文化,并形成了三个重要特点:一是拓荒期的美国移民社会只存在一种平民性质的文化,而不像诸如中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承上启下的文化传统和相对稳定的文化构架;二是美国大众文化从一开始便基于市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商业气息浓郁;三是由于美国大众文化介入美国社会生活既广且深,它的概念也因而更为宽泛。 在中国,文化以及与文化沾边的林林总总都由文化部负责的。美国并没有文化部,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说美国没有文化。其实,恰恰是美国文化及其独特性辅佐了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相信大家基本认同这样的观点:在美国,谁当总统并不是最重要的,没有奥巴马的美国照样是美国;但没有微软、谷歌、波音、常春藤,没有麦当劳、好莱坞、肯德基、可口可乐的美国,那美国就不是美国了,而些这才是美国文化的基因。其文化个性已经成为美国重要的软实力资源,丰富了美国梦的基本内涵。 美国文化引人注目的个性正在于:它虽然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光怪陆离的,却又是浑然一体、难以分割的,并不像历史悠久国家的文化那么雅俗两分、高下立见。事实上,美国文化的主要体现方式就是大众文化,抑或可以解读为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充分交融与完美渗透,以至于我们仅凭直觉就能感受到,进而感受到它的青春张力、它的内在诱惑力。以好莱坞为例。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对抗,可前苏联的青少年却穿着类似牛仔裤的蓝布工装裤,热衷于搜寻美国录音录像磁带;美国影片产量不足世界电影产量的10%,却占据了世界银幕播放时间的50%;而美国电视节目的出口量也比第二位的英国高出了7倍之多。初次来好莱坞星光大道的人,可能会令人失望。人们无法想像,每年盛大的奥斯卡颁奖仪式,就在这样一条拥挤凌乱的街上举行,连颁奖式现场——柯达剧院,看起来也并不起眼,跟“盛大”、“壮观”、“恢宏”这些词好像沾不上什么边。与国家大剧院、水立方简直是天上地下;而那些巨星们的名字,则被刻在了地上,任游客“践踏”,想要寻找自己崇拜的偶像,得蹲在地上找半天,这和动辄就为名人建一座高大的塑像,然后让人仰头膜拜的中国文化有着截然的不同。可是,就在这样的漫不经

浅谈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文化属性

浅谈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文化属性 【摘要】电视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形态,既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性,又有商品的物质性、消费性;既有强制性、操纵性,又有迎合性、对抗性;既有同质性,又有多元性;既有类型性,又有创造性;既有娱乐性功能,又有教化功能。电视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形态,涉及到的领域已远远不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所能涵盖的,但是却掩盖不了一个重要属性——大众文化属性。电视剧艺术作为电视文化的一个分类已经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一脉相承了电视文化的属性。以往传统上大众文化可以给其下这么一个定义,即从欣赏主体出发,从受众的接收品味和受众的阶层出发。在当代市场经济以及文化全球化的新的历史语境下,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大众文化观。笔者将对中国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所包含的社会功能性做一个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大众文化道德电视剧 我国电视文化的历史始于20世纪中期。虽然晚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经济和科技两个高速运转的车轮的驱动下,不仅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技术上,而且在传播理念与文化理念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电视剧在其艺术层面上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电视剧是为大众所创作的艺术,它要适应大众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其二,当前对大众艺术的认定是从机器生产、成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方式来进行的,电视剧从整体上看有一定的工业生产性质。 另外电视剧遵循大众文化讲故事的传统。对电视剧而言,故事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这一点和电影有明显区别。从观众出发,我国的观众趋向于情节的欣赏,离开了情节也就失去了观众编剧中心说和导演中心说。由于故事性是电视剧成功的保证,所以一方认为编剧对电视剧更有发言权。我国大众艺术的欣赏传统之中,不仅要求故事的曲折复杂,而且要求叙事的圆满性。电视剧的最终结局是以圆满性以实现感动为结果的,因此电视剧也是以情感人的艺术。大众艺术中的情感要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要让剧中人有正确的情感分寸,有合理性的解释,违背基本道德的情感,就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中国的文化在其道德性的表达上有其独特的重点,同样在电视剧艺术上可以归纳出三个特点——英雄化的道德、传统道德、好汉情结。 中国电视剧的英雄道德主要是体现为一种舍己救人、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惜舍去自己姓名的大无畏精神。这种道德体现是与中国文化本身的特点以及整个中国历史社会政治环境所不能分离的。在80年代左右,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体系是提倡学习赖宁、学习雷锋,班级的墙上往往贴的都是董存瑞、黄继光的海报,保卫祖国、保护国家财产是高于生命的,并且中国式的英雄往往都是无任何品质上和性格上的瑕疵,这是与现实所背离的。中国人历来提倡“诗以言志,文以载

美国历次战争

1822-1847年美国建立利比亚殖民地。 1846-05-13――1848-02-02 美国入侵墨西哥。 1866-1867-1871年美国三次侵犯朝鲜,在朝鲜人民的抗击下均未得逞。 1893-02-01 美国入侵夏威夷群岛,建立傀儡政权,1898年,正式吞并夏威夷。 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政变,使它脱离哥伦比亚独立,而后在运河驻军,形成国中之国。1906-08、09月,美国入侵并占领古巴。 1915年,美国入侵并占领海底。 1945-08-26,美国占领日本。 1950-06-27 派第7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1950-08―10 美13航空队入侵台湾。 1950年9月美国在仁川登陆入侵朝鲜。 1958年7月美国第6舰队45000人入侵黎巴嫩。 1959年4月美派陆战队1600人、38架飞机、15膄战舰入侵古巴。 1960年2月美国陆战队4000余人以休假为名入侵并占领多米尼亚,多总统被刺身亡。1960年7月美国入侵刚果并杀害非洲著名黑人领袖卢蒙巴总统。 1961年美国陆战队500余人入侵老挝。 1962年10月美国40膄战舰和20000海军封锁古巴。 1961年5月开始入侵越南。 1962年美国武装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国。 1970年美国入侵柬埔寨。 1965年,美国35000人、380架飞机、40膄战舰入侵多米尼亚。 1971年4月,美国入侵也门。

1983年10月,美国2000陆战队员10膄战舰入侵格林纳达。1986年3月-,美军入侵利比亚。 1987年7月-1988年,美军袭击伊朗。 1989年地中海美军袭击利比亚飞机。 1989年,美军出动24000人、f117战机,侵占巴拿马。1991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袭击伊拉克。 1999年轰炸南联盟。 2001年侵占阿富汗。 2003年侵占伊拉克。

美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三个走向

美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三个走向 2002-9-12 美国所潘小松 一 20世纪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情,大众文化的兴起因此显得不那么重大。知识界对大众文化的不屑和轻蔑是文化精英的“高雅文化”观念在作祟。有的学者在谈论国内理论界对大众文化的一贯态度时说:“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高雅文化’对文化领域的主宰,‘小众’对‘大众’的不平等关系,‘文化精英’们对知识经典化过程的监督和控制等等,都对把大众文化研究赶出理论的伊甸园起着重要作用。”(李陀序,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西方知识界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其实也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90年代以来西方(以美国学界为主)热火朝天的文化研究颠覆了传统文化研究的观念,一变而为“注重大众文化,尤其是以影视为媒介的大众文化”,“重视被主流文化排斥的边缘文化和亚文化,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亚文化,女性文化以及被压迫民族的文化经验和文化身份。”(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页)本文所说的“大众文化”跟阿多诺(THEODORE ADORNO)所谓“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大众传播或大批量生产的文化”。所谓“大众文化研究”指的是研究“大众文化的生产,包括文化工业的角色”,研究“大众文化的消费,包括消费者的角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版《大众文化研究》第274页,陆扬,王毅选编)。选择美国大众文化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因为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美国大众文化最具“文化工业”的特征,同时也最有影响。20世纪末文化研究领域的新动向大抵因美国文化而起;文化理论观念的更新主要是围绕着美国大众文化的生产、消费和传播产生的。“美国大众文化研究”关键在于研究美国大众文化现象,并不一定表示研究者一定是美国人。法兰克福学派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转移到美国,该学派的文化批评理论针对的主要是美国大众文化现象,但却不太合适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是美国学者。美国大众文化研究是近20年西方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批评的出发点是对约半个世纪前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评理论的修正。 美国大众文化研究,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三个走向”只是笔者个人注意到的三个方面,并不代表大众文化研究数字上的绝对。这三个走向的侧重点分别为:1.大众文化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大众文化的功能。2.大众是否被动接受文化工业产品。3.技术对大众文化与社会政治关系的影响。 二 关于大众文化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美国学者对摇滚乐的看法颇能说明问题。“历史地看,摇滚乐是美国特产。”(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先锋译丛”《摇滚与文化》第1页,王逢振主编)从美国摇滚乐研究入手,很容易看出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是如何“修正”阿多诺们的理论的。阿多诺的《论流行音乐》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对流行音乐的影响诸种方式“在政治上和艺术上具有破坏性”。(伯尔纳·吉安德隆《阿多诺遭遇凯迪拉克》一文,见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版第209页)。在他看来,流行音乐的基本特征是“伴随着资本主义行业体系的标准化”。流行音乐“反映并强化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者日益败坏的品味。……文化工业中的工业标准化不仅满足了厌倦的消费者需要不断地刺激,因而,音乐制造业便创造出虚伪的个性化‘旋律’,以及不间断的新奇幻象。如同他们的麻木不仁一样,工人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同他们所消费的文化产品作智力上的斗争。”(上海三联版《大众文化研究》第216页)用迈克·费瑟斯通总结阿多诺等观点的话说:阿多诺们认

180多年来美国侵略拉丁美洲大事记

180多年来美国侵略拉丁美洲大事记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12月2日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阐述美国对外政策原则的宣言,史称“门罗主义”。“门罗主义”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任何欧洲强国都不得干涉南、北美洲的事务,否则就是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根据“门罗主义”,美国以拉丁美洲的“保护人”自居,此后,拉丁美洲被认为是美国的“势力范围”。 1846年:美国发动对墨西哥的战争,这个国家最后被迫将一半的国土出让给北方邻国,包括今天美国富有和实力雄厚的德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从40至50年代,墨西哥共失地23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55%以上。美国付给墨西哥1500万美元作为它割让领土的代价。美国对墨西哥的战争被威廉?福斯特称为“美国和西半球历史上最蛮横的非正义战争”。 1854年:美国海军轰炸和破坏尼加拉瓜的北圣胡安港。此前尼加拉瓜政府曾企图向美国百万富翁科内留斯?万德比特的游艇征税,此人将他的大船开到了北圣胡安港。这次轰炸为美国冒险家威廉?瓦克入侵尼加拉瓜开辟了道路。 1855年:美国冒险家威廉?瓦克为了美国银行家摩根和加里森的利益而活动,他入侵尼加拉瓜,自称为这个国家的“总统”。在他统治尼加拉瓜的两年期间,

还侵略了邻国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同样自己宣布是这两个国家的“元首”。在他的占领之下那里恢复了奴隶制。 1898年:美国对西班牙宣战,此前争取独立的古巴人的武装斗争实际上已经打败了西班牙的20万殖民军,于1895年9月13日古巴宣布成立战时共和国。美国的军队占领了古巴岛,不承认古巴爱国者取得的胜利。美西战争结束后,西班牙还被迫向美国出让波多黎各、关岛、菲律宾和夏威夷的土地。 1901年:美国占领军将臭名昭著的普拉特修正案塞进古巴制宪会议制定的国宪法,通过该修正案美国擅自决定在它认为合适的时候有干涉古巴事务的权利,实际上把古巴变成了美国的“保护国”。1903年2月,美古签订协定,古巴被迫将本国的一块土地永久出租给美国海军使用,这就是关塔那摩海军基地。基地面积共117平方公里,其中港湾水面70平方公里,沿岸陆地面积47平方公里。 1903年:美国策动本来是哥伦比亚一部分的巴拿马分裂,成立巴拿马共和国。同年美国强迫巴拿马签订不平等的《美巴条约》,取得开凿巴拿马运河和“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运河与运河区的权利。几年以后,实际上将巴拿马从哥伦比亚分裂出去的美国总统特西奥多?罗斯福承认,“我拿下了巴拿马,运河区完全变成了我们的,巴拿马共和国也全部在我们的势力控制之下”。以后美国向哥伦比亚象征性地支付2500万美元作为补偿,这是一个很可笑的数目。

形势政策浅析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对中国的影响

应对全球问题背后的思考 —浅析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冷战后,随着国家软力量在国家力量中地位的突出,美国开始看重一种特殊的能力即利用自身软力量的优势来影响它国的能力。国际政治领域中也由此出现了“文化霸权”、“信息霸权”、“制度霸权”等名词,或统称为“软霸权”。美国利用其软力量中的世界理念、政治文化、大众文化与媒体、对国际制度的影响力等来为其全球霸权战略服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美国不断进行文化扩张,其文化霸权主义对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甚至民族认同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文化安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将就美国文化霸权中的大众文化扩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展开浅析(即本文仅阐述美国大众文化的向中国的扩张的影响),包括美国大众文化向中国文化扩张的方式与途径,以及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霸权美国大众文化中国文化影响 冷战结束后,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相对减弱,经济因素地位上升,文化因素的作用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文化手段和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一样,在大国间军事作用有限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现代核战争无法严密保护本国不受报复的情况下,文化手段尤其成为一种更加重要的强大渗透工具。”正是基于这种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霸权主义的执行者——美国开始不断加强对全球文化扩张与渗透的攻势,将其作为实现霸权主义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频频以“人权高于主权” 为借口对其他国家内政外交横加干涉。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美国以经济全球化为诱导,凭借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的垄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入侵,一致极具渗透性迅速“吞噬”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且在政治和文化上竭力推行政治强权和文化权.二者交替使用,共同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民族正当主权的压制和消蚀。 在世界上有两各个最主要的文化模式,一个是东方文化,另个便是西方文化作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被看作是两种单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两种文化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冲突和碰撞。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经济上的强势为其实行文化霸权找到了理由,美国认为,其经济发达的原因就在于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先进性,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向美国看齐。由于其物质上的强势,美国运用经济等手段向中国渗透其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制度理念,更是频频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对中国的

探析_文化全球化_与_文化美国化_

一、全球化与美国化 20世纪70年代,“全球化”一词就已经出现在了美国的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据文献考证,早先美国学者乔治?莫德尔斯用“全球化”这一概念来解释欧洲人的扩张,通过政府及其它共同体在一个全球贸易网络内实现一体化。如今,这一概念被不断引用,泛化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一般而言,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流动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因此本质上,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多元概念。 “美国化”并不是一种新的现象,从英国学者威廉?斯特德1901年出版的《世界的美国化》一书算起,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了。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化”应归结于20世纪中后期才凸显出的一种现象。随着美国力量的强大,这一趋势也在日益加强。有学者将“美国化”行为特征总结为:“世界各地之人喝可口可乐,吃麦当劳化的食品,穿美国生产的或美国样式的服装,看好莱坞电影和NBA比赛,储蓄和携带作为硬通货的美元,讲美国英语,使用视窗和英特尔系统日夜上网,过分地关注美国,如果可能的话,在美国学习和工作,加入美国国籍。另一方面,……除了高技术产品,美国人出口他们的价值观、思想、政策和武器。”毕竟,这样夸张耸动的描述只存在于概念的探究中,事实上,世界各地的绝大部分众人还未对美国趋之若鹜。 总的说来,全球化是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它描述的是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带来的结果则是涉及全球范围内的深刻变革。即使20世纪90年代之后来势凶猛的全球化在很多方面打上了美国的烙印,但这种性质也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美国 化只是局限于美国大众文化向外传播对全球发生的一种影响,它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会导致被影响国的文化发生方向的改变,但不会使它们完全丧失自我认同,从根本上趋同于美国文化。 这样, 一个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社会完全美国化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在现实中更不存在,而且将来也不可能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化和美国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后者还只是对似乎正在发生的趋势的理论描述,并未被历史和现实所证明。 二、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美国化 不少人在概念之初就将全球化和美国化等同了,继而对文化范畴中的两者再度混淆。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全球化”呢?对于这一问题,笔者更倾向王存刚博士观点:“所谓文化全球化,是指随着人类交往关系的发展,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彼此之间相互认同、相互融合的程度不断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通性(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一致性)的趋势。” 他总结了文化全球化主要表现的两个方面: 1.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广泛,不同文化模式和传统之间相互接纳的程度逐步提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不同群体间的文化交往由于地域限制显得既不明显也不不活跃。但随着交通、通讯等技术领域的迅猛发展,人类进行文化交流的手段也日趋先进与多元化,跨地域群体间的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大,从表面泛泛的生活贸易的交往,到深入的传统、宗教和文化等领域的互动,可以说,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编织的世界网络中,人类不同群体间的文化交流早已不受地域的限制,交流的层面也逐步提高,当今国际社会中的跨文化交流现象便是其集中的体现。 探析“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美国化” 毛露敏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上海200433) 收稿日期:2007-09-16 作者简介:毛露敏,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社会科学家 SOCIALSCIENTIST2007年11月增刊 Nov.,2007Supplement 【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全球化与美国化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在面对文化全球化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深入探讨,文化全 球化是否会产生全球文化和文化全球化是否会导致文化美国化这两个问题。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美国化中图分类号: G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07)增刊-0104-02 104

浅谈美国文化侵略

浅谈美国文化侵略 现在我们谈论最多就是美国,世界第一强国,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人才最多的国家,拍科幻电影最好的国家……为了以文化战的方式推销美国的意识形态改变中国一代的思想价值观,在中国社会底层植入西方的信仰体系,始终是美式文化战争的两大主攻方向。 文化冲击,这有讲到了接受先进文化,还是保持传统文化,我不想在这个问题纠缠,现在各国都遇到这个问题,美国文化的冲击实在太大了,他从什么地方来输出他们的文化呢?美国大片,电影,歌曲,通过的途径是凭借他经济优势和语言优势。看看美国的大片,很科幻,男孩子都喜欢,对我们来说,美国的文化是另一个世界,我们渴望看到另一个世界,开阔眼界,不过我们也不要被一些表现蒙蔽了事实,美国没有农村么?不是的。美国没有穷人吗?不是的。外国的月亮不必家乡的圆,只不过我们到不了美国去,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我们现在就是这种状态。 半个多世纪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尼克松就露骨的说:“我们要从青少年抓起,要把主要的赌注押在青年身上,要让它变质、发霉、腐烂。我们要把他们变成无耻之徒、庸人和世界主义者。我们一定要做到。”尼克松也曾直白的表述:进入21世纪采用武力侵略的代价将会更加高昂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通过文化扩张和渗透,播下思想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会结成和平演变的花蕾。 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中央情报局曾将其行动手册中针对中国部分加以充实完善和实用化,内部代号为【十条戒令】其主要内容包括:尽量用物质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蔑视、鄙视并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思想。利用一切资源来破坏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打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成功了一半。一定要把青年的注意力引向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电影。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发动民主运动。 这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 美国大片就是一种文化入侵。是美国人希望通过电影潜意识的向我们灌输诸

浅析现代流行文化对神话元素的应用

浅析现代流行文化对神话元素的运用 吴志培 10汉本二班 1001010205 【摘要】:现代流行文化中经常可以看到古代神话元素的身影,或多或少,神话元素的运用不仅为流行文化增添了奇谲的想象力,更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现代人的重塑或变形满足了现代人类的猎奇心理。 【关键词】:现代流行文化;动漫产业;影视创作;玄幻小说;神话元素;重塑与变形 现代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流行性特征的大众文化模式,它的意义很宽泛,所包含的内容也极其多样。而对神话元素在现代流行文化中的运用,中西方的着力点在根本方向是一致的,都集中在新兴朝阳产业上。本文将从时下广受关注的动漫产业、影视创作、玄幻文学等方面来具体阐释当下流行文化对神话元素的运用。

一、动漫产业对神话元素的运用 动漫产业作为近些年发展潜力最大的文化产业,其在市场上表现着实令人刮目。谈到动漫就不得不说日本,作为一个弹丸岛国,本身其没有深厚的动漫资源可发掘,但他们却通过“拿来主义”硬是将动漫产业做成本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并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动漫产业基地。综观日本动漫成功的原因,除了人才的培养、技术的创新、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神话元素的广泛运用。日本人积极的从东西方的神话中不断发掘有益的元素,通过对这些神话元素的改造、重塑、变形,经过后期包装制作就成为一部崭新的动漫作品。 日本动漫之所以能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广受欢迎,其中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其对神话元素的成功运用:一方面神话元素的插入增强了动画的美感和可观性;另一方面制作人员对这些元素的改造又极大的满足现代人类对神秘事物的猎奇心理。以前期网络上人气极高的《少年阴阳师》为例,在这部动漫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神话元素,剧中首先出现的妖怪名叫穷奇,但事实是穷奇的真正出处是《山海经》,它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凶”之一,在剧中它则是作为西方众妖兽的统领;此外,在剧中作为主角安倍昌浩得力助手出现的神将“腾蛇”,其原型也是《山海经·中山经》中的一神兽。在另一部动漫作品《十二国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中国神话元素,剧中依次出现的麒麟、天帝、蓬莱都是对中国神话中原来意义的改造,通过设计人员的这些重塑和改造,使得整部作品的故 事壮大宏伟,给影迷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感;剧中出现的妖怪饕餮也是源自中国的神话,《神异经·西南荒经》记录为:“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彊者夺老弱者,畏羣而击单,名曰饕餮。”又有一说为龙的第五子。此外,除了大量借鉴中国神话中的元素之外,日本动漫还积极吸收了西方的神话

美国文化论文

美国文化期中作业 浅谈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 美国文化的特点很多,集中体现在文学、绘画、建筑、电影等方面,其核心的便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文化语言、教育婚姻、竞技电影等方面。美国文化有精华,亦存在糟粕,那么我们在面对美国文化的时候应该批判的吸收,从而使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美国文化、个人主义、批判的吸收 美国文化的特点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文学、绘画、建筑、雕塑、舞蹈、电影……我在这里就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进行浅析。 所谓个人主义,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人主义,是泛指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随着反封建压迫和神权统治的斗争而形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狭义的个人主义,主要是指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出现以后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它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 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美国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美国人有很强的成就(或成功)意识。成功是所有美国人的追求,是诱人的前景,前进的动力。他们坚信,一个人的价值就等于他在事业上的成就。一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各类明星,成了新时代的英雄。他们个人奋斗的过程和结果,成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参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人的日常行为中。强调每个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他的自然权利,平等和自由。在美国,个人的隐私权是受到尊重和保护的。而那些对年龄、婚恋、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有关方面的问题,美国人认为是隐私性问题,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个人主义强调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和尊重,不允许对之进行刺探、干涉和侵扰。若一个人出于获利、好奇或恶意的动机而侵犯别人的隐私权,要受到惩罚。美国人如果对别人的私事爱讲闲话,不仅没有好处,有时还会卷入民事诉讼中去。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观念对美国人的生活态度影响颇深,从其着装便能得知一二:美国人的服装观念是自由的、个性化的,衣服不是显示生活地位的标尺,而是展现个性的方式。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服装的颜色和样式,穿衣打扮自行其事,随心所欲。 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人的文化语言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首先,语言反映了文化。其次,文化支配着语言,即不同民族的文化结构会导致各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谚语是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形式之一,最能反映—个民族的价值观,是一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 ●几个概念的发展辨析: 1.文化: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 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 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与实践(意指实践) 2.意识形态: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 用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 关注文本如何持续不断地呈现关于外部世界的图景 文本或实践所承载或可能承载的、间接地、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仪式与风俗 3.大众文化:被很多人广泛热爱与喜好 除“高雅文化”外的其他文化,一种剩余的范畴 群氓文化(mass culture) 人民的文化,非自上而下强加于人民的 富含冲突的场所,统治阶层“收编”与被统治阶层“抵抗”的“均势妥协” 无高低区分的后现代文化 4.作为“他者”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含义的理解需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得出。 ●“文化与文明”传统(大众文化先天存在问题,需加以驯服、规范与控制): 1.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文化是“最好之物”,是获取“最好之物”的能力,是将“最好之物”运用于精神与灵魂,是对“最好之物”的追求;大众文化即是政治骚乱。 2.利维斯主义: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要用教育去抵制大众文化/群氓文化。 3.美国派:德怀特。麦克唐纳(群氓文化上自上而下强加给人民的) 欧内斯特。海格(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和大众化生产的必然结果,生产与消费) 莱斯利。费德勒(大众文化=美国文化) ●文化主义: 1.理查德。霍加特《识字的用途》: “过去的文化”(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与“新文化”(50年代大众文化) 怀念过去的个人经验与学术批判当时文化 2.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分析》: 文化是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记录”的文本与实践,是“社会性”的(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描述) 感知结构:为某一特定群体、阶级或社会所共享的价值观,是某种不确定的结构,是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的混合物。 文化的三个层次:活文化(历时性);文化记录;选择性传统(由统治阶层利益支配) 大众文化与工人阶级文化截然不同 3.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构成》: 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价值观、行为、欲望,大众文化是他们进行反抗的场所 4.斯图亚特。霍尔与派迪。维诺《大众艺术》:

市场营销-小米案例分析答案

小米案例分析 1.如何解读雷军进入智能手机“红海”的创业决策? 2010年,智能机市场诺基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相较于2009年,已经呈现出下降的颓势,新兴的Android和IOS凭借出色的用户体验和自身的优势,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国内3G网络的建设以及智能机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智能机市场需求旺盛,高端市场上,苹果以其先进的技术及平台优势飞速崛起,三星紧随其后,也逐渐与其它品牌拉开差距,但在中低端市场上却显现出大混战的乱象,山寨机趁势而起,凭借着价格上的巨大优势,在市场也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手机领域一直被国外品牌压得喘不过气的国内品牌趁着手机市场智能化的浪潮迅猛发力,开始发挥出本土品牌的价格和心理优势。 雷军看准了智能机市场的潜力,同时捕捉到了中低端市场上的混乱局面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一家具有突出性的公司能够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心理性价比。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又做过很多优秀互联网产品的天使投资的雷军敏锐的感受到了这其中蕴藏着的巨大商业价值,于是小米出现了。 根据2010年手机市场不同价格段产品的关注度比例可以明显看出2000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场占据了总体关注度的三分之二,这也是雷军选择进入中低端市场的重要原因。 由2009-2010年中国手机市场品牌关注比例可以看出市场份额的迭代趋势,老牌巨头诺基亚的市场份额开始被其它品牌所蚕食,在这个市场份额的动荡期趁势而入的小米可以更加轻松的占据一席之地。 2010 年6月各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 由上表可以看出操作系统方面,塞班系统是当之无愧的霸主,但是从发展趋势而言,安卓和ios势头迅猛,出于对各平台的评估,且由于ios的封闭性,雷军最终选择了以安卓为基础开发出了miui系统,用以形成自己的生态闭环。 2.小米公司的研发与设计模式是如何颠覆传统做法的? 传统的产品研发与设计是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和数据收集之后进行产品的研发,具有很

美国教育文化浅谈

美国教育文化浅谈 美国教育是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教育形成于其对一定社会文化的理解,反过来又促成这一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美国人认为,社会需要各界人士的高度参与,人们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事务。换言之,人们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使其职业技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负起一定的责任。 在美国,人们普遍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也有义务接受教育。各州都有强制性入学的法律规定。所有16岁以前的儿童,除非有严重残疾,必须进学校学习。美国有80%的孩子能接受中等教育,50%的中学毕业生能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 美国有些学校为公立。公立学校由地方财政来支持,并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私立学校一般都要收费,不直接接受社会管理。私立学校分为两类:宗教学校和非宗教学校。 宗教学校由宗教团体支持,占私立学校的绝大部分。非宗教性质的私立学校主要为中学或学院。 公立学校承担着88%美国儿童的教育任务。美国的公立学校有四个特点:地方管理,不受宗教影响,男女同校,财政支持。每个州均选举或指定一个州教育委员会,负责制定有关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公立学校不讲授宗教课程。由于美国公立学校不属于任何宗教派别,各种宗教信仰的孩子在一起上课。这种不分宗教派别的公立教育使得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 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美国的学校把教学的实用性放在首位。按照杜威的哲学,最有用的知识是那些可以应用的知识。这一观点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不愿讲授那些很快就被遗忘的没有用的东西,他们希望培养人们的观念和技能,造就有用的、负责的、快乐的人。 美国各类教育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课上任何时候都鼓励学生的讨论和提问。课堂参与的程度被列为期终的成绩评定。在课上教师不仅仅提供给学生食物——知识,而且通过实际练习教给学生学会如何自己获取食物的技能。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安排课外活动。 长期以来,美国高等教育至少在数量上一直领先于世界。1825年英国仍然只有两所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然而这时的美国尽管人口不多,但却拥有50多所学院。现在美国除初级学院、师范学院和一些特殊学校之外,有2000多所大大小小的、公立的或私立的、出名的或不出名的大学、学院或其它类似的教育机构。美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在高速发展,并早已远远超过了欧洲。

美国流行文化给世界各族文化带来的影响

World culture will become more or less American No one can deny that American culture has great influence over other countrie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its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advance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ince the 20th century, the mainstream of American culture has been exported abroad fiercely and “Americaniza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phenomenon which is unavoidable to many countries.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used to drink Coca Cola, eat food from McDonald's, wear clothing made in America or of American style, watch Hollywood films and NBA games, save and carry dollar as a hard currency, speak American English, use the Windows and Intel system day and night on the Internet. These are all the output of American culture. Therefore, I strongly argue for the claim that world culture will become more or less American. In order to support this argument, the following evidences are listed. To begin with, I want to talk about how American is changing the food people eat. KFC, McDo nald’s, Starbucks and some other international chains which were founded in America are now famous and popular through the whole world. Just as Vicente said (24), McDonald’s has become a worldwide brand with more than 40,000 franchises located in over one hundred counties. Here we take China as an example. In China, you can find more than one KFC and McDonald’s almost in every city. According to Ouroussoff (40), McDonald’s and Dairy Queen can be found in Shenzhen decades ago. Also, people love to spend their leisure afternoons in Starbucks chatting with friends or just enjoy the atmosphere there. Meaning while, American media also lead the trend of the world and help American culture to penetrate into other cultures. American TV series enjoy huge popularity, especially among the youths. Many non-American Teenagers or college students can name some well-known American TV series such as “Friends”, “desperate housewives”, “Two broke girls”and so on. In turn, the habits, customs, value Americanize them in secret. Moreover, CNN contribute to the process of Americanization as well. According to Pico Iyer (194), CNN had reaches over 140 counties. Most importantly, Hollywood acts a method to deliver American culture to other countries. Many films of Hollywood are released not only in American but also in Europe, Asian. American celebrities such as Jordan, Madonna, and Angelina Jolie have become a new generation idol with fan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y, different race and different religions. This 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 works contain a lot of information about entertainment, fashion or even language, which advocates American culture intensely and make it possible for American culture to expand extensively. For instance, the widely use words in American TV shows such as “cool”, “come on”, “guys” almost become universal globally since even people who don’t speak English can also understand these words. Another point to mention, the dress style of heroine in the movies affects the audience's aesthetic largely. In the 1950s, most of famous American actors in Hollywood movies wore jeans. With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