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它能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教师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使训练更有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语文资源。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新课程优化课堂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应建立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好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任何人的学习活动总是从特定的背景中进入学习状态的,这个背景就是学习所处的环境。多媒体传送的信息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把课堂模拟成各种场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比如在教学《荷花》这课时,一开始用课件展示我搜集的各种美丽的荷花图,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读读作者是如何写的,这样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然。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上网搜集一些信息,可以化解这一难题。

比如,建筑在河北赵县洨河的赵州桥,它以独特无双的设计在世界建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我们的学生对赵州桥的历史知之甚少,有的听都没听说过,更谈不上了解了。从这一“学情”出发,必须设法变古为今,化远为近,借助信息资源加深学生的感受。于是教学中,我紧紧扣住“创举”这个统领全文的中心词,选编了几组录像片断,让学生从录像上的壮观画面和凝炼的文字解说中,形象地看到这座高度科学性的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再配上一幅“分流泄洪”的演示图,让学生懂得赵州桥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古朴和巨大的跨度,还在于大拱的两肩各背着两个小拱的绝妙布局,也使学生理解了“既能减轻洪水的冲击,又能减轻桥身的重量”的构造特点,体会到赵州桥的独一无二的创举。信息技术的参与,就轻易地帮我们突破了课文的难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

运用信息技术于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有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训练有效,培养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借助多媒体传送信息,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识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例如,在讲《长城》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边播放录像,边放录音,让学生思考“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这样,学生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听到豪迈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长城的特点“长而壮观,高大坚固”就会脱口而出。而且,“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理解课文,而配以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很快获得“最佳”的答案。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起来。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环节。”教材中有些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像,把它补充出来。在这里,因为信息资源的介入,学生就能很快地找到满意的答案。信息技术使学生思维整体结构获得优化,向追求“独到”探索“最佳”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语文课在教象形字、指事字时可以出示画面配合教学,教会意字和

形声字时可用幻灯片移动教学。

如“月”字,出示有一轮弯月的画面,教师在旁边加以解释,学生对“月”字便有了很深刻的形象记忆。教“休”字,只要出示“一棵树的左边倚靠着一个人在歇息”的画面,学生便能牢记此字。教《长城》这课中的“砖”字,让学生观察特点,知道这个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然后用不同偏旁拼成“传、转”等字,有利于掌握汉字表音、表义的规律,加深理解和识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因为它省时、高效、优质,且给人以美感,深得师生的喜爱。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录音媒体是以清晰和流利的普通话,有的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录制而成的。播放朗读录音带,使学生沉浸于某种境界,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如《秋天的雨》这一课,教师的朗读与配乐配音朗读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音像资料中,不仅配有背景音乐,还根据课文描述,掺入了各种大自然的声音,学生更能身临其境,不仅看到了秋雨,也听到了秋雨,自然也能通过想象,说出自己感受到的秋雨。学生在这种音响效果的氛围内学习,加深了教材的理解,展开了想象,培养了说话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延伸课外,丰富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之于教育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提供教育信息的开放性。现代教育对于信息技术的依靠将会越来越明显,语文学科更是如此,在丰富的信息支撑下的语文学习是未来语文学习的重要特征。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学习内容必需信息的补充与运用。

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而言,在学习信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习目的及学习过程都是极其封闭的。但是,今天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语文教学呈现出其思维的开放性,于是这就使语文学习本身具有了对信息资源的特别需要。就学生个体而言,每个人的兴趣不同,知识与生活环境的不同等因素使每个学生对于信息资源的需要也就不同。以《蛇与庄稼》为例,生活在内陆的孩子很难想象海啸的威力,于是对海啸产生了兴趣,需要有关海啸的信息。对生物感兴趣的同学,可能在想象,蛇为什么会被水淹死呢?需要有关蛇的生活习性方面的信息。在开放性的语文学习中,不存在什么必要信息与非必要信息,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都应该是学习的有效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此丰富的信息需要,也只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才能得以满足和实现。

2、学习内容关联信息的补充与运用。

语文教学对信息的特殊需要,使得传统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情况下必要的信息资料无法得到,特别是受时空条件限制的某些信息,更是少了很多。现代信息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近日,我在《语文教学案例研究》上,看到特级教师窦桂梅《祖父的园子》的教案,她融合了与课文有关的相关信息,选取了萧红《呼兰河传》中描写祖父的片断,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祖父的怀念之情,才能真正读懂文本,理解作者为什么喜欢祖父的园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信息补充越来越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特长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3、学习过程的衍生信息的补充与运用。

学习过程是信息不断更新和衍生的过程,这种动态的变化要求,只有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才能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激发了师生双方根据教学需要不断调整信息需求的愿望,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开放,教学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又衍生出了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充分交互也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如《白银仙境的悲哀》的教学,课前预计的关于环保的相关信息在实际课堂的教学中是满足不了学生要求的。学生不仅要知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的这种现象,更要知道这其中的细致原委;学生不仅要自己知道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意义,还可以通过专题网站及网络论坛等形式启发更多的人警醒过来,参与到保护地球的行动中来。这些相关信息的传播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就便捷了许多。

从最初的单一媒体的介入,到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从单向信息的传递,到多向信息的交互;从教学环境的时空局限到教学平台的全方位构建,语文学科教学呈现出了越来越生动的局面。随着整合层次的不断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之中,信息技术必将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达到无需整合的理想境界,教育教学也必将随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民办塘湾小学左爱宝

2012、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