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探讨_孙建行=

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探讨_孙建行=

·临床研究·

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探讨

孙建行1

[摘要] 目的:探讨外伤或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设通常所用的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注射液和蝮蛇抗栓酶治疗40例为对照组;设通常所用方法加自制中药溶栓液口服治疗60例为治疗组,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0%,总有效率98.33%;对照组治愈率45%,总有效率87.5%,两者显著差异(P<

0.05)。血液流变学和甲皱微循环检测显示,治疗组能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粘滞性和聚集性,与对照组

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治疗组方法具有良好的活血祛瘀、消栓通脉、利湿消肿、扶正祛邪之功效,无副作用,是治疗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 外伤;深静脉血栓;溶栓液

[中图分类号] R543.6 R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205(2007)04-0006-03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Thrombosis on Deep Vein of Lower Limb

SU N J ianhang1

L inyi Ho spita l of T raditio nal Chine se M edicine,Shandong Pro vince,Linyi276002,China

A bstract Objective:T o appro ach the remarkably effective method fo r trea ting thrombo sis on deep vein of lo we r limb after

trauma or operatio n.Methods:F or ty cases in the co ntrol g roup w ere treated by commo nly used intrave nous drip of low-molecula r dex tra n,added Salv iae M iltio rrhizae injection and Ag kistro do n haly s anti-thr ombotic enzyme.Sixty cases in the co nt rol gr oup w ere treated by the commo nly used method plus o ral administration o f thro mbo ly tic liquid,self-pre-pared fro m Chinese drugs.Results:T he cur a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 roup w as70%,and the to tal effective r ate w as98.

33%.T the curativ e rate of the co nt rol g ro up wa s45%,and the to tal effective ra te w as87.5%.T her e w as significant diffe rence between the se tw o g ro ups(P<0.05).F ro m the chang es of hemorheolog ical indexe s and nail fold micro circula-tion,it was found that the decrease in v iscosity and ag greg atio n of bloo d in the treatment g ro up w as mo re o bv io us than tha t in co ntrol g ro up(P<0.01).Conclusion:T he therapeutic method used in the treatment g ro up is a go od o ne fo r trea ting po st-traumatic thro mbo sis in deep vein of low er limb.

Key words:T rauma;O pe ratio n;T hro mbo sis in deep vein of low er limb;T hr omboly tic liquid

创伤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创伤外科是一个不常见的并发症,常被忽略,治疗效果不理想。自1993年3月~2005年12月,我们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上加用自制中药溶栓液口服为治疗组和传统的治疗法为对照组,进行临床治疗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获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100例患者,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

诊断标准: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87年修订标准为诊断标准[1]。

治疗组: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45.6岁;病程5d~40个月,平均38.43d。发病诱因:股骨干骨折闭合整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9例,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3例,人工全髋关节植换术13例,下肢大面积软组织挫伤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骨牵引2例,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3例,股骨颈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24例。发病部位:左下肢36例,右下肢19例,双下肢5例。临床分型:中央型9例,周围型16例,混合型35例。实验室检查:血液呈高纤、高凝46例,血脂偏高16例,血沉增快43例,W BC计数及中性分类增高6例。甲皱微循环检查示管袢形态异常,血液流态缓慢,管袢周围渗出明显。超声多普勒检查患肢深静脉闭塞或回流不畅。

对照组:40例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7~70岁,平均43.8岁;病程3d~38个月,平均36.8d。发病诱因:股骨干骨折闭合整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6例,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2例,人工全髋关节植换术9例,下肢大面积软组织挫伤12例,股骨颈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6例,胫腓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骨牵引后石膏外固定4例。发病部位:左下肢25例,右下肢11例,双下肢4例。临床分型:中央型6例,周围型11例,混合型23例。实验室检查:血液呈高纤、高凝30例,血脂偏高10例,血沉增快28例,WBC计数及中性分类增高8例。甲皱微循环及超声普勒检查结果同治疗组。两组一般资料分别经统计学处理(P>0.05)。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注射液500ml加入蝮蛇抗栓酶1.0单位(吉林辉南生物化学治药厂生产),和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上海第一制药厂生产),静脉滴注,每日1次.如有发烧(38.5℃以上),血象增高,酌情应用抗生素。治疗15d为1疗程,间隔5d,再进行下一个疗程,一般3个疗程以上。用药期间每周检查血小板计数1次,低于80×109/L或出血倾向者,停用蝮蛇抗栓酶,恢复后再用。

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溶栓液(丹参30g,玄

6Chinese J Trad M ed Traum&Orthop,April2007,Vol15,No4

1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 临沂,276002)

参30g,当归20g,红花15g,水蛭10g,元胡12g,黄芪15g,苍术10g,黄柏15g,川牛膝10g,参三七3g)每日1剂,水煎500 ml,分3次内服。药渣再煎汤熏洗、热敷患肢,每日1~2次,每次30min。随症化裁:湿热重者重用黄柏,加金银花、防己、土茯苓等;瘀血重者加虻虫、土鳖虫;痰瘀互结者加瓦楞子、白芥子;气虚者重用黄芪,加党参、白术;血虚者重用当归,加熟地黄、鸡血藤;阳虚水肿者加桂枝、附子。

3 治疗结果

参照198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修订标准[1]。经3个疗程以上治疗,1~2年后,经门诊、走访、信访调查,治疗组临床治愈率70%,总有效率98.33%;对照组临床治愈率45%,总有效率87.5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见表1。病程与疗效的关系统计提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疗效越好,见表2。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差异较大,见表3。随机抽取治疗组18例,对照组12例行甲皱微循环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指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4。治疗到第3个疗程时,两组各有1例患者血小板降至80×109/L,停用蝮蛇抗栓酶1周后血小板恢复正常。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临床治愈显效进步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6042116198.33

对照组401898587.50

注: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相比,P<0.05

表2 两组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病程

治疗组(例)

临床治愈显效进步无效合计

对照组(例)

临床治愈显效进步无效合计

15d以内8000841106 16~30d112001362109 1~3个月1141016532111 3~12个月1043017323210 12个月以上2121601124合计421161601898540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x±s)

项目

治疗组

治疗前治疗后

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

全血粘度(m pa·s)6.68±1.024.36±0.736.53±1.105.23±1.03血浆粘度(m pa·s)2.80±0.302.10±0.202.60±0.022.46±0.11血小板聚集率(%)38.00±6.8231.00±7.2037.00±6.8234.00±5.60纤维蛋白原(g/L)5.26±1.253.82±1.055.31±1.604.50±1.40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变化(x±s)

观察指标

治疗组

治疗前治疗后

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

管袢形态积分1.66±0.531.43±0.601.70±0.581.60±0.60血液流态积分1.95±0.111.16±0.361.89±0.201.53±0.26袢周状态积分1.68±0.670.86±0.381.71±0.581.50±0.68综合积分4.83±1.203.16±0.064.90±1.104.68±0.96 注:表3、4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1,提示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下肢外伤和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不常见,由于外伤(如髋、股骨部的骨折,软组织挫伤,术中对血管及其附近组织操作粗暴)后病人的下肢功能活动不够及病人卧床位置不适宜和长期卧床等原因,造成的肢体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增高,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祖国医学把下肢深静脉血栓列为“股肿”范畴[2],常因瘀血阻于阴脉,营血运行受阻,水津外溢,湿邪下注,湿瘀互结,脉络痹阻而致。与古文献中“瘀血流注”的早期症候和“脉痹”、“肢肿”、“恶脉”的某些症候相似,治疗以活血化瘀与利湿并举[3]。但血瘀日久,易致血虚,或血虚体弱者,治当活血养血,祛瘀通脉。《景岳全书》指出,“血有虚而滞者,宜补之活之”。《血证论》曰“不补血而祛瘀,瘀又安能尽去哉”。由于气与血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活血化瘀治疗本病时,配合适当的益气药能显著提高活

7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年4月第15卷第4期

血化瘀的疗效。

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以瘀血阻滞为主的病理基础,早期以实为主,兼夹湿邪,后期虚实夹杂,兼气血虚弱、寒湿凝聚的病理特点,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出发,以活血祛瘀,消栓通脉为主,灵活配合利湿、补养气血、温阳利水等法,组成溶栓液水煎内服及药渣熏洗、热敷患肢,配合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和蝮蛇抗栓酶治疗本病,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治疗法(P<0.05)。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显示,本疗法能有效地改善血流变状态,降低血液粘滞性和聚集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甲皱微循环检查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管袢形态积分、血液流态积分、袢周状态积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别(P<0.01),优于对照组。从治疗中可见,活血化瘀、消栓通脉可以从根本上益于利湿消肿,肢体肿胀消退,又有利于消栓通脉,恢复肢体的血液循环,两者相辅相成。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和蝮蛇抗栓酶虽可扩血容、降粘和溶栓,但作用不明显,因没有直接利湿消肿的作用,根据气血关系,又无益气功效。而溶栓液的配伍:当归、红花、水蛭、丹参、玄参、元胡等活血祛瘀(药理研究证实均有抗凝、降粘、溶栓,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苍术、黄柏、牛膝等利湿消肿。重用黄芪,一则益气以助血行,有利于活血祛瘀;二则气旺生血,配当归为补血汤,使气血旺盛,寓扶正固本之意;三则气旺胜湿,配苍术健脾利湿,以利湿邪祛除,一举多得。《中华药海》引《本经疏注》曰:“黄芪,直入中土而行三焦,故能补中气……黄芪浚三焦气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以源清流自洁也。”药理研究证实,黄芪有降低血管阻力,扩张周围血管,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4]。牛膝利湿又逐瘀,通络下行,引诸药直达病所。诸药相伍,内服、外熏洗,与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蝮蛇抗栓酶发挥协和作用,共成活血祛瘀、溶栓通脉、利湿消肿、扶正祛邪之功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该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该病因病位不同,症状及体征各异,以致误诊、误治或失治。尤其是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病变范围小,症状与体征均不明显,常由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向上蔓延发展为混合型时才被发现,而失去早期治疗的良好时机。本组混合型病例,多由周围型蔓延而致,实际发病期与症状期不符,因此临证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和超声多普勒检查,必要时行血管造影检查。从病程与疗效关系表可以看出,治疗效果与病程有明显关系,诊治越早疗效越好。晚期患者治愈率低。现在创伤病人的增加,该病的发病率随之增加,但报道甚少。作者认为,应在临床上提高认识,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血管疾病诊断及

疗效标准[J].临床荟萃,1990(增刊):2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1994:54.

[3] 尚德俊,王嘉桔.中西医结合实用周围血管疾病学[M].海口:南

海出版公司,1995:43,238.

[4] 冉先德.中华药海[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3:1702.

(收稿日期:2006—10—07)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1中心医院药械科(武汉,430010)·个案报道·

口服双氯芬酸钠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报道

徐艳1 冯蕾1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钠片;肾功能衰竭;急性;药物反应;不良性

[中图分类号] R684.3 R692.5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005-0205(2007)04-0008-01

患者,女,54岁,因“右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半月”,于2007年3月5日就诊。拍右膝关节正侧位片提示:轻度骨质增生,诊断为“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无高血压、肾炎等病史。予双氯芬酸钠片25mg口服,嘱每日3次,饭后服用,服药第二天晨起(共服药50mg)患者出现少尿症状。于07年3月7日下午再次就诊时,服药后已近24小时总尿量不足300ml。急查血生化示:钾5.8mmo l/L,肌酐494.3μmol/L,尿素氮23.7mmol/L,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在对症、支持等治疗的基础上行血液透析治疗,5天后尿量逐渐增多,血生化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因患者既往无引起肾功衰的基础病史,治疗期间亦未使用其他药物,故判定其急性肾功能衰竭系由口服双氯芬酸钠片所致。

双氯芬酸为灭酸类化合物,是苯基乙酸衍生物,通过抑制炎症渗出并抑制炎症局部组织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减轻炎症递质致炎致痛的增敏作用,产生强效消炎镇痛作用。因其消炎镇痛作用较阿司匹林强数十倍,且个体差异小、不良反应轻微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个别可出现皮疹、瘙痒、水肿、眩晕、黄疸等,一般均可自行消失,文献中尚未见有该药引起严重肾功能损害的报道。本例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在服用双氯芬酸钠片后24小内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能与个体对药物的异常反应有关,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一定要警惕少见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收稿日期:2007—01—21)

8Chinese J Trad M ed Traum&Orthop,April2007,Vol15,No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 从非手术疗法的护理、手术疗法的护理、对长期卧床病人采取的预防措施几个方面。精心护理,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实践充分证明护理的重要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致残,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静脉注射刺激性溶液造成静脉内膜损伤。长期卧床、术中、术后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使静脉血流滞缓,以及烧伤、创伤及手术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其临床表现有4大主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 治疗: 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来消融血栓。手术疗法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主要采用球囊导管取栓术。 1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四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 ①绝对卧床——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如进食、大小便等,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及按摩挤压肿胀的肢体等。这些行为均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 ②抬高患肢——是为了增加静脉回流,应用患肢抬高架,由专业护士指导使用,使用方便,效果显著。 (2)药物治疗观察:非手术疗法应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它们的共同副作用都是出血,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注射点青紫、鼻衄、齿衄、尿血,黑便 等。注射部位一般选取腹壁皮下注射。 (3)病情观察: ①观察并记录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及患肢皮温、色泽、动脉搏动的情况。如出现异 常,及时通知医生。 ②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的变化,并和健肢比较,列表判断疗效一目 了然。 ③肺动脉栓塞的发现及处理:肺动脉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急,死亡率高,因此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上海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张强访谈录记者:张教授您好!从您的学生们和很多医学同行的口中得知,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血管外科专家。张强: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愿意做一名病人喜欢的医生而已。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自己身心也会得到愉悦。记者: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今天想占用您的一点时间,给大家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话题好吗?张强:没问题。我最愿意和大家聊医学上的东西。记者: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北京的某位教授在腰椎手术后出现意外死亡的话题引发了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重视。据说,这位教授是因为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流到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而离开人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一回事呢?张强:我也在一直在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悲剧给广大医务人员敲了警钟: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患了下肢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他抱怨每家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说法都不一样,令人无所适从。请问张教

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近几年的事情。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哪些认识方面的差异呢?张强: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记者: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张强:非常重要。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记者:那怎么样可以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张强: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 疗方案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上海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张强访谈录记者:张教授您好!从您的学生们和很多医学同行的口中得知,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血管外科专家。张强: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愿意做一名病人喜欢的医生而已。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自己身心也会得到愉悦。记者: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今天想占用您的一点时间,给大家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话题好吗张强:没问题。我最愿意和大家聊医学上的东西。记者: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北京的某位教授在腰椎手术后出现意外死亡的话题引发了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重视。据说,这位教授是因为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流到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而离开人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一回事呢张强:我也在一直在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悲剧给广大医务人员敲了警钟: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患了下肢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他抱怨每家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说法都不一样,令人无所适从。请问张教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

近几年的事情。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哪些认识方面的差异呢张强: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记者: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张强:非常重要。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记者:那怎么样可以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张强: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医学上称为Homan征)。这是因为静脉血栓形成时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缘故,同样道理,大腿根部压痛往往提示股静脉血栓形成。当然,一旦有怀疑深静脉血栓,就尽早检测血液D2聚体,B超探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健康宣教 一、定义 深静脉血栓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二、临床表现 患肢早期出现疼痛、肿胀、皮肤青紫,浅静脉栓塞时沿受损静脉可摸到一条有压痛的条索状物;后期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休克及肢体静脉性坏疽(溃烂、坏死);急性期随时可能会由于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发生肺栓塞,严重时导致猝死。 三、致病因素 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 四、观察评估 1、患肢肿胀、皮温情况 2、患者主诉疼痛情况 3、定期测量患肢周径(与健侧肢体相对比) 五、预防措施 1. 加强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教 (1)讲解发生此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警惕性; (2)讲解此病常见的症状,告知病人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护士; (3)劝其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4)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的活动方法。

2. 抬高下肢,早期活动 对大手术后的病人,应拾高下肢20~30°,下肢远端高于近端,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破,影响静脉回流。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h就应开始做下肢抬高训练。不能下床者,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作踝关节的跖屈、背伸运动,内、外翻转运动,足踝做“环转”运动。不能活动者,由护士或家属被动向心性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3、鼓励病人深呼吸及咳嗽。 对多种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或高凝状态的病人,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增加活动量。 4. 机械预防 可采用下肢加压泵治疗或使用弹力袜。下肢加压泵治疗是对套在肢体末端的袖套充气和放气来促进血液流动和深静脉回流至心脏。弹力袜是通过外部压力作用于静脉管壁,来增加血液流速和促进血液回流,它能提供不同程度的外部压力。 5. 药物预防 口服利伐沙班10mg,每日1次。如伤口已止血,首次用药时间应于手术后6-10小时之间进行。治疗疗程长短依据每个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而定。低分子肝素钠也是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首选药物。使用剂量为3000~5000U,皮下注射1日1次,连续7天。应用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对深静脉血拴形成高危病人,口服阿司匹林也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 二、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 (1)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是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常见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所引起。因病变范围小,未累及下肢主干静脉,症状表现往往不明显,病人仅有轻微小腿胀痛、肿胀。 (2)腘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腘静脉及其以下主干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并不少见。无任何发病诱因,病人突然出现小腿剧烈胀痛,难以忍受不能行走;小腿广泛肿胀,紧硬饱满,呈弥漫光亮,压痛明显,拒按,手不可触及。全身反应不明显,可有低热。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发病急剧,突然发生髂凹部、大腿内侧(股三角区)明显胀痛,或下肢广泛性胀痛,随后迅速出现整个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粗肿,同时伴有下肢浅静脉怒张、曲张;由于皮肤毛细血管(细小静脉)扩张,皮肤上出现广泛蓝色微细的网络(网络瘀血)。因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在股三角区常可扪及股静脉呈硬索条状,有压痛。整个下肢饱满紧韧感,尤其是小腿更明显,压痛,Homans征阳性。血栓向远侧逆行扩展而累及全下肢,发生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有轻度全身反应,发热不超过38.5℃。 3、股青肿的症状股青肿是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的严重类型,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而完全阻塞,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严重障碍,同时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瘀血和缺

血同时并存)。但临床上很罕见。股青肿发病急骤,患肢剧烈胀痛,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伴有瘀斑、水泡、肢体发凉,股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消失。而且全身反应严重,发热39℃以上。由于大量的血浆、组织液贮留在患肢,引起。同时,可以发生静脉性肢体坏疽,并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导致死亡。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焦虑与患病后心理压力所致有关 2、疼痛与静脉回流受阻有关 3、便秘与长期卧床、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肺栓塞与血栓脱落有关 出血与应用抗凝药物有关 四、观察重点 1、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及配合治疗的态度。 2、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 3、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慌、气短、呼吸急促等肺栓塞症状。 4、密切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及监测凝血机制。 五、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患者常因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床活动、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有条件时请治愈者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疼痛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2)对于

(完整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一、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1、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不少于3次/d;在病情允许时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 2、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如穿弹力袜等 3、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 4、保持心情舒畅,防止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二、防止静脉内膜损伤(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 1、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静脉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血管的损害 2、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 3、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 4、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必须注射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或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5、持续静脉滴注不宜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 6、使用造影剂的患者,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患肢温度、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病人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三、防止血液高凝状态 1、术后进行静脉穿刺发现回血差或采血后出现血液过快凝集现象时,提示有高凝状态的倾向,建议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 2、静脉补液:由于术前及术后禁食水、呕吐、大量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黏稠,需遵医嘱保证给予病人补充足够的液体,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浓缩 3、选择清淡低脂食品,多食含维生素较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蘑菇、芹菜、海带、黑木耳等,这些食品均含有丰富的吡嗪,有利于稀释血液,改变血液黏稠度;每日饮水量>1500ml,保证足够的液体量,防止血液浓缩。必要时用开塞露、芦荟胶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4、药物预防:低分子量肝素(LMWH)每日一次皮下给药;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包括各种引流管的引流量,以及有无手术切口的血肿、出血及皮肤青紫淤斑,齿龈出血、鼻出血和注射部位出血,尤其要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女性患者应特别注意有无阴道出血;同时各种注射完毕后,要延长按压时间,确定止血后松开 四、其它 1、密切观察: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重视病人主诉,若病人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胀痛感,应警戒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如有改变应及时通知医师 2、戒烟:由于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故应告知病人及时戒烟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强访谈录记者:教授您好!从您的学生们和很多医学同行的口中得知,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血管外科专家。强: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愿意做一名病人喜欢的医生而已。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自己身心也会得到愉悦。记者: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今天想占用您的一点时间,给大家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话题好吗?强:没问题。我最愿意和大家聊医学上的东西。记者: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的某位教授在腰椎手术后出现意外死亡的话题引发了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重视。据说,这位教授是因为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流到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而离开人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一回事呢?强:我也在一直在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悲剧给广大医务人员敲了警钟: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患了下肢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他抱怨每家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说法都不一样,令人无所适从。请问教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近几年的事情。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哪些认识方面的差异呢?强: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记者: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强:非常重要。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记者:那怎么样可以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强: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挤压小腿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孙延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护师 王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 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三)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护理人员在采取DVT预防措施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三联征的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试题: 1.如何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三病区李娜王辉崔雨 【摘要】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360例脑出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80例和对照组180例,研究组患者在脑出血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下肢进行物理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在脑出血术后只按常规护理方法,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7%,而对照组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8%,两组比较,X2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操作简单易掌握,为有效的降低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围手术期风险,促进患者康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周围血管疾病之一,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使患者下肢活动受限,常出现患者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处于废并状态,甚至可因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9%-50%,肺栓塞发生率为1.50%-5.00%【1】。因此,如何预防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尤显重要。及早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可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且使用简捷、经济、有效。我们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共360例,均是2011年至2015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出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80例和对照组18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手术方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方法 1.21 具体实施方法研究组:在患者术后日常护理常规的基础上,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进行早期干预,使用前排除患者已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仪性能完好,并告知患者使用目的、方法、用时感受及注意事项。患者平卧,将患者下肢置于压力带中拉锁固定,松紧度以腿套和患者皮肤之间能放如两手指为宜,充气末腿套压力设为45mmHg,从脚踝部开始充气至大腿再逐渐放气,循环进行,每日2次,每次30分钟。使用期间,加强巡视,观察患者双下肢血运情况。对照组:患者未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而采用术后常规护理。 1.22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2】①下肢周径测量:用软尺分别测量健侧肢体及患侧肢体,并比较两侧肢体膝下15cm处的周径。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可显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LEDVT)病变主干静脉管径增宽、关闭增厚、内膜粗糙、管腔狭窄或闭塞、管腔内无血流信号等。 1.23 临床观察患者患肢肿胀、疼痛,浅表静脉曲张,皮肤颜色改变,色素沉着,皮温增高,软组织张力增高,出现Homans征和Neuhof征。 2 结果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1 / 6 第九节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定义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病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病理生理 典型的血栓包括: 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1腋静脉血栓: 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

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 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 2.xx、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2 / 6 2.1上腔静脉血栓: 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发疾病的症状。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 2.2下腔静脉血栓: 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扩张。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1中央型: 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体温上升。 3.2周围型: 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表现为大腿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3.3混合型: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 孙延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护师 王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 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三)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护理人员在采取DVT预防措施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三联征的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试题: 1.如何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护理。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编者按】2008年3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发布了第1版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指南,对规范我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出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技术,为适应学术发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对第1版进行了更新和修订,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水平。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DVT常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者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为提高我国的DVT诊治水平,指导各级医院的DVT诊治工作,特制订本指南。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表1)。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股青肿是下肢DVT 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PTS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 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MRI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5.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导语: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常常会影响我们的正常出行。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该怎么治疗,今天借助这个机会,小编就 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常常会影响我们的正常出行。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该怎么治疗,今天借助这个机会,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讲讲该怎么治疗。一起来看吧。 介入支架治疗的效果差,通畅率低。手术架桥或转流的效果同样很差,且存在手术风险。中医中药治疗仍缺乏循证医学的支持。因此,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控制或缓解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的症状、促进深静脉管腔再通。如果B超复查发现下肢深静脉已经完全再通,这时还必须做CT了解髂静脉通畅情况,如果髂静脉也排除闭塞狭窄,病人又有小腿溃疡的情况下,则可以做下肢浅静脉和交通支离断手术。仅仅存在下肢水肿或小腿色素沉着的情况,一般采用保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如果没有再通,该如何治疗下肢深静脉压力梯度变化是从上至下逐步增加的,而压力治疗就是通过消除这种压力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压力治疗方法分为,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带压力梯度的弹力袜。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的效果优于弹力袜。 每天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两次,每次15分钟以上,气泵压迫治疗后穿戴压力中级以上的弹力袜。口服爱脉朗一天一次,每次两片。有急性血栓形成的病人需要使用肝素和华法林,行抗凝治疗。每6个月复查深静脉B超了解再通情况,一年后复查髂静脉CT。 以上就是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当多注意自己的身体保健事项。如果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异样的状况,还是应该及时前往医院就医。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 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极高。由于手术相关的DVT 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因此,了解DVT 的相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 的警觉,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 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 一围手术期患者DVT 的发生机制 要预防DVT, 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 3 个重要因素。 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 抗凝因子川(AT川)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活性抵抗、V因 子和R5.6Q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 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 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炎性肠病。 评价术中术后DVT 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 史和继发诱因。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等。根据上述因素,可将DVT 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 二DVT 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 1. 手术前: 术前准备常嘱病人禁食、禁水、洗肠并行胃肠减压。如补水不足常致病人 处于“脱水”、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2. 手术中: (1)病人卧床、下肢制动(捆扎,压迫静脉)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 慢、郁滞,组织缺血并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和纤维蛋白溶 解,致局部静脉血栓形成。卧床、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退,加之捆扎,甚至压迫后,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DVT。 (2)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减少、郁滞。 (3)术中使用牵引器、压迫,术中器械直接损伤,甚至是手术时误伤、误切、误扎静脉,静脉阻塞、静脉外伤或者是静脉管壁和内膜损伤,均可激活凝 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四界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1995年,福建三明)讨论修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 (一)急性期: (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2)患肢广泛性肿胀。 (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 (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 (5)Homans征阳性。 (二)慢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慢性期具有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和后期静脉血液逆流,浅静脉怒张或曲张,活动后肢体凹陷性肿胀、胀痛,出现营养障碍改变;皮肤色素沉着,瘀血性皮炎,瘀血性溃疡等。 结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超声多普勒、静脉血流图和静脉造影等,可以确诊。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汤剂 1、血瘀湿热型

病变在髂股静脉时,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皮色苍白或紫绀,扪之灼热;舌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涩数。病变在小腿深静脉时,腓肠肌胀痛,触痛,胫踝肿胀,行走困难,可伴低热。 辨证分析:久坐卧制动,或手术、外伤损伤,气血瘀滞,湿热乘虚入侵,则肢体肿胀疼痛,固定不移;瘀久化热,则发热:舌暗或有瘀斑、脉涩而数为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清热利湿。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三妙散加减。 2、血瘀气虚型 患肢肿胀,日久不消,按之木硬而无明显凹陷,沉重麻木,皮肤发紫或苍白,青筋显露;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辨证分析:病程日久,耗伤气血,气血瘀滞,故患肢肿胀日久不消,青筋显露;气血瘀滞,肌肤失养,则患肢麻木,按之木硬;气血亏虚则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皆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活血益气通阳。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选择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 三、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 治疗规范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 一、概述 DV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疾病,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T和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LEDVT如在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 (一)LEDVT的病理分型 1、周围型:股浅静脉下段以下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2、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重症LEDVT: 1、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 2、股白肿:伴动脉痉挛持续存在。 (二)LEDVT的临床分期 1、早期: (1)急性期:发病后7天以内; (2)亚急性期:发病第8天至30天; 2、慢性期:发病30天以后; 3、后遗症期:出现PTS症状; 4、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 1960年Greenfield开始在X线透视下采用静脉切开后导管抽吸血栓。1984年Sniderman开始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术,成为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首创。目前,介入治疗LEDVT的方法主要有:介入性溶栓治疗,介入性血栓清除术,深静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 对LEDVT实施介入治疗宜从安全性、时效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等四方面考虑。①安全性:在对长段急性血栓作介入治疗前置入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采用机械性血栓清除、介入性药物溶栓,可明显降低抗凝剂和溶栓剂的用量,减少内脏出血并发症。②时效性:急性LEDVT一旦明确诊断,宜尽快作介入处理,以缩短病程,提高管腔完全再通比率,避免或减少静脉瓣膜粘连,降低瓣膜功能不全、血栓复发的发生率,尽量阻止病程进入慢性期和后遗症期。③综合性:常采用几种介入方法综合治疗深静脉血栓,如对急性血栓在介入性药物溶栓的基础上,可采用导管抽吸、机械消融等介入性血栓清除;对伴有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或伴有髂静脉闭塞的LEDVT者,可结合使用PTA和支架植入术,以迅速恢复血流,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④长期性:在综合性介入治疗后,宜继续抗凝6个月以上,定期随访、复查,以减少LEDVT的复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