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弘扬广西精神 促进广西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

弘扬广西精神 促进广西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

弘扬广西精神促进广西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

作者:李建平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年第11期

2011年11月,郭声琨书记在广西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炼概括出了十六字的广西精神——“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广西精神,是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广西的具体表现,是广西各族人民用几千年的历史所熔铸成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当前,站在21世纪现代风帆下奋力远航的广西人民,正在开展着建设西部经济强区、民族文化强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区的的伟大事业。进一步弘扬广西精神,将给我们的事业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我们对此高度重视,我们正在努力践行广西精神。

一、弘扬广西精神,提振广西文化自信

广西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物产丰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和睦相处,合作交融、团结互助,形成了一种和谐安宁的生存状态与生态环境;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为维护祖国的安全和边疆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独特的奉献,磨炼出了开放包容的内在素质,并始终如一地以创新争先的作风与劲头,推动着广西的进步与繁荣。广西人民在八桂大地上,创造了稻作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山水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学术文化、艺术文化以及以广西精神为标志的精神文化。八桂子弟侬志高、瓦氏夫人、袁崇焕、陈宏谋、冯子材、刘永福、韦拔群、李宗仁、李济深、梁漱溟、王力、李宁等杰出人物,是广西精神的重要创造者和代表性人物。千百年来,广西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伟大的贡献,其业绩和精神,辉映山川,永载史册。

广西精神,是广西文化的精髓,是广西人民的形象标志。弘扬广西精神,让我们回顾自身发展的历史,感悟广西人民的内在美德与强悍能力,惊叹先辈光辉业绩之伟大,从而强化了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提振起我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激发了我们奋发上进,传承荣光,开拓新世纪伟大事业的豪情,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二、弘扬广西精神,提升广西文化创新力

弘扬广西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践行广西精神活动,对于提升广西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强化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其中,通过弘扬广西精神,提升广西文化创新力是推动广西跨越发展的关键一环。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要“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

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段论述充分说明,激发文化创新力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文化创新力基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生,文化创新需要先进文化理论引导,文化创新与人才的聚集和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密切相关,文化创新的成果造福于全体人民大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是提升文化创新力的基础;贯彻科学发展观、弘扬广西精神是激活文化创新力的动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推进文化改革,扶植创意产业,壮大文化产业,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是激活文化创新力的举措;增强广西文化凝聚力、影响力、竞争力和文化产业实力,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激活文化创新力的目标。

三、推动广西文化创新的主要着力点

以弘扬广西精神为动力,推动广西文化创新的主要着力点有以下一些:

一是大力推进文学艺术精品生产展示广西文化高度和文化新形象。文艺精品代表文化高度,展示文化形象。广西在文艺精品的创造上取得许多成就,在标注广西文化高度、展示广西文化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如以大型舞台艺术作品《八桂大歌》、《妈勒访天边》、《大儒还乡》、《天上恋曲》、《碧海丝路》为代表的舞台艺术成就;以作家东西、鬼子等为代表的广西作家连续两届获得鲁迅文学奖为标志的文学成就;以广西电影集团的《冰雪同行》、《碧罗雪山》等影片为标志的电影艺术成就;以漓江画派为代表的美术创新艺术成就;以接力出版社文艺精品图书连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综合实力为标志的出版成就;以《印象·刘三姐》创造的大型实景演艺成就,等等。这些文艺精品与文化艺术成就,包含深邃的文化内涵,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实践已经证明,大力推进文艺精品生产,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广西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进程中,应该进一步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扶持原创性作品,提倡艺术创新,着力打造一批代表广西形象、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杂技、广播、影视、动漫等文化艺术精品,展示广西文化新高度、新形象。

二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焕发民族思维创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的重要工具,是人生的导向,是事业发展的根基。文化研究和社会实践表明,文化软实力中最重要的是思想力、创造力。思想强则文化强。哲学社会科学在其间发挥重要作用。文化创新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作支撑,社会实践中的文化创新也得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升华,才能成为稳定的强大的文化力。一个缺乏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引导的民族,是没有生机、没有希望的民族。广西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不断强化文化创新力,强化思维创新。通过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焕发民族创新力,充分发挥其作为党委政府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库作用,使其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全社会提供智力支撑。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及服饰文化 内容摘要: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有众多少数民族,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优势。多元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保持活力的良好催化剂,文化的多元,有利于民众活跃思想,提高创新能力,活跃文化生活。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它来源于生活,人们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编成歌曲,吟唱出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广西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是一种文化,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中装饰物在服饰文化中显出夺目耀眼的光辉,它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是少数民族人民身上美丽的风景,同时又蕴含了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历史积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体会其中的文化精髓,将其发扬光大,让其永存。本文将以广西壮族、苗族、瑶族和侗族的民歌及服饰来浅析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并就如何保护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提出初浅的见解。 关键词:民歌服饰少数民族文化 一、民歌 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在广西经久不衰,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人们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鄙权势的价值观。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歌之中。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等也非常丰富。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 (一)壮族民歌。 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民歌、学唱民歌,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民歌中了解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学习和体验本民族的祖先布洛陀这位“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和“歌仙”刘三姐的斗争意志和生存智慧,而且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本身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善于体验生存意志和情感,善于享受生命快乐的一种智慧。对于世代生活在壮乡的人们来说,民歌氛围给了民众很好的文化体验

壮族的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四年级第五单元第九课《壮族的传统文化》 教材名称: 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试用)民族团结教育教材 授课年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壮族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文学、壮族民歌、壮族舞蹈、壮剧的来源、类别和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模仿演唱和舞蹈、搜集有关民族资料等教学体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概括、感受壮族传统文化美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壮族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和劳动及其类别、特点。 教学方法:体验教学法、活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背景:师生共同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的优势使四年级的学生对壮族的各种风俗习惯已有一些了解。但由于地方、学校宣传壮族传统文化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生活实践还不够,因此学生对壮族传统文化还不是很了解。本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收集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实践和讲授相结合,激发学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设计思路: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壮族民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壮族音乐美中进入学习。) 1.提问:你是什么民族 2.教师演唱《山歌好比春江水》。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民族的歌曲吗(壮族)原唱者是谁(刘三姐)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民族团结课,请同学们和老师跟随刘三姐的歌声,一起了解壮族的传统文化。 二、了解壮族传统文化 (一)壮族神话故事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和老师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壮族传统文化之一:神话故事。) 1.提问:同学们知道刘三姐的故事吗 2.老师讲民间文学中的刘三姐的神话故事。 (二)壮族民歌 (设计思路:通过师生观看民歌视频、演唱民歌、朗读歌词、讨论描述等,使学生了解壮族喜欢在各种场合表达情感,初步了解壮族民歌的分类,感受歌圩热闹的场景。) 1.欣赏:视频《只有山歌敬亲人》 ⑴老师:刘三姐被誉为“歌仙”,可见壮族人对民歌是多么地热

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政治)时政热点专题--文化自信、传承创新

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政治)时政热点专题 ------文化自信传承创新 热点链接: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祈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发展先进文化 ②民族文化的力量 ③增强文化认同感 ●实施文化传承工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强调,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戏曲进校园 201 8年学校美育工作将加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除此之外,国学、书法等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文艺节目异彩纷呈 岁末年初,各大电视台打造的文化类节目尤其抢眼:2016年1 2月3 1日播出的《见字如面》通过书信展现历史;春节期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的千年“诗心”;2017年2月1 8日开播的《朗读者》,则通过朗读精美的文字,用平实的情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进而传播精神、展现人生。 【问题设计】 1.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有什么重要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2)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安全、增强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请就如何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经典诵读活动;举办国学讲堂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宣传和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3.传承和法治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Word版

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青海文化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发展文化的基础良好。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青海要着力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名省。 提高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名省的重大意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提高文化自觉,关键是要全面认识文化发展对于国家、民族及青海的重大意义。 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历史大势。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军的号角,这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 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层次是文化的竞争。只有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我国文化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党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对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 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只有引领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基础日益坚实的关键时刻,作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部署,这是对未来趋势的科学判断。 青海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的西部欠发达省份,提高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名省建设,尤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是推进青海发展的应有之义。文化产业已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目前,北京等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了10%,而青海仅为1.66%。文化产业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能增加就业、拉动内需,又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是提升青海形象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大美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但“大美”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之美、生态环境之美上,对文化方面的内涵美挖掘运用不够。尤其是青海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没有充分挖掘。要进一步提升“大美青海”文化品牌形象,深入挖掘其人文精神、文化气派和文明底蕴,赋予其更深更广更多的内涵。 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是造福青海各族人民的内在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近年来,青海文化消费已经进入持续增长阶段,但在全国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省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设施普遍匮乏,基础条件差。要准确把握青海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努力满足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强烈愿望。

申论范文:重建文化自信不能吃老本

申论范文:重建文化自信不能吃老本曾几何时,中华文化有如一丝耀眼的曙光,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蛮荒大地,从此便一直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前沿,引领着人类文化的进步和繁荣,形成了自信积极的文化自信心。然而自鸦片战争以降,在西方军事、科技、经济和文化猛烈冲击之下,中华文化逐渐丧失了自信心,不断地徘徊在盲目自大和妄自菲薄的怪圈里。 重建文化自信,不能靠吃老本,而必须依靠创新。我国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也有着可与日月争辉、能同天地齐寿的文化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与革新的事物,是不断适应新环境、满足新要求、解决新问题的精神产品。没有创新的文化,必有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气。而行尸走肉的文化是不可能催生积极自信的文化品格的。可见,创新是文化自信的生命线。 重建文化自信,必须培养顶级文化创新队伍。胡锦涛同志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所以,人才也是文化不断创新与永续发展的“永动机”。受体制机制和其它因素的影响,我国文化人才队伍还面临着观念落后和创新乏力的问题,山寨、模仿和抄袭成为文化发展的一大顽疾。直接导致文化产品严重脱离社会实际、滞后群众需要、落后世界潮流,创造出了大量缺乏创意和生命力的垃圾文化。足见,缺乏创新人才已是重建文化自信的拦路虎。 重建文化自信,必须切实保障文化知识产权。市场化运作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占领世界市场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和推进文化创新重要的制度保障。而保护知识产权,则是市场化运作的关键。我国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大量的山寨、抄袭、剽窃和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现象;由于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不够健全,文化工作者在侵权面前,也面临着维权难的问题,产生了“创新成本高、盗版成本低;创新收益低、盗版收益高”的利益怪圈,打击了文化工作者们文化创新的热情。 重建文化自信,必须实施传统文化再造工程。我国的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鲁迅先生教导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除了大量的糟粕成分外,传统文化的面貌陈旧、形式刻板、脱离现实、缺乏魅力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以传统节日为例,我们就面临着洋节日火爆、传统节日冷清的怪现象,归根到底仍然是传统文化未能与时俱进。所以,实施传统文化再造工程,让老文化焕发出新气象也是重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岁岁各不同,文化之花便不能年年总相似。我们必须在创新上狠下功夫,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既要引进国外的顶级文化专家,也要不断输送本土文化人才去国外考察学习;必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严厉打击侵

心得体会: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近日通过集中学习张承良教授《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张谨教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宋音希副教授《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课程模块,参加了现场体验式教学和学员论坛讨论等,本人对新时代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启发了自身对推进新时代文化工作、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一、推动新时代文化工作,首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党的领导在文化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兼顾经济效益;就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文艺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允许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多样发展;就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原则,引进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

时,也注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凝聚中国力量,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 二、推动新时代文化工作,关键在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人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推动新时代文化工作加快发展,关键要建设一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水平高、数量足的文化学者、文学家、艺术家队伍,按照德艺双馨标准选拔和发现人才,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要创新机制,激发这支队伍的创造性,鼓励创作者契合时代、深入生活、深入灵魂搞创作,注重原创性,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要力戒浮躁,走进生活深处,厚积薄发,多出精品;要适应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趋势,创造性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等手段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多样、更便捷的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产品和文化服务。 三、推动新时代文化工作,要深化文化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营造活泼丰富、蓬勃发展的文化工作新局面 一要遵循文化工作规律来管文化,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发展文化产业,扶持文化企业,拓展文化市场。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服务领域,鼓励文化企业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创作精品,抢占市场,如近年热映的动画大片《功夫熊猫》

广西传说典故:广西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

; 广西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要在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注重突出广西民族文化的三大优势:一是发挥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优势。广西民族地域文化绚丽多姿,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如扁担舞、铜鼓舞、绣球舞、芦笙舞等各具特色;民族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如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芦笙节、侗族花炮节、彝族跳弓节、京族唱哈节等各展风采;文化古迹如铜鼓、花山崖壁画、灵渠、真武阁、风雨桥、鼓楼等闻名中外。此外,广西边境文化、旅游文化特色浓郁,凭祥友谊关、桂林山水、北海银滩、乐业天坑等众多人文自然景观和边寨风情文化,都展现了广西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优势,抓好这些民族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广西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重要基础。二是发挥民族文化艺术品牌优势。广西多年来举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山水旅游文化节、北海珍珠文化节、柳州奇石文化节以及孔雀奖少数民族声乐大赛;刘三姐歌圩"等,我们要全力以赴抓好这些品牌活动和工程建设,使之成为西部大开发广西文化建设的大型重点项目,以此提高广西文化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是发挥民族地方戏剧精品优势。广西具有悠久独特的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种,如壮剧、桂剧、彩调剧、邕剧、苗剧、毛南剧等。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挥广西民族戏剧和地方剧种的特色优势,实施民族文化精品战略,积极组织剧作家、艺术家深入实践,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浓郁民族风情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新剧目。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努力实现文化和建设的新跨越。迈入新世纪,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发展先进文化,繁荣广西文化事业,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创新,我们就能在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广西文化建设新跨越的进程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早已经被胡锦涛总书记非常清晰并更加强调地表述为: “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自觉的概念最早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 费先生曾说: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联合在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如同一个人的自信心深入骨髓。 自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借助武力强势进入中国,既带给中华民族深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学习机会相互缠绕和复杂矛盾的交织之间,中华民族获得了巨大的新的发展动力和文化“扩容”机遇。

中国文化也在近代以来的巨大的外力推动中,又一次来到了历史转型的路口。 特别是在经历了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奋争取得胜利后,中国的当代文化更是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在今天迅速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更大的激励和发展推动力。 据统计高校的图书馆借阅榜上的借阅最多的也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或者现在,在各种电视剧热播时,也是这些剧本的借阅数量最多。 并不是借阅量可以代表大学生的文化取向,但我相信书是提升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生活在这个大环境里,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如费先生所说,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外来文化同样如此。 在了解了国内外文化,古今文化,结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于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问过很多同年人,他们很多都胸怀抱负却无处施展,亦觉得无力施展。 也许是过于强调GDP的增长,我们许久以来忽略了文化教育。 我们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也许已和世界大国相差不多,但是谈到让人民的文化教养,我们也许还是有一些差距。 面对如今的局面,看到国家也意识到文化、信仰的重要,我们在这个转折点,我们应该看清自己的位置,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实现文化强国。 这要求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 从小事锻炼自己,从日常的行为中培养出自己的高尚人格。

中国近代史学与文化自信的重建,史学范文.doc

中国近代史学与文化自信的重建,史学- 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能够在未来继续发展的一种信念,是其民族前进的一个基本的精神动力。张岂之先生最近谈到:“中国今日正处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刻。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反映了历史变化后民族整体的提升。”(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北京日报》2013年11月11日)张先生从文化的角度谈民族复兴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谈建立文化自信的问题。张先生又认为:“中华文化的连绵不断与史学的繁荣昌盛密切相关。”(同上)在这里,张先生指出了历史学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近代,就会发现近代以来中国人努力重建文化自信的过程,与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近代史家们为重建中国文化的自信提出了种种有价值的思想。 文化自信何以有“重建”之说?盖自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向来在文化自信上不成问题,古代的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怀疑过中国在东亚文化圈中的领导地位。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这种观念在史学上的表现也很明显,柳诒徵曾指出:“三二纪前,吾史之丰且函有亚洲各国史实,固俨有世界史之性。”(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中国史便是“世界史”,中国俨然为“世界”之中心。在这种情形下,实际上无所谓“文化自信”的问题,因为在中国人眼里,并没有一种中国文化以外的文化系统能与中国文化相抗衡。 然而,近代欧洲列强的侵略,在使中国蒙受巨大民族耻辱的同时,也在文化上给中国人敲了一记警钟:中国文化相较于西

方文化是否优秀?中国文化是否有其存在的价值?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一系列问题猛烈地冲击着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灵。近代历史学家们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回答,并试图重建中国文化的自信。 晚清史学家已经注意到了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魏源著《海国图志》,他想要告诉中国人,世界上不仅仅有中国,还有其他文化系统,“其要旨以西人谈西事,言必有稽,因其教以明统纪,征其俗尚而得其情实”(左宗棠:《重刻(海国图志)序》)。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实际上已经指出了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势。所以梁启超说《海国图志》“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实际上就是说魏源提出了中国文化自信重建的基本路径——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并将其融入中国文化内。在魏源之后,黄遵宪、王韬等史学家发扬了他的思想,都主张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 20世纪初,梁启超掀起新史学思潮,倡导“史界革命”。他在《新史学》中批判旧史学道:“虽尽读全史,而曾无有足以激厉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者。”(梁启超:《新史学》)他指出历史学的作用在于能够凝聚国人的精神,进而向着一种理想而奋斗:“史之精神维何?日理想是已。”(梁启超:《新史学》)梁启超所倡导的新史学,归根到底是要启发民智,激发爱国心,创造崭新的中国文化,从而使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改变中国落后的地位。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史学的发展更加灿烂夺目。胡适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胡适:《新思潮的意义》)的十六字纲领,并指出新思潮的意义:“新思潮对于旧文化的态度,在消极一方面是反对盲从,是反对调和;在积极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人是要寻求进步的,这个进步又不单单指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素质,由哪些方面组成呢?素质最直接的应该是文化,一个有文化的人和一个文化稍低的人,在社会上受到的待遇显而易见。那我们在学习文化感受文化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自觉和自信的问题。 自觉,是自发的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有种向往和求知欲,而自信,则表示对自己擅长的领域有发言权和可以使之运用广泛,两者结合可以弘扬好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新兴的文化产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振兴的标志,表现在每个人身上则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自觉使我们博览诗书,知识渊博,继而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心,遇人即可侃侃而谈,口吐白莲,使我们散发温润如玉的气质。 很多当代大学生常常抱怨大学的学习体制,觉得四年什么都没有学到,殊不知这只是在为自己的懒惰颓废找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当你在日上三竿之时依然懒散在软绵绵的床上,当你在夜深人静之时仍然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和泡沫剧,当你在本该认真听讲汲取精神营养的课堂上低头玩手机或是呼呼大睡时,,,,,,时间在不知不觉地溜走,你也离文化自觉这种精神越来越远了,既然没有静下心来给自己的头脑充电,腹无诗书又何来的文化自信呢? 有时候我们说,很多经济产业都是靠大量的劳动力支撑,我们并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在手里,所以常常“听命”于拥有核心价值的企业,干着吃力不讨好的活这就表明我们需要弘扬和提高文化自觉和自信。“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所谓文化自信,小而言之,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知识、能力、品质的肯定与自信,相信他能以他的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来面对一切未来不确定的挑战;大而言之,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一个人若是对自己不够自信,妄自菲薄,做事畏畏缩缩,则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必定不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永远只能望其项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甚至妄自菲薄,极有可能在浩浩荡荡的世界浪潮中永远被发达国家甩在身后。 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着文化自身的振兴与繁荣,更关系到我们个人的发展、前途,关系着整个名族国家的命运,知识改变命运,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个全民阅读的时代,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对文化作用、地位的高度认同,树立文化自觉、文化建设、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责任与担当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12级经管创新(2)班 王思琪 1210800522

从民俗风情看壮族民族文化

从民俗风情看壮族民族文化 民俗风情是民族的个性,更是民族宝贵的遗产,经历了历史的洗礼而沉淀的民族精髓,它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壮族的先民从百越民族走来,风起云涌的历史隧道里,雕刻了壮民族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南蛮之地的浔江畔孕育了壮民族的文化。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人曾经屈服自然的统治,对于自然界的变化无从解释,所以,人类选择了崇拜自然。民族也有自己的崇拜,有图腾崇拜,神灵崇拜,自然崇拜等。壮族的风俗经常反映民族的信仰,壮民族文化融合在它的民俗风情中。 壮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铜鼓文化”。铜鼓本是壮人的炊具,后来发展成为乐器。传说,壮先民生活环境一般是山区,但不是悬崖绝壁,而是有山有水的地方。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壮族人也是比较开阔,积极乐观的性格,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集体劳作的古老年代,壮族人经常是苦中作乐的,劳累休憩中,经常创造鼓舞精神意志的娱乐活动。铜鼓的前身是先民们的锅底,敲击发出声音,集体娱乐。壮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创山歌,幽默和谐的比喻,巧妙的问答,配以铜鼓的声乐,后来铜鼓就渐渐改进,用以配乐,成为乐器。 铜鼓的外型也是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逐渐丰富的。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鼓足则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最多的是青蛙。铜鼓的外形首先表现的是壮民族的审美观,具有圆满的追求,又有粗犷的意味。在这里要重点提到的是,壮族的民族崇拜---图腾崇拜。 壮族崇拜青蛙,这是壮民族最原始的信仰之一。壮族先民相信万物有灵,青蛙的叫声随天气变化而变化,壮族是稻种民族,雨水对水稻生产有重要意义。先民认为青蛙可以呼风唤雨,灭虫除害,便尊为图腾。在神话里,蛙是老大雷公和三妹蛟龙私通所生的,它被派往人间做神,据说蛙神上通雷神,下通龙神,可以保护大地风调雨顺,壮人可以和和美美的过日子。壮族把青蛙雕刻在铜鼓上,人们做祷告上天风调雨顺用。认为可以表达心愿和诚意,并祈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泰民安。而且,每逢婚丧庆典或重大节日,壮族都要敲击铜鼓,奏乐起舞,以示"天地自然和谐相生,人文情怀长存不息",并表达对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除了图腾崇拜,壮族人也有神灵崇拜,壮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在奈何桥那里生活,祖先在阴间可以保佑后代子孙安康富贵,兴旺发达。因此,人死时,后人要在死人手里放一些东西,通常是钱,如果没有准备,也可以是毛巾之类的,但必须是新的。壮族住宅的厅堂正中板壁前,立有一个高约五尺的长条形神台,神台下是八仙桌,上面是过年过节时摆放供品的。神台上放着香炉,神龛在香炉后的墙上,有遮檐,壁上写着“+氏历代宗亲考妣之位”。春节,正月一般都要祭祀,祭祀要燃半柱香之后才能烧纸钱,烧纸钱表示祭祀完成,春节期间是祭祀后燃放鞭炮的。平时的大小节日,也有些人家摆供品。鬼节时,壮人家都要在供桌旁烧纸钱纸衣。 壮族最丰富的文化要算山歌文化了。以前的壮族人十二岁开始学唱山歌,十七八岁便会用山歌对答。至今,农村的老奶奶还津津乐道当年那些有趣的山歌。逢年过节,歌会都随时展开的,两个人以上就可以对歌,这是比较通俗的山歌会,大型的歌会是山歌节,也就是三月三歌节。

考试·文化自信,原创

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本源,促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其成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文化的正确认识和笃信,坚定并坚守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意义深远。 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深厚根基,可以真正践行的。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自信”为解决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如今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财富之后要着力补齐精神文明建设

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短板,在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国家硬实力得到迅速提升之后要着力补齐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个短板,就必须开启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寻根之旅”。 “文化自信”为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正确指导。长期历史实践证明,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既来源于人民实践,也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与良性互动中构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决不能轻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 “文化自信”为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民族自信,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诱惑和侵蚀,就必须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上一层靓丽而坚固的底色。这个底色,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的文化自信。 当今中国,正处在国内国外各种思潮碰撞的重要时期。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又要对各种有益的思想学派流派进行引领式包容性发展;既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遗产,又要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袭误导。这是中国近代以来主流意识形态重构重建、核心价值观重构重建历史进程的继续和延伸。现如今,

我眼中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一、我国的文化自信 我们的国家正处于走向繁荣富强的关键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从古代到现代,国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稳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奔入小康阶段,文化自信是一个我们国家或是个人对自己充分肯定和对自己的认知。中华民族的坚毅和自信对我们发展自身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或是其他国家的文化建设,都是一个国家屹立不倒的根本,是支撑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重要基础。 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其自身的建设,成立,发展都有特别重要的联系,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遗产,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中华民族的文化五千多年,我们的祖先通过他们伟大的思想,行动,勤劳和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这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关键。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无穷无尽,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我们所要珍惜的根本,是我们继续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做到“扬弃”。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我们不仅要从以前的文化中汲取文化滋养,而且要努力促进文化的改进与创新,让我们继承的文化拥有新的生命力,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要有新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从自身做起,树立自身的文化自信,每个人做到就是在促进社会的文化改进与创新。传统文化和现今应该继续对外开放,所有这些都壮大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我国文化竞争力,为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坚持发展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充满信心,要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自身生命力充满自信。我们要坚定的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继续发扬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优良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浓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中华优秀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发展,坚持树立,坚持保持好所有的优秀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繁荣;坚信我们能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保障我们的文化安全,我们传统文化容纳百川,中国文化,更要拥有文化自信。 继续发展中国文化,就是我心中的文化自信,我心中的文化自信,不仅是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更体现在我们周围的文化熏陶,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让其他人也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我们本民族人的文化自信,让文化自信孕育到我们的生活中,继续弘扬和发展,继续繁衍和发扬新的生命力。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 来源:《红旗文稿》15至17期今年以来,中央就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指示。最近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地位作用、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新高度,为更好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文化历来是人们十分重视和积极探寻的一个领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推进,全党全社会对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分析总结这些年来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推进文化建设,我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三个问题,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我以为,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对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觉:觉醒、使命与担当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我们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回顾近90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党总是以思想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来把握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改革时期,每逢重要历史关头,都紧密结合时代条件,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高举起发展先进文化的旗帜,阐明自己的文化纲领和奋斗目标,提出切实有效的文化政策,在实现文化的历史进步中,有力地推动了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顺应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鲜明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步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纵观党的发展历程,文化自觉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正是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党才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着旺盛的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走上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新的目标迈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具体来说就是做到三个高度自觉,即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规律把握上高度自觉、责任担当上高度自觉。 1. 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文化地位和作用的

理论的自觉和艺术的自信理论自觉文化自信

理论的自觉和艺术的自信理论自觉文化自信一对理论的鄙薄,是当下艺术难成参天大树的原因。虽然“大师”满天飞,东涂西抹几笔,靠钻营、投机和暗箱操作、拍卖行假拍等,就想一夜成名,然而专业知识的匮乏,文化修养的欠缺,笔墨功夫的不足,常给人以“盛名之下,真实难符”的印象。 这是 __特别喜欢青年画家李合民的原因,他在高校任教多年,以美术史家的眼光甄选取舍,从艺术哲学的角度观察聆听,持传统文人的气度从业行世,这无疑为他的花鸟画创作筑就了坚实的基础。 二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考察一个人,看他取法的尊师和引类的朋友,大体能知其八九。 认识李合民,纯属偶然。在我和西北师大美术系教授师云先生不多的几次交往中,合民都在,他以弟子的身份,代师应酬,显得谦恭“厚道”周谨。他对师云先生的尊重、关切,几近细致入微,让我十分感动。师云先生虽年望耄耋,却艺境大进,其花鸟画创作别开新面,传统而不泥古,创新而不怪异,把东方艺术的韵味和西方艺术的技法融为一体,笼罩在他浑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与意境幽远的诗词、散淡萧疏的书法一起,突现出花鸟画这种传统题材的时代气息。

正是在这一点上,合民对师云先生崇高的德望、精湛的技艺和高雅的审美取向有高度的认同感,并从中汲取大量的艺术营养。不独在书法艺术的体悟、绘画技法的承继、文化修养的关注等方面,尤其在艺术理论的探究上,用力甚深。这既为高校美术教育所必须,也是合民花鸟画创作寻求提高和突破的支撑点。 三 伟人说过,没有理论武装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绘画也大概如此。 翻开世界艺术史,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们,无一不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或片言只语,或著书立说,或往来酬答,或案记题跋,阐发的精辟,论述的深邃,如雾海航灯,醒人耳目。理论的自觉,是引领艺术家创作不断取得突破的巨大力量,石涛如此,齐白石如此,举凡大师巨擘,盖莫能外。欲求创新独造而无理论自觉指导,那是不可想象的,如盲人骑瞎马,除了随世俯仰,焉有所为? 李合民的可贵,正在于他对理论的不断探究。花鸟画是传统题材,千百年来已形成完整的审美意趣,创新架构和表达程式,要推陈出新十分不易。剧烈变化的时代,对包括花鸟画在内的传统绘画艺术提出强烈的要求,以古开新也罢,借外突变也罢,必须在坚守传统中

浅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浅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点滴体会 金良铸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文化自觉与自信。“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一个重要的思想贡献。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二是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决议》中说,“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理解,所谓的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所谓的文化自信,主要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我们要有什么样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做到文化自觉,就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做到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民族优秀的

传统文化充分自信。对党领导的、人民创造的文化充分自信。同时要对我们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对与时惧进的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一元化指导作用要充分自信。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防止的一些倾向。《决定》强调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强调文化要与时俱进。这就是说,我们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要抱正确的态度。如果对外来文化一律兼容并包、全盘西化,或抵制拒绝引入,对传统文化逆向解构、颠覆、拆缷、那就叫文化的不自觉、不自信。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们要放眼世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既要充分认识和坚守自己的文化,又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学习和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去爱国、怎样去爱家乡、怎样去爱他人。其次是对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毛泽东同志说:“文学艺术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另外,要给文化创新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要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决定》有五个闪光的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体制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