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4_平安重庆_20110313_CHN_ok_184-216

4_平安重庆_20110313_CHN_ok_184-216

平安重庆建设专题研究

目录

一、平安重庆建设的内涵、特点和重大意义 (186)

(一)“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是平安重庆的深刻内涵 (186)

(二)平安重庆建设的主要特点 (188)

(三)建设平安重庆的重大意义 (195)

二、“平安重庆”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成绩及瓶颈问题 (196)

(一)成功经验 (196)

(二)主要成绩: (202)

(二)平安重庆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瓶颈制约 (205)

三、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国际经验借鉴 (208)

(一)纽约市危机管理机制 (208)

(二)东京城市运行安全体系 (209)

(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运行安全管理的经验借鉴 (210)

四、进一步推进“平安重庆”建设的对策建议 (211)

(一)进一步推进“平安重庆”建设的总体思路 (211)

(二)具体举措: (212)

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战略地位显著。重庆市自设立直辖市以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2009年,按常住人口计算,重庆人均GDP达到3355美元,标志着重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未来10年,将是重庆大发展的新时期。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积累和潜伏的矛盾会逐步显现,利益分配格局调整的矛盾将更趋尖锐,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更趋突出。要化解矛盾、突破发展,就要筑牢平安重庆的坚实“地基”。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任务繁重,安全建设任重道远。当前,重庆拥有的发展基础和有利条件是前所未有,但也面临风险和挑战。在这一大背景下,探讨当前重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分析平安重庆建设所的成绩及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确保重庆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与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平安重庆建设的内涵、特点和重大意义

(一)“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是平安重庆的深刻内涵

平安重庆建设体现民意,顺乎民心,关系全局,服务民生。平安是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求与基本保障。平安重庆建设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进入新时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公共安全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富而思安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心态。然而,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大量各类社会风险仍然还将长期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爆发出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活。自然灾害、刑事犯罪、失业、传染疾病、生产事故、恐怖主义、生态危机、贫富分化等不安全因素都会威胁到个体的安全乃至社会的稳

定。平安重庆建设坚持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考虑发展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深刻体现。

平安重庆建设不仅造福了重庆人民,而且也增强了外来投资者的信心,为重庆进一步的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奠定了基础。重庆扩大开放需要良好的环境,建设良好的开放环境则平安是前提。一个地区越是开放越要加强法治建设,越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平安重庆建设从优化对外开放环境的战略高度出发,营造出稳定、祥和、和谐的发展软环境,为重庆吸引投资,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平安重庆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保持政治平安是根本,经济平安是核心,文化平安是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平安是建设平安重庆的重点。具体而言,平安重庆建设重点是抓好社会、生产、食品药品、居住、交通“五大安全”和法制环境、执法队伍“两大建设”,实现治安秩序良好、生产生活安全、矛盾有效化解、执法司法公正、队伍廉洁为民五大目标。

专栏1 “平安重庆”建设的主要目标

到2012年,平安重庆建设主要指标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水平,把重庆建设成为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的直辖市。

治安秩序良好。治安防控实现全覆盖,发现、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明显提高;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暴力犯罪、黑恶犯罪、街头犯罪持续下降;群众安全感指数保持在90%以上并进入全国前列。

生产生活安全。重特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万车死亡率、火灾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努力做到不发生食品中毒死亡事故,初步建成全国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

矛盾有效化解。建立完备的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体系,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85%以上,小事不出村(居)、一般事不出乡镇(街道)、大事不出区县,群众信访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执法司法公正。行政执法行为规范文明;对符合条件、有援助需求的困难群众法律援助面保持100%;确保困难群众都打得起官司、有理有据的当事人都打得赢官司、案件都能在法定时限内审理和执行,把重庆建设成为群众公认的打官司公正、便捷的地区。

队伍廉洁为民。教育监督约束机制健全,杜绝发生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违法违纪案件,执法队伍公信力、亲和力、战斗力显著提升,群众对执法队伍满意度达到90%以

上。来源:重庆社科文汇2009年第6期(二)平安重庆建设的主要特点

“五个重庆”建设开展以来,重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治安大局总体平稳,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平安重庆建设作为“五个重庆”建设中的基础和保障,表现出了“领先性”、“示范性”、“针对性”、“必要性”四大特点,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工作中的充分体现和具体落实。

1、平安重庆建设契合了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国内领先性。

(1)全世界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平安重庆建设因应了国际趋势

随着人类追求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全世界城市面临的安全威胁日益增长,公共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引人瞩目。美国“9.11”事件、泰国社会骚乱等重大事件都说明,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区,人口、基础设施密集,一旦发生灾害,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损失和危害要远远大于农村地区。重大灾难事件不仅可能带来直接的人员伤亡,也将严重冲击所在国的经济,造成长期、深层次的影响。如美国“9.11”事件共导致2973人丧生,还造成了数额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亚太经合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自发生“9.11”事件的2001年至2005年4年间,美国已经因此损失了大约6620亿美元,占其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 1.5%左右。上海最近发生的“11.15”大火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城市安全的重要性,并积极地采取措施予以保障安全。平安重庆建设正是因应了这一国际趋势,其从提出到实施都具有极强的前瞻性。

(2)快速发展的中国正处于各类矛盾的凸显期,平安重庆建设恰逢其时我国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还处于社会、经济全面转轨的关键阶段,既是各类矛盾的凸显期,也是不和谐因素的多发期。特别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社会矛盾日益显现,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造成的危害及影响经互联

网扩散也急剧放大,因此正确处理这个阶段的各种矛盾,提供安全服务保障尤为重要。胡锦涛总书记就在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眼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总书记的讲话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和正确应对当前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所产生的强烈而重大的社会影响,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平安重庆建设贯彻落实了总书记讲话精神,率先在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上下足了功夫,见到了成效。

(3)转型期的重庆对平安和谐的要求日益提高,平安重庆建设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平安的现实需求

随着城市经济转型,重庆社会发展也进入了转型阶段。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社会转型阶段,国际上有一些特征性指标,如人均GDP、可支配收入、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例、交通通讯支出比例、预期寿命等当这些指标发生临界性变化时,往往表明社会开始转型。进入21世纪以来重庆这些指标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已经显露出向更高水平发展阶段转型的端倪。人均GDP的变化是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的基础性指标。2004年,重庆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而2009年已突破3000美元。短短5年,重庆一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09年,重庆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5749元和462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12%。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逐渐稳定在12%左右。这些关键性指标所在区间,与香港、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历类似阶段的情况基本一致,并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重庆率先于全国呈现出明显的社会转型特征。这个阶段既是社会发展战略机遇期,又是风险高发期,推进平安建设是积聚重庆发展后劲,确保重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专栏2 判断社会转型的关键性社会指标

人类发展指数(HDI)是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指标,被联合国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的社会发展水平。人均GDP的变化是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的基础性指标。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恩格尔系数、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例、预期寿命等指标,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反映西方发达国家进入新一轮的社会转型阶段的主要关键性指标: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发达国家在这一时期普遍超过50%,有的甚至超过60%。

☆恩格尔系数:联合国提出的恩格尔系数标准:59%以上贫困,50~59%温饱,40~50%小康,30~40%富裕,低于30%最富裕。发达国家在这一时期全面达到富裕和最富裕。

☆娱乐教育支出比重:七个主要发达国家1985年娱乐教育支出比重的平均值是9.1%。

☆期望寿命: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期望寿命在74岁左右。

(来源:资树荣,范方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居民消费需求变动比较》等研究论文)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2010年目标(表1)

2、平安重庆建设是具有重庆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示范性

平安重庆建设以党中央的“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改善民生为依归,是化解矛盾纠纷,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范例。

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做出的“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将重庆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庆步入了发展快车道。站在历史新起点上,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五个重庆”的战略部署,并把建设“平安重庆”作为改革发展和扩大开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通过平安重庆建设,化解了大量社会不稳定因素,改善了投资环境,使重庆变成了外来投资者的安全区、放心区,为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平安重庆建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通过狠抓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让群众的人身、财产和家庭安全有保障。以打黑除恶为

例,由于重庆自古就具有民风豪爽,讲义气等码头文化。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人把江湖关系与市场买卖关系、市场竞争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扭曲的市场经济关系,滋生出一股股邪恶势力。重庆政府顺应民意,以打黑除恶为扭转党风和社会风气的突破口,打出了公平正义,打出了党委政府的公信力,打出了改革发展和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3、平安重庆瞄准了建设重庆伴随转型而来的各类风险沉淀,具有精确的针对性

目前,重庆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制深层次转轨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会显现出来与新出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相互交织,使得系统性风险逐步加大,加剧经济社会的脆弱性。当前重庆平安建设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类:即长期积累下来的风险和新因素引入而出现的风险。从长期积累的风险来看,一是重庆作为以重化工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且危害巨大,二是三峡库区有大量人均耕地少的移民,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三是重庆地形地貌复杂。市区高层建筑密集,人口密度高;而农村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给交通运输、生产建设都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等新因素引入而出现的风险来看,一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来城郊的化工厂等工业危险源很多现在已处于人口密集区,安全隐患巨大。二是二元结构转型时期,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而日益壮大的农民工群体也使得社会整合的难度加大。三是经济结构的剧烈变革,社会结构也将发生较大波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加剧,如果处臵不当,就必然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四是工业的发展使得生态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压力增大,可能引发污染,危害公共安全。处理和化解各种社会风险,建设更加安全的社会既关系着党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实现,也关系着重庆千家万户的福祉,是重庆在转型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

4、平安重庆建设立足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的现实情况和人民群众的平安需求,具有充分的必要性

平安重庆建设是符合重庆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和宏观经济社会背景的重大举措。目前,重庆已经进入一个各种矛盾交织、利益深刻调整的发展模

式转型期。这一阶段的突出表现是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这一时期,重庆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既充满了新的机遇,又面临各种社会风险,呈现出战略机遇、利益冲突、风险集聚相互交织、彼此叠加的特点。

(1)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重庆从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变。数以万计的郊区农民离开土地向非农产业的迅速集聚,乡村人口向中心城区大量集中。这种大规模、高速度、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一方面为重庆的社会结构转型带来强大动力,致使包括人口结构、就业结构、阶级阶层结构、组织结构、利益关系结构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结构等各种重要结构产生深刻变化;另一方面,也必然使得城乡差距等社会深层矛盾日趋表面化,使重庆转型期的风险特征进一步凸显。社会分化成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分散的个人。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将使重庆在利益调整上达成共识的难度将加大,要求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更加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2)利益格局调整加剧

从改革开放初期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经济体制的变革不断深入,利益格局也随之深刻调整。城乡之间、局部区域之间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出现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不同社会成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资源占有不同,起点条件和机会际遇各异,在市场效率的作用下,使得这种差异不断被强化和放大。同时,由于某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尚未完成,一些非市场因素,如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制度安排、行业垄断、腐败以及再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不合理等,对利益分配格局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重庆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利益分化,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调研数据则表明,重庆2005年的劳动力个人收入基尼系数就已经达到了0.438,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更为严峻的是,要扭转这种差距扩大的趋势意味着将对业已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进行再调整,而这会遇到其他结构性力量的阻碍,实施起来并不容易。这就要求在转型期的重庆提供公共服务应更加注重公平。把就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公平等作为政府服务的基本原则。

(3)区域发展阶段各异

目前,重庆出现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即以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代表的区域处在工业化初期的资本积累阶段、以渝西地区为代表的区域处在工业化中期的产业升级阶段和以主城区为代表的工业化后期的结构转型阶段并存。而从时间维度上看,重庆需要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世界主要工业城市近百年走过的路程。这种时空压缩的特点决定了重庆需要同时面对多种不同性质发展问题的现实,出现诸多的两难选择,加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这种时空压缩积累了大量的社会风险,体现在各个方面,如企业改制、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百万库区移民的就业致富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群众在信访中反映的焦点问题,都可能会造成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群体性行动,引发社会动荡和系统性风险,对重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4)思想观念日趋多元

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民观念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业选择、利益诉求、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出现多样化趋势,不同区域之间、阶层之间、代际的认识差异明显增加,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认同的难度加大,存在着因政治风险和治理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倒退、社会动荡、生活窘困等灾难性后果的可能性。这就要求重庆一方面要顺应社会价值多元化趋势,积极推动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成长,加强公民社会的自治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倡导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打造城市文化软实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群众的“平安需求”也与日俱增。“平安需求”可以由浅至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平安需求”是作为社会个体存在,对自身、家人生命财产的安全感,是人最根本的心理需求;第二层次体现为社会个体对生产、生活方面的保障性需求,如对吃的食品、药品是否放心,住的房屋质量如何,能否防火防盗,出行安不安全等等;第三层次,随着社会个体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日益增强,“平安需求”逐渐上升到价值观的层面,具体体现为社会个体对社会管理层面的认同和参与,对与其他社会成员、团体思想和行为上的和谐感,以及对社会管理层面的信任感等。因此,平安重庆建设的推出是立足重庆现实,对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平安需求的及时回应。

专栏3 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稳定——社会运动“倒J”假设

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问世,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他的这部传世佳作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一个国家最可能发生动荡的时刻不是经济长期停滞时期,而是发生在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突然停滞、开始出现下滑的那个拐点。后来一些学者把托克维尔这一观点形象地称之为“倒J”假设。“倒J”假设已在世界很多国家得到了验证。在印尼和拉美国家,它们的社会危机都是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发生的。其大体原因基本相同:一是没有兼顾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增长、轻分配,社会分配矛盾尖锐。三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来源: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经济繁荣背后的不稳定》等)

(三)建设平安重庆的重大意义

平安重庆是重庆的改革重点。在社会转型期间,民众对政府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需求愈加广泛和多样化,要求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更好地服务民众。平安重庆建设即是从民众的这一需求着手,更加注重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确保城市安全有序地运行。这一职能的转变是以往改革的深化,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满足重庆经济社会新发展的需要,是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要求。

平安重庆是重庆的开放品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实施扩大内陆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探索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路子,是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当前,全球许多大城市都已经普遍遭遇城市安全问题,如巴黎近年来不断爆发的移民冲突,就严重影响了巴黎的国际形象。未来城市的竞争将是城市安全系数的竞争。平安重庆作为重庆构造大开放格局的一面旗帜,一个品牌,使重庆成为外来投资者的安全区、放心区,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渝投资、创业。对重庆形成自己的城市核心竞争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平安重庆是重庆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根据国家“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重庆要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平安重庆是这个发展目标实现的基础和保障。根据国际经验,新兴市场国家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会出现过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社会贫富两极分化、阶级矛盾冲突的现象,陷入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而导致这一陷阱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化进程中形成新的二元结构,贫富差距和社会安全的缺失激化了社会矛盾。“五个重庆”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正确处理事关重庆改革发展全局的各种复杂问题,是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思路。其中,平安重庆建设可以说是小康社会的“稳压器”。保平安,就是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

二、“平安重庆”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成绩及瓶颈问题

(一)成功经验

开展“平安重庆”建设是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开展“平安重庆”建设以来,重庆紧紧抓住体现民意、动员民力、服务民生这条主线,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有效地维护了人民利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为重庆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营造平安文化,观念不断创新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先进理念

“平安重庆”建设贯彻了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无论是从工作预期和主要目标上,还是从工作措施和要求上,始终着眼于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最根本、最直接的“平安需求”,自觉把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按照“顺民心、聚民力、惠民利”的原则,不断提高“平安重庆”建设的群众参与度。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既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受益者,又成为“平安重庆”的建设者。

(2)营造舆论氛围,形成强大合力

平安重庆建设通过强化宣教工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一是加大平安建设的宣传发动力度。重庆通过不断改进新闻宣传,加强舆论监督,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建设平安重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载体,活跃宣传形式。通过在电视台、广

播电台、报刊等媒体上开设平安重庆建设栏目,建设“平安重庆网”,组织平安文艺下乡,制作和组织放映平安重庆建设宣传教育片,向市民免费发放安全知识手册,大力宣传平安建设取得的成绩,不断总结推广宣传平安建设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个人等多种手段,营造出了全民共建共享平安重庆的浓厚氛围,使平安重庆建设深入人心

2、强化组织领导,体制不断创新

(1)整合各方资源,共建平安

体制是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的统一。体制创新是平安建设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平安重庆建设的体制创新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平安的实际需要,按照“党委政府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基本思路,形成了严密的组织体系,从而保证了平安资源的最大集聚和最优配臵。一是完善领导机构。重庆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平安重庆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平安重庆建设日常工作。各区县党委、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单位也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二是强化责任体系。重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切实把平安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责任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三是加强部市合作。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办局对平安重庆建设的重视和支持,通过与国家安监总局、国家食药品监管总局签订备忘录、共建协议等方式,在政策、人才、项目、经费等方面获得了大力支持,有力推进了平安重庆建设。

(2)强化监督考评,保障平安

有效地对平安建设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监督考评是落实党委政府要求、人民群众期望的根本保证。重庆按照科学化、合理化原则,建立完善了检查监督、考核评比、奖励惩罚和责任追究制度。从2009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把平安重庆建设工作纳入对各区县(自治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市级部门和单位领导干部的目标任务考核,每三年表彰奖励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会同平安重庆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对平安重庆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通报监督检查结果。对成绩突出的地方、单位和个人,市委、市政府给予表彰通报;对因工作失职、渎职导

致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刑事治安案件、安全责任事故或其他重大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筑牢防线

基层组织是平安建设的落实者,在平安建设中发挥着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重庆平安建设始终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提高人员素质、提升基层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一是加强基层综治组织建设。重庆根据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要求,切实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办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实力量、增强权威性,配齐配强综治办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专职干部。二是加强基层政法部门建设。包括加强“两所一庭”建设、充实基层政法部门力量、增强基层服务水平和能力。基层政法机构进一步健全、基层法庭设臵更加科学合理、巡回审判制度日趋完善。三是加强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广泛组建多种形式的平安自愿者队伍,统一标识,维护本地本单位的治安秩序,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建设平安重庆的主体。四是完善基层工作机制。在区县完善以综治委及其办事机构为平台的力量整合机制;在乡镇(街道)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在村(社区)以综治工作站为平台,整合公安、司法行政、民政、信访、法庭、安监、民兵等资源和力量,通过有关部门集中办公,建立协作配合、精干高效、便民利民的工作平台,实行一体化运行,实现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调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五是广泛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将平安建设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最大限度调动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

3、构建和谐社会,机制不断创新

(1)完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

完善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完善了各级领导干部以公开接访、带案下访、预约接访等方式接待群众来访工作制度,组织开展大走访活动,着力化解信访积案。大力推行了信访接待大厅“一站式”办公制度。建成信访投诉受理中心和信访信息系统,开展网上信访和视频信访,推行群众诉求代理制,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建立了健全信访督查工作

机制,强化信访督查力量建设,加大信访事项交督办力度,实现群众信访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二是建立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把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作为制定政策、实施建设项目、施行改革方案的前臵程序和必备条件。三是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了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以乡镇(街道)综治办为依托,建立完善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实行每月初排查调处、月末汇总报告的工作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重大信访案件包案化解制度,完善信访突出问题网格化管理制度,坚持有访必接、有信必复,推行“五个一”和“四定四包”的管理办法,提高了信访按时办结率、当事人息访息诉率和群众满意率。完善信访听证制度,建立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信访调解紧密衔接和多种方法、多种力量联调联动的大调解格局。四是完善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健全群体性事件情报预警网络,不断完善处臵工作预案,及时化解处理群体性事件苗头,确保各类群体性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臵。

(2)健全治安防控和生产生活安全机制

一是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建立校园安全新型警务体制和勤务机制,全面强化校园及周边安全稳定工作。大力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全面推行民警驻社区、驻村(组)制度。推行流动人口“一证式”服务管理制度,加强了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完善相邻省、市、县相互协作的治安防控机制,建立了日常的联席会议或情报交流制度。构建了动态监视范围大、跟踪控制及时、信息传输实时、警力投送快速的立体巡逻防控机制。二是加强生产安全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机制,健全了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建设,建立完善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市场准入、市场退出、淘汰机制。三是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机制。强化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监管,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生产者实行终身禁入制。强化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推行和完善餐饮业食品索证制度、餐饮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卫生监督公示制度。建立市、区县(自治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药品安全监控网络,不断完善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四是大力加强居住安全工作机制。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完善库区地灾防治长效机制建设,解决库区水位变动期间引发地质灾害防治问题。严格抗震设防建设标准,实行抗震专项审查和专项验收“一票否决”制,禁止未经抗震验收

或备案、抽查不合格的民用建筑投入使用。实施建筑材料环保安全工程,建立建筑材料和产品淘汰、认定机制。五是大力加强交通安全工作机制。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推行诚信考核制度,加强运输企业的安全、质量、信誉考核。推行农村道路客运安全保障机制,提高农村公共客运交通抵御事故风险的能力。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建立水文、气象信息实时共享机制,及时将气象、水文信息传递到水运单位和船舶。建立水上人命、船舶救助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水上救助。推行农村客渡船安全保障机制,提高农村客渡船抵御事故风险的能力。加强航空安全监管,大力推进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安全审计工作,不断加大安全基础建设投入,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

(3)加强应急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建立完善隐患排查监控机制、监测预警机制、信息研判报告机制、应急联动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和信息发布及舆论引导机制等六大机制,提高了对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二是加强应急保障工作。通过建设应急救援队伍、管理专家库和志愿者队伍,加强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提高监测预警、风险控制、救援队伍和应急保障水平。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筹集为辅的多元化应急资金投入机制,加强了应急资金、物资、运输和通信保障。

4、推进平安建设,举措不断创新

(1)深入推进干部“大走访”、“大下访”活动。

重庆组织开展了以“听民声、解民忧、化民难”为主题的干部“大走访”、“大下访”活动。重庆市各级、各动员组织20万机关干部,按照“既要扬汤止沸、更要釜底抽薪”的工作思路,采取领导包案、牵责任书、带案下访、主动约访、上门走访等形式,深入扎实组织开展干部大下访活动,真正变“群众走上来”为“干部走下去”,深入排查和化解了一大批信访积案,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多年没能解决的“信访老帐”。去年以来,重庆市共有20万名机关干部参与“大下访”,走访群众200万人次,各级财政投入资金99.7亿元。累计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21.9万件。2009年全市信访总量和人次分别比上年下降了26.7%、32.4%;中央信访工作督导组对此高度评价:“重庆的大下

访、大走访活动,从组织领导、工作部署到各项措施的落实,以及所取得的成效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是全国一流的”

(2)深入推进打黑除恶斗争,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和平安重庆建设要求,重庆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在全市部署开展新一轮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政法部门、纪检监察、经济等多条战线联合出击,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坚持“打击面既不缩小、也不扩大,定性上既不压低、也不拔高,做到不枉、不纵、不漏”的七不原则,重拳打击各类黑恶势力,迅速取得了明显成效。专项斗争中共抓获涉黑涉恶人员3193人,冻结、扣押、查封涉案资产21.75亿元。斗争中,坚持打黑与反腐败、与打击保护伞相结合,扶正祛邪齐头并进,坚持严格依法办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注重保护经济发展,注重构建长效机制,形成了打黑除恶的“重庆模式”。以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为龙头,重庆组织开展了破案攻坚综合整治战役,强力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行动,使这些地区治安面貌迅速改观,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2009年重庆市命案发案数下降8.5%,现行命案破案率达到9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推行交巡警合一警务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重庆在2009年分两批次投放集“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管理交通、服务群众”四大职能于一体的交巡警平台300个,9000名交巡警构建起“打击犯罪更彻底、服务百姓更直接”的社会治安新型防控体系,新型治安防控体系有效压缩了犯罪空间,增强了群众安全感。2009年,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八类主要刑事案件和“两抢”案件分别下降24.1%和25.6%。开放式警务平台成为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和亲民爱民的“第一窗口”,交巡警合一改革深得民心,社会反响良好。

(4)扎实推进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建设。

一是以开展“安全生产年”和“基层基础强化年”活动为载体,立足抓早抓紧抓实,在打基础、治隐患、抓整治、压事故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入开展了重点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百日督查落实、“双百”专项执法、大排查大执法大整治等行动,确保了全市重点时段、敏感时期的安全稳定。二是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源头治理,大力推进居住安全和交通安全建设持续开展高层建筑火灾隐患专项治理行动,推进道路交通“生命工程”,每年新建

除高速公路以外的公路防护栏1000公里,有效防控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2009年,重庆安全生产事故比上年下降0.1%,重庆道路交通事故数比上年下降17.5%,死亡人数下降1.6%。

(二)主要成绩:

1、社会和谐程度提高

改革开放30年,直辖11年来,重庆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不少错综复杂的矛盾也在累积,直接影响了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和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2009年,重庆市启动“平安重庆”建设,加强“信访稳安”保障,健全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在2008年下半年开展大下访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干部大走访攻坚行动。截止2009年底,全市20万名干部深入基层,集中解决群众诉求,共投入48.8亿元解决了8.5万余件信访问题,受益群众200万人,解决了一批影响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顺应民意、疏散民怨、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市和区县两级信访总量、全市群众来信、群众来访等集中反映社会矛盾纠纷状况、与信访相关的六大指标大幅下降,且下降指标均在25%以上,社会和谐度大大提高。

2、安全管理水平提升

重庆市在“平安重庆”建设中着眼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基本的平安要求,重点抓好社会治安、生产、食品药品、居住、交通等“五大安全”。一是深入推进“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强化安全监管和“双基”建设,促进安全生产;三是强化源头治理和环节监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四是狠抓隐患排查整治,促进居住安全;五是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推进道路交通智能化系统建设,并深入推进道路交通“生命工程,强化交通安全。2009年,群众安全感显著提高,达到94.3%,创下此项调查记录的最高水平。

专栏4 主城区在平安建设中的特色举措

渝北区在推进平安建设中着重突出五大特色,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强化学校安全,打造平安校园。针对渝北是教育大区,渝北区把“学校安全”纳入平安建设,从加强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加大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力度、加强学校安全

设施改造、加强校园周边安全防范等方面精心打造平安校园。

二是加强校地合作,打造法治渝北。渝北区与西南政法大学签订《校区合作协议》,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宣传活动,并派出一定专家教授作为相关部门法律顾问、挂职干部,联合开展重大课题调研等多种途径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

三是建立多种形式巡逻队,推进共建共享新模式。推行机关干部“平安一夜巡”和群众义务巡逻活动,积极发展治安信息员、综合协管员等队伍,组建多种形式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形成干群结合、警民结合的群防群治新模式。

四是完善未成年人非监禁犯就业援助机制,构建渝北少年司法体系。启动了未成年非监禁犯就业援助工作,选择符合条件的未成年非监禁犯,由去就业援助领导小组与筛选确定的帮教基地企业衔接协调,安排受援对象到合作的岗位工作。在改善未成年犯改造环境、减少未成年犯再犯罪、探索构建渝北少年司法体系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五是深入开展“七个一”活动,完善政法干警担任村居法制指导员制度。从政法部门中选派科级以下的干警到基层村居挂职担任法制指导员,深入村居开展“七个一”活动。政法各部门采取网格式管理的方式,全面掌握本部门干警工作开展情况,作为政法干警评优晋级的重要指标。

来源:平安重庆网站

专栏5 郊区在平安建设中的特色举措

黔江区采取“六大”举措推进平安建设

按照“一年强基础、两年突创建、三年搞巩固、四年迎验收”的四步走工作思路,黔江区着力实施“大培训、大宣传、大创建、大整治、大下访、大建设”六大举措,强力助推平安黔江建设上档升位。

——大培训。一是组织开展基层综治专干业务培训。二是开展政法系统“忠诚为民”教育整顿活动。三是组织基层政法综合骨干培训。

——大宣传。一是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二是继续神话平安标牌“进乡村、进大院、进农户”活动;三是全面开展“平安知识进课堂、送法进校园”活动。四是深入开展“平安文艺下乡”活动。

——大创建。深入开展综治、普法两个“十、百、千”活动,大力推行“联点包片”责任制,进一步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深入一线工作制度,有重点、有选择地建设示范区再规划和打造一批新的平安示范典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