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

经信动态

第13期

连云港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1年8月26日连云港市企业两化融合工作情况

编者按:7月13日,全省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研讨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全省20家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南京大学的2位专家、13个省辖市经信委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省经信委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20家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负责人、2位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参观了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并分别围绕新材料产业两化深度融合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研讨,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省经信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俞军对近年来我市在两化融合工作中很多创新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我市新材料产业的两化融合给予了充分肯定。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而采取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化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关注焦点也逐步从最

初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对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入应用与渗透阶段。近年来,我市始终把企业两化融合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从试点示范抓起,由点到面稳步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对全市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引导,扶持推动。一是政策引导。以市政府名义或部门联合形式,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连云港市企业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等5项政策文件,对企业两化融合进行引导并给予保障。市、县两级层面分别成立了两化融合领导小组,成立了连云港市企业两化融合专家委员会,企业两化融合工作机制逐步健全。二是资金引导。设立两化融合专项,从全市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中拿出20%的资金用来扶持企业两化融合工作开展,每年扶持重点项目不低于20项;帮助企业用好税收优惠政策,2010年,两化融合研发项目为重点的全市企业研究开发费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突破5亿元,同比增长66.7%,是“十五”末的22倍。

(二)搭建平台,提供支撑。一是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在市科技创新网和市经信委网站“科技与两化融合”栏目,及时发布国家政策导向、产业动态、创新成果、企业技术需求等相关信息,促进信息交流,强化政企互动。二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发挥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作用,组建8个科技专家团队与全市8个县区260余家企业对接交流,为企业信息化选型、招投标、项目实施等提供支撑。三是打造学习交流平台。与省经信委共同举办“江苏省第一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题培训班,提升各级干部和重点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能力和水平;依托市两化融合专家委员会和信息化软件服务商,每年举办信息化学习交流活动8—10次,帮助企业培训人才,为广大企业相互交流

学习创造机会。“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参加信息化学习交流人员过万人。

(三)树立典型,示范带动。一是创建示范试点典型。积极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港口集团、正大天晴、中复连众3家企业入选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康缘药业、杜钟氨纶、恒瑞医药等24家企业入选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开展市级信息化标杆企业评选活动,认定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65家。二是树立先进企业典型。每年确定1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在政策帮助、资金扶持和重大事项协调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企业加快做大做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三是确定优秀项目典型。每年确定20项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对其中技术含量高、示范作用明显、综合效益高的优秀项目,引进“创投”方式进行重点扶持、连续扶持(单个项目扶持200—300万元),促进项目早实施、早见效。四是评选表彰先进典型。定期开展两化融合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工作,对推进两化融合成效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并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四)加强考核,督促推进。一是加强经信系统条线目标考核。每年给县区经信系统下达企业两化融合目标任务,年终考核评比,奖优罚劣。二是推动对县区政府考核。一方面,将新增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数列入全市新型工业化考核加分项,作为对县区政府考核指标之一;另一方面,将把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数列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考核指标,由市政府对县区政府进行考核。三是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评价考核。每两年对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评价考核一次,考核不合格的企业,依照管理办法,撤销其示范试点企业资格;考核优秀的企业,列为优先扶持对象。

二、重点产业的企业两化融合工作情况

(一)新医药产业概况及两化融合情况。新医药产业是我市特色

优势产业之一,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68家,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53.5亿元,利税40.6亿元。建成了国内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麻醉镇痛药物、新型中成药、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医用消毒灭菌设备等六大生产基地。全市医药产业两化融合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起步早、应用面广。两化融合点上实施和面上推广先于其它行业,以ERP为核心的企业资源管理平台应用广泛,覆盖采购、库存、生产、质量、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企业管理的多个方面,系统集成度较高,信息能够及时共享。二是投入大,效益明显。正大天晴、康缘药业等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累计超过5000万元,不断加大装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投入,引进在线监测和控制设备,在提升产能和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正大天晴在应用SAP 的ERP系统后,每年节约费用折算近千万元。三是着力打造广域协同运营平台。医药龙头企业正在打造以即时通信、数字签名、分销管控为核心的覆盖全国营销网络的广域协同运营平台,工作效率将大幅提升,一些企业的应收账款管制控周期由原来的一个月提高到一周。

(二)装备制造业概况及两化融合情况。2010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352家,实现销售收入451.4亿元,利税48.4亿元,出口交货值47亿元。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CAD技术应用广泛。大批企业通过引入CAD技术,优化了产品设计,加快了新品研发速度,有效的促进了企业做大做强,天明机械、远洋流体等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二是技术升级不断加快。大多数企业正在不断加快二维CAD、三维CAD技术改造应用,以及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的改造和MES系统的应用。三是部分重点企业开始应用ERP系统。中复连众、鹰游纺机为代表的一些重点企业,在优化产品研发和生产制造的同时,部署应用ERP系统,并开展集团管控平台的建设,加快了企业做大做强的步伐。

(三)物流业概况及两化融合情况。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物流企业300家,初步形成以港口物流为龙头、配送服务和生活物流为主体、生产性物流为支撑的格局,专业物流企业竞相发展,传统物流加快向现代物流转变,区域性物流中心容貌初现。港口集团是全市物流行业领军企业,其两化融合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物流业两化融合发展情况,主要特点有:一是全面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港口物流全程信息化应用覆盖,作业效率显著提升。二是充分深化港口物联网技术应用,探索“物联港”建设。三是利用网上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绿色”服务,既有效提高港口物流效率水平,又大大降低了港口客户和口岸单位综合成本。港口集团凭借两化融合的出色表现,被工信部授予全国“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示范企业。

(四)新材料产业概况及两化融合情况。2010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162家,形成了以复合材料、电子封装材料、硅资源深加工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64.1亿元,利税16.3亿元。随着我市两化融合工作的不断推进,新材料产业两化融合已全面展开。一方面,部分重点企业在产品、设备开发设计中建立了三维CAD设计系统,建立通用图形库、数据库及常规设计计算系统,实现产品设计优化,大幅短了设计周期,降低了设计成本。另一方面,多数企业的生产过程均实施了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对生产线运行状态关键参数的监控,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提升了工艺技术水平,使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同步提升。目前,中复神鹰、中鹏电子、太平洋石英等龙头企业两化融合正在加快实施,中复神鹰的关键设备研发项目已通过国家级鉴定,现已形成年产3000吨碳纤维原丝和1220吨碳纤维的生产能力,T700高性能碳纤维进入中试阶段。

三、进一步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树立战略意识,推进两化融合。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推动“引擎”,我们将进一步引导相关部门、广大企业牢固树立信息化引领工业化的战略意识,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主战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倍增性”和“渗透性”,支持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信息流通的高效化和实时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二)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解决我市“两化融合”中软件和信息服务“短板”问题。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船舶电子、装备电子、医疗电子、商贸电子等新兴电子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生物医药、碳纤维、LED、薄膜太阳能、海上风电、IGCC、新能源汽车电池等新兴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培育物联网产业,加强与无锡、苏州、南京等发达地区的合作,重点发展射频识别设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集成和智能控制系统及设备产业,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物流、装备制造、农业、环保、电力等领域的应用。

(三)推动试点先行,全力推广应用。加快“十百千”工程进度,依托我市产业发展基础,以点带线、由线带面、逐步深入。以推进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信息化应用为切入点,发挥港口集团、正大天晴、中复连众等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物流、化工等六大重点产业的信息化建设。总结推广市开发区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的经验,加大对工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公共平台、信息安全等资金投入,打造“数字化园区”。有条件的县、区建立“两化融合”试验区,多渠道争取国家、省在政策、技术和项目方面的支持,形成示范推广效应。

(四)拓宽培养渠道,壮大人才队伍。坚持人才兴企强企战略,打造强有力的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围绕骨干企业、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的工作需要,加快教育、培训和引进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就业创业环境,推进两化融合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优先享受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骨干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大力扶持信息技术社会培训机构发展,推进培训机构与大专院校、骨干企业合作,培养紧缺专业和实用人才,建设一批人才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和交流示范基地。

(五)完善服务平台,提高创新能力。重点建设与产业发展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一是建立中小企业SaaS(软件即服务)平台。以特色产业集聚区为主体,整合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信息服务商、行业专家等资源,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平台。二是建立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以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和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支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三是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利用港口优势,整合大陆桥国际信息中心、口岸公共信息平台、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和国际商务中心信息平台等相关功能模块,建设连云港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四是建立信息技术创新公共技术平台。依托大专院校、骨干企业,建立市级两化融合促进中心、两化融合重点实验室,为推进两化融合提供技术支撑。建立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企业的信息技术辅助设计、制造公共服务等信息技术应用共性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

(六)加大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落实国家和省扶持两化融合的政策措施,扩大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集成技术改造、高技术产业化、服务业等现有扶持政策向两化融合项目倾斜。将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

子信息产品及软件产品,我市自主开发的、在节能减排、提高效益等方面成效显著的信息系统和技术,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通过政府首先采购使用逐步在全市推广应用。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技术改造,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研究开发费用等,按国家政策规定享受减免税。进一步完善融资机制,协调各金融机构、风险投资资金、贷款担保基金重点支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项目贷款、投资及担保。

科技与质量处(企业信息化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