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业考试生物必修123复习点

学业考试生物必修123复习点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提纲

必修1

一.细胞的分子组成

1、 (B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基本单位及其功能

蛋白质 由C 、H 、O 、N 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 、S

基本单位:氨基酸 约20种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他们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氨基酸结构通式: H

|

R —C —COOH

| H O NH 2

肽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NH-CO- (—N —C —) 有关计算: 脱水的个数 = 肽键个数 = 氨基酸个数n – 链数m

蛋白质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 ╳ 氨基酸个数 - 水的个数 ╳ 18

功能:1、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2、催化作用,即酶

3、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载体

4、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5、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2、(A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的化学组成:由C 、H 、O 、N 、P 元素构成 。 基本单位:核苷酸(8种)

结构: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5种)A 、T 、C 、G 、U 构成DNA 的核苷酸:(4种)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A ) 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T ) 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G ) 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C ) ;

构成RNA 的核苷酸:(4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 )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U )

鸟嘌呤核糖核苷酸(G )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C )

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载体,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而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

种类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存在场所

脱氧核糖核酸 DNA 脱氧核苷酸(由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组成)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核糖核酸

RNA

核糖核苷酸(由碱基、磷酸和

核糖组成)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3、(B )糖类的种类与作用

a 、糖是细胞里的主要的能源物质

b 、糖类 C 、H 、O 组成 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

种类: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 糖原(动物)

含氮碱基

五碳糖

4、(A)脂质的种类与作用

组成: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分类:①脂肪:储能、维持体温

②磷脂:构成生物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5、(B)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A、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

1、大量元素:C、H、O、N、P、S、K、Ca、Mg

2、微量元素:Fe、Mn、Zn、Cu、B、Mo

3、C是最基本的元素

4、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H、O、N。

作用:缺钙动物会发生抽搐、佝偻病等Mg是组成叶绿素的主要成分

Fe是人体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B、所有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每一个单体都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

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多糖、核酸等

6、(A)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A、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作用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

③参与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如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B、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与作用:存在形式: 无机盐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

作用: a、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b、维持细胞和生命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细胞形态、渗透压、酸碱平衡)如血液钙

含量低会抽搐。

c、维持细胞的形态和酸碱平衡

二.细胞的结构

1、(C)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

细胞学说: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意义: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B)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3、(A)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A、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

特点: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数是可以运动的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成分:脂质(主要是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但是这个细胞仍然是真核细胞),在生命的起源的过程中,膜的出

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C、细胞膜系统(生物膜系统)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线粒体膜等)和核膜

4、(A)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

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

2、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3、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4、核糖体:无膜的结构,椭球形粒状小体,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5、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6、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单膜囊泡,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5、(B)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A、细胞核的结构:

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双层膜,上面有核孔是实现核质间的物质和信息交流)

核仁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式

B、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C、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最主要的区别:有无核膜

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但是有拟核。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遗传物质呈环状,如果有细胞壁,其成分是肽聚糖而真核细胞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有各种细胞器,有染色体,如果有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及动、植物。(有真正的细胞核)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支原体。(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注: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是真核

6、(A)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细胞具有严整的结构,完整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

三.细胞的代谢

1、(B)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称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实例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O2、CO2、水、甘油、乙醇等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

植物细胞对矿质离子的吸收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和膜上的载体决定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酶的本质: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2、酶具有专一性3、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酶的作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值

3、(B)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元素组成:ATP 由C 、H、O、N、P五种元素组成

结构特点: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作用: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用掉多少马上形成多少。

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

ADP+Pi+能量酶ATP ATP 酶ADP+Pi+能量

储存能量释放能量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 ===== ADP + Pi + 能量(1molATP水解释放30.54KJ能量)

方程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

方程从右到左时能量代表转移的能量,动物中为呼吸作用转移的能量。植物中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意义: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ATP是细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货”

4、(B)光合作用及认识过程

1.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1)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

2)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

3)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的实验;

4)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5)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B)光合作用的过程(自然界最本质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方程式:CO2 + H2180 ——→(CH2O) + 18O2

注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是糖类,还有氨基酸(无蛋白质)、脂肪,因此光合作用产物应当是有机物。

2)色素:包括叶绿素3/4 (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 1/4 (胡萝卜素、叶黄素)

叶绿素和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分布:叶绿体的类囊体的薄膜上

色素分布图: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由上向下)

色素提取实验:丙酮提取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 碳酸钙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3)光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条件:必须有光,色素、化合作用的酶

步骤: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还原氢 H2O—→2[H] + 1/2 O2

②ATP生成,ADP与Pi接受光能变成ATP

能量变化: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

4)暗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基质条件:有光或无光均可进行,二氧化碳,能量、酶

步骤: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CO2+C5→2C3

②二氧化碳的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还原氢、酶、AT P生成有机物 C3+[H]+AT P→(CH2O)+C5

能量变化: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关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

5) 意义:①制造有机物②转化并储存太阳能③使大气中的CO 2和O 2保持相对稳定。 6、总结

光反应阶段 暗反应阶段 进行场所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叶绿体基质 所需条件 光、色素、酶

酶、[H]、ATP

物质变化 水的光解:H 2O →[H]+02 ATP 的合成:ADP+Pi →ATP

CO 2的固定:CO 2+C 5→2C 3

C 3的还原:C 3+[H]+ATP →(CH 2O )+C 5 ATP 的水解:ATP →ADP+Pi

能量转换 光能→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

实质

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5、(D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强度、温度、CO 2的浓度等 农业生产以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增加CO 2的浓度,适当提高温度等。例如:①农业上采用套种、合理密植等措施使农作物充分吸收阳光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②利用大棚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提高CO 2浓度和温度,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6、(B )呼吸作用及其原理的应用 1、有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概念: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如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 的过程。

C 6H 12O 6+6H 2O +6O 2 6CO 2+12H 2O+能量

过程:1、C 6H 12O 6→2丙酮酸(CH 3COCOOH )+2ATP +4[H ](在细胞质中) 2、2丙酮酸+6H 2O →6CO 2+20[H ]+2ATP (线粒体基质中) 3、24[H ]+6O 2→12H 2O +34ATP (线粒体内膜中) 2、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概念:在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过程: 1、C 6H 12O 6→2丙酮酸(CH 3COCOOH )+2ATP +4[H ](在细胞质中) 2、2丙酮酸→2酒精(C 2H 5OH )+2CO 2+能量(少量)

或2丙酮酸→2乳酸(C 3H 6O 3)+能量(少量)(在细胞质中)

有氧

无氧

C 6H 12O 6

丙酮酸 CO 2+H 2O+能量 乳酸(动物) 酒精和CO 2(植物)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

C6H12O6+6O2?→

?酶6CO2+6H2O+能量C6H12O6?→

?酶2C3H6O3+能量

C6H12O6?→

?酶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

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

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

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

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

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转化成乳酸

能量大量少量

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意义: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细胞呼吸应用: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农业生产中适时的露田、疏松土壤等措施的实质就是为了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以增强根系的细胞呼吸,促进根系对矿质离子的吸收。

粮食储藏时,要注意降低温度和保持干燥;果蔬储藏时,采用降低氧浓度、充氮气或降低温度等方法,以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保存期限。

四.细胞的增殖

1、(A)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1、生物的生长主要是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2、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特点: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

2、(A)细胞的无丝分裂及其特点

无丝分裂:没有纺锤丝出现,叫做无丝分裂。早期,球形的细胞核和核仁都伸长。然后细胞核进一步伸长呈哑铃形,中央部分狭细。

特点:在无丝分裂中,核膜和核仁都不消失,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等结构。染色质也要进行复制,并且细胞要增大。

3、(B)动、植物有丝分裂过程及比较

1、过程特点: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观察最佳时期)

分裂期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

注意:有丝分裂中各时期始终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

中期后期

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3、细胞有丝分裂主要特征、意义

特征: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分裂结果是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实质为DNA复制),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相同点染色体复制(蛋白质合成和DNA的复制)

前期相同点核仁、核膜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不同点

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

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

出星射,形成纺锤体

中期相同点染色体的着丝点,连在两极的纺锤丝上,位于细胞中央,形成赤道板

后期相同点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染色单体为0,染色体加倍

末期不同点

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

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

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相同点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

五.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1、(B)细胞分化

1.定义: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原因: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细胞分化过程: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数量越来越多,这些细胞又逐渐向不同个方向变化

2.特点:①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②在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细胞分化

③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细胞内遗传物质一般不会发生改变,但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

3.意义: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2、(B)细胞全能性

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实例: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植物;动物克隆(多莉的诞生)

3、(A)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细胞衰老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2)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3)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4)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5)有些酶的活性降低;(6)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凋亡的含义: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称为细胞凋亡(细胞编程性死亡)。

意义: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

键的作用

3、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研究细胞衰老和凋亡的机制,对于全面认识细胞各种生命活动规律,探究人类健康、寿命长短的奥秘,有目的的治疗有关疾病都有重要意义。

正常的细胞凋亡对人体是有益的,如手指的形成、蝌蚪尾的凋亡。但凋亡过度或凋亡不足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细胞凋亡不足:肿瘤,自身免疫病;细胞凋亡过度: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神经元退行性疾病,病毒感染;细胞凋亡是一个程序化过程,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干预而治疗疾病

4、(A)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癌细胞的主要特征:①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②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③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

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2、癌细胞形成的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3、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实验:

1.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1、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甲液:0.1g/ml的NaOH 乙液:0.05g/ml的CuSO4)(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2、双缩脲试剂的成分A液:0.1g/ml的NaOH ,B液:0.01g/ml的CuSO4(先加A液再加B液)蛋白质可

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

2、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A、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很大,通常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加快一倍左右,最后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另一方面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温度过高可引起蛋白质变性,导致酶的失活。因此,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度反而逐渐下降,以至完全停止反应。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称为某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B、PH对酶活性的影响:酶催化反应需要适宜的PH值,过酸或过碱都能使酶变性失活

问题:(1)实验过程为什么要选择37℃恒温?只有在恒温的条件下,才能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干扰;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

(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什么?淀粉已完全水解

(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样的调整?提高唾液的稀释倍数

必修二

一. 遗传的细胞基础

1、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B)

a.减数分裂:特殊的有丝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

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b.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B)

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2n2n2n n n n2n n

c.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

1)总体比较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发生分裂的细胞类型体细胞原始生殖细胞

复制与分裂次数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二次子细胞数目 2 1或4

子细胞类型体细胞生殖细胞

染色体数变化2n-4n-2n 2n-n-2n-n

染色单体数变化0-4n-0 0-4n-2n-0

DNA分子数变化2c-4c-2c 2c-4c-2c-c

染色体行为不联会、无四分体形成联会后形成四分体

可能发生的变异基因突变(频率极低)、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2)图形比较:

①前期图辨认

②中期图辨认③后期图辨认

3)曲线比较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变化(物种为2n):

间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染色体2n 2n 2n 2n 2n-n n n 2n 2n-n

DNA 2a-4a4a 4a 4a 4a -2a2a 2a 2a 2a-a 染色单体0-4n 4n 4n 4n 4n-2n2n 2n 0 0 (染色体八个时期的变化22211121,染色单体在第一次分裂间期已出现;请注意无论是

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的前期或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2、配子的形成过程(B)

a.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及特征:(B)

1)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

2)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

3)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

形成部位精巢卵巢

过程变形期无变形期

性细胞数一个精母细胞形成四个精子一个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相同点成熟期都经过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b.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

种子的形成:种子是由胚和胚乳以及包在外边的种皮构成

1)胚的发育: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包括胚芽、胚轴、子叶、胚根四个部分

胚的发育:胚珠发育成种子(胚囊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子房(子房壁)发育成果肉(果皮)

2)胚乳的发育: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成,

胚乳的发育:受精极核→胚乳核→胚乳细胞→胚乳(3n)。双子叶植物(如大豆)的胚乳被子叶吸收,而单子叶植物(如水稻、玉米)的胚乳不吸收,仍保留。

3、受精过程(B)

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提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1、配子的多样性导致后代的多样性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

的作用

二.遗传的分子基础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D)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 )→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 ;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有毒的S 菌的遗传物质指导无毒的R 菌转化成S 菌。

3)RNA 在病毒繁殖和遗传上的作用 :早在1957年,格勒(Gire r )和施拉姆(Schramm)用石炭酸处理这种病毒,把蛋白质

去掉,只留下RNA,再将RNA 接种到正常烟草上,结果发生了花叶病;如果用蛋白质部分侵染正常烟草,则不发生花叶病。由此证明,RNA 起着遗传物质的作用。

2、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B )

1) DNA 的空间结构:是一个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特点:一是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二是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A -T ;C -G )通过氢键连结。在DNA 复制时,碱基对中的氢键断裂。组成核酸的化学元素为C 、H 、O 、N 、P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若五碳糖是核糖时则合成的核苷酸为核糖核苷酸,若五碳糖是脱氧核酸时,则合成的核苷酸为脱氧核糖核苷酸。)

2) DNA 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 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特

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 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 3、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B )

基因 :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DNA 分子中有足够多的遗传信息

基因与DNA 分子、染色体、核苷酸的关系: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

单位和结构单位。基因是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3、DNA 分子的复制(B )

1)过程和特点:过程: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在ATP 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 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做解旋。②合成互补子链;以上述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DNA 聚合酶,DNA 连接酶)的作用下,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32

P 标记DNA

有32P 标记DNA

DNA 有32P 标记

DNA 分子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5

S 标记蛋白质 无35

S 标记蛋白质 外壳蛋白无35

S 标记

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伸,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各自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DNA复制的特点:新DNA分子由亲代DNA分子的一条链和新合成的一条子链构成,是半保留复制。

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

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连结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复制n次,得2n条)。

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2)DNA分子的复制的实质和意义

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4、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B)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转录、翻译)

概念: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转录即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mRNA的核糖核苷酸序列。

场所:细胞核。

概念:以mRNA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翻译即mRNA的核糖核苷酸序列→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

表一:DNA分子转录与复制比较

DNA的转录DNA的复制

场所细胞核细胞核

模板DNA一条链DNA两条链

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四种脱氧核苷酸

酶解旋酶、RNA聚合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能量ATP ATP

碱基配对A-T-C-G

U-A-G-C A-T-C-G T-A-G-C

产物各种RNA 子代DNA 表二:基因表达之转录与翻译比较

转录翻译

定义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场所细胞核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DNA的一条链信使RNA 信息传递方向DNA mRNA mRNA 蛋白质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20种氨基酸

产物信使RNA 蛋白质

实质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表达

中心法则:

三. 遗传的基本规律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C)

①正确的的选材(豌豆)②先选一对相对性状研究再对两对性状研究③统计学应用④科学的实验程序

遗传学的有关概念: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把杂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豌豆高茎)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Dd、dd)

2、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

a.分离定律:基因分离规律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

b、自由组合定律

1)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图解见课本(p10图1-8)

规律:F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9:3:3:1

四种表现型: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九种基因型:1YYRR 2YYRr 2YyRR 4YyRr (黄圆)1YYrr 2Yyrr (黄皱) 1yyRR 2yyRr (绿圆) 1yyrr (绿皱) (在每一种表现型中均有一个纯合体,共有4个纯合体,4个双杂合体,8个单杂合体

且黄皱和绿圆是新组合类型占6/16.)

2)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

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基因与性状的关系(B)

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性状;②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是有遗传效应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DNA的载体)

4、伴性遗传(B)

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女性男性

基因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

表现

正常正常(携带者)色盲正常色盲

a.色盲的遗传特点

①男性多于女性。②交叉遗传。即男性(色盲)→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男性的女儿)→男性(色盲,男性

的外孙,女性的儿子)。③一般为隔代遗传。即第一代和第三代有病,第二代一般为色盲基因携带者。

b.常见的几种遗传病及特点

图1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患病看女病,女病父正为常隐。图2:可能是常隐也可能是伴X隐;

图3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女性,女正父患为常显。图4:可能是常显也可能是伴X显

图5父传子,子传孙,一传到底为伴Y 。

( 遇伴性遗传,先写性染色体XY 或 XX ,再标出基因;遇常染色体遗传,只推测基因,而与 X 、Y 无关 ) 6)多基因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糖尿病。

7)染色体异常病:21三体(患者多一条21号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症(患者缺少一条 X 染色体)8)常见遗传病分类及判断方法:

第一步:先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病还是X 染色体遗传病。 方法:看患者性别数量,如果男女患者数量基本相同即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如果男女患者的数量明显不等即为X 染色体遗传病。(特别:如果男患者数量远多于女患者即判断为X 染色体隐性遗传。反之,显性)

第二步:判断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 .方法:看患者总数,如果患者很多连续每代都有即为显性遗传。如果患者数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个别有患者即为隐性遗传。(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四. 生物的变异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A )

概念及实例: 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实例:猫由于基因重组产生毛色变异、一娘生9等,个个皆不同、除了两个双胞胎,没有两个同胞兄弟姊妹在遗传上完全相同。

意义: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基因突变的原因、特征(B )

实例 镰刀型贫血症

概念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类型 体细胞基因突变(不能遗传),生殖细胞基因突变(能遗传) 结果 产生等位基因

原因 内因:细胞分裂间期DNA 复制时,碱基互补配对出现差错

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特点 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多数有害性,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

性状,是否适应环境

意义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应用 诱变育种

常染色体遗传病 显性遗传病

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并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 隐性遗传病 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伴性 遗传病

伴X 显性 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抗维生素D 佝偻病

伴X 隐性

⒈男患者多于女患者⒉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交

叉遗传)

红绿色盲,血友病

伴Y 遗传病 患者全为男性 外耳廓多毛症

1 2 3 4 5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比较

比较项目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本质

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产生新的基因,出现了新的性状

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

使性状重新组合

时间原因 细胞分裂间期DNA 复制时,由于碱基互补配对的差错而引起

交叉互换重组(减I 前)、自由组合

重组(减I 后)

条件

外界条件的剧变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不同个体间的杂交

后代特征 大多数变异对生物体正常发育不利

遵循两大遗传定律

出现频率 类型少,且出现频率小,突变个体与突变前比较只有个别性状发生变异 类型多,且出现频率大

意义 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物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应用 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

定位

变异的根本来源

变异的主要(重要)来源

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A )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与基因突变不同,前者的结果可以用显微镜看见 染色体结构变异

种类 概述

举例

缺失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缺失引起变异 果蝇缺刻翅形成、猫叫综合征 增加 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变异 果蝇棒状眼形成 移接 染色体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颠倒 染色体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引起的变异

染色体数目变异

两类:一类染色体数目个别增加或减少;另一类以染色体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二倍体

多倍体

单倍体

概念 体细胞中含有

2个染色体组 体细胞中含有3个以上染色体组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 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成因 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复制,不分开 由配子发育而成 特点 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比较大,含有机物多。缺点是生长慢,结实率低 单倍体植株矮小, 而且高度不育 应用 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举例 人、水稻

无籽西瓜培育

蜜蜂性别

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事例(B )

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或萌发的种子培育多倍体原理——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能在不影响细胞活力的条件下抑制纺锤体

生成或破坏纺锤体。导致染色体复制且着丝点分裂后不能分配到两个细胞中,从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各种育种方法总结

类别方式 原理 主要处理方法

主要优(缺)点

先让表现型不同的个体进行杂交,得F 1后再经多优点:使位于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上

杂交育种基因重组次“自交、选择”最终获

得纯合的优良品种缺点:育种时间长,局限于同种或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

诱变育种基因突变物理方法:激光或辐射等

化学方法:化学药剂处理

(秋水仙素、硫酸二乙酯)

优点: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大幅度改良

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缺点:有利变异少,工作量大,盲目性强

单倍体育种染色体数目

变异(染色体

数目先成倍

减少后成倍

增加)

花药(F

1

)离体培养出单

倍体幼苗;对单倍体幼苗

再经人工诱导(如秋水仙

素)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得到纯种

优点: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明显缩

短育种年限

缺点:技术复杂

多倍体育种染色体数目

变异(染色体

数目成倍增

加)

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或

萌发的种子

低温处理

优点:培育出自然界没有的生物品种;茎

秆粗壮、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等

缺点:技术复杂,发育缓慢,结实率低,

一般只适合于植物

转基因育种基因重组“提”、“装”、“导”、

“检”,“选”

优点:可以按人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目

的性强

缺点:技术复杂。安全性问题多

细胞工程育种

植物体

细胞

交育种

细胞的全能

性、细胞膜的

流动性

“去壁”

“诱融”

“组培”

优点: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培育

出植物新品种

缺点:技术复杂,工作量大,操作繁琐

动物体

细胞克

隆育种

细胞的全能

性核移植和胚胎移植

优点:培育繁殖优良生物品种,用于保存

濒危物种,有选择地繁殖某性别动物

缺点:技术复杂,工作量大,操作繁琐

激素育种利用生长素培育无籽番茄、无籽黄瓜、无籽辣椒

5、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A)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用其利,避其害。我国规定对于转基因产品必须标明。

五. 人类的遗传病

1、人类遗传病类型(A)

类型:见前

常见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显性: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抗维生素D佝偻病

隐性:白化病、苯丙酮尿症、镰刀型贫血症、先天性聋哑等

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特点:呈家族遗传、发病率高(我国约有20%--25%)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A)

产前诊断与优生的关系:产前诊断是指: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遗传咨询与优生的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A)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意义:可以清楚的认识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极其相互关系,对于人类疾病的诊制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 生物的进化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B)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3)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名词解释(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

因库的一部分。(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

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

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

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基因频率的计算:①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例如,从某种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

个体分别为30、60和10,A基因频率=(2×30+60)÷2×100=60%,a基因频率=1-60%=40%。②通过基因型频率计

算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例如:AA基因型频率为30/100=0.3,

Aa基因型频率为60/100=0.6;aa基因型频率为10/100=0.1;则A基因频率=0.3+1/2×0、6=40%。③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种群中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

语句解释:(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

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

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基本

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进化的方向;隔离——物种

形成的必要条件。

(4)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5)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变异。

(6)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

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

向。

(7)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B)

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如某种兰花和专门为它传粉的蛾;捕食者和被捕食者。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

生物多样性:不同环境生活着不同的生物,这些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习性等各不相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

样性是特定环境自然选择的定向性和不同生物生存环境多样性共同形成的。多样的环境必然对生物进行多方向的选择,选择的结果必然是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多种多样。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赖以存在的基础。所以,在基因这一层次上的保护是最核心的,也是最基本的。

3、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比较

共同点:都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

不同点: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而现代进化论克服了这个缺点。②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着重研究生物个体的进化,而现代进化论则强调群体的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

本单位。③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自然选择来自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而现代进化论中,则将自然选择归于基因型有差异的延续,没有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在进行。

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1)先进性:它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2)局限性:①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②对于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③强调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的现象

必修3

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B)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的试验:实验过程: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3)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试验结论小结: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注意:光不是产生生长素的因素,有光和无光都能产生生长素

(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

生长素的产生:嫩叶、发育着的种子; 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极性运输(从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注意: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a 生长素的二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不

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反应不同,根最适浓度低10-10mol/L,芽的最适浓度是10-8mol/L,茎的最适浓度高10-4mol/L。

b 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

芽生长受抑制。打顶或摘心使侧芽生长素降低,打破顶端优势

4)生长素的功能应用

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

③防止落花落果

2、其他植物激素(A)

名称主要作用

赤霉素促进细胞生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3、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B)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控制性别分化(促进花芽向雌花分化,从而提高产量)

二.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B)

1)结构基础

a.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和处理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后2者合称为神经纤维

b.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c.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组成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2)调节过程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a.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b.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c.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d,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a.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

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人脑的高级功能(B)

人脑的组成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

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人脑的高级功能:感知、控制、语言学习(积累经验)、记忆(经验的储存和再现)、思维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书觉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4、动物激素的调节(A)

(1)激素调节的概念:由内分泌器官(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a.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激素名称主要作用

下丘脑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血压

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

垂体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

多种促激素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生长发育

胸腺胸腺激素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腺肾上腺激素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

胰岛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动态平衡

卵巢雌激素等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

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睾丸雄激素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

二性征

b.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2)体液调节概念:像激素、CO2、H+、乳酸和K+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5、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A)(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

1)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

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稳态的生理意义(B)

1)细胞的生活环境:

a.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质调节与外界发生物质和信息交流;多细胞生物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b.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与溶液浓度成正比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

温度人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在37℃左右

d.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2)内环境的稳态:

a.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b.生理意义:稳态是人体是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是人体细胞正常代谢必需的,内环境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

必要条件

c.稳态的调节机制: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有赖于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形式。

2018年全国123卷新课标3套试卷理综ⅠⅡⅢ试题生物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123卷3套试卷理综生物部分试题真题 2018年全国Ⅰ卷理综生物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膜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答案】D 【解析】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的基质中,D项错误。 2、生物体内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答案】B 【解析】由题干和C、D选项信息可知除了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这样的DNA-蛋白质,还存在复制和转录过程DNA和相关酶形成DNA-蛋白质,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如拟核DNA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时候。这题可能受“原核细胞拟核中DNA是裸露的,不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这句话影响太深,形成定向思维。做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新情景灵活判断。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答案】A 【解析】植物细胞不能直接吸收利用N2。根瘤菌才能固定N2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 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答案】C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汇编(精编图文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 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 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 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 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 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 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 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 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 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 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sport))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 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123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走近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二)资料分析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四)练习基础题1.(1)活细胞:A、D、G、I;(2)死细胞:B、E;(3)细胞的产物:C、F、H。2.(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2)种群层次;(3)群落层次。 拓展题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从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从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如果这些病毒传播开来,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二)实验1.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2.提示:这些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各种细胞之间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是:这些细胞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产生的差异。3.提示:从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没有核膜,细胞外有鞭毛,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提示:绝大多数细胞有细胞核,只有少数细胞没有细胞核。例如,人的成熟的红细胞就没有细胞核。细菌是单细胞生物,蓝藻以单细胞或以细胞群体存在,它们的细胞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比较,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有拟核。拟核与细胞核的区别主要有两点:(1)拟核没有核膜,没有核仁;(2)拟核中的遗传物质不是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而是直接以DNA的形式存在。 (四)资料分析1.提示: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1)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2)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3)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4)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2.细胞学说主要阐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3.提示: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60 分) 1. 在右侧照光的情况下,对燕麦胚芽鞘进行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注:云母片不透水) A.直立向上生长的是① B.弯向光源生长的是②④ C.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③⑤ D.将④放在匀速转盘上,会弯向光源生长 2.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①生产无籽西瓜②生产无籽番茄③棉花摘心 ④培育多倍体⑤枝条扦插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③④ 3. 把成熟的苹果和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这是由于苹果释放出了 A.乙烯 B.脱落酸 C.芳香族化合物 D.赤霉素 4.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植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下图表示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的除草浓度是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杂草 c点浓度 B.双子叶杂草单子叶植物 b点浓度 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杂草 a点浓度 D.双子叶杂草单子叶植物 c点浓度 5.图3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B.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6. 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受刺激时,瞬间膜内外电位为内负外正 B.兴奋在①②处传导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C.刺激③处,①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刺激A或③处均可使E产生反应 7. 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 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A.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B.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C.抑制了突触前神经元中线粒体的功能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8. 下列有关动物和人血糖平衡的调节,正确的是 A.人体内血糖的平衡是由体液调节来完成的 B.糖尿病患者表现出的“三多一少”症状都和血糖不能正常利用有关 C.肝糖元和肌糖元对升高血糖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D.低血糖下,最先影响到的是人的肌肉组织 9.下列哪种激素可影响婴幼儿脑的发育 A.性激素B.胰岛素 C.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 10.给正常生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出现休克现象,要使其及 时复苏可适量注射 A.甲状腺激素 B. 葡萄糖液

2020年电工基础知识竞赛试题123题(附答案)

2020年电工基础知识竞赛试题123题(附答案) 1、电压互感器有三种接线方式,分别为:Y,y,d接线,Y,y接线,V,v接线。 2、发电机并列条件:待并发电机与运行系统的电压、频率、相位之差小于规定值。 3、零序电流保护主要由零序电流(电压)滤过器、电流继电器和零序方向继电器三部分组成。 4、继电保护装置必须满足选择性、快速性、灵敏性和可靠性四个基本要求。 5、电流继电器的主要技术参数是动作电流、返回电流和返回系数。 6、电力生产的几个主要环节是发电厂、变电所、输电线。 7、二次回路的电路图按任务不同可分为三种,即原理图、展开图和安装接线图。 8、所谓不对应原理是指控制开关的位置与断路器的位置不对应。 9、变压器油在多油断路器中起绝缘和灭弧作用,在少油断路器中仅起灭弧作用。 10、检查二次回路的绝缘电阻应使用1000V的摇表。 11、安装接线图包括:屏面布置图、屏背面接线图和端子排图。 12、中心信号装置包括中心事故信号和中心预告信号两大部分。 13、电力系统中的消弧线圈按工作原理可以分为谐振补偿、过补偿、欠补偿三种方式。 14、安全工作规程是中规定:设备对地电压高于250V为高电压;在250V以下为低电压;安全电压为36V以下;安全电流为10mA以下。

15、值班人员因工作需要移开遮栏进行工作,要求的安全距离是10kV时0.7m,35kV时1.0m,110kV时1.5m,220kV时3.0m。 16、雷雨天气需要巡视室外高压设备时,应穿绝缘靴,并不得接近避雷器、避雷针和接地装置。 17、遇有电气设备着火时,应立即将该设备的电源切断,然后进行灭火。 18、值班运行工的常用工具有钢丝钳、螺丝刀、电工刀、活板手、尖嘴钳、电烙铁和低压试电笔等。 19、在变压器的图形符号中Y表示三相线圈星形连接。 20、变电站(所)控制室内信号一般分为电压信号;电流信号;电阻信号。 21、在带电设备四周严禁使用皮尺、线尺、金属尺和进行测量工作。 22、带电设备着火时应使用干粉、1211、二氧化碳灭火器,不得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23、变电站(所)常用直流电源有蓄电池、硅整流、电容储能。 24、变电站(所)事故照明必须是独立电源,与常用照明回路不能混接。 25、高压断路器或隔离开关的拉合操作术语应是拉开、合上。 26、继电保护装置和自动装置的投解操作术语应是投入、解除。 27、验电装拆接地线的操作术语是装设、拆除。 28、每张操作票只能填写一个操作任务,每操作一项,做一个记号“√”。

高中生物 必修123全 试题

高二生物期末试题 范围:必修一、二、三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请将答案填涂在答卷答题栏中。每小题1分,共60分) 1.人的激素、维生素和酶三者相比,相同点有 ①都是蛋白质②由活细胞产生③需要量很少④由内分泌腺分泌⑤缺少时都会引起疾病⑥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不可缺少⑦对新陈代谢的各种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A.①②⑦B.③⑤⑥C.③④⑤⑥D.③⑥⑦ 2. 炭疽杆菌之所以在两年前能引起美国人大恐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能产生两种化学成分为蛋白质的外毒素。有些科学家将该菌拟核的大型DNA分子破坏,该菌仍然能产生上面说的外毒素。请分析推断一下,应继续破坏该菌的什么结构,才能使它从根本上不再产生外毒素? A. 线粒体 B. 核糖体 C. 贮藏颗粒 D. 细胞核 3. 化疗是控制癌细胞生长的方法之一,药物可以杀死癌细胞,下图给出的是一个典型的化疗过程,每3周给药1次(图中箭头所示),图中记录了化疗过程中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数 量变化。请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 A. 给药的最初30天内,两种细胞的数量都明显减少,然后又回升 B. 给药后,正常细胞数目的减少量明显多于癌细胞 C. 给药后,癌细胞数目的回升量明显少于正常细胞 D. 临床上可以通过加大给药剂量,来有效地控制癌细胞 4.依据下图三个圆型,其代表的意义正确的是() A.当三个圈代表3种生物生存空间范围时,最容易绝种的是③ B.可代表蛋白质、酶、激素三者的关系,能产生物质③的细胞肯定能产生物质① C.①②③可代表三种物质,其分别是激素、蛋白质和酶 D.若三个圈代表的是3种生物,它们之间的关系一定是①捕食②,③捕食① 5、.某同学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神经细胞的神经突触结构,下图是某同学按电子显微镜扫描图像绘制的简图。下列关于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兴奋在神元之间的传导需要能量②神经兴奋从B细胞向A细胞传导 ③神经兴奋从B细胞向C细胞传导④神经兴奋从C细胞向B细胞传导⑤细 胞的突触小泡中包含着神经递质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⑤ 6.细胞膜、核膜及细胞器膜统称生物膜,下列对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化学组成上完全相同 ②生物膜把细胞质分成多个微小的结构,使多种化学反应同时进行,互不干 扰

全国Ⅰ卷II卷Ⅲ卷全国123卷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真题试题

1卷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

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高考必备知识点大全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膜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 巴管壁 淋巴 循环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体液 (约占1/3) 体液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图示如下:淋巴 注意:(1)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 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3.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 白质的含量有关。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如:H2CO3/NaHCO3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神经中枢: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低级神经中枢——脊髓

1.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时(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2.神经元之间 单向传递:传递方向: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7.突触的结构如下图: 轴突 神经末梢 细胞体 树突 6.兴奋传递 4反射弧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5.神经元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注意:蛋白质类的激素药物不能口服,只能注射(因蛋白质在消化道中会被消化成小分子从而失去药效。);而氨基酸和固醇类即可口服也可注射。 2.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的作用。 如: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前者降血糖,后者升血糖。 3.血糖平衡的调节: 正常人体血糖范围(0.8—1.2g/L) 左边箭头表示:在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下的升血糖过程; 右边箭头表示:在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下的降血糖过程。 注意:肝糖原可以分解为血糖,而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血糖,肌糖原只能供肌肉细胞利用。 4.激素调节方式: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右图) 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从而促进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 进一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

(完整word版)2018高考全国卷123生物试题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一卷) 理科综合生物 一、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29.(10分) 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 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分解者通过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0.(9分) 甲、乙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123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禁止在具有、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B) A、火灾、易燃 B、火灾、爆炸危险 C、易燃、爆炸危险 D、易燃、人口密集型 2、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不得与设置在同一一建筑内,并应于其保持安全距离。( C )。 A、人口密集型场所 B、公共聚集场所 C、居住场所 D、劳动密集型场所 3、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将建设列入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规划。(A) A、公共消防实施 B、消防实施 C、个体消防实施 D、单位消防实施 42、我国的“119”消防宣传活动日是( A)。 A.11月9日 B.1月19日 C.9月11日D、10、19 5、用灭火器灭火时,灭火器的喷射口应该对准火焰的(C )。 A、上部 B.中部 C.根部D、下部 6、用灭火器进行灭火的最佳位置是(B ) A.下风位置 B.上风或侧风位置 C.离起火点10米以上的位置D、离起火点5米以上位置 7、单位对职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应当将本单位的火灾危险性、、 消防设施、及灭火器材的操作使用方法、人员疏散逃生知识等作为培训重点。(A)。

A、防火灭火措施 B、防火措施 C、灭火措施 D、疏散逃生 8、发现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可拨打电话,想当地公安消防部门举报。(B)A、95119 B、96119 C、97119 D、98119 9、火灾发生后,公安机关负责火场外围警戒、和通往火场的道路交通秩序。(C)A、进入火场灭火B、进入火场救人 C、维护火场持续 D、都不对 10、公众聚集场所在营业期间的防火巡查应当至少每几小时一次。 ( B )A、一小时一次B、两小时一次 C、三小时一次 D、四小时一次 11、消防控制室应当保持不得少于值班人员24小时不间断值班。 ( B ) A、一位 B、两位 C、三位 D、四位 12、自动消防设施应当有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人员定期进。 ( A )A、维护、检测B、维护、修改 C、测试、保养 D、测试、更改 13、火场救援中下列不正确的是。(C)。

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高二期末测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A. 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 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 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2.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B.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氧气、抗体、神经递质、胰蛋白酶都出现在细胞外液中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C.寒冷时出现寒颤是稳态失调的表现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4.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血浆pH显著下降 5.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6.下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④⑤共同构成突触 B.①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 C.③作用于④,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D.由于③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④,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7. 根据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23]

高中生物必修123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必修1《分子与细胞》课文中有关问题提示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二)资料分析 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 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12315受理人员考试试卷

12315受理人员考试试卷 分值:100分 一、填空题(10分): 1、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 2、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3、消费者为二人以上,其申诉的是共同标的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可以合并受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申诉。 4、消费者受尊重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接受服务时享有的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受到尊重的权利。 5、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6、保质期是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二、单选题(20分): 1、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诉之日起(C )日内,审核完毕并作处理? A、15; B、7;

C、5; D、3.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消费者申诉暂行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 2、实施三包的部分商品目录内的产品自售出之日起15日内,发生性能故障,消费者可以选择(C)? A、退货、换货或修理; B、换同型号同规格产品,费用由修理者承担; C、换货或修理; D、退货或修理。 (《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第十条) 3、消费者于先生于2007年5月17日购买一台空调,该空调主要部件三包有效期截止日为( A ): A、2010年5月16日 B、2010年5月17日 C、2010年5月18日 D、2010年5月19日 (《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第八条,三包有效期从开具发票之日起计算,空调主要部件三包有效期为3年) 4、消费者于先生于2009年5月2日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该笔记本电脑本整机三包有效期截止日为( B ): A、2010年5月1日 B、2010年5月2日 C、2010年5月3日 D、2010年5月4日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 B.H2O2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2.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是,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3、大量的组织液积累在细胞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4.手不小心摸到滚烫的水壶,缩手反射发生与感觉疼痛的时间是 A.先感到疼痛,后缩手反射B.感到疼痛并同时缩手 C.先缩手反射,后感觉疼痛D.依个体不同而不同 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a点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而 b、c、d、e四个点都能测到膜内外电位有变化,该现象说明了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B.兴奋在神经元内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膜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6.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是 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 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 7.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管理试题123

管理试题123 《管理学》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能的根本目的是( ) A.确保职工个人目标的实现B.实现管理者个人的利益和价值C.实现组织目标D.体现管理者个人权威2.关于公司总经理与中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区别,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同的说法。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说法更为贴切?() A.总经理比中层管理人员更需要环境洞察力 B.总经理比中层管理人员更需要拥有发言权 C.总经理比中层管理人员更需要掌握反映公司经营问题的信息 D.总经理的行为比中层管理人员较少受约束 3.下述关于管理性质的论断哪一个比较正确() A.管理活动与作业活动密不可分,但管理的目标与作业活动目标是完全不一样的 B.管理科学的日臻完善使其科学性远远大于艺术性 C.管理工作主要是致力于内部的生产运作,精诚合作,与外界环境没有太多的关联 D.管理工作是独立运行,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提供服务的

活动4.由美国兰德公司提出的一种复杂的、耗时的群体决策方法被称为() A.德尔菲法B.头脑风暴法C.名义小组法D.电子会议法5.组织理论的十四条原则的提出者是() A.西蒙B.泰勒C.法约尔D.梅奥 6.对未来持悲观态度、比较谨慎的决策者在进行不确定型决策时,一般采用 ( ) A.小中取小法B.小中取大法C.大中取小法D.大中取大法7.有人说:“管理就是决策”,这意味着() A.管理者只要善于决策,就一定能成功B.管理的复杂性是由决策复杂性导致的C.决策对管理的成败具有很重要的影响D.管理者需要面对复杂的环境作决策 8.被称为数字化的计划() A.目标B.政策C.规则D.预算 9.管理层次较多而管理幅度较小的锥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是()A.缩短上下级距离,密切上下级关系B.信息纵向流通快,管理费用低 C.管理严密、分工明确、上下级易于协调D.被管理者有较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三复习必背知识点

2016年学业水平考试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全部为选择题) 考点一:内环境 1.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 淋巴 2.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绝大多数细胞的内环境都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考点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②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 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及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 考点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可考非选择题)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非选择题考点) ①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②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③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④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非选择题考点)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

考试题123

模具制造技术复习题(2011-5-30) 1.模具制造的特点及基本工艺路线是什么? 特点:①模具材料硬度较高②模具加工质量要求高③形状结构复杂④单件生产 基本工艺路线:分析估算→模具设计→模具制图→零件加工→装配调整→试模→成品2.什么是特种加工?特种加工相对传统机械加工的特点是什么? 特种加工:①是指切削加工以为的一些新的加工方法,也称非传统加工方法;②它不需要用比工件更硬的工具;③也不需要在加工过程中施加明显的机械力;④而是利用其他能量为主来除去工件上的多余部分,已达到一定形状、尺寸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 特点:①以柔克刚②便于加工复杂型面③不受材料硬度的限制④可以获得良好表面质量(在特种加工过程中,工件表面不像切削加工那样产生强烈的弹、塑性变形,因此有些特种加工方法可以获得较小的表面粗糙度,其残余应力、冷作硬化热应力、热影响区及毛刺等表面缺陷都比切削表面小) 3.什么是模具加工工艺规程?在生产中起何作用? 工艺规程:是规定模具零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方法的工艺文件 作用:①它是指导生产的技术文件②是生产组织和管理的依据③是加工检验的依据4. 铣床有哪些附件?各有何作用?在立铣床上加工斜面有哪几种方法? 加工斜面方法:①加斜垫铁②采用万能分度头③调整立铣头 5. 在平面磨床上如何保证模板六个面的位置精度?(平行度和垂直度) (1)平行平面的磨削:应在平面磨床上反复交替磨削两平面,逐次提高平行度和表面粗糙度。 (2)①用精密平口钳装夹工件,磨削完一个平面后,将精密平口钳翻转90°磨削另一个 平面,通过精密平口钳自身的精度保证两个平面的垂直度要求。②用精密角铁和平行夹头装夹工件,用百分表找正后磨削出该垂直面,保证模板侧面和上下平面的垂直度。③用导磁角铁和平行垫铁装夹工件,以工件上面积较大的平面为基准面,并使其紧贴导磁角铁面,磨出垂直面。④用精密V形铁和卡爪装夹工件,适用于圆形工件的端面磨削。 6. 常用仿形加工有哪三种方式?怎么选仿形铣刀具? 方式:一向仿形;二向仿形;三向仿形 刀具:①圆柱立铣刀与圆柱形触头配用;适用于型腔粗加工和要求型腔底部为清角的仿形加工,是仿形铣削中最常用的铣刀。②圆柱球头铣刀与球头形触头配用;适 用于型腔半精加工和精加工及加工底面与侧壁间有圆弧过渡的型腔。③锥形球头 铣刀与球头形触头配用;适用于型腔侧面有斜度,底部有过渡圆角的结构同时进 行精加工,或对具有一定深度和较小的凹圆弧进行加工。 7.试述坐标镗床加工精度高的原因?精密镗床有哪些定位附件?各适用于何场合? 原因:①主轴孔的精度高②机床本体滑块部分的精度高,保证位置精度高③机床刚度大,保证形状精度④采用了精密读数装置,保证了尺寸精度 定位附件:(1)光学中心测定器光源的光线通过物镜照明工件的定位部分,使用时,只要将测定器对准工件的基准边或基准线,使它们的影像与两条十字线重合, 或处于互相垂直的双刻线的中间,此时,机床主轴已经对准两基准边或基准 线的交点。(2)万能转台①夹紧工件。②加工在圆周上分布的孔。③加工 与工件轴线成一定角度的斜孔。(3)弹簧中心冲用于划线和打中心眼。(4)

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题与答案解析

高二第一次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生活状态下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 ( ) A .组织液 B .淋巴 C .血浆 D .唾液 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细胞内液、血浆 、淋巴 、组织液、消化液都是体液 B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渗透压、温度、PH 这三个指标的相对稳定 C .人体红细胞内的O 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至少通过6层由磷脂分子组成的膜 D .家兔、 鱼类、 鸟类、草履虫都是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3.2012年8月的奥运运会上,运动员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在机体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仍然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补充纯净水进行调节 B .维持体温的稳定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来实现的 C .剧烈运动时,由于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有下降趋势,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D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pH 相对稳定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 A .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 .氨基酸、纤维素、CO 2、Na + C .胃蛋白酶、Ca 2+ 、脂肪、葡萄糖 D .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6.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 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 保持不变 D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7.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 ) ①酸碱平衡 ②Na +、K + 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调节 ⑤蛋白质平衡 ⑥CO 2-O 2平衡 A .①②③⑥ B .①③④⑥ C .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8.下列各项不能诱发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 ) A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B .营养不良造成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C .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回流 D .饮水过多,大量水分滞留在组织液 9.右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③为组织细胞,物质交换过程是 B .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 2的浓度相反 C .若③为胰岛B 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D .若③为肝细胞,饭后4 h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 10.血细胞、淋巴管壁细胞及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分别是 ( ) A .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 B .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 C .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 D .血浆、组织液、组织液 11.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分泌量上升,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 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12.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B.H 2CO 3 / NaHCO 3是维持细胞外液pH 稳定的缓冲物质 C.细胞内、外的Na +、K 十 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运动后Na +、K 十 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13.某大学新生在军训长途行军时,好多同学脚底部都打了泡,泡破后,流出的淡黄色液体来源于( )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 D 细胞外液 14、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 ①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 ④淋巴循环受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5.神经冲动在神经中枢内的可能传导途径是( ) A .树突→突触→神经元细胞体→轴突 B .轴突→神经元细胞体→树突→突触 C .树突→神经元细胞体→轴突→突触 D .树突→突触→轴突→神经元细胞体 16.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 + 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 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 .曲线a 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 .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 .低Na +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 + 浓度高于膜外 D .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 + 浓度高于膜内 17.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 .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 + 通透性增大 C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 .细胞膜内外K +、Na + 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基础 18.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