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 浮选基本原理

第一章 浮选基本原理

第一章浮选基本原理

1.1概述

一、浮选及浮过程

(1)浮选

浮游选矿又名浮选,它是根据矿物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对细粒矿物进行分选的方法。

浮选的对象:物料粒度细,粒度和密度作用小,重选方法难以分离的矿物;磁性和电性差别不大难以用磁选和电选分离的矿物。

浮选过程:在气、液、固三相体系中完成的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实是疏水的有用矿物粘附在气泡上,亲水的脉石矿物留在水中,从而实现,从而实现彼此分离。

(2)浮选过程

①磨矿:先将矿石磨细,使有用矿物与其他矿物或脉石矿物分离

②调浆加药:调节矿浆浓度,加入浮选药剂,以提高浮选效率

③浮选分离:矿浆在浮选机中充分浮选,完成矿物的分选

④产品处理:主要是脱水

固体细颗粒和水混合形成矿浆磨矿调浆,加药充气浮选精矿尾矿

二、浮选发展简介

在古老的金银淘洗加工过程中,人们已认识到利用矿物的天然疏水性或亲水性(亲油性)的不同来提纯矿物原料。

浮选作为一种工业规模的选圹方法出现,在国外大约是在19世纪末叶。在我国,解放前只有少数几座有色金属和石墨浮选厂。大部分分布在东北和安徽。

1、全油浮选法

根据各种矿物亲油性及亲水性的不同,加大量油类与矿浆搅拌,然后将粘附于油层中的亲油矿物刮去,面亲水性的矿物仍留在矿浆中,从而达到分离矿物的目的。――早期工业浮选的先驱。

2、表层浮选法

在工业上的应用出现于1892年,将磨矿干粉小心轻轻撒布在流动的水流表面,疏水性矿物不易被水润湿依靠表面张力面漂浮水面上,聚集成薄层,成为精矿;易被水润湿的亲水性脉石流入水中作为废弃尾矿排出。

3、泡沫浮选法

1877年出现选别石墨的泡沫浮选专利,水煮沸水蒸气气泡。1886年出现化学法产生气泡进行浮选专利,气泡作为载体。

20世纪初,出现原始的泡沫浮选法,使浮选法向前推进一步,并出现了许多形式的泡沫浮选法。

(1)气体浮选法

(2)电解浮选法

(3)真空浮选法

(4)正压力浮选法

(5)机械充气搅拌浮选法

4、药剂在浮选法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在浮选法发展过程中,药剂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5、浮洗应用的发展

各类浮选药剂的发展与在产实践中的其体应用,以及浮选工艺的新发展,使浮选效率大为提高,使浮选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由于浮选设备类型增多,设备不断更新且日益大型化,浮选厂的规模越来越大,处理矿量日趋增多。此外,浮选生产的发展和近代测试在浮选理论研究中的应用,致使对许多理论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

三、浮选在矿物加工业中的作用与意义

1、浮选在矿物加工业中的重要性

(1)浮选的适应性强

(2)浮选的效率高,且适于处理细物料

(3)有利于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

2、浮选法的缺点

主要是成本高,易污染矿山\环境

(1)需要较细的磨矿――粒度细化

(2)使用各类药剂

(3)影响因素多,操作控制动手术要求较高

(4)产品脱水率较低,过程复杂。

1.2 浮选各相及性质

矿物浮选是一种多相非均匀体系,其中的矿物为固相、水为液相、气泡为气相。在这个非均匀体系内,固相、液相、气相的界面性质,各相的相互作用以及浮选药剂在这些相界面上所产生的效应,决定了浮选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速度;而各相界面的性质,各相的相互作用,以及浮选药剂在这些相界面上所产生的效应,以取决于这些相的内剖结构和性质。

在矿物的浮选过程中,固相是分选对象,液相是分选介质,气相是分选载体。因此,本章重点学习浮选各相的结构和性质。

1.2.1固相的结构和性质

自然界矿物按工业用途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业矿物,另一类是能源矿物。前者绝大多数是晶体矿物,后者则为非晶体矿物。

一、矿物晶体的断裂面

用浮选法分离固相(即各种矿物)时,通常首先必须进行破碎和磨细,使矿石中的目的矿物达到或接近单体解离程序以及获得适于泡沫浮选所要求的适宜粒度,以便能有效的进行浮选。在破碎和磨细的过程中,矿物受到外加机械力的作用,晶体内连结质点间的部分键力受到破坏(“打断“),随之出现新的不规则“断口“或比较平滑的“解离面“,二者合称为矿物晶体的断裂面。

解离面:严格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碎裂成比较平滑的矿物表面。

断口:不按一定结晶方向碎裂所形成的凸凹不平的矿物表面。

影响断裂的因素:

(1)内因,矿物的晶体结构,决定的因素,矿物破碎时沿着晶体结构内键合力最弱的面网之间发生断裂。

(2)外因,即破碎磨细矿石所施加外力的性质比及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向等。外力作用具有复杂性。

二、矿物的晶体结构

1、离子晶体

2、分子晶体

3、原子晶体

4、金属晶体

三、矿物晶体表面的不饱和键力

1、不饱和键力的起源及不饱和程度

组成矿物晶体的质点不仅按一定空间几何图形进行有序排列,而且通过某种键力使各顶点彼此联结在一起。位于晶体表面与位于晶体内部的质点彼此所处状态则不尽相同。内部的均处于平衡,断裂面上质点具有不饱和键力,且因位置不同,键力的不饱和程序也很不相同,显示出不同的吸附能力和作用活性。特别是矿石经破碎细磨后,比表面积随之增大,所形成的棱角增加更多,形成的吸附其它物质的“活性中心”更多,因些矿石磨细越细,吸附能力和作用活性也越强烈。

2、矿物表面不饱和键力的类型及其与天然可浮性的关系

(1)强键合力: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

断裂面上的质点以此键,具有较强的极性和化学活性,极性表面,对偶极水分子有较强的

吸引力,易被水润湿,此表面亲水表面,天然可浮性差。

(2)弱键合力:

断裂面呈现的不饱和键力主要为分子间力,极性较小,称为非极性表面,与偶极水分子的作用较弱,不易被水润湿,表现疏水易向气泡吸附,天然可浮性较好。

四、矿物表面的不均匀性

1、矿物的物理不均匀性

矿物表现呈现的宏观不均匀性和晶体产生各种缺陷、空位、夹杂、错位以至镶嵌现象统称为物理不均性。

2、矿物表面化学不均匀性

在实际矿物中,各种元素的键合,不像矿物化学分子式那样单纯,常夹杂许多非化学分子式的非计量组成物,即为化学不均匀性

3矿物表面的不均匀性与可浮性

矿物表现的不均匀性直接影响矿物表面和水及药剂的作用。从而影响矿物表现的可浮性。

五、煤的结构与性质

1、煤的基本组成

煤的成分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是由有机质和无机矿物质组成的复合体,其成分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而大幅度的变化。因而,不同的煤具有不同的可浮性。

2、煤的结构模型

物理组成:煤不是晶体结构,表面不均一,是由各种各样的不规则的有机化合物组成。其表面有大量空隙,因而,很容易从液体中吸附大量的无机和有机质。

化学组成:煤主要是由方向网络组成,即多环芳香族化合物,由大量苯核结合的芳香族化合物,由多层的碳网组成,但也存在侧链。煤在变质过程中容易分解,生成含氧、含硫和含氮化官能团。

3、煤的性质

(1)组成不均一

(2)煤的主体是多苯芳香核;

(3)在芳香核上含有数量不等的侧链;

(4)煤的结构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矿物质;

(5)煤的表面上含氧官能团和无机矿物质,氧水性;

(6)煤的变质程度对煤的可浮性有很大影响;

(7)煤易氧化

煤的这些性质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它的天然可浮性。

1.2.2 液相及其性质

浮选是一种湿法分选过程,水及水中溶解的各种离子对矿物的表面性质,浮选药剂的物理化学性质都有极大的影响。

一、液体中质点排列的近程有序性

在每个分子周围由于分子间力的作用,其它分子可以出现类似晶体的有规则排列。而随距离的大,逐渐破坏直至消灭。即液体中分子有规划排列仅限于近程,近程有序。因此,液内的质点分布是介于完全不规则(即气态)和完全规则(即混合态)之间的一种中间过渡状态。促使液体内质点产生近程有序性的作用力比较复杂。此不作深究深究。

二、液体的表面张力和表面能

固体表面的质点和内部质点所处环境状态不同,能量状态亦不尽相同,液体也有类似情况。液体分子间存在着很大的内聚力(引力)。

液体内部的任一分子,各种引力相得补偿,合力为零。而液体表面层的分子,由于气体内不受引力的作用,使其所变到的向内部的引力不能得到补偿,形成合力P。在液体表面形成了一层向下挤压的表面膜,以缩小表面,即形成表面引力。

一个分子如果要从液体内部迁移到液体表面,必须克服液体内部的合力。因此,液面上的

分子比液体内部的分子具有过剩的能量,即为表面自由能(表面能成界面能)。

表面能等于液体内部分子迁移到表面并把位于表面分子移开所消耗的功,也就是增加液体单位新表面所需消耗的功。由于增加体系的表面需要作功,需要增加体系的总能量,根据能量最小原理,液体尽可以能收缩,以减少自己的表面积。

表面张力与单位面积上表面能(比表面能)的数值相等,但单位不同。表面张力δ:N/cm 表面能J/cm2.δ.γ,设一液体的表面积S,总表面的自由能w=δS。

1、水分子的结构及基本性质

分子式:H2O.

结构:三个原子核构成两个质子为底的等腰三角形。氧原子的两个杂化轨道与氢成键,形成两个正电中心。而两个独对电子不成键,形成两个负电中心。构成四面体结构。电荷集中于四面体的四个顶部“四极”。

偶极:正、负电荷中心较远,使水分子里具有较强的偶极矩。属强极性分子。称水分子为水偶极子。

基本性质:

(1)4℃时水的密度最大。4℃为略高于冰点;

(2)具有很高的价电常数;

(3)具有很高的溶解能力;

(4)导电率低,但对其它化合物有较大的电极能力;

(5)有较疝的偶极矩,缔合作用强;

(6)有形成氢键的特性。

2、水分子对矿物表面的作用

水分子是强极性分子,即可以和极性矿物表面作用,作用的结果是矿物表面水化或润湿,严重影响矿物与气泡的接触过程。

3、水的溶解能力

由于水会对矿物表面的一些溶解,从而改变矿物表面的化学组成、界面电性及液相的化学组成,结果也改变了矿物在浮选过程中的行为。

1.2.3 气相及其性质

浮选中所用的气相主要是空气,起到载体作用。

一、空气的组成及溶解度

空气是混合物,典型的非极性物质,是有对称的结构。易合非极性表面结合。21%O2、78%N2 、0.9%Ar(氩)、0.04%CO2及少量的其它气体和水蒸气。水中溶解度顺序CO2 > O2 > Ar > N2

空气在矿浆中的溶解度与压力、温度和水中溶解的其他物质的浓度有关。对浮选有意义的是压力与溶解度的关系。

享利定律:温度一定,混合气体中的每一组分的溶解度,随着其分压的增加而增加。

溶解度q=KP。

温度与溶解度的关系:q=KT-1。

其他物质的浓度与q的关系:q=KC-1。

二、气相在浮选中作用与影响

作用:

(1)载体作用:主要组分能活跃地被吸附在矿物表面产生特殊作用,并直接影响矿粒的可浮性。

(2)活化剂作用:其中最活跃的是氧。

1.3相界面性质与可浮性

1.3.1润湿性、水化现象与可浮性

一、矿物表面的润湿性

1.润湿现象:

润湿是自然界中常的现象,是由于液体固体表面排挤在固体表面所产生的一种界面作用。易被润湿的表面称为亲液(水)表面,其矿物称为亲液(水)矿物;反之称为疏液(水)表面,疏液(水)矿物。

润湿性是表征矿物表面重要的物理化学特征之一,是矿物好坏可浮性的直观标志,取决于矿物表面不饱和键力与偶极水分子相互作用的强弱。

三种基本的润湿形式:附着润湿、铺展润湿、浸没润湿。 2.润湿现象在浮选中意义:

矿物表面润湿性及其调节是实现各种矿物浮选可分离的关键,所以了解和掌握矿物表面润湿性的差异,变化规律以及调节方法对浮选原理及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目前,人为改变调节润湿性(可浮性)的方法有两大类: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3、润湿的接触角

润湿性的度量用接触角测量法和润湿测定法,常用接触角θ。

三相润湿周边:当气泡附着浸入水中的矿物表面,达到润湿平衡时,气泡在矿物表面所形成三相接触点围成的周边。

接触角:过三相润湿周边上任一点P 作气液界面的切线δAW ,与固液界面δSW 之间所形成的包括液相的夹角θ。

接触角θ的大小与接触的三相界面所具有的各界面张力有关,当各界面张力相互作用达到平衡时,可以通过杨氏方程来计算

LG

SL SG LG SL SG σσσθθσσσ/)(cos cos -=+= 从上式可以看出:接触角是三相界面张力的函数。

说明:不仅与矿物表面性质有关,而且与液相、气相的界面性质有关。凡能引起改变任何两相界面张力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矿物表面的润湿性。

当θ>90o 时,δSW > δAW 矿物表面不易被水润湿,具有疏水表面,其矿物具有疏水性,可浮性好。

当θ<90o 时,δSW < δAW 矿物表面易被水润湿,具有新水表面,其矿物具有新水性,可浮性差。

因此,对矿物的润湿性与可浮性的度量可定义为:

润湿性=cos θ。 可浮性=1-cos θ。

4、润湿阻滞对浮选的影响 1)润湿阻滞:

润湿过程中,润湿周边展开或移动受到阻碍,使平衡接触角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润湿阻滞。

2)影响润湿阻滞的因素

影响因素:润湿顺序,矿物表面组成,化学万分,不均匀性,粗糙度,及矿物表面润湿性等。

润湿阻滞的两种阻滞效应:水排气和气排水时的阻滞效应。 (1)水排气时的阻滞效应:

水分子与矿物表面间存在磨擦力φ0.

图中若,水滴继续扩展,处于平衡状态时

AW

SW AS AW SW AS δ?δδθ?θδδδ1

11

1cos cos --=

++= 所以: θ1 > θ, cos θ1 < cos θ. (2)气排水时阻滞效应:

气泡在浸在水中的矿物表面展开,气体分子与矿物表面间的磨擦力为φ2. 因φ2很小,θ2≈θ,所以θ2 < θ, cos θ2 > cos θ. (3)动态阻滞效应:

当平板倾斜便水滴近于能沿斜面流动。出现前角θ1 > θ,后角θ2 < θ,前角水排气,后角为气排水, θ1 > θ > θ2.

3)润湿阻对浮选的影响: 浮选过程中,矿粒向气泡附着时,属于排水,即在矿物本身可浮性不变的情况下,附着过程难,对浮选不利。而矿粒从气泡上脱落时,属于水排气,使水难于从矿物表面将气泡排开,防止矿粒从气泡上脱落,对浮选有利。

4)接触角的测定

接触角的测定方法有很多,如观察测量法、斜板法、光反射法、长度测量法和浸透测量法等等,可参考表面化学方面资料。但由于矿物表面的不均匀和污染等原因,要准确测定接触 角比较困难,再加上润湿阻滞的影响,难于达到平衡接触角,一般用测量接触前角和后角,再 取平均值的方法作为矿物接触角。 二、矿物表面的水化作用

1、水化作用:水分子的定向排列,形成水化层。

离子的水化作用:水分子在离子表面的定向排列。

矿物表面的水化作用:水分子在矿物表面的定向排列。 2、水化作用的原理:

(1)矿物表面不饱和键的性质:离子、共价、分子键。 (2)矿物表面不饱和键的键能:矿物表面的极性。

(3)极性矿物表面水化作用强,水化层厚,水分子排列紧密; 非极性矿物表面水化作用弱,水化层薄,水分子排列稀疏。 3、水化层的结构:

扩散结构:水化层内水分子的定向排列程度实随着矿物表面的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弱。 水化层是介于矿物表面和普通水之间的过渡区域,类似固体表面的延续。 4、水化层的性质与可浮性:

(1)水化层受矿物表面的作用,粘度比普通水大;

(2)水化层外观是液相,但性质却似固相,因而稳定性高;

(3)水化层的水分子受到矿物表面键能的作用,牢固地粘附于矿物表面,要实现矿粒向气泡的附着,就必需排开矿物表面的水化层,因而具有一定的能量; (4)溶解能力降低。 5、水化作用对可浮性的影响:

(1)水化作用与矿物表面的润湿性

一致,与可浮性相反。

(2)矿物表面的水化性不仅取决于

矿物表面晶格本身的特点,而且也取决于矿物表面所吸附的分子或离子的性质。

1.3.2 矿物的表面电性与可浮

一、矿物表面电性起源

(1)优先解离

(2)优先吸附

(3)吸附和电离

(4)晶格取代

二、双电层结构及电位

1、双电层的结构

矿物表面在溶液中荷电以以后,由于静电力的作用,吸引水溶液中符合相反的离子与之配衡,于是在矿物面形成双电层。

模型的演变历史:

(1)平板双电子层模型:强调离子环境的稳定性,视为平板电容器,适用于金属或高浓度盐类。

(2)扩散双电层模型:过份强调离子的移动性,分内层和扩散层。

(3)电子层模型(Stern):内层、斯特恩层、扩散层。

2、双电子层位

(1)表面总电位ψ0.

荷电表面所具有的电位,是矿物表面与溶液间的总电位差,对于导体或半导体矿物,可以制成电极测出ψ0。

不导电的矿物,可以用溶液中定位离子的活度进行计算。

一般氧化物,以H+或OH-离子为定位离子,n=1,氧化矿物表面总电位:

(2)电动电位ξ--Zete电位和Stern电位ψδ.

滑动面上的电位和溶液内部的电位差,称ξ电位。

(3)Stern界面与溶液之间的电位差,称Stern电位,电动电位在浮选理论研究上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3、零电点和等电点

(1)零电点PZC或ZPC:矿物表面静电荷为零时,溶液中定位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值。

如定位离子为H+或OH-,则ψ0=0时的PH值即为零电点。

(2)等电点PZr或IEP:

电动电位为零时,溶液中电解质浓度的负对数值。或溶液的PH值。PZr与溶液PH 值有关,也和产生特性吸附的离子浓度有关。在体系中不在特性吸附时,ξ=0,电荷密度也为零,PZC =PZr.

4、双电层的影响因素及电位曲线

1)双电层的影响因素

(1)杂质元素的特性吸附:

杂质元素:主要是指无机盐类,重点影响电动电位。

规律:A、阳离子价数越高,电动电位降低越明显。

B、价数相同,体积越大,影响越明显。

C、多数情况下,阳离子能使零电点增高;阴离子能使零电点降低。

D、有机极性分子能使PZC漂移,其性质决定漂移方向,浓度决定漂移尺寸。

(2)温度的影响:

多数矿物能随温度增高PZC降低。

(3)固体含量的影响,随温度增高增大。

2)电位曲线:双电层内电位随矿物表面的距离变化的关系曲线。

(1)内层定位离子吸附,改变ψ0和ξ.

(2)溶液中离子吸附,改变ξ,不改变ψ0.

(3)反号离子过量吸附,改变ψ0和ξ,ψ0与ξ符号相反.

(4)当定位离子为H+或OH-时,溶液PH值变化,同时改变ψ0 和ξ。

5、界面电性与矿物的可浮性

(1)矿物表面性与润湿性的关系。

零电点PZC时,接触角最大,矿物表面带电,θ变小,润湿性变好,可浮性变差。

(2)双电层及电动电位对浮选的影响(零电点电动电位与矿物浮选效应)

A、双电层对药剂在矿物表面物理吸附的影响: 物理吸附是静电吸附。

B、矿物表面双电层对矿物悬浮液絮凝和分散的影响:降低、压缩电位,使矿物悬浮物絮凝---失稳。升高、扩大双电层,使矿物悬浮物分散---稳定。

C、双电层对细泥在矿粒上面覆盖的影响:细泥通常带负电,矿粒带正电,即可以被覆盖。

D、电动电位与浮选活性之间的关系:

随矿物电动电位降低,矿物的可浮性提高,浮选效果变好。作用前向电动电位差来评价矿物浮选活性的改变。ξ差越大,药剂作用越好,浮选活性提高越大

1.3.3吸附现象与可浮选

一、吸附

1.概念:

吸附:是液体(或气体)中某种物质在相界面上产生浓度增高或降低的现象。

正吸附:当加入某种物质后,使溶液表面能降低,表面层溶质的浓度大于溶液内部的浓度,浓度增高现象。这种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负吸附:当加入某种物质后,使溶液表面能增高,表面层溶质的浓度小于溶液内部的浓度,浓度降低现象。这种物质称为非表面活性剂。

吸附量:一定温度下,当吸附达到平衡时,单位面积上所吸附的吸附质的摩尔数,常用“Γ”表示。

2.意义:

吸附是浮过程中,相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主要形式,此外还有吸收,粘附和多相化学反应。研究浮选过程中的吸附现象,对探索浮选理论和指导浮选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二、吸附类型:

1、按吸附的本质,可分为:

(1)物理吸附:凡由分子键力引起的吸附称为物理吸附。分子吸附,双电层扩散层吸附,半胶半吸附。

(2)化学吸附:凡由化学键力引起的吸附称为化学吸附。离子吸附,双电层内层吸附和特性吸附。

2、按吸附物的形态,可分为:

1)、分子吸附:溶液中被溶解的溶质,

以分子形式吸附到固---液,气---液等相界面上,称为分子吸附。吸附的结果不改变矿物表面电性。

2)、离子吸附:溶质离子在矿物表面吸附,称为离子吸附。

(1)定位吸附:定位离子在定位层发生的吸附,具有强的选择性和无取代性,结果改变电性。

(2)交换吸附:一种离子交换矿物表面的另一种离子而吸附在矿物表面上。

定位吸附和交换吸附经常同时发生,常在矿物表面生成不溶性盐类,可以改变矿物表面的电性(包括数量和符号)。

3)、.双电层的吸附:

(1)双电层内层吸附----定位吸附

(2)双电层外层吸附:

紧密层吸附:静电力、范德华力和化学键力。

扩散层吸附:静电力。

4)、半胶束吸附:长烃链非极性端在范德华力的作用下,发生缔合作用,形成类似胶体的结构。

5)、特性吸附:双电层吸附中除静电吸附以外的吸附。对溶液中某种组分有特殊的亲合力。

三、浮选相界面吸附

(一)气—液界面的吸附现象

起泡剂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在气---液界面上呈单分子层定向吸附分子中非极性基透过界面穿过气相,而极性基留在液体中。

非极性基以范德华力相互作用,极性基互相排斥,又与水偶极子相互吸引。

吸附方程(自学),服从吉布斯吸附方程。

(二)固—液界面的吸附现象

1.影响因素

(1)吸附剂、吸附质的结构、性质和相互接触的活性质点数。

浮选过程中,矿物作力吸附剂,气体或溶剂作为吸附质。

规律:

A、极性吸附剂易吸附吸性吸附质或电解质离子。

B、非极性吸附剂易吸附非极性吸附质。

2、吸附方程(自学)

3、药剂在矿物表面吸附的类型

(1)按矿物表面吸附产物的形态分类:分子吸附、离子吸附、(半)胶束吸附。

(2)按吸附作用进行的方式分类:交换吸附、竞争吸附、特性吸附。

(3)按离子在双电层内吸附的位置分类:双电层内、外层吸附。

(4)按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作用属性分类:物理、化学吸附。

4、几点补充

(1)同一系统中物理、化学吸附并存,且不相互排斥。

(2)随条件的变化,两者可能发生相互转化。

(3)化学吸附当条件适合时,可发展成表面化学反应。

(4)物理吸附是“非定点”性质的吸附,作用缺乏选择性;

化学吸附是“定点”性质的吸附,作用是有选择性的。

(5)矿物表面除吸附溶质外还可吸附溶剂,各组分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竞争吸附,导致固—液吸附的复杂化。

(6)速度较慢,需要一定的接触作用时间----矿浆准备。

5、固—液界面的吸附现象

固体表面所发生的水化、电学性质均是吸附现象的结果。

物理吸附:静电力或范德华力,比如:水化。

特性吸附:物理性质的特性吸附;化学性质的特性吸附。

化学吸附:分子吸附和离子吸附。

固---液界面的吸附服从兰格缪尔吸附方程。

(三)液---液界面的吸附现象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存在液---液界面。浮选过程中有价值的是油和水进行乳化。此混合液经过搅拌形成O/W或W/O型乳状液。

从分选和分离角度上看,O/W型是油浮选、球团浮选和乳化浮选的基本形式。在泡沫浮选中,O/W型是矿浆中烃类油浮选剂分布存在的基本形态。

浮选药剂的乳化处理方法较多,但添加表面活性剂来降低油---水界面自由能,可以获得分散度适宜和稳定性较高的乳状液。

油水界面吸附层的结构:

该系统由三个独立的相构成:油、水和中间相

中间相是表面活性剂和助剂吸附层,两侧表面张力不同即为双重膜(发生弯曲),油相向中间层渗透使其膨胀而渗透深度为4/5双重膜的厚度。水分子和反离子进入中间相的1/5厚度处。由于在中间内包含着多组分,又称混合膜。

油---水的平面吸附层,在压力梯度和油的浸透作用下,使膨胀延伸到油边和水边使压力相等,同时出现曲率而形成球形乳滴。

1.4 气泡矿化

浮选过程中颗粒附着于气泡上的过程称为气泡矿化。

在气泡矿化过程中,表面疏水的矿粒优先附着在气泡上,构成气泡矿粒联合体;

表面亲水的矿粒很难附着到气泡上,即使附着也不牢固。所以,气泡矿化过程具有选择性。

1.4.1气泡矿化的影响因素

浮选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接触阶段

矿粒在流动矿浆中以一定的速度和气泡接近,并进行碰撞接触。

第二阶段:粘着阶段

矿粒与气泡接触后,表面疏水的矿粒和气泡之间的水化层逐渐变薄、破裂、在气、固、液三相之间形成三相接触周边,实现矿粒与气泡附着。

第三阶段:升浮阶段

附沣了矿粒的气泡(即矿化气泡)互相之间形成矿粒气泡的联合体,在气泡上浮力的作用下进入泡沫层

第四阶段:泡沫层形成阶段

形成稳定的泡沫层,并及时刮出。

在以上四个阶段中,前两者为气泡的矿化过程。其方式有碰撞矿化和所出矿化。两者可能同时发和,形成联合的气泡矿化方式。

气泡矿化过程很复杂,根据物理化学原理,可运用热力学方法和动力学方法研究。热力学是一种宏观方法,可用于判断气泡矿化进行可能性。动力学研究则可能于解释气泡矿化过程的机理过程的实质,影响因素,实现条件以及过程的速度等。

气泡矿化的影响因素为:

1、接触阶段的影响因素

气泡直径、矿粒直径、水流运动状态及矿浆浓度等

2、粘着阶段的影响因素

矿粒表面的疏水程度、碰撞速度及气泡与矿粒的碰撞角度

3、上浮阶段的影响因素

气泡和矿粒的粘着面积、气泡给予矿粒的提升力、矿浆运动速度及其他矿粒对它的干

扰程度等

4、稳定泡沫层阶段的影响因素

气泡寿命及气泡与矿粒粘附牢固程度等。 1.4.2气泡矿化形式

气泡矿化形式大体上有三种

1、矿粒附市面上于由碰撞和搅拌切割而成的气泡上,形成矿化气泡,气泡运动时,粘

附的矿粒群往往聚集于气泡尾部,形成所谓的矿化尾壳。

2、空气在水中由于饱和析出在颗粒的疏水性表面,增长和兼并,析出颗粒——微泡联

合体。

3、由若干微小气泡和许多细小颗粒构成气絮团,此先决条件是形成絮凝体,此种疏水

粒群往往以气絮团浮出。

1.4.3气泡矿化热力学及动力学 1、粘着功 假设:

矿粒和气泡附着面积为1个单位(1cm2)。

附着前体系自由能:AW SW AW AW S S E δδ+=1

附着后体系自由能:SA SA SW SW AW AW S S S E δδδ)1()1(2-+-=

自由能变化:. )cos 1(21θδδδδ-=--=-=?AW SA SW AW E E E

结论:通过分析,疏水矿物能与气泡粘附,亲水矿物不能。 讨论:

(1)δAW 值愈低,ΔE 愈小,粘附可能性降低与实际有误。 (2)碰撞方法和流态也有影响。 (3)接触角的不确定性。

(4)矿粒和气泡的水化性的影响。

结论:随着润湿接触角 的增大,值越小,体系自由能升高越小,微泡析出越容易。即从理论上得出微泡能在疏水矿物表面析出。析出矿化无原则要外界作功,提高选择性。 2、矿粒与气泡碰撞附着 (1)水化层薄化

浮选过程中,矿粒与气泡互相接近,先排除在两者夹缝间的普通水,由于普通水的分子是无序而自由的,所以易被挤走。 当矿粒向气泡进一步接近时,矿粒表面的水化膜受气 泡的排挤而变薄。

水化膜变薄过程的自由能变化与矿 物表面的水化特性有关: ①强水化性表面随着气泡向矿粒逼近,水化膜表面自由能增加 ②中等水化性表面,如图所示。

③弱水化性表面,即疏水性表面,如图所示,疏水性表面的水化膜比较脆弱,有一部分自发破裂,此时自由能降低。但到很近表面的一层水化层,仍很难排除。

中等水化性表面水化过程为:

a→b 自由能变化不多;

b→c 要求外界向体系做功,以克服b→c段自由能的增加;

c→d段,当水化层受到外加能的作用变薄前一定程度时,此时水化膜表现出不稳定,自发变薄;

d→气泡与矿粒表面接触。

无论是哪一种矿物,在矿粒与气泡接触面积上,可能有“残余水化膜”,就此膜特性而论,已近于半固态,要除去此膜,需要很大的外加能,如果存在残余水化膜,则矿粒与气泡只是两相接触,即只有固——液和液——气两种界面。

3、微泡析出附着

在正常情况下,水中都溶解有一定数量的空气,随降压、升温等变化而变化,溶解于矿浆中的空气就会以微泡的形式析出。

理论研究认为,含有微泡核的水比溶有气体的水更易断裂,这有利于微泡核在矿粒表面析出并扩大,并随矿物表面疏水性强弱而变化。水中气体的过饱和程度越高和大气泡含量越多,微泡核发展为微泡的几率越高。

微泡在微细颗粒表面析出后,就会携带微粒上浮,或微泡和微粒互相形成气絮团,促使它们上浮。

4、诱导时间和接触时间

1)诱导时间

当矿粒和气泡发生碰撞开始进入附着阶段后,水化层要变薄甚至破裂,即从碰撞到附着,要完成水化层薄化、破裂、三相润湿周边的扩展以及颗粒稳定地粘附于气泡之上,这段时间称为诱导时间,也称感应时间。

2)接触时间

在颗粒和气泡的附着过程中,颗粒和气泡从开始碰撞到颗粒从气泡上脱落这段时间为接触时间。

3)诱导时间与接触时间的关系

一个颗粒要附着到气泡上,其诱导时间必须小于接触时间

一般颗粒表面越疏水,其诱导时间越短。

浮选药剂能改变颗粒表面的亲水性和疏水性,起泡剂可以保证获得大小适宜,韧性符合要求的气泡。

所以,浮选药剂可以改变诱导时间。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狭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关系: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再教育的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 2.心理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学家孟禄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4.交往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代表人物叶澜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2.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教育:中国:4000多年前夏代,出现了学校教育。夏、商、西周出现“庠”、“序”、“校”等施教机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希腊: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和武士;雅典教育:政治家和商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雅典教育的显著特点。 古印度:宗教教育。 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最典型特征 (2)封建社会教育:中国:宋代以后《大学》、《论语》、《中庸》、《孟

激光原理第一章答案

第一章 激光的基本原理 1. 为使He-Ne 激光器的相干长度达到1km ,它的单色性0/λλΔ应是多少? 提示: He-Ne 激光 器输出中心波长632.8o nm λ= 解: 根据c λν=得 2 c d d d d ν νλνλλ =? ?=? λ 则 o o ν λ νλΔΔ= 再有 c c c L c τν == Δ得106.32810o o o c o c c L L λλνλνν?ΔΔ====× 2. 如果激光器和微波激射器分别在=10μm λ、=500nm λ和=3000MHz ν输出1W 连续功率,问每秒从激光上能级向下能级跃迁的粒子数是多少? 解:设输出功率为P ,单位时间内从上能级向下能级跃迁的粒子数为n ,则: c P nh nh νλ==由此可得: P P n h hc λ ν= = 其中为普朗克常数,为真空中光速。 34 6.62610 J s h ?=×?8310m/s c =×所以,将已知数据代入可得: =10μm λ时: 19-1=510s n ×=500nm λ时: 18-1=2.510s n ×=3000MHz ν时: 23-1=510s n ×3.设一对激光能级为2E 和1E (21f f =),相应的频率为ν(波长为),能级上的粒子数密度分别为n 和,求 λ21n (a) 当ν=3000MHz ,T=300K 时,21/?n n = (b) 当,T=300K 时,λ=1μm 21/?n n = (c) 当,n n 时,温度T=? λ=1μm 21/0.1=解:当物质处于热平衡状态时,各能级上的粒子数服从玻尔兹曼统计分布,则 2 211()exp exp exp b b n E E h h n k T k T k νb c T λ??????=?=?=?????? ???????? (a) 当ν=3000MHz ,T=300K 时: 3492 231 6.62610310exp 11.3810300n n ????×××=?≈??××? ? (b) 当,T=300K 时: λ=1μm 3482 2361 6.62610310exp 01.381010300n n ?????×××=?≈??×××??

教资——重点背诵内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第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品德等方面起到影响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地教育者。 二、教育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发展。 三、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生产知识,技能,经验,使年青一代适应生产力需要,适应生产关系。 四、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不同。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变而变化。 五、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并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1.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 3.具有历史继承性 4.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教育具有生产性 6.教育具有民族性 同时受到文化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 六、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固有功能,对社会中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作用和效能。 社会功能:教育的衍生功能。教育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的作用和效能。推动社会发展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 变迁功能:开发人的潜能,提高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发展。 流动功能:培养筛选,提高,在不同的社会区域层次职业转换,展示各自才华。 七、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教育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非预期功能,如再现了社会不平等,现有社会关系的复现,一旦隐形开发,就会转变成显性。 八、社会教育基本形态: 1.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 3.社会教育:特点主要表现为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 第二节教育起源 一、起源论 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发过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2.教育的心理论——美国教育家孟禄,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教育劳动论——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劳动过程中的社会生产需要

教育基本原理教学大纲新

《教育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文):教育基本原理() 课程代码:121060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学时:57学时 学分:3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教育学本科专业 一、课程简介 《教育基本原理》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教育学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从基本原理的层面,对教育自身的有关理论作以全面的解说。开课目的是提高教育理论素养,为后继课程打下教育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 1、从理性上认识与“教育是什么”和“什么是教育”有关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 2、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增强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了解主要教育思想和当代教育研究成果,培养教育研究意识和教育改革意识; 4、形成现代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等观念。 要求学习者能切实掌握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从事教师职业打下教育理论基础。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注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自己身边教育工作的问题,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学生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教育概念、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教师与学生。教学难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师与学生。

四、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以《普通心理学》课程为基础,又是《课程与教学论》、《德育与班主任》等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育观的指导,《课程与教学论》、《班主任工作》等课程是《教育基本原理》的具体化和实践操作。《教育基本原理》侧重教育基本规律的阐说,而《课程与教学论》、《班主任工作》等课程则侧重教育、教学具体规律的陈述,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教育原理与教育学(9学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1.1 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1.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1.3教育原理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教育学、教育原理的概念,了解中外教育思想演进的基本脉络,掌握一些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6学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2.1教育的概述 2.2教育的发展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构成,认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特性,了解学校的产生、发展与未来趋势。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教育的概念,教育发展,教育的本质。 第三章教育的基本要素(9学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3.1教育活动的基本结构 3.2教育主体 3.3教育物资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教育主体、教育主体间性和教育物资的概念,理解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良好教育交往的特点、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之

激光原理第一章答案.

第一章激光的基本原理 1. 为使He-Ne 激光器的相干长度达到1km ,它的单色性0/λλ?应是多少? 提示: He-Ne 激光 器输出中心波长632.8o nm λ= 解: 根据c λν=得 2 c d d d d ννλνλλ λ =- ?=- 则 o o ν λ νλ??= 再有 c c c L c τν == ?得 10

6.32810 o o o c o c c L L λλ ν λνν-??= = = =? 2. 如果激光器和微波激射器分别在=10μm λ、=500nm λ和=3000M H z ν输出1W 连续功率,问每秒从激光上能级向下能级跃迁的粒子数是多少? 解:设输出功率为P ,单位时间内从上能级向下能级跃迁的粒子数为n ,则: 由此可得: 其中34 6.62610 J s h -=??为普朗克常数,8

310m/s c =?为真空中光速。 所以,将已知数据代入可得: =10μm λ时: 19-1 =510s n ?=500nm λ时: 18-1 =2.510s n ?=3000M H z ν时: 23-1=510s n ? 3.设一对激光能级为2E 和1E (21f f =,相应的频率为ν(波长为λ,能级上的粒子数密度分别为2n 和1n ,求 (a 当ν=3000M H z ,T=300K 时,21/?n n = (b 当λ=1μm ,T=300K 时,21/?n n = (c 当λ=1μm ,21/0.1n n =时,温度T=? 解:当物质处于热平衡状态时,各能级上的粒子数服从玻尔兹曼统计分布,则 (a 当ν=3000M H z ,T=300K 时: (b 当λ=1μm ,T=300K 时: c P nh nh νλ ==P P n h hc λν =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 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 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四)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 __与发展 (一)教育 __ 1.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基本原理》

教育基本原理》练习题 一、辨析 1.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确 1.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2. 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培养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培养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立足点和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教育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依据。 3. 教育具有继承性。如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 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4. 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虽然教育受到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政治和社会意识的制约,但教育与其发展往往不同步。 2. 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此说法正确。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①能传递和深化文化 ②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称为文化的本体。 ③所以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3. 不存在没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此说法是正确的。 ①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 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②目的性是教育的必然属性,一切教育都有目的。任何一个参与到教育过程 的主体都对教育有各自的期望和需求。 ③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身也必然和人类的其他社 会活动一样具有目的性。 4. 明确教育目的,就是要明确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明确的一个根本问题。 此说法是正确的。

①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 用。 ②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 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③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类学校在国 家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和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的具体要求。 ④科学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所以教育 工作者必须首先明确教育目的。 5.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意味着“五育”齐头并进,并驾齐驱。错误 ①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并驾齐驱,要求学生“样样都好”的平均发展。而是 各方面和谐统一的发展。 ②全面发展的教育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是对立的、 矛盾的。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具有鲜明个性的。 ③在实际生活中,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 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 6. 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①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 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 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因此,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课程计划,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7. 现代教学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不教。此说法是正确的。 ①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 渔”,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②老师要做的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

激光原理试题

物理专业2006级本科《激光原理及应用》期末试题(A卷答案) 一、简答题 1.激光器的基本结构包括三个部分,简述这三个部分 答:激光工作物质、激励能源(泵浦)和光学谐振腔; 2.物质的粒子跃迁分辐射跃迁和非辐射跃迁,简述这两种跃迁的区别。 答:粒子能级之间的跃迁为辐射跃迁,辐射跃迁必须满足跃迁定则;非辐射跃迁表示在不同的能级之间跃迁时并不伴随光子的发射或吸收,而是把多余的能量传给了别的原子或吸收别的原子传给他的能量。 3.激光谱线加宽分为均匀加宽和非均匀加宽,简述这两种加宽的产生机理、谱线的基本线 型。 答:如果引起加宽的物理因数对每一个原子都是等同的,则这种加宽称为均匀加宽。自然加宽、碰撞加宽及晶格振动加宽均属均匀加宽类型。 非均匀加宽是原子体系中每一个原子只对谱线内与它的表观中心频率相应的部分有贡献。多普勒加宽和固体晶格缺陷属于非均匀加宽。 4.简述均匀加宽的模式竞争 答:在均匀加宽的激光器中,开始时几个满足阈值条件的纵模在振荡过程中相互竞争,结果总是靠近中心频率的一个纵模获胜,形成稳定的振荡,其他的纵模都被抑制而熄灭。 这种情况叫模式竞争。 5.工业上的激光器主要有哪些应用为什么要用激光器 答:焊接、切割、打孔、表面处理等等。工业上应用激光器主要将激光做热源,利用激光的方向性好,能量集中的特点。 6.说出三种气体激光器的名称,并指出每一种激光器发出典型光的波长和颜色。 答:He-Ne激光器,(红光),Ar+激光器,(绿光),CO2激光器,μm(红外) 7.全息照相是利用激光的什么特性的照相方法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相比有什么特点 答:全息照相是利用激光的相干特性的。全息照片是三维成像,记录的是物体的相位。 二、证明题:(每题6分,共18分) 1.证明:由黑体辐射普朗克公式 3 3 81 1 h KT h c e νν πν ρ= - 导出爱因斯坦基本关系式: 3 21 3 21 8 A h n h B cν πν ν== 三、计算题 1.由两个凹面镜组成的球面腔,如图。凹面镜的曲率半径分别为2m、3m,腔长为1m。发光波长600nm。 (1)求出等价共焦腔的焦距f;束腰大小w0及束腰位置; (2)求出距左侧凹面镜向右米处的束腰大小w及波面曲率半径R; 解: (0) 激光腔稳定条件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a理论建设的任务b实践指导的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萌芽:《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 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道德”“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政 治学著作,也是著名的教育理论著作,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623英国科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 出。 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 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独立形态 的教育学产生。 1776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

的一种文化历史。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 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 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要 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 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 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c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 屈《设计教学法》 d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 民主主义》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凯洛夫 《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 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学的著作。 e 批判教育学: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 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利》 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 生产》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狭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备简答)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备简答) 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扣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4.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膏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養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5.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1)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2)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3)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日内方育。 6.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8.简述学校教育在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恃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入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2.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激光焊接基本原理讲解-共14页

一、激光基本原理 1、 LASER 是什么意思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通过诱导放出实现光能增幅的英语开头字母 2、激光产生的原理 激光――“受激辐射放大”是通过强光照射激光发生介质,使介质内部原子的电子获得能量,受激而使电子运动轨道发生迁移,由低能态变为高能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受外界辐射感应,使处于激发态的原子跃迁到低能态,同时发出一束光;这束光在频率、相位、传播方向、偏振等方面和入射光完全一致,此时的光为受激辐射光。 为了得到高能量密度、高指向性的激光,必须要有封闭光线的谐振腔,使观光束在置于激光发生介质两侧的反射镜之间往复振荡,进而提高光强,同时提高光的方向性。含有钕 (ND的 YAG 结晶体发生的激光是一种人眼看不见的波长为 1.064um 的近红外光。这种光束在微弱的受激发情况下,也能实现连续发振。 YAG 晶体是宝石钇铝石榴石的简称,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是最佳的激光发振用结晶体。 3、激光的主要特长 a 、单色性――激光不是已许多不同的光混一合而成的,它是最纯的单色光 (波长、频率 b 、方向性――激光传播时基本不向外扩散。 c 、相干性――激光的位相 (波峰和波谷很有规律,相干性好。 d 、高输出功率――用透镜聚焦激光后,所得到的能量密度是太阳光的几百倍。 二、 YAG 激光焊接

激光焊接是利用激光束优异的方向性和高功么密度等特点进行工作。通过光学系统将激光束聚焦在很小的区域内,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被焊处形成一个能量高度集中的热源区,从而使被焊物熔化并形成牢固的焊点和焊缝。 常用的激光焊接方式有两种:脉冲激光焊和连续激光焊。前者主要用于单点固定连续和薄件材料的焊接。后者主要用于大厚件的焊接和切割。 l 、激光焊接加工方法的特征 A 、非接触加工,不需对工件加压和进行表面处理。 B 、焊点小、能量密度高、适合于高速加工。 C 、短时间焊接,既对外界无热影响,又对材料本身的热变形及热影响区小,尤其适合加工高熔点、高硬度、 特种材料。 D 、不需要填充金属、不需要真空环境 (可在空气中直接进行、不会像电子束那样在空气中产生 X 射线的危险。 E 、与接触焊工艺相比 . 无电极、工具等的磨损消耗。 F 、无加工噪音,对环境无污染。 G 、微小工件也可加工。此外,还可通过透明材料的壁进行焊接。 H 、可通过光纤实现远距离、普通方法难以达到的部位、多路同时或分时焊接。 I 、很容易改变激光输出焦距及焊点位置。 J 、很容易搭载到自动机、机器人装置上。

教育基本原理大纲

课程编号:124125 课程名称:。《教育基本原理》(PEDAGOGY) 《教育基本原理》教学大纲(本科) 一、课程说明 《教育基本原理》是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是教育科学学科群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一方面,它是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其它分支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它也不断吸收其他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结构体系和具体的内容。 《教育基本原理》的课程目标: (一)通过教育基本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认识教育规律,形成教育教学技能。 (二)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能力、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等。同时,在学习教育学知识和理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三)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本课程总学分数:2学分。 二、学时分配表 章节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实践学时 课内安排实践学时课外自学 第一章教育基本原理与教育学4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6 第三章教育的基本要素2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6 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6 第六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6 第七章教育目的 6 合计36 三、教学内容、目的与要求 第一章教育基本原理与教育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更自觉地把握教育规律。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推动教育改革与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主要学习目标: 1.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教育问题在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理解教育学的任务

激光打标机基本原理

第一章激光器原理 可以肯定地说:本世纪最后的伟大发明之一是激光技术。它自一九五八年问世以来,已经逐步地然而是坚定地渗透到了科研、军事、工业等各个领域。不是吗?看看我们的周围,你就可以轻易地找到它应用的实例:医院中的激光诊断及激光治疗机、商店中的条码识别器、办公室中的激光打印机、把我们与世界各地联结在一起的光纤等等,就是在我们的家中也有它的身影:激光唱机、激光影碟机。 人类发明了多种多样的激光器。诸如:气体激光器(He-Ne激光器、CO2激光器等)、固态晶体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钕玻璃激光器等)、离子激光器(氪离子激光器、氩离子激光器等)、染料激光器(甲酚紫激光器、萤光素激光器等)、超辐射激光器(氮分子激光器等)以及半导体激光器(砷化镓半导体二极管等)等等。 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几乎所有的商品激光器都在制造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CO2激光器的主要用途就是各类工业激光加工设备,作为固态晶体激光器的Nd: YAG(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的最大应用便是在激光打标领域。 1.1 激光原理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的(见图1.1)。每一个电子都沿着自己特定的轨道绕原子核高速旋转,其旋转半径决定于电子所处的能级。原子吸收能量后,电子的旋转半径会增加,电子的能级就会提高;原子释放能量后,电子的旋转半径会减小,电子的能级就会降低。每个能级对应着一个特定的能量。电子所具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也就是说原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原子只有吸收了两个能级之间差值的能量才会提高一个能级,电子在能级之间的变动现象称为跃迁。同样,当原子跃迁到较低能级时,会释放出两个能级之间差值的能量。原子的最低能级为E0,高的能级依次为E1、E2、E3、……,高的能级称为上能级,低的能级为下能级。处在能级E0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其它能级称为激发态(见图1.2)。 原子可以吸收光子来获得能量,当然这个光子必须具有与原子能级差相

《教育基本原理》

《教育基本原理》练习题 一、辨析 1.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确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2.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培养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培养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立足点和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教育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依据。 3.教育具有继承性。如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虽然教育受到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政治和社会意识的制约,但教育与其发展往往不同步。 2.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此说法正确。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①能传递和深化文化 ②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称为文化的本体。 ③所以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3.不存在没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此说法是正确的。 ①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②目的性是教育的必然属性,一切教育都有目的。任何一个参与到 教育过程的主体都对教育有各自的期望和需求。 ③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身也必然和人类 的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具有目的性。 4.明确教育目的,就是要明确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明确的一个根本问题。 此说法是正确的。

①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 指导作用。 ②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 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③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类 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和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的具体要求。 ④科学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明确教育目的。 5.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意味着“五育”齐头并进,并驾齐驱。 错误 ①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并驾齐驱,要求学生“样样都好”的平均发 展。而是各方面和谐统一的发展。 ②全面发展的教育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是 对立的、矛盾的。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具有鲜明个性的。 ③在实际生活中,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 的,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 6.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①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 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 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因此,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课程计划,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一词起源:《孟子·尽心上》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 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根本特征) 2.社会属性 a)教育具有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 b)教育具有历史性 c)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i.教育具有继承性 ii.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iii.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根本错误 2.生物起源说(托里诺尔、桑代克、沛西·能):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 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混淆了动物本能活动和人类教育活动的界限 3.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教育 a)没有阶级性 b)在生产活动中进行 2.古代学校教育 a)奴隶社会的教育 i.中国:夏商周出现施教机构,教育内容为“六艺” ii.西方: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雅典教育目的是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iii.古印度:宗教教育盛行

iv.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最典型特征 b)封建社会 i.中国: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 以后,“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作为教学的基本教 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ii.西方:教育内容是经过宗教加工的“七艺” c)特征 i.古代产生了学校 ii.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iii.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教育还具有等级性 iv.道德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3.20世纪以后的教育新特点 a)教育终身化 b)教育全民化 c)教育民主化 d)教育多元化 e)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 a)中国 i.《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 题的著作 ii.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iii.墨翟:“兼爱”、“非攻” b)西方 i.苏格拉底:雄辩、问答法(产婆术) ii.柏拉图:《理想国》,通过教育获得真知 iii.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iv.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模仿—理论—练习”

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规律 教育学试图揭示两个基本规律: 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三)教育学的基本性质 1、教育学是社会科学 2、教育学是人文科学 3、教育学是复杂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前教育学时期 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活动,也就有了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人类最初的文字记载中,就发现了有关教育的记载。 但是在近代以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所以称之为前教育学时期。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这一时期的教育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例如: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孔子的《论语》等。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教育专著。例如:西方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我国思孟学派的《学记》等。评价 1、它们是人类教育经验的归纳,没有形成教育理论体系。 2、但它们是精辟而深刻的教育认识。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原因 1、近代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2、近代哲学和科学发展的雄厚基础。 3、几代教育家的不懈努力。 近代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形成了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4、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家和理论著作。 5、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6、开始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康德的《康德论教育》。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评价 1、人类对教育的认识进入了理论与科学时期。 2、对教育认识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教育学出现可各种不同理论的流派。

第一章、激光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激光的基本原理 1. 为使He-Ne 激光器的相干长度达到1km,它的单色性Δλ/λ0应是多少? 2.设一对激光能级为E 2和E 1(f 1=f 2),相应的频率为v (波长为λ),能级上的粒子数密度分别为n 2和n 1,求: (a) 当v =3000MHz ,T=300K 时,n 2/n 1=? (b) 当λ=1μm ,T=300K 时,n 2/n 1=? (c) 当λ=1μm ,n 2/n 1=0.1时,温度T=? 4.在红宝石Q 调制激光器中,有可能将几乎全部Cr +3离子激发到激光上能级并产生激光巨脉冲。设红宝石棒直径1cm ,长度7.5cm ,Cr +3离子浓度为2×1019cm -3,巨型脉冲宽度为10ns ,求输出激光的最大能量和脉冲功率。 5试证明,由于自发辐射,原子在E 2能级的平均寿命t s =1/A 21。 8.(1)一质地均匀的材料对光的吸收系数为0.01mm -1,光通过10cm 长的该材料后,出射光强为入射光强的百分之几?(2)一光束通过长度为1m 的均匀激励的工作物质,如果出射光强是入射光强的两倍,试求该物质的增益系数。 第二章、开放式光腔与高斯光束 1. 试利用往返矩阵证明共焦腔为稳定腔,即任意傍轴光线在其中可以往返无限多次,而且两次往返即自行闭合。 2.试求平凹,双凹、凹凸共轴球面镜腔的稳定性条件。 6.试求出方形镜共焦腔面上的TEM 30模的节线位置,这些节线是等距分布的吗? 8.今有一球面腔,R 1=1.5m ,R 2=-1m, L=80cm 。试证明该腔为稳定腔;求出它的等价共焦腔的参数;在图上画出等价共焦腔的具体位置。 13.某二氧化碳激光器,采用平-凹腔,凹面镜的R=2m ,腔长L=1m 。试给出它所产生的高斯光束的束腰斑半径ω0的大小与位置、该高斯光束的f 及θ0的大小。 16.某高斯光束ω0=1.2mm ,λ=10.6μm 。今用F=2cm 的锗透镜来聚焦,当束腰与透镜的距离为10m 、1m 、10cm 、0时求焦斑大小和位置,并分析所得的结果。 19某高斯光束ω0=1.2mm ,λ=10.6μm 。今用一望远镜将其准直。主镜用镀金反射镜R=1m ,口径为20cm ;副镜为一锗透镜,F 1=2.5cm ,口径为1.5cm ;高斯光束束腰与透镜相距l=1m ,如图2.3所示。求该望远镜系统对高斯光束的准直倍率。 22.(1)用焦距为F 的薄透镜对波长为λ、束腰半径为ω0的高斯光束进行变换,并使变换后的测试版本

教育基本原理含答案版

教育基本原理 1、什么是教育观(在“上篇教育观”背面) 教育观是关于教育的观念系统,是对教育的基本理解与总体认识,主要包括教育的历史与形态、教育的目的与功能以及教育的规划与构想三方面内容。教育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第一章 1、重点掌握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P4-7)(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和沛西·能。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生存的本能,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动物世界。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 2、什么是教育。(即教育的定义P7-12)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上说,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3、掌握教育的要素。(P12) (1)教育者 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就是教育者,他应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的任务和使命,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2)受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作为教育对象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是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系起来的中介,如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等等。 4、简要掌握教育的基本形态及历史分期。(P15) 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教育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的教育、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5、掌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1)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性作用。(2)内容上具有零散性,方式方法上往往表现出一种随意性。(3)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灵活性、针对性和终身性等特点。 学校教育:(1)目的明确,无论是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都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组织严密,学校教育由专门受过训练的教师承担教育任务,学生相对稳定,具有较为严密的教育工作和较为完善的教育制度;(3)环境优越,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具有比较齐全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和活动场所。 社会教育:(1)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影响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2)具有一定的开放性。(3)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