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凌家滩新发现玉猪三题.kdh

凌家滩新发现玉猪三题.kdh

凌家滩第五次发掘业已告一段落,其中出土的发掘者称之为“玉猪”的大型猪型石雕和编号M23的大墓格外引人注目。

这件石雕发现于祭坛的顶部,其下正压着M23。石雕由一块透闪石雕刻而成,长72厘米,重达88公斤,发掘者称此猪雕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发现个头最大、重量最重的玉猪,堪称中国第一玉猪。[1]这件“玉猪”(图一)利用石料的天然形状,雕刻手法粗犷、写意,其中猪首刻画生动,突出表现了猪的吻部、鼻孔和獠牙,同时眼睛和耳朵等细部也清晰可见。伸出的一对獠牙和突耸的脊背表明,其原型为一野猪无疑。本文围绕这件“玉猪”着重谈三方面的问题。

1埋葬位置的讨论

玉猪”的位置较为特殊,正好压在M23这座大墓之上,恰好位于墓葬的顶部,又打破了作为祭祀中心的祭坛。其中M23长3.6、

宽2.1米,墓口距地表深0.9米,墓底距墓口深0.55米,出土

200余件玉石器,为墓地迄今为止规模最高的墓

葬,也是凌家滩遗址目前发现的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发掘者认定的这座祭坛,位于凌家

滩墓地中心的最高处,面积约600平方米,中间高四周低,平面为不规则圆角长方形。此次考古人员还在附近找到了多个墓葬的墓口,并在祭坛东面发现了一处与祭坛密切相关、建造技术相同的石筑遗迹。从地层堆积可知“玉猪”与墓葬为同一时期遗存,就是大墓的随葬品之一。石猪既在墓口之上,同时也有机的融入了祭坛,成为两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埋藏习俗较为特殊。

凌家滩新发现玉猪三题

朱华东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文章以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新发现的大型猪型石雕为题,着重谈了三个方面的问

题。首先考察猪雕的埋藏位置,在与玉器制造业同样发达的其他遗址对比后发现,目前为止墓上放置石雕的方式是凌家滩遗址所独有;其次对放置“玉猪”的动因作出分析,认为与当时的自然崇拜有关;最后将史前猪的雕塑做了归纳,认为以野猪为原型的石雕在史前被人们赋予了比陶塑作品更深远的内涵。

关键词:凌家滩;玉猪;埋藏位置;自然崇拜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08)02-0116-04

收稿日期:2007-11-26

作者简介:朱华东(1976-),男,安徽宣城人。安徽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中国考古学。

2008年第10卷第2期

巢湖学院学报

No.2.,Vol.10.2008总第89期

JournalofChaohuCollege

GeneralSerialNo.89

图1

纵观与凌家滩遗址年代相近,并且玉器工业同样发达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各遗址,尚未见到与凌家滩相似的祭坛、大墓和大型石雕三位一体的埋藏特征。如红山文化东山嘴祭坛,坐落于一山梁正中缓平突起的台地上,基址内发现有小型孕妇塑像和大型人物坐像,以及双龙首璜形玉饰、号鸟形松石饰件等;牛河梁女神庙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物构成,发现有人物塑像、动物塑像、猪龙、陶制祭器等。牛河梁遗址以祭坛上的女神庙为中心,周围发现了大型积石冢群二十多处,均以石垒墙,以石筑墓,以石封顶。良渚文化大型墓地处于人工堆筑的高出地面的熟土墩之上或自然山丘的顶部,形似“土筑金字塔”,大型墓地与祭坛共存,顶部没有发现生活遗迹和遗物。在良渚文化的瑶山祭坛,发现的12座墓葬均打破土坛,建坛和埋葬时间应相隔不远,可能出自同代人之手,越靠近土坛中心的位置,墓葬的规模越大。随葬品也与祭坛有密切关系,墓主可能是享有在祭坛进行祭祀活动或死后被祭祀的特权首领。[2]

从现有资料看,红山文化雕塑基本出自祭坛之上的建筑物内,而墓葬中不见。良渚文化墓葬中多琮、钺等玉礼器,但少见人型或动物型雕塑,填土或墓口上也未出现与凌家滩M23类似的埋藏现象。可见,根据目前资料看,在史前玉文化发达的几个区域,墓口放置大型石雕的习俗是凌家滩遗址所独有的。殷墟妇好墓[3]椁室上方的填土中发现的一件石雕牛,无论是体量还是埋葬位置位置也于凌家滩玉猪有别,时间上也要晚很多。

不过这种埋葬习俗在凌家滩遗址内还是有渊源可考的。1987年发掘的M4[4]出土玉器近百件,数量仅次于M23,位于祭坛南侧,属凌家滩墓地早期阶段,与M23年代早晚关系尚不可知。该墓发现了一件可以合二为一的玉质龟壳由背甲和腹甲,内置玉版,约在墓主人腹部位置。俞伟超[5]指认它们是卜卦器具。无独有偶,此次M23的发掘,在墓主人腹部也发现两件类似器物。此外M4也出现墓口放置大型石制品现象,一件石钺就发现于该墓墓口正中,长34cm、宽23cm、厚3cm、重4.25公斤,器型之大在史前极为少见。这种习俗与两墓的墓主身份有密切关系,这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就现象本身来说,凌家滩墓地高等级墓葬确实存在此种埋藏习俗,而类似墓葬今后仍有可能发现。

2“玉猪”母题分析

上文对凌家滩高等级墓葬上放置大型石雕(石器)的现象做了比较和阐述,但为何M23上摆放猪型石雕?为何又是野猪的型像?

早在8000年前的河北磁山遗址就出现了驯养的家猪。新石器时代,家猪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辽宁西南部、内蒙古东南部和云南中部地区,甘肃东部地区也有不少发现,此外青海、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发现。这一时期猪的驯养情况基本遍及全国,目前为止仅有黑龙江、吉林、海南、新疆、宁夏和贵州尚没有发现。这些遗址集中的地区也正是考古文化集中的地区,如渭水、汾水和黄河交汇处的仰韶文化区、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区、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区、苏北和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区、辽西和内蒙古赤峰的红山文化区等,都是家猪驯养的集中地区。[6]那么5000年前的凌家滩人驯养家猪自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了,既然如此,猪雕型像为何不取自家猪而代之以野猪?这势必与当地人对野猪的崇拜有关。要考证这一点,恐怕要从野猪本身的习性说起。

与许多肉食性猛兽有所不同的是,野猪为杂食性群居动物,从食谱上看和现代的家猪没什么两样,多的是野性和自由。人类的定居生活为野猪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来源,村庄附近的五谷杂粮也逃不了干系,一到夜里就“全家”出动到庄稼地里觅食,喜欢边吃边糟蹋,被糟蹋的庄稼往往是被其吃掉的几十倍,破坏力极大。人和野猪的冲突恐怕就来源于此吧。就在现代这样的事件也是屡见不鲜。其次野猪性情较为剽悍,报复性强,倘若被激怒,人恐有生命之虞。野猪一般不轻易攻击人类,但在“主权”收到威胁时,便会不惜代价攻击人类,要知道野猪獠牙和爪子的厉害程度,就不会小觑这种动物了。它的奔跑速度也较人快的多。所以人一旦受野猪攻击,则势必处于劣势。三是野猪繁殖力强,它的怀孕期只有4个月,一胎就能生4-12头小仔,而且在繁殖旺盛期的雌兽,一年竟然能生两胎。凌家滩位置特殊,遗址就座落在巍峨的太湖山脚下,这种环境给野猪生存提供了便利。而野猪的上述特性给凌家滩先民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像。

在中国原始崇拜体系的形成中,自然崇拜、

灵魂崇拜以及祖先崇拜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文明的进展,又演化为天、地、祖先崇拜。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五六千年前的自然崇拜的对象开始向力量型与能力型转变。7这种转变其根源还是对农作物的自然崇拜,弗雷泽认为在原始人看来,某种兽和鸟在谷物中出现一下,就足以代表动物与谷物的神秘联系。谷精以一种动物形态藏匿在谷物中,在收割最后一捆谷物时被捉住或被杀掉。大家分享其血肉,被当作圣餐形式吃掉。[8]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也有过对野猪的敬仰阶段,印度古书记载当为祈求胜利而奉献牺牲品时,那块用以修建祭台的土地必须选用野猪打过滚的地方,因为野猪已将其力量注入到那块土地中。[8]海安青墩墓[9]中出土似为驱邪灵物的野猪獠牙。野猪与原始农业有着这样不可割裂的关系,它的力量、繁殖力等提供给原始崇拜以大量题材,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史前的凌家滩人为何赋予野猪以崇高的地位了,也就不难理解为何M23墓口会出现这件大型石雕野猪了。

3史前猪型雕塑的讨论

原始时代的人类,由于无力与大自然相抗衡而幻想能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来护佑他们;原始的灵物崇拜,泛天信仰的观念,驱动着原始的艺术家们借助他们本来浪漫无羁的艺术思维。[10]陶塑无疑是最常见的作品了,由于取材容易,易于塑型,因而始终是雕塑作品的主体。而石(玉)雕直到铁器发明之前仍然少见,作品形象多为常见家畜和小动物,虽形体简单,但特点鲜明,动态生动,恐怕正是原始宗教的感召力才能促使艺术家创造出这些少见的雕塑作品,尤其是体型较大的石(玉)雕作品。

我国史前动物雕塑中以陶猪出土最多,出土的地点也最广泛,年代可早到七八千年以前,造型都脱离了野猪的形态,年代最早的要数北京市平谷县上宅遗址出土的1件距今8000年陶塑猪头,[11]造型相当逼真,虽然猪的头部较为瘦长,但还是具备家猪的特征。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也出土了1件距今约7000年的陶猪,[11]猪头低垂,猪嘴前拱,腹部下垂,作奔走状,长6.3、高4.5厘米(图一)。湖北省天门市邓家湾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11造型更为生动,其造型膘肥体圆,四肢直立却颇富动感(图二)。黑龙江莺歌岭遗址出土的陶猪[12]也是塑造的栩栩如生(图三)。这些陶塑反映的基本都是家猪型像,而野猪陶塑却很少见。不过在河姆渡遗址的一件陶钵[13]上却刻画了一只野猪的形象,吻部前凸,鬃毛直立,体型瘦长(图四)。

石雕猪也在一些遗址有所发现。如丹东后洼遗址先后出土了一件石雕猪,[14]扁平状,一面刻出耳、眼、长嘴和向上翘起的獠牙,上颚有两鼻孔,头顶上有一孔,长仅2.8厘米。山东省泗水县尹家城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1件圆雕石猪,[11]从其头身的比例观察,应是家畜。

回到凌家滩“玉猪”上来。从选料上看,凌家滩石猪首先是选好石材,特意挑选了这种透闪石作为原料,利用石材的天然体型进行整体修整和局部深加工,整体上更突出猪的头部,其中尤其注意面部细节的刻画,而猪的后半部雕饰痕迹不明显,猪的四肢、尾部也不见。这件被发掘者定为“玉猪”的石雕其造型和早先发现的另一件小玉猪非常相似(图五),在颈部的处理上,工匠有意将这一块凿磨减低,突出野猪高耸的背脊。两件猪,

图四图五

图一图二图三

尽管大小相异,但造型上都侧重于写意,工匠无意在整体细节上下工夫。这件小玉猪后有钻孔,可能为配饰或悬挂物。

根据上述有关猪的艺术品材料,我们可做简单归纳。史前猪的雕塑作品,其原型多取材于家猪,表现形式为猪首或整猪,多为陶塑艺术品,石雕较少见,基本为小型玉质塑像,以配饰居多,而类似凌家滩“玉猪”这样的体量的石雕是非常罕见的。相比而言,野猪型像雕塑较少,且多以石雕形式出现,精美程度要远逊于陶塑。石雕往往采用写意形式来变现,着重在几个重点部位用笔,形象较为抽象,不如陶塑那么写实。抽象的造型并不是技术落后造成的,实际上以凌家滩玉器的制作水平看,要使石雕更加形象逼真也未必是件难事,只需多花费些工时即可,能为之而不为之,其中自有缘由。可见这种粗狂的、以野猪为原型的石雕,在史前被人们赋予了比陶塑作品更深远的内涵。

根据袁靖先生统计的数据[15]可知,6000年前中国新石器各遗址家猪出土数量要远高于野猪,在黄河中下游、黄淮、长江三角洲等处遗址中猪骨骼基本为家猪,甚至未见野猪出土。那么对于5000年前的凌家滩遗址来说,自然条件优越,社会发展已经相当于酋邦社会,从大墓出土的大量石锛、石凿等农具看,当时上层比较重视农业,可能有时也亲躬农事,农产品的富余为饲养家畜提供了先决条件,说明当时家猪的饲养肯定具有一定的规模。M23出土的大“玉猪”为迄今史前各遗址所罕见,其表现题材弃用家猪而选用野猪,足可见当时凌家滩先人对野猪的信仰和崇拜之情。

参考文献:

[1]余玉章.凌家滩遗址有多少秘密[N].合肥晚报,2007-7-11.

[2]王芬.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宗教遗迹[J].四川文物2004,(4):17-25.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R].文物出版社,1980.

[4]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发觉简报[J].文物,1989,(4):1-9.

[5]俞伟超.含山凌家滩玉器和考古学中研究精神领域的问题[J].文物研究第五辑,黄山书社,1989.

[6]黄英伟、尹北直.中国新石器时期家猪前驯养和分布情况[J].文物春秋,2006,(6):7-10.

[7]马新.原始崇拜体系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起点[J].史学月刊,2006,(8):14-19.

[8]J.G.弗雷泽.金枝[M].新世界出版社,2006.

[9]任爱君.红山文化的史前玉器与中国“尚玉”的古文化源头[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0,(3):5-9.

[10]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J].考古学报,1983,(2):138-159.

[11]资料引自陈文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艺术的萌芽[J].农业考古,2003,(3):106-129.

[12]黑龙江省文物考古队.黑龙江宁安县莺歌岭遗址[J].考古,1981,(6):7-16.

[13]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J].文物,1980,(5):9-17.

[14]安家媛.黑龙江宁安县莺歌岭遗,我国史前的动物形艺术品[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8,(2):75-81.

[15]袁靖.中国新石器时代家畜起源的问题[J].文物,2001,(5):51-58.

DISCUSSIONONTHEJADEPIGFOUNDATLINGJIATANSITE

ZHUHua-dong

(Historydepartment,Anhuiuniversity,HefeiAnhui230039)

Abstract:Thesubjectofthearticle,basedonnewlyfoundjadepiginLingjiatanSite,discussesonthreeareas.Firstonitsspecialburiallocation.,comparingwithsimilarsites,wefindthatitdistributestoLingjiatanSiteforitsstonesculptureslocatedonthetomb.Second,weconcludethefurtherreasonforthisphenomenon,andthinkthatitwouldconnectwithnaturalrespect.Atlast,summarizingthepig-shapedsculpturesinpre-history,wecanlearnthatsculpturesinaclayshapealwaysshowhome-raisedpigswhilestoneshapesshowdifferent.

Keywords:lingjiatansite;jadepig;buriallocation;natualrespect

责任编辑:陈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