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铁钻爆发施工对周围建筑物沉降的影响

地铁钻爆发施工对周围建筑物沉降的影响

地铁钻爆发施工对周围建筑物沉降的影响
地铁钻爆发施工对周围建筑物沉降的影响

地铁钻爆发施工对周

围建筑物的影响及其相应检测方法钻爆法的历史及优点

自从诺贝尔发明炸药以来,隧道施工便有了钻眼爆破法,数百年钻眼爆破法

一直占据着隧道施工的主导地位。即使有了掘进机,也没能改变这一状况。钻眼爆破法就是用炸药爆破坑道范围内的岩石以达到开挖洞室的目的,即传统的放炮、打眼、掘进的方法,简称钻爆法。

钻爆法具有以下优点:

①适用范围广,基本上适合所有的山岭隧道工程;

②设备资源投人少,施工准备期短;

③围岩及地质变化后能及时调整;

④施工组织管理相对单纯;

⑤炸药来源广泛且价格便宜。

钻爆法以其独有的优势适应于各种自然环境和地质结构,快速、机动、灵活和适应力强等特点。

但是随着爆破技术的广泛应用,一系列爆破施工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爆破是高能物质在极短的时间内能量突然释放的过程,工程爆破用于工程目的,它正是利用爆破过程所释放的大量的局部高密度能量,来对周围介质作功,达到使岩石介质断裂、松动、破碎的目的。爆破时炸药的一小部分能量转换为地震波,从爆源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引起震动。这种地震动的强度,随爆心距的增加而减弱。无论爆破在地质表面或在内部,工程爆破都具有功率大、效率高、工作时间短等优势。在爆区的一定范围内,当地震动达到一定的强度时,会引起地表和建筑物、构筑物不同程度的破坏,研究既有建筑物、构筑物在爆破过程中的力学性态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爆破开挖也会对隧道上方既有建筑物造成影响。

爆破地震效应处爆破公害之首,一直为各国学者所关注。对诸如爆破地震波的传播机理、对结构的破坏机制、爆破地震波与天然地震波的共性与区别,尤其是爆破地震波强度预报、构筑物爆破地震安全标准及观测等一直受到普遍关注。通过模拟实验、现场观测、理论分析等手段进行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爆破本身的复杂性、地震波传播介质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加之测试仪器本身反应特性等,涉及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极其复杂。因此,时至今日,还有许多领域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这一领域一直成为岩土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标准近几年来在公安部的领导和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的协助下,我国指定了我国的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标准。

地面建筑物的爆破振动判据,采用保护对象所在地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和主振频率;水工隧道、矿山巷道、电站(厂)中心控制室设备、新浇混凝土的爆破振动判据,采用保护对象所在地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安全允许标准如表

岩石爆破破碎机理与应力波理论

在隧道施工中,爆破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有效的一种破岩手段。爆破对周边既有构筑物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更好的研究隧道爆破施工对既有隧道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必须要了解岩石在爆炸作用下的破碎机理、岩石的破碎形式以及爆破应力波的相关理论由于岩石是一种非均质、各向异性的介质,爆破本身又是一个高温高压的变化过程,炸药对岩石破坏的整个过程在几十微妙到几十毫秒内就完成了,因此研究岩石爆破作用机理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工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测试手段的发展,以及各类工程对爆破规模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岩石爆破作用原理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一些学者建立起一些新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提出了很多的计算模型和公式。尽管这些研究成果还存在不足之处,但它们基本上反映了岩石爆破作用中的某些客观规律,对实际工程中的爆破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爆炸气体破坏理论

同时认为,炸药的能量中,动能仅占5%~15%,绝大部分能量包含在爆炸气体产物之中;另一方面,认为岩石介质发生破裂和破碎所需要的时间小于爆炸气体施载于岩石介质的时间。因此,岩石介质的破碎主要是有爆炸气体产物的膨胀压力引起的。一般认为,在软岩中此爆炸气体膨胀压力是主要的。

应力波反射拉断破坏理论。

当应力波传到岩壁时,产生岩石内的压应力波,此应力波是由冲击波能引起的。当应力波在岩石内以放射状向外传播到达自由面时,自由面上的两种介质密度与应力波传播速度存在差异,造成应力波的折射和反射,此反射波是由自由面向爆破中心传播的,这就在自由面造成拉应力。由于岩石的抗拉强度只有其抗压强度的1/20~1/50,故岩石是从自由面端(远离炸药端)起被拉应力破坏的。

共同作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爆破施工时岩石的破碎是由爆炸气体膨胀和

应力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在岩石破坏过程的不同阶段起着重要作用。整个破坏作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爆炸应力波以3000~6000m/s 的速度在岩体中传播,此时的应力波为压缩波,它的传播导致岩石发生压缩破坏而形成压缩圈;第二阶段,当压缩波通过以后,在岩石压碎圈外形成拉伸应力以及后续的横波,使得岩石发生拉断和剪断破坏,破裂发展的速度一般为应力波速的0.15~0.4倍;第三阶段,高压爆生气体在岩石中膨胀(气楔作用),使岩石发生移动并逐渐隆起形成“鼓包”,最终产生破碎岩块。试验证明,在岩石发生破坏的各个阶段,其破坏条件也不相同。

爆破地震波的分类

在岩体介质内,扰动以体波和面波的形式传播出去,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在地层内部传播的爆破地震波称为体波,在地层表面或者介质表面传播的波为面波。其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本身的物理特性以及结构特性。如果介质具有不同的物理力学特性以及存在不均匀或者不连续时(如断层、节理等),波就会产

生反射和折射现象。一定条件下,在地表地层或介质分界面处产生面波,它的强度随深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

①体波

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这两种波从弹性介质中的震源出发向外传播到介质中去。地震波在介质内传播,其传播途径叫地震射线或者射线轨迹。与地震射线相垂直的几何面叫波阵面。如果震源能够近似地作为一点或者一个小球,则在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波阵面是球面;在非均匀介质中,地震射线是曲线,波阵面是不规则的曲面。球面波的波阵面面积随2R 而增大,R 为从震源算起的距离。因此单位面积的能通量将随2R而减小。一个线状能源则将引起柱面波,其面积随R而增大,这时单位面积的能通量随1R而减小。在离开任意形状的震源很远时,波阵面实际上为平面,成为平面波。纵波是纵向运动,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使介质压缩或者膨胀。所以纵波又叫压缩波或者P 波,它一般表现为周期短、振幅小。横波则是横向运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

方向垂直,引起介质的剪切型运动。所以横波又叫剪切波或者S 波,这种波的常见例子是弦的横向波。S 波在分界面上分为SV 和SH 波的两个分量。

相对于地球表面而言,使介质质点在包含传播方向的垂直平面内的运动的S 波以SV 表示,它的运动平面垂直于分界平面;而水平偏振波则成为SH 波,它的运动平面平行于分界平面,它一般表现为周期较长,振幅较大。由于流体的G = 0,因而在流体中不存在剪切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纵波在固体和液体里都可以传播。

②面波

表面波一般可以说是体波经地层界面多次反射形成的次生波,它的两种基本

形式是瑞雷波(Rayleigh)和乐夫波(Love)。瑞雷波传播时,质点在波的传播方向和表面层法向组成的平面内做逆进的椭圆运动,而在与该平面相垂直的水平方向上,没有横向分量的运动,如图 2.10 所示。瑞雷波只在弹性体的表面传播,并

不深入弹性体的内部。瑞雷波波速比横波波速稍慢一些。

乐夫波传播时,质点在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横向内做剪切型振动,

没有垂直分量的运动。只有在半无限空间上至少覆盖有一低速的地表层时,乐夫波才会出现。乐夫波在层状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介于最上层横波速度与最下层横波速度之间。

这里必须提醒注意两种速度:一种是波的传播速度,它描述扰动通过介质传播的速度;一种是质点振动的速度,它描述质点在在受到波动能量扰动时,围绕平衡位置作的微小振动。波的速度一般比质点速度大几个数量级。在爆破分析中,所关心的是质点振动的速度而不是波传播的速度。

爆破地震波特征及其危害原因

爆破地震波特征

由于爆源的复杂性,以及传播介质体物理力学和地质构造的多样性,使得爆

破地震波具有随机、非重复性的特征,因此爆破地震波是一种随机波。所谓随机波就是指随时间做复杂变化的波,而且,任意两个随机波不会表现为同一波形。爆破地震波不仅在幅值上随时间做复杂的变化,而且波的频率成分和持续时间也随环境条件、爆心距、爆破规模以及地层等的影响表现为极其复杂的现象。

爆破频率体现爆破地震波的变化速率,高频波的变化速率快而低频波的变化

速率要小,爆破地震波包含由0~∞Hz 的所有频率成分,而且频率谱是连续谱,不是离散的频率分量。通过共振原理可知,某一特定频率波能引起固有频率结构体振动的加剧,在振动分析中,结构体包含各种不同固有频率的结构和子结构,尤其是其低频部分的波更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又不能只重视低频而忽略高频的波,有时高频的波在结构分析中有着显著的作用,因此爆破地震波的频率丰富性的特性是不容忽视的。爆破地震波能量释放的过程一般比较短,并且具有突然发生的瞬态冲击振动的特性。在不同的介质中消耗于震动区的能量是不同的,其主要原因取决于传播介质,一般只占释放能量的3%~20%。

本章小结,

①岩石在爆破作用下发生的破碎,是爆炸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共同作用的结

果,只是二者作用在岩石破碎范围和条件方面有所不同。应力波因传播的高速度而先作用于岩石,爆生气体的持续楔入作用却使岩石得到完全破碎松散。在分析爆破作用时,虽然分别讨论了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在破岩中的各自作用,但是二者对破岩作用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②现有的爆破理论认为,埋入无限岩石中的药包爆炸后,将在岩石中形成以

装药为中心的由近及远的不同的破坏区域,依次为压碎区、破坏区和震动区。在压碎区,岩石在冲击波的超高压(一般可达到5000~10000MPa )作用下,岩石结构遭到严重的破坏,并粉碎成细微粒子。在破坏区范围内,岩石环向的动抗拉强度小于爆破荷载,岩石中出现径向拉伸破坏。在震动区,岩石不会有明显破坏,一般认为这一区域的岩石只会产生弹性震动。

③爆破过程中产生冲击波、应力波、地震波,各种应力波在介质中的作用范

围不同,本文所研究的地表以及既有隧道衬砌都位于爆破地震波的作用范围内。爆破地震波在岩体介质内,以体波和面波的形式传播出去,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面波分为瑞雷波和乐夫波,不同的地震波有各自的传播方式。爆破地震波是随机波,爆破地震波包含由0~∞Hz 的所有频率成分,震动区的所吸收能量一般只占释放能量的3%~20%。爆破地震波对建筑物、构筑物的危害主要是由于建筑材料内部裂隙扩张发展以及地基振动造成的。

④爆破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岩体性质、爆破装药耦合特征、岩土地形特征、爆破装药量以及爆破类型的影响。土的强度特征,当爆破地震波传播给予这些薄弱面一个动荷载的瞬间,且振动强度达到一定强度时,软弱结构面就会发生相对偎依,从而首先在该结构薄弱面造成损坏。

在建筑物、构筑物的岩土、混凝土材料内部存在大量随机分布的细观裂纹,

并且这些裂纹是张开的,按照格里非斯理论,在爆破地震波的作用瞬间,裂纹尖端附近发生较大的应力集中,当拉应力达到材料的抗压强度时,会形成更多的微裂隙。

隧道等整体性构筑物由于组成介质的松散以及结构面的存在,在爆破地震波

传播时吸收大部分能量,引起自身振动,松散介质与结构面在保证未受宏观破坏的限度下相对弱化,比初始状态有一定的松动;房屋等建筑物在遭受爆破地震波时受到由地基传来的动荷载而振动。

影响爆破地震波的因素

爆破地震波具有随机性、频率丰富性和集中性、隐蔽性和可变性,由于爆破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尚不能对爆源的物理过程进行精确的数学描述。长期的爆破作业生产与试验研究表明,影响爆破地震波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

几个方面。

岩体性质对爆破地震波的影响

20 世纪60 年代Kisslinger、Bateker、Mcevilly 通过在一系列不同的天然介质

场地上的化爆研究,得出爆源岩性对爆破地震波影响的一般结论是:密度大、脆性刚硬介质的最大振幅比松散介质的小;在刚硬介质中的压缩波衰减较小,在各种介质中表面波的衰减没有明显区别;刚硬介质的压缩波与瑞雷波波幅比软介质大;刚性介质中的剪切波比压缩波和瑞雷波的波幅大,但在节点上剪切波很小,甚至为零;岩石介质越硬,地震波频率越高;介质越软震动频率越低。

爆破装药耦合特征及其对地震波的影响

爆破装药与岩体的耦合可定义为两种:一种为几何耦合,用装药直径与炮孔

直径的百分率表示,炮孔添满则为100%耦合;另一种是阻抗耦合,用炸药特征阻抗与岩石介质特征阻抗之比表示。

研究结果表明:爆破时产生的岩石动应变值与几何耦合的1.5 次方成正比,可见完全几何耦合(100%)时的岩石动应变最大;

爆破地震波随爆心距增大而衰减;距离爆源越近地震波衰减越快,距离爆源越远地震波衰减也就越慢。

地表质点振动主频分析

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其振动主频率也不相同。爆源周围的岩层起着

过滤波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岩石对较高频率地震波的衰减作用要大于较低频率的地震波。不同的围岩条件,到达地表的地震波也就有不同的主震频率。我们关心地震波主频是因为当地震波的主频与地表结构物的自振频率接近时,地震波就会激发结构物发生共振,从而引起结构物的强烈振动发生破坏

结构物影响最为强烈,施工中应对该类结构物地表处加强监测力度,尽早消除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地表质点振速回归分析

研究变量之间存在但又不确定的相互关系和密切程度的分析叫相关分析,如

果把其中的一些因素定义为自变量,而另外一些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因素作为因变量,研究他们非确定的因果关系就是回归分析。但是,也不是任意两个统计量都可以用最小二乘法来拟合一条直线,他们二者必须建立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5)的基础之上。

地铁爆破安全监测

1安全监测设计原则

(1)应全面反映被监测构筑物的工作性状,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以质点振动速度量测为主,同时结合测试地震加速度测量、渗流等观测项目综合考虑。

(2)宜选地质构造复杂及有代表性的测点进行监测。

(3)观测项目测点布设宜集中,检测方法宜简捷、直观,要满足精度要求,重点部位的观测务求能相互校核。

(4)应排除或避免影响精度的检测仪器及导线,并应有必要的保护装置。

(5)选择精度可靠稳定耐久的仪器设备,自动观测技术为主,人工观测为辅,保证观测数据连续可靠。

(6)尽可能利用国内外最先进的仪器、技术设备并达到高效、节能、节约的目的。2监测方法的原则

监测方法的原理是根据弹性波在地层中的传播规律来监测振动波对有关建筑物

的影响。弹性波在地层传播时,其能量衰减快慢不仅与测点距离有关,还与震动传播所经过地层介质有关。当介质密度大时,则震动能量衰减小,即在同等距离内监测到的振幅大,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当震动波经过裂隙发育或断层地段,震动能量则有较大的衰减。控制旋工爆破,确保所有建筑物的安全。

3观测方法

(1)仪器标定;

现场观测采用工程地震仪或震动测量仪器进行观测,在正式观测前,为了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首先将观测系统送到计量部门进行标定。

(2)实验检验:

目的是为了调节设备和选择仪器参数,包括增益系数及采样时间间隔,以保证实际观测的合理性。

(3)实际观测中为了掌握不同震动能量的震动波

对构筑物的影响,对不同的爆破作业点位置及爆破能量震动分析进行观测。(4)澍点的布置设计:

依据结构特点,根据爆炸中心距离,按抗震规范要求设计测点位置和测振方向。一般布置分为浅动态监测点和长期监测点。

(5)设备调试:调试传感器系统和采集系统。

(6)监测准备阶段,

将标定好的传感器安装在标定的位置。预试、检查、量测采集系统及传感器系统的工作情况是否正常。

(7)测试阶段:

测量时间历程、估算最大值、计算分析特征频率响应谱、绘制响应时间历程曲线、响应谱线等。

4 量测系统

1 监测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1)速度、加速度传感器:用于监测地面测点和结构的振动;

(2)应变传感器:用于监测被测结构关键部位结构变形;

(3)配套仪器;

(4)笔记本式电子计算机:用于监控采集和存储数据;

(5)实施监视动态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

.2量测系统仪器设备连接

量测系统仪器设备连接关系见图1,延时爆破控

制仪器设备连接关系见图2。

5结构安全评估

经过实测到被测对象的各种振动信号,将此振动信号进行分析。同时分析被测结构的各项特性参数,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而后再对被测对象的安全性做综合性评价。

隧道钻爆法施工作业

隧道钻爆法施工作业 隧道钻爆法施工的主要工序有开挖、出碴、支护和衬砌。它的施工过程是在地层中挖出土石,以形成符合设计的隧道断面轮廓,并进行必要的支护和衬砌,以控制围岩的变形,确保隧道长期安全使用。为了保证主要工序的进行,尚需配备必要的动力和机械设备,以及其它必要的通风、照明、防排水、防尘等设施。 第一节钻爆开挖 钻爆开挖作业是隧道钻爆法施工中首要的一项,它是在岩体上钻凿出一定孔径和深度的炮眼,并装上炸药进行爆破,从而达到开挖的目的。开挖作业占整个隧道施工工程量的比重较大,造价约占20%~40%,是隧道施工中较关键的基本作业。 对于开挖作业应做到以下要求。 1.按设计要求开挖出断面(包括形状、尺寸、表面平整、超欠挖等要求); 2.石碴块度(石碴大小)适中,抛掷范围相对集中,便于装碴运输; 3.钻眼工作量少,掘进速度快,少占作业循环时间,并尽量节省爆破器材; 4.爆破在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前提下,减小对围岩的震动破坏,以保证围岩的稳定; 5.减少对施工用机具设备及支护结构的破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特别是隧道洞口地段爆破时)。 一、爆破破岩作用机理及有关概念 炸药的爆破反应是有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具有高温、高压和高速度的特点。炸药的爆炸过程是爆轰波的传播过程,也是爆炸生成气体和初始做功的过程,当炸药在岩(土)体中爆炸时,爆轰波轰击岩面,以冲击波形式向岩体内部传播,形成动态应力场。冲击波作用时间极短,能量密度极高,使炮孔周围岩石产生粉碎性破坏。爆炸气体静压和膨胀做功,有使岩石质点作远离药包中心运动的倾向,岩体受切向拉力,其强度达到岩石抗拉强度时,则岩石破坏,产生径向裂隙。在爆炸结束的瞬间,随着温度的下降, 气体逸散,介质又为释放压缩能而回弹,从而又可能产生环 向裂缝。在爆破力作用下,在偏离径向450的方向上还可能 产生剪切裂缝。在这些裂缝的交错切割和剩余爆破力的作用 下,岩石即被破碎和移位。 (一)无限介质中的爆破作用 假定将药包埋置在无限介质中进行爆破,则在远离药包 中心不同的位置上,其爆破作用是不相同的。大致可以划分 为四个区域,如图7—1所示。图7—1无限介质中的爆破作用1.压缩粉碎区 R范围的区域。该区域内介质距离药包最近,受到的压力最大,故破坏最它是指半径为 1

解决相邻建筑地基沉降影响的方法

解决相邻建筑地基沉降影响的方法 摘要:针对相邻建筑物在地基中产生的沉降相互影响的问题,从新旧建筑物的强度、刚度、结构类型,地质情况、荷载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来不同类型结构的处理方法和设计计算依据。 关键词:相邻建筑物地基基础沉降应力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建筑用地日趋紧张,尤其城市用地紧张程度更为突出,使得一栋房屋紧邻另一栋房屋建造的现象较为普遍。两栋房屋紧紧相连,使用同一基础,要么设一道沉降缝,各用一半基础,要么采用悬挑基础或桩基础,或采用局部地基加固处理,总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一些设计和建设单位只注意一些新建房屋基础比原房屋基础浅埋,两基础间净距一般取基础底面高差的1--2倍。在设计中不是不考虑沉降量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就是过多地考虑这种影响,把新建房屋地基局部加固处理的过强,经常会出现开裂问题,不是新建房屋开裂就是原有房屋开裂。因此,对如何处理好相邻建筑物地基沉降,避免房屋出现破坏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二、相邻荷载对基础影响的因素 1、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新旧建筑物的上部荷载、结构形式、自身刚度、强度、稳定性、使用年限、基础形式、建筑类别、土质性质等都是引起建筑物破坏的因素,到底哪一个是决定性因素,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本文仅讨论新建房屋对原有房屋的应响。建筑物的荷载是通过基础传给地基,在地基土层中引起的附加应力具有扩散作用,在地面下面某一深度的水平面上各点附加应力不相等,在均布荷载合力作用线(即基底中心线)上应力最大,两侧逐渐减小;距地面越深应力分布范围越广,在同一垂直线上的应力随深度变化,超过某一深度后愈深应力愈小。地基的附加应力是裂缝开展的外因,但不论其应力多大,只要原有建筑物抵抗变形能力强,就不致于出现开裂。因此,原有房屋自身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是房屋不被破坏的内因。 2、附加应力的大小取决于地基与基础的相对刚度、荷载大小及分布情况、基础埋深和土的性质以及施工时间间隔等多种因素。因此,新建房屋对原有房屋地基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荷载大小和地基土性质。 三、相邻建筑物沉降的有关数据 1、建筑物的沉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通常认为,一般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完成的沉降量;对于砂土可认为其最终沉降基本完成,对于低压缩粘土可认为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50%-80%,对于中压缩性土可认为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

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 罗恒飞

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罗恒飞 发表时间:2019-09-10T16:58:56.14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14期作者:罗恒飞 [导读] 随着我国建筑物的大量施工建设与开展,施工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物的大量施工建设与开展,施工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建筑物有效地实时观测和监控,我国的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技术开始慢慢的发展起来。本文主要就是根据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技术的现状,来探讨沉降观测的要求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建筑物施工;沉降观测;技术方法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物的施工发展,很多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地研发和探索中,其中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科学家研究出来了沉降观测技术的运用,通过从过该技术的运用实施,可以对高层建筑有效的观察,从而分析建筑物的现状,实现质量监控。 二、引起高层建筑沉降的原因 因为建筑物的沉降变形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尤其是高层建筑。故为了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行管理期间需要进行建筑物的沉降观测,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以及为今后建筑物的结构和地基基础设计积累资料。由于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太中城市的土地价格飞涨,从每亩几十万元涨到几百万元,致使高层建筑一栋挨着一栋,使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条件变得越来越复杂,实施的难度越来越大,这给测量工作者增加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1. 地基土本身的不均匀性。有些地区地基土成分是很复杂的,并不是由单一的匀质材料构成,但通常设计中常作简化假定,为计算方便将其单一化理想化,表达为土的压缩模量、容重和密实度等,通过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与实际有较大误差,因此,难免会造成高层建筑产生不均匀沉降。 2. 地基处理方法选取不当。不同的地基的处理方法也不相同,而且对不同的工程要求处理的效果也不相同。地质条件随着地区的变化较大,就算同一地区的不同工程地质条件也不尽相同,同一工程不同部位地质条件也可能不同,因此,采用地基处理方法应慎重选择,通常在丁程中可能要用到多种地基处理方法,但在实际工程中为了施工方便,可能会用同一方法处理不同软弱地基,从而导致差异沉降。 3. 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因地质勘探不细,未发现地下的某些如暗洪、坑洞等不良地质现象,从而未来得及在施工中妥善处理,或是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方案违反相关规程、施T 质量低劣、相邻基坑影响、对地基上保护不力以及补救措施不力等问题也易导致高层建筑物发生沉降。 4. 建成后使用过程中的意外影响。在建筑物建成使用后,遇到由于l 临时的大量的地面堆载而引起局部下沉,或是因为地下水管的大量漏水引起地基局部下沉,另外还有相邻新建筑产生的影响等。 5. 设计计算不当。在具体设计计算过程中,沉降经验系数的取值不当,或是一些人为的计算方法选择不当,会造成误差。此外,设计者会对承受外荷载较大的部分进行精确计算,而往往对外荷载较小的部分采取估算方法,并且富余量较大,这也会造成基础沉降。 三、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 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 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3. 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4. 施测要求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 ~ 6 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四、沉降点的布设方法 按照甲方的要求,在该楼周围的每栋建筑物上布设了1 个沉降观测点。根据该楼的构造特点,沉降观测点必须布设在受力最大的柱子上。如果在地上1 层布设沉降观测点,沿该楼四周的柱子布设沉降观测点,方便观测,但沉降观测点不在受力最大的柱子上,沉降观测就不能全面反映整栋楼的沉降情况;沿该楼四周的柱子及内部受力最大的柱子上布设沉降观测点,内部柱子上的沉降观测点在装修期间很难观测得到。因为负一楼是车库,装修期间不影响沉降观测的进行,所以选择在负一楼该楼四周的柱子及内部受力最大的柱子——群楼的柱子上布设沉降观测点。在该楼周边的拐弯处的柱子上、在两拐弯点之间每隔10m ~ 15m 的柱子上布设沉降观测点,柱子上布设沉降观测点,在该楼内部每栋住宅楼的拐弯处的柱子上、在两拐弯点之间每隔10m ~ 15m 的柱子上布设沉降观测点,该楼的柱子上总共布设了35个沉降观测点。这样布设沉降观测点既保证全面反映整栋楼的沉降情况,又能保证沉降观测的顺利进行。 五、沉降观测程序及步骤 1. 建立水准控制网。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建立水准控制网。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3 个以上水准点,水准点的问距不大于100m。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 2. 设置沉降观测点。为了能够反映出建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设置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闲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火厶观测意义。一般按没计要求布置。若设计无要求时,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及沿外墙每10m ~ 15m 或每隔2 根~ 3 根结构柱上。 3. 确定观测次数和时间。沉降观测次数建筑施工结构层每加高1 层~ 2 层观测1 次,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1 次。整个施工期间的观测不得少于5 次。雨后和冬期过后应补充观测。施工过程中如停工,在停工及复工时应各测1 次。建筑物竣文献标识码:A 工后,一般情况,第1 年观测3 次~ 4 次,第2 年观测2 次~ 3 次,第3年观测1 次,直至稳定为止。

施工中的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参考文本

施工中的高层建筑火灾扑 救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施工中的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正在施工中的高层建筑火灾是指发生于高层建筑的结 构工程、安装工程、装修工程和修缮工程等施工现场的火 灾事故。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大量修建和广泛使用,许多 问题,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并且高 层建筑及其它建、构筑物在建造、改建或拆除过程中,不 论其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如何,总是比施工完毕或拆除结 束后更容易遭受火灾。为此,笔者现就施工中的高层建筑 火灾的特点及其扑救对策,和大家作一探讨。 一、施工中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起火原因多。高层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均存在着 临时布线过多,便携式或临时性供暖、供水设备安装不 当,明火设备管理不善等火灾隐患,而且到处可见易燃、

可燃的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尤其是在一些高层建筑内装修施工现场,易燃材料大量被使用,一旦引燃,极易蔓延成灾。还有各种技术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平面图、技术规格说明书等)具有很高的火灾负荷。另外,在一些安装工程施工现场,还有用于焊接的氧气、乙炔气瓶等,也可能发生危险。 火灾蔓延迅速,危害严重。高层建筑正在施工中,灭火和火灾探测系统不存在或不完善,缺少防火分隔,可燃材料比平时更为集中。火灾开始阶段不易察觉,这时火势会蔓延得更快。此外,施工中的高层建筑由于用于防火、防烟分区和通风管道的防火门、防火卷帘、防火阀等未安装到位,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排气道等各种竖向井未分割或未封堵,发生火灾时好像一座座高耸的烟囱,成为火势蔓延的途径。一些工程的外墙还设有脚手架,这为火势在建筑内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

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本人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在此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浅谈管窥之见。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肉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2、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3、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5、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

第六章 隧道钻爆法开挖施工技术

第六章隧道钻爆法开挖施工技术 6.1隧道爆破的基本概念 ?隧道开挖爆破是单自由面条件下的岩石爆破,爆破条件往往是很差的,要求的爆 破技术较高。 ?特点是:爆破自由面少,一般只有一个自由面,而且是大致与炮眼方向垂直。炮 眼数目与炸药消耗量多。 ?隧道开挖爆破涉及的主要名词如下: ?掏槽、光面爆破、预裂爆破。 ?循环进尺:一次开挖爆破的隧道进尺。 ?炮眼间距:同一并排两相邻炮眼的中心距离。 ?抵抗线:药包中心至自由面的最小距离。 ?炮眼利用率:实际循环进尺与炮眼深度之比。 ?掏槽眼:开挖断面中部偏下,最先起爆的炮眼。 ?辅助眼:掏槽眼之外、周边眼之内的所有炮眼。 ?周边眼:周边轮廓线上的炮眼。 ?底板眼:隧道底边上的炮眼。 ?炸药的敏感度。 ?爆力和猛度。 ?炸药爆炸的稳定性。 ?6.2.1.1全断面开挖法 ?适用条件:岩石坚固性中等以上、裂隙节理不发育、围岩整体性较好、断面小于 100M2。 ?优点:可采用深孔爆破、空间大、通风容易、宜采用大型机械。 ?6.2.1.2台阶开挖法 ?适用条件:岩石坚固性中等以下、裂隙节理发育、围岩整体性较差。 ?台阶开挖法又分为: ?正台阶开挖法 ?反(倒)台阶开挖法 ?6.2.1.3导洞开挖法 ?导洞开挖法:根据主导洞位置分为上导洞、下导洞、侧导洞。 ?6.2.2影响开挖方法的因素 ?一、地质条件二、洞室的断面面积三、洞室的支护形式四、装运条件 ?五、施工队伍与设备条件 6.3隧道爆破技术 ?工作面的炮眼根据不同的功能分为: ?(1)掏槽眼(又名掏心眼)(2)辅助眼(又名崩落眼)(3)周边眼。 ?6.3.1爆破参数 ?隧道掘进爆破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正确确定爆破参数; 选择合理的炮眼排列方式;采用有效的控制轮廓措施;解决施工操作中的安全问题。 ?一、爆破参数的确定原则

房屋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的具体做法

1、仪器:水准尺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铝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铝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时应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DS3级别。 2、观测时间: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建(构)物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m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 4、沉降观测的五定: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上要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5、在观测过程中,做到步步有校核。 ①前后视距≤30m,前后视距差≤。

②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应≤。 6、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7、埋入墙体的观测点,材料应采用直径不小于12毫米的元钢,一般埋人深度不小于12厘米,钢筋外端要有90°弯钩弯上,并稍离墙体,以便于置尺测量。 8、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每二层观测一次,竣工后再观测一次。 9、水准点是对各观测点沉降的基准点,一定要选定相对固定的稳定的其他建筑物等适当部位,一般不少于2个。 10、每次观察均需采用环形闭合方法,当场进行检查。同一观测点的两次观测之差不得大于1毫米。 11、完成沉降观测工作,要先绘制好沉降观测示意图并对每次沉降观测认真做好记录。 (1)沉降观测示意图应画出建筑物的底层平面示意图,注明观测点

隧道钻爆施工工艺

隧道钻爆施工工艺 11.1.钻孔机械及各部位钻孔安排 根据本隧道围岩级别和拟采用的施工方法,本工程拟以掘进台车并利用风动钻岩机钻孔为主,钻孔台车辅助钻孔的方式配置钻孔机械。 具体安排:Ⅴ级围岩CD 法开挖地带,由于各分部开挖断面较小,拟主要采用风动凿岩机钻孔。 Ⅳ级围岩采用短台阶法地段,上台阶采用风动凿岩机钻孔, 下台阶尽量采用钻孔台车钻孔。 Ⅲ级围岩地段采用台阶法地段,由于上下台阶较短,尽量采用钻孔台车钻孔,以缩短钻孔时间,加快施工进度。钻孔台车不能钻到位的地段,则改为风动凿岩机钻孔。 11.2.钻爆施工程序 钻爆程序详见图3.3.-08 图3.3.-08 隧道钻爆施工程序图 11.3.各工序施工说明 11.3.1.放样布眼 钻眼前,用激光指向仪精确定向,经纬仪、水平仪、钢尺相配合,测量人员用红油漆准确给出开挖断面的中线和轮廓线,标出炮眼位置,其误差不超过5cm (距开挖面每50 米埋设一个中线桩,每100 米设一个临时水准点)。 11.3.2.定位开眼 采用钻孔台车或风动凿岩机钻眼,其轴线与隧道轴线要保持平行。就位后按炮眼布置图正对钻孔。对于掏槽眼和周边眼的钻眼精度要求比其它眼要高,开眼误差控制在5cm 以内。 差

11.3.3.钻眼 按照不同孔位,将钻工定点定位。钻工要熟悉炮眼布置图,要能熟练的操作凿岩机械,特别是钻周边眼,一定要由有丰富经验的老钻工司钻,有专人指挥,确保周边眼有准确的外插角(眼深3m 时,外插角<3 度;眼深5m 时,外插角2 度),使两茬炮交界处台阶不大于15cm。同时,根据眼口位置岩石的凹凸程度调整炮眼深度,保证炮眼底在同一平面上。11.3.4.清孔 装药前,用炮钩和高压风将炮眼内石屑刮出吹净。 11.3.5.装药 装药需分片分组,按炮眼设计图确定的装药量自上而下进行,雷管要“对号入座”,要定人、定位、定段别,不得乱装药。 所有炮眼均以炮泥堵塞,堵塞长度不小于20cm。 11.3.6.联结起爆网路 按设计的联接网络实施。起爆网路为复式网路,以保证起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联结时要注意:导爆索的连接方向和连接点的牢固性;导爆管不能打结和拉细;各炮眼雷管连接次数应相同;引爆雷管用黑胶布包扎在离一簇导爆管自由端10cm 以上处,网路联好后,要有专人负责检查。 11.3.7.非点炮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后才能引爆。爆破后,如有瞎炮,要进行专门处理,并及时检查光爆效果,分析原因,进一步调整爆破设计。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方案

息烽开鳞城三期 D 区高层塔楼 及裙房部份工程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方案 编制:审核: 审批意见: 批准: 编制日期: 贵州开磷建设有限公司

一、工程概况 (一)本工程为息烽开鳞城三期D区高程住宅局部,为大底盘上起十四个单元塔楼。建筑面积为258762.5㎡,其中(计容建筑面积为225323.7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积为33426.7㎡,住宅部分建筑面积为201916.3㎡。该工程设计单位: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二)本工程地下一层,塔楼部分住宅分别为:D5、D9、D10栋(一单元:–1+1+27层,二单–1+2+25层),D6、D7、D8栋(–1+1+26层),D11(–1+1+16层),D12栋(–1+1+27层),D13、D14(–1+1+26层)、地下一层为停车场、设备用房、人防等;D5、D9 、D10栋下部为二层商铺,D13、D14栋下部为一层商铺,D5~D14栋上部住宅,共计1388户。 二、编制依据 (一)《工程测量规》(GB 50026—93); (二)《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 01-21-95); (三)《建筑安装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J 01-51-2003); (四)《建设工程监理规程》(DBJ 01-41-2002); (五)《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 GB 12897—91; (六)设计图纸。 根据以上规、规程关于混凝土结构的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对施工精度的有关要求,本着“技术先进,确保质量”的原则,制定本施工测量方案,确保圆满完成本工程的施工测量任务。 三、测量准备 施工测量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测量全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包括图纸的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核,测量仪器的检定与校核,测量方案的编制与数据准备,施工场地测量等。 1.检查各专业图的平面位置标高是否有矛盾,预留洞口是否有冲突,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以便及时纠正。 2.对所有进场的仪器设备及人员进行初步调配。 3.复印预定人员的上岗证书,由总工程师组织进行技术交底。 4.根据图纸条件及工程部结构特征确定轴线控制网形式。 四、场区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一)场区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及要求

处理相邻建筑物地基沉降影响的方法

处理相邻建筑物地基沉降影响的方法 ——黄波 摘要:相邻建筑物在地基中产生的沉降总是相互影响,需要从新旧建筑物的强度、刚度、结构类型、地质情况、荷载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对不同类型结构的处理方法。关键词:建筑地基沉降 前言 紧张的城市用地,使得一栋房屋紧邻另一栋房屋建造的现象经常发生。两栋房屋要么紧紧相连,使用同一基础;要么设一道变形缝,各用一半基础;要么采用悬挑基础或桩基础。尤其是一些设计和建设单位只注意一般新建房屋基础比原房屋基础浅埋,两基础间净距一般取基础底面高差的1—2倍。 (一)相邻荷载对基础影响的因素 1.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新旧建筑物的上部荷载、结构形式、自身刚度、强度、稳定性、使用年限、基础形式、建筑类别、土层性质等都是引起建筑物破坏的因素,到底哪一个是决定性因素,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分析。这里只讨论新建房屋对原房屋的影响。建筑物的荷载是通过基础传给地基,在地基土层中引起的附加应力具有扩散作用,在地面下某一深度的水平面上各点附加应力不相等,在均布荷载合力作用线(即基底中心线)上应力最大,两侧逐渐减

少;距地面愈深应力分布范围愈广,在同一垂直线上的应力随深度变化,超过某一深度应力愈小。应力扩散是裂缝开展的外因,但不论其应力多大,只要原建筑物抵抗变形的能力强,就不致于损坏。因此,原有房屋自身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是房屋不被破坏的内因。 2.附加应力的大小取决于地基与基础的相对刚度、荷载大小及分布情况,基础埋深和土的性质以及施工时间间隔等多种因素。因此,新建房屋对原房屋地基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荷载大小和地基土的性质。 (二)相邻建筑物沉降的有关数据 1.建筑物的沉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通常,一般建筑物在施工期间随着荷载逐渐增加,地基被压缩下沉,当工程竣工时完成的沉降量,对于砂土可认为其最终沉降已基本完成,对于低压缩粘性土可认为其最终沉降已基本完成,对于低压缩粘性土可认为已完成最终沉降的50%~80%,对于中压缩粘性土可认为已完成20%~50%,对高压缩性粘性土可认为已完成5%~20%。因此,根据相邻建筑物的预估沉降量已完成情况可以计算出新旧房屋下的附加应力所引起的沉降及其相互影响。图1为相邻基础对地基中附加应力的影响示意图。 2.沉降计算 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取决于基底附加应力p0,基础底面各层土

建筑物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一、工程建设概况 1、建筑设计概况 2、结构设计概况 二、编制依据 三、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2、观测时间的要求 3、观测点的要求 4、沉降观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5、施测要求 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四、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1、建立水准控制网 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3、沉降观测 4、平差计算 5、统计表汇总 6、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五、沉降观测方案 1、基准点埋设 2、沉降观测点埋设 3、精密水准测量 4、资料整理与提交 六、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七、各控制点的放样 八、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

1、限差要求 2、放样工作按下述要求进行 3、细部放样应遵循下列原则 九、沉降观测技术要点 十、位移观测技术要点 十一、测量复核措施及资料的整理 十二、施工测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主要仪器的配备情况 2、施工测量管理人员组成 十三、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十四、测量管理制度 十五、建筑物沉降变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3、应急处置 4、救援物资的储备 5、恢复 6、注意事项 7、建筑物沉降事故预防

一、工程建设概况 经开区江南水岸公租房一组团工程位于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桥镇乐天村、桃花店村,茶涪路南侧地块。一组团建筑面积约18.5万㎡,投资额约3.33亿元。 1、建筑设计概况 (1)工程总体概况: 经开区江南水岸公租房一组团工程由8栋33层一类高层住宅、裙房以及地下车库组成。 地面主要有:砼防水地面、细石砼地面、防滑地砖地面、玻化砖地面、地砖地面。 楼地面主要有:细石砼楼面、防滑地砖楼面、架空保温楼面、保温楼面、防水楼面、毛坯楼面、耐磨地坪楼面。 内墙主要有:水泥砂浆抹灰墙面、涂料墙面、水泥砂浆防水墙面、腻子墙面、瓷砖墙面。 外墙主要有:砼防水外墙、涂料墙面、外墙漆墙面、面砖墙面、干挂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方案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方案 1 施工测量 依据设计图纸和甲方给定的坐标点,进行建筑物的定位放线,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控制网点必须留在便于施工复测而又不易破坏的地方,应用混凝土包裹以防施工中扰动网点,造成测量误差。 1.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平面控制网由甲方和中冶集团沈阳勘察研究总院提供,3 号楼由○B 、○J 、○1 、○37 轴、4 号楼由○D 、○L 、○1 、○35 轴方向构成矩形平面控制网,依据矩形平面控制网控制建筑物地下室轴线,地下室放样依次为依据。详图见后附图。

由于3 号楼在地下室以上分成四段施工,所以控制网要加密,在-0.9m 的板依据原有的控制网放样,以此为依据,重新建立平面控制网,距○2 、○18 、○36轴1m 平行线和距○D 、○J 轴1m 平行线的交点A、B、C、D、E、F 构成矩形控制网,控制一~四段放样。整个建筑物的控制点上层留臵300mm×300mm预留洞,传递各轴线位臵。 由于4 号楼在地下室以上分成三段施工,在-0.9 的板依据原有的控制网放样,依次为依据,重新建立平面控制网,

距3、11 轴1m 平行线和距B、J轴1m 平行线的交点A、B、C、D,构成矩形控制网,控制一段放样。距12、25、33 轴1m 平行线和距D、L 轴1m 平行线的交点E、F、G、H、L、J,构成矩形控制网,控制一、二、三段放样。 1.2高程测量 标高控制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利用水准仪、塔尺、钢尺传递至底板来控制标高。注意结构与建筑标高的不同。对于建设单位所提供的水准点应就近引测一较为永久的标高复测点,标注其绝对标高值。建设单位所提供水准点及标高复测点应有书面记录,并应有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现场代表签字认证。 水准点及绝对标高由加方提供,位臵在迎宾路的四川天府酒店对面路桥栏杆台上。绝对高程为8.078m。3 号楼、4 号楼±0.000 引测在售楼处和营房墙上,并用红油漆标注,用来控制地下室高程测量。

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沉降影响的研究

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沉降 影响的研究 徐长心 (弘业物业开发(天津)有限公司,天津 300457) 摘 要:文中采用大型工程软件F LAC -2D 对土钉墙支护形式下基坑开挖引起的近邻建筑 物沉降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 关键词:基坑;沉降;数值分析中图分类号:T U97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3197(2007)S1-0037-04  收稿日期:2007-03-12 作者简介:徐长心(1972-),男,工程师,学士,从事施工管理 工作。 基坑开挖必然引起近邻建筑物产生沉降变形[1],如果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建筑物的结构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不均匀沉降太大,建筑物可能产生裂缝、倒塌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不均匀沉降不大,但绝对沉降较大,也可能对基坑附近的市政工程产生不利影响,如地下管网设施破坏等,所以基坑近邻建筑物的绝对沉降、不均匀沉降都是工程施工中应十分关注的问题[2][3]。 基坑开挖引起的近邻建筑物沉降变形是多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现有的计算理论很难考虑这种多因素的耦合作用[4]。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基于计算机基础上的数值模拟方法是分析基坑变形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应用大型工程软件F LAC -2D ,采用弹塑性大变形理论,对土钉墙支护形式下基坑开挖引起的近邻建筑物沉降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1 工程简介 1.1 工程概况 天津市某小区3期工程地上为3层幼儿园、附属用房和其它1、2层建筑,地下为2层车库。本工程北侧紧邻小区主要道路,南侧距坑边3.0m 有一单层厂房,西侧距坑边13.0m 有一栋7层楼房。1.2 工程地质概况 本工程场地拟建场区地形基本平坦,地面绝对标高在32.86~34.43m 之间,表层为人工填土,其下为一般第4纪沉积层。场地土层自上而下分别为:①粉质粘土素填土,层底标高30.44~33.00m ;②杂填土,层底标高31.74~33.90m ;③粉质粘土,层底标高29.81~32.09m ;④粘质粉土—砂质粉土,层底标高26.09~29.35m ;⑤粘质粉土—砂质粉土,层底标高24.89~27.90m ;⑥粉质粘土,层底标高17.84~19.61m ;⑦粉细砂,厚度0.80~4.50m ;⑧砂质粉土—粘质粉土,厚度0.30~3.50m ;⑨粘土,厚度0.50~1.80m ;⑩细中砂,层底标高13.6~17.3m 。1.3 水文地质概况 本场地勘察实测地下水情况为:第1层为上层滞水,水位标高26.7332.50m (埋深0.76.5m );第2层为潜水,水位标高23.1523.49m (埋深9.95~10.60m )。1.4 基坑支护形式 — 7 3—

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

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由于建筑本身的工程量巨大,自重大,对于基础的承载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良好的施工效果,确保建筑的使用安全,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该做好沉降观测工作,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控。文章对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相应的工程实例,对沉降观测的步骤和技术要求进行了讨论。 标签: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技术;要求;应用 前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地矛盾冲突问题越发加剧,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高层乃至超高层建筑逐渐成为了现代化城市的标志,在缓解人地矛盾的同时,对于施工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必须做好沉降观测工作,及时了解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好施工管理,避免建筑因为沉降过度出现裂缝甚至结构破坏问题。 1 高层建筑施工沉降观测的必要性 相比较常规建筑,高层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影响因素更多,如地质、地形、水文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则建筑基础可能会出现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加上高层建筑本身较大的自重,在其投入使用后,一旦沉降超出规定值,则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建筑裂缝或者主体结构破坏,甚至可能会出现整体倒塌的问题,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在高层建筑施工环节,必须高度重视沉降观测工作,对周边环境的各项沉降参数进行观测和分析,找出基础部分出现沉降的原因,预测沉降的发展趋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基础沉降进行预防和控制,从而保证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安全[1]。 2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沉降观测技术应用 2.1 工程概况 江西省萍乡市警察公寓3#楼工程,整体建筑面积3.6万m2,建筑总高度118米,包括地下1层和地上32层,墙体均采用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其中建筑墙体厚度为220mm,地下1层车库墙体的厚度为300mm,工期300d。为了保证建筑的整体质量,在施工中引入了沉降观测技术,针对基础的沉降问题进行跟踪观测。 2.2 观测流程 2.2.1 建立水准控制网:水准控制网的建设需要结合工程的整体布局以及现

地铁钻爆发施工对周围建筑物沉降的影响

地铁钻爆发施工对周 围建筑物的影响及其相应检测方法钻爆法的历史及优点 自从诺贝尔发明炸药以来,隧道施工便有了钻眼爆破法,数百年钻眼爆破法 一直占据着隧道施工的主导地位。即使有了掘进机,也没能改变这一状况。钻眼爆破法就是用炸药爆破坑道范围内的岩石以达到开挖洞室的目的,即传统的放炮、打眼、掘进的方法,简称钻爆法。 钻爆法具有以下优点: ①适用范围广,基本上适合所有的山岭隧道工程; ②设备资源投人少,施工准备期短; ③围岩及地质变化后能及时调整; ④施工组织管理相对单纯; ⑤炸药来源广泛且价格便宜。 钻爆法以其独有的优势适应于各种自然环境和地质结构,快速、机动、灵活和适应力强等特点。 但是随着爆破技术的广泛应用,一系列爆破施工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爆破是高能物质在极短的时间内能量突然释放的过程,工程爆破用于工程目的,它正是利用爆破过程所释放的大量的局部高密度能量,来对周围介质作功,达到使岩石介质断裂、松动、破碎的目的。爆破时炸药的一小部分能量转换为地震波,从爆源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引起震动。这种地震动的强度,随爆心距的增加而减弱。无论爆破在地质表面或在内部,工程爆破都具有功率大、效率高、工作时间短等优势。在爆区的一定范围内,当地震动达到一定的强度时,会引起地表和建筑物、构筑物不同程度的破坏,研究既有建筑物、构筑物在爆破过程中的力学性态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爆破开挖也会对隧道上方既有建筑物造成影响。 爆破地震效应处爆破公害之首,一直为各国学者所关注。对诸如爆破地震波的传播机理、对结构的破坏机制、爆破地震波与天然地震波的共性与区别,尤其是爆破地震波强度预报、构筑物爆破地震安全标准及观测等一直受到普遍关注。通过模拟实验、现场观测、理论分析等手段进行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爆破本身的复杂性、地震波传播介质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加之测试仪器本身反应特性等,涉及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极其复杂。因此,时至今日,还有许多领域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这一领域一直成为岩土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标准近几年来在公安部的领导和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的协助下,我国指定了我国的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标准。 地面建筑物的爆破振动判据,采用保护对象所在地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和主振频率;水工隧道、矿山巷道、电站(厂)中心控制室设备、新浇混凝土的爆破振动判据,采用保护对象所在地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安全允许标准如表

减轻隧道工程对周边建筑物影响的措施

减轻隧道工程对周边建筑物影响的措施 摘要:为了保证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降低施工风险,将施工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降低到控制范围内,必须根据结构的特征和已使用的年限,以及隧道的结构型式、地层信息、施工效应等,采取对地层变位的防治措施及建筑物的保护措施。从爆破控制、隧道自身施工、地层处理技术和建筑物自身加固等方面探讨了隧道工程对周边建筑的影响并提出了控制措施。并提出加强现场监控测量手段及时发现有关问题,以做到对建筑物的实时跟踪保护。 关键词:隧道工程,周边建筑影响,爆破控制,施工控制,建筑物加固,监测 ( , China 362000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市隧道施工中,对周边建筑物影响最大的是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和倾斜变形,从而削弱了地基承载力[1,2],产生的附加应力还会导致上部建筑结构发生破坏,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如何在隧道施工中减少或避免对建筑物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1.爆破振动的控制 控制爆破振动、保护建筑物免受破坏,是土建工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在隧道掘进过程中,爆破振动会对地面建筑物及邻近地下构筑物产生影响,因此应该加强爆破震动监测。通过测定爆破所引发的地震效应,判断周边建筑物的安全性,以便调整和优化爆破设计,保证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1.1爆破减震措施 (1)采用分布、分台阶开挖,多次装药,浅埋爆破技术。 (2)采用多段位毫秒延期雷管,选择科学合理的雷管起爆时间差,增加起爆的 数量,降低同段起爆药量。 (3)采用低密度、低爆速、高爆炸力的乳胶炸药,严格控制装药量。 (4)利用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不断的调整、优化爆破参数。 (5)加强特殊地段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根据地质情况及时调整钻爆参数。 1.2爆破振动监测 由于隧道开挖爆破后的振动波会通过地层传给对动应力特别敏感的建筑物,引起结构爆破振动附加力[3]。通过爆破监测,检验隧道开挖爆破时产生的动应力是否对建筑物有影响,再重新进行爆破设计以把诱发振动减少到可以承受的程度,确保地表建筑物的安全。 2.地层变位的防治措施

隧道开挖施工方案(台阶法、预留核心土法与钻爆法结合)

隧道开挖 施工中,坚持“岩变我变,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进度及安全施工。采用简易凿岩台架风枪钻爆作业。开挖后必须及时支护,避免围岩长时间暴露,根据量测结果适时施作二次衬砌。 隧道围岩大部分Ⅳ、Ⅴ级,洞口段、断层破碎带地段及部分洞身浅埋地段为Ⅴ级,岩性主要为风化岩。隧道开挖根据不同的围岩级别和隧道断面大小分别采用不同的开挖方法。 隧道按照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Ⅳ级围岩、Ⅲ停段采用台阶法施工;Ⅴ级、Ⅴ加强偏、Ⅴ加强围岩、Ⅳ停采用环形预留核心土法开挖,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开挖,风动凿岩机钻孔,非电毫秒雷管微差起爆,侧卸式装载机装碴,自卸车运送至弃碴场。 待隧道出口方向掘进施工20天左右,再向进口方向开挖掘进,统一指挥,同步施工,进、出口距离在100米内时,采取浅眼低药量控制爆破;以保证安全及避免双向对围岩的影响。 (1)台阶法 Ⅳ级围岩及Ⅲ停段采用台阶法开挖,即将设计断面分两次开挖,其中上台阶超前一定距离后,上下台阶同时并进。 施工工序见图11;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2。

延长台阶长度,减少施工干扰,以确保开挖、支护质量及施工安全。 台阶高度应根据地质情况、隧道断面大小和施工机械设备情况确定,其中上台阶高度暂定为4.5m,并在开挖掘进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上台阶施工钢架时,应采用扩大拱脚或施做锁脚锚杆等措施,控制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

下台阶应在上台阶喷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以上时开挖。当岩体不稳定时,应采取缩短进尺,必要时上下台阶可分左、右两部错开开挖,并及时施做初期支护和仰拱。 施工中应解决好上下台阶的施工干扰问题,下部施工应减少对上部围岩、支护的扰动。 上台阶开挖超前一个循环后,上下台阶可同时开挖。 (2)环形预留核心土法 环形预留核心土适用于Ⅴ级、Ⅴ加强偏、Ⅴ加强围岩、Ⅳ停。施工工序见图13;施工流程见图14。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测量放线法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测量放线法 工程测量是工程施工中控制工程质量,做到精确施工的一大重点。 随着测量手段的不断更新,如何使测量工作又快又准,是我们不断 研究的一个课题。高层建筑施工经验汇总。 1.工法特点 (1)操作简便,数据准确,可操作性强。 (2)在施工中分三个阶段(控制网测设、±0.000以下、±0.000以上)对测量进行控制。 2.适用范围 本工法适用于多层及高层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测量放线。 3.施工工艺

3.1 施工测量的基本准则与要求 (1)测量工作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DBJ 01-21-95的各项规定。 (2)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即先测设精度较高的场地整体控制网,再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建筑物各局部的定位、放线。 (3)严格执行审核原始数据的正确性,坚持测量工作步步有校核,坚持自检、互检制度,合格后交主管人员验收。 (4)测量记录要求数字正确、内容完整、字体工整,记录中数字的位数反映观测精度,如水准读数应读至毫米。 (5)测量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3.2 测量仪器与量具

(1)测量所使用的仪器与器具必须经检定,并合格。仪器与器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要求进行检定,要求对仪器及器具及时检定、封存、报废。 (2)计量员负责仪器及器具的检定、检效和维护,保证仪器的可操作性及准确性。 (3)一般工程测量主要使用的测量仪器及器具主要有:经纬仪、水准仪、钢卷尺、水准标尺。根据工程测量精度的要求,有些还使用激光经纬仪及光电测距仪。上述仪器必须进行周期检测。 3.3 测量准备 (1)施工测量准备工作包括:设计图纸的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测、测量器具的检定与检校、测量方案的编制与数据准备、施工场地测量等内容。 (2)施工测量前,根据工程任务的要求,收集分析规划、勘察、设计、及施工等有关资料: 专业测绘设计研究院提供的测绘成果:工程水准测量成果、高程测量成果、规划放线测量成果。勘察设计研究院提供的岩土勘察报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