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环境保护与国际合作概述

第五章环境保护与国际合作概述



第五章环境保护与国际合作
述概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众多全球环境问题在不断蔓延和加剧,演变为制约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因而,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自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开启国际环境合作进程以来,我国参与国际环境合作的程度在不断加深,范围在不断拓展。通过国际合作,一方面,我国不断学习和借鉴了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引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理念与政策;另一方面,维护了国家利益,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环境问题无国界,在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新形势下,我国既遭受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利影响,也影响着全球环境。无论从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和保护国内生态环境的需求看,还是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部署看,都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发达国家环境保护历程与经验
从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间,美国出现的自然资源保护运动标志着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萌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美国、比利时、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陆续发生的"八大公害事件"为发达国家敲响环境警钟并开始孕青现代环境保护思潮。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标志着发达国家和人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被唤醒。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议事日程。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通过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标志着世界环境保护进入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新时期。在这一进程中,发达国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环境保护行动经历了一个由蒙昧到觉醒、由忽视到重视、由单纯注重环境问题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由政府单一主导到全民公众参与、由国家自主行动到国际共同合作的发展过程。在国家层面,通过立法、执法、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来推动国内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国际层面,通过推动缔结国际环境公约、建立盟联合国环境机构、筹集环境资金和帮助建设技术能力等,在全球层面推动国际环境治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经历了从末端治理到源头与过程控制和强调预防的转变;在环境与发展关系上,经历了将二者从对立到共赢的转变;从重点解决产业污染和城市生活型污染等传统环境问题转向目前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等

新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功能维护;从过去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开始转向以保护人体健康为首要目标;从主要关注国内环境问题开始转向跨界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第一,国家意志和政治意愿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因素。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解决环境问题也有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国家意志和决策者的政治意愿决定了能否将环境保护从社会的边缘问题转变

为社会的中心问题,而意愿的大小则取决于国家发展阶段、公众环境意识程度、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技术能力等多种因素。从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历史看,公众的觉醒为环境保护提供了"自下而上"的推动,而决策者的政治意愿则成为"自上而下"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因素。
第二,严格的法律和执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法治保障。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建立了严格和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以及完整和有效的执法。对污染者和生态破坏者实行严格、严厉和公正的环境执法,有助于避免"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不公平现象,促进企业和公众自觉遵守规范,调整其环境行为。
第三,环境经济政策是促进环境与发展共赢的政策工具。在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体系中,除了命令控制型环境管理政策外,诸如环境税、环境补贴、排污权交易等基于市场的环境经济手段在通过价格信号调节各利益相关者的环境和经济行为,促进环境与经济共赢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环境经济政策是以完善和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以及公共法治为基础的,缺少这个基础,政策效果就会事倍功半甚至被扭曲。
第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发达国家环境与发展的轨迹看,其环境问题的解决基本是在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善能源结构和科技创新的历史过程中完成的,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转变方式和调整结构是从国家整体上和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为国家占据有利的产业分工格局。技术进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决定性因素.
第五,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是促进环境问题解决的社会推动力量。除了政府推动这种"自上而下"的方法外,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众参与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公众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环境的立法、司法和执法的各个环节以及社区的环境管理和监督过程中,维护自身的环境和健康权益。信息公开和提高

透明度保障了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环境议事权、环境监督权、环境索赔权、环境健康权等权益,推动了公众参与。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也日益凸显,对人类健康和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分类,全球环境问题可分为五大类:大气系统,如气候变化、臭氧层耗损、酸雨、大气棕色云等问题:士地系统,如荒漠化、土地与森林退化等;海洋和淡水系统,如海洋污染、水资源匮乏等;化学品与废物,如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等;生物多样性破坏。整体来看,人类不当的生产模式、消费方式、贫穷、人口快速增长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中,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最大的问题,从单纯的环境问题演变成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新兴经济体,我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面临着巨大压力。
同时,我国还面临着一些区域环境问题,包括跨界水体污染、电子废物越境转移、酸雨、沙尘暴、录污染、棕色云等大气远距离传输问题及海洋污染等,我国既是这些问题的受害者,也是责任者。
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发展态势和全球环境治理有五大特点:一是全球环境问题在局部地区有所改善,在全球范围持续恶化;少数问题有所改善,多数问题仍在恶化。二是工业化和全球化仍然会对全球环境变化保持较高的压力,国际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环境变化将会由点及面、由个体向全部出现减缓和好转的趋势。三是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利益攸关方、政府以及地区间更多的对话、协商与合作来解决,需要跨部门的综合性政策措施来治理。四是我国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关键利益攸关者。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仍将增加,面临的国际社会压力仍将持续,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中国的积极参与,国内环境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五是国际环境资源利益已经成为国家核心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球化进程中的环境与贸易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以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环境与贸易的相互关系日益密切。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在分享了国际市场的惠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来自环境标准与措施、经济和贸易发展模式、环境法规与政策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口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资源与环境保护带来了现实利益,通过进口原材料和能源,缓解了我国资源短缺和能

源供求失衡的矛盾:通过进口废旧资源,减少了直接进口的资源数量;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和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国内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环境治理水平。
但是,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也给我国带来了许多新的环境挑战,我国贸易快速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赢得贸易顺差的同时,也承担着"生态逆差"。从全球产品链的角度看,由于出口产品生产所造成的污染都留在了国内,啊头在外"或"世界加工厂"的贸易模式和结构对我自圆国环境保护带来了沉重的压力。钢铁、电解铝、焦炭、皮革制品等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和高能耗的初级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特别是出口产品结构中占有很大份额,这类出口产品的生产对国内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贡献很大口2∞2年到2∞6年,我国净出口产品所消耗的能源从2.4亿吨标煤增长到63亿吨标煤,占当年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从16%增长到26%。国际能源署(IEA)研究认为,2007年中国净出口产品所消耗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8%,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排放量的34%。
(三)国际社会绿色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2008年年底,联合国环境署发起"绿色经济"倡议,绿色经济开始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新的趋势和潮流。"绿色经济"倡议的宗旨是在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等多重危机背景下,通过绿色经济复苏世界经济,创造就业:减少碳排放,缓解生态系统退化和水资源匮乏;到2025年实现消除世界极端贫困人口的千年发展目标。
"绿色经济"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许多国家借助经济刺激计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促进经济转型的国家战略目标。美国、韩国、日本、德国、丹麦、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将环境方面的投资作为经济剌激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其意图就是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在新一轮经济发展进程中促进经济转型,占领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和领先地位,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欧盟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保持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政府在其提出的"绿色振兴计划"中,将建立15∞亿美元的"清洁能源研发基金",在未来10年进行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并由此创造500万个绿色就业机会,使整个社会经济加快向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转型,带动整体经济增长。韩国在其绿色新政计划中提出,在未来4年将投资约3ω亿美元用于一系列生态友好型项目,包括绿色交通网络,绿色家庭以及清洁韩国4条主要河流等,可以创造96万个绿色就业机会。巴西和印度将能源结构优化相减排纳入其经济剌激和新政策中。
我国应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推动后金融危机经济

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紧紧抓住国际上绿色潮流可能引发的新一轮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核心的技术和产业革命。我国的"绿色经济"应该包括对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从全球范围看,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形势,谋求全人类的共同环境利益,需要世界各国的协作行动。从我国自身角度看,不仅需要通过国际环境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自身环境问题的解决;通过履行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保责任和义务,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还需要统筹环境与发展进程中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努力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空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环境保护要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标志着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已经纳入国家和平发展道路的总体战略中,成为新形势、新阶段下我国开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应对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国应对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以及开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实施的战略目标是:服从国家外交总体战略,落实"睦邻、安邻和富邻"方针,为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服务,为全面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服务;服从国家环境保护战略,为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服务,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服务,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环境与发展的战略转型;力争减缓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对我国的不利影响,维护国家环境安全,维护国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核心利益,承担与我国发展阶段、国际地位以及环境责任相适应的国际义务,树立和维护积极的国际形象。
我国应对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开展国际环境合作的战略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加强与发达国家(大国)环境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二是努力推动与周边国家和区域、归自回域的环境合作,实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三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继续坚持团结合作的既定方针,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四是积极参与多边环境合作,切实做好国际环境公约的各项履约行动,的责任"原则下,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