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通州历史和人文概况

通州历史和人文概况

通州历史和人文概况
通州历史和人文概况

通州项目所在的城市背景

一城市历史文脉

(一)北京城市历史

北京建城的历史相当悠久。据考证,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邑建于西周时期,是燕国的都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北京”之名源于五百多年前的明朝。公元一四零三年朱棣夺取皇位,迁都北平后改名北京。《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蓟也就是燕国的

都城。据考古发掘,蓟城呈长方形,东西长八

百五十余米、南北长约六百米;城墙厚约四米,

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城坡三部分;城垣外有

沟池环绕,颇具规模。

历史表明,一个城市的诞生必须要有适当

的地理因素。蓟城之所以诞生在北京小平原上,

决非偶然。蓟城三面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山后

是开阔的游牧地带。于是,这里的居民一方面

可向北与游牧部落发生联系,另一方面又可向

南与中原建立关系。北京也因此成为当时沟通南北交通的枢纽,这才是北京城建在这里的根本原因。公元前三世纪初叶,秦始皇统一中国,蓟城成了广阳郡的治所,此后一直到唐代末年,由于独特的地理位臵,这里和平时成为南北交流的商业中心,战争时则是必守必攻的军事重镇,其军事地位不可小看。契丹人入主中原后,将蓟城定为陪都,称之为“南京”或“燕京”,到十二世纪初叶,女真族取代辽的统治地位,燕京被正式定为金朝都城,称“中都”,女真人对都城进行

了改造。扩建后的新城周长十八点五公里,

位居中央的皇城周长约四点五公里。无论是

陪都还是金的都城,设都邑的意义有二,一

来战时,可以托城防拱卫京畿重地,同时一

旦城破可以依托三面环山的险要地形,以逸

待劳继续阻敌北进。且另由漠北方向的进犯,

可以托北京三面环山之势拒敌于关隘之外。

二来入主中原之时,也可作为战时大本营,

利发兵南下,因此辽金时期的疆界在黄河以

北,而将北京作为陪都或中都则是地势及军

事所然。因此北京历来就是攻防兼备之地。故而军事价值尤为重要。另加之有多路水脉汇至北京小平原,水陆交通的先天条件优越,所以其具备了建立皇家城邑的基本条件。

金中都城地图(1160-1207年)

元朝建立后的至元八年(公元一二一五年),忽必烈迁都燕京,第二年改中都为“大都”(现北京时海淀区蓟门桥附近还留有“元大都”遗址)。元朝最后统一了中国,北京也就上升为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元大都的改建工程从至元四年(公元一二六七年)忽必烈迁都前就已开始,到至元三十年(公元一二九三年)结束,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家黑迭儿丁亲自设计并领导。工程主要分宫殿、城池、运河三部分,外郭城周长二千八百米,呈长方形。市区布局端正,大街宽二十四步,小街宽十二步,整座城市如棋盘一样,整齐壮观,被西方人尊称为“大汗之城”。公元一三六八年,明军攻入大都,改大都为北平,一四二一年朱棣又改

北平为北京,这是北京得名之始。

元大都城地图(1341-1368年)

永乐四年(公元一四零六年),北京城大规模建设开始:移建南北两面城墙,建设宫殿、布臵园林,北京最后呈现出“凸”字形轮廓。

公元一六四四年清朝入关,北京城与前代相比并无多大改动,但近郊园林建设却远远超过前代,如圆明园、颐和园等,其瑰丽幽雅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朝北京城地图(1750年)

旧北京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元朝的奠基,明朝的改建,清朝的修建三个阶段,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帝都建筑艺术中心的杰作。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民国初期,北京的城墙街道变化很大。1923年将皇城的东、北、西三面墙垣拆除,南面的墙垣大部也被拆除。新辟四条交通干线,纵向为紫禁城东侧南、北池子和西侧南、北长街两条通道。横向为紫禁城南面大街(今东西长安街)和北面今景山前街两条通道。1924年,在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开兴华门,后改为和平门。1937年在东长安街东开启明门,后改名建国门。在西长

安街西开长安门,后改称复兴门。民国以后,北京的西式建筑和仿古建筑增加了很多,如北京饭店、协和医院、北京图书馆、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同时,北京的民族工业,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机械、毛纺、针织等,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商业十分繁荣。北京也是历次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发祥地。1949年lO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

民国北平市地图(1947年)

新中国的建立,揭开了北京发展新的历史篇章,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给北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北京GDP只有2.8亿元,而2009年上半年的GDP就相当于1949年全年的1900倍。而多方利好数据显示,下半年北京经

济增长将好于上半年。这意味着,2009年北京GDP相当于1949年的3800倍。按常住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北京的人均生产总值,2001年北京的人均GDP仅为3000多美元,2008年人均GDP就已突破8000美元大关,尤其是在2004年至2008年的4年间,北京人均GDP更是以每年1000美元左右的增长速度连续突破整数关口。根据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北京正式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谈起北京的经济发展,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秀琴无疑是一个权威的解读者。她说,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 在3000美元至8000美元之间时,是经济处于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之后,经济将进入平稳发展期,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会随之明显增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北京经济实力和质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二区域历史文脉

(一)通州近古发展史

1、城市沿革

通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域内就有人类活动。自西汉初建臵以来,通州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金、元、明、清四朝定都北京,京杭大运河为漕运命脉的800年间,通州是京城门户、仓储重地,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十分突出。通州自西汉设县建治,名称屡经更迭,西汉称路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称潞县,辽时分为潞县和漷县。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海陵王取京杭大运河“漕运通济”之意在此设州,正式称通州。此后虽通州所辖地域多有变化,但一直称通州。民国称通州为通县,属河北省。1948年12月通县解放。1949年-1950年称通县,1954年分设通县和通州市,1958年3月通县、通州市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后,合并称为北京市通州区。1960年复称通县。1997年4月撤销通县设立通州区。

2、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一条人工河道,全长1700余公里,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通州(今通惠河与温榆河交汇处),南至杭州萧山,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京杭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

京杭大运河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它不但担负着朝廷运送漕粮、官盐的任务,也承担着南北商贸运输。其触角所及给当地带来了繁荣兴盛,尤其把河流流经的各山间盆地连接起来,运河经济刺激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形成了沿运河线的城市群落。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

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

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

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

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

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是

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京杭大运河在唐朝展现了它最辉煌的

一页,把江南的丝绸、陶瓷、茶叶等送往世

界各地,以至于视陶瓷为中国的代名词,将

陶瓷翻译成CHINA,与中国同名。可见京杭

运河流动着商品物资的同时,也将沿岸的文

化流传到世界各地。沿着河岸也流动传播着

民俗风情,沿岸居民,多数为渔夫、船家、码头工和拉纤人,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在运河上劳作、生息。大运河有时也会发怒,吞噬着来往的航船。面对不测的风险,水手和船员祭祀河神,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建起各种祭祀性建筑,点燃香火,祈祷亲人平安返家。

随着运河的流动,桥梁、码头、货栈、仓库、船闸、水坝和兵站等建筑设施纷纷出现在运河线上,独特的的大运河文化也逐渐形成。

3、漕运经济

“三国曹操征乌桓(wu huan),古少数民族,患军粮难至,凿平虏渠通潞水,漕运军粮。”此是通州大运河漕运最初的记载。元代大运河全线开通,1292年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从此通州成为京东交通要道,成为享誉全国的漕运仓储重地。运河漕运,国脉所系,历朝视通州为肘腋(zhǒu yè),于是通州有了“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为万国朝拜、四方进贡、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之地。享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之称。漕运发达

时期,“运河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

3、军政大事

通州自古是军事要冲,北京凡重大战事均涉通州。明清两代更替,近现代三次外敌入侵均经通州而薄京城。近代以来,通州更是积聚过大量的革命先驱和革命家,对压迫者和侵略者进行过殊死搏斗。清咸丰十年,通州民团猎户数千人与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一起殊死抗击英法联军,爆发了著名的“八里桥之战”。光绪二十六年,通州数万民众加入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留下最悲壮一页。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成立通州革命军司令部。“五四”运动期间协和书院学生及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杨仲健、朱自清在通州宣传俄国“十月革命”。1927年春,中共潞河中学支部建立,周文彬任支部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汉奸殷汝耕叛国投敌,在通县成立了闻名中外的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华北22县成立第二个满洲国,通县成了推行奴化教育的大本营。对此,通县人民怒火中烧,不甘屈服。先是,1937年27日通县爆发“保安队起义”,起义官兵捣毁了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活捉了汉奸殷汝耕,击毙了日本特务机关长、打死日军500多人,这一事件曾通电全国,通县人民无不为之振奋。随后,1938年5月翼东地下党组织配合宋时轮和邓华的部队,举行“翼东抗日大暴动”,通州数百农民参加暴动,摧毁敌伪组织,收复县城九座,后暴动受挫后,党员和青年隐蔽在通州潞河农校,转入地下继续活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平津前线指挥部住扎宋庄。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与傅作义的谈判在五里桥村举行,17日达成和平解放北平协议,史称“五里桥谈判”。

4、文化底蕴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水陆都会,文人墨客多流连于此,文化积淀丰厚,明清时期建有州学、书院、会馆多所,潞河书院(现今的潞河中学校址)为东路厅所辖10州县最高学府,至今已有139年的建校史。通州境内有众多名胜古迹,现存的燃灯佛舍利塔、永通桥及石道碑、李卓吾墓、潞河中学红楼、通州清真寺、张家湾城址及通运桥等多处市级文物。“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这是清代文人对当时通州的描述,燃灯佛塔更是以“一枝塔影认通州”而成为通州城及京杭运河北端的标志。通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向来是文脉蔚然、古韵萦绕。千年底蕴,形成通州特有的运河历史地域文化。

燃灯佛舍利塔通州清真寺

●通州的皇家文化通州的皇家文化始于辽代。辽时,通州称潞县,辖区(今漷县镇)有一片湖泊,名延芳淀。辽主每值春季来这里打猎游乐。金代,路县始称通州。金正隆四年海陵王完颜亮亲临通州视察造千艘战舰情况。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于元十八年正月至通州,二月驻足通州的柳林。元成宗铁木耳也游猎柳林并发兵1500人于今通州漷县镇筑呼鹰台,用于射猎。元英宗硕德八刺时代,不仅游猎柳林而且在此敕建行宫。明朝,通州的漕运已经比较发达,明武宗朱厚照曾于正德十五年十月由江南乘舟至通州,驻扎多日。朱载厚的贵妃,明神宗的生母李太后生于通州永乐店村,据传李太后出生时曾有奇香,故生李太后的胡同取名为香儿胡同,今此胡同仍存,分为上香胡同和下香胡同两段。到了清代,顺治元年五月,多尔衮率兵攻破通州,八月,清世祖福临就驻扎通州。康熙年间,康熙帝巡视通州很多次。雍正帝去东陵谒陵时,驻在通州的任庄。乾隆三年八月乾隆帝奉太后游通州的马驹桥围猎。历代帝王及皇室在通州所留下的足迹,构成了通州皇家文化的主体,而在各层面社会生活中,通州也与皇家文化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贡院小学、司空小学等都与皇家文化有关。

●通州的漕运文化:通州自金代开始至以后的800多年间,护卫与管理漕务成为其基本职能,居民生业也多因漕运所需而兴废。因此元代以后,通州逐渐形成了以漕运为代表的特定文化氛围。而这种特定文化中,漕运、仓储文化是其本源,其它文化多源于此。通州在全国独具的三座庙宇中的仓神庙、铁锚寺正是通州漕运仓储文化的显著特征。明清两代仓储衙署官员责任重大,为祈祷保佑无事,故建有仓神庙。明朝在张家湾码头还建有铁锚寺,无论何船经此寺,舵手均要上岸入寺,恭拜祭锚,以祷安航。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春暖花开之际,通州还在土坝码头举行开漕典礼,祭祀坝神。漕粮的收纳和支放场景可以说是蔚为壮观,构成的是一幅幅特殊的仓储文化画卷。依托漕运文化而衍生的民俗文化如花会、庙会、旱船、高跷、拉洋片等更融合了各地民间活动特点。

●通州的地名、胡同、古迹文化:通州的地名及胡同文化,把千百年来漕运的历史以地名的形式永久的积淀下来,给通州人民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

给通州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场景空间。如皇木厂、中仓、西仓等仓储地名,粮食市、瓷器口、鱼市口、斗子营、江米店、北果子市、牛市口等交易地名,都是运河漕运遗址标志的域名文化。当然还有一些历史遗迹演变出来的景观文化,如八里桥、燃灯塔、三教庙等。以及以御道碑等为代表的碑刻文化。

●通州的饮食文化:京杭大运河不仅给古代通州的相关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由它带来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精品。特别是被称为通州三宝的“小楼烧鲇鱼”、“大顺斋糖火烧”、“万通酱豆腐”至今仍为京津地区人民津津乐道。

“小楼烧鲇鱼”“大顺斋糖火烧”

●民间工艺文化:晚清时期,朝廷为了保证漕运通畅,严禁在运河沿岸兴修农田水利,通州农业发展受到限制,所以手工业相对比较发达。因通州城市繁华,逐渐成为消费城市,所以手工艺术品制售就更为突出,产生了许多代表人物及作品。如剪纸艺术家杨本逵、陶器制作家杨梦臣,面塑艺术家面人汤等。

5、历史人物:通州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孕育和汇聚了众多历代名人。古有唐代名将吴少诚、元代名臣李秉彝、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李卓吾),清代“北方才子”刘锡信,民家艺术家“汤子博”。他们都是通州城市发展的“精神财富”。

●吴少诚:(750-809),唐代幽州潞县人。唐朝军阀,淮西节度使。出身将门,其父曾为魏博节度属下的都虞侯。吴少诚少年时就因为父亲的缘故被授以官职。后来,梁崇义叛乱,淮西节度李希烈奉命率兵讨伐,吴少诚受到李希烈的器重,以吴少诚为前锋。等到乱事平定,吴少诚得到实封五千户。此后,李希烈割据称雄,吴少诚甘心为其所用。在唐朝军队的打击下,李希烈最后兵败身死,陈仙奇为留后,朝廷也任命陈仙奇为淮西节度使,但很快为吴少诚所杀,在众人拥戴下,吴少诚自封为留后,开始掌管淮西,勤于政事,公正无私,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而后,吴少诚割据称雄,贞元十五年,陈许节度使曲环病死,吴少诚趁机扩大疆土,出兵攻掠临颍县,包围许州,这时朝廷下诏削夺了他的官爵,分遣十六道兵马前来讨伐。然而,吴少诚治兵有方,经过三次大的战役,官军三战三败。最后,官军退守五楼行营,军心动摇,又没有防备,遭到吴少诚淮西军偷袭,大

败。此后,朝廷无力再征讨吴少诚,干脆下诏赦免了吴少诚的全部罪行,正式使命他为淮西节度使,还加封为检校仆射。唐顺宗时,又加封为同中书门平章事。唐宪宗即位后,又给吴少诚加官进爵,迁检校司空,809年,吴少诚在淮西病死。

●李秉彝(yí):元朝名臣,字仲常,人称闲邪公。世家大都通州潞县(今北京市通州)。世祖至元十九年(一二八二)升通议大夫,官工部尚书,两浙转运使。工书,十岁能习古篆隶。李秉彝元代初年最早到四川视察都江堰,就开始设想:如何把简易性工程改变成永久性,从根本上减轻民众负担,缓和官民之间的对立情绪。李秉彝在小河上进行模型试验,接着将都江堰枢纽破天荒改造成砌石工程。由于当时政局仍然动荡,首次改造并不彻底;不过这次改造的意义重大,为后来的彻底改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贽(zhì):(1527—1602),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辈家境渐衰。嘉靖三十五年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三十九年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三年复任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五年任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年)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万历八年辞官归隐。他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他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 1588年和1590年先后有《初潭集》和《焚书》问世。书中尖锐地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受到攻击和迫害。后移居通州。1599年写成《藏书》,受到进一步迫害。1602年因“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被逮捕。李贽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于是愤而以剃刀自刎。李贽去世后,马经纶遵其遗嘱,将其安葬于通州城北的马厂村。1610年,汪可受曾立《卓吾老子墓碑》;1612年以后迁至现西海子公园内。墓前立其好友焦闳书“李卓吾先生墓”碑。西有通州区人民政府所立《重移李卓吾墓记》碑。两碑前有周扬题“一代宗师”碑。在青松翠柏,一湖碧水的环绕中,李卓吾先生得以安息。

●刘锡信:字桐村,清代通州人。少年时代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喜好读书。青年时代博览群书,深通历史,熟读传记。乾隆三十年(1765),考中举人。后从事实际事业,以举子身份到山东省即墨任知县,清廉公正,政绩突出,声誉较高。不久,升任他为户部湖广司员外郎,主管湖广省有关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辅助郎中办理相关业务。政事余暇,每天还要批点校对书籍,蝇头小楷朱批黄正,而且著书立说,有《潞城考古录》3卷,批改订正不同之处,填补历史记载的空白,或纠正史料记述的谬误。他平生不追求名利,专心研考史籍,一般人罕有能够达到他这种治学程度者,所以著述较多:《历代讳名考》、《煮

石山房存稿》、《菱溪笔记》等。清初大学问家多器重他,称他为“北方第一学者”。其他文化名流也都对他给予很高评价。

●汤子博:第一代面塑大师(艺名面人汤),1882年生于通州新城南街。少喜绘塑,兴趣广泛。对医、儒、释、道、禅均有研究。清末在通州万寿宫偶遇山东面塑艺人,颇感兴趣,遂购其面团,潜心研习面塑,终有所成。汤氏面塑独具特色,人物神态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精细所致,能在半个核桃里塑造27个人物,堪称艺术绝品。1956年中央工艺美院成立汤子博工作室,从此“面人汤”从民间登上艺术殿堂。作品多被选为国家礼品并常参加国内外展览,曾获“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奖章。

6、名胜古迹

●西海子公园-北京通州运河公园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西侧,占地面积210亩,其中水面近80亩,公园最早形成于1936年,扩建于1985年。公园以它应有的功能和魅力每天接待着强身健体、晨练、娱乐的游客3000多人次,公园年平均接待游人量达120万人次。公园不仅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还有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旧城遗址,青山绿水,使西海子公园成为镶嵌在通州城内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燃灯佛舍利塔北京地区最高最大的塔,坐落在西海子公园内,(因塔内藏有舍利而著称)该塔始建于南北朝周于文氏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朝以来,历代皇家都有重修,清康熙35年重修的燃灯佛舍利塔,塔高56米,周长44米,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面八角十三层,塔上共有2232枚铜铃,轻风吹来悦耳动听,佛像424尊,砖砌干革塔刹两层。古人曾有诗日:"一支塔影认通州"。燃灯佛舍利塔是古通州的象征,1985年维修该塔时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大学的博雅塔正是复制于燃灯佛塔。

●百年塔榆燃灯塔第十三层西北破面,生长一株榆树,此榆主干直径17厘米,高3.7米,树冠阔 4.2米,因搭塔刹脚手架碍事,不得不将部分枝干砍去,故余高1.9米,冠阔1.5米.因其危害塔顶安全于一九八七年三月将此树迁移地面,此榆之龄将近三百年之久,如今此榆植于塔侧葫芦湖畔,一改百年常态,与其他榆树同时发芽同时落叶,新枝簇簇,绿叶葱葱,十分茂盛,每日吸引不少游人前来观赏,由于此树乃从塔顶移植于此,约定俗成,都称之为"塔榆"。

●李卓吾先生墓位于西海子公园东北角,掩映在苍松翠柏中,李卓吾(李贽1527年-1602年)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博览群书,熟读诸子百家,他敢于揭露道学的伪善,抨击孔孟之道,并以独到的见解评价从战国到明末的800多名历史人物,他曾先后出版了《藏书》、《焚书》等巨著。1602年他被迫入狱,以死抗争,他的朋友马经伦将其安葬在通州北马场,为使后人凭吊观瞻,1985年扩建公园时,将此墓迁至园中。

●潞河书院1867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江戴德夫妇在通州开辟传教站,进行传教并在新城开办男童寄宿学校,即为“潞河男塾”,学校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布道师。1889年美国华北基督教公理会举行年会,表决通过把学校的课程提高到大学程度,并且申请资金,美部会拨款2500美元用以购买土地,建设校舍,于当年在通州正式开办“潞河书院”,1901年更名为协和书院,设有大学和中斋二部,1912年更名为华北协和大学。1917年大学部迁到北京城内与汇文大学合并,后组成燕京大学。其中斋部仍留在通州原址,为私立潞河中学。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管。1978年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首批市属重点中学。2000年通过专家组的评估成为北京市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

●永通桥北京四大名桥之一。坐落在古老的通惠河上,因距通县城西八里,故俗称“八里桥”或“八里庄桥”,而其原名却鲜为人知。通惠河是元朝都水监郭守敬主持开凿的一条重要人工河道,“东南贡赋,岁亿万计,市民所需,则不可悉数,概由此河运京。”永通桥正是在这样一条漕河上建造的唯一的一座大型石拱桥。史称它是“陆运京储之通道”。石桥的前身是座木桥,因通惠河坡度较大、河水湍急。常将这里原建的木桥冲毁,影响交通,因此有内宫太监李德奏于明英宗,建议于此地建石桥,英宗准奏,正统十一年十二月石桥竣工,英宗赐名“永通桥”。石桥的建成,不仅解决了交通,控制了洪水,还为古老的通惠河增加了一个美丽壮观的景点。所谓“长桥映月”正是通州八景之一。永通桥的造型极为特殊。中孔特高,高达8.5米,宽6.7米,两次孔仅高3.5米,相差悬殊。这种构造是专为漕运的需要设计的。通惠河运粮船多为帆船,如建造普通形式拱桥,势必阻碍漕船的航行,为此古代工匠将桥的中孔建造得相当高耸,漕船可直出直入,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所谓“八里桥不落桅”正是指此。永通桥地处交通要冲,战略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中外战争。第一次为咸丰十年(1860),中国官军与英法侵略军交战。第二次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此展开了激烈战斗。永通桥不仅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而且还是近代史上的重要纪念建筑。

●御制通州石道碑位于通州城西,京通快速路北侧,清世宗御笔,为纪念雍正七年敕筑北京朝阳门至通州各仓、码头间石道事,于十一年(1733年)制立。南向面道,艾叶青石制。螭首龟跌,全高七米,碑侧高浮雕升龙,鳞片闪光,碑阳浅浮雕群龙,水波荡漾。俱精雕细刻,生动形象。碑额"御制"二字,篆刻古朴。铭文左汉右满合璧,遒劲流畅。集圆雕、浮雕、线刻于一身,其精其巨,京东堪冠。碑文中有“潞河为万国朝宗之地,四海九州岁致百货,千樯万艘,辐辏云集,商贾行旅梯山航海而至者,车毂织路,相望于道,盖仓庾之都会而水路之冲达”之句,将通州战略地位之高,经济繁荣之景,高度描绘而出,乃京门通州辉煌历史之见证,乃通州运河文化之产物,不可多得。文中还有"朕临御以来,详求治

理,昼夜孜孜,惟恐不逮。近而郊圻,远而郡邑,遐取僻壤之区,其有关于利济民物者,莫不因地制宜,以次修举"之语,更发人深思,亦令今人扪心自问如之否。

●通州清真寺乃北京地区四大清真寺之一,郊区称首。其元代创建,历史之悠久,仅次于宣武区牛街。明代正统,万历间予以重修。清康熙、乾隆帝游通州时曾经至此,再增修之。1945年,此寺曾办大学。寺前胡同曾因寺而名清真寺街,今名胡同。著名影片《野火春风斗古城》曾在此拍摄。1959年定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寺东向,跨南北二院。轴线上主体建筑礼拜殿尚存,勾连搭四卷,明三暗五,形制恢宏,顶式多样,集中国左建殿宇之大成,为城郊罕有。一、二卷均三间,前为敞厅,卷棚顶,后乃过厅,硬山脊;三、四卷皆五间,前为调大脊,后为歇山脊;四卷明间后为望月楼,四角攒尖脊带琉璃宝瓶。殿内设井口天花,写意牡丹图案;四周梁枋满饰重彩博古图。数十根金柱朱漆,皆围捏铁线缠枝牡丹,绚丽夺目,为独具特色。第二卷两山之侧,各建一座六角攒尖顶过门亭,各与第三卷稍间相通,此种设计亦属独到。主院北讲堂,水房尚存,碑记5块多嵌砌于壁。若胡同北口殿式木碑楼与主院内照壁、垂花门、室礼楼不在"文革"中破坏,则此寺可与牛街清真寺难分伯仲。

●通运桥与张家湾城墙遗址位于通州区张

家湾镇。通运桥横跨于萧太后河之上。辽时为

木桥。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至三十三年改建

成石桥,赐名“通运”。清咸丰元年(1851)

重修。桥南北走向,全长43.5米,宽10米,

为3孔石券洞结构,中券宽9米,券洞两侧上

方雕有镇水兽,券洞壁上镶嵌碑记1块;两侧券洞宽7米。桥上两侧各有望柱18根,柱头有石狮;柱间镶臵浮雕宝瓶栏板,共计19块,用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瓶纹彼此有别。桥面有不同程度损坏,桥结构仍完整。桥东有万历皇帝赐名“宝德”庙宇1座。桥北端原立有螭首方字碑2通,等高同制,汉白玉雕。碑首高1.34米、宽1.62米、厚0.42米;碑座高1.2米、宽1.18米、厚0.44

米,两面浮雕二龙戏珠纹。桥西石

碑内纵刻篆书2行:“通运桥碑

文”,碑首题“敕建通运桥碑记”,

碑身阳刻楷书铭文;桥东石碑内纵

刻篆书三行“敕建通州桥福德庙碑

记”,碑身纵刻小楷铭文。两碑记

述捐资改建石桥与建庙镇桥之事。

已无存。2002年北京市文物局出资

重修通运桥。桥北侧为张家湾镇城墙遗迹。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所存城墙为张家湾城南门东段城垣遗址,总长120米。1992年通县人民政府拨款15万元予以维修,并按明城原样修复西端20米。修复段高7米,厚35米,外壁砌城砖,上设垛口,中夯灰土,顶铺方砖,下半部用原城旧砖,石灰灌浆。其余80米保留原来残貌,高4米。1997年北京市文物局在城址西端树立北京市政府文物保护标志,艾青石制。在东垣西折北转临通惠河处还有一段50米城基。

通州三教庙在通州旧城北部区域大成街北侧(原为北京花丝镶嵌厂址,现位于通州大成街1号院——司空小区北侧),儒教的文庙(亦称学宫)与佛教的佑胜教寺(亦俗称塔庵)、道教的紫清宫(亦俗称红孩儿庙)这三座独立存在的庙宇,近距离成“品”字形布列在通州州治衙署的西围墙之侧,在佑胜教寺西侧,耸立着燃灯佛舍利塔,因而形成了“三庙一塔”的古建筑群,座落在京杭大运河北端西畔,通惠河河口南岸,共同成为北京人文奥运六大景区之一——通州运河文化景区,今人概括简称之为“三教庙”。三座庙宇中,文庙在前,规模最大,创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比现在北京孔庙尚早建4年,历经元、明、清三代22次重修扩建,至光绪九年(1883年),已经形成除北京孔庙之外北京地区最大的文庙,中路跨东西三院,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依次为:照壁、射圃、如日中天坊(左忠义祠、右节孝祠)、大门(左“德配天地”坊、右“道冠古今”坊)、棂星门,泮池泮桥(左名宦祠,右乡贤祠)、戟门(左、右角门)、大成殿及其前杏坛(左东庑、东朝房,右西庑、西朝房、西山外圣训亭)、二门、崇圣殿。大成殿东侧有东跨院,前为圣容殿,后为尊经阁。西跨院有二,分别为学正署和训导署院,前有头门,二门,后有明伦堂;一为文帝祠。所有主体建筑一色歇山脊。1935年12月此庙是日伪政权“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所在地,拆改较大。1949年8月河北省通县专署设此,亦有所拆改。1958年9月,北京花丝镶嵌厂迁占后,按工厂功能拆改更大。2004年开始修缮,并在原文庙殿宇遗址和形制之上,修复了棂星门,戟门与东西配房。三座庙宇中,位于右后面的佑胜教寺与左后面的紫清宫,东西并列,均一进院落,很小。“三教庙”中各供其教的祖师爷,文庙祀孔子,佛寺奉释迦牟尼老师燃灯佛,道观供老子,文庙最大,突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儒家学说,道、佛教庙宇很小,且臵于文庙之左右,封建统治者将道、佛两家思想放在辅助位臵上,主次极为分明地分布在州街门下手旁边,共同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三教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即对立、又统一地列在州治之侧,这在全国各省、府、州、县是唯一独有的人文景观,反映了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二)通州的当代发展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通州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949年-1950年称通县,1954年分设通县和通州市,1958年通县、通州市从河

北划归北京,合并成北京市通州区,1960年复称通县。之后的通州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到1978年):建国初期城市建设速度较慢,“文革”时期,城市建设几乎停滞,城区面积仅16平方公里,通州仍停留在一个小县城的概念上,城建、交通、环保等相对落后。新中国建立初期,通县、通州市的各级党组织,带领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通县有成绩也有挫折。通县同全国一样,也曾大炼钢铁,搞浮夸风;也曾集中了2万余名工作队进行“四清”大会战,使不少基层农村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1966年5月开始文化大革命,1967年12月成立通县革命委员会取代中共通县县委。1970年通县县委又恢复。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当年全县7605人参加高考,483人被录取为大中专学生。1978年,全县总人口52.32万,农业总产值33009万,工业总产值12996.1万元,财政收入2964万元。

2、第二阶段(改革开放30年):改革开放以后,通县城市建设出现了新的转机,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经济发展:1981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后通县乡镇工业异军突起,经济发展突飞猛进。1992年通县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位列全国第17位,全县社会总产值83亿,农业总产值12亿元,工业总产值63.2亿元,财政收入1.76亿元,通州的声誉达到顶峰。1994年1月国家统计局12项指标评比,通州位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10位。1997年,北京市撤销通县建臵设立通州区。同年10月通州区委决定撤销西城、南城、北城、东城、新建、运河、北苑七个办事处及党委,成立中仓、新华、玉桥、北苑街道办事处及工委。是年,通州的354家企业完成重组改制,其中28家被拍卖。是年,注册登记的外资企业已达360家。1997年初,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13亿元。财政收入1.79亿元,比1992年仅增长1.7%。2001年7月,通州进行撤乡并镇,全区定为下辖10个镇,一个民族乡、4个街道,延续至今。2002年末,全区国内生产总值91.33亿元,比1997年的38.45亿元增长1.37倍。地方财政收入实现6.94亿元,比1997年的1.97亿元增长2.63倍。

●城市规划:1959年通县第一次编写城市建设规划。1984年,通县首次制定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提出了建设北京卫星城的发展思路。到1996年,通州城区建成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26万。建成东西向、南北向各3条主干道,连接165条街巷、居民小区。此阶段,通州作为北京卫星城,接纳了大量化工业、制造业企业,为北京市区二产向郊区转移和缓解市区就业、人口压力,作出了重大贡献。1997年,通州城市建设迈上了快车道。通州区制定实施了《通州卫星城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和《通州区域总体规划》。2000年,京沈高

速路、通顺公路、东六环路通州段相继通车。连接城内复八线地铁的八通轻轨铁路工程于2003年通车运行。规划建设的5座横跨运河两岸的大桥,其中东关大桥、运河大桥、六环西辅路跨运河桥已建成通车,玉带河大桥、城市彩虹景观桥也已建成。“三纵(滨河路、新华南北路、京津路)三横(新华大街、玉带河大街、运河大街)”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基本形成。2003年通州酝酿启动编制《通州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通州新城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

3、文化名流:这一阶段,不但通州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教育文化事业也取得了丰收的成果,涌现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形成了颇具通州特色的“作家群”,他们为通州赢得了世界的声誉,他们是通州的骄傲。其中,刘绍棠、高占祥、刘白羽、王梓夫等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1)刘白羽,通州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他在1950年参加编制的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和(1986至1994年)炎黄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灵的历程》,获首届(1990年至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他有多种作品被译成英、俄、德等多种文种出版。

2)刘绍棠,通州儒林村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幼年成才,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系列》12卷。其中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作品奖,短篇小说《娥眉》获全国优秀作品奖。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3)浩然,长期在通州工作创作的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杏花雨》,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浩然选集》5卷,自传体长篇小说《乐土》、《活泉》、《圆梦》等。其主要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连环画,并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苍生》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特别奖。4)高占祥,通州人,曾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主要文学作品有《浇花集》、《微言集》、《微风集》、《春泥集》等,并有《高占祥书法集》、《高占祥人物摄影作品集》、《莲花韵》、《荷花韵》等摄影专集。

5)房树民,通州人,曾任中国青年报社文艺部主任、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诞生》、《九月的田野》、《樱桃园村》、《雪打灯》,与人合作发表报告文学《向秀丽》、《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

6)王梓夫,通州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异母兄弟》、《漕运码头》,长篇报告文学《生命之光》、《大运河启示录》,纪实文学《净化神圣的国土》,中篇小说集《昨夜春风》,话剧《夏威夷酒家》、《红河谷》等剧本。其中《漕运码头》也获得了第二届姚雪垠文学奖并被拍成电

视剧,在各大电视台播出,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文档标题]

唐诗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洪荒时代,即便从《诗经》开始算起,也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和作品问世,其中以唐代的诗歌最为出名,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极为亮眼的一颗明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繁荣的篇章。 关键词: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晚唐诗歌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学生都要学习唐诗,甚至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念《咏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已经十分普及,那么,唐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初唐诗歌 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张若虚、宋之问等。大唐建国之初,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使这种风气发生了转变。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气和壮烈的抱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盛唐诗歌 唐玄宗执政期间,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着名的“开元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其中两大诗歌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双子星座”指李白和杜甫,二人合称“李杜”。

十五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十五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一、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二、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三、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37首诗词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37首诗词!!!【转】 37 《桃花庵歌》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3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5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4《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33《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2.《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1《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0.《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9.《沁园春·长沙》太祖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骄,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郑州十大历史故事

郑州十大历史故事 一座城市的成熟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城市对自身传统、历史文化的追寻、认同和承续。在大文化的架构里,历史故事作为一种口述体的历史经典,向人们描述的就是关于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人文精神与文化传统。历史故事能够展示出岁月演进中渐次形成的城市个性和魅力。郑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她的性格由久远历史的沉淀和深厚的文化凝结而成,且又发扬光大,熠熠生辉。两年前,郑州市旅游局组织的“历史文化资源世纪盘点”工程中,专家与群众相结合,评出了“郑州十大历史故事”。这是一项惠及今人、泽被后人的历史文化工程。所评选出的历史故事,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中国奴隶社会第一个朝代——夏,有大禹治水在嵩山一带。《史记》中说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老百姓盛赞大禹治水的献身精神。史书中记载的“禹都阳城”就在郑州登封阳城。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先后定都于郑州的新郑,至今尚存绵延几十里的古城垣,仍然能让我们看到当年郑国强盛时号称中原小霸主的风采。《左传》中记载有郑庄公与母亲武姜黄泉相见的“掘地见母”故事。在郑州荥阳京襄城3公里处的一个叫阴司涧的地方,传说就是郑庄公与母亲相见的“黄泉”之地。 郑州地处中原要冲,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楚河汉界”说的是公元前202年刘邦、项羽对垒于郑州广武的故事。广武山古战场上的遗迹,有两军对峙之汉霸二王城,有“中分天下”之鸿沟。刘项对峙两年有余的鸿沟,后来演变成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 东汉末年,袁绍成为雄踞北方实力最强的诸侯。他自恃兵多粮足,于建安四年亲率步兵10万、骑兵2万,南下攻打许都。曹操被迫以两万的劣势兵力相拒于郑州中牟的官渡,最终以少胜多。“官渡之战”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先民们在郑州这块土地上争战杀伐,悲壮惨烈,已经融会进历史的长河中,叠藏在文典史籍里,也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在民间演绎。 古代帝王登山朝拜大多去的是泰山,惟独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武则天封嵩山”的故事,记述了她和嵩山的难解之缘。她年近八旬时,又登嵩山,在那里向上苍投下除罪金简一通,祈求神灵宽恕自己的过错,流露出一位杰出而复杂的女人的敬畏。这通金简现在收藏在河南博物院。 元代的大科学家郭守敬,在3年里研制出13种天文仪器。“郭守敬测天”讲述的是他在郑州登封告成筑观星台测天象的故事。他制作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比罗马教皇格里高利颁布的“格里高利历”早三百年。郭守敬计算出的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的时间,与今天人类所知实际时间只差26秒。 “郑州十大历史故事”中还有几个以巨大生命力流传千百年的历史故事,如“汉武帝封将军柏”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在郑州登封的嵩阳书院封柏树为将军,现在还有两棵“阅世三千岁”的古柏活在嵩阳书院内;晋朝有美男子潘岳,是郑州中牟人,民间里巷千百年流传着这位郑州美男子的轶闻趣事;“达摩面壁”讲述了禅宗始祖达摩择嵩山而创立禅宗,面壁十年,至今达摩面壁的石洞仍在;在民间还流传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唐嵩岳少林寺碑”有专门记载,电影《少林寺》名扬海外,中国功夫走向世界,都得益于这段传奇。 郑州十大历史故事,是这座文明古城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十大历史故事中所蕴含的先民们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智慧、创造力,给我们平添了热情、勇敢、沉着、机智和自信,有利于古为今用,开掘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提高城市品位,树立名城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开拓出更为广阔而深邃的发展空间。

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

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 2014-11-18 10:25来源:《前线》杂志 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成功,使得大运河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北京城市的发展与运河密切相关,北京地区社会生活特征与精神形态也深受漕运影响,由此而产生的运河文化,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大观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运河与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巩固 在隋唐之前,北京及华北地区开凿的运河,如曹操、隋炀帝等人开凿的平虏渠、泉州渠、永济渠等,都是以军事扩张为目的、用以运粮运兵的水上通道,那时的运河就如同中原王朝伸向北方的一只臂膀。金、元以后,南北运河的交通水利系统则成为北方政权站稳燕京、进军中原的重要依托。 自金朝迁都、燕京成为都城始,众多的人口、庞大的官僚机构及奢靡的宫廷生活,要求物资运输的规模成倍增加,每年要有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及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华北、江南等地征收运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水运是比陆运更为方便快捷和省力的途径。金朝时曾开通闸河连接通州到金中都城,元朝初年也曾利用坝河、金口河进行漕运,但由于水源的限制,这些运道都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1293年,在郭守敬的设计领导下,元朝开凿了著名的通惠河工程:自昌平白浮泉筑渠西引,汇西山诸泉入瓮山泊(今昆明湖),再经高梁河入积水潭;从积水潭往下顺皇城东墙南下,接旧金的闸河与潞河(今北运河)相连。这样不仅为大都城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水源,更使得从杭州到北京的南北大运河得以全线贯通。从此,江南来的漕船可以由通州溯流而上,直抵大都城内,作为漕运码头的“海子”(今积水潭——什刹海)水域呈现出一片“舳舻蔽水”的繁忙景象,浩浩荡荡的船队络绎不绝地沿通惠河穿行城中。 此后,明清两朝的京城也依旧是依赖着这条运河的供给,只是由于水源减少和水系格局改变等原因,将终点码头移出了城外。也就是说,从金、元始,北京地区的水源要不遗余力地满足一项新的功能——漕运。“国家之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漕运乃京城重中之重,维系着北京的经济命脉。 有了这条生命线,城市的稳定与首都政治职能的正常发挥,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否则,后果将十分严重。据《明实录》记载,成化六年(1470)六月,北京周边地区发生严重水灾,流民纷纷涌入京城谋生。而水灾导致的漕运不畅进一步加剧了京城粮价的哄抬,迫使朝廷多次把官仓的储备粮投入市场以平抑物价,严厉打击奸商囤积和惩戒贪官赈济不力。还将国子监的部分生员放假回家,派五城兵马司把数以万计的云游僧人逐还原籍,以减少京城人口对粮米的消耗。 物资保障只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运河的开通,更增强了朝廷政令的通达以及对全国的掌控,也是体现国家对沿岸地区政治影响力的新渠道。疆域辽阔的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偏于国家版图的东北,而有了大运河,也就有了一条强化南北联系、及时掌控江南社会动态的通道。 运河与北京文化中心的形成 运河对北京文化中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大运河对外传播京师文化、南方士人的北上交流,促进形成了北京对中国文化的凝聚力、传播力以及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大运河不仅是加强国家政治统一、经济联系的纽带,更是在五大水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它,有了广泛的人员来往、书籍流通、生产技术的推广、艺术和思想的传播、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交流融汇等等,既能将京城文化流传到全国各地,也使北京吸收各地文化元素,兼容并蓄集大成,从而形成引领文化潮流、对全国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文化中心。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有全国的最高教育机构,也是科举时代举行会试的地方。南方士子以此为契机到京师访学就试,不少人就是沿着运河从水路北上,写下了许多文笔绚烂的游记或记游诗。如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国榷》的作者谈迁,在清顺治十年(1653)以幕僚的身份从浙江嘉兴到杭州,在杭州坐船沿着大运河到北京。顺治十三年(1656)返回杭州时,走的仍然是大运河这条水路。记录谈迁行程的《北游录》,描绘了运河两岸的地理风物,留下了他在京期间拜访藏书之家、考察文物古迹,以及与京城士绅文人交游活动等记载,为今人探求明清时期北京及运河沿岸之风土人情的宝贵

50道与诗词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50道与诗词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含答案) 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诗作者是谁? 2、祖咏的《望蓟门》中,抒发了诗人立功报国的壮志,诗中写道:“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请问这句诗引用了哪个典故? 3、“国耻未雪,何由成名。”这一名句出自于李白的《独漉篇》,这首诗当中的“国耻”是指什么事件? 4、古代用来指代生了女孩的成语是什么? 5、前几年,有人将余秋雨的作品中的错误汇总出来,考证出版,书名为《石破天惊逗秋雨》。请问这个书名出自唐代哪位诗人的哪首诗? 6、“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出自王维的《夷门歌》。讲的是侯赢为信陵君献策救赵的故事,请问侯赢为信陵君献上什么良策? 7、习总书记有感于“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曾经创作过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其中有“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请问“路漫漫其修远矣”化用了哪位诗人的哪部作品中的诗句? 8、“睨柱吞赢,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出自文天祥的《念奴娇驿中别友人》,请问诗中的“睨柱吞赢”是指什么故事? 9、唐代名臣魏征在《述怀》中写道:“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诗中季布是楚汉时期抱诚守信的典范,因此有俗语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请问这句诗和俗语当中包含着哪个成语? 10、台湾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的作品《天涯明月刀》语句短小精悍,作者将很多古诗词的名句巧妙地化用到小说当中去。比如开篇的楔子当中写道:“人犹未归,人已断肠,归程就在他眼前。”这段话中化用了李白的“何处是归程”一句,出自李白的哪首作品? 11、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中的“山”是指哪座山? 12、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之誉的是哪位诗人? 13、电影《让子弹飞》中有一句台词,“大风起兮云飞扬”出自于哪位历史人物? 14、2011年情感大戏《千山暮雪》,请问“千山暮雪”这个片名是出自于哪里? 15、唐代有一位边塞诗人曾被誊为“七绝圣手”,请问他是谁? 16、梁启超诗云“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称赞的是谁? 17、杜甫的《望岳》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中的“岱宗”是指什么? 18、电视剧《甄嬛传》的片尾曲《凤凰于飞》的歌词中写道:“凤凰于飞,翙翙其羽”这句歌词出自哪里? 19、杜甫的《蜀相》中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感慨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20、唐朝有一位诗人,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请问这位诗人是谁? 21、“卷土重来”这个成语是出杜牧的哪首诗? 22、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称赞哪部作品“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23、辛弃疾《破阵子》中写道:“马作的卢飞快。”这句诗是讲述“的卢救主”的故事,那么请问“的卢马”救的是谁? 24、李白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请问诗中的“故人”是谁? 25、1953年在赫尔辛基颁布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除了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作家佛朗索瓦拉伯雷,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外,还有一位中国的诗人,请问他是谁? 26、“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李商隐的诗句,请问诗中的“灵犀”指的是什么? 27、民国时期有一首狱中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请问这是民国哪位激进革命党人写的? 28、此人是近代一位家境富裕的公子哥,也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大才子,著名作家金庸和琼瑶跟他都是亲戚,他生命中有三个不得不提的女人,他因坠机而亡,请问他是谁?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 历史长河里有太多激励人心的故事了,几百年前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懂得为追求幸福去努力了,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著名历史人物故事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其囊萤夜读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

一时之盛。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头悬梁锥刺股苏秦.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苏秦是洛阳人,虽然出身寒门,却怀有一番大志。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 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 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

北京通州卫星城近期交通改善规划

北京通州卫星城近期交通改善规划 1 项目背景 通州区位于北京东南部,是北京市重要的东部门户。通州卫星城是北京目前建设规模最大、区位优势最明显、基础设施条件最好的京郊卫星城。撤县设区使通州在发展和交通上融入北京的整个发展和交通运行中,城市交通的出行特征迅速转变。但以往的交通规划研究和管理相对滞后,交通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在进行现状交通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现有交通资源进行盘点和梳理,并通过技术分析与论证,提出近期规划路网调整方案和交通改善措施。 2 研究范围与年限 研究范围确定为通州卫星城108平方公里控制区范围,规划重点放在主城区,个别具体项目内容根据需要扩大研究范围,规划年限为2003年至2008年。 3 主要内容 3.1 研究目标 近期交通改善规划是在通州总体规划道路网络调整之前,针对目前城市存在的主要交通问题,以道路设施建设为城市用地发展服务为目标,满足近期城市建设和出行需求,缓解城市交通主要节点交通压力的临时解决措施。近期改善交通规划将以交通分析和城市近期发展要求为依据,以解决城市目前主要道路交通问题为重点进行方案编制。 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规划编制在宏观分析和具体结点的交通改善方案设计两个层面上进行。 宏观分析和把握:在交通调查基础上对现状交通发展进行分析,并对现有道路网络提出总体评价,找出现状道路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症结。从系统上对现状和近期交通网络建设进行梳理,理顺道路功能,加强交通与用地发展的协调,提出近期规划路网的调整方案建议,为下一层次的规划设计、以及新的交通设施建设和改造项目分析提供决策依据。 微观交通改善方案设计微观交通改善方案设计::运用交通工程学理论和手段,针对重点交叉口提出详细的交通改善设计方案。微观设计以解决现存交通矛盾为重点,突出和强调方案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性。

通州区运河规划方案

项目概况 通州运河城市景观区位于北京东部门户——通州,环渤海多条发展走廊的节点,京杭大运河的源头,规划面积15.8k㎡,生态环境良好,交通方便快捷,文化底蕴深厚,区域战略地位突出。以“岛影、塔影、楼影、树影”为总体设计理念,规划形成“河源文化、历史人文、运河风情、运动健康、商务休闲、生态教育”六大功能主题板块,将生态、文化等有机的景观要素穿插在城市肌理中,创造出北京地区独一无二的大尺度滨水城市空间。区域内还设置了媒体制作、文化会展交流、商务商业、办公、高档酒店、国际生态住居、休闲娱乐等多种产业形态,为将来北京新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并将其建设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服务中心、国际新文化产业基地。 1.1区域位置 通州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首都北京的东大门,百里长安街的东端。它在北京大都会的发展进程中,正逐步由中心圈层式的发展转向轴向多点式的发展。在北京新一轮总体规划调整中,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建设框架,并提出将城市发展的重心向东部城市带倾斜。通州作为其中东西发展轴和东部城市带的交点,承担北京未来城市副中心功能,是未来北京城市建设的焦点。 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古为漕运、仓储重地,是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水路进京的必经之地。历史享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之称,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本项目位于通州区未来城市中心地段,京杭大运河从地块南北穿越,形成狭长地块。由于项目地块处于未来城市商业、金融、办公、居住的中心区域,周边已经形成旅游度假、文化娱乐、居住等设施用地,因此用地不同,地段对景观功能要求也有所不同。同时,横跨运河的数座桥梁对地块景观也造成一定影响。 1.2设计范围 本次设计范围北起北运河与温榆河交界处,南至六环路,西达滨河西路,东至滨河东路,并包括西海子公园以及滨河西路核心广场段,规划面积170h㎡。 2设计原则 (1)滨水空间的重点处理原则 突出城市中心区滨水特色,创造不同景观特色空间,以人性化尺度和城市尺度体现空间美感。 (2)历史文脉的尊重和传承 通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名扬天下的京杭运河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题材。设计中,公共空间正是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最好载体。 (3)景观与防洪要求的统一 运河防洪按照50年一遇的标准设计,因此,设计必须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同时景观与工程满足美观与安全要求。 (4)景观空问与土地利用的平衡 用地的平衡也包括经济的平衡,因此设计必须考虑项目可操作性,即除了满足社会效益,还要满足经济效益。 (5)和谐统一的场地特征 不同地块有不同的场地特征,满足不同人群需要,同时场地之间也应强调和谐统一。 (6)分期实施的原则 设计实施要按照城市发展需求逐步实施,确保分期实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在运河文化传承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_以天津市为例 (1)

在运河文化传承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
——以天津市为例
张萌 史延冰 王欣然
摘要:以传承运河文化为切入点,着重阐述天津市将运河申遗保护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相结合、提升城市 宜居性、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本文明确了传承运河文化是天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契 机,进而论述了生态城市发展定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及区县统筹协调发展与传承运河文化和运河保护 发展的关系,并从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重塑自然生态环境、营造人居环境体系、带动文化旅游发展、突 出地区发展重点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带动天津运河沿线地区生态宜居建设和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天津 生态城市 京杭大运河 文化传承 宜居建设
1 引言
天津市是国务院 1986 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天津在深入推进 城市建设的同时,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通过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生态宜 居城市的建设步伐。 从 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出台,到 2008 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名村保护条例》和《天津市文物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天津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编制了一 系列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在挖掘城市历史、守护城市记忆方面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9 年,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天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 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运河风貌、传承城市运河文化,不仅是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 也是体现天津地域文化价值、 建设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城市的迫 切要求。
2 天津运河文化的内涵与现实发展需求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北起武清区木厂闸, 南至静海县九宣闸, 以三岔河口为分界点分为北 运河和南运河两个区段,总长约 174 公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
7554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二)汉乐府诗:它主要包括四类作品:1、郊庙歌辞;2、相和歌辞;3、鼓吹曲辞;4、杂曲歌辞。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我们简略谈谈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寻阳柴桑人。其诗的内容尤为丰富,通过对农村田园生活之吟唱,表现躬耕田亩的种种体验与坚持崇高理想的斗争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提出抗议。 他开创中国的田园诗,把田园看作是一片纯情的净土,歌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表现其自然天籁与美好。陶渊明具有敏锐的领悟力,生存在那与大自然距离很小的环境中,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出见一辙,对它歌颂咏唱,以至于复归自然。如他的《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表现一种深远的竟境。 南北朝的诗歌形式,上承汉魏,下开唐宋,在民间歌辞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诗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种诗体,成为一个重要的诗体过渡时期。 四、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二)盛唐时期——顶峰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通州新城规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通州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的批复 通州新城规划的功能定位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服务新城,北京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发展目标是“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近年来,通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城建设和产业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2008年是奥运之年,也是新城建设全面启动之年,市委市政府对通州发展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新城建设非常关注,各种优质资源加快向新城涌动,通州新城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我们将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2008年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是: 高水平建设新城在“新”字上做文章 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配套的要求,突出体现新城建设的新理念、新形象。 加快新城三大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承载能力。一是继续完善开放式路网体系建设。打通与首都机场 联络,完成壁富路──通顺路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区域交通环境,配合完成京津二通道、京津城际铁路建设工程,实施京榆旧路、张凤路、徐尹路等工程;优化城区道路循环,实施环路改造等工程;加强通 州生态商务园、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等产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实施朝阳北路东延、潞苑北大街、六环西辅路等工程。二是加快建设与新城需求相适应的市政公用设施,加快推进旧城区燃 煤锅炉房整合和河东新城集中供热项目,完善天然气管网,继续推进电气化区建设。三是引进优质资源,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史家小学通州分校、北京二中通州分校、潞河中学分校等名校建设; 推进北京市中医院与通州中医院合作办医;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积极引进大型文化、医疗服务 等设施,增强城市功能。 做足水文章,打造滨水生态环境。近些年不断加强水系生态环境建设,高标准完成运河城市段11.2 公里的生态景观和环境建设,形成北京市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文化景观。今年启动建设运河二期万亩滨 河森林公园,构筑城市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温榆河生态景观,实施温榆河滨河公园工程,构建水绿交融 的滨水生态商务环境。实施京津城际铁路、京津第二高速绿化工程,打造京津绿色走廊。配合建设北京 市东南郊水网工程,逐步实现北运河、凉水河等“五河十渠”的互联互通,促进水系循环,改善生态环境。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实施北运河城市段水环境改善示范项目,实施通惠河北岸截 污工程,启动河东10万吨中水厂建设,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启动重点地区开发,有序推进新城建设。完善土地一级开发工作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超前谋划,加快土地储备力度。完善征地拆迁和安置补偿政策,依法规范征地拆迁工作。推动新城运河核心功 能区、通州商务园、宋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重点地块一级开发和土地入市工作,适时启动北苑地区、 北关地区、果园环岛等重要节点开发建设,为重大功能性项目落地创造条件。 加快产业发展在“好”字上做文章 落实通州新城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到好字优先,加快发展。 发挥现代物流业聚集优势,打造面向环渤海的区域物流品牌。现代物流业是通州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个特色,近年来着力提高物流业的聚集度和贡献力,初步形成“总部+物流”、“生产基地+物流”、“展示交易+

40个最著名历史典故字帖

40个最著名的历史典故字帖〔字帖制作刘菊生〕 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你能在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1、炎黄子孙 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3、管鲍之交 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

为霸主。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 《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

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7、合纵连横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文档副标题]

唐诗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洪荒时代,即便从《诗经》开始算起,也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和作品问世,其中以唐代的诗歌最为出名,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极为亮眼的一颗明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繁荣的篇章。 关键词: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晚唐诗歌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学生都要学习唐诗,甚至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念《咏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已经十分普及,那么,唐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初唐诗歌 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子昂、若虚、宋之问等。大唐建国之初,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使这种风气发生了转变。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气和壮烈的抱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盛唐诗歌 唐玄宗执政期间,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其中两大诗歌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双子星座”指白和杜甫,二人合称“杜”。 (1)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渊明、灵运、

朓的后继者,该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习惯上又称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响(外号“诗佛”),厌倦官僚生活,热爱自然,熟悉乡村,诗写得恬静闲适,具有一种静态美。轼称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边塞诗派,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的生活为主。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颀等,其中,高和岑的诗歌成就最高。他们的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3)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尊称他为“诗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太白集》传世。白继承了屈原以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加上他的天才与勤奋,创造出独特的白风格。他的诗歌,第一个特点是具有浓烈的激情。他心地纯洁,胸怀开阔,爱憎分明,高兴时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愤时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歌哭笑骂,无所避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便能体现太白的真性情。第二个特点是其无比丰富的想象力。诗思来如迅电,去如疾风,纵横变幻,大起大落,随着他抒情的需要,上下古今人物,天文地理知识,真实的历史,虚幻的神话随时来到他的笔下,注入诗句,为他所用。第三个特点是常用夸的语言抒发激情。如“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一风三日吹倒山”之类极度夸的诗句,在他的诗中比比皆是。极其夸,却也传神。极不准确的语言反而极为准确地表达了他的情感。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有大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写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从某些方面来看,杜甫也不失为“侠义之士”。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杜

(宴会故事)历史上的著名饭局

(宴会故事)历史上的著名饭局 一.最具杀气的饭局——鸿门宴 出席人物: 刘邦、张良、樊哙、曹无伤、项羽、范增、项庄、项伯 饭局始末: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刘邦,也拨剑起保护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 1

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您收下。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拨剑将玉斗撞碎。 二.最霸气的的饭局——煮酒论英雄 出席人物: 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许褚、张辽 饭局始末: 是日,刘备正在亲自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 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