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4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同步练习C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4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同步练习C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4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同步练习C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4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同步练习C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4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同步练习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1题;共52分)

1. (1分)秋天,水果熟了,到了果园,我们会看到哪些水果?

dòu jiǎo shí liu xī hóng shìpú tao

píng guǒ qié zi huáng guātáo zi

水果:________

2. (8分)读拼音,写词语。

juān kètuǒyuán yōu yang dóng tī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ái cáng chāi xièqǐdǎo huīhò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6分)比一比,再组词。

墨________ 碧________ 未________

默________ 壁________ 末________

4. (4分)我会填

舟:共________画第五笔是________

墓:共________笔,是________结构。

5. (5分)综合表达

小朋友们,秋姑娘带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到人间。请你用几句话赞美这美丽的秋天。相信你一定会写得很精彩。

6. (2分)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1037-1101),________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________。

7. (6分)形近字组词。

未________ 挑________ 吹________

末________ 跳________ 饮________

8.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遮山:

②吹散:

9. (5分)翻译句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0. (5分)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②夕阳染红了西天。

11. (5分)说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二、阅读题 (共1题;共5分)

12. (5分)阅读诗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回答问题。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根据诗文理解,写一段赏析。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1题;共52分)

1-1、

2-1、

3-1、

3-2、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二、阅读题 (共1题;共5分)

12-1、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儿童诗两首》

上林县白圩镇覃黄小学 韦斯丽 1我 想 我想把小手 2安在桃树枝上。 [①“安”字表现了什么?]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3[② “悠”字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节导读:第1小节写“我”想像桃花一样迎接春天的到来,用自己的手把春天打扮得更美。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4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③“伸进”“汲取”写出了什么?] 节导读:第2小节写“我”要使树木长得更旺盛,5为绿化作贡献。 1 ? 2 ①一个“安”字表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力和对美的向往之情。 3 ②“悠”字是对“我”变化后做什么的想象,桃树枝带着花苞,牵着阳光,把春天给带来了。 4 ③写出了“我”渴望成长的心情。 5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啊,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6[④两个“望”字表现了什么?] 节导读:第3小节写“我”把蓝天比作课堂,要去探索蓝天的奥秘,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想把我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 变小花,开得漂亮。 7[⑤“小草”“小花”的梦想表明了“我”怎样的追求?]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啊,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⑥“更是”和“最大”表明了什么?] 8节导读:第4小节写“我”远大的理想。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⑦为什么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呢?] 节导读:第5小节写“我”把想象当成了现实,要去和爸爸妈妈商量呢! 9童年的水墨画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10[①“听不见”“哪管”说明了什么?]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11[②嘴角为什么漾着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12 6④表达了“我”对“蓝天”这一课堂的向往。 7⑤表明了“我”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⑥表明“我”有着更远大的理想,希望像柳絮和蒲公英那样飞到更遥远的地方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8⑦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我”是怎样地沉迷在想象之中,以至于把想象当成了现实,一想到要飞向遥远的,但爸爸妈妈是不是放心呢?所以得和他们商量商量。 9? ①说明了孩子读书读得专心致志。 11②肯定是书中的故事有趣,所以孩子情不自禁地微笑。 12③多么有趣呀!阳光也探着头想看《水浒传》呢!说明孩子看书看得入迷了,对时间的悄然流逝一点儿也没有注意到。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牧童》

一、课前游戏 看图猜古诗 二、揭题 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 第四句中有个平舌音容易读错。课件出示蓑衣 指生读。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 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 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反馈时的引导。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五、品读感悟 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 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 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 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课件出示图) 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 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几声笛子) 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 引读第二句 7、牧童他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链接诗句。 8、笛声三四声,吹尽了他牧牛的乐趣,悠闲的生活。引读——第二句 9、笛子不是用来吹的吗,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弄”字呢?他到底是怎么吹得呀! 链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体会“弄”表达的意味,指导朗读。 10、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引读一二句。 11、牧童就这样悠悠地回来了。回到家后,他又做了些什么? 出示三四句。 12、你又从哪体会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呢? 13、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生活的快乐。小组读。 14、诗人吕岩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 谁能读出他的这种渴望? 15、看着这些准确传神的词,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一背吗? 16、(配乐)看着课文的插图,背诵古诗。 六、拓展 1、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弄笛、卧月为乐,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儿童,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2、课件出示《池上》《稚子弄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我会认组词 悄:qiǎo(悄悄、悄然、静悄悄) 累:léi(累赘、硕果累累、果实累累) 袅:niǎo (袅袅、袅娜、袅绕) 嫦:cháng(嫦娥、月里嫦娥、嫦娥奔月) 娥:é(宫娥、嫦娥、嫦娥下凡) 嫉:jí(嫉妒、嫉恨、嫉恶) 妒:dù(嫉妒、妒火、妒恨) 瓷:cí(瓷器、瓷盆、陶瓷) 二、多音字 累:léi (果实累累)lěi (长年累月)lèi (劳累) 屏:bǐng (屏气凝神)píng(屏风) 三、近义词 新鲜一一新奇常常一一经常满足一一知足 踪迹——痕迹款款一一慢慢兴趣——兴致 满盈——充满疑心——怀疑漂亮——美丽 羡慕——艳羡嫉妒——妒忌争执——争吵 面面相觑一一瞠目结舌无边无际一一一一望无际 四、反义词 新鮮一一陈旧疑心一一信任漂亮一一丑陋 争执一一和解粗糙——光滑灿烂——暗淡 清清晰晰一一模模糊糊 五、理解词语 悄没声儿: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 满盈:全部占满、充满。 屏住气:暂时抑止呼吸;有意地闭住气。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款款:慢慢地。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累累:本文中指接连成串的样子。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倏忽:很快地;忽然。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掬:两手捧(东西)。 七、句子解析 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2.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盼”和“闷”写出了孩子们等待月亮出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 3.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 4.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5.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桂树“累累的骨朵儿”比喻成“繁星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骨朵儿的细密白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6.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5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渎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学古诗的方法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诗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没有遇到主人,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先自己读一读诗。)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①怜:爱惜。(重点理解“怜”,大家想过吗?为什么要怜惜这苍苔呢?其实是怜惜的春色。)小扣,轻轻地敲门;(重点理解“扣”,把“敲”代进去读,体会两者的差别。对比发现,“扣”的力量轻,显得礼貌) ②屐齿:鞋印。(屐:木屐)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五年级下册 第九课 儿童诗两首 同步测试(I)卷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儿童诗两首同步测试(I)卷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看拼音写词语,再答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吹拂________(fúfó)堤________岸(tīdī)丝绦________(tiáo tāo) 茁________壮(chūzhuó)一堆________(duītuī)填土________(tiān tián) 二、词语搭配。 (共1题;共6分) 2. (6分)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选择正确的解释。 端:①端正,不歪斜②东西的一头③事情的开头④仔细地看⑤用手平正地拿着 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________ 他端详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________ 他端来一把椅子,让我坐下慢慢说。________ 异:①不同的②分开③另外的,别的④特别的⑤奇怪 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________ 奇花异草不容易养活。________ 这是一道奇异的亮光。________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共1题;共8分) 3. (8分)看拼音,写词语。 qī zi biǎn quèbài jiàn cài huán gō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ǐ cǎi cháng wèi gǔ suǐyī zh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修改病句。 (共2题;共9分) 4. (6分)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花苞________(bāo pāo)汲________取(xījí)商量________(liǎnɡlianɡ) 膝________盖(xīqī)脚丫________(yāyà)广播________(bōbē) 5. (3分)在句子中用得不恰当的词下面画上横线,把正确的词写在横线上。 ①时间在流动,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________ ②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格的。________ ③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愧,你算什么东西!________ 五、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共1题;共4分) 6. (4分)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只有……才虽然……但是 (1)大徒弟想,纸张有限,________将骆驼画得尽可能的小,________能画得尽可能的多。 (2)小徒弟________在纸上只画了两只骆驼,________他营造出了无数骆驼的意境,所以他取得了胜利。 六、照样子改写句子。 (共1题;共8分) 7. (8分)我会组词。 吸________ 漆________ 钓________ 缕________ 汲________ 膝________ 钩________ 褛________

部编版五年级下9《古诗两首》一

9古诗三首(一) 教学目标: 1.会认“仞、岳”等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表达的感情。 一.课前搜集边塞诗《出塞》《凉州词》《塞下曲》,了解边塞诗,给学生一些诗词的背景铺垫。 二.1.了解作者,扫清生字词,明确学习古诗的三部曲: A:知诗人,解题意。B:品诗句,明诗意c:多诵读,悟诗情。 2.走进《从军行》圈画诗中的景物,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1)出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借助PPT的辅助理解。思考“第一二句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理解诗意交流。 (2)对前两句话读法的指点,读出“望”的动作,读出沉重压抑,思念亲人的悲壮感觉。(3)出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助PPT理解,一二句写景而三四句“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理解诗意交流。 (4)交流从整首诗中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对后两句诗的读法。(读出铿锵有力,读出掷地有声的豪壮誓言) (5)主题概括《从军行》这首诗所反映的内容。进行课堂演练习题 三.学习第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借助上一篇《从军行》的学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将学与思考带入课堂, 1.借助课前搜集资料对陆游的了解,借助小资料的补充,加深对诗的理解。 2.从整首诗中,明白陆游“遗民泪尽”时的“怜”,“王师遗忘”时的“恨”。 3.对《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进行“主题概括”写的是什么?表现的是什么?结合课本55页的课后习题,通过交流获得。

小学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

儿童诗两首 五年级语文教案 课程解读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2. 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从图中感受童年生活的有趣和快乐。 ●二、重点、难点 引导学习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三、重点解读分析 《儿童诗两首》 我想 1. 课文简说。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

2. 诗句解析。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这是《我想》诗中的最后一节,从诗意上看,与第四节诗是紧密相关的。乍看起来,似乎有画蛇添足之嫌,把孩子的想象一下子拉回了现实,与前面的诗句有些不和谐,甚至格格不入。实际上,正是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我”是怎样地沉迷在想象之中,以至于把想象当成了现实,一想到要飞向遥远的地方,自己是快乐了,爸爸妈妈是不是放心呢?所以得和他们商量商量。这更增加了诗的情趣。 3. 领悟写法:默读诗歌,看看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提示: (1)(结构一致)每一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都以“我想 ……”作为开头,表达“我”的梦想,读起来琅琅上口。 (2)(句式相同)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双音词,如“悠啊,悠 ——”“长啊,长――”这样的语句。 (3)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4. 尝试创写: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

小学五年级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本课生字。 (2)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 (3)通过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儿童诗,学生能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试写儿童诗。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儿童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1.师导入: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相信大家童年时都会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吧!(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童年生活入手,为学生营造一种交流的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并能够为学生后面的模仿写作作了个铺垫。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这两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文) 2.先小组内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师生交流这两首诗的大概内容。 三、赏读诗歌,进入情境

(一)读诗文,晓诗意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师引导:一小节可以组成一幅画面,一个故事,你能否读出来?请边读边想象画面? 4、师: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两首诗,想一想诗人分别要抒发什么感情? (生配乐朗读后交流体会,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美好的愿望童年生活的快乐) 〔设计意图〕 这一设计意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唤醒学生的情绪、情感,让他带着自己的真切之感对所读的文本语言进行体验,加深理解,有所领悟。 (二)品诗歌,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第一首诗歌《我想》,想一想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1)说一说: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①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②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 (2)读一读:指导学生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进一步融情会意。 师: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3)读出最喜欢的画面,师生评一评。 (4)师又问:作者有那么多的梦想,说明了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是个有丰富想象力的孩子师板书:丰富的想象) (5)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鼓励学生用“我想”接着将诗写下去。 〔设计意图〕 新课标提倡读写结合,学完整首诗,我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模仿着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按照每一小节的格式和内容,把自己身体的某些器官想象进去写。 (6)学生自由创作,表情达意。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如: 我想把眼睛 安在火箭上。 带着自己的疑问, 牵着自己的梦想。 冲啊,冲??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4课《古人谈读书》 类文阅读含答案

类文阅读-24 古人谈读书 读书 (宋)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兴味:兴趣,趣味。 B.未晓:天还没亮。 C.思量:思考,考虑。 2.“切”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①密合,贴近;②紧急;③切实,实在,着实。“读书切戒在慌忙”中的“切”意思是();“切身须要急思量”中的“切”意思是()。 3.我们有时读书不要急躁,而要反复咀嚼、品味,这样才能体会出无穷的兴趣与意味来。表达这个意思的诗句是:“,。” 4.诗人认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而与自己的内容则一定要细读深思。 5.关于读书,我们读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请写出你积累的两句。 【参考答案】 1.B 2. ③① 3.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4.暂且放过去切身相关 5.示例: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人谈读书(两则) 聪与敏①,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②,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清] 彭端淑“破”与“有神”三字③,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④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⑤也。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⑥。 —— [清] 袁枚 (选自《小学古诗文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注释]①聪与敏:聪明和敏捷。②昏与庸:迟钝和平庸。③“破”“有神”出自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④盖:句首语气词,含有推论的意味。⑤糟粕:酒糟、豆渣之类粗劣的东西。这里比喻书中无用或不好的东西。 ⑥痰瘤:一种疾病,多因痰瘀积聚而成。 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汉字或词语。 (1)依靠、凭借。() (2)限制、阻碍。() (3)自求上进。() (4)形容整个儿。这里有不仔细咀嚼、消化的意思。() 2.把下列句子改写成现代汉语。

小学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A、B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A、B案)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课-30课

24、梅兰芳 教学目的: 1、认读10个生字,学会本课17个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说说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4、能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5、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结全课文内容理解“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这句话。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4、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板书课题:梅兰芳。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吗? 2、出示自探提示 (1)、梅艳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本文讲述了梅艳芳的什么事迹? (3)你从梅兰芳身上的精神体会到什么? 二、解疑合探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要求学生掌握新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4):1937年,由海沦陷,梅兰芳拒绝日本人的邀请。 第二段(5、6):写梅兰芳来到香港,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第三段(7~12):写香港沦陷了,梅兰芳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蓄须宣告不再登台演出。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儿童诗两首 (3)_人教新课标

9.《儿童诗两首》教学设 计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教学内容: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儿童诗两首》中,《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案 《儿童诗两首》是五年级下册的选读课文,包括高洪波的《我想》和张继楼《童年的水墨画》两首诗。出guo了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儿童诗两首》,是本册教材第二组中的最后一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从习作上,本单元的重点是丰富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儿童诗两首》是著名作家高洪波先生写的,两首儿童诗的语言优美明快,前一首孩子气十足,动词用得很准确;后一首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富有形象感。根据本课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教材中所处的特殊位置,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其略读课文特点,减少束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能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42人,男生23人,女生19人,学生都是附近农村的,父母虽然都在身边,但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几乎没有家庭辅导。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本课生字。 (2)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 (3)通过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儿童诗,学生能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1.师导入: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 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相信大家童年时都会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吧!(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童年生活入手,为学生营造一种交流的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并能够为学生后面的模仿写作作了个铺垫。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1.师:这两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文) 2.先小组内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师生交流这两首诗的大概内容。 (一)读诗文,晓诗意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儿童诗两首 课堂实录

9.《儿童诗两首》课堂实录 一、了解儿童诗,形象解读儿童诗意境的“意”和“境”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儿童诗吗?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儿童诗吗? 生1:诗人写给儿童读的诗叫儿童诗。 生2:适合儿童读的诗。 生3:还有儿童写的有儿童情趣的诗 师:对!成人或儿童写的具有儿童情趣、反映儿童生活、适合儿童阅读的诗是儿童诗。 师:有人说这首诗意境好美啊,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诗的意境吗?不知道,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儿童诗。 师朗诵:天上月亮圆又圆,/照在海里像玉盘。/一群鱼儿游过来,/玉盘碎成两三片。/鱼儿吓得快逃开,/一直逃到岩石边。/回过头来看一看,/月亮还是圆又圆。 师:在月照大海的静态美景中,通过鱼儿的“逃”和“看”的动态加入,写活了一群小鱼儿戏水观月的画面。这首儿童诗中戏水观月的画面就是意境中的“境”,诗中盎然的童趣就是意境中的“意”。简单地说.儿童诗的“意境”中的“意”指诗中的感情、道理、想法;“境”指诗中的“画面”。 师出示符号“0”,让学生根据“0”的形态特点观察、想象:“0”是什么? 生:数字零、字母0、鸡蛋、石子、张开的嘴、圆圆的盘子、圆圆的月亮、红红的太阳……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想象是一幅幅画面,就可以作为儿童诗的“境”,如果以此为题目在诗中进行无限的遐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就是“意”。我们读儿童诗就要抓住诗中的“境”去体会诗中的“意”。 二、启发学生以“小手、桃树枝,眼睛、风筝,我、春天的土地”为依据,想象《我想》这首诗的意境,体会儿童奇特的想象 师:出示“小手?桃树枝”,如果把你的小手安在桃树枝上,会长出什么呢? 生1:我会长出稚嫩的花蕾,在阳光下尽情地绽放。 生2:我会长出稚嫩的枝条,在春风春雨中尽情地生长。 师:此时的你会有些什么想法? 生3:我会与树上的小鸟、桃树枝、桃树叶成为好朋友。 生4:我会让小鸟在我的枝条上筑巢、搭窝,让鸟的家族自由地歌唱。 生5:歌唱美好的生活……

小学五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人教版

3《古诗两首》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

第五课《古诗两首·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他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其重点是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二、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古诗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没有接触过这样抽象、极其富有哲理的诗文,在读诗节奏上、情感渗透方面需要指导。由于是四行诗句,容易在课上完成背诵。 三、设计理念: 1.运用多种方法尝试背诵,进而达到积累古诗文的目的。 2.“以读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的节奏、音韵之美。 3.尊重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学习,情感的激发与习惯的养成。 4.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5.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人人都可以在古诗文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五、课前准备: 课件《春江花月夜》词带 六、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精讲引思。 1.(课前)集体背一首古诗。我从同学们的背诵古诗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明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反映了炎黄子孙的智慧,歌颂了祖国山川田园之美,赞扬了英勇将士的爱国精神,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古诗。(板书:游园不值) 2.(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播放《春江花月夜》)诗人在春暖花开时去拜访友人,准备同他一起赏花品春,不料天不作美,园门紧锁,友人不在,一扇柴门竟隔断了视线,这不免令诗人扫兴,心中升起一股惆怅之情,正当诗人彷徨无着之际,不经意间抬头四望,眼前豁然一亮,意外的情景出现眼前:高高的墙上,一枝红杏从园中伸了出来。诗人有所感悟,写下了《游园不值》这首诗。(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自读自悟,乐于探索。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自读---交流读---小组读---齐读(掌握节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 儿童诗两首 精品教案

教学 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 牙、水墨画”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重点 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1我想 我想把小手 2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3 节导读:第1小节写“我”想像桃花一样迎接春天的到来,用自己的手把春天打扮得更美。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4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节导读:第2小节写“我”要使树木长得更旺盛,5为绿化作贡献。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知识点详解? ①一个“安”字表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力和对美的向往之情。 ②“悠”字是对“我”变化后做什么的想象,桃树枝带着花苞,牵着阳光,把春天给带来了。 ③写出了“我”渴望成长的心情。

望啊,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节导读:第3小节写“我”把蓝天比作课堂,要去探索蓝天的奥秘,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想把我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 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啊,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6节导读:第4小节写“我”远大的理想。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节导读:第5小节写“我”把想象当成了现实,要去和爸爸妈妈商量呢! 童年的水墨画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7 节导读:《街头》写读《水浒传》的孩子,那样专注,街头的喧闹、时间的流逝他都浑然不觉。 溪边8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②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我”是怎样地沉迷在想象之中,以至于把想象当成了现实,一想到要飞向遥远的地方,自己是快乐了,但爸爸妈妈是不是放心呢?所以得和他们商量商量。 ③多么有趣呀!阳光也探着头想看《水浒传》呢!说明孩子看书看得入迷了,对时间的悄然流逝一点儿也没有注意到。 ④作者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溪水的清澈、碧绿。

五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古诗两首文本解读:课文的两首古诗均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记叙以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教学目标分析: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资源运用:1、放大课文插图或投影片。2、老师多阅读些唐诗,并了解作者贾岛的生平及有关材料。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2课时第一课时1、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1、背诵并默写诗。第二课时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及背诵古诗《所见》。2学会本诗中的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3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构想或建议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看?(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二、揭示诗题:1、板书《导隐者不遇》。2、解题。访:访问、拜访、寻访。隐者:隐居的人。不遇:没有遇见。3、揭图。请看图——出示投影片(或课文插图。)、(1)想想并思考:图上画的两个人是谁?(2)说说这幅图画是描写什么情景?(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3)图上看不到隐者,他到哪儿去了?三、朗读课文:1、老师范读。2、学生一边轻读全诗,一边理解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字词。3、指名试读全诗。四、讲读课文:1、诗人到什么地方寻找隐者?(山中僻野)见到了没有?(没有)隐者到什么地方干什么去了?从哪些诗句中表达出来?(上山采药去了。只、此)2、诗人是怎么知道这些情况的?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诗句中哪个字里看出来是这种关系?(师徒关系的“师”) 4、隐者的这个小徒弟能具体知道师父到哪座山的哪个地方采药的吗?这双是从哪一诗句中表达出来的? 5、“云深不知处”中“云深”是什么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座山是怎样的一座山?(云雾迷蒙的意思、高大)又从连他的小徒弟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这座山的什么地方采药,可以看出隐者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行踪不定、飘飘欲仙) 6、从整首诗看,哪一句是写诗人问,哪几句是写童子答?小结:《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用问答体的形式,是通过“我”与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第一句问,以下三句答。写出了山的高大幽深和踪迹不定、飘飘欲仙的隐士生活情景。五、齐读全诗,说说每句诗的意思:第1句:我寻访隐者时,在一棵松树下碰到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哪里去了。第2句:他说师父上山采药去了。第3句: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只:就是。此:这)第4句:山上的云雾迷漫,我不知道到底在什么地方。(深:浓重。处:地方)小结:说出全诗的意思。六、布置作业:朗读、背诵课文。课时作业设计:一、比一比,再组词。隐()处()深()此()稳()外()探()些()二、默写《寻隐者不遇》并回答。1、从童子的回答中想象一下,诗人可能问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个别、集体等多种形式背诵《寻隐者不遇》。2、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古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多产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一首古诗。3、板书《所见》,指名读,齐读课题。4、“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请大家自读古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同桌互相检查读。二、初读检查:1、指名读,检查正确。2、出示生字新词:骑振樾分析并记字形。3、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范读,合作读。三、整体感悟,层层推进: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全班交流。重点明白“振林樾”与“意欲“的意思(传遍了树林;想要做什么事情)2、进一步理解诗意前两句。(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和哪些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