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勘探基本知识

区域勘探基本知识

区域勘探基本知识
区域勘探基本知识

第五章油气勘探阶段

本章主要以中石油公司勘探程序为基础,结合本教材的勘探程序,系统地介绍不同勘探阶段的主要地质任务、基本工作程序以及各阶段勘探部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由于勘探对象的不同以及地质目标的差异,须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勘探方法和综合地质评价技术,包括非地震物化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钻探技术,地质综合评价技术等。

第一节区域勘探

一、区域勘探的任务

区域勘探阶段通常分为区域概查(大区概查)和综合普查(盆地普查)两步进行的。

1.区域概查任务

区域概查是指在一个大的未进行过勘探评价的新区,从基本的石油地质调查开始,到识别和优选出有利的盆地过程。

区域概查基本任务是“择盆”,确定普查的方向,即从众多的盆地中优选出规模大、地质与地面地理条件较好、具有较好勘探前景的盆地。

大区概查的目标是通过盆地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所处的板块位置、古纬度、古气候、古地理的分析,结合盆地构造类型、盆地基底与沉积充填特征,开展盆地类比分析和油气资源远景的早期预测。

区域概查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1)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主要是指盆地在板块中的位置,所处的应力环境,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盆地所处的古纬度、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等。

(2)盆地地质结构特征,包括盆地的规模大小、盆地的基底岩性与时代、基底埋深与起伏状态、基底断裂的展布、盆地与周边的接触关系?以及沉积盖层的厚度和主要地层时代等。

(3)盆地的类型与演化特征,包括盆地原型、盆地的叠加以及盆地的后期改造等演化发展历史。

(4)盆地可能的烃源岩分布层位、规模及生烃潜力、盆地地面与地下的油气显示情况等。

2.盆地普查任务

盆地普查是指在一个含油气盆地内,从基本的石油地质调查开始,到优选出有利的生油凹陷?的过程。

盆地普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采用各种非地震地质调查和地震勘探技术,结合区域探井的钻探,在盆地内进一步优选生油凹陷,选出最有利的生油坳陷(或凹陷),进行早期油气远景资源量的估算,并确定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为下一步的预探部署作好准备,简言之,即“选凹、定带”。

因此,区域勘探的主要目标是选择油气勘探的战略“靶区”,并不以直接发现油气为目的。

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1)盆地区域沉积地层特征,包括沉积盖层的时代、厚度、岩性、岩相、分布情况,建立地层剖面,划分构造层。

(2)盆地区域构造特征,主要是指盆地内区域构造单元?的分布特征,各构造层之间的关系、断裂展布特征与构造发育史等。

(3)烃源条件与储盖组合特征:包括生油凹陷的分布,烃源岩的分布与生烃潜力?;区域盖层的岩性、岩相特征与空间分布;主要的储盖组合?以及预测主力勘探目的层系。

(4)盆地水文地质、温度压力特征及油气显示情况。

二、区域勘探的工作程序

(一)建立项目

区域勘探项目的建立是从国家对能源发展的战略需要以及从全国、全区油气勘探的长远战略安排出发,考虑在保持当前生产水平的同时,抽出力量进行工作以保证油气后备储量不断地增长。

由集团公司提出新勘探区,油田公司做方案,部审批后开展工作。

任务有两条:

一是对勘探对象——含油气盆地?或盆地一部分的的区域地质情况进行了解,初步预测其含油气性或资源潜力;

二是作好勘探对象的总体设计。

项目建立所含内容:

⑴进行地质、工程、经济“三个论证”→可行性论证

地质论证:勘探概括、勘探成果、油气形成条件、结论(盆地远景资源量)、存在问题、建议,预测勘探前景及勘探效果

工程技术条件论证:物化探工程、钻前工程、钻井工程、中途测试工艺、完井试油

经济分析论证:预测资源保证程度、总工作量和总投资估算、对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资金筹措。

⑵设计总体部署方案及进行经济预算→按预算拨钱

⑶进行阶段实施方案及进度安排→完成勘探时间表

(二)大区概查工作程序

1.资料收集与综合分析

?全面系统地收集资料,详尽地占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作出研究程度和可用性的评价。

①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

文献(公开发表和未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著)、

研究成果报告(地面地质调查、重磁调查、地震勘探、钻探分析报告以及油气综合研究、专题研究报告等)。

②文献及成果报告的评价,

主要是根据其是否具有实际工作量、资料基础是否扎实、结论是否明确、存在的问题是否清晰等,划分为可供勘探规划部署的成果、可供参考的成果、无使用价值的成果等3类。

2.地面地质调查

⑴地面地质调查工作

是获得区域地质资料最直接、最可靠、也是最经济的方法。

地面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是观察、丈量主要的沉积地层剖面,从地表露头和其他施工坑道、钻孔内取样进行分析鉴定,重点解决地层时代、生储油条件,确定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盆地边缘测量:搞清边缘老山区地层剖面及构造属性。

盆地内部测量:露头、坑道、钻孔,了解岩层的时代、分布、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系以及含油性等特征。

做出1:100万—1:10万地质测量图

⑵进行油气苗调查

确定其产出层位,取得油气分析数据,以便分析油气苗的成因和油源。

⑶遥感解译工作

参照遥感解译成果,确定盆地的边界,并有针对性地收集有关资料,了解盆地的地质结构、区域构造轮廓与大断裂的展布。

⑷地面地理条件

通过地面地质条件了解地面地理条件,为部署物化探做准备。

3.非地震物化探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区域大比例尺的非地震物化探,进一步圈定盆地的范围,明确各密度界面和磁性界面的起伏和内部构造。

重、磁、电测线的布置一般要求进入老山5一lOkm,盆地之间做到连片测量、不留空白,

以明确盆地的边界、盆地的基底埋深与起伏特征?、基底结构与性质,确定大型断裂的分布,划分区域构造特征,并对盆地沉积盖层的厚度做出初步解释,搞清区域化探异常背景,圈定区域化探异常。

1)重力和磁力测量

根据盆地的地质特点,先开展一种,再根据测量结果有针对性地部署另一种。

重、磁部署一般采用2km×lkm或者lkm×0.5km的测网

做出1:100~1:50万重磁力分布图

在数据采集和基础数据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地面地质、航空照片、卫星照片等资料,从已知区和岩石出露区开始,建立各种典型地质体的解释标准,来开展未知区和覆盖区隐蔽地质体的解释工作。

2)电法测量

◆电法测量的主要作用:

①是验证基底深度,特别是坳陷区的沉积岩厚度,探测断裂带位置及其延伸情况,进一步查明盆地的构造形态及其特征。

②根据电测深曲线特征,解释存在几套电性层和地层剖面特征,从而判断盆地内有利的生储油相带?的分布状况。

③对沉积盖层中的高电阻不均匀体分布范围作出解释,并了解高电阻层或大片火山岩覆盖的沉积岩发育状况,进一步修正对盆地的评价。

◆根据已初步掌握的盆地地质特征和前阶段工作程度,确定在部署地震普查以

前开展电法勘探的必要性。

◆若进行电法勘探,论证应采用的工作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可以独立部署一套规则的测网,测网密度一般为6km×3km,也可为验证或补

充重、磁测量成果部署点距、线距不统一的测网。

◆在已有重力、磁力普查资料的情况下,要尽量使电法测线和测点通过主要凹

陷区的最深部位以及不同资料解释意见差异较大的关键部位,争取用较少的工作量解决主要地质问题。

3)油气化探测量

?该方法在大区概查阶段是一种周期短、投资小、见效快的有效勘探方法。

?主要地质任务是搞清区域化探异常背景值、求准区域化探异常、作出地质解释。

?其方法选择应根据不同地区和测量精度,选择合适的取样类型及分析参数。4.地震大剖面

?主要是在盆地构造与沉积特征研究以及油气远景预测的基础上,选择有利的

盆地部署,一般以10—32km的线距部署地震大剖面,

?其目的是结合重、磁、电资料、地质剖面井的钻探,以进一步验证重磁电勘

探的成果,加深对盆地地质结构和含油气情况的研究和了解,划分区域构造单元,初步查明隆起(凸起)、坳陷(凹陷)等区域构造单元,确定地层分布概况。

5.科探井钻探

1)科探井设计

在充分考虑航磁、重力、电法、油气化探、地震调查成果的基础上,以地震概查或普查资料为主,选择某一盆地中对评价油气远景具有决定意义的部位部署科学探索井,以了解沉积岩厚度、建立盆地完整的地层层序为主,同时为物化探提供工程地质参数,作出单井综合评价。其要求完井深度一般要钻达基底。

2)资料录取要求

科探井的录取资料一般以岩心为主,岩屑为补充,建立系统的分析化验剖面。岩心、岩屑及其他分析样品,应分多批选样、送样,以便尽早取得分析结果。科探井钻井一般要求在重要目的层段进行系统取心,同时要进行综合录井,以及全套数控测井,并增加中途完井测井、地层倾角测井和垂直地震剖面测井。

3)单井评价

对科探井所取得的录井、测井、测试、分析化验等资料进行深入的综合研究,并配合地层、沉积、构造、生油、储油等进行专题研究,科探井不但应提交钻井、录井、测井、测试等完井报告,而且应提交地层、沉积、构造、生油、储层等专题评价报告以及单井评价总报告,并对盆地的下一步勘探工作提出意见。

6.盆地优选

考虑的因素有三类: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资源远景和勘探经济特征。

对石油地质条件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板块构造分析、区域岩相古地理分析结合计算机模拟来恢复盆地在不同地史时期的位置,确定盆地原型和发展演化历史;

通过与已知盆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类比来进行盆地的资源远景预测;

结合盆地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民族关系等勘探经济特征,对盆地进行整体评价。

在此基础上,优选出最有利的含油气盆地作为继续深化勘探的对象。

(1)地质评价因素

A.盆地(凹陷)规模:

①盆地(凹陷)面积;②沉积岩厚度;③盆地类型。

B.烃源岩条件:

①有效烃源岩?面积;②有效烃源岩厚度;

③烃源岩指标(有机炭含量、氯仿沥青A含量、生烃潜量);

④烃源岩演化阶段;⑤油气田、地面油气苗或井下油气显示;

⑥物化探结果;⑦其它直接烃类检测结果。

C.保存条件:

①区域盖层面积;②区域盖层厚度;③水动力条件;

④构造运动影响。

D. 构造(圈闭)发育情况:

圈闭面积(或构造带面积)/ 盆地面积

E. 储层发育:

①储层类型;②储层百分比(砂岩百分比);③储层物性

(2)盆地(凹陷)油气资源量

类比预测资源远景

(3)经济因素:

勘探程度;地面条件;钻探深度;预期产能;

地下地质复杂程度;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民族关系。

(三)盆地普查工作程序

1.高精度非地震物化探

进行盆地的高精度重磁力普查,有针对性地进行电法普查,开展油气化探或油气资源遥感解译,地质浅井的布置。

其目的在于进一步确定盆地范围、基底周边特征,进一步划分区域构造单元和构造层,对生油凹陷的范围和沉积厚度做出解释,以便于对不同凹陷进行生烃条件的初步评价。

2.地震普查

在盆地普查阶段,地震普查一般是以8~16km的测网距进行地震面积连片测量,进一步控制隆起(凸起)、坳陷(凹陷)的形态,查明其内部结构和二级构造带的形态、类型及展布范围,为部署区域探井服务。对于中小型盆地、海域和构造复杂的盆地,测线可以适当加密。

3.参数井钻探

1)参数井的任务:

(1)了解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系、接触关系、岩性、岩相特征及其厚度分布,建立完整的地层剖面;

(2)查明生油岩、储集层、盖层的特征和可能的储盖组合;

(3)了解区内生油层的纵向分布,配合物探资料,可确定生油坳(凹)陷。

(4)为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提供参数和依据,如层位标定、层速度、岩电关系等。

(5)兼具找油的任务。

2)参数井的部署原则

(1)尽可能选用重型深钻机,部署在地层发育较全,没有遭受强烈剥蚀和大的断层发育的深坳陷(凹陷)或邻近地区,并力求钻达盆地的基底。

(2)具体井位应避开地层遭受强烈剥蚀和断层复杂的地方。

(3)由于参数井兼具找油的任务,因此,参数井应尽可能部署在有利的二级构造带上,这些有利的构造带一般都位于深凹陷内或其周围地区,因此与揭露更多地层以及了解生油条件并不矛盾。

(4)参数井的取心进尺一般不低于设计井深的5%(3%)。针对落实重点含油气层位和取得关键部位的地层岩性资料进行井壁取心。

(5)参数井要考虑到控制全盆地的均匀性或不同构造单元的代表性。较大的盆地,须多布署几口参数井,以便从区域上控制和了解石油地质条件,一个盆地如有多个坳陷(凹陷),一般每个坳(凹)陷都应部署一口参数井。

3)参数井部署所需的主要图件应包括:

①两层以上1:50 000或者1:100 000的区域地震构造图,两张以上l:100 000或1:200 000的重磁异常图,以及区域大剖面及综合解释成果。

②生油岩分布与预测厚度图,储层平面预测图、地层一岩性综合预测剖面。

③沉积埋藏史、构造发育史、压力预测图等。

4)参数井钻探中需要注意的有关问题

■设计时要尽可能收集区域地质和各种物探资料,在充分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最关键的井点,保证能够揭露盆地重大地质疑难问题,从而打开勘探局面。

■在钻井过程中要取全取准各项必须资料和数据,坚持按科学打探井要求进行钻进。(井位、探井设计、探井准备及开钻、优质钻井液钻进、完井固井测井、试油、评价)

■完钻后,必须尽快进行单井评价,结合其它资料,对钻遇地层的石油地质条件进行认真评价,如发现油气层,应对测试目的层进行初步评价。

■在区域勘探过程中,参数井的出油往往会为新区的勘探开创一个新局面,并带动全盆地勘探的进一步深入。

4.凹陷评价与优选

通过上述勘探工作,获得了丰富的资料,以此为基础,可以进行生油凹陷的评价与优选。其主要任务包括:

(1)进行生油条件的评价。利用参数井钻探资料,确定烃源岩分布的主要层段、发育的主要有机相带、全面评价烃源岩质量,如有机碳丰度,干酪根类型、演化程度等,预测有效烃源岩分布区;

(2)确定主要储盖组合。包括储层的主要类型及有利储集层段和储盖组合,重点研究区域盖层层位、岩石类型、空间展布;

(3)研究盖层的厚度及空间分布,不整合个数、剥蚀厚度、剥蚀时间与范围。

通过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地质作用的定性分析,配合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就可以预测各生油凹陷的资源远景,初步划分含油气系统,从而优选出有利的生油凹陷。

三、勘探部署原则

1.从区域出发,整体解剖,着重查明区域地质构造概况和石油地质基本条件 区域出发:在一个沉积盆地内,油气的形成和分布主要是受区域地质和石油地质条件所控制,并受多种地质因素的制约。不了解总的控制因素,不认识地层、岩性、岩相、构造、水文地质等多种因素对油气形成所可能起的作用,就不能有预见性地、有成效地、高效率地寻找油气资源,从区域出发可以避免勘探工作的盲目性。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整体解剖盆地(坳陷)的区域成藏条件,有利于逐步缩小勘探靶区,尽快发现油气田。不能在区域地质情况不清的情况下,过早地将勘探力量和勘探资金集中在某一个局部地区,而忽视区域上的勘探工作,否则有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得不出一个明确的找油方向,如果勘探失利,还会造成勘探资金大量沉没。

2.以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为指导,重点研究油气的生成条件

?盆地普查阶段“油气源”问题是首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应回答的是有无形成油气的有机质堆积以及能否转化为油气,即油气形成条件的好坏。

一方面是因为只有在肯定了丰富油气生成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地开展油气勘探工

作;

另一方面,在这种面积很大、研究程度很低的地区,一上手不可能完全解决油气的聚集与勘探问题。

?源控论的思想是从大庆油田勘探成果中总结出来的

正确运用源控论指导油气勘探,首要的一条是要科学地评价烃源岩的生烃能力。

①生油层的评价,一直是根据“干酪根热降解成油学说”。

②随着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进行,一些学者对这个学说提出了质疑和修正,对于“生油窗”这一概念,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超深井资料,显示在深部地层中的有机质(240~300℃),烃C+15类可以很丰富,最多可达3600ppm。

深部地层中镜质反射率数值在高达5.0%时,仍具有良好生烃潜力。

井底温度高达300℃的层段,仍没有见到石墨形成和绿色片岩变质作用的迹象。在碳酸盐岩烃源岩,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低温形成石油的观点也已经在生产实践和实验室中都得到了证明。

应该认识到“源”的多样性。煤成烃、无机成因气等也是在盆地普查中应该重视的新的找油领域。

在盆地普查阶段,有意识地利用“源控论’’来指导找油的过程,只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区域油气形成条件,就能够达到理想的勘探效果。3.因地制宜地选择工种,加强综合勘探

进行多学科方法、多技术工种的组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变单项技术优势为整体效益优势。

加强综合勘探,实现勘探要素的最佳组合,是现代油气勘探的必然趋势,也是勘探工作高效益、高速度的根本保证。

特别是在盆地普查阶段,实行多兵种联合作战,走综合勘探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第一,由于不同的勘探技术手段其建立的理论基础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的技术优势和技术缺陷,不同方法的联合使用,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例如,化探和遥感技术主要用于检测油气,而地震和重磁电勘探对于探测构造十分

有效。再如,地质调查技术比较直接,而其他勘探技术是一种相对间接的方法。地震反射波方法是目前主要的勘探方法,“物探铺路、地震先行”已经成为现代油气勘探方法使用上的一套基本做法,在重点发展该方法的同时,也应注意对其他物探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第二,在不同的地质及地表条件下,不同油气勘探方法在解决问题时的可靠性、工作速度也有所差别。

一般说来,在地形平缓的覆盖区应选用地震和少量参数井剖面并相互配合为主的工作方法;而在地形复杂的露头区则以地质调查法为主。

第三,盆地普查的范围一般都非常大,许多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认识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效益的目的。我们应该采用“合适”的配套技术,既要反对只采用单一工种的现象,也要反对不分重点平均使用各种方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改变在技术方法使用上一味“求新求精”的倾向。先进勘探技术的大量使用势必会带来勘探成本的成倍增加。因此我们主张走因地制宜、主要和次要方法相配合、合理采用新技术的综合勘探道路。

?松辽盆地的石油普查是我国第一次贯彻以盆地为整体部署,在广泛的覆盖区开展区域综合勘探的成功尝试。

其具体做法是:以重力、航磁、电法普查与区域地震大剖面相结合,查明区域构造特征和基底,用基准井搞清地层层序和生储盖组合,用多种物探和浅钻相结合准备构造,以多兵种联合作战深入了解盆地地质结构,从而很快明确了勘探方向,明确了中央坳陷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从盆地的第一口基准井到油田的发现仅用了一年零三个月,是我国油气勘探史上最成功的战例。

?要搞好综合勘探,除了从技术工种的角度加强技术组合,采用合理的技术配备以外,还必须从组织管理方面,建立一支多学科的研究工作组,使之按照综合勘探的要求,进行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这就要求油公司在研究机构的设置上,要条块结合,既要设专业的研究室,也要设综合性的研究室,避免研究工作的单打独斗;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要重视复合型人才;在科研项目的设置上,要注意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的有机搭配。

地震勘探的一些基础知识.doc

接收条件received condition:指地震勘探中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广义地说, 接收条件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与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但通常将接收条件狭义地指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地震资料的质量与接收条件有密切关系。陆地工作中埋置检波器,海洋工作中使检波器处于水面下一定深度,都是为了避免风、浪等影响而改善接收条件。 界面速度interface velocity:指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的速度。界面速度主要反映折射界面以下地层中岩石的物理性质。由于组成地层的岩石颗粒排列有方向性,通常界而速度大于层速度。界面速度可通过折射波测得。 加速度检波器accelerometer:即“压电地震检波器”。 激发条件excited condition:地震勘探中将震源种类、能最、周围介质的情况总称为激发条件。对于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一般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及埋置岩性和沉放深度等。对于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勘探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一般认为,陆地工作中, 风化层下的含水可塑性岩层是有利的激发条件,因此往往采用井中爆炸,在海洋工作小,主要是以减小气泡影响作为合适的激发条件。 海洋地震勘探marine seismic survey:是利用勘探船在海洋上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其特点是在水中激发,水中接收,激发,接收条件均一;可进行不停船的连续观测。震源多使用非炸药震源,接收常用压电地震检波器,工作时,将检波器及电缆拖曳于船后一定深度的海水中由于上述特点,使海洋地震勘探具有比陆地地震勘探高得多的生产效率,更需要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海洋地震勘探中常遇到一些特殊的干扰波,如鸣震和交混问响,以及与海底有关的底波干扰。海洋地震勘探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以及处理资料的方法都和陆地地震勘探基本相同。由于在大陆架地区发现大量的石汕和天然气,因此.海洋地震勘探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高频地震high frequency seismic survey: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杏和金属矿床勘探中,勘测深度只在儿米到儿百米之间,需要精细分层和精确地测定波的传播时间。为了提高仪器的分辨能力,要用专门的高频地震仪,记录震波的高频分量。高频地震仪的通频带?般在60-350周 /秒之间,专门测定岩石波速时需提高到500-600周/秒。为了压制低频干扰,仪器频率特性的低频一边应有较大的陡度。 干扰波noise:地震勘探中妨碍分辨有效波的振动都属于干扰波。干扰波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其中具有明显传播规律的称为规则干扰或干扰波,如声波、面波,多次波等等;没有明显传播规律性的振动称为随机干扰,或简称干扰,如微震等。抗干扰的问题是关系到地震勘探中提高勘探的质量和能力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因此,在野外工作和资料处理上采用多种措施,以提高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干扰波有时也是相对的概念,如在反射法中,折射波就常

石油地质基础知识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 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主要流程:地质勘察—物探—钻井—录井—测井—固井—完井—射孔—采油—修井—增采—运输—加工等。这些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作为专业石油人,我们有必要对石油勘探开发的流程有一个全局的了解! 一.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就是石油勘探人员运用地质知识,携带罗盘、铁锤等简单工具,在野外通过直接观察和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底层、岩石,了解沉积地层和构造特征。收集所有地质资料,以便查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地带和分布规律,以达到找到油气田的目的。但因大部分地表都被近代沉积所覆盖,这使地质勘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地质勘探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极大地缩小了接下来物探所要开展工作的区域,节约了成本。 地面地质调查法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和细测三个步骤。普查工作主要体现在“找”上,其基本图幅叫做地质图,它为详查阶段找出有含油希望的地区和范围。详查主要体现在“选”上,它把普查有希望的地区进一步证实选出更有力的含油构造。而细测主要体现在“定”上,它把选好的构造,通过细测把含油构造具体定下来,编制出精确的构造图以供进一步钻探,其目的是为了尽快找到油气田。 二.地震勘探 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反射波法地震方法是一种极重要的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地质情况的方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当地层岩石的弹性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震波场发生变化,并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通过人工接收变化后的地震波,经数据处理、解释后即可反演出地下地质结构及岩性,达到地质勘查的目

的。地震勘探方法可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三大类,目前地震勘探主要以反射波法为主。 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野外采集工作。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探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张张记录了地面振动情况的数字式“磁带”,进行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野外生产又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 第二个环节是室内资料处理。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工作,得出的成果是“地震剖面图”和地震波速度、频率等资料。 第三个环节是地震资料的解释。这个环节的任务是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的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说明地层的岩性和地质时代,说明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绘制反映某些主要层位的构造图和其他的综合分析图件;查明有含油、气希望的圈闭,提出钻探井位。 三.钻井 经过石油工作者的勘探会发现储油区块, 利用专用设备和技术,在预先选定的地表位置处,向下或一侧钻出一定直径的圆柱孔眼,并钻达地下油气层的工作,称为钻井。 在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的各项任务中,钻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诸如寻找和证实含油气构造、获得工业油流、探明已证实的含油气构造的含油气面积和储量,取得有关油田的地质资料和开发数据,最后将原油从地下取到地面上来等等,无一不是通过钻井来完成的。钻井是勘探与开采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勘探和开发石油的重要手段。

地震课设报告-长江大学

地震课设报告-长江大学

前言 石油天然气勘探就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质状况,认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探明油气田面积,摸清油气藏情况和产出能力。地震勘探原理在油气田勘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地震勘探原理是资源勘查工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掌握好地震勘探原理,将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也为我们进一步深造及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地震勘探原理和此次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 有利于我们初步学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渗透学科前沿问题,懂得所学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及价值。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通过此次的地震课设学习,我们将掌握以下内容: 1、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2、绘制等t0构造图,包括断点组合,等值线的勾绘等; 3、绘制真深度构造图的一种方法,即将等t0构造图转换为真深度构造图; 4、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5、编写解释文字报告。 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通过此次的课程设计,我们不仅加深掌握了理论课程的学习内容,更提高了以后实际工作能力。 一、工区概况 1.1工区位置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松辽盆地北部龙南油田(大庆市泰康县境内),地震测线南起93.3,北至99.9,西起439.5,东至443.3,工区南北长6.6Km,东西宽3.9Km,面积约23.5平方公里。 地球坐标为东经124?18'—124?24' 北纬46?09'—46?14' 原点位置:439.5/99.3 原点坐标:x=5115246,y=21602618 主测线方位角90?,联络线与之正交,测网密度为0.3*00.3Km。

岩土工程勘察复习要点

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02(以下简称《规范》)规定,岩土工程勘察的等级,是 由工程安全等级、场地和地基的复杂程度三项因素决定的。 地基复杂程度也划分为三级:一级地基、二级地基、三级地基 1) 一级地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为一级地基: (1)岩土种类多,性质变化大,地下水对工程影响大,且需特殊处理; (2)多年冻土及湿陷、膨胀、盐渍、污染严重的特殊性岩土,对工程影响大,需作专门处理的;变化复杂,同一场地上存在多种的或强烈程度不同的特殊性岩土也属之。 2) 二级地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为二级地基: (1)岩土种类较多,性质变化较大,地下水对工程有不利影响; (2)除上述规定之外的特殊性岩土。 3) 三级地基 (1)岩土种类单一,性质变化不大,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 (2)无特殊性岩土。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明确规定勘察工作划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三个阶段。 详细勘察的目的,是对岩土工程设计、岩土体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进行计算与评价,以满足施工图设计的要求。 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或技术手段,有以下几种: (1)工程地质测绘;(2)勘探与取样;(3)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4)现场检验与监测。 工程地质测绘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初步查明拟建场地或各建筑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工程地质测绘可分为综合性测绘和专门性测绘两种。 工程地质测绘具有如下特点: (1)工程地质测绘对地质现象的研究,应围绕建筑物的要求而进行。 (2)工程地质测绘要求的精度较高。 (3)为了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工程地质测绘经常采用大比例尺专门性测绘。工程地质测绘对地质构造研究的内容包括:①岩层的产状及各种构造型式的分布、形态和 规模;②软弱结构面(带)的产状及其性质,包括断层的位置、类型、产状、断距、破碎带宽 度及充填胶结情况;③岩土层各种接触面及各类构造岩的工程特性;④挽近期构造活动的形迹、特点及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等。

石油基础知识.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1.石油 答:石油是储藏在地下岩石空隙内的不可再生的天然矿产资源,主要是以气相、液相烃类为主的、并含有少量非烃类物质的混合物,具有可燃性。(P1 ) 2.石油的基本性质(主要化学成分、常温常压下状态、密度、粘度、凝固点、闪点、燃点、自然点、溶解性、原油中的有害物质) 3.天然气(成分、比重) 答:主要以气体形式存在的石油叫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气态烃,以甲烷为主,其中还有少量的C2~C5烷烃成分及非烃气体。 4.天然气水合物 答:甲烷与水在低温和高压环境下相互作用可形成一种冰样的水合物,称为天然气水合物,亦称可燃冰。 5.液化天然气(LNG) 6.天然气分类(气藏气、油藏气、凝析气藏气、干气、湿气、酸气、净气) 按照矿藏特点可分为气藏气、油藏气、凝析气藏气。按烃类的组成可分为干气、湿气、酸气、净气 7.石油工业 答:通常说的石油工业指的是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储存和运输的生产部门。(P5 ) 8.对外依存度 对外依存度是各国广泛采用的一个衡量一国经济对国外依赖程度的指标 9.储采比 储采比又称回采率或回采比。是指年末剩余储量除以当年产量得出剩余储量按当前生产水平尚可开采的年数 10.油气当量 二、问答题 1.石油工业的行业特点。 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技术密集的行业。 2. 请画出石油行业产业链结构图。P4 3. 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兴起是在哪个国家,第一口现代石油井的名称是什么? 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兴起是美国. 第一口现代石油井的名称是德雷克井 4. 一般认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开端是指的那个油田?产量最高的油田?行业精神代表和人物? 答:一般认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应以1939 年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作为开端 5. 中国原油资源集中分布在哪八大盆地? 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 6. 中国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哪九大盆地? 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7. 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能源安全原则、能源可持续利用原则、能源与环保协调原则。 8. 中国可行的能源供应路线是什么?阐述其具体原因。 固体燃料----- 多元化能源---- 可再生能源为主新型能源供应路线 就可持续原则来讲,中国今后不能走“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路线,资源分布及环境保护要

地震基本常识和防震抗震知识

地震基本常识和防震抗震知识 本周(5月11—17日)是我国第七个防灾减灾宣传周,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抗灾知识水平,普及地震科普知识,提高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我们特推出防灾抗震基本常识及防震抗震知识,提高大家的自救能力,减少灾害发生时带来的各类损害。 1、震时如何避险 (1)楼房内的成员震时可暂躲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坚固家俱下,或躲在楼房卫生间等小开间房内。 (2)地震时大家应该用随手物件护头和捂住口鼻以防砸伤或被泥沙烟尘呛住。 (3)家庭成员正在用火用电时,要立即灭火和断电,防止触电和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 (4)高层楼房里的人员不可使用电梯,不要向阳台跑,尤其不可跳楼。 (5)地震时对家庭成员中的残疾者、病人、幼儿、老人要特别关照。 (6)住院的病人应用被褥蒙住头部和身体,并立即躲在床下。 (7)正在上课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躲在课桌或小床下;应听从老师安排,不要乱跑和擅自单独离开学校。 (8)人在影剧院或游艺场时,应就地蹲下,保护头部,切不可一剂拥向出口,以防被高空坠落物体砸伤。 (9)在地铁和地下商场的人员,要原地躲避,不要慌忙挤向出口

处。 (10)在街道上的行人,应待在开阔地带,不要躲避在电线杆、变压器、烟囱及高大建筑物附近。 (11)人在过桥时要紧紧扒住桥栏杆,主震后立即向可靠近的岸边转移。 (12)正在行驶的车辆震前应紧急停车,设法停在开阔处。 (13)车上乘客要抓住坐椅或车上牢固物件,不要争于外出。 (14)人应远离石化、化学煤气等易爆有毒的工厂或设施,遇火情不可处于下风,宜躲避在上风有水处。 (15)居住在山区的居民,震时要密切注意滑坡和泥石流;若出现滑坡和泥石流的迹象时,应立即沿斜坡横向水平方向撤离。 2、震后如何自救互救 (1)自救 a、未伤人员尽快抢救家中和邻居人员,被压在室内的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向有空气和水的方向移动,节约食物和用水,以便维持尽可能长的时间。 b、封闭在室内的人,不可使用电气、火柴、蜡烛等,最好用手电筒照明,如闻到煤气或有毒有害气体异味时,最好用湿衣物等捂住口鼻。 c、保持镇静,保存体力,待外面有动静时再大声呼救或敲击。 d、对自己所处的空间,设法加固,以免余震时再次倒塌伤人。 e、尽快离开房间,不可轻易再进房内,以免强余震再次震坍房屋伤人。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一.野外工作概述 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 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 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 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 (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 (2)地震波的激发 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激发方式:炸药震源 的井中激发、土坑等。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 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 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 (1)小排列(最常用) 3-5m道距、连续观测 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 (2)直角排列 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 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 (4)环境噪声调查 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 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 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1)规则干扰 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能量较强) 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浅层折射波: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 工业电干扰:当地震测线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时产生,整张记录或部分记录道上出现50Hz的正弦干扰波。 侧面波: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常出现侧面波干扰。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除了地震以外,还有火灾、水灾、泥石流等灾害,但是地震的破坏性却是最强的,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不一样,旱灾、水灾、火灾等灾害目前基本上都可以预报了,但是地震预报目前仍然是世界性难题。我们国家开展的防震减灾工作,建立在地震预报难题未解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为方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小因地震对人员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历史上,人类公认的一次成功预报地震是1975年辽宁海城级地震,成功转移了23万人。但是像汶川等许多破坏性地震,仍然难以准确预测。地震预报还有许多未知的空间、未知的领域,还有许多高峰,需要我们去探索。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通俗的讲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二是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三是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四是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五是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地震三要素:1、震中:地震发生时,震源在地球表面的垂直投点,一般用经纬度表述;2、震级:地震发生的强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3、时间:地震发生时的时间; 其它几个概念:1、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2、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 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3、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1、地震预报按时间划分为: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短期预

油气勘探开发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

油气勘探开发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0-01T16:58:26.2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作者:王建伟 [导读] 摘要: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油气的勘探与开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新的油气数量的发现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能够在现有储量的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开发。 江苏华东八一四地球物理勘查有限公司 212002 摘要: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油气的勘探与开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新的油气数量的发现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能够在现有储量的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开发。目前,我国与国际上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这些技术在油气勘探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油气的勘探与开发过程里坚实的技术基础。 关键词:油气的勘探开发;技术需求与应用:勘探案例 自进入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能源的依赖逐渐加大,作为目前人们十分重要的生产生活的供能物,石油已经成为我们赖以生活的能源之一。我国目前处在经历的高速发展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种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巨大消耗上的。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家,我国受到原油价格的影响十分明显,无论从经济的发展还是从国家安全的层面来看这种影响都是糟糕的。为了能够摆脱这种糟糕的影响,实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提升乃至突破,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安全都是有着一定积极意义的。要想实现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突破,就要重点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提升石油生产过程中效益成本比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中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以及解决方向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油气田勘探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剩余油其本身的分布十分分散,而现有的监测油藏技术较为落后,使得老油气田的采收率较低;其次,因为我国各种地形地貌兼备,对于多种不同地表条件的勘测,所需要用于应对的技术手段也相应不同,对于一些特殊的地形条件,现有的技术还存在一些困难;最后,老油气田周围存在的新油气田由于勘探技术不够全面而难以被检测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现有的监测技术,对于全地貌、复杂地形条件下进行补充性的技术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震勘探技术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进行大地对人工地震波的响应的观测与分析,从而可以判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及形态,这就是地震勘探技术。其中代表性的技术如高密度空间采样、多波多分量勘探、时移地震勘探及井中地震勘探等,将这些技术分别对应不同地形地貌,不同施工条件,结合其自身的技术特点,有效提升了复杂情况下我国的油气勘探能力。 2.1高密度空间采样技术的应用 所谓高密度空间采样,是指通过野外采集来进行地震波场的空间采样。这一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另一方面,由于其不组合其他信号的激发与接受,保证了在记录过程中信号的真实性,不对信号进行改写,避免了有效波受到影响。通过这一技术,我们可以从横向、纵向两种方向提升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在通过不同方式进行野外采集时,小面元的采集结果要好于大面元,这是因为小面元采集可以极大的减缓反射波的干扰,与此同时也起到促进成像和压制干扰的作用。现阶段,高密度空间采样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足够可靠的技术,在勘探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2多波多分量勘探技术 所谓多波多分量勘探技术,就是采用多分量激发和接收,综合利用纵波、横波以及转换波等多重好地震波反馈的信息,对构造成像进行改善,检测储层裂缝以及预测油气等的地震技术。其中转换波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这项技术的价值。事实上,在仅仅使用纵波进行勘探的情况下,勘探的操作十分简单,成本也低,但随之也带来了无法辨别亮点存在以及进行油气田的预估等问题,引入转换波之后,操作以及成本的提升都不大,但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相比之下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应用价值。 2.3时移地震技术 时移地震技术是指对不同的时间内的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学科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推断油气田内的油气分布状况等关键信息,如储层流体变化、油气流向、剩余油分布等。但是由于这项技术本身的特点,它要求储层孔隙吼道中的流体成分以及饱和度的物性参数有明显变化,于是,它的应用范围比较有限,需要使用对象需要具备一些特定的条件。 2.4井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这项技术主要包括了两种方法。其中,垂直地震技术由于表现优异的勘探效果而常常得到使用,而另一种方法及水平地震技术使用则较少。井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主要由新一代裸眼井测井、套管并测井、随钻测井以及井中地震等多方面的技术组成,对于评价油气层、发现油气藏并对其特性进行描述等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作用,同时也从整体上提高了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水平。常用于追踪裂隙、研究油藏研究储集层物性等方面。 2.5综合解释方面的技术 所谓综合解释,是指在我们通过各项技术取得地震资料之后,如何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如何运用与之关联的理论知识,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建模来进行相关的解释,从而为油气的勘探提供理论支持。习惯上,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技术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利用地震勘探所得各项资料,对研究区域的沉积相的种类进行判断,以期为接下来的研究工作的展开提供依据;其次是沉积体系以及储层地震相应特征的研究,依次进行相分析、等时地层格架构建,并对构建得到的构架进行分析,从而获取响应特征;最后是融合多种单一的地震解释技术(如多属性分析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综合地质模型以及上述两个部分的研究结果,以完整呈现出研究区域的地质结构全貌。 三、勘探案例 为了探究其实际的应用价值,我们选取扶余油田的改造性勘探开发,来进行研究。 之所以选择扶余油田,也是因为它有着足够的代表性。复杂的地表结构、较大的采集难度等。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我们综合采集、处理以及解释等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了地震资料的质量,为未来高难度油田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按照地震资料分析,可以知道油田有着清晰的构造,确定了油田剖面的断层以及断电,为之后油气田的快速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总的来说,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日趋成熟,带来的是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人们对从以前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掌握。各项综合技术与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的完善,是当下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举措。

油田认识实习 第一辑

油田认识实习总结第一辑 ——培训讲稿中的考点 说明:1.油田认识实习笔试的内容包括培训讲稿、录像解说词以及现场见习内容。 2.本总结旨在讲稿的知识点,所列知识点为老师的讲稿和我整理的重点。 3.声明:本总结仅作复习参考之用,并不保证所列知识点全面、详尽,严禁用于作弊及其他目的, 否则产生的一切责任与“703考试特辑系列”及本总结的撰稿人无关。 第一讲石油地质勘探概论 曲江秀主讲 1.石油的荧光性与旋光性 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由于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的存在而产生荧光的这种特性,被称作石油的荧光性。引起石油旋光性的原因:在于石油中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具有不对称的碳原子→不对称的分子结构。石油的旋光性是石油有机成因的有力证据。 2.油气生成的来源物质 油气现代有机成因理论指出,油气起源于生物有机质,生物有机质先经水体分解,进入沉积物,形成沉积有机质,然后在适宜的温压等地质条件下向油气转化。即Array 3. 生油门限温度与生油门限深度 有机质随埋深加大,当温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开始大量向石油转化,这个温度称生油门限温度。对应的深度称生油门限深度。 4.油气生成各阶段比较 初次运移:低成熟阶段,水溶相运移最有可能;生油高峰阶段,主要以游离油相运移;生凝析气阶段,以气溶油相运移;过成熟干气阶段,以游离气相运移 二次运移:二次运移石油主要呈游离相,天然气可呈游离相和水溶相。 6.圈闭的组成 储集层:储存油气—圈闭的主体 盖层:紧盖着储集层,垂向上阻止油气逸散 封闭条件 遮挡物:侧向上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 7.油气藏有哪些类型? 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岩性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 8.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1)充足的油气源条件(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3)有效的圈闭(4)必要的保存条件 第二讲地震勘探原理简介 宋建国主讲 1.各种勘探法基本比较 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质法—岩石露头;物探法—覆盖区、连续测量、间接;钻井法—一点、直接勘探

岩土工程勘察基本知识

第二篇岩土工程勘察 第7章岩土工程勘察基本知识 7.1 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任务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的利用、处理或改良的科学技术。它是以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学、弹塑性力学和结构力学等为基础理论,并将其直接应用于解决和处理各项土木工程中土或岩石的调查研究、利用、整治或改造的一门技术科学,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 根据我国近二十年来推行岩土工程体制的实践总结,岩土工程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治理、岩土工程检验和监测、岩土工程监理等,涉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岩土工程勘察是指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

7.2 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程序 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程序(即主要工作环节)可分为 ①编制勘察纲要、 ②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③勘探和取样、 ④岩土测试、 ⑤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的编制等。

7.3 岩土工程勘察的分级 一个岩土工程勘察项目可根据其工程的重要性、场地的复杂程度和地基的复杂程度等三方面因素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的划分。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反映该勘察项目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因而是勘察工程管理、确定勘察工作量和技术要求的重要依据。 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的划分步骤是先将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各分为三级,然后根据三者的不同组合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分为三级,具体分级方法和步骤如下。 1)工程重要性等级划分 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以及由于岩土工程问题造成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可分为三个工程重要性等级: ①一级工程:重要工程,后果很严重; ②二级工程:一般工程,后果严重; ③三级工程:次要工程,后果不严重。 对于工程重要性,由于涉及各个行业,涉及房屋建筑、地下洞室、线路、电厂及其他工业建筑、废弃物处理工程等,很难做出具体划分标准,上述划分标准仅是比较原则的规定。以住宅和一般公用建筑为例,30层以上的可定为一级,7~30层的可定为二级,6层及6层以下的可定为三级。应注意这一工程重要性划分标准与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的划分略有差别。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单元2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1、能够对抗震的基本概念、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知识点掌握。 2、能够具备砌体结构房屋和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房屋的抗 震设计要点,从而为识读平法03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中抗震部分打下基础。 【知识点】 构造地震;地震波;震级;烈度;抗震设防;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的抗震规定。 【工作任务】 任务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教学设计】通过带领学生观看地震灾害照片,让学生对抗震设计的必要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为识读平法03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中抗震部分打下基础,为今后识读结构 施工图、胜任施工员岗位打下基础。 21.1地震基本知识 21.1.1 地震 21.1.1.1构造地震 地震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地面强烈运动(见图21-1)。是一种自然现象,依其成因,可分为三种类型: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构造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地下岩浆迅猛冲出地面时引起的地面运动,称为火山地震。此类地震释放能量小,相对而言,影响围和造成的破坏程度均比较小;

由于石灰岩层地下溶洞或古旧矿坑的大规模崩塌引起的地面震动,称为塌陷地震。此类地震不仅能量小,数量也小,震源极浅,影响围和造成的破坏程度均较小;由于地壳构造运动推挤岩层,使某处地下岩层的薄弱部位突然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地面运动,称为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的破坏性强影响面广,而且频繁发生,约占破坏性地震总量度的95%以上。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仅限于讨论在构造地震作用下建筑的设防问题(见图21-2)。 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部位称为震源(见图21-3)。这个部位不是一个点,而是有一定深度和围的体。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叫震中。震中附近地面震动最厉害,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称为震中距。把地面上破坏程度相似的点连成的曲线叫做等震线。震中至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根据震源深度不同,可将构造地震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不大于6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300km),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三种。我国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都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浅源地震造成的危害最大。如大地震的断裂岩层深约1lkm,属于浅源地震,发震构造裂缝带总长8km多,展布围30m,穿过市区东南部,这里就是震中,市铁路两侧47km的区域属于极震区。 21.1.1.2 地震波 当地球的岩层突然断裂时,岩层积累的变形能突然释放,这种地震能量一部分转化为热能,一部分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传播地震能量的波就是地震波。总之,地震波的传播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在离震中较远的地方,一般先出现纵波造成房屋的上下颠簸,然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信息一体化管理--杨晓柏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信息一体化管理 姓名:杨晓柏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信息一体化管理 摘要:勘探开发一体化是适应知识化与信息化时代,加速油气资源开发,提高投资效率和增加企业总体效益的必然趋势,已引起石油企业的广泛关注。同样,加快油田信息化建设、数字油田建设如今在国内外油田企业已经成为发展方向。本论文提出了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信息孤岛、部门壁垒,核心是对油田企业历史数据的整合、信息及各信息系统的集成以实现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信息资源共享。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就是数字油田建设、数字油田建设的重点是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详细说明了数字油田建设的模型与作用和认识结论,介绍了实施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管理的架构、模式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勘探开发一体化;数字油田;信息一体化管理 The information i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bstrac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is a new business concept to adapt to the era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and to improve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increase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and it has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oil industry. Similarly, to speed up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eld, the number of oil field construction business is now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come a common aspiration. In this paper, We think that propose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o address the primary problem is the “information islands”, “sector barriers, ” The core business of oil field integr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information an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bjectives - the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Oil company’s focu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digital oilfield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oil fiel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focused o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This paper detail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oil field models and the rol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lus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exploration and

地震勘探重点总结

绪 论 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质法—岩石露头 物探法—面积覆盖、连续测量、间接 钻井法—一点、直接勘探 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重力法—岩石密度差异 磁法—岩石磁性差异 电法—岩石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岩石弹性差异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作业范围大、布局灵活、成本低等特点,是最有效的物探方法。 (3)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透射波路径 反射波路径 滑行波路径 (4)地震勘探的几种方法 折射波法 反 射波法—主要的地震勘探方法 (基本原理: 回声测距原理)h=1/2vt 透射波法 地震勘探的三大环节 野外采集 室内处理 资料解释 (1) 野外采集 按照预先设计的观测系统,炮点激发、检波器接收、仪器记录,得到原始地震资料(按时分道)。数据通常记成SEGB 或SEGD 格式,班报有电子格式的和手写格式的。这一部分工作由物探地震小队完成 (2)室内处理 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转化为可用于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 包括: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块内容。 这部分工作由资料处理中心完成 (3)资料解释 结合地质、测井、录井、油藏工程等,进行综合解释。多由物探研究院、物探公司、地质研究院、采油厂地质所等完成。 井间地震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地下成像资料,能分辨2-5米薄层和小断层,为描述井间精细构造、薄层砂体分布,确定储层连通性、剩余油分布等复杂地质问题,指导调整井的布署和采收率的提高,提供非常可靠的技术手段 地震勘探期望解决的问题 ? 1、 h=1/2vt ,时间t 不仅包含有地下界面的深度信息,而且还有炮检距(x )的信息。如何消除?-----动校 正 ? 2、地表的起伏变化、表层低速带厚度变化等如何消除?------静校正。 ? 3、地下地层的成层性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如何认识和利用速度及其差异。 ? 4、野外采集地震资料时如何消除干扰? ? 5、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能量问题。 ? 6、地下界面的复杂性问题----偏移归位 ? 7、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对应关系问题 ? 8、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及油气检测 ? 9、精细的构造解释、油藏描述、储层预测 ? 10、开发地震解释(四维地震、油藏监测) 总论 1波的种类 时距曲线 地震波的种类:体波(纵波,横波),面波(瑞利面波和勒夫波)1、纵波(P 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一致,速度快;在固、液、气中传播。2、横波(S 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慢;只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波的特征 (1)时间域(空间域): 周期:质点振动一次需要的时间。 频率:质点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振幅:质点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波峰:最大的正位移。 波谷: 波长: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是波在一个周期里传播的距离。 波数:波长的倒数。 (2)频率域: 波形特征可以转换成频谱特征——完全等价——傅氏变换———将时间域上的波形变换为频率域的振幅谱和相位谱(通称为频谱) 激发地震波——某时刻刚刚振动的点组成的曲面——波前面(波前) 停止振动的的点组成的曲面叫波尾 射线——地震波从一点到另一点的传播路径。 射线与波前垂直 费马定理 波传播——费时最少——最佳路径——垂直于波前面 视速度: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 折射波的形成 这个角度叫做临界角。 折射波盲区 大地滤波作用大地不是完全弹性介质,在弹性波传播过程中,高频成分容易被吸收。从而对震源激发的地震子波起到改造作用,由粘弹性理论证明:吸收系数与频率成正比还与地层的物质成分、结构的不均匀性有关。一般疏松地层比致密地层对弹性波的吸收更大。 波阻抗是速度与密度的乘积 岩石的弹性性质决定了弹性波的传播规律。弹性~塑性 物质的弹性性质可用几个弹性模量或常量来描述。它们可以定量地描述不同类型的应力和应变的关系 影响速度的因素: 孔隙度、岩石的埋藏深度、变质、脱水、相变等等。 21v v >090c i i = 时,透射角等于

油气资源评价基础知识

1.油气藏的形成原理 生油层:具有良好的油气源岩是沉积盆地形成油气聚集的首要条件。通常将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层。 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盖层: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将盖层分为不同类型。一般是根据盖层的岩性、分布范围、成因、均质性和组合方式等进行分类。 2 油气藏类型 2.1 构造油气藏:造油气藏是指构造运动使储油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形变,从而形成了圈闭条件的油气藏。由于这种圈闭较易于用地质测量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确定,因此,这种油气藏发现的较早,研究也较充分,是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中的主要类型。常见的构造油气藏有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等。 2.2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是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在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的区别:构造圈闭是由于地层变形或变位而形成;地层圈闭则主要是由于储集层上、下不整合接触的结果,储集层遭风化剥蚀后,又被不渗透地层所超覆,形成不整合接触。 2.3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成为岩性油气藏。储集层岩性的纵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是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但是大多数岩性圈闭是沉积环境的直接产物。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导致沉积物岩性发生变化,形成岩性上倾灭及透镜体圈闭。 2.4 水动力油气藏: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石联合圈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成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这类油气藏易形成于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和挠曲带、单斜储集层岩性不均一和厚度变化带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在这些部位,当渗流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和油气运移的浮力方向相反、大小大致相等时,可阻挡和聚集油气,形成水动力油气藏。 2.5 复合油气藏:油气圈闭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当多种作用起大体相同的作用时,就成为复合圈闭,即如果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岩性和水动力等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可称为复合圈闭。在其中形成的油气藏称为复合油气藏。从勘探实践来看,大量出现的主要是构造-地层、构造-岩性等复合油气藏。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地层或岩性-水动力油气藏。 3油气资源评价 油气资源量: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地层中已发现(包括已采出)和待发现的油气聚集的总量。 油气储量:已发现的储层中原始存在、可能采出的油气总量,通常表示资源量中的已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