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期中材料题

历史期中材料题

历史期中材料题
历史期中材料题

材料一右图所示作品的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力图使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美丽的外表达到巧妙的结合,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材料二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是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这时,资产阶级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进一步提出了获得政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要求。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作品是哪位艺术家的作品?它体现了当时哪一思想解放潮流?

达芬奇人文主义

(2)材料一的作品出现在哪一思想运动时期?这一运动的发源地在哪里?

文艺复兴意大利

(3)材料二中的“这一时期”是那一思想运动蓬勃发展时期?哪些国家是受这一运动的影响建立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

思想启蒙运动法国、美国、日本

材料一15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领域里积极向海外拓展殖民地,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在政治领域要求政权,改革封建主和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思想文化上,他们领导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二18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掀起了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兴起于法国,为法国大革命注入了生机。很快波及到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以及北美地区,是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一场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指什么?该运动首先出现在哪一国家?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文艺复兴意大利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材料二中的“人类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什么?其主要主张是什么?它产生于哪一国家?

思想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提倡自由、民主、平等法国

(3)与材料一的运动相比,材料二的运动在影响范围上有哪些变化?试举例说明。

文艺复兴在欧洲范围内,思想启蒙运动影响到除欧洲之外的美洲和亚洲

材料一在基督教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统更多的保留在意大利。一些意大利学者开始研究本土上的古代罗马的建筑和文化手稿,他们甚至掀起了搜寻、整理、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使大量古典作品重见天日。意大利各城市同拜占庭、阿拉伯一直有着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因此意大利人更容易接触古希腊文稿和艺术古迹。

材料二18世纪的一位启蒙思想家尖锐的批判了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他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比作“文明恶棍”,还说天主教就是“一群狡猾的人布置

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落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的主要原因。

意大利保留了更多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传统。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材料二的思想家是谁?他是哪个国家的人?

伏尔泰法国

(3)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都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谁?它们有何共同的性质?

封建专制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1535年某画家写到“许多已经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材料二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它需要有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漫长的理论准备过程,还要开辟新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制定新社会的法律框架和基本理念,当然也要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最后通过其领导的政治革命,完成这一漫长的(约三四百年)历史转变的过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已湮没的事务指什么?新生的精神指什么?

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人文主义

(2)材料二中开辟新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指什么?

新航路开辟

(3)材料一、二所指的这些事件为这场社会变革做出了什么相同的贡献?

为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奠定基础

材料一1851年5月1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开幕。这届博览会有630万观众前来参观,工业革命期间发明的各类机器成为参观者最感兴趣的展品。后来,世博会逐步成为与奥运会几乎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和全球规模的盛会。

材料二1904年4月30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布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开幕。

这届博览会历时7个月,与会人员达1900万人次。世博会为工业革命的最新发明成果提供了展示和推广的平台,这些成果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历史进入新时代。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参观者有可能看到哪些最新的“机器”?你认为各国代表到英国参加世博会会乘坐哪些先进的交通工具?

珍妮机、蒸汽机火车、轮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这届世博会能展出当时世界上哪些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电报。。。。

(3)这两次世博会,分别使人类进入什么“新时代”?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材料一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孙素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主都卷进文明中来了。

——《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说明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用机器代替手工

(2)材料二中所说的“文明”指什么?

资本主义

(3)材料二说明资产阶级能够统治世界的原因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

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的极其便利,商品价格的低廉

核心: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战胜落后的生产方式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技术革命,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技术革命”指的是什么革命?这场革命爆发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工业革命英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这场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这场革命中最主要的发明是什么?

珍妮机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3)这场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的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什么?

火车、轮船

方便人们的出行,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材料一珍妮机和伟大的瓦特

材料二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1776—1780年,棉纺织品出口每年为。。。。。”

材料三工业革命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这些国家加紧对亚非拉

地区的殖民扩张,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加深了当地的贫穷落后。。。。,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逐渐沦为西方工业品的半殖民地、殖民地。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分别是什么机器?这两项机器的发明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珍妮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蒸汽机,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开始对外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近代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期间上演了一幕幕大国兴衰的悲喜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2年,英国的生铁已经超过法、俄、美、德四国的产量总和。1840年,英国的商船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总产值占世界总额的47%,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英国半数以上的工业品销往海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材料二让别的国家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2)材料二,“别的国家”主要指哪个国家?“阳光下的地盘”指的是什么?

英国英国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3)德国人为什么说“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争夺“阳光下的地盘”?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德国走在前列,超过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4)争夺“阳光下地盘”的结果导致了怎样的国际关系格局?最终争夺的结果如何?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对立,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1870——1913年,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

请回答:

(1)图一说明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居于什么地位?结合近代英国的有关政治、经济史实分析英国拥有这种地位的原因。

1870年,英国居世界第一

原因:政治上英国较早的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殖民扩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经济上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

(2)与图一相比,图二显示出各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地位有何变化?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1913年,美国后来居上,取代英国的地位。原因:美国南北战争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走在前列,经济发展迅速

(3)这种变化给国际关系带来了社么影响?

后期的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材料一18世纪后期开始,人们听说了一连串英国人的名字,是他们用自己的发明创造推动完成了英国乃至世界的第一次飞跃,以至于当以展示先进技术为主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筹划举行时,世界各国都认为它在伦敦举办是理所当然的。

材料二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的蓬勃发展,生产集中于越来越多的企业的过程非常迅速。例如,不到百分之一的企业,已占有总数百分之四十的汽车和电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飞跃”是指哪一重大事件?

工业革命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哪次重大事件?这次事件中哪两个国家起主导作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

(3)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民主”一词也是在公元前5世纪出现的,这是全体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早期的“民主”对西方乃至近现代东方社会政治思想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种所说的“民主”起源于哪里?谁统治时期将这一制度推向顶峰?

古希腊的雅典伯利克里

(2)材料二是英国1989年发行的一枚纪念币,据当年三百年前的英国发生了哪些

值得纪念的事情?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

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它需要有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漫长的理论准备过程,还要开辟新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制定新社会的法律框架和基本理念,当然也要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最后通过其领导的政治革命,完成这一漫长的(约三四百年)历史转变的过程。

请回答:

(1)材料中“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开辟新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分别指什么?

思想解放运动指文艺复兴开辟空间指开辟新航路

(2)以英法为例,说明“新社会的法律框架”是通过哪些文件构建的,以及这些文件是怎样为“新社会”的确立提供法律保障的?

《权利法案》《人权宣言》《法典》

《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

《人权宣言》为捍卫自由与平等提供了法律保障

《法典》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3)列举一位这一时期的革命家,说明其对“新社会”的贡献。

材料一英国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织造呢绒的手工工场遍及城乡、通过圈占农民徒弟而出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牧场、农场不断扩大。由于工场主、金融家、大商人组成的资产阶级成长起来,还出现了新贵族。

材料二詹姆士一世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宣扬“君权神授”。他根本不把议会放在眼里,当众宣布:我决不允许议论我的政权;君主制是地上最高的制度,君主是上帝的总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与资产阶级并肩作战还有哪些阶级?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新贵族

(2)英国资产阶级最终是怎样确立其资产阶级统治的?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材料一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

材料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

请回答:

(1)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君权神授

(2)材料二出自什么文件?这一文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独立宣言》限制王权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英国的政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封建社会过渡到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材料一右图漫画是一位英国殖民者骑在一匹名为“美利坚”的列马上,这批烈马要将骑在他身上的英国殖民者掀翻在地。

材料二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

请回答:

(1)与漫画主题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匹马为什么要把英国殖民者掀翻在地?

南北战争因为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材料二出自什么文件?该文件的发表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激发了北美人民的革命热情,推动了战争的进程

(3)上述事件的发生对美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推动了欧洲及拉丁美洲革命的进程

材料一1814年,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向拿破仑致谢,但是看到法国人离开时还是有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材料二拿破仑曾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在于打了四十次胜战,滑铁卢一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遗忘的。。。。”

请回答:

(1)这位意大利人为什么认为“应向拿破仑致敬”?为什么看到法国人离开时还是有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沉重的打击了意大利的封建势力

也损害了意大利人民的利益,激发了人民的不满

(2)拿破仑为什么说《民法典》是“不会被人忘却的”?

《法典》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请回答:

(1)材料中“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指哪一历史事件?凭借这一事件哪两个国家首先崛起为世界大国?

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葡萄牙

(2)在近代化的历程中,英国和美国分别是在哪一事件的推动下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3)成为世界性大国的道路布满艰辛,日本和俄国成为大国的里程碑似的事件分别是什么?

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

图一南方种植园图二拍卖黑人奴隶的广告

图三《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材料四北方军队中的黑人士兵

请回答:

(1)结合图一,说明图二现象出现的原因。

南方奴隶制的存在是黑奴买卖的根源

(2)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图三、图四之间的关系,以及图三对战争局势的影响。

激发了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以下人物分别是英国历史上在文化、政治、经济领域里涌现出的杰出人物。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16世纪的文学巨匠

图二17世纪的革命领袖

图三18世纪的技师楷模

请回答

(1)写出图中三位人物的名字。

莎士比亚、克伦威尔、瓦特

(2)他们分别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代表人物?

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3)概括三位人物在英国历史上所起到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材料训练 一、“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1分)要到哪里去?(1分)去干什么?(1分) (2)上述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2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二、材料一:《史记》对西汉时期南方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和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都很贫困。 材料二:(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材料三:(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问: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东方红》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1)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2)材料三的歌词是近现代中共领导人丰功伟绩的写照,请思考歌词中“当家做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些领导人? 四、材料一丰都全县人民到处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战歌,各地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参军的动人场面。社坛乡青年熊应龙步行70多华里,三次进城要求参军。 材料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有翅膀要飞大,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要摘几片。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什么事件?请说出与这事件有关的一个人物(4分)(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的什么历史事件?与此同时还有什么运动?(4分) (3)材料三中的大包干是指一种什么制度?(2分) 五、20XX年6月13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举行“2009中国记忆”大型直播活动,直播内容为正在申报世界遗产的中国大运河。选取杭州、扬州、洛阳等8个沿运河城市作为节目组成部分,其中,通州、扬州、杭州是直播点。 请回答:(1)材料中的“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南端,“杭州”在隋朝时称为什么?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有什么意义?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隋朝大运河全长多少公里?

(完整版)七年级历史上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七年级历史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1.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是什 么意思?其中“孝公”是谁? 答:出自商鞅之口;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 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孝公”是秦孝公 (2)他曾在历史上有过什么作为?这一作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作为: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这一作为有何影响? 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此人的主张是什么?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 答:他主张不因循守旧,实行变法。这一理论属于法家,代表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5)此人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个诸侯国进行的?答:战国时期;秦国 (6)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答:建立县制 (7)这次变法实施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增强国力 (8)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答:①承认土地私有,保证地主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地主的利益;②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9) 材料二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场景: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10)这一理论对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及时改变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坚持改革的方针不动摇。 (1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该材料是谁说的?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孔子说的,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答: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篇一: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txt>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 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 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 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 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 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 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 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 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最新高考历史图片题设计

最新高考历史图片题设计 [1]名桥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是力与美的展现。每一座名桥上都铭刻着让人无法忘记的历史。 材料一赵州桥(安济桥) 材料二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始建于1189—1192年,原名广利桥) 材料三钱塘江大桥(茅以升设计,1937年建成,为铁路公路两用桥) 材料四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建成)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赵州桥是何时由何人主持修建的?它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此桥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材料二所示卢沟桥是由哪一个王朝修建的?该王朝为什么要在今北京西南修筑这样一座大型桥梁? 3、简述1937年7月,在卢沟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 4、依据材料三、四,说明钱塘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使用功能上的相同之点。 5、钱塘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所用建筑材料与赵州桥和卢沟桥所用建筑材料有何本质差别?试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说明形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 6、本题材料展示的四座桥及其相关故事,昭示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

1、隋朝李春主持修建。世界现存时代最早的大型石拱桥。科学性:主拱跨度大;大拱套小拱既减轻了桥自身的重量,节省了材料,又便于排水泄洪;桥面平缓,便于人车通行等。艺术性:线条优美,体态轻盈,如长虹卧波。 2、金朝。1153年,金以燕京(今北京)为中都。为加强中都与外地的联系,修建了此桥。 3、7月7日夜,日军借日士兵失踪,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还击。从此,日本全面侵华,中国进入全国抗战时期。 4、同为铁路、公路两用桥。 5、赵州桥、卢沟桥使用天然材料(主要是石头)建成,钱塘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主要使用人造材料(钢铁和水泥等)建造。前二桥建造于农业文明时代,后二桥建造于工业文明时代。 6、创造(创新)、自力更生、勇于反抗侵略等精神。 [2]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它以特殊的方式记录历史跳动的脉搏,勾勒社会演进的轨迹。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口号:“扶清灭洋” 材料二:五四运动时期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劳工神圣” 材料三:口号:“打倒屠杀上海工人的蒋介石” 材料四:口号:“自已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书写) 材料五:口号:“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恩来书写) 材料六:口号:“反内战,反饥饿”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口号是谁提出的?试分析此口号提出的原因 及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的两个口号,具体分析五四运动的导因、性质 和特点。 3、简要说明材料三中的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 4、简要说明材料四中的口号提出的原因及其所起到的历史 作用。 5、材料五中的口号书写于民国三十四年,折算为公历应是哪一年?当时,周恩来为什么要 题写这一口号? 6、材料六中的口号,什么时间响彻于哪些城市? 7、作为历史的印记,本题材料提供的口号,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历史提供了重 要且相当系统的信息? [参考答案] 1、义和团。提出原因: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面临危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是要矛盾。局限性:“扶清”容易让人民群众放松对清王朝的警惕;“灭洋”有明显的笼统排外色彩。

高考历史材料题精选之二(附答案)

高考历史最新材料题精选之二(附答案) 1.(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望,更大的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2分) 材料二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虽然这对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但是,对于已过了全盛时期、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是尤其严峻的考验。……此外,它们不仅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一个挑战。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作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些哲人们思想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主要有哪些?(8分) 材料三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这是康有为与其他同时代维新派思想家全都具有的,所不同的是康氏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不但把他们纳入对儒家总的解释之中,而且将它们和清末国内的重要思潮联系在一起。由于康有为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要大得多。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来源和特点。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外有识之士在社会转型时期所起的共同作用。(1 0分) 【答案】1.(30分) (1)现象:士阶层的崛起。(2分)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或宗法制的解体); 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 私学的兴起和发展。(8分) 影响: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分) (2)特征:推崇理性。(2分) 法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6分) (3)来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学说;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4分)特点:将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2分) 共同作用:提倡、宣传新思想,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加速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转型。 (4分) 2.(26分)现代化建设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69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附参考答案) (10年新课标卷)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郭沫若全集》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来源于材料,注意答题项和答题方式即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答: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答: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10年新课标卷)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材料提供新情境,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考查。概括背景时从战争形势、美国、日本多角度思考;第二问分析原因,要把中国放在世界大背景中考虑;评价时注

历史材料分析题

1、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图一图二 图一、图二两种房屋,是我国远古时代,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仔细观察两幅图片,请回答: (1)你知道图一和图二中所画的房屋样式分别是什么吗? (2)居住在图一房屋的原始居民叫(); 居住在图二房屋的原始居民叫()。 (3)导致上图中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历史诊断(9分) 是关于我国原是农耕文化的相关信息,七年级某位同学据此完成了一份家庭作业,其中有3处错误,请你指出来,并改正。 距今约7000年前的某一天,当黎明降临到浙江余姚时,半坡人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我们的主人公陶陶走进半地穴式的房屋,喂了喂氏族里饲养的水牛。他招呼氏族里的人拿上石刀石镰一起去收割粟。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到了中午,大家急忙往回赶,回去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熟饭了。 错误1 改正应为 错误2 改正应为 错误3 改正应为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权位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材料二:商朝最后的国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使得民怨沸腾。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了西周。 材料三:新兴的周王朝以崭新的风格实行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以及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由他们全权管理封地内的事物。 请回答: 材料一中禹的儿子启是通过什么样的继承方式成为夏朝国王的?商朝最后的国王是谁?他的残暴导致了什么结果? 材料三中周王朝实行统治的“崭新的风格”指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存在了800年。有一件事成为西周历史的转折点,这件事情是什么? 夏、商、西周都因国王的暴政或昏庸而衰亡。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 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他开办了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方面。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两次改革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请回答: (1)试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措施中各举一例,说明他们是怎样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的? (2)上述改革都遭到了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商鞅被车裂而死,王安石被罢官,梭伦被迫到国外游历。作为一个改革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4、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

高考历史材料题精选

历史精选材料题 1.(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没有法律,官员就无从存在;没有官员,法律就没有力量。 保罗也提醒我们各人,乃是因上帝的恩慈,我们得以受到执政者的保护,他们佩剑就是要阻止恶人来危害我们。 就这三种由哲学家所提的政体本身而论, 我就无法否认: 贵族政体,或贵族政体与民主政体的配合,远优于君主政体。因为很少有君王能够约束自己,不使其意志与公义及正直相抵触;又因为他们鲜能慎思明辨,在凡事上发现那尽美尽善的。所以由于人的罪恶和缺欠,使政权操于许多人之手,乃较为稳妥,他们好彼此帮助规劝。这样,倘若有人越权,别人就可以监察并约束他的野心。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冶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加尔文与黄宗羲思想主张相同之处,指出加尔文思想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恩格斯的观点。(7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完整) 2.(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治政府仿照法国教育体制)1872年颁布《学制》,强制适龄儿童进校读书,学制为4——8年,甚至以警察监督强迫执行。......1873年学校数目达到12500多所,学生人数为1145000多人,1879年学校数目增至28000多所,学生数目为2315000多人。 (1879) 年改学美国的教育制度,但不久就放弃其中的自由主义部分,留下学制的躯壳。同年颁布《教育令》,把教育置于国家控制之下,……1880年规定,任何儿童就学年限不得少于3年,适龄儿童不上学需经地方官批准。经过30年努力,日本适龄儿童升学率达92%。 材料二:1875年已建立普通师范学校82所。东京大学初建时(1877)理学部16名教授中聘请的外籍教授占12名。9年后日本各大学的理科课程绝大部分由日本教授主讲。 材料三:(1879年)后,通过一系列法令、敕语,编写国定教科书,将承担政治思想和道德灌输的修身课从末位置于首位;规定学校举行升旗、祭典等仪式时,均须“捧读”天皇敕语,

[精品]2017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材料2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请回答: (1)毛泽东对近代中国国情阐述及其重要性。 (2)正确认识当今国情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重大意义? 2.1940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集中全党智慧,深刻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各项政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和革命战争战略战术思想、革命根据地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论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 3.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中国不能有,…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请回答: (1)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而必然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4.1952年前后,毛泽东认为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的时期。”把新民主主义社会当作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主张“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是不符合实际的。 请回答: (1)为什么说“巩固新民主义的秩序”的主张是不符合当时实际的? (2) 20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5.薄一波指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于毛,成于邓”。 试述毛泽东在领导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及其重大理论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二材料题专项训练

材料题专项训练 1、[2012·广东卷]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据《欧洲文化史》等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饮冰室合集》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这种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其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传统的帝国主义包含剥削,但不包含根本的经济变化和社会变化……相形之下,新帝国主义迫使被征服国家发生彻底的改变。这与其说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不如说是西欧生气勃勃的工业主义对非洲和亚洲静止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政权的不可避免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2005年版)(1)清政府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经济发展措施体现了材料中所说的“不可避免的影响”?列举三个得益于这些措施的代表人物。(10分)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可以表述为一种函数关系,既是指作为世界政治经济基础的各种物品和资产变量的结构性变化过程,也是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分化与重组的互动过程。经济全球化涉及到每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结构,这一函数中的变量之间不一定总是呈正相

如何答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如何答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初中历史考试中最难的题,无非是材料分析题。很多孩子在这里失分严重,虽然考前对书本知识有了大概掌握,但是,一上考场,很多孩子就招架不住,对有些问题总是答不上、答不全。材料分析题如何拿满分? 材料题考察难度也分为易、中、难三种,但从试卷整体来说,难度肯定比选择题大。材料分析题常见的出题方式: 一、文字型材料题。这是平时考试中的常见出题方式,中考也是。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学生较好回答。 二、表格型材料题。除了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对重要历史表格材料的分析能力。这类题往往考查某个知识的具体方面,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设问也往往采取递进式。 要想读懂这些图表,需要图表和文字材料结合起来理解,其次还要把图表、文字材料和设问结合认识,进行答案的组织。 三、开放型材料题。所谓的开放型,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材,尽可能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贴近生活,做到新颖,但是有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以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等这一类为主。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一)第一步,读懂读透阅读材料 1. 首先,要先阅读题的设问,后读材料。不少老师和学生会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较大的局限,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才能知晓。因此,我们要先读题目的设问。先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中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2. 其次,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3. 再次,要把握好材料间的联系。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些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但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二)第二步,找取相关信息点 要注意找设问与材料中的关联点,要注意找取材料与课本关联中的相似点,要注意找取材料论述的中心。 有的不同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时代展示不同内容,要找出这个中心;有

高中历史材料型选择题训练

材料型选择题训练 1.(2013·保定一模)王国维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宗法制应分封制需要而产生 B.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周与商朝一大区别 C.王国维盛赞周的政治制度 D.宗法制下,周分封的对象局限于本宗亲族 2.(2013·河北联考)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3.(2013·青岛一模)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班固重视农业,忽视商业 B.“二者”指的是农业和手工业 C.汉代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 D.班固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4.(2013·济宁一模)“到了11世纪,中国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现金替代物,……为了预防公众的混乱并保留其便利性,政府当局明令禁止私人团体发行纸币而将这一权力归国家专有。第一张官方印制的纸币于1024年出现在四川省,那里是早期印刷行业最为活跃的中心。”下列相关的解释与之相符的是( )。 A.纸币产生根源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B.11世纪四川社会经济最发达 C.控制纸币发行是政府维稳的重要手段 D.纸币是商品经济衰退的产物 5.(2013·郑州二模)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 A.清静无为 B.兼爱非攻 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

高中历史材料题

26.(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礼”是孔子的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是秩序,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也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如果“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主是代虚无飘渺的“天”执政,完成“天”所赋予的工作。……尽管董仲舒建议对其他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 推行。只是剥夺了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而未受灭绝式镇压。 材料二理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就要弄明白理学为什么起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能够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用理学思想重 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如以《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为例,说明理学从儿童抓起,要求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要遵从“礼”的规范。如:穿衣要系好领口.腰部和脚部;为人子弟必须低声说话.语速不能太快;看书要正襟危坐.仔细慢读;在长辈面前吃饭不能出声,要细嚼慢咽。……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意识是从元代开始的。——《“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 见》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中国人恍然大悟,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 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梁漱溟 也为努力保卫中国文明的完整性而反对科学与民主,他宣称人类的生活依赖其基本的精神,所以牺牲中国自己的精神而支持外国的道德准则和体制,这是自损其命。……相反,胡适和其它一些西化提倡者喊道:到西方去!吴稚晖痛骂梁漱溟为“十七世纪的无用之物”。胡适宣布,中国不但是在科学与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每一方面政治.文学.音乐.艺术.精神面貌,甚至是体形。……各种的外来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涌入,在社会重建和民族振兴方面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观点:由胡适阐释.后来为国民党部分接受的实用主义及逐步进化方法,与中国共产党采用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方法。——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 (l)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行了什么政策?(2分)其意义怎样?(4分)

历史材料题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与“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麻痹症”、“不合作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西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6分)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1)学术觉悟;林则徐、洋务派“师夷长技”(或者回答“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其军事科技;结果失败。(2)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结果都失败了,未能拯救中国。(3)伦理觉悟;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和民族觉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8分)

九年级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

九年级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 1、材料一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材料三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长勒提尔,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摘自哥伦布日记 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共同的纱幕”指的是什么?(1分)在意大利什么思想使人觉醒,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1分) (2)列举一文艺复兴在艺术上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1分)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的?(2分) (4)哥伦布的航海活动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指出材料三中哥伦布关于地理位置叙述的一处错误,并加以改正。(2分) 从材料中找出反映哥伦布航海活动的目的。(1分) (5)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人类迈入近代社会有何共同影响?(1分) 2.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12年在英国伦敦举行,九年级的学生对英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更全面地的了解英国历史,他们专门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让我们跟随他们共同步入英国国历史的探寻之旅。 第一站:探访莎士比亚 (1)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四大悲剧同学们都想一睹为快,请你列出四大悲剧的目录。(4分) 第二站:追寻革命足迹 材料一:1649年1月30日,在伦敦白厅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等待着一场断头的刑罚,受刑的就是被议会宣判为“暴君、杀人犯和国家公敌”的国王。 (2)材料一描述的历史画面中被处死的是那位国王?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2分)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几种类型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3.开放型材料题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 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是近年来历史中考的必考题,也是很多学生日常考试中比较畏惧的题目之一,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运用了正确的解题方法,这类题目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1、看题目 看懂题目,注意关键词 (1)看清有几问?谨防粗心漏答。(2)答题有何要求 ▲如“依据材料”,则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与所学知识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如“结合所学知识”,则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语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请自己组织概括答案; ▲如“有何变化”,即从什么变成什么或“不同”,则要前后对比; ▲如有“如何”,一定要基于史实答题; ▲如有“反映什么”或“含义”,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问“启示”,就要注意联系现实,并且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回答。 如:看到“改革”就想到“实事求是,根据国情,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看到“工业革命”就想到“教育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看到“仁”就想到“和谐社会”、看到“污染”就想到“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看到“闭关锁国”“学习西方”就想到“坚持开放”、看到“日本右翼”就想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还有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时间段、某一国家……(在问中划出来) ▲如对某种观点的认识,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说出自己的论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二单元材料题专项训练

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专项训练(一)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班级:91 姓名:张雪梅 —————————————————————————————————————————————————————一、 材料一“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势力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应该参战,必须参战,参战的利益大,不参战的损害极大。”——毛泽东 材料二 图1 图2 图3 1.材料一是毛泽东关于哪次战争的讲话?这次战争发生在什么时候? 2.为什么毛泽东认为中国“应该参战,必须参战”? 3.中国是怎样“参战”的? 4.参战的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5.材料二中图1和图2的两位英雄人物分别是谁? 6.为什么人们把中国人民志愿军称作“最可爱的人”? 7.图1、图2和图3中美军上将克拉克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有何必然联系?说说看。 二、

图A.土改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图B.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1.图A中的“土改”使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历史意义? 2.图B中农民积极报名加入的是什么社?走的是什么道路? 3.图B中的运动是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农村土地由“分”而“合”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6.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 河南信阳郊外的土高炉群北京玉渊潭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 1.这两幅图分别反映的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什么运动? 2.这两大运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这两大运用产生前,我国计划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什么? 4.如何评价这两次运动?它们给我们怎样的教训? 5.这两次运动之后,我国又出现了一次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什么失误?发动者是谁?怎样结束的? 四、下面是刘少奇同志所作的《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中节选的部分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这种情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