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湘北地区湘晚籼12号稳产

湘北地区湘晚籼12号稳产

湘北地区湘晚籼12号稳产
湘北地区湘晚籼12号稳产

湘阴县湘晚籼12号高产稳产优质栽培技术

汪大明

(湘阴县农技推广中心粮油站湖南湘阴414600)

摘要:湘晚籼12号在湘阴县作双季晚稻栽培已有多年,产量一般维持在5.25-6.75 t/hm2。根据品种特性和湘北地区气候特点、病虫害发生规律、农民的种植习惯,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试验示范,从品种提纯复壮、用种量、播种期、栽培方式、病虫防治等方面总结出了一套高产、稳产、优质的栽培模式,使产量稳定在6.9 t/hm2以上,对湘北地区湘晚籼12号及其它常规优质晚稻品种栽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湘晚籼12号;高产;稳产;优质;栽培技术

湘晚籼12号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中熟优质常规晚籼品种。因其糙米呈红色,俗称“红谷”,精米率高,适应加工,米质好,食味好,商品性价值高,该品种适应性广,稻谷价格比一般晚籼每百斤高10元左右,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在我省湘北地区的岳阳、益阳等地种植已有多年,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8年岳阳湘阴县推广种植面积达30万亩,万亩高产示范片田间实际测产达7.35t/hm2,调查农户平均产量在6.75t/hm2左右。该品种目前在湘北地区不论是在产量、米质、商品性以及生产效益等方面都是极具推广种植的双季晚稻品种。我们根据品种特性和湘北地区气候特点、病虫害发生规律、农民的种植习惯,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试验示范,从品种提纯复壮、用种量、播种期、栽培方式、病虫防治等方面总结出了一套使其产量稳定在6.9 t/hm2以上的高产、稳产、优质的栽培模式,对我县和湘北地区湘晚籼12号及其它常规优质晚稻品种栽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栽培技术回顾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水稻

参评论文

栽培技术的改进对于提高水稻单产,增加水稻总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的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栽培技术,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矮杆品种替代高杆品种的大面积生产应用,栽培上采取了增加密度和增施氮肥的措施,通过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以扩大库容量和光合面积而获得高产的第一代栽培技术,即“穗数型”栽培技术,从70年代中到80年代末期,由于籼型杂交稻的大面积生产应用,大幅度地增加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栽培上采取了稀播壮秧,少本匀植,平衡施肥等措施,通过兼顾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以扩大库源的第二代栽培技术,既“穗粒兼顾型”栽培技术,90年代以后,大批中杆大穗品种,特别是超高产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生产应用,提出了“穗重型”第三代栽培技术。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栽培技术提出并显示了我国水稻栽培方法对于提高单产和增加总产的重要作用。

2 技术背景与原理

我国种植水稻的地域辽阔、生态条件复杂,各地种植水稻的方法不同,产量表现也不同。近年来,专家学者对水稻的栽培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栽培方法,如“三定”栽培法、“三围”栽培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无盘旱育保姆稀植栽培等多种方法,不同的品种在不同的条件下应有不同的栽培方法。

目前,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如机耕机收,软盘旱育抛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以及农民的种植习惯向轻简型方向发展,省工是第一大特点,相应的在栽培技术上要进行改变,要根据农民的种植习惯进行规范,使农民易接受。要不然往往是高产品种

高产不稳产,农户与农户之间,丘块与丘块之间同一品种产量相差较大。如湘晚籼12号在我县种植多年,农户与农户之间,丘块与丘块之间产量相差可达2.25t/hm2以上。如何确保湘晚籼12号大面积种植的平衡生长,促进大面积的产量平衡提升,只有根据其品种特性和种植地区气候特点,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当地农民的耕作习惯来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栽培技术,以达到高产、稳产、优质的目的。

群体不足,库容量小是优质稻生产的共同弱点,提高库容量是优质稻增产的关键技术,提高优质稻库容群体的途经是促进前期茎蘖和叶面积群体的快速增长,扩大前期茎蘖数量与比例,提高成穗率。确保这一库容量的主要技术措施是:早生快发,提高低位分蘖比率;合理密植,增加基本苗,提高茎蘖群体数;科学实肥,促进平衡生长。

施肥是栽培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施肥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大量研究证明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增加,表现前期分蘖速率提高,有效穗增加,同时也导致结实率,收获指数和氮素的生产效益则随之降低。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提高穗肥比率,氮素积累量、运转效率和利用率均有明显的增加,适当增加穗肥比率可以提高氮肥的吸收利用率与生产效率。

80年代以来,化肥的普遍应用对提高水稻产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化肥的过量施用也带来了肥效降低、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栽培技术上提出了不同的施肥方法,首先提出以基肥占70%以上,追肥占30%的重氮、轻磷、钾的施肥方法,后来

提出了氮、磷、钾平衡施肥,但是基肥比例仍然较大,主要是重基肥轻穗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后,氮、磷、钾平衡施肥的问题得到了初步改善,但施肥时期特别是氮肥施用时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农民的习惯种植中,还是存在着轻穗肥的施肥方法。

针对目前湘阴农民的种植习惯和栽培技术原理以及品种特性,我们总结了湘晚籼12号目标产量稳定在6.9t/hm2以上的高产稳产优质栽培技术。

3高产稳产优质栽培技术

3.1 种子准备

湘晚籼12号单株繁殖的生产用种,由于种子本身变异较大,而农户大部分是自留种子,加之机械化收割混杂,三年后农民大田生产往往出现株高、成熟期不一致等种子不纯现象而影响产量。在种子准备上农户自己可采用田间穗选或者田间小面积除杂,单收单晒的办法,留足来年种子并用“粮虫净”处理储存。目前,我县80%的农户已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另外,可通过农业部门引进原种繁育生产大田用种。

3.2种子处理

浸种前轻晒2小时左右,除去杂质,先浸4-6小时除去空秕粒,然后用“强氯精”消毒8-12小时,再用80-100毫克/升的烯效唑溶液浸种8-12小时,采取少浸多露(三起三落)的方法催芽。

3.3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我县一般在6月24日左右播种,湘北地区一般在6月24日前播种为宜。一般亩用种量5-6公斤,通过软盘旱育抛秧或软盘旱育水管育秧方式,每亩备足308孔软盘90-100个,壮秧剂一包。

没有用稀效唑浸种的可用稀效唑拌种,1克稀效唑拌1-1.5公斤种谷,或在一叶一心时期每亩秧田用15%的多效唑200克对水100公斤喷雾,以控制秧苗高度,促进秧苗分蘖;在两叶一心时追施稀肥(以氮为主),培育壮秧,不要无肥控长。秧田注意防治稻蓟马。

3.4 平整大田,合理施肥

早稻机收之后,绝大部分是稻草还田,翻耕时适当耕深一点(15厘米左右),大田耕整后最好“盖板”(用楼梯施压一下),平整后4-6小时或第二天抛栽,不要即平即抛。施肥采取“稳前攻中保后”的原则,提高肥料利用率,确保水稻全程稳健生长。一般按基肥50%,分蘖肥20%,穗肥20%,壮苞肥10%的方法施肥,晚稻目标产量可定为6.9-7.5 t/hm2,单质肥用碳铵450-600kg/hm2,磷肥375 kg/hm2作基肥,抛后5-7天追尿素37.5-45 kg/hm2,氯化钾45-90kg/hm2,结合除草,每亩用抛秧田除草剂一包(抛秧星或抛秧灵),保持浅水层3-5天。在孕穗期施用尿素60-75kg/hm2, 施用氯化钾90-112.5kg/hm2,保花肥看苗施用尿素0-37.5 kg/hm2。复合肥用25%的600-750 kg/hm2(也可用40%的复合肥375 kg/hm2)作基肥.追肥可按上述要求的时期进行,氯化钾用量在90-112.5kg/hm2,氮肥用量37.5-75kg/hm2,后期看苗施肥。齐穗后亩用谷粒饱1包兑水40公斤叶面喷施。

3.5适时移栽,分厢抛匀

湘晚籼12号秧龄最好控制在28天以内,一般在25天左右抛栽最好。移栽前3-5天带药下田。移栽方法:采用分厢摆栽(点

抛),也可抛后分厢,尽可能抛匀。分厢后(用绳拉直分厢,厢宽3米,留工作行30厘米左右),田中间至少要有一条厢沟并与排水沟相连,便于排灌,晒田。每亩抛足90-100个软盘,先抛70%,然后用30%补匀。这样每亩基本苗数可保证在12万穗左右。

3.6 间歇好气灌溉

前程采用间歇好气灌溉是指干干湿湿灌溉,即在灌水后自然落干,2-3天后再灌水,再落干,直到成熟。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间,除水分敏感期和用药施肥时采用间歇灌溉外,一般以无水层或湿润灌溉为主,使土壤处于富氧状态,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通过灌溉措施,调节根系生长,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提高结实率和充实度。采用浅水抛秧活蔸,薄露发根促蘖,在田面有水时施用分蘖肥和穗肥,(同时结合施肥灌浅水),达到以水带肥的目的。当茎蘖数达到每亩38-40万苗时(约每穴12-14个茎蘖)开始多次轻晒田,以泥土表层发硬为度,营养生长过旺的适当重晒田。打苞期以后,采用干湿交替灌溉,至收割前一个星期断水,切忌断水过早,影响产量和米质。断水过早后期遇雨水天气易造成倒伏,防止倒伏是湘晚籼12号和其它优质晚稻栽培应特别注意的,特别是高产条件下易于倒伏。后期保持田间土壤适当的含水量,可增加土壤固着能力,同时可保持健壮的水稻后期根系,增强根系及茎基的抗倒能力,防止早衰和倒伏。

3.7 病虫综合防治

严格按照无公害水稻生产标准,对病、虫、草、鼠害进行综合防治,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剂量,降低农药残留量,提高

稻米品质。病虫害防治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配合生物防治。重点防治二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特别是在密植的条件下,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治是湘晚籼12号和其它优质稻栽培应特别注意的。目前,稻曲病在湘北地区呈上升为主要病害趋势,防治好稻曲病成为保证湘晚籼12号高产特别是保证优质的关键措施之一。

严禁施用剧毒农药,防治适期以当地植保部门通知为准。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分蘖末期重点防治纹枯病;破口前5-7天喷施一次“爱苗”等杀菌剂重点防治纹枯病、稻曲病是最关键的时期。

3.8充分成熟,适时收割

大部分农户存在“刈青”现象,要保证湘晚籼12号和其它优质稻品种的优质栽培,最好要等到充分成熟后,才开始收割,因为目前大部分是机械化收割,割后稻谷没有了后熟作用,只有等到充分成熟后收割才可保证其产量和稻米品质。

4小结与讨论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耕作习惯、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前作季节要求,选择生育期、抗性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稻品种,是夺取优质晚籼品种高产的有效措施。但是一个好的品种如果没有一个适宜于当地农民耕作习惯的栽培技术,一是农民不接受,二是表现不出品种特性。本文仅对湘晚籼12号在湘阴县栽培如何稳定在一个理想的产量水平上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对指导其它优质稻生产提供参考意见。

目前,我县部分农民用种量偏多,在7.5-9.0公斤/亩,盲目的追求穗数夺高产,往往适得其反,如果后期稻飞虱、纹枯病、

稻曲病防治不好易造成减产。另外部分农民不重视施穗肥,导致后期籽粒充实度不够而影响产量和稻米品质。如何根据品种特性和气候特点、病虫害发生规律、农民的种植习惯,制定出一套实用的、科学的晚稻优质稻高产稳产优质,农民易接受的栽培技术还有待我们更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讨。主要包括用种量、耕作方式、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生产高档优质稻方面,既要保证产量,又要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又要降低稻米中的农药残留量,提高稻米安全品质等等这些方面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另外,我县有部分农民近几年在7月15日前对湘晚籼12号采取直播的栽培方式种植。通过调查产量在 3.75-6.75 t/hm2之间,播种越早,产量越高。我们知道,晚稻直播风险大,一是杂草防控难,二是气候因素不确定。但随着气候变暖,农民图省工,晚稻直播配套栽培技术有待我们去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正洪.商品粮主产区高档优质稻生产关键措施.湖南科技报.2008-4-8.

(2)邹应斌.超级稻“三定”栽培技术.湖南省超级稻栽培研究协组编.

(3)吴建富等,我国肥料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5).

(4)凌启鸿等,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2).

优质早稻新品种湘早籼45号繁育推广项目可研报告

优质早稻新品种湘早籼45号繁育推广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1、项目地点:××乡镇 2、资金类别:农业科技推广专项 3、项目属性:新建 4、实施期限:2011年12月~2012年7月 5、总投资:××万元 其中:申请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补助××万元 6、实施单位:××× 单位地址:××× 法人代表:××× 7、编制时间:2011年10月28日

目录 1、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2) 2、投资必要性分析与市场分析 (7) 3、项目建设总体思路、规模及产品方案 (9) 4、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9) 5、项目建设期限及建设内容 (10) 6、资金投入概算 (12) 7、中央财政资金具体用途和补助标准 (12) 8、组织保障措施 (13) 9、环境保护 (15) 10、预期效益 (16) 11、结论与建议 (17)

1、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1.1××县早稻生产现状 1.2 湘早籼45号繁育推广的有利条件 1.2.1区位优势明显。 1.2.2自然条件适宜。项目区冬季较长(120天),夏季次之(117天),春、秋两季相当(61天和67天)。年平均气温17.4℃,1月平均气温5.1℃,7月平均气温28.9℃,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4.3℃;年平均降雨量1348.3mm,年最大降雨量1803mm,年最小降雨量1109mm,年平均蒸发量138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年平均无霜期为275天,年日照时数1722小时,≥10℃的持续日数在235天以上,≥10℃活动积温为5264℃。项目区土壤为洞庭湖区冲积土壤,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灌自如,有机质含量高,。项目区环境空气清新,质量较好,一般气候条件下,硫化物、氮化物日均浓度都控制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限值以内,目前年,全区有××万亩水田被湖南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适合多种作物的生长发育,水热同季,尤其适合双季水稻生产。常年水稻种植模式为两熟制双季水稻,常年产量××公斤。 1.2.3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项目区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核心示范区排灌沟渠、机埠、基地公路、机耕道配套完善,灌溉自如,机械作业方便;电力供应覆盖全区,能保证水稻生产用电;辖区内广播电视网络、电信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率达100%,邮政网点覆盖全区各乡镇并延伸到各村、组和农户,通讯和信息便

高二地理湘教版 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章末整合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章末整合 网络构建 整合提升 一、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地球表面可划分许多区域||,不同区域之间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1.区域差异的成因、表现及比较方法 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往往包括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2)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活动、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最后总结在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具体影响下形成的区域人类活动的特点||。

例1孟买和洛杉矶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材料一见图1||。 材料二见图2||。 (1)孟买位于洛杉矶的________方向||。 (2)夏季||,甲海域近岸洋流的流向为________||,乙海域近岸洋流的流向和性质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孟买和洛杉矶气候的描述||,正确的是(多选)() A.孟买夏季高温多雨 B.洛杉矶夏季高温多雨 C.孟买冬季高温少雨 D.洛杉矶冬季温和多雨 E.洛杉矶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F.孟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4)随着城市的发展||,孟买市在老城区之外建了一个新城区||,主要是为了缓解哪些城市问题? (5)洛杉矶市城区分散||,占地面积广||,“空心化”现象突出||。分析其今后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西南(2)向南(顺时针或由高纬到低纬)向南(由高纬到低纬)寒流(3)ACD (4)城市问题:①交通拥堵;②环境污染;③居住拥挤;④用地紧缺;⑤治安恶化等问题||。 (5)应注意的问题:①节约用地;②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合理分区);③改造老城区;④优化环境(建设生态城市)||。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影响”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分析思路和方法如下(以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例):地理背景能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东部经济发展的 重大举措 空间分布主要能源基地的空间分布||,能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线路 地理意义对输出 地区 把西部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增加税收||,增加财 政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进而大大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地理八下5.1《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教案

地理八下5.1《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教案 地理八下5.1《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影响的主导因素; ②了解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及经过的主要省区,了解秦岭—淮河的基本情况; ③记住秦岭—淮河线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景观图片和视频材料、列表比较、读图、思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提升地理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初步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 通过八年级上册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交通等知识,同时,八年级学生也具有了一定的推理分析和知识整合的能力。自上学期以来,学校推行“精讲精练,合作互助”学习模式,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较强,为学习这部分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 ①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②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①秦岭、淮河的空间位置在地图上的落实;③???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原因。 [教学用具]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课件演示〗电脑展示我国南方、北方、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景观图 〔提问〕同学们知道屏幕上的景观图都分别是表示我国的哪些地方呢? 〔学生〕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指正。 〈承转〉地理区域的内部具有相似性,地理界线则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要了解我国的区域差异及原因,首先让我们来学习我国区域的划分和一些重要的分界线。 『板书课题』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课件演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闪烁400㎜等降水量线。 〔提问〕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了哪些地方呢?这条线把我国分为哪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有哪些地理差异? 〔归纳〕400㎜等降水量把我国划分为西北半壁和东南半壁。西北半壁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人口稀少、牧业为主;东南半壁气候湿润、河湖众多、人口稠密、农耕为主。 〖课件演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我国干湿地区图”。 〔提问〕四幅图中描粗的线分别是:一月多少度等温线?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那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那两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这些线的东段都经过哪条山脉、河流? 一、〖课件演示〗展示“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 [活动一]游览地图上的中国

高二区域地理东亚(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学习目标】 高二区域地理 第五讲 东亚和日本 第一课时 东亚概况 1. 结合地图识记东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2. 理解东亚地形对当地气候与河流的影响。 3. 理解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 【学习重点】 1、东亚自然地理特征;东亚季风气候特点和成因 【图表落实】 读东亚图,识别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 (1)写出国家及其首都:① ;② ;③ ;④ ; ⑤ ; (2) 边缘海:⑥ 、⑦ 、⑧ 、⑨ 、⑩ 。 (3) 东亚最大半岛是 ,最大群岛是 。 【自主学习】 一、位置范围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 带(读出主要经纬线经过的国家和地区) 位置 海陆位置: 东部, 西岸 识记以下内容: ①20oN 纬线穿过:北部湾、琼州海峡及海南岛(海口)、南海、巴士海峡附近。 ②23o26′N 纬线穿过:云南、广西、广东、台湾海峡、澎湖列岛、台湾岛(玉ft)。 ③40oN 纬线穿过: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草原(黄河几字大拐弯)、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渤海、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海、本州岛。 ④50oN 纬线穿过:蒙古、中国、日本海、库页岛、鄂霍次克海、千岛群岛 ⑤蒙古:80oE-120oE,50oN 附近。 ⑥朝鲜半岛:为 35o N,128 oE 穿过。黄海、日本海、朝鲜海峡三面围绕。范围:东亚包括 、 、 、 、 等国家。 是临海国, 和 是半岛国家, 是群岛国家, 是内陆国。东亚绝大部分地区在 带(五带)。

二、地形、河流 地势高低:西部多、,东部多、 海岸线曲折,多(朝鲜半岛、ft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 东部的半岛和岛屿上多和,狭小,河流 三、气候: 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 的地区之一,形成原因是。根据气温和降水情况的不同又分为和两种气候区。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分布界线:(35oN) [思考]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 2.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 特点: 3.东部季风气候的差异 东亚背靠亚欧大陆,面向太平洋,地形多样,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大.东部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又由于南北热量差异大,大致以秦淮为界,以南形成冬季、夏季的季风气候,以北形成冬季、夏季的季风气候。在东西方向上,由沿海向内陆减弱,大陆性增强。日本为海洋性季风气候,朝鲜半岛处于海洋性和大陆性的过渡地带,中国东部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 4.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利于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使东部广大地区形成温和湿润的气候。四.人口和经济 1.人口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人口 人种:人种 民族:、族、族、族等 2.各国的经济特征: 朝鲜:森林、矿产资源丰富,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 韩国: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 蒙古:畜牧业占重要地位 日本: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 中国: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知识点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1.3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018高考地理(湘教版)第三部分 区域地理 第一单元 区

第三部分第一单元第二讲 (2014·海南地理)一些跨国企业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订单的方式,将产品的制造环节转移给承接订单的企业。下图示意其一般模式,在该模式中,制造工厂的国际转移速度较快。据此完成1~3题。 1.在图示模式中(D) A.发单企业集中在亚洲 B.接单企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C.产品全部在接单企业的工厂制造 D.利润随订单流向逐级递减 2.从事下列产业的跨国企业,适于采用图示模式的是(A) A.普通服装制造B.汽车制造 C.金属冶炼D.甘蔗制糖 3.在图示模式中,导致制造工厂国际转移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C) A.原材料价格B.交通条件 C.工人工资D.市场 [解析]第1题,一般来说,发单企业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分布着大量的接单企业;从图中可以看出产品除了在接单企业工厂制造外,还在其他工厂制造;利润随订单流向逐级递减。第2题,金属冶炼和甘蔗制糖不需要采取跨国生产模式;汽车制造的精密零部件生产,技术含量较高,一般在发达国家专门化生产;只有普通服装制造的技术含量不高,符合图示模式。第3题,通过分析,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由发达国家向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快速转移。 4.(2015·天津文综)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为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河北省作为我国钢铁产量最多的省份,规划将部分钢铁企业向沿海临港地区转移,并实施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 结合上图和文字材料分析,这种调整为什么能促进河北省钢铁工业发展,改善京津冀地区的大气环境?请各答一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钢铁工业的发展,即产业的升级和结构的调整。分析时,可依据德国鲁尔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措施。 [答案]能优化钢铁工业布局(能促进钢铁产业升级;能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利于集中防治污染(减少了污染源)。 5.(2015·浙江文综)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设施。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若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解析]讨论企业是否外迁要综合考虑影响企业成本和利润的各方面要素,辩证分析并提出合理方案。 [答案]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设施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6.(2012·山东文综)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导学号 81650387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 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

湘教版区域地理 北美与美国

一.北美 1.经纬度范围:75°W— 120°W,30°N—70°N 海陆位置:位于包括美国、加 拿大,以及属于丹麦的格陵兰 岛.该区东临大西洋,西临太 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墨西 哥湾. 80°W自北向南穿过:北冰 洋、哈德孙湾、休伦湖、伊利 湖、阿巴拉契亚山脉、古巴岛、 加勒比海、巴拿马运河 40°N自西向东穿过:太平洋、 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密西 西比河、阿巴拉契亚山脉、大 西洋 2.地势地形气候及其水文 低):一、西部高山区:科迪 勒拉山系的北段(沿岸山脉、 落基山脉等南北平行山脉组 成)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 碰,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 带。形成晚,海拔高(4000 米以上),山间有盆地和高 原,多火山地震 二:中部平原区:中央大平 原(南部密西西比、西部大 平原) (北起北冰洋岸,南 至墨西哥湾,间乎东部高原 山地与西部山地区。)河流 (密西西比河)冲积形成。 广阔平坦,北部多湖,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大草原。 三:东部高原、山地区:拉布拉多高原(加)、阿巴拉契亚山(美)风、流水、冰川等外力侵蚀作用形成。 形成古老,地势低缓(多在1000米以下) 2.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部:高大山系阻挡西风气流(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 地中海气候,高海拔区形成高山气候

中部:平原纵贯南北,冬季冷气长驱直入直达墨西哥湾,形成暴风雪、寒潮天气:夏季墨西哥湾暖湿气流北上,使中部和东部迅速升温 东部:低缓的高原山地,对大西洋湿润阻挡作用不强,利于大西洋湿润气流深入,降水由沿海向内陆减少。海陆面积比小,季风不强,加上山脉阻挡,夏季风只能影响东南部,形成小面积的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3.水文: 密西西比河(北美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世界第四长河(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 流域面积世界第三(亚马逊河、尼罗河)发源于美国北部,其西岸支流密苏里河发源于落基山东麓。 河流纵贯大平原,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全长6200多米。 圣劳伦斯河:五大湖入海水道 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美国)、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五个冰蚀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冰川作用形成,除密歇根湖外均为美、加两国共有 湖面高度由西向东降低,湖与湖之间有狭窄水道相连,形成急流和瀑布(尼日加拉大瀑布位于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 3.人文地理特征 1、居民:移民汇集的大陆 加拿大和美国的居民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组成,其中欧洲各国移民白色人种占八成以上,另有来自非洲、拉丁美洲、亚洲一些国家移民。本地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分布在美洲各地和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分布在北冰洋沿岸,人数很少。 2、经济 该区是世界经济最发达区(资源丰富,工农业、农牧业发达,科技先进,商贸兴盛)二:美国 1.经纬度范围:75°W—120°W,30°N —50°N 海陆位置(跨两州濒三洋):48个州、一个 特区一集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组成。本土 部分主要位于中纬温带地区,东临大西洋, 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阿拉斯加州位 于高纬度地区,属于寒带和亚寒带,北临北 冰洋;夏威夷州位于大洋洲的热带 2.地形地势气候及水文(参见上) 3.人文地理特征 1.居民与国土: 人种:白人为主. 国土面积:937平方千米(世界第四) 民族:多民族.但不平等 人口:7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区;东北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人口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宗教: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等,通用英语

亚洲和东亚-区域地理知识总结精华.

一、亚洲 (一)亚洲的自然环境 1、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1)绝对位置:大致在10°S~80°N、30°E~180°之间,跨寒、 温、热三带。 (2)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 2、世界第一大洲(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2)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洲 (3)东西距离最长的洲 3、地形地势 (1)特点:地形复杂,中部山地、高原面积广大,约占全洲面积 的3/4 ,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重要地形区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 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河流 (1)特点: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入海洋, 内流区面积广大。 (2)主要河流: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沿80°E地形剖面图 5、气候 (1)特点: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2)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共9种) 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①纬度位置:跨寒、温、热三带,故亚洲既有温带气候,也有 热带、寒带气候。 ②海陆位置:靠近海洋能接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形成湿润气 候;内陆因距海较远,难以受到海洋上湿润气流的 影响,从而形成干旱气候。 ③地形因素:亚洲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很大,同一纬度地带海拔不同,气温、降水均有差异。海拔3500米以上的 地区,有高山气候,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气候呈现垂直地带性。 注意: 受纬度位置影响,日本北部、朝鲜、韩国北部及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日本南部、韩国南部及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日本为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气温年较差较小;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具有过渡性的特点;我国除沿海外,为大陆性季风气候,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年较差偏大,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较大。

区域地理东亚导学案

高二地理导学案—区域 班级____姓名______编辑教师_王海健_ 课 题 东亚日期2013/11/6 学 习 目 标 1.结合地图识记东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2.理解东亚地形对当地气候与河流的影响。 3.理解日本自然环境对该国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4.理解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 学 法 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课 堂 探 究 区 1.读东亚地区图,回答: (1)将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在写列横线上: ①为__国,②西侧为_国、东侧为_国;③为__国;④为__海;⑤为__洋。 (2)从A到B,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由____向____递减。东亚东部受________影响比同纬度其他地区获得较多的____,自古是著名的____。 (3)东亚西部地区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____较远,气候____,___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答案】 (1)蒙古韩日本朝鲜日本太平 (2)东南西北季风(夏季风)降水农业区 (3)海洋干燥畜牧业 学海导航 一.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4.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利于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使东部广大地区形成温和湿润的气候。 【例1】读东亚1月和7月气压和风向图,完成下列要求: (1)A图表示的是__月的气压和风向,B图表示的是__月的气压和风向。 (2)东亚的季风气候可分为____季风气候和____季风气候两种类型。其中,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雨季较短的气候是____气候。而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雨季较长的气候是____气候。(3)东亚东部地区的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有()(双选) A.年降水量分配均匀B.雨热同期 C.冬季普遍高温D.年降水量较丰沛 (4)季风气候对我国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双选) A.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B.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C.容易造成台风灾害D.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答案】 (1)1 7 (2)温带亚热带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3)BD(4)BD 【例2】(2008年重庆模拟)读下图,回答问题: (1)A处附近在冬春季节常常有沙尘暴天气,其原因之一(不考虑地形因素)是A处冬季风力比夏季风力大。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综合国力基本实体的角度,对比分析①、③所在国家发展经济的条件。 (3)①、②、③三点共同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土耳其旅客于当地区时5月1日10点起飞,飞行l0小时;某巴西旅客于当地区时4月30日21点起飞,飞行l8小时。二人同时抵达韩国。那么,两人所乘飞机起飞地之间的区时差___。 【答案】 (1)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强,距冬季风源地近,则风力大。夏季相反。 (2)①国为岛国,国土狭小,矿产短缺,劳动力素质高。③国为临海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劳动力数量多。 (3)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降水集中夏季,产生洪涝灾害(或冬季低温冻害)(4)5小时 五.人口和经济 1.人口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2016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试题:第二十一章、世界区域地理(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地理卷(二十一) 世界区域地理 (90分钟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表列出了四个世界著名“硅谷”(美国旧金山、日本筑波、德国慕尼黑、印度班加罗尔) 1.四个“硅谷”对应的地点正确的是 A.美国旧金山——① B.德国慕尼黑——② C.日本筑波——③ D.印度班加罗尔——④ 解析:美国旧金山为地中海气候,7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温少雨,因此②地为美国旧金山;德国慕尼黑是四地中纬度最高的城市,且地处阿尔卑斯山北麓的巴伐利亚高原,1月份气温在0 ℃以下,因此④地为德国慕尼黑;日本筑波属于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因此③地为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为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高于15 ℃,且降水季节变化明显,因此①地为印度班加罗尔。 答案:C 2.下列有关四个“硅谷”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有着悠久的微电子工业发展历史,但劳动力成本过高 B.②地背靠科技发达的世界级大都市,国防订货使市场需求稳定 C.③地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管理经验,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最早 D.④地依托鲁尔区高科技产业的雄厚基础,微电子产业大规模发展 解析:②地为美国旧金山,美国“硅谷”位于旧金山东南部,旧金山是科技发达的世界级大都市,同时美国国防部的军事订货提供了稳定的市场。 答案:B 3.四个“硅谷”地方时相差约12小时的两个城市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①地为印度班加罗尔,②地为美国旧金山,两地的地方时相差约12小时。 答案:A 阿比让素有“非洲小巴黎”之称,是科特迪瓦的经济首都,因欧洲殖民者建立海上码头和铁路起点站而兴起,1950年弗里迪运河开通,使远洋海轮直接进入埃布里耶湖,从此迅速发展成为西非最大的港口城市。读下图,完成4~5题。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知识点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课标要求:l 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式、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1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 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这些产业和事物的变化也是引起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1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方面要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来说明。 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区域地理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皿知识点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岀“三、二、一”的格局。 1.2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1.3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 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 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 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岀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高考地理区域地理 东亚和日本 综合题

东亚 日本 习题 1. 下面是乌兰巴托、平壤、东京三城市的气候资料,读后回答问题。 (1)A 城市名称是 , B 城市名称是 , C 城市名称是 。 (2)城市A 的气候类型 是 ,其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说明该地气候受 的影响较大。 (3)城市B 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的成因是 。 (4)城市C 的气候类型是 ,其气温的年较差最 ,降水量最 ,说明该地的气候受 的影响较大。 (5)从城市A 经城市B 到城市C ,其气候具有从 性向 性过渡的特点。 2. 读日本图,回答问题。 (2)冬季,A 地区的降水比B 地 , 原因是 。 (3)C 岛北侧的海域年降水较 , 原因是 。 (4)日本森林资源丰富,但严格控制森林的砍伐,并大 量进口木材。试分析该国森林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 日本对本国森林资源的策略的意义是 。日本 大量进口木材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 。 (5)日本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的比重较小, 原因是 。该国的人均耕地只有0.04公顷,比我国还少,但粮食自给有余。其粮食生产的特点是 。 (6)日本工业高度集中在 ,原因是 。 (7)1999年日本人口的出生率为1%,死亡率为0.8%,自然增长率为0.2%,由此判断日本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 。这种趋势的负面影响是 。 (8)图中D 地区形成城市的区位因素有 。 140o o o A B C 寒流 暖流 城市带 ① ② ③ D

3. 日本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山区年降水量多迭3000毫米,而面临日本海的地区与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年降水量较少。材料二日本专门设有河流水资源开发机构。该机构负责河流管理与流域综合开发,主要工作是:①用水权的管理与水权费的征收等;②河流设备设施的维护;③…… (1)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征。 (2)说明日本河流在航运、水能利用方面的价值。 (3)一般而言,夏季日本太平洋沿岸河流径流量大于日本海沿岸河流,其原因是什么?而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水资源却显得较为紧张,原因又是什么? (4)濑户内海沿岸地区河流在冬、夏季节的降水补给均比较少,解释其原因。 (5)除了材料中列举的工作外,根据流域综合开发的一般原则,你认为日本河流水资源开发机构还可能进行哪些方面的工作?(至少答出两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区域地理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区 域地理知识点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知识点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3、西部大开发

区域地理 东亚和日本

1 区域地理的学习,要突出其基础性和常识性,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地理界线及重要的区域特征。一般要从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三方面分析: 第一节 东亚和日本 东亚 一、概述: (一)、位置范围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二)自然特征 1、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2、气候: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面积广 (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①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陆温差大 → 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 → 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③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范围 区域特征 地理位置: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特别突出高中低纬、寒温热带等】 相对位置【与何地相邻、相望】 海陆位置【临海或内陆,大陆东西岸】 交通位置【位于某交通要道】 自然特征:地形【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高低、地质条件、地貌】 气候【气候类型、特点、成因、分布】 水文(河流、湖泊)【水系特征、重要河流、湖泊的分布、水文特征】 植被【植被类型、分布】----一般在区域特征中涉及不多 土壤【土壤类型、分布】----一般在区域特征中涉及很少 自然资源【类型、分布、成因】 自然灾害【类型、分布、成因】 人文特征:农业【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区位条件及评价、农产品(农作物、畜产品等)】 工业【工业部门、分布、区位条件及评价】 城市【主要城市、分布、城市区位、城市化水平等】 交通【交通运输方式、分布、区位因素】----一般在区域特征中涉及不多 人口【分布、原因】 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主要针对区域在工业和农业等生产活动中 产生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措施】

区域地理东亚和日本

区域地理的学习,要突出其基础性和常识性,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地理界线及重要的区域特征。一般要从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三方面分析: 第一节 东亚和日本 东亚 一、概述: (一)、位置范围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二)自然特征 范围 区域特征 地理位置: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特别突出高中低纬、寒温热带等】 相对位置【与何地相邻、相望】 海陆位置【临海或内陆,大陆东西岸】 自然特征:地形【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高低、地质条件、地貌】 气候【气候类型、特点、成因、分布】 水文(河流、湖泊)【水系特征、重要河流、湖泊的分布、水文特征】 植被【植被类型、分布】----一般在区域特征中涉及不多 人文特征:农业【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区位条件及评价、农产品(农作物、畜产品等)】 工业【工业部门、分布、区位条件及评价】 城市【主要城市、分布、城市区位、城市化水平等】 交通【交通运输方式、分布、区位因素】----一般在区域特征中涉及不多

1、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2、气候: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面积广 (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①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③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以上; 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0℃,年降水量400--800mm 两者分界线:秦岭—准河一线 (2)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3、东亚区内差异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汇总

一、自然环境 1、世界第一大洲 ⑴地理位置 ①面积最大,约4400 万平方千米;②跨纬度最广,80°N~10°S;③东西距离最长,约8000千米。 ⑶亚洲的分区(6个):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多样的地域文化 ⑴亚洲大小民族约1000 个左右。人数差异很大,既有人数超过10 亿的汉族,也有人数不到1 千的民族

① 第一产业 :农业 ②第二产业 :工业、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 :流通 、服务部门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⑴地位 :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 。 ⑵条件:不利 ——资源贫乏 ,原料、燃料主要靠进口 。 有利——①海岸线曲折 、多优良港湾 ②劳动力资源丰富 ③科技先进 依靠科技 海运便利 ⑶经济特征 : 进口原料 加工产品 出口产品 ⑷主要贸易对象 :美国 、西欧 、东亚和东南亚 。 ⑸工业部门 :钢铁、机械 、汽车 、电力、纺织、电子 ⑹工业分布 :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P23 中的图 7.13 ) ⑺五大工业区 :京滨工业区 、名古屋工业区 、 阪神工业区 、 濑户内工业区 、北九州工业区 3、东西相容的文化 ⑴传统色 彩与现代气息并存 :历史上 ,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很大 ;近现代 ,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 ⑵民族 : 单一的大和民族 。 ⑶日本东西方相容的文化的影响和借鉴 : ①影响 :传统文化有利于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形成 ,有利于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形成 ;现代文化有利于人们解放 思想 、开拓进取 。 ② 借鉴 :及时大胆地吸纳西方现代文化为我所用 ,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 ,合百家之长 ,创独家之新 ,不断加深中国文化的内涵 使之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 、东南亚 1、十字路口的位置 (P27 中的图 7.18 ) ⑴位置 :亚洲的东南部 ⑵范围 :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世界最大的群岛 ) ⑶交通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联系亚洲与大洋洲 、太平洋与印度洋的 “十字路口 ”,被日本人称为是 “海上生命线 2、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⑵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 ①黄河—— 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 两河流域 ) ②印度河流域 ⑶亚洲不同的地域文化及成因 :(P13 中的图 6.17 ) 3、经济发展差异

亚洲和东亚 区域地理知识总结精华

一、亚洲 (一)亚洲的自然环境 1、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1)绝对位置:大致在10°S~80°N、30°E~180°之间,跨寒、 温、热三带。 (2)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 2、世界第一大洲(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2)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洲 (3)东西距离最长的洲 3、地形地势 (1)特点:地形复杂,中部山地、高原面积广大,约占全洲面积 的3/4 ,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重要地形区世界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 亚洲最大的平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 4、河流 (1)特点: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入海洋, 内流区面积广大。 (2)主要河流: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沿80°E地形剖面图 5、气候 (1)特点: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2)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共9种) 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①纬度位置:跨寒、温、热三带,故亚洲既有温带气候,也有 热带、寒带气候。 ②海陆位置:靠近海洋能接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形成湿润气 候;内陆因距海较远,难以受到海洋上湿润气流的 影响,从而形成干旱气候。 ③地形因素:亚洲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很大,同一纬度地带海拔不同,气温、降水均有差异。海拔3500米以上的 地区,有高山气候,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气候呈现垂直地带性。 注意: 受纬度位置影响,日本北部、朝鲜、韩国北部及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日本南部、韩国南部及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日本为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气温年较差较小;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具有过渡性的特点;我国除沿海外,为大陆性季风气候,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年较差偏大,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也较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