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

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

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
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

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

提要:铁氧化物-铜-金矿床(IOCG),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现的一种新矿床类型,它以其显著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多样化的矿物学、容矿岩石和局部地质背景等特征区别于其他矿床类型。由于该类矿床规模大、品味高,近年来对其关注程度正日益加大,对其研究程度也在逐渐加深。但是,对于该类矿床的研究而言,有着较多较为复杂的制约因素。例如,成矿地质背景尚不明了,成矿流体和成矿金属来源等还存在较大的争论。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总结国内外IOCG矿床的重要研究进展和成果,分别从矿床的基本特征、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角度出发,进行较为系统而详尽的总结与阐述,希望能进一步促进该类矿床的

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铁氧化物-铜-金矿床;成矿模式;找矿标志;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掀起了超大型矿床的研究热潮。在预期成矿类型之外“偶然”发现的奥林匹克坝铜-金-铀矿床,类型十分独特,曾被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矿床,即“独生子”矿床。然而,随着近年大量类似矿床的发现,以及对该类矿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矿床学家们发现,这些矿床构成了一个新的类型,且将其统称为铁氧化物-铜-金(-铀)-稀土及有关矿床(英文多写为Iron oxide-Copper-Gold Deposits,通常缩写成IOCG矿床)。该类型矿床一般规模大,品位较高。代表性矿床还有:澳大利亚的欧内斯特亨利、智利的坎德拉里亚(中生代)和巴西的萨洛博。目前,在国内已有众多学者关注该类型矿床[1-3]。但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对其成因和归类尚未统一,对其找矿标志也缺少系统总结。笔者以国内外文献为基础,力图描述其主要特征,并总结其主要找矿标志,以引起国内勘查者的兴趣。

1 矿床基本特征

1.1 矿床时空分布

矿床可见于太古宙—上新世的岩石中,以形成于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的矿床较多。例如,巴西的萨洛博3A Cu(-Au-Mo-Ag)矿床,赋存在大陆环境形成的太古宙萨洛博群变质火山-沉积岩系里。矿床形成压力和深度范围较大,产出深度从地下200m至9km,形成温度为低温到中温。

1.2 矿床形态与矿石矿物组合

矿体产出形态复杂多样,从不规则状到板状、筒状和透镜状等均有呈现。

矿石含磁铁矿或赤铁矿,或二者兼有,比例一般达20%以上。在以磁铁矿为主的矿床中,矿石矿物是黄铜矿;在以赤铁矿为主的矿床中,铜矿物以斑铜矿和蓝辉铜矿-久辉铜矿为主,且矿床含U,即沥青铀矿和钛铀矿。磁铁矿或赤铁矿体中均有不规则分布的硫化物。以赤铁矿为主的矿床有矿物分带现象:无矿

赤铁矿-蓝辉铜-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

在所有矿床中,都有与黄铜矿伴生的黄铁矿。矿石中一般都含碳酸盐矿物、石英、重晶石、萤石和磷灰石。矿石中的伴生元素有Co、Mo、Ag、As、U。

1.2同位素数据与热液流体来源

该类型矿床中的硫化物,δ34S为0~+4‰与-15‰~7‰,硫系混合来源。奥林匹克坝矿床的δ34S 接近0,表明有硫酸盐-硫化物缓冲矿物(与硫化物一起沉积的重晶石或硬石膏)存在。

该类矿床的δ18O值变化不定,与其混合来源是一致的。在有些矿床中,针对“成矿阶段”所做的计算δ18O和δ34S值,或者表示是岩浆源流体,或者表示流体与缓冲系统内热发生互相作用。

流体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Th为150°~500℃,盐度可达70wt%当量;而成矿阶段的流体温度较冷,Th为150°~450℃,盐度较低,为(10~30)wt%当量,成分变化不定,气体含量变化无常。

据称,奥林匹克坝矿床的流体,是酸性和基性源流体混合的结果。有些矿床具有复杂的元素组合,且出现重晶石和萤石矿物组合,表明矿石是由两个以上不同来源热液流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 成矿模式

IOCG成矿系统的所有模型,都需要有盐度较高、贫硫、相对氧化的流体,以解释系统中存在的丰富的铁氧化物和稀少的硫化物。关于IOCG矿床成因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成矿物质是否来源于岩浆热液(图1,表1)。关于某些或所有金属的“正岩浆”成因假说,目前研究结果不是将其归因于花岗岩,就是归因于其他火成岩[4-11],亦有归因于亲碱性的较基性岩浆的[12-13]。其他的研究结果[14-15],支持早期提出的假说,认为以岩浆热液成因为主的高温深成矿石,由于发生了各种低温热液事件或低温表生事件,使其品位有所增高或降低。岩浆模式涉及氧化的贫硫含金属卤水从同时期的岩浆中析出,此后的矿质沉淀受多种过程的驱动。对岩浆流体源的具体情况有各种推断,包括原始钙碱性弧岩浆、澳大利亚和北美有争议的克拉通内或远弧环境(Distal ore settings)中的Ⅰ型或A型花岗岩、碳酸岩到强碱性岩浆。流体源含有CO2是岩浆模式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不仅是因为在与矿化有关的流体包裹体中普遍存在CO2,而且还因为其在与IOCG系统推断深度相应的宽阔压力范围内对流体从岩浆中析出起控制作用。还有人提出,CO2的存在可以影响硅酸盐熔融体与流体之间的碱质配分,有可能生成具高Na/K比值的卤水,这种卤水可能导致了存在于许多IOCG环境的广泛分布的钠质蚀变作用。

其他研究结果则认为,IOCG系统是一种以上的“非岩浆”成因热液流体的混合。据称,奥林匹克坝、拉康德拉里亚、欧内斯特亨利和伊加拉佩湾等矿床的成矿作用属于这种类型。G. Mark等[16]对欧内斯特亨利矿床的矿石,研究过岩浆源热液流体与变质热液流体之间的混合作用;D.W.Haynes等[16]针对奥林匹克坝矿床的矿石,研究过较热的深部循环热液流体或岩浆源热液流体,与较高盐度干盐湖水产生的热液流体间发生的持续不断和周期性的混合。对奥林匹克坝矿床而言,根据稳定同位素、矿物共生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所作的解释,往往会含糊不清,不能确定较高温热液流体的来源,只能说它是岩浆成因的,或“深循环地壳水成因”的。D.K.Huston等[18]和R.G.Skirrow [19]得出结论说,不同氧化状态的变质地层水,或与早期形成的赤铁矿或磁铁矿混合,或与之反应,产生了坦南特克里克矿田的Au-Cu-Bi矿床。

非岩浆模型可以分成两类:一是流体主要派生于地表或浅部盆地的模型,二是涉及在下地壳到中地壳变质环境中演化的流体的模型。两类模型都需要能提供非岩浆氯化物的专属环境。在前一类模型中,侵入体的主要作用是驱动非岩浆卤水的热对流。流体的含盐性可能来自发生了蒸发的地表水(温暖、干旱环境),或来自循环水与先存蒸发盐沉积物的相互作用。含盐性来自方柱石之类含Cl硅酸盐的可能性在克朗柯里矿区等环境中曾被考虑过,在那些环境中,与IOCG有关的热液活动被认为发生在中地壳深度。变质模式不需要火成热源,尽管同期侵入体可能存在并且向流体提供了热量和组分(例如Fe、Cu)。

表1 IOCG系统不同成因模式对比[20]

图1 IOCG矿床不同模式的流体路径和热液特征示意图

特征综合描述见表1;箭头表示针对石英饱和岩石中不同流动路径预测的石英沉淀(形成石英脉),提供了一种关于流体流动的有用的一级近似指示(修编自[32-33])

说到底,IOCG成因的主要问题在于,矿床究竟是通过岩浆与地幔或下地壳有直接联系(特别是对非常大的矿床而言),还是完全在地壳内部形成于巨大的热液系统,这些系统能有效地富集先前分散于大范围岩

石内的金属。对这一问题的答案目前仍在不确定性之中,这是由于缺少关键性数据,而获取这些数据则是

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3 找矿标志

3.1 地质标志

大量已知大型矿床的对比研究表明,含大型、超大型氧化铁-铜-金矿的成矿省,无法与只含小型矿床的成矿省区分开来。这个结论与针对其他类型贱金属和贵金属矿床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不过,无论就“成矿省尺度”而论,还是就“矿床尺度”而言,某些重要的地质特征都不是独一无二的,这将有助于确定更可能

含有巨型和世界级氧化铁-铜-金矿床的地质环境。

3.1.1 区域特征

⑴有Cu或Cu-Au小矿点存在,呈脉状和不均匀的浸染状产出。

⑵有老硅铝壳存在,有一个或几个酸性和基性岩浆旋回、沉积旋回、变质旋回和变形旋回存在的证

据。

⑶产有基性或中性火山岩或其变质岩。

⑷没有或只有少量还原性(含碳或硫化铁的)岩系产出。

⑸有区域性Na-Ca矿物蚀变(产有钠长石和两种以上的下列矿物:方柱石、绿泥石、绿帘石、阳起

石、磁铁矿、赤铁矿、碳酸盐和榍石)。

⑹有穿插在Na-Ca蚀变岩中的A型或I型花岗岩或基性岩侵入体。

⑺在断层中普遍发生局部的Na-Ca或含水钾长石蚀变,断层有时沿走向延伸很长。

⑻蚀变岩石组合、或A型或I型花岗岩、或基性岩侵入体,未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或变质作用。

⑼如果有与A型或I型花岗岩或基性岩侵入体同时代的(未变形)火山岩存在,则在局部上会没有

Na-Ca蚀变,而有含水钾蚀变(含赤铁矿尘的绢云母、碳酸盐、氧化硅和绿泥石)存在。

3.1.2 局部(近矿)特征

⑴如果发生了Na-Ca蚀变,则会局部出现深粉色到红色钠长石和黑云母,或钾长石和黑云母,以及一两种下列矿物:绿泥石、绢云母、碳酸盐、方柱石、磁铁矿和赤铁矿;如果有与A型或I型花岗岩或基性侵入岩体同时代的火山岩存在,则会局部产生含水K蚀变和内嵌的及边缘的菱铁矿-赤铁矿-氧化硅脉。

⑵火山岩与其他岩石接触,例如,酸性火山岩(或其变质岩)与沉积岩接触,或火山岩与花岗岩接

触。

⑶如果发生区域性Na-Ca蚀变,则表明有背斜或背形构造存在。

⑷如果有Na-Ca蚀变存在,则会出现富含长石的岩石或含Fe2+矿物的“含铁层”;如果有与A型或I

型花岗岩同时代的火山岩存在,则会出现富长石的岩石。

3.2 蚀变标志

⑴以赤铁矿为主的矿床有绢云母、绿泥石和碳酸盐内蚀变晕。

⑵以磁铁矿为主的矿床有钾长石和黑云母、或钠长石和黑云母、或绿泥石和黑云母内蚀变晕。

⑶局部产有阳起石、磁铁矿和石榴子石,一般产在以磁铁矿为主的矿床的矿体之下。

⑷碳酸盐矿物,如菱铁矿和方解石,一般呈脉状产在蚀变晕内。

⑸近矿蚀变叠覆在区域Na-Ca蚀变之上。

⑹在以赤铁矿为主的成矿系统中,含水K蚀变晕离矿体4 km左右;在以磁铁矿为主的矿床中,彼此

相距较近。

3.3 矿物地球化学标志

具有稳定矿物磷灰石、电气石、独居石和石榴子石。矿石中含Fe、Cu、Co、Mo、Au、Ag、As,有时还含Bi、Te、Hg、U、Pb、Zn。在非硫化物蚀变带,含Mn、Bi、P、LREE、F、K或Na、Ca、Ba、

W、Th、Sn,但没有Nb和Zr。

3.4 地球物理标志

由于IOCG矿床富含铁氧化物,常常缺失硫化物,而且蚀变范围广阔,因此,地球物理是寻找IOCG 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隐伏矿区,依磁场和重力场确定效果最好。成矿区的磁场和重力效应明显,具有重力高。矿床以中等到高幅度磁异常为标志。找矿标志(如含水K蚀变)在地表有露头的矿区,使用放射性法找矿效果较佳。在奥林匹克坝、欧内斯利享利、埃洛伊斯等矿床的发现过程中,地球物理起着关键性的

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众多构造环境下,由于地质结构复杂,成矿物质来源多样,致使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复杂化。因此,应将地球物理资料与地质资料密切结合起来考虑。

3.5 矿床成因标志

如果矿床属岩浆成因的,那么,岩浆岩组合(例如,富钾或碱性岩浆)是成矿的关键因素,它必须出现,而且要产在特定的构造环境(例如,大陆弧、弧后、非造山环境)中。由于岩浆强烈贫硫,在金属

受圈闭而沉淀的过程中,需要有外部的硫源。

如果是非岩浆岩起关键作用,流体可能来自近地表,或系盆地内流体,火成岩岩体只提供热源和相关溶液。此时,火成岩的成分和古地理的控制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下,变质作用与造山崩塌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它既不需要温暖的通道,也与组合无关。相反,取决于最初始系统水的总体成分。这种系

统需要在侧向和深部扩展更大的范围来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绍伟. 重视近20年认识的一类重要热液矿床——铁氧化物-铜-金(-铀)-稀土矿床[J].国土资源

情报, 2004, (2): 45-51.

[2] 张兴春. 国外铁氧化物铜-金矿床的特征及其研究现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4): 551-557.

[3] 李泽琴, 胡瑞忠, 王奖臻, 等. 中国首例铁氧化物铜金铀-稀土型矿床的厘定及其成矿演化成[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2, 21(4): 258-260.

[4] Hitzman M W, Oreskes N, and Einaudi M 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proterozoic iron oxide(Cu-U-Au-REE)deposits[J]. Precambrian Research, 1992, 58: 242-287.

[5] Blake K. The Kīīrunavaara magnetite-apatite deposit: a high temperature

magmatic-hydrothermal deposit[J]. Geolog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 Abstract, 1993, 35: 25.

[6] Pollard P J, Perkins C. 40Ar/39Ar geochronology of alteration and Cu-Au-Co mineralization in the Cloncurry district, Mount Isa inlier[C]// Australian Mineral Industry Research Association (AMIRA) Cloncurry Base metals and Gold Final Report P438, 1997a, 3: 40.

[7] Pollard P J, and McNaughton N J. U/Pb and Sm/Nd isotope characterization of Proterozoic

intrusive rocks in the Cloncurry district, Mount Isa inlier[C]// Australian Mineral Industry Research Association (AMIRA) Cloncurry Base Metals and Gold Final Report P438, 1997b, 4: 19.

[8] Pollard P J. Evidence of a magmatic fluid and metal source for Fe-oxide Cu-Au

mineralization[C]//Porter T M (ed.). Hydrothermal Iron Oxide Copper-Gold and Related Deposits: A global perspective: Adelaide, Australian Mineral Foundation. 2000: 27-41.

[9] Williams P J. Metalliferous economic geology of the Mt. Isa eastern succession, Queensland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998, 45: 250-260.

[10] Williams P J. Fe-oxide-Cu-Au deposits of the Olympic Dam/Ernest Herry-Type[C]//Hodgson C J , Franklin J M(ed.). New Development in the Ge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Some Major Ore Types and Environments, with Implications for Exploration. Short Course Proceedings, Prospectors and Developers

Association of Canada. 1999: 1-43.

[11] Requia K and Fontbote L. The Salobo iron oxide copper-gold deposit, Carajás[C]//Porter T M(ed.). Hydrothermal Iron Oxide Copper-Gold and Related Deposits: A global Perspective: Adelaide,

Australian Mineral Foundation. 2000: 225-237.

[12] Johnson J P , Cross K C. U-Pb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genesis of the Olympic

Dam Cu-U-Au-Ag deposit, South Australia [J]. Economic Geology, 1995, 90: 1046-1063.

[13] Campbell I H, Compston D M, Richards J P, et al. Review of the application of isotope studies to the genesis of Cu-Au mineralization at Olypic Dam and Au mineralization at Porgera, the Tennant Creek District and the Yilgarn Craton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1998, 45: 201-218.

[14] Oreskes N ,Einaudi M T. Origin of rare earth element-enriched haematite breccias at the Olympic Dam Cu-U-Au-Ag deposit, Roxby Down, South Australia[J]. Enconomic Geology, 1990, 85:1-28.

[15] Barton M D, Marikos M A, Johnson D A. A comparison of felsic and mafic Fe-P (REE-Cu)

Deposit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bstracts with Programs, 1993, 25: 5.

[16] Mark G, Oliver N H S, Williams P J, et al. The evolution of the Ernest Henry hydrothermal

system[C]//Porter T M(ed.). Hydrothermal Iron Oxide Copper-Gold and Related Deposits: A Global Perspective: Adelaide, Australian Mineral Foundation. 2000: 123-136.

[17] Haynes D W, Cross K C, Bills R T, et al. Olympic Dam ore genesis: A fluid mixing model [J].

Economic Geology, 1995, 90: 281-307.

[18] Huston D L, Bolger C ,Cozens G. A comparison of mineral deposits at the Gecko and White Devil deposits: Implications for ore genesis in the Tennant Creek district, Northern Territory, Australia [J].

Economic Geology, 1993, 88: 1198-1225.

[19] Skirrow R G. Gold-copper-bismuth deposits of the Tennant Creek district, Australia: A reappraisal of diverse high grade systems[C]//Porter T M(ed.). Hydrothermal Iron Oxide Copper-Gold and Related Deposits: A Global Perspective: Adelaide, Australian Mineral Foundation. 2000: 149-160.

[20] Williams P J, Barton M D, Johnson D A, et al. Iron Oxide Copper-Gold Deposits:Geology,Space-Time Distribution,and Possible Modes of Origin [J]. Economic Geology, 2005, 100th Anniversary

Volume: 371-405.

[21] Hauck S A.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middle Proterozoic iron oxide-rich ore deposits: An ore deposit model for Olympic Dam-type mineralization [J]. U.S. Geological Survey Bulletin,

1990, B-1932: 4-39.

[22] Pollard P J. Evidence of a magmatic fluid and metal source for Fe-oxide Cu-Au

mineralization[C]//Porter T M(ed.). Hydrothermal Iron Oxide Copper-Gold and Related Deposits: A Global Perspective: Adelaide, Australian Mineral Foundation. 2000: 27-41.

[23] Groves D I , Vielreicher N M. The Phalabowra (Palabora) carbonatite-hosted magnetite-copper sulfide deposit, South Africa: An end member of the iron oxide-copper-gold-rare earth element deposit

group [J]. Mineralium Deposita, 2001, 36: 189-194.

[24] Sillitoe R H. IOCG deposits: An Andean view [J]. Mineralium Deposita, 2003, 38: 787-812.

[25] Barton M D , Johnson D A. Evaporitic source model for igneous-related Fe

oxide-(REE-Cu-Au-U) mineralization [J]. Geology, 1996, 24: 259-262.

[26] Barton M D , Johnson D A. Alternative brine source for Fe oxide (-Cu-Au) systems:

Implications for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and metals[C]//Porter T M(ed.). Hydrothermal Iron Oxide Copper-Gold And Related Deposits: A Global Perspective: Adelaide, Australian Mineral Foundation.

2000: 43-60.

[27] Haynes D W, Cross K C, Bills R T, etc. Olympic Dam ore genesis: A fluid mixing model [J].

Economic Geology, 1995, 90: 281-307.

[28] Haynes D W. Iron oxide copper (-gold) deposits: Their position in the ore deposit spectrum and modes of origin[C]// Porter T M(ed.). Hydrothermal Iron Oxide Copper-Gold And Related Deposits: A Global Perspective: Adelaide, Australian Mineral Foundation. 2000: 71-90.

[29] Williams P J. Iron mobility during synmetamorphic alteration in the Selwyn Range area, NW Queensl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iron-stone-hosted Au-Cu deposits [J]. Mineralium Deposita,

1994, 29: 250-260.

[30] De Jong, Rotherham G, Phillips J, etc. Mobility of rare-earth elements and copper during

shear-zone-related retrograde metamorphism [J]. Geologie en Mījnbouw, 1998, 76: 311-319.

[31] Hitzman M W. Iton oxide-Cu-Au deposits: What, Where, When, and Why[C]// Porter T M(ed.). Hydrothermal Iron Oxide Copper-Gold And Related Deposits: A Global Perspective: Adelaide, Australian

Mineral Foundation. 2000: 9-26.

[32] BartonM D , Johnson D A. Footprints of Fe oxide(-Cu-Au)systems.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Special Publication 2004, 33: 112-116.

[33] Barton M D ,Johnson D A. Evaporitic-source model for igneous-related Fe-oxide-

(REE-Cu-Au-U)mineralization [J]. Geology, 1996, 24: 259-262.

江西省宁都县王花沅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4, 4, 294-301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4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163557.html,/journal/a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163557.html,/10.12677/ag.2014.44036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Rules of Wanghuayuan Copper Mine, Ningdu Jiangxi Rensheng Liu1, Dongfeng Zou2, Xi Liu2 1Geological Team of Ganzhou City Jiangxi Province, Ganzhou 2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enter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Email: 35341114@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163557.html, Received: Jun. 25th, 2014; revised: Jul. 22nd, 2014; accepted: Aug. 1st,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16355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Wanghuayuan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li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mining area, located in the Eurasian continental plate and the Pacific plate west coast mansion inside the reduction plate, and has experienced Yanshan multi-stage magmatic activity. With combination of the Strati- graphic, structural and magmatic rocks of Wanghuayuan copper polymetallic mining area, it summarizes what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is mainly produced in the Wanghuayuan granite rock and near the contact zone of Sinian metamorphic granite, orebody is controlled by NE trending quartz veins and the near ore greisenized. According to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ore bed mineral generation sequence analysis. There are three stages of mineral generation in the Wanghuayuan mining area: early stage of high and medium temperature, late stage at low tem- perature and the secondary phase. By comparing with the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 in the area, it can be speculated that the scope of prospecting which is about 1.5 square kilometers around the mine lot has good mineralization and discovery pros-pects. Keywords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Wanghuayuan

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矿及找矿标志

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矿及找矿标志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某铅锌矿区地质特征、成矿原因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铅锌矿;成矿模式;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1、矿床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概况 某矿区岩体是一面积较大的酸性侵入岩基,地层出露有中三迭统杂谷脑组(T2Z)、上三迭统如年各组(T3r)、第四系(Q)等,除局部地段有扭曲外,地层总体走向NNW,倾向NE。位于牦牛沟一卡子复式向斜构造的西翼,次级褶皱主要有背斜及热桑山向斜;主要断裂属北西向的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与北东向的木居断裂的组成部分。 1.2 矿体特征 通过地质勘探,区内共圈出3条工业矿体,即西矿带I号矿体和东矿带Ⅱ、Ⅲ号矿体,3条矿体大致平行产出,自上盘至下盘分别为Ⅲ、Ⅱ和I号矿体。 I号矿体为矿区主矿体,矿体走向长1150m,自7勘探线至12勘探线以南,厚度平均231TI,走向NW,倾角37°,矿体总体向西侧伏、侧伏角10°~15°;矿体赋存于喜山期折多山碱长花岗岩体的含矿碎裂花岗岩相带(r53-Tr2)中,矿体产状与含矿层产状基本一致,顶板为花岗糜棱岩、碎裂花岗岩。矿体顶板与围岩多由断裂破碎带分开,底板界线不清晰,通过试样分析成果确定。矿体沿倾向分支现象明显,矿体总体厚度变薄,倾角变小。 Ⅱ号及Ⅲ号矿体分布在矿区东侧,赋存于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角岩层(T2Z-HS)中,两条矿体均规摸小,延深不大。 1.3 构造特征 矿区内构造以断层为主,褶皱次之,节理发育。矿区断裂较为发育,属于区域北西一南东向压扭性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构造体系所派生的一系列不同力学性质所产生的不同方向断层;节理、裂隙,构成矿区基本构造格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序次的构造都与矿体的形成和矿物组分富集密切相关。北西向压扭性断裂破碎带是主要断裂,位于矿区东部I矿带上盘,沿山岩体东部边缘展布,纵贯矿区,规模较大;主要将大山岩体边缘相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挤压呈糜棱结构,形成了花岗糜棱岩带,由于受强烈的区域挤压、扭裂作用,使糜棱岩带蚀变具强

iocg矿床

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的地质特征、 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 李友枝周平唐金荣施俊法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提要:铁氧化物-铜-金矿床(IOCG),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现的一种新矿床类型,它以其显著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多样化的矿物学、容矿岩石和局部地质背景等特征区别于其他矿床类型。由于该类矿床规模大、品味高,近年来对其关注程度正日益加大,对其研究程度也在逐渐加深。但是,对于该类矿床的研究而言,有着较多较为复杂的制约因素。例如,成矿地质背景尚不明了,成矿流体和成矿金属来源等还存在较大的争论。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总结国内外IOCG矿床的重要研究进展和成果,分别从矿床的基本特征、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角度出发,进行较为系统而详尽的总结与阐述,希望能进一步促进该类矿床的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铁氧化物-铜-金矿床;成矿模式;找矿标志;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掀起了超大型矿床的研究热潮。在预期成矿类型之外“偶然”发现的奥林匹克坝铜-金-铀矿床,类型十分独特,曾被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矿床,即“独生子”矿床。然而,随着近年大量类似矿床的发现,以及对该类矿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矿床学家们发现,这些矿床构成了一个新的类型,且将其统称为铁氧化物-铜-金(-铀)-稀土及有关矿床(英文多写为Iron oxide-Copper-Gold Deposits,通常缩写成IOCG矿床)。该类型矿床一般规模大,品位较高。代表性矿床还有:澳大利亚的欧内斯特亨利、智利的坎德拉里亚(中生代)和巴西的萨洛博。目前,在国内已有众多学者关注该类型矿床[1-3]。但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对其成因和归类尚未统一,对其找矿标志也缺少系统总结。笔者以国内外文献为基础,力图描述其主要特征,并总结其主要找矿标志,以引起国内勘查者的兴趣。 1 矿床基本特征 1.1 矿床时空分布 矿床可见于太古宙—上新世的岩石中,以形成于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的矿床较多。例如,巴西的萨洛博3A Cu(-Au-Mo-Ag)矿床,赋存在大陆环境形成的太古宙萨洛博群变质火山-沉积岩系里。矿床形成压力和深度范围较大,产出深度从地下200m至9km,形成温度为低温到中温。 1.2 矿床形态与矿石矿物组合 矿体产出形态复杂多样,从不规则状到板状、筒状和透镜状等均有呈现。 矿石含磁铁矿或赤铁矿,或二者兼有,比例一般达20%以上。在以磁铁矿为主的矿床 *收稿日期:2007-08-17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资助。 作者简介:李友枝,女,1967年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质科技情报研究;E-mail: lyouzhi@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163557.html,。

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01T13:56:00.9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芦大超 [导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金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矿产资源,其开采的整体质量和实际使用效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 长春黄金设计院有限公司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金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矿产资源,其开采的整体质量和实际使用效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但由于我国金矿资源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实际金矿地质情况较为复杂,直接导致金矿开采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为从根本上提升金矿开采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加强金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就金矿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了金矿矿床成因,望对我国未来金矿开采作业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金矿作为我国矿产资源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整体挖掘开采质量和工业生产效率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金矿资源主要指具有一定含金量的矿石,可以用于工业当中,经过冶炼提成,能成为精金及金制品。虽然现阶段我国的金矿开采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对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矿原因掌握的不够深入。 1 金矿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 1.1 矿体特征 金矿矿体特征主要是由地层特点、构造以及岩浆活动决定的,一般矿体主要集中在构造破碎带中,金矿矿体与矿体周期岩石是逐渐过渡的。矿体平面为弧形分布,剖面较规则;矿体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矿体局部呈透镜状,剖面为复合脉状;矿体总体为透镜状,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剖面呈“S”型,且矿体中部延伸较大,矿体厚度较大。 1.2 矿石特征 矿床矿石具有多种类型,常见的矿石类型有四种,石英、白云母、锡石呈灰白色,风化后呈褐黄色,主要分布在内接触带的云英岩化花岗岩中,数量少,较为罕见;褐铁矿-锡石是氧化型带矿石,主要成分包括褐铁矿、黄铁矿、锡石、云英以及其它矿物,主要分布在地表以及矿床浅部;黄铁矿-黄玉-锡石主要分布在构造角砾岩中,一般位于分布带或外带,矿石特征为云英岩与黄铁矿的混合矿物,一般由黄铁矿、锡石、黄玉以及石英等成分,是最为常见的矿石类型;萤石-石英-锡石多处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矿石的裂隙晶洞中,一般呈短柱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英、白云母、黄铁矿以及锡石,是仅次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的矿石类型。由于矿石的形成环境复杂,形成条件的差异造成矿石结构以及构造的不同,按照此类依据,矿石可以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其中,原生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主要矿物包括黄铁矿、白铁矿、磁铁矿以及辉锑矿等,矿石中金矿呈微细粒侵染状分布,显微镜观察难以察觉,可用电子探针的方式确定是否含有金矿。原生矿石中,黄铁矿和辉锑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金的含量是由黄铁矿晶的形成决定的,五角十二晶体含金量最高、立方体晶体含金量最低,一般黄铁矿中金的含量与砷的含量呈正比。原生矿石发生氧化现象并在热液渗流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氧化矿石,氧化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后期,载金矿物多为褐铁矿和粘土矿物,这是由于褐铁矿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原生矿石中的金并形成富集金矿体。 1.3 矿石构造及结构 原生矿石较常见的构造类型为脉状构造以及网脉构造,热液阶段形成的矿物例如黄铁矿、石英等一般为脉状构造,热液阶段形成的黄铁矿胶状构造也是较为普遍的。条带构造多见于围岩裂隙,条带构造矿物一般有黄铁矿以及石英。角砾状构造是热液早阶段或主阶段形成矿物收到外力作用发生断裂,并充填在断裂破碎带中形成的。原生矿石的矿石结构包括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以及纤维状结构四种,其中粒状结构又可以分为自形结构和半自形结构。交代结构是在矿石形成的热液蚀变期形成的,交代结构形成晚期,交代结构裂缝充填交代,形成早期石英,常见的交代结构矿石为交代黄铁矿。纤维结构出现在白铁矿中,结构分布无定向性,较为罕见。原生黄铁矿矿石结构为稀疏侵染或分散侵染,半自形晶粒状结构,矿石形成后期的黄铁矿多为自形晶粒状结构。石英矿石结构一般为它形晶粒状结构,石英颗粒较大时为半自形晶粒结构。氧化矿石的矿石结构包括填隙结构、假象结构、泥质结构以及隐晶质结构等,原生矿石在酸性环境中,经过酸性溶液的淋滤作用形成填隙结构,褐铁矿填隙结构形态为脉状或斑块状;隐晶质结构矿石是原生矿石酸性环境中逐渐发生变化,易溶于酸性溶液的不稳定矿物流失,留下的稳定矿物逐渐形成隐晶质矿石;假象结构矿石是在热液阶段或矿石表面氧化结算,黄铁矿与锑的硫化物发生氧化作用,矿石中既存在氧化后的晶体结构,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原生矿石结构。泥质结构是原生矿石中易溶于酸性溶液的物质在酸性溶液的淋滤作用下流失,留下的铁泥质或隐晶硅质以泥质填充物的形式在角砾间填充并沿着矿石裂缝方向分布。 2 金矿矿床成因研究 2.1 金矿矿床形成的作用因素 金矿矿床形成的作用因素包括岩性、构造、岩浆活动、地层等几种形式,地层主要是发生地层作用产生一定的物质,以矿体为基础,将岩浆填充在构造带当中,随时岩浆的移动,在岩石内部产生矿体,同时岩浆活动也为金矿的成矿提供了物质条件。岩性则是指岩石的特性,例如粉碎岩与角砾岩等,具有大量的裂缝与断层,为岩浆活动提供了基础。 2.2 金矿矿床形成的物质来源 金矿矿床是由金矿形成的,含有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两大化学特征。硫同位素是同位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它的特征可以分为地幔硫、地层硫、混合硫三种,其中地幔硫是硅镁层的同位素,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不大,地层硫则是经过岩浆作用在漫长的时间里使得地表层下降,在这其中又由于地层种类的丰富多样,地层经历着大量的变化,因此地层硫也随着地层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多种形态,结构繁多。同时,微量元素也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对金矿矿石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检测与分析,根据微量元素的种类与特征,这样就可以得出金矿成型的原因。金矿矿石中含有大量的碱性物质,微量元素在碱性物质下就会发生变化,以易溶结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矿石之中。 2.3 金矿成矿的条件 金矿成矿的条件一般包括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气温的高低、气压的大小、附着物的特征特性、盐含量以及密度的大小等都是金矿矿石成矿的条件。矿体包裹体可以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分为原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三种形式,原生包裹体通常是排列在一起密密麻麻的形式,少数包裹体则是分散的形式。同时在成矿形成的因素当中,时间是必不可少的,金矿矿石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来发生

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某铜金属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等方面的介绍,对该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质特征;构造;化学成份;控矿因素;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社会对有色金属资源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有色金属在现代社会发展与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对资源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将有助于资源矿藏的开发利用。 1.区域地质 某铜矿床区域构造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地层具有层状构造,基底由晚太古-晚元古宙 变质火山岩系组成。区域内断裂构造发育,一般表现为走向断裂,规模大,相对生成时间早,多属韧性剪切滑动或层间走向滑动断裂性质。以糜棱岩带、挤压褶皱带、层间强揉皱带的形式出现。横向断裂除极少数具有区域分布外,一般规模较小,形成较晚。本区岩浆岩活动在元古宙,主要以火山喷(溢)活动方式为主,形成本区巨厚的火山沉积岩系;而侵入活动则主要出现在加里东-印支期,岩石从超基性——酸性皆有出露。 2.矿床地质 2.1 矿体地质特征 本次参加储量计算的矿体有12个,现以Ⅰ-9、Ⅰ-4为例重点描述: Ⅰ-9矿体:赋存于闪长岩体接触带中,为一半盲矿体。分布在1~16线之间,标高400~1 285m,长1 700m,延深近900m,控制深度840m,由五层坑道、29个钻孔及探槽控制。矿体呈脉状产于F13断裂旁侧的闪长岩片理化带内,走向近东西,局部变化为北东向,倾向南,倾角变化于45°~85°之间,从倾斜方向看,1 200m标高以上与900m标高以下倾角较陡,其间倾角较缓,说明矿体产状在延长、延深两个方向上均呈舒缓波状。矿体厚度一般在1~3m间,最薄处0.21m,最厚5.76m,总的规律是倾角变缓部位厚度增大。含铜品位一般变化于3%~9%之间,最低0.315%,最高可达20.9%,单脉富铜矿体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楚,局部在富脉的上、下盘有细脉浸染状矿化。 Ⅰ-4矿体:上部产于炭质板岩与闪长岩接触带附近或斜长绿帘岩中,下部产于闪长岩中。矿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南,倾角50°~60°,在5~6线附近,倾角变缓,故在5线附近矿体厚度增大,品位相对较富。全矿体平均厚度2.06m,平

勘查地质找矿标志

4.3.1矿产勘查地质条件 矿产勘查的工作对象是矿床和矿体。找矿是矿产勘查的简称。一个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各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是受到一定地质因素所控制。因此,在矿产勘查工作中,把这些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称为矿产勘查地质条件。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主要有:岩浆岩、地质构造、地层、岩相古地理、岩性,变质作用、地球化学、风化、地貌条件等。 (1)岩浆岩条件:矿床的物质来源(特别是内生矿床)的重要方面是由岩浆活动所提供的。一定类型矿床的形成及分布与一定类型的岩浆活动有关。因此,在矿产勘查中,某些岩浆岩体的存在,可以作为预测与其有关的矿床的地质条件。 a.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床:与其有关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铬、镍、钴、铂、钛、铜、铁等;非金属矿产有金刚石、石棉、滑石、冰洲石等;与碱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铈族稀土、磷灰石、金云母等。 b.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矿床: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矿产种类很多,如钨、锡、钼、铜、铅、锌、金、银、铁、铀等矽卡岩矿床或热液矿床。 c.与碱性岩有关的矿床:岩石化学成分Na2O+K2O﹥Al2O3的岩浆岩即称为碱性岩。碱性岩体岩性复杂,通常产于深断裂带中。与碱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锆、铪、铀、钍、铝:和稀土等,且多为岩浆矿床。 d.与火山岩有关的矿床:火山岩为岩浆岩条件的一个特殊条件。火山岩型铁矿仅次于沉积变质和风化壳型而位于第三。与火山有关的矿产有铁、

铜、铅、锌、金、银、汞、铀、稀土、金刚石、沸石、明矾石、叶腊石等。 (2)岩浆岩的空间分布条件: 1)岩体的规模及形态:对基性、超基性和碱性岩体来说,通常岩体规模越大,矿床可能越大。中酸性侵入岩体的规模往往是中小型的与成矿关系密切。 2)岩体形成深度:中酸性、酸性的侵入岩体不同的冷凝深度,有不同的矿化情况。深成相以伟晶岩矿床为主,浅成相则以矽卡岩型矿床及热液矿床形成为主。 3)岩体剥蚀深度:为数众多的热液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的顶部及其附近的围岩中,当剥蚀程度浅,未及岩体顶部时,是找铅、锌、汞、锑等低温矿床有希望地区。当剥蚀程度中等,达到岩体顶部,岩体呈岛状分布时,各种变质作用较强烈,是找寻各种热液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的有利地区,中酸性岩体大面积出露,剥蚀深度很深时,对找矿一般不利。 4)矿床与岩体的空间位置: a.产于岩浆岩体内部的矿床:主要是分布于超基性、基性、碱性岩体中的矿床,也有一些铜、钨、锡矿床分布于中酸性岩体中。 b.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的矿床:多为在成因上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高温热液矿床。其矿体一般分布在岩体接触带及附近的构造或岩性有利部位。矿种繁多,如铁、铜、铅、锌、钨、锡、锂、铍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床。

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贵州省谭长坤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贵州省清镇市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的特征进行研究,在本次研究中完成了对贵州省清镇市地层、构造及岩浆的研究。并且对区域地层、玄武岩和花岗岩以及岩石学、地球化学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分析了玄武岩、花岗岩以及矿产特征,岩石的微量元素是地球中常见的化学元素,其特征在贵州省清镇市锡多金属矿床地质中被很多地质专家勘测出来,这些微量元素是很多地质科学家研究的对象,运用这些岩石的特征来分析贵州省清镇市矿区地质构造的情况和演化情况有着重要帮助,比如成矿时代、矿床地球化的成因、成矿大地构造演化的具体情况,对各个矿体的形态产生原因分析的比较透彻,并给出了矿体产生的具体位置和矿床的特征。指出在贵州省清镇市矿区进行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研究,不仅可以取得矿床成因理论上的突破,而且对于指导矿山的矿勘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绪言 1.1区域位置、交通、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贵州省清镇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贵州省的南部,从整个中国地形来看,位于云贵高原南部、滇中湖盆高原的南部,贵州“山”字型构造弧顶端的东南部。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多系喀斯特溶岩地貌,多暗河、溶洞,地面缺水。清镇面积较大达到一千多平方公里,据2014年人口普查清镇市人口达到40万之多,清镇生产锡量较大,是中外闻名的"锡都"。开采锡

矿历史源远流长,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产锡基地。 清镇市境内共有276条公路,形成了一张很大的交通网。有高等级公路和窄轨铁路直达贵阳,南至紧邻越南的边境重镇河口。但清镇市的交通总体还不发达,有些地方地势偏僻、公路等级较低、交通条件差。 清镇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有色金属储量在600万吨以上,其中锡储量在90万吨以上,占中国锡储量的33%左右。另外稀贵金属如铍、铋、镓、锗、镉、银、金等,霞石储量在30亿吨以上,为全国霞石储量之冠。清镇不仅锡矿储量丰富,其它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清镇的已探明资源种类达到28种之多。 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清镇农村经济保持稳步发展;工业经济在困难中实现了稳中有进;消费市场平稳运行,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升级,随着城乡消费力增长,保证了消费市场的平稳运行;矿产资源为财政收入作了极大贡献。但当前资源情况吃紧,能够满足开采的矿产山不断减少,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出新的方法、采用先进技术才能不断探明深部矿资源才能拉动经济增长。 2区域矿区地质背景 清镇锡矿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已探明的大型锡矿之冠,包括老厂、松树脚、卡房等几大著名的矿田。 2.1大地构造位置 清镇锡矿位于我国华南地槽褶皱区,处于东南亚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板块三大板块交接处附近。 根据已有的区域资料,已探明滇东南地区的莫霍面等深线大致呈北东向状平行分布, 其北西以师宗一弥勒深大断裂为界,与扬子克拉通的石屏一曲靖台褶带相接;其南西以红河断

金川铜镍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金川铜镍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本文通过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各类矿石中伴生元素含量进行初步定量,结合各类金属矿物的产出特征及形态,讨论并分析了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发现金川铜镍矿体是在大陆裂谷发展前期拉张环境中成岩成矿,并随龙首山推覆构造转移到现今位置,并且发现深部熔离贯入作用是主要成矿机制,含矿岩浆的有序侵位显示岩浆在深部岩浆房停歇过程曾发生熔离分异,形成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分层结构,而且小岩体成大矿,剩余的含矿岩浆多次贯入同一空间成岩、成矿,区域存在其它超基性、基性岩体岩群或岩流。 标签:金川铜镍矿地质特征成矿模式 1金川铜镍矿概况 金川铜镍矿是世界著名的多金属共生的大型硫化铜镍矿床之一。镍和铂族金属居全国第一位,铜、钴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矿床中伴生的多金属品类之多,在国内外迄今尚属罕见。金川铜镍矿的发现与开发,从根本上结束了我国缺镍少铂的历史。 2区域地质 矿床位于中朝准地台阿拉善隆起区西南边缘的龙首山隆起,北为地台内部区,南为祁连山褶皱系。龙首山隆起夹于北缘和南缘两断裂带之间,北缘断裂带是隆起和潮水坳陷的分界,南缘断裂带是隆起和河西走廊过渡带的分界。 上图为金川超镁铁岩体地质图。金川超镁铁含矿岩体产出于北缘断裂带南侧,含矿岩体长约6500米,宽数10米至500余米,面积约1.34平方公里,侵位于前长城系龙首山群白家嘴子组中。矿区范围内的地层为向南西40度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由北向南逐渐变缓,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有的构造具有长期活动性质。金川岩体的直接围岩为蛇纹石化白云质大理岩、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片麻岩、条带均质混合岩、斜长角闪岩等。 含矿岩体呈北西向展布,全长6000米,厚数10米至300余米,倾斜延伸数百至千米以上,呈岩墙状产出。岩体形态受储岩断裂性质的控制,以扭性为主的地段,岩体向下延伸较大,呈板状,以张性为主地段延伸较小,呈楔形、漏斗形。前者分异程度差,后者分异好。白家嘴子含镍超基性岩体为复式侵入体,不同期次岩浆形成的岩石粒度有明显差异,并且各自形成一定的岩相。岩体岩石平均化学成分相当于二辉橄榄岩。该矿床的工业矿体按成因分为岩浆就地熔离、岩浆深部熔离-贯入。晚期贯入和接触交代四种类型。工业意义最大的是深部熔离-贯入矿体,规模巨大,厚数十至百余米,长数百至上千米;次之是熔离矿体,长数米至数百米,厚一至数十米。从就地熔离矿体到接触交代矿体,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中的镍矿物相对含量依次减少,而磁黄铁矿和铜矿物含量依次增多。

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

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 提要:铁氧化物-铜-金矿床(IOCG),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现的一种新矿床类型,它以其显著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多样化的矿物学、容矿岩石和局部地质背景等特征区别于其他矿床类型。由于该类矿床规模大、品味高,近年来对其关注程度正日益加大,对其研究程度也在逐渐加深。但是,对于该类矿床的研究而言,有着较多较为复杂的制约因素。例如,成矿地质背景尚不明了,成矿流体和成矿金属来源等还存在较大的争论。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总结国内外IOCG矿床的重要研究进展和成果,分别从矿床的基本特征、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角度出发,进行较为系统而详尽的总结与阐述,希望能进一步促进该类矿床的 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铁氧化物-铜-金矿床;成矿模式;找矿标志;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掀起了超大型矿床的研究热潮。在预期成矿类型之外“偶然”发现的奥林匹克坝铜-金-铀矿床,类型十分独特,曾被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矿床,即“独生子”矿床。然而,随着近年大量类似矿床的发现,以及对该类矿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矿床学家们发现,这些矿床构成了一个新的类型,且将其统称为铁氧化物-铜-金(-铀)-稀土及有关矿床(英文多写为Iron oxide-Copper-Gold Deposits,通常缩写成IOCG矿床)。该类型矿床一般规模大,品位较高。代表性矿床还有:澳大利亚的欧内斯特亨利、智利的坎德拉里亚(中生代)和巴西的萨洛博。目前,在国内已有众多学者关注该类型矿床[1-3]。但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对其成因和归类尚未统一,对其找矿标志也缺少系统总结。笔者以国内外文献为基础,力图描述其主要特征,并总结其主要找矿标志,以引起国内勘查者的兴趣。 1 矿床基本特征 1.1 矿床时空分布 矿床可见于太古宙—上新世的岩石中,以形成于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的矿床较多。例如,巴西的萨洛博3A Cu(-Au-Mo-Ag)矿床,赋存在大陆环境形成的太古宙萨洛博群变质火山-沉积岩系里。矿床形成压力和深度范围较大,产出深度从地下200m至9km,形成温度为低温到中温。 1.2 矿床形态与矿石矿物组合 矿体产出形态复杂多样,从不规则状到板状、筒状和透镜状等均有呈现。 矿石含磁铁矿或赤铁矿,或二者兼有,比例一般达20%以上。在以磁铁矿为主的矿床中,矿石矿物是黄铜矿;在以赤铁矿为主的矿床中,铜矿物以斑铜矿和蓝辉铜矿-久辉铜矿为主,且矿床含U,即沥青铀矿和钛铀矿。磁铁矿或赤铁矿体中均有不规则分布的硫化物。以赤铁矿为主的矿床有矿物分带现象:无矿 赤铁矿-蓝辉铜-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 在所有矿床中,都有与黄铜矿伴生的黄铁矿。矿石中一般都含碳酸盐矿物、石英、重晶石、萤石和磷灰石。矿石中的伴生元素有Co、Mo、Ag、As、U。 1.2同位素数据与热液流体来源

述我省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

论述我省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摘要:笔者主要结合某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以及地质特征,深入分析了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的因素,在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金矿体品位和厚度的变化系数,研究了金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应用xrd分析、扫描电镜等方法,发现了au与pt、pb共生,并呈互为消长关系,探讨了金的主要物质来源;最后总结了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和矿化富集规律。 关键词: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 p61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author in this paper, with a gold deposits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forming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analyzed the deposit is the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the mineralization of factors, in the field survey, sampling, and on the basis of using th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gold ore body grade and thickness of the coefficient of chang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gold ore body; application xrd analysi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method, found that the au and pt, pb symbiosis, and with the pendulum between each other, and probes into the main material source of gold; finally summarized the gold deposits of mineraliz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enrichment regularity.

分析河南灵宝硫铁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分析河南灵宝硫铁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豫西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南缘,夹持于黑沟-栾川-维摩寺-羊册断裂、潘河-马超营-拐河-沙河店断裂之间;该区的硫铁多金属矿床主要分布于豫西卢氏和栾川一带,以银家沟、后瑶峪、骆驼山矿床为代表。银家沟硫铁多金属矿床处于灵宝县南64km处的朱阳乡,自1958年发现以来,经过几次勘查工作,目前为大型硫铁矿矿床,伴/共生的铁、钼、铜、铅、锌、银、金等有用组分均达到中-小型矿床规模。 标签:硫铁多金属矿床热液交代型矿床花岗斑岩硫铁矿成矿模式 1成矿地质背景 (1)区域地层。豫西地区沉积了中新元古界熊耳群、官道口群、栾川群等地层,以含火山岩、富镁、高硅、多碳沉积为特征。中元古代熊耳期大规模的火山活动使海水中聚集了大量金属物质,这些物质在火山期后沉积下来,成为后期成矿的有利矿源层。 (2)区域侵入岩。区域燕山期中酸性斑岩体较为发育,斑岩多为小型岩株,其岩石化学特点为:ω(SiO2)=60%~70%,ω(K2O)=3%~6%,K2O/Na2O=2,ω(Al2O3)>15%,ω(Fe2O3)>1.6%,ω(CaO)>1%,ω(MnO )=0.05%;岩体中富Pb,Ag等成矿元素。这类小岩株与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为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岩体。 (3)区域构造。黑沟—栾川大断裂为区域性的主干断裂,并派生出一系列近EW 向次级断裂,同时区域的NE-NNE向断裂也很发育,并与近EW 向断裂构造交汇,在断裂交汇处形成众多中酸性小岩体。这些小岩体往往具有等距性,各带间距7~8km,岩体间距5~6km。近EW 向和NE-NNE向断裂构造成为区域的控岩控矿构造。 2矿区地质特征 银家沟硫铁多金属矿区位于杜关向斜南翼近轴部,地层为向N倾的单斜岩层。矿区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龙家园组和巡检司组底部的黄绿色页岩,地层产状340°~350°∠18°~20°。矿区断裂可分为近EW 向、NNE向、NWW 向和NNW 向4组。 矿区位于吉家坡—十三亩地和庄科—大村2条EW 向断裂之间和银家沟一夜长坪NNE向断裂带的北段。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构造破碎带)是硫-铁-锌矿体产出的主要部位。岩体内的构造裂隙对钼矿体起控制作用;外接触带白云岩中的断裂构造,特别是产状平缓的层间裂隙,是铅、锌、银多金属矿的重要赋存场所。几种不同类型的控矿构造在空间上连接交错,时间上往往叠加,使矿化富集程度增强,多种成矿元素累积,同时又造成矿体形态、产状的复杂多样。

SEDEX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举例

SEDEX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举例SEDEX型铅锌矿床,即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是富含金属元素的流体沿着同生断裂喷涌出海底,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在喷口或喷口附近海底沉积形成,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沉积岩中,主要是碎屑岩、碳酸盐岩[1]。过去,地质学家们将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称为“页岩型”矿床。但实际上,这类矿床的容矿岩石除页岩外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沉积岩,因此现在称这类矿床为以沉积岩容矿的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sedimentary exhalative deposit),简称SEDEX型矿床[2],属层控热液矿床。在成分上富含Pb、Zn,伴生Ag和Ba,贫Cu,几乎不含Au。规模大、品位高、矿化体延伸稳定、伴生有用组分多,是我国Pb、Zn和Ag的主要来源。统计资料表明,SEDEX型矿床平均矿石量为6000万吨,Pb+Zn平均品位为11.9%,分别是VMS型矿床矿石量和品位的10 倍和2倍。 1.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主要特征 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分布较广,遍及世界各大洲。主要特征如下: 1.1成矿时代及构造环境 成矿时代主要为中元古宙(17~14亿年)和古生代早中期(4.5~3亿年),许多SEDEX型矿床是经过变质的。SEDEX型矿床主要形成于拉张的构造环境具体构造背景是受裂谷控制的克拉通内或其边缘的沉降盆地或拉张的断裂坳陷带、地堑。如加拿大的苏利文(Sullivan )矿床产于陆内伸展环境;澳大利亚的麦克阿瑟(McArthur)矿床位于北澳地块的巴顿海槽内,芒特·艾萨(Mount Isa)矿床位于莱哈特断裂海槽内,这两个海槽都是地堑式构造。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许多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是产于陆内断裂坳陷带张性构造背景上。许多矿床空间上都伴有成矿时期活动的同沉积断层,他们可能是沉积盆地盆下含矿热液上升到地表的通道。 1.2容矿岩石 主要为细碎屑岩(页岩、粉砂岩),以及部分碳酸盐岩。这些容矿石有3个特

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一、区内含金地质体特征本区位于井冈山—陈山隆褶断束的西南端,万洋山—诸广山隆起区东缘;遂川—抚州断裂带的北西侧。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加里东晚期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分布于矿区北部边缘,呈北西西的腰形展布,岩性以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为主。岩体围岩为中、上寒武统地层。岩体内部相以花岗闪长岩为主,边缘相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岩体外接触带硅化、钾化、绿泥石化等发育。加里东晚期岩浆呈岩株状产出,侵入接触关系明显且形成较宽的热接触变质晕。基底出露地层主要有上寒武统水石群(€ 3sh),中寒武统高滩群(€ 2gt), 下奥陶统爵山沟组 (01j),盖层为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 其不整合于基底及花岗岩之上。 本区主体构造为北西—南东向的金竹山复向斜,其核部地层为爵山沟组、两翼地层为水石群,其轴面向南西倒转。出露的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以北东向、北西向两组断裂为主,见图1。其中F1-1 为区域性断裂,属压扭性质,控制矿区构造。北西向断裂有两条:即北部长坑—源坑洞断裂带和中部锡坑—石角里断歹u d+f;裂带。 构造表现形式为硅化破碎带、石英脉或蚀变(挤压)破碎带等,具膨胀、分支、尖灭、再现现象,构造内及两侧发育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及碳化等。该类断裂构造是区内主要含矿构造。断裂构造中硅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及碳化发育,草林地区金矿点即受该类构造控制。

1、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 2、奥陶系下统爵山沟组; 3、寒武系上统水石群; 4、加里东晚期花岗岩; 5、石英脉; 6、硅化破碎带; 7、实测、推测地质界线;8、实侧不整合界线;9、断裂及编号; 10、地层及断裂产状;11、倒转地层产状 二、区内金矿体矿化特征 (一)矿化类型及特征。综合草林成矿带多个岩金矿区情况,根据金矿石产出形式状态,可将区内的矿石金矿化分为两种类型,即石英脉型和蚀变破碎带型。 1.石英脉型金矿化特征。石英脉型金矿体其特点是矿脉规模小,长度5—20 米,厚度4—15 厘米,呈细脉状、透镜状或团块状分布,矿脉具分支复合现象,矿化极不均匀,也不连续。金矿化品位较高,为3.8-45 克/ 吨,最高品位可达101.92 克/ 吨。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毒砂、闪锌矿及少量的黄铜矿。脉石矿物有石英及少量绿泥石、绢云母、方解石等。 2.蚀变破碎带型金矿化特征。蚀变破碎带金矿化产在北西向的破碎蚀变断裂带中。其特点是矿体(化)规模较大,长度50-120 米,宽度0.2-1.5 米,矿体(化)的形态呈透镜状或带状,品位一般为4.5-25.2 克/ 吨,最高品位可达79.6 克/吨。金银矿物以银金矿、金银矿和自然银为主。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少量磁黄铁矿、黄铜矿、毒砂,脉石矿物有石英、绿泥石、方解石等。金银矿物中含金量在75%以下,含银量25%以上。矿石构造以网脉状和角砾状为主,结构为半自形粒状或他形粒状。金银矿物分布在石英脉中及石英脉

2001年中国有色工业科学技术奖评奖结果-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2015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评审通过项目 一等奖(53项)(排序不分先后) 1、2015001 陕西秦岭地区与小岩体有关的铜钼多金属矿成矿背景与找矿预测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院、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七一三总队、西安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七一二总队 王瑞廷、代军治、张西社、张云峰、鱼康平、任涛、王磊、李剑斌、袁海潮、王鹏、郭延辉 2、2015002 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构造岩相学填图新技术研发、示范应用与找矿预测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云南金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色地科矿产勘查有限责任公司、昆明理工大学方维萱、杜玉龙、李建旭、李天成、郭玉乾、杨新雨、王国泰、王磊、罗丽智、王同荣、曾保成、张巨伟、刘文剑、鲁佳、张守林、聂天 3、2015003 埃塞俄比亚北部施瑞地区VMS型铜锌金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和找矿预测研究中色金地资源科技有限公司、中色地科矿产勘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王京彬、朱思才、甘凤伟、秦秀峰、刘海鹏、熊靓辉、高珍权、张汉成、杨自安、余飞燕、尤泽峰、景亮兵 4、2015004 缓角度绳索取心钻探钻具及工艺研究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杨有林、杨俊德、张周平、彭环云、赵兴福、穆玉生、曹函、汪洋、高启波、史金鑫、王凯、雒焕祯、齐正广、尹茂红、孙育龙、田贵云 5、2015005 露井复合开采滑坡风险辨识及其雷达监测系统的研发北方工业大学、中钢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北京中科创新园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孙世国、连民杰、赵东寅、喻忠军、申其鸿、冯少杰、宋志飞、孙晓鲲、纪颖波、沈志莉、姜亭亭、王杰、罗运华、韦寒波、姜德民、徐开明 6、2015006 复杂难采顶底柱残矿体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属股份有限公司凡口铅锌矿、中南大学、宏大矿业有限公司姚曙、史秀志、蔡文、罗周全、骆建辉、陈坤锐、古德生、黄沛生、田志刚、曹胜祥、颜克俊、阮喜清、佘建煌、邱贤阳、谭军、杨桂远

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金矿床是金的主要矿石矿物,以自然金为主,金银矿、碲金矿及针碲金矿等次之形成的大型金矿产区,金矿的形成条件复杂,不同的金矿种类生成的条件也不尽相同,除要有矿源层以外,还需要有较强的构造活动和岩浆活动。该金矿床位于雪峰弧形构造成矿带上,是该成矿区近年来新发现的比较重要的金矿床。本文通过简单介绍该金矿床区域的概况以及该矿区地质特征,对该金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找矿标志。 标签:金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矿床的开采工作是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及科学技术。对于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及找矿标志的探索,是金矿床开采工作的前提和首要条件,需要提起重视。找矿标志即矿产可能存在的一切现象和线索,是找矿的重要信息,直接或者间接的找到矿体和矿床需要研究和探索找矿标志。 1该区域地质概况 1.1地层概况 该区域主要分布于上元古界芙蓉溪群至新生界第四系,地层的岩性为陆源碎屑沉积岩,其构成含有浅变质的含火山凝灰质,属于陆间裂陷复理事活动型建造,由于该区域的地层特点,该区域具备金矿床的地层形成条件,成为金矿的重要矿源层。 1.2构造概况 该区域构造错综复杂,大致结构分为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体系,该区域的主要构造骨架为北西向,主要组成包括韧性断裂和张扭性剪切带、复杂的冲断裂层及复杂的重叠褶皱,这种组成特点对于金矿的成矿提供了基础条件并起到了导向作用。北东向构造主要分布伸展于北西向断裂带,其组成包括片化带、断裂带、融化,这种组成特点确定其重要地位,构成了该区域主要的容矿构造。 1.3岩浆岩概况 该地区内部岩浆活动频繁,活动时期主要集中于燕山期至印支期,并在南西方向及北东方向发育。北东部主要以复式黄茅花岗岩体组成,南西部主要构成成分为东华山花岗岩。根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北东部和南西部之间存在一种对地层形成存在促进作用的物质,为隐伏岩体。成矿的原因与岩浆活动息息相关,围岩构造的改变是岩浆热运动作用的结果,同时岩浆的热液会导致矿物内部元素化学性质的改变,对成矿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除此之外,区域内的热力梯度和水源也参与了成矿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