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检查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检查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检查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检查

?继续教育园地(危重病医学系列第29讲)?

作者单位:10002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超声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检查

何文

肺血栓栓塞症(PTE )的栓子常源于肢体静脉血栓,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 T ),因此,对下肢深静脉检查具有重要意义。血管超声检查已成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CDFI 既具有高分辨力的二维超声功能。通过直接观察血栓、探头压迫观察或挤压远端肢体及Valsalva 试验,可发现95%以上的下肢DV T 。静脉不能被压陷或静脉腔内无血流信号为下肢DV T 的特定征象和诊断依据。

CDFI 是检查下肢DV T 的首选方法。

一、下肢DV T 形成的病因

DV T 三大要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

其病因除了由遗传变异引起的酶、相关因子和蛋白质异常外,后天因素有创伤/骨折、外科手术后、脑卒中、肾病、静脉插管、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吸烟、长期制动或卧床、口服避孕药、肥胖、高龄等。

二、临床表现及分型

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增粗、疼痛、浅静脉扩张、皮肤色素沉着、行走后易疲劳或肿胀加重。约半数或以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无自觉症状和明显体征。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分为3型: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静脉和股总静脉,即髂总、髂外、髂内静脉和股总静脉,不累及下腔静脉和股总静脉的远端,并以左侧多发,肿胀一般较重。周围型:血栓发生在静脉和小腿肌间静脉丛内,临床症状不明显。混合型:

是临床常见的类型。其发生可由周围型血栓向近端的深静脉扩展,即小腿部深静脉血栓向髂静脉蔓延;或由中央型的血栓向远端的深静脉逆行发展至小腿部。

三、下肢DV T 超声检查方法

1.确定体位:根据患者情况及病变部位,取相应体位。

如立位、平卧位、坐位、俯卧位、半卧位等。检查股静脉时大腿稍外旋外展, 静脉检查采用俯卧位,小腿稍伸向后方,垫高踝部。如果受检者身体条件允许,应以站立位检查较好,以保证静脉血管的充盈,有利于下肢静脉的显示。

2.探头频率:一般选用线阵式探头,频率510~1010MHz ,目前已有15mHz 探头用于临床。探头频率越高,分辨

率越高,但穿透力越差,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探头频率。如果患者体型肥胖,尤其下肢过粗,水肿,血管位置过深,用高频探头难以显示深部静脉,可改用低频率的探头。

对髂外静脉,可采用低频探头,女性患者采用经阴道超声可获较好的图象。彩色多普勒检查时可适当降低Scale ,壁滤波为50~100Hz 。取样容积2~4mm ,放置血管中央,声束与血管夹角<60°。

3.检查步骤:检查静脉时,嘱受检者平静呼吸,放松受

检肢体。首先将探头置于准备检查血管的体表标志处,利用二维超声或彩色多普勒识别,清晰地显示该血管的切面图像。从腹股沟开始,先横切以确定股总静脉和股动脉的位置关系,继而纵扫,沿下肢静脉的走行由近向远侧肢体检查,可分别显示股浅、股深静脉和 静脉。成对的胫后静脉应从胫骨的中后侧进行扫查。胫前静脉易从胫骨的外侧方扫查。腓静脉可从小腿的中后侧扫查。

4.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注意事项:(1)熟悉下肢静脉的

解剖走行。常规应进行患侧与健侧对比检查,同时应注意与伴行动脉相鉴别,利用伴行动脉来确定相应静脉。注意静脉血管的解剖变异和静脉之间的交通支。(2)一般从血管的近心端,沿血管的解剖走行寻找血管长轴。若血管不易探测时,可先横扫,加上彩色确定静脉和相伴动脉的位置。对流量较低的静脉段,需挤压小腿腓肠肌。(3)检查时用力要适当,压力过大时会造成血流速度加快的假象。保持探头与皮肤的良好接触,使血管不受外来压力的影响。如检查腹股沟区的静脉时,探头应轻放,以免静脉被压瘪。血流方向与声束方向夹角过大,血流不易显示,造成血流中断的假象,可采用能量多普勒或改变声束方向可获得较好显示。(4)在

DV T 急性期,加压或挤压试验要慎用,以免血栓脱落导致PTE 。(5)注意仪器的调节,聚焦点应根据检测血管的深度

调节,角度和多普勒增益要适当。

四、正常下肢深静脉的声像图特点

1.二维超声表现:主要观察静脉血管走行、解剖结构,血

管腔内有无血栓和静脉瓣功能。通过彩色血流来确定血管内血流的充盈程度和血流的性质、方向。频谱多普勒可获得各项血流参数,并可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分析血流性质及方向等。正常下肢静脉管腔显示清晰,静脉壁较薄,无搏动性,内壁光滑,连续性好,管腔为无回声,从近心端至远心端血管逐渐变细。有时能动态观察到管腔内“云雾状”回声,随血流流动,这种现象是由于静脉内血流速度较慢,红细胞散射所致。下肢主要深静脉内径稍宽于相伴行的动脉。若静脉明显宽于伴行动脉时(2倍以上),则有血栓可能。探头加压后,可使静脉管腔压瘪或消失,加压时,最好采用横切扫

查。由于体位变化对静脉的充盈程度有影响,因此,立位检查静脉的内径比卧位检查时宽,卧位时血管内径变小。深

吸气或Valsalva试验时,内径增宽,尤以股静脉明显。

2.彩色多普勒表现:正常下肢深静脉腔内完全充盈血流,颜色与动脉血流相反,呈蓝色,且随呼吸而呈亮、暗交替变化。深吸气或Valsalva试验时,静脉内无血流信号显示。远心端肢体加压或运动时,近心端血流加速,甚至出现“混叠”现象。挤压小腿放松后或Valsalva试验,无返流或仅有少量返流(红色血流信号),证明深静脉瓣关闭良好。深吸气时血流停止(血流信号消失),表明检查部位到腔静脉是开放的,即无明显静脉梗阻。

3.脉冲多普勒表现:正常下肢深静脉血流频谱特点是随呼吸运动变化的单相血流(向心血流),呈周期样起伏,低速,负相的静脉频谱,声音似吹风样。深吸气或做Valsalva试验时,静脉内血流停止,远侧肢体受挤压后,流速增快,且为单方向性的血流;挤压小腿放松后或Valsalva试验,无返流或仅有少量返流。

五、下肢DV T的诊断标准

11主要诊断标准:(1)静脉腔内有血栓时,探头加压后,管腔不能被压瘪或部分压瘪,这是超声诊断深静脉血栓最可靠征象,尤其对股静脉及 静脉血栓诊断及其准确。Lensing报道该征象诊断DV T特异性可达99%,敏感性为100%。(2)静脉腔内有强弱不等的实性回声。(3)静脉腔完全栓塞时,脉冲和彩色多普勒在病变处不能探及到血流信号;挤压远侧肢体后,血流不增加,则提示血栓在检查的部位或其远侧。(4)所查静脉为部分栓塞时,彩色多普勒显示病变区血流变细,即血流充盈缺损,挤压远侧肢体后,可见细小血流通过。脉冲多普勒在非栓塞部位取样时,可探及到血流信号,但频谱异常,即不随呼吸运动变化,而变为连续性血流频谱即缺乏随呼吸变化的血流频谱。(5)当下肢深静脉慢性血栓时,由于血管的纤维化,声像图难以显示出所查静脉的结构,彩色多普勒检查也不能显示血流信号。此时,可见病变的静脉周围有侧支循环静脉形成。

21次要诊断标准:(1)深吸气或深呼气后,静脉内径变化不明显。(2)静脉壁搏动消失。(3)高频探头检查显示静脉内缺乏呈雾状流动的血流。(4)正常情况下,下肢主要静脉的内径稍宽于伴行的动脉,如果其内径明显宽于动脉时,则有血栓形成可能,尤其是急性血栓。(5)正常情况下,挤压检查部位的远侧肢体,下肢静脉血回流加速,无这种变化说明检查部位或其远侧有梗阻。延迟的或微弱的静脉血流加速也是远侧梗阻的征象,它可以是不完全性梗阻或是侧支循环的建立。同时,血栓没有引起静脉梗阻的情况下,仍有血流加速征象。静脉侧支增多,挤压不增加血流。(6)血栓部位(部分梗阻)或其远侧段静脉血流呈连续性,不随呼吸变化,对Valsalva反应减少或缺乏。(7)静脉瓣固定,不运动。

六、下肢DV T不同阶段的声像图特点

1.急性血栓:指血栓形成初期1~2周内,为新鲜血栓,与静脉壁附着不紧,要避免挤压患肢,防止血栓脱落。声像图特点是管腔内充填实性低回声或无回声;病变静脉内径增宽;加压管腔不被压瘪;血栓浮动,血栓段静脉完全无血流信号或探及少量血流信号;静脉完全闭塞时,血栓远段静脉频谱呈连续性或频谱消失,Valsalva试验反应减弱或消失。

2.亚急性血栓:指数周以后的血栓,开始溶解吸收、缩小,深静脉管径也随之回缩,腔内已有血流通过。管腔内实性回声增强;血栓缩小;血栓附着静脉壁上;管腔变为正常大小;血栓处静脉管腔不能被压瘪;血流部分恢复。

3.慢性血栓:急性血栓发作后数月至数年的血栓。血栓内含成纤维细胞,并机化成纤维组织,钙化纤维化,不能自行溶解,对治疗无明确反应,据报道仅20%的DV T能完全溶解。并与静脉壁已经广泛粘连、紧密的附在管壁上,使管壁呈不规则的增厚、凹凸不平,管腔有不同程度的血流再通。在血栓机化的同时,静脉瓣也被破坏,失去正常阻止静脉返流的功能。因此,大多数慢性血栓的静脉内可见异常回声,这些异常征象包括管腔内实性强回声,“索”状回声,静脉管径明显小于正常;管壁不规则;静脉瓣增厚、固定,造成返流和扩张;血流异常包括返流、侧枝静脉循环形成。

七、鉴别诊断

仪器调节不当、图像质量差以及探头挤压静脉造成异常影像而把正常静脉误认为静脉血栓;探头用力过大、深部小静脉缺乏自发性血流信号造成,容易把周围肌肉、脂肪及浅表软组织误认为是静脉血栓;急、慢性血栓主要从管腔大小、血栓回声、稳定性等几方面鉴别动、静脉壁的回声不同,动脉壁呈三层结构,较厚,而静脉壁为一线状结构回声或难以显示,静脉血栓有肢体水肿和发绀,皮温如常或升高,动脉搏动存在,动脉血栓则肢体瘪缩,温度降低,皮肤苍白,动脉搏动消失;淋巴水肿急性发作期一般无痛苦,超声检查静脉血流通畅,水肿可很快累及部分及整个肢体,晚期淋巴水肿呈橡皮样,易与静脉血栓鉴别。上肢DV T诊断标准与下肢相同。对髂静脉及盆腔静脉采用经腹超声或经阴道超声、经直肠超声探查可发现大部分血栓。

八、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DV T的评价

CDFI既可获得血管壁、血管腔和管周结构的二维图像,又可动态观察血流状态和侧支循环情况。可判断血栓部位,确定病变范围,了解管腔阻塞程度,评价疗效,弥补X线造影的某些不足。文献报道超声多普勒检出下肢DV T的敏感性88%~98%,特异性97%~100%,准确性9718%,因此,对下肢深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视为PTE的常规检查,尤其对有高危因素,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应引起注意,早期发现DV T,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PTE,早发现早治疗。通过观察血栓大小及回声强弱变化、管腔内径和管壁情况、血流再通与否来判断溶栓或抗凝疗效,如栓子减小或消失,增宽的管腔恢复正常大小,血流再通则显示治疗有效。但如果应用不当也可出现误诊和漏诊。

思考题:

1.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可靠征象是什么?

2.急、慢性深静脉血栓如何鉴别?

(收稿日期:2003201230)

(本文编辑:高健)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要点(2017 )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deep venous thrombosis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塞(PE),它可显著影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反应是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发性危险因素表1 抗心磷脂/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凝血酶缺乏 Ⅷ、Ⅸ、凝血酶原/20210基因变异/抗体阳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过多 纤溶酶原缺) /活化蛋白C抵抗/C缺乏V因子Leiden突变(Ⅺ因子增高/蛋白/Ⅻ因子缺乏蛋白S/乏缺乏异常纤溶酶原血症/ 表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继发性危险因素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损伤/骨折/脑卒中、瘫痪或长期卧床/高龄/中心静脉留 置导管/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吸烟/妊娠/产后/Crohn病/肾病综合征/血液 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多症、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小板异常/手术与制动/长期使用雌激素/恶性肿瘤尧化疗患者/肥 . . 人工狼疮抗凝物//胖/心、肺功能衰竭/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口服避孕药 重症感染/VTE病史血管或血管腔内移植物/

二、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以后进30d;发病30d 急性期是指发病14d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DVT入慢性期;早期 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急性下肢DVT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2患侧髂窝有压痛。发病1~征阳性。NeuhofHomans征和腿肌肉静脉丛时, 中最严重的情况。临床DVTDVT,患者可出现股青肿,是下肢严重的下肢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泡,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提问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漂流、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根据肺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引起相应PE的临床表现。 慢性期可发展为PTS,一般指急性下肢DVT6个月后,出现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肢的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严重者出现下肢的高度肿胀、脂性硬皮病、经久不愈的溃疡。在诊断为下肢DVT的最初2年内,即使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仍有约20%~55%的患者发展位PTS,其中5%~10%的患者发展位严重的PTS,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诊断 对于下肢DVT的诊断,无论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均需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以免漏诊和误诊。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 D-二聚体测定检查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 差。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和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 . 灵敏性、准确性均较高,临床应用广泛,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2. 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筛查和监测。该检查对股腘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DVT),对周围型小腿静脉丛和中央型髂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率较低。>90%率高( 主要用于下肢主干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的诊断,准静脉成像: 3. CT 的确诊率。肺动脉造影检查,可增加VTECT确性高,联合应用CTV及 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 4.核磁静脉成像: 的金标准。目前,准确性高,目前仍是诊断下肢DVT 5.静脉造影 临床上已逐步用超声检查来替代静脉造影。 (二)临床可能性评估和诊断流程 )。临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表3的临床可能性评估:件下肢DVT1. DVT。3~2分;高度≥床可能性:低度≤0;中度1 。12. DVT诊断流程:见图 对于血栓发病因素明显、症状体征典型的患者,首选超声检查。推荐: 评分为低度可能时,Wells当患者无明显血栓发生的诱因、症状体征不典型、二聚体检测,阴性排除血栓,阳性者,进一步超声检查。D-行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 王秀丽(共同执笔人),王庚,冯泽国,江伟,张兰,张英泽(共同执笔人),陈绍辉,金善良,姚尚龙(共同执笔人),徐懋,郭向阳(负责人) 一、前言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围手术期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多见于骨科、妇产科、血管外科和胸外科手术病人,以骨科手术最为常见。我国每年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骨科大手术的数百万病例中,有近50%患者形成DVT,其中20%出现有症状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美国1988年调查结果提示大约17%的孕产妇死亡是由于静脉血栓栓塞所致;另外,大面积烧伤等也是诱发DVT的高危因素。因此,对手术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及早诊断,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发生PE的风险,降低患者死亡率,还可有效地减少医疗费用。 二、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定义/诊断 (一)定义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DVT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DVT可降低发生PTE的风险。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枝引起肺循环障碍和呼吸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包括PTE、脂肪栓塞、羊水栓塞和空气栓塞等。其中PTE为PE的最常见类型,通常所说的PE即指PTE。围术期的PTE多见于静脉系统的栓子脱落,偶见心房纤颤者心房栓子脱落,是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诊断:可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物理、化验检查,做出较明确诊断。 1. 临床表现 下肢DVT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患侧肢体皮肤颜色变紫变暗。腓静脉型DVT多无临床症状,约40%~50%有症状者血栓向近端延展。近端DVT患者出现患肢疼痛、肿胀等症状,其中近一半发生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肺栓塞。 PE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栓子的大小和肺循环状态,清醒病人的主要症状为突发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呼吸困难多为靠近肺门中心部的PE引起,胸痛一般是远端栓子刺激胸膜所致,晕厥是因脑动脉供血减少、心律失常、迷走反射等因素引起。全身麻醉状态下,PE主要表现为突发、无诱因的低氧血症,大面积肺栓塞可致呼气末二氧化碳骤降、高碳酸血症和循环衰竭(临床上以休克和低血压为主要表现,即体循环动脉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值下降幅度>40mmHg,持续15分钟以上。需除外新发生的心律失常,低血容量或感染中毒症所致血压下降)。 有下列情况可考虑PE:①下肢无力,静脉曲张,不对称下肢浮肿,血栓性静脉炎;②外伤后呼吸困难,胸痛、咯血;③原因不明的呼吸困难,或原有的呼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肺栓塞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据文献报道美国每年发生肺栓塞65万人,死于肺栓塞者达24万人,英国统计每年发生非致命肺栓塞4万人,因肺栓塞致死的住院患者2万人左右,有学者认为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栓子脱落的几率更高,大的栓子可导致患者在几分钟内死亡,有报道称髂股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的死亡率高达20%~30%,肺栓塞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三大体征为肺啰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奔马律,因此,临床上肺栓塞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目前临床上预防肺栓塞多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金属丝制成的器械,通过特殊的输送装置放入下腔静脉,以拦截血流中较大血栓,避免随血流进入肺动脉,造成致死性肺栓塞,但安置滤器可发生滤器移位,阻塞,出血等并发症,且费用较高,故临床上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以下情况可考虑安置滤器:①DVT禁忌抗凝治疗或抗凝治疗有严重出血并发症,②抗凝治疗仍有肺栓塞者,③动脉血栓摘除术或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④首次肺栓塞后残留DVT,⑤广泛大面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途径应选择健侧,若双侧髂股静脉血栓,则应选择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 2、出血 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特别应警惕胃肠道,颅内出血,因此溶栓治疗前应检查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药量的调整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为宜,溶栓过程及溶栓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如血管穿刺点,皮肤,牙龈等部位,观察有无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如有穿刺部位出血,可压迫止血,严重的大出血应终止溶栓,并输血或血浆对症治疗,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如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出现黑便等嘱病人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创伤;饮食宜清淡宜消化,以免食物损伤消化道,多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2017-10-11 摘自: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7 年9 月第32 卷第9 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深静脉血检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后果是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它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因此,为了提高我国DVT的诊治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级医院对DVT的诊治工作,特制订本指南。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是指发病14天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30天;发病30天以后进人慢件期;早期DVT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急性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 Homans征:患肢伸直,足被动背屈时,引起小腿后侧肌群疼痛,为阳性。 Neuhof征:压迫小腿后侧肌群,引起局部疼痛,为阳性。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青肿,是下肢DVT中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属支血栓阻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受压和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件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漂移、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根据肺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引起相应PE的临床表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检查

?继续教育园地(危重病医学系列第29讲)? 作者单位:10002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超声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检查 何文 肺血栓栓塞症(PTE )的栓子常源于肢体静脉血栓,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 T ),因此,对下肢深静脉检查具有重要意义。血管超声检查已成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CDFI 既具有高分辨力的二维超声功能。通过直接观察血栓、探头压迫观察或挤压远端肢体及Valsalva 试验,可发现95%以上的下肢DV T 。静脉不能被压陷或静脉腔内无血流信号为下肢DV T 的特定征象和诊断依据。 CDFI 是检查下肢DV T 的首选方法。 一、下肢DV T 形成的病因 DV T 三大要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 其病因除了由遗传变异引起的酶、相关因子和蛋白质异常外,后天因素有创伤/骨折、外科手术后、脑卒中、肾病、静脉插管、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吸烟、长期制动或卧床、口服避孕药、肥胖、高龄等。 二、临床表现及分型 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增粗、疼痛、浅静脉扩张、皮肤色素沉着、行走后易疲劳或肿胀加重。约半数或以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无自觉症状和明显体征。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分为3型: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静脉和股总静脉,即髂总、髂外、髂内静脉和股总静脉,不累及下腔静脉和股总静脉的远端,并以左侧多发,肿胀一般较重。周围型:血栓发生在静脉和小腿肌间静脉丛内,临床症状不明显。混合型: 是临床常见的类型。其发生可由周围型血栓向近端的深静脉扩展,即小腿部深静脉血栓向髂静脉蔓延;或由中央型的血栓向远端的深静脉逆行发展至小腿部。 三、下肢DV T 超声检查方法 1.确定体位:根据患者情况及病变部位,取相应体位。 如立位、平卧位、坐位、俯卧位、半卧位等。检查股静脉时大腿稍外旋外展, 静脉检查采用俯卧位,小腿稍伸向后方,垫高踝部。如果受检者身体条件允许,应以站立位检查较好,以保证静脉血管的充盈,有利于下肢静脉的显示。 2.探头频率:一般选用线阵式探头,频率510~1010MHz ,目前已有15mHz 探头用于临床。探头频率越高,分辨 率越高,但穿透力越差,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探头频率。如果患者体型肥胖,尤其下肢过粗,水肿,血管位置过深,用高频探头难以显示深部静脉,可改用低频率的探头。 对髂外静脉,可采用低频探头,女性患者采用经阴道超声可获较好的图象。彩色多普勒检查时可适当降低Scale ,壁滤波为50~100Hz 。取样容积2~4mm ,放置血管中央,声束与血管夹角<60°。 3.检查步骤:检查静脉时,嘱受检者平静呼吸,放松受 检肢体。首先将探头置于准备检查血管的体表标志处,利用二维超声或彩色多普勒识别,清晰地显示该血管的切面图像。从腹股沟开始,先横切以确定股总静脉和股动脉的位置关系,继而纵扫,沿下肢静脉的走行由近向远侧肢体检查,可分别显示股浅、股深静脉和 静脉。成对的胫后静脉应从胫骨的中后侧进行扫查。胫前静脉易从胫骨的外侧方扫查。腓静脉可从小腿的中后侧扫查。 4.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注意事项:(1)熟悉下肢静脉的 解剖走行。常规应进行患侧与健侧对比检查,同时应注意与伴行动脉相鉴别,利用伴行动脉来确定相应静脉。注意静脉血管的解剖变异和静脉之间的交通支。(2)一般从血管的近心端,沿血管的解剖走行寻找血管长轴。若血管不易探测时,可先横扫,加上彩色确定静脉和相伴动脉的位置。对流量较低的静脉段,需挤压小腿腓肠肌。(3)检查时用力要适当,压力过大时会造成血流速度加快的假象。保持探头与皮肤的良好接触,使血管不受外来压力的影响。如检查腹股沟区的静脉时,探头应轻放,以免静脉被压瘪。血流方向与声束方向夹角过大,血流不易显示,造成血流中断的假象,可采用能量多普勒或改变声束方向可获得较好显示。(4)在 DV T 急性期,加压或挤压试验要慎用,以免血栓脱落导致PTE 。(5)注意仪器的调节,聚焦点应根据检测血管的深度 调节,角度和多普勒增益要适当。 四、正常下肢深静脉的声像图特点 1.二维超声表现:主要观察静脉血管走行、解剖结构,血 管腔内有无血栓和静脉瓣功能。通过彩色血流来确定血管内血流的充盈程度和血流的性质、方向。频谱多普勒可获得各项血流参数,并可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分析血流性质及方向等。正常下肢静脉管腔显示清晰,静脉壁较薄,无搏动性,内壁光滑,连续性好,管腔为无回声,从近心端至远心端血管逐渐变细。有时能动态观察到管腔内“云雾状”回声,随血流流动,这种现象是由于静脉内血流速度较慢,红细胞散射所致。下肢主要深静脉内径稍宽于相伴行的动脉。若静脉明显宽于伴行动脉时(2倍以上),则有血栓可能。探头加压后,可使静脉管腔压瘪或消失,加压时,最好采用横切扫 查。由于体位变化对静脉的充盈程度有影响,因此,立位检查静脉的内径比卧位检查时宽,卧位时血管内径变小。深

(整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理 【病因学】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兹分述如下: (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3 小时以上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并发现50%在术后第1天发生,30%在术后第2天发生。Sevitt从临床上观察证明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静脉连续处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比目鱼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舒缩作用向心回流,因此它是血栓形成的易发部位。血栓也可发生于无瓣膜,但易发生血栓,可能因被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压迫所致。约24%髂外静脉是有瓣膜的,在此瓣膜的近端也有相当高的血栓发生率。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三)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也可使血凝固孕药,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上海中山医院近年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有60例可追踪病因,其中手术后9例,恶性肿瘤患者9例,产后8例,慢性病长期卧床6例,动脉供血不良2例,盆腔肿块压迫4例,静脉或静脉内膜损伤4例,骨折卧床7例,外伤、受冻后卧床9例,长时间的站立或下蹲2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 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临床比较常见,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常遗留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一、病因 19世纪中期(1946~XXXX),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近年来,通过大量临床与实验观察,不仅使各因素有了具体内容,而且可用检测方法予以证实。但在上述三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往往都不足以致病,必须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尤其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才可能引起血栓形成。 二、病理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流滞缓而发生血栓,血栓与管壁一般仅有轻度粘连,容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激发炎症反应后,血栓与血管壁粘连也可较紧密。按照血栓的组成,静脉血栓有三种类型:①红血栓最为常见,组成比较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性分布在红细胞考,试大网站收集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②白血栓基本由纤维素、白细胞和成层的血小板组成,只有极少量红细胞;③混合血栓由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静脉血栓形成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其程度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的范围和性质。阻塞远端静脉压升高,毛细血管瘀血,内皮细胞缺氧,使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阻塞远端肢体出现肿胀。深静脉压升高及静脉回流障碍,使交通支静脉扩张开放,阻塞远端血流经交通支而入浅静脉,出现浅静脉扩张。血栓可沿静脉血流方向向近心端蔓近,小腿血栓可继续伸延到下腔静脉,甚至对侧。当血栓完全阻塞静脉主干后,血栓还可逆行向远端伸延。血栓可脱落,随血流经右心,栓塞于肺动脉,而并发肺栓塞。另一方面血栓可以机化、再管化和再内膜化,使静脉管腔能恢复一定程度的通畅。因管腔受纤维组织收缩作用影响,以及瓣膜本身的破坏,可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2019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第二届中国静脉论坛会议期间,由中华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责成安贞医院吴庆华教授负责制定我国的“DVT诊治指南”,后与第三届静脉论坛轮值主席董国祥共同承担本指南的制定,由吴庆华和罗小云执笔。本草案的制定历时两年余,经多次专家会议讨论修改。2 006年3月在三亚的第三届静脉论坛工作会议上形成初稿,后经200 5年11月26日和2007年6月11日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会议以及2007年8月25日第三届中国静脉论坛预备会议等反复认真研究修改,2007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静脉论坛的会议上全体通过。当然仍有不尽完美之处,也存在一定的意见分歧,留待以后不断修改,完善。我国血管外科著名专家(按姓氏拼音字母顺序排列)陈翠菊、陈忠、陈学明、董宗俊、董国祥、段志泉、符伟国、管珩、郭伟、谷涌泉、顾福杭、景在平、蒋米尔、姜维良、李大军、李俊海、李建新、李晓强、栗力、刘昌伟、刘鹏、刘长建、刘增庆、罗小云、马杰、潘松龄、钱水贤、时德、沈来根、王嘉桔、汪忠镐、王玉琦、王深明、吴庆华、吴丹明、辛世杰、苑超、余波、张柏根、张建、张福先、张纪蔚、张强、张静菊、赵春起等先后参加本指南的制定。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 ulmonary embolism,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boe mbolism,VTE)。DVT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后果主要是肺栓塞和DVT 后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国内临床对于D VT的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认识,疗效差异较大。为提高我国对DVT 的诊治和预防水平,我们制订了DVT诊治指南。 一、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目前国内还缺乏关于DVT发病率的准确统计资料。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其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多见于大手术或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晚期肿瘤患者或有明显家族史者。 表1 DVT的原发危险因素 表2 DVT的继发危险因素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 孙延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护师 王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 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三)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护理人员在采取DVT预防措施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三联征的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试题: 1.如何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护理。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表1)。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股青肿是下肢DVT 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PTS 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 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 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MRI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5.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二)临床可能性评估和诊断流程 DVT的临床可能性评估参考Wells临床评分(表2),DVT诊断流程见图1。 四、治疗 (一)早期治疗 1.抗凝:抗凝是DVT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PE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药物包括普通肝素、图1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流程 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Ⅹa因子抑制剂等。 (1)普通肝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一般采用静脉持续给药。起始剂量为80~100 U/kg静脉推注,之后以10~20 U·kg-1·h-1静脉泵入,以后每4~6小时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再作调整,使APT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保持在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表现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表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老年人长期卧床、外伤或骨折、妊娠及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等等,都可导致血流缓慢、淤滞,因而促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更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故该病一直在临床上深受重视。超声检查因简单易行、方便快捷,既可判断血栓部位确定病变范围,又可动态观察血流状况和侧枝循环情况,是早期无创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方法,常被临床认定为首选检查。 检查方法:探头一般选用7.5~15MHz线阵探头,从大腿根部开始扫查,在腹股沟处先横切显示股总动脉与股总静脉的位置关系(可加压,被压缩的是静脉),而后纵切显示股静脉长轴,再向下追踪显示股浅、股深静脉。患者仰卧检查髂静脉、股静脉、胫前静脉,检查股静脉时下肢轻度外展,膝关节稍弯曲;俯卧检查腘静脉、胫后静脉以及小腿静脉丛,小腿稍向后伸,垫高踝部,使膝部放松。对检查血管进行横向及纵向的扫查,二维显示深静脉,测量管腔内径及管壁厚度,注意管腔内血栓的位置、大小、范围等,再用彩色血流显示静脉内血流束的形态,用频谱多普勒探测血流速度,观察血流频谱形态。 正常情况下,下肢静脉与下肢动脉伴行,管腔显示清晰、内壁光滑、连续性好,腔内为无回声,透声好(图一),探头加压后管腔被压瘪或消失。彩色多谱勒显示血流信号充填完整且呈持续性(图二),嘱患者用力深吸气后屏气(Valsalva动作),可出现短暂反流信号。频谱多普勒显示持续性静脉频谱,峰值流速为10.75cm/s,随呼吸运动变化,嘱患者用力深吸气后屏气后可出现短暂反向频谱(图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四界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1995年,福建三明)讨论修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 (一)急性期: (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2)患肢广泛性肿胀。 (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 (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 (5)Homans征阳性。 (二)慢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慢性期具有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和后期静脉血液逆流,浅静脉怒张或曲张,活动后肢体凹陷性肿胀、胀痛,出现营养障碍改变;皮肤色素沉着,瘀血性皮炎,瘀血性溃疡等。 结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超声多普勒、静脉血流图和静脉造影等,可以确诊。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汤剂 1、血瘀湿热型

病变在髂股静脉时,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皮色苍白或紫绀,扪之灼热;舌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涩数。病变在小腿深静脉时,腓肠肌胀痛,触痛,胫踝肿胀,行走困难,可伴低热。 辨证分析:久坐卧制动,或手术、外伤损伤,气血瘀滞,湿热乘虚入侵,则肢体肿胀疼痛,固定不移;瘀久化热,则发热:舌暗或有瘀斑、脉涩而数为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清热利湿。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三妙散加减。 2、血瘀气虚型 患肢肿胀,日久不消,按之木硬而无明显凹陷,沉重麻木,皮肤发紫或苍白,青筋显露;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辨证分析:病程日久,耗伤气血,气血瘀滞,故患肢肿胀日久不消,青筋显露;气血瘀滞,肌肤失养,则患肢麻木,按之木硬;气血亏虚则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皆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活血益气通阳。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选择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孙延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护师 王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 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三)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护理人员在采取DVT预防措施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三联征的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试题: 1.如何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三病区李娜王辉崔雨 【摘要】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360例脑出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80例和对照组180例,研究组患者在脑出血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下肢进行物理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在脑出血术后只按常规护理方法,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7%,而对照组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8%,两组比较,X2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操作简单易掌握,为有效的降低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围手术期风险,促进患者康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周围血管疾病之一,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使患者下肢活动受限,常出现患者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处于废并状态,甚至可因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9%-50%,肺栓塞发生率为1.50%-5.00%【1】。因此,如何预防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尤显重要。及早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可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且使用简捷、经济、有效。我们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共360例,均是2011年至2015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出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80例和对照组18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手术方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方法 1.21 具体实施方法研究组:在患者术后日常护理常规的基础上,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进行早期干预,使用前排除患者已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仪性能完好,并告知患者使用目的、方法、用时感受及注意事项。患者平卧,将患者下肢置于压力带中拉锁固定,松紧度以腿套和患者皮肤之间能放如两手指为宜,充气末腿套压力设为45mmHg,从脚踝部开始充气至大腿再逐渐放气,循环进行,每日2次,每次30分钟。使用期间,加强巡视,观察患者双下肢血运情况。对照组:患者未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而采用术后常规护理。 1.22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2】①下肢周径测量:用软尺分别测量健侧肢体及患侧肢体,并比较两侧肢体膝下15cm处的周径。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可显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LEDVT)病变主干静脉管径增宽、关闭增厚、内膜粗糙、管腔狭窄或闭塞、管腔内无血流信号等。 1.23 临床观察患者患肢肿胀、疼痛,浅表静脉曲张,皮肤颜色改变,色素沉着,皮温增高,软组织张力增高,出现Homans征和Neuhof征。 2 结果

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一、概念 ?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所致的一种回流障碍性疾病。 ?好发部位:下肢深静脉,可发生在下肢近端和远端,前者位于腘静脉或以上部位,后者位于腘静脉以下。下肢近端DVT是肺血栓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 肺血栓栓塞症( PT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 ?由于存在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手术和(或)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ICU患者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 ?有研究显示,脓毒症患者早期(6d)为DVT的高发期,尽管接受了抗凝药物预防,DVT的发生率仍可达5%左右; 三、发生DVT的危险因素 ?血栓形成的三要素: ?血管壁改变 ?血液成分改变 ?DVT的危险因素: ?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五、原发性因素:由遗传变异引起,包括: Ⅴ因子突变、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等; 临床上常以反复静脉血栓栓塞为主要临床表现。 六、继发性危险因素:是指后天获得的易发生DVT的多种病理生理异常,包括:骨折、创伤、手术、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 七、DVT的临床特征 不同患者DVT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差异很大,主要受血栓形成的深静脉部位、发生速度、阻塞程度、侧枝循环建立、血管壁或血管周围组织炎症等因素影响。 DVT的常见临床表现:患肢疼痛和压痛、肿胀、静脉曲张、皮下静脉凸出、患肢轻度发绀,可伴有低热(一般不超过38.5℃)。 上肢DVT可导致上腔静脉综合征,并可使肢体长期伤残。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不易引起血管腔完全阻塞,因而患肢肿胀并不明显,可引起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中心静脉通路破坏及病变部位的血液外渗。 DVT常见的并发症是PTE,重者可导致死亡。 八、护理措施 缓解疼痛:观察与记录,抬高患肢,有效止痛。加强基础和生活护理,满足卧床病人生理需求饮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术后抬高患肢30°,鼓励病人尽早活动 九、健康教育:戒烟、饮食、适当运动,促进静脉回流、保护静脉、及时就诊。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编者按】2008年3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发布了第1版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指南,对规范我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出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技术,为适应学术发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对第1版进行了更新和修订,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水平。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DVT常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者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为提高我国的DVT诊治水平,指导各级医院的DVT诊治工作,特制订本指南。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表1)。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股青肿是下肢DVT 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PTS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 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MRI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5.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