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学教师外出听课心得体会(仲广群助学课堂)

数学教师外出听课心得体会(仲广群助学课堂)

赴南京瑞金北村小学学习心得

2014年3月25日--31日,我非常荣幸地被派去南京瑞金北村小学学习。置身于他们校园中,看着他们整洁美丽的校园布置,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崇拜着国家级特级教师仲广群所研究设计的幸福助学课堂。在这里,我亲身领略到他们对数学课堂的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前的精确设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数学课堂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理念--幸福助学课堂。

所谓助学课堂,强调三助,学生自学,生生互助,教师帮助。

自学:学生自学倡导先学后教,在“一探二学三生疑”的预习指导策略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探是避免把预习等同于看书自学的做法,因为这会使得学生的预备学习编程了被动的接受或简单的模仿。所以,我们一般先安排一道较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先行思考,在探而不得或是探而不明的时候,再安排看书、操作、实验或是收集资料等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探索贯穿预习的始终。

二学是在探索之后的行动,因人而异。这时的学,可能是对“探得”后的进一步“确定”,也可能是“探不得”后的“充电”。总之,学生自主探究后的学,就不是索然无味的、可有可无的学,而是某种带有“揭秘”欲望并伴随着心理预期的学习。

三生疑,是更深层次学习的体现,是学后的反思、质疑与追问,疑问的深度,反映了预习和思考的深度.学生把疑问带到学校,又使得后续的学

习变得动力强劲。针对不同的内容,预习的内容和方式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如新授类的会增加探究的成分,复习类的会增加整理的成分,体验类的会增加观察、实验的成分,实践类的会增加操作、制作的成分。由于不受时间的制约,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障,而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常常迫于教学内容和进度的考虑,不得不“走过场”;由于不受空间的制约,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留出余地,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数学理解能力、创造性得到了发挥。

助学:“回馈、释疑、整理、提升”的教学策略。

回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可采用的方法很多。提问,教师设置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判读学生的理解程度;汇报,让学生汇报预习的经历、采用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取得的成果等,了解学生预习的深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练习,解几道题来一个小测验,以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交流,将预习的情况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通过全班交流的形式获得信息。

释疑:在反馈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在预习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师生合作共同解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教师可灵活选择释

疑的方式方法,如直接回答、讨论、辩论、提供相关材料进行实验、操作等,若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很高或是利于教学的拓展和深化,新一轮的课内探究便由此展开。

整理:需要认识到的是,学生的预习并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学习水平所决定,学生课前的预习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地、模糊的、肤浅的,而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亦即让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让肤浅的认知变得深刻,让零碎地知识变得结构化。

提升:课堂上能够腾出更多时间来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是“先学后教”的又一优势。有了学生的“先学”,有了教师引领的“织网”,就夯实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领学生“爬高”,则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实到了实处,也是能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助学课堂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关键在于能够准确为学生的学情“把脉”,把教学的力量用在重心处和关键处,实现“三个不教”(学生已会的不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能弄懂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切实把教师从繁复的课堂讲解中解放出来,把学生推到前台,让质疑、争辩、补充、修正等充盈其间,在师生、生生多维互动中,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我对此次学习感触颇深,认为短短的几天的时间,让我们在欣赏他们学校老师的“轻松”和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让我看到了他们的学生能力的全面。虽然我们的学生现在还做不到完全适应助学课堂,可能课堂上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矛盾和不足,但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做老师的必须把讲台“让”出来交给学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第一,改变教育理念。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他们,让他们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锻炼的机会。第二,逐步落实助学课堂模式。虽然本班已经五年级了,学生很多能力在过去没有去好好的培养自学能力,但是比起以后去培养现在开始也不算晚。要做到这种课堂模式,老师先做到熟知课程标准,把握好每节课的前后联系,认真解读教材,精心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助学单。同时,在平时的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他敢说,锻炼学生学会正确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倾听习惯的培养。坚持每天这样去培养训练他们,终究有一天会让自己看到我们的学生能适应助学课堂。到那时,我们的学生们都真正做到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质疑、争辩、补充、修正等充盈着整个课堂,在师生、生生多维互动中,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教育所需要做的吗?

曾永德

2014年4月2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