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教学和小组学习的学法,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学史思维和学史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体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价值观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高一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进取心,富有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了“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设计环节】

1、导入新课:师生互动,旧时师生问候方式

2、介绍概况:《北大钟声》油画介绍,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3、分析背景:师生互动,袁世凯事迹介绍,分析总结

4、解读内容: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5、总结意义: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6、升华内涵:古今纵横,联系习近平对青年人的关注

7、课堂小结:师生朗读,感悟历史

【预习要求】

完成本课导学案;分组完成合作探究,选出发言代表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兰花草》

《希望》(又名《兰花草》)作者: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教师:我们现在上课的问候语是同学们好!老师好!这种问候是相互尊重的,是平等的。大家

知不知道早在20世纪初师生之间的问候是怎样的呢?请看大屏幕,我们来体会一下一百年前的北京大学师生之间的相互问候语:

(师生互动:20世纪初北京大学上课前师生问候方式)

教师:这就是北大师生间的问候,当时的北大是培养官员的学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干部

培训学校。刚开办时收的学生都是京官,所以学生被称为“老爷”,而教员都被称为中堂和大人,整个学堂官气十足。然而随着一场运动的发生,北大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是什么运动呢?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1915年发生的“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模拟20世纪初北京大学上课前师生问候方式,营造氛围,吸引学生迅速进入课堂。

【讲授新课】

一、不拘一格降人才——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展示图片:油画《北大钟声》)

教师:在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走在时代最前沿的是一所名校无疑就是北京大学。我

们来看一张油画《北大钟声》,它创作于1988年,但是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期间活跃在北大讲台上

的教授群体。在这张油画中人物的服饰、发型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最前面有一个老头穿着长袍马褂、拖着长辫子。后面的一群人穿着西装、留着现代的发

型。

教师:站在最前面的这位老头是是大名鼎鼎的满清遗老——辜鸿铭。他懂9国外语,获得西方

13的大学博士、中西贯通,偏偏又思想守旧、为纳妾和缠足进行辩论的人。而后面的一群人在鄙视、谴责最前面的辜鸿铭。油画中除了辜鸿铭,还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这五个人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穿着白色的西装,手里拿着一本杂志的人是陈独秀。大家看看他手里拿的这本杂志就是《新青年》。《新青年》是什么?

学生:是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

教师:后排穿着白色长袍的人是著名作家鲁迅,大家看他手里拿的这张图是哪个学校的校徽?观察这枚校徽,说说它反映了什么理念?

学生:这是他设计的北京大学的校徽。“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

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的理念在于要“以人为本”,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

教师: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另外一个重要阵地。校长就是站在陈独秀边上穿着黑色上衣的

蔡元培。

设计意图:油画《北大钟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群英荟萃、激扬文字、碰撞交锋的盛景。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等,学生在初中学习或通过其他途径已经基本掌握,此环节以油画为载体,引导学生对人物特点进行概括,帮助学生认识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从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师:这幅油画现在的名字叫做《北大钟声》,但是之前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宽容》,这“宽

容”二字指的是要对什么宽容?它体现了北大什么样的办学方针?

学生:北大的办学方针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自主学习:整理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基础知识。

二、风雨如磐暗故园——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史料解读:袁世凯祭孔祭天、袁世凯复辟称帝、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教师:在新文化运动发生前的中国政治舞台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就是袁世凯。图片中

袁世凯做了什么事引起人们的愤慨呢?

学生:袁世凯祭孔祭天,复辟称帝,倒地逆施,出卖国家主权。

教师:时人感慨: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然而,与思想的黑暗复古逆流不同,20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却如同初升的朝阳,显露出一片亮色。

(史料解读: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图)

教师:数据图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呈现出什么特点?

学生: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进入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

三、两面旗帜汇群英——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自主学习:阅读材料,思考问题,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第1卷1号)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旧礼教、旧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旧艺术。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1919年1月15日第6卷1号)

(1)民主和科学的内涵是什么?

(2)什么是旧道德?什么是新道德?

(3)为什么要进行文学革命?

设计意图:设置三个问题,通过层层设问,步步推进,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合作探究:在批判孔子问题上,三人都提出了以下理由。假如你是当时的中学生,看到这些理由,你能心潮澎湃地支持他们吗?为什么?)

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

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故不能己于一言。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何以那种吃人的礼教制度都不挂别的牌,偏爱挂孔老先生的招牌呢?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分组讨论,代表回答)

教师: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应当与传统割裂,西方的先进文化应当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融合。

实际上,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观念,可以看作是对西方文化弊端的补充和调整,而重新解读后的儒家文化,是可以和现代化对接的。不过鲁迅也说过,要拆一扇窗,要摆出一副要砸房子的样子。要对根深蒂固的思想进行一次清算,虽然有过火的言论,但是对中国历史进步是有作用的。因此,与此前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不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被称为激进派。

(课堂延伸:有人这样列举孔子的遭遇:汉代以前—累累若丧家之犬;汉代以后—大成至圣先师;清朝末年—托古改制的维新先师;民国初年—“打倒孔家店”;“文革”后期—批林批孔、“打倒孔老二”;当今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代言人。回顾儒学和孔子历史地位的变化,你认为“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

教师:明确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和前提,要用什么载体和手段来传播新思想呢?

学生:手段:文学革命,载体:白话文。

教师:文言文和白话文大家都不陌生,我们语文课本中的古文名篇佳作诗词都是文言文,咱们

现在说话用的就是白话文。为了有更直观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段材料。(板书:文言文,白话文)

(学生活动:文白之争)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朋友》(后改为《蝴蝶》)教师:今天如果要同学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你会选择下列哪种文体?为什么?

学生:白话文,因为白话文通俗易懂,便于表达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

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话文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到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教师: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吹响了白话文革命的

号角。胡适提出改良,陈独秀把它提到革命的高度。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从1918年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体,用新式的标点,到1920年全国出现了400多种白话刊物,这些白话刊物对新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在白话文运动中,有一位作家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抨击最为猛烈,他创作了他个人第一部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狂人日记》。这就是鲁迅。鲁迅的作品发表后,激起了不少青年文人的创作热情,到五四运动期间,白话文运动得到迅猛发展。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下令,从小学到中学的教科书都改用白话,文言退出主流的学术界,可以说白话文运动取得了胜利。

教师:对待传统文化应持何种态度?

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地继承发展。

教师: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一直刊登发表了大量宣传这些思想的文章,直到1919年

五四运动前后有了新变化。这就是开始刊登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章,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李大钊。李大钊于1919年9-11月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从此,新文化运动有了实质上的新发展,便是从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转向宣传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所以我们一般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把新文化运动分为前后期两个阶段。

(突破重点: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新”?)

(1)新领导:资产阶级激进派

(2)新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新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还有一项新的表现,就是其历史影响。

四、狂沙吹尽始到金——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合作探究:下面我们结合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社会现象,分析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

现象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崇拜人物统计:崇拜孔子、孟子和孙中山的人数分别是:153、6l、17人。……1923年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部分结果:(国内)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孔子1票。(国际)列宁229票,威尔逊51票……

影响: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青年人的思想受到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现象二:

《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

影响: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现象三:

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

——《自觉的女子》(1919年《新诗年选》)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婚礼也由中式开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

——《上海妇女志》

影响:动摇传统礼教的正统地位。

现象四:

有的同学把《新青年》从第一期读到最后一期,这使我们文风一变,再也不写堆砌词藻、空疏无物之古文了。

——北京女子高师学生程俊英

影响:推动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现象五:

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教师: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再比如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但是这几年史学界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2017?广东百校高三质量分析联考?30)1917年3月,陈独秀在《答俞颂华(宗教与孔子)》一文中指出:“中外学说众矣,何者无益于吾群?即孔教亦绝非无可取之点,惟未可以其伦理学说统一中国人心耳。”据此可见陈独秀

A.认为儒学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B.已经摒弃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C.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认识

可见历史评价具有多样性,历史观点的形成不但受到时代、个人立场、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还会受研究方法和史实、史料选用的影响。希望这对大家以后进行历史评价时能有所帮助。

【历史小结】

一本激情洋溢的杂志,擂响思想解放的春雷;

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转动思想解放的时代;

一所激情四射的学校,掀起思想解放的争鸣;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永载思想解放的史册。

【升华内涵】

在新文化运动中,最让我感动的一点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蔡元培改造北京大学都是因为关注青年、面向青年、倚重青年。如果说,百年前“新青年”的使命是“颠覆”,颠覆旧思想、打破旧文化;那么,百年后的今天,大家作为“新青年”,任务就是“建设”,重建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健康。这才是“新青年”这个群体,跨越历史的百年成长;也才是“中国梦”这个理想,鼓满浩然气的自信启航。我们的国家主席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青年人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设计意图:运用总结性、煽情性的语言来总结全课,烘托氛围,达到总结提升、情感升华的目的。

【结束语】

最后,让我们一起在诗歌中感悟这段艰难的历程。

(学生活动:集体朗读)(播放背景音乐30秒)

百年沧桑,百年沉沦,

古老的东方在文明的碰撞中激荡!

近代的中国在思想的汇合中弃扬。

师夷长技的呼唤,

启迪着苦难的中华民族;

中体西用的实践,

开启了近代中国的艰难进程;

变革求进的呐喊,

推动着社会前进的步伐,激励着我们上下求索的信念。

【知识结构(板书)】

一、概况

二、背景

1、政治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

3、思想:民主共和

三、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四、影响

1、思想解放

2、民众觉醒

3、文化转型

4、局限性

【自主评价】

1、(湖北武汉部分学校2017高三起点调研)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两极化趋向。正是这样一种看似歧异的矛盾格局,孕育和催生了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革命。这里说的“两极化趋势”指的是

A.军阔割据混战和文化异彩纷呈 B.政治不断民主和经济发展迅速

C.国家实力强大与对外交往扩大 D.民众权利扩大和社会生活进步

【解析】A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在政治军事上是军阀割据混战,社会混乱,政治失序;文化方面则是新文化运动兴趣,新思潮汹涌澎湃,故A项正确;这一时期政治黑暗,混乱的局面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故B错误;军阀割据混战导致国力衰弱,故C项错误;民众权利并未扩大,故D项错误。

2、(四川资阳2017一模)“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以上论述,意在

A.指出救亡图存具有阶段性 B.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强调改造传统道德的重要性 D.论证以前的探索不符合国情

【解析】C 陈独秀阐释的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为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同时指出思想层次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觉悟,故A 项错误;题意并非单独指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故C项正确;根据题意,陈独秀肯定了以前探索的层次,同时指出探索的层次应深入到思想层次,故D项错误。

3、(四川乐山2017一模)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写道:“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其主要意图是

A.启发国民的现代政治意识 B.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C.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 D.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解析】A 材料中陈以为,近代中国君主立宪的尝试中不认同国民的参政意识是不妥当的,符合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的主张,故A项正确;真正意义上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时间为1918年,故B项错误;材料评判的近代君主立宪制而非袁世凯复辟,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4、(四川绵阳2017二模)1919年,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有助于

A.抵制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B.实现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

C.推动国学研究向理性化发展 D.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解析】C 胡适胡适“整理国故运动”,对国学进行研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因此并不能抵制袁世凯借传统文化为复辟帝制造势的逆流,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彻底否定

传统文化、思想启蒙,与胡适主张不符合,故B项错误;胡适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一个真意义来”“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推动国学研究向理性化发展,故C项正确;胡适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无关,故D项错误。

5、(北京2015文综)(节选)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3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教学反思】

1、本课的突出特点是引入了大量的材料,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但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史料很多,要适当地、有针对性的引入,要突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切不可面面俱到。

2、本人在准备和讲授这节课的过程中,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那就是:判断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老师“讲”的好坏,而应该是学生“学”的好坏。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的任务,而不是让学生的“学”来帮助老师完成“教”的任务。

岳麓版必修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导学案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预习要求】

完成本课导学案;分组完成合作探究,选出发言代表

4、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

【自主学习】阅读材料,思考问题,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第1卷1号)材料二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旧礼教、旧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即 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旧艺术。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1919年1月15日第6卷1号))“民主”和“科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合作探究】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材料一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故不能己于一言。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材料二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材料三何以那种吃人的礼教制度都不挂别的牌,偏爱挂孔老先生的招牌呢?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

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在批判孔子问题上,三人都提出了以上理由。假如你是当时的中学生,看到这些理由,你能心潮澎湃地支持他们吗?为什么?

支持/否:

理由:

2、结合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社会现象,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现象一: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崇拜人物统计:崇拜孔子、孟子和孙中山的人数分别是:

153、6l、17人。……1923年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部分结果:(国内)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孔子1票。(国际)列宁229票,威尔逊51票……

影响一:。

现象二:《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影响二:。

现象三: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

——《自觉的女子》(1919年《新诗年选》)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婚礼也由中式开

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上海妇女志》影响三:。

现象四:有的同学把《新青年》从第一期读到最后一期,这使我们文风一变,再也不写堆砌词藻、空疏无物之古文了。——北京女子高师学生程俊英影响四:。

现象五: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影响五:。

【课堂延伸】

有人这样列举孔子的遭遇:汉代以前——累累若丧家之犬;汉代以后——大成至圣先师;清朝末年——托古改制的维新先师;民国初年——“打倒孔家店”;“文革”后期——批林批孔、“打倒孔老二”;当今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代言人。

回顾儒学和孔子历史地位的变化,你认为“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

【学习感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始末后,最让你感到震撼或感动的是什么?

【自主评价】

1、(湖北武汉部分学校2017高三起点调研)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两极化趋向。正是这样一种看似歧异的矛盾格局,孕育和催生了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革命。这里说的“两极化趋势”指的是

A.军阔割据混战和文化异彩纷呈 B.政治不断民主和经济发展迅速

C.国家实力强大与对外交往扩大 D.民众权利扩大和社会生活进步

2、(四川资阳2017一模)“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以上论述,意在A.指出救亡图存具有阶段性 B.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强调改造传统道德的重要性 D.论证以前的探索不符合国情

3、(四川乐山2017一模)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写道:“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其主要意图是

A.启发国民的现代政治意识 B.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C.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 D.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4、(四川绵阳2017二模)1919年,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有助于

A.抵制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B.实现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

C.推动国学研究向理性化发展 D.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5、(北京2015文综)(节选)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

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3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