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程建川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东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二零零三年一月

目录

一、前言 (1)

二、选线 (2)

2.1主要内容 (2)

2.2选线原则与步骤 (2)

2.2.1路线方案选择 (2)

2.2.2路线带选择 (2)

2.2.3具体定线 (3)

2.3注意事项 (3)

三、平面设计 (3)

3.1主要内容 (3)

3.2圆曲线半径的选定 (3)

3.3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4)

3.4平面图的绘制 (4)

四、纵断面设计 (5)

4.1主要内容 (5)

4.2纵坡设计 (6)

4.2.1纵坡设计的一般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6)

4.2.1纵坡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7)

4.3路线纵坡及竖曲线设计总表 (8)

4.4纵断面图的绘制 (8)

五、横断面设计 (11)

5.1主要内容 (11)

5.2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13)

5.3路基一般设计图 (13)

六、路基设计表 (14)

七、土石方工程数量计算 (15)

7.1绘制横断面图 (15)

7.2计算横断面面积 (17)

7.2.1积距法 (17)

7.2.2混合法 (17)

7.2.3求积仪法 (17)

7.3计算土石方体积 (17)

八、土石方调配 (18)

8.1调配时应考虑的因素 (18)

8.2调配方法 (19)

附录A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22)

A.1设计任务 (22)

A.1.1纸上定线 (22)

A.1.2详细设计计算 (22)

A.2设计完成后应交出的成果及其内容 (23)

A.2.1设计说明书 (23)

A.2.2路线平面图 (24)

A.2.3路线纵断面图 (24)

A.2.4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25)

A.2.5路基一般设计图 (25)

A.2.6路基横断面图 (25)

A.2.7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25)

A.2.8纵坡、竖曲线设计表 (26)

A.2.9平曲线上路面加宽表 (26)

A.2.10路基设计表 (26)

A.2.11路基土石方数量表 (26)

附录B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机辅助评阅数据输入表 (27)

附录C 各级公路主要技术指标 (29)

附录D 道路勘测设计相关基本名词术语 (34)

D.1一般术语 (34)

D.2公路路线及沿线设施 (34)

D.3公路勘测 (37)

附录E《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图表示例集 (40)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一、前言

本课程设计是在学完《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后进行的,主要内容为公路的线形设计,包括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土方计算及调配等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初步掌握公路设计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设计方法,并通过设计过程,培养学生的计算、绘图、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本课程设计除上述内容外,还要求学生对纸上定线作一些初步的训练。纸上定线的内容为:在给定地形图上两点间,拟定路线各种可能的走法,进行路线方案比较,选定最佳方案,然后对选定的方案作上述内容的设计计算。

本课程设计时所需的参考书及工具书如下:

1、张雨化.《道路勘测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7年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1-97)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7年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4年

4、《公路设计手册—路线》人民交通出版社. 1979年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内容总体流程如图1-1所示:

图1-1课程设计主要内容总体流程图

二、选线

2.1主要内容

按任务书规定的路线所在地区的地形与技术等级,在起、讫点间作纸上定线。要求选定两个以上的路线方案。

由于课程设计时数所限,路线方案不作定量的比较,但需作定性的比较与叙述,也即在方案比较时工程数量不进行详细计算,仅作估计大小进行比较。

2.2选线原则与步骤

选线工作一般按工作内容分三步进行。

2.2.1路线方案选择

路线方案选择主要是解决起、终点间路线基本走向问题、此项工作通常是先在小比例尺(1:2.5~1:10万)地形图上从较大面积范围内找出各种可能的方案,收集各可能方案的有关资料,进行初步评选,确定数条有进一步比较价值的方案。然后进行现场勘察,通过多方案的比选得出一个最佳方案来。当没有地形图时,可采用调查或踏勘的方法现场收集资料,进行方案评选。当地形复杂或地区范围很大时,可以通过航空视察,或通过遥感与航空摄影资料进行选线。

2.2.2路线带选择

在路线基本方向选定的基础上,按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选定一些细部控制点,连接这些控制点,即构成路线带,也称路线布局。这些细部控制点的取舍,自然仍是通过比选的办法来确定的。路线布局一般应在1:1000~1:5000比例尺的地形图上进行。只有在地形简单,方案明确的路段,才可以现场直接选定。

2.2.3具体定线

经过上述两步工作,路线雏形已经明显勾画出来。定线就是根据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结合有关条件在有利的定线内进行平、纵、横综合设计,具体定出道路中线的工作。

2.3注意事项

(1)选线时必须平、纵、横三方面统一考虑及安排;

(2)选线时对填方的取土与挖方段的弃土需仔细考虑;

(3)选线时需考虑路面的排水及桥、涵位置的选定。

三、平面设计

3.1主要内容

公路的平面线形在选线定线时已结合纵断面、横断面综合考虑基本确定,即转角点间的距离和圆曲线所采用的半径已基本确定。平面设计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直线与曲线或曲线与曲线连接部分的几何要素,进行超高、加宽、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缓和段等线形几何要素的详细设计与计算,以及平面视距的计算与保证。必要时也可对线形位置及圆曲线半径作适当地移动及修改以至完善。最后,绘制路线平面图。

3.2圆曲线半径的选定

为提高公路使用质量,各级公路的圆曲线应尽量采用较大的半径。在一般情况下,宜选用大于《标准》(指《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下同)所规定的不设超高的曲线半径;当受地形或其条件限制时,可采用该表列的一般最小半径;当地形受限制及其它特殊情况不得已时,方可采用表中所列的极限最小半径值(见附录C表C-1)。

圆曲线半之选定,除要与弯道本身所在位置的地形地物条件相配合,使曲线沿理想的位置通过外,还要考虑与弯道前后的线形标准相适应,如在长而陡的坡道下端和长直线中间不宜设置小半径弯道;当平曲线与竖曲线重叠时,要加大平面线半径,力求使竖曲线在平曲线长度的范围内;当平曲线偏角较小时,应采较大半径工以保证圆曲线具有一定的长度等。

圆曲线半径一般是根据适应地形地物的最好线位,按圆曲线几何关系来反算半径值,常用的有外矢距控制半径、切线长度控制半径、曲线长度控制半径。

3.3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内容详见图表示例集。

3.4平面图的绘制

公路路线平面图(如图3-1所示),其比例一般为1:2000,图面除应按图例规定表明路线两侧一定宽度范围内的带状地形、地物情况外,尚应根据:(1)路线在平面上的位置与走向,路线起点、终点里程桩号及百米桩与公里桩的位置(当地形图比例尺较小,路宽无法按比例绘出时,可绘以粗实线来表示路线);

(2)绘路线弯道,并在转角旁标明转角编号,另于图上空白处列表说明转角序号、偏角大小、平曲线半径、切线长、曲线长、外距以及曲线起、终点里程桩号等。如果能在表上同时注明超高、加宽和缓和曲线长度,则更方便;

(3)标出沿线水准点的位置、编号和高程;

(4)标明公路排水、桥涵及其它人共构造物的位置、桩号、结构类型和主要尺寸;

(5)与公路、铁路交叉的名称、桩号与处理方式;

(6)地形图指北上方向、比例尺和单位。

图3-1路线平面图示例

四、纵断面设计

4.1主要内容

纵断面设计是对平面设计确定的路线所经地面的纵断面上在高程上定出设计线,其主要内容是正确地采用纵坡坡度,合理地拟定纵坡线的位置与坡长,在设计线的变坡点处设置竖曲线及绘制纵断面图等。

4.2纵坡设计

4.2.1纵坡设计的一般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1)应符合《规范》中对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坡长限制、纵坡最小长度、缓和坡段、合成纵坡、平均纵坡及纵坡折减等规定。

(2)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在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之间,不宜夹用最短的缓和坡段。

(3)越岭线垭口处的坡度应尽量放缓一些,以保证良好的视距。连续升坡及降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倒坡。

(4)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大填大挖,力求填挖平衡,从而降低工程造价(要全线或分段作通盘考虑,填控平衡在纵向需考虑远距料场及弃土堆)。

(5)对沿溪线和桥头线,拉坡时应将坡线高出设计洪水位至少0.5米,对小桥、涵洞的边缘高度,应比上游设计雍水位高出至少0.5米。

(6)在路堑地段应有0.5%的最小纵坡。有困难时,亦不小于0.3%,以利排水。

(7)坡线与桥涵标高的联接要协调和平顺,以免对行车产生颠簸与冲击,坡线要满足主要控制点的标高。

(8)通过稻田或低湿地带的路段,必须保持最小填土高度。以保证路基稳定。

(9)长期冰冻地区,须避免采用大坡,以防止行车滑。

(10)应照顾当地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11)在回头曲线地段设计纵坡时,应先确定曲线的坡度,然后向两端分定。同时,注意在回头曲线地段不宜设置竖曲线。

(12)竖曲线与平曲线重合应注意保持均衡,应尽量避免在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插入平面急弯或设反向曲线接头。

(13)大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桥头两端的竖曲线,其起、终点应设在桥头10米以外。

(14)注意交叉口处的纵坡接线,公路与公路平面并叉,一般宜设在水平坡段,其最小长度应不小于《规范》规定,紧接水平坡段纵坡应不大于3%,山区工程艰巨地段应不大于5%。

(15)拉坡时应受“控制点”或“经济点”制约,导致纵坡设计起伏过大,纵坡不够理想,或者土方工程量太大,经调整后仍难解决时,则可用纸上移线的方法改善纵断面线形。

.4.2.2纵坡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1、准备工作

纵坡设计(俗称拉坡)之前应在方格坐标纸上,按比例标注里程桩号和标高,点绘地面线,填写有关内容。同时应收集和熟悉有关资料,并领会设计意图和要求。

2、标注控制点

控制点是指影响纵坡设计的标高控制点。如路线起、终点,越岭垭口,重要桥涵,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高度,最大挖深,沿溪线的洪水位,隧道进出口,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铁路道口,城镇规划控制用地范围与标高以及受其他因素限制路线必须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山区道路还有根据路基填挖平衡关系控制路中心填挖值的标高点,成为“经济点”。平原区道路一般无经济点问题。

3、试坡

在已标出“控制点”、“经济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指标、选线意图,结合地面起伏变化,本着以“控制点”为依据,照顾多数“经济点”的原则,在这些点位之间进行穿插与取直,试定出若干直坡线段。对各种可能的坡度线方案反复比较,最后定出既符合技术标准,又满足控制点要求,且土石方较省的设计线作为初定坡度线,将前后坡度线延长交会出变坡点的初步位置。

4、调整

将所定坡度与选线时坡度的安排比较,二者应基本符合,若有较大差异时应全面分析,权衡利弊,决定取舍。然后对照技术标准检查设计的纵坡是否合理,若有问题应进行调整。调整方法是对初定坡度线平抬、平降、延伸、缩短或改变坡度值等。

5、核对

选择有控制意义的重点横断面,如高填深挖、地面横坡较陡路基。挡土墙、重要桥涵以及其他重要控制点等,在纵断面图上直接读出对应桩号的填、挖高度,用

“模板”在横断面图上“戴帽子”,检查是否填挖过大、坡脚落空或过远、挡土墙工程过大、桥梁过高或过低、涵洞过长等情况,若有问题应及时调整纵坡、在横坡陡峻地段核对更显重要、

6、定坡

经调整核对无误后,逐段把直线的坡度值、变坡点桩号和标高确定下来。坡度值可用三角板推平行线法确定,要求取值到千分之一,即0.1%。变坡点一般要调整到10米的整桩号上,相邻变坡点桩号之差为坡长。变坡点标高由纵坡度和坡长依次推算而得。

7、设置竖曲线

根据技术标准、平纵组合均衡等要求确定竖曲线半径,计算竖曲线要素。

4.3路线纵坡及竖曲线设计总表

纵坡设计后(即拉坡后)列出路线纵坡及竖曲线总表,具体内容参见《课程设计图表示例集》。

4.4纵断面图的绘制

路线纵断面图(如图4-1所示)是公路设计重要技术文件之一,它反映路线所经地区中线地面与设计标高之间的关系,把路线的纵断面线形的平面线形结合起来,就能反映出公路路线的空间位置。

图4-1路线纵断面图示例

纵断面图采用直角坐标,以横坐标表示距离,纵坐标表示高程。为了明显地表明地形起伏,通常横坐标的比例尺采用1:2000,纵坐标采用1:200,纵断面图上各栏格式自下而上(如图4-2所示)分别为直线及平面曲线,桩号、地面高程、设计高程、填高、挖深、坡度及距离、土壤地质等。(当用路线纵断面图和路基设计表来反映纵断面设计成果时,纵断面图上的设计高程、地面高程和施工高度填挖值等四栏可取消不要。)

图4-2路线纵断面图的比例尺及内容栏目

根据《直线、曲线及转角表》,在直线及平曲线栏内给绘出平曲线位置及转向(左偏开口向上,右偏开口向下),并注明平曲线资料,一般只注转角号、偏角值和平曲线半径。

按水准记录(实地定线)或从平面图上路中线与等高线的相交点读数(纸上定线)将沿线桩号及对应的高程在图上点出地面点,连接各地面点即为地面线。纵断面设计线通常是指路基边缘各点设计高的连接而言,它是由直接和竖曲线组成的。设计线的斜率称为设计纵坡度,以百分数表示。在设计线的变坡点处一般均设置圆形竖曲线予以平顺连接。

纵断面上任一点的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差称为施工高度。施工高度的正负即决定了路堤的填高或路堑的挖深。当设计线在地面线以下时为路堑(挖方),设计线

在地面线以上时为路堤(填方)。

纵断面设计的最后成果以纵断面图表示,一般在纵断面上应表示出以下内容:(1)地面高程与地面线,设计高程与设计线,以及施工高度(填高与挖深值);

(2)设计线的纵坡度与坡长;

(3)竖曲线及其要素,平曲线及其要素;

(4)设计排水边沟沟底线及其坡长、距离、高程、流水方向

(5)沿线桥涵及人工构造的位置、类型、孔径和主要尺寸;

(6)与公路、铁路交叉的桩号及路名;

(7)沿线跨越的河流名称、桩号、现有水位及最高洪水位;

(8)水准点位置、编号和高程;

(9)沿线土壤地质分布情况以及地下水位线,必要时绘出土质柱状图或地质剖面图;

五、横断面设计

路线横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各段路基的断面形式和尺寸,为路基土石方计算及路基施工提供资料。路基横断面形式实际上选线时在现场就应对各段的路基处理问题做了考虑,在纵断面设计时又根据定线意图及地形条件逐段对路基的合理填挖,特别是对个别工程艰巨的路段作了分析研究,拟定了断面方案。因此,横断面设计是在总结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并绘制出有关横断面设计图纸,以指导施工。

横面设计必须从实际出发,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根据使用要求,结合路线平、纵线形、地面自然横坡以及地质、水文、气候等条件,选用合理的断面形式,以达到适应于行车需要、工程经济、路基稳定、便于施工养护等要求。

5.1主要内容

横断面设计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根据各桩横断面地面线图(实测或等高线地形图上量出),按已定纵断面设

计的施工高度,用戴帽子的方法来判断与归纳可能出现的横断面形式和处理方式,其中有关路基路面宽度在批准的初步设计报告已按公路等级基本确定下来,非特殊需要,一般可不再验算。

(2)路基段面形式,对于一般路基可参照路基标准横段面图进行设计;对于特殊地段路基,如路线通过不良地质地区或经过深谷悬崖的高填深挖处,其路基需特殊处理的,应按具体情况单独进行设计。

(3)路基边坡设计是横断面设计的关键内容之一,路基设计边坡的陡缓,不仅直接影响土石方工程量大小,而且还关系到路基的稳定,因此必须审慎对待。路基边坡度应根据当地的土壤类别、岩石构造和风化程度、水文条件、填方材料、施工方法及边坡高等因素分段确定。另外,为防止路基边坡风蚀或被水冲刷,必要时应进行坡面防护。路堤及路堑边坡坡度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

(4)为保证路基稳定,设计时应根据公路沿线地面水和地下水等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排水设备,以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具体为:

①路面及路肩应设置一定的横坡;

②低填方格路段均须设置边沟;边沟的断面形状在土质路段常采用梯形或三角形,在岩石路段多作成矩形;边沟深度及底宽一般不小于0.4米,沟底纵坡不小于

0.5%特殊困难路段不得小于0.3%。

③当沟底纵坡较大时,为防止冲刷应采用加固措施,边沟较长时应选择适当地点设置出水口,两出水口的间距不宜大于500米。

(5)在沿陡山坡修筑路基时,必要时可根据技术经济比较,设置挡土墙或其它支挡建筑物。

(6)在陡于1:5的山坡上修筑路堤时,应先将原地面挖成台阶式以避免路堤沿原地面滑动,以保证路基的稳定。

(7)横断面设计应考虑超高、加宽及缓和段上逐渐变化的断面,尚须考虑为保证视距而将边坡切除的横断面。

(8)横断面设计除路基本身外,尚应包括对路堤坡脚以外的护坡道取土坑、排水沟以及路堑坡顶外侧截水沟等进行安排与布置。

5.2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路基标准横断面图(如图5-1)应示出路线中心线、行车道、拦水缘石、土路肩、路拱横坡、边坡、护坡道、边沟、碎落台、截水沟、用地界碑等个部分组成及其尺寸,路面宽度及概略厚度等,比例尺用1:100~1:200。

图5-1路基标准横断面图示例

5.3路基一般设计图

绘出一般路基、路堑、半填半挖路基、高填方路基、深挖路基、水田内路基及沿江河及水塘等不同形式的代表性路基设计图,并应分别示出路基、边沟、碎落台、截水沟、护坡道、排水沟、边坡坡率、护面墙、护肩、护坡、挡土墙等防护加固形式和标注主要尺寸。

六、路基设计表

路基设计表(如图6-1)是公路设计文件中施工图的组成内容之一,是路线平、纵、横三个面上设计结果资料的综合。表中填列所有整桩、加桩的有关纵断面图内容的资料及填挖高度、路基宽度(包括加宽),超高等为绘制路基横断面图计算土石方数量的基本数据,也是施工依据之一。

图6-1路基设计表示例

下面是路基设计表的填法:

(1)第1栏“平曲线要素”中,列出转角号、左右偏角和半径,有缓和曲线的标出其位置及长度,供计算超高、加宽之用。

(2)第2栏“坡长、坡度以及竖曲线变坡点的桩号和高程”和第3、4栏“竖曲线要素”填注纵断面与起终点桩号和标高、转坡点桩号和标高。

(3)第5栏“桩号”和第6栏“地面高程”从路线平面图中读取(若是现场测量则是从有关测量记录薄上抄取)。

(4)第7栏“设计高程”从纵断面设计图上读取。

(5)第8、9栏“填挖高度”由计算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间的差值求得。“填挖高度=设计高程-地面高度”,其值为正为填方,为负为挖方。

(6)第10~15栏“横断面上各点与设计线的距离”分别表示路中线左、右两侧各特征点(道路中心、路面边缘、路基边缘)与设计线之间的平面距离(包括设置路面加宽后的平面距离)。路基加宽的设置与计算方法同于平面设计中加宽的计算方法。

(7)第16~21栏“横断面上各点与设计线的高差” 分别表示路中线左、右两侧各特征点(道路中心、路面边缘、路基边缘)与设计线之间的高差(包括设置路面超高后的高差)。路基超高的设置与计算方法同于平面设计中超高的计算方法。

(8)第22栏“备注”表示其它注意事项,如桥涵设置位置等。

七、土石方工程数量计算

路基土石方是修建公路的一项主要工程,在公路修建费用中占相当大的比例。由于路基的自然地面起伏多变,路基填控方体积不是简单的几何形体,若精确计算其体积往往很复杂,测量工作将很繁重,而结果实用意义不大,因此常采用近似计算方法,即路基两桩号的横断面之间的填方或挖方棱柱体的休积由平均断面积与棱柱体的高的乘积求得,即:

2/)(21L A A V ×+=

7-1

式中:V ——两相邻断面间的体积(单位:立方米); 1A 与2A ——两相邻横断面面积(单位:平方米); L ——两相邻断面间的中线长度(米)

。 7.1绘制横断面图

(1)绘制横断面地面线图,从地形图上每一桩号读取横断面上地形变化点的标

高及距路中线的距离,其方法与绘制纵断面相同,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其宽度视路基宽度及地面横坡坡度确定,应大于路基设计线所需要的宽度,对于路基宽8.5米所需的地面横断面宽度在路中线两边各15~20米。

(2)从“路基设计表”中抄入路基中心填挖高度数据。

(3)参照“路基标准横断面图”、“路基一般设计图”,画出路幅宽度,填或挖的边坡坡线,在需要设置各种支挡工程和防护工程的地方画出该工程结构的断面示意图。

(4)根据综合排水设计,画出路基边沟、截水沟、排灌渠等的位置和断面形式,必要时须注明各部分尺寸。此外,对于取土坑、弃土堆、绿化等也应经可能画出。经检查无误后,修饰描绘(如图7-1)。

图7-1路基横断面图示例

7.2计算横断面面积

计算横断面面积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为如下几种。

7.2.1积距法

即梯形法。将填(挖)面积分成宽为b 的各梯形,填挖交界处为三角形,梯形(三角形)的中心高度分别为1h 、2h 、3h ……n h ,然后用下式计算路基填(挖)方横断面面积:

)(321321n n h h h h b b h b h b h b h A …++=+……+++=

7-2

式中:A ——横断面填(挖)方面积;

i h ——梯形(三角形)中心高度;

b ——梯形(三角形)宽度。

b 可取1米或2米,量取h 可以用各种方法。常用分规逐个累加量出,然后在

尺子或米厘格子纸上量分规两脚尖的开度即为h 的总和值,或用米厘纸剪成长条样,累加量取h 总和。

7.2.2混合法

在面积较大用积距法不便时,可将横断面积分成若干个规则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等分别计算其面积然后总加起来。

7.2.3求积仪法

当地面线检不规则或面积较大时可用求积仪求算面积。

7.3计算土石方体积

本次课程设计采用平均断面法计算路基土石方工程数量,即将前后两个相邻横断面填、挖土方与石方面积分别对应相加取平均值,乘以两横断面之间的距离,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