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崛起之路

中国崛起之路

中国崛起之路
中国崛起之路

中国崛起之路

中国崛起之路 (转载▼

在十六世纪中叶,日本这个岛国能够严重威胁明朝的东南沿岸地区,这种现象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当时的日本地狭人稀,几十年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内战频仍。明朝则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被一个有组织的文官集团统治,中央指挥地方得心应手,而且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200万常备军。但事实是统一而武备强盛的明王朝却受到弱小且内战频仍的日本的侵略,这只能是因为中国文化很少侵略性。那么为什么中国人没有侵略性呢?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是否具有侵略性的最根本因素是经济模式和由此决

定的文化特性。几千年以来,中国经济的主体是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既不同于迁移型的游牧经济,也不同于外向型的贸易经济,而是以守土耕作、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小农经济的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文化必然是内向、内敛的文化体系。政治上必然重内轻外,军事上必然采取防御战略。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不是中华民族侵略扩张的象征,而是防御政策的产物,是一座和平的纪念碑。它和象征意义是:我们不会侵略别人,别人也别进来打扰我们。要估价一个文明,根本的是看它能够造就什么样的人。西方和日本和文学作品,充满了对战争的讴歌和对英雄的赞颂,这正是充

满了武力崇拜倾向的西方文明和日本文明的产物。中华文明则崇拜圣贤而贬抑武力,在文武之间,中国人一般重文轻武,不喜征战。因此孙中山说:“爱和平就是中国人的一个大道德,中国人才是世界是最爱和平的人。”中国人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战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性格,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政策取向。中国历史上,除了由游牧民族控制中央王朝的个别时期,从来就没有把军事扩张作为自己的根本国策,这决不是偶然的。那么中国不侵略扩张,何以领土如此辽阔?中国的领土的确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中华”或“中国”的原始含义是中央之国,所指的只是汉族聚居的黄河中下游流域,连长江流域都不包括在内。后来的逐步扩张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汉族内部的兼并统一,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一下子把中国的疆域扩展到了长江流域,从而一举奠定了中国版图的雏形。后来,因统一的中央王朝数次分裂,又发生了几次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国的地理版图因此得以维持。被动、柔性的文化融合,导致领域扩张,这是第二种方式。秦统一中国后,外族不断地侵犯中原,其中匈奴、突厥被打跑,但有的外族在与汉族王朝的军事较量中取得优势,他们侵入中原,局部甚至全局性地建立对汉族的统治。前者如南北朝时

期的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的若干小国,以及后来的辽国、金国;后者如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朝。他们在形式上建立了统治地位,文化上却被汉族同化,而其原先的发祥地自然成了中国的一部分,如东北、西北和蒙古,其民族本身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这是历史上的一个特例。被侵略被征服而导致领域扩张,与世界强国的暴力性领土扩张模式完全不同。第二章:和平方式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出中国将走“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对世界的一个承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复杂多变的当前国际形势,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中国领导人意识到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中国要发展,如果采取资源消耗型并且严重依赖外部市场、外部资源的模式,就势必与其他国家发生严重冲突,必定会走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老路上去;综合当今时代的趋势和国际社会的客观制约因素,这样的崛起即使能够侥幸实现,也不会是持久的,甚至会立刻盛极而衰。因此只能采取内敛的姿态,走集约式、内延扩张式的和平崛起道路。国家如何崛起,受制于其所处的全球社会整体的深层的局势。当代世界大势是:首先国家间利益和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其次国家间的竞争由争夺自然资源为主逐渐转向以制度和科技创新竞赛为主;最后和平与人

道等普世价值日益深入人心。和平崛起,对外来说就是要对世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积极正面的巨大影响力,更多地分担全球责任,并对人类的进步有原创性的贡献;在利益、资源的国家间关系上,应当追求共赢,而避免零和式的结果;对内来说,这种崛起要建立在社会全面变革创新的基础上。世界级的崛起大国也应当是国际新潮流的创立者和领导者。当年英国之所以能崛起,不仅是因为拥有强大的海军,更因为它也是时代潮流如市场经济、财产制度、权力制衡、科技革命的领跑者。美国之所以能在二战后迅速崛起,也和它积极推动国际新制度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货币体系、世界银行等以及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有很大的关系。拥有先进的制度和世界性的观念影响力,才算是真正的崛起。目前中国能够影响世界的主要是经济、市场、安全方面,而非观念、意识形态、军事方面。过去中国自我设定是国际社会体制外的不合作者,自外于世界潮流,甚至自认为处于世界文明的顶峰,是水深火热的世界的拯救者。最终为世人所笑,受害的只能是本国人民。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了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做正常国家的进程。我国的国际政治思想也从孤独的愤怒,寻求战略对决,转向和谐共处,和而不同。美国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说:“任何国家为了生存而使它的繁荣达到最大限度的最佳方法就是统治世界上

它所在的地区。”英国、德国、日本、美国、苏联,在经历

高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同时或在紧随其后的年代里,都进行了对外扩张和实行帝国主义。这虽然是历史事实,但历史并不总是在循环,例如日本在二战后的重新崛起,走的就是与它第一次崛起完全不一样的和平道路。

第三章:崛起质量目前中国崛起进程的引擎主要是经济或物质方面的增长,而即便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也不容乐观。中国的GDP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外国投资和财政支出,并且这种增长在地区分布上也是很不平衡的。在世界经济中,我国的影响力是低水平的,在市场体制、科技、金融、品牌、管理等方面,我国仍然处于弱势。国民收入分配在地区、城乡、阶层方面的差异,使我国的社会利益关系一直处于严重的风险威胁之下。在传统的安全观念中,国家的安全是极其彰显的,而人的安全与人类安全则是被忽视的。但是人民是国家的具体体现,与人的日常生活、基本权利相关的种种安全乃是极其重要的国家安全,并且是最贴身的国家安全。人民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安全感,又谈何国家崛起。2003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在世界上处于第六位,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第一百零四位,这说明我们的崛起质量不高。中国目前在环境、能源、伦理道德、社会福利、收入分配等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牺牲和面临的危机。外国对中国未来的帝国主义猜想,也正是建立在国内矛盾过度突出而要向外转移矛盾的逻辑上的。我们还必须看

到,我国粗放型、资源消耗型的发展模式,正在同时让我们自己和外界深感忧虑。我国目前已成为煤炭、铜、钢铁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电力第二消费大国。与此同时环境质量不断恶化,2002年,中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927万吨,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风沙还大量波及邻国。我们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也面临严重的短缺和退化。如此的低水平、高消耗、环境恶化的崛起进程是不稳定的,甚至可能中断。第四章:资源为了经济利益,人们组成各种社会集团,并以集团的名义展开民族和阶级斗争,这种集团的最高形式就是国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家内外关系是以血统皇权维系的,资本主义出现以来,国家的内外关系则以主权维系。这样,主权就成了现代国家理论中具有元逻辑意义的起点。国家的崛起需要资源支撑。于是,国家存在所依赖的资源就成了大国崛起的第一环节。国家在需要资源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形态和相应的社会制度。物质资源尤其是战略性物质资源的有限性和极难再生性,决定国家间的关系是一种绝对博弈关系,意识形态中的理性成分又规定了国家关系同时又是一种相对博弈和绝对共和的关系,而共和的边界就是国家间的力量扩张及被反抗力量所抵消的边界。所以,国家的崛起本身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为获得资源而释放国力的物理过程,确切地说它更是一个政治过程。国家政治是国家力量的理性使用。国力是国家崛起的基本条件。国家力量的核心是

军事力量,但军事力量的使用要有规则和边界。国力不可透支性的前提是国家可控资源的有限性。历史表明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衰落于世界性扩张。热衷于世界扩张的国家,其衰落程度与扩张程度正好成正比。历史上大国兴衰的经验,值得国人借鉴。准确认识国家力量在大国崛起进程中的有限性,是确保崛起持续性的前提。与霸权国家不同,保障中国崛起的军事力量是一种自卫性的,也是有限使用的。尽管我国对国际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但一定地理性地把握武力的使用范围。在事关国家统一的问题上,中国武装力量的使用是坚定而不惜代价的;在世界资源利益的分配问题上,武装力量的使用是自卫性的;在国际问题上,中国武装力量只用于在联合国的主导下维持世界和平。中国的崛起是有限度的崛起。这个限度的边界就是国家力量和这种力量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的边界,当然,这也是中国与其它国家相互尊重的边界。如果我们能准确地把握这个边界,中国的崛起就是可持续性的。对中国而言,资源是一个非常薄弱且不足以支撑中国迅速崛起的环节。就能源而言,中国能源的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已面临危机。尤为严峻的是,中国资源短缺的现实,又与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同期出现。中国正在崛起,而目前的可控资源又不足以保证这种崛起。这就必然要求诸于国际资源供给体系,并在必要时以武力自卫属于中国的国际资源配

额,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这种诉求是和平实现的。

第五章:“罗马式和平” 目前国际上存在着一种有和平但没有崛起的模式,这就是拉美模式,即依附于西方资本的发展模式。拉美国家比较普遍地享有和平,是因为它们放弃了与国际霸权的斗争,但由此引起的是国内尖锐的阶级斗争。拉美模式的症结在于以牺牲国内劳动者的利益,和国内市场为代价,主动向西方国家长期大量供血,以此换来与西方国家的“罗马式和平”(Pax Romana),也就是奴隶与奴隶主

之间的和平。这就导致拉美国家放弃自主发展道路,最终将本国的命运交付西方主宰。为了避免依附于英国的发展道路,美国进行了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林肯顶住英国的压力,不惜代价打败了一心依附于英国的“南方同盟”,维护了民族经济的独立,美国由此迅速崛起。美国的崛起教育我们,要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蒋介石政权就选择了依附帝国主义的买办道路,导致了四大家族积累大量资本,国内工农大量破产,民族市场全面萎缩的恶果。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枷索,并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强国。

第六章:国际民主国内资源供给日益短缺和长期和经济高速增长,使中国对世界有了更迫切的国际民主诉求。自由贸易和国际民主,是美国因反对英国霸权而提出并以武力捍卫的诉求。今天中国也遇到了同样的需求。我国的发展需要

获得必需的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和自由利用海洋通道的权力。这些都是国际民主的主要内容,但这些权利却受到霸权国家的压迫,因而是需要用武力自卫的。国际民主,实质上是主权国家对世界资源,尤其是极难再生的稀缺资源的平等共享的权利体系。第七章:避免战争根据历史经验,我们可以认为在三种情况下美国不会选择以武力遏制中国崛起。(一)美国面临一个巨大的外部安全威胁,需要中国的合作来应对这个威胁。例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威胁和“9·11”后的恐怖主义威胁。(二)中国自身因内部或外部的因素而无法崛起。(三)以战争方式遏

制中国崛起的代价美国承担不起,因此美国不愿付诸战争。美国是否面临一个巨大的外部安全威胁,这不是由我们可以决定的。我们可以考虑的只有如何让美国认为以战争方式遏制中国的代价是他们承受不起的。其答案是:(一)加强国

防力量,缩小与美国的军事差距。(二)加强友好外交,发

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争取更多的世界力量牵制美国。冷战后,世界上每年新暴发的重大武装冲突在18——26次

之间,中国在军事上都没有卷入其中。中国卷入外部战争的危险主要源于大国在东亚地区的争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卷入外部战争的地区基本是东北亚和东南亚,中国军队没有卷入过周边以外地区的战争。冷战后,有可能使中国卷入外部战争的事件仅有1994年和2002年的朝核危机。美国在

冷战后获得了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2002年其GDP约为11·4万亿美元,是第二名日本4·3万亿美元的2·7倍。

同年其军费开支为3480亿美元,是第二军费大国日本405

亿美元的8·6倍。根据美官方预测,2015年前没有国家可

以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其他大国在今后15年里都难以具

备在东亚发动战争的能力。只要美国不对东亚国家发动战争,中国基本上没有卷入外部战争的危险。

第八章:海洋战略中国濒临世界上最辽阔的大洋,有1·84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海上接壤的国家有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9个国家。中国的边缘海面积约有472·2万平方公里,

拥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约6900个,岛岸线总长1·4万公里。中国处于世界海洋地缘战略区和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的交接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随着前苏联的解体,来自我国北部陆疆的威胁基本解除。现阶段,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是濒海方向。在总面积为472·2万平方公里

的四大海区中,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属于中国的约

为300万平方公里,而其中约有120万平方公里与8个邻国存在争议。岛链是由自然地理中的岛弧概念引申与演变而来的。岛弧指的是一系列呈弧形排列或弧形伸长的岛屿或群岛。在中国东海黄海和南海外围有两条天然形成,弧形伸长状十分明显的岛弧。第一条岛弧从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

日本群岛、硫求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一直到大巽他群岛。第二条岛弧则从日本群岛经南方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西部至菲律宾群岛。正是这两条天然岛弧的存在,使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成为半封闭海区。组成这些岛弧的岛屿分别是美国、俄罗斯、日本、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领土,或者为美、俄、日、中国台湾所实际控制。中国通往邻近海区的海峡水道,除台湾岛附近外,目前均不为我们所控制。朝鲜海峡、宫古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等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就成为中国与太平洋、印度洋联系的重要通道。中国要出入太平洋和印度洋,必须首先穿越这两条岛弧。这两条岛弧实际上就是人们时常提到的两条岛链,即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在二战结束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竭力利用西太平洋海域中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求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所形成的一系列岛弧部署于许多岛上的军事设施,完成对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月型包围”,企图将其扼杀封死。于是,这种岛弧包围态势被形象地称为岛屿锁链,简称岛链。冷战时代,第一岛链中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至日本群岛,主要是针对苏联太平洋地区的;而日本的九州岛、硫球群岛至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紧紧包围着中国的边缘海,再加上第二岛链,它们无论是战

争期间还是和平时期,都对我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和海洋权益的扩张构成了严重威胁和巨大挑战。在第一岛链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台湾岛。台湾岛距离大陆海岸线最近,作为中国领土,对突破岛链封锁意义重大。就海洋而言,它东面是太平洋,南面是南海和巴士海峡,西面是台湾海峡,北面是东海。就陆地和岛屿来说,南面是菲律宾群岛和海南岛,西面为祖国大陆,北面是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地处日本——台湾——菲律宾群岛第一岛链和西太平洋——南海及巴士

海峡——台湾海峡——东海的中心位置。其地缘战略意义包括,对台湾海峡的直接控制作用,中国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天然跳板,为大陆提供极大的战略纵深并确保中国海军的机动。由于台湾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的海洋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犯:不能确保国土、海岸线及我领海的安全,如钓鱼岛和南沙群岛;不能有效地保卫和控制自己的全部专属经济区,在30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内约有120万平方公里与它国有争议或被侵占;不能绝对控制台湾海峡,不能确保进入太平洋的宫古海峡尤其是巴士海峡的战略通道;不能不间断地控制领近国家的海域……如果我们成功地解决了台湾问题,其力量完全可以覆盖到上述各个方面,就可以打破第一岛链的封锁。由于今天国际政治军事的现实,台湾岛是中国打破第一岛链封锁,走向太平洋的唯一薄弱环节。地缘政治学的创始人拉采尔说过:“只有海洋才能造就真正的世

界强国。跨过海洋这一步在任何民族的历史上都是一个重大事件。”他虽然说的有些绝对,但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在陆权和海权的斗争中,海权国家确实要占据上风。强大的海权必须以一支强大的海军为基础,海军又必须以海洋经济、海外贸易、海洋产业的繁荣为基础。中国没有必要成为一个霸权式的海权强国,但我们必须发展有限的海权,拥有一支能够保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和国际经济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的海上力量。巨大的挑战往往也意味着巨大的机遇,中国的和平崛起应在面对挑战中把握机会,创造机会,汇入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财富再分配这两大内部难题。首先,崛起是一个长期持续的高速发展过程,这种发展必然对现存制度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崛起提供了经济总量急剧扩张的空间,那么,今后20年左右中国的整体制度建设将全面提高中国的社会文化质量和人的素质;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将为中国崛起提供内部缓冲机制和国际空间。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正处在“一个水流最快、最变化莫测的点的附近”,“在中国经济的改革部分与未改革部分势均力敌时,危险最大”。这个问题来自中国改革的长期遗留问题,即“没有动手建立控制和管理一个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体制”(吉姆*罗沃: 《亚洲的崛起》)。 这就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问题,可能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和民主政治,三者联动,缺一不可。后二者的不完整使前者也不可能充分发展。 最近出现的一系列腐败案件,证明权力和市场资源结合或交换的严重性。 财富的急剧增加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同时产生贫富差距加大。积聚收入差距拉大和各种矛盾激化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发达经济的收入差距之大,并不影响它们的制度灵活性和稳定性。许多发展中经济即使采取压抑贫富分化的政策,依然社会动乱不已。强国和世界500强大公司之间的正相关系说明,如果没有财富和资本的集中(通过市场竞争而不是权力支配的资源优化组合),中国就难以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作为强国的崛起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均贫富”实际上是放慢或阻碍中国崛起的理论主张。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财富的均衡程度,而是在于财富集中和再分配的方式,在于最低收入阶层的基本权利保障和这个阶层的人口比例下降。

专题复习:大国崛起之美、日、英

美国 1、第一次工业革命:年,制成第一艘汽船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国家之一,走在其他国家前面。 重要发明:爱迪生——发明; 兄弟——发明飞机 意义: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美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巩固了阶级的统治,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主义)过渡。 (三)一战前后的美国 1、一战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抓住第次工业革命机遇,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一战期间战争初期:宣布中立,大发战争财 1917年参战,加入集团,对德宣战; 1918年,取得战争的胜利。 3、一战以后:处罚战败国,参与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1919年,参加成为操纵国之一 1921—1922年,会议,签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便利。(四)两次大战之间: 1、20世纪20年代,稳定持续发展,经济“繁荣”一时。 2、1929—1933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为严重)。 3、. 年,当选总统,实行新政。

1)新政特点: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积极作用:美国度过了危机,“新政”是美国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的垄断程度,是的一个里程碑。 3)新政的效果:美国度过了危机,但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所以。4)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五)二战前后的美国: 1、战前:对待法西斯侵略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2、战中:①1941年12月7日,事件爆发(国耻日) ②1941年12月8日,对日宣战 ③年1月,签署《》,加入反法西斯联盟; ④1944年6月,(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⑤1945年2月,参加会议(决定战后成立) ⑥1945年8月上旬,对日投放原子弹,加速二战的结束。 3、战后: 1)对外政策:政策(开始标志:1947年,出台) 冷政治上,; 战经济上, 表军事上,成立 现 2)经济发展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积累、②政府、③的进步。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①以为主,对外直接增加,飞速发展,不断扩大; ②经济发展; ③第次科技革命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成为支柱产业。 3)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国)

中国崛起的四大标志

中国崛起的四大标志:拿到四大“绿卡” 金子山 中国要崛起,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除了要按照既定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搞好国内的建设,对外必须立足于拿到四大“绿卡”。拿到了四大“绿卡”,也可说是中国崛起的四大标志。 一大“绿卡”,中国的人民币真正成为世界货币。人民币取得世界货币的地位,即人民币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以经济实力为支撑,以金融发展为载体,是经济发展到了具有世界掌控力的象征。 美国一再地打压人民币和汇率,其实夹杂着阻碍人民币上升为世界货币的用意,防止人民币挑战到美元的老大地位。人民币能不能成为世界货币,美元是阻挡不了的,关键的是中国要继续发展强大的经济,稳步拓展金融业,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让世界不断地接受、使用人民币的计价、结算、储备功能,直到成长为举足轻重的世界货币。 二大“绿卡”,中国的领土主权得到完整的承认。即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再受到激烈的挑衅,在世界上得到普遍的完整的承认。这在极大程度上,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依托的。 当前对中国领土构成的威胁,最大、最烈的是在钓鱼岛、在南海、在藏南。在这些本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地带,之所以会发生“问题”,是因为中国曾经遭受了侵略、殖民,是世界侵略史、殖民史留下来的后遗症。其解决途径,不外要么和平谈判,要么刀兵相见。其基础前提,都是中国具有足够的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同时中国还要合纵连横,争取世界对中国领土主权最广泛的认同。 三大“绿卡”,中国在国际组织中获得足够的话语权。现在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为主导,与之相比,其他各方常常都是出于弱势的。中国要实现崛起,就必须增强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 话语权的取得,要以经济水平为基础,文化实力来牵引,军事实力为保障,政治地位来体现,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中国应当为此而努力。同时中国要广交朋友,特别是真心帮衬的朋友,所谓朋友多了,说话也大声了,就是这个道理。 四大“绿卡”,中国的价值观赢得尊重、得到认同。冷战时期之所以有东西方的对峙,最突出的表现即是价值观、意识形态的不同,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不同。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变色,东方阵营一时间跌入低谷。 其实不管什么价值观、意识形态,什么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归根到底是要靠实力来说话的。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让中国模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就是一个明证。中国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所要做的,主

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形势_时殷弘

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的 战略形势 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中美关系的根本形势蕴含了一项根本的战略“秘密”:中国崛起压倒性地依靠和平的经济力、外贸力、外交力等等广义的“软权势”,就此而言美国压倒性地侧重于军力部署、军力增进、军事同盟构建和强化的对华防范战略很不合时宜,或者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自1996年克林顿政府与日本制订“美日安保新指针”以来,哪年哪月美国不在主要针对中国加强其中西太平洋军力和军事同盟,但与此同时哪年哪月中国不在成功地增长自身的国力和国际经济、政治、外交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美之间在总体上处于一种“不对称竞赛”,亦即中国见长的经济/外贸/外交影响对美国见长的军事能力“竞赛”。全世界现在都很清楚,中国正在这“不对称竞赛”中逐渐取得两者相权总的相对领先趋势,尽管这趋势并非全无逆转的可能。 近两年来,美国政府的许多对华言行显示,它已开始倾向于在中国持续和平崛起的前提下,接受或多少无可奈何地迁就中国崛起。与此相关,它在继续对华军事防范、增进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和尝试加强对华外交竞争的同时,致力于系统地增大和拓宽对华协商和协调,并且将此置于对外和对华政策议程中的更显要的位置。美国政府与先前相比,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更大幅度地“迎合”中国的立场或要求。此外,它既出于无奈,也出于对损伤中美全局关系的顾虑,在它实际上相当疑惧或深为不满的一些方面采取或试图采取比先前“容忍”甚或“容忍”得多的姿态。总之,即使在较长远的未来有可能发生变更,美国仍已开始形成其对华态度和政策的一种新的首要方面,那就是将中国当作至少目前在和平地崛起,在今后一段可预见的时期内大概仍将如此的一个未来很可能的世界强国对待。 然而另一方面,中美两国间的中长期“结构性矛盾”正在变得比过去更为深刻,也许有如远处的地平线上正在集聚的乌云。中国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中美经贸矛盾越来越具有结构性的、独立的和愈益增进的重大意义,并且在弥漫“中国是世界工厂”和“中国大搞不公平贸易”的美国公众意象中越来越被“政治化”;中国在东亚、中亚、中东、非洲等多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和外交影响迅速扩展和增强;中国由经济必需所驱动而在全世界广泛争取战略意义重大的能源;中国抵抗美国压力和对美竞争影响的自信心愈益增进,中国大众中的对美民族主义逐步高扬;中国持续和加速地进行军事现代化,在某些关键的军事能力领域已开始真正触痛美国的过敏的神经。 在这些事态发展中,尤其重大的是:(1)中国对美贸易持续的巨大出超已成为美国国内政治中的突出议题之一;(2)中国持续和加速的军力发展已成为(或接近成为)美国军事战略家和保守派特 别耿耿于怀的一大忧心事态;(3)中国外交影响的广泛扩张和迅速增进已引起美国所有各派对外政策精英的不快、嫉妒和忧惧。从长远看,军事领域的未来前景最值得予以长远的首要战略关注。超级强国美国决心维持自身最重要最显赫的战略资产,即美国的军事优势,中国则从根本和起码的国家利益和尊严出发,决心实现军事现代化:这一矛盾并非全无可能损毁中美关系的未来。 鉴于中美关系的上述所有基本形势,中国可以也应当一方面继续快速增长国力,积极扩展国际影响,另一方面更认真地注意控制变得更深刻的中美结构性矛盾,增进合理的和可以接受的“责任”承担,扩大中美之间的磋商范围,增进其磋商深度,保护中美之间互惠的经济交往,发展中美之间有选择的战略合作,继续争取美国舆论对中国的未来较多地放心。 至少在今后几年内,关于中美关系,中国最需要重视的是正在变得更重要更突出的中美经贸矛盾,明了在经贸问题上美国国内政治气氛的变化趋向,懂得争取在治标和治本两方面缓解中美经贸矛盾的头等重大意义,这将关系到保护中美关系和中国崛起的外部有利环境,并且为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在“科学发展观”主导下的转换争取足够的时间。需要在护卫中国紧要的经济安全的同时,主要以积极、慎重、有限和渐进累积性的妥协努力,防止美国国内对华保护主义压力发展到异常严重的地步,防止(也许极而言之)西方主要经济体愈益倾向于断定根本的自由贸易原则和经济全球化须予废弃或逆转。 为此,关于某些最重要问题的适当认识和判断至关紧要。第一,中美贸易矛盾的最重要的结构性原因(或许也是在世界上被最为广泛地认识的原因)是在中国一边,此即中国多年来的不平衡的发展模式。第二,中美贸易矛盾这一经济问题确实是处在一个近乎决定性的和愈益更为宽广的政治环境之中,就此而言纯粹的经济论辩效用不大。什么叫“近乎决定性的”政治环境?这就是指政治远不只是由经济学家、大公司和商人决定;特别在美国,政治在一定意义上是由投票选举美国国会和总统的那些人决定,而在中国也有愈益重要的广义的公众舆论。什么叫“愈益更为宽广的”政治环境?这主要指中美贸易关系在美国被广泛地“政治化”,即出现了一种非常广泛的意象—— —几乎绝大部分美国人都将中国简单化地设想为世界工厂,大搞不公平贸易。持有这种意象的美国人太多了,要他们听从复杂的经济道理至少一时少有可能。集体的民族意象甚或跨国意象愈益具有决定性。第三,对中美目前的贸易关系(一种仍包含“谁得到较多”这一问题的互惠互利的关系)要有一项常识性的理解:哪个获益相对较多?哪个有着相对最为听似有理的抱怨?中美贸易关系的当前状态是否跻身于中国当前和平崛起的 专题 15 国际经济评论2007.7-8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由衰到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百年:1、百年衰落,是在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2、百年奋战,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3、百年复兴,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50年左右。这百年复兴,我又把它分为三个30年,这是一个大略的思维。30年打基础,1949-1978年;30年崛起,1979-2009年;3.30年复兴,2010-2040年。 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这么一个可预测的背景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的发展,有四大趋势:第一是由初级发达的现代化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第二,中国的整个文明形态将由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第三,中国由发展中的大国走向发达的强国。第四,中国的人口结构将由低端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型)转向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人口结构(纺锤型)。我估计中国在未来50年里面,将跨越两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将会基本上实现,可能还会延续和进入第三次现代化。 中国崛起的四大机遇 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在21世纪有千载难逢的四大机遇。第一,中国的崛起,刚好处在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跨越这个文明变革期,这种文明变革期有可能使中国不需要像发达国家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实行跨越式的发展,为中国的跨越式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实际上,这种发展已经发生了,我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在对接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化。第二,全球化大趋势和亚太的崛起,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世界舞台。如果没有全球化这种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难度会更大。我们回望欧美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也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国家范围内发生。西方国家是用什么手段打开世界的大门,让世界为它们的现代化服务呢?用强权、用侵略、用殖民主义。它用大炮,用军队打开它想要进入的国家的大门。任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它都要依赖世界,西方国家先行的工业化是用大炮、用暴力、用殖民主义向世界拓展。但中国,非常可惜,不能用军事、暴力的手段,为什么不能呢?因为在我们前面有更强大的国家,我们动用不了这些工具。其次,现在其他的国家也在文明崛起,你也不能动不动就用暴力的手段。我们只能用和平的手段,生产全球化、产业链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平的、正当的、非常灵活广泛的机制和手段。而亚太的崛起,本身对中国的崛起就是一个助力,所以,我们有一个非常难得的世界舞台。第三,世界面临的三大危机,就是前面讲的人与自然冲突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冲突的社会危机(特别表现为在国际上,国家与国家冲突的国际社会危机)、以及人与自身冲突的精神危机。这三大危机给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现代化国家,超越西方国家进行文明理念与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它迫使中国要转,走旧的路是走不通的。而中国的文明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它可能是超越性的,它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范式。应该在两个世纪之交,有“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两种说法。“北京共识”是一个英国的学者提出来的,他把在一个政党的领导下面,采取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而按照亚当斯密搞的自由市场经济叫做“华盛顿共识”。这两个体系、两种模式、两种理念的较量,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检验。这次金融危机对“北京共识”,对中国的文明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销,大家看到这种模式真的是非常厉害。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国外的学者说,中国会崩溃,有人会说中国会负增长2%-4%,没想到,我们成功“保八”,而且是8.7%。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我们终究非常成功的化解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这是让全世界惊讶的。我相信中国崛起的文明范式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也会引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反思。我们这种范式在共产党领导下,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和文明组织中的政治民主,是一种全新的范式,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第四,世界国际政治版图走向多极化,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战略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没有多极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非常困难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将会全力以

中国的崛起与传统文化

中国的崛起与传统文化 中国崛起不只是物质力量的崛起,而是文明的崛起。如果没有文明的崛起,中国崛起即使成功,也只是短暂的。而中华文明在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和欧洲革命时代的崛起,意味着中华文明一定要成为普世文明。 中国崛起将具有文明史意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上朝贡体系中的国家共同分享着这一文明,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中华文明提供了解决群体生存中面对的各种问题的办法,这构成了她的软力量。然而随着中国的衰微,文明也相应地失去了吸引力。在近代整个转型过程中,中华文化节节败退,无法应付接踵而至的问题。而伴随中国的崛起,中华文明面临了复兴的机遇。有不少学者同意,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但是,这毕竟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一个国家能否保持国家安全与繁荣昌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战略文化的先进性。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大国总是吸纳、融合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形成自己更有活力的战略文化。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世界大国,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独特价值观、传统、文化和民族理想,一成不变的地缘战略环境、民族愿望的一致性、一种连续不断又逐渐演化的战略文化是中国得以保持其统一、和平、防御战略思想的理想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必须清楚认识和牢牢把握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力量,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国原则和利益、符合国家力量条件、有助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大战略。大战略的选择及其实施,既受到战略文化的制约,又需要战略文化的支撑。鉴于此,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情势之下,如何在道德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构建成熟的合作型战略文化,已经成为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核心前提之一。 传统文化在20世纪的流失, 当代与过去文化在传统文化上的浅薄, 都使我们必须面对复兴传统文化的使命。中国为了“走向西方”,“与西方接轨”, 已付出了沉重的“文化撕裂”的代价。我们必须重新找到在世界面前自己的文化形象。当然,复兴并不是去复古。我们要以现代的意识去寻找复兴之路,发掘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源头。凡事都要有个“名”, 有理论上的合法性。只有从中国自己的文化源流中寻找当政立国之“名”,或理论上的合法性,才能平复中国的“文化撕裂”。因此,我们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源泉,而简单地移植外来文化。中华文明的继续生存,取决于中国重新肯定自己的中华个性。其实,对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尤其是正在进步和崛起中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自我寻根原本是必须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够在将本民族传统文明自我阉割后,仅仅依靠某种单一的政治说教实现发展,只有通过传统文化来实现文化的新生和现代化,才会在文化本质上现代化。

十大方面证明美国已无法阻挡中国崛起

十大方面证明美国已无法阻挡中国崛 起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已是指日可待,其实,按照国际权威机构的评估,如果按照购买力来计算,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虽然这一头衔不被中国政府承认,但中国正在崛起应该已被全世界所承认,也是共识.但中国的崛起,是世界的福音,因为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所以,中国的崛起也必然要改变当今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格局. 正是因为中国的崛起要改变当今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格局,当然就给了当今世界老大美国空前的压力,虽然中国的崛起无意冒犯美国老大的地位,也尊重美国倡导的世界秩序,谋求的只是共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但美国却不是这样认为,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对于美国来说是最大威胁,因为美国梦想再领导世界一百年.所以,美国视中国为最大敌人,正在处心积虑的阻止中国崛起的步伐,全面破坏中国发展甚至瓦解中国就成为美国目前最大的政治目标,“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独裁论”、“中国无人权论”等论调喧嚣尘上,成为美国阻止中国的最大理由.战略东移、亚太再平衡、双层岛链包围、技术封锁、搅动中国周边矛盾等就成为美国阻止中国崛起最实际的行动. 然而,无论美国办法想尽,中国崛起已无可阻挡,而且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在美国发动的处心积虑针对中国崛起地过程中,美国是节节败退,中国与美国的距离正在美国围堵的过程中日益接近,甚至有超出的可能.下面十个方面可以证明美国已无法阻挡中国的崛起. 一是中美经济对抗,中国经济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30多年前,中国经济应该属于世界最不发达的行列.当时的美国虽然没有把中国放在眼中,但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阻止中国的崛起仍然是美国的核心任务,所以,以人权、法制、封闭等方面的原因肆意污蔑中国政权.中国领导人以伟大的气魄,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就是要打破美国挟制中国的理由.中国的改革开放,让美国看到搅乱中国的希望,然而,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从此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相继超越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国的经济总量已是日本两倍,从汇率上讲,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达到美国的64%,步入10万亿美元行列,是目前全世界经济总量仅有的两个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之一,按照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已指日可待.所以,事实证明,美国已无法阻挡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是中美军事对抗,中国正在缩短差距. 过去,中美军事方面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中,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不是一个两个档次,而是相差无数个档次,可以说中国的军事是从小米加步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军事已成独成体系,而且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从60-70年代,核武器的研发成功,中国开始实现中美之间的不对称平衡,现在,无论是陆军,还是空军、海军或是三军的联合等方面,中国是全面的向前发展,军舰、导弹、核武、激光武器、潜艇、飞机、卫星等方面与美国的差距正在日益缩小,特别是航空母舰的开发,美国对于中国的军事优势正在丧失,现在,中国

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

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 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张维为,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著有《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英文)、《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政治影响》(英文)、《重塑两岸关系的思考》、《中国触动全球》等。19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我想从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三个角度来谈今天的话题。中国今天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都曾遇到。中国人硬是靠自己的智慧、苦干乃至牺牲闯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可以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先谈中国崛起。中国的经济总量在过去的30年中增加了18倍,有专家估计中国人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内生活水平可以提高 近7倍。但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中国“城市像亚洲、农村像非洲”?2008年,我从印度讲学回来,在报上发表了《印度贫民窟带来的震撼和思考》一文:孟买60%的人住在贫民窟,人均面积两三平米。一位网友责问:为何不把中国跟东欧比?我说不久前去过华沙和布达佩斯,它们比上海落后至少10年。这位网友又问:为什么不和纽约比?和纽约比,30年前是不可思议的,但现在可以好好比一比了。其实,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雷德曼就比过。

他2008年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后经上海回国,写了篇评论《中美这七年》。他写道:当我回到纽约机场,沿着破旧的公路开往曼哈顿时,我问自己,究竟哪里是第三世界?我不想告诉我的女儿世界的未来在中国。虽然上海和纽约在某些方面仍有差距,如国际化程度、公共文化的空间等。但在硬件的很多方面,上海已经走在纽约的前面了,如机场、地铁、高速公路、商业繁荣程度、美轮美奂的夜景和即将完工的高铁;在软件方面,上海的婴儿死亡率、社会治安、人均寿命等指标都好于纽约。我们的城乡差距还大于发达国家,但不是“城市像亚洲、农村像非洲”。欧洲的城市远远没有中国城市的活力,中国的农村也发生了巨变,好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好于非洲的多数城市。非洲城市一半人口住在没有电的贫民窟,人均寿命才50岁左右。中国城乡差别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而逐渐缩小,发达国家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中国腐败很严重,能算崛起吗?腐败问题是一个挑战,但我们也要看到别国崛起过程中都出现过腐败上升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经济高速发展,法治建设跟不上。英国19世纪时议员席位是可以买卖的;美国19世纪下半叶被称为“强盗贵族”(robber barons)时代,人们都持枪保护自己;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官商勾结极为普遍。如果横向比较,研究腐败最权威的“透明国际”把中国腐败程度列在世界中位。跟中国相对可比的国家,如印度、巴西、孟加拉、埃及、乌克兰、俄罗

中国崛起的金融战略

中国崛起的金融战略 中国崛起的金融战略(一)假设中投入股美国银行 按今天(2018-10-27)A股和H股的收市价运算, 建行的总市值不到6000亿人民币, 而建行2018年的净利润一定超过1000亿人民币,也确实是说, 建行的加权平均市赢率不到六倍. 作为建行的大股东, 汇金公司在那个价位增持绝对是专门合算的, 财务上一定会有不错的回报, 也有助于提振市场人气. 然而假如我们把眼光放远大一点, 从中国崛起的金融战略角度来考虑, 由汇金的 母公司中投公司直截了当入股美国银行(Banke of Ameirica), 可能更合算, 一百亿美元的投资可能实现一千亿美元的价值, 还有可能大大提升中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的地位. 众所周知, 美国银行是建行的战略投资者,同时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合作伙伴. 美国银行承诺不与建行在国内零售业务上竞争, 同时派出50人的专家团队长驻北京,关心建行提升业务水准. 建行上市三年来在服务质量和财务业绩上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 这与美国银行的关心不无关系. 另一个案例确实是2006年8月,美国银行在有买家出价为净资产2-3倍的情形下,以净资产1.35倍的价格将美银亚洲出售予建行,关心建行快速搭建起在港澳进展零售业务的平台。美国银行还积极配合建行的海外战略,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和资料,从多种角度关心做工作. 象美国银行如此有力又有心关心中国的银行进展壮大的合作伙伴是不多的(大伙儿能够挨个数一数), 这是建行和中国金融业一 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假如美国银行因为短期现金流的问题而不得不沽售所持建行股份, 这不只是美国银行和建行的缺失, 也是 美国和中国的缺失. 而直截了当承担财务缺失的正是汇金公司和中国股民, 因为美国银行抛售建行H股, 必定压低建行A股, 当建行市盈率只有六倍或更低的时候, 其它银行股能值多少? 当业绩最好的银行业整体估值水平如此之低时, 其它业绩不如银行 业的公司估值又能有多高? 假如在那个时候由中投公司出面入股美国银行,比如说投资一百亿美元, 条件与美国财政部入股美国银行的条件一样, 则不仅能够缓解美国银行的现金压力,也可大大提升美国银行在美国金融市场的地位. 美国的银行业由于历史的缘故事实上是专门分散的,美国有好几千家银行,最大的几家银行在美国国内市场所占的份额与中国日本欧洲的大银行在国内市场所占的份额相比,是专门小的. 在不久之前, 美国的银行甚至不能跨州开分行, 像花旗银行的成长壮大实际上要紧是依靠在海外扩张完成的,因此花旗银行即使在全盛时期,其资产规模也不如日本银行,尽管美国经济的规模要比日本大两倍. 这次金融危机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保尔森实际上是在用最近授权的7000亿美元(通过入股和收购不良资产)扶助大银行, 让大银行去兼并中小银行, 因此美国专门快会显现几家巨无霸全能银行, 排在前两位的便是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 美国银行因为收 购了美林,前景更看高一线, 美林尽管在次按危机中缺失惨重, 但它的几万名零售证券经纪人对美国银行是宝贵的财宝. 在投资银行业内, 美林在尖端金融技术(如兼并合并、衍生产品)和高端客户服务方面不如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但在证券分析,基金治理与中端客户服务方面是一流的,而这些正是美国银行今后所需要的,投资银行的中端客户在商业银行是高端客户. 英国和欧洲央行的救市策略与美国是不同的, 他们是入股救助问题严峻的银行,使其有足够的现金流免于倒闭,同时修改会计准 则使银行的不良资产能够不按市价入帐(mark to market), 让帐面利润看起来不那么差以支持股价. 两种不同的策略所产生的

中国崛起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论文名称中国崛起 年级 2014级 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粮食工程 学号 08142219 姓名孙瑞 任课教师许春红 完成时间 2016年3月6日 成绩

中国崛起 内容摘要:一切都是比较而言,我比较相信这一点,就是一定要接地气,要实地去考察,要实地去看。看过感受过就不容易被忽悠。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政治发展,世界上最精彩。就是我们取得了我们做到了人家做不到的事情。 在一个历史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你自己的一些思想,一些感悟,能影响这么大的群体,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作者,真是有一种参与感,历史的参与感,是非常精彩的。[1] 关键词:政治制度社会模式自信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关乎亚太乃至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21世纪中美关系必须摆脱大国零和博弈的历史逻辑,走出一条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正是在此背景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一理念在 2015 年 5 月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被正式提出。随后,中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东盟地区论坛上逐步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升到战略高度“十八大”报告也将与发达国家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2013 年 6 月,中美两国元首在美国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时确认“共同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2] 一、中国的发展 过去的三十多年对中国的预测,一种是乐观的,一种是悲观的很有意思的是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回头一看,乐观的几乎都是对的,悲观的几乎都错了。 中共十八大召开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曾经邀请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去他们演播室。主持人第一个问题是,张教授,你觉得中共还会有十九大吗?张教授笑着说:“过去这么多年,你们对中国的预测有哪一次是对的,我都记不起来。我一个人预测的都比你们准”。有相当一部分的西方媒体人、西方学者,他们的思想里还是一种西方中心论和历史终结论。就是只要你做的跟我们西方不一样,你就不对,你就要走衰,最后要崩溃。 有人说历史终结论的政治制度的设计是前工业革命时期的,当时美国的政治改革的迫切性绝不亚于中国,实际上我觉得比中国还要迫切。2014年,历史终结论的作者福山先生发表了一篇文章——《America in decay》。他语出惊人:“美国正在腐朽中,除非有来自外部对美国政治秩序的大震荡,激起真正的改革与行动,否则美国三权分立民主政治体系中的弊端带来的美国政治失灵将继续下去。”文章内容分为“反思三权分立中的弊端”、“政治稳定催生利益集团”、“法律和民主太多了”、“利益集团合法影响决策”、“两党走极端为否而否”等部

中国崛起之路

中国的崛起之路 同世界上其他已经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国家一样,中国的崛起之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但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敢于挑战艰险不断拼搏向前的民族,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它总能以崭新的姿态不断的向前发展,它的成长之路无可辩驳的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军阀混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再加上三年内战,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了几乎不可逾越的障碍:工业发展水平极低、城市工业畸形、区域工业布局极不平衡、基础设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通货膨胀极其严重、粮价飞涨…..,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平均国民收入仅是印度的一半,世界上很多过国家都对中国逾越这个“烂摊子”的能力表示怀疑。但中华民族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不屈服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同为新中国的发展而不懈奋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产生了重大的意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计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一五”计划,其确定的基本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友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但中国的发展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我国曾遇到过重大的挫折和挑战,1958年的“大跃进”,是作为1957年整风反右之后要出现“经济建设高潮”提出来的,形成了一场包含层层高压和层层虚报的政治运动。这段时期是我国经济波动最大的时期,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最高时打54.8%,最低时至-32.8%。1960年非但没有“跃进”,反而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负增长最严重、困难最大、人民生活最苦的一年。1960年9月,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年底,“二五”计划的实际执行结果与原来八大建议相比,除原煤、石油、发电量达到了规定的指标之外,钢、水泥、粮食、棉花等都未达到;粮食、棉花的产量甚至低于1952年的水平。接下来的“三五”计划也因“文化大革命”而没有得到实行。经过“文化大革命”,中国的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计划完成情况连续出现倒退,国民经济频临崩溃的边缘,1968年还成为我国建立经济计划以来唯一没有年度计划的一年。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是全国进入了战备高潮……。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更是对中国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政权被削弱,各级政府机关被夺了权,人民解放军被搞乱,公检法专政工具被破坏,本来就薄弱的民主和法制几乎荡然无存;私设公堂,刑讯逼供、随意逮捕、违法关押、任意抄家的现象极为普遍;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命财产失去保障……,由于经济建设遭到巨大破坏,文革十年间,人民生活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加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的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行政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 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作为海陆兼备的国家,正处于地缘政治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历史和现实决定了中国的地缘政治选择不会违背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国坚持和平合作发展的道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一、地缘政治的概念地缘政治学兴起于19世纪末,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和西方列强的政治利益需要而产生和演变的。由于时代和国家利益的差异,对地缘政治的涵义可以说是众所纷纭。我国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门以地理分析为基础,专门研究国际政治力量与地球自然性质之间内在联系的学问”。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或国家集团,研究的重点是国家安全、对外战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其理论核心是强调获取既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本国在激烈的国际角逐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即地理因素对国家权力的重要作用。在地缘政治中,以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利益为标准来区分敌友关系。对国家利益有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朋友,对国家利益不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敌人。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二、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1.有利条件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间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据了四分之一的亚洲面积,这种地理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优越条件。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以和平方式同大多数邻国解决了领土和领海争端,建立了多元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周边和平稳定的局面。目前,在东北方向上,中国与韩国、日本明确了战略伙伴关系,而且还构建了中日韩三国伙伴关系。在东南和西南方向上,中国和菲律宾、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此外,中国还与东南亚地区最大国际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在西北方向上,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达成了战略伙伴关系。这些战略伙伴关系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为中国维护

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Journal o fUn i v ersity of I nternati o na lRe lations,2006N o 3 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 史 艺 (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部,北京100091) [摘要]中国的崛起实际上是古老的中华民族融入现代世界经济体系、成为现代重要国家的过程。经过500年的发展,在世界体系中,中国正由半边缘区向中心区靠近。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要真正进入中心区成为一个发达的经济体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过程,也有必要从世界体系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崛起。 [关键词]中国崛起;和平崛起;世界体系;世界体系论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489(2006)03 0034 05 当代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产生于欧洲,随后扩大到全世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不同政治实体起落兴衰,在不断的矛盾斗争中,世界政治版图由最初的分散零落发展到高度关联,世界体系正走向全球化。中国,19世纪中叶以一种极其被动的姿态纳入这一体系,此后,在一连串冲击与反应、外在压力与自身求索的推动下,由边缘向中心艰难迈进,现在以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身份屹立于国际体系。在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思考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过程,站在世界体系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崛起是很有必要的。 一、历史研究 中国逐渐 融入世界体系 研究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首先有必要对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做一个分段分析,笔者在这把过去五百年的历史大致分成三段: (一)朝贡体系: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体系 西方现代国际体系始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15到19世纪多个国际体系相互竞争,西欧体系虽然强大但也只能算是国际体系中的一个。这时在欧亚大陆东部,中国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凭借其众多的人口、丰盛的物产、多彩的文化和复杂的行政组织,拥有巨大的辐射力和传播力。中国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其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和价值观念等,在东亚形成了朝贡体系![1],即古代中国与外国交流时形成的特殊的外交、贸易、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流的制度和秩序。[2](P 86)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以华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并逐步实现了货币和文字的统一,华夏开始成为稳定的族体。从华夏文化独尊的思想出发,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华夏帝王君临天下的天下观,延伸到处理与周边的关系上,出现了中国皇帝对周边诸夷进行册封而诸夷前来称臣入贡的朝贡秩序。作为天下共主的中国帝王通过绥抚四夷来实现万国来朝!的局面,以体现真命天子以及天朝大国的威严。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滨下武志教授在其代表作?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围绕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考察了近代亚洲内部贸易关系和亚欧关系。他认为朝贡体系的根本点在于贸易关系,以中国为核心的贸易关系层层外推,形成一个庞大的贸易体系,亚洲近代史开启的契机应追溯到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

中国崛起之路

中国崛起之路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走过了以资源消耗性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在战略上突然发现:整个民族精神文化陷入一种新困境,这就是缺少创新思维和科学创造力支撑民族复兴之路,越走越窄了,丧失了原创精神和文化选择能力民族,在国际上根本不会有竞争力;一个依赖和模仿他人技术国家,永远不会获得世界的承认。如今,全球化进程中更多显现为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力量,才能够迅速改变整个民族国家社会财富积累方式。掌握核心技术力量才能够快速改变民族国家的地位。生活在一个资源约束性的全球化过程中,人们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生态环境危机,新一轮生态资源战争正在悄然的走近我们,决定这一切关键的问题,就是能否在创新中选择一条道路,以更少地消耗外部资源,更多的创造社会财富,更好的依赖人类创新力量,解决人类未来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中国现代社会,在转型中渡过了一个快速积累过程,目前突出的问题,是核心创造力和原创精神缺乏或不足的问题。面对未来世界多元和多极世界的发展,世界发展出的核心始终都依赖科技进步,而支撑这一发展基础却是一个民族原创力。在历史上,中国文化曾经为整个世界贡献过四大发明,说明中华民族原创精神文化始终都是世界智慧的一个源泉;到了近代社会,中国原创力和智慧的缺乏,是面对整个世界现代性表现出来困惑,这是东方民族面对西方化科技力量显现出来的退化。但这并不是问题核心,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近现代社会过程中面临新的挑战——世界的价值和标准按照西方人预设的那样来衡量我们时,中国文化和文明受到挑战,中国社会创新精神受到质疑。在他人创造或选择的时间进程中,在他人科技标准下,在他人财富积累方式中,中国人是否能够重新获得世界原创民族精神和地位呢?这是一个许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从传统的古老精神文化中走出来,面临现代性社会挑战,必须要完成整个传统文化和精神创造性适应世界全球化进程转型。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过去几千年文明进程中,中国古老文化突出的贡献,就是原创精神和智慧给整个世界带来文明成果,当今现代社会,整个星球都完全按照西方人的模式重塑时,中国古老智慧和创造力明显缺失了。这是一个面对现代转型发生的危机,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创造性发生根本改变契机,但它的核心力量依然是中国五千年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精神文化传统,这一脉络仍然是中国创新之路基础。如果说,中国文化能够穿越千年为整个世界带来巨大成就,那么,未来中国社会同样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更新改变,因为,在过去时代,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一直就是以创新为基础的社会,只不过是衡量标准不同导致评价发生偏离,但这并没有改变整个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和文化生成力量。如何把握未来,实际上就是如何把握创新力量和智慧再一次振兴,如何将这一民族文化创新基础凸现出来。面对现代科技力量变革,中国社会需求的是,在我们千年文化积累基础上,将原创精神融入到当今世界创新洪流之中。 创新是精神文化的特征。在世界民族之林里能够做出贡献国家,必定是一个能够不断创新精神文化种族,一切凝聚着精神文明成就力量,首要凸现为,它始终代表那个特殊地区文化和传统,并能够形成一个稳固的文化圈,或者说文化精神广泛传播地区性。世界文化传统和优秀精神品质造就了一个地区性繁荣,也创造了物质财富的发达国家。当今世界是西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文明占据,

中国崛起与海洋战略

中国崛起与海洋战略 内容摘要: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是世界各个名族繁衍生息的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自古至今也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垂涎的战略要地。伴随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海权竞争逐渐成为焦点,中国的崛起,必然是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过程。 关键词:海权海洋形势海洋战略 中国是最早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航海事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创建过惊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自先秦时代已开始海耕,在南疆史载有“骆田”的海洋农业;公元前6世纪,中国已有了舟师,春秋战国时代,地处沿海的吴、越、齐、燕等诸国已经“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公元之初,中国已开始,构筑“海上丝绸之路”。唐朝,中国的远洋海轮抵达地中海,开辟了世界上最长的海洋航道。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但是近几百年来,中国与世界上其他海洋国家相比落后了,这是中国海洋文化意识不强,更缺乏经略海洋,全面规划、经营、管理海洋的经略和措施。自明朝后期以来尤其是实行“海禁” 政策,延至清代,“海禁“更趋激化从而给中华民族的海洋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限制,其结果严重抑制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把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扼杀于襁褓之中。在“海禁”的高压政策夹缝中,挣脱、生存、发展的中华民族海洋事业和海洋文化,相对于西方某些先进国家的成就来说,显然十分脆弱。 近十几年来,中国东海、南海上空风云骤起:日美要协防钓鱼岛,越南、菲律宾立法侵占中国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原则遭遇严峻挑战,中国在上述海域的正当权益面临被蚕食的危险,海权危机日益凸显。今日之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有关中国海权、海洋权益、海洋战略等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民族复兴及中国崛起密切相关。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海洋就必须从一个战略的角度去思考、争取、利用和开发海洋,于是需要制定一个海洋战略作为指导。 我认为中国的海洋战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战略: 1、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国家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的历史任务。于是,海洋经济开发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终于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将会使21世纪作为海洋世纪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海洋经济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所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之总和。我认为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应在秉承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加快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行业发展尤其是加快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比例,并践行“中国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中国海岸带开发战略”、“中国海洋经济安全战略”、“中国海洋国际合作战略”、“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战略”、“海水养殖业的绿色发展战略” 等具体战略。 2、海洋政治战略 中国是世界上的大国,但不是世界上的强国,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跨越,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