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十七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第二十七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第二十七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第二十七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第二十七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难点

美国单极世界的大国强权思想对自身造成的恶果和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本课主要讲述了两极格局的解体过程,解体后对世界局势的深刻影响,以及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方向问题。第一,原有国际格局的瓦解:美、苏为首两极格局的解体过程以及该格局解体后对世界局势的影响;第二,新的国际格局的逐步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991年12月下旬苏联的骤然消失,标志着两极中的一极自行坍塌,终于导致支配战后世界国际关系四十余年的两极格局最后崩溃。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两极格局的解体所造成的冲击波不仅震撼着欧洲,更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本课设计的问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故更易引发学生较为强烈的参与意识。建议教师在教学时适当补充热点问题的新闻背景资料,如时政照片、纪录片、专题片等直观材料,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收集相关历史、现实资料,展开研究,积极参与对重大历史问题和时事问题的分析,以便多角度深刻理解两极格局解体的本质原因和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各方力量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应该做出的努力。

本课引言概述了苏联解体的原因、情况和最为直接的影响。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关于戈尔巴乔夫的对内改革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对内改革问题: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领域的改革,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因此经济改革未见成效。戈尔巴乔夫将其原因归结为政治阻力太大,于是转向政治改革,准备用“全人类标准”来改造社会主义,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这种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的“新思维”,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结果导致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和党派林立、纷争不休的局面,国内潜伏的民族矛盾也开始爆发出来。

此问题有如下教学建议:第一,教师可补充“苏共二十八大纲领性声明”作为探究性材料,分析其可能给共产党造成的影响以及从中反映出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和平演变”政策给苏联社会带

来的思想影响。第二,特别收集有关美国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资料和提供经济援助的相关数据等,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在苏联解体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社会的思想、经济的影响、瓦解作用。第三,收集有关苏联国内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历史材料,丰富学生对此原因的认识。

关于苏联解体问题:教材说明的主要原因在于苏共中央放弃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造成权力的严重削弱和危机的大爆发。教材以“历史纵横”栏目说明了苏联解体过程中的关键性事件──“八一九”事件。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局势的混乱,其导火线是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这一条约的签署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由统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变为一个松散的邦联,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对苏联开始瓦解的认可。事件结局所反映了其发起者无力应付事件发生后的国内外局势,最终使扭转事态发展趋势的努力归于失败。“八一九”事件的影响在于国家政权的根本性变化,苏联完全解体。

此处建议教师:利用本课引言中关于苏联解体事件及其他一些反映当年苏联解体过程大事记的影像资料,使学生充分感受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的情况及对整个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带来的巨大打击。

第二,东欧剧变及其在波兰、民主德国的体现:

东欧剧变的主要客观原因及剧变的实质:东欧剧变的主要客观原因来自于苏联自身因改革失利造成的社会混乱,导致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发生转变。具体表现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其“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此外,加之美国等西方国家长期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技术和贸易援助,诱使和弹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进行内政干涉,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通过这些手段直接干预了事态的发展。这些因素使得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激烈动荡,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丧失统治地位。

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东欧剧变在波兰、民主德国的体现:波兰由调整经济措施而引发政治动荡,形成以瓦文萨为首的、得到西方国家支持的政治势力集团──团结工会,并最终通过政治改革造成社会制度的剧变。民主德国则因两极对峙造成的民族分裂引发政局动荡,并在政党政治的改革中放弃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行多党制,

随之而来的是两德的统一。两德合并完成了民族、国家统一的历史重任,是德国人民的愿望和幸事,但这是以放弃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代价而完成的,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挫折。

此处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并尽可能搜集其他相关历史图片、新闻报道资料、重要人物的代表性观点、各类数据统计等资料,扩充学生的了解范围,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波兰、民主德国局势的动荡和剧变的状况,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同时提高教材结论的说服力。

“和平与动荡并存”一目,教材主要讲述了“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和表现,因此主要体现了两极格局解体之后,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

关于威胁世界和平,导致时局动荡的原因:

第一,两极格局解体后出现的新矛盾和新冲突。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对峙一直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矛盾存在,而因此被长期掩盖和忽视的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矛盾在“冷战”结束之后显现成为国际热点冲突,特别是解决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民族问题成为世界上很多地区日益紧迫的问题。不断涌现的地区冲突和暴力事件一再表明,和平、公正地解决民族争端已不再是个别国家、个别民族自己的事,它是对日益走向成熟的国际社会的严峻考验。

在此,教师可以列举诸如中东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民族与犹太民族之间因宗教、领土纷争导致的长期冲突及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因宗教问题造成的地区争端;巴尔干半岛上原有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因内部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穆斯林等诸多民族长期存在的民族、宗教冲突,导致新独立的一系列民族国家内在的矛盾纠葛和为争夺领土而进行的战争等等,以此说明地区冲突已成为“冷战”后国际关注的热点矛盾。

第二,美国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教材对此主要讲述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插手南联盟内部的科索沃危机问题,实施对南联盟的军事打击,导致地区动荡局面更加严重。

关于动荡局面的具体体现:

第一,南联盟内部潜在的危机及北约为首的大国干预。

对于南联盟内部矛盾引发的科索沃危机的认识:“冷战”结束之后,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势力开始抬头,民族矛盾激化。20世纪90年代初,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和波黑四个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后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也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易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教材所讲述的科索沃危机是指位于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南部的科索沃自治省内,占人口90%的阿尔巴尼亚族人要求脱离塞尔维亚独立而引发的塞族与阿族之间激烈的民族矛盾。在这场争斗之中,双方互不妥协,因此矛盾冲突日益升级,酿成流血事件,这为外部势力的强行干预提供了借口。

对于北约轰炸南联盟的认识:科索沃危机爆发后,在美国要求下,北约最终以此危机会造成大批难民和危及地区稳定制订了空中打击的行动方案,并称行动目的是迫使冲突双方实现停火,迫使南联盟执行联合国决议,保护难民重返家园等。北约对南联盟长达78天的轰炸,是在并无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独自决定军事干预非成员国内政的事实,这是北约对现行国际政治安全格局和国际关系准则和秩序的冲击和破坏。

在分析上述地区动荡问题时,建议教师:可重点依托教材主要叙述的南联盟内部矛盾及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的主要事实,从而将威胁和平,导致地区动荡的两类原因均涉及在内。

第二,国际恐怖主义行动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的威胁。

对于“国际恐怖主义”的认识:它是非国家组织为取得某种国际政治目的,以他国平民、政府和武装人员为对象,以造成敌国的普遍社会恐惧为手段而采取的暴力行动。其特征体现为:采用高科技作为恐怖袭击的手段;通过对无辜民众的大规模袭击来达到其政治目的;充分利用当代的传媒技术使袭击的后果在人们心理上产生普遍的、巨大的震撼。当今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恐怖主义国际化或全球化;目的政治性和思想狂热性;恐怖手段的高科技化;恐怖方式的暴力性、残酷性;以美国为目标的恐怖主义袭击愈演愈烈;现代大众传播系统对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起到了刺激作用。

在当今世界上,国际恐怖主义的触角已经伸向世界各地。其动机带有鲜明的政治性,主要目的是在消灭和摧毁行动目标的过程中制造公众恐慌和特定的恐怖气氛与政治压力,从而对政府和特定的社会团体形成压力和威慑,以便达到政治报复、破坏统治秩序或影响政府内外政策的目的。恐怖分子有着强烈的信仰支撑和精神动力,其思想顽固,精神狂热,行为极端,根本不受法律、道德、传统和舆论的约束,具有反人类的特点。

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袭击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而且无辜民众成为恐怖分子大规模袭击的目标。“冷战”结束以后,将美国当作袭击目标的恐怖活动呈上升趋势。据统计,近年来美国遭到恐怖主义袭击的事件占世界此类事件的比重连年上升(1996年为25%,1997年为30%,1998年为35%)。2001年9月11日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发动的“9·11”事件是有史以来针对美国的空前严重的恐怖袭击。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

①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一超多强”格局的形成及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②关于“一超多强”局面的认识:

第一,美国希望建立单极世界:苏联的消失,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他们力图领导未来的国际秩序,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美国布什总统的国务卿贝克曾说:“苏联的崩溃产生了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的机会,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

第二,其他国家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对于美国单极世界的主张,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赞成美国领导下的世界单极格局:发展中国家深受旧国际格局之害,认为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格局是旧格局的翻版;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世界格局;即使是美国的盟国,也不赞同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格局。而美国自身正面临西欧、日本等国的激烈竞争,高科技领域的某些优势正在丧失,外贸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加之当代国际事务日益复杂,人类面临诸多公共问题,如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恶化、艾滋病、恐怖主义威胁等,这些问题单靠一个国家是解决不了的,而有待于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因此,美国尽管实力强大,但借此建立单极格局,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是不可能的。其他国际力量正在对美国形成制约。

③关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认识:

第一,当今世界呈现出的多极力量:

欧盟: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式诞生的欧盟,由于其经济实力强大(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而成为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个因素,正力图以整体形象出现于国际舞台,与美国竞争。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日本提出了走向政治大国的对外战略。

俄罗斯:目前仍处于经济困难中的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军工企业实力雄厚,正力图重振大国雄风。

中国:中国近20年来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外交上取得巨大成就。

综上,世界多极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可以表现为欧盟的建立,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

第二,对于多极化发展趋势的认识:多极化力量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在多极化的形势下,各极相互制约会产生均衡,而均衡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在当前多极化的趋势下,一二个大国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各国相互制约,谈判和协商已成为大国解决问题和争端的主要手段。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多极化毕竟是未来的发展趋向,还未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其原因在于:两极格局解体后,前苏联国家的政治经济还存在治乱兴衰的不少未定因素;美国的经济实力处于变化之中;德国、日本两国的外交战略还需要较长的调整;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变化。上述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力量,自身都处在较大的发展、变化之中,一时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局面,由此决定了新世界格局的形成必然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

此处建议教师重视教材[学思之窗]栏目提供的关于欧盟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与美国的分歧,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多极化的表现,另一方面更要分析欧盟的对外政策给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另外,还建议教师积极发掘学生对当今国际时事政治发展变化的关注点和兴趣所在,由学生搜集、分析、评价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热点问题,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拓展和加深学生对现实国际政治局势的洞察、分析能力,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客观认识世界。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的导入,教师可采用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如播放有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音像资料;整合“冷战”后地区冲突的典型事件作为序幕,说明当今世界局势潜在的危机;以体现多极化政治力量并为学生熟悉的时事新闻作为时政话题,引入本课内容等等。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有关原因和情况,使学生明确这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教师必须点明东欧剧变的实质,使学生明确东欧剧变的“变”是指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讲述波兰剧变和德国统一时,教师可补充必要的音像资料,如“柏林墙”的拆毁等,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建议教师从两极格局的大背景出发,遵照全面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要求来认识东欧和苏联的具体问题。(请参阅教学案例一)

“和平与动荡并存”一目主要让学生了解“冷战”结束之后的世界局势出现一系列动荡不安的问题。这一方面由于原有的地区性矛盾日益凸现,另一方面也源于国际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在讲述地区性矛盾导致的冲突和危机时,建议教师可补充前南地区国家分裂后,新的民族国家之间为争夺领土于1992年至1995年进行的波黑战争的有关资料,如数据统计、战争图片、相关的新闻报道等等。在补充资料时,特别建议教师能够侧重于无辜民众陷于战争深渊的无奈和痛苦状况,借此传达民族和解、沟通、共存才能带来人类和谐发展的理念。例如,战争导致波黑430万人口中的近2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450亿美元,工业产值下降95%。但是与这些显见的损失相比,战争在人们情感上造成的创伤更难医治,带来心理和灵魂的极大扭曲:一位外祖母是克罗地亚人的10岁女孩用刀给自己放血,以便使身体里流淌的1/4克罗地亚血统的血液被放掉,成为一个纯正的塞尔维亚人;一位父亲是克罗地亚人而母亲是塞尔维亚人的男孩问其母,自己身上哪一部分是属于她的,目的是要把这部分砍掉,使自己成为一个纯正的克罗地亚人。这些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令人心碎,也足以反映出狭隘的民族意识和残酷的种族仇杀给人类自身种下的祸患。

此外,在讲述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时,建议教师请学生搜集当年“9·11”事件的各类时事新闻资料或反映该事件的新闻纪录电影。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由学生自主举办有关“恐怖主义与人类和平”、“美国化民主与恐怖主义”等专题讨论会,以加强学生分析和认识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关注国际热点的意识,提升年轻一代对人类自身发展命运的责任意识。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目的重点在于两极格局解体后新的国际格局的出现和发展方向。在此注意“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和多极化趋势之间的区别,“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解体后业已出现的国际关系格局状态,而多极化则是未来国际格局的走向。此目需要教师将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等多个已经成为和可能发展成为政治格局中的一极的政治力量进行简单介绍,并具体分析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在多极化的形势下,各极相互制约会产生均衡,而均衡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在当前多极化的趋势下,一二个大国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各国相互制约,谈判和协商已成为大国解决问题和争端的主要手段。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既可侧重分析两极格局解体情况下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增强学生振兴国家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通过分析欧盟、日本、俄罗斯地位的提高及对世界和平可能带来的影响,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当今世界形势的眼光和敏锐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诸如:“超强美国的启示”“欧洲一体化的启示”“日本崛起的启示”“国家实力与国际形象之间关系的启示”等等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认知,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超霸意味着自我削弱;彼此沟通、和解,正视现实,虚心吸纳其他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才是自身国力增强的发展之道;国与国的关系应以国际公理为基准,以理解和包容作为处理彼此矛盾的国家心态,这样才能共同创造人类和谐共生的家园。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关于“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问题

方式一:开设专题讨论课:“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单极格局还是多极世界?

目的:“多极化”是我国对“冷战”解体后世界发展趋势的总体估计。但同时,国际关系中也表现出某种美国所期望的单级格局的特点。如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分析,既可以训练学生通过占有史料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程序和方式:可采用课堂分组讨论形式,也可以采用辩论会模式,事先均须准备全面而充分的材料,应包括: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对“冷战”后国际关系走向的分析;“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力量的发展状况;美国战后霸权的兴衰过程;国际关系变化的规律及制约因素等等。

结果:无论是讨论或辩论,均可不强求得到某一标准答案,学生的准备及讨论过程须符合以上要求,教师可以参与者身份发言或作最后总结。

方式二:百家争鸣──搜集有关战后世界格局发展趋势的不同观点,你认为目前哪一种观点更贴近现实,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

资料收集途径:教材、专著、互联网、专家访谈、报刊、杂志等。

建议按如下步骤进行:①师生共同研读教材,掌握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过程;②学生单独收集资料;③师生共同讨论,加深对多极化的理解;或者教师直接列举以下观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主要观点列举:

1.“一、三、五”体系: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田中明彦1991年提出,冷战后的世界,军事上存在着美国一个中心,经济上存在着美日德三个中心,在赋予正统性上存在着美、苏、英、法、中五个中心。上述三种力量可称为“一、三、五”体系。

2.“多权力中心说”:亨利·基辛格1993年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惟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和欧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再过几年还有中国,以及前苏联的某些国家”。

3.“一、二、五”体系:中国学者多持此种看法:(1)从综合国力上看,当推美国一家;(2)从军事上看,仍是美俄两极,因为它们仍拥有经过裁减后的绝大部分核武器和世界军费开支的一半以上;(3)政治上将出现美、俄、欧、中、日五个力量中心。在过渡时期还可能出现某些地区强国和工业新兴化国家、地区。

4.单极—多极结构:少数中国学者主张,目前的世界处于“单极—多极结构”,即美国独霸下的多极结构,但另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提法低估了美国的相对衰落和多极结构对美国起制约作用的一面。

方式三:热点评析──搜集世界各国有关伊拉克危机的主张并分类整理,结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加以评析。

资料收集途径:时事广播、报刊杂志、互联网络等。

建议按如下步骤进行:①仔细研读教材,了解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②单独收集资料;③小组分类整理;④分组辩论:伊拉克危机证明世界是单极世界还是多极世界?⑤教师点评。

各国主张归类:

美英西:绕过联合国,武力解决。

法德俄:维护联合国权威,反对使用武力。其中法德甚至打算动用在安理会的否决权,否决美国的自动授权动武提案。

中国:通过联合国途径和平解决,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日本:追随美国,提供经济支持。

阿拉伯世界:反对侵略伊拉克,但没有统一的实质性行动。

教师点评:从伊拉克危机发展过程来看,更多地表现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从伊拉克危机的结果──爆发伊拉克战争来看,更多地显现了美国单极霸权的特征。因此,世界多极化道路与单极霸权的斗争是长期而曲折的,但是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战后伊拉克局势的恶化和美国等要求联合国的深度介入更证明了这一点。

案例二关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问题

(师)在我们感受“9·11”事件给美国乃至于全世界带来的极度震撼后,也许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美国作为此次恐怖袭击的直接受害者,对其眼中的国际恐怖势力所采取的以牙还牙的行动。请大家说说看,你所了解的美国制裁恐怖主义的行动。

(生一)“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对本·拉登基地组织和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大规模军事打击。

(生二)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

(生三)美国认为叙利亚“支持恐怖主义和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此通过针对叙利亚的制裁决议。

(生四)美国制裁伊朗。

(师)从美国“9·11”事件后这一系列行动中,我们的确能够感受到其反恐的决心和信心,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一种令世人难于认同的反恐方式正通过美国反映出来。大家通过近年来的国际新闻已经非常熟悉了吧?

(生一)“反恐”旗帜下的单边主义。

(生二)以暴制暴。

(师)看来大家的确非常关注国际时事。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段联合国前人秘书长安南对惩戒恐怖主义的观点。

在反恐过程中,我们绝不能将标准降低到他们的水平。因此,在打击恐怖分子时,各国必须保证尊重国际人道主义法对使用武力的限制。否则,我们的共同价值观就会受到侵蚀。

看似矛盾的是,政府自己越界对恐怖分子以暴还暴──不论其是种族清洗、滥炸城市、对囚犯施以酷刑、有目标的暗杀,还是将无辜平民的死亡视为“附带损害”,这一切实际上都可能使恐怖集团得以生存。这种行为不仅非法,而且不正当,还可能被恐怖分子用来争取新的追随者,并造成恐怖分子赖以滋生的暴力怪圈。

在保护人权方面妥协,就会将恐怖分子自己无法取得的胜利拱手让给他们。因此,促进和保护人权,以及严格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应当是反恐战略的核心。

──科菲·安南在“为人类反恐:关于罪恶根源的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9月22日于纽约)

(师)从安南的讲话中,我们能够提炼出其核心理念吗?

(生一)各国应该以尊重国际人道主义法为原则打击国际恐怖主义。

(生二)不能以单边主义和以暴制暴的方式打击国际恐怖主义。

(生三)促进和保护人权,以及严格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应当是反恐战略的核心。

(师)大家的确能够非常准确地从不同角度分析出联合国在反恐问题上的主张。但这是国际社会的态度。那么美国国内对这一问题是否也能够更加清醒的认识呢?请大家再来看一段美国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专家康威·汉得森的观点:

……干预的本质与其说是“法律的统治”,还不如说是“强者的统治”,因此干预威胁着正在形成之中的国际社会的和谐一致。尽管干预的历史由来已久,不干预的责任,作为国家独立主权的必然结果,仍然是国际法的基本准则。在形成中的国际社会中,干预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异议和谴责。

……

长期以来,外交、国际法和可能的权力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控制战争的作用。无政府状态开始让位于讲求在统一管理和规则之下和平处理哪怕是十分尖锐的冲突的国家社会。……新的观点被发掘出来,意识到全球经济健康地相互依赖的重要性,这种健康的依赖视战争为全球繁荣的拦路虎,要求国家间的紧密合作。

──[美]康威·汉得森所著《国际关系──世纪之交的冲突与合作》P156、157海南出版社三环出

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师)在材料中,汉得森为何说“干预的本质与其说是‘法律的统治’,还不如说是‘强者的统治’”?

(生)认为美国正在采用干预别国内政的强权政治手段达到目的。

(师)那么在汉得森看来,要想控制战争,哪些途径是很有效的呢?

(生一)外交、国际法和可能的权力平衡。

(生二)统一管理和规则之下和平处理尖锐冲突。

(生三)全球经济健康地相互依赖和国家间的紧密合作。

(师)很好,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平衡”“和平”“依赖”“合作”等等,这样的词汇。这说明美国政治家中也有能够审时度势的人物,更说明,真正能够解决各类冲突与矛盾的最好途径就是相互理解、沟通、合作、互利。这恰与我们前面讲述的法德和解途径实在非常一致。那么,既然靠一国之力无法真正完成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任务,那么什么样的组织可能最具有这样的优势呢?

(生)联合国。

(师)为什么呢?

(生一)因为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生二)联合国可以协调各国行动、交流情报信息。在这些方面,联合国都具备天然优势。

(师)的确如此,我们可以从联合国在反恐问题上的一系列作为得到印证:安理会成立反恐怖主义委员会,迄今已有约170个成员国向安理会的反恐委员会递交了各自的反恐报告。在联合国协调下,国际反恐法律体系进一步的构建,国际反恐联盟逐渐形成。所以,综合来看,其实美国的反恐政策和行动已经大大浪费了“9·11”事件后世界对美国的巨大同情,真正的有效之举应该在于多边的国际合作。

案例三以史为鉴──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中国应采取哪些对策使自己成为世界一极?

建议:在学习本节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从西欧和日本的快速发展中借鉴有助于我国发展的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计献策。

基于目前“一超独霸”的现实和他国发展的经验,我们可采取以下对策:

其一:确认美国“一超独霸”的世界地位,并从经济、金融、贸易以及高新技术等广泛领域与其确立正常关系。在某些敏感或应急事件的审处方面,在坚持主权完整的基础上登高望远。这样来争取一个好的国际环境,使我国在经济实力上得到巨大的实实在在的增强。

其二:采取分步走战略。首先成为亚洲的“区域”大国,进入世界“五极”,然后成为“三极”中的一员。无论是经济社会政策,还是防务与外交等,均以这一思想贯穿全部事务之中。

其三:深化改革开放。根据党的十六大政策,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苦练内功,确立技术立国,发展外向型经济。

其四:强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西方“均势”体制,实际上是强权政治下分而治之、互相利用的“霸术”。这种体制导致了在世界走向多极化的道路上,出现诸多“共而不处”“和而不平”的状况。为此,我国要强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在张力,以变策变。以平等取代“互相利用”,以和平共处取代“分而治之”,从而以中含全、以静策动,即在和平共处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

……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欧盟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解题关键:欧盟经济实力及国际地位的变化。

思路引领:战后欧洲的世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美国的关系是否随之有所改变?在国际事务中,欧盟的作用怎样?

答案提示:战后欧洲从美国的附属地位中迅速崛起,不断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不再甘心对美国俯首帖耳,欲不断加强自身在国际舞台的地位。特别是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统一的欧洲更希望在在国际政治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摆脱依附于美国的关系。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有哪些新变化?

解题关键:冷战结束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及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表现。

思路引领:两极格局解体对国际局势的动荡是否产生影响?怎样体现?两极格局解体后出现的新的政治格局趋向是什么?这种趋向是否受到一定阻碍?

答案提示:两极格局瓦解,使得原有的次要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上升到显著地位,因此,各类冲突不断。加之美国企图独霸世界的单极主张,使得其不断插手地区争端,导致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不断上演,甚至带来了威胁全人类的恐怖主义活动。在美国凭借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同时,更多国家希望推进多极化趋势,于是,世界格局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是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日本跻身政治大国的努力,俄罗斯军事力量的强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世界格局日益出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学习延伸

你支持哪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关键:首先分析并明确每段材料表达的观点,然后依据相关的教学内容准备论点分析和论据说明。

思路引领:这三段材料各自说明了“冷战”后怎样的世界状况?这几种论点与教材中的观点是否有所对应?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是怎样进行说明和论证的?

答案提示:材料中反映的观点:第一,美国单极世界的格局;第二,旧的世界格局解体,新的世界格局还未显露端倪;第三,多极化倾向明显出现。

教材中的相关提法:两极格局解体后出现的“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是未来国际局势发展的趋向。

自主支持的观点及分析:略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波兰正经历一个转折时期。在战后有限主权和斯大林主义占上风的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经济制度未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未能确保实现应当释放出来的价值,这是因为在这一制度里,既没有自由,也没有公正……参加波兰统一工人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们意识到了波兰统一工人党不可能得到社会的信任,所以,决定结束波兰统一工人党的活动。

──《关于波兰统一工人党停止活动的决议》(1990年1月29日)

亲爱的同胞们:

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的情况,我终止自己以苏联总统身份进行的活动。我作出这个决定,是出于原则性的考虑的。

我坚决主张各族人民的独立自主,主张各共和国拥有主权。但同时又坚决主张维护联盟国家和国家的完整性。

事情已沿着另外一条道路发展下去。主张国家肢解、国家分离的路线占了上风,这是我无法同意的。

即使在阿拉木图会晤和会晤通过决定之后,我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也始终未变。

此外,我确信如此重要的决定本应在人民表达意志的基础上作出。

尽管如此,我将竭尽所能,以使所签署的协议导致社会的实际和谐、减轻摆脱危机和改革过程的困难。

我这是最后一次以总统的身份在大家面前发表演说,我认为有必要说出自己对1985年以来所走过的道路的评价。更何况这方面有不少无法自圆其说的、肤浅的、不客观的见解。

命运作了这样的安排,就是我当上了国家元首之时就已经很清楚: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愈来愈落在他们的后面。

原因已经清晰可见:社会在官僚命令体制的束缚下几近窒息。它注定要为意识形态服务,注定要承受军备竞赛的重负,已经精疲力尽。

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告终。国家没有前途可言。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应当从根本上改变一切。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一周知识概述 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 1、变化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 (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侵略朝鲜和越南)(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3、基本格局: (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冷战政策 (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美国的根本目的是称霸世界) (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目的一: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发生;目的二:通过美国的援助,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标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至此,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6)美苏冷战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争霸 (1)开始与结束的标志: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展 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 束。 (2)根本原因: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各自国家的利益。 (3)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4)过程: 第一阶段: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原因:五六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攻美守。原因:美国受经济危机(1974-1975)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美国深陷越南战争,难以自拔,尼克松于1969年执政后,实行了战略收缩。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加,转而采取进攻战略。表现:苏联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 第三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初,双方实行有限缓和。原因:长期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8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美国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它的经济也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因此,美国同意实行有限缓和。表现: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必修一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 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形势与世界格局的特点,分析其成因。 2.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重难点阐释】 1.怎样看待“冷战”结束后的多极化趋势? (1)“极”的含义: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2)原因: ①根本原因: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级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③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④反对一国独霸,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3)现状: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二战后至今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 (1)二战后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冷战开始,两极格局形成。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兴起。 (3)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4)90年代至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预习自测】 1.当今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对“交替”的正确认识是()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B、由社会制度的对立向经济竞争过渡 C.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D、由区域集团向全球化过渡 2.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句话反映出()A.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B.国际新秩序与旧秩序完全不同 C.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美国难以独霸世界 D.美国依然可以独霸世界 3.近年来,国际上消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以前那种敌视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上述现象说明()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C.霸权主义得到有效控制 D.地区冲突日趋消亡 4.《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对当代世界秩序这样描述:“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这里“新的框架”可以理解为( ) A.两极格局 B.单极世界 C.多极化和多元化 D.“一超多强”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28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方案一(一般校) 【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水平要求] 苏联解体后两级格局瓦解 A 多极化趋势加强 A 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B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过程中吸取 经验教训的能力;通过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特征的了解,培养学生比较分 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的特点的理解,引导学 生认识当今世界形势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流;通过对多极化趋势影 响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深入思考现实问题。 2.过程与方法:运用史料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具体史实的原因;运用比较法引导 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当前社会现实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和平与发展使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培养学生主动承 担历史、社会赋予的责任;增强反对霸权主义、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感,树立 维护世界多样性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如何利用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已有知识 和时事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当今世界的局势。 ?难点:正确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史实和影响;两极格局结束后的,出现新的不稳 定因素的原因;教材篇幅较大,逻辑关系、因果关系相对比较复杂;学生很难理解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突然走向解体;如何调动学生的活动收集材料,开发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当今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 本课有三个子目 第一子目: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解体 教学要点:格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 第二子目:缓和与动荡并存 教学要点:世界形势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流;诸多不稳定因素。 第三子目:多极化趋势加强 教学要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当今世界是新旧格局交替的时代;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设计: 引入反映苏联解体内容的相关视频、图片资料,导入新课 2.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教师讲述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到苏联解体的大致过程,建议①淡化处理戈尔巴乔夫 改革,讲明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但并非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②通过图片、 音像资料的引入,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③强调以苏联解体为标志,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编写:班级:小组:姓名:审核: 【课标要求】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1、当今世界政治特点?2、当今世界不稳定的原因? 3、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4.认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中的重要力量都应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 发展的推动力,而不应该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 预习案——【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要求】 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两极格局瓦解: 1、瓦解: (1)苏联解体: 解体:①80年代陷入困境 ②戈氏改革,改革的思想发生根本改变,提出 ③东欧剧变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④1991年,经互会和华约解散,苏在欧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⑤8〃19事件——催化剂 ⑥标志 影响:至此,苏联完全解体,,冷战结束 (2)东欧剧变: (3)德国统一: 2、影响:(当今世界政治特点是什么?) (1)世界形势总体上 (2)并存局面: 当今世界不稳定的原因? ①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 ②新的不稳定因素出现:美国的霸权主义 、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恐怖主义等 ③南北差距加大 (3)新旧格局交替: (4)美国的单边主义: (5)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多极化趋势加强: 1、表现:①美国②欧盟③日本 ④俄罗斯⑤中国⑥发展中国家 2、影响:①有利于 ②有利于

③有利于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东欧剧变 瓦解 德国统一 两极格局瓦解 苏联解体 影响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美国 欧盟 表 日本 多极化趋势加强 现 俄罗斯 中国 发展中国家 影响 课中案——【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师生纠正与巩固预习案 1、当今世界政治特点? 2、当今世界不稳定的原因? 3、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二、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要求: 1、生生合作、组内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以下探究问题。 2、各小组组长指导协调探究任务的完成,安排专人做好相关讨论记录,并确定需进 行探究成果展示的同学。 材料一 为了巩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积极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它 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4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外长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摘自《历史学习》 材料二 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 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摘自高一岳麓版教材必修 Ⅰ 材料三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进入新世 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甚至引发局缓和与动荡并存 多极化趋势加强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思维导图+微试题)8.27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第八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人教新课标) 第3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思维导图】 【微试题】 1.下列德国历史地图的变化体现了() A.国家由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B.法德关系由对抗仇视到和解合作 C.政体由专制到立宪再到共和 D.国际格局由“冷战”对峙到多极鼎立 答案:A 2.亨廷顿认为,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现象或举措最符合此观点的是() A.欧盟成为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 B.构建以超级大国为中心的制衡格局 C.多极化趋势下文明的多元并存与竞争 D.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答案:C

3.(2014·重庆高考)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答案:C

4 . “冷战”及其结束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冷战”结束后……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而新的世界缺少了对未来的确定性,在一个不再以意识形态斗争为特征的时代里,人们也缺少了目的性。……“冷战”的结束暗示了权力关系发生剧变的可能性,暗示了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的全球重组正在进行。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对世界形势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在“冷战”结束后面临的发展机遇。 解析:第(1)问,直接从材料三中归纳即可。第(2)问,可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两个视角去回答。 答案:(1)表现:实行马歇尔计划;签订《北大西洋公约》;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动机:主宰资本主义世界,对抗苏联。 (2)造成欧洲分裂和长期对峙;促成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和合作;推动了西欧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3)给世界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4)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发挥大国作用。

课题、跨世纪的世界格局--教案

课题27: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两极格局瓦解 1、瓦解标志: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 2、瓦解影响: (1)国际形势的变化: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缓和与动荡并存 (2)国际格局的变化:新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多极化趋势加强 1、原因: (1)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单边主义 (2)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壮大,重新分化和组合 (3)国际关系民主化呼声高涨 2、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 一、全面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及启示 1、东欧剧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忽视民主与法制,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等。 (2)表现:东欧各国实行多党制和执政党丧失政权,新政权向西方靠拢;东德并入西德,德国统一 (3)实质:社会制度根本性变化

(4)影响:引发经互会和华约解散,导致苏联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面崩溃 2、苏联解体: (1)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引发政治危机;苏联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面崩溃 内容:经济——政治(“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实行多党制、外交上与美国寻求缓和) (2)过程:8.19事件(催化剂)——独联体成立(标志解体)——苏维埃最后一次会议(法律宣布解体) (3)影响:一极坍塌,两极瓦解,冷战结束 3、启示: (1)各国必须走合符本国国情的、独立发展的道路 (2)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3)必须深化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演变及其根因? 1、演变:50年代:两极格局形成 70年代: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2、根因:世界各种力量的消长变化(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三、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中国如何去应对? 应对: 1、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提高综合国力 2、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3、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专题27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练)-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1)(解析版)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练】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选择题 1.“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段材料表明()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放弃称霸政策 C、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D、其他国家联合起来一致反对美国 【答案】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2.如下图,英国学者约翰夫·杰弗在《历史焦点》一书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世界的基本强国可以被看作构成了两个三角形的结构,美国同时占据了两个三角形的顶点。根据下列强国的特质,a、b、c、d对应顺序准确的应该是() A. 欧盟、日本|俄国、中国 B. 俄国、欧盟|日本、中国 C. 日本、俄国|中国、欧盟 D. 中国、欧盟|俄国、日本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依据所学知识,苏联解体后,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但中俄仍是制约美国的重要力量;而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欧盟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应是美欧日和中俄美。分析选项,A项组合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3.《联合国的发展与改革》指出:“一大批过去被人瞧不起的中小国家现在终于在联合国内团结起来,向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发起了挑战,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的局面”。这一局面能改变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第三世界加入联合国,改变了联合国中的力量对比 C.苏联解体及美国的衰落 D.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答案】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第三世界加入联合国,改变了联合国中的力量对比 4.2014年4月16日《北京日报》报道,外交部长王毅1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举行会谈。中俄双方已经商定,2015年共同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当前形势下,这对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具有重大意义。双方要密切配合,办好有关活动。这从一侧面折射出() A.中俄两国在对待二战的问题上具有一致性 B.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已使联合国名存实亡 C.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D.中俄两国力图恢复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习题详解

(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内容标准】(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006年武汉市中考思想历史卷及答案(大纲卷) 28.学习历史需要准确掌握基础知识。下列关联正确的一组是 A. 林肯——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 B. 拿破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 C.杜鲁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代言人 ?2006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25.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华约和苏联解体后,北约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你认为普京此话的含义是 A.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合作 C.世界局势日趋缓和 B.世界两极格局已经终结D.经济全球化趋势日 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非实验区) 24.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A.多极化??? B.“一超多强”? C.“五强并立”??? D.单极世界?? 2006年福州市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试卷 20、从下图中你所能得到的信息是 美苏争霸B、日本成为经济强国C、出现了众多跨国公司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2006年泰州市二〇〇六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23.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多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其中“多强”除了中国、日本外,还有 A.意大利、英国 B.欧共体、德国 C. 法国、加拿大 D.欧盟、俄罗斯 2006年安徽省濉溪县初三毕业会考历史试卷(开卷) 24、当今世界新旧格局交替的显著表现是()A、由国际经济旧秩序向国际新秩序过渡 B、由两级格局向多极化发展C、由美国称霸到美日欧三足鼎立 D、由意识形态对立到政治军事对抗 ?2006年湖北省黄冈市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课改区) 24.下列关于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B、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C、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已经定型 D、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成为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江苏省盐城市二○○六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统一考试史地试卷 23.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格局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独霸世界 B.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足鼎立 C.形成了多极化格局 D.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湖北省宜昌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课改实验区使用) 20.某班开展以"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明同学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其中不准确的是A.罗斯福新政?????? B.美苏"冷战"???? C.多极化趋势?????? D.科索沃战争 2006年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卷 20.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是 A.两极对峙 B 多极化形成 C “一超多强” D 和平共处 2006年山东省中考试题 15、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基本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情况及其原因和影响。了解两极世界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变化趋势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介绍和讨论,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应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通过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的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课前预习: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展示并评价。 2.阅读材料,比较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瓦解。 3.阅读材料总结形成缓和与动荡局面并存的原因。 4.阅读材料分析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又重视多边合作的原因。 5.阅读材料探讨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6.阅读材料讨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情况的介绍和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关心政治的素质,认识到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相关。通过对当今世界动荡局势的介绍和分析,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珍惜现在的幸福、安定的生活的观念。 2.通过讲解、讨论在多级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应该如何面对,树立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过程和原因;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及原因,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积极影响。

难点 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但天下并不太平。进入21世纪的今天,国际形势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新课学习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一系列会议构建了战后国际关系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雅尔塔体系。战后形成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出现“冷战”,苏美争霸,最终形成苏美两极格局。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学生向教师提交总结内容,教师则通过多媒体展示并评价) 师: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生:两极格局瓦解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内部原因。东欧剧变主义的主要原因:东欧各国自身严重的政治经济困难,苏联改革的影响。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自身严重的政治经济困难,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发生的根本变化。随着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就消失了。 多媒体课件显示: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中共十六大报告合作与探究:正确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 (1)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 (2)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资本主义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自主检测 岳麓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自主检测岳麓 版必修1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战争与革命”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20世纪下半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平与发展”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以下对于20世纪后半期的时代主题转变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瓦解②全球化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程度加深③广大亚、非、拉国家独立后,努力争取民族的繁荣富强④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某位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权利法案》颁布时 B.罗斯福新政实施中 C.十月革命成功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 3.有美国学者认为,世界政治格局“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一个1+X的世界”。对“1+X ”中“X”的分析,理解错误的是( ) A.是一个常数 B.目前尚不能确定X的值 C.是一个动态的数值 D.数值不会很大,有一个大致范围 4.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的最大影响是( ) A.缓和与紧张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 B.美国、日本以及西欧矛盾突出,昔日的盟友变成对手 C.核战争威胁已经消除,各国注重发展经济 D.社会主义运动受挫,力量对比有利于西方 5.(2011年广东增城调研)邓小平曾说:“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 A.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B.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C.和平崛起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D.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6.通常称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这一“交替”主要是指( )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C.由民族冲突向地区性冲突发展 D.由意识形态的对立到政治军事对抗 7.下表为“1980~1993年中国与日本、美国、苏联的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造成这种变化的直接国际因素是( A.中国多边外交政策 B.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并进一步发展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 1、变化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 (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 (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 3、基本格局: (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二)冷战中的对峙 1、冷战政策 (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2、美苏争霸 (1)开始与结束的标志: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展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②丧失原因:a、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P48 )阶段特征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P52)欧盟 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P54) 4、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P56) 5、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 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5)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华盛顿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实质及概况 2.东欧剧变的原因 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2."八一九"事件 3.阿拉木图宣言 三、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及其影响 1.“一超多强” 2.欧洲联盟 3.多极化趋势 重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洲联盟;多极化趋势 难点:东欧为何剧变、苏联为何解体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涉及的“热点”较多,而且多个问题已在时事政治中有所了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讲述、放录像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从中寻找疑问,带着问题去搜集有关的历史资料,加以思考、分析,寻找答案,形成自己对有关问题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阐述,与他人合作交流。教师相应提供部分历史原始录像、历史资料及相关文章,引导学生分析、处理,加深对本课有关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导入新课】 大家看这张图片:一个画面是大量居民涌入墙内,另一幅画面是在拆除一段墙,这些人在干什么呢?大家知道这幅图片中的两个画面描述的是什么事情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幅图片描述的是德国柏林墙被拆除的史实。大家知道柏林墙的来历吗?柏林墙是冷战的产物,始建于1961年,当时作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反法西斯防卫墙”横断在它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之间,总长43公里。1989年11月9日,在宣布民德公民可以自由穿越柏林墙的那个晚上,约10万人象潮水一般从柏林墙的东边涌向西边,所有的护栏全部被挪走,28年的人为阻隔就这样消失了。1990年6月13日,民德政府开始拆除全部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以德国分裂为基础、苏美对峙为特征的“雅尔塔格局”彻底终结。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实质及概况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在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下台成为在野党(其中民主德国统一于联邦德国;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2年3月在大选失败后下台;南斯拉夫在经历近一年之久的内战后,于1992年4月最终分裂为五个独立的共和国).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2012年高中历史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学案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课程标准]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困境。 (2)内容 ①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②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取消____________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③对外政策:改变与美国____________的方针,寻求缓和。 (3)后果 ①国内________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②促使东欧发生剧变。 ③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a.199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合并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实现了统一。 b.1991年,____________和华约组织相继解散。 2.过程 (1)“__________”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2)1991年12月,“__________”成立,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告苏联停止存在。 3.影响:____________最终瓦解。 二、缓和与动荡并存 1.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特点:总体上趋于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明显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原因 (1)缓和的原因:____________的瓦解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一些____________得到缓解。 (2)动荡的原因 ①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被“冷战”掩盖的________及________纠纷、________争端等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②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如霸权主义、____________、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等。 三、多极化趋势加强 1.特点: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2.表现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积极推行____________,但地位相对削弱。 (2)________、日本、俄罗斯、________、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3.意义 (1)有利于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______________新秩序。

高一历史必修一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的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的知识点 1、欧盟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解题关键:欧盟经济实力及国际地位的变化。 思路引领:战后欧洲的世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美国的关系是否随之有所改变?在国际事务中,欧盟的作用怎样? 答案提示:战后欧洲从美国的附属地位中迅速崛起,不断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不再甘心对美国俯首帖耳,欲不断加强自身在国际舞台的地位。特别是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统一的欧洲更希望在在国际政治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摆脱依附于美国的关系。 2、“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有哪些新变化? 解题关键:冷战结束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及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表现。 思路引领:两极格局解体对国际局势的动荡是否产生影响?怎样体现?两极格局解体后出现的新的政治格局趋向是什么?这种趋向是否受到一定阻碍? 答案提示:两极格局瓦解,使得原有的次要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上升到显著地位,因此,各类冲突不断。加之美国企图独霸世界的单极主张,使得其不断插手地区争端,导致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不断上演,甚至带来了威胁全人类的恐怖主义活动。在美国凭借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企图建立单

极世界的同时,更多国家希望推进多极化趋势,于是,世界格局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是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日本跻身政治大国的努力,俄罗斯军事力量的强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世界格局日益出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东欧剧变 指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党名(不称共产党)、改国名(取消国家的社会主义或人民共和国字样),在外交上向西方倾斜;政权先后落入“自由派”或“民主派”之手。这一变化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有密切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加速了这一变化。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不仅给原苏联各共和国带来了一系列政治上、经济上的冲击,而且对整个世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联解体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变的过程。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推行了一条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特别是其在1990年主张多党制,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了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结果整个国家陷入了深刻的政治、经济、思想危机,苏联的解体逐渐成为现实。1991年的八一九事,加速了苏联的衰亡。1991年12月21日,前苏联11个共和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学案1 人教课标版

必修第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①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②实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③表现:年,是第一个巨变的国家;年,并入联邦德国。 ()苏联解体:①原因: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进入误区。②过程: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年底,成立。 .和平与动荡并存 ()冷战后的形势:世界形势出现了、并存的局面。 ()原因: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等矛盾相继爆发。②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表现:①年,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轰炸。②年,发生,纽约世贸大厦和国防部五角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美国:成为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世界。 ()欧洲:年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席位。 ()俄罗斯:取代了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力量。 ()中国:致力于推动公正合理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基础练习】 .世纪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 .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 .美国日益受到欧、中、俄等力量的制约 .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 .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制约美国霸权主义的因素仍然存在() ①日本强大的经济地位,使其谋求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②欧洲一体化的逐步实现使欧洲更加独立地参与国际政治生活③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其要坚持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关键性的发言权④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增加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分量 .①③④.①②④.②③④.①②③④ .目前的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它是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结果.反映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它是在世界两极格局解体后形成的.美国实现了独霸世界的企图 【互动探究】 一、苏东剧变 .东欧剧变的原因和表现 .苏联解体的原因、标志、影响? .苏东剧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看待?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冷战后的世界形势及其原因和表现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