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龙应台阅读理解星夜

龙应台阅读理解星夜

《星夜》

16.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今天知道了,跟它的关系可就不一样了”作者这样说的意思是,眼前这颗星星,不再只是一个美丽的天体,更是蕴含着美丽传说及人们美好感情的文化载体。

B.揭露文化骗子,痛斥文物领域赝品充斥的乱像,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说是这篇散文的副主题。

C.作者认为被寂寞、痛苦的煎熬,被无可释放热情的冲击到了一定的程度,凡高才会发现夜的活与热烈,远胜白天。他笔下的《星夜》才有如此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D.作者说“三十七岁的凡·高真的买了一张死亡的单程票,说走就走了”,作者的主要意思是凡高过早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太过可惜,否则,他将给世界画坛留下更多瑰宝。

E.本篇散文语言平和亲切,叙事从容,议论委婉,但这并不妨碍作者追求艺术,追求美的热烈的情感在文章字里行间激荡。

17. 阅读本文,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文中说“《星夜》,在我看来,其实是一幅地图──凡·高灵魂出走的地图,画出了他神驰的旅行路线”解释这句话的含义。(2分)

(2)文章为什么反复问“我是否能被这幅《星夜》感动呢” ?(4分)

18. 阅读全文,分别概括出三类人对《星夜》的态度。(5分)

观光客:

仿制者:

作者:

19. 结合对本文的阅读,联系你被艺术品感动的一次经历,谈谈你的看法(不限于美术作品)(10分)

参考答案:

16、(4分)BD(B文章探讨的重点在于审美趣味,且仿品不是赝品。D作者对凡高的死,表达得更多的是崇敬,作者认为那是凡高艺术追求的一部分。可惜在文中无着落。)

17、(6分)

(1)(2分)《星夜》表现了寂寞中的凡高为挣脱痛苦,冲破压抑,为释放热情而苦苦求索的心路历程。

(2)(4分)

第一次出现针对上文提问,引出下文。承上启下。(2分)

第二次出现回应前边提问,总括全文,揭示主题:艺术品是否具有感染力在于其是否饱含着涌动的激情。(2分)

18、(5分)

答:

观光客的态度:当作装饰类商品,买来点缀生活。

仿制者的态度:出于功利目的,追求形式上的逼真,因而不可能体会作者的激情,制品也不能感人。

作者的态度:用自己的体验去尽力理解凡高,感受作品,引起感动和共鸣。

19、(10分)评分标准:提出明确合理的观点或认识,3分;围绕观点或认识作分析,4分;语言表达,3分。

16.文章为什么以“星夜”为题,请简述理由?(4分)

答:(1)正是深圳画家村仿作的《星夜》,勾起了作者对梵高的原作《星夜》的感动,激起了作者的强烈共鸣。(2分)

(2)以梵高的名画《星夜》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梵高生命体悟的认同。(2分)

17.作者在第四段末尾说:“我是否能被这幅《星夜》感动呢?”到了倒数第二段,作者又说“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这样写,用意何在?(5分) 答:(1)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文章前后勾连,行文连贯紧凑。(2分)

(2)内容上,反复设问,体现作者思考的深化——前一次思考,怀疑自己能否被赝品打动,同时留下悬念(1分);后一次思考,在结尾段含蓄地给出答案:作品可以复制,感情不可复制,感动不可复制(2分)。

18.结尾作者说,“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做一滴‘眼泪’呢?”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呢?(6分)

【答案】不能。

(1)一种东西无论复制得跟原来多么一样,它都不是原来的东西,这是毫无疑问的。(2分)

(2)泪水是包含了物理成分和情感精神的,而情感是无法复制的,如感动。(2分)

(3)《星夜》带给作者心灵的震撼由来已久,深圳画家村的《星夜》只是重新触碰了作者心灵最柔软的地方罢了。(2分)

(如果答“能”,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给满分)

《共老》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题目“共老”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指的是兄弟姐妹一起变老,共同走完漫长的人生旅程。

B、第一段描写公园很小,被大楼紧紧裹着,暗示出都市里人们生存环境的局促和压抑。

C、“身上没有一个包袱,手里没有一张地图”句,描绘出三个人相聚时的轻松状态。

D、“人生的荒漠”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作者对母亲去世后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忧虑。

E、结尾处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借南美洲的雨树来表现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难以割断。

16、第②段“这三个人,平常各自忙碌。一个,经常一面开车一面上班,电话一个接一个,总是在一个红绿灯与下一个红绿灯之间做了无数个业务的交代。睡觉时,手机开着,放在枕边。另一个,天还没亮就披上白大褂开始巡房,吃饭时腰间机器一响就接,放下筷子就往外疾走。还有我自己,总是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风景,想不完的事情,问不完的问题,爱不完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忙,忙死了。”

插叙三人生活的“忙碌”,用意是什么?(4分)

答:

17、“多么奇特的关系啊”,作者认为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奇特在何处?(请分条陈述)(6分):

参考答案:

15、A D(5分)

16、(4分)突出兄弟姐妹相聚的难得可贵,为后文抒发兄弟姐妹“共老”之情做铺垫。(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17、(6分)①看似疏远,实则亲近。②面对工作和生活各自承受、抉择。③聚首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母。④交谈也不一定谈心或有所企求。⑤彼此珍存儿时独有的记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答出4点得满分,答出1点不得分)

五百里

[注]本文写了龙应台陪已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应美君回父亲的家乡湖南衡阳。1949年,应美君与丈夫到台湾,而大儿子龙应扬留在了姐姐家,直到1987年才得以团聚。

11. 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3分)

12. 下列句中加点词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客气地说,“谢谢你。我不睡。”

(2)就这么和她默默对坐,在这列万般静寂的午夜火车上。

13. 赏析文中画线的语段。(4分)

划线语段

“轻轻叹了口气”“更用力”“很深的沟”、“汩汩渗出来”、“跟房子一样大”

14. 作者在文中插入有关“六祖慧能”的叙述,请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4分)

15. 结合全文,谈谈这篇散文为什么要以“五百里”为题?(5)

答案:

11.勤劳坚韧、命途坎坷(流离漂泊)、一心思归(思念故土)(3分。写出一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12.(1)表现了在岁月的苦难中,母亲已经完全认不出自己的孩子,对“我”像对陌生人一样怀有的戒备心理。

(2)“默默”写出了“我”在火车上静静守护着母亲的情状,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关爱之情,以及“我”对母亲把“我”当成陌生人的伤感。

(4分。每句各2分,意思相近即可)

13.采用细节描写,“轻轻叹了口气”、“更用力”等表现了母亲对当年留下一岁的孩子一事的痛悔;“很深的沟”、“汩汩渗出来”、“跟房子一样大”等写出了母亲织渔网的艰辛,

生活的艰难,表现了母亲面对苦难生活的勤劳与坚韧。(4分。指出手法1分,具体分析一点2分,两点3分)

14.文章插入了六祖慧能曾宣扬佛法,倍受尊崇,但也经历了文革浩劫的叙述,触发对母亲人生经历的思考,表达了对父母充满磨难艰辛的人生际遇的感慨;引出下文有关于时间与人生的思考;丰富文章内容,引人深思。(4分。答出任何一点给2分。)

15.

①“五百里”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写了“我”和母亲坐火车回家乡,在这段五百多里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

②“五百里”是父母颠沛南下,离开家乡的路程,象征着我父母曾经历过的岁月,他们的坎坷人生;

③以“五百里”为题,引起读者阅读兴趣。(5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幸福》

1.文章的第8、9段、第10、11段多次用到“仍旧”一次,请分析第8、9段的“仍旧”和第10、11段的“仍旧”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

答:第二节的仍旧表达作者希望社会长治久安,人们能过上常态、有序的生活。

第三节的仍旧表达作者希望百姓安适,常乐

2.在文章第1段到第7段的描述中,作者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答:排比

有一种铺陈的味道,丰富了叙述的内容,使“幸福”的解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表达作者强烈的愿望,殷切的期待。

3.作者把第12段的内容放在文章的最后,把它作为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你认为作者有什么意图?谈谈你的理解。(备注:出题者把最后一段删掉了)

答:或者从内容上看,社会生活中有光明之处,也难免有一些不光明之处,甚至黑暗之处;社会生活并不能事事尽人意,也不能事事尽人意,重要的是要学会看到社会和人生的亮点,光明和希望,对社会和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乐观,向上。

或者从主题上看,因为这是人的幸福感中最为重要的,是一般的人较难达到的境界,也是作者最大的期待,所以作者把它放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