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清朝拥兵百万却每每以少打多

清朝拥兵百万却每每以少打多

清朝拥兵百万却每每以少打多
清朝拥兵百万却每每以少打多

清朝拥兵百万却每每以少打多

甲午战前的清军:百万之众气势逼人

1894年甲午战争开打之前,清朝拥有的军事力量确实可以称得上洋洋大观。

由八旗、绿营和乡勇组成的国家军事体系,在经历了中法战争的检验后,似乎已经逐渐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先进的进口、仿制西洋枪械和大炮的的规模装备让清朝军队不再有鸦片战争时期的窘迫与反差。

面临与日本战争的清军的序列是这样的。

首先是八旗军。

直接驻扎在北京的八旗“禁旗”。编为十四营,总员额为十二万五千九百人。

驻扎在畿辅的驻防旗营,包括驻扎于直隶省内及长城各口,分小九处、山海关副都统管辖的五处、密云副都统管辖的六处、张家口都统管辖的三处,计二十三处。加上热河的两处,共二十五处,以及驻扎于察哈尔、蒙古八旗,合计为一万八千一百十三人。

驻扎于全国各省的驻防八旗,分布于全国十四省十八处,包括满、蒙、汉八旗合计九万一千三百人,加上驻新疆伊犁的一万八千人以及驻守陵寝的一千四百余旗兵,八旗军总数合计为二十五万四千七百余人。

清军的另一大组成部分是绿营兵。绿营兵分布地域广人数众多。

全国各省中,只有新疆、盛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没有绿营,其余各省绿营兵力总数达到四十二万四千余,远较八旗军为多。

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作战中,清朝又发展出了各地以自募民兵为形式的团练武装。其中最著名的有曾国藩系统的湘军、李鸿章系统的淮军,张曜的嵩武军,前身为皖军的宋庆毅军,左宗棠楚军等。

这些团练武装以乡情和亲情为纽带,在战争中逐渐采用了先进的近代武器武装自己,经过战火的锻造,成为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的使用近代化装备的陆军部队。并且影响了绿营兵,使得绿营也逐渐开始按照团练乡勇的营制编成训练,称为练军。

在天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事平息后,这些团练乡勇武装称为清朝陆军的骨干,被派驻边防、海防要地。凡是驻防在直隶、江淮南北扼要之处的团练乡勇,称为防军。称为清朝陆军武装力量的核心骨干。

至甲午战前,各地驻防的乡勇兵员合计共三十二万三千。

八旗兵、绿营兵和乡勇三项合计,清朝陆军的总兵员数达到一百万零一千余,是实实在在的坐拥百万大军。

清朝战前心态:主流自恃陆军壮大而认为必胜

与此同时的日本陆军,自明治维新后以师团——旅团——联队的结构建立了自己的常备军。到甲午战前,日本陆军共编有7个师团,总计十二万三千余人。

清朝陆军一百万对比日本陆军十二万,清军规模是对手的8倍有余,这一对比不能不影响到时人对战争结果的预测。

对清朝陆军的这种认识使得甲午开战之前,清朝上下笼罩着一种莫名的乐观气氛。对北洋水师,或还有一批人担心与日本舰队作战能否获胜。而对于陆军,担心不能取胜的人就凤毛麟角了。

以当时的舆论为例,如《申报》光绪二十年元月初九发表《战必胜说》,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北洋水师直与泰西无异,炮台巩固,当年中法战争即“负少胜多”,况且“方众同仇,义形于色”,“民间谈及日人,辄裂眺咬牙,大有欲得而甘心之意”。以中法战争为基准,认为中国对法国尚且“负少胜多”,而中法战争中恰好是水师失利而陆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这次又上下同仇敌忾,自然没有不胜之理。

就算稍微清醒一些的时人,认为清朝陆军还未到如此之强,但到底数量众多: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国虽不富而财力尚足,兵虽不强而元气尚充”,“若以扎硬寨、打死仗工夫,而加之以折而不挠之志气,情见势细,自足收效于无形。”用最笨的方法死拼也拼过对手了。

而对于日本,时人也同样认为日军兵员寡少,就算一时能占便宜,也会被清军浩大的数量拖死,如《申报》光绪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发表的《制倭策》就认为日本是小岛国,人口少,物资不足,侵略朝鲜后兵少而分,且在战争中不断伤亡,兵员不足,财政也困难。“相持久之,彼必有束手待亡之一日。”

我们甚至不能说这仅仅是清朝当时人的偏见,因为就连一些外国人,在当时也持这种看法。如当时总理中国海关的英国人赫德,也在给朋友的信件中指出,日本利于速战,将非常勇猛,初期或将取得一些胜利,但中国终将利用人数上的优势将局势扳回。

征战朝鲜:从成欢到平壤清军始终兵力劣势

甲午战争爆发,日清双方的首次陆上交锋是成欢之战。这是双方开战之前即已进驻朝鲜的部队之间发生的一场战役。

成欢战役中,清军参战的兵力是聂士成、江自康两部六营2800人,另有主帅叶志超自领1000余人在后并未参战。清军总兵力为3800余人。

作为对手,日军参战的部队为大岛义昌混成旅团主力两个联队四个大队的15个中队外加骑兵炮兵一部,兵力已经达到4000余。而在其后,尚有留守汉城等地的部队没有参战,此战发生时的日军总兵力已经达到8000余。

无论从参战兵力,还是从总兵力,成欢之战中的清军无疑都在下风。

当然这与之前发生的丰岛海战也有关系。原本计划海运增援牙山清军叶志超部的天津练军1000余人随运输船“高升”号被日海军击沉,缺少了这支增援部队的叶志超部参战部队也正好比日军参战部队少1000余人。

在甲午战争朝鲜战场最关键的平壤战役中。汇集了入朝部队所有主力的清军,依旧面临着以少打多的困境。

北路汇集平壤的清军共有四大部分,故称“四大军入朝”,按照入朝先后顺序分别为盛军、毅军、奉军、奉天练字营和吉林练军。

盛军原驻天津小站,7月21日由记名提督卫汝贵统带,从塘沽乘船出发,23日在安东县上陆,转赴朝鲜,28日经义州,8月4日到平壤"部队番号包括:中军正营、中军副营、中军前营、中军右营、中军后营、左军正营、左军右营、右军正营、右军左营、右军右营、传字正营、亲军炮队营、亲兵马队小队营等,共6000余人。

毅军原驻旅顺口,由山西太原镇总兵马玉昆率领。7月22日,毅军2100人自旅顺口乘船前往大东沟,也由陆路转赴朝鲜,其番号包括:前军正营、前军左营、前军起营、前军邱营。

其次是奉军,奉军原分驻奉天各地,由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统领,总兵聂桂林分统。援朝奉军从7月21日起分批开拔,左宝贵于7月25日起程,29日抵九连城,并于即日渡过鸭绿江入朝,8

月6日抵平壤。左宝贵所率部队包括马队两营和步队6营,计3562人。后又招募炮队一营500人,合计4026人,其番号包括:左营马队、左营步队、右营步队、靖边中营马队、靖边中营步队、靖边前营步队、靖边右营步队、靖边后营步队、靖边亲军炮队。

最后入朝的是由副都统丰盛阿统带的奉天练字营和吉林练军,于7月26日山奉天开拔,丰盛阿于7月28日起行,所统部队为盛字马队,吉字马队和步队各两起,计1500名。其番号包括:正红旗步兵、正蓝旗步队、盛字左翼马队、盛字右翼马队、吉字左翼马队、吉字右翼马队。四大军共32营,由于缺额严重,合计人数为13526人。

清军的将领入朝以后意识到,平壤与中国国境只有一条陆路可连接,并且其中一部分还靠近海岸,深深感到后路无援的危险性,便抽出一部分兵力,包括:靖边军右营步队500人,盛字练军正蓝旗步队262人,盛字右军正营500人,盛字右军右营500人,吉字左翼马队273人,将这些兵力驻扎在平壤后路的安州;又抽出盛字练军正红旗部队262人,吉字右翼马队273人,将这些兵力驻扎于安州附近的博川。这样四大军用于平壤战役的只剩10500人左右。

8月下旬,叶志超率领牙山败兵到达平壤,经历牙山一战,叶志超所率败兵最多不到2000人,日军进攻平壤前叶志超认为“后路空虚”又抽出1500名盛军“回扎肃州”,这样驻守平壤军队实际人数只剩11000人左右。

而日军方面,经过统计可以得知,当时日本进入朝鲜的总兵力为19600多人, 进攻平壤的日军分为四部分,兵力为16000多人。兵力远超过平壤的清军。

平壤的清军对此也有清晰的认识。四大军到平壤后,清廷电令各军继续南进。叶志超的回电就明确指出“非有劲旅三万人,前后布置周密,难操胜券”。

事实也与叶志超的电报吻合,平壤一战,左宝贵殉国,清军战败夜奔回国。

国内作战也未好转:辽东山东作战清军依旧以寡击众

随着清军在朝鲜的败退,战火燃向中国境内。但本土作战的清军依旧没有走出兵力不足只能以数量劣势的兵力对抗数量优势日军的怪圈。

平壤战败后,清廷紧急调遣老将宋庆组织鸭绿江防线。一时间,以九连城为中心的鸭绿江地区汇集了大量清朝军队。

这些部队计有宋庆、马玉昆的毅军9营,依克唐阿的镇边军13营,恒额的黑龙江齐字练军6营,聂士成的芦榆防军6营,吕本元、孙显寅的盛军18营,刘盛休铭军12营,江自康的仁字营5营,耿凤鸣、丰升阿奉军13营,共计80余营,员额达28000余人。

但鸭绿江防线面对的日军也非平壤可比了。

日军在鸭绿江前线动用了两个师团组成的第一军,总兵力达到3万人。而相比之下,鸭绿江防线上的清军,虽然员额有28000余人,但由于编制严重不足,实际的兵力只有20000左右,只有日军的三分之二。

鸭绿江防线毫无疑问很快陷落。

此后日军进犯大连、旅顺,清军望风而逃,各种影响因素之外,守军兵力不及日军也是重要原因。直到日军深入辽东,占据海城,威胁辽阳之后,陆续聚集的清军才开始在数量上超过日军。

辽东战场如此,山东战场也是相同的问题。

为消灭威海的北洋水师,日军组织了“山东作战军”,在山东荣成登陆。日军“山东作战军”计有两个师团。1895年1月21日起的4天时间内,日军在山东共登陆34600余人。

而与此同时,山东半岛驻防的全部清军只有45营22200余人,并且分别听命于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山东巡抚李秉衡。原本就已经单弱的兵力再次分散。

在日军攻克威海卫的作战中,始终面对的也只有直接守卫威海卫隶属北洋的巩字军、绥字军和北洋护军16营7、8000人,而山东巡抚李秉衡部三十余营始终停在烟台以东,没有一营一队前往救援。北洋水师就在陆军这样极度的寡不敌众中全军覆灭。

清军已经从全国调兵但改变战场兵力的对比效果并不显著

当我们审视清军的作战序列时,就可以发现,甲午战争中,清朝陆军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了部队。

如果说出征朝鲜的各军,是由原先驻扎在东北和直隶这些靠近战区的作战部队的话,随着战争越深入,清廷调动部队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辽东战场上已经投入了湘军,以及河南,山东,山西各地抽调的部队。战火蔓延到山东时,不仅从临近的两淮、江南调动了军队,就连原在西南一隅的贵州练勇也已经增援到了山东前线。

但这一切并没有改变清军在战场上每每兵力不足,只能以少打多的状况。与战前拥兵百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状况,我们下一期重读甲午来进行解读。

甲午战前恐怕没有人会对清朝陆军战胜日本抱有怀疑,百万兵员的清军就是用人海淹也淹死日军了。但现实确实讽刺而残酷的:调动了全国范围内兵员的清军却每每要在作战中以寡击众与数量优势的日军作战。这样事实的出现,直接为甲午战争清朝陆军的战败写下了一个不言而喻的注脚。

相同点 1 日本与英国都是岛国

日本与英国 相同点1 日本与英国都是岛国,海岸线曲折,从而优良港湾较多、海运业发达; 2 纬度相近,气候都具有海洋性(日本为亚热带和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英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较温和; 3工业化水平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 4 都临近世界著名渔场(日本附近有北海道渔场,英国附近有北海渔场),渔业资源丰富; 5 新兴电子工业在布局上都向国土的南北两端扩展。 不同点1 英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工业国,本国拥有较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属于“煤铁复合体型”工业布局;日本资源贫乏,靠进口原料和燃料发展工业,属“临海型”工业布局。 2 英国地少人少,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于机械化和生物技术;日本人多地少,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化。 3 英国发展早,但后期资本逐渐向海外扩张,后期发展缓慢。日本发展晚,但由于二战后美国的扶持发展迅速。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1.英国的早期工业及其分布. 纺织:曼切斯特钢铁:奔宁山脉两侧(靠近煤矿区) 造船 2.英国的新兴工业及其分布 汽车飞机:伦敦周围,英格兰北部,苏格兰南部 电子石油加工:北海沿岸地区和苏格兰的南部地 英国的地理气候 地理环境 全境由靠近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不列颠群岛的大部分岛所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同欧洲大陆相望,是一个岛国。 英国位于北纬50度至60度之间,比我国的黑龙江省还要偏北,但气候却温和得多,可以说是冬无严寒,夏无酷署。这温和的气候首先要归功于热带的墨西哥湾暖流。这股暖流,有好几百公里宽。它浩浩荡荡地流向欧洲西北岸,改称大西洋暖流,为英国带来了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以伦敦为例,冬天河湖极少结冰,一月份的平温气温在4度(摄氏)以上;而夏天又相当凉爽,七月份的平温气温只有17度,早晚常要加件线衣才行。年降雨量约600毫米,不算太多,但分布比

鸦片战争以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论 文(设 计) 中文题目:鸦片战争以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姓 名 某某某 学 号 0000000000 专业班级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班 指导老师 某某某 提交日期 0000年00月00日 教务处制 惠州学院 HUIZHOU UNIVERSITY

鸦片战争以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作者:某某某 班级:电子科学系08电科(1)班 指导老师:某某某教授 摘要 清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它经历了"康乾盛世",早已由盛到衰,危机四伏了。在清王朝每况愈下的同时,英国资本主义却在殖民掠夺的腥风血雨中迅速发展,它把侵略、掠夺的魔爪伸向世界各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早已成为英国资本主义觊觎的对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字:清王朝不平等条约影响

目录 正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概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 . . . . . 3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 . . . . . . . 4 3、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 . . . . . . . . . . . 5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 . . . . . . . . . . . 7 5、总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8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9

第13课 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13课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二战后,西欧恢复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和经济恢复的有利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欧共体的形成;西方经济的“滞胀”阶段。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概括能力。 通过西欧、日本经济在此时的高速发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建议 本课地位 二战后,从50年代到7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加强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在较短的时间内经济迅速恢复,并且有了迅速发展。这些对于以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学基本思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全世界的是灾难。欧洲国家(主要是西欧)和日本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这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提供准确的数字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他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展开较为深入的讨论。并引导学生分析在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的危机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和现在的欧盟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引导学生练习时势谈对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看法,各抒己见。 教学重点: 二次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欧是主战场,经济破坏相当严重。但是西欧国家的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恢复并且有了迅速发展。这其中的原因令人回味,也值得我们深思,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会有借鉴作用。通过这样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是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这些国家雄厚的工业基础及技术基础、美国的大力扶植、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等多种原因促成的。可引导学生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观条件是西欧国家经济技术基础好。引导学生回忆英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从而理解小字部分的人才、管理经验、广泛的对外经济联系等方面内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客观条件是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当然,需要指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为加强美国对西欧的全面控制,西欧接受援助则是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外部条件。 教学难点 欧洲共同体成立的背景和作用。欧洲共同体是在二战后美苏两级格局形势下出现的新鲜事物,对于冲破两级格局的束缚有推动作用,对于当今世界的政治和经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重点突破方案 对于二次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的分析对于初三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在解决问题之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回忆欧洲国家在两次工业革命后的发展状况,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等内容,为帮助学生分析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做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难点突破方案 教师可使学生回忆西欧在巴黎和会上反苏、二战爆发前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战后苏

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一览表

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一览表

中国所有不平等条约废除的历史 近代中国人为什么不格外痛恨英国 从晚清以来,很多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中国,细细数来,英、法、日、德、俄、意、美、奥匈等国发动或参与了侵华战争。奇怪的是,中国人对这些侵略者的印象并不一样,最痛恨的是日本,最鄙视的是俄国、其次是法国,相反,对美国、德国好感较多,而对英国虽谈不上什么好感,也不至于十分痛恨。 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英国曾走私鸦片、火烧圆明园,就发动侵华战争的次数之多而论,仅次于日本;就给中国造成的损失之大而言,能排在俄日之后的第三位。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对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心态复杂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我感觉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英国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多种身份。不知您注意了没有,对中国人来说,英国是敌人,也是“老师”,而最终成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从敌人的角度来说,中国人逐渐发现,跟日本、俄国比较起来,英国其实并不是最凶恶的,因为它追求的主要是商业利益,没有灭亡中国的明确目的和计划。并且,英国人守规则,发动战争之前一定宣战,战争中不过分地滥杀无辜,逼签条约之后基本能够恪守等。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英国堪称当之无愧。这个国家为人类做出了三大贡献:1、近代民主制度;2、资本主义经济模式;3、大机器生产方式。可以说英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曾经发挥的影响力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超越。中国跟英国打交道,吃了不少亏,也学到了不少东西,至今在有些领域已超越了“老师”,比如羽毛球等,当然,在有些方面尚有距离,比如足球。 在近代中国,中华民族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巧合的是,中国跟英国都在一个阵营中,如果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跑龙套”的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一场硬仗,中国人民流血牺牲赢得了英国人的尊重,在东南亚,中英两国士兵终于携起手来,向共同的敌人开火。 考虑到英国的这三重身份,就难怪中国人心态复杂,一言难尽了。无论如何,跟英国打交道,中国不能说一无收获,至少能练练口语。奇怪的是,这种感受不仅中国人独有,想当年英国人打遍了全世界,把几十

欧洲和日本的大型零售商

欧洲和日本的大型零售商 1、麦德隆(Metro Holding)是欧洲最大的零售商,拥有3400家商店,包括家居中心、超市、电子商店、现货现付批发以及百货商店。1997年麦德隆的零售额是397亿美元。公司的主要市场在德国,但是在西欧的其他地方、东欧、北美及亚洲均设有商店。现在,公司也正在进入电信和电子商务领域。 2、友谊商店(ALDL Group)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连锁店,在欧洲有4000家商店,美国有500家商店。公司的经营方式别具一格:不使用信用卡,不用支票,不发行优惠券,顾客自己给货物打包。公司对500种主要商品都打很大的折扣。为了削减成本,友谊商店购买便宜的地皮,修建廉价的仓库,只顾佣很少的员工,储存无品牌的商品,把商品堆在盒子里而不是陈列在货架上。公司的宣传主要靠在顾客中的口碑而不是通过昂贵的市场营销活动。友谊商店1997年的销售额为330亿美元。 3、家乐福(Carrefour)在法国、西班牙、南美、亚洲和墨西哥等地开办了325家超级购物中心。这些商店出售食品、服装、电器、计算机等,并提供金融和保险方面的服务。家乐福公司还拥有现代商行(Comptoirs Modernes),后者在法国开有800家超市。同时,家乐福还拥有370家Ed l’Epicier 和Ed le Marche折扣店,并拥有Picard Surgeles公司大部分的股份。Piscard Surgeles公司在法国有超过320家出售冷冻食品的连锁店。家乐福是法国的最大购物中心,1998年的销售额为320亿美元。 4、廷格尔曼集团(Tengelmann Group)拥有7700家超市、杂货店和普通商店(主要在欧洲),并且在美国有900家由A&P所有的商店。由于与威尼斯PAM集团的合作关系,廷格尔曼还在意大利拥有多家食品商店和折扣店。另外,公司还生产糖果和巧克力,同时还经营批发业。该公司为家族所有,1998年的销售额为294亿美元。 5、E.Leclerc公司拥有500多家购物中心,主要在法国,也有一部分在葡萄牙、西班牙及波兰等国。在法国,这些商店是独立的,但出于经济和物流方面的考虑,它们被分成16个区。许多商店都位于低收入的社区,店主都雇佣本地人,并把税前利润的1/4返还给员工。 E.Leclerc一个有趣的特点是向顾客播放本地的民族音乐。1997年,E.Leclerc的销售额为270亿美元。并且,它正准备与Systeme U公司结成战略联盟。 6、大荣(Daiei)是日本最大的零售商,拥有170家分公司。大荣拥有6700家劳森便利店(在日本仅次于7-11),同时,大荣公司还拥有超市、折扣店,以及出售上千种自有品牌的专业商店。公司45%的下属机构和合营企业归大荣集团所有,主要是一些参观、旅店以及房地产公司。另外,公司还拥有温迪饭店及一本叫《桔叶》的妇女杂志的部分股份。现在,由于日本的经济衰退,公司不得不采取关闭商店、重组结构以及出售资产等措施。公司1998年的销售额为251亿美元。 7、伊藤洋华堂(Ito-Yokado)是日本最大的零售企业之一,拥有超过7600家7-11点,400多家超级购物中心、超市、折扣店和专业商店。公司拥有7-11公司65%的股份,在全世界有10000多家商店。公司只有1/3的销售收入来自便利店。但是,这些便利店创造了公司2/3的收入。同时,公司还拥有Oshman’s运动品店。罗宾逊百货公司及丹妮氏饭店在日本的特许权。华堂公司1998年的销售额为248亿美元。

中世纪日本与西欧庄园制的差异

中世纪日本与西欧庄园制的差异 ——论不同的土地所有制及因其造成的庄园管理的差异摘要:庄园在中世纪的日本和西欧曾是长期存在的基本的土地经营单位, 对各自经济、政治及社会的影响深远。日本与西欧的庄园制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 同时又有各自十分明显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中世纪时期的日本和西欧庄园内部不同的土地等级制度及因其造成庄园管理的不同的分析探究,对比日本与西欧庄园制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日本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演进轨迹,有助于引发对当代日本与西欧一些经济、政治及社会现象或问题的历史思考。 关键字:日本;西欧;庄园制;土地所有制;庄园管理;差异 中世纪时,相距遥远的日本和西欧的庄园制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如对庄园内土地及庄民的一元化支配、苛刻的剥削和超经济强制、自给自足等,但是也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将着重从两者各具特色的等级土地所有制及因其造成的庄园管理差异展开分析。 八至十二世纪是日本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大化改新后建立的国家土地所有制班田制迅速瓦解, 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庄园是在律令制土地制度趋于崩溃、私有土地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发展,10世纪后,随着大土地私有潮流的进一步发展,班田制瓦解殆尽,大量农民逃亡,班田大片荒芜,国家税收锐减,政府的经济与政治实力大为削弱,同时一些中央权贵及地方豪强的个人实力、地位却迅速上升。为了使全部庄园土地私有化、独享庄园收人、取得对庄园内庄民的一元支配的司法权,庄园领主们凭借其权势地位,纷纷以种种借口向政府施压,提出免租及禁止各级政府行政人员干预庄园事务的要求。在领主们的纷纷要求与压力下,中央政府颁发“太政官符”及“民部省符”,明令禁止地方检田史、税吏、检非违使(警察)进人各个庄园行使权力,庄园最终获得了“不输不入”特权,许多庄园成为杂役免除型庄园。如石清水八蟠宫的庄园规定,“在居住之辈犯科之场合, 即使为检非违使, 若无八蟠宫之许可, 亦不得逮捕犯人。”1众多的庄园领主得到了庄园土地的完全的独立的、排他的所有权,也拥有了对庄园农民的一元的行政权、司法权, 庄园完全成为个人的私产。 但是,不是所有的庄园都可以取得“不输不入的特权”,一些私领(夺平民之田成私领)具有较强的私有性质,属于国衙领,土地的最终所有权由国衙掌握,领主占有私领必须要取得国司的许可,并要以开垦和交纳官物为前提条件。此时国衙对私领的上级所有权还十分强大,在现实中不乏私领国衙没收否认的实例。2于是10世纪以后,为了使私领免遭国衙收公的威胁,取得“不输不入”特权,中下级贵族官吏和在地领主只能以将私领向上级贵族寄进的形式寻求保护,取得“不输不入”权。肥后国鹿子木庄便是一个典型。应德三年(1086年),鹿子庄的在乡领主沙弥高方“以借助权威,及以实政卿(腾原实政)号领家”,根据寄进契约, 高方及其后代取得“预所职”(上级领主执行庄务的庄官),实政则作为“领家”每年从该庄获贡400石后来“实政之子孙愿西势单力薄, 难御国衙之干预...... 1安田元久:《日本庄园史概说》东京:吉川弘文馆,1981年版,第57页 2赵连泰,邓鹏:《日本庄园制研究》日本研究,1988年第3期

中国近代以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以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以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时间国家条款影响(危害)1《南京条约》 1842年 8月20日中英 ① 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 赔款2100万银元; ③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

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从此步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五口通商章程》 《虎门条约》 1843年中英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租界)。 3《望厦条约》 1844年中美美国享有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4《黄埔条约》

1844年中法法国享有中美《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5《上海海关征税规则》 1854年 中国上海道和英、法、美三国各派一名代表组成“税务管理委员会”上海海关成为中国第一个半殖民地性质的海关。6《天津条约》 1858年中俄 中美

中英 中法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④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⑤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7《天津条约》附件 规定值百抽五原则,即列强进出中国海关的货物,按其价值,中国最多只能征收5%的关税。大大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8《北京条约》 1860年中英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第二节,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承接了前面有关二战后的形势变化,又启示着后来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且本课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对于学生认识社会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等有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了初中历史学习的方法及规律,经过上一学期《世界历史》的学习对资本主义性质经济发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而且本节课的内容理解性记忆效率会更高一些,同时与时政结合也比较紧密,学生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方式的相同与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对日本崛起后的一系列恶行,激发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感。 四、重难点突破 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五、教法设计 自主活动法问题探究法情境体验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及时巩固法材料解析法拓展提升法 六、教学材料准备 二战后德日情景欧盟欧元等相关影像资料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灾难。整个世界都卷入了这场战争之中,尤其是西欧各国和各个战败国,在战火的洗礼下,到处都是残砖断瓦,人民流离失所。如果你生活在当时的欧洲,你认为首要任务是什么?

清朝对外主要签订不平等条约

清朝对外主要签订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与英国,南京) 2、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与英国,虎门) 3、望厦条约(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与美国,望厦) 4、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与法国,黄埔) 5、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伊犁) 6、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4年)7月5日,上海) 7、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8年)5月28日,瑷珲) 8、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3日,天津) 9、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6日,天津) 10、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7日,天津) 11、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4日,北京) 12、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5日,北京) 13、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1月14日,北京) 14、中日北京专条(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15、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光绪2年)烟台;中国与英国) 16、中俄伊犁条约(1881.2.24) 17、中葡和好通商条约(1887年(光绪13年)12月1日,与葡萄牙,北京) 18、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0年(光绪16年)3月17日) 19、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11年)9月2日,天津) 20、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21年)4月17日,马关,与日本) 21、中俄密约(1896年(光绪22年)6月3日,莫斯科) 22、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22年)7月21日,签订于北京) 23、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6日,北京;中国与德国) 24、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6月9日) 25、订租威海卫专条(1898年(光绪24年)7月1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26、广州湾租界条约(1899年(光绪25年)11月16日;签约地点:广州湾) 27、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27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28、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光绪31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 29、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光绪32年)4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 30、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3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 31、民四条约(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 32、中俄蒙协约(1915年6月7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

中国历史上签订不平等条约一览表

不平等条约一览表 南京条约 1842年8月英国 主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影响 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5.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英国 主要内容 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权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1844年美国和法国 主要内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天津条约 1858年夏俄美英法 主要内容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是10处商口岸 3.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经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常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北京条约 1860年俄国 主要内容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天津条与北京条约的共同影响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条约 1860年俄国 至19世纪80年代,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马关条约 1895年4月日本 主要内容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你必须记住的中国历史上不平等条约签订时间及内容

你必须记住的中国历史上不平等条约签订时间及内容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到八国联军战争(1900——1901)的六十多年中,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多达数十个。这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罪证,也是旧中国统治者丧权辱国的记录,中国人民永远不能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历史!当然中国历史上不平等条约签订时间和内容也是各位出题老师的宠儿,中国历史上不平等条约都有哪些你需要了解一下~ 『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除了签订的这些不平等条约需要大家格外了解和以及之外,还有很多常考的知识点也是需要大家需要去了解的,看看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重点考点都有哪些吧~ ①中英南京条约 又称《江宁条约》。1842年8月29日签订。条约规定: 1.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港口; 2.割让中国领土香港; 3.中国赔偿二千一百万。 1843年7月22日和10月8日,又签订了两个补充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进一步规定了英国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1.压低中国关税,规定进口税率5%; 2.允许外国兵船停泊在中国通商港口; 3.准许英国在“五口”租界。 ②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7月3日签订。 又称《五口通商章程》。条约使美国取得了英国《南京条约》同样的特权,并又规定:扩大领事裁判权,允许美国兵船自由出入中国通商港口。 ③中法《黄浦条约》 1844年10月24日签订。 即《五口贸易章程》,使法国除取得了英、美在中国的同样特权外,还增加: 1.允许和保护在通商港口建造天主教堂和坟地; 2.取消清政府对天主教的禁令,发还教堂。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 第二次鸦片战争涉及的考点来说可谓是考生备考的重灾区,光是需要大家重点记忆的条约名称和时间就达到了14个之多,第二次鸦片战争考点讲解也许能帮你更好的理清各考点之间的联系~ ①中英《天津条约》 1858年6月26日签订。 主要内容是: 1.英国公使得驻北京,并在通商港口设领事馆; 2.增开南京、台南、汉口、九江等九个通商口岸; 3.英国人可以往内地游历、通商; 4.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 5.中国给英国赔偿白银四百万两等。 ②中法《天津条约》 1858年6月27日签订。

欧洲日本印度等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及与中国的对比

欧洲日本印度等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及与中国的对比 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是战略利益和实际利益综合考量的结果 众所周知,载人航天技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最高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航天优势可以明显提高该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振民心,壮国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能够广泛促进和带动其它科技领域的发展。然而,载人航天投入很大、周期甚长、相关配套技术众多,要求很高,所以风险相当大。这种大利大弊关乎大局的矛盾性注定了各国在发展载人航天上的谨慎态度。除了美苏两国冷战时期为了争夺全球霸权,而不遗余力的发展航天技术之外,一般来说,其它国家都相当慎重。我国从70年代初钱学森同志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直到1992年1月我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中间也是经过了多年的反复论证。事实上,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的太空之旅一部分应该归功于10多年来民用宇航技术的发展,以及不断提高的卫星发射能力。在载人航天技术中,飞船发射和回收是首先要解决的两大难题。而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这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重要标志。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与美国的长期密切合作,日本国家航天发展局认为,它已经掌握了几年内将宇航员送上太空的技术。而印度目前的火箭技术已经可以对月球轨道进行探索。它计划于2015年前将一名宇航员送上太空。世界不断发展,各国不断进步,也许该是新兴航天大国一展雄风的时候了! 载人航天将对世界战略格局产生改变 冷战已经结束了10几年,但是全球各国竞争的本质没有改变。在美国一超的强权下,世界似乎失衡了。各地区大国,都期待着成为世界强国的那一天。多极化是必然的趋势。可是能否成为其中的一极,就看各国自己的发展了。在这种形势下,像载人航天这种具有指标性意义举足轻重的领域,自然成为一个真正大国必不可少的标志。印度干冒天下之大不韪,开发核武器,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一个雄心勃勃的国家来说,载人航天不是发不发展的问题,而是早晚的问题。 当中国宇航员安全返回地球的那一天,中华复兴的标志将会再增加一个——持续高速发展的经济,2008奥运会,2010世博会等等。全世界都会意识到,中国这条巨龙正在腾飞。 欧洲航天局载人航天计划 1975年5月31日,欧洲航天局(ESA)在原欧洲航天研究组织和欧洲航天发射器发展组织的基础上宣告成立,总部设在法国巴黎。80年代中,欧洲航天局决定参加美国自由号空间站计划,并制订了由阿里安-5大型运载火箭、赫尔梅斯航天飞机和哥伦布空间站三项计划组成的长期载人航天计划。后由于经费以及投资与利益的分配等问题,计划不断调整。冷战结束后,欧洲航天局成员国普遍认为,载人航天计划过于庞大,经济上难以承受。1992年11月召开成员国部长级会议,对计划进行大调整,只保留了阿里安-5计划和哥伦布计划中的哥伦布实验室。1993年10月,美、俄决定联合研制国际空间站后不久,欧洲航天局再次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不平等条约 据统计,从1842年英国强迫中国签定第一个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起,西方列强在1842~1919年间共迫使中国签定了709个不平等条约,其中英国163个,日本153个,沙俄104个,法国73个,德国47个,美国41个,比利时26个,葡萄牙13个,意大利7个,荷兰5个,奥匈帝国5个,西班牙4个,其他国家68个。 不平等条约的形式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内容却只有一个——侵犯中国的主权、掠夺中国的领土和财富,反映出当时中国处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际地位。据统计,从1689~1949年,中国共与外国签定了约1182件左右的书面形式外交文件,其中除正式的条约、和约、界约和协定外,还有所谓的:①“专条”:如中日关于台湾“生番”的《北京专条》;②“合同”,大多数是为解决铁路借款、合办铁路及其他经济事务的,如1898年中美订立的《粤汉铁路借款合同》等; ③“章程”,如1843年中英签定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④附约(附件):如中日1905年签署的《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及附约》等; ⑤证明书。如中国秘鲁废除苛例证明书等;⑥“租约”,如1898年的《中俄旅大租地条约》、《中德胶澳租借条约》等。这些形式各异的条约及外交文件基本是都是不平等的。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攫取了种种特权和利益。这些特权和利益包括: 一、驻军权:根据1901年《辛丑条约》第9款的规定,帝国主

义国家在华享有驻兵的特权。该条款称:“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今诸国驻守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岛、山海关。” 二、内河航行权:帝国主义国家的船只不仅可以在中国领海任意往来,而且可以在中国内河自由航行,如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第10款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具可通商”。并“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通商之区”。 三、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对居住在驻在国领土上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种制度是西方列强侵犯弱小国家主权、掠夺弱小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中国是受领事裁判制度危害最深、时间最长的国家。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国在华享受领事裁判权。“倘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照办。” 这就是说,英国人在中国土地上犯了罪,中国官员不能根据中国法律来惩罚他,只能交给英国领事按英律治办。此后约有20多个西方国家在中国取得了这种特权。直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才被迫放弃此种权利。 四、自由传教权:1844年,中法签定《黄浦条约》,该条约规定:法国取得在五口通商口岸建造礼拜堂、医院、学堂的权利。同时又规定:“倘有中国人将佛兰西礼拜堂、坟地触犯毁坏,地方官照例严拘重惩”。实际上要求清政府保护法人在华自由传教。1846年在法国的威胁下,清政府正式取消对天主教的限制,并发还过去没收的天主教

中国对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 1840年6月,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最终中国战败。 1、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赔偿英国战争赔款等2100万元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1843年7月22日,签订《中英五口通商口岸》: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关税只能是5%,中国无权决定关税税率,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3、1844年7月3日,中美签订《望厦条约》:美国和英国一样享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包括关税税率,中国官员一概不得过问。 4、1844年10月24日,中法签订《黄埔条约》:法国享有和英国一样的在中国的特权。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最终中国战败。 5、1858年5月28日,中俄签订《瑷珲条约》: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6、1858年6月13日,中俄签订《天津条约》:俄国享有和英美一样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7、1858年6月18日,中美签订《天津条约》:美国确定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 8、1858年6月26日,中英签订《天津条约》:中国给英国战争赔款白银400万两,确定领事裁判权。 9、1858年6月27日,中法签订《天津条约》:中国给法国

战争赔款200万两白银,法国享有和英美一样的在中国的特权。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抢劫、火烧圆明园等三山五园。 10、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北京条约》:中国给英国的战争赔款增加到800万两白银,割让香港九龙司给英国。 11、1860年10月25日,中法签订《北京条约》:中国给法国的战争赔款增加到800万两白银。 12、1860年11月14日,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俄国。 13、1864年10月7日,中俄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俄国抢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土地。14、1881年2月24日,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割让斋桑湖附近7万多平方公里土地给俄国。 1883年12月14日,中法战争爆发,双方互有胜负。 15、1885年6月9日,中法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越南交由法国保护,中国从越南撤兵,中国开放云南、广西陆路口岸。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海战爆发,最终中国战败。 16、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赔偿给日本战争经费2亿两白银,中国将朝鲜交给日本控制,中国

欧洲企业与日本企业

【楼主】职场感受:欧洲企业VS日资企业 本人有幸在一家著名的欧洲企业和一家同样著名的日资企业工作过。两家均是世界500强,且正好都处于同一产品领域。现将我在工作中的实际感受写下来,供大家参考。 以下简称欧洲企业为E,日资企业为J。 1、办公室: E企业的办公室宽敞、安静。每个部门经理都有独立的办公室,玻璃门。员工与经理沟通时多在经理办公室进行。 J企业的办公室拥挤、嘈杂。整个公司均是全透明的办公,没有任何隔断。前后左右全是人。部门经理也不例外。 2、着装: E企业的员工着装随意,基本上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只要不是特别过份的装束就可以。长得漂亮的女性总能吸引很多人的眼球。每年给员工发服装费2000多到3000多。但对女性来讲花的钱永远比发的钱多。 J企业全部穿制服,制服比较便宜,两年给发一身,每身约100元。长得好看的女性永远没有机会展示个人风采。很省制装费,可以一年都不用去商场买衣服。适合我这样的又懒又不漂亮的人呆 着。 3、加班: a相同之处:都有加班费,且加班费都有适当控制。一定级别以上就没有加班费了,因为你职位高,工资高,你为公司加班,不顾死活,就是你的工作职责。 b不同之处:E企业的员工加班多因为工作量很大或有deadline的限制,出于自觉地要把工作任务保证质量地完成。J企业的员工加班是因为老板做决策拖拖拉拉,大家加班在座位上等老板做决策,然后再做一点简单的工作。 4、关于工间休息: E企业的员工如果心情不好,免不了给朋友打打电话诉诉苦,或与周围的同事聊上几句,或做一些其他事,然后再转向工作(我曾因身体不好,在地上练几下瑜珈姿势然后回座位继续工作)。 J企业的员工如果心情不好,会去卫生间呆着,在那里透透气;或者给朋友发MAIL。或者盯着电脑屏幕很傻地坐着,象工作一样地在休息。E企业没有工间操时间,J企业每天有两个工间操时间,上下午各15分钟。新加入的员工不习惯也不敢一般不会去休息。等到习惯了又胆也大了时,发现休息时间太短了,很想辞职来个大休息。 5、打电话: E企业的员工上班时间打公务电话与私人电话时的声音是一样高(因为工作忙,所以不大可能有时间与闲心去打私人电话)。 J企业员工基本不打私人电话(想打但不敢打)。如个人有紧急事务处理,会压低声音速战速决。但打公务电话时声音会提高8度,吵得周围的人无法工作。 6、职业病:因为工作节奏快,量大, E企业的员工容易患脊柱类疾病这样的办公室身体病变, J企业员工容易得抑郁症,每年都有不少人因为抑郁而离职。 7、团队氛围: E企业每年会有团队建设费这样的预算,部门经理有建设团队的权利与义务。 J企业没有此项预算,部门经理不知道建设团队气氛是要花钱花时间的。从来没有部门的聚会之类的活

第九课 西欧和日本的崛起

第九课西欧和日本的崛起(一课一研通案) 一、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对日本崛起后的一系列恶行,激发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感。 4、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5、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二、教学过程: 1、探究之一──战后西欧经济复兴之谜 ●主观条件:西欧国家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并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西欧在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甚至对外经济联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为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技术后,极大的促进了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客观条件则是美国对西欧的援助。(战后美国加大对西欧的经济援助,客观上为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再加上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采取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尤其是西欧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促进了对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一切都为50~7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2、探究之二──战后日本经济腾飞之谜 ●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并推行非军事化政策。通过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日本政府利用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开支小的有利条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战后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后,日本接受了美国几十亿美元的“特殊订货”,这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大力发展教育,引进先进科技,其中大力吸收国外最新科学技术,为己所用,推陈出新,成为促使日本经济腾飞的翅膀。 (创设积极的问题情景,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创设问题科学化,解决问题民主化,形成知识网络化。) 3、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相比有哪些共同点? 共同点: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4、你觉得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借鉴: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5、进一步思考:二战后美国为什么要大力援助西欧和日本呢? (1)控制西欧各国,称霸世界;

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史一共与外国签订了29个不平等条约。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一般认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不平等的。 从条约的签订上看,是经过双方的交涉谈判、共同宣布的平等协定,但实际上两国的谈判总是经过了一场战争——早已腐朽没落的清帝国在对外经济与国防上不是近代帝国主义国家的对手,一场战争下来中国政府很少能从战争中占到什么“便宜”,反而让其他国家取得战争的主动,迫使中国政府以谈判为手段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中国政府的代理人往往在谈判时只有“接受”与“不接受”这样的选择,这些代理人作为一个专制帝王派来的代表,只能为了皇族的利益去签订这些条约。 中国的史学界大多将自1949年以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0年—1860年) 这一阶段既是中国由君主专制社会走向半殖民社会的开端,也是列强在中国建立殖民体系的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南京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形成。《南京条约》又与《望厦条约》、《黄埔条约》构成了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中最重要的奠基石。通过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三个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三国在中国取得了如下权利: 1. 取得自由对外贸易的通商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 2. 取得协定关税的权利。 3. 取得在华传教、租地建房的权利。 4. 取得领事裁判权。 5. 取得部分中国领土的占有权。 这些不平等权利构成了中国最早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无论是今后的租界、内河巡航、高额赔款都不过是上述权利的延续、发展与补充。 1853年在上海的一场小刀会起义令英国人取得了控制中国海关的绝佳机会;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4年,英法为扩大在华权益再度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场持续4年的战争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条约: 1. 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 2. 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 这次战争带来的新的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欧美各国又取得了一些新的条约特权: 1. 胃口大开的领土要求。 2. 扩大对外贸易窗口的要求。 3. 内河航运权。 4. 鸦片贸易合法权。 5. 内地自由行动权。 6. 劳工出国权。 这一时期的不平等条约大多围绕着贸易而进行,对于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大量的商品,在本国市场销售商品取得利润不能完全满足资本家的欲望,因而就要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所以各国采用的都是自由贸易的经济方针,政府制定的对外政策无不以扩大贸易对象,实现商品输出为主要目的。打开中国的大门,建立殖民地,要求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都是这一方针的具体体现。面对顽固不愿开放的清朝政府,各国就采用了先以武力手段迫使中国政府谈判,再取得交易特权与商品市场。 第二阶段(1860年—1919年) 在《北京条约》签订之后,清帝国进行了一场洋务运动的变革;在1860以后的一段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