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1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作用:1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干预a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人口数量(J型增长)人类的适应能力(生理、文化上)意识和智力(人类是唯一具有反射性意识能力物种、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能有意识的计划和控制自己行为的物种、唯一靠教育传统本领和知识物种)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最重要,最重要靠物质能量联系)b对生态系统能量转换干预(能量形式多种多样,首要是人力本身,当代主导能源是矿物燃料,人对自然资源态度主要被眼前经济利益所左右)c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干预(最明显表现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显著改变大气圈组成并导致全球变暖)d对生态系统干扰(外来物种作为竞争者被人为除掉,人类活动总趋势是减少生物多样性)2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调控a人在不同资源利用类型中的调控(天然风景区及自然保护区代表受人类干扰最少状态;水资源汇聚、畜牧业林业受人控制增加;农业受控制程度很高;城市最高)b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安全:受生态系统供给调节功能影响、获取维持高质量生活所需物质:同上、健康:同上、社会关系:文化服务变化功能影响、自由权与选择权:基于人类福利其他成分存在基础上,与三种功能都有关)2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根源:1人口压力(资源环境我问题根本成因,呼吁人口零增长”)2技术变化(通常认为现代工业化技术比传统技术更具有破坏污染性,但传统也会引起资源耗竭污染)3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无限性与本质上是封闭的有极限的自然系统不协调;政治家经济学家都被短期经济增长所吸引,趋向于根据目前偏好和收入水平来衡量物质产出的最大净现值;采用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经济福利的度量,歪曲了人类福利本质)4市场制度缺陷(其外部性(外部成本和效益)是研究问题的核心,指个人决策时所有未被个人考虑的经济或社会活动的无补偿副作用)5伦理观念(在“先进”文化中占优势的宗教和政治哲学,把人类想象成与自然分离且高于自然的;人类天生目光短浅,根深蒂固偏向于已知当前,不顾不确定未来)6自然环境公共性质(国际公共财产安全;国内资源、矿产资源的公共性)7外部性问题(外部效益;交互、转移外部性)8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途径(生态、社会革命派;社会改良派)3可更新资源评价内容:包括自然特性、经济、环境影响的评价。如土地资源评价:1其自然特性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或适宜性,成为土地潜力评价和适应性评价。土地潜力指土地利用的潜在能力,其评价主要根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就土地潜在能力做出等级分化。适宜性评价则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形式(高层类如农林牧业、交通国防旅游等用地,底层如小麦茶叶居住机场等用地)此评价就是判断土地这些不同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及适宜程度如何,从而做出等级评定a地形(海拔高度影响土地水热条件、坡度坡长与土壤侵蚀强度有关、坡位坡向等性质的影响)b气象气候(辐射温度降水蒸发风速、雪,风速对蒸发蒸腾有一定影响)c水分状况(排水过度、排水良好、排水中等良好、排水不良、排水差、排水极差)d土壤(其侵蚀强度是土地评价常用指标,与气候地形岩性和母质、植被人类活动等有关。按营力分水力重力风力侵蚀)e土地覆被(指地表物质组成,是陆地生物圈重要组成部分。其最主要组成是植被,也包括土壤和陆地表面水体。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园地、水体道路交通占地等)f区位条件2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经济价值与利润;投资与成本3环境影响评价:狭义只评价自然环境影响,广义还包括社会经济评价,实际是评价项目导致的所有未纳入市场体系的影响后果包括有益和有害方面。方法:环境影响识别、估算、比较

1.近年来我国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深刻影响: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相当程度上以拼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开发强度加大对生态环境造成深刻的影响:主要有:1土地退化:沙漠化、土壤侵蚀、土地污染、盐碱化和潜育化、耕地生产力下降、采矿迹地2环境污染已从城市向农村蔓延3生态功能降低: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呈加剧趋势,水生态失调严重

2.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含义:1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当对自然资源的总雪球超过总供给,此时的稀缺就是绝对稀缺,而总需求包括当前和未来的需求,随着资源枯竭,绝对稀缺问题会日益尖锐2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共给尚能满足需求,分布不均衡会造成的局部的需缺,这成为相对稀缺。|无论是绝对稀缺还是相对稀缺,都会造成这种自然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和供应的短缺。一般称之为资源危机,目前看来对人类发展构成威胁的是相对稀缺和经济耗竭,这也是自然资源经济学首先关注的

3.可更新资源配置的价格机制优势:优势一,只有收费才可以不断地向污染者施加压力,迫使其不断改善排放技术。优势二,收费可以使得厂商能自由的选择成本最小的减污方法。优势三,价格机制使厂商关注处理废物和降低排放两方面的不同成本,具有灵活性。优势四,只有他才可以真正实行“污染者支付”原则,不至于将代价转嫁。优势五,它是代价最小的控制形式,因为他只要求较少的信息,并且是容易执行。可见,它从成本角度上说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

4.自然资源开发的时间成本:自然资源开发总要花一定时间,在土地完成改良和开发并能用于生产或消费之前,一般要花费几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土地开发者的投资被束缚在那些目前还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中,还必须按土地开发后预期存在的市场条件来评价目前的方案和经营措施,这个过程包含风险和投机因素,在这种情况,由于要维持土地开放项目而带来的成本可以视为“时间成本”,它包括密切关联的两类成本,即等候成本和促熟成本。1等候成本。从经营者第一次投入资本和老当,到投资者收回在用于下一次项目开发的这段时间,由于等候经营效益的时间和产生的成本,包括投资的利息和在开发及经营阶段内所必须交的税金2促熟成本。土地从较低用途转变为较高用途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持有财产的增值而导致的成本就是促熟成本,通常由消费者支付

5.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1稀缺性。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了稀缺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2整体性。通过人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联表现出来的,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这过程中又影响环境,人与自然资源之间构成相互关联的一个大系统。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或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其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4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有多种功能和用途5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6社会性。资源是文化的函数,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开发能力

6..悲观派意义与缺失:1警示与方法意义:不仅在于他们所包含的许多合理而重要的见解,而且在于当西方发达国家沉溺于经济高速增长和空前繁荣的黄金梦想时,此论证本身起先知式的启示作用,指出地球对人类发展限度及超越此限度的悲剧性后果,促使人类从根本上修正自己行为,并涉及整个社会组织,其全球观点及发展全球战略应对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取向,极大促进了关于人类未来的全球性研究2动态观念的缺失:悲观派关于自然极限的判断往往基于静态观念,忽视自然资源的动态性质,此观念全部与事实不符;缺失还在与既忽视了人类的影响机制也忽视了资源文化性质

7.增长的社会极限:即使不发生增长的资源和环境极限也会面临社会极限。增长极限分两类:由热力学定律和生态系统脆弱性所决定的生物—物理极限;与增长的愿望而不是可能性有关。愿望受4方面限制:以消耗性资源支撑的增长愿望要受后代必须付出的代价;因生境消灭导致非人类物种灭绝和数量下降;福利的自我抵消;曾促进增长的原道德标准,后两条包含内容即是增长的社会极限。衡量个人对商品和服务的满足程度不仅依赖于自己的消费也依赖于其他人消费,例子-----

1.自然资源与熵:在地球不断接受太阳能并将其各种转化的过程中地球熵值不断下降,其间所包含的物质能量会形成具有结构非均匀分布的有序状态,形成自然资源;另外人类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断向环境散热使熵增加,改变地球物质与能量的结构和有序状态如图—“高质量”自然资源看作由“负熵资本储存”形成,随着其品位的利用,自然资源变成“低质量”品位形式,其“负熵--”相应减少。生物资源归根结底来自太阳负熵聚集,化石燃料也如此。低浓度自然资源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品位都要依靠能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其本身是负熵耗散,就其起得作用及由它得益的系统而言是负熵储存,二者不等。可更新资源利用若其负熵耗散超过了来自太阳能负熵的补充将使资源走向无序和补充

2.可更新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1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食物生产和工业化用地挤占生态用地(不管对土地利用方式作如何改变土地面积基本不变,然而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日益增大,有限土地所受压力越来越大,为满足其需求不断开垦自然土地,导致很多生态服务功能丧失);边际土地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加速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2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影响地表水体、湿地与区域水平衡;影响地下水循环3生物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多样性破坏,特别是热带雨林植被大量破坏,大大改变碳氮等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源、汇分布,使其在地球系统中循环遭破坏,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而森林减少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消灭和物种灭绝);生物入侵(其本身形成优势物种使本地物种生存受影响最终灭绝,破坏物种多样性,使本地生态系统物种单一化;通过压迫和排斥本地物种导致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受破坏)

3.自然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1效率:如果资源利用存在某种程度浪费就是无效率,这仅指技术或物质生产上的,而经济学更关注的是配置上的无效率。即使前者有效率后者在选择方式上也会无效率2优化:指自然资源利用的决策从社会角度看是否合乎需要。对某种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选择在受约束条件下能使目标最大化,该选择就是社会优化3可持续性:理想的人类生存条件、持久的生态系统状况、公平性

4.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性质:1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资源利用是不平等的。首先,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其次,经济发展的阶段和资源开发的历史是不同的。第三,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的差异,造成人均资源滴耗不大一样2地缘整治造成的资源稀缺。知识短期和局部的3贪困造成的资源稀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稀缺,生态退化与和贫困问题相互交缠,不仅是环境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对贫困地区或国家而言,当市场上的资源产品与免费的天然可用之物竞争时,改善供应就更加困难。靠出口本国资源和初级产品的国家,后果更严重4环境退化造成的资源稀缺。环境问题中有以自然因素为主引起的。另一种是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造成的

5.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平等与共同利益问题:1国际不平等。富国消耗了过多的地球资源并向环境排放了过多的废物,穷国人们为了生存又不得不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过度开垦2国家内部不平等。在所有的人都在继续追求狭隘的自身利益时,就不可能实现共同的利益3不平等是限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产生许多问题。另一方面,当某一系统临近生态极限时,不平等变得更加尖锐。可持续发展或可持续性,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普遍共识

6.资源利用更替性原则:自然资源趋于向那些出价最高的经营者手中转移,趋于向那些效益最高的用途转移,这种总趋势表现出资源利用更替性原理,即每当不同资源用途的有效需求变化,导致适于这些用途的资源的经济潜力也发生变化时,所涉及的资源就趋于向最高层次和最有经济效益的用途转移。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是一个长期的资源利用更替历史。城市土地利用更替过程表现的更为显著,资源利用更替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会随需求和技术的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资源利用更替性往往要求做出长远的决策

1.探明储量:指已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2.可更新资源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价值

3.生态足迹(生态占用):指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所占用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实质是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

4.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某污染物的人均排放量与人均收入的关系为一个倒U型曲线,即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人均污染排放直到人均收入达到拐点,然后人均污染物排放量会明显下降,这种环境污染与收入的关系称为~

5.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将环境和资源账户作为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的卫星账户并与之对接而形成一体化核算

6.意愿评估法:通过创模拟的市场来收集人们对自然资源变化的支付意愿,进而推断相应自然资源价值的方法

7.条件储量:是以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时是不经济的

8.基线稀缺:基本流动性资源的供给不足以使人们在生命的极限标准上生存称为~

9.替代市场法:当所评价对象本身没有直接的市场价格,需要找到某种有市场价格的替代物来间接量其价值,这就是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的~包括旅行费用法,规避行为或防护费用法10.能值分析:环境-经济系统能值分析把环境系统内的各种关键自然资源换算成标准太阳能当量形式的能值,这些能值为经济系统使用时则按其能效换算成有用能形式的能值

11.矿产资源经济评价指标:1年开采能力与开采年限2投资与成本(投资量是重要指标,其大则效益小,分工业用途和居住生活)3价值与利润(指矿产品所能实现市场价格和国家调拨回收价格,一般根据金属价格或精矿价格计算,总价格减成本)12中国自然资源基本特点:总量大类型多;人均资源少;空间分布不均匀;资源禀赋欠佳;资源潜力可观13.资源消耗环境后果:温室气体积聚与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环境与淡水生态系统退化;森林与物种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健康挑战14.悲观与乐观派观点:悲:“太空船地球”、地球能量循环与“热寂”说、世界模型3;乐:历史外推论、市场影响轮、代替作用、耗散结构论15.如何理解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含义:资源的利用是有限度的,在远没达到这个限度以前,全世界必须保持公平的分配有限资源以减轻压力1可再生资源。经济增长和发展显然会牵扯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利用率应控制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应考虑经济发展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必须明确最高持续产量2不可再生资源。对矿物燃料和原料这样的不可再生资源,应确立一个持续的耗损率,这就需要考虑那种资源的临界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不可再生资源耗竭的速率应尽可能少的妨碍将来的选择3物种多样性。经济增长和发展趋向于使生态系统简化和减少物种的多样性,所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保护动植物物种4大气和水。也有限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16.自然资源的概念: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或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1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2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3人类的需要和开发利用在不断发展,因此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4认得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5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是同一客体6文化景观论: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科学概念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自然资源得性质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得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就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得需求、价格与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得矿产资源得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得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得采掘技术与生产技术开采就是不经济得。 4、远景资源:就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与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得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得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得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得地区可能会发现得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就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与理论资源得总与。 7、最大资源潜力:就是指在其她条件都很理想得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得最大理论潜力。8GB6H。 8、持续能力:就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得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得能力。 9、承载能力:就是指一定范围内得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得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得能力。 二、简答题 1、自然资源得概念及其含义 参考答案: (1)自然资源就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得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得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就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得自然界中得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得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得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得各种服务功能。)IwgbU。 (2)自然资源得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自然资源就是自然过程所产生得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 自然资源不就是由自然而就是由人来界定得(自然资源就是有人来界定得);HY7JD。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重点_张建松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张建松 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 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 为是人口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 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1. 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 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类的需要。 3.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 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 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 6. 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 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A. 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 B. 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 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 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 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2. 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限,更多地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 是自然现实。 资源分类的关键:在于划分个体 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206期末复习—自然资源学

自然资源学原理2016年初期末复习 P24自然资源的概念 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 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 自然资源的范畴是不断扩大 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及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P30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

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3)条件储量:也是指已查明的储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 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这种储量不是静止不变的。 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未查明的藏量, 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 勘探或极少勘探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估计理论资源的方法是根据已勘探地区过去的发展模式外推。 6)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总和 的统称。 P33影响探明储量的因素 1)利润要求和勘探政策 2)技术、知识和工艺的可靠性。 3)需求水平4)开采成本 5)资源产品价格 6)替代品的可得性与价格 (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区别见P34) 注1: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是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的界限---经济可行性界限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技术革新、价格与需求刺激、经济和政策环境影响。 注2: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的共同特点是“已查明”,但查明的确定程度不定,即使是已经密集勘探,对范围、质量、地质特征均已确定的储量估计仍有近20%的误差。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1.自然资源(土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矿产)总量大,类型齐全(表明中国有较大的综合开发利用优势) 2.人均资源量少 3.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 4.资源质量不一(耕地质量、矿产资源) 5. 资源潜力可观(矿产资源、资源节流) 二、我国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1.粮食安全(人口增长耕地占用、水资源不足、化肥报酬递减率) 2.矿产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少、后备探明储量不足) 3.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土地退化、水域缩小和恶化) 4.人口负荷过重,资源承载力将达极限 5.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较大 一、争论双方代表——悲观派与乐观派 1、悲观派 (1)代表:新马尔萨斯主义者 (2)代表作:《增长的极限》 (3)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世界将变得更为拥挤,污染会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耗竭或退化;他们还认为由于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这将引起严重的政治和经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加 2、乐观派 (1)代表:丰饶论者 (2)代表作: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 (3)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将造成一个并不拥挤,污染较少,资源更富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人都会更加健康,寿命更长,物质财富也更多。 主要国家资源总体战略对策 ?一、美国 1、全开放式的资源战略 2、保护本国资源、进口国外资源 ?二、日本 1、20世纪50年代,立足于国内 2、20世纪80年代,科技立国 3、21世纪,海外投资立国 ?三、马来西亚 1、初级资源产品多样化 2、初级加工产品出口 ?四、沙特阿拉伯 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勘查、开发石油资源,以石油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 ?典型国家资源战略的启示: 1、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赖越来越强; 2、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资源战略; 3、资源产品出口和经济结构要多样化。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编者:环规11-1班徐乃千郑重声明:根据课件编者有部分添增(*或字体缩小)。未经编者许可不得擅自传播! 1 自然资源学的概念* 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 相互关系的科学。 2 资源科学的概念 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 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 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3 资源的相关概念 3.1 资源的类型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3.2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3 社会资源的特点 易变性、不平衡性、社会性、继承性 易变性*:社会资源不象自然资源那样相对稳定,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资源容易变化。所以对社会资源的改造也较自然资源容易得多。 不平衡性*:社会资源发展和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是由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投资政策、资金政策、教育政策、科学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决定的。社会性*:一切社会资源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的社会性还表现在:没有疆界、不分民族,谁都可以掌握并用于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继承性*:社会资源的不断积累、发展、壮大,一方面来源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资源的不断更新、扩大;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对前人已有社会资源的继承。没有这种继承,仅凭个人的实践,所能获得的知识和财富是极为有限的。 3.4 硬资源和软资源 3.4.1 硬资源、软资源概念* 硬资源:在数量上表现出稀缺性的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软资源: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的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3.4.2 软资源的特点 1)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 2)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 3)共享性 4)快速更新性 4 自然资源的类型 可更新,不可更新,其他(见下表)4.1 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 1)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 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2)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由于 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和煤),它们是可能耗竭的。 3)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 源。如果此类资源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或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 5 自然资源的的基本属性 稀缺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区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两重性 稀缺性(有限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任何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可替代资源的品种也是有限的。 整体性*:从利用的角度看,人们通常是针对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人类不可能在改变一种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中某种成分的同时,又使其周围的环境保持不变。 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多用型*: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潜在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都能充分表现出来的。 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长期自然演化的系统在各种成分之间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社会性*:由于自然资源中所增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两重性*:各种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6 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 前言 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 类的需要。 3.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 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A.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 B.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 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 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2.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限,更多地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是自然现实。 资源分类的关键:在于划分个体 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自然资源学原理2

自然资源学原理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对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悲观派以新马尔萨斯主义者为代表,其代表论著为:(A) (A)《增长的极限》(B)《没有极限的增长》 (C)《寂静的春天》(D)《象山那样的思考》 2、早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对环境的影响:(A) (A)很小、局部(B)没有影响 (C)稍大的影响(D)很大的影响 3、当自然资源开采已达到资源基础的最终极限时,该种资源达到:(A) (A)自然耗竭(B)经济耗竭 (C)资源稀缺(D)供需失调 4、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称为:(C) (A)最大资源潜力(B)吸收能力 (C)持续能力(D)承载能力 5、由生态系统外部力量所引发的演替过程称为:(A) (A)异发演替(B)自发演替 (C)原生演替(D)次生演替 6、“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的体格、气质和精神”是下述哪种人地关系论的主要观点:(B) (A)人类中心论(B)环境影响论 (C)文化决定论(D)生态伦理学 7、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是一种:(B) (A)有弹性的供给(B)毫无弹性的供给 (C)有较高的弹性(D)由较低的弹性 8、下列资源中属于耗竭性资源的是:(B) (A)太阳能(B)化石燃料 (C)风能(D)自然风光 9、垄断地租的源泉是什么?(C) (A)土地级差生产力(B)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部分(C)超出价值的垄断价格(D)资本的有机构成 10、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总产量的变化趋势为:(B) (A)递减,而后转为递增(B)递增,而后转为递减 (C)递减,而后不变(D)递增,而后不变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环境阻抗又称为限制因素,包括:(ABCD (A)食物供应(B)气候 (C)疾病(D)异种捕食 (E)种间竞争 2、精耕农业的特征:(ABE)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重点 张建松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张建松前言 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过剩。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类的需要。 3.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A.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 B.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 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 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相对而不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题 十九.环境阻抗又称限制因素,一切妨碍物种实现其全部种群增长潜力(繁殖潜力)的环境要素在生态学上称为限制因素。查理●达尔文将限制因素分为四大类,即食物供应、气候、疾病及异种捕食。 二十. 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干预 1.人类的能动性,即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 (1)人口数量 (2)人类的适应能力 (3)人类的意识和智力 (4)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 2.人类对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干预 3.人类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干预 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预 二十一.各个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1.精耕农业前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事业: (1)低能源消费 (2)人口控制, (3)高度变通灵活的社会组织, (4)自然崇拜, (5)自给自足, (6)互惠和平均主义 2.精耕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特征:(1)单位土地上能量投入的增加 (2)单位土地上产量的提高 (3)基本上重新安排了生态系统。 机制:(1)不断的投入 (2)高度有组织的社会 (3)资源私有化 (4)庞大,自足,少进去,相对贫困的农民阶层 (5)平均主义取向的资源分配, 3.工业化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特征:(1)极速扩张的人均资源消费 (2)专业化生产 (3)社会组织更复杂, 机制:(1)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 (2)农村人口城市化 (3)人口稳定机制 (4)市场响应机制 (5)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 (6)社会文化政策响应 二十二.采矿的生态影响 一.对地形和水文的影响 1.对地形的影响

(1)地下开采对地形的影响 (2)露天开采对地形的影响 2.对水文的影响 (1)采矿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 (2)采矿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 3.对土壤和生物的影响 (1)对土壤的影响 (2)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4.对人体和社区的影响 (1)对人体的危害 (2)对社区的影响 二十三.生物入侵的概念 生物入侵或称外来物种入侵是指通过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的将外来物种引入到其自然分布区之外。在那里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并对那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影响或破坏物种和生物资源。 二十四. 生态占用的概念与核算方法 生态占用指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所占用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其实质是将人类对自然资源(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 二十五.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一个地区的生态潜力小于生态占用时就出现生态赤字,用生态潜力减去生态占用的参数来度量,生态潜力大于生态占用时则产生生态盈余,用生态潜力减去生态占用的余数来度量。 二十六.生态占用核算 方法:第一种是综合法,即自上而下法,就是在地区性或全国性统计资料中提取地区生态总量,出口总量,进口总量,和年终库存总量,据此得到全地区消费总量的数据,再除以地区总人口就可以得到人均消费。 第二种成分法,即自下而上法。即通过查阅统计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直接获得人均消费量数据。 步骤: 第一步,核算个主要消费项目的人均年消费量 第二步,核算为了生产各种消费项目,人均占有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第三步,核算生态占用 第四步,核算生态容量 第五步,核算生态盈余或赤字

自然资源学原理大题

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结构概括起来,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研究自然资源 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 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 和管理等。 自然资源概念及含义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 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 的人类活动结果。(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 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2)资源是由人 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3)人类的需要 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在不断发展,因此自 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 展而不断变化。(4)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 和文化背景有关。(5)自然资源与自然环 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 往往是同一客体。(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 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还 涉及到文化、伦理和价值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稀缺性 1一般来说,人类的需要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即自然资源相 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表现为 “稀缺性”2人口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不 仅说明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增长的速 度也越来越快。相对于人口数量的增长,自 然资源显然是有限的。3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4考虑自然 资源在空间分不上的不平衡,以及资源利用 上的竞争,那么自然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就更 为明显、现实。2、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即 人类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必然会改变或 影响周围的环境。1对可更新资源的影响最 为明显。如采伐森林资源,不仅直接改变了 林木和植被的状况,同时必然引起土壤和径 流的变化,也破坏了野生生物的生境,对小 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2各地区之间的 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如黄土高原土地资 源过度开垦的结果,不仅使当地农业生产长 期处于低产落后、恶性循环的状况,也是造 成黄河下游的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的重 要原因。3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会影响 周围的环境。如开采矿石使土地废弃,排出 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给环境带来影响。3、地域性因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经 济条件和技术工艺条件也具有地域差异。 4、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 用途。如河流(发电、灌溉、航运);森林(木材、燃料、经济收益、生态环境保护、 林副产品、旅游、休憩等)。但并不是所有 的自然资源潜在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都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人类在开发 利用自然资源时,需要全面权衡,遵循自然 规律,按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借助于系统分析的手段,充分 发挥自然资源的多用性 5、变动性 1资源 的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 程中不断演变。2自然资源加上人类社会构 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它在不断地运 动和变化。6、社会性 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数,即强调了自然资源 中所附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地球上的自然资 源或多或少都有人类劳动的印记。即使深埋 在地下的矿产资源,边远地区的原始森林, 表面上似乎没有人类的附加劳动,然而人类 为了发现这些矿藏,为了保护这些森林,也 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因此,可以说自然资源 附加的人类劳动是人类世世代代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的结晶,是自然资源中的社会因素。 自然资源基本特点 1、总量大,类型多 2、人均资源量少 3、空 间分布不均4、资源禀赋欠佳5、资源潜力 可观 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 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相当程度上是以牺 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开发强度加大 对生态环境造成深刻影响。主要是:(1) 土地退化沙漠化、土壤侵蚀、土地污染、盐 碱化和潜育化、耕地生产力下降。(2)环 境污染环境污染已从城市向农村蔓延;全国 城市大气污染程度有减缓之势,但污染面有 所扩大,酸雨区则由北向南缓慢推进,面积 逐渐扩大;城市生活垃圾迅速增加,工业固 体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3)生态功能降 低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 恶化呈加剧趋势;水生态失调加重。 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 1、温室气体积聚与气候变化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后果, 曾经只出现在局部或地区范围。然而,目前, 人类活动已给地球造成更大规模的影响,如 气候变化、同温层臭氧耗损、全球氮循环变 化、酸雨、雾霾等。未来若干年内,能源需 求的增加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加大将是一个 不争的事实。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积 聚的严重后果是全球变暖,可能对自然生态 系统和人类社会,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重大 影响。2、土地退化 最常见的土地退化是水土流失,其它形式的 土地退化:机耕造成土壤压实板结;土壤营 养成分的耗竭;土壤污染;土壤盐渍化或盐 碱化而造成作物生产力下降等。3、水环境 与淡水生态系统退化生活污水、工业废水、 现代农业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所造成的污 染,不仅导致可利用水资源的减少,而且还 严重地影响自然界生态系统。化学品和营养 物污染直接排入水体生态系统(地表或地下) 导致水质下降。水污染破坏了很大一部分可 利用的水资源,极大加剧了各地区现有缺水 问题的严重性。修筑水坝和开挖运河是对淡 水生态系统威胁最大的两大因素,它们极大 地影响到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 4、森林与物种多样性减少 人类活动使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大面积减少, 质量下降,且已严重影响自然界的生物多样 性。此外,森林被砍伐后,从大气中吸收碳 的能力就会丧失;而且林木燃烧、分解还会 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5、生态系统健康的挑战 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健康仍面临诸多难题。 如未来人口将继续增加,如何满足工农业用 水的需求;如何满足食物安全;发展经济可 能要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如何减少气候变 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如何降低城市用地扩 张、用水增加、空气污染和固体废物等产生 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等。 悲观派主要包括“太空船地球”说、“热寂” 说和“世界模型3” 1、“太空船地球” 地球像一艘太空船,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其 实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都是有限的,而以此为基础的人口数量和经 济总量迄今仍呈无限增长趋势,这是一个根 本性的冲突。如果这种冲突得不到调和,迟 早会导致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崩溃。代表人 物是鲍尔丁。他认为,在“太空船”地球中, 人口和经济活动应该有一个适度规模。最理 想的状况是,使物质流和能量流尽可能减少, 能够适应“太空船”地球的资本储备,并能 永续地均衡。即地球物质平衡原理。 2、地球能量循环与“热寂”说代表人物是 里夫金和霍华德。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 律的基础上,于1987年提出了关于人口、 资源和环境问题论调。这种观点认为:地球 上的物质总量是固定的,既不可产生,也不 会消亡。在所有地球物质中,只有富集到相 当程度的那一部分才可以成为自然资源。而 物质的富集需要能量,改变废弃物的形态也 需要能量。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具备有效 能的物质,即低熵(或高负熵)物质;自然 资源被利用后变成含有无效能的物质(即高 熵废物)排放到环境中。也就是说,宇宙作 为一个巨系统,熵值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 能量不再能转化为有效能(自然资源),一 切运动都将逐渐停止,宇宙将走向“热寂”。 3、世界模型代表人物是梅多斯等人。1984 年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将世界系统用一 个计算机模型(世界模型3)来模拟未来。 这个模型包括:(1)可供耕作之土地数量 的极限;(2)单位耕地农业产量的极限; (3)可开发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极限;(4) 环境同化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能力的极 限。 悲观派的意义与缺失 1、积极作用 (1)警示意义悲观派被称为新马尔萨斯主 义者。虽然很悲观,但它们的观点中包含有 许多合理而重要的见解;而且在于,当西方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绪论自然资源学范式 1. 人口过剩——人口数量过剩、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躲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地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困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食物、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 人口消费过剩: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第一篇自然资源及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分类: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 2.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不可更新资源的度量 探明储量:已经查明,并在当前的需要、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储量。 条件储量:已经查明,但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来开采是不经济的矿藏。 远景储量: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储量: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出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储量和理论储量的总和。 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用矿物的元素丰度或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2)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最大资源潜力: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

更新的利用能力。 吸收能力(同化能力):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恶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分生产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容量承载能力。 3.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动态性和社会性。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稀缺和冲突 略。 第三章从极限之争到可持续性 1. 悲观派理论:“太空船地球”说、“热寂”说、世界模型3。 2. 乐观派理论:历史外推论、市场响应论、耗散结构论、替代作用。 第四章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质 1. 人口数量、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程度呈指数增长。 2.环境问题的尺度:地方尺度(污染物)、区域尺度(环境退化)、全球尺度(全球变化)。 3. 资源的概念随着人类认识能力尤其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不断房发展。 4. 绝对短缺:当全球尺度上的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 5. 相对短缺:在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总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 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的原因: 1)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差异 (1)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 (2)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开发的历史不同 (3)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的差异,造成人均能源消耗不一样 2)地缘政治(封锁和禁运) 3)贫困(经济问题) 4)由自然因素或人类不合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造成的环境退化 第二篇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 第五章自然资源生态过程 1. 自然资源和熵

自然资源的心得体会

气候资源概论 气候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利用的光能、热量、水分与风能等,是一种用的可再生资源,也是我国的十大自然资源之一。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它是一种取之不尽,又是不可替代的。 水资源紧缺是全球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我国年人均占有水量2 200 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30%左右,联合国据此已将我国列为13 个主要贫水国之一。气候变化是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我 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匮乏,气候条件恶劣。近十几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显著,西北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降水与径流增加、冰川消融加速、湖泊水位上升、大风与沙尘暴日数减少、植被有所改善等现象。但综合西部地区人文环境对西部水资源的利用率,气候变化对西部地区水资源的正面效应,仍远远不及人文环境对西部地区水资源的负面效应影响作用大。笔者分析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影响,并结合该地区对水的需求情况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更好地解决西部地区缺水情况等环境问题,趋利避害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采取战略对策,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西北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正经历由暖干向暖湿转变,这一转变在西北西部包括新疆、河西西部、祁连山区及青海的部分地区表现更加明显,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 而西北东部目前仍比较干旱,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主要在陕西。 西北干旱区近50 年气候变化是以0.22 ℃/10a 的速率变暖。各季均有增温趋 势,对于西北干旱区气温的持续上升,升温最明显的是秋冬季。除库车外,其他 各区气温有升高趋势,其中北疆和柴达木盆地气温升高趋势大; 而气温升高趋势是南北高,中间低。降水量增加趋势为从东南向西北递增。20 世纪60 年代以 来,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带不断加强,许多副热带大部分降水量减少,热带地区降水量增多,高纬度地区降水量趋于增多,我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在纬度较高且 属于西风带气候区的新疆、甘肃河西地区以及属于青海高原绝大部分地区近44 年来年降水量表现为小幅增加趋势,其增加速率为3.20 mm/10a; 而纬度较低且属于季风带气候区的青海东南部、甘肃河东、宁夏及陕西年降水量表现为小幅减少趋势。根据降水量距平的年变化研究表明,后30 年旬平均降水量比前30 年增加,在一年当中降水量增加的主要时段为冬季12 月到初春。 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降水量影响有显著的地域差异,西部降水量增加,但东部降水量减少。对比以前的研究结果发现,新疆地区降水量显著增加的分析结果与胡汝骥等的研究结论一致。西北地区旬降水量气候平均值的差异反映了新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绪论自然资源学范式 1. 人口过剩——人口数量过剩、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躲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地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困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食物、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 人口消费过剩: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第一篇自然资源及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分类: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 2.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不可更新资源的度量 探明储量:已经查明,并在当前的需要、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储量。 条件储量:已经查明,但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来开采是不经济的矿藏。 远景储量: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储量: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出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储量和理论储量的总和。 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用矿物的元素丰度或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2)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最大资源潜力: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1自然资源学的概念* 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 相互关系的科学。 2资源科学的概念 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 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 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3 资源的相关概念 3.1 资源的类型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3.2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3 社会资源的特点 易变性、不平衡性、社会性、继承性 易变性*:社会资源不象自然资源那样相对稳定,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资源容易变化。所以对社会资源的改造也较自然资源容易得多。 不平衡性*:社会资源发展和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是由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投资政策、资金政策、教育政策、科学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决定的。社会性*:一切社会资源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的社会性还表现在:没有疆界、不分民族,谁都可以掌握并用于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继承性*:社会资源的不断积累、发展、壮大,一方面来源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资源的不断更新、扩大;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对前人已有社会资源的继承。没有这种继承,仅凭个人的实践,所能获得的知识和财富是极为有限的。 3.4 硬资源和软资源 3.4.1 硬资源、软资源概念* 硬资源:在数量上表现出稀缺性的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软资源: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的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3.4.2 软资源的特点 1)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 2)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 3)共享性 4)快速更新性 4 自然资源的类型 可更新,不可更新,其他(见下表)4.1 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 1)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 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2)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由于 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和煤),它们是可能耗竭的。 3)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 源。如果此类资源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或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 5 自然资源的的基本属性 稀缺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区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两重性 稀缺性(有限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任何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可替代资源的品种也是有限的。 整体性:从利用的角度看,人们通常是针对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人类不可能在改变一种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中某种成分的同时,又使其周围的环境保持不变。 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多用型*: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潜在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都能充分表现出来的。 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长期自然演化的系统在各种成分之间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社会性*:由于自然资源中所增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两重性*:各种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6 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2.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自然潜力的利用必须考虑时间上的公平分配,即应留给后代同等的资源利用机会。把这种考虑结合进可更新资源潜力的估算中,就要采用持续能力或持续产量的概念。 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人口过剩: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或全世界的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过大,致使资源基础退化或损耗,并污染水、空气、土地,从而损害人们生存环境(生命支持系统) 时,人口过剩问题就产生了。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 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 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数量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是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损耗。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第一章 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 类活动结果,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2、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①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②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 ③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④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 ⑤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 又是同一客体。 ⑥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科学概念 ⑴在地球圈层的分布: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圈)、水利资源(水圈) 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 3、⑵用途: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交通、医疗、旅游、科技等)资源 自然①不可更新资源:是地壳中储量固定的资源,即矿产资源。它们不资源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或由于它们自然类型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是可能耗竭的。 ⑶现在较认同的②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 a.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衡量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 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b.临界性资源:是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程度的可更新资源。 ①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②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 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4、不可更③条件储量:也是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新资源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可得性④远景资源:是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的度量来有大的发现 ⑤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 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⑥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统称最终可 采资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