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第二章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提纲)

第一节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

一、非理牲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含义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是两个相关概念。它们都把人的情感、意志或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其他非理性因素置于人的理性(理智〉之上,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识以至全部精神和物质活动。

但是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在理论视界上仍有所不同。

各种哲学理论中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观点,与作为哲学思潮的非理性主义和作为哲学派别的唯意志主义,既密切相关,又有重要区别。

二、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

在原始宗教和神话中,理性和非理性处于直接同一状态。

荷马史诗的出现标志着古希腊精神发展的一个重要飞跃,它既体现了理性的智慧,又迸发出生命的激情。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大哲既造就了古希腊哲学理性的辉煌,也初步论述了意志、欲望、激情等对人的行为的支配。

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哲学使理性主义正式登上了哲学的王座,以致人们把这一时代称为理性的时代。然而,即使在这一时代,仍有不少哲学家探索、肯定、甚至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意志和非理性因素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霍布斯、帕斯卡尔、卢梭

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康德、费希特和谢林哲学都有较多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成分。

西方哲学史上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无疑是作为哲学思潮的非理性主义和作为哲学派别的唯意志主义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

三、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形成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具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整个哲学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哲学思潮,是随着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

从文艺复兴以来,理性取代信仰成为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轴。

作为其意识形态体现的理性主义同样包含着很大片面性、甚至严重的内在矛盾。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正是这一批判浪潮的产物。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被公认为这一思潮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所提出的作为唯意志主义的最初形态的生活意志论也正是作为哲学思潮的非理性主义的最初形态。尼采对唯意志主义作了进一步发挥。与叔本华大致同一时代,丹麦哲学家和神学家克尔凯郭尔从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出发对黑格尔理性主义的批判创造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另一种形态。

第二节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

一、叔本华的生平活动及其哲学的基本倾向

奥瑟·叔本华(Au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是最早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

思辨形而上学进行全面批判,并明确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西方哲学发展方向的德国哲学家。

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1)等。

叔本华哲学对西方哲学发展的意义,主要还不在于它适应了1848年后的德国的特殊的社会环境,而在于它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正好适应了即将到来的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的潮流,成了这一潮流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尽管叔本华竭力强调他的哲学与以往哲学有着根本区别,但仍不得不承认他是在以往哲学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他的哲学的主题就是说明世界如何成为意志和表象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作为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认为世界、作为经验和科学的对象的世界,或者说感性和理性认识所及的世界,都属于表象世界。即经验和科学中的事物都是人的表象中的事物,不是自在之物。

正是基于这种观点,叔本华坚决排斥唯物主义以及一切肯定在人的意识(主体)之外存在客观对象的观点("自然的和朴素的实在论’。

叔本华根据同样的理由否定将主体当做独立实体的唯心主义,特别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唯心主义,认为他们同样犯了将主客分立这个认识条件实体化的错误。

叔本华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割裂主客体的统一、将认识论问题等同于本体论问题的错误。

叔本华在心物、主客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也存在错误。

三、作为意志的世界

叔本华哲学的独特之处主要还在于对作为世界的"另一面"的自在之物作了唯意志主义的解释。

"作为表象的世界有它十足的、一贯的相对性,……世界最内在的本质只能到完全不同于表象的另一面去找。"(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68页)一句话,自在之物的世界就是意志世界。

为什么自在之物世界是意志世界呢?叔本华首先通过揭示人的真正本质是意志来论证。

更重要的是:思维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由人的思维引出的人的存在只能是作为对象的存在,仍然停留在现象范围,不可能是人的真正本质。而意志则超出了主客分立的界限。意志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指的当然是人的自我的存在,而自我总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但与思维主体不同,意志作为主体不是相对于客体而存在,它是本身就包含了客体的主体,是主体本身之所是。作为主体的自我是意志,作为对象的是同一个意志。在此,主客二者消融于意志之中。

在说明人的情感意志与人的理性、思维以及人的身体的关系上,叔本华的确抓住了以往唯心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一些片面性。

在说明了人的本质是意志,人的一切是意志的表现后,叔本华进而用类比法推论出整个世界的本质也是意志,世界的一切都是意志的外在表现。

总的说来,从叔本华把作为精神性存在的意志说成是人和世界的本质,并把人和世界的现实存在当做是其表现说,他的哲学无疑是唯心主义的;从他仿效康德建立关于自在之物世界和现象世界的理论、并仿效柏拉图理念论而建立一个关于宇宙的存在体系说,他的唯心主义也并未摆脱传统体系哲学的框架。

叔本华对传统哲学具有超越意义:第一,在西方哲学家中,他较早提出主客分立只具有

认识论的意义,不应当把认识论的范畴本体论化,把主客体割裂开来当做独立的存在;第二,他不是把实体(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等神实体)概念当做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而代之以活动概念。他不是把被他当做自在之物的意志当做某种精神实体,而是当做超越主客分立的某种活力和倾向。他的这些思想为后来的西方哲学在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四、理性和直觉 !

与表象和意志两个世界相适应,叔本华区别了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科学的理性和概念的认识,另一种是非理性的、非科学的认识。

叔本华所谓表象(现象)世界指的是人的经验和思维所及的世界。

叔本华认为理智的主要作用是实践性的,即充当生活意志的工具。

叔本华认为,认识和理智的出现为原来是盲目的冲动的意志点燃了一盏明灯,使之能较自觉地为自己的生存开辟道路。但是,不管科学和理性怎样发达,它们都只能服务于人的实践的目的,充当人的生存意志的工具。它们也只能达到现象,不能达到实在。

叔本华关于理性和科学不能达到实在、只能及于现象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对当时的科学及传统哲学未能用理性解释人的自由、自发性、能动性等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的不满。

叔本华认为,在直觉中,现实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区别己被超越,它们不再作为相互对立的主体和对象,而是融二为一了。这在一定意义上可谓进入了某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神秘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中,才能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对自在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真理。

叔本华的这种非理性主义具有明显的神秘主义倾向,但他又需要使之能被人理解,因而竭力使之与理性和科学的认识有某种联系。办法是肯定直觉不能完全与知觉的概念脱节,而需要利用知觉和概念。直觉的感性知觉特征使它面向具体事物,直觉之利用抽象概念又使它超出具体事物(现象〉而达到本体。但这样一来他就陷入了与他对理性的批判自相矛盾的境地。

五、悲观主义伦理学

关于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的自由和人生的意义等伦理社会问题是叔本华哲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悲观主义伦理学。

在叔本华看来,现实社会中的人总是企图给自己去设定某种目的和理想、并企图通过认识和行动来使之实现。然而这一切归根到底只能给他们带来痛苦。

在叔本华看来,人们越是抱有某种理想和目的,越是为实现这种理想和目的去进行认识和行动,越是在自己的行动中取得成功,那就意味着他们的意志越是强烈,从而也意味着更大的痛苦。这种受盲目的意志支配的人必然没有自由,而自由又是道德的本质,因此这样的人也是没有道德的人。那些最活跃的人必是最痛苦的人,也是最无道德的人。

也正是从这种观点出发,叔本华对一切促使人们面向自然和社会及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讴歌理想和幸福的哲学,一切历史的乐观主义,都竭力加以攻击。他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觉察到并揭露了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现实的痛苦与理性派思想家关于进步、自由和幸福的美妙理想之间的矛盾,也的确抓住了理性派哲学的一些弱点及其为官方所利用、成为他们的工具的事实。然而,他由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由西方社会给人造成痛苦而否定一切现实社会生活;由理性派哲学的某些弊病而根本否定理性和科学;由以往乐观主义(特别是早期资产阶级乐观主义)之受到挑战甚至失败而否定一切乐观主义,以至最后走向了极端的虚无主义。

怎样才能减轻和避免人生的痛苦、成为自由和有道德的人呢?叔本华提出的根本办法是抑制人的欲望,否定人的生命意志。他提出的主要途径是研究哲学、进行艺术直觉以致达到佛教所说的涅槃。

第四节尼采的权力意志论

一、尼采的生平活动及其思想的基本倾向

弗里德利希·威尔海姆·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890)是对西方哲学由近代向现当代转型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德国哲学家。

尼采的哲学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约为1870年至1876年,这时他深受德国著名音乐家瓦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1883)、特别是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第二时期为1877-1882年,这时他受到实证主义影响。第三时期为1883-1889年,这时他力图独创自己的哲学。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 1872)、《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快乐的知识》(1882)、《札拉图士特拉如此说》(4卷,1883-1891,亦译《苏鲁支语录》)、《超越善恶》(1886)、《道德的谱系》(1887)、《偶像的黄昏》(1888)、《看哪这人》(1888)。后者是他的自传性著作。他曾计划写一部对其哲学作总结性阐述的著作,书名几经变更,最后定为《权力意志:论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但未能完成,他死后由他妹妹整理出版。

总的说来,尼采是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直接继承者。在用非理性的意志来解释世界和人生及激烈抨击以理性主义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上,他与叔本华有共同之处。但他即使在其早期也与叔本华有所不同,后来分歧更大。主要区别是:

第一,他反对像叔本华那样把作为人和世界的本质的意志当做现象以外的自在之物,而认为它们即存在于现象世界之中,人的意志即存在于人的具体的活动之中。这使他的哲学具有更明显的反实体论倾向。第二,他反对叔本华把人的生命意志归结为消极地追求生存的意志,认为生命的本质不是盲目地造求生存,而应当为其设定更高的目的和意义,并为朝向这种目的和意义而采取行动。他以权力意志论取代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由此建立了一种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能动性和诉诸行动的"实践哲学"。第三,他虽也认为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但不同意叔本华最后否定生命的消极悲观主义,而主张直面和战胜痛苦,在奋斗中寻求人生的意义,从而成为一种肯定生命的积极的悲观主义。

尼采哲学形成于19世纪70-80年代。当时主要西方国家资本主义不仅业已确立,其内在矛盾也已开始暴露。尼采明确指出19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堕落和虚无主义,它使人丧失了对自己的生命力的信念,使人被禁锢于异己的力量之中,使人麻木、软弱。他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性主义等传统形而上学的过错,因而更加坚定地举起了对之猛烈批判的大旗。

二、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提出来作为其全部理论的出发点的著名口号。他的《权力意志》一书即以之为副标题。这句口号的含义就是要求批判被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做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破除它们的权威。他的另一重要著作《偶像的黄昏》的副标题为“如何用铁锤从事哲学”,意在把上述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当做偶像打倒。

尼采对以往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批判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他把苏格拉底当做这一传统的肇始者。

尼采认为苏格拉底抛弃了他以前的希腊文化重视直觉和本能的传统而开辟了理性主义传统。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

尼采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他从希腊神话人物、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形象中找到了这种哲学的镜子。

三、认识和真理

正是从狄俄尼索斯精神出发,尼采认为哲学不应当以认识论为中心,而应以人的生活和行为为中心,使哲学成为伦理学意义上的实践哲学。在以往理性派哲学家看来,为了解决人生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世界的问题,即根据对世界本身的认识来确定人的生活态度。尼采则认为世界的问题与人的问题密切相关,只有从人出发才能认识世界。

尼采由此出发批判了传统哲学的认识论。尼采并不否定外在世界的存在,而是肯定这个世界本身不以人为转移的永恒存在、无始无终。但他认为人的认识永远不会达到事物和世界本身,因为后者一旦处于人的眼光下,就成了与主体相对的客体,由主体赋予了意义,就不再是事物和世界本身,而成了现象。人的认识只能与现象相关,而现象并不反映自在之物的本性,没有实在意义。人们的任何概念、判断、表象都是出于人们的需要、激情、本能、倾向,是非理性的主体加工改造的结果。

在尼采看来,任何认识都不可能是纯粹的,而总是与人的某种利益和需要相关.服从人的目的。

尼采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理性派哲学家把认识抽象化和绝对化的片面兰,但他由此夸大了人的能动作用,以致取消了认识和真理的客观性。他认为真理无非是主体用来满足自己的某种目的的工具、手段,并无客观和实在意义。因立真理的标准根本不在于它是否符合实在,而在于它是否符合主体的目的、是否可主体有用。

尼采在认识论上的主观主义与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观主义有所不同,这表现在他对作为主体的人作了非理性主义的解释。

从认识的对象、主体、过程、性质等方面,尼采的观点都与以往理性走哲学的观点处于对立地位。他的这种观点对后来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尼采对欧洲理性主义传统的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基督教以及与基督教隶义密切相关的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尼采却认为基督教所宣扬的绝对和永恒的道德观念与理性主义的绝对和永恒的理性原则一致。它们扼杀个人所独特地拥有的生命力和原始的本能冲动,扼杀人的个性和自由以及人的创造性,使人消沉颓废、麻木不仁,因而应予以反对,代之以新的道德观念。

尼采在《超越善恶》中宣称他发现了两种主要道德类型: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后来他在《道德的谱系》等著作中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

尼采所谓奴隶道德是指他比作畜群的普通人、“下等人”所遵奉的道德。这些人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没有奋发有为的生活理想和自我创造的愿望,他们把获得功利当做生活和行为的准则,把怜悯、同情、仁慈、宽恕等品性赞为美德,把强者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人当做恶人。尼采认为这种奴隶道德正是基督教的道德。这种道德实质上是一种抑制人的生命和本能、违反人的自然本性、消灭人的自我创造和积极进取精神。从而是一种破坏性道德。以之为标准的文化必然是颓废的文化,以这种道德为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个人必然是丧失了人的本真的自我的个人,也就是被异化了的个人。尼采由此认为欧洲文明的堕落、颓废正是这种道德原则支配的产物。尼采所谓主人道德是他比作贵族老爷阶级的少数奋发有为的人、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这些人的生命和本能得到了充分表现,不受任何确定的、被认为是普遍的道德原则的约束,超出于奴隶道德的善恶标准之外。他们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尺度来创造价值、制定道德观念。把一切高尚的、威严刚毅和值得骄傲的东西,即一切能发挥个人的内在生命力和本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能动性的东西当做善。把一切卑劣的、柔弱平庸、循规蹈矩、没有创新精神的东西,一切乞求同情、怜悯之类的东西当做恶。总之,主人道德是一

种与以基督教和理性派传统为思想基础的奴隶道德正好相反的道德原则,是一种以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为出发点的道德原则。

尼采认为,在一切文明社会中,这两种道德原则往往相互交织,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也可以找到二者的因素。

五、极权意志

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后者不是来自上帝或其他物质和精神实体,而来自人的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做是生命的愿望、意志。

他由此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改善、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志”由于尼采把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当做人的一切认识和行动的动力和标准,这意味着把权力意志当做动力和标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认为权力意志决定了在人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从各种肉体的过程到最高级的精神活动无不是权利意志的表现。

尼采由人的生命取决于权力意志,进而推论出生物的本质也是权力意志。

与叔本华不同,尼采不仅不赞成、而且竭力反对将意志世界看做是现象世界之外的自在之物的世界。人将不再是叔本华所说的那种因受求生意志的支配而消极被动的人,而是不断地创造生命本身的价值的积极主动的人。人生诚然是痛苦的,但这是悲剧的,而不是悲观的。

为了使意志主义由叔本华式的消极被动的哲学变成积极主动的哲学,尼采反对把人的意志归结为自我保存,而主张要增长、改善、超越、创造自身。

尼采之提出要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也正是基于对人生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一种肯定,因为重估意味着重建,而重建正意味着人的奋发有为。而人之给予事物以意义,意味着给自己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也就给了自己以意义。I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与他的永恒轮回说密切相关。他认为世界的历史就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世界的图景就是权力意志在其永恒轮回中的各种表现。

尼采提出永恒轮回说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排除他所谓的理性派哲学和基督教对某种绝对的、彼岸的目标的追求,肯定现实的世界和人生。

尼采以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理性派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为己任。从他把权力意志当做一种活动、倾向、过程而不当做派生万物的精神实体、甚至也不当做现象之后的自在之物来说,他的权力意志论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确有所不同。然而,他又将整个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权力意志的存在,将整个世界的发展归结为权力意志的流转易形、永恒轮回,这无异于是在破坏形而上学的同时又在构建另一种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在高度评价尼采哲学的同时又称尼采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

六、超人哲学

尼采认为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关于人的学说,而超人则是人的目标和理想,因此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超人哲学。

尼采用超人来取代基督教上帝和传统理性派哲学的绝对理性概念的。他一再以宣布“上帝死了”来意指以上帝或绝对理性概念为基础的基督教和理性派哲学的终结。他认为由苏格拉底和基督教肇始的西方文明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进步,而是意味着人类的日益堕落和退化。最近几百年以来,这种堕落和退化更是变本加厉……总之,人已处于失去依靠和理想、从而也失去价值和意义的状态。

为了挽救和重新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需要为人寻找新的依靠和理想。既然上帝己死,那就要为人寻找新的上帝。这个新的上帝不是彼岸世界的造物主,而是处于现实世界的、有

血有肉的“超人”。

超人的根本特色就是生命力(权力意志)得到充分发扬的人,是冲破了一切传统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的束缚、超越善恶的人,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是具有超群的智力、坚强的意志、绝对的自主性、高昂的激情的人。

尼采的超人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方面含义的概念。然而,尼采把个人的生命和本能的作用夸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优缺点

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优缺点 分类自然语言处理, 转载 宗成庆老师的《统计自然语言处理》一书的序言二由冯志伟老师所写,序言中将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这个话题放在了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的大历史背景下,感觉写得很不错。这里做个节选,也算今天的一个偷懒吧! 总结自然语言处理发展的曲折历史可以看出,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和基于统计的经验主义方法各有千秋,因此,我们应当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我们认为,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的优点是: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中的规则主要是语言学规则,这些规则的形式描述能力和形式生成能力都很强,在自然语言处理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句法分析中的长距离依存关系(long-distance dependencies)等困难问题,如句子中长距离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一致关系(subject-verb agreement)问题,wh 移位(wh-movement)问题。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通常都是明白易懂的,表达得很清晰,描述得很明确,很多语言事实都可以使用语言模型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直接地、明显地表示出来。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在本质上是没有方向性的,使用这样的方法研制出来的语言模型,既可以应用于分析,也可以应用于生成,这样,同样的一个语言模型就可以双向使用。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可以在语言知识的各个平面上使用,可以在语言的不同维度上得到多维的应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在语音和形态的研究中使用,而且,在句法、语义、语用、篇章的分析中也大显身手。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与计算机科学中提出的一些高效算法是兼容的,例如,计算机算法分析中使用Earley 算法(1970 年提出)和Marcus 算法(1978 年提出)都可以作为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得到有效的使用。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的缺点是: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研制的语言模型一般都比较脆弱,鲁棒性很差,一些与语言模型稍微偏离的非本质性的错误,往往会使得整个的语言模型无法正常地工作,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不过,近来已经研制出一些鲁棒的、灵活的剖析技术,这些技术能够使基于规则的剖析系统在剖析失败中得到恢复。 * 使用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来研制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时候,往往需要语言学家、语音学家和各种专家的配合工作,进行知识密集的研究,研究工作的强度很大;基于规则的语言模型不能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自动地获得,也无法使用计算机自动地进行泛化。 * 使用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设计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针对性都比较

经验论和唯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应真正做到全面地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必须从它们得以产生历史背景入手,在分析它们之间共同点以及分歧之后,还应该细致地分析它们各自本体论归宿,同时,正确认识它们历史地位,从而还原其本来历史面目。 过去我们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认识,通常都是局限于认识论范围之内,而且更多地是谈论它们之间分歧,例如在我们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把其表述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重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2009-06-23 15:51:32| 分类: 哲学思想 |举报 |字号订阅概述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是在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的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批判传统理性主义对人的个性、创造性和生命本能的扼杀和压抑以及造成人的异化,以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等活动和倾向取代传统理性主义的实体而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对此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处于这一思潮早期的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学说第一节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 一、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含义二者都把人的情感、意志或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其他非理性因素置于人的理性(理智)之上,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识活动以至全部精神和物质活动,体现了一种在整体上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迥

然相异的哲学思维方式。但二者还是有差异的。首先,前者偏重于认识论层次上的意义,后者则突出以情感意志为中心的本体论;其次,由于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志欲望外还有其他形式,因此后者可看作是前者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就个别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点来说,从西方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最初阶段起就已存在了。在原始宗教和神话中,理性和非理性处于直接同一状态,荷马史诗既体现了理性的智慧又迸发出生命的激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理性的前提下谈论非理性,新柏拉图主义则把非理性置于理性之上,普罗提诺的“太一”就是一种有意志的存在。信仰在欧洲中世纪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绝对支配的地位。信仰不仅是超理性的,有时甚至是反理性的,因而信仰主义往往可以掩盖某种形式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哲学使理性主义正式登上了哲学的王座,但即使在这个理性的时代,仍有霍布斯、休谟、帕斯卡和卢梭等对非理性重视和强调,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哲学也都有较多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成分。总之,西方哲学史上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点是作为哲学思潮的非理性主义和作为哲学派别的唯意志主义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但它们基本上都只是作为某种哲学中的一种成分或倾向而存在,尚无完整的思想体系。 三、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与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形成包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008填空题 (1)前期象征主义主要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应和”论,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2)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以“音乐化”为核心。主要著作:《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 (3)亚瑟·西蒙斯是法国象征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传播者,其《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一书是英国第一部较全面介绍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论著。 (4)叶芝把象征分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两大类。主要著作:《诗歌的象征主义》《论文与序言》《探索集》《评论选》 (5)意象主义诗论于20世纪初叶提出,标志是庞德提出“意象主义宣言”的诗歌创作三原则。主要著作:《严肃的艺术家》《罗曼司精神》《怎样阅读》《阅读ABC》等。 (6)意象主义诗论家休姆的主要著作:《沉思录》、《沉思续集》;他还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其1915年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一文宣告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和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来临,透露了新批评反对浪漫主义的信息,同时也为新批评派奠定下了理论基调。009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是什么? (1)“象征主义精神”: ①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②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③象征主义高度重视个性,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2)瓦莱里的“音乐化”理论: ①象征主义诗歌的本质就在于使诗歌这种语言艺术“音乐化”。 ②音乐化是指诗歌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 ③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还包括诗歌语言的音乐化。 (3)瓦莱里十分重视抽象思维和理性: ①瓦莱里强调诗人应有抽象思维能力。 ②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有两个重要作用: 一是抽象思维作为诗人的哲学在创作活动中起作用,这是诗歌的象征意味和哲理内涵的来源; 二是诗歌的构思过程需要抽象思维的介入和冷静的理性思考。 ③瓦莱里强调诗歌应追求超越个人的无限、普遍的价值。 (4)评价:瓦莱里的音乐化象征主义诗论比前期象征主义诗论更为深刻和精细,也克服了其前辈和同辈诗论中的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从而把象征主义诗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010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象征主义诗论是什么?

新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

读了庞朴先生的文章,深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他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和辨证思维,“并非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是什么朴素的,也就是说幼稚的、粗糙的;而是相当深刻的且深藏着的”,是一种“深邃智慧”的“伟大体系”[1]。笔者在思考新理性主义思维方法的过程中,与庞朴先生见解可谓不谋而合。其实,我们要寻找和建构的新理性主义思维方法,早已蕴含在中国古代先贤的思维框架里,藏在他们伟大而深邃的智慧里。只要我们善于将古代思维作现代性转换,将人类的思维方法进行融汇与沟通,一个完全的方法论体系,就可以满足新理性主义的呼唤和要求了。 一、道家的思维方法 华夏民族哲学智慧的最高成就,一般体现在道家哲学思想里。在思想方法方面贡献最大的要数老子和庄子。 老子对宇宙的生成论有一个最高的概括,其《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写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我们以为,这不仅是宇宙生成论,而且也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思维方法,它的伟大和深邃,足可以让西方一切先贤折服,亦可以让中国现代学人油然而生自豪自信,和对祖先的崇敬之情。老子之后的庄子,更是一位有大建树于人类的哲学家,仅就其方法论而言,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建树。 首先,庄子发现层次和境界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方式。请看《秋水》中的描述: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所以,庄子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无数个相对来说大小不同的层次和境界构成的时空整体,它的特征是无限的,不但宏观上是无限的,微观上也是无限的。被《齐物论》概括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因此层次和境界论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整个宇宙便是由无数个层次和境界有序构成的有机整体。这种层次境界论即是宇宙构成的基本形式,又是人认识事物、描写事物性质的基本方法,因而也应当是人的思维方式。庄子创立层次境界论的目的,并不是像西方系统论那样仅仅是为了弄清事物的结构,而是寻找一种精神的终极性追求,通过对较低层次和凡俗境界的超越,而达到对最高的审美境界的道——一种大美的体悟,而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所以庄子不断地嘲笑小境界的狭隘性和局限性,热情地赞美大境界的自由性和无限性,因此它的层次论又是一种超越论。然而,这种超越,却不同于世界上各种宗教的超越论。许多宗教都有关于宇宙结构的层次论的预设,比如佛教将宇宙分为三个层次,除人间之外,下有十八层地狱,上有九十九重天。这种主观的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英文

In Ernest Hemingway's masterpiece,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he uses much symbolism to assist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ssage he is trying to portr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n't just a book about an old man and the sea. There are many hidden meanings to it. Each element represents different things. The marlin, for example, represents strength, beauty and the last challenge we all go though. The lions in his dreams resemble youth, freedom, and also strength. Santiago, the old man, symbolizes Christ in many ways and other people and things symbolize different things like the young boy, Manolin. Manolin, the young boy, that followed Santiago was not fishing with the old man because his parents forced him to, actually he was told to stay away form the old man because he was bad luck, but because he wanted too. He liked to be around the old man and listen to what he had to say. When the old man would look at Manolin he would see himself at a younger age, someone who cared more about the elderly and their heritage than the new ways bestowed on them. Manolin symbolized the disciples of Jesus. The ones who would follow him to his death and then go out and preach his ways. He believes in the old man and takes charge and tells all the other fisherman to stay away from Santiago after his return. He would take care of the old man when he said to him "Keep warm old man. Remember we are in September." Manolin only wanted good things for Santiago, he did not want anyone to hurt him or put him down for his accomplishments. He wants to learn from the old man and to listen to what he had to say about him as a young man or of Joe DiMaggio. Joe DiMaggio represents many things to the old man. Santiago sees DiMaggio as an equal. One whose father was a poor fisherman just like he is. When he was out fishing he thought to himself, would the great DiMaggio ever stay this long as he did and quickly replied to himself that DiMaggio is young and strong and that his father was a fisherman so of course he would stay. This made him feel better because now he could compare himself to his hero. Santiago thought that DiMaggio would understand him because of their background being the same. He wanted someone like the boy that would listen to him but understood him more and he believes DiMaggio could be that person. Joe DiMaggio also represents hope that the old man has for Manolin. He wishes that the boy will grow up and be like the great DiMaggio so that he will not be a poor fisher like he is. All of the other fisherman in the story are the people that want the newest equipment and want to do away with the old ways of living. They were intentionally putting down the old man and his accomplishments especially

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差异

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差异 综述 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的曲折。源于哲学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对自然语言处理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两种方法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理性主义认为语言的能力与生俱来,运用简单明确的规则来确定复杂的语言现象,表达复杂的语言模型。而经验主义,虽然也承认语言的能力一部分来自先天,但是却不承认这种能力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是强调学习的过程,认为人不可能不通过学习而懂得一门语言。 这样使得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相似而又不同,也就导致了两者各不相同的优缺点。 什么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理性主义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一种强烈的认识,即人类的重要的知识并不是由学习而得到的而是由基因提前决定的,比如人类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Chomsky正是这一主义的支持者。Chomsky范式正是希望通过简单的规则,来描述复杂的语言。他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而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理性主义,正是利用语言学中的简单、清晰的规则,来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中的问题。由于这些规则拥有很强的表达能力、生成能力,同时还能拥有相当高的效率。因此,这种方法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什么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经验主义方法 从哲学的观点上看,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以至于在这两种哲学思想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区分。直到后来人们才认识到这两者的不同。同样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经验主义仍然在许多地方和理性主义有着相似之处。 经验主义也承认人类对于语言有着先天的认知能力,因此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并没有绝对的不同,但是经验主义认为人类不可能不通过学习而获得一门语言能力。因而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经验主义,模仿一种学习过程,在实际的情境中使用基于统计的经验主义方法来训练语言数据,从训练的语言数据中自动地或半自动地获取语言的统计知识,可以有效地建立语言的统计模型。 这样的特性使得经验主义的方法在文字和语音的自动处理中效果良好,尤其善于解决二义性问题。 二者的优劣与差异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两者的差异十分微妙。而到了具体的自然语言处理这样的实践中,差异则比较明显。

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潮流

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潮流 西方哲学史上迄黑格尔为止前的理性主义称为古典理性主义。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在近代和现代遭遇到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严重挑战,以致濒临几乎沦落的命运。虽然在非理性主义思潮肆虐泛滥的狂涛驶过以后,理性主义又在极度萎缩中慢慢复兴,但正在复兴中的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样态和涵蕴,已经大大异趣于它的古典形态。理性主义从它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超渡有其必然的历史因缘,弄清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无疑对理解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生成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源头是-希腊理性主义。哲学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自从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源头”,似乎理性主义开始诞生。泰勒士第一次上帝造万物的观点否定。大胆提出“水是万物之源”,代表了当时时代人们对理性主义的向往。标志着理性时代的开始。 古希腊出现了很多理性主义的学派跟学者。它们对古典理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壁垒中开辟了一条由抽象原则说明感性经验的理性主义道路,但理性主义的精神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发展的程度仍然是很有限度的,因为他们关于数量的抽象也还没有完全剥离诸如“卵石数”那些可以触摸的感性质。只有发展到爱利亚学派时,希腊理性才找寻到她的“纯粹思维”的圣地,造成了与感性经验的对立,关于这一点列宁在研究古希腊哲学时曾经指出:“什么是辨证法?”“…我们在这里?(在埃利亚学派中)发现了辩证法的开端;同时还发现了思维与现象或感性存在

之间的对立。 继爱利亚学派之后,以普罗塔哥拉为首的智者哲学又在希腊大地崛起,智者哲学与爱利亚学派的理性主义正相反对,他们把感觉经验的可靠性绝对化,到处散布相对主义的哲学观念。他们打着“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感觉主义旗帜,严重地动摇着各种知识的确定性,认为一切知识都以主观的感觉为转移,正象“风对于感觉冷的人是冷的,对于感觉不冷的人是不冷的”一样。 与智者哲学相对立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站在智者的起点上,但却沿着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在他与人讨论“什么是美德”时,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他认为“对于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 亚里多德哲学是古希腊理性主义发展的顶峰,因为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建构了一个宏伟的思辩哲学体系,它“思辨地考察一切,把一切转变为思想”。亚里斯多德哲学体系的重大特征是处处关心确定的概念,把理性主义对事物确定性的追寻提高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于以思辨的把握,把精神和自然的个别方面的本质,以一种简单的方式,高度概括成一系列理性原理。 理性的异变与复归—中世纪理性神学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

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 分为5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开山鼻祖 1、费尔巴哈对宗教上帝的批判 费尔巴哈说,他批判宗教的目的在于:“使人从神学家变为人学家,从爱神者变为爱人者,从彼世的修补者变为现世的研究者,从天上和地上的君主和贵族的宗教的和政治的奴仆,变为地上的自由和自学的公民。因此,我的目的决不是一种消极的、否定的目的,而是一种积极的目的,我否定只是为着肯定,我否定的只是神学和宗教的妄诞的、虚幻的本质,为的是肯定人的实在的本质。” 费尔巴哈运用黑格尔关于异化的思想,对宗教进行本质分析,提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需要一个崇拜对象以表达寄托自己的理想、情感、愿望和对幸福的追求,于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了上帝。 2、费尔巴哈建立“爱”的“宗教” 费尔巴哈说:“孩子对父母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兄弟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一般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之,道德上的各种关系,本来就是的的确确的宗教的关系。一般说来,生活,在它的各种本质重要的关系中,乃具有完全属神的性质。” 在费尔巴哈看来,用对人的爱来代替对神的爱,就可以扬弃宗教。这就是他用理性照亮宗教黑暗的根本途径,是他的无神论的最终归宿。 3、费尔巴哈对笛卡尔、黑格尔理性主义的批判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之与动物不同,决不只在于人有思维。人的整个本质是有别于动物的。不思想的人当然不是人;但是这并不是因为思维是人的本质的缘故,而只是因为思维是人的本质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和属性。”针对笛卡尔提出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费尔巴哈提出“我欲故我在”。 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哲学作为自己批判的主要目标,是因为他认识到,黑格尔哲学是近代哲学的完成,是“思辨的系统哲学的顶峰”。它“本身只不过是溶化和转变为哲学的神学”。是“神学的最后的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因此,“谁不扬弃黑格尔哲学,谁就不扬弃神学”。 二、意志主义 (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意志哲学 1、悲观主义的意志哲学 《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其内容集中了叔本华的全部基本思想。叔本华认为,笛卡尔“怀疑一切”,也仅提出“我思故我在”,而贝克莱则是断然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世界第一人。他极力称赞贝克莱为哲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叔本华赞赏康德把世界一分为二(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从主体出发,叔本华提出了他著名的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认为,一个人只要稍作哲学的沉思,就会清楚而确切地明白,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自己的表象而存在着。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实意义在于认识“自在之物”,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以透过主体为条件,也只对主体存在。所以,世界是我(主体)的表象。世界万物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超越于空间、时间之外的单一整体意志。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归纳起来有两种,即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 生存意志可以体现到人、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各个方面。人的生理活动,是意志的客观化和具体化,动植物的生长,磁针指北及物体落地等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意志在起作用。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论的主要思想:经验论认为一切真知起源于感觉经验,唯物论认为一切真知来源于物质的世界。经验论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论的优点: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经验论片面地夸大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经验一词涵义比较宽泛,既包括直接从感性认识所作的规律性的总结,也包括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等。哲学上的经验论指的是一种认识的理论,是与唯理论相对立的。根据经验论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决,经验论可分为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前者主张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或上帝赋予的,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而这种感觉和表象是不依赖物质自然界的;后者则认为经验是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是对物质自然界的反映。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经验看作是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感性经验是知识和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承认科学理论、思想即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这样,既反对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经验问题上的片面性。 经验论的缺点: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仅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唯一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在他们看来,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愈抽象则愈空虚,愈不可靠,愈远离真理。所以,他们持极端唯名论的观点,根本否认抽象,否认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康德提出了一些关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的假设。康德将科学认作人类知识的最高形式,并且确认它起始并同步于人的经验。然而,康德又认为人类经验的形成必然地带有人类心灵的自在特征。正是人类的心灵才产生了科学所研究的有规则的现象。于是,最终的真正知识——科学就能立足于在心灵中先天具备、因而也就先于经验而存在、同时又获得理性证实的基础之上。康德把这种由先天理性(形式)和后天经验(质料)结合起来的命题称作综合命题,以此来尽力调和或折衷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矛盾,并试图克服两者的片面性。 唯理论的主要思想:唯理论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认为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必须上升为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具有真理性,但否认认识源于经验的倾向则导向唯心主义。笛卡尔的唯理论观点一方面受到当时英国的T.霍布斯和法国的P.伽森狄等唯物主义经验论者的驳斥和诘难,其“天赋观念”学说及其唯理论的观点更受到稍后的英国经验论主要代表J.洛克的系统批驳;另一方面又受到许多人的拥护和追随,形成了笛卡尔学派。马勒布朗士等人进一步肯定心物都在上帝之中;斯宾诺莎则肯定上帝即自然,是唯一实体,广延与思想是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笛卡尔的唯理论思想,但把它放到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认为理性认识的对象即“实体”及其“属性”、“样式”,即是整个自然界。 唯理论的优点:唯理论又称理性主义。一种认为唯有理性才可靠、片面强调理性认识作用的哲学学说。唯理论与经验论相对立,它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

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同

前言 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并由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继承和发扬。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运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虽然后现代主义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义走得更远,对于理性主义的批判更加激烈。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性,但是它们在认识论、价值观、本体论以及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故而,寻求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并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理性主义的源与流 非理性主义一直处于理性主义的附加位置,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得到了改变。叔本华的生存意识对非理性主义进行了开创,他认为对生存意志的认识与把握主要是依靠生存意志的本身,即非理性的“直觉”和“感觉”;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变得;尼采则把理性比喻为耀眼且明亮的太阳神,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主义比喻成沉醉于狂灌的酒神;萨特认为人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对自由有着绝对的责任。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

方社会,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各种运动的掀起,例如妇女解放运动、学生造反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的影响,西方社会产生了比较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比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驳更加猛烈,发扬的是一种流浪天涯、飘忽不定的哲学观。认为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没有确定性的本体论。 其中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包括有拉康、福柯、罗蒂、德里达等,其哲学思想都对传统哲学进行瓦解、反对和解构,他们推崇的是一种模糊不清、破碎而又多元化的哲学思想。德里达认为自己无论是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流浪家,它将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方法和理性主义的中心理性传统都进行了全盘扫荡;福柯利用对思想教材的分析,认为理性的标准在于社会实践和政治力量,并不是靠自身的权威性;罗蒂则主张摒弃一切的“无镜哲学”,解构传统哲学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主张哲学应该与艺术、政治、文学及其他领域和谐共处、相互平等。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中把各自推向了两个极端的方向,目的是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找到一个归宿,而后现代非理性主义则是不停地解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如同一个流浪者,居无定所。 二、理性主义的源与流 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早已在古希腊时期便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其中巴门尼提出“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升本)

作业提交1 1. ( 单选题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本题5.0分) A、十 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 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学生答案:A 标准答案:A 解析:得分:5 2. ( 单选题 ) 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本题5.0分)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 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得分:5 3. ( 单选题 )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本题5.0分) A、观察实验 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得分:5 4. ( 单选题 )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本题 5.0分) A、唯心主义哲学的 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 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得分:5 5. ( 单选题 ) 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本题5.0分) A、产品的分 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 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得分:5 6. ( 单选题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本题 5.0分)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 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学生答案:C 标 准答案:C 解析:得分:5 7. ( 单选题 )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本题5.0分) A、唯物主义的 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 观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得分:5 8. ( 单选题 ) 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本题5.0分) A、把外 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学生答案:D 标准答案:D 解析:得分:5 9. ( 单选题 )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本题5.0分)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得分:5 10. ( 单选题 ) 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本题5.0分) A、客观实在性 B、实 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学生答案:A 标准答案:A 解析:得分:5 11. ( 单选题 )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本 题5.0分)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 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得分:5 12. ( 单选题 )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本题5.0分) A、认识 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得分:5 13. ( 单选题 )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本题5.0分) A、人与自然之 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 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得分:5 14. ( 单选题 )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本题 5.0分) A、纯粹是必然的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往往将理性同直观、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 非理性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伦理学中流传颇广。如信仰主义者的非理性主义宣扬盲目的信仰;叔本华宣扬无意识的意志,断言理性和科学不适用于道德范围;尼采宣扬“权力意志”论,鼓吹非道德主义;柏格森宣扬直觉;存在主义宣扬存在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否认道德规律的客观性,等等。这些都是非理性主义的表现。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的各种非理性因素,同时夸大理性的局限和缺陷,它否认理性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指出存在本身就具有非理性和非逻辑的性质。非理性主义在本体论上否认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和谐的整体,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无序的、偶然的、不可理解、甚至荒诞的世界。 从20 世纪开始,非理性主义成了风靡西方的思潮,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政治等领域广泛流传。 至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理性主义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就进入了国内文学及其研究现场,并且受到某些学者的大力推崇。这种文学倾向发展到极致,就是④以本能与身体为核心,鼓吹野性和纵欲,反对道德伦理、亵渎崇高、消解历史。 进入21世纪以来,非理性主义思潮再次在国内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掀起波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最近一两年,这一现象有增无减。甚至到了严重危及文学健康发展的地步 党圣元等学者尖锐地指出,除了热衷于本能癫狂,沉溺在下半身狂欢,迷恋于丛林法则外,⑤叙事空转、语言粗鄙、逻辑混乱、意义悬空和叙述失禁等,也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另一副面孔,而肆意篡改历史与亵渎崇高则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显著特征。 2004年的《狼图腾》、2005年的《藏獒》以及2007年的《刺猬歌》,都是推崇、讴歌动物兽性,鼓吹“动物哲学”的代表性作品。 重新呼唤道德在文学中的回归,③文学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关怀人生价值和提升精神境界的,因此必然肩负一定的道德理想。应该重视文艺道德在影响作品生产、作品传播中的作用,重视文学中的道德理想对文学作品内涵和格调的影响,我们很需要“具有道德激情的 中国作家协会雷达指出:现代性充满了运动、变化,是与进步、发展相关联的一个概念,但同时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概念,一方面它代表了理性,另一方面,它把精神焦虑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但是据此认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则是荒谬的,如果人的觉醒与反封建不算现代性,人道主义不算现代性,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不算现代性,那么现代性到底是什么?那种认为非理性主义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学才能叫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的观点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时下一些戏说历史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完全不顾史实的改编,这些作品以娱乐性、时尚性、消费性、世俗性消解了历史内容和思想深度。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前期象征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衰落之际兴起,表现出了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将世界看作是一座“象征的森林”。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象征主义(1850—1880)主要代表是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其中以法国为重镇,以诗歌为重要的文学成就。本文主要对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情况经行分类整理。 一、对象征主义思潮的总体研究 重要著作有由柳鸣九1981年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袁可嘉《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1987),郑克鲁《法国诗歌史》(1996),查德维克著、肖聿译《象征主义》(1989),布吕奈尔著、郑克鲁译《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1991),严云受、刘锋杰《文学象征论》(1995),张英伦等《外国名作家传》(2002)王家新,沈睿编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2005),马塞尔·雷蒙著、邓丽丹译,《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2008),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2012)。 象征主义作为两世纪之交的兴起的一场思潮,后又传播到全世界,影响了20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冠之以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深入到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中国“五·四”以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 如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王独清等零散地翻译介绍了一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及理论文章,并在不同程度上将其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创作这使得对这一领域的译介和研究备受关注,成果颇丰。抛开现代文学的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就象征主义本身而言,远不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研究充分,尤其是对前期象征主义的关注远不及后期。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五四至解放前;二是八十年代至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象征主义思潮的观点与我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对文学的认识不符,成为被批驳的对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对这一思潮的研究逐渐呈现了蓬勃的态势,主要可分为三类的研究:第一是对作家作品及特点的归纳概括;二是诗学层面的分析;三是关于象征主义与其他文学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具体如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