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M2013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总结

M2013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总结

M2013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总结
M2013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一、环境标准体系

(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

1.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分级、分类)

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标准

⑴国家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①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②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③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④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⑤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⑵地方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近年来为控制环境质量的恶化趋势,一些地方已将总量控制指标纳入地方环境标准。①地方环境质量标准。②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并报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备案;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⑶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还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2.熟悉我国现行的主要EIA技术导则的种类及其应用范围

共26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2项(单项只有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其中《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EIA技术规范》、《火电厂CP EI报告书编制规范》未体现导则二字。

3.了解国家颁布的主要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1)主要大气环境标准:⑴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室内空气质量标准》。⑵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铁合金、轧钢、炼钢、炼铁、钢铁烧结球团、铁矿采选、钒工业、橡胶制品、稀土、硝酸、硫酸、镁钛、铜镍钴、铁锌、铝、陶瓷、电镀、合成革与人造革、加油站、汽油运输、储油库、水泥工业、火电厂、饮食业油烟、锅炉、炼焦化学工业、工业炉窑、恶臭污染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2)主要水环境标准:⑴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⑵污染物排放标准:电镀、合成革与人造革、制浆造纸、羽绒、发酵类制药、化学合成类制药、提取类制药、中药类制药、生物工程类制药、混装制剂类制药、制糖、杂环类农药、皂素、煤炭、啤酒、医疗机构、柠檬酸、味精、城镇污水处理厂、兵器工业、畜禽养殖业、合成氨、污水海洋处置工程、磷肥、烧碱与聚氯乙烯、航天推进剂、肉类加工、钢铁工业、纺织染整、海洋石油开发、船舶、船舶污染物等行业排放标准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3)主要环境噪声标准:⑴环境质量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⑵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社会生活、地下铁道车站站台、建筑施工场界、铁路边界、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等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4)主要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焚烧,危险废物焚烧、贮存、填埋等5个污染控制标准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二)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了解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地方环境标准严于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

2.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环境质量一般分等级,与环境功能区类别相对应。高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严格,低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宽松一些。

环境空气功能区2类,标准分级2级

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I~V 5类,标准值5类水源地1级保护区对应II类,2级对应III类

地下水环境质量功能区I~V 5类,标准值5类

声环境功能区0~4类,标准值5类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I~III类,标准分级1~3级·

海水水质标准第一类~第四类

3.了解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污染源控制标准。单个排放源与环境质量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一个地方的环境质量受到诸如环境污染源数量、分布、种类、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环境背景及环境容量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必须采取综合整治措施,才能达到环境质量标准。

4.了解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如《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即: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三)环境标准的实施与实施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1、环境质量标准的实施:划分功能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保部门选定监测点位或断面,经批准不得任意变更。跨省争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商解决,协商无效,报环境保护部协商解决。

2、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国外引进,CP引进单位提交“输出过或发达国家相关标准及相关技术资料”——市(地)人民政府EP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排污指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EP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行——环境保护部备案。

3、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实施:被引用的,具有强制性。无相应监测方法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地方统一分析方法,与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或污染物排放标准配套执行。相应的国家标准发布后,地方统一分析方法停止执行;因采用不同的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所得监测数据发生争议时,由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裁定或采用一种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复测。

4、国家环境标准样品的实施:质量控制考核;校准、检验分析仪器;配置标准溶液;分析方法验证及其他环境监测工作。

5.国家环境基础标准与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的实施:专业术语、名词术语、图形标志、档案信息分类编码、制定标准、划分功能区、生态和环境质量影响评价、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仪器设备认定。

6、环境标准的监督实施:环境保护部负责地方实施标准的检查监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保部门汇报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监督方式:自我监督和管理性监督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2011)

1.总则

1.1 熟悉EIA工作程序

EIA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其主要工作为:⑴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研究国家和地方有关EP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文件,确定EIA文件类型。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同时开展初步的环境现状调查及公众意见调查。识别CP的EIA因素,筛选主要的EIA因子,明确评价重点和EP目标,确定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标准,最后制定工作方案。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并开展环境现状评价,各环境要素EI预测与评价、各专题EI分析与评价,并开展公众意见调查。⑶EIA文件编制阶段,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提出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给出评价结论,完成EI报告书(表)的编制。

1.2 掌握EI评价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以下原则开展EIA工作:⑴依法评价原则。EIA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我国EP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分析CP与EP政策、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等有关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并关注国家或地方在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划及相关主体功能区划等方面的新动向。⑵早期介入原则。EIA应尽早介入工程前期工作中,重点关注选址(或选线)、工艺路线(或施工方案)的环境可行性。

⑶完整性原则。根据CP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工程内容、影响时段、影响因子和作用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突出EIA重点。⑷广泛参与原则。EIA应广泛吸收相关学科和行业的专家、有关单位和个人及当地EP管理部门的意见。

1.3 掌握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的内容

工程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EIA的,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根据CP所在区域资源禀赋,量化分析CP与所在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容性,明确工程占用区域资源的合理份额,分析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如CP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分析,需根据CP 耗用新鲜水情况及其所在区域水资源赋存情况,尤其是在用水量大、生态或农业用水严重缺乏的地区,应分析CP建设与所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容性,明确该CP占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合理份额。

1.4 掌握环境合理性分析的内容

调查CP在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与相关规划和其他CP的关系,分析CP选址、选线、设计参数及EI 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EP要求。

1.5 掌握EI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

⑴EI因素识别。在了解和分析CP所在区域发展规划、EP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和列出CP的直接和间接行为,以及可能受上述行为影响的环境要素及相关参数。影响识别应明确CP在施工过程、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等不同阶段的各种行为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要素间的作用效应关系、影响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定性分析CP对各环境要素可能产生的污染影响与生态影响,包括有利与不利影响、长期与短期影响、可逆与不可逆影响、直接与间接影响、累积与非累积影响等。对CP实施形成制约的关键环境因素或条件,应作为EIA的重点内容。EI因素识别方法可采用矩阵法、网络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⑵评价因子筛选。依据EI因素识别结果,并结合区域环境功能要求或所确定的EP目标,筛选确定评价因子,应重点关注环境制约因素。评价因子须能够反映EI的主要特征、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及CP特点和排污特征。

1.6 掌握EIA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调整原则

⑴EIA工作等级的划分。CP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原则上应划分工作等级,一般可划分为三级。一级评价对EI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级评价对EI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可只进行EI分析。CP其他专题评价可根据评价工作需要划分评价等级。具体的评价工作等级内容要求或工作深度参阅专项EIA技术导则、行业CPEIA技术导则的相关规定。

⑵依据。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按CP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因素进行划分。其他专项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可参照各环境要素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①CP的工程特点:工程性质、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方式、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工程建设的范围和时段,生态影响的性质和程度等。②CP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系统功能及特点、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③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⑶调整原则。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可根据CP所处区域环境敏感程度、工程污染或生态影响特征及其他特殊要求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不超过一级,并应说明调整的具体理由。

1.7 熟悉EIA范围的确定原则

按各专项EIA技术导则的要求,确定各环境要素和专题的评价范围;未制定专项EIA技术导则的,根据CP可能影响范围确定EIA范围,当评价范围外有环境敏感区的,应适当外延。

1.8 熟悉EIA标准的确定原则

根据评价范围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评价因子所采用的环境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优先选择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没有限定的污染物,可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生产或服务过程的清洁生产分析采用国家发布的清洁生产规范性文件。

1.9 了解EIA方法的选取要求

EIA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评价方法应优先选用成熟的技术方法,鼓励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慎用争议或处于研究阶段尚没有定论的方法。选用非导则推荐的评价或预测分析方法的,应根据CP特征、评价范围、影响性质等分析其适用性。

主要方法:单项评价法和多项评价法。预测值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背景值)时,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值。采用多项评价方法时,不一定包括该项目已预测环境影响的所有质量参数。

2.CP工程分析

2.1 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

(1)工程分析应突出重点。根据各类型CP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因素要进行深入分析。(2)应用的数据资料要真实、准确、可信。对CP的规划、可研和初设等技术文件中提供的资料、数据、图件等,应进行分析后引用;引用现有资料进行EIA时,应分析其时效性;类比分析数据、资料应分析其相同性或者相似性。(3)结合CP工程组成、规模、工艺路线,对CPEI因素、方式、强度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此外,(4)还要贯彻执行我国EP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如产业、能源、土地利用、环境技术、节约用水要求及清洁生产、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达标排放、“以新带老”原则等政策)。(5)应在对CP选址选线、设计建设方案、运行调度方式等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2.2 熟悉工程分析的方法

工程分析的方法:类比分析法、实测法、实验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特点:⑴类比分析法:要求时间长,需投入的工作量大,所得结果较准确,可信度较高。在评价工作等级较高、评价时间允许,且又有可参考的相同或是相似的现有工程时,应采用类比分析法。⑵实测法:通过选择相同或类似工艺实测一些关键的污染参数。⑶实验法:通过一定的实验手段来确定一些关键的污染参数。⑷物料平衡计算法:以理论计算为基础,较简单,具有一定局限性。不适用于所有CP。在理论计算中的设备运行状况均按照理想状态考虑,计算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数值偏低,不利于提出合适的EP措施。⑸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最为简便,但所获的数据准确性较差,不适用于定量程度要求高的CP。

2.3 熟悉工程分析的内容

全部组成,施工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所有时段的全部行为过程。总图及规划布置方案的合理性

⑴工程基本数据。CP规模、主要生产设备和公用及贮运装置、平面布置,主要原辅材料及其他物料的理化性质、毒理特征及其消耗量,能源消耗数量、来源及其储运方式,原料及燃料的类别、构成与成分,产品及中间体的性质、数量,物料平衡,燃料平衡,水平衡,特征污染物平衡;工程占地类型及数量,土石方量,取弃土量;建设周期、运行参数及总投资等。根据“清污分流、一水多用、节约用水”的原则做好水平衡,给出总用水量、新鲜用水量、废水产生量、循环使用量、处理量、回用量和最终外排量等,明确具体的回用部位;根据回用部位的水质、温度等工艺要求,分析废水回用的可行性。按照国家节约用水的要求,提出进一步节水的有效措施。改扩建及异地搬迁CP需说明现有工程的基本情况、污染排放及达标情况、存在的EP问题及拟采取的整改措施等内容。

⑵污染影响因素分析。绘制包含产污环节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分析各种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列表给出污染物的种类、性质、产生量、削减量、排放量、产生浓度、排放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及达标情况;分析CP存在的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物质及具有持久性影响的污染物的来源、转移途径和流向;给出噪声、振动、热、光、放射性及电磁辐射等污染的来源、特性及强度等;各种治理、回收、利用、减缓措施状况等。

⑶生态影响因素分析。明确生态影响作用因子,结合CP所在区域的具体环境特征和工程内容,识别、分析CP实施过程中的影响性质、作用方式和影响后果,分析生态影响范围、性质、特点和程度。应特别关注特殊工程点段分析,如环境敏感区、长大隧道与桥梁、淹没区等,并关注间接性影响、区域性影响、累积性影响以及长期影响等特有影响因素的分析。

⑷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的储运。通过对CP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等的装卸、搬运、储藏、预处理等环节的分析,核定各环节的污染来源、种类、性质、排放方式、强度、去向及达标情况等。

⑸交通运输。给出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运等),分析由于CP的施工和运行,使当地及附近地区交通运输量增加所带来EI的类型、因子、性质及强度。

⑹公用工程。给出水、电、气、燃料等辅助材料的来源、种类、性质、用途、消耗量等,并对来源及可靠性进行论述。

⑺非正常工况分析。对CP生产运行阶段的开车、停车、检修等非正常排放时的污染物进行分析,找出非正常排放的来源,给出非正常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成分、数量与强度,产生环节、原因、发生频率及控制措施等。

⑻EP措施和设施。按EI要素分别说明工程方案已采取的EP措施和设施,给出EP设施的工艺流程、处理规模、处理效果。

⑼污染物排放统计汇总。对CP有组织与无组织、正常工况与非正常工况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浓度、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条件与去向等进行统计汇总。对改扩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应分别按现有、在建、改扩建项目实施后汇总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变化量,给出改扩建项目建成后最终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

3.1 掌握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⑴根据CP污染源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⑵充分搜集和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并分析现状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⑶对与CP有密切关系的环境状况应全面、详细调查,给出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调查内容适当增删。

3.2 熟悉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

3.3 熟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⑴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包括地理地质概况、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水文、土壤、水土流失、生态、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调查内容。根据专项评价的设置情况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详细调查。①地理位置。CP所处的经、纬度,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置,并附区域平面图。②地质环境。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当地的地质状况,如当地地层概况,地壳构造的基本形式(岩层、断层及断裂等)以及与其相应的地貌表现,物理与化学风化情况,当地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资源情况。若CP规模较小且与地质条件无关时,地质现状可不叙述。评价生态影响类CP(如矿山以及其它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的CP)的EI时,对与CP有直接关系的地质构造,如断层、断裂、坍塌、地面沉陷等不良地质构造,要进行较详叙述,一些特别有危害的地质现象,如地震,也须加以说明,必要时,应附图辅助说明。若没有现成的地质资料,应根据评价要求做一定的现场调查。③地形地貌。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简要说明CP所在地区海拔高度,地形特征(高低起伏状况),周围的地貌类型(山地、平原、沟谷、丘陵、海岸等)以及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等地貌的情况。崩塌、滑坡、泥石流、冻土等有危害的地貌现象,若不直接或间接威胁到CP时,可概要说明其发展情况。若无可查资料,需做一些简单的现场调查。当地形地貌与CP密切相关时,除应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附CP周围地区的地形图,特别应详细说明可能直接对CP有危害或将被项目建设诱发的地貌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必要时还应进行一定的现场调查。④气候与气象。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大气环境状况,如CP所在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风玫瑰图,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降水天数,

降水量极值,日照,主要的灾害性天气特征(如梅雨、寒潮、雹和台风、飓风等)。如需进行CP的大气EIA,除应详细叙述上面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根据评价需要,增加对大气EIA区的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湍流等污染气象特征进行调查与必要的实际观测。⑤土壤与水土流失。当CP不进行与土壤直接有关的EIA时,只需根据现有资料全部或部分的简述下列内容:CP周围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成土母质,土壤层厚度、肥力与使用情况,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质量现状,CP 周围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及原因等。当需要进行土壤EIA时,除应详细叙述上面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外,还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下内容进一步调查: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成分与结构,颗粒度,土壤容重,含水率与持水能力,土壤一次、二次污染状况,水土流失的原因、特点、面积、侵蚀模数元素及流失量等,同时要附土壤和水土流失现状图。

大气环境、地面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声环境和生态背景调查与评价的要求参照各环境要素EIA技术导则。

⑵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包括人口(少数民族)、工业、农业、能源、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等现状及相关发展规划、EP规划的调查。①社会经济。包括社会经济、人口、工业与能源、农业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等。主要根据现有资料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简要叙述居民区的分布情况及分布特点,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受教育水平、就业及人均收入等;CP周围地区现有厂矿企业的分布状况,工业生产总产值及能源的供给与消耗方式等;可耕地面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构成及产量,农业总产值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人均土地资源,农业基础设施等;若CP需进行土壤与生态EIA,则应附土地利用图。公路、铁路或水路、航空方面的交通运输概况,以及与CP之间的关系。②人文遗迹、自然遗迹与珍贵景观。需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CP周围有哪些重要遗迹与“珍贵”景观;重要遗迹或“珍贵”景观对于CP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其基本情况以及国家或当地政府的保护政策和规定等。如CP需进行人文遗迹、自然遗迹或“珍贵”景观的影响评价,则除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内容外,还应根据现有资料并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进一步叙述人文遗迹、自然遗迹或“珍贵”景观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这些内容有:它们易于受哪些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影响,目前有无已损害的迹象及其原因,主要的污染或其它影响的来源;景观外貌特点,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中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以及人文遗迹、自然遗迹或“珍贵”景观的价值,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美学的、历史的、艺术的和科学的价值等;有无保护规划及保护级别,目前管理水平等。③人群健康状况。当CP规模较大,且拟排污染物毒性较大时,应进行一定的人群健康调查。调查时,应根据环境中现有污染物及CP将排放的污染物的特性选定指标。生态影响类CP如水电水利工程,需要进行人群健康调查及影响评价。

⑶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①根据CP特点、可能产生的EI和当地环境特征选择环境要素进行调查与评价。②调查评价范围内的环境功能区划和主要的环境敏感区,收集评价范围内各例行监测点、断面或站位的近期环境监测资料或背景值调查资料,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和代表性布设现状监测点位。③确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对象。选择CP等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因子、影响评价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和特殊因子以及CP的特殊污染因子作为主要污染因子,注意点源与非点源的分类调查。④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或相关标准规定的评价方法对选定的评价因子及各环境要素的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并说明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⑤根据调查和评价结果,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⑷其他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根据当地环境情况及CP特点,决定是否进行放射性、光与电磁辐射、振动、地面下沉等环境状况的调查。

4.EI预测与评价

4.1 掌握EI预测与评价的基本要求

⑴对CP的EI进行预测,是指对能代表评价区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因子变化的预测,分析、预测和评价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均应根据其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特性、当地的EP要求而定。⑵预测和评价的环境因子应包括反映评价区一般质量状况的常规因子和反映CP特征的特性因子两类。⑶须考虑环境质量背景与已建的和在建的CP同类污染物EI的叠加。⑷对于环境质量不符合环境功能要求的,应结合当地环境整治计划进行环境质量变化预测。

4.2 熟悉常用的EI预测评价方法

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专业判断法。特点:①数学模式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数据,应首先考虑。②物理模型法,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能反映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需要有合适的试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③类比分析法,预测结果属于半定量性质。④专业判断法,定性的反映CP的EI(如生态机理分析法、景观生态分析法)。

4.3 熟悉EI预测与评价的内容

⑴CP的EI,按照CP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的EI。还应分析不同选址、选线方案的EI。⑵当建设阶段的噪声、振动、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等的影响程度较重、影响时间较长时,应进行建设阶段的EI预测。⑶应预测CP生产运行阶段,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事故排放等情况的EI。⑷应进行CP服务期满的EIA,并提出EP措施。⑸进行EIA时,应考虑环境对CP影响的承载能力。⑹涉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生产、使用、贮存,存

在重大危险源,存在潜在事故并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包括健康、社会及生态风险(如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风险)的CP,需进行环境风险评价。⑺分析所采用的EI预测方法的适用性。

考虑两个时段: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最差的时段(净化能力最低)和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一般的时段

5.社会EI评价

对人口和社会设施的影响

5.1 熟悉社会EIA的内容:包括征地拆迁、移民安置、人文景观、人群健康、文物古迹、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通讯)等方面的影响评价。

5.2 了解筛选社会EIA因子的要求:在收集反映社会EI的基础数据和资料,筛选出社会EIA因子,定量预测或定性描述评价因子的变化。

5.3 了解社会EI分析的要求:分析正面和负面的社会EI,并对负面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6.公众参与

6.1 熟悉公众参与的要求、对象和形式

⑴全过程参与,即公众参与应贯穿于EIA工作的全过程中。涉密的CP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⑵充分注意参与公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参与对象应包括可能受到CP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居民、专家和公众等。⑶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条件,采取包括问卷调查、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及其他形式在内的一种或者多种形式,征求有关团体、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6.2 了解CP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

在公众知情的情况下开展,应告知公众CP的有关信息,包括CP概况、主要的EI、影响范围和程度、预计的环境风险和后果,以及拟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和效果等。

6.3 熟悉公众反馈意见的处理要求

按“有关团体、专家、公众”对所有的反馈意见进行归类与统计分析,并在归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述;对每一类意见,均应进行认真分析、回答采纳或不采纳并说明理由。

7.熟悉EP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的要求

⑴明确拟采取的具体EP措施;分析论证拟采取措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可靠性,满足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可行性,如不能满足要求应提出必要的补充EP措施要求;生态保护措施须落实到具体时段和具体位置上,并特别注意施工期的EP措施。⑵结合国家对不同区域的相关要求,从保护、恢复、补偿、建设等方面提出和论证实施生态保护措施的基本框架;按工程实施不同时段,分别列出相应的EP工程内容,并分析合理性。⑶给出各项EP措施及投资估算一览表和EP设施分阶段验收一览表。

8.了解环境管理与监测的主要内容

⑴应按CP建设和运营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管理措施、监测计划及CP不同阶段的竣工EP验收目标。⑵结合CP影响特征,制定相应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以及社会EI等方面的跟踪监测计划。⑶对于非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特别是事故排放时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问题,应提出预防与应急处理预案;施工周期长、影响范围广的CP还应提出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具体要求。

9.清洁生产分析与循环经济

9.1 熟悉清洁生产分析的重点:⑴国家已发布行业清洁生产规范性文件和相关技术指南的CP,应按所发布的规定内容和指标进行清洁生产水平分析,必要时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与建议。⑵国家未发布行业清洁生产规范性文件和相关技术指南的CP,结合行业及工程特点,从资源能源利用、生产工艺与设备、生产过程、污染物产生、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管理要求等方面确定清洁生产指标和开展评价。

9.2 了解循环经济分析的内容:从企业、区域或行业等不同层次,进行循环经济分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优化废物处置途径。

10.污染物总量控制

10.1 了解CP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原则:在CP正常运行,满足环境质量要求、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清洁生产的前提下,按照节能减排的原则给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10.2 熟悉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的要求。⑴根据国家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有关要求和地方EP 行政主管部门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具体指标,分析CP污染物排放是否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并提出CP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纳入所在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⑵必要时提出具体可行的区域平衡方案或削减措施,确保区域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和目标管理要求。

11.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进行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应从CP产生的正负两方面EI,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估算CP所引起EI的经济价值,并将其纳入CP的费用-效益分析中,作为判断CP环境可行性的依据之一。

从环境因素、资源类别、社会文化等方面筛选需要或者可能进行经济评价的环境影响因子,对量化的环境影响进行货币化,并将货币化的环境影响价值纳入CP的经济分析。

12.方案比选

12.1 熟悉同一CP多个建设方案比选的要求:从EP角度进行比选。

12.2 熟悉方案比选的重点:重点进行选址或选线、工艺、规模、EI、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制约因素等方面比选。

12.3 了解不同评价方案及推荐方案评价的要求:对于不同比选方案,必要时应根据CP进展阶段进行同等深度的评价。给出推荐方案,并结合比选结果提出优化调整建议。

12.了解EIA文件编制的总体要求

⑴EIA文件应概括地反映EIA的全部工作,环境现状调查应全面、深入,主要环境问题应阐述清楚,重点应突出,论点应明确,EP措施应可行、有效,评价结论应明确。⑵文字应简洁、准确,文本应规范,计量单位应标准化,数据应可靠,资料应翔实,并尽量采用能反映需求信息的图表和照片。⑶资料表述应清楚,利于阅读和审查,相关数据、应用模式须编入附录,并说明引用来源;所参考的主要文献应注意时效性,并列出目录。⑷跨行业CP的EIA,或评价内容较多时,其EI 报告书中各专项评价根据需要可繁可简,必要时,其重点专项评价应另编专项评价分报告,特殊技术问题另编专题技术报告。

专项设置内容

污染影响为主的CP: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清洁生产分析、环境风险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公众参与、评价结论与建议等专题。

生态影响为主的CP:施工期、环境敏感区、珍稀动植物、社会等影响专题。

EI报告书的编制内容:⑴前言,简要说明CP的特点、EIA的工作过程、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EI 报告书的主要结论。

⑵总则。阐述编制依据,明确评价因子(现状评价因子和预测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区、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⑶CP概况与工程分析。⑷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⑸EI预测与评价,包括预测时段、预测范围、内容、方法、结果及其分析和说明;⑹社会EI评价。⑺环境风险评价。⑻EP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⑼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⑾EI经济损益分析。⑿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⒀公众意见调查。⒁方案比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⑴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内按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⑵常规污染物指GB3095中所规定的SO2、颗粒物(TSP、PM1O)、NO2、CO等污染物。⑶特征污染物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⑷大气污染源分类:点源、面源、线源、体源⑸大气污染物分类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μm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⑹排气筒: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⑺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⑻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对于存在多源情况下的CP,简单地形与复杂地形的判断可用该项目的几何高度最高污染源的高度作为判别标准。⑼推荐模式:包括估算模式(单源预测模式,适用于CP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工作)、进一步预测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⑽非正常排放: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⑾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⑿复杂风场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⒀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

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目的主要是增加空间稀释距离,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影响。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无组织排放是指没有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于15m排放源排放的污染物,表现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具有弥散型的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以及设备、管道和管件的跑冒滴漏,在空气中的蒸发、逸散引起的无组织排放。

1.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1.1掌握大气EIA工作等级划分方法

⑴计算模式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⑵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P i定义为:P i=c i/c oi×100% ⑴式中:c 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⑶c oi的选用:①一般选用GB3095中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②对于没有h 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④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⑤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EP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按表1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i按公式⑴计算,如污染物数i>1,取P值中最大者(P max)和其对应的D10%。

注意事项:⑴同一项目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⑵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⑶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⑷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⑸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EP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⑹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⑺一、二级评价应选择本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EI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EI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

1.2掌握评价项目大气EIA范围的确定原则

⑴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EIA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EIA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⑵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5km。⑶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2.1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①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EIA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②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评价范围内在建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已批准的EIA 报告书中的资料;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

2.2熟悉各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

1)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⑴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a)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b)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改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计算最终排放量;c)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d)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0~1),一般可按季节、月份、星期、日、h等给出。

⑵点源调查内容a)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海拔高度(m);b)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c)烟气出口速度(m/s);d)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e)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h数(h);f)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h数(h)。

⑶面源调查内容a)面源位置坐标、海拔高度(m);b)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c)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m2),排放工况,年排放h数(h);d)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m)、宽度(m),面源Y方向边长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

e)多边形面源:多边形面源的顶点数或边数以及各顶点坐标;f)近圆形面源(多边形边数≥21时,可看作近圆形面源):中心点坐标,近圆形半径(m),近圆形顶点数或边数。

⑷体源调查内容a)体源中心点坐标、海拔高度(m);b)体源高度(m);c)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h数(h);

d)体源的边长(m)(把体源划分为多个正方形的边长);e)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体源初始扩散参数的估算见表3-6,3-7。

表3-6 体源初始横向扩散参数的估算

表3-7 体源初始垂直扩散参数的估算

⑸线源调查内容:a)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宽度(m),街道街谷高度(m);b)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c)平均车速(km/h),各时段车流量(辆/h)、车型比例。

⑹其他需调查的内容:①建筑物下洗参数在考虑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而导致地面局部高浓度的现象时,需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建筑物下洗参数应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相应要求内容进行调查。②颗粒物的粒径分布:颗粒物粒径分级(不超过20级),颗粒物的分级粒径(μm)、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3)、以及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0~1)。

2)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核实。

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

现场调查资料来源分三种途径:①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②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③进行现场监测。

现有监测资料分析: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均浓度、季均浓度、月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平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情况。若监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此外,还应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3.1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因子与监测制度

监测因子:⑴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⑵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⑶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监测制度:⑴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⑵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⑶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征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⑷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1h浓度监测值应遵循下列原则: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5、08、11、14、17、20、23时8个h浓度值,二级、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8、14、20时4个h浓度值。

3.2 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要求

监测布点要求⑴设置依据:根据①项目的规模和性质,②地形复杂性,③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⑵监测点位数: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二级,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 个。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三级,若评价范围内己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

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个监测点。若评价范围内没有其他污染源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位。⑶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在各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评价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

⑷城市道路项目。可不受上述监测点设置数目限制,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

监测布点原则: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依项目评价等级和污染源布局的不同,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监测布点。⑴一级评价项目①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o,至少在约0o、45o、90o、135o、180o、225o、270o、315o方向上各设置1 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 个监测点。具体监测点位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②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⑵二级评价项目①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o,至少在约0o、90o、180o、270o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具体监测点位要求同上。②如需要进行二期监测,应与一级评价项目相同,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调整监测点位。⑶三级评价项目①以监测期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o,至少在约0o、180o方向上各设置1 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各个监测点要求同上。②如果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⑷城市道路评价项目。对于城市道路等线源项目,应在项目评价范围内,选取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监测点的布设还应结合敏感点的垂直空间分布进行设置。⑸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条件。应符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①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30o;②监测点周围应有270o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③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m范围内应没有局地排放源;④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m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⑤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

同步气象资料:同步收集监测时间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3.3 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

⑴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⑵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⑶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超标率=超标数据个数/总监测数据个数×100%

4.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4.1 熟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⑴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的影响因素:①项目的评价等级;②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③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

④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⑵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⑶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 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⑷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

4.2 了解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⑴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①评价范围<50 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②评价范围>50 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⑵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①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 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②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⑶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①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②若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4.3 掌握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⑴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⑵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①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②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补充地面气象观测。⑶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①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②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

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4.4 熟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⑴观测资料的时次: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并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⑵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总云量、低云量。⑶根据不同评价等级预测精度要求及预测因子特征,可选择调查的观测资料的内容: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等。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⑴观测资料的时次:根据所调查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的实际探测时次确定,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1次(北京时间08点)的距地面1500m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⑵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探空数据层数、每层的气压、高度、气温、风速、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

4.5了解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⑴观测地点:在评价范围内设立地面气象站,站点设置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⑵观测期限: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2个月以上。⑶观测内容:应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要求。⑷观测方法: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⑸观测数据的应用: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4.6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1)温度。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并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作温廓线的分析,分析逆温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

(2)风速。统计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即根据长期气象资料统计每月平均风速、各季每小时的平均风速变化情况,并绘制平均风速的月变化曲线图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作风廓线的分析,分析不同时间段大气边界层内的风速变化规律。

(3)风向、风频。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各季及长期平均各风向风频变化情况。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静风频率单独统计。在极坐标中按各风向标出其频率的大小,绘制各季及年平均风向玫瑰图。风向玫瑰图应同时附当地气象台站多年(20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在模式计算中,若给静风风速赋一固定值,应同时分配静风一个风向,可利用静风前后的观测资料的风向进行插值或在气象资料比较完整,即日观测次数比较多的情况下,利用静风前一次的观测资料中的风向作为当前静风风向。

(4)主导风向。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一般在连续45度左右,对于以十六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范围一般是指连续两到三个风向角的范围。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在没有主导风向的地区,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

5.大气EI预测与评价

5.1 掌握大气EI预测的一般步骤:⑴确定预测因子;⑵确定预测范围;⑶确定计算点;⑷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⑸确定气象条件;⑹确定地形数据;⑺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⑻选择预测模式;⑼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⑽进行大气EI预测与评价。

5.2 熟悉大气EI预测因子和预测范围确定的原则(参见技术方法内容)

⑴预测因子的确定:根据评价因子确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

⑵预测范围的确定:以项目为中心,同时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等进行适当调整,应覆盖评价范围。

5.3 掌握各类污染源计算清单的内容(点源、面源、体源、线源的计算清单同它们各自的调查清单)

5.4 熟悉大气EI预测计算点的分类

分三类:①环境空气敏感区;②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③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⑴应选择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作为计算点。⑵预测网格点的设置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以尽可能精确预测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预测网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角坐标网格或极坐标网格,并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⑶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应依据计算出的网格点浓度分布而定,在高浓度分布区,计算点间距应≯50m。⑷对于临近污染源的高层住宅楼,应适当考

5.5 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EI预测内容及要求

大气EI预测内容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和项目的特点而定。⑴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a)全年逐时或逐次h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h浓度;b)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c)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d)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h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h 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h浓度;e)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⑵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为一级评价项目中的a~d项内容。三级评价项目可不进行上述预测。

5.6 掌握常规预测情景组合

根据预测内容设定预测情景,一般考虑五个方面的内容: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污染源类别:新增加污染源(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削减污染源和被取代污染源及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排放方案:分工程设计或可研报告中现有排放方案和EIA报告所提出的推荐排放方案,排放方案内容根据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方式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等进行选择。预测因子分所有/主要预测因子两种。气象条件分为全年逐时或逐次h气象条件/全年逐日

⑴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可计算点源、面源和体源等污染源,及建筑物下洗和熏烟等特殊条件下的最大地面浓度。估算模式中嵌入了多种预设的气象组合条件,包括一些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此类气象条件在某个地区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结果。对于<1h的短期非正常排放,可采用估算模式进行预测。此模式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

进一步预测模式包括AERMOD模式、ADMS模式、CALPUFF模式。

⑵AERMOD模式系统是一个稳态烟羽扩散模式,可基于大气边界层数据特征模拟点源、面源、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h平均、日平均)、长期(年平均)的浓度分布,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AERMOD考虑了建筑物尾流的影响,即烟羽下洗。AERMOD包括两个预处理模式,即AERMET气象预处理和AERMAP地形预处理模式。此模式适用于评价范围≤50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

⑶ADMS 模式系统可模拟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h平均、日平均)、长期(年平均)的浓度分布,还包括一个街道窄谷模型,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模式考虑了建筑物下洗、湿沉降、重力沉降和干沉降以及化学反应等功能。化学反应模块包括计算NO,NO2和O3等之间的反应。ADMS有气象预处理程序,可以用地面的常规观测资料、地表状况以及太阳辐射等参数模拟基本气象参数的廓线值。在简单地形条件下,使用该模型模拟计算时,可以不调查探空观测资料。ADMS—EIA版适用于评价范围≤50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

⑷CALPUFF模式系统是一个烟团扩散模型系统,可模拟三维流场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时污染物的输送、转化和清除过程。CALPUFF适用于从50公里到几百公里范围内的模拟尺度,包括了近距离模拟的计算功能,如建筑物下洗、烟羽抬升、排气筒雨帽效应、部分烟羽穿透、次层网格尺度的地形和海陆的相互影响、地形的影响;还包括长距离模拟的计算功能,如干、湿沉降的污染物清除、化学转化、垂直风切变效应、跨越水面的传输、薰烟效应、以及颗粒物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适合于特殊情况,如稳定状态下的持续静风、风向逆转、在传输和扩散过程中气象场时空发生变化下的模拟。CALPUFF适用于评价范围≥50km的一级评价项目,以及复杂风场下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

⑸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5.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内容包括:

(1)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

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2)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即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共同影响。

(3)分析典型h/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h/日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h/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4)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范围及位置,并绘制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5)分析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即从项目的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评价排放方案的优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提出解决方案。

(6) 对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评价,并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

6.熟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与要求

⑴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方法: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⑵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参数选择采用的评价标准应遵循导则的相关规定。有场界排放浓度标准的,大气EI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场界排放标准。如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处(以标准规定为准)出现超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达标后的源强。⑶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内不应有长期居住的人群。

7.掌握大气EIA结论与建议的主要内容⑴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根据大气EI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评价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⑵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根据大气EI预测结果,比较污染源的不同排放强度和排放方式(包括排气筒高度)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⑶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必须保证污染源的排放符合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同时最终EI也应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根据大气EI预测结果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并提出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给出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⑷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根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⑸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评价项目完成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能否满足环境管理要求,并明确总量控制指标的来源。⑹大气EIA结论。

8.了解附录中对EI报告书附图、附表、附件的要求

⑴基本附图要求:表

⑵基本附表要求

⑶基本附件要求:

(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1.评价等级掌握地面水EIA工作级别的划分

划分依据:①CP的污水排放量、②污水水质复杂程度、③受纳水域的规模、④受纳水域对水质要求。

★评价工作等级:分为三级,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

⑴污水排放量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污水排放量5个档次:①≥20000②[10000,20000)③[5000,10000)④[1000,5000)⑤[200,1000)。(单位:m3/d)

⑵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按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

2.1熟悉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原则

⑴应能包括CP对周围地面水EI较显著的区域。⑵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进入天然水体后可能的达到水域功能质量标准要求的范围、污水排放量的大小、受纳水域的特点以及评价等级的高低来决定。⑶河流,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河流规模来确定排放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⑷湖泊、水库、海湾,需考虑污水排放量的大小来确定调查半径或调查面积(以排污口为圆心,以调查半径为半径)。

2.2熟悉不同评价等级各类水域的调查时期

环境现状调查时期的要求:环境现状调查时期与水期(潮期)的划分相对应。⑴河流、河口、湖(库)按丰、平、枯水期划分。⑵海湾按大、小潮期划分。⑶北方地区可以划分冰封期和非冰封期。【注】⑴当调查区域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时,一、二级评价的各类水域应调查丰水期。时间允许,三级评价也应调查丰水期。⑵冰封期较长的水域,且作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加工用水的水源或渔业用水时,应调查冰封期的水质、水文情况。

2.3了解各类水域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原则与内容

1)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原则:⑴方法:应尽量向有关的水文测量和水质监测等部门收集现有资料,当资料不足时,应进行一定的水文调查(测量)与水质调查(监测),特别需要进行与水质调查同步的水文测量。⑵时期:一般情况,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在枯水期进行,必要时,其它时期可进行补充调查。⑶内容:水文测量的内容与拟采用的EI预测方法密切相关。在采用数学模式时应根据所选用的预测模式及应输入的水文特征值和环境水力学参数(迁移、扩散及混合系数等水质模式参数)的需要决定其内容。⑷频次:与水质调查同步进行的水文测量,原则上只在一个时期进行,它与水质调查的次数和天数不要求完全相同,在能准确求得所需水文要素和环境力学参数的前提下,尽量精简水文测量的次数和天数。

2)各类水域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

⑴河流:根据评价等级、河流的规模决定,主要有:丰、平、枯水期的划分,河流平直及弯曲情况,横断面、纵断面(坡度)、水位,水深、河宽、流量、流速及其分布、水温、糙率及泥沙含量等,丰水期有无分流漫滩,枯水期有无浅滩、沙洲和断流,北方河流还应了解结冰、封冻、解冻等现象。在采用河流水质数学模式预测时,其具体调查内容应根据评价等级及

河流规模按照河流常用水质数学模式、河流环境水力学参数等的需要决定。河网地区应调查各河段流向、流速、流量关系及其变化特点。

⑵感潮河口:根据评价等级和河流的规模决定,其中除与河流相同的内容外,还有:感潮河段的范围,涨潮、落潮及平潮时的水位、水深、流向、流速及其分布,横断面、水面坡度以及潮间隙、潮差和历时等。在采用水质数学模式预测时,其具体调查内容应根据评价等级及河流规模照河口常用水质数学模式、环境水力学参数等的需要决定。

⑶湖(库):根据评价等级、湖库的规模决定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其中主要有:湖泊水库的面积和形状,丰、平、枯水期的划分,流入、流出的水量,停留时间,水量的调度和贮量,湖泊、水库的水深,水温分层情况及水流状况(湖流的流向和流速,环流的流向、流速及稳定时间)等。采用数学模式预测时,具体调查内容应根据评价的等级及湖库的规模按湖库水质数学模式和环境水力学参数等的需要决定。

⑷海湾:根据评价等级及海湾的特点选择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海岸形状,海底地形,潮位及水深变化,潮流状况(大小潮循环期间的水流变化、平行于海岸线流动的落潮和涨潮),流入的河水流量、盐度和温度造成的分层情况,水温、波浪的情况以及内外海水的交换周期等。采用数学模式预测时,具体调查内容根据评价等级及海湾特点按海湾水质数学模式、环境水力学参数等的需要决定。

2.4熟悉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

1)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⑴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和测试,⑵繁简程度根据评价级别及其与CP的关系而略有不同,评价级别较高且现有污染源与CP距离较近时应详细调查。

2)点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⑴排放特点:调查确定排放口的平、断面位置、排放方向、形式(分散或集中)。⑵排放数据: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各厂矿的工艺路线等选定的主要水质参数,并调查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⑶用排水状况: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总量等。⑷废(污)水的处理状况:主要调查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水质状况。

2.5了解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

⑴非点源调查的原则:基本上采用收集资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

⑵工业类非点源调查的基本内容:①非点源概况: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面积、形式、堆放地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等。②非点源的排放方式、去向与处理情况:应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是有组织的汇集还是无组织的漫流;是集中后直接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是单独排放还是与生产废水或生活污水共同排放等。③非点源的排污数据:根据现有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根据引起非点源污染的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物理、化学、生化性质选定调查的主要水质参数,调查有关排放季节、排放时期、排放量、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数据。

2.6掌握水质调查时水质参数的选择原则

⑴水质调查的原则:应尽量使用现有数据资料,资料不足时应实测。

⑵水质参数选择的原则。水质参数包括二类:①常规水质参数能反映水域水质一般状况。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所列的pH值、DO、COD Mn或COD Cr、BOD5、TN或NH3-N、酚、CN 、As、Hg、Cr6+、TP、水温为基础,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及污染源状况适当增减。②特征水质参数代表CP将来排放的水质。根据CP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以及CP所属行业的特征水质参数表进行选择,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增减。

2.7熟悉各类水域布设水质取样断面、取样点的原则

1)河流水质采样断面与取样点设置的原则(取样断面分对照、控制、削减三种类型断面)

⑴水质取样断面设置原则:①调查范围的两端;②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③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入处等)、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等)、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④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采样断面,并适当考虑水质预测关心点;⑤在拟建排污口上游500m处。

⑵取样断面上水质取样垂线设置原则:每个断面处按照河宽布设水质取样垂线。当河流面形状为矩形或相近于矩形时,①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1条取样垂线。②大中河:河宽<50m者,共设2条取样垂线,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1/3水面宽处各设1条取样垂线;河宽>50m者,共设3条取样垂线,在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少于0.5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1条取样垂线。③特大河:由于河流过宽,应适当增加取样垂线数,且主流线两侧的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设置排污口一侧可以多一些。【注】如断面形状十分不规则时,应结合主流线位置,适当调整取样垂线的位置和数目。

⑶垂线上水质取样点设置原则:每根垂线上按照水深布设水质取样点。在1条垂线上,①水深>5m时,在水面下0.5m 水深处及在距河底0.5m处,各取样1个;②水深为1~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取1个样;③水深不足1m时,取样点距水面≮0.3m,距河底≮0.3m。【注】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深浅,1条垂线上只取1个样,取样点应在水面下0.5m处,距河底≮0.3m。

⑷水样的对待。①一级评价,每个取样点的水样均应分析,不取混合样。②二、三级评价,需要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时,

各取样断面中每条垂线上取1个混合水样;其它情况每个取样断面取1个混合水样。

⑸取样次数:①在所规定的调查时期中,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3~4d,至少有1d对所有已选定的水质参数取样分析,其他天根据预测需要,配合水文测量对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取样;②不预测水温时,只在采样时测水温;需预测水温时,要测日平均水温,一般可每隔6h测一次求平均水温;③一般每天每个水质参数只取一个样,在水质变化很大时,应每间隔一定时间采样一次。

2)河口水质采样断面与取样点设置的原则:

当排污口拟建于河口感潮段内时,其上游需设置取样断面的数目与位置,应根据感潮段的实际情况决定,其下游同河流。取样点的布设和水样的对待与河流部分要求相同。

取样次数:①在所规定的调查时期中,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2d,分别在大潮期和小潮期;每个潮期的调查,均应采集同一天的高、低潮水样;各监测期断面的采样,尽可能同步进行;②2d调查中,要对已选定的所有水质参数取样;③不预测水温时,只在采样时测水温;需预测水温时,要测日平均水温,一般可采用每隔4~6h测一次的方法求平均水温。

3)湖泊、水库水质取样位置与采样点设置的原则

⑴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上应尽量覆盖整个调查范围,并能切实反映湖(库)的水质和水文特点(如进、出、深、浅水区、岸边区等);取样位置可采用以CP的排放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的方法。

距湖库底≮0.5m;平均水深≥10m时,首先应找到斜温层。在水面下0.5m及斜温层以下距湖库底0.5m以上处各取一个水样。②小型湖(库):平均水深<10m时,水面下0.5m处,并距湖库底≮0.5m设一取样点;平均水深≥10m时,水面下0.5m处和水深10m,并距底≮0.5m处各取一个水样。

⑶水样的对待:①小型湖库水深<10m时,每个取样位置取一个水样;水深≥10m时,一般只取一个混合样,在上下层水质差距较大时,可不进行混合。②大中型湖库各取样位置上不同深度的水样均不混合。

⑷取样次数:①在所规定的调查时期中,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3~4d;至少有1d对所有已选定的水质参数取样分析;其他天数根据预测需要,配合水文测量对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取样;②表层溶解氧和水温每隔6h测一次,并在调查期内适当检测藻类。

4)海湾水质取样位置与采样点设置的原则

⑴取样位置的布设:主要考虑污水排放量、评价工作等级,一般按照一定的水域面积布设水质取样位置。在海湾中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上应尽量覆盖相应评价等级的调查范围,并能切实反映海湾的水质和水文特点;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CP的排放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的方法或方格网布点的方法。

⑵取样点设置:每个位置按照水深布设水质取样点。水深≤10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取一个水样,且距海底≮0.5m;水深>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水深10m,且距海底≮0.5m处,分别设取样点。

⑶水样的对待:每个取样位置一般只有一个水样,即在水深>10m时,将两个水深所取的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在上下层水质差距较大时,可以不进行混合。

⑷取样次数:①在所规定的调查时期中,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3~4d;②至少有1d在大潮期,另1d在小潮期,对所有已选定的水质参数取样分析;③其他天数根据预测需要,配合水文测量对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取样;④所有水质参数每天在高、低潮时各取样一次;⑤不预测水温时,只在采样时测水温;需预测水温时,每隔2~4h测水温一次。

2.8熟悉地面水环境现状评价的原则

评价水质现状主要采用文字分析与描述,并辅之以数学表达式。⑴在文字分析与描述中,有时可采用检出率、超标率等统计值。⑵数学表达式分两种:①单项水质参数评价,简单明了,可以直接了解该水质参数现状与标准的关系,一般均可采用;②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只在调查的水质参数较多时应用。

3.地面水EI预测

3.1熟悉CP地面水EI时期及预测地面水EI时段的确定原则

⑴EI预测时期。CP地面水EI预测时期原则上一般划分为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①所有CP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该阶段的地面水EI应按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预测。②大型CP应根据该项目建设过程阶段的特点和评价等级、受纳水体特点以及当地EP要求,决定是否预测建设期的EI。③根据CP的特点、评价等级、地面水环境特点以及当地EP要求,个别CP应预测服务期满后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

⑵EI时段:地面水环境预测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最小、一般、最大三个时段。海湾的自净能力与时期的关系不明显,可以不分时段。①一、二级评价,应分别预测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的EI。冰封期较长的水域,当其水体功能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水源或渔业用水时,还应预测冰封期的EI。②三级评价,或二级评价但评价时间较短时,可以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段的EI。

3.2掌握拟预测水质参数筛选的原则

⑴根据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的EP要求筛选和确定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拟预测的水质参数。

⑵数目应能说明问题又不过多。一般应少于环境现状调查涉及的水质因子数目。⑶不同预测时期的水质预测参数彼此不一定相同。⑷对河流,可以按水质参数的排序指标ISE,从中选取预测水质因子。ISE是负值或者越大,说明拟建项目排污对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ISE=c P Q p/(c s-c h)Q h

3.3熟悉各类地面水体简化和污染源简化的条件

地面水环境简化是指对水体包括边界几何形状的规则化和水文、水力要素时空分布的简化。应根据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结果和评价等级进行。

1)河流的简化要求:河流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河流。

⑴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⑵大中河流,预测河段弯曲较大(最大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其它简化为平直河流;⑶大中河流断面上水深变化很大且评价等级较高时,可视为非矩形河流并调查其流场,其它简化为矩形河流;⑷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⑸河流水文特征或水质有急剧变化的河段,可在急剧变化之处分段,各段分别简化。

【注1】人工控制河流根据水流情况可视其为水库,也可视为河流,分段简化。

【注2】对于江心洲的简化处理:①江心洲位于充分混合段,评价等级为一级且江心洲较大时,可分段简化;江心洲较小时或评价等级为二级可不考虑。②江心洲位于混合过程段,一、二级评价可分段简化。③评价等级为三级,江心洲、浅滩等均可按无江心洲、浅滩的情况对待。

2)河口的简化。河口包括河流交汇处、河流感潮段、河口外滨海段、河流与湖泊、水库汇合部。河流感潮段指受潮汐作用影响较明显的河段。将落潮时最大断面平均流速与涨潮时最小断面平均流速之差=0.05m/s的断面作为其与河流的界限。一般按潮周平均、高潮平均和低潮平均三种情况,简化为稳态进行预测。河流汇合部可分为支流、汇合前主流、汇合后主流三段分别进行EI预测。小河汇入大河时可以把小河看成点源。河流与湖(库)汇合部可按照河流与湖(库)两部分分别预测。河口外滨海段可视为海湾。

3)湖(库)的简化:湖泊、水库可简化为大湖(库)、小湖(库)、分层湖(库)三种情况。一级评价,中湖(库)可按大湖(库)对待,停留时间较短时也可按小湖(库)对待;三级评价,中湖(库)可按小湖(库)对待,停留时间很长时也可按大湖(库)对待。⑴水深>10m且分层期较长(>30d)的湖(库)可视为分层湖(库)。⑵不存在大面积回流区和死水区,且流速较快、停留时间较短的狭长湖泊可简化为河流。其岸边形状和水文特征值变化较大时可进一步分段。⑶不规则形状的湖(库)可根据流场的分布情况和几何形状分区。⑷自顶端入口附近排入废水的狭长湖泊或循环利用湖水的小湖,可分别按各自的特点考虑。

4)海湾的简化:⑴预测海湾水质时,一般只考虑潮汐作用,不考虑波浪作用。较大的海湾交换周期很长,可视为封闭海湾。⑵潮流可简化为平面二维非恒定流场。⑶在注入海湾的河流中,①大河及评价等级为一、二级的中河应考虑其对海湾流场和水质的影响;②小河及评价等级为三级的中河可视为点源,忽略其对海湾流场的影响。

5)污染源简化的要求:⑴污染源简化包括排放形式的简化和排放规律的简化。①排放形式可简化为点源和面源,②排放规律可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和非连续恒定排放。通常把排放规律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⑵点源位置(排放口)的处理要求:①排入河流的两排放口的间距较小时,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其位置假设在两排放口之间,排放量为两者之和。②排入小湖(库)的所有排放口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排放量为所有排放量之和。③排入大湖(库)的两排放口间距较小时,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其位置假设在两排放口之间,排放量为两者之和。⑶一、二级评价且排入海湾的两排放口间距<沿岸方向差分网格的步长时,可简化为一个,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三级评价时,海湾污染源简化与大湖(库)相同。⑷无组织排放可以简化成面源,从多个间距很近的排放口排水时,也可简化为面源。

3.4掌握利用数学模式预测各类地面水体水质时,模式的选用原则

⑴水质数学模式:①按来水和排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动态、稳态和准稳态(或准动态)模式;②按水质分布状况分零维、一维、二维和三维模式;③按模拟预测的水质组分分单一组分和多组分耦合模式;④按污染物类型分持久性、非持久性污染物扩散模型;⑤按地表水体类型分河流、湖(库)、河口、海湾等水质预测模型。此外,按水质数学模式的求解方法及方程形式划分为解析解和数值解模式。

⑵模型选用原则:①在水质混合区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应选用二维或三维模式;在水质分布均匀的水域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选用零维或一维模式。②对上游来水或污水排放的水质、水量随时间变化显著情况下的水质影响预测,应选用动态或准稳态模式:其他情况选用稳态模式。③矩形河流、水深变化不大的湖(库)及海湾,对于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二维以下一般采用解析解模式;三维或非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的水质影响预测,一般采用数值解模式。④稳态数值解水质模式适用于非矩形河流、水深变化较大的湖(库)和海湾水域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

⑤动态数值解水质模式适用于各类恒定水域中的非连续恒定排放或非恒定水域中的各类污染源排放。⑥单一组分的水质模式可模拟的污染物类型包括: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和废热(水温变化预测);多组分耦合模式模拟的水质因子彼此间均存在一定的关联,如S-P模式模拟的DO和BOD。

3.5了解在地面水EI预测中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的适用条件

⑴物理模型法:物理模型在地面水EI预测中主要指水工模型。水工模型法定量性较高,再现性较好,能反映出比较复杂的地面水环境的水力特证和污染物迁移的物理过程,但需要有合适的试验场所和条件以及必要的基础数据,制作这种模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水工模型法只适用于解决个别特定问题或有现成模型可资利用的情况。水工模型应根据相似准则设计。

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法预测,而评价级别比较高的,对预测要求比较严时,应用此方法。

⑵类比法:只能做半定量或定性预测。对三级评价或二级评价的个别情况(如对地面水EI较小的水质参数或在地面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过程复杂而其影响又不太大的水质参数),由于评价时间短、无法取得足够的数据,不能利用数学模式法或物理型法预测CP的EI时可采用此法。CP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害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释放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可以采用类比调查法。

预测对象与类比调查对象之间应满足下要求:①两者地面水环境的水力、水文条件和水质状况类似;②两者的某种EI 来源应具有相同的性质,其强度应比较接近或成比例关系。

⑶专业判断法:只能做定性预测。CP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毒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和释放等)以及某些过程(如pH值的沿程恢复过程)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这种情况,当没有条件进行类比调查法时,可以采用专业判断法。评价等级为三级且CP的某些EI不大而预测又费时费力时也可以采用此法预测。

3.6掌握河流、海域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此处只讲适用条件)

⑴河流完全混合模型:c=(c P Q p+c h Q h)/(Q p+Q h)

适用条件:①河流充分混合段;②持久性污染物;③河流恒定流动;④废水连续稳定排放(同时满足)

⑵河流一维稳态模式(托马斯模式):c=c0.exp[-(K1+K3)x/(86400u)] (单独使用最高)

式中:c0—初始浓度,mg/L;K1—耗氧系数,1/d;K3—污染物的沉降系数,1/d;

适用条件:①河流充分混合段;②非持久性污染物;③河流为恒定流动;④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对于持久性污染物,在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流中,可以用综合消减系数K替代上式中的(K1+K3)来预测污染物浓度的沿程变化。

⑶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①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②持久性污染物;③河流为恒定流动;

④连续稳定排放;⑤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

⑷河流二维稳态混合累积流量模式的适用条件:①弯曲河流、断面形状不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②持久性污染物;③河流为恒定流动;④连续稳定排放;⑤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

⑸S—P(斯特里特—菲利浦)模式的适用条件:①河流充分混合段;②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③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④河流为恒定流动;⑤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⑹河流混合过程段与水质模式选择:预测范围内的河段分为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和上游河段。

①充分混合段指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平均浓度的5%时,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需采用一维模式或零维模式预测断面平均水质。②混合过程段指排放口下游达到充分混合以前的河段。需采用二维或三维模式预测断面平均水质。③上游河段排放口上游的河段。大、中河流一、二级评价,且排放口下游3~5㎞以内有集中取水点或其他特别重要的EP目标时,均应采用二维模式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

混合过程段长度:L=(0.4B-0.6a)Bu/(0.058H+0.0065B)(gHi)?

式中:B—河流宽度,m;a—排放口距岸边的距离,m;u—河流断面平均流速,m/s;H—平均水深,m;g—重力2

⑴环境现状监测点应作为预测点。⑵水文特征和水质急剧变化处、水域功能改变处、重要水工建筑物(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预测点。⑶当需要预测河流混合过程段的水质时,应在该段河流中布设若干预测点。

3.10了解面源EI预测的一般原则

⑴面源类型:CP面源主要有水土流失面源、堆积物面源(露天堆放原料、燃料、废渣、废弃物等以及垃圾堆放场因冲刷和淋溶而产生的面源)和降尘面源(大气降尘直接落于水体而产生的面源)。

⑵原则:①矿山开发项目应预测其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的面源EI。建设过程是否预测视具体情况而定。②某些CP(如冶炼、火力发电、初级建筑材料的生产)露天堆放的原料、燃料、废渣、废弃物(下称为堆积物)较多。应预测其堆积物面源的EI。③某些CP(如水泥、化工、火力发电)向大气排放的降尘较多。距离CP较近且要求保持Ⅰ~Ⅲ类水质的湖(库)、河流,应预测其降尘面源的EI。④水土流失面源和堆积面源主要考虑一定时期内(如1a)全部降雨所产生的影响,也可以考虑一次降雨所产生的影响。一次降雨应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降雨类型和EP要求选择。所选择的降雨应能反映产生面源的一般情况,通常其降雨频率不宜过小。

4.评价地面水EI

4.1熟悉评价地面水EI的原则

原则上可以采用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或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①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是以国家、地方的有关法规、标准为依据,评定与评价各评价项目的单个质量参数的EI。预测值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即背景值)时,评价时注意应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值。②地面水EI的评价范围与其影响预测范围相同。确定其评价范围的原则与环境现状调查相同。③所有预测点和所有预测的水质参数均应进行各生产阶段不同情况的EIA,但应有重点。空间方面,水文要素和水质急剧变化处、水域功能改变处、取水口附近等应作为重点;水质方面,影响较重的水质参数应作为重点。④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的水质参数应与环境现状综合评价相同。

4.2掌握评价地面水EI的基本资料要求

⑴水域功能是评价CPEI的基本资料,通过水域功能调查确定;⑵评价CP的地面水EI所采用的水质标准应与环境现状评价相同;⑶规划中几个CP在一定时期(如5年)内兴建并向同一地面水域排污时,应由政府有关部门规定各CP的排污总量或允许利用水体自净能力的比例。向已超标的水体排污时,应结合环境规划酌情处理或由EP部门事先规定排污要求。

4.3掌握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的种类及其适用范围

⑴一般水质因子水质评价因子i在第j点上的标准指数:S i,j=c i,j/c s,i

⑵特殊水质因子

①溶解氧(DO) a)DO j≥DO s时S DO,j=|DO f-DO j|/(DO f-DO s);b)DO j

式中:DO f—饱和溶解氧的浓度,mg/L, DO f =468/(31.6+t) ,t—水温,℃;DO s—溶解氧的评价标准限值,mg/L;DO j—j点的溶解氧实测值,mg/L 。

②PH值(两端有限值,水质影响不同)

a)当pH j≤7.0 S pHj=(7.0-pH j)/(7.0-pH sd);b)当pH j >7.0 S pHj=( pH j -7.0)/(pH su-7.0)

式中:pH j—实测值;pH sd、pH su—分别为地面水水质评价标准中规定的pH下限值、上限值。

⑶判据: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1,则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⑷实测统计代表值的获取方法:①极值法适用于某水质因子监测数据量少,水质浓度变化大的情况。②均值法适用于某水质因子监测数据量多,水质浓度变化较小的情况。③内梅罗法适用于某水质因子有一定的监测数据量,水质浓度变幅较大的

情况。

(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

1.总则

1.1掌握地下水EIA中的CP分类

根据CP对地下水EI的特征,将CP分三类。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CP;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CP;Ⅲ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Ⅱ类CPEI特征的CP。根据不同类型CP对地下水EI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EIA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1.2熟悉地下水EIA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⑴准备阶段。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CP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CP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EIA工作方案。⑵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⑶预测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EI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⑷报告编写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EP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EI专题报告。

2.地下水EI识别

2.1熟悉CP地下水EI识别的基本要求和矩阵法

⑴基本要求。①CP对地下水EI识别分析应在CP初步工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在EIA工作方案编制阶段完成。②应根据CP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的工程特征,分别识别其正常与事故两种状态下的EI。③对于随着生产运行时间推移对地下水EI有可能加剧的CP,还应按生产运行初期、中期和后期分别进行EI识别。

⑵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采用矩阵法。

2.2 了解典型CP对地下水环境的主要影响

⑴工业类项目:①废水的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②固废对土壤、地下水水质的影响;③废水渗漏引起地下水水位、水量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④地下水供水水源地产生的区域水位下降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⑵固废填埋场工程:①固废对土壤的影响;②固废渗滤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高中通用技术会考、高考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整理(知识主干).资料

通用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的关系 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人类需要着衣裳遮身避寒——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2)人类需要进食补充能量——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3)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建筑技术 (4)人类需要抵御野兽攻击和伤害——武器制造技术。 (5)人类需要出行——车、船制造技术。 (6)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系——邮电通讯技术。 技术的作用: 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了身体器官,拓展活动了空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 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为: (1)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2)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3)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4)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1)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如:填海造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都江堰、荷兰的风车。 (2)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有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清洁工艺等。 绿色产品:指在生产和生活中,不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产品的总称。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总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人们的某方面的需求。例如:助听器的发明。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 3、技术的综合性 (1)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一般地,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展,科学是回答“为什么”);科学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侧重改造和利用自然,力求有所发明(技术是解决“怎么办”),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技术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

工程技术人员月度工作总结

工程技术人员月度工作总结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除了严格按施工图和国家规范规程以及施工方案办事外,还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今天给大家为您整理了工程技术人员月度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程技术人员月度工作总结范文一 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还是作为一个工程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我感到要干好一个工程,不仅要严格遵守国家施工规范规程,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不断总结施工和管理经验,技术上不断改进和创新。 本人在工作中,接触到许多烟囱,体会到只有技术上不断创新,设备不断更新,才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比如,以前在造粒塔和烟囱的滑模中,我们用来提升滑模平台的是小吨位千斤顶(额定起重量为3.5t),后来经过论证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决定从xx烟囱开始采用大吨位千斤顶(额定起重量为6.0t),与小吨位千斤顶相比有以下优点:可以节约一半的支承杆;支承杆脱空长度更高,滑模安全性可以得到更大的保证;减少了支承杆的加固工作量。在xx年和xx年施工的贵州xx工程的2个烟囱和xx供热工程的烟囱,就采用了大吨位千斤顶,其技术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另外,在滑模测量技术上我们也进行了改革。以前一般是在造粒塔或烟囱的中心安装一台激光对中仪测偏移,而平台扭转则在外面用一台经纬仪测量,显得非常麻烦。后来我们在烟囱内部相对于中心的对称半径上同时布置2台激光对中仪,根据测量数据就可以直接计算

出平台的偏移和扭转值了。其精高提高了,工作量也减小了。 尽管我们现在在滑模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世界滑模的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这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技术,总结经验。就我公司施工的烟囱和造粒塔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目前还未涉及双曲线塔和框架的滑模,只限于圆形构筑物的滑模。 2、在垂直运输方面比较落后,传统方法是采用落地井架加变幅拔杆或者是随升井架加变幅拔杆,此种方法比较落后,我们可以改进为:在筒体外侧配一台自升式高塔,不但可以满足钢筋和混凝土的垂直运输,而且可以节省几台卷扬机的费用。从长远效益来看,后者肯定比前者明显。 3、按传统方法制作的钢平台只能使用一次,不仅浪费了钢材,还增加了拆卸平台的工作量。如果在保证平台安全使用的前提下,我们将平台杆件的焊接连接形式改为螺栓连接,这可以多次重复利用; 4、在滑模纠偏和纠扭上,设想在提升架外侧安装自动收分控制装置。 对于长期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人而言,无论是他的技术水平,还是施工能力都不容置疑,但是在经营管理上感觉要欠缺些。当然这除了与他自身是否愿意学习有关,但还与我们企业内部各专业分工过细不无关系。因此一个企业要想造就更多的复合性人才,就必须加强技术人员的经营理念培养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这点是我本人体会最深的。

Internet技术知识点总结

Internet技术 1.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实质是网络的网络。 2.互联网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称。 3.Internet:由路由器及通信线路基于一个共同的通信协议,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网 络互联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全球化的虚拟网络,是共享资源的集合。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4.WWW服务 a)(WorldWideWeb)万维网服务 b)网页文件连接的组合 c)超级连接文本:文本,声音,图形,动画,影像组成。 d)HTTP协议:WWW客户机到WWW服务器之间传输用的协议。 e)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网页的语言。 5.电子邮件服务:利用存储-转发原理,克服时间,地理上的距离,通过计算机终端和通 信网络进行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传递 6.数据检索:分类目录和关键字 7.电子公告板(BBS):基于电子邮件的服务 8.远程登录 9.商业应用 ISP 网络服务供应商,是Internet网络用户接入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10.分类 a)为用户提供拨号入网业务的小型ISP(应为IAP)。区域性强,服务能力有限,没有 自己的主干网络和信息源,提供的服务信息有限 b)真正意义上的ISP:全方位服务,有全国或较大区域的联网能力,可提供专线、拨 号上网 11.ISP服务 a)提供专线接入:提供如DDN、X.25、FR、CATV等专线接入 b)提供拨号接入:向用户提供通过公用电话网联机访问Internet的能力,包括UNIX 仿真终端方式和SLIP/PPP连网方式 c)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d)提供信息服务:提供的信息(用户名(账号)、用户口令(密码)、IP地址、域名服 务器(DNS)地址) e)提供联网设备,网络系统集成,软件安装和使用培训服务 12.主页:打开浏览器后第一个出现的页面 13.超文本:含有超链接的文本 14.超链接:通过网址链接到别的网页 15.统一资源定位器(URL,又称为网址) 16.HTML的超链接用URL来定位信息资源所在的位置 17.格式协议://域名或IP地址(:端口号)/路径名/文件名 a)协议:又称信息服务类型,是客户端浏览器访问各种服务器资源的方法 b)端口号:默认端口号可以省略 c)文件名或路径名缺省时,会返回浏览器一个index.html或default.html文件 18.Internet的特点 a)对用户隐藏网间连接的底层节点,用户不必了解硬件连接细节 b)不指定网络互联的拓扑结构

工程技术员工作总结

工程施工技术员工作总结(一) 我是xxx置业有限公司工程部中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能为自己的专业而奋斗拼搏,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喜悦,同时深深感谢公司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一个发展空间! xxxx年是我们公司开发xx国际项目的一年,也是公司成功崛起的一年,更是我们工程部辉煌的一年。作为一名土建工程师,在工程部领导下,我主要做了一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工程技术管理方面 ①认真审核施工图,这是施工技术管理中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在仔细查看建筑结构图纸中发现了设计上有许多遗漏、差错和矛盾的地方。比如:1#楼联廊处结构上多设一根梁,影响了整个立面效果。2#楼局部梁没有配筋,无法按图施工。1#、2#楼局部门窗没有细部尺寸,等等问题。在发现了这些技术问题后,我及时准备的向工程部领导和设计人员联系,根据现场的情况和规范要求,提出良好的建议和处理方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确保了施工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②做好技术交底,这是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中心环节。在查阅了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方案设计,针对施工各工序、各部位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口头和书面交底并作施工日志记录。比如:钢筋的绑扎、模板的安拆、砼的浇筑、填充墙的砌筑、脚手架的搭设等等。技术问题做到预控在先,交底在前,为工程的施工质量,安全、进度奠定了基础。 二、工程现场管理方面: ①工程质量、安全控制:按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检查各施工部位的标高、轴线,钢筋布置,模板的安拆、砼成型养护、脚手架搭设情况。在现场检查中发现了质量、安全隐患,及时了其解施工过程,分析产生隐患的根源,协调施工人员处理问题,待处理完毕后,进行检查验收,最终达到消除质量安全隐患。比如1#楼8层一处边墙剪力墙施工,由于支模不牢固,在角柱上没有加强支模处理,在浇筑砼时发生严重的爆模,墙体移位。经过严格的监督和督促,项目部按规范,按我们的要求把新浇的砼全部清打干净,经设计、监理、建设单位检查验收后,重新浇筑的砼。经过这次经验和教训,在8层以上相同部位,加强了模板的支撑,采用纵横方向拉撑,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爆模现象。

信息技术知识汇总

一、专用名词 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意为"信息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IT的普遍应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 ?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传输、存储、表达和使用的技术。 ?分类: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 ?信息特征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信息的时效性 ?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 ?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 NII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缩写。它包括: 1.一系列不断扩展的仪器设备。如摄像机、扫描仪、键盘、电话、传真机、计算机、交换机、高密度磁盘和光盘、声像带、电缆、电线、通信卫星、光纤传输线路、微波通信网、电视、监视器、打印机等。 2.信息本身。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科学或商业数据库、影像、录音、图书馆档案及其它媒体等形式体现。目前大量的这类信息分布在政府的各机构中,而且每天都从实验室、演播室、出版商等处传播有价值的信息。 3.各类应用程序和软件。用户能借助于这些程序和软件去访问、处理、组织和提炼那些由NII设施提供的、随时可用的大量信息。 4.各种网络标准和传输编码。依靠它们实现网络间的互连和互操作,确保个人秘密和网络的安全与可靠。 5.人。这类人的工作是挖掘信息,开发应用程序和服务、组建设备、培训其他人员等。 Internet是采用共同的计算机语言或协议被连接在一起的很多完全不同的网络的集合。这些网络之间的传输路径安排可以确保即使一个或多个路由被阻塞,传输仍然可以畅通无阻。这是ARPANET的早期设计目标的一部分,诣在使网络既有效又强大。 Internet 上的所有传输都被组织成数字包的形式--打碎的信息--每个包都有自己的地址和路由指令。这种被称为包交换的方法使数字通讯可以充分利用全部的网络资源,在特定的时刻找到最快和最经济的可行路径。数字包以共同的格式被传输,传输控制协议/Internet协议(TCP/IP)使得起始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可以与途中和最终目的地的其它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通讯。 IP是Internet Protocol的缩写,意为"网际协议"。它就是应用于Internet中的基础协议"TCP/IP"中的"IP",工作于网络七层模型中的第三层。我们现在常用到的"IP"电话,即泛指应用Internet网络及相关技术,把传统的电话(通过PSTN公用电话网)业务转移到Internet网络上来,以大幅降低通讯费用。 ISDN是Integrated Serviced Digital Network的缩写,一般译为"综合业务数字网",电信局称之为"一线通",就是因为它能实现把语音服务和数据传输服务组合在同一通信介质上,为用户同时提供这两种服务的连接。ISDN的基本速率接口提供两个64Kbps 和一个16Kbps的信道带宽(2B+D),其中一个64Kbps信道用于传输语音,另一个64Kbps信道传输数据(当不需要传输语音时,数据传输可占用两个B信道128Kbps的速率),16Kbps的信道用于传输通讯指令等服务信息。 ISDN与普通模拟电话线有什么不同?对于模拟电话线来说,是在用户到电话局之间的线路上传送的模拟话音信号,因此,它只能提供单一的电话业务。而ISDN实现了用户线的数字化,不管是什么信号(文字、图像、声音),只要变成数字信号,就可

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1、检测技术:完成检测过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2、检测的含义:对各种参数或物理量进行检查和测量,从而获得必 要的信息。 3、检测技术的作用:①检测技术是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②检测技术在大型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③检测技 术和装置是自动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④检测技术的完善和 发展推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4、检测系统的组成:①传感器②测量电路③现实记录装置 5、非电学亮点测量的特点:①能够连续、自动对被测量进行测量和 记录②电子装置精度高、频率响应好,不仅能适用与静态测量,选 用适当的传感器和记录装置还可以进行动态测量甚至瞬态测量③电 信号可以远距离传输,便于实现远距离测量和集中控制④电子测量 装置能方便地改变量程,因此测量的范围广⑤可以方便地与计算机 相连,进行数据的自动运算、分析和处理。 6、测量过程包括:比较示差平衡读数 7、测量方法;①按照测量手续可以将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 测量。②按照获得测量值得方式可以分为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 和微差式测量,③根据传感器是否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可区分为 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 8、模拟仪表分辨率= 最小刻度值风格值的一半数字仪表的分辨率 =最后一位数字为1所代表的值 九、灵敏度是指传感器或检测系统在稳态下输出量变化的输入量变化的 比值 s=dy/dx 整个灵敏度可谓s=s1s2s3。 十、分辨率是指检测仪表能够精确检测出被测量的最小变化的能力 十一、测量误差:在检测过程中,被测对象、检测系统、检测方法和检测人员受到各种变动因素的影响,对被测量的转换,偶尔也会改变被测对象原有的状态,造成了检测结果和被测量的客观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个差值称为测量误差。 十二、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可以概括为工具误差、环境误差、方法误差和人员误差等 十三、误差分类:按照误差的方法可以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按照误差出现的规律,可以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按照被测量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 十四、绝对误差;指示值x与被测量的真值x0之间的差值 =x—x0 十五、相对误差;仪表指示值得绝对误差与被测量值x0的比值r=(x-x0/x0)x100%

最新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总结

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总结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总结1第二篇: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作总结第三篇:交通工程技术人员年度思想工作总结第四篇:工程技术人员试用期工作总结第五篇:工程技术人员年终个人工作总结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总结1个人小结 本人1999年7月毕业于铜陵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中专部。随后于2020年就职于铜陵市营造集团公司路桥公司。任金山路b区项目部担任工程资料员工作。刚开始来单位的时候,对建筑图纸不太熟悉,对施工工艺不是太熟悉。我就虚心的请教师傅,晚上的时间看图纸,并作好笔记,白天带着问题到现场看工人师傅施工,看不懂的就请教施工员,很快我对给施工工艺及图纸不再感到陌生,由不懂到懂一直到能够拿图纸独立施工。随着电脑的普及,我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电脑,用电脑做资料使自己的工作效率比原来快几倍。我始终坚信干一行爱一行,学无止境。 2020年公司和工程处统一部署下,我又被公司安排到无为县凌风山庄1#、2#楼工程负责现场的资料及施工管理助理工作。同

年我又参加了成人高考,并于2020年合格毕业,取得了大专学历。并通过考试取得了造价员资格证书。 2020~2020年由于营造集团企业改制.我应聘至铜陵市宝山建筑公司工作,任第二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先后参与了铜陵县井湖湾小区2#、3#、12#、17#楼工程及铜陵县凤凰城小区6#、9#、11#、14#楼工程项目工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一直以积极的心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在从事的各项工作中,都能尽职尽责,以求完满的完成工作任务。“不要急于出成绩,埋下头来干工作”,是我常拿来提醒自己的警言,提醒自己不要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多干实事,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并获得施工现场的经验累积。通过现场工作更使我深深明白,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和自己翻看规范、规程死记硬背的知识远不如实际经历过的记得牢固,而且好多学问更是书本里学不来的,完全是凭自己的经验。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在多看,多学,碰到施工现场的做法与1 书本里不一样的地方及时的向专业工长和施工班组长请教,尽管很多时候得不到理论上的解释,但是却是很好的经验。 2020~2020年,我又应聘至铜陵市城乡装饰有限公司造价部工作,担任公司下属工程的预、决算工作。在从事工程预、决算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要求与培训内容简介 1. 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和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中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正确选择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标准的能力。 2. 考试内容(2013版大纲) 2.1 环境标准体系 2.1.1 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 (1)熟悉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2)熟悉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体系构成及其应用范围; (3)了解国家颁布的主要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2.1.2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了解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2)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 (3)了解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4)了解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1)总则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原则;掌握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的内容;掌握环境合理性分析的内容;掌握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调整原则;熟悉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熟悉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确定原则;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选取要求。 (2)工程分析 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熟悉工程分析的方法;熟悉工程分析的内容。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掌握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熟悉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熟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熟悉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本要求;掌握常用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方法;熟悉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内容。 (5)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熟悉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的内容;了解筛选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要求;了解社会环境影响分析的要求。 (6)公众参与 熟悉公众参与的要求、对象和形式;了解建设项目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熟悉公众反馈意见的出来要求。 (7)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熟悉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社会论证的要求。 (8)环境管理与监测 了解环境管理与监测的主要内容 (9)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 熟悉清洁生产分析的重点;了解循环经济分析的内容。 (10)污染物总量控制 了解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的原则;熟悉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的要求。 (11)方案比较 熟悉同一建设项目多个建设方案比选的要求;熟悉方案比选的重点;了解不同比选方案及推荐方案评价的要求。 (12)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总体要求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的总体要求。 2.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 (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

高三复习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一、计算机系统及其组成 1、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应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主板motherboard 主板是整个电脑的基板,是CPU 、内存、显卡及各种扩展卡的载体 主板是否稳定关系着整个脑是否稳定,主板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整机的速度 是计算机各部件的连接工具 ◆中央处理器(CPU)由运算器+控制器组成 ◆运算器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 ◆控制器计算机的指挥中心,负责决定执行程序的顺序,给出执行指令时机器各部件需要的操作控制命令 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发展:286、386、486、奔腾、 PⅡ、PⅢ、PⅣ等 品牌AMD intel等 ◆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 RAM+ROM )和外存储器(软盘1.44MB、光盘650MB、U盘、硬盘等 ◆内存:电脑的核心部件,重要性仅次于CPU,它的容量和处理速度直接决定了电脑数据传输的快慢。通常内存容量为1G、2G、4G是勾通CPU与硬盘之间的桥梁 RAM:随机存储器。可读出写入数据断电信息丢失 ROM:只读存储器。又叫固化存储器,断电信息不丢失 ◆硬盘 程序、各种数据和结果的存放处,里面存储的信息不会由于断电而丢失 存储容量大,硬盘为40、60、80 、160、300GB 等 2、其中硬件系统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 和输出设备由五部分组成。 3、软件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上运行的各种程序、数据及有关资料。包括系统软件(如Dos、Windows 、 Unix等)和应用软件(如Word、Excel、Wps等)。 二、信息技术及其基础 1、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本身并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但不随载体的物理形式而变化。 3、二进制:有0和1两个代码,逢2进一,各位有不同权值。计算机采用二进制存储和处理数据,因其易于电子原件的实现。存储基本单位字节 bit 二进制位简写为 b

高一通用技术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1.技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造福人类。 2.技术对自然产生负影响,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发利用自然。 二、技术的性质 技术的目的性;技术的创新性;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专利性 1.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创新推动技术的发展。 2.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技术发明。 科学是发现规律并对其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对大自然的改造。 侧重:科学发现什么,为什么; 技术回答怎么办; 过程:科学用实验证明理论规律;技术用试验验证可行、合理性联系: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发展促进科学的应用。 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专利权申请: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技术可以提出申请。 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

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1)设计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创新、技术产品的更替、工艺的改进都需要设计。 (2)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3)设计促进了技术的革新。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技术设计侧重:功能、材料、程序、工艺;艺术设计侧重:色彩、造型、欣赏、审美、感觉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设计的产品不但要符合人体的静态尺寸,也要符合人体的动态尺寸。 (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满足

工程技术人员年终总结报告

工程技术人员年终总结报告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工程技术人员年终总结报告1 在公司领导及同事的强有力的领导及关心支持下,个人在20----年度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本人在工作过程中,较好的完成了20----年上半年的工作目标,现将20----年度上半年个人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年度工作情况: 1、熟悉了解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我于20----年11月进入公司,为了更快更好的融入公司这个团队,为以后的工作打好铺垫,我加紧对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的了解,熟悉公司的企业文化。通过了解和熟悉,我为能进入公司这个团队感到自豪,同事也感到自身的压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敢于创新,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2、熟悉工程的结构和现场情况 作为土建工程师,熟悉和了解现场对以后的工作是相当有利的。为了以后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我多次深入现场,对现场的布置做更深层次的了解。在掌握第一手现场资料后,我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对工程的结构分析,对以后的施工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对项目的基础形式进行分析,经过研究和分析,为下一步方案的编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3、参加工程部管理制度的修改

为了便于以后工程部管理,我结合公司的要求及工程部的实际情况,编制修改了工程部工程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的编制明确了各个岗位的职责,为工程管理提供保障。 二、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措施 20----年已过半,回想自己在公司半年的工作,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闪光点点并不多,许多工作还有不尽如意之处,总结起来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1、缺乏沟通,不能充分利用资源 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对其他专业的陌生,又碍于面子,不积极向其他同事求教,造成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出现错误,不能达到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俗话说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强与其他部门同时代饿沟通,通过公司这个平台达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缺乏计划性 在工作的过程中,特别是项目开发的施工阶段,由于缺乏计划性,工作目的不够明确,主次矛盾不清,常常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领导不满意不说,自己还一肚子委屈,在以后的过程中,我要认真制定项目计划,做事加强目的认识,分清主次矛盾,争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专业面狭窄 在工作的过程中,自己的专业面狭窄,对房地产其他专业认识不够,这都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强其他专业的学习,充分利用公司资源,提高主观能动性,争取成为一专多能的人。

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傅宁121090036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是什么?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及状态变化的方式”,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2.客观世界的三大构成要素:信息、物质、能量。 3.信息的性质:普遍性、动态性、时效性、多样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快速增长性。 *4.什么是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指的是与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施用相关的行为和活动。 5.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T,ICT)指的是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①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感测(获取)与识别技术; ②扩展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 ③扩展大脑功能的计算(处理)与存储技术; ④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与显示技术。 6.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特征:①以数字技术(计算机)为基础;②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 ③采用电子技术(包括激光技术)。 核心技术:计算机、集成电路、通信、广播、互联网、自动控制、机器人等。 7.什么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也称为“电子信息产业”) 是指信息设备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传递、处理、制作与服务的所有行业与部门的总和。 8.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是指由信息技术驱动的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社会个人和群体有效利用知识和新思想,从而能建成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实现其抱负的信息社会。 1.2 数字技术基础 1.什么是比特?比特(b)是数字技术的处理对象,是组成数字信息的最小单位。它只有两种状态(取值)。 计算机(包括其它数字设备)中所有信息都使用比特(二进位)表示,只有使用比特表示的信息计算机才能进行处理、存储和传输。 2.计算机中表示与存储(比特)二进位的方法:电路的高电平状态或低电平状态(CPU) 电容的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RAM) 两种不同的磁化状态(磁盘) 光盘面上的凹凸状态(光盘) 3.用比特表示信息的优点: ①比特只有0和1两个符号,具有2个状态的器件和装置就能表示和存储比特,而制 造两个稳定状态的电路又很容易 ②比特的运算规则很简单,使用门电路就能高速度地实现二进制数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③比特不仅能表示“数”,而且能表示文字、符号、图像、声音,可以毫不费力地相互 组合,开发“多媒体”应用 ④信息使用比特表示以后,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数据压缩”,从而大大降低信息传 输和存储的成本。 ⑤使用比特表示信息后,只要再附加一些额外的比特,就能发现甚至纠正信息传输和 存储过程中的错误,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备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的四特点:有信息处理的特性,有广泛适应的特性,有灵活选择的特性。有正确应用的特性。(此条不需要知道)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 大型机阶段(1946年ENIAC、1958年103、1959年104机)、 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2005年5月1日联想完成了收购美国IBM公司的全球PC业务)、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 互联网阶段(Arpanet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运营,在1983年正式使用TCP/IP协议;在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即全功能连接或正式连接;1993年WWW技术出现,网页浏览开始盛行。 3、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模拟核爆炸、模拟经济运行模型、中长期天气预报)、事务处理(不涉及复杂的数学问题,但数据量大、实时性强)、过程控制(常使用微控制器芯片或者低档微处理芯片)、辅助工程(CAD,CAM,CAE,CAI,CAT)、人工智能、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 4、计算机种类: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机。 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有大屏幕显示器)、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PDA等)。 服务器:按应用范围分类:入门、工作组、部门、企业级服务器;按处理器结构分:CISC、RISC、VLIW(即EPIC)服务器; 按机箱结构分:台式、机架式、机柜式、刀片式(支持热插拔,每个刀片是一个主板,可以运行独立操作系统); 工作站:按软硬件平台:基于RISC和UNIX-OS的专业工作站;基于Intel和Windows-OS 的PC工作站。 5、计算机的技术指标: (1)字长:8个二进制位是一个字节。(2)速度:MIPS:单字长定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M:百万;MFLOPS:单字长浮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3)容量:字节Byte用B表示,1TB=1024GB(以210换算)≈103GB≈106MB≈109KB≈1012B。 (4)带宽(数据传输率) :1Gbps(10亿)=103Mbps(百万)=106Kbps(千)=109bps。(5)可靠性: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和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来表示。(6)版本 6、微处理器简史:Intel8080(8位)→Intel8088(16位)→奔腾(32位)→安腾(64位)EPIC 7、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奔腾32位芯片,主要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奔腾采用了精简指令RISC技术。 (1)超标量技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其实质是用空间换取时间;两条整数指令流水线,一条浮点指令流水线。 (2)超流水线技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机器在一个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用时间换取空间。 奔腾采用每条流水线分为四级流水:指令预取,译码,执行和写回结果。(3)分支预测:分值目标缓存器动态的预测程序分支的转移情况。(4)双cache哈佛结构:指令与数据分开存储。 (5)固化常用指令。(6)增强的64位数据总线:内部总线是32位,与存储器之间的外部总线

工程技术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三篇】

工程技术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三篇】 篇一 转眼间,2020年已经过去,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一年来工程部的工作情况做一总结汇报。 一、进度控制 按照年初公司制定的工程进度要求,主体工程应在10月底完成,实际截止到年底,主体工程全部完成,砌体工程完成80%,比原预定工期平均延误1.5个月。 工期延误的主要原因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我们事先对该工程的难度估计不足,合同工期过于紧张。本工程定额工期应该在720天,但我们把工期压缩到了350天,这个工期只有在理想化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按计划完成,但该工程由于难度较大,任何一个事先未预料到的情况出现都有可能造成工期的延误并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 2、我们事先对施工单位的实际实力估计不足。两家施工单位都属于承包责任制,施工单位收取承包人的管理费用,工程的资金投入和管理人员的配置由承包人负责,施工单位不给承包人任何资金支持和人员支持,同时也缺乏必要的管理方面的支持,存在以包代管现象。 制约工期的主要原因在于施工单位的资金和管理方面。资金实力的不足导致材料、设备经常供应不上,工地经常出现停工待料现象,停工待料又经常造成施工人员的流失,劳动力的严重缺乏造成了工程进度严重拖延。在管理方面,一方面管理人员责任心和素质达不到应有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劳务层分包层次过多,工班分组过细,无法形成流水作业,导致项目经理在人员调配上存在困难,同时由于劳务层层分包,管理层次过多,上层管理人员尤其是项目经理的管理意图无法在班组得到及时有效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现在的民工也是非常地不好管理,经常因为一些小问题和管理人员对着干。这是导致工期拖延的最主要原因。 3、我们自身管理上的问题:工程部尤其是部门经理对于施工单位工期的延误,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但是力度不够,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尤其是施工单

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汇总

初中信息技术中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一、信息的概念:用语言、文字、符号、情景、图像、声音等所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 二、载体:即媒体, 多种形式的媒体称为多媒体。(包含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形式的媒体) 信息、物质、能量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人类社会经历了六次信息革命: 1、语言的形成, 2、文字的创造, 3、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电话的发明, 5、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6、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网络的普及。其中目前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是第六种。 注意: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分,上述中声音、文字、语言、图像、动画、气味是信息。 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是人类社会的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和信息载体的关系:声波、纸张、电磁波等并不是信息,而是信息的载体,它们负载的内容(如语言、文字、图像等)才是信息。 信息的基本特征:(1)依附性;(2)共享性;(3)时效性;(4)相对性;(5)可伪性; 三、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信息的收集与输入、存储、加工(如计算、统计等)、传输、输出、维护和使用等。 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信息的获取、理解、加工、处理、保存、传播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手段、工具的统称。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五. 信息技术的特点 ⑴数字化;⑵网络化;⑶高速化;⑷智能化;⑸个人化。 六、信息技术的功能 ⑴人工辅助功能;⑵开发功能;⑶协同功能;⑷增效功能;⑸先导功能。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管理;CAT-计算机辅助测试 七、多媒体技术:强调交互式综合处理多媒体的技术,交互性是重要的特点之一。现在的计算机、Vcd等机器能同时处理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都是利用多媒体技术。 八、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收集→处理与存储→输出 九、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指由通信技术、电脑技术、声像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构成的多媒体通信网络。(如同一种电子的高速公路,故称“信息高速公路”。) 八、信息技术的影响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 总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总 一、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2、技术的创新性 3、技术的综合性 4、技术的两面性 5、技术 的专利性 注:能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出体现技术的什么性质。 二、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设计是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设计:是基于一定的设想,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技术:认为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科学: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是什么为什么”,二技术是“怎么办”。 2、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3、技术的丰富内涵:技术设计是设计的核心。 三、人机关系及其目标 人机关系:物品与使用的人产生一种相互的关系。 人机关系的目标:1、高效 2、健康 3、舒适 4、安全。 四、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技术试验: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等探索性试验活动。 技术试验的方法:1、优先实验法 2、模拟实验法 3、虚拟实验法 4、强化实验法 5、移植实验法 五、设计的一般过程 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编写产品说明书 六、设计的一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创新是设计的核心。 2、实用性原则 3、经济型原则:最低的费用取得最大的效益。 4、美观原则 5、道德原则 6、技术规范原则 7、可持续发展原则 七、方案构思的方法 方案构思:在一定的调查研究和设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将客观存在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架构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抽象物,并采用图、模型、语言、文字等方式呈现的思维过程。 方法:1、草图法 2、模仿法 3、奇特构思法 八、常用的创造技法 1、头脑风暴法 2、列举法 3、设问法 九、常见的技术图样 1、正投影与三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2、形体的尺寸标注 3、机械加工图 4、剖视图

工程技术员工作总结

2011公司个人工作总结 自2011年4月1日来到兵团建工一键诚信分公司农大项目部参加工作,这一年来,一直在项目部担任技术员一职,,通过这个工程现场实践工作的锻炼,得益于项目部领导的关心培养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谆谆教导,让我的工作有了快速的提升,我已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员。在此感谢公司对我的信任及同事们的支持,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摸索出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此对一年情况进行个人工作总结,请给位领导指导与纠正: 一、主要职责 1、负责钢筋材料计划的编制及进场钢筋的质量数量验收。 2、负责钢筋的放样,钢筋工作交底以及钢筋工程的检查及验收。 3、负责天气情况记录、施工测量放线、钢筋工程隐蔽时间及混凝土浇筑记录。 4、负责决算各分部分项工程计量工作。 5、参与现场钢筋、模板、土建、架子工及各队的劳务管理,以及领导安排的其它工作。 二、工作心得 1、会干工作、干好工作是出色完成工作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2、一个项目的成败取决于团队合作,干一项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只有整个团队克服眼前的一切困难,形成合力,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3、工作中要勤奋,工作态度认真,主动沟通,避免信息滞后。 4、技术、管理两个方面,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狠! 三、不足之处 1、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工程管理方面有些不能做到事前控制。 2、在钢筋工程结算方面,广联达运用不熟练,需要不断的加强学习。 3、施工方案的编制不太熟悉,需要不断的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4、做事容易冲动。 四、今后的打算 1、逐步掌握施工方案的编制。 2、争取2012年考上二级建造师,然后再考一级建造师。 3、在工程管理方面多下功夫,加强目标控制和管理协调的能力。 总体说来,对于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都已比较顺利、较好的完成了。一年来的从事工程施工工作,在不断的取得

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最新)

此资料是本人用了一个月时间,对照网校讲义及教材整理出来的,全面而精简,重点突出。学友们可以结合此资料复习,节约大量时间来复习实务,本次上传只是一部分,完整版共68页。需要的同学请QQ39704807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第一章环境标准体系 (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 ?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保护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环境保护部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由省、自治区、自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己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 准;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于国家环境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环境标准与环境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环境空气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分级 ?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二类区。 ?标准分级;一类区适适一级浓度标准;二类区适用二级浓度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分类和标准值 ?功能区分类:Ⅰ、Ⅱ、Ⅲ、Ⅳ、Ⅴ类。?标准分级:五类。 ?声环境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值 ?功能区分类:0—4类。?标准分级:五类。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