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静脉炎的分类与处理

静脉炎的分类与处理

静脉炎的分类与处理
静脉炎的分类与处理

静脉炎的分类与处理

(一)判断标准

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制定的静脉炎分级标准:

I度:局部组织疼痛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I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炎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二)静脉炎的分类及处理

1.化学性静脉炎

(1)发病原因:由于刺激性及毒性药物、P H值及渗透压超过正常值、稀释不充分、微粒和导管尖端位置所致。细胞毒性药物由皮肤脉管系统渗出扩散至周围组织,导致局部炎症反应称化学性蜂窝组织炎。进一步照成局部组织坏死,称为渗出性坏死。(2)临床表现:发炎的血管变硬,呈条索状,有疼痛感,血流受阻。

(3)预防措施

1)提高专业技术:负责化疗输注的护士须经专业训练,掌握各个化疗药物的特性,有高度的责任心,能够运用系统化循环管理,预防化疗患者静脉炎的发生。化疗前必须详细阅读说明书,为避免操作中发生机械损伤,静脉穿刺尽量确保一次成功。如穿刺失败,不能使用同一静脉的远端。穿刺后要正确固定输液针,避免其滑脱和刺破血管壁。

2)合理选择血管:①输液部位的选择:任何情况下应避开手背侧、肘窝及施行过广泛切除性手术的肢体末端。输液的适当部位为前臂的近端(未手术)及重要结构上覆盖有大量下组织的部位。②正确选择输液器具:若静脉条件不佳。留置针优于标准静脉注射针。

预期可能有联合输液者,应考虑采取皮下贮液器或深静脉留置管,PICC亦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3)控制微粒输入:护士应严格无菌操作,治疗室尽可能采用空气净化技术以减少空气中的微粒污染。据研究报道,应用精细输液过滤器能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能有效地阻止微粒进入人体。

4)正确的给药方法: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给药的方法、浓度、速度,并做到现配现用。正确的给药方法为:①先注入生理盐水确认针头在血管内、无渗漏后方可注入化学药,不能用带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或拔出;②联合用药时,先了解药物刺激性的大小,原则上应先注入非发疱剂,如均为发疱性药物,应先注入低浓度的,两种化疗药物之间用等渗液快速冲洗;③若将止吐药加入茂菲滴壶时应在输注非化疗药时给入;④化疗药物不宜过高,给药速度不宜过快,20ml药液至少需3分钟,或者以5ml/min的速度注入,避免血管在短时间内受到强烈刺激而出现损害。

5)护患配合:化疗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特别是初次用药时护理人员应做好解释,消除其恐惧感。将传统的静脉输液方式改为专业化血管评估的程序化输液,既能保护患者的血管,避免给患者增加新的血管疾病又能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6)药物预防静脉炎

A.静脉用药:静脉输注25%硫酸镁可使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降低;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后应用%普鲁卡因5~10ml加入地塞米松静脉推注,输完化疗药物后用生理盐水250ml快速灌注。

B.药物外敷: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将33%硫酸镁纱布沿静脉走行湿敷在注射的静脉上至化疗液体全部滴完,拔针后1~2分钟停止湿敷。

C.贴剂的应用:在化疗前将硝酸甘油贴剂贴于穿刺点,对化疗所致静脉炎起到预防作用。

(4)护理要点

1)按药物说明书将药物稀释至一定浓度。

2)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疼痛等不适,及时检查原因并给予处理。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掌握消毒液的有效期和使用浓度,以及穿刺部位皮肤消毒的范围。普通输液针皮肤消毒范围为5cm,留置针皮肤消毒范围为8 cm,均在消毒液干时进行静脉穿刺,避免细菌感染。

4)封闭疗法:采用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细胞组织结合,一旦发现药物外渗拔针后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回抽皮下的药物,然后注入解毒剂,常用硫代硫酸钠和碳酸氢钠,1%普鲁卡因。

5)冷敷:冷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用冷的马铃薯片贴敷发生渗漏处周围的静脉上,效果较好。、、

6)药物湿敷:临时上常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局部湿敷的药物为50%硫酸镁湿热敷,每次20分钟,每天2次。通过镁离子的透入,改善组织间隙与细胞内的渗透压,以达到局部组织渗出液的吸收和消肿的目的。采用云南白药加乙醇湿敷治疗静脉炎,效果显著;应用高渗葡萄糖、维生素B12和地塞米松混合液治疗药物所致静脉炎效果好,且适用于各型静脉炎;在中草药治疗方面,有红花、当归组成的红规酊对化疗药的引起的静脉炎疗效较好。

7)芦荟外敷:芦荟中的芦荟酊是抗菌性很强的物质,具有直接杀菌作用。芦荟中的异柠檬酸钙,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软化血管、扩张毛细血管,使血液畅通的作用。新鲜芦荟外敷治疗化疗后静脉炎疗效显著、方法简单、经济实用。

8)物理疗法:局部超短波理疗,红外线局部照射,对化疗性静脉炎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微波是指频率300MH Z~300 GH Z范围内的电磁波,微波治疗仪其辐射功率10~15W作用于机体组织时,可引起组织细胞中的离子、水分子和偶离子高频振荡,从而达到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局部总代谢,增强局部的免疫力的作用,因此能有效的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水肿吸收,消炎止痛。

9)外敷水胶体敷料:将增强型透明敷贴剪成条索状沿静脉走向粘贴在肿胀部位。增强型透明敷贴属于水胶体敷料,其优点是可以吸收局部的渗出液和有毒物质,有利于坏死组织的纤维蛋白的溶解,减轻疼痛,其表面的半透明膜可允许氧气和水蒸气的交换,它又具有对外界颗粒性异物的阻隔作用,可防止感染。

2.机械性静脉炎

(1)发病原因:与使用深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留置针有关;在使用过程中选择尺寸不合适的深静脉导管;操作者缺乏操作经验;置管时间延长;过度频繁的敷料受损;患者因素如年龄、病因、病情等。

(2)临床表现

1)沿静脉走行的发红、敏感、条索性改变。

2)肿胀、热、疼。

3)局部的硬结。

(3)预防措施

1)穿刺前做好心理护理,操作过程中保持与患者的良好交流,讲解相关知识,使患者放松,配合操作。

2)接触导管前冲洗干净附于手套上的滑石粉。

3)将导管充分地浸泡在生理盐水中。

4)送导管中的动作轻柔,尽量匀速运动。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分级(INS)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损害。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每72小时更换1次,

纱布辅料48小时更换1次,如遇敷贴不粘或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性静脉压炎的发生。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96小时。 3、合理输入液体和药物 ?根据所用溶液或药物的类型、pH值、渗透压、浓度、剂量、给药速度,选择适当的输注途径。首先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液体量调节输液速度。当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大量补液时应选择粗大静脉,速度不宜太快,如输入脂肪乳、甘露醇时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氯化钠溶液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这样可以防止液体外漏对血管壁造成伤害从而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文献报道:滴注甘露醇时应加热至35℃,使用套管针静脉滴注,可减轻对血管壁的损害。在输液顺序上应先输高渗液或刺激性较强的液体后输等渗液或刺激性较小的液体,输入血制品前后应用氯化钠溶液冲管,以减少有效成分得附着,避免损害性药物残留血管内造成损害,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合理使用封管液 ?抽吸5ml至10ml的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采取边退针边推注的正压封管方法 (参考书: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考试指导用书《护士岗位技能训练50项考评指导》60)。 5、做好健康宣教在使用静脉留置针前一定要与患者沟通,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取得患者配合。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指导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避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阻塞导管,睡眠时不要压穿刺血管,如有渗漏立即拔管,更换穿刺部位。对于使用可能造成静脉炎的药物应对患者采取

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docx

谢谢欣赏 谢谢欣赏。 静脉炎分级标准(美国INS标准) 0级:没有症状 1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摸到条索样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摸到条索样物>2.5cm,有脓液流出 一)静脉炎预防 1)操作者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手卫生原则 2)必须待消毒液干后再行穿刺,以免引起化学性静脉炎 3)推荐选用上肢静脉作为常规静脉输注和置管的血管(避免靠近腕部的桡静脉置管)4)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在瘫痪肢体静脉置管和输液 5)经外周静脉输注时要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血管。切忌在同一条管的相同部位反复穿刺 6)根据所用溶液或药物的类型、PH、渗透压、浓度、剂量、给药速度,选择适当的输注途径并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7)严格控制各种微粒通过静脉输液进入血液循环 8)护士能够根据静脉炎的临床分级标准识别静脉炎的征 9)对所有穿刺部位和肢体应常规进行评估,询问患者有无疼痛、发热、刺痛、灼痛和其他不适 二)静脉炎处理 1)外周静脉置管部位一旦出现静脉炎应立即拔除 2)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严重者遵医嘱局部应用抗生素药膏或使用湿热敷等 3)抬高发生静脉炎的肢体,避免剧烈运动 4)血栓性静脉炎必要时遵医嘱进行溶栓 5)如有脓性分泌物,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 6)若使用可达龙、多巴胺等刺激血管性药物时可在穿刺部位上方提前使用康惠尔水胶体预防。 预防:及时观察穿刺部位,早发现、早治疗。 治疗护理:一旦发现有发生静脉炎的苗头,应立即停止输液,用生理盐水快速滴注,以稀释静脉内的药物浓度。更换输液通道,并给与相应的处理,且不可抱有侥幸心理使用同一通道继续输液。 药物治疗:可使用硫酸镁、康复新液、虎力散湿敷,喜辽妥涂抹。 容易出现静脉炎的常用药物:可达龙、多巴胺、康莱特、脂肪乳、氨基酸、甘露醇、甘油果糖、七叶皂苷钠、凯时、碳酸氢钠、浓氯化钠。

静脉炎的分类与处理

静脉炎的分类与处理 (一)判断标准 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制定的静脉炎分级标准: I度:局部组织疼痛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I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炎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二)静脉炎的分类及处理 1.化学性静脉炎 (1)发病原因:由于刺激性及毒性药物、P H值及渗透压超过正常值、稀释不充分、微粒和导管尖端位置所致。细胞毒性药物由皮肤脉管系统渗出扩散至周围组织,导致局部炎症反应称化学性蜂窝组织炎。进一步照成局部组织坏死,称为渗出性坏死。(2)临床表现:发炎的血管变硬,呈条索状,有疼痛感,血流受阻。 (3)预防措施 1)提高专业技术:负责化疗输注的护士须经专业训练,掌握各个化疗药物的特性,有高度的责任心,能够运用系统化循环管理,预防化疗患者静脉炎的发生。化疗前必须详细阅读说明书,为避免操作中发生机械损伤,静脉穿刺尽量确保一次成功。如穿刺失败,不能使用同一静脉的远端。穿刺后要正确固定输液针,避免其滑脱和刺破血管壁。 2)合理选择血管:①输液部位的选择:任何情况下应避开手背侧、肘窝及施行过广泛切除性手术的肢体末端。输液的适当部位为前臂的近端(未手术)及重要结构上覆盖有大量下组织的部位。②正确选择输液器具:若静脉条件不佳。留置针优于标准静脉注射针。 预期可能有联合输液者,应考虑采取皮下贮液器或深静脉留置管,PICC亦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3)控制微粒输入:护士应严格无菌操作,治疗室尽可能采用空气净化技术以减少空气中的微粒污染。据研究报道,应用精细输液过滤器能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能有效地阻止微粒进入人体。 4)正确的给药方法: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给药的方法、浓度、速度,并做到现配现用。正确的给药方法为:①先注入生理盐水确认针头在血管内、无渗漏后方可注入化学药,不能用带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或拔出;②联合用药时,先了解药物刺激性的大小,原则上应先注入非发疱剂,如均为发疱性药物,应先注入低浓度的,两种化疗药物之间用等渗液快速冲洗;③若将止吐药加入茂菲滴壶时应在输注非化疗药时给入;④化疗药物不宜过高,给药速度不宜过快,20ml药液至少需3分钟,或者以5ml/min的速度注入,避免血管在短时间内受到强烈刺激而出现损害。 5)护患配合:化疗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特别是初次用药时护理人员应做好解释,消除其恐惧感。将传统的静脉输液方式改为专业化血管评估的程序化输液,既能保护患者的血管,避免给患者增加新的血管疾病又能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6)药物预防静脉炎 A.静脉用药:静脉输注25%硫酸镁可使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降低;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后应用%普鲁卡因5~10ml加入地塞米松静脉推注,输完化疗药物后用生理盐水250ml快速灌注。 B.药物外敷: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将33%硫酸镁纱布沿静脉走行湿敷在注射的静脉上至化疗液体全部滴完,拔针后1~2分钟停止湿敷。 C.贴剂的应用:在化疗前将硝酸甘油贴剂贴于穿刺点,对化疗所致静脉炎起到预防作用。

静脉炎的处理

1 静脉炎的预防与处理 (一)生原因 1.无菌操作不严格,可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输入药液过酸发或过碱,引起血浆pH 值改变,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机能而发生静脉炎。 3.输入高渗液体,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发生萎缩、坏死,进而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前列腺素E l 、E 2,使静脉壁通透性增高,静脉中膜层出现白细胞浸润的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织胺,使 静脉收缩、变硬。如甘露醇,进入皮下间隙后,破坏了细胞的渗透平衡,组织细胞因严重脱水而坏死;另外因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组织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引起无菌性静脉炎。 4.由于较长时间在同一部位输液,微生物由穿刺点进入或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或静脉留置针放置时间过长、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的输入均可以因机械性刺激和损伤而发生静脉炎。

2 5.输液速度与药液浓度的影响:刺激性较大的药液如抗癌药物多系化学及生物碱类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的各个周期,这类药物所致静脉炎多为坏死型。如短时间内大量溶液进入血管内,超出了其缓冲和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而发生静脉炎。 6.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如青霉素,浓度过高可使局部抗原抗体结合,释放大量的过敏毒素,最终引起以围绕在毛细血管周围的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渗出性炎症;另外长期使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形成红肿型静脉炎。尤其是老年人的肝肾功能下降,半衰期达7~10h ,(正常人3~4h),血管的弹性差,脆性大,易引起静脉炎。 (二)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病后因炎性渗出、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致静脉回流不畅,甚至阻塞。 静脉炎症分级:按症状轻重分为5级。 0级只是局部不适感,无其他异常; 1级静脉周围有硬结,可有压痛,但无血管痛;

浅静脉炎治疗,这些方法一定要懂得

浅静脉炎治疗,这些方法一定要懂得如果患上静脉炎的话需要去医院做详细检查,因为静脉炎的病情比较复杂,有很多种分类,如果确诊属于浅静脉炎的话,就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了,比如使用西药治疗。 ★一、浅静脉炎的治疗 1、大多数时候,浅静脉炎可自身缓解。 2、服用止痛剂如阿司匹林、优布芬可减轻疼痛。 3、静脉炎症几天后逐渐改善,但水肿和触痛可持续几周。为缓解症状,可在局部注射麻醉剂后,去除血栓、加压绷带包扎几天。

4、浅静脉炎发生在腹股沟时,因腹股沟是浅静脉汇入深静脉的主要部位,血栓很容易扩散至深静脉并脱落。 5、为预防栓塞发生,应作急诊外科手术结扎浅静脉。通常,这类手术不需住院、采用局麻,可很快恢复正常活动。 ★二、引起浅静脉炎的原因: 1、血流缓慢淤滞 肢体活动减少或活动受限,血流缓慢,凝血因子浓度增高,长期卧床,肌力降低,对血管壁支撑力减弱,血管受压,导致血液回流不畅而诱发。 2、血管壁损伤

机械损伤如长期反复静脉穿刺、置管,输注各种刺激性强的高渗性溶液。 3、血液高凝状态 手术外伤、烧伤、心肌梗死、输血、肿瘤等导致高凝可诱发。 4、血管壁弹性降低 如高龄、吸烟、糖尿病、肥胖、肢体水肿、心衰等也可诱发。 ★三、浅静脉炎的发病机理

静脉炎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而腿部静脉炎的现象会影响一个人腿部的健康,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但是人们对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并不是很了解,专家说,只要了解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可以更好的预防静脉炎的发生,的专家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吧。 ①静脉血流缓慢:手术或长期卧床、心力衰竭、腹内压增高、下肢静脉曲张等,均可因血流缓慢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 ②静脉壁损伤:在静脉入口和汇合处,血管壁结构最为薄弱,如出现微小裂伤,容易使血小板粘附,出现纤维蛋白沉积; ③异常的血液高凝状态:大手术、创伤、烧伤、分娩或严重脱水等所致的血液浓缩;脾切除、癌肿、长期口服女性避孕药、妊娠、感染等均可使血凝增高。

静脉炎处理

静脉炎 定义:静脉炎是静脉壁内膜的炎症,是一种进行性的并发症。可分为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 相关因素:1.液体和药物:浓度超过10%葡萄糖和5%蛋白质,渗透压大于600mOs m∕L在周围静脉内使用24h会导致静脉炎,PH低于5或超过9;微粒物质如玻璃碎屑、棉花、沉淀物、无法吸收的、未充分溶解的微粒物质,长期使用冬眠合剂,多巴胺易发生静脉炎。 2.病人状况:年龄、免疫、疾病、皮肤、营养、既往静脉穿刺不宜、烦躁不安 3.穿刺者的穿刺技巧不够 4.无菌技术操作不严 5.封管技术部当,导致栓子形成 6.输液装置:穿刺部位、留置时间、留置针大小、贴膜透气性粘附性 主要表现:红肿热痛,滴速减慢,沿静脉走向出血红色条纹,静脉呈条索状,穿刺点脓性分泌物。 护理措施:1. 注重预防:1)充分评估患者的静脉情况:尽量避免使用下肢静脉、骨折皮肤 破损处,关节处穿刺 2)综合考虑输液情况,对下列药物尽量使用大静脉输注,必要是 使用深静脉留针:甘露醇、冬眠合剂、多 巴胺、脂肪乳剂、高渗液、前列地尔等 3)使用透气性好,粘附性佳的贴膜,稳定固定留置针和输液管, 躁动不安患者使用约束但注意局部血循环情况,减少移位渗出 现象。 4)提高穿刺技术,注意无菌操作。 5)合理使用输液工具,留置针时间一般3—5天更换一次。 6)正确的封管 7)药物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静脉炎的征象,及时处理,防止静 脉炎恶化加重患者的痛苦 2. 评估静脉炎的严重程度:0级:无临床表现 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与水肿。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红线” 样改变,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红线” 样改变,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大于 2.5cm,并有脓性渗出。 3.一旦发生静脉炎,及时停止该静脉补液,根据严重程度及时处理: 1)50%硫酸镁湿热敷(药房没有,现在用注射用硫酸镁代替使用) 2)抬高肢体,局部忌按摩 3)必要时加用地塞米松5mg外敷条索状红肿处,每天一次,或者使用含地塞米松的软膏。 4)临床局部使用施贵宝多爱肤超薄敷料,大多3—5天后能消除红肿,但静脉炎3级患者使用期间注意局部有无脓肿形成,形成后及时抽出脓性 分泌物,局部用复合碘消毒,加强换药。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 施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一、静脉炎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 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的分级(INS) 级别临床标准 0没有症状 1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和/或水肿 3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 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 及静脉条索物长度大于1英寸,有脓液流出 二、静脉炎的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

静脉炎诊断处理

静脉炎 一、定义 静脉炎:由物理、化学、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内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内壁的炎症表现,常表现为局部的热、痛、紧绷及胀感,沿着注射部位的血管会产生条索状的红线、触诊时有发热、发硬的感觉。 渗出: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非腐蚀性药液或液体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是最常见的外周静脉治疗相关性并发症。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外渗: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管理疏忽,刺激性药液和发疱剂或液体输入了周围组织。症状和体征包括:局部红肿、疼痛、肿胀、发热或发凉,输注速度减慢,漏出2-4周发生局部组织坏死。 二、静脉炎和渗出分级标准(美国INS标准) 静脉炎分级 0级:没有症状 1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摸到条索样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摸到条索样物>2.5cm,有脓液流出 渗出分级 0级:没有症状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伴有(无)疼痛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15cm,皮肤发冷,有(无)疼痛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5cm,皮肤发冷,轻到中度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瘀班、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5cm,可凹陷性水肿,循环障碍,中等到重度疼痛,可为任何容量的血液制品、发疱剂或刺激性的液体渗出。(外渗在渗出临床表现与分级中属于第4级) 由于渗漏药物的种类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别。高渗性药物,多为急性损害,且此类药物外渗超过24小时多不能恢复,局部皮肤由苍白转暗红。碱性药液渗漏后可能范围不大,但易累及深部。细胞毒药物外渗后,局部并无苍白,而出现红斑,有的出现小水疱,形成硬结,4-5天后损伤边缘逐渐变硬,形成焦痂和溃疡;病损部位与正常皮肤交接处有炎症浸润,皮下脂肪坏死范围较广。 三、预防及处理 一)静脉炎预防 1)操作者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手卫生原则 2)推荐选用上肢静脉作为常规静脉输注和置管的血管(避免靠近腕部的桡静脉置管) 3)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在瘫痪肢体静脉置管和输液 4)经外周静脉输注时要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血管。切忌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定义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壁内膜受损继发的炎症反应,表现为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或局部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PICC在留置过程中发生的静脉炎,包括机械性、化学性、细菌性以及血栓性静脉炎。 原因与预防 (一)机械性静脉炎 机械性静脉炎最常见于盲穿法置入PICC。留置导管导致的机械性刺激本身也是产生损伤的始发因素,主要是导管刺激血管内膜出现的无菌性炎症。多发生于置管后48~72h,1周内最为多见。临床上发生的部位多为穿刺点商法肢体及肩胛部、腋下等部位。具体表现为穿刺点商法沿静脉走向的红、肿、热、痛症状。 1、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 (1)置管因素:穿刺及送管过程中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①置管过程中导丝、穿刺鞘及导管对血管的刺激;②反复穿刺;③送入导管速度不均匀。 (2)置管部位:当置管部位位于肘关节下及肘窝时,肘关节屈伸运动机牵拉而与血管壁发生摩擦,刺激血管内膜,容易发生静脉炎。 (3)导管型号选择:导管型号与血管内径不合适,导管型号过大。 (4)肢体活动:置管侧肢体过度活动(特别是在置管初期)或剧烈活动,均会使肌肉收缩挤压血管,血管与导管发生摩擦易致静脉炎。 (5)维护不当:导管固定不牢或消毒用力过大,均有可能牵拉导管。 (6)心理因素:巨大心理压力使血管收缩,导管与静脉壁接触增加。 (7)导管移位:当导管移位至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腋静脉时,由于局部血流速度较上腔静脉慢,药液在静脉内局部停留时间较长,损伤血管内膜,易发生静脉炎。 (8)年龄和性别因素。 2、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 (1)置管前评估 ①合理选择置管时间:正常状态下的血管内膜是十分光滑的。“主动静脉治疗”,在未破坏血管之前保护血管,选择PICC作为中长期输液工具。 ②合理选择穿刺部位:使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显著降低了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最佳穿刺位置在肘关节上。 ③合理选择穿刺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是肘正中静脉或肱静脉,最后是头静脉。同时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的血管,避开关节、瘢痕、受伤、感染、曾经输注过高渗透性或强刺激性药物的血管。 (2)置管中规范操作 ①加强PICC置管前沟通和交流,告知置管过程。缓解患者情绪,使患者配合置管。 ②对置管护士进行专业培训及考核,规范操作,提升操作水平。 ③预防导管异位:置管结束后立即拍X线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④妥善固定导管,减少导管摩擦刺激。 (3)置管后的观察 置管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如置管手臂上方贴预防静脉炎贴,局部热敷穿刺点上方的置管部位等,每日2-3次,已促进血液循环。 (二)细菌性静脉炎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神经内科静脉防护的主要措施 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一、静脉炎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45%。(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 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和分类

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和分类 *导读: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 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其病理变理化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 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其病理变理化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 常陈诉疼痛肿胀。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受潮湿等,较常见是各种外科手术后引发。 临床表现 浅静脉炎患者,患肢局部红肿,疼痛,行走时加重,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深部静脉炎患者,发病突然,患肢呈凹陷性肿胀,皮肤呈暗红色,有广泛的静脉努张或曲张以及毛细血管扩张;后期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伴有瘀积性皮炎、色素沉着 或浅表性溃疡,股、胫周径较健肢粗1cm以上,行走时肿痛加重,静卧后减轻,静脉造影可见患肢深静脉血管狭窄或堵塞。

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是指浅静脉炎症发生部位不定,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而言,是人体浅静脉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胸壁、乳房,两肋缘及上腹部出现静脉血栓形成,并同时有炎性病理改变的一种常见疾病,亦称Monder病。 分类 1、机械性静脉炎: 1)不正当的固定方法: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造成针管的滑动。 2)选用的导管管径太粗,刺激血管壁。 3)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由于关节活动造成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 2、化学性静脉炎:药物稀释不足、输液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度过高、留置针材质的差异性皆是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的原因。 3、细菌性静脉炎:通常与消毒方法不正确、穿刺技术不良、输液套管无菌状态的破坏、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有关。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得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得分级(INS) 静脉炎得预防及处理原则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得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得保护与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得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得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就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得机械刺激与损害。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每72小时更换1次,纱布辅料4

8小时更换1次,如遇敷贴不粘或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性静脉压炎得发生。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96小时。 3、合理输入液体与药物根据所用溶液或药物得类型、pH值、渗透压、浓度、剂量、给药速度,选择适当得输注途径、首先应根据药物得性质与液体量调节输液速度、当输入刺激性强得药物或大量补液时应选择粗大静脉,速度不宜太快,如输入脂肪乳、甘露醇时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氯化钠溶液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得药物,这样可以防止液体外漏对血管壁造成伤害从而有效预防静脉炎得发生、文献报道:滴注甘露醇时应加热至35℃,使用套管针静脉滴注,可减轻对血管壁得损害。在输液顺序上应先输高渗液或刺激性较强得液体后输等渗液或刺激性较小得液体,输入血制品前后应用氯化钠溶液冲管,以减少有效成分得附着,避免损害性药物残留血管内造成损害,减少静脉炎得发生、 4、掌握正确得封管技术,合理使用封管液抽吸5ml至10ml得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采取边退针边推注得正压封管方法(参考书: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考试指导用书《护士岗位技能训练50项考评指导》60)。 5、做好健康宣教在使用静脉留置针前一定要与患者沟通,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取得患者配合。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指导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避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阻塞导管,睡眠时不要压穿刺血管,如有渗漏立即拔管,更换穿刺部位。对于使用可能造成静脉炎得药物应对患者采取预见性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精选课件)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神经内科静脉防护的主要措施 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一、静脉炎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 2.5%-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 ;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的分级(INS) 级别临床标准 0没有症状 1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和/或水肿 3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 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 触及静脉条索物长度大于1英寸,有脓液流出 二、静脉炎的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损害.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每72小时更换1次,纱布辅料48小时更换1次,如遇敷贴不粘或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性静脉压炎的发生。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96小时。...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3、合理输入液体和药物根据所用溶液或药物的类型、pH值、渗透压、浓度、剂量、给药速度,选择适当的输注途径。首先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液体量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定义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壁内膜受损继发的炎症反应,表现为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或局部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PICC在留置过程中发生的静脉炎,包括机械性、化学性、细菌性以及血栓性静脉炎。 原因与预防 (一)机械性静脉炎 机械性静脉炎最常见于盲穿法置入PICCo留置导管导致的机械性刺激本身也是产生损伤的始发因素,主要是导管刺激血管内膜出现的无菌性炎症。多发生于置管后48~72h, 1周内最为多见。临床上发生的部位多为穿刺点商法肢体及肩胛部、腋下等部位。具体表现为穿刺点商法沿静脉走向的红、肿、热、痛症状。 1、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 (1)置管因素:穿刺及送管过程中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①置管过程中导丝、穿刺鞘及导管对血管的刺激;②反复穿刺;③送入导管速度不均匀。 ( 2)置管部位:当置管部位位于肘关节下及肘窝时,肘关节屈伸运动机牵拉而与血管壁发生摩擦,刺激血管内膜,容易发生静脉炎。 (3)导管型号选择:导管型号与血管内径不合适,导管型号过大。 ( 4)肢体活动:置管侧肢体过度活动(特别是在置管初期)或剧烈活动,均会使肌肉收缩挤压血管,血管与导管发生摩擦易致静脉炎。 (5)维护不当:导管固定不牢或消毒用力过大,均有可能牵拉导管。 (6)心理因素:巨大心理压力使血管收缩,导管与静脉壁接触增加。 (7)导管移位:当导管移位至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腋静脉时,由于局部血流速度较上腔静脉慢,药液在静脉内局部停留时间较长,损伤血管内膜,易发生静脉炎。 (8)年龄和性别因素。 2、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 ( 1 )置管前评估 ①合理选择置管时间:正常状态下的血管内膜是十分光滑的。“主动静脉治疗”,在未破坏血管之前保护血管,选择PICC作为中长期输液工具。 ②合理选择穿刺部位:使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显著降低了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最佳穿刺位置在肘关节上。 ③合理选择穿刺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是肘正中静脉或肱静脉,最后是头静脉。同时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的血管,避开关节、瘢痕、受伤、感染、曾经输注过高渗透性或强刺激性药物的血管。 (2)置管中规范操作 ①加强PICC置管前沟通和交流,告知置管过程。缓解患者情绪,使患者配合置管。 ②对置管护士进行专业培训及考核,规范操作,提升操作水平。 ③预防导管异位:置管结束后立即拍X 线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④妥善固定导管,减少导管摩擦刺激。 ( 3)置管后的观察 置管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如置管手臂上方贴预防静脉炎贴,局部热敷穿刺点上 方的置管部位等,每日2-3 次,已促进血液循环。 (二)细菌性静脉炎 由于护理操作过程不规范或患者抵抗力下降引起PICC穿刺处血管的细菌性炎症。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