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验1实验报告成功

实验1实验报告成功

实验1实验报告成功
实验1实验报告成功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分析常用窗函数的时域和频域特性,灵活运用窗函数分析信号频谱和设计FIR数字滤波器。

二:实验仪器

仪器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备注

计算机一台装有Matlab 三:实验原理

在确定信号谱分析、随机信号功率谱估计以及FIR数字滤波器设计中,窗函数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信号的频谱分析中,截短无穷长的序列会造成频率泄漏,影响频谱分析的精度和质量。合理选取窗函数的类型,可以改善泄漏现象。在FIR数字滤波器设计中,截短无穷长的系统单位脉冲序列会造成FIR滤波器幅度特性的波动,且出现过渡带。

四:实验步骤

(1)1. 分析并绘出常用窗函数的时域特性波形。

2. 利用fft函数分析常用窗函数的频域特性, 并从主瓣宽度和旁瓣相对幅度两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3. 研究凯塞窗(Kaiser)的参数选择对其时域和频域的影响。

(1) 固定beta=4,分别取N=20, 60, 110;

(2) 固定N=60,分别取beta=1,5,11。

4序列x=0.5*cos(11*pi*k/20)+cos(9*pi*k/20),分析其频谱。

(1) 利用不同宽度N的矩形窗截短该序列, N分别为

20,40,160,观察不同长度N的窗对谱分析结果的影响;

(2) 利用哈明窗重做(1);

(3) 利用凯塞窗重做(1);

(4) 比较和分析三种窗的结果;

(5) 总结不同长度或类型的窗函数对谱分析结果的影响。

(2)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实验1

%矩形窗时域波形及频谱

N=51;

w=boxcar(N);

Y=fft(w,256);

subplot(2,1,1);

stem([0:N-1],w);

xlabel('w');

ylabel('y');

title('时域波形');

subplot(2,1,2);

Y0= abs(fftshift(Y));

plot([-128:127], Y0)

xlabel('W');

ylabel('Y0');

title('频谱图形');

%汉明窗时域波形及频谱

N=51;

k=0:N-1;

w=0.54-0.46*cos(2*pi*k/(N-1)) Y=fft(w,256);

subplot(2,1,1);

stem([0:N-1],w);

xlabel('w');

ylabel('y');

title('时域波形');

subplot(2,1,2);

Y0= abs(fftshift(Y));

plot([-128:127], Y0)

xlabel('W');

ylabel('Y0');

title('频谱图形');

%汉宁窗时域波形及频谱

N=51;

k=0:N-1;

w=1/2*(1-cos(2*pi*k/(N-1))); Y=fft(w,256);

subplot(2,1,1);

stem([0:N-1],w);

xlabel('w');

ylabel('y');

title('时域波形');

subplot(2,1,2);

Y0= abs(fftshift(Y));

plot([-128:127], Y0)

xlabel('W');

ylabel('Y0');

title('频谱图形');

%布拉克窗时域波形及频谱

N=51;

k=0:N-1;

w=0.42-0.5*cos(2*pi*k/(N-1))+0.08*cos(4*pi*k/(N-1)); Y=fft(w,256);

subplot(2,1,1);

stem([0:N-1],w);

xlabel('w');

ylabel('y');

title('时域波形');

subplot(2,1,2);

Y0= abs(fftshift(Y));

plot([-128:127], Y0)

xlabel('W');

ylabel('Y0');

title('频谱图形');

%三角形窗时域波形及频谱

N=51;

w=bartlett(N);

Y=fft(w,256);

subplot(2,1,1);

stem([0:N-1],w);

xlabel('w');

ylabel('y');

title('时域波形'); subplot(2,1,2);

Y0= abs(fftshift(Y));

plot([-128:127], Y0) xlabel('W');

ylabel('Y0');

title('频谱图形');

%凯撒窗时域波形及频谱N=51;

beta=4;

w=Kaiser(N,beta);

Y=fft(w,256);

subplot(2,1,1);

stem([0:N-1],w);

xlabel('w');

ylabel('y');

title('时域波形'); subplot(2,1,2);

Y0= abs(fftshift(Y));

plot([-128:127], Y0) xlabel('W');

title('频谱图形');

实验3.1

%凯撒窗时域波形及频谱beta=4时N取不同值的波形比较N=20;

beta=4;

w=Kaiser(N,beta);

Y=fft(w,256);

subplot(3,2,1);

stem([0:N-1],w);

xlabel('w');

ylabel('y');

title('时域波形beta=4,N=20');

subplot(3,2,2);

Y0= abs(fftshift(Y));

plot([-128:127], Y0)

xlabel('W');

ylabel('Y0');

title('频谱图形beta=4,N=20');

N=60;

beta=4;

w=Kaiser(N,beta);

Y=fft(w,256);

stem([0:N-1],w);

xlabel('w');

ylabel('y');

title('时域波形beta=4,N=60'); subplot(3,2,4);

Y0= abs(fftshift(Y));

plot([-128:127], Y0)

xlabel('W');

ylabel('Y0');

title('频谱图形beta=4,N=60'); N=110;

beta=4;

w=Kaiser(N,beta);

Y=fft(w,256);

subplot(3,2,5);

stem([0:N-1],w);

xlabel('w');

ylabel('y');

title('时域波形beta=4,N=110'); subplot(3,2,6);

Y0= abs(fftshift(Y));

plot([-128:127], Y0)

xlabel('W');

ylabel('Y0');

title('频谱图形beta=4,N=110');

实验3.2

%凯撒窗时域波形及频谱N=60,beta取不同值的波形比较N=60;

beta=1;

w=Kaiser(N,beta);

Y=fft(w,256);

subplot(3,2,1);

stem([0:N-1],w);

xlabel('w');

ylabel('y');

title('时域波形N=60,beta=1');

subplot(3,2,2);

Y0= abs(fftshift(Y));

plot([-128:127], Y0)

xlabel('W');

ylabel('Y0');

title('频谱图形N=60,beta=1');

N=60;

beta=5;

w=Kaiser(N,beta);

Y=fft(w,256);

subplot(3,2,3);

stem([0:N-1],w);

xlabel('w');

ylabel('y');

title('时域波形N=60,beta=5'); subplot(3,2,4);

Y0= abs(fftshift(Y));

plot([-128:127], Y0)

xlabel('W');

ylabel('Y0');

title('频谱图形N=60,beta=5'); N=60;

beta=11;

w=Kaiser(N,beta);

Y=fft(w,256);

subplot(3,2,5);

stem([0:N-1],w);

xlabel('w');

ylabel('y');

title('时域波形N=60,beta=11'); subplot(3,2,6);

Y0= abs(fftshift(Y));

plot([-128:127], Y0)

xlabel('W');

ylabel('Y0');

title('频谱图形N=60,beta=11');

实验4.1

%利用矩形窗分析序列

N=20;

k=0:N-1;

x=0.5*cos(11*pi*k/20)+cos(9*pi*k/20); w=ones(1,N);

y=x.*w;

Y=fft(y,512);

subplot(3,2,1);

stem([0:N-1],y);

title('抽样信号');

xlabel('频率');

ylabel('幅值');

subplot(3,2,2);

Y0=abs(fftshift(Y));

plot([-256:255], Y0);

title('时域波形');

xlabel('频率');

ylabel('幅值');

N=40;

k=0:N-1;

x=0.5*cos(11*pi*k/20)+cos(9*pi*k/20); w=ones(1,N);

y=x.*w;

Y=fft(y,512);

subplot(3,2,3);

stem([0:N-1],y);

title('抽样信号');

xlabel('频率');

ylabel('幅值');

subplot(3,2,4);

Y0=abs(fftshift(Y));

plot([-256:255], Y0);

title('时域波形');

xlabel('频率');

ylabel('幅值');

N=160;

k=0:N-1;

x=0.5*cos(11*pi*k/20)+cos(9*pi*k/20); w=ones(1,N);

y=x.*w;

Y=fft(y,512);

subplot(3,2,5);

stem([0:N-1],y);

title('抽样信号');

xlabel('频率');

ylabel('幅值');

subplot(3,2,6);

Y0=abs(fftshift(Y));

plot([-256:255], Y0);

title('时域波形');

xlabel('频率');

ylabel('幅值');

实验4.2

%利用汉明窗分析序列

N=20;

k=0:N-1;

x=0.5*cos(11*pi*k/20)+cos(9*pi*k/20); w=1/2*(1-cos(2*pi*k/(N-1)));

y=x.*w;

Y=fft(y,512);

subplot(3,2,1);

stem([0:N-1],y);

title('抽样信号');

xlabel('频率');

ylabel('幅值');

subplot(3,2,2);

Y0=abs(fftshift(Y));

plot([-256:255], Y0);

title('时域波形');

xlabel('频率');

ylabel('幅值');

N=40;

k=0:N-1;

x=0.5*cos(11*pi*k/20)+cos(9*pi*k/20); w=1/2*(1-cos(2*pi*k/(N-1)));

y=x.*w;

Y=fft(y,512);

subplot(3,2,3);

stem([0:N-1],y);

title('抽样信号');

xlabel('频率');

ylabel('幅值');

subplot(3,2,4);

Y0=abs(fftshift(Y));

plot([-256:255], Y0);

title('时域波形');

xlabel('频率');

ylabel('幅值');

N=160;

k=0:N-1;

x=0.5*cos(11*pi*k/20)+cos(9*pi*k/20); w=1/2*(1-cos(2*pi*k/(N-1)));

y=x.*w;

Y=fft(y,512);

subplot(3,2,5);

stem([0:N-1],y);

title('抽样信号');

xlabel('频率');

ylabel('幅值');

subplot(3,2,6);

Y0=abs(fftshift(Y));

plot([-256:255], Y0);

title('时域波形');

xlabel('频率');

ylabel('幅值');

实验4.3

%利用凯撒窗分析序列

beta=4;

N=20;

k=0:N-1;

x=0.5*cos(11*pi*k/20)+cos(9*pi*k/20); w=(Kaiser(N,beta))';

y=x.*w;

Y=fft(y,512);

subplot(3,2,1);

stem([0:N-1],y);

title('抽样信号');

xlabel('频率');

ylabel('幅值');

subplot(3,2,2);

Y0=abs(fftshift(Y));

plot([-256:255], Y0);

title('时域波形');

xlabel('频率');

ylabel('幅值');

beta=4;

N=40;

k=0:N-1;

x=0.5*cos(11*pi*k/20)+cos(9*pi*k/20); w=(Kaiser(N,beta))';

y=x.*w;

Y=fft(y,512);

subplot(3,2,3);

stem([0:N-1],y);

title('抽样信号');

xlabel('频率');

ylabel('幅值');

subplot(3,2,4);

Y0=abs(fftshift(Y));

plot([-256:255], Y0);

title('时域波形');

xlabel('频率');

ylabel('幅值');

beta=4;

N=160;

k=0:N-1;

x=0.5*cos(11*pi*k/20)+cos(9*pi*k/20); w=(Kaiser(N,beta))';

y=x.*w;

Y=fft(y,512);

subplot(3,2,5);

stem([0:N-1],y);

title('抽样信号');

xlabel('频率');

ylabel('幅值');

subplot(3,2,6);

Y0=abs(fftshift(Y));

plot([-256:255], Y0);

title('时域波形');

xlabel('频率');

ylabel('幅值');

(3)思考题:

基本运算电路实验报告

实报告 课程名称: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指导老师:成绩: 实验名称:基本运算电路设计实验类型: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实验目的: 1、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比例、加法和积分等基本运算电路的设计。 2、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在实际应用中应考虑的一些问题。 实验要求: 1、实现两个信号的反向加法运算 2、用减法器实现两信号的减法运算 3、用积分电路将方波转化为三角波 4、实现同相比例运算(选做) 5、实现积分运算(选做) 二、实验设备: 双运算放大器LM358 三、实验须知: 1.在理想条件下,集成运放参数有哪些特征? 答:开环电压增益很高,开环电压很高,共模抑制比很高,输入电阻很大,输入电流接近于零,输出电阻接近于零。2.通用型集成运放的输入级电路,为啥均以差分放大电路为基础? 答:(1)能对差模输入信号放大 (2)对共模输入信号抑制 (3)在电路对称的条件下,差分放大具有很强的抑制零点漂移及抑制噪声与干扰的能力。 3.何谓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线?根据电压传输特性曲线,可以得到哪些信 息? 答:运算放大器的电压传输特性是指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之比。4.何谓集成运放的输出失调电压?怎么解决输出失调? 答:失调电压是直流(缓变)电压,会叠 加到交流电压上,使得交流电的零线偏移 (正负电压不对称),但是由于交流电可 以通过“隔直流”电容(又叫耦合电容) 输出,因此任何漂移的直流缓变分量都不 能通过,所以可以使输出的交流信号不受 失调电压的任何影响。 专业: 姓名: 日期: 地点:紫金港东

5.在本实验中,根据输入电路的不同,主要有哪三种输入方式?在实际运用中这三种输入方式都接成何种反馈形式,以实现各种模拟运算? 答:反相加法运算电路,反相减法运算电路,积分运算电路。都为负反馈形式。 四、实验步骤: 1.实现两个信号的反相加法运算 实验电路: R′= Rl//R2//RF 电阻R'的作用:作为平衡电阻,以消除平均偏置电流及其漂移造成的运算误差 输入信号v s1v s1输出电压v o ,1kHz 0 2.减法器(差分放大电路) 实验电路: R1=R2、R F=R3 输入信号v s1v s1输出电压v o ,1kHz 0 共模抑制比850 3.用积分电路转换方波为三角波 实验电路: 电路中电阻R2的接入是为了抑制由I IO、V IO所造成的积分漂移,从而稳定运放的输出零点。 在t<<τ2(τ2=R2C)的条件下,若v S为常数,则v O与t 将近似成线性关系。 因此,当v S为方波信号并满足T p<<τ2时(T p为方波半个周期时间),则v O将转变

电工基础实验报告

作者: 日期:

电工学 实验报告 实训时间:2012/3/26 指导老师: ________ 班级:_1_ 姓名: _________ 学号:11

I 1 =14 I 2=15 图中有两个节点A 和D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KCL )节点个数n=2,支路个数b=3 广州大学给排水工程专业学生实验报告 成 绩 NO 1 日期2012 年 3 月 26 实验项目: 电阻串联、并联、双电源直流电路分析 目 的: 学习万用表使用,学习电阻、电压、电流和电位测量 内 容: (见详细介绍) 仪 器: 数字万用表、双输出稳压电源 材 料: 试验用电阻及导线 图1-38直流电路基本测量实验电路 科目 电子电工技术班级 1报告人:—同组学生 日 U 2 + R 1 510 Q I" + + 1 R3 E 1 d )6V U 3 510 Q U 4 F A R 2 1k Q E D U 5 I 2 I 1 - + R 4 510 Q U 1 + 12V - + E 2 + - R 5 330 Q 解:由图中可知,图中共有 3个支路,AFED,AD,AECD, 因为流经各支路的电流相等,所以

I 1+ I 2= I 3 对节点A有 对于网孔ADEFA,按顺时针循环一周,根据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可以列出 1 1R1+I 3R3 +I 4R4 E1 I I510 I3510 14510 6V 对于网孔ADCBA,按顺时针循环一周,根据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可以列出 I2R2+I3R3 + I5R5 = E2 I21000 +l3510 +l5330 =12V 联立方程得

电路基础实验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电路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学习MultiSim2001建立电路、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2)掌握伏安特性的测量。 (3)通过实验,加深对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的理解。 实验内容: 1)测量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1)建立如右图所示的仿真Array电路。 (2)启动Simulate菜单中的 Analyses下的DC Sweep 设置相应的参数后,单击Simulate按钮,得到二极管的伏 安特性曲线。 2)验证叠加定理Array(1)建立如右图 所示的仿真电路。 (2)启动仿真开 关后,用电压表分 别测出V1、V2单 独作用和共同作 用时个支路的电压值,验证叠加定理。 3)验证戴维南定理 (1)建立如下图所示的仿真电路。(其中a对应2的位置,

b 对应0的位置) (2)用电压表测量R3断开时a 、b 端口的开路电压。 (3)将电阻R3短路,用电流表测量a 、b 端口短路电压。 (4)计算出等效电阻。重新建立一仿真电路,调出一个直流电压源,设置其电压为测量出的开路电压值,调一个电阻值为计算出的等效电阻,与R3电阻串联成一个等效电路。再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R3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流,验证戴维南定理。 实验过程: 1) 测量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如右图,建立仿真电路图后,启动Simulate 菜单中的Analyses 下的DC Sweep 命令,设置相应的参数后,单击Simulate 按钮,得到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下:

2)验证叠加定理。 V1单独作用: 令V2=0.启动仿真开关如下图: U11=8.727V U21=3.273V U31=3.273V V2单独作用: 令V1=0,启动仿真开关如下图:

电工基础实验报告

电工基础实验报告 电工学 实验报告 实训时间:2012/3/26 指导老师: _______

班级:_1_ 姓名: ________ 学号:11

科目 电子电工技术班级 1 报告人:_同组学 生 __________ 日期2012 年 3 月_26 日 图1-38直流电路基本测量实验电路 广州大学给排水工程专业学生实验报告 NO 1

解:由图中可知,图中共有3个支路,AFED, AD,ABCD, 因为流经各支路的电流相等,所以 I i =I 4 I 2=15 图中有两个节点A 和D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 KCL )节点个数n=2,支路个数 b=3对节点A 有I 1+ I 2= I 3 对于网孔ADEFA,按顺时针循环一周,根据 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可以列出 I i R i +13R 3+14R 4 E 1 I i 510 I 3510 14510 6V 对于网孔ADCBA,按顺时针循环一周,根据 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可以列出 I 2R 2 +I 3R 3 + I 5R 5 = E 2 l 21000 +l 3510 +l 5330 =12V 联立方程得 F U 1 + - I 1 / —? \ I 2 < -- U 2 - + R 1 510 Q R 2 1k Q f 3 + + R3 E 1 C )6V U 3 510 Q 12V 厂 1, U 4 U 5 B E D + + R 4 510 Q R 5 330 Q + E 2

I 1=1.92mA 12 5.98mA 13 7.90mA 各电阻两端的电压 U 1=I 1R 1=1.92 10-3 510=0.9792V U 2=I 2R 2 5.98 10-3 1000 5.98V U 3=I 3R 3=7.9 10「3 510=4.029V U 4=I 4R 4 U 3=I 3R 3=7.9 10-3 510=4.029V U 5=I 5R 5=I 2R 5 5.98 10-3 330=1.973V 以A 点作为参考点则V A = 0 U AD =0 U 3 0 4.029V 4.029V U BF U BA U FA 5.980V 0.9792V 5.0008V U CE U CA U EA 1.9734V 4.029V 2.0556 [、f ZX — 、/十 ryj r [ V D = 0 以D 点作为参考点则 U AD U 3 4.029V U BF U BD U FD =5.980V 0.9792V 5.0008/ U CE U CD U ED 1.9734V 4.029V 2.0556V 厂 h510 打510 I 2IOOO 4510 2 I 1+| 2 =I 3 11 I 4 12 I 5 L I 1=1.92mA 12 5.98mA 13 7.90mA I 4510 6V I 5 330 =12V

学生评价实验报告1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结题报告 鲁山县琴台第二小学 主要内容: 本课题旨在改善传统的教育评价理论体系,有效地探索新课程下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理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寻求发展性评价的理论机制,丰富教育的综合素质评价理论。 本课题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倡教师应当关心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高度重视学科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意义和作用;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容,享受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在自评及互评过程中情感价值上的愉悦体验。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的评价,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素质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产生了“我能行”的自信心,形成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拥有不断进取,决不低头的耐力和抗挫折能力。并为今后的发展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一、课题背景 几年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随着这种推进,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成为能否使素质教育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核心与关键的问题,亦成为教育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学生评价又是“评价问题”的重中之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实施,改革原有的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已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传统的学习评价以"知识获得"为价值追求,学生在课业负担上不断加重,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很大

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进入新课改实验之后,尤其是认真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与《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后,深切感受到,评价改革首先是评价理念的变革,因而,要重新认识评价的功能效用,要彻底改变以往过于单一、集权的评价方式,通过评价要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从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评价目的:对于学生品德和习惯的评价过于模糊、过大、不够具体;对于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用于甄别和选拔,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2、评价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中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3、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4、评价方法:过于单一,一般为等级评价+综合性评语。这样评价被班主任“垄断”,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水平; 5、评价主体:教师成为现行评价的唯一主体,而评价的真正主人公——学生则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式; 6、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由此可见,现阶段学生评价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与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已很不相符,甚至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了极大阻碍。因此,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探究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的评价方式是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我们选取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学生素质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突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电力系统分析 学院名称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顾民 实验地点6C901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十月——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实验一MATPOWER软件在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中的应用实例 一、简介 Matlab在电力系统建模和仿真的应用主要由电力系统仿真模块(Power System Blockset 简称PSB)来完成。Power System Block是由TEQSIM公司和魁北克水电站开发的。PSB是在Simulink环境下使用的模块,采用变步长积分法,可以对非线性、刚性和非连续系统进行精确的仿真,并精确地检测出断点和开关发生时刻。PSB程序库涵盖了电路、电力电子、电气传动和电力系统等电工学科中常用的基本元件和系统仿真模型。通过PSB可以迅速建立模型,并立即仿真。PSB程序块程序库中的测量程序和控制源起到电信号与Simulink程序之间连接作用。PSB程序库含有代表电力网络中一般部件和设备的Simulink程序块,通过PSB 可以迅速建立模型,并立即仿真。 1)字段baseMVA是一个标量,用来设置基准容量,如100MVA。 2)字段bus是一个矩阵,用来设置电网中各母线参数。 ①bus_i用来设置母线编号(正整数)。 ②type用来设置母线类型, 1为PQ节点母线, 2为PV节点母线, 3为平衡(参考)节点母线,4为孤立节点母线。 ③Pd和Qd用来设置母线注入负荷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④Gs、Bs用来设置与母线并联电导和电纳。 ⑤baseKV用来设置该母线基准电压。 ⑥Vm和Va用来设置母线电压的幅值、相位初值。 ⑦Vmax和Vmin用来设置工作时母线最高、最低电压幅值。 ⑧area和zone用来设置电网断面号和分区号,一般都设置为1,前者可设置范围为1~100,后者可设置范围为1~999。 3)字段gen为一个矩阵,用来设置接入电网中的发电机(电源)参数。 ①bus用来设置接入发电机(电源)的母线编号。 ②Pg和Qg用来设置接入发电机(电源)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③Pmax和Pmin用来设置接入发电机(电源)的有功功率最大、最小允许值。 ④Qmax和Qmin用来设置接入发电机(电源)的无功功率最大、最小允许值。 ⑤Vg用来设置接入发电机(电源)的工作电压。 1.发电机模型 2.变压器模型 3.线路模型 4.负荷模型 5.母线模型 二、电力系统模型 电力系统中输送和分配电能的部分称为电力网,它包括升降压变压器和各种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动力系统、电力系统和电力网简单示意如图

电路基础实验报告 日光灯功率因素改善实验

实验题目: 日光灯电路改善功率因数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日光灯电路的工作原理及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2、通过测量日光灯电路所消耗的功率,学会电工电子电力拖动实验装置; 3、学会日光灯的接线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用P 、S 、I 、V 分别表示电路的有功功率、视在功率、总电流和电源电压。按定义电路的功率因数IU P S P = = ?cos 。由此可见,在电源电压且电路的有功功率一定时,电路的功率因数越高,它占用电源(或供电设备)的容量S 就越少。 日光灯电路中,镇流器是一个感性元件(相当于电感与电阻的串联),因此它是一个感性电路,且功率因数很低,约0.5—0.6。 提高日光灯电路(其它感性电路也是一样)功率因数的方法是在电路的输入端并联一定容量的电容器。如图7-1所示: 图7-1 图7-2 图7-1 并联电容提高功率因数电路 图7-2 并联电容后的相量图 图7-1中L 为镇流器的电感,R 为日光灯和镇流器的等效电阻,C 为并联的电容器, 设并联电容后电路总电流I ,电容支路电流C I ,灯管支路电流RL I (等于未并电容前电路中的总电流),则三者关系可用相量图如图7-2所示。由图7-2知,并联电容C 前总电流 为RL I ,RL I 与总电压U 的相位差为L ?,功率因数为L ?cos ;并联电容C 后的总电流为I ,I 与总电压U 的相位差为?,功率因数为?cos ;显然?cos >L ?cos ,功率被提高了。并联电容C 前后的有功功率??cos cos IU U I P L RL ==,即有功功率不变。并联电容C 后的 总电流I 减小,视在功率IU S =则减小了,从而减轻了电源的负担,提高了电源的利用率。 三、实验设备 电工电子电力拖动实验装置一台,型号:TH-DT 、导线若干 四、实验内容 1、功率因数测试 按照图7-3的电路 实验电路如图7-3所示,将三表测得的数据记录于表7-1中。 图7-3 日光灯实验电路 W 为功率表,C 用可调电容箱。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 表7-1 感性电路并联电容后的原始数据 C (μF ) P(瓦) V (伏) I (安) Cos ф 0 44.7 220 0.410 0.42

3-系统分析实验报告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3 系统分析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 指导教师:王玮 班级:信管1401 学号: 姓名:唐赛赛 时间: 2016.04.06 地点: 3 号机房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开发Visio解决方案的基本概念和关于Visio工具的一些基本的操作和应用; 2.掌握系统分析阶段数据流程图的画法; 二、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使用Visio中提供的“组织结构图”模具,绘制下面例题的组织结构图,附在图后。 2、使用Visio绘制“业务流程图模具”和“数据流程图模具”(1)创建“业务流程图模具” 先在“框图”-〉“基本形状”中找到圆角矩形,右击选择“添加到我的形状”-〉“添加到新模具”。之后出现“另存为”对话框,把新模具命名为“业务流程图”,把圆角矩形形添加到了新模具“业务程图”中。用同样的思路,先在“框图”-〉“基本形状”中找到圆形,右击选择“添加到我的形状”-〉“添加到模具“业务程图”中;在“框图”-〉“基本形状”找到矩形,在“流程图”中的“IDEFO图表形状”找到动态连接线,在“流程图”中的“SDL图表形状”中找到文档,多文档,添加到模具“业务程图”中。可以通过设置“动态连接线”属性来改变其形状。如下图:

添加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在画业务流程图时打开该模具,业务流程图所有的元素都会在一个模具中显示出来。(2)创建“数据流程图模具”先在“框图”-〉“基本形状”中找到圆形(或是“流程图”中的“混合流程图形状”中找到外部实体2 ),右击选择“添加到我的形状”-〉“添加到新模具”(注,使用外部实体2来表示外部实体的时候,请将之旋转180度使用)。之后出现“另存为”对话框,把新模具命名为“数据流程图”,这样我们就把圆形形添加

电路基础实验报告

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验证 组长:曹波组员:袁怡潘依林王群梁泽宇郑勋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加深对“节点电流代数和”及“回路电压代数和”的概念的理解;通过实验验证叠加定理,加深对线性电路中可加性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①基尔霍夫节点电流定律[KCL]: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对任一结点,所有流出结点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0。 ②基尔霍夫回路电压定律[KVL]: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沿任一回路,所有支路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0。 ③叠加定理:在线性电阻电路中,某处电压或电流都是电路中各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处分别产生的电压或电流的叠加。 三、实验准备 ①仪器准备 1.0~30V可调直流稳压电源 2.±15V直流稳压电源 3.200mA可调恒流源 4.电阻 5.交直流电压电流表 6.实验电路板 7.导线

②实验电路图设计简图 四、实验步骤及内容 1、启动仪器总电源,连通整个电路,分别用导线给电路中加上直流电压U1=15v,U2=10v。 2、先大致计算好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同时调好各电表量程。 3、依次用直流电压表测出电阻电压U AB、U BE、U ED,并记录好电压表读数。 4、再换用电流表分别测出支路电流I1、I2、I3,并记录好电流读数。 5、然后断开电压U2,用直流电压表测出电阻电压U、BE,用电流表分别测出支路电流I、1并记录好电压表读数。 6、然后断开电压U1,接通电压U2,用直流电压表测出电阻电压U、、BE,用电流表分别测出支路电流I、、1并记录好电压表读数。 7、实验完毕,将各器材整理并收拾好,放回原处。 实验过程辑录 图1 测出U AB= 图2 测出电压U BE=

电工电子实验报告

实验一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班级姓名学号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学会用电流插头、插座测量各支路电流。 二、原理说明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测量某电路的各支路电流及每个元件两端的电压,应能分别满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电压定律(KVL)。即对电路中的任一个节点而言,应有I=O;对任何一个闭合回路而言,应有U=0。 运用上述定律时必须注意各支路电流或闭合回路的正方向,此方向可预先任意设定。 三、实验设备 可调直流稳压电源,万用表,实验电路板 四、实验内容 实验线路图如下,用DVCC-03挂箱的“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电路板。 1、实验前先任意设定三条支路电流正方向。如图中的I1, I2, I3的方向己设定。 闭合回路的正方向可任意设定。 2、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源接入电路,令U1=6V, U2=12V。 3、熟悉电流插头的结构,将电流插头的两端接至数字毫安表的“+、-”两端。 4、将电流插头分别插入三条支路的三个电流插座中,读出并记录电流值。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所有需要测量的电压值,均以电压表测量的读数为准。U1、U2也需测量,不应取 电源本身的显示值。 2、防止稳压电源两个输出端碰线短路。 3、用指针式电压表或电流表测量电压或电流时,如果仪表板指针反偏,则必须调换仪 表极性,重新测量。此时指针不偏,但读得电压或电流值必须冠以负号。若用数显电压表或电流表测量,则可直接读出电压或电流值。但应注意:所读得的电压或电流值的正确正负号应根据设定的电流参考方向来判断。 六、思考题 1、根据实验数据,选定节点A,验证KCL的正确性。 2、根据实验数据,选定实验电路中的任一个闭合回路,验证KVL的正确性。 3、误差原因分析。

系统分析实验报告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课程设计大学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学号:软件1002-17 学生姓名:靳利强 指导教师:龚良波老师 二〇一三年七月

一.需求分析 1.课程名称:大学教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2.设计目的: 为方便学校做好学生学籍管理工作,设计一个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在设计过程中作了系统分析和总体设计,软件设计采取模块化的设计思路。 3.需求概述 该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主要对学生学籍信息、成绩信息进行管理,提供一个平台,供学籍管理人员增删改查学生信息、学生成绩信息。系统分为学生信息管理、学生成绩管理、信息查询等几个模块。学籍管理人员登录成功后可以对学生信息管理、学生成绩管理、信息查询等模块进行操作,如学生信息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学生成绩登记、修改、删除和查询;查询信息等。 4功能需求: 1)功能齐全:界面操作灵活方便,设计包括以下基本功能: 2)学生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财务信息管理、班级信息管理、课 程信息管理、成绩信息管理、打印信息管理、教室信息管理、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管理等,至少实现其中的三个功能,且每个功能至少包括两个子功能。 3)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 4)界面友好:界面友好、输入有提示、尽量展示人性化。 5)可读性强:源程序代码清晰、有层次、主要程序段有注释。

6)健壮性好:用户输入非法数据时,系统应及时给出警告信息。 二.概要设计 1.功能模块: 2数据流图: (1)学生端

(2)管理员端

学生端功能: A 登录,学生登录后,验证成功,进入其信息展示页。 管理员端功能: B 登录,管理员登录后,验证成功,进入学生信息列表,可以对学生信息进行修改,删除,按班级查询,按学号查询,按名字查询。上传图片,更新图片等操作。 三.详细设计及实现 数据库设计: 学生表: 教师表:

实验报告基本电工仪表的使用

实验报告基本电工仪表的使用 篇一:实验一基本电工仪表的使用及测量误差的计算实验一基本电工仪表的使用及测量误差的计算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实验台上各类电源及各类测量仪表的布局和使用方法。 2. 掌握指针式电压表、电流表内阻的测量方法。 3. 熟悉电工仪表测量误差的计算方法。二、原理说明 1. 为了准确地测量电路中实际的电压和电流,必须保证仪表接入电路后不会改变被测电路的工作状态。这就要求电压表的内阻为无穷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而实际使用的指针式电工仪表都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当测量仪表一旦接入电路,就会改变电路原有的工作状态,这就导致仪表的读数值与电路原有的实际值之间出现误差。误差的大小与仪表本身内阻的大小密切相关。只要测出仪表的内阻,即可计算出由其产生的测量误差。以下介绍几种测量指针式仪表内阻的方法。 2. 用“分流法”测量电流表的内阻 如图1-1所示。A为被测内阻(RA)的直流电流表。测量时先断开开关S,调节电流源的输出电流I 使A表指针满偏转。然后合上开关S,并保持I值不变,调节电阻箱RB的阻值,使电流表的指针指在1/2

满偏转位置,此时有 IA=IS=I/2 ∴ RA=RB∥R1可调电流源 R1为固定电阻器之值,RB可由电阻箱的刻度盘上读得。图 1-1 3. 用分压法测量电压表的内阻。 如图1-2所示。 V为被测内阻(RV)的电压表。测量时先将开关S闭合,调节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使电压表V的指针为满偏转。然后断开开关S,调节RB使电压表V的指示值减半。此时有:RV=RB+R1 电压表的灵敏度为:S=RV/U (Ω/V) 。式 中U为电压表满偏时的电压值。 4. 仪表内阻引起的测量误差(通常称之为方可调稳压源法误差,而仪表本身结构引起的误差称为仪表基图1-2 本误差)的计算。 (1)以图1-3所示电路为例,R1上的电压为R1 1 UR1=─── U,若R1=R2,则 UR1=─ U 。 R1+R2 2 现用一内阻为RV的电压表来测量UR1值,当 RVR1 RV与R1并联后,RAB=───,以此来替代 RV+R1 RVR1

系统分析实验报告2016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系统分析与设计 实验项目:《》实验实验地点: 专业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6年11月日

一、实验目的 通过《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使学生在实际的案例中完成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中的主要步骤,并熟悉信息系统开发的有关应用软件,加深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熟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规范,为后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要求 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完成,自选题目,班内题目不重复,使用UML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并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A4纸+电子版)在最后一次上课时提交(10周)。 三、实验主要设备:台式或笔记本计算机 四、实验内容 1 选题及项目背景 学生填写自选题目 2 定义 学生填写(对自选项目系统进行描述200-400字) 3 参考资料 学生填写 4 系统分析与设计 4.1需求分析 4.1.1识别参与者 学生填写 4.1.2 对需求进行捕获与描述 学生填写时删除以下括号内容 (内容要求1:对每个用例进行概要说明,参考以下格式: 用例名称:删除借阅者信息执行者:管理员 目的:完成一次删除借阅者信息的完整过程。) (内容要求2:选择其中一个用例(如下订单)给出其用例描述。格式参考下表

) 4.1.3 用例图 通过已掌握的需求,初步了解系统所要完成的功能。下面给出用例图。 4.1.4 分析与讨论 1)建模用例图的步骤、方法? 2)如何识别系统的参与者?应该如何划分用例,应注意哪些问题? 3)心得 4.2 建立对象模型 4.2.1 候选类的数据字典 学生填写 4.2.2定义类 (内容以“书籍信息”类为例列出该类的属性和操作如下: “书籍信息”类 ?属性 国际标准书号(ISBN):文本(String) 书名(name):文本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一 1. 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workbench软件,学习组建简单直流电路并使用仿真测量仪表测量电压、电流。 2.解决方案 1)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理的验证。 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至少包括两个回路和两个节点,测量节点的电流代数和与回路电压代数和,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理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 2)电阻串并联分压和分流关系验证。 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包括三个以上的电阻,有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测量电阻上的电压和电流,验证电阻串并联分压和分流关系,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 3.实验电路及测试数据 4.理论计算 根据KVL和KCL及电阻VCR列方程如下: Is=I1+I2, U1+U2=U3, U1=I1*R1,

U2=I1*R2, U3=I2*R3 解得,U1=10V,U2=20V,U3=30V,I1=5A,I2=5A 5. 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比较 由上可以看出,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没有偏差,基尔霍夫定理正确; R1与R2串联,两者电流相同,电压和为两者的总电压,即分压不分流; R1R2与R3并联,电压相同,电流符合分流规律。 6. 实验心得 第一次用软件,好多东西都找不着,再看了指导书和同学们的讨论后,终于完成了本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操作上的一些小问题都给予解决了。 实验二 1.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加深对叠加定理的理解;学习使用受控源;进一步学习使用仿真测量仪表测量电压、电流等变量。 2.解决方案 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包括至少两个以上的独立源(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流源)和一个受控源,分别测量每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的响应,并测量所有独立源一起作用时的响应,验证叠加定理。并与理论计算值比较。 3. 实验电路及测试数据 电压源单独作用:

电工实验报告

电工实验报告 办公室用电负荷统计、测试与分析比较 1.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将电路理论中三相交流电路的知识、电气测量技术中三相交流负荷 的测量方法、相关仪器仪表的使用以及小范围内三相负荷的统计计算、同时系数的选取方 法等知识点和技能融为一体,并进一步理解用统计容量与计算容量及实测容量之间的关系,为更大范围的负荷统计及实测实验奠定基础。 2. 实验原理 ● 办公室常用用电设备的统计与分析 电参数是用电设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对配电、线路铺设、经济考量都有很 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测量电参数显得十分重要。电参数有电压值、电流值、电功率值、电能值、电阻值等,本实验只测量其中的电压、电流、电功率。电压的测量: 电压的测量原理是将测量电压表并联到处于额定功率状态的负载端,从而测量出整个 负载的额定电压(一般都是220V )。电流的测量: 电流测量时采用将电流表串联入负载一端的方法进行测量的,通过适当的电路设计可 以将电流表对负载电流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是数据更加准确。而对于总电流的测量 则应在其总干路上串联电流表,此时应注意电流表的量程选择,及连接线材的选择。 功率的测量: 功率分为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针对不同功率有不同的测量方法。 视在功率的测量: 视在功率为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因此只用将电压和电流分别测出然后相乘即可求出。 有功功率的测量: 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1. 直接用有功功率表测量 具体的接线规则是将功率表的电流端串入负载一端,同时将电压端并入负载两端,注 意其同名端的识别和接入;总功率的测量则需要按照上述规则将功率表接入总支路。优点: 读数简单,准确率高。缺点:

学生实验报告单1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三台小学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三台小学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第二课时《光与影》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科学知识 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重点:验证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如何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的描述。 教学准备:手电筒、小孔盒子、蜡烛、打火机、小圆盘、硬纸板、胶管、铁丝、成像屏、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时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二活动寻找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猜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说出猜想依据 2、设计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4页的图。 (2)出示一些实验材料,如硬纸板、胶管、铁丝、手电筒、启发学生。 (3)指名学生演示实验。明确提醒确定三个圆孔是否在一条直线 上,要求下面的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3、学生汇报。 4、小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5、应用: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如透过密

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夜间的探照灯柱、手电筒光柱等。) 三制作小孔成像 1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小孔成像”。 2过渡:通过阅读,我们再一次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 们有没有兴趣自己制作一个小孔成像盒。 3看教材第55页,学习小孔成像制作步骤。模拟小孔成像实验。教师强调要求以及注意事项。 4学生动手制作。请记录员填好实验报告单。 5展示、交流、评价。 四、谈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光与影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温馨提示:)实验内容:小孔成像模拟实验实验目的:小孔成像的研究 器材:有小孔的盒子一个,蜡烛一根,打火机一个,硬纸板三张,成像屏一个,小圆盘实验步骤: 1把成像屏伸入小孔盒子里,立在桌上。2在盒子有小孔的一端的旁边点燃蜡烛,立在小圆盘上。3将硬纸板遮住盒子透明的部分,观察成像屏。4移动支架直止成像屏的图像清晰。实验记录: 1、移动支架离蜡烛近了、远了,图像都模糊;距离适中,图像清晰。 2、成像屏上的烛焰像是倒立的。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电工仪表实训报告

电工仪表实习报告 亲,我是黄校13级自动化的一名学员,今天上传以下我写的实习报 告,仅供大家借鉴参。 正文 从上周五开始,我开始了实习的第二个内容:“焊接”和“万用表”。首先,焊接的技术 实习主要要求我们认识与了解焊接工具,掌握焊接技术,练好焊接基本功。另外,我们根据 万用表电路图了解万用表的构造组成与工作原理,并以此为基础修复破损的万用表。通过这 几天的学习与努力,我圆满的完成了上述需学习的内容与要求。特在此与同学,老师分享下 通过这次实习,我所收获到的东西。 一.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了“要想学会他,必先了解他”。 在上周五第一次开始焊接这个实习内容时,我的脑中便充满了“疑问与不安”。我们是电 工为什么还要学习焊接,焊接是什么,好不好学习与掌握。尤其是老师把电烙铁发到手中时, 我的疑问又无限制的扩大了。接下来,在老师的安排中,我们去了隔壁教室。在那里,老师 通过了幻灯片为我们讲述了焊接常用的工具电烙铁和焊锡。电烙铁石最常用的焊接工具。在 使用电烙铁之前应该仔细检查电烙铁电源插头,电源线有无破损,并检查烙铁头是否松动。 使用过程中,不可用力敲击,防止跌落。烙铁头上焊锡过多时,用布擦掉,不可乱甩,以防 烫伤他人。焊接时,要保证每个焊接点牢固,接触良好,以保证焊接质量。锡点应光亮,圆 滑而无毛刺,锡量适中。锡和被锡物 融合牢固。不能出现虚焊和假焊。通过以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加强了我对焊接的了解, 为我在随后几天中焊接技术的学习成功打下基础。 二.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了“1+1〉2” 我收获“1+1〉2”是从两方面来说。先说,第一个吧!在刚开始实习时,老师教我们怎 样不用仪表而读出电阻值。开始的时候,因同学以前都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并没有全部 听懂。后来,我主动问老师这个怎样判读,在我学有所成之后,我便想老师保证,我一定会 把全班所有的同学教会。我考试从学号一号开始教他们怎样判读电阻。但在我教了几个同学 之后,我发现一个问题,我的实习时间远远不够给所有同学讲完,而且我还有下一项任务。 于是,我想到一个办法。让学会的同学没人去给下一个同学讲,这样既能加强他们对这一知 识的理解,也能节约很多时间。结果,本来我一个人可能要一下午才能做完的工作,在大家 共同努力下,不到15分钟便教完了所有同学。 再说,第二个吧!在实习中,大家可能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在大家需取下电路板上的电 路元件时,要一个手拿电烙铁,一个手拿电路板。这样去电路元件时非常非常麻烦。后来, 我发现可以与周围的同学互帮互助,你取元件时,他帮你。他取元件时,你帮他。这样,即 加快了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也拉近了同学之间的关系,是不错的“1+1〉2” 三.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了“实践的重要性” 在开始这次实习前,因电路是我们的专业课。于是我也曾了 解过万用表的组成与使用。通过书本上的知识,我原以为这次的实习对我来说应该很容 易,但后来发现是我眼高手低了,我只看懂,但没有经过实践,在很多的方面存在空缺与失 误。这也是我实践后才知道的。这次实习,也深深地提醒了我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在上面,我已经将我收获最大的几方面与同学,老师分享。虽然还有许多小的感悟和收 获没有提及。但总的来说:“这次实习非常重要,是我收获很多,也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是 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篇二:电工实训报告 实训报告 题目: 电工基本技能实训所属系、部 : 物理系 年级、专业姓名学号: 201101011106 指导教师:

需求分析实验报告

需求分析实验报告 沙漠绿洲书店是福州大学附近最大的民营书店。长期以来,城市沙漠书店为福大学子乃至整个城市读者提供了不少的便利。在2005年,该书店扩大了书店的面积,大大提高了库存量,使得读者可以购买到更多的书籍。但是,原来的图书销售已经渐渐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因为图书销售的顾客群慢慢固定。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书店决定开发一套新的销售系统,以自动化的方式进行图书的销售以及管理。书店决定开通网上书店,面向全国进行网上售书,进一步扩大消费人群,同时,保留以往的电话售书的方式,为不在该市的消费者提供便利。

在图书管理方面,由于图书的数量年年增长,出现了许多新的消费热点,读者对图书的选择性有了一些变化。原来的系统已经无法体现这些变化,也无法满足企业制定销售战略。 在书店内部,由于面积的扩大,使得原来的导购小姐无法满足书店的需要,同时,书店也有意尝试通过在书店的不同位置放置可供读者自己查询的电脑来满足读者的需要。 在书店的规划方面,原来的系统只能够描述销售及库存的情况,对于整个书店的财务,会计等方面并没有涉及,这对于书店进一步扩大规模是不利的。宁因此,书店决定开发一套新的图书销售系统。 书店的新战略规划:书店的战略规划是要建立更多的客户群以扩大书店的发展规模,进而扩大市场。 一个战略是为外地用户扩大电话定购能力,另一个战略是要通过Internet 增加直接客户市场销路。新系统是一个能为企业的快速增长进行计划并准备加强支持客户交互作用的系统。 战略系统计划项目产生了技术结构计划,应用程序结构计划和实施的时间帧。 1,技术结构计划: 1,把商业应用软件转移到客户-服务器结构来,为数据库和电信功能保留了主机,以允许其容量增加及快速发展。 2,向在Internet 上经营商业转移,首先要有一个Web 站点,然后要有链 接到内部系统和数据库的一些客户和供应商的事务处理支持。 3,预期最后向内联网解决方案发展 2,应用程序结构计划; 1,财务/会计:带客户-服务器的软件包解决方案 2 ,人力资源:一个软件包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使员工访问人力资源表,过程和利益信息。 3,客户支持系统:设计一个订单处理和执行系统,综合三方面的订单 处理需求:通过WEB 邮购,电话定购和直接客户市场销售。 4,库存管理系统:设计一个商品销售和库存系统,可以部分提供给客户以便查询 5,零售店系统:把商店管理系统与库存管理系统集成起来 3,实施应用结构计划的时间帧 1,首先,实施客户支持系统。 2,在客户支持系统启动后立即开始实施库存管理系统。 3,把零售店系统与库存管理系统集成起来 4,更新人力资源系统和财务/会计系统 1,系统分析 根据书店的要求,可以确定系统相关者:

电工实训总结

第一篇电工实训总结 《2017公司电工实习小结》 公司电工实习小结 在这次为期40天的电工实习,我从感性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使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了实践的重要性,范文之心得体会:中级电工实习心得体会。只具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更要有动手能力。通过实习我们更加体会到“学以致用”这句话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本次实习的目的主要是使我们对电工工具、电器元件及线路安装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了解一些线路原理以及通过线路图安装、调试、维修的方法;对电工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做初步的理解;培养和锻炼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地结合,做到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以前我们学的都是一些理论知识,比较注重理论性,而较少注重我们的动手锻炼,而这一次的实习有不少的东西要我们去想,同时有更多的是要我们去做,好多东西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没有亲自去做,就不会懂得理论与实践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多简单的东西在实际操作中就是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也与我们的想象不一样,这次的实训就是要我们跨过这

道实际和理论之间的鸿沟。理论说的再好,如果不付诸于实际,那一切都是空谈。只有应用与实际中,我们才能了解到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开始的时候,老师对电路进行介绍,我还以为电工实习非常简单,直至自己动手时才发现,看时容易作时难,人不能轻视任何事。连每一根电线,都得对机器,对工作,对人负责。这也培养了我们的责任感。这次实习很累,在安装过程中我们都遇到了不少困难,理论与实践是有很大区别的,许多事情需要自己去想,只有付出了,才会得到,有思考,就有收获,就意味着有提高,就增强了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这一个星期的电工技术实习,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这些都是平时在课堂理论学习中无法学到的,我主要的收获有以下几点 掌握了几种基本的电工工具的使用,导线与导线的连接方法,导线与接线柱的连接方法,了解了兆欧表的使用方法等基本常识; 了解了简单电工横杆的安装方法,掌握了一般开关的倒闸方法; 本次实习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细心严谨的作风。 通过实践,深化了一些课本上的知识,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另外也认识到了自己部分知识的缺乏和浅显,激励自己以后更好的学习,并把握好方向。信息时代,仅会操作鼠标是不够的,基本的动手能力是一切工作和创造的基础和必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