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体内药物分析

体内药物分析

体内药物分析
体内药物分析

体内药物分析

药学系药物分析教研室李群芳

本课程共分三部分

第一篇总论

第二篇分析方法

第三篇各论

第一篇总论

——分四章介绍以下内容:

绪论:体内药物分析学科简介及其发展概况

体内药物分析相关的基础理论

生物样品制备方法和技术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设计与评价

第一篇

第一章绪论

本章内容提要

?第一节体内药物分析的意义、性质、对

象和任务

?第二节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与要求

?第三节体内药物分析的发展概况及学科热点问题

?第四节体内药物分析相关文献

第一节体内药物分析的意义、性质、对象与任务

意义

性质

对象和任务

一、体内药物分析的意义

药物质量及质量控制

经典——药物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理化指标

现代——药物存在“化学上等价而生物学上不等价”现象,药

物的个体差异现象→进行临床药学研究→逐步建

立和发展了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y)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在体内各个过程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发展形成了药物分析的新学科“体内药物分析”

——为临床药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和相关信息

实例

?一47岁男性,在近期接受肾脏移植。

?出院后的用药处方:口服环孢素A+地尔硫卓

?该患者无高血压,加用降压药合理?需要TDM?

?环抱素A生物利用度很低,少数以原形进入系统循环

?地尔硫卓可在肠道中抑制药酶CYP3A4,后者是环抱素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前的主要代谢酶,并被证明是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低的主要原因。

?环抱素与地尔硫卓同服可以显著增加环抱素的生物利用度,减少服用药物的剂量。

?另外,环抱素价格相对昂贵,减少服用剂量可以节省医疗花费。

?同时,环抱素A一个常见的副作用是血压升高

?CyA需要做TDM

二、体内药物分析的性质

体内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学

它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又是现代药学的发展。体内药物分析直接关系到药物研制,临床试验、使用,药物作用机理探讨,药物质量评价等各阶段的工作。

三、体内药物分析的对象和任务

体内药物分析又被称为“生物医药分析”(Biomedical Analysis)或“生物药物分析”(Biopharmaceutical Analysis)

研究对象

临床前药理: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药物效应——动物

临床药理:评价药物的安全性——人体(健康志愿者)

评价药物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人体(患者TDM)

具体检材生物体的各种器官、组织和体液等

体内药物分析的任务-1

●分析方法学的研究和完善—提供灵敏高、专属强、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与最佳的分析条件(首要任务)

●灵敏度(sensitivity):

用最低检测浓度或定量限(limit of quantitation , LOQ),如μg/ml或ng/ml

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

最低定量浓度

定量限(LOQ)根据药物体内药物浓度确定

检测限(LOD):在噪音水平下识别生物样品中药物的最低浓度,信噪比≥3

LOQ是标准曲线上的最低浓度,要求能测至3~5个消除半衰期后或峰浓度C max的1/10~1/20的血药浓度

方法灵敏度:MS(pg) ﹥RF(ng)﹥UV(μg)

专属性和准确度

●体内药物分析的任务——检测人(或动物)的体液或组织(生物样本)中的药物或特定代谢物的浓度

●药物在人(或动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游离型:原形药物或代谢物

——缀合物:药物或其代谢物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

——结合物:药物与蛋白质结合

体内药物分析的任务-2

为药物体内研究提供数据

?a?a提供药物在动物和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生物利用度及血浆蛋白结合率等基本数据?a?a为新药研究、老药再评价、TDM、药物滥用、司法鉴定等提供准确的体内药物浓度数据和合理解释

体内药物分析任务-3

●临床用药的测定和研究——为临床治疗药物监测(TDM)提供准确的血药浓度测定值,为某些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是本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体内药物分析的任务-4

●内源性物质的测定和研究

激素、儿茶酚氨、血糖、尿酸等

●由医院检验科负责这些项目的检测

体内药物分析的任务-5

●滥用药物的检测

毒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检测

第二节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与要求

一、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

二、体内药物分析对分析方法的要求

体内药物分析的学科特点

?a?a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学科

?a?a研究生物机体中外源性药物及其代谢物和内源性活性物质的质与量的变化规律?a?a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a?a分析方法学

?a?a为相关课程(临床药理学、生物药剂学)学习和实验研究奠定重要的基础

体内药物分析的研究特点

分析对象的特点:

1.干扰物质多——生物样品中含有大量的内源性物,如质蛋白质和脂肪,以及代谢物、结合物等干扰分析

在样品测定之前

——进行适当的样品制备

——进行分离、纯化、浓集、必要时还需对待测组分进行化学衍生化,然后进行测定

分析对象的特点

2.样品量少、不能重复取样——生物样品多数在特定条件下采集,无法再次取样,且浓度低、变化幅度大

——在测定前需浓缩、富集以适应分析方法要求

3.被测成分浓度低——对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及专属性要求较高

4.药物浓度监测和药物滥用——要求分析方法简便、快速

二、分析方法的新要求

●原因:药物服用的剂量越来越小、体液中药物浓度越来越低,对体内药物分析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检测方法的高灵敏度:最低检测量10-9~10-7g或10-15~10-12g

2. 分离方法要求高选择性、高专属性

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有

?色谱法: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igh-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HPCE )、UV、Fl

?免疫分析法——RIA、EIA

?联用技术——GC-MS、LC-MS

第三节体内药物分析的发展概况

一、发展概况

二、学科热点问题

一、体内药物分析的发展概况

国外20世纪60年代——临床药理学与生物药剂学的建立

70年代初——体内药物分析在国外开始建立

70年代末——血药浓度监测广泛用于临床

80年代——体内药物分析学科雏形基本形成

国内发展概况:在70年代末受到关注

1979年有“体内药物分析刍议”一文的提出

1981年在“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第一次学术会议”大会学术报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兴趣

80年代中期,许多高等医药院校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体内药物分析必修和选修课程

二、学科热点问题

游离型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研究

血中游离型药物浓度(F)与总浓度(T)的比率(F/T)及唾液与

血液游离浓度的比率(S/P)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

代谢物的监测与研究

对映体的监测与研究

体内微量元素的测定与研究

方便、快捷的样品制备方法与样品直接进样分析的研究

分析新方法、新技术的联用研究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质量控制研究

临床药代动力学-给药方案设计

●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应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设计和完善给药方案。给药方案的制定

●确定靶浓度(Cp)

●?

●找出CL和Vd的正常值

●?

●校正CL和Vd(根据体重、肝肾功能等)

●?

●确定负荷量(DL)和维持量(DM)

●(DL =Cp.Vd/F; DM = DL?(1-e-βτ),R=Cp?CL)

●?

●观察患者的血药浓度和效应

●?

●根据血药浓度修正CL和Vd

●?

●调整维持量(DM),完善治疗方案

?给药速度?

●R = CL ? Cp ? W

● = 0.65 ml/min/kg ? 15 mg/L ?68kg ● = 40 mg/h

?给药间隔? 给药间隔

Css,max

Css,min

12 23.1 9.0 8 20.3 10.9 6 18.9 11.8 4

17.4

12.7

药物剂量个体化

●不需剂量个体化:个体差异小、治疗窗宽

(OTC )

●需要剂量个体化:个体差异大、治疗窗窄

(抗高血压药物、地高辛等)

●有可观察的药效学指标,可以不做TDM ●没有可观察的药效学指标,需要做TDM

临床评估与血药浓度监测(TDM)

●A 、药物治疗时,可找到可监测的药效学指标,则可根据治疗目标设定或调整给药剂量和

速度,如:

B 、不能根据药效学指标来调整给药剂量但量效关系明显: 如:应用治疗指数小的抗生素治疗严重感染

第二章

体内药物分析相关的基础理论概述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C ss,max =F ?D/[Vd(1-e -βτ

) ]…………..

(β=CL/Vd)

=1?480mg/[34L(1-e -βτ

) ]

=23.14 mg/L

C ss,min =F ?

D ? e

-βτ

/[Vd(1-e

-βτ

) ]

=9.03 mg/L

若每隔12小时给药1次:

一.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给药途径:血管内及血管外给药

(一)胃肠道吸收

?从胃吸收:片剂、胶囊。药物以非离子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药物解离度、脂溶性、分子大小

?从小肠吸收:吸收面积大、药物停留时间长→药物吸收主要部位

?胃肠道吸收的影响因素

胃肠道吸收的影响因素

?剂型及理化特性:影响C max和T max

?食物:pH值、脂溶性、纤维素含量、胃肠道刺激→药物吸收↑或↓

?胃肠道的功能状态:血流量、黏膜分泌物容量和组分、胃排空速率(多潘立酮与法莫替丁合用)

?药物相互作用:形成难溶解的络合物、代谢清除率↓

胃肠道吸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药物的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药物被肠液或肠壁上的肠菌酶破坏,或在肝内受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影响→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硝酸甘油采用舌下含服提高药效;

L-dopa与a-甲基多巴肼/色拉肼合用

注射部位的吸收

?特点:肌肉注射吸收较慢而完全

?在生理pH下药物的水溶性:水溶性差药物不宜肌注(地高辛、苯妥因钠)

?药物的脂溶性:影响药物跨膜转运

?肌注部位的血液循环

黏膜与皮肤吸收

?黏膜吸收:吸收少,产生局部药理作用,如鼻咽部、口腔、阴道、结肠、尿道、膀胱等

?舌下含药:口咽部黏膜迅速吸收,用于首过效应明显的药物,异丙肾上腺素、硝酸甘油、丁丙诺啡等

?皮肤吸收:局部搽贴药物。影响因素,脂溶性、分子大小

其他部位的吸收

?直肠内给药:传统观点,可以避免首过效应;现代研究发现,大部分药物仍然经痔上静脉进入肝门静脉到达肝脏,不能避免首过效应

?肺部给药:挥发性或气体药物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通过肺泡扩散很快进入血液→如,吸入性全身麻醉、制成气雾剂的平喘药。药物颗粒的粒径<1?才能直接到达肺泡而被肺吸收

二、药物的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透过各种生理屏障向机体各组织器官可逆转运的过程“分布”

?在不同的组织器官药物的分布速度和分布程度不同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一)药物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脂溶性、分子大小、pka、血浆蛋白结合率→影响体内分布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影响分布容积,血浆药物浓度。

?结合率高的药物要特别注意用药剂量和药物相互作用:如苯妥因(88%)、华法林(97%)、

双香豆素(99%)、胺碘酮(60%)

血浆蛋白结合率对药物效应影响

?大多数药物以游离单体形式发挥药理活性,对于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血浆蛋白浓度的改变,其它药物竞争性结合均可显著改变药物的作用强度;

例常用的酸性非甾体抗炎药,血浆蛋白结合率均超过90%,与其它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华法林、苯妥因钠、磺胺药等合用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二)血流量与膜通透性

?灌注速率:当组织膜的通透性在药物分布中不起屏障作用时,组织血流灌注速度是药物分布的限速因素。定义:每单位组织容积中,每分钟通过组织的血液的毫升数,肺>肾>甲状腺>肾上腺>肝>心脏>脑>脾>皮肤>脂肪>骨骼

?膜通透性:包括细胞质中的一系列膜,线粒体膜、溶酶体膜、内质网结构、高尔基体膜→对药物效应有重要影响。

膜转运方式

?被动扩散:为一级动力学,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呈剂量依赖性关系,药物浓度越高,转运速率越快

?主动转运:当药物浓度<转运载体/酶的运载能力,为一级动力学→当药物浓度>转运载体/酶的运载能力,为零级动力学,转运速率不再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加快

?零级动力学药物的剂量增加与血药浓度的升高不成正比,剂量稍微增加会引起血药浓度急剧上升→引起严重的毒副反应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三)体内的特殊屏障

?血脑屏障:对许多大分子、极性高的解离型药物、非脂溶性和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起着屏障作用,很难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组织。脂溶性高、非极性和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仍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炎症可以改变其通透性

?胎盘屏障:药物穿透胎盘主要是被动转运方式。母体循环中的大部分药物都能透过。药物分子量<600Da,易透过;分子量600~1000Da药物,中等量通过;分子量>1000Da,较难通过

药物透过胎盘屏障的药理后果

?致畸:药物致畸的特别危险期,妊娠的头8-10周,胚胎对致畸物特敏感

?致畸药物:酒精、苯妥因、卡马西平、H1-受体抗组胺药、麻醉性镇疼药、奎尼丁、激素、四环素、氯霉素等

?妊娠3个月,药物主要影响胎儿的肢体发育和脑发育,可引起小胎、出生后婴儿的智力低下

游离型药物和结合型药物

?D+P?DP D-drug P-protein

?Cb/Ct: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PPBR)

?PPBR>0.9,药物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

?PPBR<0.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很低

?与药物相结合的血浆蛋白有:白蛋白、α1- 酸性糖蛋白、脂蛋白

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的影响因素

?药物浓度

?药物与蛋白结合点的亲和力

?蛋白结合点的数目

?年龄:新生儿与老年人的蛋白结合率均较成年人低

竞争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相互作用与临床意义

?药物在白蛋白同一位点上的结合是非选择性的,理化性质相似的药物或内源性物质可能在相同的结合点上发生竞争,将其他药物置换游离出来→显著增强药理效应或毒性

?PPBR为90%~99%的药物,若被其他药物置换使PPBR下降10%,将使血浆的游离药物浓度倍增。

实例

胺碘酮具有高度脂溶性,它广泛缓慢地积累于组织中,给药短时间内不易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数周后才能产生药理作用。长期用药时,由于体内储存,偶尔遗漏一次或两次极少导致心律失常发生;

?硫贲妥钠单次用药10-15min,病人就能苏醒,但重复多次给药,患者可睡眠数小时。

实例

?患者,男,65岁。因心脏病入院,做冠脉支架手术。

?用药情况:入院前按照药物说明书自服胺碘酮15d。手术后注射青霉素480万U/d,5d; 胺碘酮,po, 400mg/d(200mg tid),一周。噻氯匹啶常规量抗凝血,4d~5d出现肺毒性,呼吸短促,胸疼,肺部网织状改变

?停用青霉素和胺碘酮

?改用:西曼欣(头孢哌酮-舒巴坦)2g,iv,Qd;

?左氧氟沙星;地塞米松4mg/d,4d→强的松

?4d后肺毒性症状加重,肺纤维化,从右肺→左肺

实例分析

?已经有报道胺碘酮体内过程特点,起效缓慢,数周才见疗效。疗效维持时间长,停药后疗效仍维持4~6周。至肺毒性(1%~17%),肺纤维化,多见于大剂量或长期用药

?胺碘酮血浆蛋白结合率约60%

?青霉素血浆蛋白结合率45%~65%

?噻氯匹啶血浆蛋白结合率98%

?头孢哌酮血浆蛋白结合率70%~93%

三、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代谢(metabolism)

?机体通过生物转化将亲脂性药物转变为极性较强、更易于由肾脏排泄的产物—代谢物

?药物代谢的化学途径:

Ⅰ相反应(phase Ⅰreactions):氧化、还原、水解

Ⅱ相反应(phase Ⅱreactions):结合反应

?药物代谢的部位:主要在肝脏,也发生在血浆、胃肠道、肺、皮肤、肾脏、其他组织细胞?细胞内特异的酶催化代谢反应:位于内质网、微粒体、胞液、溶酶体、核膜和胞浆膜

体内药物主要代谢酶

?细胞色素P-450单氨氧化酶

?葡萄糖醛酸转化酶

?醇脱氢酶

?单氨氧化酶

?氧化硫还原酶

?羧酸酯酶和酰氨酶

?转磺基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甲基转移酶、乙基转移酶

?硫氢酸酶及氰化物结合酶

细胞色素P-450单氨氧化酶

?位于肝内质网,与膜结合的血红素蛋白

?催化还原反应

?许多药物和化学物质均可通过CYP450 系统被氧化

细胞色素P-450 单氨氧化酶

药物代谢产物的药理活性

?生物转化使药物代谢产物失去药理活性

?经代谢产生具有药理活性的代谢物

环磷酰胺→磷酰胺氮芥

阿司匹林→水杨酸

可待因→吗啡

?代谢转化使代谢物的药理活性改变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1

?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性:遗传学差异和非遗传学差异-体内药物分析研究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

遗传因素导致酶活性水平差异:分快代谢型EM(extensive metabolizer)和慢代谢型PM (poor metabolizer)。如,

兰索拉唑,基因多态性血浆浓度及其抑酸效应存在明显的种族和个体差异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2

?年龄和性别

§青春前期和老年人:药物代谢的速率减慢,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毒性的敏感性增强

§老年人生理特点:肝血流量减少、肝药酶活性降低

§妊娠期间:体内雌激素和黄体酮大量增加,黄体酮诱导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药酶活性↑→药物代谢速率加快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3

?疾病对代谢的影响

?胃肠道疾病影响药物的吸收

?肾脏疾病影响药物的排泄

?肝脏疾病影响药物的代谢

?肝血流:影响依赖于肝血流量的快代谢药物,普萘洛尔、维拉帕米、哌替啶、吗啡、利多卡因、拉贝洛尔、异烟肼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4

?药物相互作用对代谢影响

§合并用药→酶促作用/ 酶抑作用→药物代谢增强/ 减少

§酶促作用(enzyme induction):对肝药酶诱导→酶活性增强

§酶抑作用(enzyme inhibition):对肝药酶抑制→酶活性降低

药物相互作用对代谢影响(1)

?药物的协同作用→药效↑

例:临床麻醉实施时,常应用苯二氮卓类、异丙酚、阿片药、吸入含氟麻醉药,它们通过不同的受体或受体亚型发挥麻醉作用,药效学表现出协同作用→麻醉时间延长、呼吸频率↓、心动过缓、心跳骤停

?药物的协同作用→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选择性5-HT摄取抑制剂、三环抗抑郁药、曲马多通过不同机制增加突触间隙5-HT浓度,可引起以意识改变、植物神经系统高兴奋状态、神经肌肉异常为特点的血清素综合症。

药物相互作用对代谢影响(2)

?药物的相加作用

两种药物作用于同一部位或受体,并对这个部位或受体作用的内在活性相等时,发生相加作用

例抗胆碱药(阿托品)与具有抗胆碱作用的其他药物(氯丙嗪、抗组胺药)可引起胆碱能神经原功能低下的中毒症状。

药物相互作用对代谢影响(3)

?药物的敏感化作用

例氟烷可使心肌对儿茶酚胺敏感,再用肾上腺素就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利血平耗竭交感末梢儿茶酚胺,增加突触后膜受体数目,使拟肾上腺素药升压作用增强。药物相互作用对代谢影响(4)

?药物间拮抗作用

例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可竞争性拮抗吗啡的药理作用;

胆碱脂酶抑制剂可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

药物血浆清除率

?大部分药物在肝内转化,肝药酶受多种药物的诱导或抑制;

?对于肝脏、肾脏疾患病人,可选用特殊代谢途径的药物;

例阿曲库胺非特异性脂酶降解和Hoffman清除,瑞米芬太尼脂酶降解。

药物的半衰期

?半衰期并非估计药物清除的良好指标,但它可表明给药后达稳态所需时间(即4个半衰期后可达到新稳态的94%)、药物被清除出体内的时间及作为估算合适剂量间隔的方法。

稳态血浆半降时间

(context sensitive half time)

?是指按一定输注方案给药维持恒定血药浓度一段时间,停止输注后,中央室血药浓度降低50%所需时间。

?该概念描述了药物在体内分布和清除对药物效应的综合影响,在临床麻醉中,根据其,可

很好的预测病人的苏醒时间。 药物的排泄(Excretion,Eliminarion)

?肾排泄 ?胆汁排泄

?其他排泄途径:呼吸道、外分泌腺

为什么要进行“体内药物分析”

?药物进入体内后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化学结构和存在状态都可能发

生变化,需对生物体内药物及其代谢物进行研究分析

?医院药学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发展必然在不同个体中药效存在差异,影响药物在不同个体中

的治疗效应和毒副作用。

第二节 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 一、药物临床效应的个体差异性

?药效学及其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造成药物临床效应个体差异的因素

二、游离型药物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三、活性代谢物与药效的关系 四、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与治疗阈 第三节 血药浓度与合理用药 一、血药浓度的临床意义

?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强度

?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临床药代动力学

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 代谢、排泄, 基本假设

时间

血浆口服

静脉注射

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Part I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含义和计算 计 算 方 法

方法一:根据 A 、B 、α、β各值计算

方法二:梯形面积法(trapezoidal rule )

(半 衰 期 (Half-Life )

AUC 0→∝:以最小二乘法先求β,再按下式算出

总面积=各间隔时间内梯形面积和

AUC 0→n =(1/2)(C 1+C 2)(t 2-t 1)+ (1/2)(C 2+C 3)(t 3-t 2) + ??? ??? ?+ (1/2)(C n-1+C n )(t n -t n-1)

血浆药物浓度或体内药物总量减少1/2所需时间,反映药物消除过程。 (β=CL/Vd)

多剂量给药的有关参数

Css,max=F ?D/[Vd(1-e-βτ) ] ●

Css,min=F ?D ? e-βτ/[Vd(1-e-βτ)

] ● Css,avg(Cp)=AUCss/τ= (F ?D/CL)/τ ● DF(%)=(Css,max - Css,min)/ Css,avg=βτ Part II

给药方案的制定 一、给药方案的制定 确定靶浓度(Cp ) ?

T 1 /2 = 0.693/β

T1/2 停药后体内残留量 1 50% 3 12.5% 5 3.125%

找出CL和Vd的正常值

?

校正CL和Vd(根据体重、肝肾功能等)

?

确定负荷量(DL)和维持量(DM)

(DL =Cp.Vd/F; DM = DL?(1-e-τβ),R=Cp?CL)

?

观察患者的血药浓度和效应

?

根据血药浓度修正CL和Vd

?

调整维持量(DM),完善治疗方案

? DL ?

DL=Cp ? Vd/F ? W

=15 mg/L ? 0.5 L/kg ? 68kg

=510 mg

?给药速度?

R = CL ? Cp ? W

= 0.65 ml/min/kg ? 15 mg/L ?68kg

= 40 mg/h

?给药间隔?

若每隔12小时给药1次:

Css,max=F?D/[Vd(1-e-βτ) ]………….. (β=CL/Vd)

=1?480mg/[34L(1-e-βτ) ]

=23.14 mg/L

Css,min=F?D? e-βτ/[Vd(1-e-βτ) ]

=9.03 mg/L

?给药间隔?

给药间隔Css,max Css,min

12 23.1 9.0

8 20.3 10.9

6 18.9 11.8

4 17.4 12.7

二、药物剂量个体化

不需剂量个体化:个体差异小、治疗窗宽

(OTC)

?需要剂量个体化:个体差异大、治疗窗窄

(抗高血压药物、地高辛等)

三、临床评估与血药浓度监测(TDM)

A、药物治疗时,可找到可监测的药效学指标,则可根据治疗目标设定或调整给药剂量和速度,如:

抗高血压药

能根据药效学指标来调整给药剂量但量效关系明显:

C、不能根据药效学指标来调整给药剂量,量效关系不明显???

四、T1/2与给药方案

? T1/2小于30min

TI低(肝素)采用静脉输注

TI高(青霉素)6-8小时给药一次

? T1/20.5~8小时之间,主要考虑Ti和给药方便

TI低:每个T1/2或更短的时间给药一次,必

要时静脉输注

TI高:每个T1/2或更长时间间隔给药

? T1/2在8~24小时:

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必要时首剂加倍。

? T1/2半衰期>24小时

一天一次,必要时首剂加倍。

临床合理用药

?防止低靶浓度时,作用不足

?避免高浓度时,药物不良反应

?最佳的药物选择及给药方案

第四节治疗药物监测(TDM)

?绝大部分药物通过作用于体内的受体发挥作用,药物作用强度与效应部位靶浓度呈正相关;

?合理用药就是要根据病人的病理生理状态,选择恰当的药物、剂量、给药方法以获得最理想的效果,最小的不良反应;

?要达到以上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待选择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相互作用和TDM。

一、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给药方案个体化

病人→检查、明确诊断→选择药物及给药方案

↙↘

观察临床疗效血药浓度监测

↘↙

评价是否已获得预期的治疗目标

↙↓↘

修改治疗目标←数据处理,求出药动学参数→改变给药方案

(—)给药方案个体化

?医师主观的判断:经验

?客观的依据:TDM、药效学、药动学

*药效学指标:血压、血糖、临床症状改善

*零级动力学药物(药物消除速率在任何时候都是恒定的,与药浓无关,如乙醇)?血药浓度监测+临床药效学指标+毒副反应→

临床给药方案个体化

(二)血药浓度监测在给药方案个体化中的地位注意6点P43

(三)血药浓度监测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的要素P44

(四)个体化给药方案的调整

1.稳态一点法

2.重复一点法

第三章

生物样品与样品制备

第一节生物样品的种类、采集、制备与贮存

?生物样品特点:

?1、被测定的药物和代谢物的浓度或活性极低;

?2、样品中存在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物质,大多需要分离和净化;

?3、样品量少,尤其是连续测定时,很难再度获得完全相同的样品;

一、样品的种类和选取原则

?(一)血样:

?血浆(plasma)和血清(serum)是体内药物分析最常采用的样本,其中选用最多的是血浆。因血浆中的药浓可反映药物在体内(靶器管)的状况。而且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数据报道较多,可供借鉴。

?血浆是全血(whole blood)在加肝素、枸橼酸、草酸盐等抗凝剂的全血经离心后分取,量约为全血的一半。

?血浆制备:2500-3000r/min,离心5-10min

血清

?血清是在血液中纤维蛋白元等影响下,引起析出血块,离心取得。血块凝结时往往易造成药物吸附损失。

?药物与血清蛋白结合率稳定时,血药总浓度可以有效表示游离药物的浓度。但对低蛋白症或尿毒症患者,药物结合率降低,则在通常安全有效的血药总浓度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可显著增加。

?血清制备:静脉血放置30min-1h,2500-3000r/min,离心5-10min

全血

?加入抗凝剂混匀,以防凝血。全血的净化较血浆与血清麻烦,尤其是溶血后,血色素等可能会给测定带来影响。

?对大多数药物来说血浆浓度与红细胞中的浓度成正比,测定全血也不能提供更多的数据。少用

?部分可与红血球结合或药物在血浆和血球的分配比率因不同病人而异的情况下,宜采用全血。

?血样采取量1-5ml,取血时间间隔常随测定目的不同而异。目前大都是测定原型药物总量。

(二)尿样(urine)

?尿样测定主要用于药物剂量回收研究、药物肾清除率和生物利用度等研究,以及测定代谢物类型等。体内药物清除主要是通过尿液排出,

?药物可以原型(母体药物)或代谢物及其缀合物形式排出。尿液药物浓度较高,收集量可以很大,但尿液浓度通常变化较大,所以宜测定一定时间内尿中药物的总量(如8、12、24小时内的累计量),需记录排出尿液体积及尿药浓度。

?尿药浓度改变不直接反映血药浓度,受试者肾功能将影响药物的排泄。尿中药物大多

呈缀合状态,测定前要将缀合的药物游离。

?采集尿液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多次取样,排尿时间较难掌握(尤其是婴儿),同时也具有不易采集完全的缺点。

?易受干扰因素

?食物种类、饮水、排汗

(三)唾液(saliva)

?唾液中的药物浓度通常与血浆浓

?度相关。样品易得,取样无损

?害,尤易为儿童接收。有些可从

?药物唾液浓度推定血浆中游离药

?物浓度。但有些蛋白结合率较高

?的药物在唾液中的浓度比血浆浓

?度低得多,需高灵敏度的方法才

?能检测。

?唾液pH值6.9±0.5,每日分泌量1~1.5L,含有的主要电解质有Na+、K+、Cl-、

HCO3-等,主要有机成分是粘液质和淀粉酶。

(二)尿样(urine)

?尿样测定主要用于药物剂量回收研究、药物肾清除率和生物利用度等研究,以及测定代谢物类型等。体内药物清除主要是通过尿液排出,

?药物可以原型(母体药物)或代谢物及其缀合物形式排出。尿液药物浓度较高,收集量可以很大,但尿液浓度通常变化较大,所以宜测定一定时间内尿中药物的总量(如8、12、24小时内的累计量),需记录排出尿液体积及尿药浓度。

?尿药浓度改变不直接反映血药浓度,受试者肾功能将影响药物的排泄。尿中药物大多呈缀合状态,测定前要将缀合的药物游离。

?采集尿液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多次取样,排尿时间较难掌握(尤其是婴儿),同时也具有不易采集完全的缺点。

?易受干扰因素

?食物种类、饮水、排汗

(三)唾液(saliva)

?唾液中的药物浓度通常与血浆浓度相关。样品易得,取样无损害,尤易为儿童接收。有些可从药物唾液浓度推定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但有些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在唾液中的浓度比血浆浓度低得多,需高灵敏度的方法才能检测。

?唾液pH值6.9±0.5,每日分泌量1~1.5L,含有的主要电解质有Na+、K+、Cl-、HCO3-等,主要有机成分是粘液质和淀粉酶。

唾液采样与制备

?采样一般是在漱口后15分钟,收集口内自然流出或经舌在口内搅动后流出的混合唾液(吸管内吸附的少量唾液用稀释液洗出),用2000~3000rpm离心15分钟,小心吸取上清液,进一步分离、净化。

?也可采用物理(嚼石蜡片、小块聚四氟乙烯或玻璃大理石)或化学(酒石酸、维生素C)的方法刺激,在短时间内可得到大量唾液,但药浓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唾液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在TDM中的应用:S/P比值

?药物S/P<1.0,很难检测,ceftazidim

?药物S/P=1.0,适合TDM,乙醇、苯妥因

?药物S/P随不同的条件变化,地高辛

?药物S/P很大

?优点:采样无疼、方便、经济,TDM的研究热点

(四)组织

?药物动物试验

?中毒死亡的病人

?采集肝、肾、肺、胃、心、脑等

(五)头发

?采样方便、无伤害、可再次得到

?能获得数月直数年的用药情况

?预处理繁杂、干扰多

?分析对象含量低

?需要精密准确的分析方法和仪器

(四)其它液体样品

?乳汁

?精液

二、生物样品的贮存与处理

?取样后最好立即进行分析,冷藏(4℃)、冰冻(-20℃)有时也不能完全保证样品不起变化。

?尿液是很好的细菌生长液,若需收集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样品或不能立即测定的,应置冰箱冷藏或加防腐剂(1%甲苯、过饱和氯仿)保存。

?分析样品贮存时应考虑:储存条件;样品在贮存中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什么影响;评述样品稳定性时会发生什么问题;如何预防或校正不稳定样品的分析结果。

第二节生物样品的预处理与制备

?测定前样品的制备

﹟少数体液经简单处理后直接测定

﹟多数采样在最后一步测定前要采取适当的样品制备,即进行分离、净化、浓集、必要时尚需对待测组分进行化学改性,为测定创造良好条件。

一、样品的制备要考虑

?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存在形式

?待测物的浓度范围: g/ml、ng/ml、pg/ml

?药物测定的目的

?选用的生物体液和组织的类型

?样品制备与分析技术的关系

三、生物样品的预处理技术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法:

? 1. 有机破坏法

? 2. 除蛋白法

? 3. 分离、纯化与浓集

? 4. 缀合物的水解

? 5. 化学衍生化法

(一)经有机破坏的方法

?有机破坏方法,一般包括湿法破坏、干法破坏及氧瓶燃烧法三种方法。

?1.湿法破坏(以硝酸—高氯酸法为例说明)

?硝酸—高氯酸法:本法破坏能力强,反应比较激烈。故进行破坏时,必须严密注意切勿将容器中的内容蒸干,以免发生爆炸。

?本法适用于血、尿、组织等生物样品的破坏。经本法破坏后,所得的无机金属离子,一般为高价态。本法对含氮杂环药物的破坏不够完全,此时宜选用于法灼烧进行破坏。

?关于样品的取用量,应视被测含金属有机药物中所含金属元素的量和破坏后所用测定方法而定。一般来说,含金属元素量在10—100μg范围内时,取样量为10g;如果测定方法灵敏度较高,取样量可相应减少。一般血样10—15ml或尿样50m1。

?2.干法破坏(以高温电阻炉灰化法为例)

?高温电阻炉灰化法:本法适合人发样品的破坏。

?其操作方法:取发样放入石英坩锅中,在300℃的马福炉中碳化6h,取出冷至室温,加浓HN03,红外灯下烘干,再于450℃马福炉中灰化15h,取出冷至室温,加适当浓度的盐酸,定容。

?3. 氧瓶燃烧法

?快速分解有机物的简单方法,能使有机化合物中的待测元素定量分解成离子型。(二)去除蛋白质

蛋白质是测定血浆、血清、全血及组织匀浆等样品中药物时的最先处理步骤。

1.溶剂解法---加入可与水混合的有机溶剂

?乙醇、乙氰过量存在时,能使与蛋白结合状态的药物释放可将混合物离心,取上清液(含药),但这不能解决样品的净化问题。蛋白沉淀法对于与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的回收率较差。

2.酸消化法(Acid digestion)使药物自蛋白结合处释出,但常导致药物的分解。

3.加入沉淀剂和变性试剂:硫酸铵是经典的蛋白质沉淀剂,它与蛋白质分子竞争系统中水分子,而使蛋白质析出。阴离子型沉淀剂(三氯醋酸、高氯酸、钨酸、焦磷酸)与带电荷的

蛋白质在低于等电点的pH时形成不溶性盐;阳离子型沉淀剂(含锌盐、铜盐)与蛋白质分子中带阴电荷的羧基,在高于蛋白质等电点时,形成不溶性盐。

?4.加热法:可使一些热变性蛋白沉淀。

?5.加入中性盐:改变溶液离子强度;中性盐能将蛋白质水合的水置换出来,使蛋白质脱水而沉淀。

(三)分离、纯化与浓集

?对于大多数药物而言,生物样品的分析通常由两步组成:样品的前处理(分离、纯化、浓集)和对最终提取物的测定。

?前处理是为了除去介质中含有的大量内源性物质等杂质,提取出低浓度的被测药物,同时浓集药物或代谢物的浓度,使其在所用分析技术的检测范围之内;分析的专属性也有部分取决于分析方法的特点,但主要仍是样品的预处理与制备。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如:液-液提取法

?固相萃取法、

?自动化固相萃取技术、

?固相微萃取、

?膜萃取技术、

?微透析技术、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

(一)溶液的pH调节

最佳pH选择主要与药物的pKa值有关。pH与pKa相当时,50%的药物以非电离形式存在。碱性药物最佳pH值要高于pKa值1~2个pH单位;反之,则低1~2个单位。可使90%药物以非电离开形式存在,易为溶剂提取。

对于碱性很强的药物往往采用“离子对”技术进行提取和定量。

体内酸性物质较多,在碱性条件下不会被萃取出来,故在pH值偏高的情况下进行提取较好。

(二)提取溶剂的极性

?选好第一个提取溶剂可减少以后的净化操作,在液-液提取中多采用极性小的溶剂。加入少量醇类可克服极性小溶剂提取能力弱和减小药物在容器表面的吸附损失的不足。也有利用不同极性的混合溶剂来提取药物和净化脂肪酸类。

(三)提取技术

?由于体液样品量少且药物含量低,一次分析的样品数量较多。与常量和微量分析相比,提取时通常不采用反复提取的方法,多半进行一次(至多二次)提取,在改变pH后,从有机相回提至水相也只进行一次。

?一般并不考虑“提尽药物”,测定含量时则应精确加入提取溶剂,提取液也要定量分出。(三)提取技术-2

?为避免进样时带来的误差,多采用提取前加入等量内标,以待测组分峰高(或峰面积)与内标峰高(或峰面积)之比对浓度作标准曲线。

?这样,即使在一系列操作过程中有微量损失,对比值影响也较小。混合时可在密塞情况下将试管平置于振荡器内振荡,振荡时间与强度视情况而定。

?可采用以“药物转入溶剂中量”与“混合时间”作图法,选取理想和符合实际的提取方式和时间。

(四)提取溶剂的蒸发

体内药物分析第2章生物样品与生物样品制备在线测试及答案

《体内药物分析》第04章在线测试 《体内药物分析》第04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3:57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比色法虽具有快速简便、对仪器要求不高等特点。但灵敏度不高, A、只能测定出10ug/ml浓度以上的样品 B、只能测定出1ug/ml浓度以上的样品 C、只能测定出5ug/ml浓度以上的样品 D、只能测定出ml浓度以上的样品 2、荧光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可达 A、1g/ml B、1pg/ml C、1ng/ml D、1mg/ml 3、虽具有荧光的物质数量不多但体内许多重要的生化物质、药物及其代谢物或致癌物都有荧光现象。由于荧光衍生物试剂的使用,扩大了( )在体内药物分析和药物动力学的应用。 A、荧光分光光度法 B、紫外分光光度法 C、红外分光光度法 D、可见分光光度法 4、在规定条件下同一个均匀样品,经过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彼此接近的程度 A、精密度 B、专属性 C、检测限 D、准确度 5、多种组分共存时,分析方法能准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 A、精密度 B、准确度 C、检测限 D、专属性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光谱分析法约占应用血药浓度测定方法总数的1/3,主要有 A、比色法 B、紫外分光光度法

C、荧光分光光度法 D、远红外分光光度法 E、免疫分析法 2、由于受到体液中内源性杂质的干扰和影响。故紫外分光光度法在体内药物分析中也受到()的限制。 A、灵敏度 B、准确度 C、专一性 D、精密度 E、回收率 3、紫外分光光度法常采用( ),可以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A、三波长分光光度法 B、差示分光光度法 C、导数分光光度法、 D、双波长 E、红外分光光度法 4、常用相关系数r表示两种分析方法 A、相关系数r表示r=0表示两法完全不相干 B、一般要求两法的相关系数r≥,两法基本相干, C、相关系数r=1两法完全吻合 D、相关系数r越接近1说明两种方法越相关 E、没有可比性 5、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设立与建立的一般步骤 A、以纯品进行测定 B、以处理过的空白样品进行测定

体内药物分析

体内药物分析文献 生物制药二班姓名: 学号:11610209

《体内药物分析》的重要性 王英明 【关键词】体内药物分析;重要性 【摘要】本文从必备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讲授开设《体内药物分析》的重要性,讨论了本专业《体内药物分析》的教学内容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总结。 【关键词】体内药物分析;重要性 体内药物分析是由药物分析派生出来的一门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的变化规律的新兴学科[1,2]。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医药学及临床药学的兴起,特别是药物动力学的深入研究,使“给药方案个体化”、“治疗药物监测”的工作越来越重要,体内药物分析学科亦应运而生,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药学前沿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这学期我院也开设了《体内药物分析》选修课,现就此谈一点看法与体会[3]。 1 为什么要进行体内药物分析? 1.1 可以选择最佳的给药剂量与给药方案,做到合理用药以往临床上对同种疾病患者,给予同样剂量的药物,可是治疗效果却差别很大。例如对癫痫发作患者施以同样剂量苯妥英钠治疗,过去认为每日300mg可以控制症状,而实际却不然。有人观察了200例,结果能控制发作者占28.5%,测得血药浓度为10~20mg/L;无治疗效果者占60%,测得血药浓度20mg/L。这就说明不能简单地依据表观剂量来推算机体的效应。要保证药物安全、有效,必须对患者体液、尤其是血液中药物含量进行测定。根据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研究表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与作用部位药物浓度有关。所以根据个体病人的体液药物浓度监测后,制订给药方案是合理的。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如地高辛、奎尼丁、利多卡因等,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狭小,与中毒浓度又相当接近,对肝肾功能不全病人的用药更有必要。因此,近年来国外已开展“给药方案个体化”、“治疗药物监测”工作。 1.2 有利于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某种药物或其制剂在体内行为即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过程,过去医师与药师主要靠自己的临床经验估计,而现代药学研究,通过测定药物的各种动力学参数,如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生物半衰期(biologic half-life),清除率(clearance)、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等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新药设计也要了解该药物在体内转运过程、作用原理和药物动力学的有关参数。故研究药物动力学的最基本手段之一,就是进行体内药物分析。 1.3 药物管理问题目前,药品普遍存在严重滥用现象,而且会造成社会不良影响(如吸毒、运动员滥用药物等)。此外药物中毒也时有发生,这些也需要进行体内药物分析,尔后进行治疗。许多国家药典已将生物利用度作为评价药物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依据。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也离不开体内药物分析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 2 体内药物分析的作用及特点

体内药物分析

第二章生物样品与样品制备 1.体内药分的对象:人体和动物体液、组织、器官、排泄物 2.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样品量少,不易重新获得;样品复杂,干扰杂质多;供临床用药监护的检测分析方法要求简便、快速、准确,以便迅速为临床提供设计合理的用药方案及中毒解救措施;实验室拥有多种仪器设备,可进行多项分析工作;工作量大,测定数据的处理和阐明有时不太容易。需相关学科参与。 3.体内药物分析样品的种类:最常用且易获得的分析样品有:血样、尿样、唾液和粪便。 特殊情况下:乳汁、泪液、脊髓液、胆汁、羊水、各种组织 4.血清:血清是由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等的影响引起血液凝结而析出的澄清黄色液体,约为全血的30%~50% 5.尿液:尿液的主要成分:水、含氮化合物、盐类;体内药物清除主要通过尿液排出,药物以其原型或代谢物及其缀合物等形式排出;尿药测定主要用于药物剂量回收、尿清除率、生物利用度、药物代谢率的研究,并可推断患者是否按医嘱用药。 6.生物样品分析的前处理:是指测定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及其代谢物时,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浓集,必要时对待测组分进行衍生化,为测定创造良好的条件。 7.为何进行前处理? 1)药物进入体内除原药外还有多种形式存在 2)生物样品的介质组成比较复杂,尤其蛋白质严重影响分离效果,必须进行前处理 3)除去介质中含有的大量内源性物质等杂质,提取出低浓度的被测药物,同时浓集药物或代谢物的浓度,使其在所用分析技术的检测范围内。 8.生物样品处理方法选择的一般原则:待测药物的理化性质;待测药物测定的目的与浓度范围。9.去除蛋白质的方法:加与水相混溶的有机溶剂;加入中性盐;加入强酸;加入含锌盐及铜盐的沉淀剂;酶解法。 10.生物样品的分析由两步组成:样品的前处理(分离、纯化与浓集)和对提取物的仪器分析;提取法是应用最多的分离、纯化方法;提取的目的:从大量共存物中分离出所需要的微量组分药物及其代谢物,并通过溶剂的蒸发使样品得到浓集,以供测定;提取法分为液-液提取法和液-固提取法。11.提取溶剂的选择:对被测组分的溶解度大,沸点低,易于浓集、挥散,与水不相混溶,无毒、化学稳定、不易乳化;最常用的溶剂是乙醚和氯仿。 12.被测组分的浓集:样品在提取过程中被测组分得到纯化但因微量的组分分布在较大体积的提取溶剂中,由于进样量的限制,被测组分量可能达不到检测灵敏度,故需将被测组分浓集后再测定;两种浓集方法:末次提取时加入提取液尽量少;挥去提取溶剂法。 13.分离前将药物进行衍生化的目的:使药物变成具有能分离的性质;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增强药物的稳定性;提高对光学异构体分离的能力;GC 中的化学衍生化和HPLC中的化学衍生化。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摘要】体内药物分析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能获得药物在体内的各种信息。 随着近年的科技进步,体内药物分析发展迅速,更快速、更高灵敏度、更高选择性、更高自动化的分析方法已成为今后体内药物分析发展的新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本文综述了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进展。 【关键词】体内药物分析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免疫分析联用 体内药物分析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 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学[1]。体内药物分析借助于现代化 的仪器与技术来分析药物在体内数量与质量的变化,以获得药物在体内的各种信息,有助于从生产、研究、临床使用等方面对药物作出估计与评价,从而改进和 发展[2]。目前,应用于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 色谱法 色谱(Chromatography )技术具备分离和分析的双重功能,且有很高的选择性 和灵敏度,可同时分析结构相似的药物和代谢物等,一直是研究体内药物及其代 谢物最强有力的手段。色谱法可分为薄层色谱法(TLC)、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 相色谱法(HPLC)等。其中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最为常用,特别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现已成为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并常作为体内药物分析中评价 其它方法的参比方法。 1.1 柱切换技术 柱切换技术(column switching, CS)是指用阀来改变流动相走向和流动相系统, 从而使洗脱液在一特定时间内从预处理柱进入到分析柱的在线固相分离技术。CS 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分辨率和选择性高;(2)使待测组分富集,灵敏度高;(3)在一个色谱网络系统中实现多个分离目标;(4)可在线衍生化,灵敏度高和重现性好; (5)在线纯化样品,使预处理过程自动化。CS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广泛应用于体内药物分析。 1.2 手性色谱技术 为了评价药物对映体的生物学活性,检查其光学纯度,近年来药物对映体测 定技术尤其是拆分和定量方法有了迅速发展。测定药物对映体的方法有直接法和 间接法,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待测药物浓度很低,一般采用直接法(即在色谱中 运用手性固定相或手性流动相添加剂)进行测定。目前,在药物分析领域中应用 较为广泛的手性固定相主要有环糊精手性固定相、蛋白质手性固定相及Pirkle型 手性固定相。常用的手性流动相添加剂有手性蛋白、环糊精手性试剂、手性冠醚等。 1.3 超临界流体色谱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是以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的新型色谱技术。超临界流体是 指物质在高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时的一种物质形态,此物态的物质兼有气体 的低粘度、液体的高密度以及介于气液之间的扩散系数等特征。CO2是一个较理 想的流动相,在SFC中应用最为广泛。 1.3.1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色谱与质谱的联用是应用于药物分析中最为活跃的技术,能够使样品的分离、定性、定量一次完成。目前,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GC-MS) 联用和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文红梅等[3]用LC/ESI/TOF/MS测定了环维黄杨星D在Beagle犬血浆中的浓度,对环维黄杨星D在犬体内的药动学进行了研究。

体内药物分析问答题

SPE:固相萃取 (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 就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与样品的基体和干扰化合物分离,然后再用洗脱液洗脱或加热解吸附,达到分离和富集目标化合物的目的。 1、简述体内药物分析的对象及特点 体内药分的对象:人体和动物体液、组织、器官、排泄物 特点:(1)样品量少,不易重新获得 (2)样品复杂,干扰杂质多 (3)供临床用药监护的检测分析方法要求简便、快速、准确,以便迅速为临床提供设计合理的用药方案及中毒解救措施。 (4)实验室拥有多种仪器设备,可进行多项分析工作。 (5)工作量大,测定数据的处理和阐明有时不太容易。需相关学科参与. 2、简述血浆中游离型药物浓度测定的方法? 平衡透析法、超滤法(UF)、超速离心法和凝胶过滤法 3、常见的生物样品有哪些?简述常用的去除蛋白质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样品有:血液,尿液,唾液,组织,毛发。 去除蛋白质的方法:(1)加入与水相混溶的有机溶剂加入水溶性的有机溶剂;可使蛋白质的分子内及分子间的氢键发生变化而使蛋白质凝聚,使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释放出来。常用的水溶性有机溶剂有:乙腈、甲醇、乙醇、丙醇、丙酮、四氢呋喃等。(2)加入中性盐加入中性盐,使溶液的离子强度发生变化。中性盐能将与蛋白质水合的水置换出来,从而使蛋白质脱水而沉淀。常用的中性盐有:饱和硫酸铵、硫酸钠、镁盐、磷酸盐及枸橼酸盐等。(3)加入强酸当pH低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蛋白质以阳离子形式存在。此时加入强酸,可与蛋白质阳离子形成不溶住盐而沉淀。常用的强酸有:10%三氯醋酸、6%高氯酸、硫酸-钨酸混合液及5%偏磷酸等。(4)加入含锌盐及铜盐的沉淀剂当pH高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金属阳离子与蛋白质分子中带阴电荷的羧基形成不溶性盐而沉淀。常用的沉淀剂有CuSO4-NaWO4、ZnSO4-NaOH等(5)酶解法在测定一些酸不稳定及蛋白结合牢的药物时,常需用酶解法。最常用的酶是蛋白水解酶中的枯草菌溶素。 4,生物样品预处理的目的是什么?应考虑哪些问题? 目的:(1)使药物从缀合物及结合物中释放。(2)纯化与富集样品(3)满足测定方法对分析样品的要求。(4)保护仪器性能,改善分析条件 主要应考虑下列问题:(1)生物样品的种类(2)被测定药物的结构、理化及药理性质、存在形式、浓度范围(3)药物测定的目的(4)样品预处理与分析技术的关系 5,用液液萃取发提取生物样品中的药物时,应考虑那些影响因素? 要考虑所选有机溶剂的特性、有机溶剂相和水相的体积及水相的pH值等。 对所选用的有机溶剂,要求对被测组分的溶解度大:沸点低,易于浓集、挥散;与水不相混溶以及无毒、化学稳定、不易乳化等。最常用的溶剂是乙醚和氯仿等。提取时所用的有机溶剂要适量。一般有机相与水相(体液样品)容积比为1:1或2:1。根据被测药物的性质及方法需要,可从实验中考察其用量与测定响应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有机溶剂的最佳用量。PH 的影响在溶剂提取中十分重要。水相的pH随药物的理化性质的不同而异,但生物样品一般多在碱性下提取。这是因为多数药物是亲脂性的碱性物质,而生物样品中的内源性物质多是酸性的,一般不含脂溶性碱性物质,所以在碱性下用有机溶剂提取时内源性杂质不会被提取出来。 6,固相萃取法的洗脱方式有哪两种?以亲脂性固相萃取柱为例,简述操作过程。 一种是药物比干扰物质与固定相之间的亲和力更强,因而在用冲洗溶剂洗去干扰物时药物被保留,然后用一种对药物亲和力更强的溶剂洗脱药物。另一种干扰物质较药物与固定相之间

药物分析简答题(部分来自历年)

1.简述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鉴别药物时常用的方法,以及薄层色谱法检查药物中特殊杂质的方法。 答: 1)测定最大吸收波长,或同时测定最小吸收波长 2)规定一定浓度的供试液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度 3)规定吸收波长和吸收系数法 4)规定吸收波长和吸收度比值法 5)经化学处理后,测定其反应产物的吸收光谱特性 1)杂质对照品法 2)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法 3)杂质对照品与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并用法 4)对照药物法 2.试述古蔡法测砷原理。操作中为何要加碘化钾试液和酸性氯化亚锡试液?醋酸铅棉花起什么作用? 答:1)原理: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与药物中微量的砷盐反应生成具挥发性的砷化氢,遇溴化汞试纸,产生黄色至棕色的砷斑,与一定量标准溶液所生成的砷斑比较,判断供试品中重金属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2)五价砷在酸性溶液中也能被金属锌还原为砷化氢,但生成的砷化氢的速度较三价砷慢,故反应中加入碘化钾及氯化亚锡将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碘化钾被氢化生成的碘又可被氯化亚锡还原为碘离子,后者与反应中产生的锌离子能形成稳定的配位离子,有利于生成砷化氢的反应进行,还可抑制锑化氢的生成,因锑化氢也能与溴化汞试纸作用生成锑斑。 3)锌粒及供试品种可能含少量硫化物,在酸性液中能产生硫化氢气体,与溴化汞作用生成硫化汞的色斑,干扰试验结果,故用醋酸铅棉花吸收硫化氢 3.简述薄层色谱法检查药物中的杂质,可采用高低浓度对比法检查,何为高低浓度对比法?答: 先配制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然后将供试品溶液按限量要求稀释至一定浓度作为对照溶液,将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薄层板上,展开、斑点定位。供试品溶液所显示杂质斑点与自身稀释对照品溶液或系列浓度自身稀释对照溶液的相应主斑点比较,不得更深。 4.药物分析在药品的质量控制中担任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 答: 保证人们用药安全、合理、有效,完成药品质量监督工作。 5.常见的药品标准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 国家药品标准(药典);临床研究用药质量标准;暂行或试行药品标准;企业标准。 6.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答: 取样、检验(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记录和报告。 7.简述RPHPLC法测定有机含氮类药物时色谱峰拖尾的原因,以及克服的措施。 一、造成色谱峰( 不对称)拖尾的原因 1.色谱柱本身填装问题,筛板堵塞或填料塌陷; 2.柱头有污染;

体内药物分析

学科介绍 基本概念 体内药物浓度,尤其是血浆(或血清)药物浓度直接与药效相关,并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不同给药途径(如口服、吸人、静脉注射、肌肉注射、透皮等)可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体内药物的浓度以及经时行为,并最终影响疗效。患者的生理因素(性别、年龄等),病理状态(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基因类型,吸收、代谢及分泌排泄功能,都影响药物在体内的经时行为。许多药物需经肝脏代谢或经肾脏排泄,所以对于肝或肾病患者,由于他们的肝脏生物转化及代谢功能降低、或肾脏的分泌排泄功能降低,往往会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进而发生药物毒性反应。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疗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就是以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在给药后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并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指导最适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避免用药剂量过大及可能产生的毒性反应,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学科特点 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是样品成分复杂,被测组分含量低。 学科关联 体内药物分析学科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来自于生物医学及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领域巨大的要求和分析技术上的飞跃性进步。与药代动力学、临床药理学和生物药剂学等学科互相关联、密不可分。 分析方法 光谱分析法 包括比色法(colorimetry)、紫外分光光度法(UV )和荧光分析法(Fluor )。光谱法虽然仪器简单、测定快速,但选择性和灵敏度都较低,本法不具备分离功能,受结构相近的其他药物、代谢产物和内源性杂质的干扰,因此用光谱法分析体液样品时,除少数样品外,一般都需经过组分分离、纯化等预处理过程。光谱法的灵敏度低,不适用于测定药物浓度低的生物样品。 色谱分析法

体内药物研究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作者:————————————————————————————————日期: 2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专业药学 学习中心衢州 姓名袁奕艺学号710013222002指导教师周新高 2012 年03月24日

一、文献综述 体内药物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获得药物动力学的各种参数,以及药物在体内转变、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从而为药物的生产、医疗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对所研究的药物做出估计与评价,对药物改进和发展做出贡献。随着体内药物分析的深入,必将对药物和人的内在关系作出更准确的表达和描述。 体内药物分析的首要任务是为临床药学和临床实际工作提供分析数据,这就决定了其独特的分析方法。1样品必须净化。供分析的样品来自不同生物体,组成复杂,干扰物质多。如体液和组织中的内源性物质的成分可以与药物结合,且干扰测定。因此测定前需进行不同程度分离、纯化,方可进行测定。2样品浓缩。一般而言,能供分析的样品量较少,其中所含药物及其衍生物的量更少,实际进行的是微量分析,另外,样品不易重新获得,所以经进化后的样品还应进行必要浓缩。3方法简便、快速和准确。样品若是临床药物浓度监测的分析,由于工作量大,故分析方法越简单越好;若为有关科研提供数据,则要准确性高;若与中毒解救有关,则要求越迅速越佳。4还需有一定为检测服务的仪器设备。总之体内药物分析的首要是适合体内样品中药物的灵敏性高、选择性好、准确可靠地分析方法。 生物样品经过适当的前处理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常用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各种联用技术、免疫分析法、光谱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标记法和微生物法等,其中色谱法和色—质联用技术是体内药物分析的最常用方法。1色谱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薄层色谱法等,是分析混合组分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当色谱与质谱、色谱与核磁共振波谱联用时,更显示出其强大的分离分析、定性定量的功能。与其他方法相比,色谱法具有准确、精密、灵敏、专属、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常用作评价其他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参比方法。2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利用标记抗原与未标记抗原(被测物)与一定量抗体的竞争抑制作用的数量关系,来测定体内药物的含量。该法包括放射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等,具有灵敏度高、专属性较强、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3光谱分析法是体内药物分析中应用较早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比色法灵敏度不高,但具有快速、简便、对仪器要求不高等特点。只要采用具有选择性的显色剂和反应条件,可不经分离提取等步骤,直接用于血药浓度监测和人群代谢分型研究。4放射性核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与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根据生物样品中被测物的放射性强度测定体内药物浓度。该法具有灵敏度高、方法简便、定位定量准确等特点。微生物测定法主要用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测定,在适宜条件下,根据量反应平行线原理设计,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计算抗生素活性,具有灵敏度高、供试品用量少等特点。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是体内药物分析的首要任务,如何建立一个分析方法,建立的方法是否能应用于实际生物样品的测定这是从事体内药物分析研究工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应根据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药物浓度大小、干扰成分的多少、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分析目的等因素,结合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实验现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药品质量的优劣、使用是否合理以及使用后是否安全有效,最终是以临床征象和实际疗效决定。体内药物分析的开展对于药品质量管理、药物的临床应用和

体内药物分析试题及答案

体内药物分析试题及答案 一、A1 1、下列哪一步是体内药物分析中最难、最繁琐,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A、样品的采集 B、样品的贮存 C、样品的制备 D、样品的分析 E、蛋白质的去除 2、体内药物分析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不包括 A、HPLC法 B、酶免疫分析法 C、毛细管电泳法 D、放射免疫分析法 E、紫外分光光度法 3、体内药物分析特点描述不相符的 A、体内药物分析影响因素少 B、样品复杂,干扰物质多 C、样品量少,药物浓度低 D、工作量大,测定数据的处理和阐明有时不太容易 E、样品在测定前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 4、可用“相对标准差”表示的是 A、精密度 B、定量下限 C、专属性 D、准确度 E、线性 5、在生物样品测定方法的基本要求中,质控样品的批内和批间相对标准差一般应小于 A、10% B、15% C、30% D、80% E、90% 6、下列关于生物样品最低定量限说法正确的是 A、要求至少要满足测定2个半衰期时样品中的药物浓度 B、是仪器能够测定样品的最低浓度点 C、要求满足测定C max的1/10~1/20时的药物浓度 D、应有至少2个样品测试结果证明 E、其准确度应在真是浓度的85%~115%范围内

7、在考察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时,建立标准曲线至少用几个浓度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E、10个 8、用于建立标准曲线,每一浓度每批至少测定 A、2个样品 B、3个样品 C、4个样品 D、5个样品 E、6个样品 二、B 1、A.<15% B.85%~115% C.80%~120% D.<20% E.100% <1> 、生物样品测定方法要求,质控样品测定结果在定量下限附近相对标准差应 A B C D E <2> 、生物样品测定方法要求,质控样品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差一般应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由于生物样品非常复杂,测定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及其代谢物时,样品的前处理十分重要,包括分离、纯化、浓集,必要时还要进行化学衍生化。 【该题针对“生物样品前处理方法”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081555,点击提问】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体内药物分析常用的检测方法有:(1)色谱法:HPLC法、GC法及其联用技术;(2)毛细管电泳法及其联用技术;(3)免疫分析法(IA):该法是以特性抗原一抗体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常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酶免疫分析法(EIA)、荧光免疫分析法(FIA)。 【该题针对“生物样品测定方法的基本要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081554,点击提问】 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①样品复杂,干扰物质多,样品中除含有被测的药物和代谢物外,还含有内源性物质(如蛋白质、脂质、无机盐、色素等)和外源性物质(如共存药物),这些物质可干扰药物的测定,所以在测定前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②样品量少,药物浓度低,提取分离之后,常需要对样品进行浓缩,同时要求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专属性;③工作量大,测定数据的处理和阐明

《体内药物分析》第05章在线测试.

《体内药物分析》第05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紫外吸收-可见光谱的光区: C A、200 B、400nm C、200nm D、300nm 2、气相色谱法中各组分将按分配系数大小顺序,依次被载气带出色谱柱( A) A、分配系数小的组分先流出;分配系数大的后流出 B、分配系数小的组分后流出;分配系数大的先流出 C、极性小的组分先流出;极性大的后流出 D、极性小的组分后流出;极性大的先流出 3、所谓梯度洗脱是指( D) A、流动相与固定液的比例可以改变流动相的极性及配比 B、被测组分以不同浓度梯度进样 C、配制被测组分溶液的溶剂的梯度浓度 D、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极性的溶剂在分离过程中按越大程序连续的改变以改变流动相的配比及极性 4、保留时间用(A )表示 A、tR B、VR C、n D、R 5、HPCE的分析时间一般不会超过( A) A、30min B、30s C、60min D、90min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气相色谱法中固定液必备的条件(ABCD ) A、对样品中各组分有足够的溶解能力 B、在操作温度下呈液态及蒸气压低 C、选择性好 D、与样品中各组分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 2、40反相键合相色谱的流动相和一般液相色谱用流动相的要求一样:( ABCDE) A、化学稳定性好 B、不与固定相发生化学反应 C、对样品有适宜的溶解度

D、与检测器相适应 E、粘度小 3、毛细管是高效毛细管电泳仪的核心部件,目前常用下列(ABCD )方法来控制、减少电渗流及消除吸附。 A、动态修饰毛细管壁 B、毛细管内壁 C、采用凝胶柱和无胶筛分 D、采用毛细管填充柱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 A、电动进样不如流体力学进样的重现性好 B、电动进样比流体力学进样操作简单 C、当毛细管在有黏性介质或凝胶时,无法采用流体力学进样,只能采用电动进样。 D、流体力学进样与电动进样都不是用体积来表示定量参数 E、在毛细管中当样品超载时,对分离度有利,会使峰变窄甚至使峰形绝对好看。 5、HPCE仪主要包括( ABCD) A、一个高压电源 B、一根毛细管 C、一个检测器 D、缓冲液贮瓶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可以达到pg/ml水平 错误 2、气相色谱法要求被测药物及其代谢物必须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热稳定性 正确 3、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为被测样品中各组分在固定相与载气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被分离 正确 4、高效毛细管电泳的英文简称为HPEC 错误 5、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不仅能将药物与代谢物进行分离,还能对代谢产物进行结构分析。

原料药分析方法开发流程

原料药分析方法开发流程 分析方法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起到的就是“灯塔”的作用,就是原料药及制剂开发、质量控制的标尺及眼睛,因此分析方法在药物开发过程中起到了领航员的作用。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原料药分析方法的开发流程。 原料药的分析方法开发一般分为两大部分:1、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2、中间体及API的分析方法开发。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应该就是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先行,但就是一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就是中间体及API的分析方法先行开发。主要就是因为,在打通工艺路线时期或者就是文献调研的阶段,主要就是针对中间体及API的分析方法的工作。只有在工艺优化的中期或者中后期,对起始物料厂家基本选定时才会有针对性的启动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工作。虽然如此,考虑到逻辑顺序,还就是按照起始物料、中间体、API这样的顺序进行逐一介绍。 3、分析方法的开发

二、中间体 中间体分为过程控制及质量控制,过程控制主要监控反应进行的程度,质量控制就是制定中间体的中控标准。 1、过程控制方法 1)过程控制方法的开发 根究反应液的具体情况以及涉及物料自身的性质,中间体的过程控制方法可以选择TLC 或者HPLC的手段进行控制。一般在反应过程中主要关心的就是原料的剩余及产物的生成情况,所以确保在原料及产物峰周围没有干扰。如果有需要特殊关注的杂质,也需确保杂质的分离度、峰纯度等。

2)过程控制方法的验证 如果过程控制的方法只就是定性的检测,在方法验证时一般只需进行:专属性、检测限、耐用性等方面的验证工作。如果涉及定量检测的方法,则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方法验证工作。 2、质量控制方法 1)质量控制方法的开发 对中间体的质量控制,一方面根据工艺优化的结果制定质量控制的限度,另一方面需要根据API质量的要求对中间体所涉及杂质的限度进行定量的控制。当然,质量控制方面不只就是杂质限度的控制,如果接下来的反应就是无水反应,上一步的中间体依然需要对水分的限度进行严格的控制。 中间体的制备过程中,也会涉及GTI、手性杂质及重金属等杂质的研究。一般情况,此类杂质最好放在中间体的质量标准中进行,如果控制有难度或者在之后的反应过程中仍然会又引入及生成,放在之后的步骤控制或者API控制均可。 2)质量控制方法的验证 一般情况下,中间体的质量控制均会涉及杂质的定量检测,因此中间体质控方法的验证均需要按照定量检测的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方法验证工作。 三、API 同起始物料分析方法开发基本一致,在API分析方法的开发前期,首先需要进行有关化合物或者相似化合物分析方法的调研工作,其次进行杂质的分析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杂质选择有针对性的文献报道的方法为方法开发的基础,结合工艺本身,对分析方法进行逐步的优化。有关物质的制定,可以根据靠近终反应步骤的杂质谱以及最后一步反应的杂质体系进行制定。 溶剂残留的制定需要结合起始物料所涉及的溶剂,如果有与起始物料有差异的溶剂,那么差异溶剂需要在起始物料中进行控制;若能包含起始物料所涉及溶剂,可以将所用溶剂在终产品中进行控制,起始物料中只需进行干燥失重的检测。同时,还需要关注一些潜在的溶剂,例如:反应中涉及苯的衍生物,也需要关注苯的残留控制等。 3、分析方法的开发 根据不同的杂质种类,API的分析方法涉及到普通杂质、手性杂质、残留溶剂、基因毒性杂质、重金属等。 普通杂质:一般采用HPLC法,在进行分析方法开发之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文献调研工作,查询各国药典标准、文献、专利中就是否收载了相同或同类化合物,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介绍

体内药物分析 体内药物分析是通过分析的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包括实验动物等机体)数量与质量的变化,获得各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各种参数和转变、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从而有助于药物生产、实验、研究、临床等各个方面对所研究的药物作出估计与评价,以及对药物的改进和发展作出贡献。 体内药物分析任务和对象的特点: 1、被测定的药物和代谢物的浓度或活性极低; 2、样品中存在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物质,大多需要分离和净化; 3、样品量少,尤其是连续测定时,很难再度获得完全相同的样品; 4、工作量较大,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会成倍地甚或按指数级数增加; 5、往往要求很快地提供结果,尤其在毒物检测工作中; 6、实验室应有多种检测手段,可进行多项分析工作; 7、测定数据的处理和阐明有时不太容易。 样品的种类、采集和储存 一、样品的种类和选取原则:(一)血样:血浆(plasma)和血清(serum)是体内药物分析最常采用的样本,其中选用最多的是血浆。因血浆中的药浓可反映药物在体内(靶器管)的状况。而且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数据报道较多,可供借鉴。血浆是全血(whole blood)在加肝素、枸橼酸、草酸盐等抗凝剂的全血经离心后分取,量约为全血的一半。血清则是在血液中纤维蛋白元等影响下,引起析出血块,离心取得。血块凝结时往往易造成药物吸附损失。全血也应加入抗凝剂混匀,以防凝血。对大多数药物来说血浆浓度与红细胞中的浓度成正比,所以测定全血也不能提供更多的数据,而全血的净化较血浆与血清麻烦,尤其是溶血后,血色素等可能会给测定带来影响。但是一些可与红血球结合或药物在血浆和血球的分配比率因不同病人而异的情况下,则宜采用全血。血样采取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血样取样时间间隔问题也常随测定目的不同而异。目前大都是测定原型药物总量。当药物与血清蛋白结合率稳定时,血药总浓度可以有效表示游离药物的浓度。但对低蛋白症或尿毒症患者,药物结合率降低,则在通常安全有效的血药总浓度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可显著增加。 (二)尿样(urine):尿样测定主要用于药物剂量回收研究、药物肾清除率和生物利用度等研究,以及测定代谢物类型等。体内药物清除主要是通过尿液排出,药物可以原型(母体药物)或代谢物及其缀合物形式排出。尿液药物浓度较高,收集量可以很大,但尿液浓度通常变化较大,所以宜测定一定时间内尿中药物的总量(如8、12、24小时内的累计量),需记录排出尿液体积及尿药浓度。尿药浓度改变不直接反映血药浓度,受试者肾功能将影响药物的排泄。尿中药物大多呈缀合状态,测定前要将缀合的药物游离。此外,采集尿液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多次取样,排尿时间较难掌握(尤其是婴儿),同时也具有不易采集完全的缺点。(三)唾液(saliva):唾液中的药物浓度通常与血浆浓度相关。样品易得,取样无损害,尤易为儿童接收。有些可从药物唾液浓度推定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但有些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在唾液中的浓度比血浆浓度低得多,需高灵敏度的方法才能检测。唾液pH值6.9±0.5,每日分泌量1~1.5L,含有的主要电解质有Na+、K+、Cl-、HCO3-等,主要有机成分是粘液质和淀粉酶。采样一般是在漱口后15分钟,收集口内自然流出或经舌在口内搅动后流出的混合唾液(吸管内吸附的少量唾液用稀释液洗出),用2000~3000rpm离心15分钟,小心吸取上清液,进一步分离、净化。也可采用物理(嚼石蜡片、小块聚四氟乙烯或玻璃大理石)或化学(酒石酸、维生素C)的方法刺激,在短时间内可得到大量唾液,但药浓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体内药物分析教程

概述第一部分 体内药物分析是对体内样本(包括生物体液、器官或组织)中的药体内药物分析是药代动力学研究代谢物或内源性物质的定量分析。物、)的重要手段。TDM和治疗药物监测( 药物在临床前研究阶段,首先在试验动物体内进行药代动力学和毒要对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安全性与有效代动力学研究;在临床研究阶段,性作出评价。这些研究中,建立有效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是首要任务。TDM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成为新的理念。指导个体化用药就是采用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方案的制定,保证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另外,监测和研究体内内源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麻性物质的浓度变化,也必须依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滥用的检测和运动员体内违禁药物的监测,据体内药物分析手段和技术才能完成。 药物产生药理作用的强度与其在体内作用部位(受体组织)的浓度直接相关,而药物在体内主要依靠血液输送至作用部位,因此血药浓度即血液是体内药物分析的主要可作为药物在作用部位浓度的表观指标,样品。另外,尿液、唾液、头发和脏器组织等也可作为体内样品。药物它们在体内的变化规律在体内的某些代谢产物常具有一定的生 理活性,机体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对母体药物的药理学与毒理学评价极为重要;其变化规律的异常改变也与某些疾病的往往参与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word

编辑版. 所以,体内特定药物代谢物和机体内源性生物活性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物质也是体内药物分析的目标。 在测定体内药物及其特定代谢物或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时,除少数通常在测定之前要对体内样品情况将体液作简单处理后可直接测定外,从而为体内样品中药物的测定提供进行分离净化与浓集等样品前处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体内样品大都具有以下性质特点:①采样量少,采样量一般为数毫②待测物浓度低,不易重新获得。升至数十微升,且在特定条件下采集, -12-6-9干扰物质多,血样中含g/ml。③g/ml级,甚至低至10通常在 10~10++等大量内源性物质通常对测有蛋白质、脂肪、尿素等有机物 和NaK、定构成干扰;且体内的内源性物质可与药物结合,也能干 扰测定。 ①体内样品需经分离与浓集,或经因此,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是:适当的处理后才能进行分析;②对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及专属性要求较高; ③分析工作量大,测定数据的处理和结果的阐明繁琐费时。 低多较的浓度大产特药本样中所含物或其定代谢物物生-6-10目前,,)(10~10且难以通过增加体内样品量提高方法灵敏度。g/ml免疫分析法和生物学体内药物分析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色谱分析法、方法。质谱-主要包括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色谱分析法1. 联用法等,可用于大多数小分子药物的体内检测。目前色谱分析法,尤word 编辑版.

《体内药物分析》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从必备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讲授开设《体内药物分析》的重要性,讨论了本专业《体内药物分析》的教学内容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总结。【关键词】体内药物分析;重要性体内药物分析是由药物分析派生出来的一门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的变化规律的新兴学科[1,2]。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医药学及临床药学的兴起,特别是药物动力学的深入研究,使“给药方案个体化”、“治疗药物监测”的工作越来越重要,体内药物分析学科亦应运而生,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药学前沿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这学期我院也开设了《体内药物分析》选修课,现就此谈一点看法与体会[3]。 1 为什么要进行体内药物分析? 1.1 可以选择最佳的给药剂量与给药方案,做到合理用药以往临床上对同种疾病患者,给予同样剂量的药物,可是治疗效果却差别很大。例如对癫痫发作患者施以同样剂量苯妥英钠治疗,过去认为每日300mg可以控制症状,而实际却不然。有人观察了200例,结果能控制发作者占28.5%,测得血药浓度为10~20mg/L;无治疗效果者占60%,测得血药浓度<l0mg/L,;而有11.5%患者出现中毒症状,血药浓度>20mg/L。这就说明不能简单地依据表观剂量来推算机体的效应。要保证药物安全、有效,必须对患者体液、尤其是血液中药物含量进行测定。根据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研究表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与作用部位药物浓度有关。所以根据个体病人的体液药物浓度监测后,制订给药方案是合理的。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如地高辛、奎尼丁、利多卡因等,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狭小,与中毒浓度又相当接近,对肝肾功能不全病人的用药更有必要。因此,近年来国外已开展“给药方案个体化”、“治疗药物监测”工作。 1.2 有利于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某种药物或其制剂在体内行为即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过程,过去医师与药师主要靠自己的临床经验估计,而现代药学研究,通过测定药物的各种动力学参数,如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生物半衰期(biologic half-life),清除率(clearance)、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等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新药设计也要了解该药物在体内转运过程、作用原理和药物动力学的有关参数。故研究药物动力学的最基本手段之一,就是进行体内药物分析。 1.3 药物管理问题目前,药品普遍存在严重滥用现象,而且会造成社会不良影响(如吸毒、运动员滥用药物等)。此外药物中毒也时有发生,这些也需要进行体内药物分析,尔后进行治疗。许多国家药典已将生物利用度作为评价药物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依据。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也离不开体内药物分析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 2 体内药物分析的作用及特点 2.1 体内药物分析的作用体内药物分析的作用是: (1)为临床药学研究提供数据和分析方法; (2)应用于临床药物浓度的监测; (3)药物代谢动力学中应用; (4)受药物影响的体内内源性物质测定; (5)为药品管理和新药设计提供数据和信息。[!--empirenews.page--] 2.2 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体内药物分析首要任务是为临床药学和临床实际工作提供分析数据,这就决定了其独特的分析方法。 (1)样品必须净化。供分析的样品来自不同生物体,组成复杂,干扰物质多。如体液和组织中的内源性物质的成分可与药物结合,且干扰测定。因此测定前通常需进行不同程度分离、纯化,方可进行测定。 (2)样品浓缩。一般而言,能供分析的样品量较少,其中所含药物或其衍生物的量更少,实际进行的是微量分析,最低检出量达10-1~10-3μg,甚至更低。另外样品不易重新获得,所以经净化后的样品还应进行必要浓缩。 (3)方法要简便、快速和准确。样品若系临床药物浓度监测的分析,由于工作量大,故分析方法越简单越好;若为有关科研提供数据,则要准确性高;若与中毒解救有关,则要求越迅速越佳。 (4)还需有一定为检测服务的仪器设备。总之,体内药物分析首要的是建立适合体内样品中药物的灵敏性高、选择性好、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目前常用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免疫测定法等[4]。 3 重视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体内药物分析学科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无疑来自生物医学领域及新药药代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巨大要求和分析技术上的飞跃性进步。临床治疗中药物监测和制剂生物利用度测定是体内药物分析最初的用武之地。而目前随着药物体内过程的研究工作和药物代谢物分离测定工作逐渐成为新药开发中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时,体

药物分析习题-(1).

药物分析复习题(红色是答案或提示) 第一章 一、最佳选择题 1. ICH有关药品质量的技术要求文件的标识代码是 A. E B. M C. P D. Q E. S 2. 药品标准中鉴别试验的意义在于 A. 检查已知药物的纯度 B. 验证已知药物与名称的一致性 C. 确定已知药物的含量 D. 考察已知药物的稳定性 E. 确证未知药物的结构 3. 盐酸溶液(9→1000)系指 A. 盐酸1.0 ml加水使成1000 ml的溶液 B. 盐酸1.0 ml加甲醇使成1000 ml的溶液 C. 盐酸1.0 g加水使成1000 ml的溶液 D. 盐酸1.0 g加水1000 ml制成的溶液 E. 盐酸1.0 ml加水1000 ml制成的溶液 4. 中国药典凡例规定:称取“2.0 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 A. 1.5-2.5 g B. 1.6-2.4 g C. 1.45-2.45 g D. 1.95-2.05 g E. 1.96-2.04 g 5. 中国药典规定: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 A. 0.01 mg B. 0.03 mg C. 0.1 mg D. 0.3 mg E.0.5 mg 6. 原料药稳定性试验的影响因素试验,疏松原料药在开口容器中摊成薄层的厚度应 A.>20 cm B.≤20 cm C.≤10 cm D. ≤5 cm E. ≤10 mm 7. 下列内容中,收载于中国药典附录的是 A. 术语与符号 B. 计量单位 C. 标准品与对照品 D. 准确度与精密度要求 E. 通用检测方法 8. 下列关于欧洲药典(EP)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EP在欧盟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 B. EP不收载制剂标准 C. EP的制剂通则中各制剂项下包含:定义、生产、和检查 D. EP制剂通则项下的规定为指导性原则 E. EP由WHO起草和出版 二、配伍题 [1-2] A. SFDA B. ChP C. GCP D. GLP E. GMP 下列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是 D 1.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E 2.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3-5] A. 溶质1 g (ml)能在溶剂不到1 ml中溶解 B. 溶质1 g (ml)能在溶剂1-不到10 ml中溶解 C. 溶质1 g (ml)能在溶剂10-不到30 ml中溶解 D. 溶质1 g (ml)能在溶剂30-不到100 ml中溶解 E. 溶质1 g (ml)能在溶剂100-不到1000 ml中溶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