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10章教育学习题

1-10章教育学习题

1-10章教育学习题
1-10章教育学习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填空题

1.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_ ___。

2.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进一步确认了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_____教育思想。

3. 夸美纽斯提出的____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大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效率。

4.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____ ,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____。

5、_______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6、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_____教育的过程。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___教育。

8、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是六艺教育,六艺是指_\_\_\_\_\数等六门课程。

9、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__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的教育制度。

10、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___。

11、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者是___,现代教育学流派的代言人是___。

1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____中。

二、选择题

1、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3、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A、四书 B五经 C、六艺 D、八股文

4、义务教育的实施在()之后。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

D、第四次工业革命

5、"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6、"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我国的()。

A、中庸

B、大学

C、论语

D、学记

7、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著作是()。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8、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启发教学的教育家是我国的()。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朱熹

9、主张"有教无类"的观点的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朱熹

10、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著作是()。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11、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赫尔巴特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中庸

B、大学

C、盂子

D、学记

13、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14、重视启发教学,提出"助产术"的人是()。

A、亚里斯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昆体良

15、第一个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16、强调儿童中心主义观点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17、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而编写《教育学》的是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杜威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18、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的标志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普通教育学》

19、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A、文化知识教育

B、艺术教育

C、读写算的教育

D、军事体操教育

20、在我国第一个已经实施的近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21、在西方,古希腊城邦国家雅典的教育目的是()。

A.培养无条件效忠于国家的武土 B.培养独立、自尊的自由人

C.培养演说家和雄辩家 D.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22、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A.学校教育制度 B.国家 C.教育体制 D.义务教育

23、我国最早将“教”和“育”两个字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A.荀子 B.许慎 C.孔子 D.孟子

24、“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出自()。

A.《四书集注》 B.《说文解字》 C.《论语》 D.《中庸》25、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26、学校教育产生于()。

A.奴隶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末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27、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28、“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29.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标志是()。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典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30.提出“泛智”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31.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

A.康德

B.培根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32.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康德

C.培根

D.夸美纽斯

33.“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一论点出自()。

A. 洛克的《教育漫话》

B. 卢梭的《爱弥儿》

C. 康德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34.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

A.学校的产生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有了国家

D.创造了文字

35.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学习化社会的理想、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A.康德、培根

B.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C.卢梭、杜威

D.库姆斯、伊里奇

36. 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杜威

3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 )。

A.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洛克的教育漫话》

38.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B.教育问题和教育方针

C.教育经验和教育问题 D.教育方针和教育经验

39. 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既服务于社会又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思想家是()。

A. 亚里斯多德

B. 柏拉图

C. 苏格拉底

D. 西塞罗

40. 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 《理想国》

B. 《论演说家的教育》

C. 《普通教育学》

D. 《大教学论》

41. 《学记》中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要体现了()的教育思想。

A. 游戏与学习结合

B. 学习与行动结合

C. 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结合

D. 课内与课外结合

42.“终身教育”概念的基本术语不包括( )。

A.生活 B.终身 C.教育 D.社会

43.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的标志是( )。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福禄培尔的《人的教育》 D.斯宾塞的《教育论》

44.下述不属于教育家杜威的教育观点是( )。

A.教育即生活 B.教学应以经验为基础

C.教育即生长 D.教学应以课堂为中心

三、简答题

1.简要介绍教育学中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2. 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3. 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 简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5. 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孔子 2终身 3 班级教学4讽刺、助产术 5、学制6、非制度化 7、学校教育 8、礼、乐、射、御、书、数 9、正规教育 10、大教学论 11、赫尔巴特、杜威 12、理想国

二、选择题

1-5 DCCAC 6-10 DDAAD 11-15 BDBBD

16-20 CCDDB 21-25 DADBC 26-30 ACDBB

31-35 AABAD 36-40 DCAAB 41-44 DDBD

三、简答题

1.简要介绍教育学中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P.35 2. 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P.12

3. 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P.14

4. 简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P.8、P.6

5. 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P.11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

A. 精神

B. 制度

C. 组织

D. 物质

2. 学生文化具有()等特征。

A. 过渡性、单一性、生成性

B. 过渡性、非正式性、生成性

C. 过渡性、正式性、生成性

D. 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3.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 )。A.授训 B.文化 C.校规 D.校风

4.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

5.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6.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

7.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

8.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论”的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舒尔茨 D.洛克

9.“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0.“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的特点。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1.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1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的物质文化 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13.下列()不是学生文化的成因。

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影响 C.师生交互作用 D.学校影响14.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 )。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15.“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16.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17.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

18.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19. 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

A.校训

B.班风

C.校风

D.校存

20.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

A.教育的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目的性质

D.教育结构的变化

21.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

22.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

A.校园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活动文化

23.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

A.组织

B.制度

C.精神

D.观念

24.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

A.系统化

B.体制化

C.全面化

D.多样化

25.现在很多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明()。

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要先于经济而发展

D.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6.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说明教育具有()。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二、填空题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实现( )和教育实现( )。

2.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3.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在美国经济第73届年会所作

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4.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

5.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二是()。6.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三是()。

7.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是:认知成分、()、价值成分、()。

8.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多样性、()。

9.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教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

10.()是教育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和得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1.()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12.()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13.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滞后性与( ) 。

14.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各国相继提出了普及( )的要求。

15. ( ) 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三、简答题

1.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2.简述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3.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4.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5.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6.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7.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8.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9.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0.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11.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和特征。

四、论述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要发展,教育须先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请你运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现在为什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0年考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BDAC 6-10 ADCBA 11-15 BADAC

16-20 ACBCD 21-25 CCBAC

二、填空题

1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

2人力资本,3、舒尔茨,4、科学的体制化,5、学校环境文化、学校设施文化,5、规章制度、角色规范,6、情感成分、理想成分,7、非正式性、互补性,8、民主,10、社会物质生产活动,11、政治经济制度,12、校园文化,13、超前性,14、初等教育,15、校风。

三、简答题

1.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P.43

2.简述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P.46

3.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P.39

4.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P.41

5.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P.56

6.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P.58

7.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P.49

8.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P.51

9.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P.53

10.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P.60

11.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和特征。 P.62

四、论述题

答:1、教育的优先发展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体现,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

2、教育对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3)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一种,其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一、选择题

1.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什么成就;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A. 人的发展不受环境影响

B. 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

C. 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D. 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

2.促进个体发展从潜伏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

A.遗传素质 B.学校教育 C.社会环境 D.个体主观能动性3.关于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

B.教育中应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

C.人的所有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支配

D.格赛尔由实验得出的是“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4.个体心理通常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互补性 D.不均衡性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认识活动 D.实践活动

6.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7.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8.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9.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白板说

10.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老子

11.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平衡论

12.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观点。

A.内发论 B.白板说 C.外铄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3.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4.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个别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5.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A.遗传 B.成熟 C.环境 D.个体主观能动性

16.“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 )。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幼儿期

17.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 )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幼儿期

18.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

A.洛克 B.华生 C.霍尔 D.施泰伦

19.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

A.柏拉图和霍尔 B.柏拉图和华生 C.霍尔和洛克 D.洛克和华生

20.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 )。

A.积极的过程 B.能动的过程 C.被动的过程 D.主动的过程21.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在于( )。

A.个体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活动 D.遗传因素

22. 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主观性

B. 普遍性

C. 基础性

D. 能动性

23.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A. 环境

B. 遗传

C. 教育

D. 主观努力

24. 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到:“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家庭决定论 D. 儿童决定论

25.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的典型代表

A. 外铄论

B. 内发论

C. 遗传决定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6.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27. 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28.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必须做到()

A. 长善救失

B. 循序渐进

C. 因材施教

D. 教学相长

29. 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A. 社会本位论

B. 环境决定论

C. 遗传决定论

D. 教育万能论

30.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的特征进行。

A. 顺序性

B. 互补性

C. 阶段性

D. 不平衡性

31. 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为标志

A. 自我意识

B. 创造能力

C. 预见能力

D. 选择能力

32.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候比较聪明,5岁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12—13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这说明()

A.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B. 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 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D. 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33.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的观点。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34.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 这种现象说明()

A. 人的发展不受环境影响

B. 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 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更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二、填空题

1.()是人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2.()者一般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人的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成熟机制所决定的。

3.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内发论、()、()。

4.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性恶论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

6.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环境和()的影响。

7.成熟的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

8.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

9.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

10.()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11.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发展是在()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12. 美国心理学家()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13. 所谓()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能力,达到某种水平可能性最大的时期。(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14. 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15. 个体身心发展的()要求教育工作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影响。

16. 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17. 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是要解决()问题和()问题。

18.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看,洛克的“白板说”属于()。

19.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三、简答题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2.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简述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

4.什么是个体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6.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7. 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试加以阐述。

2.试述教育工作应如何遵循青少年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3. 当前对“奥数”教育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奥数”教育是“拔苗助长”,应该彻底废除;一种观点认为“奥数”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思维,应该鼓励孩子接受“奥数”教育。请运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关原理对此予以分析。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DDCBA 6-10 BDDAC 11-15 BDDAD

16-20 BBCDB 21-25 DDABA 26-30 BABCB

31-34 ACBB 二、填空题

1青春发育期,2内发论,3、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4、荀子、外铄论,5、阶段性、个别差异性,6、成熟、个体主观能动性,7、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8、延时价值,9、最近发展区,10、青年期,11、社会实践、能动性,12、格塞尔,13、发展关键期,14、生理、心理、社会,15、阶段性,16、维果茨基,17、认识、价值,18、外铄论,19、可能达到。

三、简答题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参见P.69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见P.76(4点)

3.简述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见P.75(4点)

4.什么是个体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P.67

5.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P.69

6.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P.73

7. 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P.74

四、论述题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试加以阐述。 P.71

2.试述教育工作应如何遵循青少年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P.69-71

3.

①上述两种观点都各有偏颇,“奥数”教育是应该倡导还是废除,关键要看“奥数”教育是否遵循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应循序渐进,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选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工作中要发现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丰富化和多样化。

④对大多数不具备数学天赋的学生而言,“奥数”的知识难度和思维程序都超出了他们的年龄阶段所能接受的水平,如果勉强孩子学习“奥数”,非但不能起到开发思维的作用,相反会扼杀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⑤而对于具有数学天资的儿童,“奥数”教育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数学潜能。(本题属于开放性题,只要考生言之成理,就应该适当记分。)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选择题

1. 教育主要解决的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引导青少年参与公共生活,即促进受教育者()。

A. 自由化

B. 个性化

C. 民主化

D. 社会化

2.直接决定教育目的性质的因素是( )。

A.生产力 B.文化 C.科学技术 D.政治

3.(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4.培养劳动者是( )。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5.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B.德、智、体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6.“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7.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8.()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9. 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10.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11.体育是以( )为目标的教育活动。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

12. 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调控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激励功能1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的是( )。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14.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的认识。

A.精神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神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5.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 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为( )。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16.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 它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A.教育目的 B.课程 C.教育评价 D.教学

17.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 )。

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B.教育无目的论

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18.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作出规定。

A.社会价值

B.个人价值

C.素质结构

D.人才规格

19.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涂儿干

B.卢梭

C.赞可夫

D.福禄贝尔

20. 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即促进受教育者的(),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活动。

A.个性化

B.社会化

C.科学化

D.个性自由发展

21.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的发展还是注重()

A.科学技术

B.个人需要

C.科学知识

D.社会需要

22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但是,他的努力不能说是成功的。

A.杜威

B.卢梭

C.马克思

D.孔德

23.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为重点的教育。

A.实践能力

B.健康的体魄

C.高尚的道德

D.创新精神

24. 素质教育是促进()的教育。

A.个性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意志发展

2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26.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说法错误的是()。

A. 人才的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

B. 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C. 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就是坚持学生的平均发展

D. 全面发展教育指坚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27.培养学生的()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

A. 主体意识的实践能力

B. 主体意识和操作能力

C. 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D.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填空题

1.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三个主要领域:一是()的;二是()的;三是动作技能的。

2.在西方国家,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涉及的最基本问题是()和()的价值取向问题。

3.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4.教育目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的关系。

6.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7.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8.()的人是体力与智力、能力与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精神等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9.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基础上的。

10.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能力。

11.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12.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导向功能, ()和()。

13.一个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称为狭义的()。

14.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和()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5.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1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与()相统一的教育。

17.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和需要来确定,这是()论的教育目的观。

18. 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作用或功能。

19.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三、简答题

1.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

2.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观点。

3.什么是教育目的?它的作用有哪些?

4. 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5.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6.简述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

四、论述题

1.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

2.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实际和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试述全面发展与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关系;并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对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看法。

3.一次,在广州、海南举行的歌唱大赛和模特大赛爆出“冷门”:夺冠的分别是两位15岁和16岁的学生。从两项比赛的参赛情况来看,选手呈低龄化趋势。一些家长甚至不顾孩子的意愿,把孩子推上造“星”之路,对此,许多教育界专家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行为,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不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长。

请运用与全面发展教育有关的原理进行分析。

4.材料分析:(2011年论述题)

我国某高二学生考过这样一道历史试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死于公元哪一年?最远打到哪里?

美国世界史教科书上也有这样的历史事实,考法却是这样: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有人说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要取消考试,请你运用素质教育的有关原理并结合以上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5 DDCAC 6-10 BDCDC 11-15 CBCDB

16-20 ADAAB 21-25 DADAC 26-27 CD

二、填空题

1、认知、情感,

2、个人本位、社会本位,

3、出发点,

4、教师的教学目标,

5、普遍与特殊,

6、具体与抽象,

7、社会性,

8、全面发展,

9、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0、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11、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12、激励功能、评价功能,13、教育目的,14、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5、经济、文化,16、全面发展、因材施教,17、个人本位,18、导向,19、创新精神。

三、简答题

1. P.84

2. P.87

3. P.80

4. P.84-87

5. P.92

6. P.94-98

四、论述题

1. P.92基本精神,(如何落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 P.97 两者并不排斥:(1)全面发展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有不同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培养独立个性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是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独立个性。

3.

(1)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关系密切,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2)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方面,但把艺术教育看成是单纯的“特长教育”,把“技能”“技巧”的培训放到主体地位,从而放弃了艺术教育的本质,就会妨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4. 见P.95用素质教育的观点分析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一、选择题

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 )。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

A、现实性

B、潜在性

C、可塑性

D、普遍性

3.“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4.中学高级、一级教师职务聘任由( )聘任。

A.国家教育部 B.省级教委 C.地市一级教育局 D.县级教育局

5.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7.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 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8.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的法规是( )。

A.《教师法》 B.《儿童权利公约》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育法》

9.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

A.社会地位 B.经济地位 C.文化地位 D.政治地位10.(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A.1984 B.1985 C.1986 D.1987

11.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 )。

A.幼儿园 B.小学 C.中学 D.大学

12.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下列( )不是其基本原则。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无歧视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无歧视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D.无歧视原则、放任儿童意愿原则

13.“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

A.示范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14.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

A.人格素养 B.学科专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15.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教师应具有()。

A.组织能力 B.调控能力 C.管理能力 D.教育能力16.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学科专业素养 B.职业道德素养 C.政治思想素养 D.人格特质17.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18.教师或学校不得以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

A.身心健康权 B.隐私权 C.人格尊严权 D.人身自由权

19.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

A.依赖性 B.向师性 C.背师性 D.示范性20.为了有效地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有()。

A.高度的政治觉悟 B.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C.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 D.良好的人际关系

21、学生最重要的权利是()

A、人身自由权

B、受教育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22、具有先进的教学理论属于教师的()

A、人格培养

B、学科专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职业素养

23、教师的最基本的权利是()

A、管理学生权

B、科研活动权

C、教育教学权

D、民主管理权

24、当代教师的质量集中体现在教师的()方面

A、政治素养

B、教育素养

C、专业素养

D、平等关系

25. 以下对师生关系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B、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C、本质上是朋友关系

D、道德是促进关系

26. 教师随意私拆、学生的信件、日记属于侵犯学生()的行为。

A、人身自由权

B、身心健康权

C、隐私权

D、受教育权

二、填空题

1.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的条件是(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2.学生是学习的( ),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 )和( ),其中( )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4.《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 )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5.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 )、( )、( )、( )、( ) 。

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 )。

7.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和()。

8.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教师要具有()、()和()。

9.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

10.( )是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11.教师的个性、情操、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是教师的()。12.“师道尊严”是以()为中心的传统型师生关系,自19世纪以后出现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

13.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

14.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15.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16.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17.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18.当代教师的质量集中体现在教师的()方面。

19.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为根本目标的。

20.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

三、简答题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2.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3.简述学生的本质。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5.简述教师的人格特征。

6. 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四、论述题

1.有位教育家曾指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请你说明教师人格特征的内涵,并论述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特征。

2.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我们现在不知该怎样面对我们的班主任,她对我们动不动就是一顿骂,甚至打上几巴掌,有次把一个同学都打得流鼻血了.还有一次,有个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因一些知识点不懂提出疑问,班主任就说了一些很刺激的话,然后课也不上了,坐到讲台上就向我们大发脾气,说什么400分以上的同学留下来听课,其他同学不愿意上课、听不懂的就滚到操场上玩去!让我们不上课,我想问她有这个权力吗?她曾经找我们班的一个女生谈话,说“xxx,你看你脸皮蛮厚的,我从初一讲到你初三,你一点愧疚感都没有,说难听点就是死不要脸。”你猜猜我们同学管她叫什么?——变态老师!

(1)试分析上述案例中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哪项德育原则。

(2)谈谈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学生观。

3.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说法是否合理?试用所学的教育学理论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DCADC 6-10 BDCAB 11-15 CDCCD

16-20 ACDBC 21-26 BCCCCC

二、填空题

1、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主体,

3、人身权、受教育权、受教育权,

4、六,

5、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6、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7、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

8、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

9、教育理念,10、教育能力,11、人格特征,12、教师、学生,13、人——人关系,14、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15、自主发展,16、人格力量,17、教育教学权,18、专业素养,

19、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20、教师资格制度。

三、简答题

1.P.115 2.P.118 3.P.100 4.P.106 5. P.115 6. P.120从师生伦理关系角度,应:

①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②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③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从师生情感关系角度,应:

④真情善待和关心爱护学生。

⑤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⑥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四、论述题

1.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具体包括:①积极乐观的情绪;②豁达开朗的心胸;③坚韧不拔的毅力;④广泛的兴趣

2.①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要点3分,论述2分)

②学生的本质属性是人。(要点2分,论述1分)

③学生的合法权利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3.(1)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说明教师不但要精通所教的学科知识,还要

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

(2)但这种说法也有不足,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做到常教常新,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

第六章课程一、选择题

1.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2.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3.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4.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5.布鲁纳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6.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

A.教学计划一教学大纲一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一领域目标一学科目标C.课程目的一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 D.知识一经验一活动

8.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计划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9.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的表现。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10.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课程11.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

12.()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杜威

13.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14.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宾塞原理 D.赫尔巴特原理

1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16.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 )。

A.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 B.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C.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D.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17.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

A.课程目标 B.课程实施 C.教学任务 D.课程评价

18.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19.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

A.整体性原则 B.迁移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 D.合理性原则20.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21.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2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

23.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24.下列选项中,与现代科学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

25.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首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A.学科教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D.教师课程

26.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的问题。

A.现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论化

27.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28.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29.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30.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31.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课本

32.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目的D.教学目标

33.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科目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34.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育目的 D.教育政策

35.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讲授题纲和讲义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书和讲义D.讲义和参考书

36.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37.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施的结果”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评价模式 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过程评价模式 D.成果评价模式

38.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39.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教师 B.学生 C.教学 D.课程

40.当前我国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是()。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学科课程

41.校园文化属于一种()。

A、隐性课程

B、显性课程

C、学科课程

D、学校课程

二、填空题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2.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 )、( )。

4.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 )、( )。5.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层次,课程类型分为( )、( )、( )。6.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 )为主。

7.拓展课常常以( )的形式出现。

8.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 )的形式出现。

9.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

10.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叫()。11.课程目标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是指时限性、()、预测性和()。12.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13.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14.教学计划的核心问题是()。

15.安排课程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

16.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独特性、()、发展性、()。

17.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18.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CIPP评价模式。

19.美国学者斯克里文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属于课程评价的( )。

20.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21.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构成。三、简答题

1.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2.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3. 与传统课程相比,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有哪些方面的转变?

4.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

5.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6.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7. 简述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各自的优点。

8.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5 CCCAD 6-10 AADAC 11-15 ADDBA

16-20 CBBDA 21-25 CDCAB 26-30 ADCAB

31-35 BBABC 36-41 CBCDDA

二、填空题

1、课程改革,

2、课程,

3、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

4、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6、基本技能,

7、选修课,

8、特色课,

9、儿童,10、课程理论,11、具体性、可操作性,12、对学科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13、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14、课程的设置,15、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应性原则,16、稳定性、灵活性,17、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18、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19、目的游离评价模式,20、背景评价,21、本文部分。

三、简单题

1. P.128

2. P.131

3. P.132

在强调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力图做到:

①突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实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统

一。

②注重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③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4. P.145

5. P.136

6. P.150

7. P.125

8. P. 142

第七章教学(上)

一、选择题

1.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2.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

A.实验法 B.讲解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3.下列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 B.教学策略从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

C.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 D.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6.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8.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的论争。

A.知识与能力 B.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C.分科与综合 D.知识与思想

9.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卢扎洛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称之为()。A.信号图式法 B.探究—发现法 C.暗示教学法 D.五段教学法10.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A.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实践法

11.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一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1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13.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即( )。

A.研究一探讨法 B.发现学习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14.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 )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15.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16.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 )。

A.教育 B.教学 C.教授 D.学习

17.( )的基本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A.练习法 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参观法

18.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出了( )教学原则。

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19.“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由( )提出。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老子

20.“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体现了( )教学原则。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21.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22.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论述教学的专著是()。

A.《大教学论》B.《普通教学法》C.《学记》D.《论语》

2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A.孔子 B.杜威 C.昆体良 D.思孟学派24.“最近发展区”的含义是()。

A.很快要达到的水平B.明天要达到的水平

C.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D.思想永远达不到的水平

25.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杜威C.凯洛夫D.夸美纽斯

26.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A.间接地获得知识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帮组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的帮助下获得知识

27.()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A.教学B.教育C.自学D.智育

2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A.基本部分B.基本内容C.基本途径D.基本阶段

2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30.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A.获得直接经验B.进行科学实验 C.进行社会实践D.学习间接经验

31.“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A.知识的传授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32.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A.教师的主导作用B.学校的管理作用C.教材的媒体作用D.学生的主体作用

33.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4.下列不属于我国普通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是()。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D.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的提高

35.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率先提出的观点?()。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

二、填空题

1.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2.教学是由( )和( )两方面活动组成的。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 )的统一。

4.教学任务的决定受教育目的、( )、( )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

5.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 )是核心。

6.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 )、交往性、( )和有领导的认识。

7.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是有领导的认识,“三体结构”指作为中介的( )、作为主体的( )和作为客体的( )。8.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

9.教学过程的结构分为:( )、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五个阶段,其中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10.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 )。

11.我国的教学原则有()、()、()、()、()。12.“因材施教”源于宋代朱熹的()。

13.中学常用的六种教学方法是()、()、()、()、()、()。

14.讲授法可分为()、()和()三种方式。

15.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两种。

16.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17.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原则。

18.重视组织各种复习,体现了()原则。

19.“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体现了()原则。

20.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是()原则。21.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是( )原则。

2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是( )。

2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

24.教学是学校的( ),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 )。

25.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

26.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

27.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为基础。

28.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9.()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而且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

三、简答题

1.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几个阶段。

3.简述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4.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5.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6. 试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7.简述教学过程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8.简述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9.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10.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联系实际论述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3.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对“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

4.在某中学的一个学生宿舍中,照明灯突然熄了,同学们束手无策,叫来电工师傅,一看灯泡坏了,换了一个灯泡就好了,同学们说,这么简单,我们自己也会换的。过了几天,灯又不亮了,同学们一检查灯泡,灯泡是好的,又没办法了,叫来电工,一检查,是保险丝烧坏了,换了一个保险丝,灯又亮了,同学们说,关于保险丝,我们物理课上也学过,怎么遇到问题就用不上呢?

请你运用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理论分析这个案例。(2009年论述题)

5.某中学有位新上任的语文老师,对教学非常认真负责,也能主动向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如经常去听他们的课,也看了许多教学视频。但是令她苦恼的是,尽管她将那些老师的成功教学经验与方法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中,教学效果却总是不太好。

请运用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并说说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011年论述题)

6. 为体现教学的新理念,赵老师决定在教学中自己少讲,将大量时间留绪学生自学和同学间合作学习,他还宣称,这样做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也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但经过两个月的实践,赵老师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试结合教学规律的相关知识对赵老师教学改革不成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2013年论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DDAA 6-10 BAACC 11-15 ADBCC

16-20 BABCC 21-25 DCDCD 26-30 BADBD

31-35 BDADB

二、填空题

1、教学,

2、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3、共性与多样性,

4、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

5、思维力,

6、间接性、教育性,

7、教师、学生、课程和教材,

8、内部动力,

9、引起学习动机,10、感知和理解教材,11、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12、孔子施教,各因其才,13、讲授、谈话、讨论、演示、练习、实验,14、讲述、讲解和讲演,15、启发谈话,16、教学原则,17、启发性,18、巩固性,19、循序渐进,20、因材施教,21、理论联系实际,22、练习法,23、实验法,24、中心工作、基本途径,25、学、思、行,26、认识过程,27、直接经验,28 、组织者,29、创造能力

三、简答题

1. P.162 2. P.163

3.(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条理清楚、重点分明;(3)讲究语言艺术;(4)注意与其它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4. P.163 5. P.156 6. P.159

7. P.159 8. P.160 9. P.167 10. P.173

四、论述题

1. P.171

2. P.170

3. P.167(启发性教学原则)

4. P.160

5. P.172-173

6. ①赵老师注重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值得肯定;(2分)

②赵老师可能未能很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2分)

③教学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2分)

④建议从以下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一,对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发挥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作用;第二,对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和态度发挥作用;第三,影响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4分)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只要考生言之成理,就应适当记分。)

第八章教学(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叙述正确的是( )。A.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

B.一般说,题的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

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题用百分制较方便

D.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制换算成一定的分数

2.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

A.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

C.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3.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A.组织教学 B.检查复习 C.巩固新教材 D.讲授新教材

4.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于()。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形成性评价5.把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6.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布置批改作业 D.成绩考评

8.( )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

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9.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

A.教学 B.教学原则 C.教学模式 D.教学方式

10.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的测验表明其( )很高。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是指( )。A.测量 B.测验 C.考试 D.评价

12.良好测验标准中显示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分数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指标是(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