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

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孤光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微微风簇浪”。

簇:读cù,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讨论这是为什么?

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3.这些景物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景色变化。由“静”到“动”的神奇画面。

4.诗人所见到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美)

5.怎么美?体会渔灯的变化。

诗人观察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而且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那静态的美妙景象。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是五言诗。它的读法是“二、三停顿法”即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三个字中间要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些,声音拉长些、逗号、句号要有区别。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黑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舟夜书所见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三)背诵课文。(要求会默写。)

四、处理生字

(一)区分“鱼”、“渔”

(二)“孤”字左边是孑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右边是“瓜”不是“爪”。

(三)“萤”下面是虫,要与“莹”、“荧”区别用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介绍诗的作者,《江上渔者》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他是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许多著作为古今传诵。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加以理解。(理解“但”、“出没”。)

(三)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渔者”是什么意思?(打鱼的人。)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江上渔者》前两句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1.理解诗中前两句是什么意思?(看图)

“江上往来人”。

往来:来来往往。

这句话是说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意思是在这一带走过的人。“但爱鲈鱼美”。

但:只。鲈鱼;银灰色,是食用鱼类之一。

美:鲜美。

这句话是说,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2.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

“君看一叶舟”。

君:你。一叶舟:一只小船。

小船,远远看去像树叶一样,所以叫一叶舟。

这句话是说,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

“出没风波里”。

出没: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就是风浪。

这句话是说,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重点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

(吃鱼的人。)(捕鱼的人。)

4.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

(捕鱼人的艰辛。)

5.从哪儿看出捕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捕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场面,在头脑里展开想象,浮现出画面,我们就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这样想才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捕鱼人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作者同情劳动人民。)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讲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后两行讲捕鱼的艰险。联系起来,是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的艰苦。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仍然是五言诗,同第一首读法相同。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江上渔者

但爱鲈鱼美

出没风波里

(三)背诵课文。

四、处理生字

本诗只有一个生字。

“君”字第二笔要出头。

板书设计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所见》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 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 像洒落许多的星星。 【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赏析】 这首诗好像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 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 好像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 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 “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 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耀着, 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 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 起细细的波浪,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 化作满河的星星,闪耀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 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 展开,引人入胜。“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 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 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 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 文字能幻化出漂亮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诗人细腻的观看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 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扩展阅读: 主要成就 查慎行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他的诗文创作和对诗歌理论的研究上。

2019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计语文

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 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

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准备】 CAI课件,舒缓音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带读词语。 2.上节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大诗人范仲淹为此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诗,今天我们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感悟诗文 1.简介范仲淹,师读第1自然段。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2.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同桌之间读一读。 3.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2自然段第1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边观赏风景”。请大家想象一下,作者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 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4.指导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一句。想象酒楼里品尝鲈鱼的客人在称赞鲈鱼时会说些什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或表演,体会“坐满”“不住地称赞”等词语。)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独坐、敬亭山、烟渚、日暮、野旷、渔灯、风簇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思想教育: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诗人的资料、古诗的有关图片、插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教案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江汉区惠康里小学李振华 素质教育目标: 1.学会古诗中生字词,体会诗句意思,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团体合作的品质。 4.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舟夜书所见》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 投影仪、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情境,揭示课题 1、释题 同学们,我们学校即将举办“赛诗大会”,你们背了不少古诗,有些字词的意思你们还记得吗?考考你们,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舟”是什么意思?“夜”呢?“所见”呢?(板书:舟夜所见)“舟夜书所见”

是什么意思呢?(补齐板书:舟夜书所见) 2、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请看:【CAI课件配乐动画】 静静的夜晚,景色是醉人的。面对此景,清代诗人查慎行也看得如醉如痴,他诗兴大发,当即吟了一首诗,你们想听听他是怎么写的吗?【CAI课件动画配乐诗朗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有些同学也想读了,那就放声读吧!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注意正音。 三、自主合作,精读感悟 1、自读 多美的诗呀!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诗,借助图画和工具书学习,用心体会,看看首诗哪些地方写得好?怎样好?【CAI课件“孤光一点萤”和“散作满河星”两幅画面】【播放古乐】 2、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将个人学习所得与小组的伙伴们进行交流,谈谈你体会到了 什么,提出你不懂的问题,请小伙伴们帮你解决。【播放古乐】 3、全班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度引导、点拨,运用CAI课件,将字词与图画结合,让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诗所描写的意境。 a、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感受“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情景体验。【CAI课件漆黑的夜里,河面孤灯闪烁的场景与萤火虫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江上渔者 古诗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江上渔者古诗 设计理念 《江上渔者》是一篇关于古诗创作的小故事,根据《江上渔者》的诗意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创作而成。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范仲淹想从自己以上的描述,让那些但爱鲈鱼美的人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本文的教学设计旨在让低年级学生能够借助对现代文的学习理解古诗文,在有限的课堂中尽情体味古诗的韵律美、领略诗文的意境美、体验情感美、领悟哲理美,从而受到诗人同情劳动人民情感的感染,激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cai课件,舒缓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词和会认字词。 2、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 宿建德江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通过阅读和想象,感情诗的意境、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感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知作者 1、今天,余老师和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得到进步和提高。 2、这首诗就是——(板书:舟夜书所见)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感谢同学们嘹亮的嗓童,请看看余老师的手势再读一遍诗题。(手势突出“舟夜“和”书“,以及”书“和”所见“之间的停顿。) 3、读了诗题,聪明的小朋友能不能从中了解到一些诗的内容呢?(在教师的手势提醒下,学生回答:一夜晚,诗人在船上把看到的景色写了下来。只有可能学生对“书”的意思产生联系,教师以“书写”一词引导学生理解。)突出“所见”一词,并在课题下的“所见”一词下划横线。 4、那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请大家把书翻到89页,谁来告诉大家?(可以由经常读课外书,识字多的同学说出“棵”、“慎”、“行”的字音。实在不会就查字

典)(教师板书:查慎行)诗人棵慎行,同学们认识吗?这样吧,我们这儿有一段关于诗人查慎行的介绍,咱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点评:导题快慢,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信心,依照读题情况,用手势点拨,领悟了题意,丰富了语感,进而自主了解作者。] 二、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 1、在学习古诗前,让我们回忆一下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对学生学情地及时把握) 2、那咱们就来读读这首古诗吧。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流利,自由读,开始吧! 3、(出示课件)指名读。(评价:感谢学生们地大胆朗读) 4、正音: 1)见:xian。回忆《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an)牛羊。“读字。再读一读这行诗,(指名:多读,再齐读。) 2)萤:(ying)后鼻音,保(cu)平舌音,读字,再分读一读这两行诗。(渗透节奏感。) 5、邀上你的好伙伴读。(评价:感谢好伙伴地友情朗读,善于捕捉诗的节奏美,) 6、读(评价、感谢同学们正确流利地朗读) 7、教师指着“所见”一词,诗人看见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重在对古诗 地了解和感受。)(评价学生有自己的感受) [点评:关注真实地学情,落实“实”字。把新的学习,建立在自己的学习和方法上。不走过场,生字正音。带入每一行诗,再读,教师的角色正确定位于“平等者的首席”,抓住题眼“所见”一词,引导学生整体感情。] 三、精读品味,有方法指导的想象体验。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想象美景。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査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听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解读诗题 3、齐读课题 4、师配乐范读 二、读准读顺,过好语言关 1、师述:想去看看这美景吗?走,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吧!打开书,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2、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3、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 4、全班齐读 三、营造氛围,体验情感美 1、师:诗人此时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好吗? 2、师范读学生听读想象[配乐] 3、同位互说诗意 四、以画为媒,感悟语言美 1、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带劲!有位小朋友看到书上为这首诗画了一幅画,他也忍不住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了一幅,我把画带来了,你们来看看! 2、CAI:出示画面 3、师:看!这就是她的画。她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 4、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指导第一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一)理解“月黑” 1、指名说 2、指导理解诗意 3、生谈体会,指出画出月亮的错误 4、师描述:你真会读书。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5、师相机板书:月黑 [CAI:师操作(隐去月亮)] 6、指导朗读 (二)理解“孤光” 1、师:这么宁静的夜晚,瞧,岸边还有点点灯火呢!是这样的吗?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①所见 (清)查(zhā)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②。 微微风簇浪③,散作满河星。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看到了什么?映入眼帘是黑沉沉的夜,这时渔灯就分外醒目。“月黑”是极重要的背景交代,只有无月的黑夜,才能衬出下文灯光及其一系列变化。“渔灯”是全诗描写的中心事物,首句就把主要场景展示出来。次句既是首句的补笔,又对首句加以发展。“孤光”着意在“孤”,说明渔灯仅此一盏,是极重要的一笔,既衬托夜色更加浓黑,又是可以生发铺开的点,为下文张本。“一点萤”是比喻,萤光已小,又仅是“一点”,极写灯光幽暗,若有若无,而萤光又是飞动的,这就赋予静止的灯光以一点闪烁,使静止的画面生出点活气,孤寂中显出微微希望。

古诗教学设计的

古诗教学设计的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的范文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4.有感情朗读。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a、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b、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教案1鄂教版

舟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请把课本翻开到60页。 2、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学生读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四、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 看图读诗,体会诗意。(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板书:渔灯一点萤美妙 4、美读诗文。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最好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最优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五、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 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板书:水上夜景图满河星神奇 (1)指名说。 (2)师: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重复一遍) (4)师: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赏谁的描述,为什么?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下《江上渔者》教案(含教学反思)

5.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由“鱼”引出“渔”。 2.讲述:专门从事打鱼、捕鱼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为“渔民”“渔夫”“渔人”,古人也称他们为“渔者”。揭示课题:江上渔者。 3.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感受较深,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岳阳楼记》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他留下来的诗文有356篇。 二、熟读古诗 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学过不少古诗,学好古诗有哪些方法呢?(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 2.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出没(mò)鲈(lú)鱼风波(bō) (2)同桌互读,读出情感。 (3)指名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班组评议。 (4)教师范读。 (5)师生对读。 三、明诗意 1.默读古诗,圈出不明白的字词。 2.全班交流重点字词的解释。(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鲈鱼:一种头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君:你。) 3.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思考: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4.交流反馈:(打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舟夜书所见》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舟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通过阅读和想象,感情诗的意境、背诵古诗。教学重点:: 朗读、感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知作者 1、今天,余老师和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得到进步和提高。 2、这首诗就是——(板书:舟夜书所见)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感谢同学们嘹亮的嗓童,请看看余老师的手势再读一遍诗题。(手势突出“舟夜“和”书“,以及”书“和”所见“之间的停顿。) 3、读了诗题,聪明的小朋友能不能从中了解到一些诗的内容呢?(在教师的手势提醒下,学生回答:一夜晚,诗人在船上把看到的景色写了下来。只有可能学生对“书”的意思产生联系,教师以“书写”一词引导学生理解。)突出“所见”一词,并在课题下的

“所见”一词下划横线。 4、那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请大家把书翻到89页,谁来告诉大家?(可以由经常读课外书,识字多的同学说出“棵”、“慎”、“行”的字音。实在不会就查字典)(教师板书:查慎行)诗人棵慎行,同学们认识吗?这样吧,我们这儿有一段关于诗人查慎行的介绍,咱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点评:导题快慢,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信心,依照读题情况,用手势点拨,领悟了题意,丰富了语感,进而自主了解作者。] 二、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 1、在学习古诗前,让我们回忆一下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对学生学情地及时把握) 2、那咱们就来读读这首古诗吧。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流利,自由读,开始吧! 3、(出示课件)指名读。(评价:感谢学生们地大胆朗读) 4、正音: 1)见:x i a n。回忆《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 i a n)牛羊。“读字。再读一读这行诗,(指名:多读,再齐读。) 2)萤:(y i n g)后鼻音,保(c u)平舌音,读字,

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 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

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①所见 (清)查(zhā)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②。 微微风簇浪③,散作满河星。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看到了什么?映入眼帘是黑沉沉的夜,这时渔灯就分外醒目。“月黑”是极重要的背景交代,只有无月的黑夜,才能衬出下文灯光及其一系列变化。“渔灯”是全诗描写的中心事物,首句就把主要场景展示出来。次句既是首句的补笔,又对首句加以发展。“孤光”着意在“孤”,说明渔灯仅此一盏,是极重要的一笔,既衬托夜色更加浓黑,又是可以生发铺开的点,为下文张本。“一点萤”是比喻,萤光已小,又仅是“一点”,极写灯光幽暗,若有若无,而萤光又是飞动的,这就赋予静止的灯光以一点闪烁,使静止的画面生出点活气,孤寂中显出微微希望。

2020年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5.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工于诗、词、散文。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了,太好吃了……)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1)逐字理解。 舟:船。书: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请学生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四)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散作”的“散”读作“sàn”,不要读作“sǎn”。 3.指导学生学习诗中的生字。 “孤”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萤”字是上中下结构,下部分是“虫”,不要写成“火”。 4.齐读《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指名读第一句。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2)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月黑——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 见》 三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____(省、市、区、县)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江上渔者》教案三篇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江上渔者》教案三 篇 篇一 学习目标: 1 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知道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知道文学创作的实质是要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 正确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图画导入,激起共鸣。 1 多媒体出示图画(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叶扁舟起伏)。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 2 这是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议) 3 宋朝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种情景也有许多感触。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江上渔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诗人写的这首诗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自己读课文,勾画生字。 2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 四人小组合作识字,互相检查读生字的情况。 4 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5 学生练习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6 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太明白?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者、宋、酒、南”,学生观察。 重点指导: “酒”注意第九笔是什么?。 2、学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味、鲜、危、险、舟“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 学习过程: 一复习质疑。 1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 指名读《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3 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4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再读读课文吧! 二读懂文章内容,朗读课文。 1 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2 学生边读边勾画有关句子。 3 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江山往来者,但爱舻鱼美。“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风浪起伏。一会儿被打入浪尖,一会儿被卷入浪谷。人们都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 4 由此范仲淹想到什么,你想到什么? 5 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吟诵古诗《江上渔者》。 6 练习背诵古诗。 三从课文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