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为例

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为例

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为例
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为例

基于HPS的化学教学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以《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为例

摘要:本文以《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一课为例,将化学史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中,并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这两个方面介绍本案例在帮助学生提高化学核心素养上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史;教学设计;化学核心素养

1 教材分析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1第三单元的第1课时。在教材中,本节课开头用一句话“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每前进一步,都建立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概括了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特点,并指出“科学实验是揭示原子结构奥秘的重要手段。”可见,本课内容充分强调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所有内容都在“交流与讨论”栏目中呈现,主要从“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量子力学”五个阶段来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教材中只是简单罗列了这五个阶段对应的科学家为人类对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所做出的贡献,缺少阶段之间的过渡。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知道原子的基本构成、拉瓦锡发现氧气、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电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为深入探究原子结构的具体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对其充满了好奇。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课内容时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挖掘相关知识,使隐性知识显性化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帮助学生提高化学核心素养。

3教学现状

尽管教材在编排上强调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也在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各个阶段有所体现,然而如果止步于此,那么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的认识依旧是支离破碎的。由于教材中显性资源不足及教师本身相关知识的匮乏,导致本节课往往与后续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合并作为一节课,匆匆带过,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别说领悟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及得到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4 教学过程设计

本文在做上述分析后,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古人的智慧]“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

[释义]一尺长的木棒,每天截取其中一半,永远也取不完。

[引导]从这句古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在思考以下问题:物质是否无限可分?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原子的提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感觉上,存在的是缤纷的色彩、浓郁的芬芳、深深的苦痛,但实际上,存在的是原子和空间。”德

谟克利特是最早提出原子一词的哲学家,他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微粒原子构成的。

[过渡]从古希腊距今已有千年,那么在这千年之后的现代意义上的原子又是什么呢?

[引导]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7页,以“交流与讨论”栏目中的图1-22为线索快速阅读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大约2min。

[资料卡1]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1)所有物质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2)同种元素的原子其质量、大小、性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质量、大小、性质不同;(3)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钩子相互结合成化合物;(4)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既不会产生或消失,也不会改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

[过渡]道尔顿根据自己对原子的认识,提出了实心球模型。自此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割。那么,同学们知道是谁打破了这个神话吗?

[学生]汤姆生。

[资料卡2]1859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利用经过改进了的盖斯勒管,进行了一系列气体的真空放电实验。实验时,发现在阴极能发出一种射线,称为“阴极射线”。1897年,汤姆生在研究这种“阴极射线”的时候,发现并证实了原子中电子的存在。

[思考]同学们,如果你是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存在电子,你会对原子结构模型做出怎样的修正呢?

[提示]电子带负电,原子呈电中性。

[学生]原子内部应该含有带正电荷的物质中和电子的负电性。

[过渡]非常好!同学们的想法与当时汤姆生的猜测相一致。

[资料卡3]汤姆生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就像葡萄干镶嵌在面包中一样,中和了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1987年,汤姆生根据自己对原子的理解,将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修正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过渡]汤姆生提出的葡萄干面包式原子结构模型为人类认识原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人们开始探索原子内部结构拉开了序幕。显然,人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并没有止步于此,人们接着思考,发现了葡萄干面包式模型存在的缺陷:既然在原子中同时存在带正电和带负电的粒子,它们为什么不电性中和呢?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就必须打入原子内部去一探究竟,那么怎么进去呢?谁有这么大本事?

[学生]卢瑟福。

[视频]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资料卡4]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1)绝大多数α粒子不发生偏转;(2)少数α粒子大角度偏转;(3)个别α粒子出现反弹。实验结果大大出乎卢瑟福的意料,他说:“它的难以置信就好比你对一张纸射出一发十五英寸的炮弹,结果却被弹了回来打在自己身上。”

[引导]卢瑟福观察到这样的实验现象后又惊又喜,然后开始思考。同学们,如果是你在当时观察到了这些实验现象,会做出怎样的分析和解释呢?

教师稍作停顿,学生陷入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α粒子打入原子内部时,绝大多数不偏转说明这些α粒子没有受到阻碍,我们可以知道原子内部还是比较空旷的;少数α粒子大角

度偏转,甚至有被反弹的,说明原子内部存在一个体积较小,质量却相当大,并且与α粒子一样带正电的物质,称之为原子核。接下来,我们来看卢瑟福的观点。

[资料卡5]卢瑟福认为:(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原子核带正电,位于原子的中心,占据了原子中极小的空间,但几乎集中了原子所有的质量;(3)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做高速运动,就像行星围绕太阳一样。

[引导]卢瑟福的观点与同学们讨论的结果十分接近。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提出了原子核式的结构模型。于是,卢瑟福的理论及原子结构模型风靡一时。但是卢瑟福没有满足于此,反而激起了他探索原子核内部的欲望,继而发现了质子并预测出中子的存在。

[过渡]科学探究需要像卢瑟福这样的锲而不舍、追根究底的精神。卢瑟福所作的贡献又使人类向真理迈进了一大步,可是原子核式的结构模型真的完美了吗?带负电的电子在带正电的原子核外运动,异性相吸,为什么电子不会撞到原子核上呢?卢瑟福没有办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接下来,卢瑟福的研究吸引了一位年轻的物理学家玻尔。

[资料卡6]1913年,丹麦的物理学家玻尔,他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原子核外电子在一系列的轨道上运动,每个轨道都具有一个确定的能量值,电子在其轨道上运动时,既不放出能量,也不吸收能量。玻尔的量子理论完美地解释了使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陷入困境的两个科学事实:(1)氢原子光谱不连续;(2)原子几十亿年未毁灭。因此,玻尔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过渡]1913年,玻尔根据自身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将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修正为轨道模型。可是,轨道模型依旧不够完美,简单来说:“在原子内,不同轨道上的两个一模一样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轨道运动时如果互换一下位置,并不会对整个原子产生任何影响。那么,为什么电子只能待在特定的轨道上呢?”

[资料卡7]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局限性:(1)仍保留经典粒子和经典轨道;(2)只能解释单电子原子的光谱,对多电子原子的光谱无法解释。后来在法国物理学家徳布罗意、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共同努力下,发现了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并提出了现代的电子云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总结]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并板书:

1803年,道尔顿提出实心球模型

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提出葡萄干面包式模型

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913年,玻尔提出轨道模型

20世纪初,电子云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引导]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推翻与革新,真理才逐渐浮

出水面,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后人要学会总结前人经验,提出质疑,敢于挑战权威以推动科学的发展。

[探究]学习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同学们能感受到科学研究和发展的一般方法吗?

[交流与讨论]

5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以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为线索,将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体会到理论的历史性和暂时性,科学的理论并非与生俱来、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科学始终经历着推翻与革新;体会到科学不是从天才科学家的头脑中直接蹦出来的,而是通过科学家的证据推理、模型认知、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不断发展推进的。

(1)提高证据推理能力

从汤姆生到卢瑟福之间的过渡,使学生了解到科学理论不断进步的两种途径:证实和证伪,并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中;通过观察α粒子散射现象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通过思考对原子结构的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并且尝试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及如何寻找证据。

(2)提高模型认知能力

在现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五个阶段中,每个模型对应当时科学家对原子的一种认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在脑海中建立一套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3)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发展都需要推翻与革新,通过引导学生寻找各个阶段原子结构模型存在的缺陷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以科学家们为榜样,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在交流与讨论环节,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

(4)培养创新意识

真理总是在推翻与革新中逐渐浮出水面,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科学家们其实并不神秘,他们的思想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土壤之上的,科学的发展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真理与谬误相交织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和证据,敢于挑战权威,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地创新精神。

6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祖浩. 《化学1》,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3]苏建立. 基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化学教育——苏教版化学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教学设计[J].化学教与学, 2012(12): 61-63.

[4]汪纪苗.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和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 化学教学,

2010(12): 32-35.

长春理工大学2018—2019学年

长春理工大学2018—2019学年 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评选公示 为激励广大学生争先创优,在全校形成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学校依据《长春理工大学关于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的评选办法》,经各学院评定、学生工作部(处)审核,共评选出先进班级40个,三好学生标兵7名,三好学生282名,优秀学生干部350名。现将2018—2019学年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名单予以公示: 一、先进班级 理学院 1601211班 1601214班 1701211班 1701213W班 1801212班1801211W班 光电工程学院 1602123班 1702111班 1702121班 1702221班 1802125班机电工程学院 1703211班 1703312班 1803114班 1803311班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704113班 1704114班 1704211班 1804111班 1804124班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1605221班 1605222班 1705111班 1805214班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606211班 1706111班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1707122班 1807121班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1708211班 经济管理学院 1809223班 1809231班 1709111班 1709211班外国语学院 1710111班 1810122班 文学院 1611212班 1711111班 1811112班 法学院 1712212班 人工智能学院 1813022班 二、三好学生标兵 理学院 腾新月 光电工程学院 涂益君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韩睿鹏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赵鑫

盐城景山中学2020~2021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测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盐城景山中学期末模拟测试调研试卷 九年级化学 总分:7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命题人:杨君杰 一、单选题 1.著名化学家傅鹰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A.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得出结论: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B.拉瓦锡用红磷燃烧的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C.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 D.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 2.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振荡试管B.取固体药品 C.移走蒸发皿D.点燃酒精灯 3.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酸碱中和反应有水生成,有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

D.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4.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反应条件已省略),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B.乙、丙、丁三种物质都属于氧化物C.甲物质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3D.生成物中丙、丁分子个数比为2:3 5.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B.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玻璃管中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C.不同物质着火点不同

D . 6.烧杯中有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12.0g ,向其中先后滴加CuSO 4溶液和稀硫酸各100.0g ,剩余固体的质量与滴加溶液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点溶液含两种溶质 B .向b 点溶液加入锌粒,冒气泡 C .原混合物中铁粉质量为2.4g D .该CuSO 4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7.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8.向AgNO 3和Cu (NO 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和铁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 向水中加入氢氧化钠,看到U 型管a 侧液面下降,b 侧液面上升,说 明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放热

化学史教学案例水的组成

化学史教学案例 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是高一学生熟悉的两大基本定律,绝大多数学生,甚至是教师都认为这些定律无非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而已。事实上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定律的发现导致了原子学说的问世,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确立,对于确定分子组成、进而确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没有阿伏加德罗定律就没有正确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没有周期律、没有近现代化学的发展。显然向学生揭示这些原理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极具教育价值。本案例以水为载体,把学生放在一个反思者的角度,在追寻元素、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的历史生成过程中体会质量守恒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对化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1水的组成元素的确定 疑问与反思:通过哪些实验能够确定水是由氢氧2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氢气与氧气燃烧的实验,以及电解水的实验都可以证明水是由氢氧2种元素组成的。 历史回眸: 1784年英国化学家凯文迪许发现氢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水; 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电解水,在阴阳两级分别得到了氢气和氧气。 建立元素概念的艰难历程: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水是组成世间万物的一种元素。例如:我国有“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希腊有“四元素说”(水土气火)。英国的物理学家一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最先认识到这种物质观是错误的。早在1661年波义耳就指出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应该是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这样一种实物。但是这种观点真正被人们接受是在100多年以后,1784年凯文迪许发现氢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水,1800年尼科尔森电解水实验的成功,人们才认识到水不是一种元素,逐步接受波义耳的元素观念。 历史的启示: 为什么在我们现在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一种常识性的知识,其发展历程却如此漫长而艰辛? 学生:启示1:要打破人们固有的认识是很困难的。启示2:人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 2水分子的确定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化学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人们试图弄清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由此化学计算被引入化学研究中,人们发现了很多化学基本定律。这些定律的发现,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组成有着怎样的帮助呢? 2.1化学计算的启示-近代原子学说的建立 疑问与反思:分析下面的计算,猜想科学家会从中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科学家会从中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基础答案最终版

. '. . 长春理工大学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程Inorganic materials science-based tutorial 制作人:左手天堂—— 0906112 班级: 2011.09.10时间: '. . 第三章 3-1 名词解释 (a)萤石型和反萤石型(b)类质同晶和同质多晶(c)二八面体型与三八面体型(d)同晶取代与阳离子交换(e)尖晶石与反尖晶石 2+-占据晶按面心立方紧密排列,CaF型结构中,CaF答:(a)萤石型:2胞中全部四面体空隙。 反萤石型: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位置与CaF型结构完全相反,即碱金属2-2-2+的位置。O占据离子占据FCa的位置,(b)类质同象:物质

结晶时,其晶体结构中部分原有的离子或原子位置被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所占有,共同组成均匀的、呈单一相的晶体,不引起键性和晶体结构变化的现象。 同质多晶:同一化学组成在不同热力学条件下形成结构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c)二八面体型:在层状硅酸盐矿物中,若有三分之二的八面体空隙被阳离子所填充称为二八面体型结构 三八面体型:在层状硅酸盐矿物中,若全部的八面体空隙被阳离子所填充称为三八面体型结构。 (d)同晶取代:杂质离子取代晶体结构中某一结点上的离子而不改变晶体结构类型的现象。 阳离子交换:在粘土矿物中,当结构中的同晶取代主要发生在铝氧层时,++等)将进入晶体结构来平衡、一些电价低、半径大的阳离子(如KNa多余的负电荷,它们与晶体的结合不很牢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其它阳离子交换。 (e)正尖晶石:在ABO尖晶石型晶体结422+3+分布AB分布在四面体空隙、而构中,若 于八面体空隙,称为正尖晶石; 2+3+B分布在八面体空隙、而A反尖晶石:若一半分布于四面体空隙另一半分布于八面体空隙,通式为B(AB)O,称为反尖晶石。43-2 (a)在氧离子面心立方密堆积的晶胞中,画出适合氧离子位置的间隙类型及位置,八面体间隙位置数与氧离子数之比为若干?四面体间隙位置

华师大一附中高一化学期末

华东师大一附中2011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化学学科测试卷 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S-23 Cl-35.5 K-39 Br-80 I-127 一 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本题共20分) 1、考古时常用C 146来测定文物的历史年代,下列关于C 14 6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核外有14个电子 B .核内有6个中子 C .中子数比质子数多2个 D .与C 126互为同素异形体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冰水混合物 B .纯净的盐酸 C .漂粉精 D .碘酒 3、氯化钠固体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显着是因为 A .只发生水合过程 B .只发生扩散过程 C .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与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近似相等 D .水合过程吸收的热量与扩散过程放出的热量近似相等 4、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硅的分子式:SiO 2 B .氢氟酸的电子式: C .氨的电子式:H:N:H D .二氧化碳的结构式:O=C=O 5、下列各组物质,原子间的化学键类型不同的是 A .HCl 、HNO 3 B .HI 、Na 2O C .MgCl 2、NaF D .H 2O 、NH 3 6、下列关于化学家的贡献对应正确的是 A .道尔顿:发现电子 B .居里夫人: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C .汤姆生:近代原子论 D .卢瑟福: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7、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事实与物质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 .用加热的方法分离碘和氯化钠固体 B .用水封的方法保存液溴 C .浓盐酸放置在空气中浓度减小 D .氢氟酸保存在塑料瓶中 8、以下各组表示卤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中,错误的是 A .氧化性:F 2>Cl 2>Br 2>I 2 B .还原性:F -HCl>HBr>HI D .熔沸点:F 2>Cl 2>Br 2>I 2 9、下列微粒不具有氧化性的是 A .Br 2 B .F - C .H + D .Fe 3+ 10、在同温同压下,下列是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 .气体的种类 B .气体的分子数 C .分子本身的大小 D .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二 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本题共30分)) 11、下列有关物质的判断错误的是 A .只要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B .某化合物内一定存在离子键的标志是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C .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D .含有共价键的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12、能用右图所示装置实施的气体制取方案是 A .用饱和食盐水和稀硫酸为原料制取HCl B .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制取CO 2 C .用铁和盐酸为原料制取H 2 D .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O 2 H . .

化学史论文(1)

化学史期末考核论文 题目:中国化学史对世界化学史的影响课程名称:化学史 姓名: 学号: 系别:化学系 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实验学期:2012 至2013 学年第一学期

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过渡与联系 指导教师 (化学系) 摘要:化学从研究对象可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多少年来,人们人为地把它们分为界限分明的两门学科。直到维勒从无机物氰酸铵制得尿素。事实,世间万事万物均由有机无机共同组成。且有机物、无机物间可相互转换。近年,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的发展,使得这一界限真正已被突破,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相结合出现了一门交叉学科。金属有机化学正是两者之间的交叉学科。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结合在一起共同造福于人类。 关键字: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氰酸铵尿素金属有机化学 正文:化学这门学科,从研究对象来分,可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二大类。过去,一般认为无机化学是研究无生命物质的化学,有机化学是研究有生命物质的化学。1828年德意志化学家维勒从无机物氰酸铵制得尿素,从而破除了有机物只能由生命力产生的迷信,明确了这两类物质都是由化学力结合而成【1】。 1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过渡 维勒在1828年给柏则里的信中写道:“我要告诉阁下,我不用人或狗的肾脏制成尿素。”在这之前,“生命力论”认为动植物体内存在着一种生命力,只要依靠这种生命力才能产出有机化合物,即有机物最初只能在动植物体内产生。化学家在实验室只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新的有机物,而不能用无机物制作有机物。自然界的矿物等无机物千年万年亘古不变,是没有生命的。他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维勒道的两位老师格曼琳和贝采乌斯都是“生命力论”的维护者和宣扬者。如今,维勒却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强烈的冲击了形而上学的生命力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界的诞生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填补了生命力论制造的无机物同有机物之间的沟鸿,在这条鸿沟中架起了桥梁。第一次从无机物制备了有机物,

【教师工作总结】初中化学教师期末工作总结

初中化学教师期末工作总结 本学年我担任的是初三1--4四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工作。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要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得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化学放在初三开设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我面临的问题是课时少、任务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强、学习情绪不高,有一定的畏难、依赖心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制定并在实际教学中及时根据情况进行有效调整,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对化学都很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发现学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繁杂,尤其学到化学用语、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认为化学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对化学逐渐失去兴趣。为此我就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一些化学家不畏困难危险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讲中国古代的伟大成就和近代的落后,讲中国的崛起也需要化学,多数学生都能感到学好化学知识重要。 初中化学需记忆的知识是比较多、比较繁杂,时间又十分紧张,因此我从第一节课时就将化学的特点告诉学生,提醒他们注意巧记的一些方法。教学中将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浓缩成几句顺口溜,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记忆。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两种方法:高锰酸钾制氧气,固固加热的装置,集气首选排水法,向上排空也可以,操作步骤7个字,”查装定点收离熄”。 “过氧化氢制氧气,固液不加热的装置。常温可行节能源,操作安全又简单:“查装定收”只4字。”

再比如: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较难理解,我将之归纳为“构成物质有三子,分子、原子、和离子,其中原子是根本,3条路径构物质。”“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这3类,都由原子直接构。”“非金属原子先组合,构成分子种类多,多数物质分子构:双原子分子单质,非、非组成的化合物…”等等。 二、开发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兴趣,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在教学中我常借助图片、模型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现象与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例如,本学期我开的组内公开课“探究氧气的制取方法、氧气的化学性质” 学生动脑、动手,气氛严肃活泼,取得较好的效果;平时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能得到的各种材料进行小实验。 三、精讲精练,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我紧扣课标要求、考试说明,利用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情境,设疑破难。教学中总是提醒学生学法-----“念”和“练”,这是巩固知识的途径。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这些问题,让他们动手练习或口头表达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炼铁的原理是还原时,我让学生书写出换一种还原剂氢气或炭粉还原氧化铁、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进而明确异同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等。 四、尽力做好单元复习工作 初中化学知识内容繁杂,涉及到几十种元素及化合物和数量众多的化学方程式,所以要抓住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归纳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是提高化学成绩的途径之一。我在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做好每

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

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化学发展史,了解炼丹术和炼金术,了解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对化学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史料认识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了解化学、关注化学、学好化学、热爱化学、报效祖国。教学方法提供史料→教师引导→讨论归纳→激发兴趣→培养学科素养教具准备投影仪、史料胶片、物质样品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那就是化学。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呢?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学科有趣 味吗?这门学科是怎么发展的呢?下面我们就学习化学发 展史。板书: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引言:在学习化学发展史以前,首先请同学们听三个有趣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发生在1994年的美国某地。那天,大学里面一座大楼失火了。“呜,呜,……”消防车问讯赶来。这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大楼门口警卫森严,不许消防队员进去。“火烧眉毛了,还不许我们进去?”消防队员着急的问。“不行,没有国防部的证明,谁都不许进!”原来,大楼里面的科学家们正在极端秘密地研究一种化学元素──铀。为什么研究铀要那么保密呢?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781年,英国有位著名的化学家叫普利斯特里,他很喜欢给朋友表演化学魔术。

每当有朋友来到他的实验室参观时,他便拿出一个空瓶子,给大家表演。可是,当他把瓶口移近蜡烛的火焰时,忽然发出“啪”的一声巨响。朋友们吓了一跳,有的甚至钻到桌子底下去。原来,瓶子里事先装进氢气和氧气,点火会发出爆炸声。一次,他表演完“拿手好戏”后,在收拾瓶子时,注意到瓶子上有水。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发现,氢气燃烧后变成了水。第三个故事发生在1890年。在庆祝德国化学会成立25周年的大会上,著名化学家凯库勒,讲述了自己怎样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一大难题。“那时侯,我住在伦敦,日夜思索着苯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我徒劳地工作了几个月,毫无收获。一天,我坐马车回家,由于过度劳累,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睡着了。我作了一个梦,一条蛇首尾相连,变成一个环。我从梦中惊醒,当天晚上,在梦的启发下,我终于画出了苯分子的环式结构,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的一大难题。” 提问:同学们听完了这三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呢?板书:一、从三个故事看化学发言:对同学们的发言有针对性的点评。讲述:故事一从一个很小的侧面说明化学是何等的重要。美国在1945年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当年的8月6日和9日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引起世人瞩目。我国在1964年10月16日在西北上空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从而结束了我国没有核弹的历史。故事二说明研究化学一定

长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档案

学号: 长春理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档案 学院: 工程领域: 研究方向名称: 导师姓名、职称: 研究生姓名: 长春理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制表

说明 1.本材料作为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学位方面情况记录,一式两份,需在研究生获得学位后存入人事档案和学校档案馆。因此,要求有关人员必须按存档要求填写,字迹工整,不得涂改;本材料内容可以打印,但签字不得用打字代替。各栏目须如实填写,如没有或不详应填“无”或“不详”。本表一律用A4纸,不要改变表格样式,用小四宋体字填写。签字一律用黑色中性笔或签字笔按规定填写。 2.在《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表》中,“最高学位门类”一栏从下列各项选择填写: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 3.《硕士学位审批表》中“毕业证书编号”和“学位证书编号”中已打印出的内容为编号的公共部分,其余部分在答辩结束后由学位办统一补填。 4.学位档案是永久存档的文件,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不允许用订书器装订。在答辩后按照学位档案的目录将材料搜集整理并排好顺序后装订成册,可到各学院察看装订样本。 封皮颜色:灰色,云彩纸,230克(厚度),麻面向外。 5. 工程硕士工程领域名称。

目录 1.硕士学位研究生成绩单(由培养办出具原件) 2.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3.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综合意见 4.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报告 5.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两名评阅人) 6.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表 7.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 8.硕士学位审批表

长春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导师: 研究生: 论文题目: 开题报告日期: 研究生学院制表

新版华师大科学八年级下期末考试试卷

初二(下)期末测试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C、声音在真空中可以传播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2.平面镜中的“花”的大小取决于( ) A.花本身的大小B.平面镜的大小 C.花到平面镜的距离D.平面镜放置的高低 3.关于虚像和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看到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B、光的反射一定成虚像,光的折射—定成实像 C、实像能在光屏上得到,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得到 D、平面镜成虚像,凸透镜一定成实像 4.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 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A.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凸透镜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 D.把凸透镜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 5.甲、乙、丙三根电阻丝由同种材料组成,甲、乙同样粗,但乙较长,乙、丙同样长,但丙较细,则它们的电阻值() A、可能一样大B、丙最大C、乙最大D、甲最大 6.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a、b、c是三只相同的小灯泡,则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A、当S1断开、S2闭合时,c灯不发光、a、b灯发光 B、当S1、S2都闭合时,a、b、c三灯均发光 C、当S1闭合、S2断开时,a灯不发光、b、c灯发光 D、当S1、S2都断开时,a、c灯不发光、b灯发光 7. 如图,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a端移动 过程中,()

初中化学中的化学史教学资源 范文

初中化学中的化学史教学资源 作者:肖梅(南京晓庄学院化学专业09师范班) 指导老师:龙琪 [摘要] 本文在对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史料的内容、呈现方式、近年来教材中化学史的比重变化、教育功能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相应实施建议并举例剖析了如何开发教材中化学史料的教育功能,对化学教育中化学史资源的利用不当之处提出了些许建议。 [关键词] 化学教材;化学史;教学资源 一. 前言在西方最早提倡科学史教育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的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席在1851年的一次演讲中呼吁:“我们要教给年轻人的,与其说是科学结论不如说是科学史”。二战后,以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着名教育家、化学家科南特为代表,一批教育家进行了以案例教学法引入学校进行科学史教育的实践,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全世界的教育都陆续开始重视科学史的教育,也陆续获得了成功。中国从初中三年级开始开设了化学教育,对初中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入门课程,教材很注重启蒙的作用。而且初中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尚属少儿期,还是一些直观的、趣味性的东西更能刺激其大脑兴奋.化学史教育,不单纯是讲一些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适当通过一些史实的介绍,能使学生理解相关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把化学史作为“可供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 化学史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真实的学习情境, 为其营造生动有趣、基于生活经验与社会文化的学习氛围,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起促进作用。正如美国着名科学史家萨顿所说“:科学史能够帮助我们达到教学的主要目的, 它能够说明科学之意义, 科学之功能和方法, 科学之逻辑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含义, 科学之深刻的人性,以及科学对于思想净化和文化整体化之重要意义。”可知化学史是化学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呈现方式 (一)应用现状 开展化学史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普遍承认。但是,化学史的教学功能能否得以充分发挥,必须以老师是否在化学课程教育中开展化学史的教育教学,以及得到的效果来看。而化学史教育教学开展状况可以通过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化学史进行化学教学的频次程度得以反映。 图1 教师教学中引入化学史进行化学教学的频次 从表中可知,54%的教师从不使用化学史进行教育教学,偶然使用化学史的教师仅占调查总数的43%,而经常使用化学史进行教育教学的教师仅为3%。由此可见,当我国中学化学史教育教学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 针对这一状况,笔者参考了一些文献整理得出化学教师对在课堂中引入化学史教学认识。表格设计是以教学论过程为主要依据,从中学“教”与“学”的实际出发,通过人员、物质、信息3个方面来全面寻求原因。 表1:化学教师对在课堂中引入化学史教学的认识调查表 完全同意同意中立反对 ⒈教材中涉及的化学史知识范围广、知识面大12 (30 %) 6 (15 %) 2 (5 %) 20 (50 %) ⒉化学史知识中考、高考考点较少20 (50 %) 16 (40 %) 1 (2. 5 %) 3 (7. 5 %) ⒊化学史知识中考、高考考题容易24 (60 %) 15 (37. 5 %) 1 (2. 5 %) 0 (0 %) ⒋化学史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30 (75 %) 10 (25 %) 0 (0 %) 0 (0 %) ⒌化学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21 (52 %) 16 (40 %) 2 (5 %) 1 (2. 5 %) ⒍对学生来说,化学史知识是十分难学的知识12 (30 %) 10 (25 %) 2 (5 %) 16 (40 %) ⒎对教师来说,化学史知识是十分难教的内容15 (37. 5 %) 12 (30 %) 1 (2. 5 %) 12 (30 %)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表明,中学化学教师普遍认为重视和加强化学史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由于受“中考指挥”和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一部分教师认为中考、高考

智慧树知道答案医用化学课后作业答案.docx

智慧树知道答案医用化学课后作业答案问:曾国藩的“不要钱、不怕死”六字出自于《与湖南各州县公正绅耆书》。() 答:错误 问:梁启超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著有《饮冰室合集》。()(4.0分) 答:正确 问:在拉普拉斯的专著《天体力学》的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序言里,都谈到了什么? 答:暗星 问:治乱世当用重典是曾国藩的治世思想。() 答:正确 问:关于《红楼梦》后半部分的写作情况可以由脂评本提供给我们。() 答:√ 问:()著有《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作者。 答:李约瑟

问:赤潮发生后,蓝细菌大量死亡的时候会导致水中氧气含量大幅度增加,对水中其他生物产生威胁。() 答:错误 问:波兰钢琴学派对民间音乐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本民族音乐的特点。 答:正确 问:调查计划是调查安排的依据,调查安排是调查计划的具体化。 答:正确 问:发现正电子的科学家是杨振宁和李政道。() 答:× 问:()是中国第一位国际科学史主席。 答:刘钝 问:()是湘军为解决运输问题而专门设立的。 答:长夫 问:美国学派只吸取德奥学派的精华加以融合。 答:错误

问:西多奥里把威廉奥卡姆的实验法应用到对虹的观察中。() 答:× 问:湘军新制中对于兵源的要求非常严格,规定有农夫土气者不可录用。()答:× 问:湘军新制中,绅士、文生是军官主要担任者。() 答:√ 问:()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答:诗歌、绘画、音乐、建筑 问:文艺复兴的中心思想是 ( ) 。 答:第一空:人文主义 问:马克思主义爱情观提出,爱与性的关系是什么? 答:节制 问:戏剧形式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复杂。() 答:×

化学史期末论文

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勇者——丁绪贤 20082401163李露 摘要:丁绪贤(1885~1978),字庶为,我国近代分析化学家、化学史家与化学教育家。作为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清末留洋学者,丁绪贤重视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先进技术的引进,革新了我国半微量定性分析化学技术。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前瞻性地认识到化学与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于化学史的深刻研究,研究自然科学史是提倡科学、改进教学的有力措施,并在教学和研究中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走在了当时国内化学家的前列。作为中国第一本化学史类的著作,丁绪贤的《化学史通考》一书开创了我国化学史研究之先河。 关键词:丁绪贤化学史研究爱国热忱人格科学思维 丁绪贤的学术生涯 1885年10月11日,丁绪贤出生于安徽阜阳的一个书香门第。丁绪贤自幼聪明好学,精通文史,曾乡试为秀才。由于当时国家贫弱,屡遭列强欺凌,世风遂倡科学救国。受维新思想影响,丁绪贤决意弃科举就实学,于1904年考入由江苏、安徽在南京合办的江南高等学校,并于1908年春考取安徽省公费留学的第一名而得以前往英国深造,就读于伦敦大学化学系。在攻读期间,丁绪贤师从著名化学家拉姆塞(William Ramsay,1852~1916),受到严格训练,打下牢固的科学基础。1912年拉姆塞退休后,他又在物理化学家唐南(F.G.Donnan,1870~1956)指导下撰写论文,于1914年获得荣誉科学学士(B.Sci.Honour)称号,并继续深造于伦敦大学研究部。1917年,丁绪贤归国后,以高等院校为主阵地,积极投身于科学与教育事业,曾辗转南北,历任北京大学、安徽大学、东吴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长期从事化学科研与教学工作,为当时国内多所院校的化学研究与化学教育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治学育人之余,作为中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事业开拓者之一,丁绪贤曾担任东吴大学、安徽大学等校理学院院长,为国内有关高校化学系乃至理学院的创建与发展殚精竭虑。此外,他认为要发展科学,必须要有专门的科学组织,因此积极参与我国科学及化学的发展和传播事业,热心化学学术团体的工作。1932年8月4日,在中国化学会成立大会上,丁绪贤和陈裕光、

长春理工大学DSP课本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1 外设接口有通用I/O接口、串行接口、串行外设接口、CAN总线接口、外部总线接口、模数转换接口。 片内外设有事件管理器模块,模数转换模块、串行通信模块、串行外设接口模块、CAN总线模块。 复位后,置MP/MC 引脚为高电平可以选择外部程序存储器。 可扩展的外部存储器总共有192KW空间,由64KW程序存储空间、64KW数据存储空间、64KW I/O寻址空间三部分组成。 2407片内有10位A/D转化器,最小转换时间500ns. 程序存储器SARAM 32KW,起地址范围是0000~0FFFFH. 若访问了非法保留的空间,DSP会产生NMI中断。 内核电压是3.3V,I/O口电压是3.3V 存储器映射寄存器大部分应设在数据存储器空间中。 外部数据存储器选通引脚DS 低电平有效;外部程序存储器选通引脚PS 低电平有效;外部I/O空间选通引脚IS 低电平有效。 2407是16位定点DSP芯片。 运行的最高时钟频率是40MHz,单机器周期是25ns. 片内FLASH是32KW;其数据总线为16根;其地址总线为16根。习题2 可屏蔽中断分两级管理的。 流水线的4个独立操作阶段是取指, 译码,取操作数,执行。 PM位移位(乘积移位)的方式是: PM=00:乘积不移位即送到CALU或数据 存总线; PM=01:将乘积左移一位,这时实现小 数算术运算或小数乘积的调整非常有 用; PM=10:将乘积左移四位,这时实现小 数算术运算或小数乘积的调整非常有 用; PM=11:可使乘积右移六位 程序地址产生逻辑使用的硬件有:程序 计数器、程序地址寄存器、堆栈、微堆 栈和重复计数器。 输入定标部分的作用:输入定标部分把 来自存储器的16位数据移位调整后送 到32位的CALU 中央算术逻辑部分的组成:由中央算数 逻辑单元、32位累加器和输出数据定 标移位器组成 进位位C的进位方式:当相减产生错位, 相加不产生进位时,进位C清零;当相 加产生进位,相减不产生借位时,进位 位C置一 软件非屏蔽中断有:INTR,NMI,TRAP. 非屏蔽中断有:硬件非屏蔽中断和软件 非屏蔽中断 应用微堆栈的一些指令: BLDD,BLPD,MAC,MACD,TBLR,TBLW. 常见的片内外设模块名称:事件管理器 模块、模数转换模块、串行通信模块、 串行外设接口模块、CAN总线模块 影响中断响应延时的因素是:外设同步 接口时间、CPU响应时间和IRS转移时 间 中央处理单元(CPU)包括:输入定标部 分、乘法部分、中央算术逻辑部分、辅 助寄存器算术单元和状态寄存器 2407有8级硬件堆栈,默认状态下, STACK段的大小是400字 2407有1级,16位宽的硬件微堆栈。 2407中,ARO作为间接寻址寄存器, 可寻址的数据存储器空间是64KW,寻 址的地址空间范围是0000H~0FFFFH 2407有8个辅助寄存器。 2407的RS信号为低电平系统复位。 DSP有16位地址总线,通过该地址总 线可访问3个可独立访问的空间,分别 是:程序存储器64KW,数据存储器 64KW,输入/输出空间64KW. 2407中,有3个DARM块,分别是 B0,B1,B2 2407中,B0 DARAM块可配置成数 据存储单元或程序存储单元。 2407中,DARAM共有544字。 2407中,数据存储器分为512页,数 据页面指针DP的取指范围是0~511 优先级最高的中断是复位中断。

华师《化学史话》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化学史话》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一、单选题(10×1分=10分,共10分) 1.1999年,美籍埃及化学家()因应用超短激光闪光成照技术观看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运动,创立了飞秒化学。 A. 艾哈迈德·泽维尔 B.洛德·霍夫曼 C. 道尔顿 D.傅鹰 2.下列不属于拉瓦锡对化学的贡献的是()。 A.推翻“燃素说”,对燃烧作出正确的解释,创立氧化学说 B.证明金刚石的成分是C的同素异形体 C.促成了世界第一个合成氨工厂的投产 D.推动酸碱学说的发展 3.于 1803首先提出科学的“原子”概念的化学家是()。 A.道尔顿 B.阿伏加德罗 C.康尼查罗 D.法拉第 4.()使化学从附属的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拉瓦锡 B. 道尔顿 C. 吉布斯 D. 波义耳 5.被英国《Nature》杂志称之为“一件迷人的艺术品”的教育著作是()。 A.《空间的化学》 B.《分子建筑术》 C.《化学研究》 D.《化学原理》 6. 1803道尔顿首先提出科学的“原子”概念的书籍是()。 A. 《怀疑派的化学家》 B. 《化学纲要》 C.《化学哲学新体系》 D.《化学哲学教程提要》

7.元素周期律的提出过程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拉瓦锡首次分类;②年迈尔“六元素表”;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④ 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八音律”;⑤法国化学家尚古多“螺旋图”;⑥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三元素组”。 A.①⑥⑤④②③ B.①④⑤②⑥③ C.①⑥⑤②④③ D.①②⑤④⑥③ 8.1860年参加第一次国际化学大会推广(),名著《化学哲学教程提要》澄清了化学的混乱状态。 A. 分子论 B.分子论 C.量子论 D.元素符号 9.在第一次国际化学大会上起作用的是( )。 A.《化学哲学教程提要》 B.《化学纲要》 C.《化学研究》 D.《空间的化学》 10. ()1835年总结前人工作基础上第一个提出“催化剂”的概念。 A.K. S. 基尔霍夫 B.戴维 C. 贝采尼乌斯 D.德贝莱纳 二、多选题(10×2分=20分,选错或少选均不可得分) 1.古代化学时期的中心是()。 A.希腊 B.中国 C.埃及 D.印度 2.下列化学史定义正确的是() A. 化学史是一门具有普遍性的理论科学 B.化学史是科学史的一个分支。

科学史作业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基于化学史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科学思想史 姓名边露学号 2013101866 专业学科教学(化学)年级 2013级 院、所化学教育研究所年月日 2014-6-16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指标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分值) 得分A B C D 选题选题是否新颖;是否有意义;是 否与本门课程相关。 20-16 15-11 10-6 5-0 论证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 结构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得 当;论证是否充分。 20-16 15-11 10-6 5-0 文献文献资料是否翔实;是否具有代 表性。 20-16 15-11 10-6 5-0 规范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 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 范。 20-16 15-11 10-6 5-0 能力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的有关理论 知识;是否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 20-16 15-11 10-6 5-0 评阅教师签名: 年月日 总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基于化学史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 学设计 摘要:化学史是从历史角度揭示化学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仅蕴含着许多重要的化学知识、过程和方法,也彰显了化学家敏捷的思维、坚强的毅力和为实现理想而甘于奉献的精神等人文内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化学史教育,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化学史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设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化学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化学的历史实际上是一种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但现实的中学化学教学尤其是高中化学教学以追求升学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大行其道,课程内容脱离生活。不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评价的统一性等等" 在实际教学中,化学史知识常常被轻描淡写,化学史知识好像是“味精”甚至被打入“冷宫”,致使其应有的价值与功能没能充分发挥。如何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去挖掘知识的内涵,体现化学知识价值的多元性,如何将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相整合,构建符合中学化学教育目的和任务的价值取向。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已成为教师面临的日益严重的挑战,鉴于此,本文试图对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如何开展化学史教育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化学史教学的必要性 将化学史引入化学教学的理论依据约从19世纪90年代下半叶起,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界关注点集中到以”后现代主义“为总称的诸多教学理论流派。后现代主义否定科学知识的绝对权威,反对以记忆强化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只关注认知智力因素的学习理论。主张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做是学生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入化学史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新课程改革理论也提出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作为主体的学生主动完成的特殊认识过程。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有些态度是由模仿他人的行为,在观察他人做出行为选择时,学习

初中化学中的化学史教学资源

初中化学中的化学史教 学资源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初中化学中的化学史教学资源 作者:肖梅(南京晓庄学院化学专业 09师范班) 指导老师:龙琪 [摘要] 本文在对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史料的内容、呈现方式、近年来教材中化学史的比重变化、教育功能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相应实施建议并举例剖析了如何开发教材中化学史料的教育功能,对化学教育中化学史资源的利用不当之处提出了些许建议。 [关键词] 化学教材;化学史;教学资源 一. 前言在西方最早提倡科学史教育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的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席在1851年的一次演讲中呼吁:“我们要教给年轻人的,与其说是科学结论不如说是科学史”。二战后,以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着名教育家、化学家科南特(J.Conant)为代表,一批教育家进行了以案例教学法引入学校进行科学史教育的实践,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全世界的教育都陆续开始重视科学史的教育,也陆续获得了成功。 中国从初中三年级开始开设了化学教育,对初中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入门课程,教材很注重启蒙的作用。而且初中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尚属少儿期,还是一些直观的、趣味性的东西更能刺激其大脑兴奋.化学史教育,不单纯是讲一些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适当通过一些史实的介绍,能使学生理解相关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把化学史作为“可供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 化学史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真实的学习情境, 为其营造生动有趣、基于生活经验与社会文化的学习氛围,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起促进作用。正如美国着名科学史家萨顿所说“:科学史

化学史论文(1)

化学史论文(1)

化学史期末考核论文 题目:中国化学史对世界化学史的影响课程名称:化学史 姓名: 学号: 系别:化学系 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实验学期:2012 至2013 学年第一学期

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过渡与联系 指导教师 (化学系) 摘要:化学从研究对象可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多少年来,人们人为地把它们分为界限分明的两门学科。直到维勒从无机物氰酸铵制得尿素。事实,世间万事万物均由有机无机共同组成。且有机物、无机物间可相互转换。近年,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的发展,使得这一界限真正已被突破,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相结合出现了一门交叉学科。金属有机化学正是两者之间的交叉学科。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结合在一起共同造福于人类。 关键字: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氰酸铵尿素金属有机化学 正文:化学这门学科,从研究对象来分,可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二大类。过去,

一般认为无机化学是研究无生命物质的化学,有机化学是研究有生命物质的化学。1828年德意志化学家维勒从无机物氰酸铵制得尿素,从而破除了有机物只能由生命力产生的迷信,明确了这两类物质都是由化学力结合而成【1】。 1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过渡 维勒在1828年给柏则里的信中写道:“我要告诉阁下,我不用人或狗的肾脏制成尿素。”在这之前,“生命力论”认为动植物体内存在着一种生命力,只要依靠这种生命力才能产出有机化合物,即有机物最初只能在动植物体内产生。化学家在实验室只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新的有机物,而不能用无机物制作有机物。自然界的矿物等无机物千年万年亘古不变,是没有生命的。他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维勒道的两位老师格曼琳和贝采乌斯都是“生命力论”的维护者和宣扬者。如今,维勒却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强烈的冲击了形而上学的生命力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界的诞生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填补了生命力论制造的无机物同有机物之间的沟鸿,在这条鸿沟中架起了桥梁。第一次从无机物制备了有机物,沟通了这二大类化学【2】。 但是,多少年来这两门化学的界线仍然存在着。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利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有机化学它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科学,又称碳化合物的化学。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