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案第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案第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案第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案第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编制人:王健峰审核:李梅梅编号:19

可以设计以下图示,让学生理解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认识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性:

预习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

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2.清朝前期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3.清朝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手工和商业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过程与方法1.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2.通过设疑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3.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织图》图)《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南宋时的楼俦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为什么讲述清朝的经济课本使用南宋时期的农耕画作呢?因为这几百年年我国的农耕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朝的前期经济发展的概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多媒体出示图片,回答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看图,读教材,总结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答案提示: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多媒体出示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答案提示: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清代纺织图) 2.教师简要介绍清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二)商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盛世滋生图》局部) 2.(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的条件)读教材,学生总提示: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陆路和水运发达。 3.(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引导学生抢答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②形成

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教案)

“青蓝工程”汇报资料(2014—2015第一学期) 组别:初中历史组 青年教师:林丹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培养学生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淝水之战”中,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并注意引导学生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在“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中,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用于抗击强敌的精神。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西晋兴亡以及原因,少数民族的内迁,前秦与淝水之战及其失败原因和教训,江南地区开发等。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深远影响等。 【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提问、讨论等方法,辅以板书或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课时】1课时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发展》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发展》教学设计

复与发展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课堂探究: (多媒体出示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得表现)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得表现与影响 表现: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引导学生观察《明朝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图》,教师讲述引入与推广得过程,说明高产作物与经济作物引种推广 得意义。 影响:农业生产得发展,有利于社会得稳定与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与产量得增加,也对手工业与城镇商品经济 得发展起到了推动得作用。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 产发展得表现与影 响。 观察《明朝主要 经济作物分布图》, 了解明朝主要经济作 物引入与推广得过 程。 果,同时培养 学生得读图能 力,掌握基本 得史学方法。 二、手工业与商业得发展 (一)手工业 1、通过材料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清代手工业发展 得基本情况。(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 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得手工业工 场。)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得一个小 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就是购 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 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得祖先在成祖 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 “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 二十余张。 2、观察《清代纺织图》,概况手工工场得特点, 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萌芽得出现。 (二)商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盛世滋生图》局部), 引导学生从店铺、船、人等角度观察图片,从而认识到乾 隆时代苏州高度繁荣得盛况。 2、(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得条件)读 教材,学生总结清朝商业发展得条件就是什么。 提示: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得发展促进了商品得 流通;陆路与水运发达。 3、(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得表现)引 导学生抢答清朝商业发展得表现: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与全国性市场组成得商业网;②形 成了一些大得商邦,比如:晋商与徽商。 播放《乔家大院》介绍视频 材料分析。 观察图片,总结 手工工场得特点。 总结清朝商业发 展得表现。 观瞧视频。 情景教学 法,师生互 动,演绎历史, 通过《清代纺 织图》引导学 生总结手工工 场得特点,认识 到资本主义明 芽在纺织业中 产生。 视频教 学,激发学生 得历史学习兴 趣,调动学生 课堂学习得主 动性与积极 性。

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内容特点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19课。需要阐明清朝经济发展与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前者给后者提供了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清朝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代,这一课既展现了清朝经济的繁盛,中国农耕经济的顶峰,也为清朝衰落埋下伏笔。 这一课承上启下。上承《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下启《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中清朝的社会矛盾一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基本状况 (2)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和文字史料,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2)通过自主阅读、思考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三>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清朝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 2.教学难点:农业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关系;手工业工场的特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图示法和对比法和引导法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理念: 1.先学后教:先设计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探究,并鼓励学生尽量形成文字表述,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并突破学生普遍存在的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瓶颈; 2.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探讨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其引领作用,重点解释重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设计 阅读指导法和史料教学法: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和多媒体提供的历史材料,从而能对史实了解得更明确问题引导法: 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给学生想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回答后再行归纳。 图示法: 图示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帮助他们理解。如,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关系的认识。 情境创设: 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对手工作坊和手工业工场的不同有直观感受。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新人教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分析? 能力 增加课堂通过设疑讨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织图》图)《耕织图》是南宋 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 和嘉许。南宋时的楼俦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 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为什么讲 述清朝的经济课本使用南宋时期的农耕画作呢?因 为这几百年年我国的农耕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朝的前期经济发展的概况。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 本态度和认识)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 的基本态度和认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 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多媒体出示图片,回答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的 措施)看图,读教材,总结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 措施 答案提示:大力推行垦荒 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 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多媒体出示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答案提示: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清代纺织图) 2.教师简要介绍清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二)商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盛世滋生图》局部) 2.(多媒体出示 问题:清 朝商业发展的条件)读教材,学生总结清朝商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 的流通;陆路和水运发达。 3.(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引导学生抢答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②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目标导学三 人口的增长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 材料二: 2.(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根据材料一,讨论工清朝人口增长 提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3.(多媒体出示问题:人口增长的影响)结合材料二,学生分组讨论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 答案提示: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课堂总结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word教案

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及原因,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通过了解北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分析改革的具体内容,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件进行考察,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南北朝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过程,用点线结合的方法理顺历史头绪,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并初步提高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能力。分析综合概括江南地区开发和北方民族走向大融合的原因、进程和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北孝文帝改革是本课重点,南方开发的原因和北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国饮食有南米北面,房屋南敞北实,说话南细北爽,性格南柔北刚等,那么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有什么特点呢?今天学习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新课教学: 一、南朝与北朝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4到P115,淝水之战后我国南北方地区先后现哪些政权割据立。教师展示从东汉到南北朝的演变历程。学生记住南朝的都城是建康。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①引导学生思考P115想一想: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的主要原因?a江南社会相对安定。b北人南迁,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经验。c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d江南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e江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无霜期长适宜水稻茶叶等作物生长,具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②P116说说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 农业:a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大量良田,b水稻栽培技术提高,c推广麦豆,d广泛利用水利加工谷物。 手工业:a养蚕缫丝技术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b织锦制瓷业发展迅速,c造纸技术有很大提高,d冶炼技术进一步改进。 ③议一议为什么说建康的变化是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的缩影? a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六代京师之

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说课稿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 英雄街初级中学于爱玲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内容特点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19课。需要阐明清朝经济发展与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前者给后者提供了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清朝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代,这一课既展现了清朝经济的繁盛,中国农耕经济的顶峰,也为清朝衰落埋下伏笔。 这一课承上启下。上承《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下启《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中清朝的社会矛盾一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基本状况 (2)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和文字史料,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2)通过自主阅读、思考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三>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清朝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 2.教学难点:农业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关系;手工业工场的特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图示法和对比法和引导法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理念: 1.先学后教:先设计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探究,并鼓励学生尽量形成文字表述,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并突破学生普遍存在的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瓶颈; 2.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探讨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其引领作用,重点解释重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设计 阅读指导法和史料教学法: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和多媒体提供的历史材料,从而能对史实了解得更明确问题引导法: 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给学生想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回答后再行归纳。 图示法: 图示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帮助他们理解。如,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关系的认识。 情境创设: 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对手工作坊和手工业工场的不同有直观感受。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 第2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3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第2框 建设现代化

第二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学习任务核心素养 1.描述与分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2.解释与论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 3.预测与选择: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要求。 4.辨析与评价:全面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1.政治认同: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 系的合理性。 2.科学精神: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 的内容和要求。 3.公共参与:关注现代化经济体系 的建设。 一、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2)只有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判一判]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促进国富民强。( )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 提示:(1)√(2)× 2.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1)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3)以上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本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3世纪中叶到6世纪后期三百多年历史的简要脉络;一是各个时期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 简要脉络大约由三个时期构成:第一个时期是西晋兴亡,讲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和西晋的皇族纷争,连带简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在简略说明朝代的兴替之外,对十六国政权仅仅涉及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而着重讲述淝水之战。第三个时期是南朝,突出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问题。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关于“淝水之战”的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应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江南开发问题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结合课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能有直观的印象。 学法指导: 1.本课虽然头绪较多,但是着重要掌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两个问题。对于“淝水之战”应着重认识前秦失败的原因和对当时局势的影响。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是认识清楚江南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江南开发的成就以及江南开发的深远影响。2.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是学好本课的关键。可以通过以下的图示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线索: 复习巩固: 选择题 1.以下组合选项中,属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①马陵之战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 ①②④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氏族 B.鲜卑族C.契丹族 D.匈奴族

初中历史: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最新版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织图》图)《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南宋时的楼俦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为什么讲述清朝的经济课本使用南宋时期的农耕画作呢?因为这几百年年我国的农耕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朝的前期经济发展的概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 的基本态度和认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多媒体出示图片,回答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看图,读教材,总结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答 案提示:大力推行垦荒 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多媒体出示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答案提示: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清代纺织图) 2.教师简要介绍清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二)商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盛世滋生图》局部) 2.(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 的条件)读教材,学生总结清朝商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陆路和水运发达。 3.(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引导学生抢答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②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目标导学三 人口的增长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 材料二: 2.(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根据材料一,讨论工清朝人口增长 提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3.(多媒体出示问题:人口增长的影响)结合材料二,学生分组讨论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 答案提示: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习题 1(含答案)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 1.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 A.3亿亩B.5亿亩 C.7亿亩 D.9亿亩 2.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有()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④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 A.发展海外贸易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屯田D.改进生产工具 4.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主要集中在() A.纺织业B.采矿业 C.运输业 D.餐饮业 5.清朝前期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巨大的商业网,其组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农村集市②区域性市场③城镇集市④全国性市场 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 C.④②③ D.①③②④ 6.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B.边境贸易繁荣 C.城市中坊市分置D.商业市镇兴盛 7.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8.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B.环境改善 C.商业发达 D.医学进步 9.影视作品折射出历史的冰山一角。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这两个著名商帮来自() A.浙江广东B.安徽山西 C.山西江苏D.广东福建 10.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 A.交通拥堵问题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 C.就业就医问题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明清时期,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之一。从明初到清末,他们在商界活跃了五个世纪,但在近代衰落了。 材料一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材料二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能”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说明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 (2)结合材料二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 (3)徽商和晋商的兴盛和衰落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 一. 课前预习作业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6.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7.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8.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9.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 11.江南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是的采用。 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 13.简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二. 小组活动任务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 2.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 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了解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与带来的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系,提 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包括《耕织图》《盛世滋生图》等内容)【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紧接前面的复习内容,提示学生清朝前期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 都承袭了历代中原王朝的做法,那么在经济上会制定和实行怎样的政策呢?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统治 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2.政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也是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3.结果: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 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4.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及大运河 等;③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髙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5.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 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学习此节内容时,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认识到:粮食产量大幅度 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经济与社会》第三课复习提纲--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重要性(意义) 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須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1.为什么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 (1)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2)人民需要: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地位: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3)关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 -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4)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二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1.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构成 (1)内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2.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为什么?) (1)必要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 2 )重要性:只有形成符合中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城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类好生活的向 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 经济体系。 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用具: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人口的增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织图》图)《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南宋时的楼俦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为什么讲述清朝的经济课本使用南宋时期的农耕画作呢?因为这几百年年我国的农耕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朝的前期经济发展的概况。 二、讲授新课: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多媒体出示图片,回答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看图,读教材,总结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答案提示: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多媒体出示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答案提示: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清代纺织图) 2.教师简要介绍清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融合教案川教版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融合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南方经济发展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社会安定、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民族团结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维护社会安定、加强各民族团结的观念。 通过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突出表现。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江南美景,美不胜收。南方的美丽是我国人民长 期辛勤劳动的结晶,今天的江南地区,依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 重要地位。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江南地区是这样记载的:

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的食物,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如此落后的江南,以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两晋与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南朝与北朝 教师:看书P114页,说一说什么是南朝?都城在哪? 学生:宋的统治结束之后,齐朝、梁朝、陈朝相继统治我国南方,历史上合称这四个王朝为“南朝”(420-589) 。建康为都城。 教师:为什么叫北朝?说说北朝政权变。 学生:因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都在北方,历史上将其合称为“北朝”(439-581) 。439年,强盛的北魏统一北方,十六国时期结束。534-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西魏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又统一北方。581年,北周覆亡。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师:看书P115页,想一想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的主要原因。 学生:原因:北人南迁;南方相对安定;南方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教师:说一说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的情况 学生:江南的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改进,农业迅速发展。 教师:说一说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情况。 学生:南朝时,江南地区的手工业有明显的发展,织锦、造纸、制瓷等技术有很大提高。 教师:议一议:为什么说建康的变化是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的缩影? 学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商业的兴旺和城市的繁荣。建康是南朝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习此时南方发展情况。那么此时北方发生什么样情况?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师:思考: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北魏孝文帝是哪个民族的人? 学生:4世纪后期北魏建立都城在平城,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族。 教师:(1)年轻的孝文帝继位后,北魏出现了那些迫在眉急问题? 学生:①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民族融合趋势增强,②鲜卑贵族用落后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梳理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1)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 (2)清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作等。 2.表现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水利兴修方面,对黄河、海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修建水利工程。 (3)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4)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影响: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 (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当时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人。 (3)工场手工业的特点:规模大、分动合作、雇佣关系 2.商业的繁荣 (1)各类商业城镇的繁荣: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2)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兴起: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这些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社会的相对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2.表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3.影响:①推动经济的发展 ②人地矛盾突出;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教案 江南地区的开发 涿鹿县大堡中学闫桂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三国至南北朝历史的大概脉络:西晋的灭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使学生学会从整个社会状况去分析局部经济发展情况的能力,从社会状况,劳动力,生产技术等方面去分析经济发展状况的能力。 2、通过学生利用示意图整理历史线索,培养学生动力的能力和利用历史图表学习复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敌的精神,同时也要汲取骄傲自满带来的教训. 2、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和图示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忆江南》 2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展示西晋的建立、统一、衰落、灭亡的简要史实。 2、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A、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弱智; B、统治集团发生内乱:皇族争夺帝位,破坏统治秩序,耗竭西晋国力; C、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其上层人物起兵反晋,最终推翻西晋。 3、展示从东汉开始内迁的民族. 议一议民族内迁有什么意义? 二、淝水之战 1、东晋建立的简要史实 2、前秦建立的民族、时间、人物和统一黄河流域原因和时间 3、淝水之战:时间、地点、双方、经过、结果、影响 思考: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A、从前秦方面看: a、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b、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苻坚指挥失误。 B、从东晋方面看: a、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b、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1)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2)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3)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取得了哪些成就? 3、有何深远的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全课小结:用图示法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四、作业设置: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历史上的哪几个朝代? 2、西晋是()年建立的,()年完成了统一。316年,内迁()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3、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东晋和(),这个政权是内迁的()人建立的。 4、谁能说出淝水之战中的成语故事? 5、选一选: (1)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全国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 A魏国灭蜀B西晋建立C西晋灭吴D西晋结束 (2)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前秦战斗力弱B前秦战线太长C前秦不惜水战D前秦不得人心 (3)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 A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使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更趋合理 C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新D帮助内地人民进行反压迫斗争 (4)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战乱较少。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5)江南地区的开发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不正确的是() A.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B.大片荒地被开垦为粮田 C.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D.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 6、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