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题报告:细支气管肺泡癌

专题报告:细支气管肺泡癌

专题报告:细支气管肺泡癌
专题报告:细支气管肺泡癌

(专题报告)

细支气管肺泡癌一例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52岁,咳嗽、咳白色泡沫痰一月余而

就诊既往体健,无吸烟史。

体查:两肺呼吸音粗糙,可

闻及少许湿性啰音。

X线表现:两肺弥漫性分布

大小不一粟粒样、结节样影,以

两肺中下野为明显,部分呈融合

改变,中等密度,边缘模糊;心

膈未见明显异常。

X线诊断:两肺弥漫性病变,提示细支气管肺泡癌可能。

建议:组织细胞学检查确诊。

讨论:细支气管肺泡癌是肺腺癌的一个特殊亚型,相对于其他非小细胞肺癌相比,细支气管肺泡癌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组织生物学行为、流行病学特点及特殊的治疗反应及预后。根据病变大体形态及影像学特征可分为:孤立性肺结节、多发性肺结节及实

变型(肺炎型)

临床表现相对于其他类型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更好发于女性。有资料显示50-70%细支气管肺泡癌发生于女性,而鳞癌和其他类型腺癌女性只为20-44%。细支气管肺泡癌是一种生物学不活跃、发展相对较缓慢的肿瘤。多因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有些患者经过多年随访仍无明显变化,最后因手术证实为细支气管肺泡癌。也有患者会出现、咳痰、咯血、胸痛、发热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与其他非腺癌相比,多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痰量相对较多,随病情的发展,呼吸困难可能成为患者突出症状之一。已有远处转移症状与转移部位相关。

影像表现孤立结节型:组织学上多为非粘液型。病变多发生于两肺上叶,且肺野外带胸膜下常见,多呈小斑片状或结节样肿块,形态不规则,可有一般肺癌的基本表现,如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和血管集束征等。实变型:组织学上多发粘液型。肿瘤一般不侵犯肺间质,肺组织内血管和支气管结构可长期保留,病变按叶和段分布,累及一个或多个肺叶肺段。影像表现与大叶性肺炎相似,如支气管充气征及磨玻璃征,增强扫描可见清晰地显示肺血管,即血管造影征。即在低密度肺背景下可清楚地显示高密度强化的肺血管影。多结节型:组织学多为粘液型,也可为混合型。影像表现为双肺广泛的粟粒结节、大小不等,分布以中下野为明显,双肺结节影对称或不对称,结节间部分可相互融合成块,较大者可出现周围型肺癌的基本表现,部分结节周边可有片絮状或

磨玻璃影或小片状实变影。

细支气管肺疱癌确诊的“金标准”是病理诊断,痰细胞学检查不足以诊断细支气管肺泡癌,对于局部的、周围型的、结节样病变来说,痰或支气管灌洗液细胞学检查几乎无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孤立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要与结核球、炎性假瘤、局灶性感染、淋巴瘤、出血性病变及机化性肺炎鉴别。实变型细支气管肺泡癌要与大叶性肺炎、肺梗死、干酪性肺炎、淋巴瘤样肉芽肿、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和肺间质纤维化等相鉴别。多结节型要与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多发性肺脓肿及肺转移瘤鉴别。

参考文献: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主要征像及分析讲解

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BA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腺癌,相对少见。近年来随着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BAC亦随之增多,占原发性肺癌的2%~8%[1]。其CT表现多种多样,误诊率较高。为提高诊断准确率,笔者对24例BAC患者的CT主要征象做一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4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手术病理证实的BAC患者,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38~77岁,平均58.5岁。临床表现有胸痛、咳嗽、咯痰、发热、气喘、咯血等,中晚期咯大量泡沫样或胶冻样痰是其临床显著特点。 1.2 检查方法:采用GE公司16层容积CT机,电压120 kV,电流200 mAs,螺距3.0,准直器宽度0.625 mm,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重建层厚/间距5 mm/ 2.5 mm,对感兴趣病灶再进行高分辨率扫描,重建层厚/间距2 mm/1 mm,部分重点部位加以多平面重建(MPR)、三维重建(3D)、放大等后处理。所有图像由两位高资历放射诊断医师分别在肺窗及纵隔窗进行观察,记录下病灶的形态及范围、分布及结节型病灶的部位、密度、内部结构、边缘特征等,并达成一致意见。 2 结果 2.1 单发结节型:共10例。CT征象有空泡征14例,支气管征10例,磨玻璃征16例。 2.2 多发结节型:共2例,为两肺弥漫性大小不等结节、网织状影,结节密度均匀,多数结节呈小叶中心性分布,粟粒结节以中下肺为主,可互相融合,伴有叶间胸膜膨出等征象。 2.3 炎性实变型:共6例,枯树枝征4例,毛玻璃征2例,血管造影征3例,碎路石征3例。 3 讨论 3.1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1982年WHO肺癌组织病理学分类将肺腺癌分为腺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和实体癌伴黏液形成4型,其中细支气管肺泡癌是腺癌中一种较少见的特殊亚型,其组织来源于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和细支气管上皮细胞,特征是缺乏明显的结缔组织和腺体结构,癌细胞分化良好,分泌黏液,沿肺泡壁生长。一般认为,肺泡细胞生长缓慢,病程稍长,病理分化较好,恶性度较低,局部破坏较小,很少转移,死亡率低,预后较好。临床特点为本病有咯大量泡沫痰及呼吸急促的特征。 3.2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主要征象特点:在大体形态上,BAC病理分3型:孤立结节型、多发结节型和弥漫型。CT改变与病理密切相关,多数学者也将其分为孤立型、多发结节型和弥漫型[2]。也有学者把类似炎变者单独划分为

细支气管肺泡癌(一)

细支气管肺泡癌(一) 关键词:细支气管肺泡癌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carcinoma,BAC)在wHO分类中归于肺腺癌。自1876年malassez报道本病以来,尽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不但病因发病机理未阐明,而且其组织发生、亚型分类、以及究竟是肺腺癌的亚型,还是肺癌的独立类型等等均无统一认识。近年来发达国家的一些研究资料表明,bAC的发生率明显上升。barsky等〔1〕统计分析了1955~1990年1527例肺癌各种类型构成比的动态变化发现,鳞癌从56.1%(1955~1960年)下降至22.2%(1986~1990年);同期,肺腺癌(包括bAC)从14.6%上升至46.5%,大大超过鳞癌。bAC的增长尤为显著,1955~1960年仅占肺癌的5%,70年代以来迅速上升,至1990年已达24%,几乎与鳞癌相等。而非bAC肺腺癌变化不明显,表明肺腺癌的上升主要是bAC发生率增长所致。这与auerbach(美国1991年)和ikeda(日本1911年)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bAC患者平均年龄低于非bAC腺癌,前者为59.2±11.5岁;后者为64.1±13.5岁。女性肺癌1/4以上为bAC,十分突出〔1〕。 一、bAC的组织学分型 bAC在镜下观察其基本特征和4项诊断标准(周围型病灶、非来源于中央支气管、肿瘤细胞沿肺泡间隔生长、肺外无原发性腺癌)已被广大病理工作者接受。有关亚型分类尚无统一意见。各家从自己的认识提出各自的组织学亚型,如manning等将bAC分为Ⅰ型和Ⅱ型两个亚型。阎培莎、李维华根据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将bAC分为4型即肺泡型、乳头状型、粘液型和混合型。近期的文献将bAC分为3型〔2〕:粘液型、非粘液型和硬化型。 1.粘液型:约占bAC的42%,形态改变与maning等的Ⅰ型bAC和阎培莎、李维华〔3〕的粘液型基本相同。细胞呈杯状细胞样,光镜、电镜和组织化学检查均具粘液细胞的特征,往往无间质纤维化,间质无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形态学上很难与转移性腺癌,特别是来自结肠和卵巢的腺癌鉴别。 2.非粘液型:约占48%,与manning等提出的Ⅱ型bAC基本相同。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表面拱出,可有多核巨细胞,嗜酸性核包涵体。间质常有一定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电镜观察见瘤细胞有clara细胞或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分化的特点。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分化的bAC可出现核内包涵体,其性质未确定,一般认为是表面活性物质阿朴蛋白(surfactantapoprotein)。 3.硬化型:约占10%。光镜、电镜下观察均与非粘液型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型肿瘤中央区有硬化灶。有作者将此型归类于“疤痕”,是疤痕诱发癌,还是癌引起的结缔组织增生反应导致硬化?尚不清楚,有实验证明肿瘤内的胶原是新生的,支持疤痕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以上3型以非粘液型预后较好。 从组织学分型可以看出,bAC实际上是一类异源性肿瘤,可能来源于细支气管上皮的clara 细胞、化生的粘液细胞或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有人认为来源于支气管上皮的干细胞,向不同方向分化从而显现不同的表型。 二、bAC的大体分型〔1~3〕 bAC发生于细支气管肺泡,故大体表现为周围型或弥漫型,周围型肺癌约41%为bAC。根据肿瘤结节的数量,周围型分为单个结节型和多结节型。单个结节型约占38%,多结节型25%,弥漫型37%,多结节型又可以进一步分为3型:(1)1个肺叶内有多个互不相连(多中心)病灶(占16%);(2)一侧肺累及多个肺叶(6%);(3)双侧肺受累(3%),过去认为多结节是气道或淋巴道肺内播散的结果。最近有文献报道,部分病例结节是多克隆起源,提示多结节型不一定都是肺内转移,也可能是多中心发生,多结节型可以发展成为弥漫型。bAC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与大体分型关系密切,例如多数患者病变累及一侧肺,且病灶位于肺外周部,单个结节,不影响大支气管,可以长期无症状,40%~60%患者因其它原因做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弥漫型患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学诊断及进展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学诊断及进展 发表时间:2014-07-16T16:09:25.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6期供稿作者:蒋仕忠1 (综述)蒋光仲2(校审) [导读] 细支气管肺泡癌是肺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起源于分泌粘液的细支气管细胞、clara细胞及II型肺泡细胞。 蒋仕忠1 (综述)蒋光仲2(校审) (1 广西桂林市精神卫生中心 541001;2 广西桂林市妇幼保健院 541001) 【摘要】细支气管肺泡癌起源于细支气管的无纤毛的clara细胞,粘液分泌细胞或肺泡II型细胞,本病是一种较少见的原发性肺肿瘤,其发生率约占肺原发肿瘤的2%-20%,影像可分为:孤立结节型、弥漫型(多发结节型)和肺炎型(弥漫实变型),其特征性影像表现为峰房征、支气管充气征、毛玻璃征、血管造影征、两肺弥漫分布的斑片状和结节状影。普通X线检查是最基本的首选检查方法,CT检查在显示细支气管肺泡癌内部结构和鉴别诊断上具有优势,而PET-CT是目前鉴别肺部实体肿瘤良恶性最为先进可靠的影像学检查,在确定肺癌的全身TNM分期及判断病灶复发等方面亦有很高价值。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本病诊断符合率。 【关键词】细支气管肺泡癌/诊断 X线摄影术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6-0025-02 细支气管肺泡癌是肺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起源于分泌粘液的细支气管细胞、clara细胞及II型肺泡细胞,其发生率约占肺原发肿瘤的2%-20%[1],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疾病阶段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改变可有明显差异,因而肺泡癌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关于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学表现国内外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献报道,现将其影像学表现予以综述。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细支气管肺泡癌现有证据表明,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病因可能与其他类型的肺癌存在一定的差异。譬如,细支气管肺泡癌与吸烟相关,但较其他类型肺癌相关性弱。还有报道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实质损伤形成的陈旧性瘢痕可发展成为细支气管肺泡癌,如肺纤维化、肺结核、肺脓肿或梗死等。此外,肺的先天性囊肿,某些结缔组织病等都与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发病相关。另外,女性的高发病率可能与厨房烟尘中含有致癌物质或末梢细支气管及肺泡的损伤有关。研究还发现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发生可能与一种羊反转录病毒的感染有相关性。 2 临床特点 肺泡癌患者多见于非吸烟人群,女性略多于男性,大部分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发病年龄低于非肺泡癌患者。肺泡癌患者早期症状与其他肺部疾病无明显差别,随着病情发展,气促逐渐成为患者的突出症状[1]。其它临床症状有干咳、咯血痰或白色粘液痰、胸痛、乏力、盗汗、低热等。 3 病理与影像学的联系 当癌细胞沿肺泡壁和细支气管壁附壁生长,肺泡和细支气管壁增厚、密度增高,但结构仍保存,肺泡内含有一定量的气体。另外,近端支气管由于癌性浸润或粘液阻塞影像上形成活瓣样通气,导致病区肺泡或支气管扩张,即形成CT影像上的“峰窝征”。细支气管肺泡癌由于癌细胞分泌过量粘液,当肺泡腔内粘液和气体混合存在时,实变区密度低,呈毛玻璃样改变,CT表现即为“磨玻璃征”;分化好的癌细胞于肺泡腔内分泌较多粘液或其他液体、而支气管血管的结构不变,可见到其中相对高密度的隐约血管影,CT上可表现为“肺血管造影征”:癌组织在细支气管和肺泡表面生长而充填管腔、癌浸润的支气管腔常无闭塞,在CT上则形成“支气管枯树枝征”,其病理基础主要是癌组织附壁式生长侵犯支气管壁所致[2、3]。在大体形态上,病理分三型:孤立结节型、弥漫型(多发结节型)和肺炎型(弥漫实变型),其影像表现与病理分型密切相关[3、4、5、6]。 4 影像学检查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X线、CT和PET-CT等。 4.1 X线及CT检查 X线胸片能显示病变整体形态和边缘,设备简单,价格低廉,但在显示病变征象方面不如CT,CT由于密度分辨率高,图象重叠少,较小病灶或隐匿病灶不易遗漏等特点。在调整合适肺窗和纵隔窗的窗宽、窗位后,显示肿瘤形态,密度不均匀,肿瘤周围短毛刺,胸膜皱缩征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比胸片好[7]。 4.2 PET-CT的诊断价值 PET-CT是目前鉴别肺部实体肿瘤良恶性最为先进可靠的影像学检查,在确定肺癌的全身TNM分期及判断病灶复发等方面亦有很高价值。 5 影像诊断 5.1单发结节型结节发生于肺外周或胸膜下,有胸膜凹陷征;结节内可见空泡征或空气支气管征;结节分叶并可见星忙状毛刺征像;临床症状以干咳、咯血为主。 5.2弥漫型(1)粟粒型者类似粟粒型肺结核,但肺泡癌以胸痛、气促、乏力、盗汗为主要症状,发热不明显;影像学上粟粒分布以中下肺为多,并常伴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经积极抗痨治疗无效甚或进展应首先想到本病可能,应尽早采取进一步确诊手段。(2)关于多发广泛结节型肺泡癌,主要影像表现为两肺广泛大小不等结节病灶,分析结节内部结构及边缘情况可找到与单发结节型肺泡癌相似的特征性影像,并结合临床病史及症状可与转移瘤,血源性肺脓肿等鉴别。 5.3实变肺炎型类似于小叶型或节段型肺炎,但肺泡癌主要症状为低热、咳嗽、咳血痰或白色粘液痰;蔡祖龙教授归纳了细支气管肺泡癌的5个特征性表现:(1)峰房征:病变区内密度不均,呈峰房状气腔。(2)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壁不规则,凹凸不平,普遍性狭窄,支气管僵硬、扭曲,主要是较大的支气管显影,较小的支气管多不能显示,呈枯枝状。(3)毛玻璃征:受累肺组织呈近似水样密度的网格状结构。(4)血管造影征:增强扫描见均匀一致的低密度区内树枝状血管增强影。(5)两肺弥漫分布的斑片状及结节状影。并认为多个征象同时存在有很强的提示性。赵邦[4]认为充气支气管达胸膜下为细支气管肺泡癌较特征性影像征象,另外,实变影的附近有成堆的小结节影,是其他感染性病变所不具备的。本型应与大叶性肺炎及干酪性肺炎相鉴别:大叶性肺炎大多由肺炎链球菌引起,临床症状明显,有高热,咳铁锈色痰,白细胞升高等,一般消炎治疗7-10d后病灶吸收,影像学上大叶性肺炎的支气管充气征管壁光滑,无中断等异常改变。(6)干酪性肺炎是由结核菌引起,影像学上为大片状密度均匀阴影,逐渐出现溶解区,呈虫蚀状空洞,可出现播散灶,查痰可见结核杆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 发表时间:2016-04-01T09:31:35.9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作者:刘英[导读] 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中医院CT室加深对支气管肺泡癌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中医院CT室 122100 摘要:目的回顾30例经病理证实的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提高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搜集30例经病理证实的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多排螺旋CT检查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加深对支气管肺泡癌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细支气管肺泡癌;CT表现;病理;诊断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搜集2003.1-2013.1经病理证实的细支气管肺泡癌30例多排螺旋CT影像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在30-78岁之间,平均年龄54岁。 1.2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应用GE light speed 16 层螺旋CT。首先选用10MM层厚对患者全肺进行CT 扫描,再对病灶性局部薄层放大。根据具体情况,可对窗宽、窗位做适当调整。 2.结果 孤立型14例(47%),多发结节型9例(30%),弥漫型7例(23%)。孤立型可见分叶、毛刺、血管集束、胸膜凹陷、空泡征、磨玻璃样密度。多发结节型见一个肺叶,一侧肺两侧肺散在分布的结节影。弥漫型可见蜂房征、支气管充气征、肺段实变与血管造影征,两肺弥漫分布斑片状、结节状影。 3.讨论 2004年WHO分类中将支气管肺泡癌分为非黏液性、黏液性与混合型3个亚型。病理学上肿瘤起自于细支气管,呈局灶性实变、多发结节及肿块或实变。肿瘤细泡贴附于气腔壁,可产生黏液,不侵犯肺间质、血管与胸膜。但可沿支气管树播散。 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除有一般肺癌的CT征象(分叶、毛刺、血管集束、胸膜凹陷等)外,尚有以下几个特点:病变位于肺野外周或胸膜下;形态不规则,可呈星状或斑片状;空泡征(假腔)出现率高。所谓空泡征是指结节内小灶性透光区,其直径小于5MM,藉此与肺癌空洞区别,有时,含气腔隙不规则,呈宽窄不等的条状;细支气管充气征:呈细条状,直径约1MM的空气密度影,或呈小泡状(直径小于或等于1MM)的空气密度影,见于连续数个相邻的层面上;蜂窝征:由多个小泡集聚成蜂窝状,其大小比较一致,有时小泡很微细,病变呈现细网格状;磨玻璃密度改变:整个瘤结节或结节之部分区域密度较淡呈模糊的磨玻璃状;胸膜凹陷征;个别病例病变可显示颗粒状高密度与低密度相间,呈桑葚状改变。 多发结节型一个肺叶或一侧肺或两侧肺散在分布的结节状影,结节大小不等,每个结节形态与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相仿。 弥漫型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病变侵犯一个以上肺段,一个肺叶或数叶;一种是无数小结节或小斑片弥漫分布于两肺。由于这一型肺癌中,有大部分病例为黏液细泡型,常分泌大量黏液,可产生肺部实变及空气支气管影像,而且实变阴影边缘模糊,境界不清,故在平片上常被误认为肺炎或肺结核。根据病变形态可分为4个亚型,蜂房型;实变型;多灶型;混合型。可归纳为6个特征性CT表现,蜂房征:病变区内密度不均,呈蜂房状气腔,大小不一,为圆形与卵圆形的低密度(接近空气)影。此征与支气管充气征同时存在,有定性意义;支气管充气征:与一般急性炎性病变不同,其特点是支气管壁不规则,凹凸不平,普遍性狭窄,支气管呈僵硬、扭曲,主要是较大的支气管显影,较小的支气管多不能显示,呈枯树枝状。个别病例支气管充气可呈现青树枝样改变,此时与炎症或结核所引起的支气管充气征鉴别有一定困难;磨玻璃征:受累肺组织呈近似水样密度的网格状结构呈磨玻璃样外观;肺段实变与血管造影征:增强扫描前可见病变以肺叶或肺段分布,呈楔形的实变,病变尖端指向肺门,外围与胸膜相连,密度均匀一致,边缘平直,亦可稍外凸或内凹,可有或无支气管充气征,增强后可见均匀一致的低密度区内树枝状血管增强影;两肺弥漫分布的斑片状与结节状影。个别病例,结节内有空洞或囊性改变;动态观察:病变不断增大、增多。 细支气管肺泡癌易误诊为肺炎、肺结核。孤立型较小病灶易漏诊。希望通过本文总结,进一步加深对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胸部CT与MRI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46-254 【2】CT和MRI诊断重点、热点问题精讲第二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276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更新日期:2011-03-22 冯元春周玮张淑香 细支气管肺泡癌(BA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在WHO分类法中属于腺癌的一个亚型,其发生率约占肺原发肿瘤的2%~21%[1,2]。因其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极易误诊,尤其是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DBAC)误诊率更高。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3例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就其误诊原因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3例经病理确诊的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28~77岁,平均50岁,40岁以上9例,占69.2%。其中经淋巴结活检证实6例,痰检发现腺癌细胞6例,胸腔或心包积液找到腺癌细胞2例,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找到癌细胞1例。 1.2临床表现咳嗽、白色泡沫痰9例(69.2%),其中1例每日痰量达

500ml;痰血2例(15.4%);呼吸困难8例(61.5%);发热1例(7.7%)。颈部或锁骨上触及肿大淋巴结10例(77%)。 1.3转移情况全组13例中11例转移,占84.7%,其中锁骨上淋巴结转移9例(69.2%),胸膜转移2例(15.4%),心包转移1例(7.7%),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7.7%),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7.7%)。 1.4影像学资料全组13例X线胸片和胸部CT表现均为双肺弥漫性病变。其中CT扫描采用GE公司生产的Prospeed SX Advantage型螺旋CT机,在闭气状态下,从肺尖到膈顶进行无间断连续轴位扫描,120KV,130mA,扫描时间1秒,准直(Collimation)10mm,进床速度10mm/s,pitch为1,层厚10mm,层距10mm。 1.4.1腺泡样结节12例显示肺野内针尖至粟粒大小的点状、结节状高密度影,直径2~8mm,呈不均匀分布,9例患者双下肺部分有融合。 1.4.2棉花团样结节1例显示双肺散在的棉花团样结节影,直径多在3~15mm,边界模糊,呈不均匀分布,部分有融合。 1.4.3双肺间质纤维化并腺泡样结节1例表现为双肺广泛的间质纤维化,呈线样、条索样及蜂窝状改变,同时有弥漫性腺泡样结节灶。1.4.4大片状肺实变1例患者既有双肺弥漫性腺泡样结节灶,又有右上肺的大片实变影,CT扫描肺窗显示实变,纵隔窗显示实变区内峰窝状透亮区并伴水平裂轻度上移。 1.4.5胸腔积液3例显示,均为单侧少至中等量胸腔积液,右侧2例,左侧1例。 1.4.6心包积液1例显示,为中等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