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第八单元:分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p90-91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读出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并且能掌握分数各部分之间的名称。

2.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3块月饼,小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关于主题图内容课件。让学生观察同学们在做什么?

2.叫2个学生上来分月饼,把一个月饼分给两同学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块?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认识1/2。

1.多媒体课件演示例1分月饼的情境图。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一半,也就是它的1/2。

2.指导学生读1/2。

3.出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块,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4。

4.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3。

5.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五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5。

(二)、小结:像1/2、1/4、1/3、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分数各部分之间的名称。

(四)课堂练习

(五)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六)作业

完成第94页第1题。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1.平均分

第二课时:分之一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p91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正确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件

1、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2。

2.如果分给4个同学,每人又得多少呢?板书:1/4

3.提问:他们谁分得多呢?比一比。

4.

分之一大小比较

(二)练习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三)小结

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大的反而小。

(四)作业

分之一大小比较

第三课时:几分之几的认识

教学内容:p92例4、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课件、正方形纸、彩纸条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

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5页的“做一做”第1题。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练习:练习二十二4——6题

(五)作业:教科书第97页第7—11题。

第四课时:几分之几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P93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的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得到培养。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进一步提升,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学会几分之几大小比较,会读写几分之几。

2. 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3、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课件;正方形纸和圆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师:看大屏幕,看一看下面的可以用哪一个分数表示?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板书课题:

同分母分数比大小

2、出示例6 第一组图2/5 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组,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 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 和3/5 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出示6/6 和5/6 的比较,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学生直接在课本上涂色,并初步体验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同时,表示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取的份数和分的份数同样多,就是1.)

4、总结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的方法。

小结: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三、巩固练习。

1、P93 页做一做1、2。

2、课件展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那么今天学的分数与前两节学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第五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第96页、例1、例2、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3/4里有()个1/4 2/5里有()个1/5

2、展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并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3)提问:5/6表示几个1/6?2/6表示几个1/6?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3)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4)让学生计算,全班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2)练习二十一1—3题

三、作业:

第六课时: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100-103页例1、例2及练习。

教学目标

1、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解决分数的简单应用的技巧。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和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简单应用”。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例2.

师:你能用分数表示图形的涂色部分吗?——出示第100页例1)。

生:这是把1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所以用分数表示是。

师:如果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生: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列式为6÷3=2(个),所以每份有2个苹果。

师:那么,每份苹果的个数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生:这是把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因为是平均分成了3份,所以其中的1份就是。

师:2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

生:把苹果总数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2份就是。

2、教学例2.

师:请看下面的问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出示第101页例2)生:知道了一共有12名学生,其中是女生,是男生。

师:“其中是女生,是男生”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就是说如果把这12名学生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女生,

2份是男生。

师:怎样求女生的人数呢?

生:因为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1份是多少,即12÷3=4(人),也就是说女生有4人。

师:怎样求男生人数呢?

生:因为是男生,要求男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其中的2份是多少,即12÷3=4(人)。4×2=8(人),也

就是说男生有8人。师:把刚才的解题过程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三、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感受。

四、课堂作业。

1、12个桃子,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面,每个盘子里面放()个桃子,每个盘子里的桃子占桃子总数的。

2、兴趣小组有28人,其中5人喜欢乒乓球9人,喜欢篮球3人,还剩下多少人?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

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1、例2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能合理选择的运用口算、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估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练习表内乘法的口算。 5×6= 7×8= 9×5= 6×6= 2×9= 4×8= 7×7= 6×3= 4×7= 3×5= 8×8= 5×2= 二、新授。 (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谈话过渡: 2.出示情境图。 (1)让学生看图,说说得到的一组信息。(王阿姨在购物网站订了3箱黑玉米,每箱20根。) (2)看到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根?” 3.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3)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0×3=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6)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A、20+20+20=60 B、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C、2×3=6,20×3=60 (7)鼓励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4.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1)完成“试一试” (2)教学过程同上。有了20×3的口算过程,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口算200×3的最简便方法。 5.总结规律。2×3= 20×3= 200×3= (1)让学生说说其中的规律。 (2)说明: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借助表内乘法。6.综合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口算的方法和其中的规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二)估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 1.教学例2 (8)出示例2情景图。 (9)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9×6≈ (10)鼓励学生根据加减法估算的方法,估算这道题。 (11)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48×4≈200(元) 50 (12)完成“试一试”。 (13)总结估算的方法:先找到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再估算。 2.综合应用。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遇到错题,找找错误的原因,并督促改正。 2.想想做做第4题。 3.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第5题。 (2)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每道题自己的想法。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第八单元测试 一、填一填。 1.口袋里只有10个白色围棋子,任意摸出一个,肯定是()色的。 2.盒子里有9个红色跳棋子,2个黄色跳棋子。任意摸出一个,可能出现()种情况,分别是()和(),摸出()色 跳棋子的可能性大。 3.正方体的各个面上分别写着1,2,3,4,5,6,抛掷这个正方 体,看看哪一面朝上,有()种可能出现的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 (),出现其中任意一种结果的可能性是()。 二、连一连,从下面的5个盒子里,分别摸出1个球。 三、涂一涂。 拿到的花一定是红色。 看到的花没有红色的。 拿到的花可能有红色的。 四、一定的画“√”,不可能的画“×”,可能的画“○”。

五、解决问题。 1.新年联欢会有一项抽签游戏。小明抽一张,最有可能的是什么 2. (1)全班共有多少人 (2)喜欢吃香蕉的人数比喜欢吃苹果的人数多多少人 (3)猜一猜,小红很可能喜欢吃哪种水果。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写在下面并解答。 3.盒子里有2张一等奖和5张二等奖的奖券,任意摸出一张,会有几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出现每一种结果的可能性相同吗出现哪种结果的可能性大一些 六、数学小天地。 把小明的眼睛蒙上,让他猜一猜哪个格子里有书包,是猜到的可能性大,还是猜不到的可能性大 第八单元测试 一、1.白 2.两摸出红色的棋子摸出黄色的棋子红 1 3.相同 6 二、略

三、略 四、1.× 2.√ 3.○ 4.○ 五、1.唱歌 2.(1)8+34+14=5 4(人)(2)32-8=24(人)(3)香蕉(4)略 3.有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不相同,二等奖的可能性大一些六、猜到的可能性大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完整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 案人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学习设计 共6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 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20年8月27日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教材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 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 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 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 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 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

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篇)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谁能从大到小说说这些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到这些单位? 米(旗杆)、分米(课桌高)、厘米(书)、毫米(硬币厚度)谁能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那如果要测量我们学校到祁门县火车站的距离,用哪个单位合适呢?今天我们要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朋友——-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二、讲授新知: (一)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师:谁知道绕学校运动场的跑道跑一圈是多少米?(400米)那跑两圈半呢?请你把它写在纸上。 (学生会出现2种答案:1000米、1千米) 师:你觉得这两种答案都正确吗?为什么? 得出:1千米=1000米 2、谁来读一读:读时区分1千米和1000米(个别读、全班读) 3、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千米也有它自己的表示方法:km 1千米=1000米还可以怎么表示?(1km=1000m) 4、绕跑道跑一圈是200米,绕跑道跑5圈是1千米,从我们学校大门口到新十字路

口测量了一下大概有1千米多,闭上眼睛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等会儿老师要请小朋友来说说从哪里到哪里也大概是1千米。 (二)千米与米的简单换算 1、那3千米=()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想:1千米是1000米,3千米就是3个1千米,所以是3000米。)个别说,看书上的想法,自由读一遍,全班读。 2千米500米=()米,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怎么化的?(想:2千米是2000米,再加上500米,一共是2500米。)个别说,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2、试一试:8千米=()米6千米20米=()米 做在草稿纸上,教师巡视指导,指出易错处,6020米中的“0”容易遗漏。选一题说说想法。 3、刚刚是千米化成米,小朋友都化得不错,那米化成千米呢?老师相信大家肯定能化得更好。4000米=()千米4350米=()千米()米 (想:1000米是1千米,4000米里面有4个1000米,就是4千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米就是4千米350米。) 4、试一试:6000米=()千米5830米=()千米()米 三、作业设计: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冰箱高140()。电线杆的高约6()。数学书厚大约6()。从祁门到屯溪的距离大概是70()。一支铅笔长2() 2、练习六第1、2、3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知道了多少长的距离大概是1千米,那我们小朋友跑1千米需要几分钟,走1千米需要几分钟呢?下课或放学后小朋友去跑一跑、走一走,并把你的结果告诉老师或你的同学。 四、布置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第十四页练习六(1)第1-2题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全套教案

数学广角——算术与图形的转化 1.在实践操作中,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2.使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3.在研究例题的数形结合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1.介绍有关数学史。 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应用大致又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二是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某种关系,即数形结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种情形是“以数解形”,而第二种情形是“以形助数”。“以数解形”就是有些图形太过于简单,直接观察却看不出什么规律来,这时就需要给图形赋值,如边长、角度等。 2.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老师不要加以限制。 1课时 算术与图形的转换 教材第107~111页的内容。 1.使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2.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树立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3.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1

重点:感受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树立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难点:寻找和发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途径与方法通过数与形的转化,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实物投影。 投影出示。 计算下面的算式 1+2+3+4+5+6+7+6+5+4+3+2+1=?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尝试独立完成。 (3)介绍解题方法。 如果有的学生能够想出来好的解题方法,就让他们说一说他们的解题思路,老师加以点拨、归纳。 1.出示例1。 (1)学生读题,教师整理。 (2)老师: 1=(1)21+3=(2)21+3+5=(4)2 提问①:算式左边的加数有什么特点? 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观察后会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是连续的奇数) 提问②:算式左边的加数与构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2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除法 一、教学内容 第一学段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分成三次教学,二年级教学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三年级(上册)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年级(下册)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五方面的具体内容。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步除都没有余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商是非整十数的和是整十数的)。 验算:用“商×除数=被除数”或“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验算除法。 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解决实际问题: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把总和(或剩余数)平均分的两步计算问题。 收集的总节数÷人数=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第11页第3题里可以体会“一共用去的线÷单价=买的本数”,第12页第4题可以体会“总价÷数量=单价”。这些都是常用的数量关系 第二单元认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万以内的数,是在认识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包括计数单位“万”和数位顺序表,四位数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等内容。这些知识在以后认识多位数时,将会起很大的作用。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教学整千数与一万。要继续理解计数单位“千”,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整理并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要读、写整千的数,理解整千数的意义,进行整千数的加、减计算。 教学非整千的数。要理解并掌握非整千数的组成,以及读、写数的方法。要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比较数的大小。要初步整理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要进行简单的估计。

全单元的练习。要整理全单元教学的知识,进行双基训练。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条: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克、千克;2.知道千克与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计算。感受克和千克,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形成初步的观 念是教学的重点。 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教学千克。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千克是计量物重的单位。 教学克。知道克是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与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第四单元加和减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加、减口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在加、减口算这部分内容里,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为主,还有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与相应的一千几百减几百(退位)。教学的实际问题是较难的两步问题。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各有一道例题。其他口算在练习里带出。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以一道例题带出一串变化了的实际问题,突出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单元练习。 第五单元 24时记时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过时、分、秒,能够认读钟面上时间的基础上,教学24时记时法。教学目标是:1.了解24时记时法的记时原理;2.会使用24时记时法;3.会计算经过时间。教学内容分成三段编排。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达标测试卷

第八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我会填空。(每空1分,共26分) 1.把一根木条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这根木条的( )分之( ),写作 ( )( ),3份是这根木条的( ) ( ),读作( )。 2.35里面有( )个15;710里面有7个( );4个( )是45。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4.看图写分数。 5.计算1-49时,可以把1看成( )( ),用( )( )减去4 9,得( )( )。 6.一杯可乐林林喝了它的1 4,杯中还有( )( ) 。 7.果盘里有16个草莓,明明一次吃了这些草莓的3 8,明明一次吃了( ) 个草莓。 二、我会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题1分,共5分) 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块,其中的5块用分数表示是( )。 A ..18 B .58 C .38

2.下图中阴影部分不能用1 4表示的是( )。 A B C 3.右边两个图形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分数( )。 A .上边大 B .下边大 C .一样大 4.妈妈买回9支铅笔,小红拿走了5支,小红拿走了这些铅笔的( )。 A .1 5 B .19 C .59 5.在分数5 6中,6表示( )。 A .分子 B .取的份数 C .平均分成的份数 三、我会比较。(1题6分,2题8分,共14分) 1.在 里填上“>”“<”或“=”。 79 29 17 19 2 6 56 9 10 1 9 9 2 2 1 33 2.排一排。 (1)13 18 17 15 ( )<( )<( )<( ) (2)713 1 513 913 ( )>( )>( )>( )

四、我会算。(1题4分,2题8分,共12分) 1.计算。 26+36= 39+29= 1013-213= 1-18= 57-47= 38+28= 1-67= 25+35= 2.看图列式计算。 (1) (2) ( ) ( )=( ) ( ) ( )=( ) (3) (4) ( ) ( )=( ) ( ) ( )=( ) 五、涂一涂,算一算。(每空2分,共4分) 这些 的2 3是( )颗。 这些苹果的3 4是( )个。 六、我会判断。(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5分) 1.把一个蛋糕分成6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1 6。 ( ) 2.把12支铅笔平均奖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1 4支。 (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上册说明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毫米的认识学习设计 共6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3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万以内的数的认识和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法(和在一百以内)的口算,会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估算,本单元就是三位数加减的延伸,并把加减法运算结合起来,突出加减法的互逆关系,使验算更加多样化 单元整体目标 1.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会加减法的验算 2.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经历迁移、类推的过程,理解计算原理和验算原理 3.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估算意识和提高估算能力,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良好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单元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单元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 单元课时安排 加法…………………………………………………3课时 减法…………………………………………………3课时 加减法的验算………………………………………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单元检测…………………………………………1课时 主备人:张兆平 第一课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例1,练习四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正确的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 2.培养学生迁移的思想,能充分利用旧知识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特别喜欢动物,如:鸳鸯、鸵鸟、孔雀等等……,它们特别美丽、可爱,你们呢?你们喜欢什么动物?你知道咱们国家动物有多少种吗?多少种已经快离我们而去了吗? 老师:有那么多种可爱的动物都快要灭绝了,好可怜,我们得保护它们,要保护它们应从小做起,更重要是学好知识,才知道如何保护它们! 二、学习新知 请看(小黑板出示第15页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师:中国特有的动物种数鸟类有几种?爬行类有多少? 师: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这两种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生:(列出算式)98+25 学生试作,师巡视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教案.doc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学生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让他们获得一些估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培养估测意识。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引导学生学习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1.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我们可以借助1个2分硬币和1袋500克的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有哪些,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验物品的机会,以此巩固质量观念。在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1 克和千克的认识1课时 2 练习二十 1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测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

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