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九大现代化经济体系

十九大现代化经济体系

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点——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解读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部分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建设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十九大报告在这一部分还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现代化经济体系”。那么,如何理解这一新概念的内涵,怎么把握它的重点?我今天的讲座就围绕此主题展开,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至二十大的重大战略目标;第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要求(基本任务);第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第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个重点,这是今天讲座的重点部分。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至二十大的重大战略目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经济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战略目标?

(一)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

我国经济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变化,更为突出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如果不重视经济发展质量、不提升质量,产能过剩就无法得到有效化解,对外贸易优势有可能会慢慢丧失,经济竞争力也有可能会迅速下降。可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

(二)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需要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党的十九大之后,我们还将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更大的进展。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推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就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攻关期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

以上两点,就可以说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由何提出。

(三)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

要领会“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新概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是我们的一个奋斗目标。近代以来,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是经济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提出“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四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是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非常重要的因素。

对于实现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新目标。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五个词体现的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富强强调经济建设,民主强调政治建设、文明强调文化建设、和谐强调社会建设、美丽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目标描绘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图景。那么,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从2020年到2035年,第二步是从2035年

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前15年和后15年。另外,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总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对即将实现的现代化提出的要求,它源于我们对现代化的追求。

那么,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它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动力体系,就是发展要有动力,要有新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视新旧动能的转换,推动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加快转向创新驱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由新旧动能的转换、创新驱动力的形成建立现代动力体系。二是产业体系,就是要有产业支撑。三是经济体制,就是要有体制支撑。上述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概念。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要求

按照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内容,我们做一个总结和梳理。

(一)动力体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一要求自“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之后更为明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就是必须通过改革才能形成现代动力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又是一个新提法,我称为“三大变革”。其中“质量变革”,意味着不但要把质量放在首位,还要让质量发生根本性变化。总之,以“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原则和要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三大变革”,进而完成动力转化,形成现代动力体系。而形成现代动力体系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标准。创新、科技进步是衡量世界各国先进程度、

现代化程度的标准。而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之外的一个要素就是科技进步,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简单地说,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在达到现代化水平后,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要超过60%-80%。这时就可以说,这个国家建立了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体系。因此,现代动力体系的形成,最终是要让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

(二)产业体系

过去,我们将产业分为一次产业、二次产业、三次产业。如果产业达到了现代化的水平,也就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其特征是质量效益都比较高,技术进步率也比较高,这样的产业体系就叫做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我们的现代产业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强,实体经济不被重视,金融领域热衷于泡沫经济。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经济体制

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我们将现代经济制度分为现代产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现代财政制度、现代金融制度。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就要求我们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2015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2016经济工作重点围绕实施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十九大报告对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提出宏观调

控有度,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的说法,值得我们研究。这要求我们探索宏观调控要怎么做才能有效有力,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宏观调控不是万能的,更不是什么都要管,而是有选择地、有重点地开展,而且要精准有效。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

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说这部分在报告中的份量还是比较重的。报告细化到了六大主要任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方面也是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深化贯彻的。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是什么?一是通过改革和创新形成新动能;二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动力体系、产业体系、经济体制。实际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部分是有很大关系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我国的发展已经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生产力也有了很大提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主要解决的就是结构性问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柱也要有问题导向。改革和创新是培育动力源的两个关键,因此我们要深化改革、促进创新,这样才能有新的动力。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从改革创新入手,培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动能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我们讲,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三农”问题上,也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十九大报告中的一个新提法。二是体现在区域性问题上。有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还存在缺少活力、效率低的情况,有些地区的产业发展及其他各方面发展也不是特别充分。这些都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都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

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重点

学习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的内容,我强烈地感受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主要任务就是强国之道。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是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之所以说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是因为它是培养动力的需要。动力的发展需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发展也必须要改革。

那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什么?是质量效益的问题——质量效益不高。以前,我们的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现在要开始改变这种面貌。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些年,我国形成了一定的质量优势,但还要巩固增强,要形成我们自己的质量优势。深

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也是围绕产业体系的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来展开的。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项工作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国的很多工业品在世界都名列前茅——中国的钢铁产量世界第一,把另外九个排在前十名的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中国的水泥产量占全世界的50%左右,煤炭产量也接近50%。所以说“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我们要变成强国。

要想变成强国,具体要怎么做?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时代,除了政治特征、经济特征外,还有环境的变化。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战略机遇期,正好迎头赶上第三次产业革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样的新经济,所以发展得非常迅速,而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所以我们要通过新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十八大之后,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未来要继续把这个工作做得深入,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新动能从何而来?从新经济而来,从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的融合上来,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消费热点。这就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二项工作是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里所说的全球产业链中高端不仅是指工业,产业链的概念是包括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在内的,所以“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包含了制造、加工、创新和服务等内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三项工作就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强国的重要基础。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怎么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可以这样说,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战略的成功,世界各国都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现在,中国也是很有优势的,中国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包括高铁、高速公路等,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排在世界前列。基础设施的优势我们要保持,并且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当然,我们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在基础设施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农村的基础设施、中西部的基础设施都还存在不足,也就是不充分。基础设施建设是“传统+新兴”——传统的基础设施有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而新兴基础设施更要重视,像信息网络、物流的发展等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是存在投资潜力的原因。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四项工作是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三去一降一补”的最终目的是存量和增量并重,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平衡是动态的、长期的平衡,不能形成大量的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企业效益滑坡。通过“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长期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基本化解了,让市场规律正常地、有效地起作用。这样一来,经济就有了可持续增长的基础。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五项工作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几年我们简政放权,进行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创业成本,使新的企业、新的市场主体大量涌现——从开始时每天1万家增加到1.2

万家,后来又增加到1.5万家,到2017年达到了每天1.6万家,这既体现了市场的活力,也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六项工作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我们的劳动者大军不能再是低层次的产业工人。现在,我国每年有700

多万的高校毕业生,这样的人力资源数量简直不得了。如果我们把劳动者大军都变成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这对经济增长实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对创新驱动,都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意味着就业水平、就业质量、人才水平在明显提高。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早在2007年的《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将创新型国家作为总体目标。创新要靠科技。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前,我们都在追求科技上的进步,那么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要把创新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是十九大报告里的原话。那么,我们要做哪些工作呢?

第一,要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创新有三个来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新时代,我们要特别重视原始创新。我们的科学家一定要搞原创,前沿性的、原创性的成果要成批量地出现。在科技领域,现在的中国和十年前、十五年前的差距是很大的。

第二,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最终要为我们所用,要发挥经济效益。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

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这些提法中,有些是以前就讲过的,有些是十九大的新提法。从这些提法中也能看出,我们的目标是全面的而不是单向的,我们要在整体上强起来。如何建设一个强国?其中一点就是要有过硬的技术,只有应用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实现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目标。这是现实的要求。

第三,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在战略科技方面,我们要站在前面。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以前就提过的,这个要求是一贯的。从创新体系建设上来讲,如果是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它的基础可能是国家;如果是一般应用型的创新体系,它主要依靠的就是企业,所以要特别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这个思想也是一贯的。

第四,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以前,我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不够,现在则是主动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对我们自身也是非常有利的。知识产权保护得好,创新才能具有强大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还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强化知识产权运用。这是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也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一环。要实现强国目标,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制度也要不断完善,这是现在非常紧迫的任务。

第五,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个重要任务,最终都落在人才上面。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我认为,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人才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要实现强国目标,推动创新驱动,就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我认为这是具有特别的意味的。提到乡村振兴,要特别注意“振兴”两个字。我认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我国一些乡村地区还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大难题。当前,一些农村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但从实际上看,我国乡村是有文化、有发展基础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提法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是十九大报告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个亮点。在乡村振兴方面,我们的发展思路已经越来越清晰了,发展重点也越来越突出和全面。我们并不是仅从某一个方面来发展乡村,而是要全面、系统地振兴乡村,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第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去我们强调农业现代化,现在提出农村现代化,这就是一个社会概念了。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就是“双现代化”。我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比农业现代化更加宽广,当然农业作为产业也有它的重点。那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要求是什么?就

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就是说,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上这些方面都要达标。

第三,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些也是我们以前一直在做的事情。报告还提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第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农民的财产保护和权益保护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么这方面的问题肯定会通过改革给予解决的。

第五,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管经济怎样发达,如果粮食安全有问题,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就会出现问题。粮食安全是一个基础。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认为,第一,要保持粮食自给自足的能力,粮食自给率要非常高。第二,要保持耕地的能力,在实施耕地“休养生息”的同时,耕地能力只能提高不能降低。粮食安全问题永远是一个重要方面。

第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现在看来,在农业方面,不管是在政策上还是在制度上,都在不断地向现代化水平迈进。

第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过去十多年来特别是过去五年来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三个产业的融合发展也能够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发展机会和财

富增长的机会。当然,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八,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包括以上这些内容。我认为,这些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了,如果能把这些工作做好,农村就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本的大结构还是按照十八大或者是更早一些说法。但是,我们过去把城镇化单列出来或者把城镇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点,而十九大则是把城镇化作为一个区域问题纳入这个部分,在结构上稍微做了一个调整。

第一,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不平衡和不充分在区域发展上反映比较突出,也是中国结构性矛盾较集中的问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发展战略,这次在十九大报告中更加系统化。在表述上也有新变化,过去是讲“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四大板块”以及老少边穷

地区,现在在顺序上作出了调整——老少边穷、西部、东北、中部、东部,重心更偏向于老少边穷、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的顺序靠后,因为它们发展相对比较好一些。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以我们要在平衡充分上作文章。

第二,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去这个部分也是放在城镇化部分,现在放在区域发展部分,我觉得合情合理。因为城市也是一个区域问题。

第三,三大区域发展的重点,即: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过去,区域发展“三大战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由于“一带一路”是一个跨国倡议,所以十九大在国内区域发展补充了“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这使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地位又一次变得比较突出。这也是我国产业结构矛盾在区域上的一个反映。三大区域的发展重点是,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第四,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

第五,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国被再次提出来。我们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围绕强国之路来展开。坚持陆海统筹,加强建设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是重点。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个部分的内容很丰富,我列了八条,其中蕴含着新意。

第一,提出总体要求,即: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我的理解是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作用,这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是一致的。

第二,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九大还对国企尤其是央企提出了具体要求: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第三,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十八大期间,简政放权特别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等,现在已经见效了。同时,十九大还提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这两句话是很有新意的,明确提出要打破行政性垄断。简政放权,实际上就是要打破行政性垄断,这恐怕是下一步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这是对过去工作作的总结,我们要继续做好这个方面的工作。

第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以宏观调控、国家发展规划作为战略导向,分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产业和区域政策是结构性政策。当然,财政政策也可以是结构性政策。结构性调控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特色。从经济理论或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总量调控和一般性调控,都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方面。由于中国还面临许多结构性难题,所以要实行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调控。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十九大体现出结构性特点,主要是解决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第五,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第七,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这里与三中全会不同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现代财政制度提出了基本要求;十九大对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财权事权对应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这也是报告的一个新意之处。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

第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个部分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空间。关于货币政策十九大报告的新提法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在过去五年中,我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围绕“一带

一路”建设的推进,未来的前景非常广阔。中国要想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

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形成我国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这也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内容。

第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让世界吃“定心丸”,我们对国际社会做了一个进一步的承诺。

第二,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是一个新的说法。我们的西面开放不平衡、不充分,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第三,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我们长期保持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我们要推进贸易强国而不是贸易大国。这又是一个高目标。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这是我们对全球化的追求,也是对全球化的重要支持。中国是WTO协定坚定的支持者,我们在这个方面有巨大的利益,同时也有重大的义务。我们在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世界发展的共同利益。

第四,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全球化中有区域化问题,我们要优化区域开放格局,加大西部开发力度。

第五,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我们要在放权上加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是一个全新的说法。这是一个新的动向。

第六,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新时代新的开放格局下我们要面向全球,形成全球竞争的新优势,开放格局是中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部分。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