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急性眼内压升高对猫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影响

急性眼内压升高对猫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影响

急性眼内压升高对猫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影响
急性眼内压升高对猫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影响

文章编号:100126325(2002)0520469204

急性眼内压升高对猫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影响

周逸峰1,3,陶黎明1,4,张继文1,寿天德2,3

(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视觉研究实验室,合肥230027;21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脑研究中心和立人实验室,上海200433;31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视觉信息加工开放实验室,

北京100101;4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合肥230022)

摘要:用前房穿刺直接升高眼内压的方法研究了12只正常猫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在固定的灌流压(PP=股动脉压-眼内压)下形态学的变化。动物经灌流固定后进行视网膜全铺片、尼氏染色,在网膜上的不同区域进行细胞计数,发现:11加压后视网膜的不同区域较正常视网膜相应区域的细胞密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21α、β类神经节细胞及视网膜的不同区域对高眼压有不同的耐受性;31不同的加压时间,对视网膜上造成不同的影响。这些结果反映急性眼内压升高造成的视功能损害可能是血管源性的。

关键词:α、β细胞;视网膜;眼内压;青光眼

中图分类号:R775 文献标识码:A

青光眼是指眼内压力升高造成的视神经和视网膜的功能损害。其症状由视野缺损到最终丧失视力。关于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的发病机理主要有两种观点:血源机制认为眼压上升导致视神经头部筛板前部的血流下降,血液供应减少,缺血同时引起缺氧造成代谢障碍使视网膜的生理功能受到损害[1,2];机械性作用[3]的观点则认为眼内压升高使筛板发生形变,视神经轴突受压而被阻断,视功能受损。长期以来,有不少研究倾向于支持血源机制[1,2]。关于高眼压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影响的工作多限于电生理的角度[4,5],形态学方面的研究鲜见报导。仅Quigley[6]等较深入研究了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在实验性青光眼模型中的死亡变化,本工作旨在通过观察高眼压作用后猫视网膜上神经节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在形态学方面作出尝试,试图从压力与血管因素探讨青光眼的发病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1 动物准备及维持

实验所用动物为12只正常成年家猫,体重210~315kg。采用常规的电生理方法进行准备和维持[4,5]。112 股动脉压测定及升高眼压

麻醉后行一侧股动脉穿刺,并与一水银压力计相连,测量股动脉压力。

使用G18号针头穿刺入前房,针后连接细乳胶管,将乳胶管与一个内装复方氯化钠液的吊瓶相连,通过调节吊瓶的高度控制眼内压的大小。实验中我们先用吊瓶将眼内压维持在正常水平,需要升高眼压时,将吊瓶升高至相应高度。细乳胶管同时还与一个水银压力计连通,以连续测眼内压。实验过程只给一只眼加压,另一只正常眼作对照。眼内灌注压=股动脉压-眼内压(PP=BP-I OP),在PP= 5mmHg,6只猫维持1h,另6只猫维持2h。

113 解剖学处理

将深度麻醉的动物按常规方法灌流,取出眼球,进行全视网膜铺片,记下网膜水平方向及上下位置。用硫堇进行常规尼氏染色,酒精、二甲苯脱水透明,封片保存。

114 形态学观察及定量分析

显微镜下视网膜,以中央区为原点,网膜颞侧水平方向为正X轴,垂直于水平方向向网膜的上侧为正Y轴,单位长度为1mm建立直角坐标系。经图形描绘器把一定大小面积的正方形框投进显微镜下的

收稿日期:2001-09-24 修回日期:2002-02-04

视野内,每组标本均在同样的位置进行细胞计数,同

时单独计数α神经节细胞,同组数据取均数后列表进行统计。

2 结果

211 形态观察

21111 正常眼视网膜上神经节细胞形态完整,有明

显的核,并可见到核仁,胞质分布均匀(图1)。

β细胞形态规则,胞体直径小于10μm ;

α细胞形状各异,胞体直径大于25μm ,并能看到明显的突起。向周边区,两类细胞胞体均增大。眼压升高后,细胞明显变

小,且形态不完整(图2):α细胞直径小于20μm ,胞

体变长,看不到突起,胞质分布不均匀;

β细胞直径小于10μm ,细胞内看到细胞核,有些细胞没有明显的边界,胞体形状也很不规则。细胞整体水平着色很浅

图1 正常眼视网膜位置

Fig 1 The norm al retina ,location(0,+3)×200

21112 正常视网膜上血管经灌流后,在显微镜下呈

白色带状,亦可清晰看到血管在网膜上的分布情

况。主要特点:在细胞密集的地方血管分布较多,

图2 加压pp =5mmH g ,1h 视网膜位置

Fig 1 The retina positioning after 1hour of increasing

IOP (pp =5mmH g),location(0,+3)×200

成毛细血管网;围绕中央区血管最多,在中央区一定范围内没有血管通过,而是外围血管包围,在鼻侧只

有大的血管分支,没有毛细血管网;在远外周血管分布最少。眼压增大后,网膜上看不到血管分布情况,甚至没有显示出大的血管分支。212 不同加压时间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的变化。

在正常猫视网膜中央凹细胞密度最大,向鼻颞侧和上下侧细胞密度明显下降,加压后细胞分布趋势不变,但细胞密度相应有所下降,高眼压造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密度降低,细胞数量变化明显的区

域集中在中央区,从中央区向外周,细胞减少的比例程度变小(表2)。加压2h 组细胞数明显少于加压1h 组(表1)。

213 

α、β细胞对高眼压的不同敏感性细胞整体计数的同时,在可明显区分α、

β类细胞处计数α细胞,发现施加眼压后α细胞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正常(P <0101)。

表1 加压后两组水平方向细胞数的变化

T able 1 The ch anging of horizontal retinal ganglion cells among different groups (+:temporal ,-:nasal)(x —

±s )

groups N -8 -6 -3 -1 0 +1 +3 +6 +8 normal 12354±78

452±65

595±1161392±212

7080±436

2400±254

640±185358±35

224±19

1h 36 56±12 76±19168±22

 200±24 840±53 380±41249±22

 78±6 54±62h 3

3△

6

 12±5

 28±6

 44±6 52±8

 328±32

 214±27

 88±5

 36±5

 28±8

 3P <0105,33P <0101vs normal ;

P <0105vs 1h group

表2 在视网膜各轴象上的细胞减少情况比较T able2 Comp arison of cells in various axial

eccentric (mm)nasal

(%)

tem poral

(%)

superior

(%)

in ferior

(%)

11413151822131113 22214351843111619 32812381949152314 42413331349143217 52016371531142517 61918211719173217 721153028153715色素上皮层及视神经纤维都发生部分坏死和萎缩,我们在预实验中摸索,在PP=5mmHg,加压1h后,神经节细胞即明显的减少,加压2h减少更多,可能是随加压时间的延长,视网膜缺血加重,在临床也可见一些急性眼内大量出血致眼压升高的病人,可在1~2h使视力下降或丧失。另外,升高的眼内压也使网膜上不同区域受到不同影响,而视网膜各点引起的眼内压升高应是相同的;这种影响不是由机械压力造成的,而是由灌流压升高引起缺血造成的。

表3 正常和加眼压后(PP=5mmH g,1h)视网膜上α细胞所占百分比

T able3 Comp arision of the percent of retinalαcells betw een the high intraocular pressure

(pp=5mmH g,1hour)and the norm al(+:temporal,-:nasal)(x—±s) groups n-7-6-3+3+4+5+8 normal12516±112817±212710±119812±215 719±118519±111 1111±317 pp=5mmHg36 2113±515 1414±510 15±316 1017±216 817±211 13±413 1916±415 3P<0105vs normal

3 讨论

尼氏染色(Nissl)是用碱性染料染神经组织的一种方法[7]。神经元胞体中的尼氏小体、细胞核中的核仁含有大量的核糖核酸,能与碱性染料结合,被明显着色,而突起不能被染色。所以尼氏染色通常被用来研究细胞的密度分布。实验用正常成年猫,经检眼部正常,并在实验过程中只给一只眼施加眼压,另一只眼维持正常作对照,而后作完全相同的解剖学处理;计数异常眼细胞的同时亦对正常眼作细胞密度分析,以确定在处理过程中没有造成异常。

尽管青光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与眼内的血液灌注是有联系的,T ielsch JM[8]等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开角性青光眼与眼内的灌流压密切相关,Anders on DR[9]曾对猴升高眼压8h,PP=15mmHg,发现视盘周围的感受细胞、在形态观察的结果中曾提到视网膜上血管分布不均匀,这种情况与上述结论中得出的高眼压造成区域性影响的结果有紧密联系;中央区细胞密度最大,内部又没有血管通过,因而由缺血造成的损害最大,细胞减少最多;在中央区附近的颞侧和上侧,血管密集,因而受的影响最小;在鼻侧和下侧,特别是在远外周,血管分布较少,尽管细胞密度不大,却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

α、β类细胞的主要差别是细胞大小不同,但对于胞体上各点受到的压力应是相同的。在高眼压情况下,α细胞比β细胞更具耐受性,与电生理研究结果一致[4],其可能机制之一是由于α细胞胞体较大,贮存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更丰富,因而在升高眼内压引起缺血的情况下α细胞比β细胞受到损害程度小。其他更深层次的机制以及可能对视网膜上其它细胞产生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Dreyer E B,Lipton S A.New perspectives on glaucoma[J].JA2

M A,1999,281(4):306-308.

[2]Alm A,Lambrou G N,Maepea O,et al.Ocular blood flow in

experimental glaucoma:a study in cynom olgus m onkeys[J].

Ophthalm ologica,1997,211(3):178-182.[3]Quigley H A,Addicks E M,G reen WR,et al.Optic nerve dam2

age in human glaucoma.II.The site of injury and susceptibility to damage[J].Arch Ophthalm ol,1981,99:635-649.

[4]Shou T D,Zhou Y F.Y cells in the cat retina are m ore tolerant

than X cells to brief elevation of I OP[J].Invest Ophthalm ol Vis

Sci,1989,30(10):2093-2098.

[5]Zhou Y,Wang W,Ren B,et al.Receptive field properties of

cat retinal ganglion cells during short2term I OP elevation[J].

Invest Ophthalm ol Vis Sci,1994,35(6):2758-2764.

[6]Quigley H A,Nichells RW,K errigan LA,et al.Retinal ganglion

cell death in ex perimental glaucoma and after ax otomy occurs by apoptosis[J].Invest Ophthalm ol&Vis Sci,1995,36:774-786.

[7]鞠躬,万选才,等.神经解剖学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1985.29-30.

[8]T ielsch JM,K atz J,Quigley H A,et al.Hypertension,perfu2

sion pressure,and primary open2angle glaucoma.A population2 based assessment[J].Arch Ophthalm ol,1995,113(2):216-221.

[9]Anders on DR,Davis E B.Sensitivities of ocular tissues to acute

pressure2induced ischemia[J].Arch Ophthalm ol,1975,93

(4):267-274.

In fluence on cat retinal ganglion cells by acute intraocular pressure elevation

ZH OU Y i2feng,T AO Li2ming,ZH ANGJi2wen,et al

(Vision Research Lab,School of Life Sciences,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of China,Hefei230027,China)

Abstract:Intraocular pressure(I OP)of feline eye was elevated by changing perfusion pressure(PP),and m orphological changes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s were studied.A fter I OP elevation for one or tw o hours at certain PP,the cat was per2 fused and the retina was stained with Nissl method.Results showed that:1.The density of the cells was declined after I OP elevation,and different retinal areas were affectcd to different extent;2.α、βganglion cells have different tolerance to the elevation of I OP;3.The different time of high I OP results in different effect on retina.These results dem onstrate that ischemia induced by elevation of I OP is probably the main factor of retina damage.

K ey w ords:α,βganglion cells;retina;I OP;glaucoma

(上接460页)

全身性疾病的基因疗法在动物身上试验成功

据英国《BBC新闻》报道,不久前科学家首次成功的利用基因疗法治疗全身性的疾病。这项试验在患有罕见疾病的实验狗身上的大突破,证明了基因疗法应该能够治疗更多疾病。BBC NEWS,2002Π09Π19

基因疗法与基因沉寂技术的结合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首次成功的将基因治疗和基因沉寂(gene silencing)技术结合,使实验老鼠身上的特定基因表现量明显减少。这项新的技术可望为抗病毒、治疗某些遗传疾病带来新的希望。

研究发现新的前列腺癌致癌基因

据美国生物科技网报道,美国伟基森林大学医学院(Wake F ores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和约翰霍普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最近共同发现了一个与前列腺癌有密切关系的基因。他们发现的这个基因突变是位于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Mac2 rophage Scavenger Receptor1,MSR1)基因上。BI O.C OM(2002Π09Π20)

RCS大鼠病变发育过程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形态学变化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025404(2005)0820749204 论著RCS大鼠病变发育过程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形态学变化的研究 张辰星,阴正勤,许红霞,王仕军,姚军平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眼科中心,重庆400038) 提 要:目的 研究皇家外科学院大鼠(royal college of surgeon rat,RCS)病变发育过程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 Cs)形态学变化。方法 取RCS大鼠、RCS2rdy+大鼠3、5、7、9、11周龄视网膜,固定后行视网膜平铺片,甲酚紫染色,使用LEIC A DM TRET显微镜及自带的LEIC A Q WI N系统软件,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数量总数及RG Cs 亚群数量上的变化。结果 RCS大鼠病变发育过程中,其节细胞层中细胞横径≥12μm的细胞在数量上,7、9、11周龄段相较与3周龄段出现显著减少(P<0101)。相同周龄段上的视网膜节细胞层中,RCS大鼠与RCS2rdy+大鼠在横径≥12μm的细胞数量上相互比较,可见RCS大鼠从5周龄段开始相较于RCS2rdy+大鼠出现显著减少(P<0105),7、9、11周龄段相较与RCS2rdy+大鼠减少更为显著(P<0101)。但是节细胞层细胞总数及横径≥9μm的细胞数量上,RCS大鼠自身发育前后对照以及与RCS2rdy+大鼠相比较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RCS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过程中,随着光感受器细胞的变性和缺失,虽然视网膜节细胞层细胞在整体数量上没有明显变化,但是RCS大鼠视网膜病变发育早期,其节细胞层中胞体横径≥12μm的RG Cs在数量上开始出现明显缺失。 关键词:RCS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中图法分类号:R322.91;R329.24;R774.13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tinal ganglion cells of RCS rats ZH ANG Chen2xing,YI N Zheng2qin,X U H ong2xia,W ANG Shi2jun,Y AO Jun2ping(Ophthalm ology Research Center,S outhwest H ospital,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8,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 o study the m orphological diversity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s in the pathological develop2 ment of retinitis pigmentosa in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RCS)rats.Methods The retinal whole m ount preparations of RCS and RCS2rdy+rats of3,5,7,9,11weeks were stained by cresyl violet to count the number of the different subpopulation of the RG Cs and the number of all the cell of the entoretina.Re sul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ti2 na of the RCS rat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am ount of the cell diameter m ore than12μm in the ganglion cell layer between the postnatal3weeks and the postnatal7,9,11weeks.There was als 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am ount of the cell diameter m ore than12μm in the ganglion cell layer between RCS and the RCS2rdy+rats of differ2 ent ages.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ll the cell of the entoretina and the cell diameter m ore than 9μm.Conclusion In the pat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retinitis pigmentosa,accom panied with the loss of the sens ory retinal neuron,s ome kind of the subpopulation of the retinal ganglion cells have lost,although the am ount of all the cell of entoretina was stable. K ey w ords:royal college of surgeon rat;retina;ganglionic cells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导致进行性感光细胞变性和视觉障碍的遗传病征候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2704577) Su 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 cience F oundation of China(302704577) 作者简介:张辰星(1977-),男,重庆市人,硕士研究生,医师,主要从事视觉发育基础方面的研究。电话:(023)68754403 通讯作者:阴正勤,电话:(023)68754401,E2mail:Zqyin@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1767451.html, 收稿日期:2005201226;修回日期:2005203217群,是致盲的重要疾病。既往的研究认为,在视网膜的变性过程中,当色素细胞及光感受器细胞发生变性和缺失后,其视网膜内层神经元仍然能够长期保持相当数量的正常细胞结构和突触连接1。尤其在黄斑区,即使是在变性晚期仍有相当数量的神经节细胞存活并维持正常的突触结构2。Marc等3人为将视网膜色素变性分为3个阶段,并认为随着光感受器细胞开始出 947 第27卷第8期2005年4月 第 三 军 医 大 学 学 报 ACT A AC ADE MI AE ME DICI NAE MI LIT ARIS TERTI AE V ol.27,N o.8 Apr.2005

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

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 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包括光生物化学和光生物物理学两类反应。两者均发生在两类光感受细胞,即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之中。 1.光生物化学反应 视网膜光生物化学反应,包括光分解反应和光生化效应的放大反应两个过程。 (l) 光分解反应。每个视杆细胞内大约含1千万个视紫红质分子,分布在细胞外段由细胞膜折叠而成的1千个膜盘上。每个视紫红质分子都由11-顺视黄醛和视蛋白缩合而成。光照射时,折叠的11-顺视黄醛分子链伸直变为全反视黄醛,并与视蛋白分离,造成视紫红质的漂白,这一过程称为光分解反应。 (2)光化学效应放大反应。每个视紫红质分子的光分解反应,可以直接激活几个分子的三磷酸鸟苷(GTP)与G蛋白相结合的反应,使光化学效应放大了数倍,称为一级放大过程。GTP 与G蛋白的结合又激活了磷酸二酯酶(DPE),造成数以万计的第二信使分子(cGMP)的失活,形成光化学效应的二级放大。通过上述两级光生化效应的放大过程,将光分解反应的生化效应放大5万倍左右。所以,视网膜的光生化反应非常灵敏,即使是十分微弱或细腻的光化学变化,也会引起显著的光化学效应,导致光感受细胞膜电位的生物物理学变化。 2.光生物物理学反应 视网膜光感受细胞与神经纤维不同,在暗处的静息条件下,细胞膜静息电位仅为-20毫伏,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是-70毫伏。两者静息电位差说明,在安静状态下,光感受细胞膜的钠离子通道是开放的;光作用时,钠离子通道关闭,膜超级化电位可达-40毫伏。这是光感受细胞产生兴奋的生物物理学基础,显然与神经纤维细胞膜去极化过程不同。所以,感受细胞兴奋过程的膜电位变化也不同于神经纤维的“全或无”定律。光感受器电位变化是一种级量反应,随光强度增加,感受器电位幅值增大。光感受器电位与光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比例。光感受器电位与光的相对强度有关,而不是对绝对光强度发生级量反应。此外,只有中等强度范围内光刺激引起的感受器电位变化才符合这一公式。而人眼光感受细胞对相差1百万倍的最弱光和最强光均能发生反应。感受细胞电位对弱光刺激比较灵敏,而对强光刺激则不灵敏,强度增加很多倍而感受器电位变化较小。感受器电位对强光和弱光反应的非线性表明,它对光刺激进行着有效的信息压缩。

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

粒细胞缺乏病人的护理一定义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计数是4?10X102/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60-7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X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0岁儿童低于1. 5X10P/L, 10?14岁儿童低于1.8 X 10A9/L,成人低于2.0 X 10A9/L。当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时(低于0.5 X102/L )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是血液系统中的急症,极易合并严重感染,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积极抢救。 二病因病理病机 粒细胞缺乏症可继发于药物反应、化学药物中毒、电离辐射、感染或免疫性疾病,亦 可原因不明,但最常见的病因是药物反应。 三临床表现 发病前多数患者有某种药物接触史。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头痛、极度衰弱、全身不适。由于粒细胞极度缺乏,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感染成为主要合并症。牙龈、口腔粘膜、软腭、咽峡部发生坏死性溃疡,常覆盖灰黄或淡绿色假膜。皮肤、鼻腔、阴道、子宫、直肠、肛门均可出现炎症。局部感染常引起相应部位淋巴结肿大。肺部的严重感染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紫绀。发生败血症时可伴肝损害,出现肝大、黄疸。严重者可伴中毒性脑病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药物过敏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若短期内不恢复,死亡率极高。 四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明显减少,常低于2X109/ 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0.5 X 109/ L 以下。分类仅占1?2%,甚至缺如,余绝大多数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变化不大。 二?骨髓象:细胞增生不良,分类中红系、巨核系细胞正常。粒系细胞视病因而定。再生障碍型粒细胞缺乏症,其粒系各阶段细胞均明显减少,有时仅见少数早幼粒和原始粒细胞。免疫型粒细胞缺乏症的粒系细胞比例可能不减少,但有成熟障碍。恢复期细胞增生高度活跃,并有一过性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增多,但数日内比例恢复正常,可与急性白血病相鉴别。 三、其他:血沉增快,严重感染者可伴肝功异常,主要是总胆红素定量升高。 五治疗 一、停用引起或可能引起粒细胞缺乏的各种药物。 二、病人应隔离在单人病房,条件允许时住进无菌层流病室,做好消毒隔离,包括口腔、肛门、外阴等易感部位的局部清洗。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在用药前仔细寻找病灶,做咽拭子?血液、尿液、大便等细菌培养。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适用于免疫型粒缺乏患者,并可改善全身中毒症状。但由于本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招致感染及掩盖感染症状。疗程宜短,待细胞数回升后逐步停药。 五、粒细胞输注适用于粒细胞持续在极低水平且伴严重感染 六、促白细胞生成药如维生素B4维生素B6肌苷或集落刺激因子治疗

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原代培养(译文)

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原代培养 摘要 目的:在前人建立的方法上优化SD 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体外培养的技术和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使用胰酶消化法分离新生1 ~ 3d SD 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以DMEM/F12 为培养基体外培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进行鉴定。 结果:观察光镜下培养的细胞贴壁生长,部分细胞伸出突起,且有些突起相互连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培养的细胞大多数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抗体反应阳性。结论:视网膜神经细胞体外培养成功为进一步进行视网膜疾病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细胞培养; 视网膜神经元; 胰蛋白酶消化法;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引言 一个世纪前,从青蛙身上剥离的神经管片段仍能在生理液中维持几天的活性,使得越来越多的神经纤维得到的实时观测以来,体外培养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生物技术领域。【1】在没有了完整动物的复杂性,体外培养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对视网膜的基本属性和环境的适应性的了解。在体外系统中,这个界定的实验条件可以很容易设定和维持。这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辅助药理学和分子操纵的平衡,同时保持了完整的组织复杂表型特征。在这里我们根据一些成功方法报告探讨一下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原代培养技术。【2-3】 材料与方法 动物:实验中使用的所有SD大鼠幼崽均是从青岛实验动物中心根据眼科和视觉研究中动物的ARVO声明,同时保留了出生后1-3SD大鼠的相对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获得的SD大鼠幼崽 材料:DMEM/F12培养液和胎牛血清购自Gibco公司(美国),兔抗大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单克隆抗体,兔抗大鼠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多克隆抗体,羊抗兔IgG 和HRP-链霉亲和素购自中山Goldbridge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国)。所有其他试剂均为Sigma公司(圣路易斯,密苏里州,美国)。 方法: 预涂层的聚-D-赖氨酸组织培养皿为了使视网膜神经细胞,紧贴组织培养皿,聚-D-赖氨酸添加到被预先放置盖玻片的24孔板的孔中。10分钟后,去除聚-D-赖氨酸,凝固聚-D-赖氨酸孔用无菌蒸馏水冲洗三次,在37℃培养箱隔夜干燥,然后立即使用该板块。 视网膜剥离 1-3天后处死前被麻醉的SD大鼠被转移到Hank,s平衡盐溶液。在无菌条件的光学显微镜下,用注射器的针头刺穿角膜的边缘来打开SD大鼠的每只眼睛。然后用剪刀和镊子剪开针口,小心取出眼睛前部的眼角膜。移除眼球和大部分晶状体后,剩下的两个松散的联结组织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轻轻地剥离开来,用镊子轻轻捏开,从而完全取出视网膜视神经组织。 视网膜的分离和培养在37℃下将视网膜放在0.125%的胰蛋白酶溶液中消化15分钟。消化时间结束后,去除消化液,将组织移入Dulbecco's改良Eagle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及营养成分混合的F-12(DMEM/F12培养液),过400目细胞筛,1500rpm离心5分钟,弃上清,将细胞悬浮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中研磨。用血球计数板检查细胞密度,并把细胞接种在细胞密度为1.0×106个/cm2的涂有聚-D-赖氨酸(0.1mg/ml)的24孔板中,放在37℃,CO2浓度为5%的加湿培养箱中培养。培养的视网膜细胞也可能生长于盖玻片内的这些小孔之中。在接种细胞后24小时,将5-溴-2'-脱氧尿苷(20μg /ml)加入培养基抑制非神经细胞。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电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目 录 摘要..................................................................................................................................................................I ABSTRACT...................................................................................................................................................III 第一章引言.. (1) 1.1视觉通路与视网膜的结构 (1) 1.2视觉信息处理 (3) 1.2.1 神经节细胞的类型 (4) 1.2.2 时间编码 (4) 1.2.3 群体编码 (6) 1.3多通道神经元信号的分析方法 (11) 1.3.1 放电时间相关性分析 (11) 1.3.2 基于信息论的相关性分析 (14) 1.3.3 信号传递的因果性分析 (14) 1.4本论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15)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17) 2.1实验标本的制备 (17) 2.2多电极记录系统 (17) 2.3信号预处理 (20) 2.4刺激模式 (21) 2.5数据分析 (25) 2.5.1 引起神经元放电的刺激平均曲线 (25) 2.5.2 互相关函数 (26) 2.5.3 Lempel-Ziv距离 (27) 2.5.4 基于Lempel-Ziv距离的神经元分类 (28) 2.5.5 基于时间相关性的神经元分类与相关指数 (29) 第三章结果 (33)

视网膜存在两种感光细胞

视网膜存在两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在中央凹分布密集,而在视网膜周边区相对较少。中央凹处的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存在“单线联系”,使中央凹对光的感受分辨力高。视锥细胞主司昼光觉,有色觉,光敏感性差,但视敏度高。 视杆细胞在中央凹处无分布,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其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的联络方式不变存在汇聚现象。视杆细胞对暗光敏感,故光敏感度较高,但分辨能力差,在弱光下只能看到物体粗略的轮廓,并且视物无色觉。 视椎的空间分辨率高,视杆则对微弱光线更敏感。直视条件下,视野中心落在中央凹上。这样强光条件有利,弱光条件反倒不利。 眼运动的中枢是前庭-视系统;当头与身体运动时,该中枢将物体图像保持在无视杆区。此功能由内耳的前庭器官协助进行,前庭器官向大脑提供头运动方式的信息 二、神经支配 1.眼神经(ophthalmic nerve):起自三叉神经的半月神经节,在出海绵窦前分为3支,泪腺神经、额神经和鼻睫状神经,经眶上裂入眶。 2.鼻睫状神经(nasociliary nerve):为眼神经中分支最早、最多的一个神经,其分支供给全部眼球的感觉纤维。其重要分支有:= 1 \* GB3 ①睫状神经节长根;= 2 \* GB3 ②睫状长神经;= 3 \* GB3 ③筛后神经;= 4 \* GB3 ④滑车下神经;= 5 \* GB3 ⑤睫状神经节。 (1)睫状神经节长根:即感觉支,鼻睫状神经的第一个分支,沿视神经外侧前行,进入睫状神经节,经睫状短神经,在optic nerve周围进入眼球,沿choroid与sclera之间前行,供给iris、ciliary body以感觉纤维。 (2)睫状长神经:通常有两支,在optic nerve两侧穿过sclera进入眼内,在到达前部choroid 及ciliary body附近时,形成睫状神经丛,由此发出两组纤维,一组到达ciliary body和iris,支配睫状肌和瞳孔开大肌;另一组向前组成limbus神经丛,司角膜感觉。 (3)睫状短神经:为混合纤维,发自睫状神经节,在optic nerve周围及眼球后极部穿入巩

视网膜神经元及其突触组构

视网膜神经元及其突触组构 视网膜神经元及其突触组构2010-08-04 21:00视网膜是视觉系统处于外 周的一部分,在视觉信号的产生和视觉信息的加工、处理中起重要的作用。本 章将介绍视网膜的细胞和突触组构,光感受器中的视觉换能,视网膜神经元的 电活动以及信号传递机制。 一、视网膜的基本结构 视网膜是紧贴眼球后内壁的膜状结构,厚度约为200~300μm。脊椎动物视 网膜神经细胞组构的基本模式是相似的。图1-3是人视网膜的垂直切片的显微 照片。各类细胞显示清楚的分层,排列有序,这是视网膜细胞组构的显著特点。需要首先指出的是,视网膜中惟一对光敏感的细胞(光感受器)处于其靠近脉络 膜的一侧,而其信号输出神经元--神经节细胞则在其靠近玻璃体一侧。这就是说,光在经过眼球的光学介质(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后要通过其他各层神经 细胞,才最后到达光感受器。这种倒转的视网膜是所有脊椎动物的共同特点, 概莫能外。这是因为视网膜系从神经外胚层发育而来:在发育过程中,外胚层 内陷,其内侧面分化为神经节细胞等,而外侧面分化为光感受器等。由于神经 细胞的透明度很高,对外界物体在光感受器上成像的清晰度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与其位置相应,视网膜的光感受器侧由脉络膜提供营养,而其神经节细胞侧由 视网膜中央动脉供血。 视网膜紧邻脉络膜的是色素上皮层,其细胞包围着其下的光感受器含光敏 色素(视色素)的外段部分,在视色素受光照后的复生中起重要作用。光感受器 的胞体形成外核层。在内核层有三类主要的神经元的胞体,即水平细胞的胞体 在其外缘,双极细胞的胞体在其中部,而无长突细胞的胞体则排列于其内缘。 神经节细胞层主要为神经节细胞的胞体以及部分移位的无长突细胞。神经节细 胞的轴突,即视神经纤维,集合于视网膜的最近端。在外核层和内核层之间, 是光感受器与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形成突触的部位-外丛状层,而在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之间,是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神经节细胞形成突触的部位-内丛状层。关于视网膜的突触组构,将在后详述。

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培养

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培养步骤及配方 1.成年SD大鼠摘除眼球,取出视网膜组织。 2.在木瓜蛋白酶中37o C,孵育25分钟 木瓜蛋白酶溶液配制:木瓜蛋白酶34个单位/ml(或2mg/ml) DL-半胱氨酸3.3mM(或0.4mg/ml) BSA 0.4mg/ml 溶解于Neurobasal medium中 3.RGC培养基漂洗3次 RGC培养基配制:Penicillin 100单位/ml Streptomycin 100ug/ml Pyruvate 1mM(无) Glutamine 2mM Insulin 5ug/ml Transferring 100ug/ml BSA 100ug/ml Progesterone 60ng/ml Putrescine 16ug/ml Thyroxine 40ng/ml Tri-iodothyronine 40ng/ml(无) BDNF 50ng/ml CNTF 10ng/ml bFGF 10ng/ml froskolin 5um(无?) fetal calf serum 1% 培养基:neurobasal/B27 各浓缩液配制:penicillin: 10000单位/ml (每100ml培养基加入1ml) Streptomycin 10mg/ml (每100ml培养基加入1ml) Glutamine(分子量:146.15) 29.23mg/ml或200mM (每100ml培养基加入1ml) Insulin 5mg/ml (每100ml培养基加入100ul) Transferring 10mg/ml (每100ml培养基加入1ml) BSA 10mg/ml (每100ml培养基加入1ml) Progesterone 600ug/ml (每100ml培养基加入10ul) Putrescine 1.6mg/ml (每100ml培养基加入1ml) Thyroxine 400ug/ml (每100ml培养基加入10ul) BDNF 500ug/ml (每100ml培养基加入10ul) CNTF 100ug/ml (每100ml培养基加入10ul)

神经科学 视觉

我们的视觉,怎么看线条,看清线条才知道物体的重要性(马赫线),功能柱、侧抑制一定要掌握、我们在欣赏一幅画时内心是如何感受的,觉得平静还是冲击力很强。印象画派如何来,神经机制是什么。答赫荣乔卷子时要写性别 侧抑制机制(视觉对明暗反应的机制): 当明暗边界图像刺激具有中心-周边感受野的M 型神经节细胞,感受野中心‘看到’明暗刺激光照一侧的细胞将被抑制,而感受野中心‘看到’明暗刺激阴影一侧的细胞将被兴奋。这种感受野的中心-外周组构形式放大了边界上的反差,在明暗边界上产生马赫带,即为侧抑制现象。 侧抑制有利于视觉从背景中分出对象,尤其在看物体的边角和轮廓时会提高视敏度,使对比的差异增强。 功能柱 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 方位柱:怎么看线条 当Hubel 和Wiesel 首次研究视皮层细胞对光刺激的反映时,意外地发现这些细胞都有共同的特点,即对大面积弥散光刺激没有反应,而对有一定方位或朝向的亮暗对比边或光棒、暗棒有强烈反应,若该刺激物的方位偏离该细胞"偏爱"的最优方位,细胞反应便停止或骤减。因此,强烈的方位选择性是绝大多数视皮层细胞的共性。其所记录到的神经元的方位选择性呈周期性有规律的变化。他们发现许多具有相同视觉功能特性的皮层细胞,在视皮层上按一定的规则(空间上的结构)排列起来,这种按功能排列的皮层结构共同表征线条的朝向、明暗。 我们在欣赏一幅画时内心是如何感受的: “印象画派”作品以激活人脑视觉系统的小细胞通路为主,给人以丰富的内心想象。 Background 信息: 人类视觉系统:视网膜-外侧膝状体核-视放射-初级视皮层 视杆细胞对明暗敏感,主要工作在黑暗条件下;视锥细胞工作在明亮条件下,主要对颜色敏感。 颜色检测:杨-赫姆赫兹三原色理论:我们所感知的颜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红、绿、蓝3种视锥对视网膜信号的相对贡献。在视网膜的每一点上都聚集有3种感受器类型,各自分别细胞分类 生理学过程 心理学效应 小细胞 静止、后期、质地、颜色、 安静等 激发思索、恬静之感、事物之感、安心、心静等 大细胞 线条、轮廓、距离、快速、 动态等 反差、立体感、意念力、动感、心理冲击等

自然图像的统计特性和视网膜神经元的计算模型

?自然图像的统计特性和视网膜神经元的计算模型?脑皮层的层次结构和Hierarchical Temporal Memory ?Boltzmann机学习算法和脑的统计热力学模型

新皮层生理?大脑皮层中最晚进化出的 部分 ?特有的6层结构,在所有哺乳动物的大脑中发现 ?大脑中与智能有关的最主要部分(另外两个部分: 丘脑和海马) ?厚度:6张扑克牌 ?面积 –人:1张餐巾 –猴子:1个信封 –老鼠:1张邮票

新皮层分区和 层级结构?分区之间的层次关系 –例如,视觉腹侧 通路:Retina -> LGN -> V1 -> V2 -> V4 -> IT –层次关系通过分 区间的正向和反 向连接体现

关于新皮层的猜想 ?新皮层的结构在不同区域、不同物种之间,存在高度相似性 –层数相同、神经元种类和分布相同、连接方式相同?结构相似导致功能相似 –将初生雪雕的视觉信号连接到听觉发育区,听觉区发 育为视觉区 –先天性盲人阅读盲文时,激活的是视觉区 ?猜想(美国神经科学家Montcastle于1978年提出)–新皮层的功能区域的信息处理都遵循一个共同的算 法,视觉、听觉、运动输出等之间没有任何差异

耗散结构和生命体的区别 Benard花纹 生物体通过与环境交互,将自己限定在特定的 生态位中,维持自身的稳定结构。

脑的最基本功能是什么? ?避免surprise –Surprise对生命体通常意味着死亡 e.g., fish out of water –通过避免surprising state(减少熵),维持自身的存活(稳定状态) –Surprise是相对的 ?手段 –记忆、推断、预测 –指导行动

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之欧阳家百创编

粒细胞缺乏病人的护理 欧阳家百(2021.03.07) 一定义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计数是4~1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6 0-7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0岁儿童低于1.5×10^9/L,10~14岁儿童低于1.8×10^9/L,成人低于2.0×10^9/L。当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时(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是血液系统中的急症,极易合并严重感染,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积极抢救。 二病因病理病机 粒细胞缺乏症可继发于药物反应、化学药物中毒、电离辐射、感染或免疫性疾病,亦可原因不明,但最常见的病因是药物反应。 三临床表现 发病前多数患者有某种药物接触史。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头痛、极度衰弱、全身不适。由于粒细胞极度缺乏,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感染成为主要合并症。牙龈、口腔粘膜、软腭、咽峡部发生坏死性溃疡,常覆盖灰黄或淡绿色假膜。皮肤、鼻腔、阴道、子宫、直肠、肛门均可出现炎症。局部感染常引起相应部位淋巴结肿大。肺部的严重感染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紫

绀。发生败血症时可伴肝损害,出现肝大、黄疸。严重者可伴中毒性脑病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药物过敏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若短期内不恢复,死亡率极高。 四诊断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明显减少,常低于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0.5×109/L以下。分类仅占1~2%,甚至缺如,余绝大多数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变化不大。 二.骨髓象:细胞增生不良,分类中红系、巨核系细胞正常。粒系细胞视病因而定。再生障碍型粒细胞缺乏症,其粒系各阶段细胞均明显减少,有时仅见少数早幼粒和原始粒细胞。免疫型粒细胞缺乏症的粒系细胞比例可能不减少,但有成熟障碍。恢复期细胞增生高度活跃,并有一过性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增多,但数日内比例恢复正常,可与急性白血病相鉴别。 三、其他:血沉增快,严重感染者可伴肝功异常,主要是总胆红素定量升高。 五治疗 一、停用引起或可能引起粒细胞缺乏的各种药物。 二、病人应隔离在单人病房,条件允许时住进无菌层流病室,做好消毒隔离,包括口腔、肛门、外阴等易感部位的局部清洗。

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诊疗指南【2019版】

104.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 概述 重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severe congenital neutropenia,SCN)是一种以低水平粒细胞(<200/mm3)为特征的免疫缺陷,不伴有相关的淋巴细胞缺陷。 病因和流行病学 目前已知的发病机制是髓系细胞凋亡增加。上述突变最终导致髓系前体细胞过度凋亡,可能是由未折叠蛋白反应激活所致。根据突变类型和遗传背景的研究,SCN 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表达可以是相同的或不同的,这提示本病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或可能是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估计为1/333 300~1.7/333 300。新生儿的年发病率约为1/250 000。无特殊性别倾向。美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患者为白种人。 临床表现 患者临床表现为口咽炎、中耳炎、呼吸系统感染、蜂窝织炎及皮肤感染,常由葡萄球菌及链球菌感染所致。在出现骨髓储备下降的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2 岁之前大部分患儿都发生过口腔溃疡及疼痛性牙龈炎。如伴弥漫性胃肠道病变,可引起类似克罗恩病的腹痛和腹泻表现。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导致各个部位遭受反复细菌或真菌感染,其中主要受累部位为皮肤粘膜、耳鼻、咽喉和肺。感染通常非常严重甚至是致命性的。约15%的患者进展为急性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儿通常不伴有特征性畸形。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均可发现中性粒细 胞数减少,可伴单核细胞增多。 2.骨髓涂片骨髓增生程度正常或稍微降低,伴早期髓系“停滞”在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阶段,常伴有不典型细胞核及胞质空泡形成。

3.影像学检查因该病患儿易反复发生感染,故影像学可能发现耳、鼻、肺部乃至肠道的感染表现。 4.基因检测SCN 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迄今为止,根据重度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国际登记站(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1767451.html,/registry/)的数据,已经报道超过100 种基因突变。包括最早发现的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基因(ELANE,以前、GFI1 基因、HAX1 基因和威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WASP)的激 称E LA2) 活基因等。这些突变的组合会导致嗜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及凋亡增加。根据致病突变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由E LANE 突变所致的S CN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发生于50%~60%的患者。已经报道了数个E LANE 突变位点。由K ostmann 描述的首个家族及其他最近报道的家族,都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H AX1 突变。X 连锁遗传见于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WAS)基因突变所致的S CN,该基因又称W ASP 基因。其他基因突变也有报道,包括G6PC3、GFI1、SBDS 及JAGN1。然而,仍有大约40%病例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 诊断 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综合确诊。其中细胞学确诊指征:显示与单核细胞增多有关的重症中性粒细胞缺乏症。SCN 骨髓检查的典型表现为骨髓增生程度正常或稍微降低,伴早期髓系“停滞”在早幼粒细胞 /中幼粒细胞阶段,常伴有不典型细胞核及胞质空泡形成。进行基因检测也是诊断所必需的。 鉴别诊断 临床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应与其他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相鉴别。SCN 通常只有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单核细胞增多,不伴有其他外观畸形,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通常正常。临床上需鉴别以下疾病,如Shwachman-Diamond 综合征、糖原累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1b 型、WHIM 综合征(SDS) (warts,hypogammaglobulinemia,infections,myelokathexis,WHIM,即疣、低丙 、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 种球蛋白血症、感染及先天性骨髓粒细胞缺乏症)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临床路径(最全版)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临床路径(最全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张之南沈悌主编。《血液病学》第二版张之南、郝玉书、赵永强、王建祥主编。具体为: 1.中性粒细胞缺乏: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或预计48 h后ANC<0.5×109/L;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109/L。 2.可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口腔温度单次测定≥38.3 °C(腋温≥38.0 °C)或≥38.0 °C(腋温≥37.7 °C)持续超过1h。 3.可伴有或不伴有感染临床表现/体征:咳嗽/咳痰、腹痛/腹泻、尿频/尿痛等呼吸、消化、泌尿系统感染。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粒细胞缺乏症同时伴发热、感染患者应立即住院并参照相关指南

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2.粒细胞缺乏症同时合并两系/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追问既往病史、家族史、毒物、药物接触史; (1)有已确诊非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并接受放、化疗后出现本症不进入本路径; (2)有已明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并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出现本症不进入本路径; (3)有已明确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接受放、化疗后出现本症不进入本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1.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患者平均住院日应参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相关治疗指南的临床治疗时间; 2.粒细胞缺乏症初治患者自入院至确诊时间应3~14天,确诊后住院治疗时间应参照不同疾病治疗需要决定。

(五)病史询问和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包括详细询问本次疾病发作史、有无诱因及伴随症状;既往病 史,毒物、药物、射线接触史;既往是否曾有粒细胞缺乏的发作以及规律性,发作年龄及家族史以除外遗传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体格检查有无感染相关阳性体征。 2.必需的检查项目: (1)常规检查: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尿常规;便常规+潜血;空腹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2)免疫学检查:免疫全套检查(ESR、C反应蛋白、LDH、血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定量、抗核抗体、ENA抗体谱、ANCA、循环免疫复合物、补体、抗dsDNA、抗SS抗体、抗链O、类风湿因子);外周血LGL检测;外周血CD55/CD59检测;细胞因子;甲状腺功能。 (3)肿瘤全项;乙肝、丙肝检查;HIV、梅毒血清学检测;CMV、EBV、HSV病毒血清学检测。 (4)其他生化检查:血清铁蛋白+铁代谢四项;血清叶酸+维生素

人视网膜muller细胞)

一.产品简介 1、产品名称:Muller细胞 2、组织来源:人眼球视网膜 3、产品规格:5×105细胞/25cm2培养瓶 4、细胞简介: 脊椎动物视网膜的神经胶质细胞。其上端达外界膜,下端达内界膜,是贯穿网膜全层的大型细胞。在发生学上是来源于室管膜细胞(ependymal cell)。作为网膜的支持组织,对神经的保护、营养、代谢等方面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另外,也有人认为和网膜电位的发生有关。 本公司生产的人Muller细胞采用酶解法制备而来,细胞总量约为5×105个/瓶,细胞纯度可达90%以上,且不含有HIV-1、HBV、HCV、支原体、细菌、酵母和真菌等。 5、培养基信息: 1)培养基类型:RPMI-1640 2)添加因子:FBS,EGF,Insulin,Hydrocortisone,Streptomycin,penicillin 二.使用方法 1、您收到细胞后,请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取出25cm2培养瓶,75%酒精擦拭培养瓶,拆下封口膜,放入37℃,5%CO2细胞培养箱中静置4-6小时或过夜,以稳定细胞状态,然后换用新鲜完全培养液继续培养或进行实验。

2、培养瓶或培养皿的预处理: 1)包被液的配制:用无菌0.01%醋酸溶液配制成50ug/ml鼠尾Ⅰ型胶原溶液; 2)培养瓶或培养皿的包被:取出培养瓶或培养皿,每个培养瓶或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包被液,使包被液均匀的分布在培养瓶或培养皿的底面,置 培养瓶或培养皿室温放置2h以上,吸出包被液以风干培养瓶或培养皿,最后用PBS清洗2遍 后使用。 3、细胞传代: 1)细胞生长至覆盖培养瓶的80%面积时,弃25cm2培养瓶中的培养液,用PBS 清洗细胞一次; 2)添加0.125%胰蛋白酶消化液约2ml至培养瓶中,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待细胞回缩变圆后加入完全培养液终止消化,再轻轻吹打细胞使之脱落,然后将悬液转移至15ml离心管中,1500rpm/min,离心5min; 3)弃上清,沉淀细胞用12ml完全培养基重悬,然后按1:2比例进行分瓶传代,最后放入37℃,5%CO2细胞培养箱中培养; 4)待细胞完全贴壁后,观察培养结果,之后进行换液培养或传代。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第八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s,MDS)是一组异质性疾病,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以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为特征,表现为难治性一系或多系细胞减少的血液病。任何年龄男、女均可发病,约80%患者大于60岁。 【病因和发病机制】 原发性MDS的病因尚不明确,继发性MDS见于烷化剂、放射线、有机毒物等密切接触者。 通过G6PD同工酶、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等克隆分析技术研究发现,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异常克隆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障碍,出现病态造血,在骨髓原位或释放入血后不久被破坏,导致无效造血。部分MDS患者可发现有原癌基因突变(如Nγαs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如+8、-7),这些基因的异常可能也参与MDS 的发生和发展。MDS终未细胞的功能,如中性粒细胞超氧阴离子水平、碱性磷酸酶也较正常低下。 【分型及临床表现】 FAB协作组主要根据MDS患者外周血、骨髓中的原始细胞比例、形态学改变及单核细胞数量,将MDS分为5型:难治性贫血(refractoryanemia,RA)、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withringedsideroblasts,RA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withexcessblasts,RAEB)、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RAEBintransformation,RAEB-t)、慢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myelomonocyticleukemia,CMML),MDS的分型见表6-8-1。 WHO提出了新的MDS分型标准,认为骨髓原始细胞达20%即为急性白血病,将RAEB-t归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并将CMML归为MDS/MP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保留了FAB的RA、RAS、RAEB;并且将RA或RAS中伴有2系或3系增生异常者单独列为难治性细胞减少伴多系增生异常(refractorycytopeniawithmultilineagedysplasia,RCMD),将仅有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的RA独立为5q-综合征;还新增加了MDS未能分类(u-MDS)。目前临床MDS分型中平行使用着FAB和WHO标准,见表6-8-1。 几乎所有的MDS患者有贫血症状,如乏力、疲倦。约60%的MDS患者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由于同时存在中性粒细胞功能低下,使得MDS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约有20%的MDS死于感染。40%~60%的MDS患者有血小板减少,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进行性血小板减少。 RA和RAS患者多以贫血为主,临床进展缓慢,中位生存期3~6年,

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

粒细胞缺乏病人的护理 一定义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计数是4~1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60-7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0岁儿童低于1.5×10^9/L,10~14岁儿童低于1.8×10^9/L,成人低于2.0×10^9/L。当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时(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是血液系统中的急症,极易合并严重感染,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积极抢救。 二病因病理病机 粒细胞缺乏症可继发于药物反应、化学药物中毒、电离辐射、感染或免疫性疾病,亦可原因不明,但最常见的病因是药物反应。 三临床表现 发病前多数患者有某种药物接触史。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头痛、极度衰弱、全身不适。由于粒细胞极度缺乏,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感染成为主要合并症。牙龈、口腔粘膜、软腭、咽峡部发生坏死性溃疡,常覆盖灰黄或淡绿色假膜。皮肤、鼻腔、阴道、子宫、直肠、肛门均可出现炎症。局部感染常引起相应部位淋巴结肿大。肺部的严重感染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紫绀。发生败血症时可伴肝损害,出现肝大、黄疸。严重者可伴中毒性脑病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药物过敏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若短期内不恢复,死亡率极高。 四诊断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明显减少,常低于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0.5×109/L以下。分类仅占1~2%,甚至缺如,余绝大多数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变化不大。 二.骨髓象:细胞增生不良,分类中红系、巨核系细胞正常。粒系细胞视病因而定。再生障碍型粒细胞缺乏症,其粒系各阶段细胞均明显减少,有时仅见少数早幼粒和原始粒细胞。免疫型粒细胞缺乏症的粒系细胞比例可能不减少,但有成熟障碍。恢复期细胞增生高度活跃,并有一过性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增多,但数日内比例恢复正常,可与急性白血病相鉴别。 三、其他:血沉增快,严重感染者可伴肝功异常,主要是总胆红素定量升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