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沈从文在19501951年

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沈从文在19501951年

‘‘

南方文坛2008^打捞历史

‘-

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

』一沈从文在1950-1951-鲞F

张新颖

第一部分1950年在革命大学

一,“理论测验在丙丁之间,且不会扭秧歌”

1950年3月2日,沈从文被安排到北京拈花寺的华北大学进行政治学习,为四部五班学员;不久随建制转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为政治研究院第二期学员。其时他从1949年的“精神失常”中基本恢复过来还不多久,“大病之后,身心同瘁”①。除了周末回到北京大学中老胡同的宿舍,沈从文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呆了十个月,直到这一年的12月毕业,从校长刘澜涛手里接过毕业证书。

上革命大学的目的是改造思想,消除旧时代的影响,培养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尽快融入到新社会中去。学习的形式主要是听报告,学文件,讨论,座谈,对照个人情况进行检查,反省,还要群众通过。沈从文在历史博物馆的同事史树青也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但不在同一部)学习过,他回亿说:“记得那时几千人听艾思奇做报告,场面很大,有的入表态时痛哭流涕,有少数人不能毕业,后来都逮捕了。叼

沈从文在3月23目的日记里谈到写时事学习总结:“如何写法?以后每次学习都作一回总结,联系自己思想,写出来。可提高一步。自己不成,还要经过群众检讨通过。”③后来他在第一阶段《时事学习总结》里坦白地写道:“三月六号开始学习文件,二星期中一共学习了六个。照情形说来,我从文件学习,得到的真正知识并不多。”④

8月,在给朋友萧离的信中,沈从文说到自己的情形:“在革大学习半年,由于政治水平过低,和老少同学比,事事都显得十分落后,理论测验在丙丁之间,且不会扭秧歌,又不会唱歌,也不能在下棋、玩牌、跳舞等等群众的生活上走走群众路线,打成一片。”政治学习和娱乐活动都让他产生格格不入之感,“学习既大部分时间都用到空谈上,所以学实践,别的事既做不了,也无可做,我就只有打扫打扫茅房尿池,”这样“也比在此每天由早五时到下十时一部分抽象讨论有意义得多”@。

9月,在给黄永玉夫人张梅溪的信中,沈从文说到同样的情况和感受:“我快毕业了,考试测验在丙丁之间,我自评是对于政治问题答案低能。其实学习倒挺认真的。……对于知识分子的好空谈,浪费生命于玩牌、唱戏、下棋、跳舞的方式,我总感觉到格格不入。三十年都格格不入,在这个学校里半年,自然更不会把这些学好。如思想改造是和这些同时的,自然也办不好。但是在这里,如想走群众路线,倒似乎会玩两手好些。常说点普通笑话也好些。会讲演说话也好些。我政治理论答案分数不高,这些又不当行,所以不成功。有关联系群众,将来定等级分数时,大致也是丙丁。这倒蛮有意思。”@

说到“走群众路线”的文娱活动,有一件事可讲:刚进学校的时候,就有一个“思想前进”的组长,要用民主方式强迫扭秧歌。沈从文私下感慨道:“我并不消极堕落。只是当真有一点老了,想学廿来岁少壮扭秧歌的身段活泼(看到这种活泼是很尊重的),大致是无可望了。叼

t完J,A文对这种思想改造和政治学习的意见,并不仅仅是在私底下流露。6月12日《光明Et报》发表了沈从文的《我的感想——我的检讨》,这是1949年后他第一次发表文章,其中说道:“如有人问我,到革大学了些什么?我应当说,由于本人政治水平不高,进步实看不出。”不过他还是说,“学明白人在群体生活中方能健康”,而自己“过去工作脱离人民,有错误,待从学习中改正,方宜重新用笔”@o

到毕业前写总结,在谈到“入华大入革大前后种种”时,沈从文言辞一点也不加掩饰,逐项“批评”和“检讨”种种学习方式:一、“初到华大,听一领导同志火气极大的训话,倒只为他着急。因为不像是在处理国家大事。只感觉国家一定还有困难,不然怎么会这么来领导新教育?除了共产党,从各方面工作,爱这个国家的入还多!即不是党员,牺牲了自己来爱党的也还有人!这种演讲要的是什么效果?华大如真那么办下去,那么领导下去,

南方文坛2008一打捞历史

‘-

照我理解,对国家为无益”。二、理论测验,“那么出问题回答的反复测验,慢慢的,把一点从沉默中体会时变,有自主性、生长性,来组织文字写点小说的长处,在这种过程中逐渐耗蚀了。有时还不免着急,到后就无所谓,工作既无益于人民,长处恰是短处,结束也蛮好”。三、“学校布置下来的改造思想方式,一部分是坐下来进行谈话。对于这种集体学习生活,所需要的长处,我极端缺少。相互帮忙,我作得特别不够。学下去,也不会忽然转好的。而且学下去只是增加沉默,越加不想说话的。越学越空虚,越无话可说了”。四、“对批评和自我批评”,“还不理解胡乱批评人,对于那个人有什么帮助,弄错了会有什么恶果。自我批评呢?还学不好”。五、理论学习要联系个人,但每个人接受过程不同,业务实践不同,“单独的来作普遍反复谈论,我还学不好”。六、“对上大课和理论认识,个人感觉到时间太多”。七、“对同学关系I’i,tat在不经意不自觉的情形中,把自己完全封锁隔绝于一般言笑以外”@o

.“越学越空虚”、“把自己完全封锁隔绝于一般言笑以外”,是怎么一种情景呢?他给老友程应缪的信里有这样的描述:

我现在坐在西苑旧军营一座灰楼房墙下,面前二丈是一个球场,中有玩球的约三十人,正大声呼

喊,加油鼓掌。天已接近黄昏,天云如焚如烧,十分

美观。我如同浮在这种笑语呼声中,一切如三十年

前在军营中光景。生命封锁在躯壳里,一切隔离着,

生命的火在沉默里燃烧,慢慢熄灭。搁下笔来快有

两年了。在手中已完全失去意义。国家新生,个人如

此萎悴,很离奇。@

二、《老同志》

沈从文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觉得有意义的事只有两件:一是打扫茅房,从具体实践中学习为人民服务;--是到厨房里去坐坐,帮帮忙,或拉几句家常。他说,在这里,“唯一感到爱和友谊,相契于无言,倒是大厨房中八位炊事员,终日忙个不息,极少说话,那种实事求是素朴工作态度,使人爱敬”。他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临事庄肃”、“为而不有”,在整日抽象、教条地空谈环境中,成为他唯一觉得亲切的东西@。

9月6日日记中写道:“还是和大厨房几个大师傅真像朋友,因从他们谈的家常,可以学许多,理解许多,比听闲话和冗长抽象讨论有意义得多,也有价值得多。老同志似乎寂寞得很,昨早天未明即见他蹲在煤边敲煤,晚上去倒水,又见他独自靠在饭厅外木撑架边。几个年青的都上学去了,还未回来。问他‘怎么不休息?’说‘还不想睡。’每天吃烟半包,每包值八百……所说的话和神气行动印象结合,极使人感动。”。

这位很寂寞的老同志,让沈从文产生了恢复用笔的冲动,他尝试写小说《老同志》,不成功。虽然不成功,老同志其人和小说《老同志》,却仍然在他心里盘留了很长时间。、)

1951年11月,已经身在四川内江参加土改的沈从文给妻子张兆和写信说,如果回来方便,要为老同志带张竹椅。“我许过愿心,要为他写个短篇的。一写保还生动,因我看了他十个月,且每天都和他在一块蹲蹲或站站的。他的速写相在大厨房和斯大林画同列在墙上,合式得很。素朴的伟大,性格很动人的。但是也正是中国农民最常见的。”o过了几天,居然写成了,五千多字。这是《老同志》的第三稿;“完成后看看,我哭了。我头脑和手中笔居然还得用。”其时沈从文的心脏和血压都有问题,写作觉得很吃重。“写到这些时,自己也成了那个胖的掌锅,也成了瘦的炊事员,特别是那只花猫,也尽在脑中跳来跳去。那么写不是个办法,写下去,神经当不住。觉得极累,身心脆弱之至。有一点儿喜悦,即为老同志当真画了一个相,相当真实,明确,只是太细,笔太细OOtg还得重新来写一回。”@

至I]1952年1月14El,《老同志》已经改写到第七稿。

1952年5月,《老同志》第三稿投给某刊物,后被退。8月,沈从文又将第三稿寄给丁玲,后被寄还。

我们现在可以从《沈从文全集?集外文存》读到《老同志》的第七稿,从这一稿看,这篇前后历时近两年的小说,写得并不好。不过,从中还是能够看到当时的政治和生活氛围。譬如,小说的一开篇,就叙述教育长开学典礼的致辞:“……各位是来学习马列主义改造思想的,这很好。学习马列也容易,也困难,即学习方法对或不对。第一应当明确,即联系实际的能力。这种知识的获得,并不以这个人的读书知识多少为准。大知识分子是并无什么用处的。……"。这个“致辞”,与沈从文在毕业总结里特意提出的“一领导同志火气极大的训话”。是不是一回事呢?即使不是,也还透露出了一些基本信息。

三、“提一提莫作践疯人,就很好了”

从1949年的“精神失常”中恢复过来,没过几个月就进入革命大学改造思想,沈从文当然明白自己正处在生命的一个大转折过程中。他回顾此前的人生,总结出自己的存在方式:把苦痛挣扎转化为悲悯的爱。“一生受社

南方文坛2008n打捞历史

‘.

会或个人任何种糟蹋挫折,都经过一种挣扎苦痛过程,‘反报之以爱。《边城》和《湘行散记》,及大部分写农村若干短篇,如《丈夫》、《三三》都如此完成。所谓生动背后,实在都有个个^孤寂和苦痛转化的记号。……工作全部清算,还是一种生活上的凡事逆来顺受,而经过一段时日,通过自己的痛苦,通过自己的笔,转而报之以爱。”“现在又轮到我一个转折点,要努力把身受的一切,转化为对时代的爱。”

在沈从文的生命中,怎么能够形成这样一种对待和转化痛苦的方式呢?早年看了不计其数的杀人,甚至看到一个十二岁小伙子挑着父母的头颅,“因这印象而发展,影响到我一生用笔,对人生的悲悯,强者欺弱者的悲悯,因之笔下充满了对人的爱,和对自然的爱”。“这种悲悯的爱和一点喜欢读《旧约》的关联,‘牺牲一己,成全一切,’因之成为我意识形态一部分。”他还说到《史记》,“这个书对我帮助极多,和一部《旧约》结合,使我进了一步,把他那点不平完全转化而成为一种对于人生的爱~。

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沈从文“如彼如此重新来学习,学用更大的克制,更大的爱,来回答一个社会抽象的原则了。这也就是时代,是历史一。1951年他和人谈起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的生活,说:“在革大时,有一阵子体力精神均极劣,听李维汉讲话说,国家有了面子,在世界上有了面子,就好了,个人算什么?说的很好。我就那么在学习为人民服务意义下,学习为国家有面子体会下,一天一天的沉默活下来了。个人渺小的很,算不了什么的!”@

8月8日这一天,沈从文在家里,天下了雨,他细致地看了院子里的向日葵、天冬草、茑萝、薄荷、无花果。天空如汝窑淡青,他一个一个房间走去,看着各样家具。“从这些大小家具还可重现一些消失于过去时间里的笑语,有色有香的生命。也还能重现一些天真稚气的梦,这种种,在一个普通生命中,都是不可少的,能够增加一个人生存的意义,肯定一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帮助个人承受迎面而来的种种不幸。可是这时节这一些东东西西,对于我竟如同毫不相干。”

书架上一个豆彩碗,让他想了许多。“十五前从后门得来时,由于造形美秀和着色温雅,充分反映中国工艺传统的女性美,成熟,完整,稚弱中见健康。有制器绘彩者一种被压抑受转化的无比柔情,也有我由此种种认识和对于生命感触所发生的无比热爱。”这么一个小碗,战争中到昆明过了八年,又过苏州住了三年,又由苏州转到北京这个书架上,“依然是充满了制器彩绘者无比柔情,一种被转化的爱,依然是使我从这个意义到生命彼此的相关性,如此复杂又如此不可解的离奇。”——“重新看到墙上唯一的圣母和被钉的耶稣。痛苦和柔情如此调和又如此矛盾。极离奇。可怜悯的是被钉的一位还是钉人的一群?”——他想到自己的创作,也就是将生命中

的力量、痛苦和柔情转化为文字,如同干百年前的制瓷绘画工人把柔情、热爱、受压抑的生命转移到一个小碗上一样;可是,有谁能够懂得一个小碗所蕴藏的丰富信息呢?“除少数又少数人能够从那个造形那种敷彩方式上,发现到这个问题,抽象提一提,大多数人却在完全无知中,把碗用来用去,终于却在小不经意中又忽然摔碎。”@

9月11日,一家人过了个“家庭联欢小会”,十七年来第一次在小馆叫了两盘菜。原来是纪念十七年前沈从文和张兆和结婚。这可能是1950年这一年沈从文难得的快

乐时光。

这一年可记的也许还有一

3月27日在华大,早起散步,“天边一星子,极感动。,,国秋天,给时在上海任中学校长的程应缪写信,说:“到你将来负责较大,能在立法上建议时,提一提莫作践疯人,就很好了。这是很凄惨的。我看过,我懂得,相当不合需要。”@

第二部分1951年在历史博物馆

一、“因为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

1950年12月,沈从文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毕业。临毕业,学员多重新分配工作,有的人就填写自愿。“我因为经过内外变故太大,新社会要求又不明白,自己还能作什么也不明白,所以转问小组长,请转询上级。”“过不久,小组长约我谈话,告我上级还是希望我回到作家队伍中搞创作。这事大致也是那边事先即考虑过的。因为较早一些时候,就有好几位当时在马列学院学习的作家来看过我,多是过去不熟的,鼓励我再学习,再写作。”

可是,沈从文表示,希望回到历史博物馆。因为对重新写作,“我自己丧了气。头脑经常还在混乱痛苦中,恐怕出差错。也对‘做作家’少妄想。且极端缺少新社会生活经验。曾试写了个《炊事员》,也无法完成”@。《炊事员》即《老同志》。沈从文是在1949年8月人事关系由北京大学转到历史博物馆的,那时他的“精神失常”还未康复。到馆工作不久,就被送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

习。学习结束,他又回到了博物馆,名分是设计员,做研究。‘

1951年1月,沈从文参加了原始社会展览讲解词的编写。对于他来说,这可是个完全生疏的工作,但也只好硬着头皮,一边学习一边写作,一边向观众讲解一边自己修改,总算完成了任务。紧跟着又有新的任务,用历史唯物论观点写一本《从猿到人》的通俗读物,他也用几个月写完了,后来却未见出版@。

4jqN5月,举办“敦煌文物展”,他从布置陈列、起草说明、撰写展品特刊中的评介文字,到在陈列室做说明员,事事忙忙碌碌。“几天来为敦煌展作说明,下得楼来,头晕晕的,看一切人都似乎照旧,钓鱼的钓鱼,打闹的打闹,毁人的毁人,很觉悲悯。”头昏”的字眼在此期的日记中经常出现,“头昏沉之至,可悲”。“人在什么时候才可望用友爱来代替摧残作践?……头昏昏。憾说到为观众做说明员,后来有不少人以此而为沈从文不平;但就当时情形看,这有可能是他在博物馆上班时感到最为放松、活跃、有意义的时候。这一年,他断断续续用四个月的时间给一个青年记者写了一封长信,即1992年以《凡事从理解和爱出发》为题编人《沈从文别集?边城集》的那封,信中说到他在博物馆的情形:“我在这里每天上班下班,从早七时到下六时共十一个小时。以公务员而言,只是个越来越平庸的公务员,别的事情通说不上的。生活可怕的平板,不足念。…‘在博物馆二年,每天虽和一些人同在一处,其实许多同事就不相熟。自以为熟悉我的,必然是极不理解我的。一听到大家说笑时,我似乎和梦里一样。生命浮在这类不相干笑语中,越说越远。”可是,在陈列室中,和一群群陌生观众一同看文物时,情形就有些不同。他在这封长信里非常细致地描述了他遇到的各种各样的观众:凡事感到惊讶的学戏曲的女孩子、乡村干部、城市中长大的大学生、给外宾做翻译的女联络员、老大娘、壮壮实实的军官、美术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听完讲解派了个代表来鞠一躬的学生群……在“生命极端枯寂痛苦”的时期,“这些人的印象和文化史许许多多的重要业绩,都一例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少的润泽。很离奇,即我的存在,却只是那么一种综合。一种如此相互渗透而又全然不相干的陌生事物”。

“也有先听听不下去,到后来人也谦虚了许多,特别是学美术和文化的,临了不免请教贵姓~番。或告,或不告,大家还是相互谢谢,很好。他们想不到我对他们谢谢的理由。想不到他们从不着急的事,我永远在为他们学得不够,不深,不广而着急,为他们工作搞不好展不开而

着急!谢谢他们肯多看看学学!”但这些话,却只能在自

己心里说,口中能说出的,只是“谢谢”而已。?沈从文心里郁积了多少要说的话呢?没有人要听他.说话,没有人明白为什么他要那么耐心、细致、庄重地去

做说明员。他只能在心里想象有~个或一群听他说话的

年青人,能够懂得他的心声:“你年青人,我就为了你,为

了你们,我活下来了。……找就为你们之中还有可能从

我工作中,理解我是你们的朋友,你们的熟人,就在一切

想象不到的困难中,永远沉默支持下来了。在一切痛苦

和寂寞中支持下来了。只为了你们的存在、生长,而我们

的生命相互照耀接触,因之对人生都更肯定,我十分单

纯的把一切接受下来了。……只因为你们的存在,在世

界中永远有你们的存在,有你们从得失中得来的欢乐或

痛苦,有你们在不幸中或其他情形中,还会于不经意时

和我一生努力的理想及工作热情,一例消失于风雨不幸

中。也为了你们由于生命的青春无知,必然会有各式各

样的错误,以及为本质本性上的弱点,而作成毁入不利

己的结局。我还为了手中一支笔,有可能再来用到你们

生命的形式发展上,保留下你们的种种,给后一代见到。

我很沉重也很自然的活下来了。”?一天工作结束,已是暮色苍茫。“关门时,照例还

有些人想多停留停留,到把这些人送走后,独自站在午

门城头上,看看暮色四合的北京城风景,百万户人家房

屋栉比,房屋下种种存在,种种发展与变化,听到远处

无线电播送器的杂乱歌声,和近在眼前太庙松柏林中

一声勾里格磔的黄鹂,明白我生命实完全的单独。就此

也学习一大课历史,一个平凡的人在不平凡时代中的

历史。很有意义。因为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

望,那么就用这个学习理解‘自己之不可理解’,也正是

一种理解。”圆

他的心境,莽莽苍苍中,特别“明白”,或者也可以

说,特别“不明白”。

二、“时代十分活泼,文坛实在太呆板!”

沈从文除了在博物馆上班,春季开学后,还在辅仁

大学兼课,每周两个学时,教散文习作。这个兼课,也只

不过是离开北京大学后所保留的“尾巴”而已,沈从文的

课堂可谓冷落,“一星期二小时课,五个学生只二三同学

还对学习有点点兴趣”。

仍然有人劝他写小说,他感慨道:“你说人民需要我

写小说,我已不知谁是要我再用笔的人民?两余年来,凡

是旧日朋友通隔绝了。凡事都十分生疏。”

‰刎锄院么。饬∥冤铭镩

南方文坛2008n打捞历史

虽然他没有作品发表,与新时代的文坛“无关”,但新时代的文学创作上的“问题”还是会牵扯到他。他也许不知道,1951年5月10日,丁玲在中央文学研究所作“如何迎接新的学习”的报告,批评《我们夫妇之间》、《烟的故事》等作品时说道:“坏的是穿工农的衣服,卖小资产阶级的东西。《烟的故事》简直是沈从文的趣味,味道是不好闻的。竹圆老朋友顺口捎带了一句,可谓举重若轻。

这一年9月,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由开明书店出版,对沈从文的小说大致做了这样的评价:他写军队生活的作品,“写的也多是以趣味为中心的日常琐屑,并未深刻地写出了兵士生活的情形”;他以湘西为背景的作品,“着重在故事的传奇性来完成一种风格,于是那故事便加入了许多悬想的野蛮性,而且也脱离了它的社会性质”;“后来这种题材写穷了,就根据想象组织童话及旧传说了”,“奇异哀艳而毫无社会意义”;他写小市民,“不缺乏多量的恋爱故事”,写底层人物,“都是只有一个轮廓”。总之,“观察体验不到而仅凭想象构造故事,虽然产量极多,而空虚浮泛之病是难免的一。1953年8月《中国新文学史稿》下册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在《新的人民文艺的成长》那一章叙述“思想斗争”部分时,引用了1948年《大众文艺丛刊》上发表的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荃麟执笔的《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等文对沈从文的批判o。王瑶在这部著作的自序中说,他编著这部教材的“依据和方向”,是教育部召集的全国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对“中国新文学史”这门课程的规定和内容说明@。也就是说,这部教材对作家的评判并不完全出自作者个人,这种评判的“权威性”和力量当然也不只是个人的。

沈从文什么时候读到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对他的评价,不能确切地肯定;但这样的评价令他长时间不能释怀,从他后来多次提到可以感知。1957年“鸣放”期..间,北大新闻系一个学生采访沈从文,被沈从文拒绝;沈从文写信给北大的朋友,说:“昨天有个北大新闻系善生来访问我,介绍信十分离奇,一信中计有三个不相云的名字,除我外还有陈慎言和小翠花,给我一种痛苦自呸力。这个介绍信真是不伦不类……如果真是新闻系于来的,也证明新闻系办得有问题,大致学生只看王瑶象授《现代文学史》,习于相信一种混合谎言和诽谤的批平,而并未看过我的作品。”国1961年7月,张兆和给时在宁岛的沈从文写信,说到他缩手缩脚写不出东西

的情形,有这样的话:“当初为寻求个人出路,你大量流着鼻血还日夜写作,如今党那样关心创作。给作家各方面的帮助鼓励,安排创作条件,你能写而不写,老是为王瑶这样的批评家而嘀咕不完,我觉得你是对自己没有正确的估计。至少创作上已信心不大,因此举足彷徨无所适从。”@

文坛之外的沈从文还是关注着文坛。“近来在报上读到几首诗,感到痛苦,即这种诗就毫无诗所需要的感兴。如不把那些诗题和下面署名联接起来,任何编者也不会采用的。很奇怪,这些诗都当成诗刊载,且各处转登不已。”使他痛苦的是这样一种对比:“那么艺术或思想都不好的作品,可以自由出版,另外有些人对国家有益有用的精力,却在不可设想情形中一例消耗了。这也就是历史,是时代!文艺座谈虽经常在人手边,为人引用,毛本人和我们作群众的究竟相隔太远了。如何把许多有用精力转到正常工作上,形成新的时代桥梁,更有效的使每一支有用的笔能得其用,不再一例消耗于无何有上,是他想不到的。巴金或张天翼、曹禺等等手都呆住了,只一个老舍成为人物,领导北京市文运。……时代十分活泼,文坛实在太呆板!”

这一年,发生了对电影《武训传》的大规模批判运动。这部由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电影,于1950年12月经批准上映,先是引起广泛赞扬,后出现批评意见乃至根本否定,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所写的社论《应该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从而掀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文艺——政治批判运动。沈从文写了一篇<<武训传>讨论给我的教育》,一是承认个人过去的工作走的改良主义的道路,二是对近几年的文教政策提出质疑,认为文化领导工作如何团结、如何鼓励作家用笔做得不好。沈从文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不清楚,这篇文章也没有发表。

在《凡事从理解和爱出发》这封长信里,沈从文充分表达了他对《武训传》讨论的观点,他直言不讳地说,费去万千人的劳动时间来做这样的讨论和批判是浪费,“如只把个武训来作长时期批评,武训这个人其实许多人就不知道,少数人提到他时还可能会说是鲁迅的……如托古射今,把现在人中有因种种原因工作一时和政治要求脱了节的情形,认为即是武训的再生,即动员一切可动员的来批判,还是主观上有了错误的结果。因为这个时代哪里还有武训?当时太平天国之革命,无从使武训参加,很自然。至于现在革命,那是太平天国可比?革命者还自信不过似的比作太平天国,已

%厶兹,z够乏么;.犯∥多荔。彩,。

南方文坛2008n打捞历史

不大近情,如再把时下人来比武训,未免更远了。?…”一检查偏向,去主观,再莫把自己当成太平天国的英雄,也莫把人当成武训来有意作践,就什么都不同了”。“不想办法鼓励更多新作品代替《武训传》,来通过艺术娱乐方式教育千万人民,只作破题令万千人学习诵读检讨,费力多而见功少,似乎不大经济。即把一个导演、一个演员,并一个在坟墓中的武训,完全骂倒,新的优秀作品还是不会凭空产生!—■塞自然可能还有更深意义,我们一点不了解。竹@

就在《武训传》的批判声中,6月,沈从文写长文《我的学习》,这是属于“亮相”性质的检讨文章,沈从文回忆和“初步清算”了自己过去的写作和思想。这样的文章大概很难写,8月改写初稿,秋天又再次改写。11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我的学习》,14El《大公报》转载。这时沈从文已经在四川参加土改了。’‘

三、三兄弟

这一年,沈从文的大哥沈云麓在家乡凤凰做了省文物委员,沈从文去信跟大哥谈如何收罗家乡兄弟民族创造的文物,如何展开工作。他特别说道:“不用念我,国家问题多,事情多,个人不足念。要注意为下一代年青一代工作。不要以我得失为念。”固

他还在信里问三弟沈荃的情况如何。他不知道,沈荃已经在2月被辰溪军分区收押。沈荃1925年人黄埔军校,后来参加了北伐和抗日战争,1949年脱离南京国民政府回到湘西,随陈渠珍和平起义,有功于凤凰的和平解放。1951年11月28日,沈荃被判处死刑。

大概过了一年,沈从文才间接得知这个消息。■

【注释】

①沈从文:《我的学习》,《沈从文全集》第12卷,36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②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1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沈从文:《华北大学日记一束》,《沈从文全集>第19卷,65、6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1)02年。

④沈从文:《时事学习总结》,《沈从文全集》第27卷,6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⑤⑩沈从文:《复萧离>,《沈从文全集》第19卷,71—-72、7l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⑥沈从文:《致张梅溪》,《沈从文全集》第19卷,8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⑦⑩沈从文:《致布德》,《沈从文全集》第19卷,69、67_7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⑧沈从文:《我的感想——我的检讨>,<沈从文全集》第14卷。40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⑨沈从文:《总结?思想部分>,《沈从文全集》第27卷,11卜11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⑩∞沈从文:《致程应缪》,<沈从文全集>第19卷,92、9l、90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⑩沈从文:《革命大学日记一束:》,<沈从文全集》第19卷,80_-8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沈从文:《致张兆和》,<沈从文全集》第19卷,156、15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⑩沈从文:《老同志》,《沈从文全集》第27卷,46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沈从文:《凡事从理解和爱出发》,《沈从文全集》第19卷。10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沈从文:{:八月八日》,《沈从文全集》第19卷,73_1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沈从文:《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沈从文全集》第27卷,242,24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沈虎雏:<沈从文年表简编》,《沈从文全集》附卷,4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沈从文:《历史博物馆日记片断》,《沈从文全集>第19卷,98,9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沈从文:《凡事从理解和爱出发》,《沈从文全集>第19卷,110,112,116,114,118_119,117_11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见王景山:《关于丁玲的两篇遗作》的附文之一《一九五一年五月十日,丁玲所作“如何迎接新的学习”报告》,载《长城》2005年第4期。

⑤@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23㈣37页、3页,开明书店,1951年。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下册),238--244页,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

@沈从文:《致吕德申》,《沈从文全集》第20卷,17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⑤张兆和:《致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2l卷,76__7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沈从文:《凡事从理解和爱出发》,《沈从文全集》第19卷,112,107,108,10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沈从文:《复沈云麓》,《沈从文全集》第19卷,102页,;l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么磁诈g乞么。.蹈∥多荔畅卯

(张新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受)

"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沈从文在1950-1951年

作者:张新颖, Zhang Xinying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刊名:

南方文坛

英文刊名:SOUTHERN CULTURAL FORUM

年,卷(期):2008,""(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6条)

1.沈从文我的学习 2002

2.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 2000

3.沈从文华北大学日记一束 2002

4.沈从文时事学习总结 2002

5.沈从文复萧离 2002

6.沈从文致张梅溪 2002

7.沈从文致布德 2002

8.沈从文我的感想--我的检讨 2002

9.沈从文总结·思想部分 2002

10.沈从文致程应缪 2002

11.沈从文革命大学日记一束 2002

12.沈从文致张兆和 2002

13.沈从文老同志 2002

14.沈从文凡事从理解和爱出发 2002

15.沈从文八月八日 2002

16.沈从文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 2002

17.沈虎雏沈从文年表简编 2002

18.沈从文历史博物馆日记片断 2002

19.沈从文凡事从理解和爱出发 2002

20.王景山《关于丁玲的两篇遗作》的附文之一《一九五一年五月十日,丁玲所作"如何迎接新的学习"报告》

2005(04)

21.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1951

22.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1953

23.沈从文致吕德申 2002

24.张兆和致沈从文 2002

25.沈从文凡事从理解和爱出发 2002

26.沈从文复沈云麓 2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621807315.html,/Periodical_nfwt200802015.aspx

授权使用:首都师范大学(sdsfdx),授权号:257b87d9-2a18-4b28-8284-9e44011c1480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6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