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中华林学会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

论中华林学会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

论中华林学会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
论中华林学会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

中 国 林 业 教 育 第30卷 第6期 

Forestry Education in China 2012年11月 论中华林学会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

雷志松

(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摘 要:中华林学会是一个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林学学术研究团体,它将“研究林学”列为学会的第一职志,对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中华林学会会员多数受过近代教育且有留学经历,这使得学会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较为开阔的眼界。中华林学会有众多会员担任过当时中国许多大学的森林(林学)系主任,在传授林学思想和培养林业人才方面占有主导地位。中华林学会会员在探索本土化的高等林学学科发展之路,为我国高等林学教育和林学学科的构建、林业科学研究的拓展及当时中国农村的改造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林学会与今天的中国林学会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华林学会具有传承关系。

关键词:民国时期;中华林学会;高等林学学科

民国以降,一批在国外专攻林学的学者,如凌道扬、姚传法、陈嵘、梁希、李寅恭等,回国从事林业教育科研工作,为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随着专攻林学的学者陆续增多,“集合同志,振兴森林”[1]的时机日渐成熟,专业林业学术团体也应运而生。1917年春,凌道扬等人组织成立中华森林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学术团体,将林学研究从农学研究中分离出来,是中国传统林学向近代林学过渡的重要标志。中华森林会“在推动林业科学技术,促进林业生产,普及林业科学知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2],但因时局变迁,中华森林会成立后不久学术活动即陷于停顿。

1928年8月,为恢复林业学术团体活动,中国林学界同仁凌道扬、陈嵘、梁希、姚传法等人在对中华森林会进行改组的基础上,在南京举行中华林学会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华林学会章程》。中华林学会成立后,国内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加入学会。从中华林学会会刊《林学》刊载的学会会员录的情况看,中华林学会成立初期会员数为89人;到1930年2月,达到109人;到1930年4月,达到113人;到1936年7月,仍为109人。中华林学会在中国大陆存续的20余年(1928—1949)中,会员数变化不大,基本上维持在学会成立初期时的水平。

一、中华林学会与民国时期的中国高等林业院校

从1936年公布的1934年度全国各类学术团体的情况看,中华林学会是当时中国4个农林团体之一[3]。作为一个林学研究团体,会员的数量特别是质量对于学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会员特别是核心成员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学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限于篇幅,下面笔者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者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林业卷1》(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中国林学会编著的《中国林学会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百度百科中相关人名条目,仅将中华林学会成立初期(1928年8月—1929年12月)的核心成员(理事会理事长和理事)的学缘状况进行了统计,见表1。

表1 中华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组成人员的学缘状况姓名学会中任职学缘状况

姚传法理事长美国,耶鲁大学,林学

陈 嵘理事 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林科

凌道扬理事 美国,耶鲁大学,林学

梁 希理事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林科

黄希周理事 日本,鹿儿岛大学,林科

陈雪尘理事 中国,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林学

陈 植理事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林科

邵 均理事 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林科

康 瀚理事 中国,金陵大学,林科

吴桓如理事 日本,学校不详,林科

李寅恭理事 英国,阿伯丁大学,农林科

发展近代中国林学学科和引进西方现代高等林学学科是中华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组成人员的宏愿。中华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的11位组成人员中,全部受过近代教育且全部专攻林学,其中9人在国外获得各种学位。这使得学会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而且使学会具有较为开阔的眼界。他们把西方现代大学理念和高等林学学科体系导入中国,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改造,组建中国高等林业院校,探讨教学理论、编写新教材、创设学术期刊、出版学术论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科学研究等,为我

63

雷志松:论中华林学会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 

国近代高等林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4]。

高等林业院校是加强林业科学研究、推进中国高等林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助推器。中华林学会的历届年会均有送请当时的教育部筹设林科大学或大学林学院的决议案,中华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姚传法就提出:要“彻底改造全国森林教育,俾有独立之系统,视全国林业之环境,分区设立林科大学或大学林学院,提高师资,充实设备……并树立森林教育之中心。”“以中国之大,当有四五所林科大学或高等林业专门学校,一设于东三省,一设于西北,一设于中部,一设于东南,一设西南。至于农林合办之学校当然愈多愈好”[5]。民国时期,在中国影响较大的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平大学、河南大学等校的农学院中,均开设林学或森林类专业[6]。在这些中国高等林学教育科研机构中,中华林学会有众多会员担任过大学的森林(林学)系主任,在传授林学思想和培养林业人才方面占有主导地位,见表2。

表2 中华林学会会员主持民国时期高校林学教育机构的情况

上表是一个不完整的统计,但表中所列当时中国高校的森林(林学)系,构成了民国时期的中国林学教学与科研的主体。由中华林学会会员担任多所大学的森林(林学)系主任的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林学会及其会员对当时中国高等林学学科发展的影响。

二、中华林学会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

林学是研究森林的形成、发展、管理以及资源再生和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设置目的是培养林业科技人才和开发林业资源,为社会发展服务。近代中国高等林学学科在从西方引进的过程中,中华林学会及其广大会员在导入西方大学理念、引进和更新高等林学课程、培养新式林业科技人才、加强高等林学研究、建立中国自己的高等林学学科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中华林学会组织会员加强科学研究,促进了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

中华林学会的核心成员和众多会员是近代中国林学学科的拓荒者、奠基者,是高等林学众多分支学科与课程的首创者。如陈嵘创建了树木分类学、造林学、林业史;李继侗创建了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陈植创建了造园学;姚传法创建了木材学,森林法学;凌道扬创建了水土保持科学;梁希创建了林产化学工程学;黄范孝创建森林经理学;叶培忠创建了树木育种学;等等。

(二)中华林学会会员多数为留学回国人员,带回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材教法

中华林学会会员知识渊博,林学造诣较深,学术民主且以学术为业,为高等林学课程的设置需要不拘一格地延揽教师。同时,因国情不同,欧美、日本的原版教材在许多方面无法适应中国高等院校教学的需求,他们将编印讲义和教材、探讨教学理论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如王毓瓒等编著《东北农林专科学校讲义(十四种)》(中华书局1936),包括《森林植物学》《森林动物学》《森林昆虫学》等;李寅恭编著《树木学撷要》(正中书局1947);林骙编《林学大意中英文对照》(商务印书馆1924);殷良弼编、梁希校《中等林学大意》(中华书局1925);陈嵘编著《造林学概要》(中华农学会1933)、《造林学各论参考资料》(中华农学会1933)、《中国树木分类学》(中华农学会1937);陈植编著《造园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5)、《部定大学用书造林学原论》(国立编译馆1949);高秉坊编著《造林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34);胡昌炽编著《果树学泛论(大学丛书)》(中华书局1946);曾济宽编著《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林政学》(正中书局1947);等等。这些著作开创性地体现了林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内在规律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反映了近代中国高等林学学科教学的最新成果。

(三)中华林学会会员积极创设林业科研机构,推动了林业研究的开展

任承统开创了中国的土壤侵蚀试验研究和观测工作的先河,李顺卿主持了中央林业实验所,沈鹏飞组建南京中山陵园林处,孙章鼎主持川湘黔三省经济林木的分布及利用考察。林祜光出任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园林组主任,陈雪尘出任中央模范林区委员会委员兼课长,凌道扬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兼水土保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陶昌善出任中央农

雷志松:论中华林学会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 

事试验场场长,黄希周出任农林部水土保持实验区主任。黄范孝创建江西庐山林场,傅焕光创建甘肃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中山植物园和南京卫岗奶牛场,陈焕镛创建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等等。这些是中国较早观察森林、采集标本的林学研究机构,并根据中国国情建立了“教学、研究、推广”三合一模式,成为当时中国林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核心基地。

(四)中华林学会会员著书立说,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

中华林学会会员在开展科研活动的同时,将专题研究成果公开出版、汇集于试验报告中或发表在有关杂志上,夯实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基础。主要著作有:皮作琼《森林与治水问题》(首都造林运动委员会1930)、《关于中国林业问题的商榷》(首都造林运动委员会1930),朱会芳《中国木材之硬度研究》(金陵大学农学院1935),安事农《林业政策》(华通书局1933)、《森林害虫要览》(华通书局1933)、《中国森林法》(华通书局1933),李寅恭《松栎锈病交互寄生之研究》(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1934)、《黄山森林视察记》(正中书局1935),邵均《树干解析法》(商务印书馆1946),林渭访《台湾之林业及其研究》(台湾省林业试验所1948),林骙《一千种林业浅说》(商务印书馆1929),陈焕镛《中国经济树林》(商务印书馆出版,1922),姚传法《造林救国办法之商榷》(首都造林运动委员会1930)、《木材造纸浅说》(农矿部林政司1930),凌道扬《建设中之林业问题》(北平大学农学院1928),梁希等《中国十四省油桐种子之分析》(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1939),傅焕光《总理陵园小志》(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1933),等等。

(五)中华林学会及其会员编辑出版林学学术期刊,推动了林学知识的普及

编辑出版林学丛书和杂志,普及林学知识,是中华林学会及其会员推动学科发展的另一重要举措。陈雪尘、黄希周、陈植等人负责编辑了《森林学》等林学系列丛书。在创设学术期刊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1929年10月中华林学会创办了《林学》杂志。该杂志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停刊,1941年在重庆复刊,1944年因条件限制被迫再次停刊。杂志先后共出5号[7],刊登了许多有关森林与灾害方面的文章和调查报告。《林学》杂志办刊历史虽不长,但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林业文献资料,对宣传近代林业科学知识,促进林业科学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新中国林业学术期刊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8]。另外,中华林学会会员创办了很多林学研究杂志,如胡先驌1934年创办了《中国植物学杂志》,陈焕镛1935年主办了英文版植物分类学刊物《中山专刊》,傅焕光1933年编辑《总理陵园小志》,等等。这些学术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活动,促进了学会内部的团结、联系与交流,扩大了学会及其会员的学术影响,从整体上提高了学会会员的学术能力与学术水平。

三、中华林学会的演变

中华林学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20余年中,以研究林学、改进林业为宗旨,团结会员、出版刊物、开展林学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对培养人才、改良农村、革新林业,为近代中国林业高等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中国林学会前身是中华森林会,中华林学会与现在的中国林学会具有传承关系。90多年间,中国林学会经历了1917年创建的中华森林会、1928年更名为中华林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为中国林学会等3个时期。作为全国林业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科普性、公益性法人社会团体,中国林学会是我国林业界历史最悠久、学科最齐全、专家最广泛、组织体系最完善、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望和影响的学术团体。在经历90余年的风雨磨砺与不懈奋斗中,中国林学会积极发挥着学术交流主渠道、科学技术普及主力军、国际民间交流主要代表和林业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作用,在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咨询服务、民间国际交流、期刊编辑出版、举荐人才、表彰奖励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为林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9]。从定名为中国林学会后的第一届理事会(1951年2月—1960年2月)组成人员的情况看,理事长梁希,副理事长陈嵘,秘书长张楚宝,副秘书长唐燿,常务理事王恺、沈鹏飞、张楚宝、郝景盛、唐燿、殷良弼、黄范孝等人,均为中华林学会的核心成员,他们将组织中华林学会的理念与经验,运用于中国林学会的筹建过程中,为中国林学会的成立作出了巨大努力,为中国林学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国台湾地区中华林学会的前身是中华林学会台湾分会。1948年4月10日台湾林学界人士根据《中华林学会章程》第十八条和《中华林学会分会组织通则》组织成立了中华林学会台湾分会,中华林学会会员林谓访、徐庆魁、黄希周、唐瀚等人担任中华林学会台湾分会理事,中华林学会台湾分会以“研究

83

雷志松:论中华林学会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林学学科的发展 

林学,发展林业”为宗旨,会所设在台北市台湾省林业试验所内[10]。后中华林学会台湾分会演变为台湾中华林学会。台湾中华林学会为我国台湾地区的林学思想的传播、高等林业人才的培养、高等林学学科的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编有《中华林学季刊》杂志,是当前我国台湾地区林学研究的一个核心组织。

资助项目:2011年杭州市哲学社会规划课题“中华林学会研究(1928—1949)”,课题编号B11LS06。

参考文献

[1] 中华森林会.中华森林会试办草章[J].环球,1917(1):8-9.[2] 吴中伦.祝贺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G]//中国林学会.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专集.北京:中国林业科学出版社,1987:3.

[3] 中华民国教育部.二十三年度学术团体概况[J].教育杂志,

1936(8):146-147.

[4] 雷志松.民国时期的林事改进:科学研究与学术建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98-101.

[5] 姚传法.林业教育建议[J].林学,1930(2):1-6.

[6] 陈嵘.中国森林史料[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196-199.

[7] 中国林学会.中国林学会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1-12.

[8] 王建兰.院长江泽慧出席《林业科学》创刊50周年纪念大会并讲话[EB/OL].(2005-06-21)[2012-05-06].http://www.caf.ac.cn/news/xwzx/081224164132J72H7C38A82DEBGJ5BEC.html.

[9] 国土绿化期刊编辑部.回良玉在中国林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J].国土绿化,2007(8):5.[10]佚名.中华林学会台湾分会开成立大会[J].林产通讯,1948(2):36-38.

(责任编辑 王 伟)

(上接第77页)

辅相成[5]。此外,还可以开辟更加广阔的教学空间和学习模式,建立多种网络渠道,如开展本科生毕业设计专题网,展出优秀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杜彦炜.“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0(2):121-122.[2] 马如宏.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6,19(2):76-78.

[3] 卢岚.关于人机工程学教学实验的思考[J].工业工程,1999(12):125-126.

[4] 严京滨.人因工程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5(6):18-19.

[5] 王兴凯.设计基础课程———人机工程学教学探索[J].艺术与设计,2008(7):95-96.

(责任编辑 王 伟)

强化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

强化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就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族名,同时又有一个共同的总称,那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起源于多元,经过长期的交往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我国各个民族尽管在地域分布、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不尽相同,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异,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平等的一员,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和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是实现民族大团结、祖国大统一、中华民族大振兴的思想基础,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自强、自主的精神支柱,是团结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当代爱国主义对我们来说,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人民。强化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就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中国各民族利益的集中体现,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要自觉维护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与各个民族特殊利益的关系,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强化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就要加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实践中,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自觉维护祖国统一,这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我当前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是要认真研究如何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团结各族兄弟姐妹共同建设和谐社会。我们认为,维护和发展“四个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该成为当前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注重国家认同、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并在各项工作实践中努力贯彻公民权利义务平等,以此树立和巩固公民意识、构建现代法制观念下的国家认同和公民身份认同,推动单一民族认同向国家公民认同发展。其次,要积极促进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使各族人民通过文化认知、文化认可的过程,增进相互理解,促进文化认同,培育共同文化。第三,要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促进各族人民的共同历史记忆,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感情,团结凝聚各族人民,塑造起各族人民从心理上、文化上认同的国民精神,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第四,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渗透、反分裂斗争。长期以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新疆的渗透、分裂、颠覆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其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不会因人们的意志而转移。在坚持正面宣传引导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批驳“三股势力”散布的种种歪曲和杜撰新疆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历史的谬论。同时,加强对思想文化、宣传舆论阵地的领导和管理,切实维护民族地区文化安全。们坚信,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有了高度的认同感,就一定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焕发勃勃生机,伟大的中华民族就会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后的民族团结工作要注意把握几点:一是要坚持“公民一律平等”的宪法精神,树立和强化公民意识,克服狭隘民族情绪,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来处理”,不能把与民族关系无关的问题随意上纲上线,混淆不同性质的矛盾,避免把民族问题无原则地“泛化”“强化”和“高度政治化”;二是民族团结教育要强调各民族的“合”而不是“分”,多讲共同性,强调56个民族是一家,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意识;三是明确当今中国是现代公民国

湖北林学会关于开展第一届湖北林业科技论文奖评选工作的通知.doc

鄂林会字〔2019〕09号 湖北林学会关于开展第一届湖北林业科技论文奖 评选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林学会,各专业委员会,有关林业科技主管机构,各有关单位: 近年来,我省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在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省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湖北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为进一步加快林业科技人才的成长,提高我省林业科技水平,湖北林学会决定开展第一届湖北林业科技论文奖的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和评选标准 (一)申报条件 1、2017年1月1日以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2、每位参评者仅限提交一篇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 3、论文发表时第一作者和第一单位为湖北境内。

(二)评选标准 1、论文选题为本学科前沿、热点和难点,有重要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 2、在理论或方法上有重大创新和发展; 3、论文数据充实,方法科学,推理严密,文字表达准确; 4、研究成果在同类研究中领先,对推动学科发展有较大作用; 5、论文引用频次较高。 6、面向林业发展实际,有一定应用价值。 二、奖励名额 本次评选设一、二、三等奖,只奖励论文第一作者,对获奖者颁发证书。一等奖不超过申报论文总数的5%,二等奖不超过15%,三等奖不超过30%,获奖论文不超过申报论文总数的50%。 三、申报方式 本次评奖采用单位推荐和专家推荐相结合的方式。 (一)单位推荐 推荐单位包括:各市州林学会,省林学会各专业委员会、有关市州林业科技主管机构,有关高校院所及企事业单位。推荐单位初审后,上报湖北省林学会秘书处。单位推荐名额不限。 (二)专家推荐 专家推荐是指论文经本专业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两名专家填写推荐意见,由本人直接向湖北省林学会秘书处申报。 四、申报材料及申报截止日期 (一)认真填写《湖北林业科技论文奖申报表》(见附件),参评论文所载刊物的封面、目录、申报论文全文以及有关论文的

教会女子大学与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缘起_2090

教会女子大学与民国时期女子高等 教育的缘起 一、教会女子大学在中国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在今日看来已是不足为奇,但在近代以前这却被视为禁律。传统儒道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大多不能接受学堂教育。直到近代,在社会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女性终于冲出了封建礼教的桎梏…… 中国的教会女子大学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初,共存在了60多年的时间。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简单来说经历了以宗教教育为中心和本土化的两大历史阶段。宗教中心阶段(1905-1926)的教会女子大学特别强调服务传教事业,突出神学教育。一方面是通过宗教课程灌输宗教内容《圣经》;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之外的各种宗教活动以示强化。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中国教会女子大学逐渐进入了本土世俗化的教育阶段(1927-1952)。此时的教会女子大学面临着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和本土国立大学的挑战,不得不重新定位。他们纷纷改革宗教课程,同时选举中国人做校长,改选校董会。到1929年时,大部分教会女大都已经脱离完全的宗教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与宗教课程并列而设,课程内容的科学化色彩日渐浓厚。

二、作为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破土动力的教会女大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会担负着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重任。直到五四运动后,自由、平等、博爱的新伦理道德在中国遍地开花。1920年,北京大学首开女禁,社会实现了“男女同校”的巨变。同时,国人面对本国女子教育被教会女子大学独揽的局面,决心成立自己的女子高校。国立第一所女子大学即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于1919年正式成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会女子大学所宣扬的女教思想促成了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问世。来华传教的西方传教士不少是女权主义者,她们开办女子大学的主观希冀就是保障妇女接受高等教育,促进男女平等。具体来说,传教士的女子教育思想主要有三方面: (一)男女平等角度 上帝造人,男女并重。男女在天资上并无二异,女性亦可与男子一样接受教育。“人有读书之父,固可因父而开知识,如有读书之母,更可因母而益聪明,况引孩提入学问之途,莫善于母”,狄考文认为女性仁慈、耐心,很适合担任教师,启蒙幼童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圆梦中国

《圆梦中国  德耀中华》观 后感 《圆梦中国 德耀中华》观后感 1月23日晚上,我观看了央视播放的感动中国,德耀中华的颁奖仪式。 从心里说,我觉得那些人我十分佩服的,因为他们做到了在他们那种情况下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的事情。那些人和那些事,深深的震撼着我,从他们的身上我懂得了什么是大爱,什么是责任,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黄旭华在“敬业奉献”篇章出场。他是中国涉密级别最高的人员之一,节目中介绍,黄旭华1958年投身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和科技团队一起攻坚克难,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因为研制工作保密的需要,他三十岁离家,隐姓埋名三十载,甚至在这三十年中都没有回过家,为了确保国家机密不被泄露,连父母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再见到母亲时已是六旬老人。如今九十三岁的他仍孜孜不倦,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他说,“忠孝不能两全,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就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颁奖仪式给“敬业奉献”类全国道德模范的颁奖词是:

恪尽职守,你们彰显责任如山使命如天,铸就岗位奉献的丰碑。你们忠诚勤勉、精益求精、为国铸剑、为民服务,将事业做到极致,把平凡化为传奇。你们旨在高山之巅,为了挺起民族复兴的脊梁,向你们致敬。 这场彰显道德精神的晚会,让我深深认识到敬业的力量是无穷的,敬业的力量是可以传递的,是他们的爱与付出让奉献与感动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这些道德模范就在我们身边,是生活、工作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用爱心、诚心、责任心和浩然正气,在平凡中创造了不平凡的感动,也为我们年轻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事迹,还有他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那种无私奉献的责任。我想社会上正是有了他们这些人无私的爱,我们的生活才会这么美好。他们的先进事迹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一个个或是平平凡凡、或是轰轰烈烈、或是催人泪下的故事,无不折射出时代的主旋律,传递着时代的感动。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平凡中升华出不平凡,体现出舍己利他的崇高品格,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感人事迹,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得到了人们的尊重。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法政学院X级XXX班 XXX 指导教师××× 摘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民族认同(ethnic identity)与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状况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Phinney,1999;王亚鹏,万明钢,2002;高永久,2005)。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基本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西部多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也成为研究者近年来特别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民族认同的界定 “认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而关于民族认同的定义,研究者有着内涵相似的不同观点。Phinney(1990)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承诺、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卷入。Carla(1998)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高永久(2005) 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该民族群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心理特征。孙九霞(2004)将民族认同界定为:民族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总结这些观点,民族认同是对民族的自我认定,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二、对民族认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研究者们主要对民族认同的结构、发展阶段、现状与影响因素、对文化适应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关于民族认同的结构,Phinney 的观点受到广泛赞同,她(1992)提出民族认同测量中的四种成分:民族自我认定、归属感、对民族群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民族卷入。Aune & Kristel(2001)通过实证研究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两个相关维度: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民族区分。万明纲、王亚鹏(2004)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主流文化认同、消极民族认同和积极民族认同三个维度。陈晶(2004)认为中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姚大力 2002年第4期 在考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问题时,元朝灭亡后的那几十年中方面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明初甘为元遗民者为数众多。这里所谓遗民,指的是经历改朝换代后拒绝这样一种遗民概念的完全形成,大概要到元明之际。但是,凡在前一个王朝作过一道德约束实际上是从宋朝起就得到大力提倡和强调的。所以宋朝灭亡以后留下当然上述道德约束并没有要求作遗民的人直接去反对新政权或者从事秘密抵抗运合法性,只要采取消极的不合作态度(不再作官)就可以了。著名的宋遗民谢枋得就只不过他本人已是“宋室孤臣,只欠一死”而已。1传说中的商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土国家的概念去考量这段史事时,他们发现,像这样作遗民只有死路一条;因为草,莫不属于周朝所有。因此他们宁可把“不食周粟”解释成不接受周的俸禄。当那意思是:“伯夷久不死,必有饭之者矣。”这是实际上在婉转地说,他们并不是食。 元朝这样一个由蒙古人做皇帝的王朝,也留下大批心甘情愿的遗民,并且其中个人遭遇差别很大。其中名声最大的三个被明人称为“国初三遗老”,入明后分别考试的试卷等文化活动,但拒绝到明政府里面正式做官,居然都安然无恙地活到杨维桢写过一篇《老客妇谣》,借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妇人不愿再嫁的话题来表诗拿给朱元璋看,建议朱元璋杀他。朱元璋说“老蛮子止欲成其名耳”,没有采取行因为也有一点名气,躲了几年,还是被政府找出来,强迫他们做官,结果只好自当然更多的人没有这样戏剧化的命运,能够平安无事地以遗民身份了却一生。 二是遗民心态的泛化。如果遗民是指拒绝在新王朝做官的人们,那么遗民的范王朝做官的机会而又拒绝了这种机会(包括拒绝科举考试)的人们。这样的人数量总能扩大到比之大得多的社会范围中去。元明之际的遗民心态突出地表现在对改仕舆论中间。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人宋濂晚年因为子孙犯罪受牵连,被流放四川,息说,宋濂对自己一生小心为人,却几次遭遇命运颠簸很有点想不通。在夔州的来向一位老和尚请教。老和尚问他,“于胜国尝为官乎?”宋濂回答,曾经作翰林国

浙江省林学会关于印发《浙江省“科技兴林奖”奖励办法(修订)》的

浙江省林学会关于印发《浙江省“科技兴林奖”奖励办法(修 订)》的通知(2015) 【法规类别】林业管理 【发文字号】浙林会[2015]4号 【发布部门】浙江省林学会 【发布日期】2015.02.04 【实施日期】2015.02.0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浙江省林学会关于印发《浙江省“科技兴林奖”奖励办法(修订)》的通知 (浙林会〔2015〕4号) 各市、县(市、区)林业局(林学会),省林业厅属各有关单位(学会组),浙江农林大学、中国林科院亚林所: 为了充分调动全省广大林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林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有效支撑林业现代化建设,根据有关规定,我会对原《“科技兴林奖”奖励办法》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奖励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浙江省林学会 2015年2月4日

浙江省“科技兴林奖”奖励办法(修订) 第一条为了奖励在科技兴林和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集体,调动各级林业部门及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推进林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速林业发展步伐,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省有关规定,设立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科技兴林奖分设科技兴林组织奖(以下简称组织奖)和科技兴林项目奖(以下简称项目奖)。 第二条组织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设3-5个,奖励对象主要是市、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奖申报程序为:由县(市、区)向市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各市组织初审后限推荐2名报省林学会;市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向省林学会提出申请。申报单位需报送上一年度科技兴林工作书面总结及填报有关情况表(详见附件1)。省林学会组织有关领导、专家若干名成立组织奖评审委员会进行评选。 第三条项目奖每年评审一次。授予范围:基础研究、技术发明、技术开发、技术标准、科技推广、科学普及、软科学类等方面的优秀科技成果。 报奖范围:凡经各级林学会组织鉴定或取得科技成果登记证书的项目均可申报项目奖。但同一项目不允许同时申报两个同一级别的科技奖项;凡已获得厅、局(含市级)以上科技部门奖励的项目不予奖励;除为政府领导部门决策服务的软课题以外,各级林业行政部门一般不得作为科技兴林奖申报单位;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一般不得作为科技兴林奖的候选人。

善行天下大爱无疆 《圆梦中国德耀中华》观后感.doc

2017年《圆梦中国德耀中华》观后感 善行天下大爱无疆 2017年11月23日南关社区组织收看了2017年《圆梦中国、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授奖仪式。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事例,使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一直萦绕着那些人,那些事。那一幕幕感人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的内心,感染着我的思想。从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大爱、什么是诚信、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孝道,他们正在用行动向我们诠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我一次次被平凡的英雄感动的热泪盈眶,大家的美德善行,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风尚,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榜样。 助人为乐,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小善日积月累,就会有所成就。助人为乐的人多了,社会风气和我们生活的环境才会越变越美好。方敬、田华、刘源、刘长城、刘玉杰、刘贵芳、张全收、陈贤、逄秘书、韩凯等10位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是你们,用自己平凡的举动,帮助那些贫病幼弱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是你们,用包容世界的同情心,显示了人生价值的所在,让爱与付出成为了社会和谐的主旋律,善行无疆! 见义勇为,舍生取义,关键时刻,凸显的是人性的光辉。在生死存亡之际,无惧艰险、迎难而上,奋力挽救生的希望;在邪恶猖狂之时,怒吼出手、甘洒热血,勇敢护佑社会正义。以生命捍卫生命,激荡起浩然正气。王生廷王双廷兄弟,王海滨、王锋、扎西林具、匡兵温琦华夫妇、麦麦提敏·阿卜杜喀迪尔、李忠华、杨科璋、罗腊英、周炳耀等10位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是你们舍己为人,是你们面对灾难和死神大义凛然、知险而上,把平安和生机留给他人;是你们,用流血和牺牲,将灾难和危急变成了人民至上、他人至上的高尚情怀的课堂! 心中拥有道德律令,不欺人、不自欺。不论面对诱惑还是艰难,信持以诚立身,坚守做人之本。他们把信用变成信仰,把承诺凝成德行。王新华、艾买尔·依提、陈淑梅、呼秀珍、房公训、郭俊华、黄大发、魏德友等8位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一诺千金。是你们用宽广的心胸,标定了人间的公平;是你们经历困苦,信守承诺,显示了中华文明代代传承的善良天性!那就是,对待他人,将心比心;对待自己,方正严明! 恪尽职守,彰显责任如山;使命如天,铸就岗位奉献的丰碑。忠诚勤勉、精益求精、为民服务,将事业做到极致,把平凡化为传奇;志在高山之巅,挺起民族复兴的脊梁。王家元、毛腊生、甘科伟、宁允展、戎鹏强、许启金、农加贵、苏鸿熙、张超、姜妍、姚玉峰、骆抗先、高凤林、黄大年、黄旭华、廖俊波、谭清泉、薛莹等18位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是你们恪尽职守。是你们,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人民、尽心尽力、安贫乐道;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将责任心、使命感化作了坚守的动力,为社会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根基! 中国人强调孝道、亲情,这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是维系平安幸福生活的纽带。王必盛、白琴、白永皓、刘学举、孙银聪、杨素静、张红萍、陈淑芳、周长芝、周艳梅、高妹香、温金娥等12位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是你们用人间的大爱,诠释着生活的真谛;用人间的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无论天荒地老,无论沧海桑田,是你们的一颗颗赤子之心,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随的道义,大爱无声!

简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民国高等教育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简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民国高等教育 作者:刘颖, Liu Ying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91 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HUBE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0条)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 1988 2.《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甲编 3.宁恩荣.章成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 1990 4.杜元栽抗战前之高等教育(革命文献) 1971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1994 6.《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 7.《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 1981 8.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 1990 9.朱家骅先生言论集 1977 10.国联教考察团.国立编译馆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国教育之改进 1932 相似文献(2条) 1.学位论文李鸿江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研究2006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以及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该如何改革与发展,则必须要进行战略性的研究,所以本文选择此课题作为研究内容,来对我国体育院(校)系进行全面的审视,并提出指导性的改革与发展战略,以推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国外考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在以下方面得出了初步的结论。 1.我国高等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部分会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在发展战略选择上会有所侧重,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内涵发展战略;实施重点建设战略;实施依靠“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战略。 2.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从无到有经历了百年的时间,清末体育师资的匮乏催生了我国高等体育院系的产生,后各阶段体育院(校)系数量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减和调整。从清朝末期开始,其发展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执政时期;解放后,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后时期等不同阶段,历经了三种社会制度。现今我国有体育院校、系250多个,形成了独立的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院系和综合大学的体育院系三种类型。 3.建国后作为国家行为的体育院校专业整体调整共有4次,其中改革开放以后,高等体育院校专业设置调整了3次,总体趋势是,我国体育专业设置日趋规范化、科学化。但是体育教育在体育专业设置调整变化的总过程中,一直是占主导地位,其它专业也是在体育教育“母体”中逐渐分化和演变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院(校)系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拓宽,从单一的师资培养到多类体育人才的培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引领着体育相关专业经过5次教学计划的修订,课时总量在逐渐减少,课程门数在增多,课程结构在变化。 4.国外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的兴起均是为满足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要而创立的,较早以培养体育师资为目标,创办体育教育专业。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发展历史过程中随时保持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设置新兴的专业,突出与健康、医学、娱乐、产业相关联的特色专业。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课程设置上也随专业的调整而变化,总体上增加理论课,增加必修课,突出厚基础,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办学特色鲜明,均有各自的传统专业和学科优势,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强调社会服务,强调社会利益、社会责任和社会服务,是世界许多体育院校的办学倾向。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规格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各院校发展的趋势之一。提高国际化程度,招收大量留学生,为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服务。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依靠所培养出的优秀运动员在重大国际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注重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 5.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为:体育院(校)、系的办学方向要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体育院(校)系作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中心有责任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体育院(校)系要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体育的发展做出智力支持;体育院(校)系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构建“和谐体育”发展做出贡献. 6.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布局不合理;(2)办学规模效益存在差距;(3)办学定位表述不全、不清,定位不切实际,具有盲目性,存在攀比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4)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实际上存在重设置,轻建设的现象;专业培养目标界线不分明,培养人才相类似,特别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无创新,重复、雷同较多;(5)因体育院(校)系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学经费短缺,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6)办学规格不高。(7)科研经费投入不多,实力较弱,重大科研成果缺乏。 7.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确定要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体的指导思想。要坚持科学合理性原则、适度超前性原则、整体性与分类指导性原则、行业特殊性原则。 8.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总体目标是:通过10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各院校(系)之间的差距。初步建成以体育大学为龙头、省属体育学院为骨干、综合大学体育院系为补充的,面向世界、面向全国、面向区域的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质量可靠、与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与体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高等体育院(校)系框架。建立起适应社会土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适应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等体育教育体系。 9.实现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有:(1)加快全国体育院(校)系布局调整的步伐,紧缩审批新院校、新专业;(2)研究确定体育院(校)系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定位;(3)加强专业、学科、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体育院(校)系发展的生命线;(4)加强管理 ,凝练特色,形成强势的竞争力;(5)全国一盘棋,建立体育院(校)系教育联盟,谋求共同发展:(6)提升办学规格,提高办学水平,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观看2020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最新观后感学习心得5篇

观看2020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最新观后 感学习心得5篇 2019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学习 9月17日下午,区文旅体局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在图书馆三楼电子阅览室观看《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 颁奖仪式分为“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孝老爱亲”“敬业奉献”5个篇章。颁奖仪式充分体现庄重感、荣誉感、仪式感,生动展示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深刻阐发道德模范的崇高精神,大力弘扬崇尚模范、学习先进的鲜明价值追求。 本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共选出58位全国道德模范和257位提名奖获得者。他们都有着感人肺腑的事迹、催人奋进的力量,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集中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观看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每一位道德模范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心灵,他们有着突出感人的事迹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为社会为人民做出了很大贡献。今后我们要把道德模范作为学习的榜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工作,奉献社会。 2019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观看心得 2019年9月15日晚8时,《圆梦中国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彰显时代精神,兴隆街道各村(社区)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观看颁奖仪式,党员干部群众都积极响应号召观看节目。 据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经过群众举荐、组织审核、逐级上报、全国公示以及“万名公众代表”投票、评委会投票等程序,共评出58名全国道德模范和257名提名奖获得者。颁奖

仪式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 献”“孝老爱亲”5个版块,每个版块通过播放短片、现场访谈、 颁发奖章、致敬礼赞、文艺表演等环节,展示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 和崇高精神。 收看颁奖仪式后,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颁奖仪式充分体现庄重感、荣誉感、仪式感,生动展示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深刻阐发 道德模范的崇高精神,大力弘扬崇尚模范、学习先进的鲜明价值追求,在今后的工作及生活中,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从身边小事做起,传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积极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努力形成知荣辱、讲道德、守诚信的良好 社会风尚,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9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观看心得 2019年9月17日下午,泖港城管中队组织全体队员观看第七届 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聆听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接受道德模范 高贵品质的精神洗礼。 队员们认真收看了颁奖仪式,被每一位道德模范的事迹深深感动着,他们时不时低声交流,或感动于模范的英雄事迹,或同情于道 德模范的遭遇。颁奖仪式结束后,他们感慨道,“道德模范们大多 从事平凡的工作,他们靠着心中大爱,做成了不平凡的事,生动诠 释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 崇德向善,持续深化道德实践,见贤思齐,用实际行动为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2019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观看体会 根据青海省文明办《关于组织收看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 式电视专题节目的通知》要求,9月17日,刚察县局组织部分民警、辅警观看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聆听道德模范高贵品德的精神洗礼。 颁奖仪式分为“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孝老爱亲”5 个篇章,每个章节通过播放短片、现场讲述、颁授奖章、合唱礼赞 等方式,生动诠释了道德模范的精神价值,深刻阐发了道德模范的

论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

论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 内容提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是56个民族共同参与的。只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关键字:分布特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平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一.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以上,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总面积为160多万平方公里,西藏自治区120多万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118万平方公里,仅这三个总面积加起来占了全国总面边境积的40%以上。二。物产丰富,资源众多。内蒙古大兴安岭盛产的落叶松闻名全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被成为“热带植物之宫”。更是内蒙古草原闻名世界,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内蒙古的和太平原素有“塞上谷仓”之称,宁夏回族自治区更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三。多诶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我国幅员辽阔,路上边境线长达2.2万多公里。在漫长的路地边防线上,几乎都住着少数民族,十七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开展贸易合作加强和邻国友好往来的前沿阵地。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开端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王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使华夏民族在地域基础、语言文化、经济生活和政治上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隋唐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发展时期。汉代以后,中国虽然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分裂时期,但这期间。各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在历史上曾经强盛兴旺的匈奴、鲜卑、氐、羌、契丹、女真等民族,在中原建立王朝以后接受了汉文化,其中一部分人融入到汉族中。到了隋唐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与吐蕃、突厥等民族的交往更加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形态。 元明清三代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确立时期,全国所有的民族地区,都置于中央直接派官的管辖之下,形成了在中央直接管辖下的形省与特别政区并存的行政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此时,中国不仅有明确的疆域和稳定的边界,而且形成了稳定而明确的在统一中国范围内,根据不同民族、文化、历史、地理特点,以不同政策、法令行使管辖的行政制度。各民族对统一的中国的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确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多元一体格局。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体现在一下几点: 一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二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三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四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在古代的民族关系中,有民族斗争的一面;也有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一面。民族斗争毕竟不是经常发生,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却是年年月月天天都在

北京林学会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北京林学会2009年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计划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北京林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任期的第四年,一年来,学会在北京市科协、北京市民政局社团办和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业务领导下,在学会常务理事会的具体指导下,在全体理事及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引进林业先进理念、开拓创新,充分调动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围绕国际热点、首都林业发展重点,积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科普宣传、科技推广、技术咨询与培训等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一)关注国际热点大力推进北京林业碳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北京的林业碳汇得到了蓬勃发展;2009年,学会秉承政府制定的“政府搭台,宣传引导,社会参与,自觉自愿”的林业碳汇宣传原则,充分发挥学会林业科普宣传主力军作用,在宣传普及林业碳汇理念,推进北京林业碳汇发展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学会先后参与编辑制作《林业碳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宣传画册、《碳汇在行动,用森林减缓气候变化》宣传折页等印刷品,累计印数1万册,设计制作林业碳汇主题宣传展板1套18幅,完成15分钟林业碳汇宣传短片及15秒公益广告视频,参与构建“北京碳汇网”等。在国际召开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大会之际,学会与碳汇办、腾讯网合作,建立了“通向哥本哈根之路”专题频道,网站日点击量近200万次。 围绕林业碳汇主题,积极开展了5次科普宣传、2次培训活动。先后参与举办了北京科技周、“北京市第十二届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月”、市园林绿化局“2009北京园林绿化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推介会暨专题报告会”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同时与睿翼车友会、绿色生活公益联盟、汽车江湖等民间社团,合作组织开展了“零碳出行”总动员、“绿色车出行,消除碳足迹”等小型环保宣传活动。活动期间免费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累计受众达3万余人次。11月,学会与北京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合作,针对全市园林绿化系统内相关领导及技术人员,组织开展了林业碳汇专题培训班2期,

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一、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 1.教育部的成立及对教育的维持与改革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2年3月初,临时政府教育部又通令各省:在高等以上学校规定尚未颁布时,各地高等以上学校“应暂照旧章办理”,惟《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及其他有碍民国共和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宜一律废止。前清御批等书,也一律禁止。 北京政府成立后,蔡元培继续留任教育总长,教育部依参议院议决之官制进行改组,设立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司。 2.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 1912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民国教育方针,于9月2日由教育部公布施行,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它基本反映的是蔡元培的思想。 民国教育方针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共和国国民的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3.封建教育的回潮 袁世凯为了利用封建文化来配合他的独裁统治,和社会上的封建复古势力相呼应,很快掀起一股恢复封建文化教育的浪潮,采取的措施有: (1)恢复尊孔祀孔,利用孔子的封建文化教育偶像效应。 (2)改定民国元年临时教育会议确定的教育方针,确定“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七项教育宗旨,最终完全推翻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 (3)重新确定儒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课程。 1915年,袁世凯政府以《特定教育纲要》和《颁定教育要旨》作为总的方针政策,修改或重新颁布各级学校令,为封建儒学文化的重回课堂开道,社会上一时出现尊孔读经的高潮。但随着帝制的破产和袁世凯的病死,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封建教育回潮势头受到遏制。 二、壬子癸丑学制 1.学制的形成过程 “癸卯学制”颁布后,虽经多次补充修订但仍不断有批评意见。民国成立,政体变更,彻底改订清末学制已势在必然。在综合各个方案以及专家的意见后,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新学制系统框架,史称“壬子学制”。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校令》、《实业学校令》等一系列法令规程,这些法令规程使壬子学制更加充实和具体,二者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2.学制体系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17~18年,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包括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两级);中等教育4年;高等教育(也只一级,但分预

浅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

浅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 人文学院2013级民族学高标20131010252 摘要:民族认同问题自古以来都是各个国家不能避开的问题之一,中国也不例外。在中华民族不断被建构与完善的过程中,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各支系对于中华民族这个整体的认同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本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常用的族群与族群关系的分析方法,来探究民族发展过程中的诸多认同问题。 关键词:多元一体民族认同族群层次性 一、引言 中华民族作为我国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自在民族实体,鸦片战争后人们在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当中又经历了一个变化且不断调整的漫长过程。笔者认为,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是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深刻文化内涵的指南,同时也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费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对于解决中国自身由上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以后所带来的问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费老认为:中华民族是包括在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费老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在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这一体系的基层,而中华民族则是这一体系的高层。 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到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重要一元,由于它发挥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行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以说实质上是一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① ————————————————— ①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第13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华民族的内涵与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内涵与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一、【课程标准】: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能力目标: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热爱祖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中华民族的特点 2.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四、【教学方法】: 材料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 五、【新课教学】: 一、中华民族的内涵 1、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社会、共同利益等方面密切结合、相互交融的多民族共同体。 2、体现:(1)、中华民族各成员具有共同的民族认同 (2)、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合作探究:怎样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 ①)“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都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服饰文化展示) ②)“一体”是指我国各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形成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民族复合体。 ③)“多元“以”一体“为前提,是国家和民族统一条件下的”多元“;既有中华民族整体的同一性,又有各兄弟民族平等存在、各具特点的差异性。 (3)、中华民族内部不同层次的认同相互协调(高层次和基层次认同不排斥) 过渡:既然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总称,那么中华民族发展到现在,维系这56个民族发展的纽带是什么呢? 二、中华民族精神 探究活动:1、什么是民族精神?2、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3面对困难和灾难时, 社会各界的行动体现怎样的精神?你知道有哪些精神,这些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结论: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精华。 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反映中华民族利益和进步观念,是中华民族赖以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