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年南京农业大学909土壤肥料学通论

2013年南京农业大学909土壤肥料学通论

2013年南京农业大学909土壤肥料学通论
2013年南京农业大学909土壤肥料学通论

南京农业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909 科目名称:土壤肥料学通论满分:150 分

稿纸上均无效;③本试题纸须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一、名词解释(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次生矿物

2. 田间持水量

3. 生理酸性肥料

4. 土壤沙化

5. 土水势

6. 限制因子律

7. 化学风化

8. 腐殖质

9. 同晶代换

10. 硝化作用

二、计算题(共20分)

现有500 m2的地块,耕层深度为20厘米,若土壤容重为 1.33g/cm ,土粒密度(比重)为2.66g/cm ,现土壤含水量的质量百分数为20%,试求:(1)耕层土壤的孔隙度。

(2)耕层土壤的干土重。

(3)土壤含水量的体积百分数。

(4)若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20g/kg,试计算土壤有机质的重量。

三、简答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 简述土壤氮素调节措施。

2. 为什么土壤具有保肥性?

3. 农业生产中为什么要进行肥料的混合配比?

4. 铵态氮肥与硝态氮肥有何异同点?

5. 在磷素胁迫的条件下,作物生长发育有何异常症状?

6. 有机肥料主要可分为哪几类?对作物和土壤有何作用?

四、论述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1. 试述种植绿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 试述土壤结构中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其管理措施。

3. 试论述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和合理施用方法。

4. 试论述不同质地的土壤的肥力特性。

5. 水旱轮作制中,化学磷肥的施用原则是“旱重水轻”,其依据是什么?

南京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水、气、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工程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能力,以及具有对环境工程领域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基本规格和素质要求 1.基本规格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设计和环境污染的防治能力,具备从事环境工程专业和相邻专业及跨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有较高的中、外文表达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2.素质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在数学、化学、微生物学等方面应具有厚实的基础; 2.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与制图并获取相关信息;3.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的进行听、说、读、写; 4.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能进行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调试及运行管理,同时也具有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环境规划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5.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进行创新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发展动态。 三、培养特色 以使学生具备厚实的工程类专业知识和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以强化实践教学为手段,适应学生工程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知识构建需要,培养出符合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范及社会需求的,在固体废物处理、水处理和农村环境保护上有突出优势和特色的高素质专业环保人才。 四、学制 四年 五、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1.主干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2.主要课程 数学、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课程设计(水、气、固方向)、环境工程实验等。 六、学位授予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 学位申请工作暂行规定 (二OO四年一月六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七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学位工作具体情况,特制定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暂行规定如下。 一、总则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包括答辩资格的申请、论文评阅、答辩及学位授予等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由各学院组织实施。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包括预答辩资格的申请、预答辩、答辩资格的申请、论文评阅、答辩、学位授予及学位公示等环节。 凡向我校申请博士学位者,一律实行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和论文“双盲”评阅制度。 博士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工作由各学院组织实施;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由研究生院学位办组织实施。 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 (一)答辩申请资格 硕士研究生须按计划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达到所规定的总学分,并参加一定时数的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经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认可;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的

研究和撰写工作,经导师和学科点点长同意签字,方可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二)答辩的组织与表格领取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由所在学院组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人凭学位论文答辩稿一份,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资格审查通过后,领取《学位论文答辩申请表》(一份)、《毕业研究生登记表》(一式二份)、《硕士学位申请书》(一式三份)、《知识产权认定书》(一式三份)、《学位论文修改鉴定意见存查表》(一份)、《论文发表情况表》(一份)。 由答辩秘书认真填写《学位论文答辩申请表》,经所在学院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送交所在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办理答辩手续。 (三)论文评阅人与答辩委员会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由本学科点点长与导师协商提名,报学院分管领导审批同意并签名,方可正式聘请,并由各学院组织实施。 被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抽检的学位论文评阅按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制订的办法(江苏省教育厅文件苏教研[2002]1号)实行。 硕士论文评阅人由2-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其中至少有一位校外硕导。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

专业解析-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一、专业介绍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是园林的二级学科之一。 1、研究方向 (01)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及生物技术 (02)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及利用 (03)园林植物栽培及生理 (04)园林植物采后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05)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生态 (06)城市生物多样性 (07)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2、培养目标 掌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水平。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应用先进的信息工具,能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专业文献、撰写论文摘要,并进行一般的专业交流。具有独立承担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科研、教学、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等工作的能力,治学严谨,事实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14 数学(农)或315化学(农) ④851园林植物学 (注:以上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也有所不同) 二、推荐院校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专业硕士全国较强的招生单位有: 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 三、就业前景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专业就业前景看好。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园林植物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城乡环境的绿化美化更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园林专业是造福人类、前景无限的专业。具有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园艺企业经济管理等才能的园艺专业研究生,无疑会成为就业市场中令人羡慕的抢手人才。 四、就业方向 (1)园林方向就业范围: 毕业生可在城建部门、园林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城市绿地系统、各类公园、风景区、工矿区、庭院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园林植物的繁育、花卉生产等的教学研究工作。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 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1. 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 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 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 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 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 5.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 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 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 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 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砂土:深播种,多次少量施肥;粘土:深沟,精耕,适量施肥 8. 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蚯蚓、线虫等)和植物等的总称。栖居在土壤中的活的有机体。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70%-90%)、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适宜 于有机质含量高、偏碱性土壤环境)、真菌(大多好气,喜酸性土壤)藻类(数量少于细菌、真菌等当与真菌共同生长,可风化岩石)、原生动物。 9.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的来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其形态有新鲜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 主要元素组成:C、O H 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 (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10.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㈠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 等,而N、 P、S 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㈡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植物物质形成学说:最初形成的腐殖物质是胡敏素。在胡敏素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后才形成胡敏酸。胡敏酸进一步降解才形成富里酸。 11. 腐殖化系数: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12.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土壤水、热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 13.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美学概论读书报告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美学的发展历史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因此,我们要了解美学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去,开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据文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但现已荡然无存。惟洞穴壁画与陶器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前者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生动细致,色彩绚丽。后者不仅造型优美、图案丰富,而且色彩对比鲜明。 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对人类早期审美现象的思考、探讨始于古希腊。那时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都参与了美的探讨和争论。但他们关于美的观点、见解常常和他们关于真、善的认识混在一起,成为他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神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的附庸。另外,当时也没有一部美学专著。思想家们的美学观点夹杂在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甚至史传、书札、批注等论著中。人们还没有从那些混杂交织的思想体系中为美学寻找出一个独立、特殊的研究对象。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以前。 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鲍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并写出了美学专著,初步形成了美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讨了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故此,美学学科诞生,而鲍姆嘉登也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国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1750年鲍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二是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学何以与感性认识相关?鲍姆嘉登的老师的老师、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对此有一段生

一、 成果简介 -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一、成果简介 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承担着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驱动力。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农林院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很低,主要表现在: 1)具有海外交流经历的研究生规模很小。由于海外交流成本很高,所以受众面很小,出国交流人数占研究生总人数比例很低。 2)研究生校园国际化交流氛围不浓厚。研究生绝大部分为中国本土学生,难以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校园氛围。 3)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程度不高。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实施缺乏国际化理念,全英文课程建设不成体系。 4)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制度机制不完善。学校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国际化运作机制不成熟。 2. 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在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校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理念为引领,突破传统的“小规模、贵族式”国际化教育方式,积极探索新路径,在理念、形式和内容上做出转变,探索“大规模、大众化”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主要经验有: 1)首创研究生选派机制,提高选派学生质量,多形式多渠道不断扩大研究生出国学术交流规模。 2)开创以研究生为主导的研究生国际学术会议,提升留学生招生规模和培养水平,营造校园国际交流氛围,搭建研究生国际化交流平台。 3)建设研究生全英文课程体系,为国际化教育提供支撑。 3. 创新点 1)创新研究生选派机制,研究生出国质量和规模逐年扩大,全面拓宽了研究生国际视野;首创直博生全英文论坛、国外访学新模式。 2)开创以研究生为主导的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了农林学科海外影响力,为农林高校研究生打开了国际交流窗口。 3)建立与世界接轨、体现农林院校特色的全英文课程体系,在兄弟院校中示范推广。构建了科学、规范、长效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一、专业介绍 公共事业管理属于管理学大类,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宽口 径、复合型、应用型的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 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政府组织和 非政府组织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人文精神与现代公共精神,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理 论知识,熟悉现代公共管理和文化艺术管理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知识,有较强的应用 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 理部门、非政府组织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毕业要求 要求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具有进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 要求2:掌握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要求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 要求4:熟悉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 要求5: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 要求6: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 要求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要求8:掌握现代公共管理和文化艺术管理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要求9: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查阅专业外文文献,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备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 要求10:具有较强的公共文化活动策划、组织、营销和管理能力。 实现矩阵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20301) 一、培养目标 1.努力学习和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德良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具有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和社会实践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2.农业经营管理 3.资源环境 4.区域经济 5.农村发展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可适当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 四、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外国语、政治理论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32学分。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并在考试中取得75分以上成绩(不计算学分)。已修过并取得合格学分的课程可申请免修。本课程体系适用于在职人员同等学力身份申请硕士学位。 1.必修课(21学分) (1)990100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 (2)9901002自然辩证法概论 3学分

(3)9902001外国语 6学分 (4)1601001现代经济理论 3学分 (5)1605001经济计量学 3学分 (6)1601010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2学分 (7)1601011 Seminar 2学分 2.专业选修课(至少选7学分) (1)1606005农业经济专题 2学分 (2)1602002产业组织理论 2学分 (3)1606006发展经济学专题 2学分 (4)1606007资源经济学专题 2学分 (5)1605009经济计量软件应用 1学分 (6)1606008国际农业政策专题 2学分 3.任选课(至少选4学分) (1)1604002管理学专题 2学分 (2)1606009农产品营销专题 2学分 (3)1605003高级技术经济学 2学分 (4)1605006生产率及效率分析 2学分 (5)1602005农业关联产业经济分析 2学分 (6)1603002国际贸易专题 2学分 (7)2001009公共经济学 2学分 (8)1601002金融专题研讨 2学分 (9)其它 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目录(适用于跨专业及同等学力研究生) (1)微观经济学 (2)宏观经济学 (3)农业经济学 (4)发展经济学 (5)计量经济学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法学 Law 一、专业介绍 南京农业大学法律系于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6人,硕士学位者6人。 教学方面,除了法学教指委指定的16门核心课程,法律系还设置了涉农特色课程《农业法》、《土地法》、《食品安全法》、《社区法律咨询》、《三农法制问题调查》、《农村经济法治专题》、《循环经济法》。重视模拟法庭、社区法律服务、诊所法律教育等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技能,目前已在江苏省及安徽省的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新闻媒体等单位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10余个。 学科建设方面,2006年获得经济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成立南京农业大学农业与农村法治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承办了2011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大会及江苏省经济法学会年会。2014年,取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资格。 科学研究方面,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师生从事科研活动。研究方向集中在农村土地法制、农产品、食品安全、资源与环境保护、土地纠纷解决等几个方面。近年来,教师已累计出版学术著作8部,主编、参编教材20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同时指导学生开展以“三农”法治建设为主题的科研训练,目前完成国家创新、江苏省创新及校级SRT训练项目共计22项。 社会服务方面,4名教师担任学校法律顾问;打造品牌活动“法律人在行动”,通过社区法律工作站、送法下乡、青少年法制教育、探访工地、农村法制调研等活动向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宪法、民商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涉农法律等领域的法学知识和法律规定,了解国内外法学理论发展及国内立法信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既满足法科人才的基本要求,又兼具从事涉农法律工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 三、毕业要求 要求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职业道德素养; 要求2: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宪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基本理论知识;要求3:熟悉我国宪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法律和相关政策内容; 要求4:了解法学的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 要求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从事本专业理论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法律实践能力; 要求6:掌握法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要求7: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及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8: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 要求9: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和体育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军事和体育训练合格标准; 要求10:具有健全的心理、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交往能力。

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 南农大 909 土壤肥料学通论硕士招生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复习资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1945484.html, “土壤肥料学通论 ”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土壤肥料学通论》,主编:沈其荣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书号ISBN:9787040091946。 考试大纲 《土壤肥料学通论》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肥料与施肥技术以及农田土壤保护等多学科进行了有机整合。 主要了解土壤在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土壤与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土壤圈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土壤科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法。 了解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掌握土壤生物的种类与特性、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转化过程、土壤水分的类型与性质、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土壤水分的能态以及土壤水分的状况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土壤空气的组成和土壤通气状况与作物生长的关系;重点了解土壤热量及土壤水、气、热调节等内容。了解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掌握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和土壤的酸碱性与氧化还原性的关系。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和分布规律;掌握我国的自然条件与土壤分布规律的关系。 了解土壤质量的概念和评价指标;掌握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土壤污染的来源与防治方法。 了解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掌握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及其分组、植物根系与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和利用及影响植物吸收、分配养分的基因型差异和环境因素;了解合理施肥应遵循的基本原理,掌握确定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的技术。 了解土壤中氮的形态与含量,掌握土壤氮素的转化过程及其有效性;了解植物体内的氮素含量分布及缺氮引起的植物缺素症状,掌握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同化;掌握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施用方法与技术。了解土壤中磷钾的形态与含量,掌握磷钾在土壤中的转化;了解植物对磷钾的吸收及磷钾在植物生长中的生理功能及缺磷钾引起的植物缺素症状。掌握磷钾肥的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特征和合理使用技术。了解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及其转化特征、植物伸长发育过程中中、微量元素的功能及缺素症状,掌握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方法。 了解复混肥料的概念及特点,重点了解其养分含量的表示方法、配方设计及生产流程。 了解有机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化肥和有机肥料的关系,重点了解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掌握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暂行规定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暂行规定 (讨论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规范教学环节,保证研究生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研究生课程教学要着眼于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坚持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本学科硕士生和博士生应具有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处理好博士生课程与硕士生课程、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衔接。 第二章课程开设 第三条必须按照《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开设课程,由主讲教师制定或牵头制定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注明在学习期间要求研究生完成的必读文献。授课教师原则上必须按照制定的教学大纲授课。 教学大纲内容包括:课程的中英文名称、总学时、学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授课范围及对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情况、预修课程、参考文献、主讲与协讲教师(两名以上)等。 第四条增设新课需由开课教师提出书面申请(申请表附后),由所在学科点点长召集该学科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3-5名教师论证会议,形成书面材料,经学科点点长签字后,交校学位委员会分委会讨论通过,经该学科所在学院院长签字后,连同撰写好的课程教学大纲(含参考文献和必读文献),在课程开出前三个月报研究生院审批。 第五条现有课程的修改、修订参照“增设新课”程序执行。 第六条在规定的时间内开设的课程,原则上不允许拖延。 第七条对于选修课程,如果选课学生人数在5人以下(含5人),本学年暂停开设此课,可与下一届选修此课的研究生一并上课。如连续两届均无人选修的课程,应从课程目录中取消该课程。 第八条对于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要补修相关基础课程或其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Protecte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较完整的现代设施农业科学知识,以设施作物生产原理和技术为基础,加大环境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模拟和控制技术以及设施养殖等知识内容。掌握较扎实而熟练的基本技能,能从事设施农业及其它相关专业方向的现代科技推广、产业开发、产品设计与制造、经营管理及教学和科研等业务工作,有较宽广的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现代设施农业与工程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特别重视培养具有设施农业科学创新潜力的学术精英后备力量和能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设施农业相关岗位的中坚力量。 二、基本规格和素质要求 1.基本规格 本专业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农业生物科学、工程建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系统学习设施作物栽培和育种、农业设施设计加工和建造、传感与测试技术和控制工程、设施环境与调控、设施农业经营与管理、种苗工厂化生产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参加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农业设施设计、建造、管理和设施作物栽培管理、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和种苗繁育、设施农业经营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2.素质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一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基本素质; 2、具备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体系; 3、掌握设施农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较熟练的设施农业与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4、掌握获取科技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调查、科研和科技文献写作能力;

土壤肥料学通论

土壤肥料学通论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1.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 5.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 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 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 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砂土:深播种,多次少量施肥;粘土:深沟,精耕,适量施肥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概论读书报告书

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获取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的重要性 (1)农业是不可替代的大产业。农业是世界上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的大产业,有些物质只能在植物体内完成,8 种必需的氨基酸和2 种必需的脂肪酸。 (2)农业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3)农业与粮食和食物安全,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一)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1.气候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 2.市场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 (二)突发性因素引发的波动性 1.农业生物因素的突变 2.农业环境因素的突变 3.农业技术政策或措施的失误引起农业波动 4.社会的变化与农业经济政策的失误引起的农业波动 (三)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波动 1.地球的温室效应 2.酸雨 3.臭氧层空洞 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一)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1.地球上的自然气候有明显的地域性 2.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 3.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农业生产地域性。 (二)农业生产的综合性 1.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决定其综合性。农业系统是由4 个基本要素构成(农业生物要素, 农作物、林木、水产、菌、藻等五大类;农业环境要素,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和生物等;农业技术要素,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技术;农业社会要素,农业投入、产出、管 理的社会因素); 2.大农业由农业生产8 个综合部门组成。农业生产业、工业、商业、金融、科技、教育、 建设、行政管理与政策。 3.农业生产由农、林、牧、渔业综合组成。 4.各农业行业由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组成。 5.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性。 三、农业资源的有限性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难题。随着今后人口的继续增长,土地和水资源的矛盾,将会日益趋重。 四、农产品的特殊性 农业产品绝大多数都是鲜活产品(有机物质),保质储存难,保鲜更难,有严格的储存期限。 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同期性 4.农业生产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 5.古代农业基本概念:古代农业是用铁、木具,利用人力、畜力、水力、风力和自然肥料,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 6.近代农业基本概念:近代农业始于产业革命而止于20 世纪中期,历时约100 年,是从古 代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也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阶段。 7.古代农业主要的成就:第一,促进了原始农业阶段驯化的各种动植物资源的传播和交流,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观赏园艺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分别于1983年和198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农业院校中建立第一个本科专业和硕士点,2003年设置观赏园艺博士点,现为校级重点学科。学科现有师资16人,其中教授和兼职教授8人,副教授6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0余项。在菊花种质资源搜集、保存和新品种选育及花卉采后生理与保鲜技术等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培育菊花新品种100余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菊花新品种保护权8件,国际登录梅花新品种12个,“菊花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与利用”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了《中国菊花》、《观赏园艺概论》等专著和教材,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部分毕业生已成为教学、科研和农业推广部门的骨干人才。 二、培养目标 1.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高级专门人才。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德优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2.掌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1、观赏植物种质资源 2、观赏植物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 3、观赏植物生理生化 4、观赏植物栽培

七、开题报告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在学科内公开进行。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原则上在中期考核前完成,其中硕士生的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至少半年方可申请答辩。 八、中期考核: 硕士生在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根据其课程学习的学分是否满足要求及是否具有培养前途,决定是否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具体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包括答辩资格的申请、论文评阅、答辩及学位授予等环节。其具体要求依据《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规定》执行。 十、思想政治工作: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不仅要重视研究生的业务知识、工作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不畏艰难的科学作风、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求新探异的创新意识、艰苦奋斗的创业品格、合作沟通的团队精神等诸方面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研究生党、团组织和研究生会及研究生社团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导师要从思想、学风等各方面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做到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导师要善于在学术活动中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步提高。

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一、专业介绍 农林经济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它主要将最新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应用于农业领域,研究如何配置涉农领域稀缺的自然与经济资源,如何利用国内外市场,如何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如何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本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农业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了解如何促进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何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如何对农业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着重培养各级政府部门、各类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政策研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领域的复合应用型和学术研究型人才。 南京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是中国农业经济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和金陵学院农业经济系。1989年,农业经济管理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全国第一批农业经济管理重点学科之一。1998年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点经重新评审,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本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建成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培养体系。不仅造就了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而且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也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果,既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国际视野与中国本土问题相结合的先进办学理念,也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南京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在国内农经界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大的影响,社会对本校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认同度较高。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知识,熟悉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综合技能,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政策研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毕业要求 要求1:掌握现代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 要求2:具有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要求3:掌握企业经营管理、产业经济分析、技术经济分析等基本理论与方法; 要求4:掌握社会经济调查、田野调查等综合实践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要求5:具备分析和解决农林经济管理实际问题、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 要求6:熟悉国家的农业政策、法规、经济管理制度,熟悉农林牧渔业的产业背景和国内外发展趋势; 要求7:具有创新精神,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要求8:具有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 要求9:有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有运用会计、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10:能够就农业经济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 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要求1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要求12: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土壤肥料学通论知识点汇总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1.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 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按照其作用因素和 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 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成土母质:岩石矿物经过风化破碎形成的疏松堆积物。 5.土壤的机械组成:据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是划分土壤质地的依据。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 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理想 土壤)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 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 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 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砂土:深播种,多次少量施肥;粘土:深沟,精耕,适量施肥 8.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蚯蚓、线虫等)和植物等的总称。栖居在土壤中的活的有机体。土 壤微生物包括: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70%-90%)、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适宜于有机质含量高、偏碱性土壤环境)、真菌(大多好气,喜酸性土壤)藻类(数量少于细菌、真菌等当与真菌共同生长,可风化岩石)、 原生动物。 9.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的来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 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其形态有新鲜有机质(土壤中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半分解的有机质 (有机质已被分解,多成分散的暗黑色小块)、腐殖质(有机残体在土壤腐殖质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类褐色或暗 褐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元素组成:C、O、H、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10.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㈠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等,而N、P、S等以 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 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㈡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植物物质形成学说:最初形成的腐殖物质是胡敏素。在胡敏素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后才形成胡敏酸。胡敏酸进一步降解才形成富里酸。 分离方法: 11.腐殖化系数: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12.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土壤水、热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 13.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 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 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14.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调节土壤水热状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