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预备教程unit8-2

预备教程unit8-2

(完整word版)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范式

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范式 一、学科基本课型及其教学范式 (一)新授课 基本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课题内容和特点,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素材、演示实验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研究课题,调动起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欲望,弓l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问题驱动)。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该环节一般采取学生先个人自主探究学案内容,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交流。具体要求如下: 1.确定学习目标,通过学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相关内容,整理重点和难点。 2.自主学习侧重于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整理向小组提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其他小组(老师)提出。 3.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既要发现好的做法,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 4.自主学习要有时间要求,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 三、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的成果。通过板演、问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交流。 2.师生合作共同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和阐释。教师要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讨论、辩论等,完成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1.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提升。要注重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学过知识的联系, 并选取难度适中的典型题目进行应用训练;要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 2.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要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与方法的掌握,突出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 3.及时对小组探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五、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1.根据学案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典型习题的巩固性练习。 2.进行变式训练,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应变技巧。 3.学生做完学案后上交,教师全批全改,督促学生完成学案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复习课 基本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拔归纳→典例评析、深化提高→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一、问题驱动、自主学习

课程与教学论好(新)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1.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里文于1967年提出的两种评价类型是( B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C博比特)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2.下列不属于 ...“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B 实践性) 2.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 A《什么是课程》) 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 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D 学术中心课程 ) 3.是哪位教育家较先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A拉特克)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 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夸美纽斯A ) 4.量的评价的认识论基础是( A 科学实证主义 )。 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所以,罗杰斯不愿意用“教师”一词,代之以( A 促进者) 4.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D加涅) 5.在西方英语世界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是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其 作者是著名教育家( D 斯宾塞) 5 .根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 A忠实取向相 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 。 6.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因此他们非常强调的一种学 习方式是( A 个别学习) 6.“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C《班级生活》) 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 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B 目标原则) 8.“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C表现性目标取向) 合) 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C 有意义学习) 8.导致布鲁纳倡导的课程改革运动最终失败的内在原因有很多,在下面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确切:( D 过分注重把对知识的“质”的追求转移到对“量”的概括上 )。 8.在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教育目标中,哪一个目标最注重记忆的心理过程:( A “知识”) 9.下列哪种教学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B 按年龄分班教学 )。 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奥苏贝尔所说的( B 认知驱力) 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A 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 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 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 A. 普遍性目标取向) 10.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典型的三个是( D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 ) 。 10.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的价值取向是( D 普遍主义) 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A )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D 先行组织者 ) 1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关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关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关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课程开发背景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更多集中在专业课领域,基础课教学的改革稍显薄弱。另外,高职基础课的教学也一直在参考高等院校相关基础课教学的模式,却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当前高职学院各个系部专业都相继掀起了教改课改的热潮,形成了良好的课改氛围,也相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课改专家,出现了一批成功的课改课程,但是成功的课改课程大都集中在专业课领域,基础理论课程较少。因此,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基础课教学特征进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探索开发具有实际意义。 二、课程改革思路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

学生了解基本管理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课程相关开发人员的交流沟通,确定了管理学基础课程课改思路:以职业素质能力为引领,以课程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为辅助,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我们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重新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整理优化,并设计了恰当的项目任务。课程设计了一个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及14个任务。课程内容改革比较大的是,以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为依托,按照管理的工作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子项目下又设计了14个任务。学生分组组建公司,以公司为团队完成这些项目任务,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创新。 三、课程开发内容 1.课程性质与定位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必修课。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没有前导课程,它的后续课程是《网店运营管理》《物流管理》《促销管理》等。管理学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基本管理能力的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 2.内容选取 《管理学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和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发展历史与趋势,以及围绕四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下面就《管理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1、试述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 2、试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3、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4、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5、在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中,课程变革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6、“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7、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8、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1、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2、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 3、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 4、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5、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 6、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 1、简述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 。 2、简述科目本位课程的定义及特点。 3、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4、“量的研究”基于的假设是什么 5、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6、试比较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

8、评价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1、利维的教育评价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3、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 4、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5、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基本取向 6、试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7、试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2、简述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 3、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4、简述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5、什么叫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6、简述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

如何课程教学中落基础知识

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张希珍的工作室如何课程教学中落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水平的载体,知识系统的因子,任何学习水平的形成、知识系统的建构都是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基石,获得知识与发展水平同等重要。以往的语文教学过度的、片面的追求基础知识,忽略了对学生水平、语文素养的培养,受到众多的批判。随着新课程的施行,这种现象得到了较好的纠正,但是矫枉过正,在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基础知识却被“弱化”、忽略,甚至有些教师把落实基础知识看成是脱离新课程,这些理解与行为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 新课标,并没有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仅仅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内涵、落实的形式和要求做出相对应的要求。新课标删去了“繁、难、偏、旧”的知识点,不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的内容,教学中也不必实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但是这并没有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相反是对基础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应该促使知识向水平、个人素养方面转化。比如:“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用来协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通过基础知识的积累,形成语文的思想方法和语感水平,达到比较开阔的语文视野。 新课程反对被动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落实知识时候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或游戏活动,组织学生实行讨论、研究,通过操作实践、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自主地建构知识,形成语文思维模型。应该说通过自己主动参与所获得的知识是牢固的,有的将终身难忘。 所以,在落实基础知识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充分理解新课程相关基础知识的内涵,要通过学生探究合作、实践体验等方式加以落实,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与水平的培养、情感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 [案例描述] 说文解字 在课前预习《大禹治水》时,我让学生提出问题。一生问:“文中治水的是‘禹’,为什么文题中称他为‘大禹’,这‘大’字应该作何解释?”这问题看似是对一个字字义的质疑,其实关系到对整个神话故事意义的理解,甚至关系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我打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获取这个字的含义,同时了解传统文化中相关汉字的一个知识点。所以设计以下问题: 1、查字典,了解“大”的含义,同时收集和大禹中的“大”意思相同的相 关“大”的词语或句子。 2、文中描写的是怎样的“水”?

课程与教学概论

期末作业考核 《课程与教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不同,所以设计的课程也会有所不同。 对。因为课程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在不同的课程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不同,所设计的课程也会有所不同。一般包括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 2、生成性目标由于是在教育情景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所以它不需要在教育行为之前有一个意向性的提示。 对。因为生成性目标(evolving purposes)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象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持生成性目标取向的人更强调“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进过程,而且它是渐进生长的,它扎根于过去又指向未来,是一个有机的过程。生成性目标的思想来源可以上溯到杜威,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生成性目标依赖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具备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定向功能(2)激励功能(3)评价功能(4)聚合功能。 2、课程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以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为标准形成的课程结构。在不同的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区别的。据此,通常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活动课程进入课程计划,使课程增加了一个新的种类,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是课程史上的一大进步。(2)以知识的性质为标准形成的课程结构。知识的存在有分化与综合两种形态,由此形成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强调各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综合课程将相关学科和内容加以整合,从而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3)以管理方式为标准的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一、教育观 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 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二、学生观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叶澜 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叶澜 潜在性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 差异性 教育者应该承认差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的意义上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三、教师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构成与建构的参与者、创造者和批判者,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与火热的时代生活之间建立起血肉的联系,要求教师育人的工作,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种极为专业化的要求下教师势必自觉地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 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从“教书匠”转化为—— ◆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计划 1. 课程教学目标 《摄影基础课程》摄影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现已 摄影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 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摄影教学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课程主要着重介绍照相机(含相机类型、结构、使用及维 护)、黑白感光材料(含种类、性能和选用等)、摄影曝光(含正确 认识曝光、曝光量估计等)、景深与超焦距(含影响景深的因素及规律、超焦距含义的使用价值等)、摄影实践(含人物、风光、静物摄 影以及运动、广告摄影等)、黑白暗房工艺(含黑白胶卷的冲洗、黑 白照片印相和放大的制作)、摄影构图(含构图的原则和要求、影响 构图的因素等)、数字摄影系统(数字相机的工作原理、性能和使 用)等内容。 2.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摄影是艺术系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 摄影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 掌握传统单反相机和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以及对照片的后期处 理技能。讲练结合,以技术为基础,着重与摄影艺术水平的提高。 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摄影的基本知识,摄影所需要的各种摄 影器材,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去掌握并创作拍摄全过程和后期 暗房操作技能。同时使学生灵活掌握摄影中常用的拍摄方法、技巧, 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作和拍摄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 观察、想象、思维能力,创造性地运用摄影器材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 的好作品,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际照片的拍摄和制作,要求学生掌握 摄影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识各种常用镜头、照相机的基本 结构;胶卷的类型和成像特点;初步掌握摄影用光、曝光、取景、构 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基本掌握拍摄照片的技巧和黑白摄影暗房 后期制作。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 一、教育观 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 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 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黄克剑(华东师大) ◆ 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 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 ◆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二、学生观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叶澜 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叶澜 学生的主动性是怎样从课堂中消失的? ◆ 缺乏理智的挑战 ◆ 打击和挫折 ◆ 群体压力 潜在性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 差异性 教育者应该承认差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的意义上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泰勒课程观-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参考模板

《泰勒课程观——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张祖润 【背景介绍】 1、社会背景——1929年经济大萧条给美国经济以沉重打击,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工人失业率剧增,劳动力市场上难有中学生的一席之地。而在事实上,当时美国几乎所有高中的课程都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尽管实际上只有1/6 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进大学深造。 2、理论背景 泰勒从本世纪上半叶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桑戴克、贾德和波特等人的学说中寻找理论依据;从现代课程理论先驱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和查特斯《课程编制》的研究成果中继承有用部分;接受了系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训练,并创造性地将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课程理论,具有心理学基础。【四个中心问题】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中心问题展开: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我的体会】 一、多维度建设课程资源,确定教育的目标。 首先,教学活动要有先验的预设性目标来指导。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教学总是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总体的规划,具有一定的预设性。教学目标是在总的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是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这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最终方向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意志,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它并不能任凭教师、学生的喜好随心所欲地开展。一定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从现在的教育评价体制来看,教学目标是我们赖以评价的基础。

其次我们应多方面多维度寻找课程资源,确定预设性目标。泰勒认为进步主义者、精粹主义者及社会学家和关心当代社会问题的人士等所关注的教育目标的来源都不足以提供学校的教育目标,他指出“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会明智而又全面地选择学校目标提供基础”他认为要从获取各种资讯的过程中来确定教育目标,且现在国内外教育专家的都认为,从设置课程目标的客观依据而言,要从单纯“学科”中心转向兼顾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实际,主张三者辩证地结合起来。 二、课程建设要关注学生的实际。 在论述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时,他要求从广泛的来源中索取教育目标,其中之一包括从研究学习者本身当中去寻找教育目标,研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并对研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方法作了详细叙述。在论述如何选择学习经验时,他认为“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所能反应的环境之外在条件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师可透过环境的安排,及情境的构造,而向学生提供教育经验,以引发所期望的反应型式”,把经验当作学生与环境之问的交互作用意味着学生是个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作用是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他提出了学习经验选择的其中两个原则是“学生必须获得经验,以便有机会去演练该目标所含示的行为”,“所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含的行为而获得满足感”。另外他在论述学习经验的组织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时,他也提出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而不断地改进课程,不断地发展课程。 三、发挥评价机制作用,不断调整课程编制的各个环节。 课程设计乃是一种继续的历程,而当教学资料和程序既发展之后,便应加以试用,继而评估其果,从而发展缺点,最后则指出改进的意见。总之,课程设计包含了重新计划、重新发展和重新评价。可见,在泰勒眼里,课程编制的各个环节根据实际状况要进行不断地调整,并且利用评价来改进教育目标,从而改进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思考】 泰勒原理是一种现代性的产物,它也受到很多的批评和质疑,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在课程与教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是无法动摇的,它是现代课程的典范。随着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讨论稿)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课程是为高等学校电子科学和通信与信息等学科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生开设的一门课程,是培养我国急需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入门课程,也是射频集成电路设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等课程的基础课程。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电子线路和数字电路的知识。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课程以集成电路设计工艺和制造的全过程、集成电路设计工具以及集成电路的基本单元设计为主要教学内容,一方面覆盖集成电路设计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涉及到众多技术领域,需要设计者具备系统知识、电路知识、EDA工具知识和工艺知识,具有广阔的工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树立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较为全面地了解集成电路设计工艺、掌握设计工具的基础上、基本上掌握集成电路基本单元的设计,为更复杂、规模更大的电路和系统的设计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1.集成电路设计概述 (基本内容) 1)了解集成电路的发展。 2)了解集成电路设计流程及设计环境。 3)了解集成电路制造途径。 4)了解集成电路设计知识范围。 2.集成电路材料、结构与理论 (基本内容) 1)了解集成电路材料 2)熟悉半导体基础知识 3)掌握PN结与结型二极管知识 4)掌握双极型晶体管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5)掌握MOS晶体管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可选内容) 6)了解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SFET与HEMT。 7)了解异质结晶体管HBT。 3.集成电路基本工艺简介 (基本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答案第—章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2答案(第5—8章) 一、填空题 1.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应该教什么和怎么选择需要教的内容。泰勒提出了课程组织的三个基本原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课程的纵向结 构,指的是对课程要素学习先后次序的安排。 2.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经验课程五个层次。 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 形态。 4.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选修课程一般分为必选课 程与任选课程两类。 5.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 6.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在实际中是如何运用的。 7.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改革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的因素、学校外部的因素”。 8.课程学者霍尔(Hall)和霍德(Hord)提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分为七个层次:低度关注、了解信息、个人层面的、管理层面的、结果、合作、再关注。 9.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J.D.McNeil)将课程实施的策略分为三种:“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 的策略、从中间向上的的策略。 10.课程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11.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1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在精神领域、知识领域、技能领域 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 13.影响校本课程参与者的因素包括教师、学校领导者及管理者、课程专家及学生和家长。 二、单项选择题 1.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受以下哪一种因素的制约? ( C )。 A.课程目标B.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C.国家统治阶级的需要D.内容本身的性 质

伪音教程_伪音基础课程教学

伪音基础课程教学 编者:顾笙1.保护保养嗓子和伪异性音的伤害 过度的伪音,对我们的声带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首先来看下,我们声门的几种闭合状态。 原理:我们看假声的状态,声门是一直属于紧闭状态的,我们都声带也就一直处于磨合的紧张状态,而伪音也是一种假声的表现。 当声门闭合的时候,我们的声带也是闭合的,我们的气流从腹部和胸部出来,得不到有效的出路,就会在我们声门位置鼓动,然后使我们的声带产生振动。 图1-1 危害:长时间的伪音,会使我们的声带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振动状态,得不到有效的休息。而我们的声带两端,就像两个工作的齿轮,长时间的工作,得不到休息,齿轮的摩擦力也就增大,长久下去,就会有裂痕,有崩裂。我们的声带前端会慢慢的变厚,后端更厚,使我们的声音开始沙哑地城,长久的伪音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喉部疾病,如声带小结,声带息肉。 保护嗓子的办法:当你练伪声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嗓子。初期练习时间最好不超过一个小时,不要认为练的时间越长,你学伪声越快,效果是相反的,有的人刚开始练伪声时,会觉得喉咙疼痛时,证明你的喉结提得太高或者练习时间太长,这种时候应该停止练习,让处于疲劳状态的嗓子得到休息,不要去吃什么润喉糖,根本不起效果,最好是喝点菊花茶或者蜂蜜水,当然,温水也行,如果你真的想吃点药的话,金嗓子吧,咱当时就是用这些,练习伪声前后半小时不要食用对嗓子有刺激性的食物,晚上睡觉前,也可以用气泡音来按摩我们的声带去放松,早上起床的时候同样用气泡音的方式,来清理我们一夜所积累的宿痰回复我们嗓子的清脆。 图1--2 喉口后面观图1-3

2.所有声线的了解 女声部分 萝莉音:() 少女音:() 御姐音:() 男生部分 青受音:() 青年音:() 大叔音:() 3.基本名词解释 喉软骨:喉的支架由三个单一软骨–甲状软骨(喉结)、环状软骨和会厌软骨;三对成对软骨–杓状软骨、小角软骨和楔状软骨构成。 喉软骨示意图1-4 共鸣腔:即三腔。分别有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发音的共鸣器官有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而根据声音特色和声区划分。从原理上来说,我们要以三腔连成一个整体,不能单独孤立使用其中任何一个共鸣腔。 软腭:用你的舌头添你的上颚,前面是硬的,靠鼻子部分,是硬腭;后面是软的,是软腭。 气泡音:可以做到按摩声带的作用,也可以在女伪男声中可以起到一些修饰作用,全是气泡的声音是毫无美感可言的,相反还会降低伪声的真实度,在生音修饰的部分可以起一些辅助作用。 声带:声带是发声的主体,也就是不论是说话还是歌唱,都要由声带振动来实现。 假声:假声又称假音,是人类通过控制声带发出的一种高于正常音域,或接近正常音域上限一个八度范围内的高音。假声是通过声带的韧带边缘的部分或整体振动而产生的。虽然假音常被视作歌唱技巧,但实际上假声也常常出现在日常交谈中,也是言语治疗学中归类的四大发声方式之一。

【良心出品】大教学论小课程观和大教学观小课程论的原因分析

大教学论小课程观和大教学观小课程论的原因分析 在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学术上,通常认可的是大课程小教学观,而在中国则恰恰相反,一直以大教学小课程观居首。纵观中美教育发展的历程可见:在前期,我国主要倾向去教学论的研究,后期则主要倾向于对课程论的研究,现如今全国至上而下的改革便是最好的解释;而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以研究课程而著称,“课程之父”泰勒就是研究课程的典型代表。两种不同的观点的原因究竟在何处? 在本科阶段我只是知道有两种不同的课程与教学观,自己也从未想过其成因,这个话题是谢老师昨天在课堂上提出来的。有同学回答是: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教育者们的课程与教学观不同,也有人认为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同等等。仔细思考下大家的答案发现,我们的思路一直局限在教育这个圈子里,最后谢老师给出了两个字:体制。 仔细想想也的确是这个道理,中国是个中央集权式的国家,教育权利只归少数人所有,国家有统一的培养目标,它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这部分教育权利的拥有者只有通过掌握教育来影响年轻一代的思想和行为。教育权利的集中导致的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培养目标,课标,教材的统一化,教师只能作为绝对的服从者,无权对教材进行选择与更改,学生更是被动的接受已既定的知识。在这整个的教育过程中,因为一切都是既定好的,所以很好有人去研究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等等,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如何去把既定的课程教好,即如何教的问题,因此我国的教学论的发展很快。 由于课程实施的统一性,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大批量化,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个性,态度,主动性等等全被压抑。这样一来,教育质量的下降也是一种必然。拥有教育权利的少数人意识到这一情况后,便进行改革,将一部分教育权利下放到地方,这样不同的地区可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的课程。随着教改的再次进行,教育权利再次下放到各学校,各学校可根据自身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课程的设计。由此一来,教育者们对课程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 相比较而言,美国是个分权国家,从对教育的研究开始,就将教育权利下放到各州,不同的州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改革,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执行标准。他们更侧重于将教学放在课程中进行研究,便形成了大课程小教学观。中国由于权力比较集中,国家统一定课程,教材,教育者们没有机会去开发,研制新课程,只能被迫去探究教学,而后进行课改,才有机会去研制课程,整体上是把课程放在教学中研究的,所以叫大教学小课程观。 在以前的学习中,一直认为教育和政治是分离的,经过老师的讲解才发现,原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密切,真正体会了“中国的一切是向政治看齐的”这句话。 12/9/18 后记:这个问题是课堂上谢利民老师提出的一个思考题,佩服他老人家在课堂上精彩的分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把学生不明白的道理分析的有理有据,不得不让人佩服。昨天是读研的第一堂课,本以为老师们会在课堂上讲授很多精彩的知识,结果让我很吃惊,讲授的知识点很少,我们没有课本,只有课后要阅读的书目,再加上老师课堂上的分析,倍感压力之大。第一堂课,最难忘的是:以前的学习方式真的要转变了,会自学才是王道。希望自己以后的路越走越顺,多思,多读,多写。

关于构成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关于构成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构成基础课程特点的分析,就高职院校构成基础教学过去及现在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今后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构成基础教学构建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构成基础教学 [作者简介]杜娟(1977- ),女,辽宁葫芦岛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及室内设计教学。(辽宁葫芦岛125000)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5-0144-02 构成设计的训练是引导学生建立理性思维的基础,也是现代美术设计不可缺少的训练手段之一。随着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的日益发展,构成基础教学作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课程,其基本教学思路、方法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 一、课程特点 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校长格罗皮乌斯的号召

下,开创了独立于专业设计的设计基础课程――构成基础,并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作为构成基础教学的三大部分进行授课,简称为“三大构成”。我国于20世纪70 年代末引进包豪斯教学体系,目前已成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必修课。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用语,它研究如何创造形象,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形象的编排和排列方法。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属于在平面范围内的设计造型基础,可以概括为二维设计基础课程;立体构成是空间造型问题,可以概括在三维设计基础课程内。以下对三个部分内容的特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平面构成是造型的基础,主要是在二维的空间中创作,是研究形象设计方面构成的一门课程,通过平面构成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造型观念,建立良好的抽象性和创造性思维理念,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色彩构成是探讨如何利用色彩要素搭配出高审美价值的色彩,是较为装饰性的构成艺术,源于色彩变化原理和人类对色的感觉,用色彩这一特定的语言获得事物的内涵与人的情感上的沟通;立体构成是研究造型与空间的关系,通过各种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立体的过程,是研究空间立体造型的学科,它是进行立体设计的专业基础。 构成基础教学是为专业发展打下牢固而广泛的根基,在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必须找到该课程与专业课之间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体会 学了《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有关“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使我获益匪浅。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新的课程,新的教学观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建构一个新课程下的新课堂。 在上个世纪,课程与教学从分离走向了整合,而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也被定义为变革。在我国,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这次改革不同与以往的改革,它是在新的课程与教学观下的改革。因此它不仅本身就说明了变革的存在,而且在其改革的各个方面和教学实践中也处处体现着变革。在本学期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中,我对于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教育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是: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从改革的理念中可以看出,这次课改的理论基础为新的课程教学观。那么什么是新的课程教学观呢?它与旧的课程教学观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讨论新的课程教学观之前,先来看看什么是旧的课程教学观。 1、旧课程教学观 受到“科技理性”观念和“唯科学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课程与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相互分离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好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变革。这样,课程与教学就被割裂开来。当把课程看作是有计划的学习目标或结果,把教学看作是实现目标或达到结果的手段时,就把原本统一在人的内在的完整的活动割裂开啦。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成了;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一种特定的手段也可以被泛化并被滥用于不同的目标。 2、新课程教学观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为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做出了第一次的贡献,他在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消解了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僵硬对立。他认为,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决定的。在教育经验中,“个人所做的事”对应于方法或教学,“环境所做的事”相对于课程教材。方法与教材之间、教学与课程之间是在相互作用中融为一体的。 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以“解放兴趣”为核心的。这时,教师和学生就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计划的实施者,而是课程开发者与教学的设计者。课程的概念从原来静止的书面文件转变为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共同创生的一系列动态的事件;教学成为了一个基本的课程效应的社会情境。当课程与教学的研究重心在转向活生生的教学情境时,课程与教学再次融合在一起。如果说,旧的课程与教

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

教学案例范例五则 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描述加实录式) 【案例背景】 基础知识是水平的载体,知识系统的因子,任何学习水平的形成、知识系统的建构都是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基石,获得知识与发展水平同等重要。以往的语文教学过度的、片面的追求基础知识,忽略了对学生水平、语文素养的培养,受到众多的批判。随着新课程的施行,这种现象得到了较好的纠正,但是矫枉过正,在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基础知识却被“弱化”、忽略,甚至有些教师把落实基础知识看成是脱离新课程,这些理解与行为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新课标,并没有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仅仅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内涵、落实的形式和要求做出相对应的要求。新课标删去了“繁、难、偏、旧”的知识点,不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的内容,教学中也不必实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但是这并没有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相反是对基础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应该促使知识向水平、个人素养方面转化。比如:“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用来协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通过基础知识的积累,形成语文的思想方法和语感水平,达到比较开阔的语文视野。 新课程反对被动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落实知识时候要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或游戏活动,组织学生实行讨论、研究,通过操作实践、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自主地建构知识,形成语文思维模型。应该说通过自己主动参与所获得的知识是牢固的,有的将终身难忘。 所以,在落实基础知识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充分理解新课程相关基础知识的内涵,要通过学生探究合作、实践体验等方式加以落实,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与水平的培养、情感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案例描述】 说文解字 在课前预习《大禹治水》时,我让学生提出问题。一生问:“文中治水的是‘禹’,为什么文题中称他为‘大禹’,这‘大’字应该作何解释?”这问题看似是对一个字字义的质疑,其实关系到对整个神话故事意义的理解,甚至关系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我打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获取这个字的含义,同时了解传统文化中相关汉字的一个知识点。所以设计以下问题: 1、查字典,了解“大”的含义,同时收集和大禹中的“大”意思相同的相关“大”的词语或句子。 2、文中描写的是怎样的“水”? 3、禹治水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4、如何理解文题中的“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