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亚史纲课件《突厥语民族建立的王朝》.

中亚史纲课件《突厥语民族建立的王朝》.

中亚史纲课件《突厥语民族建立的王朝》.
中亚史纲课件《突厥语民族建立的王朝》.

史纲多选40题

2015年考研政治冲刺模拟:史纲多选40题 多项选择题 1.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因为: A.社会性质的变化,由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变为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C.革命任务的变化,由反对本国封建势力的革命任务变为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 D.主要经济形式的变化,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变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的权利有: A.领事裁判权 B.“值百抽五”的税率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3.关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边疆危机”下列正确的表述有: A.英国从印度入侵西藏 B.法国从缅甸入侵云南 C.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 D.日本吞并琉球,侵犯台湾 4.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船坚炮利 B.社会制度的腐败 C.经济技术的落后 D.清政府的腐朽懦弱 5.《天朝田亩制度》的进步性有: A.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B.表达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强烈愿望 C.是对以往农民“均贫富”、“等贵贱”思想的发展和超越 D.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6.以下民用企业李鸿章筹办的有: A.湖北织布局 B.上海机器织布局 C.汉阳铁厂 D.开平矿务局 7.百日维新中推行的经济方面的措施包括: A.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 B.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C.广办邮政,修筑铁路 D.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8.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含义包括: A.反满,推翻清政府 B.排斥不同种族的人,建立汉族政权 C.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D.民族平等 9.下列对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评价正确的是: A.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B.反满革命的广泛宣传,为辛亥革命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C.通过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 D.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10.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面临的困难主要有: A.帝国主义的阴谋破坏 B.保守、妥协势力的拆台活动 C.革命党人自身的分化和蜕变 D.孙中山革命思想退化

中亚史书目

中亚史相关著作 中亚文明史(汉译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1-2006。 中亚通史,王治来、丁笃本,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中亚国际关系史,王治来、丁笃本,湖南出版社,1997。 西域通史,余太山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新疆史纲,新疆社会科学院,2005年。 中亚五国史纲,马大正、冯锡时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中亚简史(外一种)(汉译本),巴尔托里德著、耿世民译,中华书局,2005。 中亚史纲要(汉译本),汉布里主编、吴玉贵译,商务印书馆,1994。 中亚古国史(汉译本),麦高文著、章巽译,中华书局,2004。 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巴尔托里德著,张锡彤,张广达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草原帝国(汉译本),格鲁塞著、魏英邦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中亚塔吉克史(汉译本),加富罗夫著、肖之兴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85。 中亚突厥史十二讲(汉译本),巴尔托里德著、罗致平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 吐火罗人起源研究,徐文堪,昆仑出版社,2005。 嚈哒史研究,余太山,齐鲁书社,1986年。 塞种史研究,余太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林梅村,东方出版社,1995。 中国塔吉克,西仁·库尔班等著,新大出版社,1994年。 突厥史,薛宗正,中国社科出版社,1992年。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王小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唐代中国与大食穆斯林,(法)张日铭著,姚继德等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中亚塔吉克斯坦的北方居民,布什科夫著,高永久等译,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喀喇汗王朝史稿,魏良弢,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西域历史研究(八至十世纪),华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西辽史纲,魏良弢,人民出版社,1991年。 多桑蒙古史,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1936。上海书店,2001。 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刘迎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金帐汗国兴衰史,格列科夫著,余大钧译,商务印书馆,1985。 十四——十九世纪中国在中央亚细亚的外交,哈菲佐娃著,杨恕等译,兰大出版社,2002。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阿里·玛扎海里著,耿昇译,新疆人民出出版社,2006。 准噶尔汗国史,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商务印书馆。1980。 西域地名,冯承钧、陆峻岭,中华书局,1980。 中外史地考证,岑仲勉,中华书局,1962。 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地理研究,许序雅,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3卷本,另有早期多卷本),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1995-1999。中西交通史,方豪,齐鲁书社,1987。 丝绸之路史研究,长泽和俊著、钟美珠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课后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课堂章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外国侵略者劫洗并烧毁圆明园的罪行发生在:( B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 B )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3、鸦片战争后,首先被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的是:( C ) A.中国外交 B.中国内政 C.中国海关 D.中国军事 4、海关管理权的丧失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D) A、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 B、便利列强通过海关控制中国外交 C、有利于西方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D、民族工业失去了关税保护 5、帝国主义列强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是通过:(D)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近代中国赔款最多的条约是:(D)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一再谋求扩大在华的传教权,其根本原因是:(B) A、与佛教争夺势力范围 B、从精神上侵略中国 C、传播西方科技文化 D、为清政府提供精神武器 8、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是:(B)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C、定海保卫战 D、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9、《马关条约》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主要含义是:(C) A、由沿海地区进入内地、内河 B、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 C、列强自此掀起了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的狂潮 D、列强自此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10、德法俄三国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表明:(D) A、俄法德三国是同盟国 B、列强有维护中国主权独立的一面 C、日本已暂时独霸中国 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既矛盾又勾结 11、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最根本的原因是:(C)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B、清政府的奋起还击 C、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帝国主义列强自动放弃 12、义和团对后人最具激励作用的是:(B) A、改良主义思潮 B、爱国主义精神 C、排斥外国思想 D、民主主义精神 13、鸦片战争时期新思潮萌发,其核心是:(A)

近代史纲要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国际形势原因: (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使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殖民主义者运用各种手段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沦为资本主义强国所垄断的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基地和自由的投资场所。而在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是世界的狂潮。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由少数帝国主义强国主宰的更完整的世界体系。) 而在1825年和1837年英国发生了两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商品滞销,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人民不满。为了摆脱危机和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英国政府迫不及待的要发动一场侵略战争。并且当时在华的鸦片贩子,伦敦东印度和中国协会、曼切斯特商会和利物浦印度协会等,都曾上书英国政府,要求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硝烟引起英国不满 结果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纷纷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如1844年7月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影响是: 其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P12)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两个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P18). 3.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原因和结果; 先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洋务运动)接着是学习西方的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次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原因 1.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开始面对现实,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鸦片战争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探索新知。 结果:

航海史纲

大连海事大学 航海史纲期末作业 学院:航海学院 院系:航海技术 班级:英语二班 姓名:王忠帅 学号:2220120892

一.试述新中国远洋运输业的产生 1.产生背景: (1).敌对势力的封锁与禁运,禁运是对侵略国最低级的制裁; (2).新中国航运体系的初步形成: 1949年11月1日交通部成立 1950年1月第一次全国交通会议: 1).明确各级行政机构职责; 2).设立航运总局,国营轮船总公司。 1950年2月全国第一次航务会议 1).明确了各级港务机构的职责与分工; 2).在全国设航务分局(营口,天津,上海,广州,长江汉口,台湾); 3).在上海成立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带有政府机构意味)。 1951年3月全国第二次航务会议 1).河运;2).航道;3).海运局(北洋(大连),华东分局(上海),华南 (广州));4).沿海客货运输管理 1997年大连,上海,广州合并为中国海员对外技术服务公司和中交船业 公司,同时7月1日中国海运总公司总部设在上海) (3).外贸运输业的需求 2.产生前的准备工作: (1).开展国际间的海运合作 1).中波海运合作(1950年9月“瓦尔它”号抵达天津) 2).中捷海运合作(委托式合作1957-1967) 移籍—方便旗(有些国家允许外国人悬挂其旗帜,他国船为逃税或 其他强制措施来踩过这些旗) (2).船舶租赁(1950年天津国际运输公司,1952年北京国际运输公司,1953年中国海外运输公司(中外运前身)) (3).统一经营管理代理业务 1953年海运局—远洋科—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 (4).创建新型的高等航海学府 3.产生于初期发展: (1).中远和中远船队的产生: 双方贸易的运输份额,中方70%,其中60%租船; 1962年4月27日印尼反华,中国派遣5艘3.4万载重吨船只,同时成立广州分公司,接送雅加达同胞。 (2).货款买船 1962年14万载重吨,满足1%的需求,1958-1962年3.8亿美元租船费用(当时可购买40艘百万吨船),1964-1980,960万载重吨,满足70%的 需求; 计划经济体制的出现,牺牲国民生活水平为前提,换取国家整体利益(3).海铁运输 沿海运输只由我国船只运行

汉语史纲要

汉语史纲要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零.绪论 0.1 汉族概说 华夏诸族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黄河中游一带的诸多民族或部落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历经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约在公元前3000年,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合,兼容周边一些部落而形成一个较大的族体,后世看作“华夏族”的祖先。 前21世纪开始,夏、商、西周相继出现,华夏诸族从黄河流域发展到淮河、长江流域。西周已出现“华”、“夏”、“华夏”等族名,以别于蛮、夷、戎、狄。 春秋战国时期,“华贵夷贱”观念越来越强,华夏族内部的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 秦汉时期,四百多年里社会相对稳定和统一,人口、政治、经济等得到较大发展,民族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为了区别于其他族群,“汉人”这一称呼出现。例: ①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刘向《新序》) 唐朝文献中出现“汉族”,例: ②禅师法讳慧昭,俗姓崔氏,其先汉族……(清·陆心源辑《唐文拾遗》) 此时期内,汉族人众虽然大大增加,但还是集中在黄河、淮河流域,其他地方汉人稀少。

六朝时期,“五胡乱华”,汉族人口大量南迁,进入长江和珠江流域,民族融合广泛发生。 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大大扩展,汉族人向云南和中亚地区发展。 明清时期,大量汉族人向周边及境外迁徙,“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成为人口迁徙的代表性事件。 汉族 前身—华夏诸族 构成—诸多族群融合而成 发祥——黄河中下游 形成时间——汉朝 汉朝以来两千多年里,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优势,汉族先后融合了其他许多民族,或者说,其他许多少数民族全部或部分融入汉族之中,充实了汉族,使其越来越强大。 民族融合遗迹: 北方汉人带有较多的北方少数民族的遗传基因,身材相对高大,胡须较多;南方汉人带有较多的南方少数民族的遗传基因,身材较为瘦小,胡须较少;南北文化和语言也形成一定的差异。 0.2 汉语史概说 夏—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朝代,出土陶器上出现文字符号 商—产生较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汉语的基本要素已基本奠定。

清华史纲考试复习资料

1.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4月25日发表。 简述: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2.边疆危机: 《边疆危机》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日本等列强纷纷把侵略魔爪伸向中国,沙俄侵略新疆,英国觊觎滇藏,日美进犯台湾,造成中国日益恶化的边疆危机,其后更演化为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等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其结果是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同时又促进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的蓬勃兴。 a、西北边疆: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勾结沙俄入侵新疆,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军收复; b、西南边疆:英国势力侵入西藏、云南; c、东南边疆:1874年日本侵略我国宝岛台湾,后向中国勒索50万两白银才撤军。1879年3月,日本兼并琉球,琉球国灭亡,其侵略锋芒直指台湾。 d、法国妄图以越南为跳板,侵略云南、广西等处,清政府调淮军南下,在广西边境和福建(当时福建含台湾)沿海激战,中国“不败而败”; e、1894年,日本借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之际,为争夺“宗主权”,出兵朝鲜,悍然挑起中日甲午之战,日本战胜,迫使签订了《马关条约》,由此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3.盛世危言: 《盛世危言》,郑观应编成于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当时是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 《盛世危言》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百年之后仍然不能抹杀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光辉。《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在政治上不但提出了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教育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新见解;在司法上他指出了中国的法律和法律的运用无不体现了黑暗与残暴,所以须得向西方学习,他说"西人每论中国用刑残忍,不若外国宽严有制,故不得不舍中而言外,取外而酌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